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治理基本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計治理 醫院 會計制度 執行力
醫院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在新形勢下,會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會計制度改革任務任重道遠,在會計制度不斷創新過程中,會計制度的執行力與內容進行了進一步深化。會計部門作為當前我國公共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會計治理非常有必要,強化醫院會計制度的執行力對規范醫院有償服務收支、促進醫療事業快速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治理與會計治理
治理體系與治理手段是國家相關制度與制度執行力的重要體現,兩者相互依賴,共同促進,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十八屆四中全會制定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指出了“治理”的基本概念。概念指出了“治理”與“管理”具有重大差異,兩者之間的轉變并非簡單的詞語變化,而是思想上的重大飛躍,兩者的主要區別為:第一,主體不同。管理在機構上比治理要大,既管理的主體必須是政府與國家權力機關,而治理不同,治理可以是公共組織也可以是經濟市場與社會組織結構,因而治理的受眾面更廣,公眾參與度更高,并且具備有效的法律保障;第二,權力來源不同。管理權力由政府與國家權力機關授權,因而其權威性更強,而治理的權力可以來源于社會公眾認可的組織機構,在很多情況下,公民也具有一定的治理權力,可以實現自治的效果;第三,適用范圍不同。管理由政府與國家權力機關授權,因此其適用于政府權力機關覆蓋的區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而治理則不同,針對不同的行業,治理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適用范圍也較廣;第四,手段不同。管理通常以命令、控制的方式來進行約束,強調從上至下的管理,而治理更以來協商、合作,強調人員權力平等;第五;價值取向不同。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強化政府與國家權力機關的控制能力,以此形成一定的責任觀、行政觀,而治理則主要形成民主觀、社會觀與法治觀;第六,效果不同。管理往往是針對某種不良事件進行控制,哪里不合格就糾正哪里,而治理則更加具有全局性,強調整體協作,因此效果更加突出。
理清管理與治理的區別后,就可以基本掌握會計治理的相關概念。由社會經營活動得知,會計的功能主要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活動效率,使企業資金得到更好的控制,因此表明會計本身具有較高的管理職能。從現代化治理角度看,會計治理突出兩種含義:一是隨著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執行,其本身逐漸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功能的一部分,對社會發展與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在國家治理理念的不斷深化下,會計制度在不斷進行創新,會計功能也逐漸拓展,這使得會計在國家治理上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基于這種理念分析下,將會計治理作為醫院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能夠有效提高醫院的服務水平,促使醫療事業穩步發展。
二、基于“治理”視角的醫院會計制度執行力提升策略
(一)掌握會計制度的精髓
會計制度的精髓可以概況為“三統一、四實現”。其中“三統一”為:一是統一醫院會計核算方式。將醫院有償治療收入與醫院醫療成本相統一;二是統一醫療費用范圍。醫院醫療費用具體由醫療成本與醫療管理量方面構成,而醫療成本又具體包括人力成本、藥物成品、醫療器材使用成本等,管理費用為不計入醫療成本的費用,將兩者進行統一,能夠更好的控制醫療成本;三是統一會計報告。醫院會計活動中,會計報告包含通用會計報表、專用會計報表、與科室成本報表,為了解決報表混淆與上交困難問題,可以分為財務與衛生兩個系統。“四實現”為:一是實現管理與制度相對接;二是實現各層級人員同服務等級;三是實現醫院科室、病種全面費用收集;四是實現醫院實體財產與無形資產費用消耗的全面核算。
(二)精準計量醫院實物資產的消耗量
醫院實物資產比較貴重,數量也較多,因此此類資產的管理一直是醫院會計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所以,為了提高實物管理成效,各醫院應從強化實物資產管理著手,建立實物庫存管理辦法,嚴格管控實物資產的采購與配置。對于衛生與非衛生物資的消耗,應采取個別計價、先進先出或加權平均等方法進行物資成本計算,價值較低的資產在領用后采取一次攤銷的方式,而價值較高的醫療器材,藥物等資產,可以采取以平均年限法,使用計提折舊的方式,對已經報廢的器材回收資產,確保企業實物資產管理的質量。
(三)開發成本核試驗管理信息系統
隨著高科技醫療設備在醫院中的使用,大型檢驗設備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檢驗工作,這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類數據往往比較重要,為了保證信息的及時收集與存儲,醫院信息部門應盡快研發符合設備數據收集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及時采集、整理與分析,在系統的設置上,應賦予系統不同的管理權限,采用相應的轉化功能,實現數據的共享。信息系統總部管理部門應當解除醫院各科室職權不宜的界限,消除部門主義,從衛生事業發展的全局角度來謀劃成本,管理好信息系統,使得系統的功能得以實現。另外,為了使信息系統發揮更大的功能,要求醫院信息部門在系統開發時應明確系統主要是用來整合企業會計信息、實現業務集成、統一數據加工與實現數據共享的,進而完成醫院穩步發展的目標。
三、結語
總之,新形勢下,會計制度的改革已經成為必然,基于治理模式下的醫院會計制度執行力提升是提高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控制醫療成本、提高醫院資產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求醫院要掌握會計治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會計制度的精髓,從量化醫院實物資產與開發信息系統方面著手,全面提升醫院會計制度執行力。
參考文獻
[1]崔學剛.我國醫院會計改革:內容、成效與問題――兼論對政府會計改革的啟示[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5(02):25-39.
