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數學實驗教學設計
時間:2023-08-29 16:22: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曾經精辟地指出:“數學有兩個側面,一方面是歐幾里得式的嚴謹科學,從這個方面看,數學像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但另一方面,創造過程中的數學,看起來卻像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比罩屏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钡牵诋斍暗?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44350.html" target="_blank">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強調形式化的邏輯推導和演繹推理,注重形式化結果的呈現與確定,而忽視探索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實踐活動,忽視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實驗進行大膽猜想、驗證猜想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即使有少數教師認識到了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但由于缺乏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相關理論支持與經驗總結,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
當前,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對初中數學教學和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把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相整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元聯系表示”的學習環境;發揮信息技術在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方面的優勢,創設圖文并荗、動靜結合、聲情融會、視聽并用的數學實驗環境,以利于初中生開展數學實驗并獲得成功。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學習功能,讓學生現場計算、現場畫圖、現場證明,使數學研究、學習的方法從原來的紙筆加思維的模式發展到計算機加思維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數學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數學實驗已經成為中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課堂教學形式。美國的中學內有專門的數學實驗室,英國的中學數學教材中也有許多的實驗材料,他們經常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去做“數學實驗”,進而“發現”數學結論。
在我國,《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開展數學實驗的要求,新課程初中數學教材中也出現了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數學實驗的內容。江蘇省揚州市竹西中學的張曉林老師進行了“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溫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師進行了“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實驗的研究”。但是,這些實驗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和初中數學教學中開設實驗課的一般性操作。對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之中,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在初中數學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創新意識等問題,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課題在全面推進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豐富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數學“再創造”的學習理論。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彼J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必把各種概念、法則、公理、定理全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創造適合的條件,提供很多作為知識載體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再創造”出各種數學知識。我們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再創造”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置身于一個“數學實驗室”之中,學生可以觀察并嘗試錯誤、可以發現并進行猜想,有助于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養成“用數學”的習慣,克服他們學習數學而不應用數學的弊病。
2.《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我們把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與探索數學知識的有力工具、作為發展學生的理解和興趣的重要手段,讓學生由“聽數學”轉為“做數學”,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建構,從而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勇于創新。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與預期目標
1.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整合的理論體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術條件下開展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評價方式的研究。
(2)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數學實驗課的組織策略,借助信息技術營造初中數學實驗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對話與師生交互實驗的組織方式的研究。
(3)現行初中數學教材中適宜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數學實驗的學習內容的選擇與確定,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課件的設計原則與方法研究,初中數學實驗課的學習積件的制作與共享方式的研究。
2.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是:運用新課程理念和數學“再創造”的學習理論,通過教學實踐與實驗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相整合的理論與方法,總結歸納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與評價方式,設計一批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課件與學習積件,為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嘗試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提供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1.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據上述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1)在研究初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此項研究的最新動態和相關課題的研究成果,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資料。
(2)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初中數學實驗課的一般操作技術與評價體系。
(3)通過課題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研討,及時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成效進行總結,探索出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整合的一般途徑與方法,開發設計相應的教學資源,形成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
2.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步驟。
(1)準備階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課題設計,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向及成果,培訓課題小組成員。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開展課題的各項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確定適合借助于信息技術開設數學實驗的初中數學學習內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確定的學習內容,編寫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與學習積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組織課題小組成員利用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與學習積件,進行課堂實踐。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并撰寫教學論文和教學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組織課題小組成員進行實驗反思,整理教學設計與教學課件,總結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整合的途徑與方法,收集部分優秀的教學案例,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領導決策保障。我校領導具有極強的科研意識,十分重視教科研工作;本課題研究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校長與教導主任親自參與課題實驗,學校必將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大力的支持。
2.師資力量保障。承擔本課題研究的數學教研組連續兩次被評為區優秀教研組,教研組內有著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和極強的科研能力;課題負責人胡榮進老師是區數學青年骨干教師,長期擔任校數學教研組長,撰寫的論文多次在省、市、區級評比中獲獎;課題組成員葉甘新老師是區數學學科帶頭人,多年擔任校教導主任和區數學教研大組組長,主持的區重點課題獲區二等獎;課題組其他成員均來自教學第一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課改意識,有深厚的課題研究的能力基礎。
3.硬件條件保障。學校有專門的學生計算機房,即將建成多媒體教室,建立了校園局域網,開通了“校校通”,這些硬件設施為順利完成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七、課題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編撰《初中數學實驗課課堂教學設計集》,建立初中數學實驗課的教學課件與學習積件資源庫。
3.拍錄部分優秀教學課堂實錄,整理一批優秀的課堂教學案例。
4.編寫《“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整合的研究”實驗論文匯編》。
八、課題研究的人員分工
組長:胡榮進,全面策劃,主持研究,主寫課題報告,負責八年級數學實驗課的具體實施與資料整理。
成員:余芳浩,收集研究資料、整理教學案例,負責協調人、財、物的保障。
葉甘新,組織理論學習,負責七年級數學實驗課的具體實施與資料整理。
徐衛華,做好活動記錄,負責九年級數學實驗課的具體實施與資料整理。
徐國紅,負責初中數學實驗課教學課件與學習積件資源庫的建設與調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偉.信息技術利于數學實驗的開展[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1).
