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同志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來推動。之所以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在于政府轉型,政府要自己改革自己,而改革自身必須要有大勇氣、大智慧、大毅力。
政府轉型要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必須認識到,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市場,企業和老百姓才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應該是創造環境的主體。政府的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來,主要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才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真正貫徹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政府轉型還要求正確處理好集中與分散決策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體制高度集中的弊端雖然被認識,但集中體制“能辦大事”的認識誤區依然影響深遠。而科學決策和執行存在多種約束條件,如信息對稱與否、利益取向是否“一致”、決策目標是多重還是“單一”的、長期決策還是短期決策等等,不解決約束條件問題,很可能大事辦不成,負面影響不小。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分散決策,政府存在很強的“集中偏好”,就難于根據走向市場經濟的實際進程切實轉變職能,反而會把不適當的決策“強加”給市場,甚至代替市場選擇。這顯然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市場經濟;重要作用;宏觀經濟;調控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0-01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都離不開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在總結宏觀經濟調控作用的發展歷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經驗中不難看到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是以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為理論基礎的,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實踐,繼而不斷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宏觀經濟的調控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計劃與市場調節并行結合的一種經濟體制,在市場調節的同時國家進行干預,這一點和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一致的。這一觀點是繼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凱恩斯提出市場有一只看不見的手的觀點之后的又一個重大發現,它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理論指導意義。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更快更好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需求。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要防止市場存在的漏洞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作用。因此,我國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政府一定要在其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國家在參與宏觀經濟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同時深刻理解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經濟的可見性越來越清晰,看不見的手被人們很好地把控著。國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完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所以要將政府的職能干預和市場經濟規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將他們看作成對立面。將經濟計劃,國家干預和自由發展融為一體是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也是經濟運作符合時展的特點,必須徹底扭轉傳統的經濟發展理念,深化經濟發展的認識。
二、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充分發揮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它作為宏觀調控的指導思想
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能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取得成果,主要歸功于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其指導思想,從而使得宏觀經濟發揮科學、預見、主觀的調控作用,致力于解決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沖突。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我國經濟出現過大起大落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經濟的發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對發展速度的執著追求。在這種大起大落的情況下,國家才不得不進行宏觀經濟調控,使得出現的經濟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經濟發展過熱為主,主要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快的趨勢或者有發展過熱的勢頭時,就采取調控措施主動調控,防止經濟出現不合常理的過快發展,基本保持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平穩性,還能促進我國經濟積極發展。
(二)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宏觀經濟調控主要在于實施合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對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例如通貨膨脹,投資過熱,經濟結構不合理等現象,政府采取了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阻止經濟問題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在采取貨幣和財政政策時,一定要將兩者有效結合加強貨幣政策在經濟發展中刺激社會總需求和協調總供給。例如,國債發行過程中,政府一定要在貨幣的供給量和發行數量上通過合理的貨幣政策進行調控。貨幣政策如何發揮刺激作用,一定要注意信貸市場的結構優化,對于效益良好和主動轉變體制的企業優先扶持,給企業市場化改革創造有利條件,積極利用政策性的貸款項目強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偠灾?,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調控作用主要表現在市場利率的變化和異化兩發面發揮作用。
(三)阻止消極因素的影響,加強我國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
在經濟活動特別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因為存在一定的市場競爭規律,市場經濟會表現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作用。消極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浮動性,在一定條件的促使下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甚至會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這種消極性也可以稱為市場弱點,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觀存在,一定要注重對它的宏觀調控作用,使得市場經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有效作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當然也暴露了市場“弱點”,主要表現在我國在生產和投資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再生產比例失衡,使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再在計劃以內,進而導致經濟市場的秩序混亂,社會生產力停滯不前,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一定要充分發揮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遏制市場弱點的出現,充分認識并理解宏觀經濟調控的必要性,努力學習其他國家在這一方面的成功經驗,堅定不移地利用理論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調控的理論依據,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保證市場經濟持續有效的運行。
三、結語
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必須認識到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存在的一些問題,在這些問題中,一定要切實加大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宏觀經濟調整政策,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我國企業創造優厚的經濟發展條件,完善政府職能,規定政府和企業有關方面的法律法規,杜絕企業壟斷經營。同時,明確界定企業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全面實施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切實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淺談我國市場經濟宏觀調控[J].經濟縱橫,2012(09).
[2]史明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J].經濟分析,2010(35).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管理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7-0022-05
一、社會主義是否應該發展市場經濟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重大問題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完全成功的,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一些國際友人也充分肯定了我們取得的成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深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認真研究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尊重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產生了具有社會主義內容的特殊規律;具有市場經濟一般的許多共同的運行形式,又產生了許多不同既往的新的市場經濟運行形式。它是在否定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市場經濟新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種重大探索、重大突破、重大進步和重大創造。它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宏觀管理、綜合平衡條件下更加活潑,更有生機,更有適應調節能力和創造創新能力,能夠更充分地調動各個方面、各種因素發展生產力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分配方式以按勞分配為主和走共同富裕道路。這些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否定。而市場經濟的優勢主要是利用價值規律,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過去我們只注重發揮前一方面的優勢,把后者誤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而加以忽略甚至抑制,為生產力發展設置了障礙。這兩種優勢本來是社會主義制度都具備的,只是過去我們沒有發現這一點,而現在也還未能完全認識這一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擺正了市場與宏觀管理的位置,既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重視發揮宏觀管理的重要作用,使兩者的相互關系走上了正確軌道。宏觀管理或稱全局管理是從國民經濟和全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對經濟進行管理,它立足實際、放眼全局,實現了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有機結合,并盡力避免市場失靈問題,使市場運行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符合整個社會平衡協調、有步驟、按比例全面發展的要求。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本質差別