[2]周文娟.醫院會計制度對醫院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5(12):257.
申論看“兩會”已經成為公考的常態,無論是筆試和面試,各地兩會熱點話題都是出題的風向標。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兩會中出現的一些熱詞也必將成為2016年公考餐桌上的一道“大菜”。為幫助廣大考生透過兩會看公考,現梳理出了五個熱點詞語和出題方向,以便把握好時政脈搏,考出好成績。
熱詞一:供給側改革
【基本概念】供給側改革,簡言之就是在供給的一端,展開改革。眾所周知,拉動內需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通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手段,在需求側出謀劃策。然而“供給側改革”是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供給側下功夫,通過提高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更加健康有活力地拉動經濟增長。
【深度解析】“供給側改革”突破發展經濟的局限性,在供給方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不僅滿足發展經濟的需求,也是解決當下經濟發展僵硬難行的必要手段。在改革開放前期階段,我國國內的消費需求總體動力不夠,除了人民生活水平總體較低以外,和傳統“儲蓄”思想,“有備無患”思想也密不可分,相比于消費投資,人們更傾向于儲備積累。因此當時便積極地刺激需求,隨著消費動力的提升,供給的產品卻無法跟上要求?!版k大米”、“瘦肉精”、“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問題一次又一次地挑戰大眾的神經,相對比的卻是外國進口奶粉等產品遭哄搶。這是為什么呢?這正是從側面反應了供給方出現了一些問題。同時一味刺激內需帶來的產能過剩也在嚴重拖經濟發展的后腿,因此“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是順勢而生,是對我國經濟問題開出的一劑對癥藥方。
【命題角度】食品安全;產業結構;中國制造;科技創新;創新型國家;創新品牌;收入分配;簡政放權等。
熱詞二:精準扶貧
【基本概念】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精準扶貧思想落地。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誰貧困就扶持誰,同時更加注重“誰來扶”、“來扶誰”、“怎么扶”。精準扶貧是老詞新說,我國扶貧工作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老詞新談在于精準二字,將這項偉大的民生工程做準做精,真正為百姓謀福利。
【深度解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扶貧脫貧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考驗,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脫貧再度成為時下熱詞。以往的扶貧工作雖然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效,然而走到后期面臨一些關鍵問題卻有些隔靴搔癢、偏離重心。扶貧資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貧年年貧”、重點縣戴著“貧困帽”、人情扶貧、關系扶貧等問題讓扶貧工作走向尷尬。在這種情形下,提出“精準扶貧”正是化粗放為精準,化模糊為具體,針針見血、步步到位地把扶貧工作最后的沖擊階段走好走穩。
【命題角度】民生保障;反腐倡廉;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公平正義;創業創新;收入分配等。
熱詞三:環保“紅線”
【基本概念】2014年1月,環保部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這是我國首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綱領性文件。劃出紅線來保護生態,在“十三五”期間,環保將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在給地方領導干部制定環保指標的同時,也要給企業生產劃定環?!凹t線”。比如,“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相繼出臺,中國對未來的發展劃出多條環保“紅線”。
【深度解析】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美好環境的渴求,是我們攻堅克難的一個重要奮斗目標。多年積累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成為民生之痛,也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影響著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要進行思想觀念變革,一些地區仍然在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學會在補“生態短板”中創造更多“綠色財富”;要通過構建監管統一、執法嚴明的環境治理機制,讓環保執法的“牙齒”既能“硬起來”,也能“咬下去”;要建立制度,形成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嚴格的終身追責制度。生態環境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生態環境保護彰顯執政黨的責任擔當,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決戰。環境保護的“紅線”不能僅僅劃在幅員遼闊的國土上,更要劃在每位領導干部的頭腦里。
【命題角度】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出行;環保理念;環境治理;新能源;產業結構;低碳經濟;生態農業;美麗中國等。
熱詞四:新型城鎮化
【基本概念】所謂新型城鎮化, 是指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鎮化。
【深度解析】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產業結構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城市迎來大發展大繁榮,也產生了問題和麻煩。城市擁堵、城鄉差距大、農民工社會保障和子女入學難等等。每到春節期間,各大城市就會“人去樓空”,側面反映出現在城市中漂流著一大群沒有歸宿感的“外地人”,在他們身后還站著一批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樣的城市格局顯然是失衡的。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打破城鄉無形隔膜。一方面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完成腳步,另一方面抓城市本身建設,新科技新產業引領潮流,建立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要遵循科學規律,大膽創新,積極引導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命題角度】戶籍改革;城鄉統籌;教育改革;社會保障;人口素質;智慧城市;公共資源;社會服務;交通堵塞;開放二孩;幸福感等。
熱詞五:“一帶一路”
【基本概念】“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是指一種合作共贏的理念和倡議,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
【深度解析】“一帶一路”是十三五規劃重要支撐,是“兩會”重要議題,在建設等方面都可以做大文章,在新常態下當有新作為新發展?;仡欉^往歷史,我們既有開放包容的時刻,也有鎖國狹隘的時刻。經驗告訴我們,封閉意味著停滯倒退,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活力?!耙粠б宦贰钡臉嬒朊撎ビ趦蓾h時期中國古人開創的絲綢之路,又遠高于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東方與西方的貿易通道,是為了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而新時代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則是通過通路通商傳達、合作共贏、合作包容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敞開的合作通道為本國經濟文化注入源源不斷新鮮的生命力,但也給我國經濟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展開的區域新型合作有著無限的期待前景,也要承擔各國差異性政治性帶來的一定風險。通過“一帶一路”,打造利益共同體,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內涵和外延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而概念又是通過詞或詞組等語言形式來表達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因此,為了呈現在學生面前一個獨立、完整而厚實的概念,在教學中必須。
