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05:07: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社會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相關分析
旅游發展態度與滿意度是用來測量旅游行為主體對旅游發展支持與否、滿意與否的問題所持有的某種持久傾向性。旅游發展態度與滿意度可以反映出旅游行為主體與農村社區旅游發展的和諧狀態,從而也可以反映出旅游行為主體與農村社區旅游發展的矛盾所在。旅游發展態度與滿意度主要是測量農業旅游社區居民與農業旅游發展的一種和諧程度,本文以長沙縣黃興鎮的四個村為例,通過對農業旅游區農村居民的旅游發展態度與滿意度的調查,對農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旅游發展態度和滿意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能夠及時地發現農業旅游開發過程中農村居民與旅游發展的矛盾,更好地為開發農業旅游和構建和諧旅游社區服務,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 設。
一、 研究方法
1.問卷設計
本文把黃興鎮的藍田新村、黃興新村、榮河新村和鹿芝嶺村共四個村作為研究地,通過問卷調查獲取相關信息,每村各200份問卷,共800份問卷。問卷中設計3個變量(題項),分別是:①沒有從中受益,經營旅游企業(個人)受益多;②對本村旅游開發總體感到滿意;③總的來說,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對我們是有利的。每個變量采用李克特(Likert)5點量表來度量,1分到5分依次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
2.數據分析
為了使研究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本研究主要借助SPSS13.0統計軟件對調查地居民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采用皮爾遜(Pearson)積差雙變量相關分析法來測量和考察農業旅游社區農村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旅游發展態度和滿意度的關系。
二、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四村調查問卷進行統計發現:藍田新村、黃興新村、榮河新村、鹿芝嶺村對題項1的感知均值分別為3.07、3.05、2.45、3.43,對題項2的感知均值分別為4.48、4.26、3.77、3.56,對題項3的感知均值分別為4.20、4.10、3.55、3.19。從題項1的感知均值比較來看,藍田新村和黃興新村的居民對旅游發展受益少的感知不強烈,基本持中立的態度;榮河新村的居民對此項的感知比藍田新村和黃興新村的居民稍強烈,說明三個村的居民基本都能從旅游開發中獲益;而鹿芝嶺村居民對此項的感知較強烈,傾向于同意,說明鹿芝嶺村的居民還未能從旅游開發中獲益。這些都與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符。從題項2的感知均值比較來看,四村居民對旅游發展都表示支持,并且基本上呈現出旅游發展水平越高,對旅游發展的支持程度也越高。從題項3的感知均值比較來看,除了鹿芝嶺村居民對旅游發展滿意度感知不強外,其他三個已經進行旅游開發的村的居民對旅游發展滿意度的感知強度根據旅游發展水平逐漸增強。
總的說來,旅游發展水平越高,居民對旅游發展越支持,居民的旅游滿意度就越高。這一研究結果只適合于處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探索階段的旅游社區。根據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可以知道,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會隨著旅游地的發展而逐漸變得消極。阿克斯和瑞安等人研究發現:處于初級階段的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的態度比旅游成熟地居民的態度更為積極。本文的結論和以上學者的結論基本相似:處于旅游發展初級階段的旅游社區,旅游發展水平越高,居民對旅游發展越支持,居民的旅游滿意度越高。
三、居民對旅游影響及發展的感知與態度的關系
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間密切程度的一種常用統計方法。在相關關系的情況下,當一個或幾個相互聯系的變量取一定的值時,與之相應的另一變量的值雖然不確定,但它仍然按某種規律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本文采用皮爾遜(Pearson)積差雙變量相關分析探討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和滿意度之間的關系。下表是“旅游經濟正面影響”、“旅游經濟負面影響”、“旅游社會文化正面影響”、“旅游社會文化負面影響”、“旅游生態正面影響”、“旅游生態負面影響”與旅游發展態度和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
從表中的相關系數來看,旅游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正面影響與旅游發展支持態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489、0.474、0.479,與旅游發展滿意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65、0.301、0.528,這表明:旅游經濟正面影響、旅游社會文化正面影響、旅游生態正面影響感知與旅游發展的支持態度和旅游發展滿意度成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意味著對旅游正面影響的感知程度越高,居民對旅游發展越支持,旅游發展的滿意度就越高。相比較而言,旅游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正面影響感知與居民的旅游發展支持態度的關系程度三者之間相差不大,但是,旅游生態正面影響的感知比旅游經濟、旅游社會文化正面影響的感知與居民旅游發展滿意度的關系更強。
旅游經濟負面影響感知與旅游發展的支持態度成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旅游發展滿意度成微弱的正相關關系,與旅游發展的不支持態度無顯著相關關系。這也意味著對旅游經濟負面影響感知程度越高,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越支持,旅游發展的滿意度越高。說明社區居民為了支持本社區旅游發展,往往故意忽略或回避旅游經濟負面影響。這個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皮杜1995年的研究結論:居民對經濟的正負面影響感知與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都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也和國內研究者盧小麗的研究結果類似;而且還發現,旅游經濟負面影響感知和居民旅游發展滿意度有微弱的正相關關系,說明旅游經濟負面影響并不是影響居民旅游發展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旅游社會文化負面影響、旅游生態負面影響感知與旅游發展的不支持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旅游發展的支持態度和旅游發展滿意度無顯著相關關系。這意味著對旅游社會文化負面影響和旅游生態負面影響感知程度越高,居民對旅游發展越不支持;旅游社會文化負面影響和旅游生態負面影響與居民的旅游發展滿意度之間并沒有顯著的關系,這和一般的邏輯不相符,但是能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來解釋,處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社區居民,其對旅游發展關注的方面、旅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和對旅游感知是動態變化的?,F階段,黃興鎮的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尚處于探索期,社區居民對旅游開發持有較高的支持意愿,對旅游開發中的負面影響的心理容量還很大,所以,往往只關注旅游的正面影響而有意忽略旅游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和旅游生態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01-104.
[2]朱建平,殷瑞飛.SPSS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55-156.
