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級無機化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筆者有幸參加了一次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的國家精品課程《無機化學與實驗》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本研修班由吉林大學宋天佑教授及其教學團隊與大連理工大學孟長功教授及其教學團隊合作主持培訓和研討,在北京設立主會場,全國設有20個分會場。在為期3天的培訓中,宋天佑,孟長功,徐家寧,劉志廣等四位教授分別從無機化學與實驗課程出發,對這門國家精品課程的教學經驗、理念、技術和方法進行介紹,以問題為導向,利用示范課、案例講解等教學形式,為我們授課。經過這幾天向名師學習及與同行交流,感觸頗深。
一、教學理念與方法
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高校教師無機化學與實驗課程的網絡培訓,給我們這些教無機化學的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進修、交流的機會。培訓中,我們聆聽了國家級名師的授課,領略了國家級名師的風采,開闊了視野,受益匪淺。這次培訓使我們在精品課程建設、大學無機化學及實驗課程教學工作、教學方法、知識難點和重點的處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啟發,尤其是吉林大學宋天佑老師和大連理工大學孟長功老師在上述兩個方面的講解,使我們感到耳目一新,如飲甘飴。如孟長功老師的關于“培養和教會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教會他們關于具體問題的答案所在更重要”的觀點和教學方法得到大家的共鳴。無機化學是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的第一門專業課,要讓學生從這門課開始逐漸轉變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大學學習中,能順利地解決一道難題并不十分重要,因為他們今后再遇到同樣問題的機會并不是很多,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對他們是至關重要的。恰恰在這種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認識到化學這門課并不是只有枯燥的理論和公式,每個問題的解決和每種現象的發生都有內在的聯系,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無機化學的積極性。這將使他們在今后學習任一門課時都受益匪淺,而且必將對他們今后的深入學習和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也是我們無機化學工作者除了教學以外還應該考慮的問題,也是我這次培訓的主要收獲。宋天佑老師的示范課的講解也使我受益匪淺。對于一些無機化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教師在引出和講解這個問題時的方式方法。我們經常說老師的作用就是把復雜的問題用簡單的、容易理解的語言和方法告訴大家,即做到“深入淺本文由收集整理出”。要想做一位好的教師,要有這樣的本領。
二、教師的課堂組織
當今時代是競爭的時代,當今的社會是發展迅速、知識劇增的社會,時刻都存在著競爭、機遇和挑戰。讓我們必須承認這么一個現實: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他們如何去獲得知識,開發各種潛能。傳統的課堂教學,偏重于讓學生對概念或理論的字面理解而缺乏更深一層的質疑,而學生似乎從未想過那些浩瀚如海,用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那些公式、理論存在的依據和前提是什么;那些知識的本身存在著什么價值;而人們又是如何將這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等等。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不應僅限于教師的教,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學生的學,這就要求學生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現代化學教學的趨勢。正如孟教授所說,由于很多原因,入校時學生的水平和學習方法有很大差別,因此有的學生可以接受網絡教學,而有的則不行。在這樣一個現狀下,由于學生層次不同,必須有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教學方式。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地區差異的消除,教學方法應該轉變,從單一的教學方式轉變為立體式的、多方面的教學方式,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
1.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更是組織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組織者。因此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及對學生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
2.提高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讓他們主動、自由地學習。如果離開了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有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
3.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方法單一,對知識的掌握能力較差,必須有教師提綱挈領,為學生提出重點,為學生解釋難點。
4.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必須給他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督促他們的學習。
5.學高為師,為學生樹立榜樣,帶動他們的學習。
三、精品課程建設
宋教授在培訓課上說,精品課程,需要一大批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的建設。吉林大學無機化學課程的建設過程,說明一個道理,它告訴我們課程建設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做到長盛不衰。同樣,上海電力學院《無機化學》課程在老前輩努力的基礎上,由我牽頭,不斷進行改革和完善。在《無機化學》課程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了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中各章節的課時數的分配經過調整更加合理;不斷完善試題庫的建設,并已實現了教考分離;完成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參考文獻目錄等上網工程,并創建了教學互動社區;將《無機化學》教學實踐與研究活動中的經驗與心得寫成小文章,分別發表在《上海電力學院學報》、《高教研究》等期刊上;走出校門,積極參加同行業的學習交流會議,2005年參加了在上海大學舉行的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聯合舉辦的“本科基礎化學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2006年參加了在同濟大學舉行的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聯合舉辦的“本科基礎化學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
