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5 13:1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綜合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古建園林賞析,素質課,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素質課程的建設是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針對高校開設藝術類素質課,是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藝術類素質課可以使學生健身娛人、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挖掘想象力、開拓形象思維、、增強創造力,同時也是當今高校教育發展方向。藝術教育對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建園林欣賞作為一門精神產品的藝術類素質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領略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和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活動。課程主要是從傳統建筑園林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力求深入淺出,以提高大學生藝術情操等綜合素質為目的,從旅游鑒賞的角度闡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園林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從文化淵源、典型案例、歷史典故中,提供給學生可以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帶有趣味性藝術知識和精神糧食[1]。古建園林賞析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類素質課,針對大學素質課教學的現狀,怎樣提高這種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值得我們一起探討的。下面多年的素質課教學實踐出發,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討論藝術類素質課程的教學。
1 藝術類素質課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與審美素質
由于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相對滯后,大學生在藝術上的文化品位不夠渾厚可能導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對真、善、美的認識理解出現了偏差。大學生作為高層次的“文化型,創新型人才”應該有更高的審美修養教育論文,特別是氣質、情感、涵養、風度、形貌、言談舉止等各個方面都應更加得體。藝術類素質課程的開設是提高大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如古建園林賞析課程,是一門具有景觀鑒賞價值和體驗自然真諦的綜合藝術。課程介紹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發展、演變、特征、美學思想,配制大量鑒賞價值較高的經典案例。
1.2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識到教育需要多一點引導、激勵及自我潛能研發,少一點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期刊網。而約翰·海瑞思曾說:“真正的教育就是發現,而真正的教師是勘探者。”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相互理解、相互促進。所以藝術類課程的開設是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華大學早就實行了“大學生藝術素質必備”,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沒有藝術選修課學分的學生不允許畢業,藝術對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和培養,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來越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園林賞析本身就是對東西方藝術的一種鑒賞,而經典園林卻是設計者創新能力的體現。
2 素質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綜合素質課是大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以學生的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養的原則,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基本方法,能夠反映自身專業特色的多種科學的教育。近些年,大學課堂素質課的規模不斷壯大,質量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但同時其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2.1 素質課程選擇受到限制
綜合素質課,顧名思義其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盡可能地塑造相對完善的個體。學校應在綜合素質課選修過程中的科學性、計劃性問題上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避免“盲目放羊”狀況的出現。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師為了生計去掙“工分”而揀輕避重講求“效益” 變得更加現實, ,而許多大學生也不是認真規劃、合理選擇素質課,或者是學校素質課本身就少,學生沒有選擇余地,導致學生如何拿夠規定的學分,如何能輕松拿到學分,怎樣不去上課也可以拿到學分還能取得好成績成為他們追逐和選課的依據。所以像電影欣賞、音樂欣賞就成了學生素質課的首選,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卻無人問津。
2.2課堂教學質量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少部分老師對待素質課的敷衍態度對課堂來說是個致命的傷害。據調查,高校有部分教師沒有經過系統教育課程的學習,有些教師可能專業學術能力強卻沒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講課沉悶無趣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些教師可能在講課內容把握上沒有抓住重點熱點,或者所講內容太專業化,其所講并非學生所想聽或者能聽懂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課堂是學生自身原因,無論教師講得多么生動也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種種情況勢必造成師生雙方配合不夠默契。
3 提高素質課教學質量的方法
針對高校素質課教學現狀,以古建園林賞析素質課的教學實踐出發,本人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論文,為提高大學素質課程的教學的質量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3.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進
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提高素質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古建園林賞析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上課時如果像針對專業學生一樣講解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采用理論與經典案例相結合教學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園手法以四大名園之一皇家園林頤和園為案例,而講到“欲揚先抑”“開門見山”的藝術法則卻用私家園林代表拙政園為案例來分析,用高清圖片說明,同學們的記憶深刻,比純粹理論授課的效果顯著。針對古建園林賞析課還可以采用“直觀法”教學,把學生帶到城市公園實地上課,把公園當作教室,另外“互動式”教學在素質課也應該經常使用,由于素質課多為外專業教師上課,相互交流較少而經常出現老師唱獨角戲的情況。要讓學生搜集閱讀一定量的信息、參加些社會實踐活動、搞一些調查研究、寫一些小論文等等,來鍛煉學生觀察、認識社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學手段的多樣可提高藝術類素質課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上課一定要能吸引學生的眼神,教學手段單一很容易使學生審美疲勞,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各種媒體的組合應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多媒體在教學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古建園林賞析課程知識豐富,如果單憑課堂的泛泛講授,學生對課堂知識理解,很難使學生對園林藝術的精華產生深刻的認識,上課時除了用大量經典的圖片,還可以用高清的視頻圖像來輔助教學。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不能勝任對各種多媒體資料的快速傳遞,而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會較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網絡上關于古建園林的知識很多,因此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手段,積極推廣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個體的體驗、反思,批判、追問意識以及相應多種能力的養成期刊網。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來思考,思考要與社會人生聯系起來,而且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思路和辦法,之后還要進行交流。總之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是提高藝術類素質課的教學效果的保障。
