時間:2023-08-30 16:2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素質教育的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素質教育 滲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要想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要想確保課堂教學效果最優,作為教師,就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思想品德的培養,重視學生分析以及處理問題這一綜合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科學的看待社會,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一、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開展素質教育屬于初中教學研究的一個關鍵話題。素質教育基于學生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針對所有學生,以提高其基本素質為最終目標。素質教育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由于素質教育在持續深入發展,這就給初中階段思想品德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當今社會在迅猛發展,多種文化元素和矛盾同時存在,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而且其道德觀也會由于所處環境的影響而出現偏差,這時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給予正確的引導。
二、素質教育的滲透方法
1.導學式方法
堅持將學生當做教學主體這一原則,以引導者自稱的教師應該開展師生互動,而導學式就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何為導學式?主要指的是圍繞著引導,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循序漸進的開展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與以往的傳授教學方式相比,該種方式在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方面更具優勢。站在教育心理學立場考慮,導學教學方式的重點是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以最終實現其主體認知能力的培養。
思想品德教學工作的導學模式重點就是正確提問。提問不僅包括老師提問,而且包括學生發現問題在內,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表達問題,只有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前認真預習的前提下老師可以選擇一些啟發以及探索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這有利于強調教學工作的關鍵在于引導,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知識以及技能。此外還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引導。比如關于“民族文化”一課的學習,可以選擇學生周圍的事來進行引導,比如“你生活的地區目前哪些文化特色濃厚的影視作品或者是小說在流行當中”等等。
2.案例式方法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案例教學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教學方式,其有自身深厚的理論知識作支撐。案例教學模式主要構建在一些心理學研究理論之上,這些心理學研究理論包括構建主義理論,情境認知以及人際交互決定理論等。
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模式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開展教學:理論講解-出示案例-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小組互評-全班分析-課堂總結。當然課堂教學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種固定的程序,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教學。比如可以在課堂上提前展示案例,在課堂的最后,也可以在課后通過作業讓學生進行個人分析。案例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和學之間實現良性互動,有利于將學生當作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這是一種能激發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
3.教案學案一體化模式方法
不同的學校,其學生在認知能力上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所以教師不僅要準備講課所需教案,而且還要設計學生的學習學案。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校教師根據在校學生的認知情況,以現行教材為依據編寫的供學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稱之為學案,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發展而來的。大部分學校以及大部分科目均選擇了學案教學。而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學案是站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立場進行考慮的,主要是對學生如何進行自主學習以及探究進行指導,是提升教學效果,樹立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案。學案是在所有教師共同備課以及交流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的。集體備課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要在教師個人認真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它的優勢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廣益、在集體研討中互相啟發;另外教師們由于年齡、教學經驗、個人見識等方面的差異,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使教師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在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課堂上,設計與在校學生相符的學案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肯定,與此同時也滿足了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在思想品德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學案要避免單純作為教師的講課教案,因為不僅教師之間在教學風格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學生個體之間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位任課教師還要針對學案進行第二次備課,也就是說教案、學案要一體化。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教案學案,其一體化模式主要有下面這些內容,即事先預習、學生自主以及合作學習,教師精講以及指導,學生知識體系的優化,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以及階段性反思等。教師導學性最好滲透到每個教學階段,教師要熟悉掌握課程標準以及相關教材內容;合理設計學案,認真對待所有教案,只有如此才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要想同步開展素質教育,則務必要提升教學效率,轉變教學思想,不斷提高自己,改善課堂教學結構,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切實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生綜合素質 讀本 協同 建設
一、中職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號)》明確指出要“正確處理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關系,正確處理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學習與職業技能訓練的關系”,強調要培養中職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結合實際,我們認為,中職生綜合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1]
