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培訓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培訓計劃是按照培訓需求而制訂的培訓方案,是培訓工作的具體實施框架。制訂培訓計劃,包括確定培訓時間、培訓內容、授課教師、培訓形式等。根據國家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時間,培訓班適當延長了培訓時間跨度,注重打好理論基礎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培訓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理論部分,包括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及心理測量;二是實踐部分,包括心理診斷技能、心理咨詢、心理測驗技能;三是考試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據心理咨詢師考試內容,進行診斷、咨詢、測量方面的復習。授課教師以學校心理系教師為主,選派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教學組,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系副主任擔任教學秘書,教學組通過集體備課,將培訓目的、培訓要求傳達到全部任課老師,將培訓內容和教學目標明確到每一位老師,確保了教學計劃的連續性、有效性和實用性。培訓形式需要靈活多樣,培訓目的是提升專業能力,在必要的理論教學外,最重要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培訓過程中要注重與參訓教師的互動,注重參訓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訓課程開發
培訓課程開發從開發的程度可以劃分為完全定制開發、半定制開發和直接引進。完全定制開發是完全基于課程的開發流程進行開發,需要解決的是既定的問題,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財力。半定制開發是進行內訓的課件開發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據已有的培訓課程,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培訓課程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內容是課程結構和案例,使得單次培訓的內容和背景資料更有針對性,從而增強培訓的效果。直接引進的課程一般來說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進的課程大多是專門做課程開發的公司開發的課程。本項目采用半定制開發的形式進行課程開發。在培訓課程設計上,突出“打牢理論基礎、提高操作能力”的特點,將授課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實踐操作、考試輔導三個部分。具體培訓內容包括:基礎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變態與健康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測驗技能、心理診斷技能、心理咨詢技能等專題。安排心理學系具有豐富國家職業資格培訓的專家和教授授課,參與授課的13名教師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或博士學歷。
三、培訓實施
培訓實施是培訓過程的中心環節。培訓目的能否實現、培訓計劃是否有效、培訓課程是否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完全依靠培訓過程的實施。本期心理咨詢師培訓班,為提高培訓質量,便于參訓教師自學和消化吸收授課內容,適當延長了授課時間跨度,培訓班從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間共面授學習20天。通過培訓,進一步打牢了參訓教師的理論基礎、更新了觀念、提高參訓教師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決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方法與溝通技巧,能夠對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解決提出解決策略和解決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輔導的工作能力,能夠滿足教師實施心理健康輔導策略、方式方法、經驗技能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需要,滿足教師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在現有生存發展環境中成長的心理引導、輔導、咨詢和服務的需要。在培訓實施中,嚴格執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況。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課教師、授課教師與參訓教師的互動以及周到細致的服務。依靠授課教師是指要有一批知識豐富、教學生動,能讓參訓教師通過學習有促動、有提高,從而愿意聽、愿意學。授課教師與參訓教師的互動包括課堂上和課堂外,參訓教師都是一線的老師,在培訓期間希望能通過培訓能夠解決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問,授課教師要樂于答疑,與參訓教師多溝通交流,增強學員的認同感。周到細致的服務,主要是為參訓教師提供盡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車服務等,讓參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感覺到處處被關懷,時時被關注。
四、培訓效果評價
本文從人員選拔與聘任、知識與技能培訓、工作與案例督導、評估與考核四個方面出發,圍繞學校實際,提出四位一體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的建構。
【關鍵詞】
四位一體;朋輩輔導體系;建構
朋輩心理輔導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研究發現,多數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極少數人會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教育部、衛生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中提出,要發揮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從學生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到院系、部門、學校的快速反應機制。朋輩輔導應運而生,并逐漸受到重視和運用,成為高校心理輔導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為一個外來事物,朋輩輔導在中國高校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在實踐中,我們往往面臨:朋輩輔導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朋輩輔導員無法及時提供異常信息、朋輩輔導員的定位不明確等眾多問題。有聲有色開展好朋輩心理輔導,發揮好同齡共振效應,需要我們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本文從人員選拔與聘任、知識與技能培訓、工作與案例督導、評估與考核四個方面出發,圍繞學校實際,提出四位一體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
1 人員選拔與聘任體系
1.1 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個月,選拔朋輩心理輔導員。朋輩輔導員作為班委成員,可通過選舉產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報2名同學。具體為:個人寫書面申請,班主任簽署意見后,上交各系心理輔導員,由各系心理輔導員遞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測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遞交申請的同學,統一進行16PF、人際交往綜合測驗、SCL-90、自我效能感測驗的測試,從人格特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狀況、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進行篩選,選拔適合擔任朋輩輔員的同學。