毋庸置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間當然有共性,如市場經濟運行的形式和規律等。其中,“看不見的手”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是市場經濟共同的最重要的基本規律。因此,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成果,有利于我們理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性,掌握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規律,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但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市場經濟不僅是資源配置的方法,也表現了生產關系的性質,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存在著一些特殊的運行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所有制基礎不同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之上。資本主義制度誕生后,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但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之上,使其先天便具有兩個無法解決的根本矛盾。實踐表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日益下滑,而且這不是單純用基數大所能解釋的,只是表明“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贝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物質生產停滯甚至下降,而另一方面,其虛擬資本卻瘋狂增長。如,美國原來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質生產國,能源、鋼鐵、汽車等曾居世界首位。但這些年來美國物質生產逐步衰弱,其煤礦礦井減少了1/3,煤礦工人減少了1/7,煉化廠減少了1/3,鋼鐵產量已不到中國的1/6。制造業占GDP比重由1960年的29.7%下降到2009年的12%,虛擬經濟和服務業占比則由30%上升為88%。1998—2009年,美國GDP增長了1.4倍,虛擬資本增長了10.4倍。2010年,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金融貨幣交易額超過1000萬億美元,其中與物質生產有關的僅占1%,外匯市場日成交量是商品日交易量的90~200倍。金融業從業者數量飛速增長,國家壟斷向金融資本壟斷高速發展。目前,美國最大的50家商業銀行資產,占全美1萬家銀行資產的56.8%。有2000多家對沖基金,7000多家保險公司,保險業從業者230萬人,證券業從業者超過萬人。1970—1997年,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增長32倍,國際證券投資增長265.6倍,每年獲得超過萬億美元的利潤,虛擬資本投資利潤比實體投資利潤高幾十倍。
發達國家一方面是物質生產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另一方面是消費和債務高增長。其消費不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增長上,而是建立在入不敷出和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的基礎之上。2010年,美國國債達到11萬億美元,2011年上升到15.3萬億美元,加上其他債務,總額已超過50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達到70%和稅收的674%。2009年,美國債務占全球債務的39%,居世界首位。不僅國家負債累累,而且居民也舉債度日。2008年,美國平均每個家庭負債21.7萬美元,家庭私人負債占CDP的比重達到98%,負債比自有資產高50多倍。2010年,歐洲的公債相當于GDP的80%,其中英國為100%,法國為77%,意大利為106%,希臘為135%。高負債實際上是用別人的錢或未來的錢來維持自己眼前的高消費、高福利,表現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虛弱和無奈,并成為經濟危機產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美國不僅利用舉債掠奪發展中國家用辛勤勞動創造的大量物質財富,還利用美元作為儲存手段和結算手段的特殊地位,通過大量印鈔、匯率變化和美元貶值等手段,將危機轉嫁給世界,更使發展中國家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發達國家一、二產業比重下降、虛擬經濟和債務經濟急劇發展,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生產力發達的反映”,而是表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有生產才能有消費,發達國家在生產下降的情況下依靠投機、舉債來維持自身消費,進而成為全球經濟的破壞者和掠奪者,使能夠獲得高額利潤的虛擬經濟成為資本主義腐朽性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特征和反映,食利階層人數迅速增加,資本主義寄生性愈發突出。發達國家憑借其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剝削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它們的打工者、出口市場和廉價原材料供應地,使寄生階級發展為寄生國家,以至于一些失業者寧肯拿失業救濟金賦閑,也要把贓、累、危險的工作讓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工負擔。
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來,也必然在收入分配上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來。生產資料所有制一定會表現在分配關系上,而后者又會進一步影響生產。近年來,發達國家兩極分化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2010年,美國最富的5%的家庭收入占國民財富的60%。當年經理層年收入1080萬美元,工人為33121美元,前者比后者高325倍。近30年來,美國最富的20%的家庭收入增長了89%,而另外80%的家庭實際收入無任何增長。美國財富正迅速向少數金融寡頭和大壟斷資本集中。2010年,美國排前5名的金融公司市值達到80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1/20。發達國家358個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相當于世界財富的一半。而同時,發達國家的貧困人口迅猛增長。2010年,美國貧困率達到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每7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處于貧困狀態。德國5%的高收入者占有私人財富的1/3,另有50%的家庭其收入只占10%。法國、意大利、德國失業率超過10%,其中青年人失業率更高,意大利為33%,法國為22%,比利時為20%,西班牙為35%,整個歐盟失業人口達2200萬。貧富差距拉大引起社會強烈不滿,導致發達國家犯罪率激增。美國犯罪率最高,2010年犯罪案件超過1000萬起,其中暴力犯罪125萬起,財產犯罪908萬起。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萬美元,歐元區接近4萬美元,竟還有那么多的貧困人口和失業者,可見其財富不均和兩極分化程度之高,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于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之上,關鍵生產資料掌握在勞動者手中,保證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一致性,從而在根本上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共同占有,使生產力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并解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矛盾,原則上消除了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當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存在矛盾和對抗性,因此需要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加以解決。
(二)資源配置方式存在差別
由于正確認識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建立起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的經濟體制,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內涵發生了根本變化。認識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的必然性,并形成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制度,是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認識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實際上是認識商品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必然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經歷了一個認識過程,但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我們是處理得最好、覺悟得較早、認識較深入的。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與以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的根本區別,在于投資、生產、流通和消費都由市場決定,即使計劃的制定執行也必須建立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之上。只有建立這樣的體制機制,才能稱之為市場經濟。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基礎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基礎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基礎和出發點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按勞分配。公有制企業之間雖然也存在競爭,但更多地體現了勞動者之間的分工合作關系;非公有制也是資源配置的基礎,但不占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目的和方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相互運動中,注重將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通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相互轉化和實現,服務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的一些共同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內涵發生了改變,需要我們結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更好地認識和尊重規律,使其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三)宏觀調控目的和作用不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起宏觀調控體系,解決了從全局出發配置資源這一資本主義不可能解決的根本問題。生產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這一矛盾帶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盲目發展,導致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的矛盾愈演愈烈和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雖然資本主義國家也嘗試調控,但私有資本不可能甘心接受干預,結果致使這一矛盾無法得到解決。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機器不僅對市場的調節能力有限,而且其國家機器的運轉反而受到私有資本的“調節”,導致資本主義無法擺脫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國家代表全體人民占有關鍵生產資料,從而有權力、能力和責任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全局出發,使用和配置主要社會資源。管理經濟是人民民主國家最重要的職能之一。集中力量搞建設、謀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必須集中力量完成這一任務。國民經濟管理體系是一個強大而科學的體系,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系,是自覺地把過去控制自己的力量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體系。這種從全局出發進行資源配置的宏觀管理,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與加強宏觀調控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優勢。
