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洋產業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文章利用統計數據分析了廣西海洋產業科研的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快廣西海洋產業科研的對策。
關鍵詞 :廣西海洋產業 科研 對策
一、廣西海洋產業基本情況
1、海洋產業的概念。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行業標準《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HY/T052-1999)的規定,海洋產業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進行的生產和服務活動,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科學研究、教育、社會服務等13個行業。
2、廣西海洋產業現狀。2011年廣西海洋捕撈產量665281噸,海水養殖產量923噸。沿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613.8億元,海洋產業386.7億元,海洋相關產業227.1億元。海洋產業中三次產業結構為:第一產業126.8億元,占比20.7%;第二產業230.6億元,占比37.6%;第三產業256.4億元,占比41.8%。
3、廣西海洋產業發展目標。發揮北部灣經濟區“陸海組合”的稟賦條件,開拓廣西發展的新資源和經濟活動空間,海陸互動,以港口為依托,以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為支撐,以海洋產業為主體,打好傳統產業基礎,加快發展臨海大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努力把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區域性海洋產業基地、物流中心和制造業中心,海洋產業成為北部灣經濟區支柱產業之一,海洋經濟成為廣西經濟新的增長點;2020年,初步建設成為“海洋強省”,海洋產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左右,海陸經濟一體化,建成相互促進、統一協調的“藍色國土”。
二、廣西海洋產業科研情況
1、科研機構與人員情況。2003年廣西有海洋科研機構1個,2011年有9個,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8個,年均增加1個。2003年廣西有海洋科研人員31人,2011年有466人,年均增加54.38人(見表1)。
2、研究情況。2011年廣西海洋R&D人員171人,R&D經費0.27億元,R&D課題數84項。2003年廣西海洋科研機構課題數37項,2011年為84項,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47項,年均增加5.88項。2011年廣西海洋科研機構課題數84項,其中基礎研究0項,應用9項,試驗發展24項,成果應用44項,科技服務7項(見表2)。
三、廣西海洋產業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
1、科研投入力量嚴重不足。2011的廣西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83236萬元,僅占全國總額的0.36%。2011年廣西沿海地區海洋生產總體9191.1億元,占全國沿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的20.20%。
2、科研機構與人員偏低。2011年廣西海洋科研機構9個,占全國的比重為5.03%;科研人員466人,占全國的比重為1.24%。
3、科研人員的學歷低。2011年全國海洋科研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的學歷構成如下:博士22.41%,碩士28.48%,大學生36.34%,大專生12.78%;廣西的學歷構成為:博士3.76%,碩士19.65%,大學生57.80%,大專生18.79%。博士、碩士比重比全國低18.65、8.83個百分點,大學生、大專生比全國高21.47、6.01個百分點。
4、科研人員職稱低。2011年全國海洋科研機構科技人員擁有高級職稱的比重為43.37%,中級職稱的比重為36.89%,初級職稱比重為19.73%;廣西高級職稱比重為19.76%,中級職稱比重為43.36%,初級職稱比重為36.87%。廣西的高級職稱比全國低23.61個百分點,中級職稱與初級職稱比全國高6.47、17.14個百分點。
5、科技課題數量少。2011年廣西海洋科技課題104項,占全國比重為0.73%。其中:基礎研究課題4項,占全國比重為0.12%;應用研究24項,占全國比重為0.65%;試驗發展55項,占全國比重為1.93%;成果應用10項,占全國比重為0.69%;科技服務11項,占全國比重為0.40%。
6、科技專利數量少。2011年廣西海洋專利申請受理數33件,占全國比重0.75%,其中發明專利7件,占全國比重0.19%;專利授權數19件,占全國比重0.93%,其中發明專利件2件,占全國比重0.15%;擁有發明專利總數2件,占全國比重0.03%。
7、R&D偏少。一是R&D人員少。2011年廣西R&D人員171人,占全國比重0.68%;二是R&D經費內部支出少。2011年廣西R&D經費內部支出0.27億元,占全國比重0.24%;三是R&D課題數少。2011年廣西R&D課題數83項,占全國比重0.83%。
四、加快廣西海洋產業科研的對策
1、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強化科研創新意識,加大對海洋產業研究經費支持力度,建設科研創新平臺,圍繞廣西海洋產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共性技術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利用新的科研成果提高廣西海洋產業的質量與水平,把傳統海洋產業打造為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
2、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開發體制環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機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快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創新科技人才培養機制,以海洋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為重點,實施領軍人才和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工程;鼓勵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海洋產業的企業投資創辦或與區內企業聯辦科研機構,聚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提高科技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
3、加強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知識產權納入科研管理的范疇,引導人們逐步形成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習慣;科研管理人員要加深對國際規則的了解,彌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參與市場競爭經驗;利用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保護知識產權重要性的宣傳;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維權機構,引導廣大科研人員自覺學習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法律知識,了解申請專利、商標以及著作權的條件、程序等,樹立知識產權觀念,積極依法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提高知識產權申請的數量和質量;對遭受侵權的科研人員提供專業的維權咨詢、服務和協助。
參考文獻
[1]廣西區人民政府,廣西海洋產業發展規劃[D],2009年12月.
[2]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統計年鑒,海洋出版社.
