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金融資產的主要估值方法
時間:2023-08-27 14:5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資產的主要估值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資產 分類 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6-0059-02
006年財政部頒布企業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CAS 22)第七條規定:金融資產應當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四類:(1)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了與相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保持持續趨同,財政部于2014年3月17日了《金融負債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及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對CAS 22以及《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CAS 37)進行細化和補充,并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執行。正式執行后,上市公司需要對金融工具重新進行確認后予以變更,因此有必要對我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進行研究。
一、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現狀
本文選取2011―2014年滬深A股(不含創業板)上市公司作為分析樣本,并分為金融類上市公司和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兩類,從其年報中分別選取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三個項目的數據研究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現狀。
(一)2011―2014年金融類上市公司傾向于持有兩種金融資產的組合
根據大智慧365的行業板塊劃分,滬深A股上市公司(不含創業板)中金融類上市公司:2011年41家;2012年42家;2013年42家;2014年43家。2011―2014年金融類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狀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1―2014年,同時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金融類上市公司占90%以上,是因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存續期間可能會因為公允價值變動直接影響當期損益,即當市場資本下行的時候,可以拋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減少金融資產對利潤的影響;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價值相對穩定則不會影響當期損益,因此,利用其自身較強的金融資產管理能力,運用金融資產的組合趨利避害,90%以上的金融類上市公司選擇同時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相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短期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資有明確的到期日期和回收金額。因此,65%左右的金融類上市公司為了規避風險而選擇能提供相對穩定的長期現金流的持有至到期投資。
(二)2011―2014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傾向于持有單一的金融資產
根據大智慧365的行業板塊劃分,滬深A股上市公司(不含創業板)中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11年2 007家;2012年2 073家;2013年2 087家;2014年2 093家。2011至2014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狀況如上頁表2所示。
對比表1和表2的數據,可知:
首先,(1)同時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11―2013年不到9%、2014年為14.23%,與表1中金融類上市公司同時持有兩類金融資產的比重90%以上有很大差異;(2)僅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在11%左右,與表1相比,比重相對較高;(3)僅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11―2013年在11%左右,但2014年上升為43.43%,與表1中的比重為0,反差較大;(4)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4%左右。
其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的投資比較保守,主要因為:和金融類上市公司相比,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的分類相對比較簡單,持有金融資產大體為處理閑置資金或者處于其他投資的目的,主營業務也不是投資金融資產以獲得收益,因此投入的較少。
最后,金融類上市公司利用行業優勢和風險管控能力,更傾向于進行兩種金融資產組合的形式;而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基于保守考慮,更傾向于持有單一的金融資產。
二、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現狀的原因
(一)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不明確
CAS 22規定: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目的是短期出售或回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指初始確認就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但是,首先,很難徹底區分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的時間點;其次,在確認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內容時,一般都確認為股票、債券、基金投資等金融資產,因此,如果從投資股票、債券或基金等金融資產持有時間點上的不同來區別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顯然比較模糊,一定程度上導致表2中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更傾向于持有單一的金融資產。
(二)利用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不明確以操縱利潤
CAS 22規定,公司可以以管理層持有目的和意圖劃分金融資產,金融資產劃分標準模糊,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對當期會計利潤的影響不同: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升值或減值記入損益類科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直接影響當期期末的會計利潤;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差額是記入所有者權益類科目“資本公積”,不直接影響當期期末的會計利潤。當上市公司持有較高價值的金融資產時,如果歸屬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核算,就會導致公司利潤的虛高;當歸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時,這部分虛高的利潤就會被隱藏。因此,利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分類標準不明確,公司可根據管理層意圖調整金融資產的分類并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為公司操縱利潤留下了空間,導致表1中金融類上市公司利用行業優勢、更傾向于進行兩種金融資產組合的形式。
(三)公允價值計量發展不成熟
公允價值是金融資產估值的最好方法,國際會計準則長期以來一直將全面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作為估值金融資產的長遠目標,但相比于國際社會,一方面,我國的市場化程度低、市場信息不對稱、難以直接利用活躍市場上的價格進行報價,因此,公允價值難以直接采用公允的市場價格來計量;另一方面,由于公允價值不能直接采用公允的市場價格計量,就需要采用估值技術確認公允價值,但是估價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不是太成熟,如果用“預計現金流量的現值”來進行公允價值的估值,受公司意圖影響較大,主觀性強。
三、改善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現狀的建議
(一)明確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
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資本公積”,公司可以調整金融資產的分類來操縱利潤。因此,在會計準則中可以考慮將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合并為一項金融資產,具體會計處理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即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期末結轉“本年利潤”科目。這樣既能解決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定義模糊的問題,也能避免公司采用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導致報表缺乏可比性的情況。
(二)持續提高公允價值估值技術
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發展并不成熟,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國市場化程度低,市場信息不對稱;二是我國公允價值引入時間晚,估值技術落后。因此,一方面我國需繼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活躍的經濟市場,公允價值就直接利用公允的市場價格進行估值;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引導資產評估單位制定相應的資產評估規范,不斷提升自身的估值水平、促進估價技術的發展。