總之,兩種市場經濟從所有制基礎到運行內容、運行目的都有本質區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矛盾。雖然還不成熟,許多方面還有待完善,但是它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適應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并不斷發展完善,是當今人類社會最先進、最優越的經濟體制和具體經濟制度。
三、幾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怎樣理解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
“在宏觀調控下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原則。但是怎樣理解“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呢?有的同志把這一問題理解為單純的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配置,是讓“看不見的手”完全自由地配置資源。這種理解是不完全的,沒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固有內容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幾項內容:第一,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第二,資源配置的基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即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第三,市場在各個環節配置資源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第四,在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優勢的同時,盡可能限制市場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之意。有人把市場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提出經濟領域的完全自由化;反對以公有制為主體,提出以非公有制為主體,讓國有經濟退出一切競爭領域。這種削弱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放棄宏觀管理的觀點違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將帶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二)怎樣看待和進行宏觀管理
如果把資源配置理解為生產組織方法和運行方式,那么資源配置的形式絕不只市場和宏觀(政府)兩種,它應是一個從個人、企業、企業集團、地方政府、各種中介到中央政府資源配置的金字塔,有若干層次,每個層次都會使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資源配置,只是配置的內容和范圍不同。把資源配置方式概括為市場和宏觀管理兩種,實際上沿用了過去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劃分,并不完全科學。不過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我們還是使用這兩個概念。如果說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那么宏觀管理也是配置資源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先于市場、高于市場,且單純的市場配置無法取代的手段。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信條便是“看不見的手”能夠調節一切,所以無須任何外部干預。但現實中諸多的市場失靈問題證明,單純依靠市場自動調節實現均衡只是一個空中樓閣。而宏觀管理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能擺脫企業和市場的局限性與盲目性,從全局出發觀察和處理問題,將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相結合,對社會資源進行社會范圍的總體配置、綜合配置和有預見的配置。宏觀管理包括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兩種形式。我們強調宏觀間接管理,但并不排斥直接管理,包括在一定范圍和時期下達指令性計劃。如,航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涉及2/3國土面積的三北防護林工程等的實施,大面積建設高產田、加強中西部地區建設等,都需要宏觀直接管理。當然,指令性指標的制定、執行和實現也離不開市場,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建立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之上。但是這里對市場規律的尊重不是只考慮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是考慮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并將兩者妥善結合。
(三)怎樣看待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前提。虛擬經濟是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有虛擬經濟的發展。虛擬經濟的根本任務是為發展實體經濟服務,如果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自行發展,就可能導致經濟泡沫,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客觀規律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規律是不能違背的。這一點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如此。對此,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不動搖,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動搖。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都反映著一定的生產關系,其性質和內涵都是由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目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已經超過國界,成為各國之間密切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現象,我國也已深深融入其中。這給我國帶來經濟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經濟、金融風險。因此,應當逐步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從而建立多元競爭的國際金融體系。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立足于廣闊的國內市場,擴大對外開放規模,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使對外開放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正負雙重影響
(一)市場經濟的法治屬性,一方面使會計準則重修重訂法制規章,有效調節會計信息質量運行過程;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法治的不完善誤導會計信息質量的“失范”和“異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屬性,要求作為反映市場經濟運行過程和結果的一切會計信息質量能夠得到相應的改革和完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治本身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內在重要內容,而不是附加給會計信息質量的賜品,也不是游離于會計信息質量之外的純粹規則性條文?,F代會計信息質量借助于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及其規范,能有效調節會計信息質量運行中的重大關系,從根本上避免人治的主觀性、隨意性和盲目性,是保障會計信息質量穩定真實、順利實現會計信息質量目標的有效手段。正是市場經濟的法治屬性,使會計信息質量從不同方面作出新的努力:一是結合會計領域的新情況,修訂了會計活動的相關法規制度,使會計領域中的各項職能進程有法可依;二是重塑會計法規的權威性,通過各種方式增強財經工作者的法律法規意識;三是運用法治手段調節、保障、監督會計信息質量運行過程,強化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觀念,以法管財。但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的不完善,影響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制建設,使得我國現行的會計法規體系構建不夠全面,會計監管配套制度缺乏嚴謹的及時性、一體性,導致會計領域的整體法治環境出現指導思想明晰度有限、會計法規的可執行性不力、會計行為監管力量的可操作性不強、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性不明等現象。市場對各種經濟法治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在敏感的財經會計工作者身上得到感應,社會氛圍中的陰暗面使會計領域和財會工作者不同程度地接納并傳播了這種反市場化因素,對規范會計信息質量的財經紀律和法規產生曲解、干擾和排斥,于是各種違反財經紀律和法規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和財經數據造假案件有增無減,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嚴重危害。總之,會計環境和財會人員對財經會計的規范性、法治性的不能完全適應,導致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失范”和“異化”。(二)市場經濟的民主屬性,一方面使會計信息質量內涵滲入民主內容,放大民主成分;另一方面又使會計信息質量中的自主意識走向極端,誘發個人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民主屬性。馬克思說過: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的特征是全社會特性的基礎。馬克思的論斷不但揭示了民主屬性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屬性,也揭示了反映市場經濟的會計信息質量本身所蘊含的民主成分和民主要求。市場經濟應是以會計信息質量廣泛參與為前提的社會領域,它必然要求會計信息質量的內質含有民主成分和民主內容。在新的經濟體制轉型變革發展中的會計建設,也開始呼喚民主化的內容,會計信息質量的自主選擇權和獨立性作為會計改革的新課題,已在財經活動運行實踐中開始探索。近年來,在建立我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企業要求賦予其充分的管理自和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這些民主成分滲入到會計領域,使得國家在制定宏觀會計政策時,給企業會計管理活動提供一定的會計信息質量空間范圍和選擇余地,從而使會計信息質量的個性日趨豐富,滿足市場經濟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化需要。同時會計民主內容的建設,不斷強化“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人本原理運用,創立使用會計目標激勵和必要的物質激勵等方法,提高了財經會計人員的思想覺悟和群體素質,保障其在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中的主體地位。由于會計民主成分和民主內容的增加,不但激發了財會工作者責任感的生機和活力,而且有利于他們養成獨立自主思考能力,關注國家政治經濟大事,并能自覺把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與個人發展前途聯系在一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合法化、真實性程度,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但是,在市場經濟軌道上呼嘯向前的改革列車,使會計整體改革和財會工作者的同步發展來不及作出全方位的調整和適應。由于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利潤原則、等價交換原則等等原則對會計業傳統的獨立性和公信力的沖擊和突破,會計業界潛在的自主、民主元素日益增強,誘發對自身并不完善的市場經濟的誤解,盲目認為等價交換原則漫及會計領域的各個活動層面,非理性地聽任市場經濟的自發影響,無原則地支配財務工作者的思想和行為,使自主、民主意識走向極端而發展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本位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從而使會計業的民主化內涵離開科學的軌道,走入誤區。如有些企業和財會人員認為,市場經濟是多元的,反映市場經濟的會計信息質量也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在運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時,出現了基于本位、利己等錯誤價值觀的隨意,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失真”和“失信”。