1.3 面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團體訓練的形式對選拔出的朋輩輔導員進行面試,通過面試,了解朋輩輔導員的動機、規劃等,再次把動機不端正、對工作沒有任何思考的同學篩選掉。
1.4 人員聘任。心理中心組織最后選的朋輩輔導員進行集中培訓、考核,考核合格,頒發聘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員資格。朋輩輔導員的聘期一般為2年,期間如果因違紀違規等原因受學校處分者一律取消朋輩心理輔導員資格。
2 知識與技能培訓體系
采取課程化的形式對朋輩心理輔導員進行培訓。在筆者撰寫的《心理保健員培訓課程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中提到,鑒于培訓效果考慮,最好采取課程化的形式,統一集中系統化培訓,便于學生掌握朋輩心理輔導的基礎知識和業務技能。根據朋輩輔導員的工作實際,我們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識(心理咨詢基本流派、朋輩心理咨詢技能(積極聆聽、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機的識別與轉介)、團體心理互助技能(團體心理互助的操作過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輩輔導員班級工作日志、組織班級同學開展心理主題班會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報告異常情況、撰寫工作總結)確定為培訓內容,邀請專業水平較高的心理老師授課。此外,所有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課外必須親身體驗,促進知識的內化。
除上述培訓內容外,朋輩輔導員的個人成長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大內容。通過人際關系溝通四方格、薩提亞的自我冰山理論、團體素質拓展等途徑,對朋輩輔導員的個人自我成長進行培訓和提升,培訓結束完成個人自我成長報告。成長報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納入個人檔案進行保存。
3 工作與案例督導體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輩心理輔導員并非易事,除了認真學習好崗前培訓的內容外,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才是最關鍵的。正如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并不是培訓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演練出來的。所以,我們建議系部心理輔導站可以加強對朋輩輔導員的督導管理,要求他們記好工作日志,做好總結。
督導一般分為定期督導和個體督導。定期督導以個案督導或成長小組形式開展,各系部輔導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個體督導由個體根據需要自行提出申請,由心理中心負責完成。
4 評估與考核體系
4.1 每月1次,定期檢查班級工作日志、主題心理班會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組織開展情況、朋輩心理咨詢工作情況、工作總結等日常工作材料。對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評,定期整改。
4.2 綜合評價=工作任務完成情況*30%+自我評價*10%+學生評價*40% +院系評價*20%,最后綜合評價分為朋輩輔導員的考核指標。
4.3 每學年心理中心對朋輩心理保健員工作進行綜合考評,根據考評結果,以8%的比例評選 “優秀心理保健員”,同時推薦參加學院的評獎評先,以及入黨“推優”等。
“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成長之源”。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完善的體系下,必將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充分發揮朋輩輔導的同齡共振效應,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常紡學工2009【3】號文《常州紡院班級心理保健員管理辦法》
[2]王冰蔚主編:《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1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內涵
心理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學和教育學特點。心理教育是從心理學發展起來的,心理學是心理教育實踐的理論支柱,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心理教育內涵在于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人的心理發展,關注和構建人的心理生活,發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質[6],心理教育以培養與完善人格,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目的,是引導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種實踐活動,是對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的培養,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維護,對個人以及社會生活質量的關注和促進[7]。作為教育學范疇的心理教育分為教育、輔導、咨詢、治療四個層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8],同時心理教育具有社會屬性,具有社會制約性,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6]。WTO認為健康的標準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處于理想狀態,當前生物醫學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疾病的產生不能僅從生物個體本身找原因,也應從心理狀態和所處社會環境去分析,心理因素與疾病密切相關。根據上述對心理教育內涵的闡述,筆者認為,具備心理教育素質的鄉村醫生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人民群眾的心理發展,關注和構建人民群眾的心理素質,維護人民群眾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具備心理教育素質的鄉村醫生能夠較好的服務患者,減輕或治愈患者因心理問題造成的緊張和抑郁等痛苦。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鄉村醫生實施心理教育培訓是鄉村醫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
2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現狀
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是當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根據衛生部下發的《1991-200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和《2001-201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等有關鄉村醫生教育規劃政策,我國各級別鄉村醫生教育培訓政策相繼出臺,鄉村醫生培訓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目前鄉村醫生培訓以獲得學歷和考取行醫資格為目的,忽視鄉村醫生的專業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質作為一種專業技能,其培養沒有得到重視,在治療疾病時就頭痛醫頭、腳疼醫腳,醫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礙而產生的疾病,未能及時發現和診斷,且大部分治療并不規范,導致患者病情貽誤、影響預后,并造成過度醫療[10]?,F代醫學越來越重視疾病中的心理因素,臨床研究發現: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易造成消極情緒狀態,可使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機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心身疾病,還可加速疾病惡化[11]。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行為方式、飲食理念和生活節奏等因素都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態,積極開展心理干預和治療,能夠有效預防和治療人民群眾的疾病,增強人民群眾體質,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調研顯示,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動了解患者心理,對患者本人及家屬具有同情心,熱心講解病情治療過程,傾聽患者感受,對患者治療過程進行心理疏導,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復,控制疾病發展,預防并發癥發生,促進其功能恢復和心理健康,對鄉村醫生進行心理教育培訓成為當前鄉村醫生教育工作重點。