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概念的內涵,把握概念內涵的每一層含義。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概念的內涵進行層次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分幾層?哪幾層?采取“剝筍子”的方法,一層一層地加以剖析,把每一層含義都講清楚了,一個比較厚實的、富有“立體感”的概念也便呈現在學生面前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便更深刻了,運用也自如了。
帶領學生認真研究概念的外延。外延是由內涵決定的。概念內涵確定后,就必須認真分析此概念與彼概念及他概念的不同,從而正確把握此概念的外延。這樣,使學生正確地把握概念,不至使之與其他概念混淆起來。
把概念放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去講解概念。概念是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如初中政治課“刑罰”這一概念。為了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刑罰”概念,必須從刑罰的最初產生、到階級社會的刑罰、社會主義國家刑罰存在的必要性等等方面的內容闡述,這樣學生才能對刑罰這一概念有完整的理解,不至于會使學生產生某種偏見。
總之,我們在每講述一個概念之后,不論概念是大是小,都要使學生能掌握一個完整的認識,這樣為理解掌握系統的政治、經濟理論打下扎實的基礎。
具有普遍關聯性。哲學普遍聯系原理告訴我們:物質世界是錯綜復雜、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圍的其他事物相聯系。
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是相對獨立完整的,但是同一政治理論中不可避免地與其他概念、其他知識點之間有種種聯系,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課概念教學中,認真分析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同時就必須揭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從更大范圍內更完整準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因此,我們在政治課概念教學中必須努力構成概念教學的立體框架。
我們根據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對思想政治課中基本概念的講解運用層次分析法和中心輻射法,在揭示概念內涵和外延時通過延伸、擴展等手段,努力構成這一概念立體化的框架結構,使之層次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行一種多角度、發散式立體化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要求學生從概念的定義中找出關鍵的字詞,作為這一概念的中心,根據這一點,要求學生回憶出與此相近或有聯系的一些其他概念,把它們進行比較。 轉貼于
在新舊概念的比較過程中,要求學生從新概念的定義中提示新要領有哪些方面的本質特征即與其他概念的不同,進行逐層分析。
對每一層次進行分析時,在學生弄清這層含義內容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指出從這一層次角度上概念與其他一些概念和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便構筑出這一概念教學的立體化框架結構。在這過程中,學生既能理解新概念內涵和外延,又能理清楚新概念與其他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既能把握新概念的本質特征,又能掌握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
思想教育性。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積極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認清和履行我國青年一代的崇高責任?!币痪湓挘枷胝握n教學特別是概念教學必須充分發揮政治課教學德育功能,挖掘德育因素。思想政治課教學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在思想政治課概念教學中,不僅要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學生文明行為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傳統觀念 實驗教學 文化素質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怎樣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化學教師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改變傳統觀念,端正教學思想
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于發展、著力于基礎的教育,其根本出發點是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瘜W是中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是每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之一。這就要求我們決不能把化學教學搞成僅為少數學生的升學服務而大搞“題海戰術”,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使學生負擔過重,妨礙學生全面發展。我們要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一要保障優秀學生的正常發展,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愿望,使其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二要提高中等學生的現有水平,鼓勵他們趕超優等生;三要加大轉變后進生的力度,首先對后進生不歧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學習成績的暫時落后。作為化學教師應利用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環境以及化學趣味實驗等有利條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產生迎頭趕上的學習動力,最終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質
有人提出: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各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币虼?,我們不應該因為升學考試中對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測試不到而忽視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已深有體會: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獲取化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素質、實驗操作技能。
三、處理好知能關系,全面培養學生能力
