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6: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計算技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語文;復習方式;技巧;方法
一、開展心理干預,放下思想負擔,提高語文復習的積極性。
人們都知道高中生的學習壓力特別大,尤其是當學生面臨考試的時候,不但有身體上的折磨,還有心理上的壓力。在我國,由于實行高考制度,所以,高中生的課余時間少之又少,生活節奏較快。為了取得好的期末成績,絕大多數教師都會采用傳統的復習方式“題?!皯鹦g,學生從早到晚只是機械性地去學習。在考試即將來臨之際,教師都會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習題練習,學生每天都是重復著同樣的生活,有些同學對此產生了恐懼的心理,更有些同學則疲憊不堪,當教師講解知識點時,學生甚至會累到睡著,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率,進而導致“欲速則不達”的現象。所以,針對語文復習,教師應該科學地規劃一個復習方案,既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態又能夠讓學生的期末成績達到滿意的效果。在此期間,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思想變化,對那些思想消極低靡的學生,教師要進行思想教育,勸說他們放松身心,輕裝上陣,從而讓學生振奮精神。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小事去影響學生,讓學生懂得在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要太注重結果,只要自己真正的努力過,沒有辜負自己就好。教師要學著鼓勵學生,讓學生放棄消極和自卑,放下沉重的包袱,用心地去感受語文、復習語文,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與潛能。
二、科學安排時間,強化記憶技巧,提高語文復習效率
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拼的不是學習時間的長短,而是效率的高低。在高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會出現高投入、低回報的現象,這就是不科學的安排時間、學習盲目的表現。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復習時應該通過技巧性的記憶、科學地安排時間。所以,教師安排復習時,要將語文內容分為幾個模塊,然后根據這幾個模塊的重要程度來科學地分配時間,并進行有先后、有主次的考前復習,同時教師應該科學地計算各輪次復習之間的時間間隔,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力,避免浪費時間,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技巧,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報紙、書刊上找一些加深記憶的方法,例如:聯想記憶法、框架記憶法等一些方法來加深印象,從而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多方搜集資料,查漏補缺,提高語文復習的條理性
語文是一個比較具有開放性的一個學科,不是一朝一夕的學習就能看到成效的,因此,語文要注意平時的日積月累。在復習之前,教師要從各種報紙、雜志、網絡等多方面收集一些有關近年來的考試資料。同時,教師從這些資料中挑選出比較重點的,考試出現頻率高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講解。除此之外,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識點進行一定的深化和變換,做到查漏補缺。例如:利用板塊來細化漢子、造句仿寫、改錯、成語解釋等等,通過這些模塊將語文知識構成一個條理性的知識網絡,從而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的復習過程中,不要盲目地去復習,教師要學會開導學生放松身心,為學生科學地安排時間,通過查漏補缺來進行復習任務,讓學生掌握復習的技巧,從而實現優化復習的最終目標。
高語課標嚴重脫離了基礎教育的實際。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學段,高中語文教育仍屬基礎教育范疇,并非專業教育。高語課標不僅以必修課的形式對“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選修課的形式,要求學生在“新聞與傳記”“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文化論著選讀”“社會、思維與語文”及“語文綜合應用”等專門領域,都要有相當的造詣。
在這些專門領域,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相關知識,閱讀大量(或相當艱深)的作品,還要有相當的評價能力和創作能力。如“小說和戲劇”這個模塊,要求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能進行辯證的分析,分辨精華和糟粕,作出科學的評價”,“學寫文學評論,能力求表達出自己獨特新穎的見解”,“結合作品產生的時代、社會背景,從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形象、戲劇沖突、敘事方式、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不同角度解讀小說、戲劇作品”,要組織文學社團,“對感興趣的小說、戲劇進行專門研究”,還要“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寫作小說、戲劇作品”。這就是說,學生既要成為“小說與戲劇”的研究者,還要成為“小說與戲劇”的創作者。其他選修模塊都有類似的要求(恕不一一摘引)。這樣的要求,即使是專門研習語言文學的大學中文系學生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辦到的,何況是對還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高中學生呢?顯然,高語課標完全忽視了高中語文的根本屬性――基礎性,竟然以培養專門人才的任務強加于高中語文,這是高中語文無力承擔也不應當承擔的。
高語課標也嚴重脫離了高中語文教學計劃的實際。根據國家制訂的教學計劃,高中語文按每學期實際授課18周,高一每周5課時,高二、高三每周4課時計算,總共只有468課時,除去平時的復習考試和畢業前的總復習,實際能用來授課的,只有400課時左右。也就是說,高語課標規定的每個模塊,要在36個課時內完成。下面我們來具體剖析一個模塊,看能否在36課時內完成。
例如高語課標推薦的選修課程“唐詩鑒賞”,看看它所提出的六項要求和所需的課時吧:
①“選讀唐代不同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詩歌流派和詩人的代表作品”――唐代的詩人數以千計,唐代的詩作數以萬計,從中鎖定15位能涵蓋四個時期的重要詩人、平均選取每位詩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計150首,該是很低的要求吧?以每課時學習3首的速度(達到一般理解,效率不低)計算,需要50課時。
②“對所讀作品的意蘊力求有新的發現,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出自己獨立的評價”――如果要求對所讀的所有作品都有“新的發現”,都能“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出自己獨立的評價”,且不說學生的能力是否達得到(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也達不到),單說要查找、翻閱、摘抄相關的資料,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吧?就算每首作品只用1課時,那還得花去150課時。
③“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構思、意境、意象、語言、節奏、修辭等方面對唐詩作品進行賞析”――要達到如此專業化的要求,學生該要多少時間來歷練啊!這歷練的時間姑且不作計算,僅就相關的知識總還要花時間學習吧?那么,再加上20個課時不為多吧?
④“了解有關詩詞格律,運用詩詞格律知識賞析唐詩作品”――詩詞格律可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學問,不但要了解還要運用這些知識,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有幾人能夠辦到?姑且不說難度了,單說學習這些東西要花的時間,再加上30個課時不為多吧?
⑤“聯系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簡史,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演變的基本情況,對唐代詩歌不同風格流派的藝術特色有初步的感受”――要把握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簡史和唐代詩歌發展演變的基本情況,這不僅要求學生大量閱讀相關的“史”書,還要大量閱讀除唐詩以外的古代詩歌作品。就算讀三本“史”書和150首(唐詩以外的)古代詩歌,再加上80個課時不算多吧?
⑥“結合有關的‘詩話’(如《歷代詩話》等)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對于所讀的唐詩作品,就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評述”――就算此處要求的“評述”可與第②處“評價”重合,僅閱讀“有關的‘詩話’”和“相關資料”,也要花不少時間吧?那么,至少還得加上20個課時。
以上六項,共計350個課時,幾乎達到了原定課時的10倍。這還只是就一門選修課所作的最謹慎的估算。其實,每個“模塊”(包括必修和選修)都要大量超支時間,把這些超支的時間加起來,將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不會少于2000課時吧)。這超支的時間到哪里要?能向課外要嗎?顯然不能。語文只是高中開設的十幾門功課中的一門,高中學生除了學習語文外,還要學習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勞技、體育等學科,其中多數學科都有相當的課外作業。學生的課外時間本來就十分有限,在各學科的“瓜分”之下,早被搶得一干二凈了,還哪有那么多時間留給語文?何況語文的胃口也太大了。
摘要:當今教育正走向是國際化、現代化和信息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經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學科,這表明教育已面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戰。高中語文課更以其豐富的信息及書寫量大且費時的特點,期待著多媒體的普及和有效利用。因此,積極將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相整合,對于深化教學改革、確立嶄新的課堂教學理念,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索發現中全面發展都極具意義。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高中語文 建構主義 整合
信息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與核心,是信息社會的主要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刷新了整個教育。多媒體技術集聲像、動畫為一體,能進行超文本、超媒體鏈接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傳遞速度。基于網絡技術而提出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以個人獨有的方式主動地建構知識,并且,每個學習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構知識。特別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
1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整合的可行性
語文其實就是國家的文化,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實踐性很強,高中語文課程更是強調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有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語文課程重在實踐,讓學生自己學、主動學;老師主要是“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信息技術作為最廣泛最先進的科技,它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必選無疑的。就拿演講訓練來說吧,聽名人的演講,用傳統的工具,學生只能聽到演講者的聲音,而不可近視,難以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能看到演講者的動作、神態和表情,如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內心對演講的興趣和欲望,所以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整合勢在必行!