【關鍵詞】初中數學 理解性教學 實驗
1初中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研究分析
1.1初中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準備
本次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選擇為某中學初中一年級兩個班的學生為實驗對象。兩個班級人數均為42人,其中A班為實驗組,B班為對照組。通過先期數學基礎能力測試與以往數學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定,這兩個班級的整體數學成績與學習能力大致相當,符合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的前提條件。實驗教學內容選定為,初中一年級數學科目,七年級上冊《圖形認識》章節中《角》這部分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目標為,通過相應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平面幾何中基礎性的圖形與符號語言,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學到的《角》的幾何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本次實驗目的在于考察理解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1.2初中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課程設計
理解性教學的特點在于課程內容情境設置時,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變抽象的數學問題為生動形象的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能夠通過常見的生活情景進入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學生生活中與《角》這部分數學知識內容聯系較為緊密的是時鐘的指針運行。教師可在理解性教學過程中,安排表針運行、重合、相互位置關系等內容的探討,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角的定義與概念,更深層次的理解角的變化與分類,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時間單位與角度單位等相關內容的等量關系,幫助學生掌握換算技巧。
1.3初中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課程評價
針對此次理解性教學實驗的實施,在課程結束后,A、B兩個班級分別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進行的問卷調查,同時安排隨堂測試檢驗學習效果。其中,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對于“角”這部分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習方法與心得等內容。隨堂測試內容則包含,角概念的描述、角類型的劃分、時間單位與角度單位換算等內容。上述兩項評測結果表明,實驗組A班的學生在學習興趣、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角知識相關題目解答水平上有著顯著的優勢。另外,針對通過與A、B兩個班級數學教師的對話了解到,采用理解性教學模式進行初中數學授課,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更強的規劃性,教學目標任務明確,重點知識突出,在保證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有效激發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
2初中數學理解性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2.1讓學生積極參與理解性教學活動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對于課堂授課內容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理解性教學時,應在了解學生整體數學能力與個體學習差異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提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程度,讓學生共同思考解決理解性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起探討,共同分享,協同合作完成實踐活動,讓學生樂在其中,樂于深入了解掌握數學知識,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以初中二年級數學科目中“一次函數”部分授課為例,對于涉及的函數圖象內容,教師采用示范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展開理解性教學活動。教師板書出直角坐標系,然后讓學生到講臺上任意選取兩個點,連接兩點形成一次函數圖像,讓學生針對自己選擇的圖像解出相應的解析式。這種教學形式,學生直接參與了問題的設置、分析與解答,對于一次函數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之后對于相應問題的處理也會更得心應手。
2.2讓學生在理解性學習中分析錯誤問題
貫穿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是錯誤與問題的產生和糾錯與改正問題,因此在學生出現錯誤時幫助其認識理解并修正錯誤問題,同樣是理解性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初三數學“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部分內容為例,部分學生在解題計算的過程中常?;煜褂脠A錐面積與體積計算公式,錯誤的在圓錐面積計算中使用體積計算中的“1/3”這個計算因子,最終出現計算結果錯誤。出現這一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回溯,重新分析自己的解題過程,發現計算公式選擇與使用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一步步的發現錯誤根源,在今后的解題過程中,不再出現此類問題。
2.3提高學生學習中的反思能力
歸納、總結與反思是基本的科學思維與探究習慣,在理解性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應安排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總結分享問題處理過程中的經驗心得,也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學習心態與習慣。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認識自我,提高自我;讓學生在共同分享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通過理解性教學過程中的反思環節,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構建更加全面的數學知識框架與問題處理方法體系。使學生養成課后反思的好習慣,從而不斷加強自己在數學科目上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來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所以不應當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距離感和排斥感,它應當是充實而有趣的.但由于當前教育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忽視了教學的實踐性發展,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產生了較大偏差,所以使得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感.將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消除學生的數學厭惡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問題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鶴.初中數學理解性教學實驗研究[D].江南大學,2013.