3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策略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把醫學服務的目的視為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的治療疾?。?2]。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認真研究鄉村醫生執業特點,將心理教育貫穿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全過程,通過心理教育培訓,增強鄉村醫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的主動性,鼓勵鄉村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維護患者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相關政策法規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重視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訓政策,鼓勵鄉村醫生自覺提高心理教育素質。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服務行業面臨著更多的壓力,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思想負擔重,心理壓力大,工作愉悅度低,有消極的工作情緒[13],培養鄉村醫生心理教育素質,應首先關注鄉村醫生心理狀況,研究鄉村醫生心理需求,使鄉村醫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將心理教育培訓納入鄉村醫生考核體系是激勵鄉村醫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質的有效措施。
3.2建立鄉村醫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試點
醫學教育機構應積極配合鄉村醫生心理教育培養工作,高等醫學院??梢越⑿睦斫逃龑m椦芯炕?,充分發揮高等醫學院校資源優勢,提供醫學心理學、病理心理學、護理學等心理教育培訓課程和文獻資源,在培訓課程、師資保障等方面加強與鄉村醫生的互動,深入研究農村患者心理特點,有計劃的為農村培養高素質的鄉村醫生。
3.3積極開展農村衛生心理教育宣傳工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需求也不斷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當前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衛生狀況不容樂觀,人民群眾醫學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同時,鄉村醫生對心理教育的作用認識不足,對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欠缺,造成農村衛生心理教育知識普及較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帶頭做好農村衛生心理教育宣傳工作,使鄉村醫生認識到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幫助。通過心理教育宣傳,鄉村醫生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人民群眾心理發展,主動維護人民群眾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就醫需求,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
【關鍵詞】中職學校 心理健康 培訓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38-01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上明確表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要全面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所以如果把我們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比喻成為企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產品”的加工者,那么心理健康教師就是把“產品”變成“精品”的鍛造者。我校心理健康培訓不僅從學生入校就開始進行,而且還把培訓拓展到學生進入企業工作之中,探索出心理健康培訓從校園起步到企業延伸的培訓新模式,為我們輸出的“精品”做好“售后服務”。
一、大環境引發新思考
1.“三無產品”充斥中職校園。現在,不少中職生在心理上處于“三無”狀態,即無動于衷,謂之無情;缺乏活力,謂之無力;漠不關心,謂之無心。中職生時期是人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學生中的大多數是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我校農村戶口學生比例為95%,貧困生比例為21%,單親家庭比例為38%,新入學時心里不健康學生比例為42%,這都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易發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所以心理健康培訓要從入學起步。
2.“富士康現象”促思考引發企業培訓。“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人盡皆知,引發了企業對職工心理健康的關注。職工是企業創造財富的最大生產力,職工的心理健康同樣是生產力。所以,要加強對職工的心理關懷,提高職工健康心理水平,培養職工幸福感,延伸企業安全文化創建觸角,提升企業本質安全度,從源頭上預防和竭力減少生產安全事故。
二、小作為實現新目標
1.變“廢”為寶。我校心理健康培訓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并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終把家長口中的“廢物 ”,社會眼中的“廢材”,變“廢”為寶!一年來,我們先后到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沈信心理學校、沈陽市兒童活動中心、南昌一專、江西化工學校、江西信息學校、北京商貿學校、深圳保安職業技術學校、廣州機電學校等12個單位進行了參觀學習,特別是針對心理咨詢室的設施設備做了認真的研究和交流?;匦:?,撰寫了我校《心理咨詢室增設調研報告》。經過專家論證及對我校相關設施進行研究比較后,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方案。
2.精雕細琢。隨著人才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壓力加重,學生進入企業工作后,角色一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一時難以適應,學生在心理上一時難以適應,會引發矛盾、糾紛、甚至離職,給自己和企業均帶來負面影響。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工作壓力,容易出現心理緊張、挫折感、痛苦、自責、喪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狀態,所以心理健康培訓走進企業十分必要。實踐證明,良好的心理疏導和訓練,能夠增強員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力量感,還能提高員工的創新意識、貢獻意識、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經過我們的精雕細琢,“精品”定會綻放光芒!