3.2引導學生科學地選修素質課,加強素質課課程建設管理
藝術類素質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樣也可強化其專業及未來職業的針對性教育論文,在課程學習態度上要努力讓學生樹立這樣的理念,認真對待各門課程不僅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更是對國家、社會提高人的素質、培養高素質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積極回應,從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種積極的印象。學校應該盡量多開設門類齊全的素質課,在學科專業上加以限制,讓學生每學期都有較大的選擇范圍,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完善其知識結構,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2]。
加強綜合素質課課程建設,切實滿足師生綜合素質課課程建設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教材、教學資源及圖書資料等方面的建設。重點扶植、建設一些具有代表現的課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闊的視野相結合,這樣的教學要求必須是動態的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編寫和教師校本教育的教學狀態并形成互動,構成合力,建構良好文化素質課建設理念和機制。每門課程應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攀登到所學學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學生以最短的路徑到達學科學科前沿。若沒有適當的教材可以選用,學校應當考慮編寫適合素質課教學要求的特色教材。課程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學校要加強素質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管理引導教師采取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實例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素質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托.園林藝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蘇志翠.大學生選修綜合素質課中的問題、原因和建議[J],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39
一、小學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小學升初中對文化課的要求保持了小學文化課教育的課時,從而將音體美等活動課時進行了無形的縮減,從而未能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時間上的保障。二是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者對素質教育的實質認識不夠深入,導致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案流于形式,未能從本質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教育行為。三是家長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從而造成了孩子的認知矛盾,關于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老師和父母長輩給出的意見存在較大分歧,這也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有效貫徹和實施。
二、提高小學素質教學實施效果的對策
1.弱化小升初的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提倡了很多年,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素質教育也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觀念還是根植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心里,這對于切實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設置了障礙。這一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升初中的壓力,大家普遍認為升入一個升學率高的初中對于孩子的學業有決定性作用。在這種思想觀念的驅使下,很多學生家長將孩子的教育重心落在了文化課的學習上;受到教學任務和教學成果檢查的制約,大部分教師將學生的培養也將成績作為重心,而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對學生需要進行終身學習意識的滲透的關注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相關教育部門要將小學升初中過程中學生成績的參考作用進行適度的弱化,從而能夠降低家長對學生文化成績的期望,進而有利于教師將小學教育的重心轉移的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上面,最終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曰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孩子樂于學習的心理狀態。
2.提高教育教學管理者的綜合素質
小學素質教育實施效果一直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很大程度上與教育教學管理者的綜合素質有直接關系。素質教育的踐行者需要對素質教育理念有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學管理能力和教育的前瞻性。只有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學內容和教育理念中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有效地干預和指導,從而切實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只有對素質教育的本質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夠對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進行研究,從而能夠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方法來踐行素質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管理者有優秀的管理能力,才能夠將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進行推廣,對教師的素質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檢查,有效地矯正部分教師教學惰性導致的素質教育實行失效,進而能夠將有效的素質教育方法執行下去。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素質教育的成果并非像文化課教育成果那么立竿見影,對教育教學管理者的工作業績沒有實時顯著的印證。素質教育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成效主要體現在初高中乃至大學階段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情商,以及孩子的終身學習理念的建立和良好世界認知的形成。
因此,相關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者要全面提升優化自身的育人理念和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需要教育界和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對于素質教育的教育成果評估進行有效的改革,從而能夠讓大家對素質教育有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加理性的評價。
此外,小學教師的綜合教育能力也是素質教育能夠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小學教育的主要內容除了文化課知識的教授,還有對小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小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要與幼兒園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進行銜接。因此,提高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以及職業能力水平是素質教育工作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對此,小學教師要自覺提高綜合能力,學校也應加強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工作。
3.加強家校溝通交流,共筑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高度配合。在目前的基礎教育中常常出現5+2=0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5天在學校養成的習慣和學習的知識在2天的周末中消耗殆盡,這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觀念的重要影響。
因此,學校要肩負起對學生家庭教育的責任,可以通過開展家校交流會來加強對家長教育子女方法的教育,從而有利于加強家長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子女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進行正向的引導。至少可以讓家長學會如何讓孩子在假期保持住孩子前5天養成的習慣和習得的知識。還可以對班主任的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為每位學生建立檔案,階段性地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和家校配合教育工作方法進行記錄,從而保證在孩子的素質教育工作細節上,能夠實現家長和學校的全力配合。
三、結語