數學實驗是當前高等院校數學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重要新興課程。對其內容、方法等的研究,國內外已經并正在進行著大量的工作,可謂如火如荼、方興未艾。
數學實驗是高等數學教育改革的產物。而在中學,數學教育所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同在大學的情形是基本一致的,它們的主要差異表現為中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濃度較淺。這樣,中學開設數學實驗在實驗課題的選擇上必須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大學,開設數學實驗已成為共識,而把數學實驗及時引入到中學來,對中學教育改革必將起到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數學的應用范圍急劇擴展:華羅庚形象地描繪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等各個方面,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可以說數學的應用正在向一切領域深入和滲透。在當前各國都極為重視的高技術領域里,由于高技術都是通過數學模型和方法并借助于計算機的計算和控制功能來實現的,因而人們說:“技術本質上就是數學技術”。馬克思也曾說過:“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的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無怪乎許多科學家認為對科學的分類應改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和哲學,即把數學從自然科學中剝離出來,認為數學和哲學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這些都預示著數學的地位已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中科院院士吳文俊在《數學教育不能培養數學家的要求出發》一文中指出:任何數學都要講邏輯推理,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數學去解決問題,解決日常生活中,其他學科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學校給的題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證什么都清楚的,題目也一定是做得出的,但是將來到了社會上,所面對的問題大都是預選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會有答案,這就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會處理各種實際數學總是的方法?!?/p>
教學內容過于強調自身的系統性與知識性,與實際脫節。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不注重學生數學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嚴重缺乏,教師怕教,學生怕學。數學無用論抬頭,甚至認為只要會算術會四則運算則一生足矣。學生和教師不會用計算機來探索研究數學問題,計算機成了一種高級擺設。
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數學教學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不僅應在教學內容上,而且也包括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上。
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廣泛的科學,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數學思想方法劃分為一般科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有的思想方法,其中一般科學思想方法是基礎。我們可以把與學生數學認知結構形成有關的教學實驗都構建為數學實驗,由于初中數學的研究對象是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這就界定了其使用之素材與實驗工具的范圍。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數學思考的第四條“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初中教育處于基礎教育的地位,這決定了數學在素質教育里如果要成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必須從一般科學思想方法的猜想和實驗出發逐步建立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數學實驗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才能準確地得以體現,它既是建立在現代數學思想方法實際發展的基礎上,又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生主體與客觀性的統一。
數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后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在數學教學實驗中教師仍然處于主(要引)導的地位,而學生則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
一、關于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實驗的界定
當前,不同層次的數學教學(包括高等數學的教學,高中數學的教學等)專家和學者對數學實驗有不同的界定。在經過我們自己的數學教學實驗,我們認為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實驗在實驗工具上,不能排除計算器、計算尺等,在實驗目的上不應只是輔助教學,應把數學實驗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才能符合它本來的面目。因此我們認為:數學實驗是一種知識素材形成、發展和應用為任務,利用算具(或空間模型實物)作為實驗工具來推演(或模擬)的,并且以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作為實驗原理的一種實驗形式;它必須以某一層面的數學知識素材作為實驗對象,在一般意義下的某種運算程序里,以數值計算、符號演算或圖形演示等作為實驗內容的操作(或心智活動);達到驗證數學命題,廣泛開展猜想創新的目的。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數學教學中,數學實驗不應該局限于計算機實驗,更應該等于計算機實驗。
中科院院士張景中認為,數學實驗就是動手算一算、畫一畫、量一量,一個題目,光想不動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動手做,常會有啟發,代數問題,把字母代成數試一試,幾何問題,多畫幾個圖看一看,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好得多,學生通過數學實驗,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右腦的開發,并能由此引發奇思妙想,產生大膽的猜想和創新,使得所學的知識真正地轉化自身的知識結構。
數學實驗與物理、化學實驗、生物實驗相比,不僅需要動手,更需要動腦,思維量大是數學實驗的基本特征,根據實驗教學的實踐和探索,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形式:
1、操作性數學實驗教學
操作性數學實驗教學是通過對一些工具、材料的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檢驗數學結論(或假設)的教學活動。這種實驗常適用于與幾何圖形相關的知識、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驗證。,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2、思維性數學實驗教學
思維實驗是按真實實驗方式展開的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思維性數學實驗教學是指通過對數學對象的不同變化形態的展示,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思維方式探究數學知識、檢驗數學結論(或假設)的教學活動。
3、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
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指借助于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功能和圖處理能力,模擬再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檢驗數學結論(或假設)的教學活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為教學活動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圖文資料,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抽象的數學思維提供了直觀模型,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當前我們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包括學校教學資源配置和學生學習水平)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實驗應以上述第1、2兩種為主。