三、拓思路引入新模式
1.研發教材,引領工作。為了讓學生自助了解心理健康常識,我們編寫了《中職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冊》,方便學生自己閱讀。為了擴充心理健康培訓的團體訓練內容我們編寫了《中職生心理健康實訓教程》,方便教師使用。為了在學生即將實習期前指導學生學習求職就業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生心理的積極調試,為順利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還編制了《中職生就業心理指導手冊》,方便學生們隨時運用學習。
2.常規工作,別具匠心。我們的心理健康培訓工作除了完成心理課程、心理咨詢等常規工作外,還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開設了人際關系、溝通交流、團隊合作、自我認知等不同內容的工作坊,有的放矢的解決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成立心理社團,組織豐富多彩的各種心理健康學習活動,比如“心理電影”觀摩交流會、心理讀書會、心理茶話會等等。
五、獲成效促進深探索
〔關鍵詞〕美國;學校心理學;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06-0017-03
學校心理學是20世紀緣起于美國的一門新學科,美國學校心理學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日臻完善。我國的學校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對美國學校心理學進行系統研究則是在2000年以后,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論文類。筆者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工具書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工具,以“美國學校心理學”“美國學校心理”為檢索詞檢索了2000年后的文獻,對美國學校心理學發展概況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對我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一、初具規模的專業隊伍
1950年,美國學校心理學家的人數約為一千人。1970年,上升到五千人。20世紀70~80年代,學校心理學家的人數突破了兩萬人[1] 。1992年,美國心理學會提出每千名中小學生至少應配備一名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的標準 [2]。直到1999年,全美已有 218所研究生院設有學校心理學專業。其中五分之一的學校心理學專業能授予博士學位,其余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和學校心理學專家資格證書[2] ?!?000年,美國約有22000~25000名獲得州或國家學校心理學家證書的工作者,這個數字包括培訓者、州政府管理人員以及從業者。2002年,美國學生與學校心理學家之比大約為1800 :1[3] 。截止到2005年,估計全美已有32300名學校心理學家。目前,美國學校心理學家的隊伍仍在不斷擴充之中。
二、完善的學校心理學家培養計劃
培養一名學校心理學家的完整過程包括:首先申請進入具有認證資質的大學;然后進行課程學習、技能訓練、實習與見習、職業道德培養;最后資格審查、獲得資格證書或執照。中間環節缺一不可 [5] 。學校心理學家培養計劃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學校心理學專家培養計劃,為學校培養解決問題的專家,是目前廣為流行的培訓方法。學習者必須具備教育心理學或相關的心理學碩士學位。第二類是博士培養計劃,培訓研究者與從業者,或者專業培訓人員。學校心理學家的培訓計劃分為培訓課程和實習兩部分,培訓課程通常為60個學分,另外還有為期一年的實習。這種培訓內容集中于心理健康、兒童發展、學校組織、學習、行為和動機幾個方面。當代的培養計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十分注重實際經驗的積累,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見習與實習的機會[3] 。 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學會(NASP)規定:“在適當督導的條件下讓候選者有機會表現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培養其學校心理服務的專業技術能力”,NASP將見習期定義為一種經驗積累的重要過程,一般為一個全日制學年,或半日制兩年,也有的多達數年,并且其中至少有600個小時必須在學校環境中度過。此外,NASP在1992年建議一個學校心理學家在其從事學校心理工作的頭三年,每周必須接受至少一個小時的面對面督導 [6] 。
美國學校心理學家的培養有兩種模式,即“科學家―從業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和“專家―從業者”模式(professional-practitioner model)。這兩種模式由于各自的培訓理念不同,分歧很大。一些心理學家認為,“科學家―從業者”模式“流露”出“科學家”這個詞有點不妥。在“專家―從業者”取向中,強調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課程內容安排應該多為技術,而不是理論;應該尋求臨床的敏感,而不是學術的睿智。這種專家訓練模式就是讓專家幫助求助者評價問題狀況、確定干預目標,并通過矯正無效行為、思想、情感反應或環境因素來尋求恢復求助者心理困境的方法 [7] 。
三、規范的資格認證制度
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學會(NASP)和美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分會(APA)負責對全國各所大學的心理學、教育學院系的學校心理學家培養計劃進行全面認證。認證主要包括課程學習、技能訓練、學習實踐等多個方面。這兩個認證機構定期對專業認證標準進行修訂。截止到2000年底,美國共有52所大學的學校心理培養計劃通過了NASP的專業認證標準 [5] 。
在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必須獲得所在州或者美國學校心理學家證書委員會頒發的證書方可從事學校心理學工作。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出現了最早頒發學校心理學家證書的州立教育機構。1960年,美國共有50個州實行學校心理學家證書制度。1977年,美國所有的州都頒發學校心理學家證書[1]。2002年,美國全國教職專業標準委員會(NBPTS)制定了優秀學校心理學家專業標準,提出了優秀學校心理學家所應達到的專業發展水平,成為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專業發展的理想目標。每個州的資格認證制度通常都不一樣,各州通過立法來規范資格認證和證書評定工作。
四、系統化的學校心理學服務體系
我國學者對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研究,常常將學校心理學、學校心理輔導、學校心理服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咨詢視為同一問題。然而事實上,這些概念的內涵是不同的,最主要的區別是服務對象不同。學校心理輔導的對象為在適應及發展方面需要幫助的部分學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為全體學生;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則為在適應和發展方面出現困擾并主動尋求幫助的個體。在這里,筆者將學校心理輔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心理咨詢統稱為學校心理學服務,它是心理學理論在學校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屬于學校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健全的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
