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信息化發展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宿遷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23003
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格局及社會穩定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背景下,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農業的發展也開始面臨激烈的國際與國內競爭?,F階段,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且整體效益不高,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緩慢,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加快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
1 農業信息化的內涵
農業信息化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主要是指人類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通過采用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促進農業與農村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以農村生產的信息化為主要內容,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
2.1 領導主導性作用發揮不全面
眾所周知,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與農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涉及的范圍也相對廣泛,所以,需要政府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才能夠發揮多方面的作用?,F階段,雖然部分領導已經意識到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采取了相關的措施,但對農業信息服務、農業信息推廣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工作投入還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因而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2 基礎設施配套性差且信息工具未普及
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關鍵,但宿遷市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比較落后,特別是農村基層設施無法滿足信息化的建設需求,農村電訊設施相對落后,農民負擔不起計算機的價格,另外,信息的獲取要有網絡作為支持,而網絡費用偏高,農民也同樣無法負擔。
2.3 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性工作與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程度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樣與農業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準確性和及時性關系緊密。通過對宿遷市農業信息化基礎服務的調查發現,服務效果難以得到農民認可。其中,農民認為大部分生產信息的使用價值不高,很難對其增收產生積極作用。另外,市場信息的數量偏少,要想根據市場的需求對種植的結構或者是產品產量進行調整具有一定難度,使得生產盲目性較大,降低了經濟收益。又由于存在大量虛假信息,導致農民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農民群眾對信息利用的積極性。
2.4 基層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缺失
基層干部是當地農民的帶頭人,基層農村信息工作人員在農民接受知識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并且更加熟悉當地農民的經營活動和對農業信息的需求,可以在短時間內向當地農民傳遞相關的農業信息,他們不僅需要具備信息化意識,同樣需要掌握信息技術,這樣才能夠方便人民群眾及時的了解農業信息及農業技術。但通過實踐調查結果表明,在基層農業系統中信息技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且數量偏少,高層次的技術人員稀缺,可以熟練運用計算機網絡的技術工作人員更少,這些和農業信息功能增強的趨勢并不適應,都對農業的信息化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2.5 農民文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屬于文化產品,要求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及運用能力,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學習信息技術與網絡知識的能力不足,導致無法深入認識信息化,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農民對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自覺性較差,又缺少必要的上網設備使農業信息化的示范推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3 完善宿遷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具體對策
在宿遷市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任務,并且希望在信息化的帶動作用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根據上述有關宿遷市農業信息化實際情況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發展路徑,希望能夠全面實現宿遷市農業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3.1 強化組織領導能力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思想方面,應當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當地各級政府需要創建農業信息化領導小組,樹立信息化的理念,正視信息技術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對“三農”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另外,在行動方面,相關部門需要積極參與到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通過加大資金、管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推進農業的信息化發展。在此基礎上,應當基于農技站、種子站等傳統性的農業服務機構展開農業信息服務,并正確指導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運行。政府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將社會各領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實施合理的規劃,確保農業信息化的全面建設。
3.2 提高經濟實力
為保證農業信息化的正常開展,首先要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能力構建投資體制,成立農業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為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咨詢服務等公共產品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針對宿遷市經濟相對發達且農民素質較高的區域,落實上網費用補貼和優惠政策,進而鼓勵農民上網。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應當鼓勵并扶持農民配備電網并接入互聯網,普及電話網絡與廣播電視網絡,充分發揮傳統與現代技術的優勢,拓展信息獲取的渠道;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投資環境進行全面改善。由于宿遷市的工業化水平不高,且綜合能力薄弱,因而需要推進龍頭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宿遷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需求,明確重點的發展項目。在企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積極為其提供政策與技術的支持,以確保企業對信息資源能夠進行合理地運用,使信息技術及產品能夠更好地應用在傳統產業當中。通過優先發展龍頭企業的農業信息化,利用先發展來帶動后發展,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3.3 創建基層農村信息服務站
宿遷各縣應當在鄉鎮農業部門的支持下,設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專門領導小組,確保統一領導、規劃及建設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利用當地的農業協會及合作組織等力量創建農業信息服務站點,進而形成多層次的農業信息服務專業機構,確保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開展。
3.4 全面整合農業信息資源
應積極構建信息資源整合平臺,充分考慮新農村建設需求,與涉農部門相互聯合,對農業生產與加工等信息進行集中收集與整理,及時,注重調整農業結構等工作。深入開發并利用農業信息資源,尤其是農產品市場信息資源開發,增強市場分析和預測的能力,正確引導農民對農業結構的調整,推動農村現代化的建設。
3.5 建立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區
針對農民群眾文化水平和對科學知識了解相對較低的情況,宿遷市可以在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的區域進行試驗性示范的建設,取得一定成績后再向農村推廣,并且需要有足夠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給農民群眾進行詳細講解和現場示范,同時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向農民群眾宣傳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讓農民群眾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及價值加以認識和掌握并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進而增加收入。
3.6 培養專業的農業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關鍵因素,要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和深度開發,實現農業決策、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就需要大批的既懂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農業技術,又善于經營現代信息產業的高級專業人才,因而就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對現代化農業信息隊伍的建設,加大對農業信息人員的培訓,早日成立一支能夠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專業隊伍。
4 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農業發展呈現出全新變化,這樣就加強了對農業與農村信息服務的要求,信息服務工作也面臨著巨大挑戰。要想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充分發揮優勢作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就應當全面建設農業信息化體系,增強信息服務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新民.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與前景展望[J].農業經濟,2011(8):35-37.