二、數學實驗設計的原則
數學實驗的載體是問題,做實驗是從問題出發進行探索研究的,故選準選好實驗課題就顯得十分重要,根據我們近一年來初步的探索,我們得出初步的體會是數學實驗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自主性原則,在數學實驗中要突出學生的主人翁角色。
協調性原則,注重學生的認知、情意兩個領域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探究性原則,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交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量力性原則,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和原有的認知水平,特注意年齡特征。
趣味性原則,數學實驗形式要富于吸引力,能激起學生積極參與的情緒反應。
實用性原則,數學實驗應簡便、易行、有效,要有一定的實際背景和意義。
選擇這種實際問題,可以使學生從實驗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自覺性。
能體現計算機的作用:實驗課題的解決需要借助和通過計算機的計算和模擬功能。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數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三、數學實驗的分類
中學數學教學里,數學實驗的分類主要取決于劃分的標準;一般地講,數學實驗的分類可以有以下四種分類標準。第一類按照知識素質來劃分中學數學實驗,可以有代數實驗、幾何實驗、解析實驗、三角實驗及概率統計實驗等。
第二類依據數學實驗的任務來作為標準??梢杂袦蕚鋵嶒灐⒂嬎銓嶒?、體驗實驗和應用實驗等。
第三類依據數學實驗的使用實驗工具來區分,可以有計算機實驗、折紙實驗、算法實驗和骰子實驗等等。例如中學數學教學里。用幾何畫板上的圖形實驗與折紙實驗兩種方法來完成三角形內心、外心和重心的存在性“證明”前者計算機實驗用的是二維幾何實驗最便利地操作工具——幾何畫板;后者是用半透明繪圖紙上的三角形折疊而來,經驗豐富的教師肯定嘗試做過。
第四類實驗是可以按照需要來劃分,要按照用實驗中所用數學原理的數學思想方法可以分為,邏輯確定性與隨機模擬性等。
我們認為現代數學是有高度形式化的材料組成,它的研究主要是一種思想實驗,而其中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被認為是數學實驗虛擬的實驗工具。
四、數學實驗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根據兩年來的數學實驗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通過有關的案例分析,就如何更好地開展數學實驗,談我們的如下看法:
1、數學實驗一般是以問題為載體來實施的
為了增強學生運用數學實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可給出一些小課題讓學生獨立實驗,通過這些數學實驗的實際操作,學生可逐步掌握數學驗的方法,由于我們是以問題為載體來開展數學實驗的,從而提高了學生做數學實驗的興趣,克服了為了數學實驗而實驗的問題,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2、數學實驗應呈開放學習的態勢
由于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法,呈現了相當的開放性,有些學生(或組)同時設計了幾種不同的方法,并指出各種方法的優劣,體現了學生所具有的極大創新思維的潛力。這種情況由于和長期以考試為中心而使學生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辈煌?,學生沒有了思想上的束縛,完全可以在他的研究實驗領域內自由的馳騁,充分發揮他的想像力。這種開放的、自由地進行數學實驗操作,正是學生靈感火花、創新精神產生的前提條件。
3、數學實驗應當更能體現學生的“做”數學
“多做數學習題是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這是部分數學老師指導學生更好應試的“經驗之談”,多少有點應試教育的味道,而數學實驗中的“做”,則主要是要求學生多動手、多上機,在老師指導下探索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失敗和成功中獲得真知。數學中的很多問題和概念是可以由“做”數學實驗來幫助加深理解的。
4、開展數學實驗應當重視結果,但更應注重數學實驗的過程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在初中里就讓學生接觸到數學實驗,讓他們通過自己選取課題,收集信息和數據,建立數學模型,通過數學實驗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
學生通過特定的數學實驗,可以直觀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數學內容,了解它的應用背景,化枯燥為有趣,這個過程會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實驗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這會使學生體會到研究的艱辛;讓他們以小組合作方式來做實驗,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在數學實驗中,學生會充分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數學的和人文科學的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問題,知識在他們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讓學生通過數學實驗獲得上述感受和體驗,正是開展數學實驗的主要目的。
五、關于數學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基本流程
數學實驗對初中學生上課時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的特點,采用外顯性的認知活動,應勢利導地誘導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向內化的認知活動過渡的一種教學方式。
活動的開展一般需要有設計、準備、實驗、小結四個環節。
(1)設計。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目標,根據情意調節的需要,明確需要有何種行為變化,從而設計或選擇適宜的數學實驗。
(2)準備。教師在做好相應的教具、學具的基礎上,對學生闡明活動的內容、目的和組織形式,營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3)實施。師生共同開展的數學實驗,完成知識的發生過程或思維的暴露過程。教師要及時而比較深入地了解數學實驗中認知和情意方面的信息,進行必要的幫助、啟發和激勵。
(4)小結。教師對學生通過數學實驗所取得的認識,進而抽象概括或進行小組交流,形成實驗報告。
數學實驗教學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并包含體現科學實驗的一些要素:
1、數學實驗環境應能清晰地表達所研究的數學問題這種表達要符合數學的有關的約定。
2、數學實驗環境應能迅速地提供大量有關數學概念和規則的正例,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則。
3、實驗條件或原始參數可(在一定范圍內)任意設定,以探究、發現它們對結果的影響,探究和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實驗過程的中間數據和最終數據是可以測量的,在實驗的動態過程中,測量數據的變化能即時得到反應,即具有實時反饋或同步互動的功能。
4、實驗過程中可以隨時添加某些可操控的數學元素,以幫助解決問題的探究。
5、實驗通常是由學生直接操作的,而不是“眼看手勿動”只能觀看的。
6、數學實驗教學采取啟發式、探究式和發現式的教學法。教師通過啟發式提問,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起引導、輔導和幫助學習學習的作用。
7、與其它學科實驗一樣,學生實驗前需要預習,實驗后要完成實驗報告。
數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嚴格的推量和證明。而實驗和測量總存在誤差,因而實驗決不能代替邏輯證明,但是邏輯證明的方法可以由實驗發現。數學實驗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設,演繹能力的訓練、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以及邏輯證明程序和方法的學習,還需通過實驗以外的課堂教學進行。數學實驗教學只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決不要以實驗教學代替演繹、推理、證明和練習的教學。
六、數學實驗的作用
我們認為數學實驗至少具有以下幾個作用:
1、激發興趣的功能
如教“軸對稱圖形”時,組織學生進行折紙、剪紙實驗,學生能折、剪出多種多樣的美麗的對稱圖形,看著自己的作品,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
2、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
數學理論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種“直觀”的想法為背景,作為教師,就應該通過數學實驗,把這種直觀的背景顯現出來,幫助學生抓住其本質,了解它的變形和發展及與其它問題的聯系。
例如,你能把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
兩個三角形,使它們恰好相似嗎?