(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避免公司為了操縱利潤利用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不明確鉆會計準則空子的行為。另一方面,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財務報表的真實有效,給予信息使用者可比性的財務信息;也有利于公司抵御經濟危機帶來的風險,減少外部風險帶來的損失。
總之,為提高財務報表列報質量和會計信息透明度,一方面,財政部應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須遵循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對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Z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出臺背景;改進;影響
2009年11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對企業金融資產的分類和估值方式做了新的規定,這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擬定的《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替代計劃的第一階段。近幾年,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加快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的步伐,在IFAS9出臺后,我國也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借鑒新準則的規定,盡快完成金融工具準則的修訂工作,金融企業也需要提前做好適應和準備工作。
一、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的出臺背景
次貸危機的爆發在沖擊世界經濟和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同時,還在規則層面上引發了一系列的會計問題,暴露出現行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親周期現象、過于復雜等諸多問題,給會計準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分析次貸危機爆發原因時,華爾街的金融界認為,作為目前評估金融工具價值的主要方法的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使用市場價值計量價值,具有“親經濟周期效應”。當金融市場運轉良好的時候,公允價值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金融機構資產的價值。而當金融市場陷入危機的非正常狀態時,許多金融資產事實上已不存在一個“真實而公允”的市場價格,如果仍然按照公允價值法的理念評估資產,將造成金融機構大規模的資產減記,資產減記又將迫使其他市場參與者降低資產的估值,并且誘發在資產價格加速下降之前的拋售行為,最終形成資產價值螺旋式下降的動態循環。但FASB、AICPA則認為相比較而言,公允價值法仍然是目前可用的最佳計量模式,現在要做的不是否定方法本身,而是要解決具體應用環節上的問題,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好、更一致的準則指引。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復雜性,導致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一直是會計準則體系中最為復雜的規范。自1999年3月《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公布以來,會計報表使用者等相關利益方一直反映IAS39條款的復雜性,雖然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其修訂了近20次,但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金融危機咨詢組、G20倫敦峰會的敦促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確定了替代IAS39的金融工具綜合項目計劃,計劃分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量、減值方法和套期會計3個階段,《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的出臺標志著第一階段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與現行準則的差異
在現行準則下,金融資產被分為四類:交易類、可供出售類、持有至到期類和貸款及應收賬款類,對于不同分類的金融資產,準則規定了不同的計量標準,具體分類如下:
這種分類為公允價值計量選擇權提供了基礎,如果在實務工作中不能恰當運用該選擇權,將會對會計信息產生不利影響。主體可自主選擇會計政策空間的加大將可能導致認為操控會計利潤和資產價值,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例如主體在對某項原本可歸類為貸款或應收賬款的金融資產進行初始確認時,可以將其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不是所有企業在金融工具計量時都會運用公允價值選擇權,也不是所有企業在運用公允價值選擇權后選擇同一估值模型,可能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而且選擇權的存在對企業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會增加報告主體的成本。
IFRS9只是按金融工具的性質分為權益類和債權類投資,更忠實地根據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來分類,而非管理層的意圖。對于權益類投資,均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對于債權類投資,以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以及金融資產合同性現金流的特征為基礎,確定是按攤余成本還是公允價值來計量,如果業務模式的目標是持有資產以獲取合同現金流量、合同條款僅導致在特定日期產生支付本金以及未償還本金的利息的現金流量,金融資產按攤余成本計量,新準則還規定衍生工具不用分拆,直接用公允價值計量。在取消了可供出售類別后,現行準則的多項減值方法也將被刪除,IFRS9僅要求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債權類資產進行減值評估,簡化了減值的計量方法。新準則的一個重要挑戰是要求非上市的權益工具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即使其所持有的非上市權益上具的持股比例很小,企業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取得信息,并使用估值技術以獲得公允價值的最佳估計。盡管對于非交易類權益工具選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將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可以避免減值測試以及減少對當期損益產生的波動,但投資企業很可能不希望在處置權益工具時,處置收益不能體現在損益表中(施仲輝,2010)??傮w而言,IFRS9的出臺降低了金融資產會計準則的復雜性,將有利于投資者和其他財務信息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會計準則的規定,提高了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對中國的影響
為響應G20峰會的倡議,中國于2009年9月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將實現持續全面趨同的完成時間確定為2011年,而IASB對金融工具項目的修改也定于2011年完成,因此, 今明兩年是持續全面趨同的關鍵時期。在IFAS9出臺后,我國也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借鑒新準則的相關規定,盡快完成金融工具準則的修訂工作,金融企業也需要提前做好適應和準備工作。
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與國際會計準則IAS 39號的內容基本相同,采取了是交易性、持有至到期、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新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標準的變更,將影響到國內相關金融企業資產的分類、估值以及損益的確認。
由于國內商業銀行不能投資權益類金融工具,資產以貸款為主,持有的固定收益證券主要是滿足銀行資金管理的需求,基本能滿足“業務模式測試”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測試”,仍將采取與現行準則規定一致的攤余成本計量,損益和減值的確認標準也未發生變化,因此商業銀行受到的影響較小。
國內證券公司以投資業務為主,保險公司為提高資金的投資收益也可投資于權益性和債權性工具,不同類別金融資產的比重不一。由于現行準則對不同類別資產會計處理方法存在差異,對企業利潤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可以利用金融資產歸類調節利潤,比如可供出售類資產的浮盈可以根據需要在不同年度實現。以國內三家上市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為例,2009年末三家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占投資資產的38.5%,以國內四家上市證券公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西南證券和海通證券為例,2009年四家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占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項目的56.4%。新準則實施后對目前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的初始分類和新增資產的分類將對企業的收益水平產生較大影響,但從長期看,IFRS9能將當年利潤的會計結果和投資操作進行了隔離,使得目前平滑利潤的方法沒有操作可能,將有利于提高相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
[2]李桂萍.IASB金融資產分類和計量準則問題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0(4).