1、是中職生個人成長的需要
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大部分學生選擇報考普通高中,這致使中職學校生源的素質及數量逐年下降。另外,伴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日益嚴峻。因此,文化基礎較薄弱、學歷層次較低的中職學生,靠單一的技能已然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如不切實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很容易在競爭中被淘汰。鑒于此,中職生要致力于改變劣勢,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以適應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2]
2、是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新興產業的不斷擴大,現代企業不再唯“技術”,而更重視員工的綜合素質。因為員工綜合素質的高低優劣,會決定企業及產品的的高低優劣,甚至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為求得可持續發展,企業更關注未來成為企業中一員的中職生是否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是否能成為所需的高附加值人才。
3、是中職學校提升競爭力的需要
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教育直接落在各中職學校,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決定了中職學校的長遠發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而學校的知名度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中職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對中職學校也尤為重要。
故此,社會各界尤其是學校和從事教育出版的單位,應肩負起建設適合培養中職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教材的重任,為學生的成長、為社會和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3]
二、協同多校建設綜合素質教育讀本的意義
1、綜合素質教育讀本建設的必要性
目前,中職學校的教材基本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但統編教材部分內容滯后,部分內容在地區性、民族性上體現不足,無法滿足各個學校特殊教育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中職教材開發仍以“技術”為中心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因此,開發一套具有地區特色的、符合學校使用的綜合素質教育讀本,成為順應經濟多元化發展和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
2、有關綜合素質教育研究的情況
鄭永生、楊燁合著的《素質教育實例點評》從心理、創新、挫折、學校四個方面并結合選編當時最新案例剖析了青少年面臨的困惑與問題;智海的《素質教育面面觀》通過十個故事指出需培養心理、社交、獨立、自信、藝術、理財、溝通、推理、道德等綜合素質;王德龐在《能力?素質?創新教育》一書探討了學生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等問題;張寒梅的《中學素質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徐明春的《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分析與設計》等文都從不同側面對綜合素質進行了研究。繼這些研究后,2006年,廣東、江蘇、福建等省教育廳相繼頒布了針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方案,但對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相關評價方案卻很少涉及。黃何、辛宏悅在其合著的《高職學生素質拓展指南》中指出,必須抓緊研究中職生綜合素質評價。
綜上,我們發現,涉及中職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研究目前較少或還在積極探索當中,這與相關方面培養的必要性已形成沖突。
3、協同多校建設中職生綜合素質教育讀本的意義
1、能夠有效整合各方教育資源,確保讀本的普適性
由于各類中職學校在辦學條件、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生源狀況等方面存在差異,協同多個學校共同建設相關讀本,可以達到資源優化的最佳效果。而且在“協同”思想的指導下,讀本開發的基本原則、目標要求、課程內容等都可獲得合作與交流,能切實保證讀本的普適性。
2、有利于中職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協同合作,不僅能夠滿足學生橫向學習、共同發展的需要,而且能促進校際間進行科研、教研交流,促進各校借鑒兄弟單位的成功案例及經驗,優勢互補,實現中職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三、協同建設相關讀本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可能出現的問題
由于中職學校的類別及層次不同,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區別,各校在教育目標及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上也必然存在差異,這致使協同多校共同開發讀本時會產生種種問題,例如應怎樣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與共享,應如何實施“因校建材”和“因材施教”等。
2、解決對策
2.1啟動組稿會,充分交流探討
在讀本建設伊始,必須召開組稿會,通過各參與教師的現場交流,充分結合各校的現實情況及教學特點、需要等,力求找到讀本建設的共同需求及可分享的資源。另外,通過組稿會還可確定分工及任務,達到協同的最佳效果。
2.2.異課異構,同課異構
成立專業寫作小組,對相同的課題采用不同的模式,從不同角度對讀本進行合理設計,對讀本涉及的意圖、目的進行分析和研討,將讀本中涉及的案例等付諸教學進行檢驗,在實踐后再相應作修正。[4]
2.3成立讀本評估小組
讀本評估小組交叉檢驗并收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分歧的知識點、章節,然后進行研究,對有問題的內容進行重新修訂,最終確定為可延續或循環使用的讀本。
四、讀本的具體建設
1、圍繞的中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故此,我們將圍繞“修身、尚學、謀職、創業”四個方面培養中職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學習、就業的態度,練就技能和本領,提升生活及就業的適應能力。
2、章節的安排
“修身篇”,擬側重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并有愛心,學會寬容和忍耐,學習有禮貌并講誠信,懂得自尊和自律;“尚學篇”,擬指導學生要培養興趣、特長,要惜時、勤奮,要活學活用,要努力嘗試實踐;“謀職篇”,教會學生務實、耐挫,培養學生的溝通、合作,教導學生承擔責任并學會堅守,告誡學生要有奉獻和敬業精神;“創業篇”,鼓勵學生勇闖敢為,學會公平競爭又能夠分享,學習規劃并鼓勵創新,激勵學生熱愛生活,懷揣夢想。[6]
3、體例的設計
圍繞以上各章節的需要,可收集、呈現經典的故事和各中職學校的實際案例,輔以適當的引導及點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具體體例設計如下(以節為單位):
【編者寄語】:對本節起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中對學生的期望不僅僅是編者的期望,更要讓學生感覺是家長、學校、未來所服務的企業對他們的期望。
【芝麻開門】:包括“品讀故事”和“借鑒案例”兩個子欄目,是對同一主題的遞進式體現。
[品讀故事]:緊扣該節的主題,呈現一則經典故事。最好是知名人士的真人真事,具有勵志或啟迪性。
[借鑒案例] :是故事的補充,是可參照學習的身邊的人和事。強調案例取自參與讀本建設的各中職學校,體現案例的代表性、可效仿性及普適性。
【點石成金】:針對【芝麻開門】中的故事或案例提出1~3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思,引起學生對培養自身能力或素質的重視和關注。
【加油站】:是與本節內容相關的知識鏈接,或者是方法技巧的總結歸納,或者是相關的人生箴言等。
【牛刀小試】:可以是活動設計,也可以是實踐訓練。側重實用性和操作性。
協同多個學校共同建設中職生綜合素質教育讀本,既能滿足社會及企業對中職生日益提高的要求,又能充分挖掘各個中職學校有關讀本建設的潛力和素材,切實為提高中職生綜合素質提供服務。[5]
參考文獻:
[1] [2] 黃祺. 中職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開發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4-5.