關鍵詞:湄洲島;社區居民;旅游影響;感知
一引言
目前,全球旅游有明顯的趨海性,熱帶、亞熱帶海域的海島是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由于海島遠離大陸、規模有限,生態、經濟、文化較為脆弱,旅游對海島的影響較早就引起國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并且已有較多的成果。①加拿大學者RichardW.Butler根據產品周期理論,在旅游型海島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旅游地演化的6個階段,這實際上是人地關系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JeannieHarvey等根據性別差異對旅游影響進行研究,發現性別差異對旅游影響乃至旅游行業中的收入差距感知差異并不明顯。ElizabethFrediline等通過聚類分析,對旅游發展持不同態度的居民分為有矛盾的支持者、憎恨者、現實主義者、熱愛者、顧慮者5類。國內對海島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資源評價、市場分析、環境保護和規劃管理等方面,對旅游的區域影響研究較遲,研究成果少,但是發展趨勢較快。①宣國富等以海南省??谑泻腿齺喪袨槔趯嵉卣{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濱海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的感知程度及對旅游業的態度,比較了不同人口學特征及與旅游業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對旅游態度的差異。陳金華等采用實地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法對福建省東山島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居民總體上對旅游正面影響感知較強,對旅游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居民對旅游的經濟影響感知比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烈;居民個人屬性、文化、經濟差異對旅游影響感知總體差異不大,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異。[5]90-94楊奇美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旅游金三角”中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島三島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海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影響的感知程度,比較了處于不同旅游發展階段的海島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差異。
總之,國內外對海島旅游影響分析過程中較多采用社會學、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研究結果僅反映海島旅游的一個側面,難以指導海島區域旅游實踐。而利用社會學、經濟學研究方法,并結合地理學空間思維,系統研究海島旅游影響是一個新的嘗試。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從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方面影響以及居民對發展旅游的總體態度,探討湄洲島社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感知的空間差異,為制定湄洲島旅游區域發展戰略及建立和完善旅游地社區參與機制,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二研究區與研究方法
1.研究區域概況
湄洲島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麥加”。位于福建“黃金海岸”中部、莆田市區東南40公里的海面上(圖1)。全島陸域面積14135平方公里,人口318萬。1988年6月,被辟為對外開放旅游經濟區;1992年4月,被國臺辦批準為臺胞落地簽證點;同年10月,被辟為國家旅游度假區。根據湄洲島管委會提供數據表明,截止2008年底,湄洲島年接待游客達1193895人次,2004至2008年5年間平均增長率為17148%,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旅游熱點。
2.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設計
由于不同的旅游區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此很難找到一份通用的模版問卷。本研究在參考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②,并結合湄洲島的實際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該問卷①②宣國富,陸林,章錦河,楊效忠.國外旅游型海島人地關系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02,(6):741-746;陳金華,周靈飛.海島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實證研究———以福建東山島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90-94;楊奇美.海島旅游地居民的影響感知研究———浙江“普陀旅游金三角”實證研究[J].旅游經濟,2008,(5):163-165;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8-40.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8-40;黃潔.旅游目的地居民與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沖突和解決[D].復旦大學,2004:44-45;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湄洲島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研究45由被訪者個體屬性和被訪者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調查兩個部分構成。其中,被訪者的個體屬性包括性別、年齡、職業、人均收入、收入來源、是否為本島出生的居民、在本地居住的時間、是否從事旅游業等社會人口學特征;被訪者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涉及對社會文化影響(10項)、對經濟發展影響(7項)、對生活環境影響(9項)、對收入與就業的影響(5項)、政府政策導向(4項)、當地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滿意度(9項),共44個量測項。受訪者的態度采取了5分賦值法,
即:5=非常同意;4=同意;3=不知道;2=不太同意;1=完全不同意。
(2)問卷調查的實施
2008年12月13日-14日,調查小組(共13人)采用田野調查法以及現場訪談法,在湄洲島的西亭村、宮下村、湄洲鎮中心、下山村、北埭村、后巷村、高朱村、港樓村、汕尾村、東蔡村等10個村落發放調查問卷600份,調查小組對當地居民、村委會干部及景區相關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由被調查者填寫后交回,最后收回問卷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71份,占回收問卷9512%。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整理,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本文中贊同率等于“非常同意”的百分比加上“同意”的百分比,反對率等于“不太同意”的百分比加上“完全不同意”的百分比。
(3)受訪樣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樣本中,男性占51131%,女性占48169%,年齡層的分布較為均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下,職業以漁民、學生、個體商業戶為主,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漁業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人均月收入主要在500到2000元之間。樣本居民覆蓋面較廣,符合當地的社會人口及經濟特征,調查具有廣泛性、真實性和代表性。
三調查結果
1.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8710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提高了湄洲島的知名度和塑造了良好的形象;88127%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加深了居民對媽祖文化的認識和了解;7610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增加了與游客接觸交流、學習外來文化的機會;68165%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自己的思想觀念明顯進步了;69188%的被調查者認為游客的到來為旅游社區帶來了活力;63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挽救了古樸的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這6項社會文化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贊同率均在60%以上,有2項都快達到90%的贊同率。同時在調查中,也有居民認為旅游的發展給當地的社會文化帶來不利影響,40128%的被調查者認為“宰客現象”事件時有發生;69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得媽祖文化呈現“商品化”趨勢;1812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導致本地居民道德水平下降;1711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使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下降。在這4項社會文化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有2項贊同率在40%以上,而另外2項均低于20%。
綜上所述,可見社區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文化積極影響還是相當認可;雖然,旅游業發展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但是有些影響只是少數居民的認知,如居民道德水平下降問題和人們之間信任程度下降問題,不過媽祖文化的“商品化”問題和“宰客現象”等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從整體上說,湄洲島旅游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影響正面感知較為強烈。
2.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79133%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促進本地經濟發展;64197%的被調查者認為發展旅游吸引了更多外來投資,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62187%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64145%的被調者認為旅游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64162%的被調6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查者認為旅游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5項經濟發展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贊同率均在60%以上,不過整體來說贊同率特別高的沒有。與此同時,受訪居民認為旅游的發展也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63122%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造成當地物價上漲;48186%的被調查者認為發展旅游使得本地區房價和房租上漲;5014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45153%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居民收入兩極分化。在這4項經濟發展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2項調查項目贊同率已經超過50%,另外2項也是接近50%。
綜上所述,與對社會文化影響的調查結果相比,湄洲島旅游社區居民對經濟發展影響正面認知就沒有那么強烈,而對消極影響的贊同率卻相對較高。2004年湄洲島接待游客達到132萬人次,實現全社會旅游收入1146億元,旅游收入占全島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旅游業已成為湄洲島的支柱產業,[7]5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湄洲島旅游業發展中利益的分配不均,旅游發展引起的物價、房價、房租上漲等原因,造成居民收入的兩極兩化。