[2]宮靜.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4(9):220-220.
[3]李倩茹,王政嘉,楊玉榮,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6):101-103.
[4]陳博文,朱術娟.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及其解決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6(3):22.
休閑農業信息化就是通過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休閑農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改造,對休閑農業的產品開發和推廣環節廣泛實現信息化管理與服務,以滿足供求雙方對信息的實時與精準化需求。休閑農業能否得到更快的發展,除了自身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外,還依賴于信息的傳播和休閑農業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便讓公眾及時了解當地休閑農業資源情況、休閑特色項目所在和休閑農業的決策規劃,使休閑農業的產品或服務得到更廣泛、更快捷的傳播,信息化是提升休閑農業核心競爭力的不二途徑。從全球來看,世界休閑農業信息化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首先是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信信息化;其次是20世紀70~80年代的休閑農業計算機數據處理和數據庫開發階段;最后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休閑農業網絡傳播和信息技術、科技在休閑農業特色項目中的運用等[6]。具體來講,世界休閑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世界休閑農業宣傳推介信息化,全面展示休閑農業風采,在旅游競爭中搶占先機。例如,網站推介,傳遞休閑農業產品或者特色服務,讓顧客和觀眾找得到;通過全景漫游或者虛擬實景體驗,讓顧客和觀眾移動鼠標,提前體驗休閑農業;甚至通過在網絡游戲中嵌入休閑農業景點[7],創新實現休閑農業景點信息化展示手段,激發和引導潛在顧客消費;通過電子地圖定位標注等,根據用戶需求策劃特色休閑線路、向導服務,引導高品質農業休閑消費。②世界休閑農業的預訂促銷的信息化,通過網絡、電話、短信即可預訂,實現休閑農業“吃、住、玩”貼心服務以及安全、正宗、物美價廉的特色農產品,讓顧客享受到打折服務,滿足顧客需求,刺激休閑農業消費。③世界休閑農業項目本身的信息化,把信息技術恰當運用到休閑農業項目中,在保持“農味”特色基礎上,加大科技在休閑農業項目中的應用,完善和優化服務功能,提高休閑農業參與性和趣味性,去吸引顧客和觀眾。④世界休閑農業管理及內部辦公信息化。管理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本地區及國內外休閑農業發展情況和實時態勢,科學管理指導休閑農業經營,從而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擴大影響,鍛造核心競爭力。
二、國外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經驗比較
1.美國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經驗美國休閑農業的信息化進程,得益于美國農業信息化的戰略實施。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將國家意志注入本國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中,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之后,接著又倡導“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并通過立法手段,利用一整套法律、法規體系來保障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同時,美國通過建設國家級農業和農村科技信息中心群,獲得了公益性農村信息資源的有效積累、科學管理與廣泛運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規?;?、專業程度高的涉農信息數據中心(庫),對包括美國休閑農業在內的農業發展、旅游發展產生了很好的推動作用[8]。毫無疑問,美國農業信息化建設使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受益匪淺,獲得長足發展。美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休閑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美國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另一顯著特征。美國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源于休閑農業的市場需求。為了推動休閑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高投資效率比值,美國不斷利用市場手段推動農業信息化應用層面的競爭。例如,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就開放了電信市場,通過不斷的市場競爭,加快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產業重組,并適時根據市場的基本需求,構建了以政府為主體,5大信息機構為主線,國家、地區、州三級相連的農業信息網,形成了完整的包括休閑農業在內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有力推進了美國休閑農業信息化進程[9]。2.法國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經驗法國農業旅游協會作為非政府組織,有力推動了法國休閑農業發展,是世界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成功典型。法國農業旅游協會創新思路,有效整合休閑農業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等,合理運用國家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適時構建休閑農業網絡信息化平臺,向休閑農業經營者提供咨詢培訓以及進行休閑農業整合營銷等貼心服務。同時,法國農業旅游協會在國家旅游政策指導下全面制定休閑農業的行業規范以及行業質量標準,倡導和督促休閑農業行業自律以推動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早在1954年,法國聯邦國營旅舍聯合會就進行“法國農家旅舍網”建設,很快成為各國競相效仿的成功典型。此后各類農業旅游社團組織和中介機構(如法國農業與漁業協會、農業商會、法國國際旅游推廣協會等)陸續成立,有力促進了休閑農業的信息化發展經驗交流,豐富了信息化傳播手段,加強了信息化人才培訓。隨著法國農業旅游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成熟運作,休閑農業行業自律的成效明顯,法國政府對本國休閑農業的“管理職能”隨之轉變為“監管職能”,相關行業協會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更加凸顯。另外,法國政府也非常重視農民信息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曾在本國休閑農業信息化建設初期免費向農民贈送電腦,引導農民接觸和使用信息技術,為休閑農業信息化全面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3.日本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經驗日本主要采用政府主導型的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思路。從自然環境來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并且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休閑農業發展并無優勢。但日本為建設信息化休閑農業,不斷重審休閑農業價值,重視休閑農業信息化工作,并把其視為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其中,日本政府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重大舉措:第一,日本政府日益注重休閑農業的立法完善和體系健全工作,先后制定實施《農山漁村余暇法》、《農山漁村宿型休閑活動促進法》等,主導休閑農業信息化的市場規則及發展政策的制定,甚至是有關資金的籌措工作等。第二,日本政府注重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善,注重農業信息系統建設,并倡導U-Japan國家信息化戰略,為休閑農業信息化的持續和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日本政府注重農業旅游信息網的建立,建立了權威性的休閑農業市場信息統計、分析與報告制度,為休閑農業顧客和經營者提供及時、全面、精確的市場信息和參考資料。日本創新休閑農業信息技術展示,是日本休閑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另一亮點。日本往往借助信息技術甚至是生物技術等,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創建休閑農業新景點,它一般建于距離城市較近的區域,使其成為休閑農業的科技特色景點,農業科技教育功能凸顯,具備了很強的科普教育功能[11]。