關 鍵 詞:藝術審美教育 教學改革 教育創新 社會效益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從1990年開始圍繞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而在泰山學院中文系進行藝術鑒賞講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學生開設藝術哲學課,1998年3月成為泰山學院教學改革立項,目標是創建一門面向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類藝術鑒賞課,旨在通過藝術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藝術名作的鑒賞,培養大學生敏銳的感受力、積極的情感力、豐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堅強的意志力、超常的創造力,造就心靈健康和諧的高素質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等專業開設“美學與藝術鑒賞”“藝術鑒賞”兩門課。2002年3月,“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被確立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學校撥??钣枰灾С郑⑺囆g鑒賞確立為全校人文素質類公共選修課。2004年開始,成熟的藝術鑒賞公選課面向全校開課,深受學生歡迎。其間“藝術鑒賞”還曾應邀為多校開課,均受到熱烈歡迎。
我國自1957年將“美育”從教育方針中刪除之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育類課程才逐漸恢復。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才逐漸開設音樂鑒賞等藝術教育課程,但國內高校大都是進行部分門類的藝術教育,缺少藝術門類全面的以鑒賞陶冶為主的藝術審美教育。我們所實施的“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特點是:針對當前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專注應試教育、情感世界沒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較弱、審美潛力沒有及時開發的實際,本工程重視藝術審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訓練。一邊授課,一邊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綜合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異步教學、快樂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收到了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成果“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基本內容包括:第一,兩門課程:(一)美學與藝術鑒賞。已在學校中文系各專業開設5年,所講內容主要包括美學基本理論和各門藝術基本理論與名作鑒賞。(二)藝術鑒賞。2004年被確定為全校選修課,所講內容為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藝術的本質與特征,以及建筑、園林、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書法、戲曲、攝影、影視等藝術門類的中外藝術名作鑒賞。第二,兩種教材:(一)《美育概論》,李長風、姚傳志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國高校美育學會會長的山東大學校長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成教學院、山東電力學校等大中專學校作為美育課、藝術鑒賞課教材使用多年,獲得廣泛好評。(二)《美學與藝術鑒賞》,教育部確定的面向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教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主編,筆者也是主要編寫者之一。教育部領導作序推薦。第三,兩項教改實驗:(一)學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項“實施藝術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內專家評議組的好評。(二)2002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已完成,并有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獲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第四,一種綜合多種教學方法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固守某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從學生的收益出發,綜合啟發式教學、異步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師主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體藝術鑒賞課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從網上下載各門類古今中外藝術名作,通過自拍藝術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錄音、剪輯等手段,制成多媒體課件,并配以簡要講解、鑒賞。實踐證明,配合教學能夠“圖文并茂、情境真實、效果顯著”(學生評價)。第六,創建了多處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施多樣化的實地教學。筆者對泰山文化——特別是泰山的建筑、園林、書法、繪畫、雕塑、碑刻、民俗、詩歌、散文等門類的藝術有較多的觀察、體驗和研究,發表過許多有較大影響的論文。得到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岱廟、普照寺等景區的大力支持,我們將岱廟、普照寺等景區作為泰山學院學生的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的實地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親自帶領整班同學,實地觀賞,現場講解;一種是教師帶領“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之后由“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分頭帶領班內同學實地游覽、觀賞、學習。這種“把讀書與行路、做人與做事、游玩與學習、弘揚泰山地方文化與藝術審美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歡迎,教育效果和社會影響都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創新點:在我國的審美教育課、藝術鑒賞課中斷幾十年后,一線的教師異常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幾位教師在承擔文學理論、中國文化概論、藝術概論、西方美術史、西方音樂史等多門中文、美術、音樂課的同時,一邊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邊為學生搞講座、開課。新開設的“美學與藝術鑒賞”(中文系)、“藝術鑒賞”(公選課),使黨的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實處。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筆者參編的《美學與藝術鑒賞》教材被教育部確定為21世紀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類教材,填補了我國美學教材建設方面的一項空白,編著的《美育概論》也屬于“創新簡明科學實用”、在全國范圍有較大影響的美育教材。具體課堂教學中,本項目沒有固守某一教學方法,而是根據教學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還利用幻燈、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實地觀摩測量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學習藝術課的興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錄音剪輯合成、多媒體課件制作都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泰山所積淀的審美(藝術)資源進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層次開放式實地的審美(藝術)教育更具有創新意義。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社會效益:以《美學與藝術鑒賞》《美育概論》為教材的藝術鑒賞課,得到泰山學院、國家公務員泰安培訓中心、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電力學校、山東新汶中學等多家院校、培訓機構的應用。聽課學生普遍反映,筆者所講的藝術鑒賞課、美育課形象生動、思路開闊、邏輯性強,加上幻燈、錄音、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而又恰當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大增。通過開設藝術鑒賞,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迅速提高,審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取得的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工程十幾年來一直得到泰山學院等學校和山東省的大力支持,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該成果2007年獲泰山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其中總結教學效果的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獲得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三等獎。該成果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必將在更大范圍帶來更大的育人效益。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美育十講.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華德·加德納.藝術與人的發展.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結構.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4]張志勇.情感教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長風,姚傳志主編.美育概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由于學校規模較小,專業教師不足,我在擔任本校美術課的同時,不斷兼任其他學科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人戲說我是學校的后補人員,其實是中堅力量。在參加工作的近十年中,得到學校許多老教師和行政領導的幫助,在增長自己綜合能力和不斷探索教學規律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看法,現作如下總結:
一、思想政治素質方面
自1999年參加工作以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政治立場堅定,認真學習和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自覺遵守《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任職期間,不斷加強品德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盡可能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啟迪學生,用純潔的品行去感染學生,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成為學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于他對人的態度,對學生對未來公民的態度,能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苯處煹恼斡^念、思想品德、治學態度,甚至言語儀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諸葛亮《出師表》中有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不惡小而為之?!睍r時注意“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自己的每一細小言行,都成為學生的榜樣,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二、教育教學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有較高的專業理論和教學能力,能勝任初中所有年級的美術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搜集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能結合理論教學從理論上解決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并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熟練運用多媒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教學效果評價良好,能根據新課改教材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組織教學;具有獨立編寫切實可行教案的能力,主動積極參加新課改研討,獨立撰寫教育論文。任職期間,曾撰寫多篇有價值的教學論文。XX年10月《如何搞好藝術創作》,在登封市教育教學論文交流中獲一等獎; XX年6月,《愉快教學在美術課中的應用》,獲河南省優秀教育科研論文二等獎;XX年12月《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創新能力》在鄭州市教育教學論文交流中獲取優秀獎;2010年9月《對初中美術教材與教學方法的認識》論文刊登于《科技·教育》2010年第9期雜志;同期《深化美術教學改革培養“合格+特長”學生》在《教育經濟研究》雜志上2010年9月期刊發,并收入本刊優秀論文庫;XX年8月,個人作品《水粉靜物》在河南省中小學美術教師作品評比活動中獲得一等獎。任職以來曾指導 劉會麗老師,使她盡快適應中小學美術教育,順利通過學校驗收。
教育工作是一個光榮而艱巨的工作,它的成敗如何直接影響整個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社會進步。而教師隊伍的素質正是影響這個意義的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做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還必須具有一定教研工作能力。我能熟練運用教育原則、方法,堅持全面發展,堅持正面教育,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想實際,注意挖掘教材內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之中。經常利用課內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尊重學生是教育原則和教育本質的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發展中的人,并創造各種條件引發他們無限的創造力和潛力,在欣賞《美術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的教學中,啟發學生觀察分析,使學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內容,從中進行思想教育和藝術情操陶冶,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愛護人類文化遺產。同時,根據學科特點,帶學生到課外寫生,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繪畫技能,開闊視野,領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和美感,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三、個人素質提高方面
教學實踐告訴我,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素養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相關理論知識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觀念,為了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知識,我于XX年參加計算機中級培訓,英特爾教育培訓;XX年——XX年參加,西南科技大學本科,并取得本科畢業證書;XX年年參加七、八、九年新課程培訓,信息教育培訓。
四、履行職責
任職以來,本人盡職盡責,做好學校美術的各項工作。在完成本職工作和教育教學的同時,每逢重大節日、會場布置,積極配合學校設計策劃活動的布置裝飾工作;開學初、期末,協助后勤搞好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熬到深夜,不計個人得失。任職以來,每年都超工作量,而且從不無故礦課,無故請假,受到領導的好評。XX年11月在鄭州市學校食堂建設工作中,由于工作積極、認真、效果突出,被評為鄭州市先進個人;XX年2月被評為登封市XX年度文明教師;2010年9月被評為登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我竭力于全面學生的特長,自XX年以來,為市重點高中輸送大量美術特長生,2010年5月在“愛我嵩山、支持申遺”書畫活動中,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 (1)
另外,XX年以來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認真組織指導班委工作,注意班干部的培養,加強對學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養,利用班會開展專題性活動,以身作則,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和帶動學生,成績顯著,在XX年年“兩爭兩創”活動中,所輔導班級八(2)班被評為XX年年度鄭州市文明班級。
[關鍵詞]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美比較;經驗借鑒;疾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 R05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1-0150-04
醫學服務的對象是人,所以醫學教育不應該是單純的自然科學教育,還應該重視它的人文社會性和服務性。西方國家很早就很重視醫學生的人文教育,旨在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醫學人文素養培養主要指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來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精神,使醫生能將醫德與醫術很好的結合起來,達到對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文關懷。醫學人文教育自20 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20 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醫學人文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在各醫學院校陸續開展起來。但是,與美國先進的人文醫學教育相比,我國的醫學人文教育則顯得比較落后。學習和借鑒美國的先進經驗,有利于促進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緩解醫患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 中美兩國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比較
1.1 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
美國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學生在入學前,就己經積累了較深厚的人文素質基礎。首先,報考美國醫學院的考生,一般已經在理工科大學學習了3~4 年,獲得相應的工學或理學學士學位,再參加醫學院入學考試,學習四年醫學,授予 MD學位[1]。這樣的學習背景保證了美國的醫學生具備較好的以人文素養為主的綜合素質。其次,美國醫學生具有較高起點的人文素質也與其入學考試方式有關。比如美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錄取學生的時候,不是只關注醫學院校入學考試成績,尤其關注學生在學士學位階段的綜合成績、個人表現以及教授推薦。入學面試主要考察學生學醫的動機、責任心和獻身精神以及人際交往的行為和方式等內容,從而可以使主考官了解到申請者對醫學的熱愛程度、獻身精神、學醫動機、對他人的關心程度和在群體活動中的能力、忍耐力、自信心等。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錄取的醫學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基礎。