2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整合的優勢
2.1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是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的更新。
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用得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網,它們圖文和聲像并茂及獨有的系統功能。如學習羅貫中《三國演義》一課,通過多媒體和網絡播放的影像,讓學生直接觀看什么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網絡的運用,可拓寬思維空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教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如海明威《老人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愛克曼《歌德談話錄》、杜牧《阿房宮賦》等等,要品味其中的美,人文的氛圍和自然科學背景是必備的,用網絡的超時空性,下載適合的聲音和圖像,利用多媒體鏈接,會令意境全出,這是一種愜意的、賞心悅目的教學境界。
中國要“師夷長技”,需長期的積累,學生難以深刻而快速地領悟西方文化的精粹,如果以信息技術作工具就不同了。如學習列夫?托爾斯泰《復活》時,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就可以迅速讓學生享受人文科學的意境美和自然科學的創造美,通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在課前,做一個關于俄國工業革命和社會變革的課件,通過音樂和畫面讓學生感受俄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自然科學的探索史,再通過畫面想像:在這一時期相關著名人士以及他們所從事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回答問題前,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有關18世紀和19世紀俄國開始大規模地學習西方進行工業化探究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之后,經過討論,整理資料,然后對照閱讀,通過理性分析,深刻領會俄國人民在探索中不斷開啟革命思想的萌芽之謎,在發現中,辛勤追求科學真理的意義。
2.2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整合,是教學內容的擴展與改革。
互聯網像一部百科全書,知識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寬廣,與語文學科整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采集到廣泛的知識,使學生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學習英語。如在互聯網里,有很多關于閱讀理論、技巧的文章和眾多例文評點,閱讀課上,老師可以用此來指導學生閱讀,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積累的素材也多了,這就為學生閱讀解決了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特別是整體把握和細節理解方面的創新。另外,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問題和心德放到網上論壇中,相互評議,讓更多的人來給力。
3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的關鍵: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
當代教師的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協調者、設計者、社會文化的詮釋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學生的合作伙伴。教師要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促進學習網絡的形成,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而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相整合,其關鍵性、現實性在于教師,所以,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更新自我知識體系,熟練使用信息技術,將教學手段、教學策略都融進信息技術里。
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創新能力;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給教師提供了廣大的發展空間,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等課程的整合可以為當代教育提供最理想的新型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 宗秋榮;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與創新[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康貴.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整合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4 .
關鍵詞:高中語文 信息技術
一、高中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與日常生活聯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圍廣,實踐性很強,高中語文課程更是強調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基于這一目標,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應語文教學發展的要求,也與社會發展相脫節。按新課程語文教學理念,語文課程重在實踐,要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要求。但傳統的教法: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少了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習學得被動,對語文學習缺乏創新精神。現在新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是讓學生自己學、主動學,老師主要是“導”,以體現高中語文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培養高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實現素質教育,而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現代化,必須要求相應的教學工具、教學途徑也現代化、科學化,信息技術作為最廣泛最先進的科技,它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必選無疑的。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的內容和意義。
信息技術和高中語文的整合,可以從兩方面探討:
1、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和學科相融,就如傳統的“粉筆+黑板”,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
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用得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因為它們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及獨有的系統功能。教學中與語文整合,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
在高中教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如《蘭亭集序》、《項脊軒志》、《騰王閣序》、《阿房宮賦》、唐詩、宋詞、元曲、《荷塘月色》、《再別康橋》、《世界最美的墳墓》、《斷臂的維納斯》等等,對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要進行咀嚼鑒賞,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圍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傳統的教學,只能在局部應用音樂來渲染,利用圖像來顯示,運用文字來詮釋,卻不容易把它們有機地結合,且費時費勁,收效甚微,而用網絡的超時空性,下載適合的聲音和圖像,利用多媒體鏈接,會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圍中更能體味文本的內涵和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賞心悅目的教學境界,一種教學藝術化和教學科學化完美結合的體驗。在這種境界中,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怎么會不提高呢?學習語文的興趣怎么會不大增呢?