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面臨諸多發展的有利條件,正處于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但也應當看到,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整體推進過程中的問題
一是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認識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的領導對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工作目標不明晰,工作重點不突出,還沒有把信息化工作擺到重要位置上來。也有一部分領導干部對信息化工作的認識比較簡單。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也存在認識不足的現象,對信息的主動尋求意識不強,信任度也相對較低。網絡信息由于其成本高和數量大不易辨識的特點而沒有大面積普及,部分地區的農民對定制短信服務的熱情不高,不愿花錢買信息。二是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保障不足。目前,各級財政部門對農業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的安排份額較少甚至沒有安排,無法滿足農業信息化長遠發展的需要。加上各地資金籌措力度各不相同,影響了信息化設備的購置和配備。同時,農業信息機構建設乏力,缺少開展信息服務的經費。
1.2農業信息化服務缺乏地域或產業針對性
近年來,農業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出地域特色和優勢產業發展集群的趨勢。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系統是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聯合農業、林業、科技等部門,聚集各行業人才資源,圍繞各地區農業優勢和區域特色產業,銜接商務、物流等服務系統開展而來。但目前,各地尚未依據本地區的特色產業建立符合相關產業發展特色的信息服務系統。
1.3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力量薄弱
從相關資料分析可知,當前基層農業信息化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還相對較低,有很多不是具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人員,導致無法快速、完善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大多數農民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信息化培訓,尤其是缺乏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從而無法有效地從網絡上獲取有用的信息。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影響了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
2加強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2.1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
明確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職責,制定農業信息化規劃,使每年信息化建設有目標、有任務,把農業信息化工作落到實處。強化農業信息工作責任制,將農業信息工作納入各涉農部門年終考核內容,并與各單位信息責任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制定相應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2.2加大宣傳力度建議
充分利用已經在農民當中形成可靠宣傳效果的媒體,在農業信息化的作用方面加強宣傳力度,以引起各類不同群體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
2.3完善投入機制
農業信息化發展必須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這就要求各級政府予以足夠的重視,在財政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議在農業專項經費中增加農業信息化的投入比例,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個人、集體、企業和外商多方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渠道。各級財政應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等建設數字農業,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
2.4加強隊伍建設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綜合評價;灰色關聯模型;互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42-04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簡介:范昕昕(1981-),女,山東諸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業經濟研究;高樂華(1985-),女,山東濟寧人,博士研究生,從事農業經濟與漁業經濟研究。
一、引言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探索,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在中國已經取得了驕人成績,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目前國內關于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是如何共同促進農業發展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且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理論方面的定性探討,很少有在定量模型基礎上進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信息化水平進行綜合定量測評,并建立兩者的灰色關聯模型,試圖發現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之間是否確實存在良性互動機制,從而利用該機制促進兩者在彼此推動的作用下實現長久穩定發展,并為中國農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新途徑。
二、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選擇與測度
1.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構建。在構建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從規模、結構、一體化和市場化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考慮。構建出一套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和8個二級指標構成,各評價指標實際值計算所需數據主要來源于1996―2007年《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其余則根據官方網站公布數據整理計算得出。根據各三級指標的實際值結果,運用無限方案多目標決策方法確定有限方案多目標決策權系數的客觀賦權法 [1],進行權重計算。首先得到8個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加權,得到各一級指標權重,而后根據各二級指標權重比例重新分配權重,得到調整后的二級指標權重。各指標說明及權重(見表1):
對各指標實際值進行標準化處理,確定中國農業產業化水平評價標準分為差、一般、良好、優異四個等級,實際值0.75為優異。
進行中國農業產業化綜合評價,i年中國農業產業化一級指標的評價值可記為:D i(W)=■z i j w′j,進而i年中國農業產業化綜合評價值可由以下公式計算得出:D=■βk■w′jz i j。D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綜合評價值,βk為第k個一級指標的權重,w′j為第k一級指標中j二級指標的權重,z i j為第k一級指標中第i年j二級指標實際值的標準值。