與美國相比,我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基礎較為薄弱。首先,我國在校醫學生是通過高考入學直接學醫的,沒有專門的醫學院校入學考試及面試。這些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接受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窄,人文底蘊不足。雖然我國現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口號上。其次,導致我國醫學生人文素質先天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國學醫的學生均是高中時的理科生。高中時期的文理分科導致理科學生不學習歷史、地理等文科課程,導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質普遍偏低。再次,我國普遍實行的是五年制醫學本科教育模式,大學一入學就學習醫學知識,相比美國通行的4+4年制的醫學教育模式,中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學時數明顯偏少。
1.2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美國醫學生的醫學人文課程設置表現為縱向的序貫性,大部分人文課程開設于臨床前期,臨床教學后期也有少部分,人文教育延續到醫學教學的全過程中。美國醫學人文課程占總學時的比重也較高,達20%~25%[2],課程內容特別注重將社會發展緊密融入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不斷推陳出新,理論與現實密切聯系是美國人文素質教育的顯著特點。如將現行的醫學熱點問題中的精準醫學、醫患關系、生殖倫理問題等內容納入人文教學中,進行討論學習。另外,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面,美國高校醫德教育非常強調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并及時調整,使人才培養更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3]。
美國醫學人文課程的交叉性和跨學科性很強,要求學生綜合運用人文知識和醫學知識去分析論每門課程的論題。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開設的公共衛生基礎課,主要由倫理學、流行病學與衛生保健課程三部分組成,使學生在學習掌握流行病學和倫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患者健康方面和衛生保健系統改革的興趣[4]。課堂上采用課前閱讀資料、自擬講座、互動小組發言、反思寫作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授的教學也是根據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滲透、融匯在整個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哈佛大學醫學院在醫學四年都開設“醫生-病人關系”的人文課程[5]。一年級主要學習討論醫患關系的社會、倫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識;二年級主要學習醫患溝通的技巧;三、四年級則由醫生結合臨床實踐與學生就此問題再做更深層次的研討。
而我國醫學生的人文課程學時比例偏少,據統計,大部分中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類課程平均為總課時的8.85%,教學重點以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課”內容為主要內容,大部分學校在前一年半開設[6]。人文社科課程一般分為三大類:政治、哲學類;社會、經濟類;歷史、文化類。教材和教學大綱全國統一,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考慮單門課程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很少有課程間的交叉融合。醫學院校自主設置醫學人文必修課的自主性較小。在后兩年的臨床實習教學階段基本沒有醫學人文必修課[7],對于醫學生的實用性不強,忽略了醫德醫風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特點的長期性,不利于醫德醫風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可能導致醫學人文課程僅停留在理論上,缺少與醫學實踐的融合。
1.3教學手段
美國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除了常規的課堂講授外,尤其注重討論式教學,還要求學生做專題講座、寫論文甚至參與教學等。美國的人文教育中也大量采用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形式, 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課堂上和老師一塊分析與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習,教師在這里成為導學者。在此過程中,通過廣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關資料,提高思維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
我國的醫學人文教育仍采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課堂講授授課方式,教師主要為承擔“兩課”教育的教師。教學的手段也主要以教師上課滿堂灌、學生上課記筆記為主,存在“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很少的老師采用以社會醫學為主要內容的討論式教學,不重視學生上課的人文關懷,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人文素質綜合能力提高不快,而實踐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σ窖生關懷人文品性的躬嘗踐履[8]。
1.4 師資條件
每門課均由 3~7名教師在美國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學,一部分教師既是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又是醫學專家。如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醫患關系課程的任課教師中,50%為內科醫師,22%為精神科醫師,19.5%為兒科醫師,2.4%為外科醫師[9]。
我國醫學院校普遍存在重視醫學專業教師的培養,而忽視對醫學人文學科師資的培養,導致醫學人文方面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他們的專業背景主要為“兩課”教育。同時,我國醫學院校缺乏跨學科領域的教師,醫學專業教師往往缺乏人文科學知識,忽視醫學生溝通能力、思辨能力、道德品質人文關懷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而人文社會科學的老師的醫學知識相對缺乏,講授課時不能很好得將醫學知識融入到社科教學中,降低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差。這樣就導致專業課老師在醫學專業講授時缺乏人文教育;人文課程教學時,又不能很好的運用醫學案例,兩邊的老師不能將醫學知識與人文內容融會貫通,學生感覺學習人文課程不能“學以致用”,成為制約醫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因素之一。
1.5課程評估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靈活多樣,撰寫心得論文、個人講座、小組討論成績、參與教學研究考核等是他們的主要考核方式。采用口試、定性評價、開卷考試與能力測試相結合的方法更加能夠反映學生對醫學人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合理多樣的評價方式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具有良好的促進與監督作用。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通過精心組織的“兩課”教學及適當人文選修課的開設,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醫學人文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考核還是主要以期末筆試的成績為主,考核方式單一,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考核的標準設計不科學,很難有效的評價人文教育的效果,也難以為以后改進教學方法積累經驗。
2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2.1重新認識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盡管在宣傳上強調要更加重視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但事實上卻常被邊緣化。我國眾多醫學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還有些滯后,仍然采用較為落后的醫學人文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方式,嚴重地制約著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目前我國正在實行的“5+3”模式的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強調更加強化醫學人文教育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醫學教育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切實更新觀念,必須將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必然要求內化于心,大力推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改革??茖W精神教育追求的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其終極目標是求真求實。而人文精神體現的是“志在超威”,目的是對整個世界和人類的終極關懷,追求的是唯善唯美。醫學教育應該是人文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的內在統一體,這樣培養出來的醫生才能真正體現出高尚的醫德修養。