[3] 張紀平.中職生綜合素質現狀調查與素質提升建議[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3(8).
[4] 呂全國.中職生綜合素質亟待提高[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6).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的主要辦學目標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這樣,才能夠不斷滿足社會對高職院校的需求,才能夠為企業輸送大批量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在逐步向內涵建設的方向推進,正因如此,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一、構建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原因
我國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就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為社會輸送大批量的具備較強職業能力的大學生,正因如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在其教學管理和服務過程中,逐步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F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已經將構建職業素質教育體系作為展現其自身辦學特色的途徑,給予了其高度的重視,高職院校在日常的教學改革過程中,也在不斷的重視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希望能夠為廣大高職院校大學生營造一個適宜其自身素質發展的平臺,這個平臺能夠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不斷滿足社會以及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要求。
二、當前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現狀
對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進行審視,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主要具備三方面的特點:(1)從教育理念上來看,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忽略了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以及職業素質方面的培養;(2)從職業教育體系來看,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現階段的職業教育體系缺乏必要的管理性、系統性、穩定性,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3)從職業教育目標來看,高職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標都放在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上,忽視了職業素質教育,與教學目標不相適應。不僅如此,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對于素質教育還沒有深入的認識,不明白所謂的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才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教育。
三、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路徑
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體系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對其予以高度的重視,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構建開放性教育體系。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還包括開放性教學。正因如此,高職院校在構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當不斷的遵循開放性。首先,構建職業教育體系應當遵循技能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不斷促進學生進步。高職院校職業素質評價體系創建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鼓勵大學生不斷的成長。再次,定期或不定期的為學生搭建溝通和交流以及實踐的平臺,常見的平臺包括學生創業中心等等。這些平臺的建立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一方面還能夠幫助學生不斷的提升自身素質,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建立頂崗實習制度,其實就是將高職院校大學生引薦到相關企業當中去,并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與到日常的工作當中,這樣,能夠使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零磨合的前提下,迅速融入到工作崗位當中去,既能夠為其企業灌輸新鄉的生命力,又能夠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構建道德教育體系。想要提升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就必須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實現自身的全方面發展。首先,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應當對學生進行有關于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等,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的品質。其次,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一些創業活動和就業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經驗教訓,使高職院校大學生迅速的融入到工作當中。再次,開展有關于道德教育的精品課堂,并將其錄屏發放給學生,是每一名學生都能夠隨時隨地的接受道德素質教育。最后,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的幫助學生樹立團結互助的意識,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合作精神。
(3)實現校企合作模式,提高職業素質教育水平。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學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以不斷滿足社會續期以及企業需求為主要目標,以教學大綱為主要載體。具體來說,實現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當不斷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其次,將企業的工作制度以及相關的工作紀律作為學校的規章制度來落實,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再次,以職業素質教育為話題,組織學生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鼓勵學生積極努力的探究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最后,以企業條款為載體,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約束,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可,從而逐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
(4)高職院校應當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體系。高職院校在構建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當不斷的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不斷的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為目標,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快速的融入到高職院校當中去。首先,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潛移默化間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其次,高職院校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知識講座以及創新活動,為高職院校大學生進入企業崗位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再次,定期或不定期的采取多種形式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最后,高職院校還應當不斷的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從而逐步培養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5)創新職業教育手段。高職院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當財務多種教育形式,傳統的教育形式包括案例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等等,以案例教學法為例,高職院校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與企業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從而揚長補短,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
四、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形勢非常好,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高職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在這種環境下,高職院校必須創新教育發展模式,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落后的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社會輸送大批量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衡宇.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3(14):147-147.
[2]孫愛武.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3(11):89-91.
[3]李清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4):116-117.