教師就可通過實驗——剪紙活動,
使學生領悟其本質。
以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引發學生兩點思考:一是能不能剪;二是若能的話,則如何剪。學生一般會先從特殊三角形入手,能迅速給出解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能分割(如圖1)。
通過剪紙這一直觀形象的實驗來闡述形象的數學內容,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操作,一方面使學生能更深入、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也使他們的思維方式不會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準確抓住事物的本質,提出符合實際的有創新的看法,數學實驗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教學中一些疑難點,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實驗手段,就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例如:七年級(上)《13億粒米到底有多大》教師設計實驗步驟,學生開展活動
:①先設計估算步驟,再根據步驟操作;②動手實驗時,合理分工協作;③填寫估算報告,并作好匯報準備;
④合理評價實驗過程及結果。實驗器材:米粒、天平、量筒、計算器、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
“13億粒米有多大”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可供10位災民吃多久
實驗工具米粒、天平、計算器
實驗步驟及過程1、
數出200粒米2、稱出它的質量是4克3、算出平均每粒米的質量:4÷200=0.02克4、13億粒米的總質量:0.02×1.3×
=2.6×克=26000千克5、一般地,若1位災民每天吃0.5千克,則10位災民每天吃5千克,26000÷5=5800天,約16年
估算結果這么多米可供10位災民吃上,約16年
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實驗,通過操作后,學生發現“這么多米可供10位災民吃上,約16年”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
4、更加深刻揭示知識形成過程
在教“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組織學生運用兩個不同的圓紙片作相對運動的實驗,通過量一量、比一比,學生能很自然地歸納總結出兩個圓的位置關系及其判定,同時對相應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有了較深的了解。
5、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促成教學的良性循環
數學實驗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數學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學生在實驗時要將課本知識與眼前現實結合起來,將以實驗中獲得的感性認識,通過抽象思維得到對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在要求學生解決“不過河測河寬”的問題時,學生們集思廣益,結合課本知識提出了不下五種的解決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梯形中位線定理;③利用等邊三角形性質;④利用平行四邊形性質;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質;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數。通過這一問題解決,使學生對“不過河測河寬”所運用的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白鋈缓笾蛔恪保趯W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實驗的同時,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愿望,也促成數學教學的良性循環。
6、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應用意識
通過數學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應用意識,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實驗環境,使學生能受到必要的教學應用的實際訓練。
例如,學校每年要舉行運動會,運動會場地可組織學生來畫,跑道的線寬、道寬的尺寸一般都有規定的標準。當
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項目終點位置確定時,其起點位置如何確定?相應的每跑道的前伸數如何確定?標槍、鉛球、鐵餅場地怎樣畫?相應的角度怎樣確定?這些運用到的數學知識雖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并不簡單,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領悟到跑道上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這樣,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強化了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用數學”意識。
七、數學實驗一般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數學實驗教學過程一般地可分為六個階段:
1、課前預習——實驗前派發實驗報告表,要求學生事前了解實驗的目標和預習實驗所需的必備知識;
2、實驗設計——學生針對問題,設計并實施一定的實驗步驟,清晰地表達問題、體驗問題和理解問題;
3、觀察、分析與思考——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和思考問題的結論;
4、發現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設、猜想;,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5、適當性檢驗——在新的情境中檢驗所形成的觀念或猜想的適當性和普遍性;
6、完成實驗報告——填寫好實驗報告和完成后附的練習題。
“課前預習”宜于前一節課布置,可以作為作業,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完成?!巴瓿蓪嶒瀳蟾妗笨梢栽谡n內或課后完成。中間四個階段是在實驗課上完成,這四個階段不是一種線性流程,在一節課堂教學中可以相互交錯,反復進行。例如可以設計幾個實驗步驟,然后進行觀察、分析與思考,再設計下一個實驗步驟,再觀察、分析與思考,得到一些歸納或猜想之后,有了新的發現,現設計新的實驗步驟,再觀察、分析與思考,又獲得新的發現。這樣一步一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進行下去。
數學實驗教學采取探究式和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始終都只是向學生提問,通過提問,啟發學生進行實驗設計,進行觀察、分析與思考?!皻w納或猜想”一定要由學生自己得到,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學預期的效果,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再次實驗,再次觀察和分析,直到獲得成功。如果到下課時間,學生還未獲得預期的發現,教師可以指出要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課后或在家里繼續進行實驗(作為作業),直到獲得發現為止。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決
不要代替學生回答問題,學生未能獲得發現,只意味著實驗尚未完成,而教師代替學生回答問題,則表示了實驗失敗。在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上,教師始終都是起主導作用,而整個學習過程學生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這是數學實驗教學過程與傳統數學過程最大的分別。
八、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數學實驗的困難
由于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影響,加之我國現階段初中數學教育的現狀,目前數學課堂教學對數學實驗普遍存在著重視不夠,缺乏指導、實施困難等諸多不利因素、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認識上的不足
在教育理論上傳統的數學講解式課堂模式,大容量、高強度、多反復的課堂訓練模式在絕大多數數學教師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表現在擔心數學實驗花時較多,怕影響其教學的進度與質量,而數學實驗教學與此則迥然有異,事實上,適當的數學實驗不僅能提高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而且能提高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有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是每一位教師都要建立正確的人才觀,即什么是學生最重要的,什么是學生必須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的且將來具有可遷移性的能力。