作者簡介
關鍵詞 廣西 海洋化工 專利信息分析
1.引言
海洋化工業是指以海鹽、溴素、鉀、鎂及海洋藻類等直接從海水中提取的物質作為原料進行的一次加工產品的生產活動。據科學家測試,海水中含有80多種化學元素,其含量最大的11種依次為氯化物、硫酸鹽、碳酸氫鹽、溴化物、硼酸鹽、氟化物、鈉、鎂、鈣、鉀、鍶等;在80多種元素中,其中有17種元素是陸地所稀缺的,其數量比陸地儲藏量要大得多,對提供人類能源和工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
2.我國海洋化工產業專利信息分析
2.1海洋化工產業專利申請與授權趨勢分析
任何現代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該領域的技術發明創造。產業從無到有,從興起到衰退,總是伴隨著該領域專利申請數量曲線的變化而變化?;趯@暾埖臄祿治鑫覈?0年海洋化工專利申請,對把握海洋化工產業發展趨勢有指導作用。
圖1 2002-2011我國海洋化工專利申請與授權趨勢見
從圖1顯示,10年間我國海洋化工專利數量增長呈現出典型的朝陽行業曲線特征,合我國海洋化工作為新興產業的技術特點。發明專利的申請量與授權量從2006年開始的大幅增長,與我國2006年《國家“十一五”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的有力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事業跨越式的發展,各沿海省份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開展科技興海,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證明了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能力對于海洋產業的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2 海洋生化工業用酶專利分析
圖2.1 海洋工業用酶申請與公開趨勢圖
海洋工業用酶專利申請在2007年以前不足每年5件的申請量,說明該時期以前對海洋工業用酶的研發投入不夠重視,2007年開始增長,說明申請人的相關研究已開始有所突破并企圖搶占市場份額。值得一提的是,5項外國發明專利均在2008-2011年申請,說明該領域外國公司進入中國時間較晚,說明海洋工業用酶領域在全世界范圍內起步較晚,擁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我國在海洋工業用酶專利申請排名前五名的分別為山東 26項發明專利,江蘇 6項發明專利,浙江5項發明專利,遼寧4項發明專利,安徽 3項發明專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國專利申請占了總量的近10%,說明國外科研機構已經開始重視我國海洋生化工業用酶領域,我國應加大力度發展自身技術,做好國外申請專利的相關準備與應對措施。
圖2.2 海洋工業用酶申請各省分析
綜上所述,在海洋生化工業用酶領域我國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各種理論技術發明多由相關研究所完成,在技術生長曲線中處于萌芽期階段,相關參與研究和開發的人員相對較少,在獲利能力方面短期內難以見成果,需要在技術科研相關方面給予扶持,使其在產品方面得到突破與創新。
2.3海洋精細化工專利分析
專利公開相對于專利申請具有滯后性,故專利公開數據與專利申請數據存在一些差異,但總體變化趨勢保持一致。由圖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專利申請量最多,2011年僅次于2008年,專利申請量6件,而2004年未有專利申請;其余年限專利申請量比較穩定,保持在3件或4件??傮w來看,我國在海洋精細化工領域方面的專利申請比較穩定,但每年的申請量較少,與我國擁有大面積海域的地理優勢存在不和諧之處。
我國在海洋精細化工領域專利申請數據最多的省份為天津市,且遠遠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山東和遼寧,分別申請專利有3件、北京和廣州、四川專利申請各有2件,江蘇、臺灣和河南省也均申請有專利。如圖:
圖2.6 海洋精細化工領域各省份專利申請量圖
綜上所述,我國在海洋精細化工領域的專利數量較少,且針對支持提溴、提鉀等新技術研發,大力發展溴系列制品、苦鹵綜合利用制品、精細化工等產品的專利更少,專利技術尚不成熟,從側面也表明我國在海洋經濟化工領域的巨大發展前景。
3 促進廣西海洋化工產業發展的對策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進行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技術革新,加快以海洋資源為依托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廣西作為臨海大省,占據著明顯的地理優勢,在海洋新興產業相關領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為加強廣西該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尚需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基于廣西現有海洋新興產業相關技術現狀,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快廣西海洋化工產業發展。
3.1增強海洋資源開發意識,合理利用海洋資源
制定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建設國家級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范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和生產基礎,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產業技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廣西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和發展。
3.2加強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我區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科技隊伍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借鑒山東福建等省份的先進經驗,廣西在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布局上,應以大學和相關科研機構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構造引進和培養海洋科技重點人才的良性環境,形成以人為本的人才梯隊,以盡快縮小海洋科技水平與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差距。
3.3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基于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專利申請情況來看,一方面產業相關技術不夠成熟,缺乏科研技術的支撐,產品科技含量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相關專利苦于缺少將專利成果付之產業的渠道,導致相關專利發明壽命普遍較短。因此,廣西要大力促進產學研結合,以促進專利成果產業化,推進廣西海洋開發形成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改造成和提升海洋經濟的發展。
4 結束語
近十年我國海洋化工專利申請數據的時序曲線充分顯示著一個典型的朝陽產業趨勢,廣西政府把加快海洋化工新興產業建設列入“十二五”科技規劃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要想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廣西需要加強海洋化工產業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創新型高新技術海洋化工企業,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海洋化工技術科研水平,力爭建設成全國優秀的海洋化工基地。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差異;生產效率;泰爾指數;Malmquist指數
中圖分類號:F1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利益空間和資源基地,以高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正逐步成為各國發展藍色海洋經濟的戰略重點[1]。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高新技術發展為基礎,以海洋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為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新能源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以及海洋綜合服務業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消耗少的產業,是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和廣闊市場需求[2]。
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按照地理屬性可將我國11個沿海省市劃分為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泛珠三角地區。其中,環渤海地區包括天津、山東、遼寧和河北四個省市;長三角地區由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組成;泛珠三角地區則包含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四省。由于區域特征存在差異和發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根據自身區域特征來制定發展方向和路徑選擇。因此,分析海洋新興產業的區域差異,測算其生產效率并明確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促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4],因此關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策[3];寧凌根據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性概括歸納出了產業的選擇準則體系[4];韓立民分析了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表現形式及成因并給出了對策建議[5]??梢钥闯?,當前國內的研究都集中于產業發展機制方面。而國外的學者,如Misra闡述了利用核能進行海水淡化的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對未來海洋電力業的重要作用[7]。Defne著重研究了美國東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發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機物在海洋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現狀和前景[9]。這些國外學者雖然沒有明確定義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但都針對產業效益提高、技術利用等問題作出了分析研究。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外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及發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诂F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應用泰爾指數模型和Malmquist指數模型,一方面從區域差異分析的角度,探討我國三大經濟區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時空變化特征;另一方面從效率變化和技術變化的視角,針對三大經濟區的海洋新興產業生產效率變化進行分解計算及比較分析,并對變化原因做出解釋。
1 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差異內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資源稟賦差異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速度與質量對海洋自然資源稟賦具有明顯的依賴性,屬于資源依賴型產業(如圖1所示)。從三大經濟區所處海域來看,海洋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渤海海域面積最小,但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是我國最大的鹽業生產基地,海洋產業構成以海洋第二產業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長三角經濟區域毗鄰東海,該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線位居全國首位,港口資源優良,并且海洋能源蘊藏量巨大,在發展海洋綜合服務業以及海洋新能源產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南海海域面積全國最大,海洋空間資源豐富,海洋水產和海洋礦產蘊藏量較大,因而海洋傳統產業發達,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業及綜合服務業為主。相較于環渤海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泛珠三角經濟區在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并不具備自然資源和產業結構優勢。正是由于三大經濟區所處海域地理位置各異、海洋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和海洋產業結構不同,造成了我國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差異。
圖1 海洋資源與海洋新興產業關系圖