在這幾年的教學改革活動中,《無機化學》課程建設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和資助。《無機化學》于2005年被批準為校級一般課程建設項目,2006年被批準為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2007年被上海市教委批準為重點課程項目。以“具有電力行業背景的應用型高?;A化學課程的特色教學研究”為題獲得2010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重點課題資助,以“基于智能電網的基礎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獲得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設項目資助。利用無機化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指導黃靜、李昌峰、湯艷鳳等同學以“無機化學網絡資源的創建”為題申請到了2006年度的大學生科創基金,該課題現已結題,并且無機化學課程已經完成上網工程。課程建設的成果得到了學校的鼓勵和肯定。2006年“無機化學課程建設”項目獲得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006年在第四屆“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展示評優活動中,指導孫仲明同學完成的“原子結構cai(計算機輔助教學)實驗獲大賽“新穎獎”;2006年我因為指導孫仲明同學獲得上海電力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優秀導師”稱號;由于在《無機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中較出色的表現,我獲得了2006~2007年度上海電力學院優秀主講教師稱號。相對于獲得的榮譽,所取得的成績微不足道,只有繼續埋頭苦干,潛心鉆研,努力把電力學院《無機化學》課程打造為市級精品課程。
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在這次培訓中,大家就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討論,下面我將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優勢和應注意的問題作一個總結。
1.多媒體課件使用的優勢。
(1)采用多媒體教學,內容形象,顯示方式生動,直觀性強,圖像中包含大量信息,并且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兼配以文字,利用文、圖、聲、動畫等去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不僅可以接受到大量教學信息,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
例如,宋教授提出,原先在沒有使用多媒體前使用不同色彩的乒乓球模型來講授abc型原子堆積,課講完后學生的眼睛都看花了,但在使用多媒體技術后,通過電腦動畫演示,不僅使一層一層的堆積方式清晰明了,也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了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積方式。
(2)應用計算機軟件模擬化學反應原理,可以使學生更易于接受課堂教學的內容。
化學教學中核外電子排布、電子云、離子鍵、共價鍵等大量微觀現象的教學,長期以來教師只能靠形象比喻或展示模型來教學,但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可使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宏觀化,抽象理性問題具體化、感性化,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過程特征,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例如孟教授在講授雙原子分子軌道時應用計算機軟件去計算生成的化學鍵鍵能大小比較,這樣比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軌道的能量高低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和理解。
2.多媒體使用中應注意問題。
(1)防止“一哄而起”。多媒體輔助教學一靠設備,二靠技術,三靠教師現代化的教學技能,三者缺一不可,應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分批實施。
(2)cai模擬實驗不能代替化學實驗,傳統的化學實驗能使學生參與實際實驗過程,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作用是cai模擬實驗所不可替代的,教師應明確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明確cai模擬實驗的輔助地位,不能因一味追求現代教學手段而減少傳統實驗教學手段的運用。cai模擬與傳統化學實驗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兩者應優勢互補、各展所長。
(3)要把握好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關系:盡量避免cai貫穿課堂的始終,否則容易使學生視覺心理疲勞,抑制大腦對信息的反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并不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有的課雖用了幾分鐘軟件輔助,卻解決了難以突破的問題,可以說是畫龍點睛,堪稱好課件。
關鍵詞:無機化學;科研潛質;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068-02
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學科,其在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我國而言,傳統的化學教育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知識創新,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對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造成培養的畢業生素質下降。無機化學作為化學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化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體會,淺談高校無機化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科研潛質的培養。
一、重視緒論教學