3.對環境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8516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改善了湄洲島的公共設施,如道路、供水供電等設施;7915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提高了湄洲島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7016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關系良好;68130%的被調查者認為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和諧;77176%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促進了島內的歷史建筑和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在這5項環境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有4項贊同率均在70%以上,另1外項也接近70%,贊同率相當高。但是旅游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15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者的參觀打亂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給生活帶來不便;3512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使社區環境質量下降(噪音、污染、垃圾);50179%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高峰期往往存在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現象;3311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造成沙灘、海水污染嚴重;在4項環境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1項贊同率在20%以下,2項也接近40%以下,1項超過50%。
綜上所述,湄洲島旅游業發展一定程度改善了島內的公共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旅游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使社區環境質量下降,沙灘、海水受到污染,由于島內外是通過輪船往來,旅游高峰期(黃金周、媽祖誕辰日、媽祖升天日等)往往存在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現象。
4.對政府政策導向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6913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讓更多本地居民投資旅游業;7918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增加居民的福利待遇;4312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旅游者的利益而不是當地居民的利益。從調查項目的贊同率看,社區居民對政府政策導向的相關問題反映較激烈,尤其是有關“政府應該增加居民的福利待遇”此項調查項目應引起注意,這也從另一方面強化了人們原有的“旅游的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觀點,所以社區居民要求政府增加一些居民的福利待遇。
5.居民對發展旅游的總體態度
與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的社會文化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和生活環境影響的認知大致相同,居民對旅游業的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分別有65168%、68165%和63104%的居民表示“我對本地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感到滿意”、“總的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利大于弊”及“旅游活動開展現狀感到滿意”。這說明,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并對發展現狀感到滿意,但是贊同率都在60%~70%之間,并沒有特別高。湄洲島還處于發展階段,管理體制、人才開發、產品設計等各方面還有待提高。
四研究結論和討論
1.湄洲島社區居民參與旅游不足,影響其對發展旅游的支持度
在湄洲島居民對發展旅游業態度調查中,我們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旅游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自己并未從中獲得利益,而且43126%被調查者還認為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旅游者的利益而不是當地居民的利益。這主要是湄洲島度假區管委會對居民參與旅游重視不足,大量的旅游企業由外地人經營管理,當地居民參與較少,旅游的大部分收益輸出島外,出現海島旅游業發展的“漏損”。盡管,中央與地方政府重視海島交通、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但當地傳統產業并未改變,居民的生計仍然如故,因此,當地居民對旅游的支持力度不很高。因此,莆田市旅游局、湄洲島旅游管理部門應當充分考慮居民的利益要求,實現社區居民有效參與湄洲島的旅游發展決策,公平分享旅游經濟利益,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區參與機制,更好的實現湄洲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于經濟感知
從湄洲島調查可以得出: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感知強于經濟影響感知,這個結論與陳金華等人對福建東山島的研究結論[5]90-94正好相反。這種現象可以歸結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東山島的旅游是隨著濱海旅游、休閑而興旺起來的,島外的游客一般在東山島停留時間在2天以上,旅游帶動了購物、餐飲、賓館、景觀地產等發展,居民的經濟感知很強,而湄洲島自從1987年開放臺灣游客參觀以來,其功能主要是政治、文化功能,旅游服務功能主由島外的莆田市區和文甲等鎮區承擔,游客在島內停留時間只有幾小時,島內有鮮明特色的(南部)濱海沙灘風光、漁家樂與農家樂并未隨著海島濃郁的宗教觀光而興旺起來,所以,當地居民對社會文化的感知強于經濟的感知。另一方面,湄洲島東臨臺灣海峽,面積小(不足東山島的1/10),基礎設施較差,容易受臺風等風暴的襲擊,而東山島盡管也會受風暴影響,但是海島腹地較大,濱海綠化較好,又有三座大橋與大陸相通,抗御災害能力較強,湄洲島居民的環境感知更強。
3.居民的旅游感知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
陳金華等研究結果表明:居民的旅游感知受到文化、職業、年齡等人口統計學特征、居民參與旅游程度等差異的影響。[5]90-94但從筆者對湄洲島的調查研究發現,居民的旅游感知不但受文化、職業、年齡、參與旅游程度等差異的影響,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并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根據表1可以發現,不同的村落,旅游從業者的人數是不同的,結合表1和圖1我們不難發現,離景區越近的村落,從事旅游業的人就越多,離景區越遠的村落,從事旅游業的人就越少,形成空間遞減規律。例如:宮下村是在媽祖祖廟(湄洲島主景區)的附近,所以其旅游從業人員在島內是最多的。根據調查,離景區越近的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的影響感知越強,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見表2)??梢?,這種空間差異主要是由于湄洲島旅游業北熱南冷造成的,此外,也說明度假區管委會未南部景區和南部居民進行有效的宣傳。
關鍵詞:旅游管理 教學 團隊建設
一、基本情況概述
北京林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林業局共建的“211工程”國家重點大學。該校園林學院是我國建立早、規模大、師資力量強的園林教育基地。園林學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為創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專業,1999年教育部學科專業調整為旅游管理專業,2002年獲得旅游管理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成為首批獲得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截至2010年,為國家培養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600名、碩士40余名,并對全國各地高校和景區的進修教師、管理技術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圍繞人才培養建議重組旅游師資團隊,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與機構設置框架的束縛,整合院內或校內乃至校外各種旅游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構建面向旅游景區的“六項全能”(滿足食、宿、行、游、購、娛需求)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專門人才培養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檔次。在培養人才的環節上樹立“以教學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科研為發展導向”的大旅游教育觀,按照“產— 學—研”一體化的思路,構建教學—實訓—科研一體化的開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實行旅游景區與院校結合的管理運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區的運營,成立相應的培訓機構,為旅游人才培養鋪路架橋,保證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達到理論功底深厚、實踐技能熟練的標準;在辦學方式上以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教師互訪、學術交流等形式,積極開展和加強國內外橫向聯系,實現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質量向國內高水平看齊、與國際接軌。依托所在的園林學院,面向旅游規劃、旅游景區的管理與建設,培植專業特色。應特別關注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管理與建設,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農村生態景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郊野公園、世界自然遺產等。
二、團隊建設任務
1、完善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
完善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講師的組合模式,重點在學科創新與發展方面下功夫,在整體上提升旅游管理學科的學術統一性,加速本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2、平衡教學團隊的專業結構
現有教師的專業背景集中在風景園林學、地理學、林學、外國語等方面,這與旅游管理學科的跨學科特點還有一定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科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影響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力度與廣度。旅游管理學科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學、文化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倫理學、人類學、美學、風景園林學和林學等多學科。在不斷完善學科專業結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該學科的優勢力量,打造北京林業大學旅游管理學科特色。
3、構建教學團隊的教學與科研平臺
目前學科沒有教學科研載體,學科團隊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鮮有機會參加專業相關課題以及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造成社會影響力與學科知名度與國內同學科相較差距逐漸擴大,使得學科在專業前沿探求等方面機會少、后勁不足,從以往研究生畢業論文可以明顯發現,目前學科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體驗、旅游影響、統計方法等方面,盡管這些研究對于夯實學科發展基礎具有重要作用,但卻較少涉及學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術與方法、旅游規劃技術、生態旅游核心技術等的相關應用性的研究,這與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注重應用研究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由于沒有教學科研載體作為學科團隊交流的平臺,學科師資之間學術交流較少,出現研究方向與課題的重疊,無法更好地發揮學科交叉互初具優勢,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論文課題方向較為集中,也無法體現目前學科所具有的生態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規劃和旅游文化四個研究方向。
三、團隊建設途徑
1、研究與建設
(1)團隊特色
①旅游管理學科團隊由從事旅游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擁有博士學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讀。此外,多為教師具有在美國、日本、英國、芬蘭等國的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②團隊教育背景多元,由園林、林學、地理、管理等組成,學術結構交叉性好、互補性強,學科發展比較平衡。