按照雇傭關系的不同,美國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可分為四種,即:(1)學校為本的服務(School-based Services),主要是指在學校情境下由學區雇用心理學人員為學校提供服務,以學校資金付費;(2)與學校有關的服務(School-linked Services),這是指在接近學校的環境下,由非學區聘用的心理學人員提供服務,他們的費用由非學?;鹬Ц?;(3)與社區有關的服務(Community-linked Services),這是指把學校和社區連接起來,聘用學校人員,由學區基金付費,在學區內實施服務;(4)社區為本的服務(Community-based Services),這是指由社區資助,社區聘用向他們負責的人員為社區提供服務,費用由非學?;鹬Ц?,這些人更多地是在其他背景下而不是在學校工作,這種模式適合于傳統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 [7] 。
如果從時間維度上將學校心理服務模式分為傳統的學校心理服務模式和現代的學校心理服務模式,則醫學模式是前者的代表,生態模式是21世紀的新模式。受醫學模式影響,傳統的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將兒童的心理障礙看作是疾病,教育所做的就是將有心理障礙的兒童與正常的、健康的兒童分開,并放到特殊班或特殊學校中去。這種模式往往將兒童的心理障礙看成是個人原因造成的。學校心理服務生態模式則認為,個體的某一方面“功能不良”與其身處的環境有關,應該努力尋找有效干預這種環境的辦法;學校心理學者應該是兒童、家庭、學校賴以存在的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以學校心理服務生態服務模式為理論基礎,當前的美國學校中形成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為主體的心理服務體系,這個服務體系主要由學校心理咨詢服務與學校心理學服務兩大部分組成,在美國的學校以各種心理服務中心的形式出現,服務人員一般由不同專業、不同學歷的專家組成,其中有學校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甚至還包括語言矯正師等特殊專家,他們組成各種形式的服務機構,為學生、教師、家長提供多層次、多內容的心理服務 [6] 。
(二)發展性的學校心理輔導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性心理輔導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出現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心理輔導模式。(1)邀請模式,它是構建在邀請教育理念基礎上的學校心理輔導工作體系。邀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學校要在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和潛能,充分調動學校所有人員、物質條件、規章制度、教育政策、各種教育計劃和活動等方面的資源,把學校變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學生在學校里應感到自己是受歡迎、被接受和被欣賞的。(2)心理輔導綜合模式,它由組織管理和教學計劃兩部分組成。組織管理部分包括:確定輔導模式的定義和教育宗旨,教育設備和資源的管理,顧問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管理,教學及管理人員的使用及費用預算管理等。教學計劃由四個部分組成:輔導課程,個體教育計劃,應答和系統化支持措施。這些計劃規定參與心理輔導工作的有關人員的具體職責、工作或學習計劃和程序。綜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突出輔導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確規定心理輔導教師的工作職責和內容。(3)顧問教師計劃,該模式的出發點就是在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心理發展的支持性人際關系,在學校范圍內建立一種支持性環境。在此模式中,全體教師參與心理輔導是學校成功實施發展性輔導的關鍵。學校中的普通任課教師應該而且能夠成為學生信賴的指導者,可以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五、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
20世紀末,在美國興起了積極心理學思潮,其倡導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里格曼。不同于以往關注心理疾病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研究愛、勇氣、正直、誠實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將心理學的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它提倡通過激發人自身積極的心理品質來解決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學校心理學在美國學校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如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的開發。該模式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是當前美國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新的思潮與趨勢。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積極的手段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來看待問題、處理事情,形成以幸福感、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成長為中心的課堂氣氛,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品質的形成。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消極心理的調整和干預轉移到積極品質的研究和推進上來,著眼于積極的發展層面,對受教育者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結語
美國學校心理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擁有完善的學校心理學家培養計劃、規范的資格認證制度、系統化的學校心理學服務體系。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在學校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方面所進行的探索和成功經驗,在某些方面可以為我國尚在發展中的學校心理學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但鑒于中美兩國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我們在吸收和借鑒時要避免簡單移植,應考慮我國具體國情,將其本土化,使其具有適應性,以切實提高我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佟月華.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J]. 濟南大學學報, 2000, (3): 44-46.
[2] 喬佳. 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對我國心理教育工作的啟示[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0,(5): 36-38.
[3] 佟月華. 美國學校心理學家職業特點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 2005, (8): 57-61.