1.1經典案例教學
眾多的教學方法中,經典案例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它和以前的教學方法不一樣,志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老師會根據教學的目的來選擇不同的案例,并作詳細分析,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質量。老師和學生之間討論案例,首先要劃分小組,然后每個人進行準備,還要進行多次討論,最后點評,最終提高教學質量。老師在幫助學生分析案例時,不要完全依賴標準答案,學生要在討論的過程中,善于舉一反三,培養創新能力。在討論案例的過程中,學生自己要認真分析問題,并最終可以解決問題。分析經典案例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只是連接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做到師生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自己獨立學習,還要和他人合作學習。
1.2情景模擬教學
市場營銷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經濟學、哲學、行為科學等多門學科。因此,學生不能只學書本上的知識,還要置身于真實的商業環境中,在營銷的實踐中,提高自身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需要采取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讓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多多交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較好的教學方法??墒乾F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是沒有較成熟的情景模擬課件,怎么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教學。給學生一個特定的情景,讓學生置身于其中,了解角色的心理變化和利益關系,領悟情景全過程。讓學生了解營銷顧問、營銷策劃、自主創業等不同的角色,并把知識運用到其中,學生了解了自己的角色,做好本職工作,嘗試創新性思維。除此之外,在教學時,還要選擇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激勵學生、營銷好方法等。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學生會表現出個人的創新能力,要多鼓勵他們,以便增強他們的信心。
1.3多媒體教學
很多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它注重學生的互動,給學生帶來聲音、光線、形象、色彩、動作等情景模擬,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高校老師按照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再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從而使教學質量更高。實現市場營銷教學,有時候要用到圖形和表格來表示內容,在課堂上繪制是不現實的,因為那樣會浪費很多時間。而用了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不僅增加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量,還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隨著對教學質量要求的提高,越來越離不開多媒體教學了。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地展現給學生,還可以適時加入DVD短片,如廣告和產品宣傳等。這樣做要比傳統的教學方式形象得多、生動得多,也更直觀、更吸引人。
1.4互動參與式教學
市場營銷課程教學中,要改變原來的依靠老師教學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和學生多交流,采用互動參與式教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起的是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多啟發和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其中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交流互動解決。采用模擬場景的方法教學,老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思考,然后課堂上討論解決。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會予以加分獎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出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發言好的學生要記高分,老師對理論進行總結。這些教學措施,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很受歡迎。
2改革的初步成效
通過努力,市場營銷可以獲得以下較好的成效。
2.1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后,老師已經不再是講解知識的人,而是轉換為了引導者和調動者、分析者等。老師和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一起討論、一起思考、一起研究,增進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默契。
2.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
學生擺脫了原來枯燥無味的傳統學習方法,轉而對學習有了更多的興趣,爭先表現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使課堂的學習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習營銷內容時,可以在網上查閱相關知識,盡量解決各類可能出現的營銷問題,提高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和同學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向老師積極請教和提問題,從而增強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的精神,體會到了實踐的樂趣,在實踐的過程中,找到真理,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2.3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習的地方不再單單是教室,而是面向社會學習,這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學的知識更全面、更深刻。改變了原來只是教學生知識的方式,轉向讓學生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結論
2013年3月,我校確立了幾個校級課題,我申報了課題“寓素質教育于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在各位領導的指導下,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在將研究情況作出如下報告。
一、課題研究理論和實踐價值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發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不適應學生的發展,素質教育旨在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主動學習,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學生為主體,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由此可見本課題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
二、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研究目標:1.數學課堂教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學生全面發展整體提高。
研究內容:1.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2.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三、課題研究方法
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四、課題實施的具體過程及活動方法