2.中國農業產業化水平測度。根據以上評價模型,計算得出1996―2007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評價結果(見圖1)。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個一級指標中,農業生產規?;c農業生產結構性評價值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到2007年均達到“優異”水平,但農業產業一體化水平卻急劇下降,農業產業市場化程度也表現出不穩定變化狀態。由此導致中國農業產業化綜合評價值從1996年的0.59略微上升至2007年的0.65,基本維持在“良好”狀態。詳細分析評價過程可以發現:(1)在農業生產規?;矫?評價值由1996年0.70上升至2007年1.00,表明中國農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人均農業總產值從1996年的0.26萬元/人增長至2007年的0.67萬元/人,增加了近兩倍,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2)在農業生產結構性方面,評價值由1996年的0.14升高到2007年0.86,增長態勢良好,表明中國農業生產結構正在日益完善,高附加值產業所占比重不斷提升,其中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6年35.95%上升到了2007年的42.1%,國家重點農產品加工項目由最初的547個/年增加至828個/年,由此促進了中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產業化水平有所提高;(3)在農業產業一體化方面,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與農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比重持續下降,導致該指標評價值由1996年的1.00急劇下滑至0.00,表明中國農業產業一體化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有所變化,制約了中國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4)在農業產業市場化方面,評價值由1996年的0.64略微下降至2007年0.62,12年來變化不大,反映出中國農業市場化程度仍然滯后,盡管外貿依存度由15.11%上升到了22.09%,但農產品綜合市場績效卻由24.53%下降至11.5%,市場化經營程度過低,嚴重制約了中國農業產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三、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選擇與測度
1.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構建。鑒于農業信息化發展較快,尚未建立起規范、系統、全面的農業信息化統計體系,因此,在構建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時受到了較多限制。綜合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和前人關于中國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設計出一套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共有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各評價指標實際值計算所需數據主要來源于1996―2007年《中國農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信息產業年鑒》,其余則是根據官方網站公布數據整理計算得出。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統計數據限制,農業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農業電子信息工業增加值和農業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額三項數據,是由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全國電子信息工業增加值和電子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乘以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計算得出。根據各三級指標的實際值結果,運用無限方案多目標決策方法確定有限方案多目標決策權系數的客觀賦權法進行權重計算(見表2)。評價標準與模型同農業產業化評價,綜合評價值記為C。
2.中國農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根據以上評價模型,計算得出1996―2007年中國農業信息化評價結果(見圖2)。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個一級指標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除農業信息化環境評價值外,其余3個一級指標到2007年均達到“優異”水平。由此促使中國農業信息化綜合評價值迅速從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7年的0.86,達到“優異”狀態。詳細分析可以發現:(1)在農業信息化基礎方面,評價值由1996年的0.00急劇上升到2007年的0.92,表明經過12年的努力中國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已取得良好的成效,農村居民戶均擁有電視機臺數從1996年的87.97臺/百戶增加到2007年的106.5臺/百戶,戶均擁有電腦臺數則由0.00臺/百戶上升至3.7臺/百戶,戶均擁有電話部數從5.78部/百戶增加至68.4部/百戶,農業技術人員比重也由0.17%上升到了0.24%,為中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在農業信息化環境方面,評價值由1996年的0.21上升至2007年的0.61,達到良好水平,相對于其他指標來講較為滯后,表明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環境仍然不甚理想,有較大空間亟待改善,尤其是互聯網普及率至今未達到10%,每百人訂閱報刊數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3)在農業信息化應用方面,評價值由1996年的0.02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0.99,特別是戶均擁有手機部數由1996年的0.00部/百戶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77.8部/百戶,衛視頻道普及率由6.5%上升到79.2%,農村網民比重由0.00%提高到24.06%,表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信息技術已在農村逐步得到了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4)在農業信息化效益方面,評價值由1996年的0.00急速上升到2007年的0.94,表明中國農業信息產業有了較快起步,經濟效益良好,已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對農業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四、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相關性分析
1.灰色關聯模型構建?;疑P聯就是使信息不完全的系統因子量化、序化,應用灰色關聯度描述系統發展過程中,因素間相對變化的情況,即變化大小、方向和速度等的相對性,如果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相對變化基本一致,則認為兩者關聯度大,反之,關聯度就小 [2]。應用灰色關聯模型能夠較好地估算出農業產業化與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相互關系,反映彼此間的促進或制約作用,因此采用該模型對中國農業產業化與信息化的關聯程度進行測算。計算步驟如下:
(1)將中國農業產業化綜合評價值作為參考序列,將中國農業信息化綜合評價值作為比較序列。
(2)由于綜合評價值差異較大,為便于處理,首先對兩個數列進行初值化處理,公式如下,得到新數列。
D0=■,C0=■
(3)計算關聯系數,記初值化后參考數列即農業產業化綜合評價值數列為D0,記比較數列即農業信息化綜合評價值數列為C0,稱ε0,0(k)=■
為D0和C0在第k年的關聯系數,ζ為分辨系數,在0~1之間取值,一般取ζ=0.5。
(4)計算關聯度,將比較數列C0與參考數列D0各年的關聯系數加和平均,即得關聯度r=■■ε0(k)。
(5)針對關聯度r的大小,判斷相互關系,r取值范圍為0~1,越接近于1,表明農業產業化與信息化關聯性越強。
2.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相關性計算與互動關系分析。按照以上灰色關聯模型,計算得出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的灰色關聯度r=0.75,表明在建立的指標體系基礎上,1996―2007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且就綜合評價結果來看,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目前略高于農業產業化。下面將系統闡述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相互促進、推動的內在機理。