(三)市場經濟的文化屬性,一方面使會計業界努力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會計信息質量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文化的偏位價值沖淡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正面的積極的文化含量市場經濟的文化屬性,無疑是包括著教育、道德為其主要內容的,因為市場經濟是以道德教育、科技教育為核心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市場經濟的文化屬性要求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具備相應的文化素質,作為這個主體之一的會計信息質量也必然需要具備相關的文化元素。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質量首先接受并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各種管理內容,努力創建會計信息質量的新型文化環境。近年來,會計業界在開展和加強會計信息質量等系統管理中,融形式、內容于一體,在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準則、信息職能、質量計量、社會公德等各個方面,營造健康、公正、積極、向上的會計文化氛圍,優化會計信息質量管理品質,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正氣,幫助會計業界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建構培養接受高等知識教育的新型會計人才體系,以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是,在拓展觀察市場經濟視野的過程中,市場經濟內在的庸俗化自含量攜帶的各種負面的社會思潮紛至沓來,給會計信息質量系統的文化氛圍產生巨大沖擊,從多側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會計業界的價值觀、道德觀。如市場經濟中“爹親娘親不如金錢親”的市場偏位價值誘發會計信息質量管理出現追名逐利、注重功利的道德選擇傾向和社會腐敗現象,一些財會管理人員注重個人奮斗的價值取向,產生崇尚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念,部分企業把以我為主體、以個體為中心的觀念作為進入市場的合格券,這些在市場經濟的會計經緯網上定位于與集體主義相對立的個人主義文化標尺,沖淡了會計業界正面的積極的社會主義文化含量,與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會計信息質量文化環境相違悖,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走調”和“變音”。(四)市場經濟的競爭屬性,一方面使會計信息質量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更趨強烈;另一方面,企業以自身價值為尺度的管理觀與會計信息質量管理的質量標準發生錯位市場經濟的競爭屬性是以整個社會為其廣闊活動背景的,全社會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無一不是借助競爭機制的功能走向高速發展之路。當以人才、信息、信譽、利潤、效益等為存在形式的會計“最終產品”進入社會經濟領域、接受市場檢驗之時,會計信息質量便毫無保留地接收了競爭機制,把競爭作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會計信息繁榮的有效手段。競爭機制本身蘊含著嚴酷的淘汰機制,高效者生存、發展,低效者失敗、廢棄,它使會計業界逐步清除了各種封閉障礙,打破了時空、條塊、地區間的各類“壁壘”因素,把財務會計涉及的各領域間的分工、合作融為一體。特別是在會計信息問題上,“質量就是生命”的質量觀已經滲透會計業界,注重會計信息的高質量,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因此,會計業界遵循著這一歷史使命,從更高遠的角度上思考會計信息質量能否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會計信息的理論、實踐和質量能否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正使會計業界千方百計地全面貫徹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管理方針,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目標的歷史使命支配會計信息的行動,管理會計信息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更趨強烈,以期提供高質量、高規范的合格會計信息質量,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填補社會需求的空白。但是,當會計信息質量管理成為市場經濟競爭擂臺上的主戰場之一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質量觀”在對社會環境劇變沒有充分思考和缺乏充分準備的會計信息質量身上,轉換為單一的純粹的商品質量意識,使會計信息質量在現實生活中盲目地接受和滋生以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個體本位主義,誤認競爭只有你死方能我活,因此以鄰為壑,過多關注自身發展和個體利益,從而沖淡集體主義精神,導致法制觀念淡薄、誠信精神弱化、責任意識下降,當單位局部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利益的天平往往傾向于自身,催使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法則走樣,會計秩序出現紊亂,會計信息質量以自身價值為尺度的質量觀與市場經濟公正目標的質量標準發生錯位。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會計信息質量建設的對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于會計信息質量所產生的正負雙重影響,根植于市場經濟本身的內在矛盾性,它既有歷史必然性、優越性,又有歷史過渡性、局限性,只要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交換規律和非封閉規律在社會上發生作用,其中對于會計信息質量、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運作和應用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但是,面對市場經濟給予會計信息質量的負面影響,我們不是無能為力、聽任擺布的。(一)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克服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市場不適應癥”,勇敢面對市場,最大限度發揮市場經濟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正面積極效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會計信息質量的辯證關系,首先必須用全面、聯系、客觀的科學觀點,實事求是地評價、分析市場經濟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正負雙重影響。要正確認識負面影響是市場經濟機制不完善、不全面的反映,決不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應該看到,走向市場恰恰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根本出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會計信息質量的本身價值的全面實現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臺和平等的競爭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根本特征,給會計信息質量確立了社會貢獻為本、整體至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會計信息質量內在的追求自我功利、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合理的前提。只有克服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市場不適應癥”,把眼睛瞄準市場,研究市場,勇敢接受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從而使會計信息質量與市場對接,在堅定不移地執行《會計法》的同時,根據市場信號去審時度勢,捕捉機遇,開拓會計信息質量規范化、準確化的新路子,最終使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設目標主動適應市場,占領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經濟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正面積極效應,推動現代會計信息質量建設的全面提高。(二)把優化會計法規體系建設和強化會計監督職能相結合,充分發揮會計信息質量在市場經濟中的潛在能量和應有作用加強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化、精細化建設,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質量管理的邏輯起點。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會計信息質量與企事業單位有著天然的聯系,企事業單位的標準化、精細化管理要求必然會在會計信息質量的價值取向中反映出來,這就要求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要求和建設標準應該與企事業單位的標準化、精細化要求相匹配,而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化、精細化的管理建設,只有通過會計法規體系的優化建設和會計監督職能的強化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提供基礎保證。從會計實踐來看,新的《會計法》雖已頒布,但相關的實施細則還未出臺,在客觀上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化、精細化建設。因此,在新《會計法》的框架下,加快會計法規體系的建設步伐,制定《會計法》的標準化、精細化的實施細則,建立和完善既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又能滿足企事業單位多元化經營管理需求的會計制度和會計監督職能,優化執行《會計法》的實踐可操作性,強化會計監督職能的具體可實施性,從而確保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品質的構建。從市場角度出發,對于一個擁有標準化、精細化的會計信息質量而言,企事業單位對它的敬畏度和它對企事業單位的考察度是成正比的,這有利于發揮會計信息質量在市場經濟中的潛在監管職能和應有的服務作用。(三)把優化會計價值觀和強化會計秩序觀相結合,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會計信息質量的新運作體系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原則,主宰著會計業界價值觀念的取向。處在轉軌時期的會計信息質量運作中出現的個體主義及其誘發的“失真”、“失范”現象,實質上都是價值觀的體現。價值觀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規范作用,會計業界可以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念告訴市場:什么是它所提倡的,什么是它所反對的。因此,倡導誠實守信、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抵制失誠虛假、腐朽消極的價值觀,引導企事業單位和會計從業人員從拜金主義的物質沖動和單純本我動機轉化為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成就感,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覺悟,強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會計運行秩序,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會計信息質量的新價值觀念和新運作體系,是會計業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要現實任務。一方面,在優化會計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聽任市場經濟的泛化無原則地引發和助長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的泛起,也不能允許市場經濟中因不完善而產生的調節功能的有限性和競爭的排他性擠占會計領域的正確價值觀。在會計業界包括從大學的會計專業教育到會計崗位的職業要求,都要理直氣壯地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當然,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不可能在人們頭腦中自發形成,因此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的民主成分和民主內容,采用合理的引導、有效的教育等灌輸方法,傳導會計信息質量中以國家利益為主體、以公允誠信為中心的會計職業價值觀,確立“為人民服務、對社會負責”的會計職業責任感。另一方面,在強化會計運行秩序的實施中,要在新《會計法》和其配套法規及監管體系的統馭下,把市場調節“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看得見的手”有機結合起來,確立、完善包括會計標準、會計目標、會計核算、會計崗位職責分工、經濟業務決策、資金調配執行準則、財產清查制度、對敬業守紀的財務主體正面典型的重獎和違紀造假行為主體的嚴懲條例等涵蓋會計活動全過程的組織程序,使會計運行處在規范、有秩、中立、允當的流程中。只有當會計價值觀的規劃者和會計秩序的維護者相結合時,會計信息質量的公允價值觀才能和求真運作觀融為一體,此時和諧一致的會計內部氛圍將喚起會計信息質量的強烈歸屬感和自豪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倡導的“為人民服務、對社會負責”的公允價值觀自然成為會計信息質量的目標和動力。