第一階段:立項申請階段
本階段主要是運用調查法、文獻法和行動法,組織實驗教師進行素質教育調查和學量的關于素質教育方面的理論,認真研讀大量素質教育和課改方面的文章,通過學習和研討,我們確定把“寓素質教育于數學課堂教學之中”作為我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題,從而形成課題,書寫立項申請書,在我校申請立項。
第二階段:開展論證階段
1.課題獲準立項后,我們召開了開題論證會,會上宣讀了開題報告,會后對研究方案進行了修正。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和計劃,確立人員分工和實驗班級。
第三階段:研究階段
本階段的工作任務是:根據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在實驗班開展數學學科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改革試驗工作,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分層進行教學,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符合素質教育理念,重點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進行研究,探索并豐富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具體實施步驟和方法進行實驗研究,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邊學習實驗邊反思總結,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各種實驗記錄及調查問卷,撰寫論文、反思、教學案例、敘事、課堂教學實錄等相關材料。主持人根據實驗情況撰寫調查報告和中期階段性總結。
主要活動:2013年4月2日,設計問卷,調查聾校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現狀及學生學習方式現狀,然后分析和研討調查結果,根據調查結果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數學學科實驗方案。
2013年4月13日,組織課題組會議,指導實驗教師在課堂開展素質教育的操作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素質教育,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和結構,全面分層實施素質教育,倡導小組合作學習,科學分配小組,根據特殊學校班級學生人數少的特點,建議每個學習小組以3-4人為宜,每個小組的成員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辦法來確定,小組內的人員應有一定的分工,要定期更換組員。合作探究問題設計要合理;教師要參與指導小組學習,注重實效性;要運用多維評價機制;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
2013年6月6日,開始教學實驗,實驗教師在實驗班采用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實驗,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反思總結經驗,科學改進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調查分析及時調整實驗方案。
2013年9月,組織實驗教師開展聽課研討活動,兩名教師講了“引路實驗課”,聽后進行了研討。
2013年10月28日,召開課題組會議,匯報調查結果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原因以及改進措施等,并介紹成功經驗,使課題組成員互相借鑒成功經驗。根據研究出現的問題,制定二期實驗研究計劃。
2013年11月10日,開展集體備課和觀摩實驗班的研究課并進行研討,提出改進措施。
2013年12月6日,驗收研究成果,實驗教師上交論文、反思、教學設計等資料。
2013年12月10日,召開課題組座談會,匯報實驗進展,研討課題研究成果,擬確定最終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12日,聘請特教專家到我校指導課題研究,專家聽了一節實驗課并進行了點評,專家對課題研究成果給予了積極的肯定性評價。
2014年1月2日,召開會議,學校領導全部參加,確定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結果研討商定出聾校新型的數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第五階段:總結階段
2014年2月,召開課題結題會議,整理研究成果,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資料進行整理,按照開題卷、過程卷、結題卷、成果卷裝訂,寫出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促使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有效轉變了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2.課題研究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發展
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數學成績全面提高,學習方法全面優化,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成功體驗;師生關系和諧,民主;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成長,教師的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成果的物化形式
課題組成員已有多篇論文、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發表獲省、市級獎勵,還形成了優秀教案集、論文集等。
4.成果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1)研究出的“數學素質教育教學模式”適合所有聾校的數學課堂教學,為聾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供真實可靠的實踐理論。
(2)我校的研究成果為其他的特教學校教學提供了實用的經驗材料。
(3)此成果有利于教研員對聾校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解,調研和指導。本研究結果會給教研員的工作提供依據,更科學的了解聾校教學中問題。
綜上所述,課題研究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
六、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1.個別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沒有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只停留在表層,不能及時總結反思,教學效果不明顯。
2.由于時間短,只在數學教學中重點試驗優化教學設計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其他方面有些弱化。
七、今后設想
[關鍵詞]行政管理學 案例教學 醫學生人文素質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7-0127-02
一、醫學生人文素質與其培育現狀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以文化素質為基礎,文化素質中又以人文素質為重點。醫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專門性學科,對人文素質要求更高。醫學生人文素質集中體現在對患者的價值,即對患者的疾病與健康,患者的權利和需求,人格和尊嚴的關心和關懷。筆者在長期的醫學生思想教育實踐中,縱觀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認為人文素質教育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醫學教育重視專業技能的教育與培訓,輕視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
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強,知識密度大,操作能力高的學科,要求醫學生在學期間掌握與運用的技能非常多?;谶@一現實,醫學院校與醫學生往往過于強調醫學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人文素質的教育與自我強化,因此也造成醫學生服務意識淡薄,難以滿足現代醫療服務內容、效果與服務意識的需求。在筆者的日常工作中,發現許多醫學生存在著重視醫學專業課程學習,輕視人文課程;文化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識;注重個人利益,缺乏必要的團隊精神、利他意識等現象。