(1)農業產業化對農業信息化的影響。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都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手段,但農業信息化發展離不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信息化發展要以一定程度的農業信息化水平為基礎。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促使農業產業化機構個數逐漸增多、農業產值迅速提升、農民收入越來越多、農業產業內各環節更加緊密、農業產業化鏈條不斷延長、農產品流通愈加便利,導致農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對信息資源與信息技術的需求持續增多,因此促進了農業信息化進程的開始。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深入,尤其是農業生產規模持續擴大、農產品市場更加廣闊、農業產業化經營機構繼續增加,農業內部各個領域、環節聯系日益密切,均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條件。例如,農業內部各主體間協作,必然需要農業信息化所提供的硬件設備――電話、電腦、光纜等,農業結構越合理,內部分工越細,協作越緊密,對硬件設備的要求越高,農業信息化發展就越迅速。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必然能使農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從而促進對信息設備購買力的增強,使得農業信息化發展更為迅速。此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決定了農業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例如,一些地區主要生產季節性較強的農產品,需要借助市場信息化設備,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加強生產與市場之間的信息溝通,降低市場風險;而著重發展加工業的農業區域,對加工技術、倉儲設備和信息更及時的工廠化作業模式要求較高,需要借助信息手段,增強對每一生產環節的控制,以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伴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其對農業信息化的促進作用在逐漸增大,促使兩者向著良性互動方向發展。
(2)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產業化的作用。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同樣離不開農業信息化的支持,農業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必然也會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產業鏈一體化,而農業信息化是信息技術與設備在農業各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首先,借助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利用信息網絡可以調查各類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加快農業市場化運作,確立區域農業經營的主導產業,依靠主導產業的關聯效應,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將資金與基礎投入主導產業項目中,實施產業化經營,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縱深發展;其次,依靠農業信息化能夠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為農戶提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管理服務等,使得農用物資系統、生產系統以及加工流通系統形成持久穩定的關系,促進整個農業運轉過程中形成有序的鏈條,為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再次,農業信息化可以使農戶、企業等市場主體擁有更多信息,使他們具有公平的討價還價能力,培養出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進而使農產品更接近真實市場價格,促進農業市場化,從而使農業產業化更為順利地發展;最后,農業信息化能夠帶領農業產業融入到全球經濟中,拓展農產品市場,延長農業產業鏈,吸引更多國外農業產業化參與者,引發更多市場需求,進而擴大農業產業化范圍,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五、啟示與建議
經過實證檢驗與理論探索,本文得出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之間存在明確的互動關系,即農業產業化推動著農業信息化持續演化,農業信息化也在促進著農業產業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利用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的良性互動關系,可以促進中國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當然,這需要政府有力的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的努力以及其他各類組織的配合與參與。首先,政府部門應當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增加資金投入,提供配套服務,加強政策支持,通過二者相互作用促進農業發展;其次,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學歷相對較低的農民應當加強自我信息技術培訓,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改進農業耕作方式,使農業信息技術與設備得到充分的運用,并使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優勢得到有效利用,從而加強農業信息化與產業化發展程度;最后,其他組織特別是信息機構,應當有計劃地促進信息技術及設備在農業日常運作中得到廣泛應用,推動農業信息化進步的同時,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單叢茶;潮州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8-0254-03
A Case Study in Chaozhou 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ea Industry
LIN Xua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nd a region. Aiming at the Phoenix tea in Chaozhou,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rinciple of the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and put forwar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single cluster tea industry. The system focuses on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bundanc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factors. Moreover, based on the Phoenix tea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is scientific, comparable and operable, which can deal with qualitative indexes, quantitative indexes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Key words: Information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Phoenix tea; Chaozhou
1 引言
我國是世界產茶和消費大國。在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信息化已成為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茶業信息服務的地域性、季節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研究合適的茶業信息服務模式一直是業界熱點[1]。雖然部分產茶大省已開展了茶產業信息化的研究和行動。但總體上,茶產業的信息化集中于銷售環節,表現形式包括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和企業網站等,在產和供環節還缺少成熟的信息化系統支持,如ERP、SCM和PDM等,在信息資源服務方面,主要通過行業平臺和公共知識平臺提供,但資源量太少,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
鳳凰單叢茶(Phoenix tea)原產自潮州市鳳凰鎮,1982 年被評為國家歷史名茶之一,1995年鳳凰鎮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烏龍茶之鄉”稱號[4]。單叢茶產業是潮州市支柱產業,目前茶園面積達到16.8萬畝,茶葉年產量2.8萬噸,茶葉年產值25億元[2]。單叢茶產業正向規模化、標準化、有機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形成了《烏龍茶鳳凰單叢茶》與《地理標志產品鳳凰單叢茶》標準。但與國內較大知名度市場占有率較大的鐵觀音和武夷巖茶相比,鳳凰單叢茶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產業規模、品牌創建、優良品系推廣及加工技術創新等因素制約[3]。在信息化方面,潮州茶產業已進行了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信息資源服務、行業信息服務等信息化探索,但發展不平衡、不規范、效果不明顯??陀^評價和測定潮州各地區茶產業信息化的發展水平,找出差距,科學預測茶產業信息化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構建茶產業信息服務體系對提高茶產業信息化水平非常必要。