2.2 通過改革課程體系達到人文與醫學實踐的有效融合
2.2.1 建立人文課程比重加大的系統連貫性醫學教育體系 由于高中理科生的人文素質先天不足,在大學時期更需要加強對人文課程的教育。各醫學院校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將人文課程學習貫穿到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中,適當加大人文課程的比例。在課程設置上,要兼顧人文、社會與醫學,要充分考慮醫德教育,開設一些既能掌握人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又將醫學熱點問題融入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中,從而達到課程少,但涉及面廣、又與醫學專業水融的目的。如設置中西醫學史、近代醫學的哲學基礎、醫學人類學、醫患溝通概論、醫療社會學等[10]。這些課程可以分為必修課程、任選課程和限選課程來供學生選擇。
2.2.2 建立實踐性教育為特點的人文醫學課程培養體系 醫學人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實效性。除了專業學習外,開放型的人文社會實踐基地對于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拓寬視野、接觸并體驗社會。國外很多醫學院校已經在醫學職業素養訓練方面開發了很多優秀成熟的項目[11],如一二年級醫學生到醫院進行早期預見習,到社區福利院進行義工活動等,多數為通過學生向缺醫的多元文化社區提供醫學人文服務,使學生融入到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值得國內學習借鑒。
重視臨床實習階段的人文素質教育。很多學生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了解不多,缺乏溝通方法, 對醫患關系認識不深。有研究認為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重塑良好的醫患關系[12]。這個階段的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學生的真實感受,學生開始真正的與患者接觸, 切身感受未來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實習培訓基地應該營造良好的醫風環境去熏陶學生。實習醫院應選派醫術好、醫德好、服務佳的醫師承擔帶教任務, 教師以“身教”影響學生。
2.3 培養一批適應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的師資隊伍
加強醫學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與提高人文課程教師的醫學知識雙管齊下。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方面,選拔德藝雙馨的教師來承擔教學任務,并定期參加人文課程的培訓,鼓勵參加醫學人文社科方面的學術會議。醫學院校應積極引進和培養同時兼備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背景的教師,增加人文教學與臨床實踐的有機聯系。
醫學院校要制定相應政策開展人文課程教師與醫學專業教師相互聽課制度,如專業課老師聽倫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的課程,人文教師聽醫學概論、醫學心理學等專業課程,這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達到交流授課技巧的目的,從而達到人文與醫學教育的和諧交融,形成全員育人的大環境。
2.4 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過程
人文教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應該多采取啟發式、發現式、情境教學及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關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學生的人文精神、個人道德素質和職業態度的培養要貫穿于t學教育的全部課程中,加大后期實踐教學的人文教育。臨床實踐中培養學生與患者的換位思考,促進醫學生更好地認識與反思其所從事的職業的人文性,培養他們的“仁術”與“仁德”。臨床實踐更能夠讓醫學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培養他們生命化的思維方式[13],從生命的視域出發理解和關愛患者。
利用學生容易接受的網絡載體形式開展有效的醫學人文教育。建立專門的醫學特色的校園網絡平臺,內容包括醫學、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等內容。在網上開展形式多樣的醫學與人文學知識競賽。經常就社會熱點的醫患關系、倫理問題等開展在線討論,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在線播放一些醫學人文方面的視頻。另外,近幾年“慕課”在人文社會課程教學中開始使用[14],可以將“慕課”教學手段引入醫學人文教育中。采取多種數字媒體形式,來適應網絡時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監督評估體系
應研究建立現實可行并能夠量化的人文素質教育考核方法。建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考核制、第二課堂實踐活動考核制、人文競賽認證書制等。在專業課教學質量的評估上適當結合人文素質教育評估,如解剖實驗課程中對標本的尊重、動物實驗課程中對動物的關愛作為考試成績的一部分。臨床實習期間考核與病人的交流溝通能力、對病人的關懷程度等。同時也要改革對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考核,老師要在醫學教育實踐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通過潛移默化向學生傳授對病人的關懷與溝通技巧。
2.6 營造濃厚的醫學教育校園文化環境
無處不在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長時間的影響學生,對醫學生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義,醫學院的文化本身就改變了學生看待世界的方式[15]。在校園建筑上、宣傳上都要考慮醫學人文教育的特色。如建立醫學名人廣場、醫學文化長廊等,宣傳欄里多宣傳醫學人文的內容。校園電視臺、廣播臺都播放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容。通過這些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彰顯全方位培養醫學生的大環境。
3 結語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醫學人文教育應該實現醫學人性化和生命化。通過比較中美兩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從中發現我們醫學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從而改變之,適應目前正在進行的“5+3”臨床教學改革。通過轉變觀念、重視醫學人文教育、強化師資力量、人文教育貫穿醫學教育全階段、加強臨床實踐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發達的信息化手段和重視醫學院校校園醫學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將醫學自然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培養出真正具有仁心仁術醫德高尚的優秀醫生。
[參考文獻]
[1] 李筠萍. 中美八年制醫學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 當代教育論壇,2011,(2):8-10.
[2] 李治中,張橋. 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以福建醫科大學為例[J]. 宜春學院學報,2010,32(5):52-53.
[3] 袁力,張敬軍. 中美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0):128-129.
[4] 王雁菊,劉春雨,曲必成,等. 中美醫學人文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2),74-75.
[5] 曾貞. 國外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對我國醫學類院校的影響[J]. 醫學信息學,2010,23(6):1561-1562.
[6] 張俊. 當下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 醫學與哲學,2011,32(8):64-66.
[7] 劉萬路,趙世鴻. 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 醫學研究與教育,2010,27(5):105-107.
[8] 時統君. 悖離與重建:走向意義關懷的醫學人文教育[J]. 醫學與哲學,2015,36(2A):16-19.
[9] 肖琳,魯曉擘,張躍新. 英國醫學教育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發[J]. 西北醫學教育,2005,13(6):644,673.
[10] 趙書峰,滕志香,景學安,等.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5):130-132.
[11] 吳雪松,張雪,王,等. 追尋醫學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人文課程改革與實踐[J]. 醫學與哲學, 2015,36(6A):12-15.
[12] 方木水,肖鳳,劉丹,等. 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價值取向[J]. 醫學與哲學,2014,35(3A):74-76.
[13] 操奇. 論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學的生命思維方式[J].醫學與哲學,2015,36(4A):4-7.
[14] 史曉普,崔文香,程麗楠,崔香淑. “ 慕課”(MOOC)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應用[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16,36(3):424-426.