[4] 官群. 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系統分析及啟示[J]. 教育研究與實踐, 2009, (2): 58-62.
[5] 王宏方. 美國學校心理學家的培養過程[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3, (9): 24-26.
[6] 汪亞芳. 美國學校心理服務體系研究及其啟示[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06.
[7] 任其平. 美國學校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 比較教育研究, 2007, (1): 49-53.
【關鍵詞】農村中學教師;心里問題;存在原因及對策
一、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農村中學教師在身體上存在亞健康狀態的人群過半,許多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他們在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常常出現諸如疲勞、煩躁、易怒、過敏、緊張等反應,其心理健康不容樂觀。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農村教師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巨大的社會競爭也極易使農村中學教師產生種種心理壓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因此,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造成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有:首先是社會環境變化引起的心理壓力。
社會的信息化和現代化,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富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手段,這無疑增大了教師的壓力。社會的變遷和現代化催生了一批新職業,人們對社會職業評價的標準越發向金錢靠攏,導致農村中學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價值感產生了懷疑和動搖,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則不斷提高,不僅要求教師專業全能,更要人格完美、勇于奉獻,由此,使教師的職業規范與職業價值趨向發生混亂,增加了教師適應的難度。社會支持系統乏力,面對為社會承擔了巨大壓力和擔負著社會期望的教師,整個社會在物質和精神層面所提供的支持尚顯不夠。其次是學校內部環境引起的心理壓力。盡管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實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應試教育仍然是當前中學教學的主要形式,農村中學也不例外。在農村中學,一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有很大一部分農村中學注重教師的考核,而這一考核的唯一標準就是升學率與期末考試成績,因此相當一部分教師尤其是畢業班教師都是疲于奔命,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體制正進行著全面改革,諸如職稱評定、崗位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這些新舉措也使農村中學教師一時難以適應,同時教師還承受著來自于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失衡、知識更新、家庭負擔等等的壓力,但教師還是希望能夠有所成就,因此導致有的教師覺得不堪重負。第三方面,由于教育系統的不斷變革以及基礎教育中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在這些新要求中,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學方式的改進、教學內容的修訂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師在適應上的困難,而農村中學由于經費緊缺等原因對教師的培訓卻顯得乏力,使不少教師忙于應付。最后是農村中學教師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壓力。由于社會支持系統脆弱,再加上競爭壓力的加大和教師自身素質較低等原因,相對城市教師來說,農村中學教師的角色沖突較為突出,個性較為壓抑,自卑感較強,心理調節機能稍顯不足,心理適應能力明顯較低。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學教師教育觀念相對落后,教育科學素養相對缺乏,知識結構老化,科學文化素養不高。這種狀況必然使農村中學教師在應對社會變革和基礎教育發展的挑戰時,容易出現職業適應不良問題。一些中老年教師,特別是沒有正規文憑的教師表現較為突出。
二、解決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問題的策略
1、 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些研究揭示,有超過50%以上的農村教師存在心理問題。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單純以知識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建立以現代社會需要為目標、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價值取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政府而言,應該從宏觀政策上確保教育先行,不僅要改善教師的物質待遇,平衡教師心理,也應該從政策上強化教育在整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完善農村教育的社會支持系統,改善農村教師的生存環境。
2、構建農村中學教師的全面評價體系,減輕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壓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農村教師的評價體系。要使評價體系能全面、客觀、真實、具體地反映農村教師的工作。要遵循教育規律,加大教師的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權重,激發教師關愛學生、關心學校、關注自己,真正減輕農村教師的心理壓力。從農村實際出發,拓寬農村教師的各種學習途徑。在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課程計劃中,應該按照現代教師的素質要求來開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內的課程和講座,使農村教師的心理素質伴隨其他素質共同提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2012年12月,教育部出臺了修訂版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更加明確地指出:“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备鶕蓚€《綱要》的要求,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教育局組織干部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以區域性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為切入點,以中小學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1.開設心理咨詢師課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化水平
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矛盾的多發期。社會思潮激蕩,價值觀念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豐富了青少年的現實世界,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探索、進取精神,但同時也讓他們遇到了許多新問題,產生了許多心理困惑和煩惱,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和合理的引導幫助。另一方面,教師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以前的教育方法、手段對現代學生來說不能完全奏效,他們熱愛學生,渴望能夠給學生們一種貼心的、有效力的影響、幫助,但又苦于缺少對學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和專業化的知識、技能?;诂F代學校教育發展中出現的種種新問題,我們深信,一個無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一個不了解學生心理成長規律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順利推進,校長的認識和支持要到位,教師的心理學知識和工作技能要合格。我區從2011年起,在深化中小學校長思想認識的基礎上,由區教育局出資、各學校組織選送熱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對他們進行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目前已有82名教師順利通過了國家勞動部的考試,70多名教師正積極準備參加2013年國家勞動部的考試。目前,他們都已在各自的學校開設了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支具備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已具雛形。