[3]王利昕.淺析我國金融工具中的公允價值選擇權[J].商場現代化,2009(7).
[4]葉建芳等.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9(3).
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相關資產或負債,是指可以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各項資產或負債以及企業自身權益工具,如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年金基金投資、政府補助等。在對相關資產和負債選擇時,企業應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應考慮企業自身持有的意圖。
企業判斷初始確認時的公允價值是否與其交易價格相等時,應當考慮相關資產或負債的特征和交易性質。交易價格即進入價格,公允價值即脫手價格。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二者都是相等的。若存在關聯方交易、被迫交易、計量單元不同、不在主要市場中進行交易等情況,就不應將交易價格作為初始確認時的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
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或負債,應當使用在當前情況下適用并且有足夠可利用數據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術。估值技術主要有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種。企業可以選擇單一的估值技術,也可以選擇多種。準則中并未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什么情況下選擇哪種估值技術,所以在應用估值技術時,應先獲取可觀察的市場信息,在此基礎上定期對估值模型進行校對,以確保其可將當前的市場狀況準確地反映出來,并能識別出已使用的估值模型本身存在的潛在缺陷。
1.市場法
市場法是利用相同或類似的資產、負債或資產和負債組合的價格以及其他相關市場交易信息進行估值的技術。若企業使用市場法,應當以市場參與者在相同或類似資產出售時可以收到或者轉移相同或類似負債時需支付的公開報價為基礎,再觀察該資產或負債的特征,如當前狀況、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出售和使用的限制等,對獲得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整,以確定最終的公允價值。
2.成本法
成本法,是反映當前要求重置相關資產服務能力所需金額的估值技術,通常是指現行重置成本法。在成本法下,企業應當根據折舊貶值情況,對市場參與者獲得或構建具有相同服務能力的替代資產的成本進行調整。折舊貶值包括實體性損耗、功能性貶值以及經濟性貶值。
3.收益法
收益法是企業把未來金額轉換成單一現值的估值技術。企業使用收益法時,應當反映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對未來現金流量或者收入費用等金額的預期。企業使用的收益法包括現金流量折現法、多期超額收益折現法、期權定價模型等估值方法。
三、關于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
1.最佳用途
最佳用途,是指市場參與者實現一項非金融資產或其所屬的一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最大化時該非金融資產的用途。在判斷非金融資產是否處于最佳用途時,企業應當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出發,考慮該用途在法律上是否未被限制、實物上是否可能以及財務上是否可行,若各方面都滿足要求,則就是最佳用途。一般情況下,非金融資產的當前用途就是其最佳用途,除非有信息表明存在可以使該金融資產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其他用途。
【例1】2×14年12月1日,甲公司購買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在之前被作為工業用地,出租給他人使用。甲公司取得該土地后,仍將其作為投資性房地產使用。2×15年3月1日,鄰近的一塊土地被開發,作為建宅土地使用。甲公司也可以將其持有的土地用途從工業用地改成建宅土地。則該土地的最佳用途將通過下面兩項對比確定:
(1)該土地繼續出租的價值。
(2)該土地變成建宅土地的價值,與此同時也應當考慮將其變為空置土地必須發生的拆除廠房成本及其他成本。
以上兩項價值較高者即為土地的最佳用途。假設現時土地價值是500萬元,而改成建宅土地時價值是900萬元,發生的拆除成本是150萬元,則該土地的公允價值應為750萬元(900-150=750>500)。
2.估值前提
企業確定完非金融資產的最佳用途后,應該判斷該資產是單獨使用還是與其他資產或負債組合使用。如果是單獨使用,公允價值應是將該資產出售給同樣單獨使用的市場參與者的交易價格;如果是組合使用,公允價值就是出售給同樣組合使用的市場參與者的交易價格。只有確認好估值前提,才能準確的對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估值。
四、關于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
企業應當首先判斷,對于負債和自身權益工具,是否存在可觀察的市場報價。如果存在,就以此作為確定公允價值的基礎;如果不存在,企業應根據其他方是否把該負債或權益工具作為資產持有分為兩類。
①若其他方作為資產持有,則其公允價值按以下方式依次確定:a.活躍市場的報價;b.其他可觀察輸入值;c.估值技術。
②若其他方為作為資產持有,企業就應從承擔負債或發行權益工具的市場參與者角度,選擇估值技術對公允價值確認。
五、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 公允價值; 非金融資產; 公允價值計量
一、運用公允價值的必要性
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和大量新業務、新產品的出現對傳統會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新會計準則中財務會計目標的變化(由單一的受托責任觀轉向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同時并存)、貫穿會計準則的核算理念的變化(由收入費用觀轉向資產負債表觀)以及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變化(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實質性趨同)導致會計的計量模式必然也要發生變化(由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體的單一會計計量模式轉向歷史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并存的計量模式)。而基于市場對資產價值認定的公允價值再次大范圍地在具體會計準則中加以運用,將在增強會計報告信息可比性和相關性的前提下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協同發展。
二、公允價值在非金融資產中的運用
我國會計準則對非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分散在不同的具體準則中。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直接涉及公允價值的非金融資產的具體準則包括:3號投資性房地產、5號生物資產、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12號債務重組、16號政府補助、21號租賃和20號企業合并中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這些準則均謹慎地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即在允許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限制。
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規定,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時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一是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作出科學合理的估計。
生物資產準則規定,生物資產在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允許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但應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生物資產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二是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作出科學合理的估計。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一是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二是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債務重組除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方式外,其它清償方式下非金融資產的計值均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存在活躍市場的,應當以其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不存在活躍市場但與其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應當以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在上述兩種情況下仍不能確定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的,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等合理的方法確定其公允價值。