無機化學課程的緒論部分旨在對課程的研究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等進行總體上的概括。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卻忽視了緒論部分的講授,造成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受到了抑制,教學效果不理想。考慮到緒論對于整個課程無機化學教學的重要性,筆者認為講授該內容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1.借助現代自然科學知識,從宏觀到微觀讓學生感受化學的魅力,了解化學的重要性。如可以從宇宙元素的起源到形成現在生命體的DNA過程,從大到天體物質演變到微觀的原子運動等具體實例向學生展示化學的奇妙之處,以便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其學習興趣。
2.明確無機化學是化學學科和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石,借助具體的實例說明無機化學的重要性。教師要把握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內容。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階段,知識更新非常迅速,而教材通常承載著經典但已經過時的知識信息。教師需要在備課時查閱大量最新前沿的研究成果,將其圖文并茂地融入到緒論介紹中,如既要講到“門捷列夫發現世界是由一系列周期性遞變的元素組成”這些經典知識,又要講到“現在的納米技術已經合成出機械強度超過鋼鐵幾百倍的碳納米管材料”等先進前沿的化學研究成果。這樣,學生就能直觀地感受無機化學的魅力和發展前景,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二、運用動畫模型教學
雖然多媒體教學已經深入到課堂,但是大多教師的課件仍然缺少直觀形象的動畫模型,影響了教學效果。為了解決此問題,筆者認為多媒體動畫模型教學將會極為直觀地呈現基本原理和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空間思維,顯著加強對基本知識和原理的理解,激發其思考和創造力。如在講述元素和元素周期律的章節時,概念繁多,知識抽象,教師若僅僅語言闡述“元素的種類是由原子核內質子數決定的,而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電子周期性排布造成的”,此時,初學者常常因概念不清而不能理解。教師若能運用三維動畫模型,逐一呈現核內質子數遞增對應元素種類的變化,進而展現核外電子如何進行周期性的排布,學生理解掌握就容易多了。實踐證明,運用動畫模型教學,學生將會迅速接受并理解嶄新概念和原理,容易形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革實驗課程的設置和實驗模式
傳統的無機化學課程均有配套的實驗課程,然而實驗課程的模式和設置存在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1)理論課和實驗相互脫節。傳統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授課教師往往也不同,造成學生的理論學習難以得到及時針對性的實踐,從而削弱理論和實踐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2)針對本科生的開放實驗室缺乏。傳統實驗課程常實行集中時間集中地點實驗,不允許學生依據自己學習需要隨時實驗,對本科生的開放實驗室很少,從而缺乏對學生創新研究能力的鍛煉。為了解決該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實驗課程的改革。
1.將實驗演示融入到理論課教學中。課堂實驗,能夠實現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相互促進,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積規則這一章節時,教師若僅僅進行理論講授,往往顯得簡單,學生們也認為沉淀過程很簡單,似乎都不存在問題。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沉淀實驗的操作,通常會涉及到很多問題,如過飽和效應,配位效應,離子效應等。事實上,當今的研究熱點――納米材料的合成就是建立在沉淀形成的形貌控制上。如果沒有實驗和理論的結合,人們是不會發現諸多的自然科學規律,更難以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將實驗演示融入到理論課教學中將顯著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設立固定的開放實驗室,以供不同學生依據自身有針對性地進行實驗。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實驗有較大的興趣,僅僅教學計劃安排的實驗內容很難滿足其需要。結果造成很多具有較好創新能力的學生得不到充足的科學研究訓練,阻礙其科學素質的提高。如果能夠設立開放的實驗室,那么每一個學生都可以依據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實驗,一方面能夠很好地鞏固理論課知識,同時還能鍛煉其科學研究的能力,這對于培養21世紀新型創新性人才是非常有利的。
四、改變評價機制
傳統的無機化學評價機制多側重于用考題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考核,通過考試分數的高低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事實上,這種評價機制往往誘使學生走向題海,而非綜合能力的鍛煉。事實證明,高分的考生在步入研究生階段往往表現平庸,其主要原因是科學研究需要活躍的思維,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非考試分數。良好的科學潛質需要在大學基礎課程學習中得到培養,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鉆研。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在傳統考題模式外附加大學生科研立項考核。教師引導大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去發現問題,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建立適合大學生自身的科學研究項目。最后,通過項目完成過程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全方位評估。實際上,國內已有不少高校正在嘗試這樣的評價機制,已經獲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為了滿足新世紀國家對新型創新型人才的需要,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化學專業一線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體會,就高校無機化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科研潛質的培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相信在這些措施的積極作用下,無機化學專業的大學生將會顯著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為后續繼續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妙琴,王祖浩.高師無機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化學教育,2002,(11):21-25.
[2]楊毅敏.高等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1):87-90.