2.聘請專家指導,為教師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教師如何正確看待自己,如何科學地理解學生、剖析教育現象,師生如何共同健康發展是每位教師面臨的新問題。2011年以來,我們聘請了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轄區內的校長和廣大教師舉辦了“教師如何減壓”“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班級特殊兒童的行為矯治”等專題講座;聘請了上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專家開設了題為“善待每一位學生——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的教育策略”和“青春期教育”課程。這些課程為廣大教師開闊了視野,教師們開始學習從心理學專業角度看待教育中的諸多問題。
3.多管齊下,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技能培訓
心理咨詢師課程學習僅僅是教師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課,僅僅是為教師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學生心靈的門。面對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們一直在探索能夠更有效地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著力點和抓手。經過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當更多地聚焦于營造和諧的氛圍,運用簡單形象的方法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聚焦于學生的優勢能力和積極心理品質的開發、培養,通過發現、激活、培養學生個體內在固有的、具有建設性的優勢力量,促進其自我的心理和諧以及自我與環境關系的和諧,進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確立了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后,我們開始探索工作路徑和方法。2011年底,我們派人到上海的學校取經,邀請省內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共同商討研究,最終確定了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歷下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路徑和方法,并對教師進行了相關培訓。
(1)組織繪畫心理輔導培訓班。繪畫活動是人類最自然、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其在表情達意、深化自我覺察和自我整合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單純的語言教育無法比擬的。這種心理輔導形式不受時空限制,操作方便、靈活,容易突破口語表達的限制,降低繪畫人的心理防衛,比其他以言語為主的心理輔導更適合青少年的發展特點。我們從2011年11月開始,先后組織了兩期繪畫心理輔導培訓班。教師們邊學邊實踐,在自己所帶班級中同步推進了繪畫心理輔導實踐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請進來、走出去,組織教師學習團體心理游戲輔導。團體心理游戲輔導是通過集體的協作共同來完成的,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夠促進成員之間的互相了解,增加交往經驗、培養集體合作精神。同伴關系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交往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的經驗有利于個體的自我認知和人格的發展。2012年寒假期間,我們邀請上海市知名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為班主任舉辦了“團體心理游戲設計與操作”培訓。參加培訓的教師將所學知識技能創造性地應用到了新學期學生、班級管理和教學中,改革班會課、文體課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組織教師利用網上課堂學習沙盤游戲輔導。沙盤游戲輔導是將潛意識內容意識化,進而提升個體的自我覺察力、達到療愈心靈的一種表達性心理輔導方式。沙盤游戲的起源與兒童的早期教育和心理輔導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基本思想是自由與保護、治愈與發展、發展與創造。我們從2012年開始,先后組織教師參加了復旦大學申荷永教授的網上沙盤游戲輔導課堂,還有12位教師外出參加了中科院心理所組織的沙盤游戲輔導學習班。沙盤游戲輔導非常適合用于青少年心理輔導,解決問題快速有效。我們先在區教師進修學校推出了沙盤游戲輔導應用培訓和個案咨詢,此后很多學校購買或自制了沙盤游戲輔導的基本工具和材料,部分學校已經取得了初步的社會效益,更多的學校正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
(4)其他多種技能的培訓。中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不斷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尤其是初中生心理發展的平緩與生理發育的迅速之間會產生矛盾,使他們容易出現各種形式的心理問題,甚至會出現心理生物性紊亂、自殺傾向和行為等心理行為偏差;另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技能和方法。針對上述問題,2012年3月,我們派出骨干教師23人到北京參加了海藍博士舉辦的“危機管理”培訓課程;2012年4月,派出骨干教師22人聆聽了臺灣楊明磊博士“微語言及接觸性治療方法”講座;還有部分教師參加了心理咨詢實務和技能網上培訓班等。
4.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培訓
教師的教學和研究能力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幾來年,我們堅持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以科研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為了提高教師科研水平,舉辦了關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學習培訓,并著手相關課題的研究。我們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將學生的學習能力按年齡段劃分為聽課方法、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十余種影響因素,從多所小學選取了16個實驗班,分年齡段進行實驗研究,嘗試找到制約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分析梳理,我們提出了提高學生學習適應能力的對策與建議,并大力推動相關措施的落實。此外,我們還加強與駐濟高校心理學的專業院系以及社會心理學會藝術心理專業委員會專家的聯系與合作,邀請他們定期到我區開展沙盤游戲輔導和心理輔導案例研討會。我們還與高校心理學教授合作開展了課題研究工作,合作的課題“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中小學心理教育研究”正在積極申報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
二、扎實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
1.著力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發