政府補助準則規定,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
企業合并準則規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核算,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所得的資產和負債以及作為對價支付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
租賃準則規定,承租方在租賃期開始日對租入資產計量采用該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
三、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
(一)確認環節存在的問題
非金融資產的計量是否能夠采用公允價值,首先應判斷是否符合各項資產運用公允價值的條件。因此,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基于主觀判斷的定性因素先于具有量化標準的定量因素,從而使公允價值的確認顯得尤為重要。
從非金融資產運用公允價值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當前的會計準則中對非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確認的相關規定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確認的條件規定比較散亂,缺乏一致性,如租賃準則中只寫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但在什么條件下采用沒有加以規范;二是確認條件和計量基礎混為一談,如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政府補助和債務重組等4項準則中,對于確認的要求實際上更傾向于計量基礎的要求。
(二)計量環節存在的問題
計量是公允價值運用的核心問題,它既體現著公允價值的實質,又決定了公允價值運用的效果。我國公允價值在非金融資產計量時仍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層級劃分,將公允價值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存在活躍市場,市價即為其公允價值,此層級取得的公允價值是最客觀的;第二層次,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存在類似活躍市場,比照相關類似資產的市價決定,此層次雖然存在同類交易的活躍市場,但是如何調整到計量對象的價值具有主觀性;第三層次,不存在前兩種情況的市場,此層次不存在交易的活躍市場,需要通過估價技術確定公允價值。
在三個層次規定中,對于“活躍市場”、“類似活躍市場”沒有明確的確認條件,增加了實務中判斷的模糊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非金融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不多,更多的是后兩種情況,實務中需要對非金融資產根據類似資產進行調整或采用估值技術。由于非金融資產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在對這些差異進行調整時,不可避免地受到經濟環境、金融環境、市場交易環境及主體動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而采用估值技術在實務中操作難度最大:一是實務中對非金融資產的估值還沒有代表性或通用的模型,往往更多采用現值的計算模型,模型參數確定的準確性、合理性將直接影響公允價值應用的效果;二是在各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標準的規定各不相同,計量時涉及的多項參數沒有任何指導信息,缺乏統一的規范,操作性不強,從而導致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的隨意性和多樣性。
(三)披露環節存在的問題
公允價值在確認和計量環節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公允價值本身的主觀性導致公允價值的附加信息披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我國具體會計準則中對于涉及公允價值披露的內容可以說少之又少。生物資產準則、政府補助準則和租賃準則的披露內容沒有涉及公允價值的任何信息,而非貨幣資產交換準則也只要求披露公允價值,披露要求最多的是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債務重組準則和企業合并準則,但也僅限于披露公允價值確定的依據和方法,以及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的影響。
可見,雖然具體準則中規定了對公允價值披露的信息,但信息使用者僅根據這些簡單的披露信息難以正確理解和利用會計信息,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廣度和深入都遠遠不夠。
四、建議與展望
當前我國非金融資產運用公允價值的條件還不是非常成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增強,監管機制的完善以及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深入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將成為財務會計未來發展的主要計量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為了更好規范金融工具會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頒布了IFRS 9《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本文在介紹IFRS 9的背景、實施進程與內容的基礎上對金融工具的分類做了闡述,并比較了IFRS 9相對于IAS 39的進步之處,同時也探討了IFRS 9在分類方面的不足之處。最后對我國企業因IFRS 9的實施可能受到的影響作出分析。
全球金融危機讓我們意識到財務系統的穩固性是多么重要。次級貸款的證券化大大增加了金融工具的風險,當風險潛藏到一定程度后,坍塌的不僅僅是企業的金融資產,而且是全球范圍內的財務金融系統。如今,金融危機正在逐漸好轉,如何管理好金融工具,如何合理運用金融工具在為企業帶來增值的同時規避風險,是值得深思并改進的課題。而對金融工具的科學分類正是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基礎。只有合理的分類,我們才能對金融工具進行合理的計量與確認,才能有效地進行資產管理。2009年11月12日,IASB頒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 9《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對金融工具做了全新的分類。
一、背景與實施進程
IASB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改進和簡化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更促使IASB將大幅修改金融工具準則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替代現有的《IAS 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B將改進項目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為分類和計量;(2)第二階段為減值方法,(3)第三階段為套期會計。
2009年7月14日,IASB了征求意見稿――《金融工具:分類和計量》,征求意見截止期為2009年9月14日。2009年11月12日,在總結反饋意見的基礎上,IASB了IFRS 9,完成了第一階段計劃中金融資產的分類和計量。
IFRS 9征求意見稿的范圍包括金融資產以及金融負債,但是由于對金融負債的有關建議存有疑慮,IFRS 9的范圍僅限于金融資產。預計IFRS 9將于2010年增加有關金融負債分類和計量、金融工具終止確認、減值和套期會計的新要求。因此,IFRS 9最終將完全取代《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 39)。
對于IFRS 9未涵蓋的屬于IAS 39范圍的金融工具,提前采用IFRS 9的主體將繼續采用IAS 39的其他會計要求(如金融負債的分類和計量、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確認和終止確認、金融資產的減值、套期會計等)。
二、IFRS 9關于金融工具分類的概述