初中化學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關系。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要重視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引導學生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要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元素與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一些元素與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間的聯系,加強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認識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并能引導學生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現象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在區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協調關系,才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而區域公共竹理是區域內的多元體為了解決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其它領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共同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以及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問交義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
區域公共管理是現代公共管理學與區域科學在新的時期和新的實踐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然而理論的發展始終落后于實踐的步伐,區域公共管理理論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論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論所具有的意義等基本問題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反映實踐和服務實踐,對區域公共管理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正如任何理論的提出都來源于積累一樣,區域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也同樣經歷了一個發展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區域的空間有限性與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趨勢之間的矛盾催生了區域經濟概念的提出,此后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如地理學家、理論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家等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經濟這一實踐領域進行分析和研究,最終主要發展成為兩大不同的學科群:一是區域經濟學;一是經濟地理學和政區地理學。理論研究的焦點都在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地方政府間的關系。然而由于國家學科設置等歷史原因,政治學和行政科學一直沒有能在區域發展領域內開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徑。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經濟地理學和政區地理學涉及到“區域行政”,但該領域學者側重的是從行政區劃改革的角度來研究區域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問題,這里的“區域行政”并不是實際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區域發展進行研究的新的途徑,主要是從管理學的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適度的原則出發考察中國行政區劃存在的種種問題。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學和行政學的發展,政治學和行政學在區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徑:一是區域政治研究;一是從行政科學角度出發的區域行政。區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區域公共行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區域行政的一種深化。本文試從我國區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論成果基礎上,通過對區域和區域內關系的研究提出區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對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一分析。
一、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現狀
理論的發展總是反映現實和服務于現實,而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還處于理論滯后現實的階段。在學界,使用過區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劉鋒和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陳瑞蓮教授,兩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本著不同的目的對區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見解。劉鋒教授運用新公共管理、區域創新系統、區域核心競爭力、支持系統等理論對區域管理進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研究與本文所關注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別,它并不是真正從公共行政學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從區域地理學的角度將創新理論引入到區域發展中去。中山大學的陳瑞蓮教授是我國研究區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實質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我國區域行政進行研究的開創者。她在對區域行政深厚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一些問題作了述評,認為任何一門學科和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主義與區域競爭的崛起、經濟市場化下的區域政區間競爭加劇以及區域公共問題的大量興起;而國外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間競爭理論、地區競爭力與區域創新研究、政府間關系與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實證研究。同時,她也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義做了闡釋,僅從理論創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動區域科學研究的創新,另一方面,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開,也能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對現代公共管理學學科創新。這些認識是深刻并富有創新意義的,然而,這些認識是在區域行政研究的基礎上對區域公共管理的一個簡約性的概括并沒有對區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以及其實質進行分析。毫無疑問,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要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必要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區域與區域行政