這點在講唐詩宋詞時就很明顯,唐詩宋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但畢竟是年代久遠的東西,學生較難深刻地領會詩詞的意境美和把握詩人的寫作風格,如果以信息技術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講教杜甫詩歌時,我就利用了多媒體和網絡,因為現代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所以在講課前做了個關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課件,通過音樂和畫面讓學生像看電視一樣從感觀上的聽、看來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再通過畫面想像: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的詩人,他的創作風格會是如何呢?在回答問題前,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有關杜甫的資料,引導學生自動、自主地學習,之后,經過討論,整理資料,然后對照作品,通過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領會杜甫詩歌的思想風格。這樣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學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對杜甫這一詩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資料的實踐能力,也實現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老師在教學中“導”的地位。
2、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不僅是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學內容的擴展與改革,這就是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術作為教本的輔助內容與課本內容相融,擴大課本知識的外延。
傳統的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雖然也會涉及到課外知識,但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引導學生學的課外知識很有限。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里面的知識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寬廣,與語文學科整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采集到廣泛的知識,使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擴大,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學習語文。如在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在互聯網里,有很多關于寫作理論、技巧的文章和眾多例文評點,作文課上,老師可以用此來指導學生寫作,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積累的素材也多了,這就為寫作積聚了基礎,有利于學生創作,特別是構思、立意方面的創新。并且,學生還可在互聯網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評論,廣泛地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點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另外,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論壇中,讓更多的人來評點,給意見,從中得到更好的提議,來提高寫作水平。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將給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三是高中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同時也是備戰高考的關鍵時期。從傳統的高三教學理念上看,高三課程應該是“復習為主,練習為輔”的回顧課程,既不需要“花式各異”的教學方式,也不需要進行更龐大、繁雜的“高考外”知識信息學習。尤其是語文的高三課堂,充斥著無止盡咀嚼“老舊知識”以及各類“高分作文”規范格式的無味氣氛,沉悶且低效。要真正實現高中語文最初的教學目的,并通過“質”的提升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勝,必須以現實為基礎,著手于改善日益偏離正軌的高三語文教學模式。
一、高三語文復習課普遍存在的問題
語文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培養以及品德素質的形成均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語文同時也是高考的重點考試科目之一,在達成情感教育目標以外,也要致力于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績。然而,高三語文復習課堂的現狀卻令人堪憂。首先,經過前兩年的語文學習積累,學生需復習的語文知識已經形成一個“點多、線長、面廣”的體系,繁重的復習任務使得學生在復習課上出現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影響復習的質量和效率;其次,由于高三語文復習內容較為穩定,無更多新鮮知識的講解和教學,教師既沒有形成“復習教學創新”的理念,也沒有在課堂上采取更多教學策略,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另外,高三階段的教師和學生都較易在“分數”與“知識”兩者的把控中失衡,過于重視“高分套路”教學以及極端追求新知識,在高三語文復習階段均屬于不明智的行為。以上現象在當前高三語文復習課上較為普遍,在降低語文課堂活力的同時,也對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二、提高高三語文復習課活力的有效應對之策
針對以上總結的幾方面問題,筆者經過思考和分析,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幾方面提高高三語文復習課活力的有效應對策略,具體如下。
1.“重體驗,輕任務”,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