1.2 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物質資本與勞動力的投入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必備要素,對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如此。由于具有知識技術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對物質資本、復雜勞動和高新技術的依賴性更強,使得海洋新興產業的物質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兩種要素之間具有弱替代性,這是海洋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顯著區別,如圖2所示。圖中,橫坐標為勞動力投入量,縱坐標為資本投入量,曲線QQ′為技術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組合下的等產量曲線,斜線KL和K′L′為兩種情況下的投入組合,與等產量曲線的交點分別為A和B。海洋新興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這種產業的投入多為一次性投入,投資回報期較長,且這些資產具有較強的專用性,變現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興產業對于資本的剛性需求,使資本和勞動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雖然A、B兩點的生產量相同,但是A點的生產效率要高于B點。因此,在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會選擇在資本投入更多的A點進行生產;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沿海城市則不能達到相應的生產水平,這樣便造成了海洋新興產業的生產差異。
圖2 海洋新興產業資本與勞動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與模型
2.1 泰爾指數
三大經濟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和海洋產業發展階段各異,為了分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差異,引入泰爾指數模型。泰爾指數是一個熵指數,反映的是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爾指數可以把總體差異分為區域內差異和區域間差異[11],因此被廣泛地應用于差異分析的實證研究。根據研究內容,選取區域內海洋新興產業的生產總值作為研究對象,泰爾指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設三個區域分別為Q1、Q2、Q3,xi(i=1,2…11)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興產業的生產總值,Xj(j=1,2,3)為區域Qj的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總值,X為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總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區域內、區域間和總體差異的泰爾指數: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數
Malmquist指數最初是由瑞典經濟學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將這一理論與DEA模型相結合,使得Malmquist指數在生產率方面的測算得到廣泛應用。它是基于距離函數的比率來計算投入產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來說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的原理:
為同期的產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別表示以t時期技術條件下的t期和t+1期生產點的距離函數,可利用DEA模型計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產率的變化,若其值大于1說明生產率是進步的;小于1說明生產率是退步的。在規模報酬可變時,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兩個部分,式中第一項為變動規模下的純技術效率變化,第二項為規模效率變化,最后一項為技術變化率。Dtv(xt,yt)為規模報酬可變下的距離函數,Dtc(xt,yt)為規模報酬不變時的距離函數。當技術效率變化大于1時,表示從t期到t+1期,決策單元的生產更接近生產前沿面;而當技術變化率大于1時,說明在這一時期,技術出現了創新或者進步[14]。
2.3 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11個沿海省市為研究對象,時間跨度選擇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區域差異時,選取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總值為指標;在計算生產效率時,以每個省市作為決策單元,在投入變量的選擇上,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固定資產投入和涉海就業人數為指標,其中海洋新興產業的固定資產投入由各年固定資產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產出變量的選擇上,則以各省市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來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和濱海旅游業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2~2011年的《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3 結果與分析
3.1海洋新興產業區域差異分析
根據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計算出反映中國三大經濟區2001~2010年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差異的泰爾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差異方面,區域內差異一直大于區域間差異。動態地來看,2001~2010年十年間,區域間差異的平均值為001,其對于總體差異的平均貢獻率僅為3.8%;而區域內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則達到96.2%??梢?,三大經濟區海洋新興產業的總體差異主要是由于區域內各省市海洋新興產業發展不平衡所致。根據泰爾指數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經濟區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內差異和總體差異(見圖3)。
圖3 三大經濟區海洋新興產業差異比較
由圖3可見,三大經濟區海洋新興產業無論是區域內差異還是總體差異都呈現出震蕩式的下降趨勢,并且以長三角地區的變化趨勢最為明顯;具體來看,泛珠三角地區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差異最大,環渤海地區次之,長三角地區的差異最小,泛珠三角地區內部差異始終在總體差異中占重要地位。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差異從2001年的0.319下降為2010年的0.232,差異程度大幅縮減,說明目前三大經濟區之間的差異在不斷收縮。另外,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經濟區的差異和總體差異的泰爾指數均趨于相對穩定的狀態,表明當前三大經濟區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呈均衡發展態勢。根據上述結果,我國沿海三大經濟區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更主要地體現在區域內的差異,即區域內各沿海省市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測算分析三大經濟區內各省市海洋新興產業的生產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3.2 海洋新興產業生產效率分析
運用Deap2.1分析軟件,對2001~2010年沿海地區各省市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效率進行測算,并進一步將其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規模效率變化和技術變化率三個指數,分別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測算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間我國沿海地區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率年均增長為-2.2%,技術變化率年均增長-2.1%,技術效率年均增長-0.2%??傮w而言,我國沿海地區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術變化指數出現退步所導致。同時,技術效率的下降說明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在已有的技術水平條件下,所投入的資源并未全部發揮作用,因此存在資源投入浪費的情況。從時間上來看,可以劃分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兩個階段。在2001~2005年,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率呈增長趨勢,其中,技術變化率正向增長,技術效率負向增長。這一階段內,海洋新興產業呈現出改進型的發展模式,試圖通過技術創新或者技術進步來提升生產效率,進而帶動產業發展。然而這種情況下,所投入的資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雖說這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卻也是經濟增長的低級階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興產業生產效率的變化出現波動,技術效率正向增長,技術變化率負向增長,表明這一階段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加注重對于資源投入的開發利用,說明這一時期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式已經發生改變,處于由非成熟階段向成熟階段轉變的過程。
再來分析11個省市的生產效率變化情況。表3結果顯示,2001~2010年環渤海地區和泛珠三角地區生產效率分別下降了2.3%和3.8%,長三角地區生產效率則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區的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率明顯較低。這與上述分析的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差異的情況相吻合。三大經濟區中,環渤海地區4個省市的技術效率變化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技術變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長三角地區雖然在技術效率方面下降了0.2個百分點,但是依靠技術優勢,整個海洋新興產業還是呈良好發展態勢;泛珠三角地區由于區域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差異較大,因此無論在技術效率還是在技術進步方面都需改善。
綜合來看,長三角地區是生產效率改善最高的,環渤海地區次之,泛珠三角地區最低,這與泛珠三角地區區域內產業發展差異較大有明顯關系。而從各個省市來看,海洋新興產業生產效率的改善明顯更依賴于技術進步,一旦技術變化出現退步,生產效率就會跟著下降。這表明,當前我國海洋新興產業仍處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因此,加快技術革新,提升產業規模,形成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規模優勢應當是我國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中之重。
4 結論
本文針對我國沿海地區11個省市10年間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差異和生產效率變化,使用泰爾指數和Malmquist指數進行了分析測算,探究了導致其變化的內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幾點結論:
(1)我國三大經濟區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平穩,但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造成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來源于區域內各省市的發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經濟區差異最大,長三角經濟區差異最小。