(四)把優化會計文化環境和強化會計道德行為規范相結合,激揚會計信息質量內含的無私奉獻精神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環境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不能由此就斷定環境如何,會計信息質量就如何。會計信息質量對社會環境的接受是有選擇的。例如競爭環境中會計信息質量曾經萌生的本位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價值尺度說明它們并不具有良好的主體意識;放大民主成份而引發會計信息質量的自主選擇權也不等于自身具有行為的自控性和自覺性。由于會計業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知識經歷、實踐經驗和認識水平、道德水平的限制,容易出現認識上和行為上的片面性和極端性。但是,在會計信息質量運行過程中,經濟利益原則不可能是影響、規范會計行為的唯一必然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現實表明,文化環境因素和道德行為規范在會計活動中的重要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中華民族有著優秀文化傳統,其中合理的精髓成份如愛國、敬業、守道、誠信、遵紀等無疑會成為推動中華會計發展包括會計信息質量建設的有益的內在精神文化動力。因此,應充分發揮新《會計法》的重要功能,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學習、教育、引導、約束和重塑,全方位地開展會計文化系統工程建設,優化會計文化環境構架,引導會計主體在市場經濟中學會正確選擇,接受正面的積極影響,抵制消極的負面影響,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轉化為會計行為的自覺行為規范,從而形成會計信息質量運行的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文化和價值取向,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無私奉獻。
本文作者:朱韻工作單位:昆山市創業擔保有限公司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內涵;辨析;再理解
盡管黨和國家在政策層面上一再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不是只講市場經濟,不講社會主義,同時強調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與政策主張卻背道而馳。這不僅影響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對經濟改革造成不應有的負面效應。在改革開放已走過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種觀點,糾正錯誤的理解和導向,正本清源,在經濟學原理指導下,恢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理解。
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不同理論闡釋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特有的東西,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個社會的,因而計劃與市場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經濟體中的。這種理論觀點并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而只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持這種觀點的經濟學者所提出的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實際上一方面把我國經濟改革的對象——舊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產品經濟體制等同于計劃經濟。另一方面把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從而將改革的正確方向即由產品經濟轉到市場經濟,錯誤地改為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否定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錯誤地將計劃經濟列為否定的對象,實質上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在這種教條主義的影響下,或竭力反對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轉而主張搞私有化,認為市場經濟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要發展市場經濟必須消滅公有制,實行私有制。該觀點認為,公有制經濟不具有私有制經濟的排他、獨占等性質,其所有者是一個抽象主體,產權是不確的。公有制經濟的實際經營者只享有從經營中獲取利益的權利,而不負有為自身錯誤決策承擔相應責任的義務。因而,公有制經濟的實際經營者極易從個人角度出發作出各項決策,而不惜損害所在經濟體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經濟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經濟很難與之公平競爭,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競爭性條件無法滿足,自然也無法達到所謂的整個社會利益的實現。而只有私有制經濟才是市場經濟的天然溫床。私有制經濟的企業和個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獨享性,一切行為以實現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實現了全社會的利益。這也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的主要內容。這種觀點的政策主張實質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現就是主張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
新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是新自由主義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現代再現。自由主義理論的思想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洛克和密爾的政治自由學說與財產所有權理論。二是啟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義學說。三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這是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新自由主義思想和傳統的自由主義思想一樣重視市場的作用,認為市場是最佳的可自我調節的社會結構。因為,一方面,經濟運行是有規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場情況下,個人能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場調節在不受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能最有效率地滿足各方面需求,自動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預行為往往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新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認為,計劃經濟是市場經濟不可調和的對立物,因而建議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主張實行全面的私有化,認為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市場制度的基礎。其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是:國民經濟基本上由市場自發調節,國家實行最低程度的干預,取消國家計劃機構,否定國家發展規劃;在所有制結構上,取消國家所有制,實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國資本參與私有化改制;在國有企業改革上,主張改掉公有制,實行私有產權制度,最大限度地縮小國有企業涉及的領域和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可見,在新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自由市場經濟,就是實行全盤私有化的市場經濟。很明顯,這套改革主張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應警惕這種觀點的不良影響。
(四)以“現代市場經濟”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不必考慮所有制問題。市場在國民經濟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國家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間接參與經濟資源配置和國民經濟運行。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機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內容就應包括:一是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二是破除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法制體系,為市場主體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四是摒棄舊的干預經濟發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間接的財政和貨幣手段來調節宏觀經濟的發展。為此,該觀點認為,在實踐上的首要任務是實行廣泛的私有化,將國有企業私有化或實行股份制,使國家的作用從微觀經濟運行中逐漸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公平+市場效率”的觀點
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說就是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結合,即社會公平+市場效率。該觀點提出摒棄計劃經濟而實行市場經濟是因為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上,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具效率。但市場經濟在運行中存在市場失靈,進而產生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其一便是要素社會分配不公。追求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要求。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后,必須使社會公平與社會效率完善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國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觀點的影響較大,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社會上一種主流觀點。在這種觀點影響下,學術界出現了如各種“社會主義”的定義,主張將“公有制為主體”從社會主義定義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會主義”、“功能社會主義”、“社會公平等于社會主義”、“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現象。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公平+市場效率”,顯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與表象。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是一種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追求的目標或判斷國家經濟運行水平的標準,但不能成為區別任何兩個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制度不同的判斷標準。另一方面,淡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即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區別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必須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征。
縱觀以上五種觀點可發現,在經濟理論史上,長期存在將市場經濟與公有制對立起來的觀點,這已成為一種教條。整個現代西方經濟學都表明:自私經濟人是出發點,市場經濟必須以私有制為基礎。這種教條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排斥市場經濟,在改革后期表現為市場經濟必然意味私有化,這成為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