【論文關鍵詞】:無機化學;研究前沿;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無機化學是化學學科里其它各分支學科的基礎學科,在近年來取得較突出的進展,主要表現在固體材料化學、配位化學等方面。未來無機化學的發展特點是各學科交叉縱橫相互滲透,用以解決工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實際問題。文章就當代無機化學研究的前沿與未來發展趨勢做了簡要闡述。
當前無機化學的發展趨向主要是新型的無機化合物的合成和應用,以及新的研究領域的開辟和建立。因此21世紀理論與計算方法的運用將大大加強理論和實驗更加緊密的結合。同時各學科間的深入發展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形成許多學科的新的研究領域。例如,生物無機化學就是無機化學與生物學結合的邊緣學科;固體無機化學是十分活躍的新興學科;作為邊沿學科的配位化學日益與其它相關學科相互滲透與交叉。
根據國際上最新進展和我國的具體情況,文章就“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研究進展”和“我國無機化學最新研究進展”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研究進展
無機合成與制備在固體化學和材料化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學科。發展現代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不斷地推出新的合成反應和路線或改進和綠化現有的陳舊合成方法,不斷地創造與開發新的物種,將為研究材料結構、性能(或功能)與反應間的關系、揭示新規律與原理提供基礎。近年來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研究的新進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極端條件合成
在現代合成中愈來愈廣泛地應用極端條件下的合成方法與技術來實現通常條件下無法進行的合成,并在這些極端條件下開拓多種多樣的一般條件下無法得到的新化合物、新物相與物態。超臨界流體反應之一的超臨界水熱合成就是無機合成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二)軟化學合成
與極端條件下的合成化學相對應的是在溫和條件下功能無機材料的合成與晶化,即溫和條件下的合成或軟化學合成。由于苛刻條件對實驗設備的依賴與技術上的不易控制性,減弱了材料合成的定向程度。而溫和條件下的合成化學——即“軟化學合成”,正是具有對實驗設備要求簡單和化學上的易控性和可操作性特點,因而在無機材料合成化學的研究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缺陷與價態控制
缺陷與特定價態的控制是固體化學和固體物理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是決定和優化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的許多性質如發光、導電、催化等都和缺陷與價態有關。晶體生長行為和材料的反應性與缺陷關系密切,因此,缺陷與價態在合成中的控制顯然成為重要的科學題。缺陷與特定價態的生成和變化與材料最初生成條件有關,因此,可通過控制材料生成條件來控制材料中的缺陷和元素的價態。
(四)計算機輔助合成
計算機輔助合成是在對反應機理有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模擬過程。國際上一般為建立與完善合成反應與結構的原始數據庫,再在系統研究其合成反應與機理的基礎上,應用神經網絡系統并結合基因算法、退火、Monte2Carlo優化計算等建立有關的合成反應數學模型與能量分布模型,并進一步建立定向合成的專家決策系統。
(五)組合化學
組合化學是利用組合論的思想和理論,將構建單元通過有機/無機合成或化學法修飾,產生分子多樣性的群體(庫),并進行優化選擇的科學。組合化學用于合成肽組合庫,也稱組合合成、組合庫和自動合成法。組合方法同時用n個單元與另外一組n′個單元反應,得到所有組合的混合物,即n+n′個構建單元產生n×n′批產物。
(六)理想合成
理想合成是從易得的起始物開始,經過一步簡單、安全、環境友好、反應快速、100%產率獲得目標產物。趨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一是開發一步合成反應,如富勒烯及相關高級結構的合成,從易得的石墨出發,只需一步反應即得到目標產物,產率44%。趨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二為單元操作。相對復雜的分子,如藥物、天然產物的合成,需要多步反應完成。在自然界里,生物采取多級合成的策略,在眾多酶的作用下,用前一步催化反應的產物作為后續反應的起始物,直至目的產物的生成。
(七)仿生合成
仿生合成無論從理論還是從應用上都將具有非常誘人的前景。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在生物礦化、有機/無機納米復合、無機分子向生物分子轉化等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用一般常規方法難于進行的非常復雜的合成如何利用生物合成將其變為高效、有序、自動進行的合成。例如生物體對血紅素的合成可以從最簡單的酪氨酸經過一系列酶的作用很容易地合成出結構極為復雜的血紅素。因此,仿生合成將成為21世紀合成化學中的前沿領域。
二、我國無機化學研究最新進展
近幾年我國無機化學基礎研究取得突出進展,成果累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中科大錢逸泰、謝毅研究小組在水熱合成工作的基礎上,在有機體系中設計和實現了新的無機化學反應,在相對低的溫度下制備了一序列非氧化物納米材料。溶劑熱合成原理與水熱合成類似,以有機溶劑代替水,在密封體系中實現化學反應。他們在苯中280度下將GaCl3和Li3N反應制得納米GaN的工作發表在Science上。
(2)吉林大學馮守華、徐如人研究組應用水熱合成技術,從簡單的反應原料出發成功地合成出具有螺旋結構的無機-有機納米復合材料,M(4,4''''-bipy)2(VO2)2(HPO4)4(M=Co;Ni)。在這兩個化合物中,PO4四面體和VO4三角雙錐通過共用氧原子交替排列形成新穎的V/P/O無機螺旋鏈。
(3)南京大學熊仁根、游效曾等在光學活性類沸石的組裝及其手性拆分功能研究方面設計和合成具有手性與催化功能的無機有機雜化多維結構,他們改性了光學活性的天然有機藥物(奎寧),以它作為配體同金屬離子自組裝構成了一個能進行光學拆分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拆分率達98﹪以上的三維多孔類沸石。
(4)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洪茂椿,吳新濤等在納米材料和無機聚合物方面的工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重視。他們成功地合成納米金屬分子籠(nanometer-sizedmetallomolecularcage),還成功的構筑了一個新型的具有納米級孔洞的類分子篩[{Zn4(OH)2(bdc)3}.4(dmso)2H2O]n,其中孔洞的大小近一納米。在金屬納米線和金屬-有機納米板的合成和結構的研究成果斐然。設計合成了一些金屬納米線,金屬-非金屬納米線和金屬有機納米板。