③團隊以青年教師為主體,思想活躍、樂于進取,有較強的團隊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與教學、科研與實踐緊密結合,團隊教師在旅游規劃、生態旅游等方面均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
⑤團隊重視學科交流與對外拓展,與學界與業界均建立了廣泛的交流機制,這些交流與合作為學科發展了拓展視野、加速了學科總體水平提升。
(2)專業特色
北京林業大學的旅游管理專業是在園林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旅游管理教學團隊吸收了我校園林教育的經驗、融合了旅游學科的特點,形成了以園林學為背景,融生態旅游、旅游規劃設計、景區管理、旅行社、會展企業等方向于一體的特點鮮明的旅游管理專業特色。
(3)課程特色
①課程門數多,課程體系完備。目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和專業選修模塊三種類型,專業基礎模塊包括旅游學概論、旅游地理學、旅游資源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環境解說、旅游調查方法、節事及活動策劃、旅游英語、旅游綜合實習等,專業核心模塊包括旅游規劃、旅游文化、旅游景區管理學、旅游市場營銷學、會展旅游策劃與管理等,專業選修模塊包括生態旅游導論、旅游地學基礎、旅游心理學、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語口語、世界遺產概論、旅游社會學等,形成了“金字塔結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體現“寬口徑、厚基礎、重特色”的培養目標。
②內容更新快,實踐應用性強。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對旅游管理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多,與產業活動結合緊密,教學內容緊密與行業特點相適應。
2、配套建設
圍繞項目目標開展的教學條件建設、隊伍建設(包括對教學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以及配套教學管理措施落實和制度建設等,簡要論述所在單位為保證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而采取的各項措施。
(1)創新性教學改革措施
①在對目前旅游行業發展和旅游教育對策研究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分布開展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建設;
②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特點,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鼓勵雙語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新教學方法的嘗試與探索。
③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通過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和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等形式,推行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實驗教學或實踐性教學
①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實習課程數量較多,主干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有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環節的加強,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
②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一般都給工作實習或指導教師的科研和設計實題進行,科研與實踐選題比例大于80%,學生的畢業論文與設計均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
(3)教學資源建設
根據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能培養的特點,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重點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學科與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飯店、會展公司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系,為學生廣泛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性課程奠定了基礎。
(4)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建設主要是積極參加學校的網絡教學建設體系,部分課程已進入教學平臺,具有全套教學文件和教學課件,為學生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照項目任務書中關于在項目執行期間的改革活動規劃,深入總結自項目生效以來圍繞項目目標開展的各項研究與改革,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以及各類教學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點論述項目研究的整體思想、調研結果、推進情況和初步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踐教學;教學體系;旅游管理;本科
引言
不同于一般經濟管理學科慣常發展路徑的產業活動發展在先,然后是經驗積累到研究積淀,最后開展高等教育,我國的旅游產業、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都是隨著改革開放、現代旅游活動的興起,在1978年同時誕生的。在產業經驗匱乏、理論準備缺失、專門人才極少的情況下,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創立,首先展開了我國的旅游高等職業教育。1981年,南開大學等8所院校開始招收旅游專業本科,展開了我國的旅游專業高等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旅游高等教育發展很快(見下頁表)。2001年,中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博士學位點的招生,標志著中國旅游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學位層次結構的升級。2005年,我國的旅游高等院校的數量首次超過中等職業學校的數量。根據國家旅游局統計公報,到2008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開設旅游系(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在校生4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965所,在校學生40.46萬人。兩項合計,旅游院??倲? 775所,在校學生為84.46萬人 [1]。我國已建成從中等職業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養體系,是我國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的二級學科之一。
然而,在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層級提升的同時,卻面臨著尷尬局面——本科生和碩士生很難在行業中找到理想職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嚴峻就業形勢。業界普遍認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眼高手低,容易流失,難以管理 [2]。而與此相反,高職生和??粕鷧s受到旅游企業普遍青睞,就業形式良好。一方面,伴隨著產業快速發展,急需大批高素質從業人員;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高等教育的同步發展,一般性人才已相對過剩,但創新型復合人才卻供不應求。就業形勢倒掛與學科建設的失效,引發了旅游高等教育界的持續反思。實踐問題是其中對癥結認識較為統一的看法?,F行旅游高等教育包括實驗教學體系在內的人才培養模式,未能很好地適應旅游業行業特征和快速發展的需要,一直沿用傳統的封閉型教學模式,一定程度制約了旅游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
中國旅游業“十一五”人才規劃中明確提出,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實踐為起點”或“要更加符合實踐的要求”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應著力提高學生“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4]。同時,哲學的實踐觀,知識的建構性、社會性、默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情境學習理論等均強調實踐對個體發展、知識學習的重要作用,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研究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此,對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是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教學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研究內涵與研究進展
1.實踐教學體系內涵。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以獲取感性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強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種教學形式的統稱。實踐教學體系的組成是指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所有實踐教學環節,如生產勞動、專業勞動、教學實驗、教學實習、科研活動、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社會實踐等組成一個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而又密切聯系的教學體系。具體研究內涵內容包括:(1)培養目標要素,將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實踐能力培養的客觀規律進行科學分解,并形成有機整體;(2)體系內涵要素:包括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踐性學習與研究氛圍、教學條件的優化與組合、深化實踐教學與學生創造力開發等;(3)管理機制建設要素,包括質量保證體系、管理制度與質量評估體系與組織保證體系等。三個基本要素相互支撐、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應當圍繞培養目標、建設內涵、機制保證三要素進行了實踐教學體系的系統設計與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2.國內外研究進展與癥結分析。國外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基本狀況是:(1)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方面,始終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步,他們所提供的大多數實習、實訓、實驗能使學生很快熟悉新的領域;(2)實踐教學目標:發達國家多重視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比較典型的有以北美為主的cbe(competency ba
sed education)模式和德國的“雙元制”模式。cbe模式是一種以職業綜合能力為基礎,以勝任崗位要求為出發點的教學體系,這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相當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德國“雙元制”模式的突出特點,一是將學習同生產緊密結合;二是有企業的廣泛參與;三是各類教育形式互通;四是培訓與考核相分離,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3)實踐教學方案:主要依據政府或行業制定的標準來制定教學方案,同時邀請企業參與制訂教學計劃。美國學者還提出,實踐教學方法應當由“技術性實踐”向“反思性實踐”轉變。因為“技術性實踐”難以解決綜合性和復雜性的問題,而“反思性實踐”則能通過對活動過程的省察,達到對素材、情景的探究和升華;(4)實踐教學隊伍建設:聘請教師時,國外常常把實踐經驗看作一項重要的條件。如德國專門頒布了《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發達國家的旅游管理專業多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5)實訓基地建設:國外旅游院校通常擁有多形式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同時,不少研究成果也佐證了增強實踐教學與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關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旅游管理權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上就有學者對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等作了論述 [5~7]。近年來,旅游研究人員也有不少相關成果,如,marnburg (2006)通過讓學生模擬飯店管理層解決可能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對學生所做出的各種反應進行分析,以此引導課程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8];kelner與sanders(2009)針對旅游社會學課程提出如何將旅游融入教學中,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參與和實踐教學分析如何使學生理解課程中涵蓋的符號學、人際關系、文化三個旅游社會學重要維度 [9];holmes與papageorgiou (2009)運用澳大利亞全國統一的學生滿意度調查(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nsss)分析如何利用學生的反饋信息提高旅游管理教學質量,其中包含對實踐教學的反饋信息研究,強調針對性的指導有利于創新性培養 [10];busby 與gibson (2010)介紹英國旅游教育界的做法,眾多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競爭力,將學生派往海外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踐實習 [11]。