分類的關鍵在于分類標準的選取,而分類標準的選取又必須服從分類的目的,對金融工具分類的目的在于根據一定的標準區分不同性質的金融工具,根據不同的性質進行不同的會計處理,以便準確地對其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而準確的計量和披露與投資者的潛在利益最相關。
IFRS 9將金融工具按計量屬性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和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其中,只有在具備貸款的基本特征和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的情況下,才以攤余成本計量,其余的均要以公允價值計量。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權益性投資,可以選擇以公允價值計價,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人當期損益;以及以公允價值――其他綜合收益(FV-OCI)模式列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得計入當期損益。一經選擇,后續不得改變。
對于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保留了公允價值選擇權,即允許主體在初始確認時將任一金融資產或者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前提是這項指定可以消除或者顯著降低確認或者計量的不一致性(有時也稱“會計不匹配”)。
一般情況下不允許重分類(除非商業模式變化)。同時,簡化了嵌入衍生工具的會計處理。征求意見稿指出,所有的金融工具,包括那些包含嵌入衍生工具特征的混合工具,都將適用同一種分類方法,即混合工具要么以公允價值計量,要么以攤余成本計量,不再進行分拆處理。
下面用圖1說明金融工具是如何分為這兩大類別的。
三,IFRS 9相比IAS 39的進步之處
1.分類層次簡化了。IAS 39將金融資產分為四類: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分為兩類: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相比過去復雜的分類,IFRS 9僅將金融工具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和以攤余成本計量,這就提高了準則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對財務工作者來說,更加便于實際工作中的會計處理;對財務信息使用者來說,更加容易理解金融工具。
2.分類標準客觀化了。IAS 39在判斷一項債務性金融工具是否應該以攤余成本計價時,要考量該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和在活躍市場中是否有公開報價等因素。這需要管理層的主觀判斷,從而導致了管理層人為操縱損益的情況屢有發生。然而在IFRS 9中,是否具備貸款的基本特征和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的分類標準則客觀不少。貸款的基本特征即是該金融工具要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則是主體的商業模式在持有或發行金融工具時產生合同現金流,因此,合同收益率依賴于管理層在實際中如何管理金融工具而不是管理層的持有目的。
3.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重要性。雖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風險累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金融危機的爆發,取消公允價值、回歸歷史成本的呼聲此起彼伏,但金融工具活躍在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中,衡量的是預期未來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歷史成本并沒有計量基礎。
公允價值始終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反映了金融工具真實、可靠的內在價值,盡管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盈余和資本的波動且存在精確性問題,但隨著金融市場的日漸成熟和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不斷完善,公允價值的精確性問題將逐步得以解決。
4.新增了FV-OCI模式。IFRS 9允許不是為交易而持有的權益投資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人其他綜合收益(即FV-OCI)。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得計人當期損益,降低了利潤因公允價值變動風險帶來的波動性,使財務報表數據更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實際經營業績。
5.嵌入衍生工具的統一分類計量。主合同的非衍生工具和嵌入的衍生工具采用同一種計量方式,避免了混合計量,降低了確認的復雜性。例如,可轉換公司債券作為典型的嵌入衍生工具同時具有債券型投資性質和期權投資性質(一定期限內依照約定的條件可以轉換為股票),IAS 39的做法是將其拆分進行確認和計量,現在根據IFRS 9,由于可轉債不具有貸款的基本特征,所以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以公允價值計量,不需拆分處理。
四、IFRS 9不足之處(可改進之處)
1.金融工具是在復雜的融資活動中產生的,過于簡化的分類應用到實際會計活動中,不一定能提供決策者所需要的精確的、有用的會計信息。
2.IFRS 9擴大了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并且又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用計提減值準備。如此一來,若資本市場大幅度波動或遇到金融危機,那么大部分金融工具的市場流動性會突然枯竭,公允價值急劇縮水,持有這些金融工具的企業將不得不一次性計提大額的減值損失,從而進一步助長了市場的波動性,損害了投資者的信心,不利于金融穩定的目標。
五、新分類標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與挑戰
截止2008年12月31日,27家上市金融企業持有貸款和應收款項類金融資產金額合計為192 614.15億元,占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為70.97%;持有至到期投資金額合計為39 924.29億元,占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為14.71%;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金額合計為33 896.12億元,占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為12.49%;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人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金額合計為4 966.47億元,占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為1.8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將絕大部分金融資產劃分為貸款和應收賬款、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三個類別,貸款和應收賬款在金融資產中占有絕對優勢,少部分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這與我國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評價手段有關,利潤的相關指標是衡量公司績效的主要標準。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目的是為了近期出售或回購,且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因此,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會使利潤產生較大的波動性。為了降低利潤的波動性,上市公司多將金融資產計入其他三個類別。
目前我國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投資,在不具有重大影響的情況下,除少量以公允價值計量――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交易性金融資產,大部分由于市價不能確定,使用成本法。而IFRS 9施行后,規定金融資產只能以公允價值計價。因此,如何取得公允價值,如何以公允價值合理計量將面臨著巨大挑戰。目前對公允價值的估值主要采用市值計價和模型計價的方法。在我國資本市場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市值計價所選取的市場數據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金融工具的真實價值和風險導向,而使用內部信息進行模型計價又會給會計主體生成巨大的利潤制造空間。因此,我國需要不斷完善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筆者認為,一方面可以在以市值計價的規則基礎上,區分金融資產所在的市場是否活躍。如果是活躍的,資產仍將以資產變現價值(即資產在財務報表日出售的價格)計量,如果不存在活躍的市場環境,金融資產的價值可以用以反映固有風險(即市場風險)的比率貼現后的同類現金流的現值計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使它涵蓋一個更廣泛的財務報告體系框架。這個框架整合市值計價與模型計價的優點,使金融資產的估值在保證相關性的同時提高可靠性,讓公允價值更加合理地計量金融工具。最后,改進政府部門的監管機制,設定公司業績評價指標時要更加多元化,如此才能促使上市公司的報表更加真實可靠,金融工具的計量價值在一個信息更加真實的環境下才會更加公允。