(二)醫學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模式單一
當前,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向以預防為中心轉變,這更強調了人的需求,相應的要求醫學教育模式也應適時進行調整。但在現實中,筆者發現我們的醫學教育方式卻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仍沿襲著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動式、引導式、啟發式的教育新模式,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教育效果不明顯
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而國外如美國、德國的人文醫學類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高達20%~25%;英國比較低,仍占10%~l5%。這突出反映了我們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在量上過少,更有甚者,一些院校為強化專業課程,而將人文課程進行壓縮,減少課時,甚至對人文課程必要的實驗、實踐活動等進行限制,影響了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
二、《行政管理學》課程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育功能探析
(一)對樹立醫學生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具有強化功能
醫學行業作為特殊的職業,要求醫護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這些應包括認識醫學職業的基本要素、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必須促進、保護和強化上述醫學職業的各個基本要素,從而能保證病人、專業和全社會的利益等。在案例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公共衛生與健康的案例,如SARS事件中,公共衛生守護人鐘南天教授以超強的自我犧牲精神,科學而嚴謹的研究態度,從事醫學研究,有效處置了非典型性肺炎的蔓延,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類似的案例還有許多。通過這些案例的講解與教育,可使醫學生對醫生職業道德與價值信仰追求,培育良好的服務意識等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作用。
(二)對培育醫學生基本溝通技能具有強化功能
溝通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醫患關系的處理上,尤為重要。據有調查表明,醫患矛盾70%是由雙方溝通不暢或信息傳遞不全造成的,這也對我們醫學生溝通技能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課程以案例教學為主,在教學中,追求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廣泛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剖析式教學、行為扮演式教學等多形式,幫助廣大醫學生學習領悟基本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尤其是課程運用角色扮演方式,讓醫學生參與案例的討論與思考,進行實境演練,從而培養醫學生緊急事件處置及與陌生人溝通的技巧與能力。
(三)對醫學生掌握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知識具有強化功能
群體健康與衛生系統知識是一名醫學生應掌握與了解的基本知識,也是將來做一名好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行政管理學》課程內容龐大,知識體系豐富,其中公共衛生與群體健康即為重要內容。通過這些知識的傳授,可將人文教育與醫學有機結合起來,加強醫學生對健康與衛生系統知識的感知與理解。而且本課程作為綜合叉學科,教學中還穿插多學科知識,以使醫學生能有效學習到哲學、倫理、法律、衛生法規等理論知識,從而強化群體健康與衛生系統知識的學習,樹立良好的人文素質。
三、強化《行政管理學》案例分析課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認真開展教學課程設計,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意識
意識影響行動。人文素質意識的培養是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首要因素。任何課程的設置都應讓學生認識到本課程的目的與價值,《行政管理學》課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前,應認真開展教學課程的設計,特別注重醫學生人文素質意識的培育。一是依據醫學這一特性開展課程設計。圍繞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公共衛生相關知識等內容進行專門性的案例分析與講解,幫助醫學生樹立良好人文素質意識,同時培育良好的職業操守與醫療實踐行為,并正確認識當前公共衛生知識與衛生政策體系。二是依據醫學生生活實際來開展課程設計。醫學生相對其他文科類學生,具有生活與思想的局限性,本課程應結合醫學生生活實際,定位于選修課的特性來進行有差別性的教學設計。如案例教學中,通過介紹知名的醫學大家先進事跡案例或生活中可見可聞的衛生行政部門處置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經過,使醫學生們有效了解醫學前輩及行政部門運行流程,從而培育出良好的人文素質。
(二)大力活躍教學組織,營造思辨、參與、團隊精神的教育環境
教育的本質功能是人的發展。大多醫學生對人文素質的培育充滿著渴求,都以追求未來的“好醫生”為目標,但又常常為如何提升自我人文修養而困惑。據此,筆者也認為,教育環境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影響重大。為此,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應活躍教學組織,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醫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提升人文素質。筆者認為,應充分發揮好課堂靈活多樣教學模式的作用,活躍氛圍,讓學生參與進來,感受教育宗旨。筆者曾大力組織開展了無領導小組活動與角色扮演活動,如曾模擬某酒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請多位同學上臺扮演政府官員的多個角色,采用會議形式討論如何處置這一突發性公共事件。教師則發揮著組織與協調作用,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引導。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使同學們學習、掌握了人際溝通交流與討論及問題處置的方法、策略,也提升了他們的人文素質。因此,筆者認為,在后續的教學實踐中,還可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如引導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以靈活的方式為醫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能力
醫學教育的核心是為患者治病,是培養醫學的實踐者。醫學教育的目的是使現代醫學模式得到更好的貫徹落實。因此,《行政管理學》案例分析課程應與學校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結合起來,使教學內容體現出醫學專業的特點,符合醫學人才成長的規律性。為此,筆者曾對本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作為教學的“兩條腿”,增大教學效果。在教學中,筆者運用了發散式思維與集中式思維進行教學方法創新。這些方式使醫學生們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運用中獲得了良好效果。因此,筆者認為《行政管理學》案例教學課程,仍可沿著如通過“以問題為基礎”、“情境教學”等新方式進行授課,堅持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與實踐方法運用為中心,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使各種思想、觀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匯合,進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達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梁金葵.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9(3).