(2)長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海洋新興產業生產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區。說明當前這兩大區域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區在調整海洋新興產業結構,提升生產效率方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3)當前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技術進步或創新。因此,應對已有技術水平條件下的資源能量進行充分挖掘,這樣才能促使海洋新興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 MGM(1,2)模型 海洋產業 勞動生產率 就業彈性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正在逐步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問題事關國計民生。海洋產業的快速發展將給勞動力就業帶來契機,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將助推海洋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因此,將海洋產業與就業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和分析,可為擴大就業、發展海洋經濟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目前,把就業理論和海洋經濟理論結合起來進行海洋經濟就業的專題研究還比較少。張萬鑫對海洋產業發展對經濟影響與就業彈性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著重研究海洋產業與就業相關關系,并建立了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同時提出了發展策略。孫昭君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我國沿海地區的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產業結構、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對各地區海洋產業吸收就業水平的影響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就業吸納水平的影響程度。周洪軍對全國涉海就業人員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對主要沿海區域涉海就業進行調查分析,闡明了全國涉海就業人員的特點,指出了存在問題,給出了發展建議。崔旺來、周達軍、劉潔等運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對海洋產業發展中的勞動就業貢獻率及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進行了分析預測,指出海洋產業是浙江省吸納就業的主力,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周井娟以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為研究對象,從就業彈性和單位崗位貢獻兩個角度出發,對主要海洋產業的就業拉動效應做出分析。上述文獻均從定性與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經濟增長與涉海就業互動影響,但由于統計指標和統計數據的不完善,導致統計計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結果與實際結果存在比較大的誤差。
灰色系統理論建模所需的樣本量較少,精度較高,能較好地反映系統的實際狀況。鑒于上述文獻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擬采用MGM(1,N)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廣,旨在從動態的、發展的角度,對相互影響關系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未來幾年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以及吸納就業人員總量,并測算出未來幾年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的走勢,希望能夠為今后制定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一、海洋產業發展與就業狀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從2001年9518.4億元上升至2011年45570億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8.81%提高到9.67%,產業貢獻度不斷增強,涉海就業人員從2107.6萬人上升至3420萬人,年均增長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生產要素以及技術條件等差異,因此相應的產業活動及其就業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產業的增加值與從業人員變化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發現,雖然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起步較晚,增加值不大,對海洋經濟的貢獻度不高,但其增長率較高,發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醫藥業從業人員的增長率也比其他產業高,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較大。
從2010年來看,主要海洋產業就業吸納主要集中于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以及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幾個海洋產業,占海洋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為66.38%;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占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89.32%。從2001年到2010年的演變來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主要海洋產業從業人數的比例在下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人數比例在逐步擴大。
二、海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彈性分析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時期內某產業實現的產值與該產業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的比值來表示,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值(萬元)/勞動力人數(人)。勞動生產率越大,說明該產業的人均產出效應越高,勞動生產率越小,說明該產業的經濟效益越低,在研究某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時,不能只看到其吸納勞動力的絕對數量的多少,而應同時考慮到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就業彈性是衡量經濟增長引起就業增長大小的一個指標,即在某一時期內就業數量的變化率與產值變化率之比。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可以用來反映海洋產業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的能力及其變化趨勢,其實質是對海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的變動幅度及海洋產業自身變動幅度的一個反應。用公式表示為:就業彈性系數=就業增長率/產值增長率;新增就業機會=1%*就業彈性*就業人數。就業彈性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強;系數越小,說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弱。當就業彈性水平較低時,即使經濟保持高增長,也不一定會對就業有較強的拉動。分析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便于了解海洋經濟增長對勞動力就業拉動的能力。涉海就業機會的增加不僅與海洋經濟增長的百分點與就業彈性有關,還與當期的涉海就業人數規模有關。
從圖1可以看出,海洋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國民勞動生產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說明海洋就業增加1個單位所創造的產值大于國民就業增加一個單位所創造的產值,如果國民經濟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與涉海部分兩者的差距還要大一些。該圖也從一定層面說明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就業會繼續呈現出趨海性移動的態勢。
雖然,海洋經濟從業吸納總量不如國民經濟總量的吸納總量,但從圖2可以發現,海洋就業彈性明顯高于整個國民就業彈性,說明海洋經濟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國民經濟吸納能力強,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資源來支撐。
三、海洋產業吸納就業人數預測與分析
多變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來,應用到多個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海洋生產總值與海洋從業人數兩個指標所受影響因素較多,相關因素復雜且數據信息難以獲取,自身數據也較少, 模型有解決此類問題的優越性。
通過上述模型對海洋生產總值和涉海就業人數預測,以期能夠為今后制定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從表2中的海洋生產總值的擬合平均相對誤差絕對值(MAPE)為1.61%,涉海就業的MAPE為0.11%,誤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很好地從動態的角度展示了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的發展變化,該模型可以用來作預測,得到表3。
從預測結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產總值規模將達到近10萬億元,涉海就業人數將達到3800萬人,通過對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彈性系數的測算發現,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系數在未來幾年將持續上升,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前述新增就業機會計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國新增就業機會如圖3所示。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利用MGM(1,N)模型從系統的角度,動態分析并預測了我國海洋產業生產總值與就業人數未來發展趨勢。根據目前海洋經濟的發展態勢,“十二五”期末,勞動力需求將達到3800萬人,勞動力的增長也為海洋經濟的繼續發展帶來契機,2015年,預計生產總值將達到近10萬億元。為了保障海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需要有力的對策來支撐。
第一,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是影響就業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國海洋產業的發展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提高海洋經濟增長的質量,保持海洋產業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海洋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第二,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產業結構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特別是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這幾個產業的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來的就業機會高于其他海洋產業所帶來的。
第三,加強海洋勞動力教育與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培訓制度與體系,促使海洋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達到勞動力在數量上和結構上滿足海洋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產業就業力增加的良性互動。
(注:本文獲得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重大課題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評價及試驗區建設研究項目(AOCZDA201102-1)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張萬鑫:我國海洋產業與就業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2] 孫昭君: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我國海洋產業就業狀況及趨勢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
[3] 周洪軍:全國涉海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D].天津大學,2005.
[4] 崔旺來、周達軍、劉潔、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產業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對勞動力就業的拉動效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
[6] 欒維新、宋薇:我國海洋產業吸納勞動力潛力研究[J].經濟地理,2003,23(4).
[7] 翟軍、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7.