高三語文復習課堂內容一般包括語文基礎知識鞏固、古代文言詩詞識記、閱讀理解能力鍛煉以及寫作技巧和能力培養等;且每個部分均包括大量的分支知識體系,學生在復習時容易產生期望效能降低的現象。對此,教師可在復習課堂上走“重體驗,輕任務”的教學風格,通過靈活轉換復習課堂形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教師在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復習時,可采用分組競賽的形式提升課堂活力。例如,為提高學生“詞語字形辨別”類題目的答題準確率,教師可在復習課前先使學生在10分鐘內快速瀏覽已經學過的100個常考易錯字形,如“玷污”“嬌生慣養”“嚴厲”等;將學生分為若干競賽小組,每一回合均由一名學生代表參加;利用投影儀等教學設備重現100個常考易錯字形,平均每回合20個字形;計算每組學生完成100個字形辨認任務的時間,并對其正確率進行總結。該競賽式的復習方法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課堂活動掌控能力,可在提高學生對零散基礎知識的記憶水平基礎上提升課堂活力。
2.著眼于教學創新,先提質,再提量
“題海戰術”是多年來高考備戰過程中永不褪色的戰略之一,但“提量”策略的盲目實施極易適得其反。因此,教師應走出傳統的“高三教學模式”,重新著眼于教學創新,做到保證復習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理性應用“題海戰術”。
同樣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在閱讀理解的復習教學課程中,教師可對短文閱讀的方法、思考框架、答題思路等模式進行創新。在高考現代文閱讀理解部分中,通常要求學生先進行問題的初步瀏覽,并在文中做好問題的定位標記,然后閱讀文章,分析問題。而在復習課上,教師可采用“術業有專攻”策略,在多篇現代文閱讀中提取相似段落,并針對段落進行常考題型設計,使學生通過快速段落閱讀進行答題,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思路建構答題的準確性。在確保學生段落閱讀答題質量的基礎上,再合理實施“題海戰術”,從而達到復習目的。
3.合理避開“套路教學”,重回素質教育正軌
“套路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作為高考學生的備戰利器,然而,教師一旦將“套路”以原本的形式授予學生,則將導致“教”與“學”均誤入歧途的局面。因此,教師應采取“合理避開套路教學”的策略,在保證高三語文復習效果的同時,重回素質教育正軌。
一、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的意義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和學科相融,就如傳統的粉筆十黑板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用得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因為它們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及獨有的系統功能。教學中與語文整合,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探討極光發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課文。而網絡的運用,可拓寬思維空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這就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及審美能力。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不僅是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學內容的擴展與改革,這就是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術作為教本的輔助內容與課本內容相融,擴大課本知識的外延。傳統的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雖然也會涉及到課外知識,但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引導學生學的課外知識很有限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里面的知識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寬廣,與語文學科整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采集到廣泛的知識,使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擴大,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資源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學習語文。如在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在互聯網里,有很多關于寫作理論、技巧的文章和眾多例文評點,作文課上。老師可以用此來指導學生寫作,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積累的素材也多了,這就為寫作積聚了基礎,有利于學生創作,特別是構思、立意方面的創新。并且,學生還可在互聯網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評論,廣泛地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點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另外,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論壇中,讓更多的人來評點,給意見,從中得到更好的提議,來提高寫作水平。
二、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以上對多媒體技術的闡述和優勢分析,在高中語文學科的應用上,一線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利用,爭取使多媒體優勢最大化發揮。
(1)以情境做鋪墊,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引導價值觀為長遠考量。多媒體技術對課堂進行的情境化處理是其效用發揮的一大特點。多媒體技術在課堂進行輔助教學時通常不是簡單的文字呈現和知識傳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知識傳播的中介。一幅圖廠段音頻甚至是一段視頻盡管不是課本知識的重復卻能夠比課本更好的表達出作者和教師的意圖。所以赴多媒體技術的情景塑造之功效得到充分發揮河以在很大程度上達到課堂教學的真實效果。一般來說,清景教學法的應用離不開多媒體的支持而其他教學法在使用過程中同樣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2)以共享為理念拓寬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范圍。多媒體技術并不簡單地等于一臺電腦,一份幻燈片。一線教師應該放寬視野,以共享的理念將多媒體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的任何一個角落當中。語文學習不僅停留在課本之上,很多時候來源于生活當中的事人。以互聯網為基礎架構的“班班通,“家校通”成者是教師建立的個人博客網上學習園地等應該成為學生時刻學習,處處受影響的平臺使多媒體的運用范圍在時空上得到更大范圍的延伸。