關鍵詞:全球變化;通識課程;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195-03
近些年,由于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社會的需要,全球變化已經成為一門全人類共同關注的世界前沿科學[1]。全球變化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是一門具有很強生命力和新生長點的科學,也是許多國家政府首腦甚至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旨在使學生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變化問題的實質以及人類如何應對全球環境變化問題,幫助學生從時間維認識地理環境的過程、區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使學生建立起地理科學是時空耦合的綜合科學的觀念,增強學生關注地球、關注環境和從整個地球系統認識環境變化的意識。因此,學習全球變化科學的知識對現代大學生來說既是必需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識教育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基礎的知識,這些知識既是人文教育的標志又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2-3]。我們知道,大學生本身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很少人狹隘到只能在一門學科專業里出入,因此,大學施以通識教育,可以使畢業生具有高度自我調整的能力,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無論就業、轉換職業或繼續深造,都有伸縮、取舍的空間[4]。簡易言之,如果說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謀生手段,那么通識課程則要通過知識的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廣博性,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2,5]。
全球變化課程是我校通識教育環境類核心課程之一,由于全球變化涉及內容較為廣泛,以及作為全校選修課程使其授課對象的知識背景參差不一,再加上學生人數眾多,教學難度較大,為此,筆者自2009年承擔該門課程以來,不斷從全球變化教育、教學內容、教授方式、教師角色的轉變及考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能為該門課程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全球變化教育現狀
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并且人口急劇增長,與此同時全球變化問題接踵而來。解決全球變化問題的根本措施就是加強全球變化教育。大學生正處于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階段,全球變化教育滲透于地理教材中的各個章節,這樣有利于全球變化知識的傳授。全球變化教育使學生了解人類所處環境的特點,增長環境知識,最終通過提高學生的全球變化意識,改善全球變化行為態度,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從而節約資源,改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此前一項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全球變化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老師及地理教師的全球變化意識素養水平和全球變化教育的狀況都不容樂觀。目前在全球變化教育方面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如學生的部分全球變化知識掌握情況不很理想,環保意識較差,以致有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教師滲透全球變化教育的意志和態度不堅定,全球變化意識較淺薄等。所以,現階段大學生全球變化教育急需改善。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通識課程最大的特點是它面向的對象復雜化。來自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學科或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選擇一門并不熟悉且無該課程的相關知識背景的通識課程,這無論對學生還是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要想做到老師講得下去、學生聽得進去,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至關重要。“全球變化”廣義的定義即“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環境變化”。眾所周知,“環境”一詞所涉及范圍極其廣泛,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即自然環境,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準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即人文環境。基于學生知識背景的復雜化及目前環境問題的多樣化和嚴重化,筆者自2009年開設《全球變化》通識課程以來,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主線,結合現實中或身邊發生的環境問題,同時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在每學期的第一次課首先是入學教育課,筆者都會極力倡導大學生注重情商和智商的教育。同時,引導學生去關注我們生活環境的變化,并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由于人類活動,全球變化的趨勢在相當長時間持續下去,那么能否回到平衡?人類如何適應?這些都是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在第一次課,筆者經常會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我們這個地球能養活多少人?關于這個問題,好多學生都答不出來,但這個問題顯然引起了他們的興趣。筆者提示學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在不考慮能源衰竭等問題前提下,我們這個地球最多能養活75億人,然而按目前人口增長的速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要達到100億,所以問題來了,算下我們現在距離2050年還剩下多少年?多出來的人怎么辦?怎么解決吃、住、行等能源問題?拋出這個問題后,不少學生陷入沉思,他們知道了“我們要開始關注我們生活的地球,關注我們的環境了!”筆者開設這門通識課每學期的課件都不同,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多選擇近期發生的一些環境或氣候問題,比如今年的“霧霾”問題。筆者一般會在每次課選一則新聞事件,讓學生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如此做法,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少了,上課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通識課程的內容選擇上應注重新穎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感受不同學科的魅力,緊密聯系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實際,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或引導。
三、多樣化的教授方式
在教授方式的選擇上,除了上面提到的“設問式”的教授方式,將互動式教學方法運用到通識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去,顯得尤為重要[3]。因為,由于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知識背景具有明顯差異,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只顧自己講課,不關心下面的反應,教學效果很難保證。觀察到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時,適時講述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人物,一方面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情商和智商,一舉多得。另外,為加強學生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和關注,每學期的課筆者會安排學生按自由組合的方式,上講臺進行專題報告的講述,只有能講得出來才表明你真正理解了某一個問題,同時對于學生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口才、膽量和交際能力的機會。每一個專題講完是自由提問,學生或老師都參與問題的提出,由做專題同學或同組其他同學回答,將專題報告的成績列入學生期末成績中。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知識背景,選擇自己拿手或感興趣的、與環境或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選題范圍廣泛,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另外,選擇不同的視頻形式結合主要的環境或氣候問題來播放,比如《2012》、《后天》和《未來的地球》等,在這些視頻中有地球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有全球變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等景象。例如,在《后天》這部電影中,你能看到紐約市被淹的鏡頭:慌亂的人群、飛起的汽車、破碎的玻璃,后面是樓一樣高的巨浪……你能看到發生在夏威夷度假海邊勝地受到颶風侵襲的場面。通過這些場景,告誡學生,這就是破壞大自然的后果,這就是對人類的懲罰。此舉有效地觸動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也調動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并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教師角色的轉變
對于習慣了傳統教學中以“教”為主要模式的教師來說,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在以互動式和挑戰性討論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普遍會感到不適應,甚至可能會無所適從并感到困難重重。因此,筆者認為擔任通識課程教師既要精通自己的專業領域,同時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死板的知識與技能,而是正確的哲學觀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方式,提升學生的歷史視野和人文素質修養,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梢哉f,通識課程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教師。平庸的、學究式的、術語化的、過時的、刻板毫無吸引力的教學是學生對通識課不感興趣和沒有熱情的主要原因?;诖耍ㄗR課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敬業精神、人格修養和人格魅力。其實,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鼓勵學生發言或做專題報告的過程中,有些學生表現非常出色,很有人格魅力,對這些學生多加鼓勵,不僅可以給其他學生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而且作為老師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誠然,學會欣賞每個學生的老師,也會逐漸獲得學生的好感和認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的好的促進劑。
五、考核形式多樣化
為切實提高通識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在考核形式上考慮到學生的不同知識背景,多采用考查的形式,同時,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采用考勤、課堂討論、專題報告以及論文撰寫等多種考核形式。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平時的學習積極性,綜合評價學生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并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此外,我們知道綜合性大學所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能力強、素質高、基礎厚、專業面寬的特點,具有創新品質和可發展能力。現代大學教育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事物,使他們能對不同的學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維模式保持高度的興趣和尊重,同時不斷增進對自身、社會、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了解,使其能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選擇[3]。承擔通識課程的老師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在教學工作中一定要與時俱進,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誠,謝志仁,李楓等.全球變化科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萬露.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江蘇高教,2007,(5):74-75.