[8]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謝乃明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術基礎及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福建??;海洋經濟增長;海洋產業結構;實證
一、引言
海洋產業結構反映一個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程度,優化調整海洋產業結構是發展海洋經濟的的核心。合理的海洋產業結構將有效促進海洋經濟的增長,反之將嚴重阻礙其發展。與此同時,海洋經濟的增長也會對海洋產業結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Denison(1967)通過研究1929~1957年的相關數據發現美國經濟增長中有12%是由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Timmer和Szilmiai(2000)提出了“結構紅利”的假說,研究結果是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正向相關的關系。Pender(2003)運用結構變量的增長模型證明產業結構對總增長有影響。Ashraf和Galor(2008)的研究揭示了持久健康的經濟增長離不開合理的產業結構。Makena Coffman(2009)通過研究夏威夷西北部島群海底漁業禁止令頒布對其國民經濟損的影響表明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存在影響。Karyn Morrissey(2011)針對愛爾蘭海洋經濟的實證研究指出愛爾蘭海洋部門對其國民經濟和勞動就業產生了重要的推動力量。而就國內研究而言,鄭少智,陳志輝(2011)構造了一種能有效度量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指標,結果發現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推動作用。王玲玲,殷克東(2013)運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結果表明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表明海洋第二、三產業的變動能夠帶動海洋經濟的增長,海洋經濟的增長對海洋第一、三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楊堅(2013)指出山東海洋第三產業發展較慢,產業結構仍未呈現出“三二一”的產業發展高級階段的特征,亟需進一步轉型升級。胡曉丹(2015)通過數據圖表分析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論證了廣東省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的關系,運用多元回歸模型研究了廣東省海洋產業結構對海洋經濟增長的作用。結果表明廣東省的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息息相關,海洋產業結構變動是海洋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林應福(2014)研究發現盡管福建省海洋產業集聚效果明顯,但與山東、廣東等海洋經濟強省相比,其海洋產業集聚仍面臨諸多挑戰。
從已有國內外文獻可看出,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產業結構存在緊密的關系,其中,國內文獻中對于福建省的相關研究少有通過格蘭杰檢驗來進行分析,所以本文采用格蘭杰檢驗研究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產業結構關系以此來豐富相關研究。
二、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對推進實施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海洋經濟是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福建海洋經濟發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都對海洋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優化。本文將重點研究進入21世紀后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如圖1所示,除了在2005年由于“龍王”和“泰利”兩次強臺風的影響,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有小范圍的跌落,2001年至2013年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大體是穩步增長的,而福建省的海洋第一產業、海洋第二產業、海洋第三產業的經濟增長趨勢卻發生了較大變化。海洋第一產業一直處于低位,且在2006年下降后生產總值增幅緩慢。海洋第二產業在2005年以前是三個產業中生產總值最小的產業,在2006年生產總值大幅增長,超過第一產業,緊跟第三產業。海洋第三產業2000年至2004年的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在2005年小幅滑落后又繼續增長,增幅較之前有所放緩,但是生產總值一直領先于第一、二產業。
三、研究方法與實證分析
海洋產業結構是以海洋產業分類為基礎,各個海洋產業在整個海洋經濟中所占比例及相互關系。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是一個伴隨海洋經濟總量不斷提高、海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產業結構關系密切,海洋產業結構的不同會對海洋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樣地,海洋經濟不同的增長速度也需要不同的海洋產業結構。本文將通過協整檢驗和格蘭杰檢驗來分析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結構的關系。
(一)變量的選取
為了研究進入21世紀后,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2001年至2013年福建省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代表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分別用變量X1,X2,X3表示,選用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代表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指標,用變量GOP表示,如表1所示。其中,2005年到2006年的統計數據驟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對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
(二)實證分析
1. 平穩性檢驗
經濟變量非平穩是現實經濟常見的現象,而這是導致回歸分析出現偽回歸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回歸分析之前要先對各經濟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通過ADF檢驗來檢驗時間序列平穩性,即通過n次差分的辦法將非平穩序列化為平穩序列。為了防止數據出現劇烈波動來保證時間序列的數據可靠性,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性,本文對這些變量取對數,用ln GOP,ln X1,ln X2,ln X3表示。
如表2所示,本文運用ADF單位根檢驗分別對2001-2013年ln GOP,ln X1,ln X2,ln X3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
由表2可以看出,ln X3是平穩序列,lnGOP和ln X1是一階平穩序列,ln X2為二階平穩序列,一階平穩序列也可以滿足二階平穩,也就是說所選變量均為二階單整時間序列,這符合進一步進行協整檢驗的要求。
2. 協整檢驗
在現實中,多數經濟變量是非平穩的,但是這些經濟變量的線性組合卻有可能相互抵消趨勢,成為一個平穩的變量。而協整檢驗的意義是揭示不同變量之間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本文采用的是基于回歸殘差的EG( Engle-Granger)兩步法來進行協整檢驗。
(1)用最小二乘法估計ln GOP,ln X1,ln X2,ln X3,得出如下協整方程:
lnGOP=0.3187*ln X1+0.2237*ln X2+0.4885*ln X3+1.0573
(2)通過最小二乘法估計模型的殘差序列e,然后對e進行單位根檢驗,從表3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回歸殘差的ADF值拒絕原假設,說明ln GOP,ln X1,ln X2,ln X3的線性組合是平穩的,也就是說以上變量之間有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從協整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第一產業的產出彈性為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產業的產出彈性為0.2237,福建省海洋第三產業的產出彈性為0.4885。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有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具體地,福建省海洋第一產業產值每增加1%,海洋生產總值就會隨之增加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產業產值每增加1%,海洋生產總值便會增加0.2237%,而福建省海洋第三產業的產值每增加1%,相應地,海洋生產總值會增加0.4885%。
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在協整檢驗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其海洋產業結構有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是不是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下面,本文將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來驗證福建省海洋產業結構和海洋經濟增長之間是否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其海洋產業結構的變動之間不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在顯著性水平為10%的情況下,福建省海洋第一產業結構變動是促進海洋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反之則不成立;福建省海洋第二產業結構變動同樣也是促進海洋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反之同樣不成立;而福建省海洋第三產業結構并不能推動海洋經濟的增長,相反,福建省海洋經濟的增長是海洋第三產業結構變動的格蘭杰原因。
四、結論和展望
(一)結論
本文通過協整檢驗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研究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由協整檢驗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福建省海洋第一產業產值每增加1%,海洋生產總值就會隨之增加0.3187%,福建省海洋第二產業產值每增加1%,海洋生產總值便會增加0.2237%,而福建省海洋第三產業的產值每增加1%,相應地,海洋生產總值會增加0.4885%。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產業對海洋經濟的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產業,其次是第一產業,最后是第二產業。而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福建省海洋第一、二產業結構的變動能夠帶動其海洋經濟的增長,福建省海洋經濟的增長對其海洋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動有促進作用。
(二)展望
福建省海洋經濟第一、二產業是推動海洋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而其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較低,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能夠推動其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且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的比重是最高的,說明福建省目前的海洋經濟增長情況已經能夠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但由于第一、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較低,推動海洋經濟的動力不足,進而使第三產業的發展后勁不足,最終會使得整個海洋經濟發展遲緩。福建省應大力發展第一、二產業,夯實經濟增長的基礎,進而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增長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持續重視海洋第一、二產業的優化發展,著重關注海洋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努力提升優化臨港工業,積極推動福建省臨港重化產業基地的形成。
其次,加強海洋第一、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聯系,推動海洋捕撈、海洋運輸與旅游、保險、金融、貿易等產業聯動發展,延伸海洋捕撈業、海洋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貿易等產業鏈條,努力提高相關產業中的技術水平,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和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最后,大力支持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環保、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福建省沿海城市海洋新興產業研發基地,努力將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水淡化等高新技術運用到相關的產業中去。
參考文獻:
[1]Denison E F. Why Growth Rates Differ[M].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7.