三、多媒體教學優化措施
多媒體有其優勢,同時也有其誤區。那么,怎樣才能使多媒體教學優化其效果呢?南國農先生強調:“重視多媒體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是完全應該的、必要的。但是,如果認為計算機多媒體可以取代其他教學媒體,可以取代教師,只重視研究計算機多媒體的教育應用就行了,不必再去研究其他媒體的教育應用。如果有這種認識,那就是有問題的,不正確的?!惫P者認為,要做到三適:適時、適量、適當。
(1)適時適時就是找準切入點,相機而用如課前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多媒體動感畫面容易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一節課不同時間出示多媒體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多媒體技術用在該用的時間事半功倍,用在不應該用的時候畫蛇添足事倍功半。如果學生的每一節課自始至終滿堂都是圖片、音樂、動畫的“盛宴”,對學生視力、聽覺有害很易審美疲勞,削弱了獨自感悟能力、想象力、理解力,更無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益。
(2)適量多媒體的使用要做到適量,過分依賴多媒體會適得其反。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其價值應是為師生所用,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幫助。而什么時候需要這種幫助,要看是不是不用就不行。要當用則用,不用則棄,不要為“裝飾”課堂而用。每一節課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出發,防止內容過多,形式過多,看而無用的現象發生,引起學生疲勞,影響學生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結構單一,課程內容僵化,人文關懷缺失,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這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綜合素質低,缺少創新精神?!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制訂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學校不但是新課程的執行者,還是新課程的開發者和管理者。學校運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開發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是學校的一項基本任務?!罢Z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課程文化的重要依托。”[1]開展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完善課程結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健全規章制度,建立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實施校本課程學分制,形成學校特色,既可以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高中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1.前期準備
制作師生調查表,召開師生代表座談會,采取問卷調查等方式,聽取師生意見,合理開設活動型語文校本課程。根據學生需求,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興趣出發,開設各種語文活動課程。
2.開發的目標和原則
(1)開發的目標
開發出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知識和技能領域的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寫作素養,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與文學名著對話,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有積極健康的心理。
(2)開發的原則
追求文學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開放性、互補性。學生有課程選擇的權利,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
3.開發的課程內容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盵2]同時,“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的報刊投稿?!盵2]學??梢晕膶W社為實驗平臺,實施活動社團化,社團課程化,開發活動型語文校本課程。建立健全社團組織機構,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年齡特征,引導學生體驗生命,感悟生活,了解社會。
學?;顒有驼Z文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五級:聽、說、讀、寫、研。
聽:聆聽名家講座。邀請文學名家到校為學生開設講座。我校有一批熱愛文學并進行文學創作的教師開展寫作知識講座。開設名著導讀講座,觀賞名著影視作品。語文學科內容的拓展,如開設語法知識講堂,幫助學生了解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常識,彌補教科書知識的缺陷。開設風土人情講座,開發地域文化資源,從文化的角度關注身邊的生活,尋找文化歸屬感。我縣是漢高祖劉邦出生地,兩漢文化資源豐富,邀帝城、斬蛇溝、龍霧橋等遺跡尚存,金劉寨有漢皇祖陵,學校據此開發有校本教材《印象大沙河》。
說:舉辦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辯論賽、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舉辦優秀成員作品鑒賞交流會,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等舉辦演講比賽,如我看“杜甫很忙”,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活動中要求學生“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2]活動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最主要的是“口頭表達中的操作思維訓練,包括思維的眼神表達、手勢表達、表情表達、體態表達、默語表達等體態語的訓練?!盵3]在活動中養成尊重他人人格的良好習慣,學會尊重各自對事物的理解,欣賞別人,發展寬容的態度和關愛的品質。提高自己的人際關系智能,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學會交流的方式和技巧,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活動任務。