關鍵詞:北京農學院;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2-0250-03
農業院校是復合型農業人才的孵化器,肩負著我國農業發展的重任。北京農學院自1956年建校以來,始終堅持“以農為本、唯實求新”的辦學理念,以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己任[1],為京郊農業所需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做出巨大貢獻。隨著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加快,所需人才已向復合型應用型農林人才轉變,而高復合型人才應同時具備兩種素質,即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人文素質是“魂”,強調會做人,科學素質是“物”,注重會做事,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統一整體。農林院校研究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要有過硬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這都需要農林院校通過學校教育來不斷培養[2],使農林院校研究生,真正成為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有用人才。
一、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相關概念界定
1.人文素質是人的內在品質反映,決定了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與科學等素質不同,其更強調內在精神方面。從出生開始,人們不斷通過對周圍事物、環境以及歷史、哲學、道德等知識的學習,將人文知識融合為人內心一種相對穩定的內化之物,并通過人的舉止言談、品行作風、文化涵養等外化出來。一般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思想、方法和精神。[2]
2.人文素質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知識的直接傳授、利用環境間接同化以及強化自身培養等方式,使受教育者獲得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并因此促進其氣質、修養和人格的形成,其主要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學會怎樣做人,[2]如何處理各種社會關系。
3.“人才培養模式”,指為實現某種人才培養目的,在一種教育理念和一系列培養制度下,由多種因素構成,具有一定目的、科學、系統的,可實際操作的一套人才培養理論模型。
4.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即為實現人文素質的提高,在人文素質理念指導下,運用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培養制度,將教育目的、教育體制和課程組成一個宏觀控制體,通過教育內容,來完善人文素質內涵。
二、北京農學院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問題
此次進行的問卷調查,采取隨機發放原則,共向本校研究生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80份,有效回收率93.3%,文科專業人數占72.5%,理科人數占27.47%。通過調查,對本校研究生人文知識積累、學校人文素質環境建設、研究生自身人文素質評價、本校人文教育途徑,進行數據統計,歸納得出現存人文素質教育問題:
1.人文基礎知識薄弱。經調研發現,本校研究生在生活常識、藝術、歷史和政治知識提問中,整體情況較好,但有基礎薄弱傾向。其中回答正確率最低是政治知識,即45.92%,反映出研究生在時政方面有所欠缺。在課程設置方面,部分被調查者表示:專業類課程多,人文類課程過少,課程比例嚴重失調;所開設人文課程枯燥,多數知識普遍停留課堂,課后很難提起興趣學習;政治類課程教學針對性不強,不利于政治素養提高;人文知識多且雜,無從下手,難以把控思維嚴謹性和知識準確性,不能養成良好的科研工作習慣。
2.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力度不夠。人文環境既包括人文景觀建設,還包括人文氛圍建設。當前各高校大力倡導人文環境建設,但多注重硬件設施,忽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近三分之一被調查者認為,本校人文氛圍未能發揮應有作用。校訓是學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北農最精簡的代言,但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研究生不知道本校校訓,可知學校缺乏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宣傳;圖書館中藏書多為專業書籍,難以滿足對人文類知識的需求;在我校舉辦的講座和論壇中,關于人文素質教育類較少,多為公務員、考研、四級和六級英語考試、專業知識、企業宣講會等,對學生進行文化精神修養的重視力度不夠。
3.研究生自身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學習的深化,以自身為主,導師輔助,專業性學習更加突出。近年,為培養農林人才,本校大范圍擴招研究生,既有全日制研究生,也有在職研究生,導致研究生素質參差不齊。調查發現,部分研究生在學習階段,為迎合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只學習專業知識,忽視人文素質修養,使“有文憑,沒文化”現象嚴重;在課余時間,愿意參加文學社等人文類活動的研究生只有小部分,三分之二研究生更愿意參加培訓班,以便增強自身專業競爭力,利于今后就業,忽視對自身人文精神塑造,對自身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
4.研究生自主學習意識弱,有功利主義等傾向。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而理想、信念、價值觀是人文精神關注的重點問題。研究生教育,自主學習為主,但受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影響,經調查得知,應學校要求進行研究生的人數占33.7%,缺乏自主學習意識,思想覺悟還停留在本科,未能真正了解,研究生期間學習和科研的真正目的。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學校教育框架和整體格式未能和市場經濟同步發展,社會轉型時期缺乏正確人文價值引導。在調查中發現,為申請獎學金而的人數占到40.8%;課余活動中,有三分之二同學更愿意參加技能培訓,實用、功利、拜金和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蔓延,給學校正常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帶來困難。
三、提高北京農學院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建議