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觀念上的空間概念,但不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沒有嚴格的范疇和邊界以及確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區域。對區域的含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這種地域單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內部組成物質的連續性特征與均質性特征來劃分的;政治學把區域看成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與國界或一國內的省界、縣界重合;社會學把區域看作為相同語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類社會聚落。區域經濟學對區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要對經濟區域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同時人們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內涵:首先,區域是一個有限的空間概念;其次,經濟區域必須有相應的公共管理層級以提供公共服務;第三,區域在經濟上盡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地區;第四,任一區域在全國或更高一級的區域系統中擔當某種專業化分工的職能。區域劃分,常采取兩種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區域分成不同的兩種類型,一是同質區域,二是極化區域(也叫集聚區域、結節區域、功能區域)。
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是基于其它學科對區域發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對區域的界定應該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但行政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有自己研究的側重和偏向,因而我們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必須界定一個適合行政學科研究的區域概念。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把區域定義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慮的一片地區”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區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種載體,體現各種關系和利益。在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中,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從地理學或經濟學的研究中受到啟發,認為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連續的有限空間范圍,是具有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同質性的地域單元”。本文支持這樣的界定,但筆者以為,既然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而這一定的標準可能是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那對區域的理解我們必須突破從地理學或行政區劃研究出發的關注角度,從對其范圍的關注轉向對其內部實質內涵的關注。如果我們將區域內的主體按照較普遍的三分法劃分為國家、市民社會和私人領域的話,可以發現,區域內各主體在不同的利益領域內形成各種交錯重疊的復雜關系。區域作為區域發展中行政學科研究途徑的基礎性的概念,它更實質的東西在于它所蘊涵的多元主體和多領域利益之間復雜的關系,這是由行政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的。
基于對區域的認識,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認為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間協調關系,尋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根據這一理解,區域行政的行為主體應該是政府,強調的是政府間(同級政府之間與上下級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對政府的協調來達致區域內優質公共服務的提供。這是區域行政的基本內涵,那么區域行政與區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區域行政為什么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
三、區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樣的區別國外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層出不窮,但什么是公共管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我國有學者在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的基礎上認為現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祉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還包括其它的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等。在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的比較分析上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據,但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便是在公共管理和傳統公共行政比較中,公共管理的行為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其他各種的社會力量,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體;在公共管理的性質方面,公共管理要體現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體應著眼于社會發展長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在行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復合型的集體行動,以共同的目標基礎,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不可否認,現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