[3]王洪新,涂蜜,華小梅.通識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51):89-91.
[4]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J].大學(學術版),2011,(5):15-22.
[5]陳小紅.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探討[J].復旦教育論壇,2010,8(5):40-44.
[6]馮惠敏.我國內地高校推進通識教育發展的瓶頸及對策[J].復旦教育論壇,2007,(05).
[7]蔣萊,王穎.研討型課程:大學通識教育的有效途徑[J].中國大學教學,2007,(09).
[8]苗文利.中國大學通識教育二十年的發展現狀及理性省察[J].大學教育科學,2007,(04).
[9]王燕華.大學教學與通識教育述論――美國薩吉諾州立大學通識課程設置的啟示[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關鍵詞】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培養方案;改革實踐
佳木斯大學自2005年國家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以來,定位準確,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突出辦學特色,遵循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三年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注重人才培養質量,認真實施 “教學質量年”、“課堂教學年”、“學科建設年”主題年活動,實現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狠抓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工作。
1.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
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要充分體現本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職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在符合國家專業目錄要求的基礎上,應具有自己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基本業務規格要符合我省的經濟情況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實際。課程設置要與該專業的基本業務規格要求相一致。
我校十分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畢業生就業的內在關系,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一是根據高等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二是依據市場需求和專業崗位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合理選擇課程內容;三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技能培養為主線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修訂工作中堅持培養應用性本??迫瞬诺乃悸?,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質量監督和保障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主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推行雙學位制、主輔修制、學分制、職業資格證書制、專業+方向等培養模式;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滲透,形成立足邊疆辦學,充分利用綜合性優勢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特色,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
2.依據市場需求 調整專業設置突出融合與創新
一方面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專業設置。佳木斯大學辦學指導思想是立足三江、服務龍江、輻射全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佳木斯市地處東部地區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機制造基地、煤炭生產基地、煤炭機械制造基地和北藥開發基地。建設我省東部煤電化基地是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也是四大經濟版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專業設置涵蓋了十大學科門類,其中優勢特色學科機械設計與制造、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專業可以為我省東部地區煤電化基地、大項目和高精尖項目建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學校根據黑龍江省、和三江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更努力加強專業建設新和調整專業設置,形成了文管結合、醫理滲透的專業格局。并根據定期的市場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合理確定年度專業招生計劃,確保所設專業最大限度滿足市場需要。另一方面積極進行專業內涵改造。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邀請校內外教育專家以及企業管理和技術專家共同參與,分期分批對已設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完善,科學設置課程,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強化技能訓練,圍繞應用能力和就業需要,修訂課程教學大綱,自主開發理論課和實踐課教材。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現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省級重點專業,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門省級精品課程,12門省級重點課程,1個國家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示范試點專業,為就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專業設置上重點進行突出融合與創新,充分利用合校后各學科融合的有利條件,發揮優勢,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專業,更新專業內容,融入高新技術內容,調整專業方向,有些市場需求小的長線專業可隔年招生或調整專業方向。
積極探索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在實行歸類為人文、理、工、醫、管理五大基礎平臺之前,在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化學與藥學院試點的基礎上,全面試行以學院為單位的基礎教育平臺,實施“平臺+模塊”教學模式。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化學與藥學院可適時試行以五大平臺為基礎的大類招生模式。前二學年(或一年半)不分專業,進入基礎課平臺學習,后二學年由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和社會導向選定專業,在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專業方向模塊,以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的要求。
3.實施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落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精神,發揮我校傳統辦學優勢與特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創新精神和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專業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應用能力強的創新人才為目標,構建科學、先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①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際間交流,采用“借讀培養、聯合培養”等模式,避免近親繁殖,擴大學生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大培養創新人才工作的力度。
②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實驗中心”,為學生創新實驗、創業發明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保障,鼓勵支持自覺主動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創新發明。
③樹立創新觀念,強化競爭意識,激勵學生參與競爭。
采用多種渠道和措施,本科生實行末位淘汰制,研究生學位論文實施完全盲評,讓學生參與競爭、樹立競爭與危機意識,支持學生做出創新成果。
④科學組織進行精品課程和優質教材的評選、推廣工作,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水平,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每年評選出7-10門校級精品課程,遴選3-5門推薦參與省級精品課評選,組織評選優質教材,參與各級各類學術評獎活動。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強化學生創新技能的研究與實踐,建有5 個科技創新小組,2 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培養示范基地2項,共獲資助100萬元;在校期間研究生四、六級外語通過率始終保持在86.5%的較高水平。應屆碩士生考取博士平均比例在35%左右,其中100余名考取了國內重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大多數畢業研究生現已擔任科室技術骨干、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各級學會要職和單位的領導等職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作出了突出貢獻,通過近幾屆畢業學生隨訪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我校畢業碩士生素質高、創新和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參考文獻】
[1]肖來榮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模式探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論壇 200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