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在辨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關系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進行再理解。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改革過程中,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論一直存在。實際上一些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本身就是不正確的。首先,市場經濟的概念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與商品經濟沒有本質區別,只有發展程度與階段的不同。厲以寧曾說:“從本質上講,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是一樣的?!钡诙?,社會分工決定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育程度。一方面,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產生與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曾指出,“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另一方面,社會分工決定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和水平。列寧根據這一原理分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指出,“國內市場的建立(即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基本過程是社會分工”,“市場和社會勞動專業化的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第三,市場經濟是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聯系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市場經濟是在社會分工發展的推動下,由商品經濟發展而來的。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封建社會,社會分工簡單、低下,不能形成市場經濟機制。歷史發展到近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復雜、全面,人類社會的生產形式才由自然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所以市場經濟是由社會分工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一種生產形式,并不是某個社會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計劃經濟是一種和無政府狀態經濟相對應的生產形式,政府宏觀調控是計劃經濟的一種具體形式。所謂計劃是指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主體代表的角色,監控市場經濟的運行,通過事先的計劃對宏觀市場和微觀主體進行適當干預,維護國民經濟的均衡、平穩發展。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經濟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場經濟先天的自發性、滯后性、盲目性缺陷,從而有效保證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的平衡,避免生產過剩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最后,無論是單純的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在經濟資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優勢與不足。對單純的市場經濟來說,一方面,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市場主體通過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來實現整個社會的利益,在大部分情況下能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市場調節有其固有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陷,無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給以及保證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會經濟發展的利益為人民共享,惠及全體人民。對作為生產形式范疇的計劃經濟來說,一方面,它可從全局和總體利益上布局生產力,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經濟運行的劇烈波動。另一方面,計劃調節容易受到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利益創造者對個體利益的追求,需要復雜的組織體系推動,并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將兩者取優補短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優勢更加明顯、不足相對弱化的新的生產形式,即計劃市場經濟體制,這是生產力與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種計劃市場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內在地結合在一起,計劃以市場為基礎,市場以計劃為指導。在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被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按照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要求有序運行,可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如果說市場排斥公有制經濟,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不相容,亦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法建立。事實上,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仍能發揮其高效率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作用。從理論上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沒有公有制,也就沒有我國的社會主義。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這一對基本矛盾,在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社會平均利潤率下降和相對人口過剩兩大規律,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爆發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隨其發展,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明確提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建立強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最大的缺陷”。從實踐上看,即使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也存在并與市場經濟機制相適應。郎成平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股權結構做的研究表明,歐洲國家持股現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歐洲5232家公司中,奧地利國家持股14.81%,芬蘭國家持股15.12%,意大利國家持股9.98%,挪威國家持股11.81%,瑞士國家持股7.59%。這充分說明國有經濟完全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會成為市場經濟發揮其資源配置作用的阻礙因素。當然,必須承認我國舊的公有制經濟形式存在嚴重問題,必須改革。但同樣必須承認,我國舊的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的問題,在于其長期處于我國舊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產品經濟體制管理模式下所遺留下來的管理層面的問題。如,嚴重的官僚主義傾向,以長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導生產經營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經濟管理與運行機制,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生產經營運行機制,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改革一切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運行方法和體制。而認為要發展市場經濟必須改掉公有制、實行私有化,則是脫離了中國客觀的歷史和現實,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照抄照搬。
總之,市場經濟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
(三)現代市場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關系
現代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更高發展階段,是自由市場經濟適應生產力和社會分工新的發展,是加入政府干預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其顯著特征是:市場經濟發展到更高的階段,形成更加完善、復雜的現代市場體系;市場對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發揮基礎主導作用,國家通過間接的財政和貨幣手段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干預。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要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現代市場經濟。因為現代市場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含義中的一個層面,除此之外還有計劃市場經濟和公有制為主體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計劃市場經濟,是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結合,是把市場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使之按照國民經濟結構有計劃地運行與發展,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自覺按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組織生產。在計劃市場機制中,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是統一的、有機結合的、互相滲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蓋全部市場范圍,而非相互割裂。計劃市場經濟能克服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實現,有利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本身固然沒有什么“姓資”、“姓社”問題,但現實具體的市場經濟是不能離開歷史上某種特定的生產關系而運行的,它必然會與某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結合,形成一種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形式或社會性質來說,它是姓“社”的。從另一個角度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般性與特殊性這兩重性質。從一般性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發達的社會分工為根據,是一種計劃化了的現代市場經濟。從特殊性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性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現代市場經濟。二是計劃市場經濟。三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它是這三層含義的綜合或統一。前二者屬于生產形式的范疇,后者是特殊生產關系即所有制的范疇。這三個層面結合,組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實踐意義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對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目標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實現目標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內涵出發,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途徑。
(一)大力發展現代市場經濟