區域行政走向區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論基礎的,除了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還有市民社會理論和治理與善治的理論。我國學者在考察我國現代化進程時認為,“要擺脫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兩難境地,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實現一種思維的轉向,不能像以往的學者那樣,把目光的聚焦點只放在政治權威的轉型上,因為中國現代化兩難的癥結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國家與社會之間沒有形成適宜現代化發展的良性結構,確切地說,在于社會一直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治的結構性領域”,為此,他們引進了西方的市民社會理論,并依據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進行改造,“中國的市民社會乃是指社會成員按照契約性規則,以自愿為前提和以自治為基礎進行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私域,以及進行參政議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學者已有的共識的觀點來看,市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1)私人領域;(2)志愿性社團;(3)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作出評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討論構成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征;(4)社會運動。市民社會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后在全球范圍內的再度興起,與當代世界各國所發生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及對此的理論反思有密切的關系,面對現實,理論家們對國家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引發治理和善治理論的產生。什么是治理?在關于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在1995年發表了一份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研究報告,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政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的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個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治理的實質在于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種實踐的科學,毫無疑問也會存在失效的問題,為了完善治理理論,理論家們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說,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最佳關系。善治具有五個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種理論,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幾個基本的共同點:一是它們都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性,不僅包括了政府還包括私人領域和市民領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標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協調的達成并達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過協商和調整,在認同的基礎上統一行動。
綜合對區域和以上理論的認識,本文認為區域公共管理是與區域行政有本質性區別的概念,可以將其界定為:區域內的多元主體為了解決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其它領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共同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以及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間交叉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幾個內涵:(1)區域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主體,包括政府組織、私域組織和第三部門;(2)目的是解決由經濟、政治或社會其它領域構成的復雜的交錯性問題,實現最優的共同利益;(3)區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與經濟市場領域和政府公共領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競爭和壓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協商和調解;(4)對象是區域內個體和共體之間相互形成的交叉重疊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瑞蓮,論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緣起與發展[J]政治學研究,2004(1)
[2]王諍,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8-61
[3]楊龍,我國的區域發展與區域政治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3(4)
[4]劉鋒,新時期公共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蘭克·杰萊塔尼,區域經濟學導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2,239
[6]陳瑞蓮,張緊跟,試論我國區域行政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7]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5-12,
[8]陳慶云,我國公共管理的基本內容及其重點[J]公共行政,2003(1)
關鍵詞:財務治理;財務管理;關系;對接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使得各行業企業的市場競爭趨勢也變得愈發嚴峻。財務管理作為企業內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公司管理者強化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度,逐漸調節和處理財務管理與治理二者間存在的關系,并對此種關系展開良好的處理,已經成為當前提升各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手段。因此,從理論上對公司財務的治理與管理工作二者間的關系展開分析和研究,對于找出二者有效對接的途徑,促進公司整體發展等都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
一、財務治理和管理的相關概念
1.財務治理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財務治理,指的是對企業中存在的一些較為復雜的財務管理展開有效處理。就目前來看,我國從事該領域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對界定財務治理的概念范圍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部分專家在對財務治理進行研究時,對該項治理工程會對公司發展帶來的效率更加關注;另一部分的專家則重視對統一財務治理效率和公平性。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種看法都過于片面。財務治理作為公司針對相關利益者和公司本身、完善財務工作制度、細化員工利益等制定的一種有效的調控手段,其本身屬于一種固有的財務制度和模式。因此,為了確保公司能夠健康發展,管理者一定要提高對財務治理的重視度。
2.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財務管理是針對公司內部各類型財務管理活動而劃定出的管理工作。從財務管理工作本身來看,其主要管理對象是公司的現金,借助財務管理這一手段,對公司內部所有的現金進行有效分配,從而供給相應的部門維持其正常運轉,從而讓公司資金能夠創作出更多的經濟利潤,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因此,在對公司進行管理時,應當獎金錢和事務有效處理的方式合理的梳理出來。作為公司基礎性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財務管理對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財務管理工作,能夠讓公司朝著預先設定好的方向展開各項經濟活動,從而促進工作其他管理工作都能夠協調進行。
二、財務治理與管理的基本關系
1.治理和管理的內在區別