1.加強政治素質教育,開設網絡教育空間。學校在保持原有素質課堂開設基礎上,應挖掘新途徑、新方式,調整課程設置比例,引導研究生自覺參與到人文素質培養隊伍;政治素養教育不能只停留課堂,應滲透學習生活各方面,如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經管論壇,邀請高校專家學者,解析近期熱點,效果良好;研究生科研任務重,時間緊張,學校應緊跟網絡發展,充分利用現有學校站內平臺,打造適合本校研究生需求的網絡教學平臺,分享各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同時收集文學、藝術等多門人文知識,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節約授課成本,加強師生互動,用生動的現代電腦技術驅散枯燥的課程學習,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知識接受度,拓展學習教育空間。
2.完善素質教育環境,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農林院校校園素質教育環境及人文氛圍,于潛移默化中引導和啟迪,對研究生提高人文素質水平有重要作用。學校在保持原有建設進度上,對校園人文設施、人文組織、人文管理制度、共同的人文心態和人文生活方式加以引導,加強校風、學風、教風宣傳,增加人文類講座,幫助研究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質;提高校園文化活動格調,豐富活動內容,引入藝術節、攝影展、書法比賽等;加快校園人文景觀建設,突出本校農林院校特色、學校精神、辦學理念,為師生營造優質人文環境,積極向上的高雅校園文化。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長時間積累,應以研究生為主體,學校提供資源,導師側面幫助,充分發揮研究生主動性,全員參與,完善校園文化氣氛,在主動參與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質修養。
3.利用社團等參與性活動,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質。社團是高校學子學習之余的重要活動形式,我校社團種類豐富多彩,既有專業學術理論型,也有生活文化型。據調查65.3%的研究生會參與社團活動,因此,學??筛鶕芯可枨蠹皩W校人文素質培育需要,利用現有物質和人力資源,設立人文類社團,并給予大力扶持和引導,通過對社團小部分人群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借助相關知識競賽、展覽、游戲等活動,感染身邊人,加快人文知識傳播,間接引導全體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于潛移默化中提高整體研究生文化修養,使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處于相對平衡且合理狀態,培養全面復合型農林人才。
4.培養學生自覺性,加強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研究生學習,主要以研究生本人主動學習為主,導師起引導和輔助作用。但學校和導師應加強對研究生自主學習觀念上的引導,為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其認識到自覺學習的重要性,適應研究生期間的科研工作。在順利完成科研項目之余,能夠提高研究生人文類活動的參與性,并且導師應及時關注研究生心理、學習和生活方面,尋找其興趣點,鼓勵其興趣愛好發展,如果適合,可將其興趣點引導到課題項目中去,在興趣中完成科研任務,同時提高人文素養。導師應以自身為表率,提高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為研究生提供學習人文類知識的機會,增加師生間人文類活動交流,帶動研究生互相學習。
四、北京農學院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不能單純依靠課堂學習,應從教育空間、教育環境、教育意識等多方面考慮,全方位、多層次形成系統性培養模式,現對本校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提出以下探索設想:
1.案例教學+合作分析+現象分析。高校教學模式應跟隨時展需要,現今社會需要高素質復合型農林人才,應對傳統教學模式改革。將案例教學、合作分析、現象分析三種教育模式相融合,改變以老師傳遞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轉換師生角色,研究生根據課程設置及任課教師要求,尋找案例,以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運用手中可利用的一切資源,收集資料,組員各自分享經驗看法,完成PPT制作、上臺進行展示交流。此方法較之傳統方法,便于調動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增加知識儲備,深化知識內涵。
2.組織引導+指標體系+規則約束。學校應設立專門人文素質管理部門,吸納研究生導師及校內校外優秀畢業生,在研究生身邊打造一支有內涵的人文素質教育隊伍,并設立一套人文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用標準確保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通過所設立的評價標準,正確引導研究生對人文類知識的了解和參與,利用體制、制度及運行機制和具體實施辦法,將人文素質培養理念滲透到研究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其重要性,保證其地位,通過配備相應人員,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各部門,不斷提高研究生整體人文素質教育水平。
3.傳統課堂+網絡課堂+發現式學習。雖然傳統教學模式暴露諸多問題,但不能全盤否定其價值,應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加以改造,即傳統教學+網絡課堂+發現式學習。現代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校應及時參與其中,利用現有學校站內平臺,打造適合研究生學習的人文素質教育“慕課”授課方式,根據自身喜好及時間選擇課程,免去路途奔波,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時間碎片化學習效率,并與導師隨時溝通,培養研究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研究生智慧潛能,引發知識興趣,更便于對在職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培育。
4.情景教學+研究教學+創造教學。學校應該增加舉辦各種活動的機會,尤其是關于人文類的活動,如學校音樂節、書法比賽、茶文化、酒文化等,給予研究生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讓研究生到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人文素質教育所帶來的益處,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知曉其中韻味,僅僅聽老師介紹或觀看視頻資料,很難有切身感受。通過各種人文活動,引起研究生對此方面興趣,從而逐漸引導學生對人文類知識進行學習,并深入了解人文類知識的廣博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興趣引導,而逐步深入研究,繼而在研究中繼承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新的理論和興趣,并對其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