目前國內外在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面還沒有提出一套明確的指標體系,這將使得在衡量各個地區茶產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指定發展規劃和指導信息化建設時缺乏依據。所以,以全國名茶――潮州單叢茶為研究對象,建立符合調查對象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評價體系有重要意義。
2 農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
各國和地區在實施測度時都加入了能反映當地特征的指標,而且測度理論尚未成熟,因此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目前沒有統一的測度方法。但是信息化發展水平對國家和地區發展有重要參考意義,該研究領域已成為信息系統工程研究的熱點。
國內外主流信息化測評法均根源于波拉特法與信息化指數法。波拉特法的核心是評估信息產業對經濟的貢獻,采用投入產出表量化數據。信息化指數法則通過定義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多級指標體系來評估信息化程度,具有容易實施、可比較歷史數據等優點。而我國信息化測度研究和實踐起步于2001年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CECA)的建立和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的制訂。
農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是指通過調查農村信息化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實現對農村信息化的綜合評價。馬中杰[5]采用信息化指數法,建立河南省農村信息化水平的指標體系,涵蓋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管理等環節,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統聚類法對河南省及其各地市農村信息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和分類評價。王勇[6]則將國家信息化綜合測評模型中的5個要素作為測度體系一級指標,包括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信息網絡和信息技術應用、信息化人才、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提出了河南省農業信息化水平體系。盧麗娜[7]以波拉特法和日本信息化指數法為基礎,參照國家信息化六要素,借鑒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和已有研究中的合理成分構建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采用 Delphi 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劉利永[8]從農業信息化發展環境、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農業信息化人才、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5個方面,選取18個具體的評價指標,闡述了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權重測算和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的計算,分析了指數測度結果。但是當前尚未有茶產業的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研究和實例。
3 單叢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建立應有理論基礎。單叢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主要包括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產業發展特征及信息化理論;同時,指標的選擇與層次劃分必須符合基本的思維邏輯,緊密結合單叢茶產業信息化發展的特點,并將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盡量降低主觀評判水平。
2)代表性原則。系統化的指標體系應該從眾多備用的指標中,篩選出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排他性的指標。在進行統計分析之前,應該對全部已有的相關指標進行權衡、篩選。
3)可比性原則。指標在某個維度上應該具備可比性,這樣可提高信息資料的準確性和分析結果的可信度。指標體系既要符合單叢茶產業內行情,能反映單叢茶產業信息化水平的實際,最終結果也要在縱向上(各個時期)能夠進行評價比較與分析。
4)可行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可通過工具完成數據獲取、統計、分析,還要考慮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和可靠性,使量化的評價與監測可以進行。
5)合理全面原則。選取的指標應能敏感貼切、全面而多層次地反映本產業的信息化水平現狀和進展,與時俱進,并將測度的理論知識與前人的實踐經驗相結合起來。
6)導向性原則。引導和導向作用是產業指標體系實施效果的重要表現。單叢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指數應用到地方經濟信息化規劃工作,將不僅引導茶產業重視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更要重視信息化的應用和效果,提高產業信息化水平層次,從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本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倍增、生態效益友好的可持續發展。
4 潮州市單叢茶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
根據潮州單叢茶產業信息化基礎條件差、發展不平衡、配套服務設施差等現狀,參考了中國信息化水平綜合指數測算與評價的指標體系、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及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理論,下面提出針對潮州單叢茶產業的信息化水平測評體系,如表1所示。該體系包括產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產業信息資源豐裕度、產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本產業所在區域的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產業信息化人才、產業信息化效益水平、產業信息化發展環境七個一級指標。
5 結論
潮州單叢茶產業的信息化水平測評體系,主要側重從產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產業信息資源豐裕度、產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三大影響產業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中來選取指標,并全面考慮和甄選了本產業所在區域的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產業信息化人才、產業信息化效益水平、產業信息化發展環境等幾方面的影響因素指標,使得整個測評體系成為一個全面反映單叢茶產業信息化水平的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這個測評體系也是根據產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理論,產業自身發展階段以及以信息通訊技術、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化理論來進行制定的;同時,指標的選擇與層次劃分符合基本的思維邏輯,緊密結合潮州市單叢茶產業信息化發展的特點,并將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盡量降低了主觀評判水平,體現了科學性。選取的指標都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指標,能夠進行歷史時期的指標數據對比,具有可比性和操作性。
作為針對區域特色產業的一套產業信息化水平的測評體系,在設計遵循一定的原則上,準確采集數據然后進行科學的數據變換后采用合理適用的評價和分析方法而得出的測評結果是具有一定的現實導向意義的,并為后續關于實證測度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史曉慧. 茶葉產業信息服務與質量評價模型研究[D]. 湖南農業大學, 2013.