(5)北京大學高松研究小組在磁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水溶液中以1:1:1的摩爾比緩慢擴散K3[M(CN)6](M=Fe3+,Co3+),bpym(2,2''''-bipyrimidine)和Nd(NO3)3,合成了第一例氰根橋聯的4f-3d二維配位高分子[NdM(bpym)(H2O)4(CN)6]。3H2O,24個原子形成的二維拓撲結構。
(6)清華大學李亞棟研究組在新型一維納米結構的制備、組裝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李亞棟課題組首次發現了由具有準層狀結構特性的金屬鉍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單晶多壁金屬納米管,有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123(40),9904-9905,2001)報道。這是國際上首例由金屬形成的單晶納米管,鉍納米管的發現為無機納米管的形成機理和應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對象和課題。
面對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其他學科迅速發展的挑戰和人類對認識和改造自然提出的新要求,化學在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物質和品種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造福國家,造福人類。當前,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治理、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與健康和人類安全、高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等向我國的科學工作者提出一系列重大的挑戰性難題,迫切需要化學家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化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發現和創造出新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并從學科自身發展和為國家目標服務兩個方面不斷提出新的思路和戰略設想,以適應21世紀科學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如人,龐文琴.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馮守華,徐如人.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0(12).
關鍵詞:大學化學;銜接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178-02
化學是藥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與中學相比,由于學生學習素養和化學知識體系的較大差異,使得中學和大學化學教學有一個較大的跨度,對于剛接觸大學化學的大一新生來講,很多學生仍然停留在中學化學的教學模式中,仍在沿用中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應對大學化學的學習,造成學習效率低下而影響教學效果。如何降低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學坡度,使中學化學教學和大學化學教學有機地銜接起來,使學生盡快地適應大學化學的學習,度過大學新生學學化學的難關,是擺在大學化學教學面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由于化學學科特點使《無機化學》在化學中一直處于基礎和母體地位[1],《無機化學》又是藥學專業幾門必修化學課中學生最先接觸的課程,是聯系中學化學和大學化學的橋梁,做好《無機化學》與中學化學的銜接教學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中學化學與無機化學教學的差異
中學化學教學和大學化學教學屬于化學教學體系中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都有各自特定的特點和教學目的。然而,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模式和客觀教學特點的影響,兩個化學教學階段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教學銜接中存在一系列問題。
1.教學目標的差異。中學化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以及重要應用。大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理論,更要求掌握化學思想與學習化學的方法,培養、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但由于受功利驅動,中學化學教學仍重結論,輕過程;重考試,輕能力培養,造成本該由中學教學完成的培養目標缺失。而升入大學以后,學生需要從為考試學習轉變成為應用、為提高能力學習,這樣巨大的反差,學生短期內難以適應。
2.教學內容的差異。大學化學教學和中學化學教學存在教學內容脫節和重疊的問題。新課程改革以來,中學化學課程內容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出發,呈現一些事實性的化學知識。其主要特點從內容上來講,涉及的概念不多,要求較低,注重對概念的宏觀理解和運用,但對概念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是這樣”常以事實敘述的形式呈現[2]??傊?,中學化學是屬于描述性化學,特點是重記憶,輕理解,少計算。大學化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較大的變化,由直觀到抽象;由單一到復雜;由宏觀到微觀,注重反應機理的介紹,由物質的內部結構了解理化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并強調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無機化學作為藥學專業的基礎課程,還要重視與后續化學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聯系,以及相關化學知識點在臨床用藥上的應用。
3.教學方法的差異。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個方面,教學方法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雖然我國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經二十多年,但是受社會普遍追求高考升學率的影響,各地方中學化學教學依然執行應試教育,教師“滿堂灌”地講解解題技巧,學生“題海戰術”訓練提高,基本上是為了高考能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不會顧及與大學化學的聯系。大學化學教學是以教師為導向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相比于中學化學,《無機化學》知識容量大,課時量少,教師的授課速度比中學提高很多,不僅如此,大學化學課堂更注重知識的擴展與延伸,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多數問題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3]。