國內學者也對實踐教學作了不少研究。如,王永生等(2006)指出應當建設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12];趙運林(2008)認為實踐教學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突破口 [13];曹國新(2009)對我國旅游實踐教學課程、教材和教法進行研究述評,指出開展交叉研究、實證研究、中外對比以及改善旅游實踐教學的制度環境,是提升我國旅游實踐教學研究的基本辦法 [2];馮濱魯等(2010)認為,高等教育應當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更新觀念,突出實踐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拓寬育人途徑 [14]。唐躍工(2009)提出構建高等旅游教育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 [15]。但是發表在國內高等教育核心期刊上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研究不多見。國內旅游研究人員對專業體系、課程設置、國際經驗介紹等研究較多,這與旅游管理學科“前范式”發展階段相吻合。但是隨著產業不斷發展、學科研究的深入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以及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協調中出現各種問題。其中突出矛盾即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薄弱,這與專業發展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研究及有效性評估缺乏不無關系。
比較國內外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與體系狀況,發現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不完善、實踐教學設計形式單一、課程內實習實踐教學比例偏少且流于形式、科學研究性質的實踐教學內容匱乏、與行業對接性不足、實習實踐基地數量不足且類型單一、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效果評估、不能與時俱進,未能與產業發展相契合等等制約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在旅游管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中,國外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戰略眼光與決策能力培養,而我國偏重于對理論的掌握??傊?持續優化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極為重要。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1.培養目標要素——建立以培養良好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大學教學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它既是教育理念的具體化,也是學校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同時,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實現也是先是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作為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實踐教學目標的改革無疑是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重要內容。
職業意識是職業素質的重要內容,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按照cbe模式,職業能力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知識(與本職相關的知識領域)、態度(動機、動力情感
領域)、經驗(活動的領域)、反饋(評估、評價領域),這四個方面都能達到方構成一種專項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學生強烈的職業意識、職業習慣和職業能力,其中職業意識的養成是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靈魂。只有使知識和技能緊緊依附于職業意識和職業習慣,才可以稱得上是成功的教育,這些知識和技能才能夠具有專業靈魂,才能夠得以有效應用。實踐證明,學生在學校或崗前沒有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特別是良好的服務意識,在實際工作中就容易產生思想障礙,對工作造成不良影響。研究發現,大部分旅游院校在大一和大二期間,普遍接觸的還是大量基礎課程教育,一般到大三才陸續接受專業課學習。學生的專業實習也一般安排的畢業前夕。這種教育體制對旅游這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而言極不協調。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安排,從學生進校即開始導入職業意識,增加學習初期階段認識實習時間與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夠更早的接觸專業知識,夯實學生的專業素養。
因此,在實踐教學有目的、有意識、分階段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是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
2.體系內涵要素—— 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創新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核心目標指導下構建教學體系內涵要素,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踐性學習與研究氛圍、教學條件的優化與組合等(見上圖)。本實踐教學體系融入創新思維、基于實踐始于問題的創新教育理念,以培養良好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為核心,分為三個層次、四大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安排上采用“四年不斷線”模式:
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次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知識背景,通過認知實習、課程內實訓等注重讓學生建立起旅游產業的系統概念,讓學生掌握與專業技能緊密相關的外語、計算機、法律等通識,并通過實踐訓練,增強科學素養。第二層次的重點是通過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和實訓,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與基本職業技能。通過課程的實驗訓練,了解科學基礎創新的方法和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專業技術理論的學習,并在實踐過程中構建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而內化為自身的素養。第三層次通過專業方向課程拓展課程段的實踐訓練、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研究等綜合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與發揮,進而向學以致用過渡。
三層次教學經由四大實踐教學環節完成:(1)課程內模擬實訓: 即課程實踐教學。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積極推進改革,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手段,推行模擬情景教學,將理論知識通過模擬實訓的方式加以演練,掌握基本的操作規程。通過課堂的理論教學,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校內仿真實訓:為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以先進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教學設施和教學儀器為依托,加強校內仿真實訓。主要包括實驗性仿真與實踐性仿真。前者以課程內實習實踐為主,隨課程教學一并進行,后者以專題模塊為主,依托校內實習基地進行?;A技能訓練,如旅游業口語交際實訓、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操作實訓,以及職業技能實訓,如導游模擬、形體訓練、酒店管理及技能訓練、旅行社業務訓練等。(3)校外實習實踐:1)企業見習實訓:主要是安排學生到旅游企業進行參觀考察和調查研究,使學生能夠了解企業的實際操作規程及實際工作情況,加深學生對行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了解行業的動向,從而掌握行業需求。2)實習頂崗實訓:實習頂崗是學生從課堂走向實踐的過程,能夠實現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的有效對接,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氛圍下進行職業技能操作訓練,加深職業認識,同時也是培養職業素質,增強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幫助學生為將來的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縮短適應社會的時間,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為旅游行業這種實踐經驗需求強的行業提供充分的前期準備,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管理機制建設要素——完善管理制度、加強教學評價、建立“雙師型”隊伍。結合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當鼓勵、支持實踐教學改革與多種形式的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的管理文件,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建立實踐教學網站,實踐教學適時信息并跟蹤動態發展,交流實踐教學經驗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
在旅游管理專業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實踐教學過程中,運用全方位評價機制,包括學生自評與互評、指導教師評價、實習單位同行與顧客評價、實習單位上級評價等。通過實習報告評價、事后實踐能力考核、全程式跟蹤調查、實踐專項答辯等方法對學生在實習時的實踐效果、工作態度、鉆研精神、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現進行橫向考核與縱向評價,尤其是注重與國家職業資格評價標準對接的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通過激勵、導向和診斷來確保培養出真正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旅
游管理專業還必須以產教結合為橋梁,通過引進、培訓、深造、實踐等途徑來打造“雙師型”教師。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雙師型”是高職高專教育的一種特殊要求,它與普通本科高校無關。但事實上,本科教育也需要“雙師型”教師,這種需求來自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的調整和改革、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邁向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學生對應用型學科專業以及技能的求知欲?!皩W者型”與“實踐型”兼備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是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必然需要。因此,應當安排專業課教師定期到旅游企業參加掛職鍛煉;從旅游企業引進優秀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充實到實踐教學一線;聘請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行業專家作為兼職實習指導教師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2008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eb/ol].(2009-09-28).cnta.gov.cn/html/2009-9/2009
-9-28-9-30-78465_3.html.