[2]Timmer M.P.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 ined[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 is Dynamics,2000,11.
[3]Michael Pend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 14.
[4]Ashraf,Galor.Malthusian Population Dynamics:Theory and Evidence [R].Working Paper,Brow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8.
[5]Makena Coffman, Karl Kim.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banning commercial bottomfish fishing in the Northwestern Hawaiian Islands[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
[6]Karyn Morrissey, Cathal O’Dono-ghue,StephenHynes.Quantifying the value of multi-sectoral marine commercial activity in Ireland[J].Marine policy,201(35).
[7]鄭少智,陳志輝.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基于全國、廣東省及廣州市數據的對比分析[J].產經評論,2011(03).
[8]王玲玲,殷克東.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3(06).
[9]楊堅.山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研究[D].蘭州大學,2013.
[10]胡曉丹.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5(02).
[11]林應福.福建省海洋產業集聚影響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12]翟仁祥.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時空分異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41(19).
[13]汪浩,沈文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0,(24).
[14]韓超.山東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藕合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2.
關鍵詞: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效用價值;層次分析
1 引言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決定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海洋文化產業已成為沿海城市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經濟領域。因此,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與有效的利用,將有利于加快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本項研究是以煙臺市為研究區域,通過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試圖對煙臺的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因地制宜的客觀評價,以期為管理者提供對海洋文化產業開發建設的有效參考。
2 煙臺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概況
煙臺市地處中緯度,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瀕臨黃海與渤海之間,海洋資源豐富,對應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規劃港口岸線98公里。這里有72個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巖海島,總面積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對煙臺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數量進行考察統計如表1所示
3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評價內容
“文化產業資源的評價,是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目標,對文化產業資源的可開發利用價值的估量,也就是對文化產業資源蘊涵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等的考量估價?!盵1]這也正是反映了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評價所需的內容。即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資源價值、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條件評價、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效用價值評價。
3.1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資源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價值指的是某種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所具有的價值。海洋文化產業資源,其基本價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內涵體現的,并沒有準確的量化指標。海洋文化產業的資源價值主要是由觀賞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構成的。
3.2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條件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的資源條件評價包括資源的市場條件評價和開發建設條件評價[2]。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市場評價是對以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為生產要素的市場進行前景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對市場的規模、市場的層次、市場的潛力、以及消費的對象而做出的評價。
3.3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效用價值評價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效用價值,是衡量一個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據海洋文化產品所具有文化的屬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經濟商品也是社會產品。因此,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存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的效用。在評估中必須要綜合平衡兩種效益,既要評估可以產出的最大經濟利益,同時也要遵循社會效益第一的評價標準[3]。
4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原則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則。
客觀性。對于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文化特色、美學特性指標等無法直接量化或難以量化的復雜指標,采取對其進行定型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并加以德爾菲法分析,降低主觀因素的影響,尋求一個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的真實評價結果。
全面性。公眾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感知將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盡最大可能的涵蓋對影響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可操作性。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評價,要能夠反映特定時期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實際狀況,并實事掌握產業資源的動態變化趨勢,做到及時的反饋和動態化地評價,因此需要建立的評價體系必須具有可操作性。
5 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產業文化資源文化和產業的雙重屬性為中心;然后,從產業屬性和海洋文化內涵兩個角度對資源進行考核和評價;最后,提出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的理論依據和指導。
在進行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指標體系建設中,根據國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體系》,并參考王穎[3]在其《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研究》的博士論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資源評價的一般性指標體系模型(表2)。
該評估體系建立了資源價值指標、資源條件指標、效益價值指標3個一類指標。在充分考慮各類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設立了7個二級指標和21個三級指標。
6 評價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專家調查法對判斷矩陣進行確定,如表3所示。
對判斷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說明對于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指標來說,第一層的權重資源價值為0.2970,資源條件為0.5396,效用價值為0.1634。第二步,運用公式,計算可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為,,,,這表明一級指標構成的判斷矩陣通過了一致性檢驗,一級指標的權重是可信的。運用同樣的方法可計算出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的權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過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資源條件的權重是三個一級指標中最高的,這說明煙臺海洋文化產業擁有較好的資源條件,但這也反映另一個問題,煙臺在海洋文化產業資源并沒有發揮出較好的效用價值。因此,煙臺在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與建設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從評價體系中的二級指標中觀賞價值、市場條件、經濟效益的權重分別在各自的體系中是最高的,這說明煙臺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海洋文化資源,而且由于煙臺的經濟發展迅速也極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產業的市場發展空間,同樣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給煙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從評價體系的三級指標的權重結果來看,市場潛力以0.1997權重居于主導地位。市場潛力關系到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前景,煙臺擁有強大的市場潛力一定能夠為其海洋文化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歷史久遠性的權重值為0.125 8僅次于市場潛力。資源的獨特程度的權重值為0.087 5位于權重值的第三位。煙臺的海洋文化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觀賞價值,她的獨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悅,心態輕松,實屬旅游勝地。另外,煙臺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擁有許多大型企業以及海內外的外商投資企業,這極大的豐富了消費群體,也提高了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
通過對評價結果,不僅能看出優勢,也能看出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權重排名中比較之后的有,市場規模權重為0.0077位列最后,開發技術與人才配套情況權重為0.0102位列20,產業帶動能力權重為0.0145位列19,文化資源的保護權權重為0.0168位列17。
從這些數據及排名我們可以看出,煙臺市在海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與中存在著三方面下問題。第一,經濟主體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業,例如,年產值上億元的海洋文化企業。第二,人才短缺,創新性及經營管理性高層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資源的保護的已經敲響了警鐘。對傳統海洋文化的繼承、保護和開發力度不夠,導致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加劇。
為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城市發展建設決策者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
第一,加強創新建設。不斷引導海洋文化企業提高自身的創新和研發能力,積極推動海洋文化產業中的文藝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第二,樹立自己的品牌。著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品牌,積極對現有的海洋文化品牌進行保護。第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充實煙臺市海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充分利用駐煙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和教育的優勢,有計劃有目標地培養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四,加強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保護,遵守保護與開放相結合的開發理念,對海洋文化產業進行有序合理開發。加強對民眾的宣傳與教育,激發對海洋文化產業的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江奔東.文化產業經濟學.泰山出版社.2008.