為了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發,采取了分段設計的策略,以“滿足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和學生需要”為宗旨,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分割為六個階段,即小學低、中、高年級和初中一、二、三年級。課程開發小組成員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選取不同的內容進行課堂實驗操作。以初中學校為例:初一年級的主題為學習,包括學習方法、學習計劃的制定等;初二年級的主題為交往,包括同性、異性的交往;初三年級的主題為迎接中考、職業選擇等。各小組成員根據自己工作實際,承擔一個學段的課程開發任務,在本學段開展授課研究,一個月匯總交流一次。目前,我們在融合各年齡段的課程情況的同時,改編、整合、補充、拓展課程內容,將于2013年9月推出“心理課程開發與研究”的課程模塊,在組織編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同時,編寫相應的心理訓練課程手冊,使之成為有效的課程標準予以推廣。
此外,我區先期通過心理咨詢三級證書考試的教師已經在自己所在的學校開始了特色課程的研究開發。例如:濟南五中的考前減壓課程、泉城中學的教師志愿者服務隊、燕柳小學的兒童游戲輔導、十畝園小學的自制沙盤、解放路第一小學的繪本心理輔導課、青龍街小學的藝術心理課等,在這些針對學生年齡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教師們運用繪畫、音樂、游戲等表達性藝術輔導手段,解決了許多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困惑和煩惱,預防了一些問題行為的發生。
2.設置心理咨詢室,為需要幫助的學生個體提供專業化的心理服務
由于每個學生成長的家庭背景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部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積累了一些負性情緒,或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為了讓這些學生得到專業化的心理輔導,我區的每所學校都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干預和指導。專、兼職心理教師通過繪畫、沙盤游戲、晤談、音樂放松等方式,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學校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記錄心理咨詢全過程,對比咨詢效果,評估咨詢目標,實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監測,從而達到精心呵護中小學生精神家園的目的。
3.重視家校合作,推進家庭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家庭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學生的性格、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投射。我們在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家庭文化建設,并和高校心理學專家一起走進校園的家長會,宣講家庭文化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并從具體的家庭文化建設方法入手,教給家長處理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的方法與策略。近兩年,我們先后在多所學校進行了家庭文化與兒童成長環境研究,并面向家長舉辦了家庭文化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講座,受到了家長的歡迎。與此同時,我們還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教育進社區”“專家進社區”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推向社區。其中“家有一老,帶好一寶——給隔代教育支招”的講座受到了社區的歡迎,吸引了各媒體的目光,同名文章在《濟南日報》大篇幅展示。2013年,我們還將推出家庭教育系列課程。
4.“幸福教師工作坊”促進教師健康成長
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引導教師減輕職業壓力、消除職業倦怠、幸福工作每一天,也是我們正在探索的重要課題。2012年起我們在全區開設“幸福教師工作坊”,由進修學校教師和學校心理咨詢師組成工作團隊,依據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設計和實施工作坊內容,用團體輔導、繪畫、音樂放松、閱讀療法、NLP等輔導方法,對班主任團隊、教師團隊、干部團隊進行團體輔導,促進干部教師對自我意識、人生價值、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的思索,這些活動對于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激發工作熱情、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我們還組織了有益于教師身心成長的系列活動,例如:“教師與讀書”——教師心理素質的提高與讀書;“做幸福教師”系列團輔課程;“走進孩子心靈”——案例分析與師生溝通技巧;等等。
三、濟南市歷下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啟示
1.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
積極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末,是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心理學思潮。它基于對人性的尊重,堅信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具有自我和諧以及自我與環境和諧的自我調節機制,主張以全面、整體、發展的立場理解人的心理與行為,用積極的視角研究人類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個人特質以及積極社會組織的建立與運行等。立足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我們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當聚焦于學生的優勢能力和美德的開發與培養,我們要求每一位學校領導、心理教師都要立足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力量與價值,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著力讓學生相信并善于發現、開發自己的價值與優勢。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及個別咨詢等都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為根本目的。這種理念大大提高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前瞻性。
2.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兩個重要切入點
將學校教育的“兩個中心”——教師和學生作為重要切入點,一方面,將調節教師情緒和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疇,不再僅僅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學生身上,而是通過提高對教師的關注度,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沙盤游戲、心理劇等多種更符合學生心理需要的方法手段,取代過去以說教為主的單一的教育形式,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3.推進三方面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立
由一線工作教師、高校教授、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三個群體科學分工、通力合作組成了融合真實教育情景、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及具體工作經驗技能為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體系,在實踐中更科學、高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構建四層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我們從四個層次出發,構建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第一,從政府到學校,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了細致全面的規劃,制定了具體的方針政策;第二,注重吸收學習國內和國外的相關知識,關注最新動態,時刻具備前沿眼光;第三,注意在時??偨Y成果經驗、反思現象問題的同時,鼓勵各級教育工作者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第四,始終堅持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