[2]曹國新.我國旅游實踐教學課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評[j].旅游科學,2009,(1):67-73.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業“十一五”人才規劃[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35.
[4]新華社.2010-02-28.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
-02/28/content_13069032.htm.
[5]jafari,jafar and j.r.brent ritchie.toward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1):13-34.
[6]pollock,ann and j.r.brent ritchie.integrated strategy for tourism education/trai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4):568-585.
[7]koh,yong k.tourism education for the 90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4):853-855.
[8]marnburg,e..“i hope it won't happen to m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ents’ fear of difficult moral situations as managers [j].tourism management.2006,(4): 561-575.
[9]kelner,s.and g.sanders.beyond the field trip: teaching tourism through tours [j].teaching sociology,2009,(2): 136-150.
[10]holmes,k.and g.papageorgiou.good,bad and insufficient: students' expectations,perceptions and uses of feedback [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2009,(1):85-96.
[11]busby,g.d.and p.gibson.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ternship experiences overseas: a british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2010,(1):4-12.
[12]王永生,劉拓,章梓茂.建設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6,(22):48-50.
[13]趙運林.實踐教學: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突破口[j].中國高等教育,2008,(22):51-52.
[14]馮濱魯,吳明,王濱芳.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要求 創新實踐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0,(3-4):25-27.
[關鍵詞]旅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比較
我國旅游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社會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等旅游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在近30年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旅游專門人才。但是,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這種發展更多地表現為數量規模的擴張,在課程設置、能力訓練和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還存在問題,尤其是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已明顯滯后于國際旅游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了盡快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別國的旅游本科教育,借鑒其成功經驗。本文試將中日兩國旅游專業本科的課程體系作一比較,淺析我國存在的不足,以推進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優化。
1 中國與日本高等院校旅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概述
1.1研究樣本的代表性分析
1.1.1中國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于1981年,受國家旅游局委托和資助創辦旅游系,是國內最早開辦旅游專業本科的高等院校之一。1991年,第一批獲得了國內旅游經濟專業(現為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南開大學旅游學系被世界旅游組織列入世界主要旅游教育機構名錄。據2006年5月《科學時報》公布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排行榜,南開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在本專業國內院校排名第7位,屬于國內旅游管理專業一流院校。目前,旅游學系的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已在國內多數旅游院校推廣。
1.1.2日本立教大學
立教大學是東京6所著名的大學之一,也是日本旅游教育的先驅者。1967年,日本教育部批準立教大學在社會學部(院系)設立四年制的旅游學科(專業),它成為日本唯一的、作為獨立學科的四年制本科旅游教育機構。這是日本旅游教育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它標志著日本旅游教育完成了從注重實踐操作的應用型教育向旅游基礎理論教育的嬗變。1998年4月,立教大學以旅游學科為主體成立了日本第一所旅游學部和旅游大學院(研究生院)。日本立教大學旅游教育經過40年的發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著中心的地位,培養了許多具有高素質、國際意識豐富、專業知識扎實的人才,其學科設置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旅游學科建設的方向。
1.2研究樣本的基本情況
南開大學和立教大學是受到中日兩國旅游學術界和旅游業界以及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一流的旅游高等院校,可以比較有代表性地反映兩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
1.2.1南開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
(1)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具有較全面的外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夠勝任各類旅游企業和政府旅游主管機構的管理工作。
(2)課程設置的現狀
南開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可以分成六類:A類為校公共必修課,一般開設在大一、大二學年;B類為院系(旅游管理專業設在商學院旅游學系)公共必修課,一般與A類課程同時開設在大一、大二學年;C類為專業必修課,主要開設在學生的大三學年,極個別的課程開設在學生的大四學年;D類為專業選修課,主要開設在學生的大三、大四學年,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決定學習課程的具體學年;除以上課程之外,學生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選修學校開設的各類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E類)以及學校內其他學院的選修課程(F類)。
主要課程有: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旅游心理學、旅游地理學、旅游法原理、旅游人類學、旅游市場營銷、旅行社經營管理、飯店經營管理、度假村經營管理、旅游企業財務管理、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資源評價以及旅游業公共關系等。
(3)課程設置的特點
南開大學商學院取消按專業招生,實行“按大類招生、統分結合”的原則。學生在入學后的前3個學期按照類別(旅游管理屬工商管理類)學習相同的專業基礎課,第四學期開始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分不同的專業學習專業課程??梢?,南開大學商學院是非常重視基礎課程教育的。而專業課程基本上是按照旅游學科體系來設置的,理論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較強。
1.2.2立教大學旅游學部旅游學科課程體系
(1)培養目標