二、大學化學教學的銜接
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中學化學教學是大學化學教學的基礎,大學化學教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深化和發展,是先行與后續的關系[2]。各個階段的化學教學須有機銜接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二者的銜接非常重要。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進行有效銜接。中學化學和大學化學教學目標各有側重點,但總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化學教學,讓學生對化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為社會培養專門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不斷上升和積累的過程[4]。中學的化學教學基本是讓學生學會考試,離應用相距甚遠,這就更要求大學教師在《無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銜接教學,始終貫穿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比如學習滲透壓知識,教師就要介紹滲透壓原理在臨床輸液和藥物選擇性吸收應用;化學動力學學習就要滲透專業課程中藥代動力學的知識等。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建立,消除那種基礎課程只要能應付考試過關就可以的錯誤思想。
2.確切理清教學內容,為提高學生化學素養進行有效銜接。教學內容的銜接主要是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培養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使兩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連貫統一,循序漸進[5]。大學化學知識是在中學化學基礎上的提高,由于中學教師化學教學僅僅圍繞高考內容,不會主動考慮與大學化學內容的銜接,因此,大學教師在進行《無機化學》教學時,應該理清中學教材內容,查缺補漏完善《無機化學》教學所需要的基礎化學知識,以便學生能由中學化學順利過渡到大學化學知識的學習。開課初始階段,可以先復習中學化學知識,然后指出中學所學的描述性化學的局限性,從而引入新知識,比如氫氣和氧氣的反應,中學研究的是反應產物是什么,反應伴隨什么樣的反應現象,利用某已知量計算某一成分消耗量或生成量,以及反應的有益用處和危害之處。內容直觀易懂,但不涉及反應現象的原因。大學則是研究反應方向、反應速率和反應過程以及反應過程伴隨的熱量變化。這樣就可以由中學化學知識比較順利地過渡到熱力學和動力學的學習。學習化學的目的是用現有理論來指導生產實踐或者預測未知的領域,顯然,中學化學離化學科學還有不小的差距,只有進一步學好《無機化學》,才能獲得系統的化學知識,為以后藥物臨床應用或科研開發打下堅實的化學科學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準確、適度地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既體現學科發展成果的先進性,又開闊學生的視野[6],讓學生掌握足夠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3.合理改善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化學思維能力進行有效銜接。教學方法的銜接主要是指,根據大學與中學不同的教學目標,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逐步適應兩個階段不同教學方法的轉換,為學生適應大學化學教學提供一個緩沖期。大學教師無法選擇學生,只能了解并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對某一學科感興趣就比較容易掌握。大學化學畢竟不是特色技能,而是一門高等學科,教師很難也沒有時間真正能培養出大多數學生對大學化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在上課時,需要強調大學課程的學習不能只憑興趣而學,學習好計劃內的課程是一種責任,學習《無機化學》就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大一新生在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方面不夠擅長,面對完全不同于中學化學的《無機化學》,往往有畏難情緒影響學習。針對學生的特點,大學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7]。在教學過程中,多結合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環境、營養、食品和化妝品等的問題和與專業關聯的化學問題,采用“提出問題、學習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學過程中要灌輸學生辯證性思維,存在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比如,中學化學中反應完全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印象深刻,但《無機化學》強調的是反應的可逆性,除了爆炸和核反應之外,其他反應幾乎都具有可逆性。通過多角度、多視野的例子沖擊,達到提高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教學是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再好的教學方法都需要有合適學習方法的配合,而大學教育的本質也正是在學校完成個人學習方法的積累。但是,大一新生在剛開始學習化學時,往往有懈怠和依賴教師的思想,因此,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培養自學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基本不同類型的課后學習參考書目,并要求學生緊跟教學進度完成參考教材的閱讀和習題冊的作業,個別相對容易章節安排學生自學內容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結語
在課時量減少,社會需要多元化人才的大背景下,大學化學和中學化學的教學銜接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這就更需要教師開拓思維,積極借鑒前人的教學改革成果,并發揮本身優勢,大膽嘗試改革化學教學,培養出更多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璐,牛麗紅,劉淑紅.藥學專業化學課程結構的相關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64-65.
[2]劉林,朱斌.試論高師院校與中學化學教學的銜接問題[J].時代教育,2016,(1):3-5.
[3]陽潔.談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教學銜接[J].教學方法,2015,(11):25.