2、教學缺乏必要的經驗和指導
長期以來,數學實驗一直被教育所忽視(教材中有關數學實驗的內容很少,各種數學報刊有關數學實驗的文章也不多),有時教師即使想做一點數學實驗,也因沒有必要的經驗和指導而流于形式,其數學實驗的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和重視。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是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學習和培訓,在理解數學實驗本質的基礎上,掌握一些對數學實驗指導的技巧和策略,如怎樣設計數學實驗,怎樣去激發問題的控制實驗,怎樣進行歸納和總結等。
3、學生數學實驗的能力較差
由于數學實驗是個“年輕”的課題,以前的學習中很少涉及此類問題,現在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數學實驗(教師指導下),學生往往不知所措,第一是學生難以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實驗方案,實驗的過程中也提不出問題,完成不了必要的歸納和總結;第二是學生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夭折等一系列的現象,因此,針對這些可能的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首先是積極倡導數學實驗,教學中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操作實驗都盡可能給予學生設計、提問、猜想、操作、交流、評估的機會,創設問題情境,突出數學實驗在能力培養中的載體功能;其次對數學實驗的設計思想、實驗內容、實驗的演示操作過程、實驗的歸納和總結都要有意識地增加學生參與的程度;再次是將課堂問題“問答”變換為問題的“設計解決應用再設計再解決再應用的不斷總結提高的過程”,我們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是巨大的,數學實驗遵從了認知發展規律,符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只要教師指導有方,鼓勵及時,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和追求,將會很快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4、現行中考高考模式對數學實驗活動的制約
數學實驗的學習并不排斥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學習,它們是相輔相在的有機整體,數學實驗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得更多,想得更多,而這些又同時會促進學習興趣的提高,增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學生會獲得更多。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在數學課堂上注意數學實驗意識的滲透,逐步提高學生對學生實驗的認識和實施,我們有理由相信,對于學生明天的高考也必將受益(中考改革和高考命題已向國人發出了信號)。
關鍵詞:課堂教學;新課改;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有著漫長的教育歷史,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發展并不明顯,教師沒有注重對學生加強物理精神、內涵的挖掘,及綜合能力的培養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建立和完善具有科學性、有效性的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設計越來越重要,本文就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來進一步改善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予以探討。
一、注重課前準備,科學編排教學設計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首先應理解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的總體思想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綜合能力,實現素質教育,改變過去的一味追求知識本位的概念,培養學生對物理的知識結構、實驗能力、綜合運用等能力的發展。在課前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是以問題為主導的形式,應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整改和調配,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應注重課前備課功效,科學設計教案。教師可采用集體備課,發揮多人的智慧和思路,相互學習和借鑒,加強討論和溝通,集思廣益,合理把握教學環節;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突出創新和改進,交流和提高,利用團隊力量攻破教學難點。
二、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
依據新課標理念,開展開發性教學實踐活動,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根據課堂需要和事先準備好的教學預案,建立師生共學的平臺,在課堂上通過啟發和組織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根據學生能力的差別加以輔導和點評,讓學生通過實驗總結規律,找到探究路徑,改進學習方法,產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活動中要注意采用這種方式的時間段和選好課題角度,帶動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培養他們的積極主動性,鍛煉學生的物理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改進科學實驗,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中不能缺少的一環,對培養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總結物理規律、開拓創新精神有極大的幫助。初中物理實驗應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和措施,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改革和創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可以讓學生自制實驗器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實驗課上會更加用心聽課,物理知識掌握得更準確。如,學習《光的傳播》,讓學生領會光的直線傳播特性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用易拉罐、紙板、燈泡等簡單材料準備實驗器材,學生準備時非常用心,實驗課堂上也觀察細心,學習效果很好。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更好地觀察物理現象,驗證物理原理和理論,進一步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學習興趣大幅提高,知識點掌握得更牢固,創新能力也提高了。
四、開創教學,引進多種教學形式
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改變固有課堂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如,情境化教學、多媒體教學形式的引用,或者課堂上采用問題導入式教法、轉換課后練習方式、專家指導、知識競賽等多樣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教學內容中去。
初中物理教師應以新課改的標準為工作指導,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不斷交流總結實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探索自然、創新能力的綜合人才而努力。
2.歌頌和諧的天籟 談祥柏
3.生命的品格——魯潔教育學人本特質述略 葉水濤
4.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教育"?——教育為理想的生活而存在 王海燕
5.教育的現代化與西方化 冉亞輝
6.港臺及海外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新動態 劉敏,鐘柏昌
7.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評價體系生物試卷評析——以2007年(春)為例 陳時強,傅靜
8.學校儀式文化建設的誤區與建設取向 李萬龍
9.仁愛教育與儒家核心道德思想的融合 陳文輝
10.教學關鍵事件:價值與建構 邵珠輝,李如密
11.案例教學:新手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 張雯霞
12.形式運算:熱點與軟肋 陳曦