該專業為飯店業、旅行社業、航空業和城市產業等服務性行業培養具有高素質、國際意識豐富、專業知識扎實的人才,具體培養能夠在經營、策劃、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創新者,培養改革旅游事業和產業的創業者,培養振興區域經濟的領導者。
(2)課程設置的現狀
立教大學旅游學部的課程可以分成六類:A類為綜合教育科目,是全校共通的課程,涉及自然、人文與社會三大科學領域;B類為專業相關基礎科目,包括法學、商學、政治學、經濟學、經營學、地理學等課程;C類為專業基礎科目,是學習和研究旅游的基礎學問,也是旅游學科的核心課程,其中,旅游概論、旅游企業論和旅游調查法是必修課,其余則為選修科目,必修科目在一年級時學完,其他科目在二年級時學完;D類和E類分別為專業基干科目和專業展開科目,從二年級開始學習專業基干科目,并在大三、大四年級學習專業展開科目,在專業基干科目與專業展開科目里又分為旅游文化、旅游規劃和旅游經營3個學科;同時為了達到畢業時所要修滿的學分,學生還必須在專業選擇科目(F類)中再選修一些科目,這就強化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主要課程有:旅游地理、日本區域地理、旅游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旅游開發、旅游事業論、語言與文化(英語、法語、德語)、環境教育、外國區域地理、旅游調查法、環境心理學、接待消費論、國際旅游論、國際合作旅游開發、旅游心理學、旅游行為學、旅游文化學、旅游社會學、觀光地域社會論、接待產業會計學、旅游文化人類學、住宿產業經營論、旅行社經營論、旅游人力資源管理、旅游投資論、旅游交通及各種實習等。
(3)課程設置的特點
立教大學除了讓學生學習基礎課程外,還為他們安排了旅游文化、旅游規劃和旅游經營3個模塊的階段性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將來的就職方向不斷調整和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領 域。立教大學旅游學部注重多學科教育,豐富國際感覺和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旅游人才。
2 中國與日本旅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差異比較分析
2.1主要差異的比較分析
2.1.1課程體系設計中心的差異
中國旅游管理專業是以旅游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的,理論知識系統、全面,邏輯嚴謹,但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日本旅游學科則是根據學校已有教師的專長和學生將來的就職方向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關心程度而構建課程體系的,應用性與實際可操作性強。可見,兩者的課程體系設計中心有著本質的差異。
2.1.2培養目標的差異
中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高級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旅游企事業單位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日本旅游學科本科的培養目標則是為旅游業以及旅游業以外的其他領域培養具有高素質、國際意識豐富和專業知識扎實的人才。相比之下,中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有些狹窄,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國際化傾向。
2.1.3課程結構的差異
在南開大學商學院,公共課100多門,專業課40多門。在公共課和專業課中都規定了必修課。開設的科目除基礎外語、體育是兩年科目,高等數學、數據庫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軍事理論與軍訓、英語聽力與閱讀是一年科目外,其余的都是半年科目。一年科目和兩年科目的課程只能連續在兩個或者4個學期內完成。在專業方向課里開設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資源3個方向的課程,課程安排相對簡單淺顯,沒有體現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在立教大學旅游學部,專業基礎教育科目將近200門,專業教育科目70多門。除專業基礎科目規定了4門必修課以外,其余科目均為任意選修課。開設的科目除討論課(演習課)、畢業論文等少數是全年科目外,其他科目原則上都是半年科目,學生可以將一學年的課程分成上下兩個學期靈活進行選修。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強,在專業基干科目和展開科目里都開設了旅游文化、旅游規劃和旅游經營3個學科,對3個學科近3年的專業學習,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深層次的知識。學生可以集中選修一個學科的科目,也可以跨學科進行選修學習。當然,學生要先以自己所屬學科的科目學習為主,這樣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地展開學習。
2.1.4課程內容的差異
中國旅游管理專業很多課程的內容不是多年沉淀下來的經典理論,就是其他學科的嫁接理論,課程內容不僅陳舊和不實用,而且變化較少,與市場需求和旅游業的最新發展脫離得比較遠。南開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涉及面較窄,只重點涉及了傳統的三大塊方面的內容,即旅行社業、飯店業、旅游開發規劃,而關于環境保護、居民參與、旅游行政論、旅游需求調查、旅游地研究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還相當薄弱,課程內容設置的國際化趨勢也不明顯。日本立教大學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未來的職業需要,盡量緊密地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旅游課程開設的領域非常的寬泛,課程內容除涉及了旅行社、飯店業,旅游開發計劃等,還涉及了職業指導、社會教育、景觀論、旅游文化、旅游交通、國際旅游、會議產業、體育產業以及多種語言的學習等方面,其在增進國際理解、可持續發展、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轉貼于
2.1.5課程實施與組織的差異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系統全面地掌握整個旅游專業的基本知識與理論,目前國內不少旅游院校的教學依然沿襲“教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大班形式的授課,從理論到理論,平鋪直敘,蒼白無力,往往是“言者有意,聽者無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旅游專業的教師能在課堂中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我國高校對幻燈片、視聽、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應用略顯不足。立教大學旅游學部的討論課屬專業選擇科目,從二年級開始在10至20名學生的規模內由學部制定“專業討論課”的方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3個學年內,學生選取一個與專業討論課有關的主題,從調查研究的方法到閱讀專門文獻以及進行野外調查,徹底地學習專業知識,通過3個學年在討論課上的學習來完成畢業論文。在討論課的基礎上,一般科目也正在采納共同研究和現場學習的形式,從理論與實踐的兩方面進行學習。在語言教學中以英語為主,包羅了世界主要國家的語言,從基礎語言學習(全校共通)到專業語言學習,從初級到同聲翻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滿足學生的需求,采用小班形式教學。靈活利用計算機進行調查與分析,并靈活利用互聯網收集各種信息。為了應對大眾信息化社會的到來,采取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對信息處理的教學也加大了力度。除此,立教大學旅游學部還制定了學術輔導員制度,由專任的輔導員就有關學習計劃和將來的就業方向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詳談。
2.2差異形成的原因比較分析
2.2.1歷史與社會文化因素
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中國早在古代社會就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師道尊嚴”的社會價值觀念,束縛了人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儒家文化又講中庸、重和諧,使人缺乏競爭意識。到了近現代,我國的教育體制主要是仿照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來建設的,而前蘇聯教育學家大多認同科學、學問以及知識對人的形成具有的重要意義。日本是個狹長的島國,歷史不是那么悠久,所以它本身的文化積淀并不多。但日本特別重視對東西方外來文化的借鑒和吸收,既“崇尚”東方儒家傳統道德又“嫁接”了西方文明成果,這使得日本教育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這種拿來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基于模仿背后的“日本本位”心理以及把外來的東西納入本國文化體系的轉化能力??梢?,日本是非常注重本國教育的實用性和民族性的。
2.2.2教育體制因素