[2]陳勤, 陳漢林, 陳廣超,等. 四個鳳凰單叢茶品種(品系)田間生物學特性觀察分析[J]. 廣東茶業, 2015(3):29-32.
[3]唐顥, 趙超藝, 吳家堯,等. 鳳凰單叢茶產業發展及研究利用現狀[J]. 廣東茶業, 2009(6):20-23.
[4] 張佳. 鳳凰茶區考察報告[J]. 茶葉, 2013, 39(2):88-90.
[5]馬中杰, 鄭國清,馮曉,等. 河南省農村信息化水平測度研究現狀及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 2010,2010(03):120-123.
[6]王勇,王文亮. 河南省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J]. 技術經濟, 2013,32(4):85-88.
【關鍵詞】大連市 農業信息化 政策建議
一、引言
作為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核心內容,農業信息化的是我國“三農”問題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推動農業信息化有利于轉變我國傳統農業的運營模式,降低農業從業人員獲取信息的成本,提高農業從業人員參與市場活動的競爭力和積極性。在信息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了我國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和重點。十的勝利召開為我國農業信息進程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契機,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將是我國政府未來幾年工作的核心內容。大連市共下轄7個涉農區市縣,全市設114個鄉鎮(涉農街道辦事處),其中有66個鄉鎮、48個涉農街道辦事處,917個行政村。擁有農業人口227.0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584.8萬人的38.3%。針對大連市現階段農業推廣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本文主要從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引進農業信息化人才,壯大一線科研隊伍;增強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確保信息暢通等三個方面出發,提出了推進大連市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建議。
二、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水平
對農業從業者進行教育是農業信息化的根本與關鍵所在,這樣可以使其掌握多種農業技術水平,比如:農作物雜交、生物技術、病蟲防范等農業技術。第一,信息技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要同時進行,這樣才能更加促進農業信息化的進步。農業從業者基本上都是農民,他們的文化素質文化素養決定著農業信息化的成功與否。如果農民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他們將會對農業信息化大力支持,推動其前進步伐。從自身找出路是大連市的首要任務,它應該加強農民學習機構的建設,因地制宜的對農民進行各種技術的教育和培訓,如農業職業技術學校以及技術的相關培訓機構等等,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對農民進行學習教育,定期開講座、發資料、解疑惑等,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帶領農民到田地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原則,并且要進行到企業中去與到農民中學習這樣雙教學的模式。第二,要多建立農民和企業雙交流的平臺,這樣能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F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人們的需求也是千變萬化,客戶始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只有了解他們,才能產出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建立了農民和企業的交流平臺,使農民能夠更接近社會,了解農業產品的最新走向,進而為農業生產指明方向。第三,要在農村傳播科學理論,信息技術理論,改變農村知識貧窮現象。由于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我國農村大部分還是小規模生產種植模式,與發達國家農業技術相比,我國還遠遠落后于他們,不論是農業技術還是思想都沒能跟上步伐。因此在我們推進農業信息化先進技術時,必然會與農民傳統的技術和思想發生摩擦,所以我們應該考慮多方面因素,緩慢推進,讓農民在逐漸了解的基礎上接受新技術新思想,這樣將會穩定農村發展,建立農村社會新風尚,逐漸除去保守封建殘余,促進農村農業信息化的大發展。
三、引進農業信息化人才,壯大一線科研隊伍
科技興農,人才是關鍵。無論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還是加快成果轉化應用,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提供了網絡硬件設施,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重中之重。人才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是發展的關鍵所在,推進農業的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同樣如此。農村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如何解決人才缺乏問題將會是農業信息化發展中的一道難題。因此我們可以從當地農民著手,重點培訓他們,讓他們掌握現代農業新技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使其能夠運用各種渠道自我增值自我學習,這樣將能緩解人才壓力,打破人才留不住和沒有人才的兩難境地,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鋪平了人才道路。各個鄉鎮農業合作社和農業推廣站是大連市人才引進的重點,做到每個站點至少有一名以上的本科以上學歷的農業信息化人才,這樣才能保證農業信息化的及時傳播和促進,滿足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同時,我們還要通過不斷的培訓,提升知識業務能力較差的基層信息收集者水平,引進企業激勵機制,不論是通過薪酬還是職位晉升,讓從業者對從事的工作充滿信心和希望。
四、增強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確保信息暢通
大連市已經建立了農業信息化網絡體系,在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逐步發揮了作用,不過還是有著自身的不足存在,與其他同水平的地方相比。在推進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有著分散的信息資源、分散的用戶群、數量小的數據庫數據以及覆蓋面小的農村網絡,同時還有著較弱的市場分析能力、不足的政府投資力度、使用率低的信息網絡以保護較弱的信息安全問題等等,這些都還困擾著農業信息化的推進。為了減小農業信息化落后的差距,人才建設、農民文化教育以及網絡的配置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投入。要想打贏一場仗,糧草是必須先行的,所以要想縮小差距,必須加大對網絡的建設,拓寬其覆蓋面積,加大農村使用網絡電視,使用固定移動電話的人數,為此要對他們進行各種優惠,如降低收費標準等等,讓農民真正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和利益。
參考文獻
[1]陳興華.農業信息化的演變和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37-438.