六、結語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信號傳遞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2-0086-02
20世紀80年代的信貸儲蓄危機使人們認識到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優越性,并一度將之視為最完美的估值體系,隨之加快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制定、應用的步伐。然而,2007年下半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并迅速向實體經濟蔓延,公允價值的完美性轟然崩塌,人們開始了對公允價值的理性思考。
危機爆發后,美國一些銀行家、金融界人士、國會議員紛紛將矛頭指向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頒布的第157號財務報告準則公告,認為其要求的廣泛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金融產品是使此次危機雪上加霜的原因。為了避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他們甚至要求暫停公允價值的使用;與此同時,歐盟金融監管機構高層也表示,歐盟市場監管者應允許區內銀行立刻停用公允價值會計規則,以減輕金融危機的沖擊。
對于剛剛頒布實施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我們不由得深思,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是否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系,以及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審視公允價值計量的信號傳遞問題。
一、公允價值的引入
公允價值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5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第43號會計研究公告,要求把公允價值作為資產計量的依據,以說明和解釋企業合并中的購買行為。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境內2 0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財務困境,然而,在此之前這些金融機構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上的財務報告卻仍顯示著“良好”的經營業績和“健康”的財務狀況。而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編制的財務報告不僅能為金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發出預警信號,而且可以幫助投資者作出更有利的判斷。公允價值計量的地位由此確立。
2006年9月,FASB頒布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強制美國公司尤其是銀行和金融機構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計量特定的金融資產和負債。我國在2006年頒布的38項會計準則中也適度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但在2007年次貸危機背景下的金融風暴中,公允價值計量并未完美地發揮其計量屬性,甚至因其在信號傳遞過程中的放大效應將全球經濟卷進了更大的旋渦。
二、公允價值計量信號傳遞作用機制及其放大效應加劇金融危機的循環機理
經濟學上的信號傳遞效應是指在進行市場交易之前,信息劣勢方通過辨別、分析、解讀信息優勢方的表明自身特征、品質、類別等的信號,從而改變自己在市場交易中所處信息劣勢地位的行為。
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市場評價,是市場參與者在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后所達成共識的市場交易價格。根據謹慎性原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金融產品按其市價(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計量能起到信號傳遞效應。該效應表現在:在市場正常繁榮的情況下,信息高度流通,信息不對稱性程度降低,金融市場的彈性、廣度和深度足夠大。市場參與者能夠隨時收集到不同情形下的金融產品的信息,不僅包括金融產品價格波動的數字化信息,也包括一些非財務信息,且后者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管控措施對前者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這些信息通過公允價值這個計量器可以衡量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價值,監管者、投資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會捕捉公允價值所傳遞的金融產品市場價值的信號,通過區分不同質量的企業向外部市場的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在公允價值的指引下作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能夠有效地反映市場。
而在市場處于非正常繁榮或非正常衰退的極端狀態下,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金融市場參與者所能獲得的信息只能反映短期交易價格波動;對金融產品價格波動起調節作用的非財務信息由于市場交易價格的過度波動,短期內不能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而被屏蔽。市場參與者所能收集的信息質量、數量下降,公允價值衡量金融產品價值所能依賴的信息極大地減少,也就是說,由于反映基本面變動的信息被屏蔽,不再能對交易價格波動所起到調節作用,原來依據較多信息才能做出的決策,現在信息使用者所能依賴的信息減少,相對而言,單一信息所起作用被放大,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屬性由平面鏡變成了凸透鏡,公允價值計量所傳遞的放大了的信息在之后的資本循環中會被不斷地繼續放大。
金融危機期間,市場價格大跌、定價功能缺失,如果此時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信號傳遞的放大效應會直接影響整個資本市場,陷入出售資產交易價格下降―金融資產提取減值―虧損和資金充足率的下降―會加大資產的拋售力度―市場估值中樞下移―市場投資者信心喪失―更大范圍的恐慌性拋售和金融產品價格的更大程度下降的惡性循環。同時,實體經濟也未能豁免,公允價值計量下減計資產之后的企業通過消費、投資、商品交易等途徑傳遞公允價值計量信息并進一步放大其效應,導致了企業傳導、產業傳導和區域傳導,使得危機從區域橫向和產業鏈縱向上得到放大。
三、公允價值計量的信號傳遞機制失靈的改進
以上分析可見,公允價值并不是金融危機的根源。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公允價值計量的信號傳遞之所以表現出放大效應關鍵在于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金融市場信息供給機制不完善,進而影響到信息透明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認為,較高的會計透明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獲知更多的財務狀況,而影響會計透明度的兩個方面主要是公允價值信息披露制度自身的完善程度及計量準則的執行情況。只有以完善公允價值信息披露機制和使用指引為指引,才能實現更全面、綜合性的會計信息透明化。
(一)加大金融機構基本面變動信息的披露,強化其調節職能
1.增加公允價值相關信息的披露,優化估值模型
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是以相關性和可靠性作為主要衡量標準的。而公允價值采用必須有較活躍的交易市場或借助于外在的專業評估機構。由于,外在的評估機構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公允性有待檢驗,公允價值主要是通過市場確定的。在會計實務中,有的資產或負債當日的公允市價因缺乏可觀察的市價無法獲得,需要借助估值模型來確定。
由于估值模型是以基本假設為前提的,模型不同,假設不同,參數選擇亦有所差異,而且公允價值自主選擇權的使用及金融機構應用程度都導致了公允價值計量中主觀的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具相關性,公允價值估值仍然是不可靠的。因此,對于此類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估值,在財務報告中應作具體說明,要求報告主體說明不能進行估值的原因,并增加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對公允價值做出準確判斷的信息披露,包括該金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的計量、確認和報告方法,公允價值級次的確定方法,公允價值估值模型的假設及參考數據的獲取與使用。