[2] 高艷艷、林憲生.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年 第10期.
[3] 王穎.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研究.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10年 .
[4]曲金良.海洋文化與社會[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22.
[5]呂偉達.膠東半島食俗與膠東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葉濤.海神、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山東沿海漁民的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調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閻化川.媽祖信仰在山東的分布、傳播及影響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欽法、于魯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鄭貴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定位與建設思路初探,理論學刊.2009年第8期.
關鍵詞:海洋經濟;核算方法;剝離系數
中圖分類號:F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17-05
引言
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后空間,即將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主要領域,海洋經濟正在并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如何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充分發揮所擁有的海洋資源優勢,把握好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能否獲得新動力的關鍵問題之一。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準確的核算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其核算有利于了解區域海洋經濟布局、海洋產業結構發展趨勢變化、各個海洋產業的發展空間、海洋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源泉與新的增長點以及對國民經濟增長的驅動影響。
2006年,經國家統計局批準,國家海洋局正式發文啟動海洋生產總值核算制度,開始了全國范圍的海洋生產總值核算。目前,海洋經濟核算方法的研究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國內研究學者不多,張莉 [1] 對海洋經濟概念進行了綜述;郭越[2] 對影響海洋經濟數據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喬翔 [3] 探討了海洋經濟核算的宗旨與原則問題,指出海洋經濟核算是以人類利益導向和自然利益導向為宗旨,并給出了核算的七項原則及基于人類利益導向下的五項原則;舟山統計局 [4] 借鑒國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經濟核算方案并結合舟山實際對舟山海洋經濟核算方法進行探索,研究了海洋經濟核算中涉海性劃分標準、層級確定、涉海系數確定幾個問題,以技術規范和核算手段分析建立海洋經濟核算體系,并以專業核算和專項核算作為核算具體手段;王克橋、朱杰 [5] 簡述了海洋經濟核算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海洋經濟核算體系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對應關系,然后詳細闡述海洋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與思路;何廣順 [6~7] 在比較全面地分析國內外海洋經濟核算現狀基礎上,確立了海洋經濟核算總體框架,重點研究了海洋經濟核算方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從上述研究現狀可以發現,雖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核算理論體系,但還不夠成熟,有待進一步完善,本文擬從海洋經濟核算技術路線出發,按照海洋經濟核算原則,分析各個環節的具體內容,給出了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核算的初始公式,找出重點與難點,并提出幾點思考。
一、海洋經濟核算原則
一方面,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顯然,其核算原則也需遵循權責發生制、現行市場價格等國民經濟核算原則。另一方面,海洋經濟核算是為了衡量自身發展狀況及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在核算過程中,海洋產業與國民經濟行業存在著多對一、一對多的問題,因而,其核算應當遵循:(1)可比性,即海洋經濟核算以國民經濟核算為參照系,在總體框架、計算方法等保持一致;(2)全面性,即海洋經濟核算應當全面反映海洋經濟,涵蓋海洋經濟主要內容,對于尚未形成規模的產業可以暫不涉及;(3)可行性,即核算方法上可行,可以實際操作得到核算結果;(4)無重復性,即海洋產業在分類核算時,不能重復從國民經濟中剝離;(5)無夸大性,即按照海洋經濟范疇核算,容許核算誤差,但不能過多納入非海洋經濟概念的部分。
二、海洋經濟核算技術流程
海洋經濟核算分為基礎階段、預處理階段和核算與審核階段三個階段?;A階段包括明確海洋產業構成部分、弄清相對應國民經濟行業以及收集基礎數據;預處理階段包括數據質量的審核以及核算方法的選擇;核算與審核階段包括海洋生產總值的核算及數據結果校檢。技術流程(如圖1所示):
(一)核算內容與范圍
核算內容應當依據現實需要及其核算意義的重要性來選擇,滿足管理決策者的需要。從核算框架來說,海洋經濟核算體系保持了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間相對應的關系,兩者采用的分類標準所依據的都是國際通用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標準。海洋經濟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向海洋領域的延伸。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是簡單地以地域概念來區分。從核算內容來講,海洋經濟核算包括三個部分,即12個主要海洋產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員和海洋相關產業,海洋生產總值反映的是海洋經濟活動的總量指標,與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國內生產總值相對應,并且實現了海洋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可比性。從核算范圍來講,海洋經濟核算范圍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20個門類、70個大類、172個中類和313個小類,將國民經濟行業中的所有涉海行業均納入其中。
海洋產業對應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選擇,參照《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對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等。
(二)數據收集與審核
數據收集包括:地區國民經濟總產出、增加值,沿海地區生產總值、沿海地區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投入產區表等。主要來源有:《漁業統計報表制度》、《工業統計報表制度》、《海洋統計報表制度》、《交通運輸綜合統計報表制度》、《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報表制度》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制度》,以及其他資料,包括石油公司資料、鹽業總公司資料、旅游部門統計資料、投入產出表等。