[2]王振,張越杰.關于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經濟縱橫,2009(5):42-44.
[3]王淑琴,丁玲,段建軍.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探析[J].現代化農業,2009(9):36-37.
[4]廖進球,安森東.中國區域性農業信息化建設模式的構建與選擇[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52-58.
[5]李華鋒,章穎.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J].世界農業,2012 (6):93-94.
從事農業信息化工作的專家,大多數是從農業相關學科跨專業的,信息相關技術也不是很熟悉,特別是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很多農業信息從業人員還只停留在簡單的電子表格信息處理工作[5]。一是信息管理人員不了解信息技術,汲取農業信息新知識的能力不足;二是信息技術專業人員農業知識匱乏,服務跟不上;三是信息分析人員的短缺,使得大量的信息資源只停留在發展的低水平狀態;四是在最需要農業信息技術人員的基層,卻沒有長期留在農村不走的信息技術人員。農業信息化方面專業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對人才培養不夠重視,而且各級農業單位培訓力度和投入經費較少,高等農業院校的信息技術相關專業抓住人才培養契機,既為辦學提供了新的培養模式,又為社會解決農業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6]。
2制約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制約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是人才缺乏。近年來,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逐漸發展,網絡、飛信、QQ極大豐富了農民生活的同時,也給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然而,在農業信息化相關知識普及的過程中,由于農民思想的原因,該技術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知道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培養大量的農業信息化人才[7]。農業信息技術人員的短缺是阻礙農村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推廣的主要原因。由于從事農業信息技術相關人員的嚴重不足,也造成農業信息化人才質量的薄弱。吉林省目前農業信息人才主要來自農業學科比較熟悉計算機和工程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這樣的農業信息技術人員,了解現代農業的但不能較深入了解信息技術;相反,具有專業的信息技術基礎,農業知識面又很窄。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在農村農業信息化人才質量和數量短缺的情況下,高等農業院校信息技術相關專業必須加強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依托農業大學的農業類專業的優勢,將農業知識與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實訓等環節有機結合,突出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特色,以充實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8]。
3高等農業院校應對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策略
3.1要加強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信息技術人才
高等農業院校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逐步建立了信息技術類相關專業。目前,本校的信息技術專業、計算機專業、電子技術專業、信息管理專業和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制訂的背景,都是以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這樣的培養模式為推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本院在人才培養問題上,以農業信息化為中心,本著“站得高,看得遠”的基本原則,及時更新觀念,教學體系與時俱進,改革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構建了以農業信息化為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2以本科教學為主,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農業信息技術人才主要來源于本科生,本院在培養學生時,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多數以農業應用為載體,應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相關數據進行獲取、傳輸、處理、控制和集成等實踐技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優勢,了解農業信息技術的需求,構建了農業信息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該模式是以實驗實訓、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在農業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農業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撐下,設置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技術訓練、參與科研和科技創新等學習實踐環節。
3.3重視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大力推進農業信息技術的普及
目前,本院承擔的科研項目多數與農業信息技術相關,科學研究得到很好的推廣應用,尚需最后1km的工作。通過“三網”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系統,避免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應用脫節,通過“三網”有效地宣傳和信息活動,縮短信息時空流通。
3.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保障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
在高等院校中,教師作為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的主導力量,所具有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所培育的人才的質量;因此,在明確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重要性的前提下,教師隊伍建設不容忽視。本院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根據“走出去,請進來,傳下去,動起來”的培養思路,通過教師參加農業信息化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等方式,培養農業信息化的引路人,讓其掌握農業信息化實踐能力。
4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