2.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增加歷史成本計量信息的披露,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在不存在活躍交易市場的情況下,基于一系列假設所建立的估值模型所估計出的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并不具有參考價值,這使得資產負債表日財務報表中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而且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并不意味著歷史成本計量信息已失去意義。相反,二者各有優勢,可以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在會計實務中,將資產負債表日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按當前的公允價值或取得該資產或負債時的初始成本進行計量,同時在報表附注中增加披露這些資產或負債歷史成本計量信息,將同種資產以不同屬性計量的結果進行比較并予以披露,充分發揮財務報表附注的信息披露功能,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為決策者提供更具可比性的信息。
3.增加公允價值相關風險的披露
此外,企業還應增加公允價值估值風險方面信息的披露。包括所用估值模型預計存在的變動、導致公允價值變動的原因。如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綜合反映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交易過程的情況,以便投資者決策。
(二)優化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
將公允價值信息披露機制納入內部控制框架中。一方面企業內部控制的幅度得以外延,與內部控制發展趨勢相一致,并通過內部控制使公允價值信息披露與風險管理有機結合,有助于加強內部控制的風險防御機能,降低企業風險,最終為企業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客觀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對內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了組織結構的優化、創造有利于公允價值運用的微觀環境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張婧,周薇.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會計計量的理性選擇[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16).
[2] 孫麗影,杜興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會計研究,2008,(11).
[3] 徐玉德.公允價值計量、金融穩定與風險防范――全球金融危機下的會計反思[J].經濟研究參考,2009,(7).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走向
一、引言
始于2007年的金融海嘯波及世界,學者們紛紛探究其成因,公允價值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目前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表述不完全一致。如IASC323號認為:“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FASBSFASNO.157中則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我國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是指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p>
二、金融危機下對公允價值的質疑
美國的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以及國會議員指責公允價值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認為金融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在市場大跌和市場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導致金融機構過分的對資產按市價減記,低估了金融資產的真實內在價值,且加速了金融資產價格的下跌。由于巨額虧損和資本充足率下降,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對加重金融危機推波助瀾。
2008年10月,60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寫信給SEC,要求暫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他們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銀行不必按照市值來給資產定價,金融危機就會慢慢消退。
三、公允價值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分析
(一)公允價值如實反映市場波動所導致的金融機構經營業績的波動
當市場處于非理性繁榮狀態時,金融機構手中持有的大量以公允價值計價的金融工具價格也隨之飆升,從而產生巨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反之亦然。以A股市場為例,2007-2009年,我國金融機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劇烈起伏(見表1),而公允價值在其經營業績中又占較大比重,如2007年,海通證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占當年度凈利潤之比為19.44%,中國平安達44.19%,中信證券和中國銀行分別為24.74%和27.15%。因此金融機構的經營業績也隨公允價值劇烈波動。
不能因此而斷定是公允價值的引入引起了金融機構業績異常波動??陀^地說,由于公允價值對利率、匯率、稅率和資產價格的波動相當敏感,公允價值能夠揭示市場變化所導致的金融機構經營業績的波動。
(二)公允價值還可能緩和金融機構的業績波動
以交易性金融資產為例,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要求,交易性金融資產必須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公允價值在各個資產負債表日的變動必須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待出售時再轉為投資收益。因而出售時確認的損益對當期的影響將明顯小于按歷史成本計量的影響。即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通過多次而不是一次反映收益,緩和了經營業績的波動。
(三)公允價值并非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SEC應美國參眾兩院的救援法案要求,就公允價值對金融業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研究,2008年12月30日提交了題為《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的研究報告。明確認為公允價值并非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信用衍生產品投資巨額損失、金融資產信用質量不透明以及貸款方市場信心嚴重缺失。該報告贊成會計界關于公允價值會計讓投資者認識到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情況的觀點。
四、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目前經濟環境下的必然選擇
(一)公允價值的產生背景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會計界和金融界一直對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披露等爭論不休,從而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嚴重缺陷,進而懷疑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由此產生了公允價值的概念。80年代末的美國儲蓄及貸款危機促使FASB廣泛推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90年代后,衍生金融工具產品的大量出現及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使公允價值成為其唯一被正式認可的計量屬性。