在中國,由于基礎教育至今尚未擺脫以追求升學率為主的應試教育,再加之獨生子女特有的成長環境,致使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學習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經過高考,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考試成績進入大學學習旅游管理專業。這些學生在經過基礎教育階段以后,仍然重視理論知識的掌握,理論學習能力較強,而忽視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的發展。這些勢必會造成畢業生在進入旅游行業之后眼高手低,不愿意從基層做起,習慣于進行理論的學習,缺乏動手和實踐能力,社會適應性差。日本在二戰前采用的是德國教育制度,實行的是專門教育,戰后采用的是美國教育制度,實行的是教養教育?,F在,日本大學強調教養教育,加大本科生基礎教育的比重,將本科生的一部分專業教育移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另外,日本還提倡“個性”教育,根據區域和學科的特點,采取個性化的發展模式。
2.2.3旅游行業因素
中國旅游發展走的是一種發展中國家所共有的 模式,表現為旅游發展在目的上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在過程上以“先發展國際旅游后發展國內旅游”為選擇次序,在戰略上采取“適度超前”的發展策略。這種模式所營造的氛圍也籠罩著旅游教育領域。中國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擴張發展模式,其結果只能是全國范圍內高等旅游院校數量很多,但整體教育質量卻很低。日本旅游業的發展與其自身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日本的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日趨強化的工業化和成熟的生活方式。從生活方式上講,人們在消閑開支方面更加多樣化,追求旅游、體育和文化的活動,擴大豪華消費品的開支。由于日本著名旅游景點少,以及消費水準偏高,嚴重影響了日本入境旅游的發展,但是,在強大經濟實力的作用下,日元升值,促進了日本出境旅游的發展,使與之匹配的高等旅游教育呈現出國際化的傾向。
2.2.4旅游教育發展程度不同
中國旅游專業教育起步于1978年,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結構的專業教育體系。但由于成立的時間晚,基礎還比較薄弱,中國的旅游教育還處在一個整體質量有待提高的階段,還沒有進入真正以“旅游活動”為研究對象的教育研究體制的完善階段,這給旅游教育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日本旅游專業教育進入大學教育階段后,從總體來看,日本的旅游專業教育正在進入真正以旅游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邊緣性教育研究體制的完善階段。除立教大學是以旅游學科為學部名稱外,其余各大學均以國際、產業、貿易、經濟等與旅游相結合的形式作為學科的名稱,學科所屬學部以商學部為最多,其次為社會學部、經濟學部和國際學部等。就是說,作為旅游學的學科基礎當首推商學和社會學,而旅游現象的產業和社會生活側面應當成為旅游研究的主要對象。
2.3差異產生的影響比較分析
2.3.1教育的發展道路不同
我國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后,先是入境旅游“一枝獨秀”,接著是國內旅游“遍地開花”,出境旅游也“含苞待放”,旅游教育相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滯后性,因而選擇外延式的規模擴張發展道路也是在中國旅游業“井噴”式發展背景下的不得已之策。日本由于對旅游學科設置的審批比較嚴格,再加上相繼出臺的日本旅游法規作為支撐體系,使得它的旅游高等教育發展呈現出循序漸進地有序擴展。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反映了由于日本旅游業尤其是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多年來基本是徘徊不前或微增,導致日本旅游教育的規模有限,比較容易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
2.3.2行業進入性不同
目前,我國旅游高校的專業課設置更加偏重于理論化,而原本應該重點加強的學科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課程被大大壓縮,致使學生基礎理論不扎實、知識面狹窄、學習能力不足以及實踐技能不強,最終導致學生的行業進入性差,進入行業后缺乏發展的后勁力。日本旅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注重多學科,強調學科的基礎性和實用性。在教學中,教師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力爭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旅游人才。因此,學生的行業進入性強,進入企業后很快就會適應并勝任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2.3.3學生的就業去向不同
在中國高校里,學生選課余地小,就業面窄,行業內就業率低,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學生的就業去向基本停留在旅游業的各類旅游企業、事業以及機關單位等。這與我國旅游專業設置的過細和過窄有關,既不利于學生的就業,也不利于科研的發展。而日本旅游學科的設置相對科學合理,在課程安排上,時刻與學生的就業去向相結合,特別是專業科目的3個學科分類基本上決定了學生將來的就業去向。學生選擇余地大,就業去向多樣化,畢業生就業率高。畢業生發揮才干的地方不只停留在旅游業,在旅游業以外的其他領域也有所作為,這些行業不僅有旅行社業、賓館娛樂業、運輸業,還有商業、服務業、通信業、制造業等。
2.3.4人才的國際化視野不同
中國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大多參照國內旅游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而很少考慮國際旅游業發展的動態,因而,培養出來的人才視野相對狹窄,不能適應旅游國際化的需要。而日本旅游高校充分認識到了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會對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一國際形勢,所以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和課程內容的安排上緊緊與國際接軌。不僅要培養國內旅游人才,還要培養能夠滿足國際化需求、具有國際化特點的旅游人才。一些有特色的學科設置,如國際旅游開發合作論、比較文化論、外國史等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3 日本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啟示
通過對中日兩國旅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很多的差異。盡管雙方可能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很明顯,日本的旅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和學習的。我國應該在比較研究中不斷地完善和健全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
3.1從培養人的角度來設置課程
從立教大學旅游學部所開設的專業基礎教育科目和專業教育科目來看,充分體現了以下4點內容:關于內心世界豐富的人的形成;關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關于重視基礎、基本的教育與推進個性教育;關于重視文化傳統與推進國際理解??梢?,每一門課程都是針對學生(人)的興趣和將來的工作而設計的,而且每一方面都是有理論支撐的,從以上來看,我們是可以感悟到其課程的設置是從培養真正的人的角度來考慮的。
3.2強調基礎性、實用性與寬口徑
日本旅游專業本科的課程設置合理,強調學科基礎性、實用性與寬口徑。立教大學旅游學部在專業基礎教育科目中,開設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等近200門課程,在專業基礎科目中開設了16門課程,學科內容涉及面廣。在專業基干和展開科目中,開設了旅游文化、旅游規劃和旅游經營3個模塊課程,課程的內容由淺入深逐步地展開。通過4年的學習,旅游專業學生不僅具備從事旅游業務工作的能力,還具備能夠適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經濟管理和行政管理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他們將來不但能在旅游業,而且能在與旅游業相關的更廣泛的領域內施展才華。
3.3強化國內與國外課程的銜接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開放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旅游專業也必然會對人才的全球化視野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教育的國際化將是大勢所趨。日本立教大學的課程設置就比較注重國際交流的迫切性,比如適時增加多種語言在課程中的比例,開設諸如國際旅游論、外國地志以及地域文化論等課程。所以,從培養國際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不應忽視國內與國外課程的銜接及對全球化過程的評價、認識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