13.為數學學習設計教學 陶著琴
14.誤差分析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 李良吉
15.物理探究中的猜想與假設 孫智勇
16.基于整合模式的復習課案例研究 魯向陽
17.高中生物無形課程資源開發思路 張樹虎
18.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施——以Word文檔操作為例 呂萍
19.科學思維的培養:從方法論的角度 郭長友
20.用問題引領化學實驗教學——"乙烯的制取、化學性質驗證實驗及理論解釋"教學反思 李小軍
21.課堂觀察下的自我反思——以"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為例 楊勇,薛春蘭
22.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 魯潔
23.論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 王嘯
24.品德教育:從培養道德奴才到培養道德主人 張正江
1.滿懷愛的深情 劉思明
2.數學教學觀解析 喻平
3.課程概念述評 王俊,謝柳新
4.中小學校長:如何回歸教育本位 朱彥體
5.示范性高中現代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王海平
6.課堂觀察:過程與啟示——以"電能轉化為化學能"一課為例 陸蓁
7.數學課堂"有效理答"策略研究 朱月丹
8.品味數學美 劉召生
9.初中物理科學探究試題命制的研究 葉兵
10.物理演示實驗:創新與突破 邵偉紅
11.化學開放性試題的分類及思維策略 趙富寬,楊桂仙
12.化學探究中假設的特點與常見類型 吳良根
13."3×3列聯表":挖掘"言外之意"——以"數系的擴充"一課為例 卓斌,陸明明
14."三會式":化學預習全攻略 王寶斌
15.問題、類型與思路 高振福
16.物理"自主解題"課堂五環節 盧惠林
17.數學探究:數學思想是靈魂——"對f(x)=ax+b/x(ab≠0)型函數性質的探究"一課評析 周建華
18.真:物理探究的根本——從"二力平衡"一課說開去 滕玉英
19.預設與生成演繹精彩 錢軍先,芮國英
20.教師在思考中前行 朱華
21.反思:作為一種意識——關于教師反思的現象學理解 胡薩
22.問題意識與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 劉旭東
1.教育是一輩子的較量 趙玉成
2.教育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下)——在華南師范大學"文化素質大講壇"上的演講 馮增俊
3.適應升學和就業雙重挑戰的高中教育改革——"美國文憑計劃"初探 楊碩,洪明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哲學視角透析 席曉圓
5.論自由思維與獨立的母語評論 潘涌
6."推磨觀摩":主題班會創意設計 董裕華,劉建東
7.追問教師人生的尊嚴與幸福 葉文梓
8.背誦與英語聽力水平的模因論研究 劉偉偉
9.品讀詩外之"詩"——由王維詩歌教學引發的思考 吳國鋒
10.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把握 劉家毅
11.以"主問題"引領閱讀教學 張艷
12.文言文教學的詩意化追求 路世成
13.英語課堂合作閱讀的有效調控 錢浩杰
14.談歷史教學中的聯想 劉金奎
15.導向優質教學的地理教學風格摭談 完利梅,李萬龍
16.本刊"案例評說""敘事研究"專欄征稿啟事
17.從寫"酒"之句切入——高中語文詩詞單元比較賞析例說 朱彥體
18.經典文本之價值解讀——以《汪大娘》一課為例 徐金國
19.路瓦哉夫人的夢想——《項鏈》教學內容新悟 康舉紅
20.當預設遭遇"旁逸斜出" 耿翠霞
21.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導入 陳炳飛
22.教育質量觀的內涵、演進與啟示 魏宏聚
23.樹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觀 余文森
24.積極推進中小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改革 馬曉強
1.讓科學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胡作玄
2.教育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上)——在華南師范大學"文化素質大講壇"上的演講 馮增俊
3.科學教育中科學本質的研究綜述 劉前樹,李廣洲
4.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政策的內涵及其啟示 王海平
5.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的特色與品牌建設 董林偉
6.新課程理念視角下的生物"有效教學" 丁志光
7.教育論文質量提升的路徑 丁昌桂
8.數學史教育價值的演化進程——從HPM的視角 張國定
9."本能驅動式"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周中森
10.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戚靜宇
11.發揮高考題對教學的引領功效 張雪松
12.對數學啟發式教學的再認識 章世倩
13.數學問題解決中的反思意識 蔡蕾
14.關于數學導學案的研究 于明
15.物理問題與"問題教學"的相關探討 曹玉芳
16.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構建 陳石
17.化學課堂教學理念新變化 陸仁華
18.探究"平行四邊形的識別"應該經歷的五個環節 鄒振興
19."問題中心":教學設計的價值新取向——以"二氧化碳"一課為例 宋華強
20."前科學概念":合理猜想的前提 周愛萍
21.語言: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 曹澍
22."三生教育"的哲學視域 李兵
在信息技術整合的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簡單的黑板搬家,學生就是在“看電影”,更有甚者從“人灌”變成“電灌”甚至“人機共灌”,還有的更是為了用而用,擺擺花架子,雖然這些應用可以省去了老師寫黑板的辛苦,但是同時也就省去了學生思考數學的時間,思維得不到訓練,當然學生能力就不會提高。因此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整合一定要注重實效,注重實效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抓住本質,學會數學思維,提升能力。通過優化教學行為,將各個教學環節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進學生高效地參與數學學習,并獲得優秀的認知成績、良好的認知結構、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較強的效率意識、濃厚的理性思維、較強的數學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教學。
一、必須是在適合的地方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這樣的信息技術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便攜、快捷、準確、信息處理功能強大的特點,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將高中數學的知識、內容恰當呈現,形成學習資源;通過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實施教學,讓學生通過使用信息技術來探究、發現、獲取、驗證,從而形成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本質,形成數學認知結構,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例如:七年級下用二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有一道題:已知某一鐵路橋長1000米,今有一列火車從橋上通過,測得火車從開始上橋到完全過橋共用1分鐘,整列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是40秒,則火車的速度是多少?火車的長度是多少?對于這種問題學生聽老師講就會,實際做題的時候就容易出錯,這是因為這道題的運動路線較復雜,學生不容易掌握,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把比較抽象的問題變成直觀易懂的問題,利用課件做出這道題的情境,學生就可以看出火車從開始上橋到完全過橋的路程等于火車長加上橋長;火車完全在橋上的路程等于橋長減去火車長。這樣,這道題就很容易解決了,而且學生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也能解決了。通過課件演示,本節課的難點突破了,比單純在黑板上畫路線圖的效果要強的多,而且,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要與數學生活實際相整合 ,這樣的信息技術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進生活。比如我在教學《統計》的時,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校門附近的路通狀況的錄像,然后引導學生從這一生活實例中來學習統計知識、研究統計問題,還在課前就班級同學的“視力”、“作業”、“零花錢”、“吃蔬菜”情況做了一些調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網頁提供給學生,讓他們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統計研究。