2006年9月,FASB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統一了公允價值的涵義和計量方法。接著又于2007年2月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9號――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選擇》,強制美國公司尤其是銀行和金融機構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特定的金融資產和負債。
(二)公允價值的科學性
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外部的利益關系人,會計信息應當對其決策有用。公允價值是現行交易中的估計價格,它立足于當前的交易價格,是最貼近資產和負債真實價值的價格信息。從本質上講,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能夠提供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這主要是因為公允價值計量有以下優勢:
1、能使相似的資產或負債項目產生相似的確認、計量結果,使不同的項目出現不同的結果,增進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2、能如實反映現行條件下與資產相關的預期經濟利益的流入,或與負債相關的預期經濟利益的流出。
3、既能如實地反映繼續持有決策對業績的影響,又能如實反映取得或處置決策對業績的影響。
4、可以比較容易地反映大多數風險管理戰略的影響,有助于風險識別與管理。
5、能夠較好地滿足資本保全尤其是實物資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三)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的廣泛引入仍是大勢所趨
FASB于2008年10月了一項解釋公告,進一步闡明按市值定價的會計準則,該解釋公告允許金融企業對部分流動性較低的資產以高于這些資產當前售價的水平進行定價,這并未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樣取消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準則。
2008年11月11日,在由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到,公允價值不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對于金融市場的信用至關重要的公允價值應該保留下來,并建議加強公允價值相關信息的披露。
2009年,SEC副首席會計師Stephanie Hunsaker表示“SEC最近完成了由國會委托的對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該研究認為公允價值會計不應被暫停使用,但需要進一步改進。”
五、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
(一)公允價值難以體現其公允性
公允價值的應用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存在活躍市場的資產或負債,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
2、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參考熟悉情況的交易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或參照實質上相同的其他資產或負債的當前公允價值。
3、不存在活躍市場,且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應用估值技術等確定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就第一、第二層次而言,有時市場價格并非由于市場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動,據此確定的公允價值并不具有公允性,很難真實公允地體現產品的價值。而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認定,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觀判斷和準確可靠的估值技術基礎之上的,鑒于無法保證主觀判斷的可靠性,估值技術也存在誤差,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同樣未必公允。
(二)公允價值的可靠性難以保證
公允價值的確定依賴于活躍的相關資本市場,然而當市場環境動蕩不安時,市場交易價格會大幅波動,從而影響信息資源及時準確的獲取。如果不存在相關資產的活躍市場,則運用現值技術等估計,但如果未來現金流量及折現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公允價值的判斷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現值的主觀估計成分較大。公允價值的可靠性難以保證。
(三)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操作難度大
多種多樣的金融衍生產品增加了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大了公允價值的彈性空間,增加了獲取公允價值信息的難度,特別是許多沒有相關市場價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更不易確定,需要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對公允價值進行估值。而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以及折現率的選擇等也是不確定的,在計量操作上同樣面臨著很大難度。
(四)公允價值的計量具有順周期效應
公允價值的的順周期效應,是指市場利好時,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產品在利潤表上顯示大量浮動收益,價值高估。誘使各大企業管理層滋生片面樂觀的情緒,進而誘使股東增添超額利潤的沖動;而一旦經濟下滑,相關金融資產價值看低,價值低估,金融機構要提高減值準備,這勢必會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和資本充足率水平。
六、規范與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及披露方式
(一)規范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和確定標準
1、明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范圍?!镀髽I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倍鴮τ诜墙鹑谫Y產、非金融負債,其公允價值如何取得,準則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為防止價格操縱導致的公司利潤管理、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失真,應明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范圍。
2、規范公允價值確定的標準。對于已經存在活躍、公開的交易市場的,應由國家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明確其中符合公允價值確定標準的市場,其交易價格可以直接使用,形成相對統一、標準的公允價值信息;如需運用估值技術確定的,由相關部門指定研發機構,制定標準的估值模型系統,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場數據,同時簡化系統使用者所能調控的要素,以降低主觀因素對估值的影響。
(二)完善公允價值披露模式
市場失靈時,公允價值計量會使資產價值偏離而不是公允。而歷史成本有其優勢,應該綜合利用歷史成本的更具可靠性與公允價值的更具相關性的特點,使兩者有效結合,實施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計量基礎并用的計量模式。
在現有財務報表結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報告金額的列數,針對每一具體財務報表項目,分別按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列示。為了增加財務信息的透明度,企業應該披露公允價值會計的更多細節,如計量公允價值所采用的估價技術及依據的假設,期初和期末公允價值余額的變化等,便于使用者分析判斷。
(三)建立歷史成本審計和公允價值審計雙重審計模式
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除了遵循歷史成本審計外,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公允價值審計,并披露二者的審計差異。通過建立歷史成本審計和公允價值審計雙重審計模式,可以從公司外部進一步制衡公允價值的運用,促使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更加公允。
參考文獻:
1、葛家澍.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7(11).
2、李曉蕾.金融危機成因分析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0(1).
3、劉永澤.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公允價值會計的改進路徑研究[J].會計師,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