作為管理者管理公司財務的兩種有效手段,財務管理和治理這兩項工作最大的區別就是服務對象、主題和出發點的差異。在服務對象上,財務治理的對象是公司內部負責財務工作的人員;財務管理則是公司本身。在出發點上,財務管理是公司經濟,目的是為了增加公司資金來源渠道,科學分配公司內的資源,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財務治理公司,目的是為了合理協調公司內各部門人員財務分配,以此來實現利益的平衡性。在服務主體上,財務治理助理十分廣泛,具有極強的社會性特點,要對公司高級領導和基層管理部門進行合理分配,財務管理主體僅限于公司管理層,本身經濟性較強,目的在于優化配置管理層的資金。
2.治理和管理的緊密聯系
財務工作的管理和治理除了具有極大的區別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公司財務是由管理和治理兩項工作共同組成的,財務管理的目的在于滿足公司對資金來源的基本需求,財務治理目的在于為公司財務管理人員提供服務[1]。因此,雖然二者的工作目標不同,但在實際工作中卻不會產生沖突,其都是在有效分配公司內的各類財務,為公司發展提供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三、促進財務治理與管理的有效途徑
1.明確分配財務權利,界定目標
就公司內的各項財務活動來看,其主要活動方向是由公司財務工作的主要目標所決定的。在財務活動之中,治理與管理是兩項十分重要的管理機制和系統,需要同公司財務管理目標全力配合。公司只有擁有良好的財務導向制度,才能夠對制定出合理的財務工作目標,確保財務管理與治理這兩項工作的順利運行。因此,公司管理者在劃分財務目標時,應當采用科學合理的理論界定相關財務主題的權利范圍,確保公司主體職能與權利的平衡關系不受影響[2]。在正規公司中,公司董事會不僅會在經營者與股東間起到一定的協調作用,其本身還是財務管理與治理工作的主體。因此,公司管理者應當建立起科爾學合理的董事會管理機制,強化董事會的相關職能,并借助一些相應的方式,將董事會本身具有的決策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2.建立健全的監督激勵機制
從對相關人員以往工作經驗的調查分析后發現,公司內部的資本結構對相關人員管理公司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公司的資本結構之中,其治理結構是維持公司運行的主要方式,而公司資本結構存在的差異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司內部的治理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公司管理工作來講,良好的公司資本結構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還能夠將公司權力主體的監督作用全面發揮出來[3]。因此,公司管理者應當從優化企業內部資本結構入手,幫助管理者建立起健全的監督機制,以便能夠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筆者通過對相關數據資料的研究發現,如果公司內的股權處于高度集中或者是過于分散的狀態,那么,其監督機制作用的發揮和日后發揮就會因此受到極大的阻礙。因此,公司領導層應當結合企業當前的股權情況,建立相應的員工激勵機制,并配合相應的獎勵機制,鼓勵員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股權分配政策制定和股東行為監督工作中。此外,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對公司優化資本結構展開高度重視,并配以科學的手段給予適當的引導。
3.完善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控制體系
受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好經濟發展新形式影響,我國大部分公司在展開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較多的經營奉獻,對企業的后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制定造成極大的阻礙。就現代化公司來看,財務工作的進行不僅會受公司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還會對公司財務規劃的制定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提升起到決定性作用[4]。因此,對于公司來講,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體系勢在必行。在建立財務風險控制體系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重視設計系統機制的重要性,通過分析和動態監測相關系統的方式,確保企業內部財務系統的各項工作能夠處于正常的運轉狀態,從而形成健全的財務風險控制體系。
4.建立健全的財務信息披露機制
信息作為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和治理時制定各項決策的重要基礎,公司在確保內部各類溝通管道通暢性的同時,還應當要強化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與規范。從當前我國現存的一些上市公司發展現狀來看,其信息披露工作過于形式化,缺乏具有實質性的創新點,導致其披露的心內容不具備實效性[5]。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公司管理者應當對企業內財務治理工作中包含的信息作出具體的要求或者是規范,所以,公司管理者在構建財務治理工作的相關體系時,應當先完善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披露制度,借助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解決同企業財務工作相關的體制機制存在的各項問題。
5.全面發揮戰略財務的有效作用
所謂的戰略財務,指的就是企業財務和企業發展戰略的有效結合,其在對接財務管理與治理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因此,在對企業戰略財務展開研究時,應當從公司發展戰略的角度入手,優化企業的價值鏈和產業鏈,以便確保公司整體價值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對發展階段中長期的企業,管理者可以對其戰略構建與結構展開研究,以便能夠設計出更具實效性與科學性的財務體系與組織結構,建立相應的決策方案、業績水平方案與企業財務工作結構,并對建立起的相關方案與結構展開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在結合競爭環境與競爭對手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確定戰略財務的施行標準,從而形成一種較為簡單的戰略財務模式,從將戰略財務的重要作用全面發展出來,使得公司內部的整體實力可以達到全面的強化[6]。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市場經濟體質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今天,各個公司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壓力也在隨之逐漸增加。財務的管理與治理作為公司內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與核心部門,公司管理者應當在日常工作中全面發揮出管理和治理財務這兩項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對公司宏觀財務進行管理時,財務部門工作人員可以借助財務治理的方式來處理公司的所有財務,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功能,通過二者相互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二者的有效對接,從而促進公司財務工作能夠得到良好發展。
作者:羅皓天 單位:大連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靜.公司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的關系與對接[J].中國外資,2014,01:28+30.
[2]惠敏.公司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的關系與對接[J].商場現代化,2013,27:142-143.
[3]廖福琴.試論公司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的關系與對接[J].商場現代化,2016,24:187-188.
[4]張湘凌.探討公司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的關系與對接[J].經營管理者,2012,01:110.