讀:舉辦校園讀書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對學生開放,學生利用電子閱覽室進行閱讀。開設講座,指導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根據閱讀需要進行“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比較閱讀”[4]。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語文教師積極組織活動,適時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引導中學生熱愛讀書,舉辦讀書報告會,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我校開發的校本教材《新文學讀本》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人生。
《新文學讀本》分為八章,超越夢想、叩問人生、青春榜樣、心靈拔節、穿越人海、思想的光澤、仰望星空、我的社團。每章分為三個板塊,名家名篇、鄉土鄉音、花季雨季。名家名篇選自名家之作,引領學生閱讀經典。鄉土鄉音選自我縣名家發表之作,花季雨季選自我校學生作文。
寫:語文教師從文學的視角開發作文教學教材,實現作文教學的新序列,激發學生創作潛力,“鼓勵學生有自由的表達、有個性的表達、有創意的表達”,[2]專題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書法與文學等,每一專題分為體裁知識、寫作方法、名家名篇、學生佳作。從文學的角度,以興趣為主,開展作文訓練,避免作文訓練的模式化。
組織參加教育部門批準的作文比賽,如江蘇省中學生與社會作文大賽、江蘇省中小學詩歌競賽、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等活動。學生的作文獲獎,寫作的積極性提高。積極開展文學采風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真實的體驗。創辦文學??庉媽W生作文集,讓學生自己“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2]。建立與報刊社的聯系,用編輯好的文學??陡?,擴大對外交流。
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真正實現學生閱讀個性化。教師對學生培訓,傳授科研方法、調查問卷設計原則、選題注意事項等。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課題。教師根據課題情況,篩選、整合相近內容劃分課題小組。課題小組選出小組長,在教師指導下,查閱文獻,參與社會調查活動,成立調查研究小組,寫出開題報告。指導教師審核,提出修改意見。課題小組實施研究活動,填寫課題活動記錄表,形成研究成果,課題小組交流成果,師生共同評定優秀研究成果。在活動中,接觸社會,觀察、思考社會問題,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
三、高中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策略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校本課程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學校的課程管理。語文教師要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形成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學校特色。
1.語文教師轉變角色,與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在課堂管理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氣質、性格、能力的差異,構建和諧的關系,讓學生有心理安全感,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耙匾曨I導班子及其組織成員的互補結構?!盵5]做好活動成員和學生干部的選拔工作。
2.語文教師要提升課程意識,提高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能力
開發課程資源要經過三個篩子,“教育哲學”、“學習理論”、“教學理論”[6]。開發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整合自身資源、網絡資源、地方資源等,使課程資源成為校本課程內容。做好活動型校本課程的規劃、活動計劃、活動方案,做好成員的評價工作,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四、高中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策略
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促進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發展。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注重學生體驗感悟,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多元化,采用檔案袋評價、展示性評價、研討式評價等多種方式?;顒又?,改變只重結果的定量評價,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體驗,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潛力,發揮個性特長。評價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達到有效激勵學生完成實踐活動的目的。
對教師進行發展性評價。學校鼓勵語文教師每學期上交一次《課程綱要》,學校課程委員會中期檢查活動開展情況,學期末評選精品課程。
五、結語
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還是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于改變教師傳統的教育觀,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有利于語文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開發充滿活力的高中語文活動型校本課程,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進而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馮為民.文化自覺:語文教學之命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3).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嚴桂根.構建高中語文“口語交際”訓練新體系.語文教學通訊,2004(3).
[4] 莫提默·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