第一,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經濟的載體,即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知識產權市場、職業經理人市場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第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市場競爭主體。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與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學的企業管理制度;理順產權關系,實現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經營管理權的分離;形成產權約束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我國宏觀調控決策、監督、評估體系;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手段,選擇合適的中間目標,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間接調控市場,實現國民經濟的均衡運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要把國家的宏觀調控同科學發展觀聯系起來,積極引導我國企業走上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有限制發展的軌道。
(二)積極探索實現社會主義計劃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
計劃市場經濟存在多種具體形式。探索實現計劃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筆者提出一種基于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基礎上的“凈收入分成制”的企業管理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將企業凈收入在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個經濟主體之間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職工不拿固定工資和獎金,而是按事先確定的比率分享凈收入。凈收入分成制不僅是一種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機制,而且也必然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它能克服總量失衡與結構失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高速增長和社會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另一方面,實行凈收入分成制,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必然形成榮辱與共的局面,能從微觀上解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滯漲”問題。
一、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市場,只有政府與企業的關系
我們過去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國有化,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所以長期執行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和人民這兩個主體錯位了,是把國家作為創造財富的主體,把老百姓即納稅人的錢集中起來,然后通過財政投入到各行各業,認為這就是搞社會主義,認為國有的比重越高就越是社會主義。人民和企業是被動的,是“你要,我就干”,是國家制訂計劃,大家來執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計劃來管理經濟,企業失去了自和活力,不是商品生產、價格規律和市場在起作用,結果宏觀經濟決策沒搞好,微觀經濟活動又管得死,使企業缺乏競爭力和應變能力,使社會主義經濟失去了活力,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978年以前我們也搞過改革,但是沒有找對方向,沒有對計劃經濟進行改革。計劃經濟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統”,通過中央部門來搞集中統一的經濟,結果是一統就死。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就開始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實行市場調節,所以我們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為什么提計劃經濟為主,因為當時認為計劃經濟作為基本經濟支柱必須要堅持,不能動搖。到了十四屆三中全會覺得沒有商品經濟不行了,就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但是還是有爭論,有的說,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主要是強調“有計劃”,不是指商品經濟,應該加強國家配置資源的作用。到了十三大提出來,“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計劃和市場是內在統一的”,又進了一步。但是90年代初又回潮了,有些人開始批判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認為不是搞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后小平同志到,講到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方法和手段,社會主義也應當可以搞市場經濟。于是黨的十四大就明確提出來,我們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了這么多年才明確改革的方向,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不能動搖。
二、在改革探索中逐步認識市場和政府的作用
從現實來講,實踐證明我們搞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為什么今天中國有那么大變化,30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變化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就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是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帶來的。
但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步認識到了市場不是萬能的,要將市場經濟與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也有失靈的地方。我們搞市場經濟必須要加強政府的監管,沒有一個嚴格的政府監管,不可能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跟政府監管必須是有機統一的。必要的政府干預是應該的。但是不能說主要是政府干預,不能主要靠行政的辦法調節經濟,配置資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是我們黨從十四大、十五大、一直到十六屆三中全會,經過反復的爭論才確定的。十四大的時候提出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十五大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四個字去掉了;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時表述為“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為什么有這個變化?就說明一方面宏觀調控很重要,但是不是一個前提條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要宏觀調控。有的認為計劃手段就是宏觀調控,但我認為宏觀調控主要還是要用經濟的手段、法律的手段。政府的干預、政府的作用必須發揮,但是不能夠干預微觀經濟的東西。有人說市場化過了頭了,因此要加強政府的行政管控。我們的要素市場到位了嗎?我們的行政壟斷行業打破了嗎?還沒有,還需要加強市場化的改革?,F在我們總體上說不是市場化過了頭,而是市場化還不足的問題。所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三、政府職能的缺位、錯位、越位
近些年來,盡管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政府職能已經發生了重要轉變,但這種轉變還僅僅是初步的,甚至在有些方面是滯后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充當了市場中一個重要的競爭主體的角色。目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無序競爭乃至惡性競爭現象,其背后或多或少有著政府競爭的影子。政府過多介入市場的微觀層面,就難以站在全局的宏觀上實行全面統籌,就難免會削弱其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甚至導致某些管理職能的扭曲。
在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是市場不足?還是市場失靈呢?我認為,主要還是市場不足,改革不到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沒有擺正。主要表現在:一是“越位”。政府管了不少本來應由市場或企業管的事情,本來應該當“裁判員”的,它去當了“運動員”。二是“缺位”。政府本來應當有服務功能,搞好公共服務,提供公共產品。服務是沒有什么權,也沒有什么利的,所以往往不愿意干。它愿意干審批,因為有權也有利。三是“錯位”。擴大就業渠道,創造就業機會,理應是政府的職責,但有的政府部門卻分片包干企業,直接管理企業的下崗分流,至于投資主體錯位的現象也不少。
出路是什么?出路就是“讓位”。市場和企業能做而且政府不容易做好的事,政府應該讓位于市場??傊?,要牢固樹立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人,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的理念,樹立群眾的主體地位,樹立“凡是法律不禁止,大家都可以干”的理念。有了這樣的理念,政府就容易轉變職能,百姓就會有更大更多的創新空間。雖然部分審批還有必要,但大量的審批應撤除,讓市場去調整,讓群眾去創業。而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不能有隨意性,要成為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
四、如何正確理解宏觀調控
第一,如何理解宏觀調控。我感覺到有三點值得我們研究:一種說法,“目前進行的宏觀調控,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X次調控”,把宏觀調控作為一種運動,好像除了這幾次以外其他時間就沒有什么宏觀調控了;另一種看法,認為宏觀調控就是砍項目,就是剎車;還有一種,把宏觀調控跟改革對立起來的,好像要宏觀調控就不要搞改革。我覺得以上三種都是對宏觀調控的一種誤解。首先,宏觀調控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必須通過改革來解決,因此不應該把它和改革對立起來。應該通過宏觀調控來深化改革,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一調控就不要改革了。其次,宏觀調控是一項經常性的任務,要不斷進行的,不能把它作為一種突擊運動,以行政手段為主的運動是不能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矛盾的。再次,宏觀調控不能搞一刀切,經濟運行中有投資過熱的領域,也有不熱的領域,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該抑制的就抑制,該發展的就發展,該緊的地方緊,該松的地方松,不搞急剎車,不搞一刀切,宏觀調控的目的是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第二,要從源頭上來改善政府宏觀調控的水平。源頭上就是我們原來講的對市場經濟的含義,應當與時俱進,原來的提法就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這樣,把國家宏觀調控作為一個前提條件,好像配置資源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市場;好像資源配置是在政府作用下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不是資源在市場配置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須從源頭上完善宏觀調控。
第三,宏觀調控要更多地運用間接調控,盡可能少用行政手段。政府如何改革宏觀調控方式、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是當前和今后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一是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較高,傳統的行政方式進行調控所起的作用不會很大。二是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所產生的主要是總需求膨脹的傾向,現在已經讓位給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所產生的供給過剩傾向。這就是說宏觀調控的背景和基礎發生了變化。因此,調控方式必應發生變化。三是依靠行政審批制度和管制來加強宏觀調控,容易造成權錢交易,容易抬高企業的準入門檻,造成某些行業的人為壟斷,提高某些行業的利潤。管制越嚴,利潤越高,地方的積極性就越高。四是行政手段容易加大改革和發展成本。因此,要盡量少用行政手段。
五、如何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