數據審核要求:(1)真實性,分析數據來源的可信度,審核數據的統計口徑、統計方法、計量單位是否符合報表制度的有關標準;(2)邏輯性,從當前面板數據分析總分關系、平均關系、因果關系等是否合理;從歷史數據發展分析是否合理;(3)時效性,對于所收集的數據滿足計算過程中對于時間上的要求。
(三)核算方法及其適用范圍
核算方法依數據收集和產業自身特點來選擇,同樣,核算方法指導數據的收集,主要核算方法有:企業核算法、增加值率法、行業剝離法、投入產出法、模型外推預測法。其中,利用產值作為剝離系數與增加值率法等同。
①企業核算法:海洋產業的涉海企業數目較少,且企業涉海的部分區分清楚,如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其精度取決于企業統計數據的準確性。②剝離系數法:容易獲得產業相關數據來計算剝離系數,如產量、產值、面積等,其準確度依賴于國民經濟行業數據分類細致程度。③增加值率法:與海洋產業相對應的國民經濟行業(有數據的行業類別)比較單一。④投入產出法:涉及產業眾多,其他方法難以核算,準確度依賴于主要海洋產業核算數據的準確性。
根據代碼關系及上述原則,下頁表1給出了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及數據來源。
(四)結果核算與校檢
數據質量和核算方法是影響結果準確度的兩個重要因素,核算前需要做好數據審核和核算方法的合理選取工作,對于核算的結果,需要進行校檢。根據前面獲得數據與選擇的方法進行核算,并利用國家級、省級海洋經濟數據以及國民經濟數據對結果進行校檢;利用產業間內部關系的合理性進行校檢;也可以通過歷史數據的發展規律建立預測模型外推校檢。例如國家海洋生產總值中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滿足一定關系:比重維持在40%左右,變化幅度較??;與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滿足一定的線性組合關系;呈指數型曲線增長。
三、海洋經濟核算難點
海洋產業與國民經濟行業之間的對照關系并非一一映射,存在著多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相互交錯關系,海洋產業分類不是國民經濟行業前面冠以海洋名稱那么簡單,有些產業是把國民經濟行業中某些小類(四位碼)組合在一起,某些海洋產業包含的內容對應著國民經濟行業同一內容(四位碼),因而在核算過程中帶來諸多難點與問題,在選擇對應行業計算時須謹慎考慮前述海洋經濟核算原則。
(一)某些海洋產業對應國民經濟行業難以選擇
前述海洋經濟核算原則須遵循可比性、無重復性與無夸大性,因而在某些海洋產業在選取對應國民經濟行業時較困難,例如海水冷卻和海洋電力業(如表2所示):
行業交錯、海水冷卻和海洋電力都有國民經濟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對應。若采用增加值率法,只能計算總體來代替部分,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對應各個部分的增加值率差異很可能較大,也就是說不能用全部的增加值率來代替部分的增加值率;若采用剝離系數法,同樣只能尋找剝離總體的部分,并且有非海洋經濟的部分納入。
(二)某些海洋產業的增加值率難以計算
某些海洋產業的增加值率與國民經濟行業的差異較大,對應國民經濟行業的增加值率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說不能夠體現海洋經濟與國民經濟增長方面的差異。如海水利用業中海水淡化(見表3),對應著國民經濟行業中大類碼(二位碼)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包括三部分:自來水生產和供應,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處理、利用與分配。根據數學常識知道,a/b分子分母同時加上一個較小的數α,β時,(a+α)/(b+β)與a/b相差不大,但是α,β相對于a,b是同一數量級時,其合理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利用該方法核算海水利用業中海水淡化部分容易失真,進而失去核算意義。此類問題容易出現對應國民經濟行業的二位碼數據沒有,只能采用門類碼數據的海洋經濟產業,如海洋船舶工業、海洋礦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服務、海洋保險與社會保障業、海洋環境保護業、海洋管理、海洋社會團體與國際組織等。
(三)某些海洋產業的剝離系數難以計算
海洋港口中海港裝卸搬運和海港倉儲、海底管道運輸、海洋運輸輔助活動中海洋運輸服務,對應國民經濟行業為裝卸搬運和運輸業、倉儲業、管道運輸業,可獲得數據信息量較少,導致計算剝離系數的對比變量無法找到,類似的還有海洋工程建筑業等。此外,有些剝離系數計算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四)統計口徑不明確
海洋經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海洋經濟與非海洋經濟相互融合、滲透,其界限越來越難以確定,統計口徑難以確定。如濱海旅游業,濱海國際旅游若采用旅游外匯收入相對應,無增加值,若采用細分的住宿業、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藝術業,其統計的范疇與口徑沒有明確,并且增加值率也難以合理核算。
(五)其他問題
海洋科學研究業、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服務和海洋地質勘查業對應著國民經濟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并且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業同屬于專業技術服務業這一大類碼中,無細分的數據可獲取,因而在海洋經濟部分核算時,不能得到各個部分的值,只能核算出四個的總體值。
某些海洋產業可獲得數據信息多樣化,由此可以選擇的方法也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之間(增加值率法與剝離系數計算法)的誤差比較只能從定性上憑感覺分析,不能從定量上評價得出方法的優劣。
結論與建議
海洋經濟核算是海洋經濟宏觀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依據核算數據合理地制定海洋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合理的核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客觀所需。海洋經濟核算的準確性若不能保證,其核算將失去價值和意義。針對前述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1)借鑒外國的海洋產業分類,將某幾個海洋及相關產業重新劃分,便于核算以及與國民經濟的對比分析。例如,將海洋管理業對照國民經濟行業重新劃分到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社會團體與國際組織,設置新的海洋服務業和海洋公共管理、社會團體與社會組織。(2)某些產業根據企業單位個數來開展抽樣調查或者全面調查的方法。例如,海洋港口、海底管道、海洋運輸活動對應國民經濟行業中管道運輸業的部分,管道運輸業企業法人單位較少,可以用企業核算法核算。(3)結合國民經濟行業投入產出表的增加值率(投入產出表數據較細),用歷史投入產出表數據預測當前增加值率;結合投入產出表中行業產出的關系來核算。(4)改進剝離系數測算方法:縱向考慮,利用歷史數據尋找規律遞推當前值;橫向考慮,利用面板數據,產值、產量、面積、職工人數、企業數等相關數據,參考其他省市標準;利用各種方法所得系數加權。(5)充分挖掘海洋產業的相關數據信息量,尋找有效的相關可比變量,結合地區產業發展特點,更改難以實施的方法,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構造新的核算模型。
參考文獻:
[1] 張莉.海洋經濟概念界定:一個綜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3-26.
[2] 郭越.中國海洋統計數據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09,(3):12-14.
[3] 喬翔.海洋經濟核算宗旨與原則芻議[J].中國統計,2011,(2):55-56.
[4] 舟山統計局.海洋經濟核算方法探索[J].浙江統計,2007,(12):37-39.
[5] 王克橋,朱杰.對海洋經濟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討[J].統計研究,2008,(11):92-95.
[6] 何廣順.海洋經濟核算體系與核算方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