[4]呂成云.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大學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銜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11.
[5]曹瓊方.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5.
關鍵詞:高中教學;有機化學教學;教學策略
部分學生由于對高中有機化學沒有掌握到學習要領,因此對化學知識吸收能力不強、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出現知識拖欠情況,逐漸跟不上課堂進度,進而陷入學困境地。針對這一問題,高中化學教師該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本文中筆者所要重點提出與研究的。
1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教學的最佳時機
對于任何學習科目而言,良好的學習興趣都是其能夠主動投身到學習過程當中,在課堂上完全跟隨教師的思維而展開學習和理解活動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所以教師在展開有機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學生的興趣點,選擇更加符合高中生心理特征、思想特點以及興趣愛好表現的教學時機,在課堂上引入新內容、新觀點以及教學重點等。由于化學本身是與現實生活、人類生活科技進步、乃至于人體機能構造都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入這樣一種關聯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例如,整個高中化學教材的設置,其內容劃分為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兩大版塊,當無機化學的學習結束之后,學生隨即而來接觸到的就是有機化學,這個時候就有可能因為接觸到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而感到好奇和興奮,這本身就是一個興趣拔高點,也是教師可以用來把握教學的第一個最佳時期。
2處理好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過渡與銜接
高中有機化學部分的教材內容涉及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必修板塊和選修板塊。相對而言,前者是內置于“化學與可持續發展”部分展開的較為籠統的介紹,而后者則是相對獨立的教學板塊,有非常詳盡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與模塊設置。鑒于此,教師在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時,就需要充分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之間的有效銜接,使學生產生良好的過渡和緩沖心理,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下述兩方面內容:首先,時刻把握化學課程學習的主題與精髓,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結構”。同時這也是有關有機化學學習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在解決諸多有關該系列內容的題目當中會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指的是學生必須充分認知和理解“官能團”在有機化學學習過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在通過必修課程模塊當中理解和掌握到一定有機化學代表物的基礎上,能夠根據“官能團”的一致性,由代表性物質引申出一系列具有相似性或關聯性的物質,例如從甲烷到乙烷,甲醛到乙醛,甲醇到乙醇的過渡;或者由乙醇過渡到一半醇類化合物和其它經濟基化合物等,實現從個性到共性的推論。其次,充分認知和理解自然科學學習的主要方法———“歸納、演繹和類比推理”。例如在學習脂肪烴這一章節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充分采用“復習再現、遷移提高”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首先通過演示甲烷、乙烯等有機化學物質的立體模型,通過復習、總結出個性特點和結構規律;然后通過學習遷移,根據有機化學學習的關鍵點“結構決定性質”,進一步的出所有有關烷烴、烯烴的結構化學式的表達方法、結構特點以及其性質表現。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手動的觀察過程中,能夠更為清晰和直觀到感受到有機化學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從而在由手到眼、再到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的思維判斷能力和類比遷移能力。
3利用多媒體或其它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有機化學當中所涉及到的物質大多具有非常復雜的結構特征,其內部空間排列、次序以及不同元素之間的組合關系都呈現著非常明顯的特殊性,會為學生理解和充分認知這一章節與該系列內容的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充分使用各類輔教學資源(掛圖、視頻影像、立體模型等)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引入各類現代化的輔教學設備,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有機體的空間構型、元素比例、結構排列以及同分異構等問題產生非常直觀的認知,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關聯性,從而起到加深學生學習效果與理解力、記憶力的作用。
4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
對于有機化學的學習者而言,在教材設置促使其必須有傳統無機化學轉向有機化學進行過渡時,會出現思維上和學習方法上的“不適應”,其不僅表現在解題過程和理解問題中出現的“不適應”,也表現在課堂上傳統的思維模式卻沒有辦法接受全新的知識講解過程,事實上這些都是由有機化學這一全新知識模塊其獨有的特點所造成的。相對于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從整體課程的設置以及內容的排不上來說,所涉及到的知識點、記憶點都比較少,需要強行理解的部分也不多。但是由于有機化學本身是“結構至上”的一系列內容,因此多樣的組合導致了多樣的變化,也導致了學科的復雜性,這就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出現了不小的挑戰與更高的要求。在這樣一種局面下,學生就要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不斷提升自我的思維判斷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展開有機化學的學習。綜上所述,高中有機化學部分的教學是整個高中化學進程中的關鍵點與難點。對于化學教師而言,為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教學的最佳時機;處理好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過渡與銜接;利用多媒體或其它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輔助教學;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克服對于有機化學學習的困境,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對知識理解和內容吸收的過程當中。