第一,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不限于經濟范疇,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實現社會公正、制度文明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都應成為發展的重要內涵。因此,政府職能轉變不僅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制度前提,而且必然要求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要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必須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必須認識到,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市場,企業和老百姓才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應該是創造環境的主體。政府的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來,主要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才能真正貫徹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還要求正確處理好集中與分散決策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體制高度集中的弊端雖然被認識,但集中體制“能辦大事”的認識誤區依然影響深遠。而科學決策和執行存在多種約束條件,如信息對稱與否、利益取向是否“一致”、決策目標是多重還是“單一”的、長期決策還是短期決策等等,不解決約束條件問題,很可能大事辦不成,負面影響不小。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分散決策,政府存在很強的“集中偏好”,就難于根據走向市場經濟的實際進程切實轉變職能,反而會把不適當的決策“強加”給市場,甚至代替市場選擇。這顯然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第二,要充分認識轉軌時期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特殊性。政府與市場必須分野,但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相比,轉軌國家的政府依然具有一些特殊的發展職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因此是不可避免的。對一個轉型中的經濟體來說,更需要論證的是:政府的哪些干預是現階段必須但長遠是要“退出”的,哪些干預無論現階段還是長遠都要“退出”,哪些干預現階段很“弱”而長遠是需要加強的,哪些干預是現階段和長遠都是必須的。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釋和處理好轉軌經濟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影響到人們的道德觀念,影響到人們的道德實踐,進而也影響到以社會道德實踐為基礎的學校德育活動。當今社會處于經濟、政治、文化變革的時期, 方方面面的變化無不對德育工作產生重大影響。首先, 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負的方面處理不好, 那么追求物欲享受、金錢至上等思想就會蔓延;其次, 當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在民利, 言論自由以及其它是非判斷等問題上, 經常會給年輕人帶來思想上的混亂和迷茫;第三, 多元的社會文化沖擊著青年人, 使他們的思想品德具有不定性,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正在人們心中消逝, 而西方文化不斷侵入, 在這種復雜的、良莠并存的文化環境中, 不同的價值觀不時發生沖突, 致使許多青年在沖突矛盾面前迷失方向。
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被認為是新鮮的,其實不過是我們重新評價或認識的一些觀念,譬如,“競爭 ”、“效益”、“惜時”、“守信”等等。競爭有正當的與不正當之別,效益也可能是個人的、集團的,并不是個人、集團和社會統一的。以善惡判斷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不能夠以這些中性概念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規范性概念?!跋r”、“守信”被視為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新觀念,然而這兩種觀念可以說中國自古有之,因此它們也不是市場經濟的特殊要求。可見,如果把市場經濟對德育的影響僅僅看作引進幾個“新”觀念,那么在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系上則仍然未得要領。
市場經濟也確實給我們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兩難問題,譬如等價交換,這是市場交易規則的基礎,然而它并不能成為人際交往的普遍原則。又如,市場崇尚競爭,但它不能演變為生活中的弱肉強食。這些兩難問題,似乎不能不使我們把經濟活動與道德活動加以區別,但這樣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場經濟與德育的距離拉遠。然而簡單地對經濟與德育加以區分,對受教育者來說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為市場是當今日常生活的基礎,并且市場又會成為事業上的“疆場”,所以將市場經濟與 德育加以區分的分析方法,于邏輯不通,于實際也不符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體現了人文,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動,而這里的“人”應當是社會實踐,尤其是經濟實踐活動中所需要的人,所以當前的學校德育應當努力塑造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學校德育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這樣一種現實,就不能不進行相應的改革。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市場經濟與德育的內在聯系,即兩者必須統一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那么我們就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出發來思考學校德育的改革。
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必要的德育工作, 也開設了一些思想道德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些課程往往內容空洞, 限于說教, 流于形式, 致使學生毫無興趣, 收效甚微。許多德育活動滲透著利益傾向, 不注重實際內涵。另外, 德育教育過分強調社會需要, 缺少了對人本身需要的關注, 讓人感到好像道德僅僅是社會的需要而不是人的需要, 所以造成目的不純, 目標不清。從青年本身來看, 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 求知欲強, 活潑好動, 可塑性大,但是又具有心理素質差, 自控力弱, 易沖動, 世界觀、價值觀不成熟等問題。在外界事物的影響和干擾下, 缺乏認知和承受能力, 一旦受到不良影響或外來創傷與挫折, 容易受到誤導。實施德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之人才的需要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健康體魄教育三個方面, 即通常所說的德育、智育和體育。它們之間的關系, 既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又相互制約、相輔相成, 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三者關系來看, 德育應該占據重要的地位。一個人的智力高,體質好, 只是表明他具備了建設國家, 服務社會的本領, 但他愿不愿意用他的本領為社會、為人民群眾服務, 卻要取決于其思想覺悟的高低和道德品質的好壞, 而這一點則主要靠德育解決。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進行學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臨著如何看待原有的學校德育教育傳統的問題。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在數百年發展中所獲得的成果,是我們要繼承的,然而我們實行的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它是對自發形成的市場經濟的超越。既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改革,不是對以往實踐的否定,那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對以往幾十年形成的學校德育傳統的根本否定。
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傳統的確曾經受到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盡管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觀念已經被拋棄,但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仍然存在于我們的學校德育傳統中 。這一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方法,就是沒有從歷史已經確認的具有獨立性、具有自覺主體意識的人本身出發來思考德育問題。
德育的主旋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應該是相符合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不是給主旋律又增加新的一條內容,而是使主旋律滲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使得主旋律教育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并且是與人融為一體的、活生生的。
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是愛國主義的核心。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傳統,愛國主義包括對自己國家歷史與文化傳統的認同。但是國家不是抽象的,國家是由人組成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式組織起來的現實的國家生活之中。人們不僅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認識自己的國家,更重要的是人們是從自己的現實生活出發來認識自己的國家。愛國是一個民族使命之所在,但是人們不僅要從自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山川物華來培養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更要從現實的、充滿活力的共同生活中獲得愛國的力量 。如果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便是對人民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認定,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確認每一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使每一個人的主人翁地位落到了實處。這樣我們的國家必定是更具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愛的。愛國不僅是認識,更是行動,所以愛國就必須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從而使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它應當是我們當前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 ,一些人對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發生了懷疑。有人甚至認為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根本不相容的。集體主義教育面對著市場經濟實踐的現實,教育者不能以市場經濟有自己的一套原則,集體主義有自己的又一套原則來搪塞受教育者,而且這也是不符合觀點的。這里面我們要認清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既搞清楚兩者的聯系,也明確這兩者的差別,以及兩種不同經濟關系中的人。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依照的觀點,人在市場經濟中通過物而獲得的獨立性,是對自然經濟中人的從屬性的依賴關系的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否定了物對于人的統治,但是這一個否定必須以前一個否定為前提,集體主義依賴于集體而存在。真正的集體是由完全獨立的、富有個性的人組成的聯合體,沒有富有個性的人,就沒有這一集體,當然也就談不上集體主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看,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以物的依賴關系否定了人的依賴關系。這第一個否定中有個人與集體的對立,但卻是建立真正集體的必要前提??;在第二個否定中個人與集體獲得了統一,統一的結果是真正集體的建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豐富了集體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是三位一體的,它們統一于社會主義思想,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就是我們現時實踐著的社會主義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向德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德育與市場經濟精神的統一,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要求與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德育本來就應當是統一的。因此,在我們的德育教育中,應適時而行,始終貫穿著現實的要求,達到德育教育真正的時效性。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