論文摘要:會計透明度是一個全面、綜合性的概念,它不僅同時顧及了會計信息自身的質量標準以及實現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方式,而且還豐富了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和實現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和一個進行會計信息全面質量管理的“工具箱”。本文在對會計透明度的基本概念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指出了影響會計透明度的基本因素,最后還分析了一些提高企業會計透明度的治理措施。
近年來,會計透明度引起了會計界的廣泛關注,也成為資本市場上的熱門話題之一,不斷曝光的會計造假案件揭示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嚴峻現狀。提高信息質量,加強信息披露,增強會計透明度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是現階段我國會計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會計透明度的基本概念
透明度定義:公開披露可靠與及時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準確評價一家銀行的財務狀況和業績、經營活動、風險分布及風險管理實務。披露本身不必然導致透明;為實現透明,必須提供及時、準確、相關和充分的定性與定量信息披露,且這些披露必須建立在完善的計量原則之上。
按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定義,高透明度意味著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即企業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據以準確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風險程度等。換言之,在現有的確認與計量的框架下,通過有效的披露來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應當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從目前的各種論述及現有會計準則的要求看,有效的披露應當包括披露更多的信息(即“充分披露”),還包括以恰當的方式披露恰當的信息(即“相關性”和“重要性”)。當然,上述要求還必須建立在所披露的信息相對可靠的基礎之上。
會計透明度是傳統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和一般意義上的會計信息披露要求的發展,它是以相關性與可靠性為主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延伸,是一個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全面概念。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會計透明度包括三個層次的涵義:(1)存在一套清晰、準確、正式、易理解、普遍認可的會計準則和有關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體系;(2)所有部門,包括政府機構和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會計準則;(3)企業必須對外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使外部使用者隨時獲取關于企業的所有信息。判斷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是否達到高透明度,應當以外部使用者是否可以及時、準確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作為標準。
二、影響會計透明度的主要因素
1、會計尋租對會計準則制定質量的影響。會計準則作為一份公共合約具有經濟后果。人們對會計準則經濟后果的認識為他們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開展會計尋租活動提供了動力;又因為會計信息市場的失靈而導致的會計管制的存在又為他們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開展會計尋租活動提供了現實空間。會計尋租活動的大量存在,表明了會計準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本成為一種政治程序,雖然它以一種技術范疇的趙式出現。隨著會計信息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風及會計數據作為資本市場控制的一種重要工具,會計尋租現象也日益普遍起來。
2、當今財務會計的局限性對會計準則產品質量的影響。當今財務會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立足于過去的交易和事項,主要提供歷史信息,缺乏未來信息,降低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在應討會計中產生了大量的遞延、預計、待攤項目,允許會計人員進行主觀判斷和確定備選方法,削弱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會計計量存在很大的缺陷;市場創新特別是金融創新使當今財務會計面臨全面的挑戰等等。只要財務會計本身的局限性存在,會計準則產品質量就永遠不可能是“完美”(perfect)的,即使對會計準則制定質量進行了較優的控制。
3、事前的制度安排與事后的懲罰機制對會計準則執行質量的影響。(1)確保會計準則執行質量的事前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結構。由于我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管理層對會計信總編報方面的權力過大,且缺乏有效的約束與監督,造成了所謂的“會計內部人控制”現象,這使會計準則執行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威脅。(2)事后懲罰機制——確保會計信息執行質量的最后一劑良藥。從我國來看,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打擊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行為,很少追究刑事責任;也沒有懲罰性的民事賠償責任,對為數眾多的中小股東要求賠償因虛假會計信息而蒙受的損失。在法律上也沒有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因此,我國的刑法,民法和相關的專業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以便在發生虛假會計信息時,可以鑒別、確認有關責任人及責任的分解。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事后懲罰機制確保會計準則執行質量的作用。
三、我國會計透明度的治理措施
1、完善的會計準則是提高會計透明度的基本前提。近年來,我國在會計準則國際化以及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己經取得很大的進展,但仍須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1)加強以財務會計概念為主的財務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建立一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以其作為參照,對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進行指導,避免會計準則之間相互矛盾;(2)將“決策有用觀”作為制定會計準則的指導思想,制定專門的稅務會計法規來滿足國家稅務征收的需要,實現稅務與會計準則的脫離,使會計準則更加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需要;(3)進一步完善已制定的會計準則,在可靠性得到保證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報表附注披露的內容,增加對某些重要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如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每股收益的計算方法、分部報告等,同時嚴格規定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圍,減少可供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的數量,對于變更會計核算方法的行為嚴格要求充分披露;(4)進一步健全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針對新的企業業務模式發展新的會計準則;(5)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前提下,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和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成功經驗,加快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的步伐;(6)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增強其制定過程的透明度,以增加會計準則的權威性、代表性與科學性。
2、加強信息披露監管是提高會計透明度的根本保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制度只是為提高會計透明度奠定了技術基礎,而要真正實現信息披露的高透明則離不開監管,加強信息披露的監管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點問題。
首先,要健全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主的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管。其次,要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第三,要完備相關的會計信息披露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