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三、信息技術要與數學形式、數學方法相整合,這樣的信息技術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有機結合為我們的教學增加新的形式。 在我們學校,白板技術已經開始運用,無論出示什么內容都非??旖?,不耽誤任何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手段開展教學,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等特性,促進課堂模式的轉變,既豐富了教學形式,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課件的設計和使用的整合必須要能夠體現學生的思維,這樣的信息技術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當教學目標、內容確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只能靠“怎么教”了,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對象,為何效果不一樣呢?課件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思維過程,在課件的設計和制作就要有所體現,即便是學生的思維出錯,出錯才能才能產生認知沖突,才能更好的進行思辨,促進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比如,我在講授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的《勾股定理》時,探究“正方形A的面積加上正方形B的面積等于正方形C的面積”,黑板板書和畫圖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完成,我結合信息技術利用《幾何畫板》和Flash兩個軟件制作一些簡單的多媒體課件(如下圖),就把方格展示正方形面積的關系和趙爽弦圖做出來了,學生也在這個新鮮的視覺吸引下牢牢記住了勾股定理的證明。
此外,在學習“趙爽弦圖”(如上圖)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埃及古人結繩法”也可以用多媒體信息軟件完成。用多媒體創設原生態的場境,使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獲得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內容。
總之,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一定要注重實效,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恰當,要能夠動態展示數學對象,演示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能夠進行數學實驗,能夠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樣的課堂才能是高效的課堂。
參考資料
[1]廖運章高中新數學課程使用信息技術的調查與思考[J] 數 學 教 育 學 報 2006.(8):83~86
摘要:教學過程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新”,讓開放式教學方式走進數學課堂,是實現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提高學生分析、思考問題能力,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開放數學教學學生
開放式教學是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而進行的教學,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思維、啟迪智慧、培養悟性、培育創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課堂充滿生趣,充滿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就如何組織開放式的數學教學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開放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導向,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所謂“開放”,包括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數學活動和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相互作用等幾個方面的開放。開放式教學的目標應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數學教學,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并得到發展,能力較強者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進一步的發展機會;能力較低者也能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幾項特殊的任務。這個過程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多元整合性,使學生可以全面發展。
二、開放教學環境,創設民主氛圍,促使師生關系民主化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中是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的。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氣息。理想的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必須確立:
1、 民主化師生關系的建立;
2、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與教師角色的轉變(組織、幫助、鼓勵、引導、促進);
3、教師要學會傾聽、溝通、尊重,學會向學生學習。
三、開放教學方法,激趣導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
1、 巧創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2、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親身參與問題的真實活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才會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3、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的熱情
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征,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四、開放教學手段,連接Internet,使課堂教學網絡化
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認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傳統教學陳舊的教學手段和簡單的教學技術在當今世界的多層次教學、演示教學、實驗教學等現代化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力不從心。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情景;使得教學情趣盈然、豐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需要。
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猜測和嘗試,對數學對象進行多重表征,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通過數學實驗激發學生,創新靈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增加課堂信息密度。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正是利用計算機與人“面對面”和人與機“交互性”的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及時反饋矯正。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解決學生群體的學習能力和進度的差異,提高教學效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拓寬了開放式教學新渠道、新途徑。
總之,當前教學實踐逐步證明了開放式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教學,是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中學數學如何邁向開放式的教學,將會對當前教育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炯濤:《數學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