作者:程躍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關健詞:醫用化學;實驗考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S1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280-02
醫用化學(主要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兩門課程)是高職高專醫學檢驗專業一門必修的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特別是醫用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對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極大。近年來高職高專醫學檢驗專業課程改革后,醫用化學課程的總時數明顯減少,實驗課時也相應減少。此外,高考制度改革后,化學已不是必考模塊,學生的化學基礎參差不齊,實驗動手能力總體呈下降趨勢。上述兩個因素使醫學高職高專的醫用化學課程的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醫用化學實驗教學如何在總課時減少的情況下保證質量,并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讓學生真正重視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除了平時實驗時嚴格要求外,我們認為加強實驗操作考核,全面客觀合理地評定學生實驗成績是必不可少的激勵手段。為此我們對醫用化學實驗操作進行分階段考核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醫用化學實驗操作考核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
高職高專培養的是技能實用型人才,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1]。而醫用化學實驗又是醫學檢驗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實驗。為了從根本上提高實驗教學的地位,我們把醫用化學實驗成績的比例提高到醫用化學總成績的40%。實驗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占40%,實驗操作考核占60%。加強操作考核與平時的實驗教學的聯系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設計了一個分兩個階段進行的與實驗教學進度同步的實驗操作考核方案,這樣,學生平時實驗也有緊迫感,極大地促進了實驗教學。
二、醫用化學實驗操作考核項目及評分標準
采取分兩階段考核的辦法。兩次考核時間的安排為:第一次安排在無機化學部分實驗結束,考核內容為以下2項:醋酸電離度和電離常數測定;銀氨配離子配位數及穩定常數測定。第二次考核安排在整個有機化學實驗結束??己藘热轂橐韵?項:熔點測定;蒸餾及沸點測定。四個項目的評分細則見表1~4[2]。
三、醫用化學實驗操作考核的方案設計
兩次考核的具體實施方法如下:第一次實驗考核放在無機化學部分結束之后,考核內容是兩項無機化學實驗內容(見表1和表2)。第二次實驗考核放在有機化學部分結束之后,考核內容是兩項有機化學實驗內容,即重點放在幾個常用儀器的操作技能上(見表3和4)。
考核時,也像平時做實驗時一樣:以小班為單位(約30人),每一小班分為二批,每批約15人左右。由于課內時間有限,抽簽工作在考核前一天完成:即每一次實驗考核由學生自己抽簽決定考核內容中的其中一項,每一項考核內容滿分可得25分,具體評分標準參照表1~4。每一次的實驗考核都要在兩節課內完成。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考完后,教師當場一一指出錯誤,讓學生記憶深刻。實驗總成績為平時成績40%與實驗操作考核成績60%的總和。實驗總成績的40%再計入到整個醫用化學科目的總成績。
該方法能公正、真實地評價出學生實驗的水平,激勵學生重視實驗,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將多種成績相結合,能更準確地檢測出學生的水平與能力,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有利于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習慣上,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在實驗中動腦動手的能力,培養有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3]。
四、討論
醫用化學實驗成績評定方式,充分體現了考核與評價實驗成績的客觀性、公平性、時效性和真實性,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重視每一次的實驗。實驗操作考核使學生既有目標、也有壓力。在踏實、認真地進行了數次的操作技能訓練后,平時疏忽或不在意的錯誤操作及時得到了糾正,記憶深刻,再進行操作技能考核效果不錯。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全面了解、客觀、合理評定學生的醫用化學實驗成績,這無疑將有利于提高醫用化學實驗教學質量。
通過分兩個階段的實驗考核,學生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更好地為專業課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實驗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不足之處,也可以促進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孟慶祥.改革試驗考核辦法,培養創新型人才[J].實驗室科學,2007(4):23-25.
[2]高麗華主編.基礎化學實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3.
[3]廖朝東,等.高職藥學專業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文匯,2007,(12):139.
金屬性―金屬氣態原子失去電子能力的性質,非金屬性―非金屬原子得電子能力的性質。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是反映該元素原子轉移出或轉入電子的一種性質,它的強弱就由該元素的氣態原子的電離能或親和能大小來決定。而原子電離能或親和能又與元素的原子結構相關,元素原子半徑越小,最外層上電子數越多親和能越大,獲電子能力就越強,我們就說該元素的非金屬性就越強;元素原子半徑越大,最外層上電子數越少,電離能越小,失電子能力就越強,我們就說該元素的金屬性就越強。
根據以上原理,不難看出,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從左至右,由于電子層相同,核電荷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小,原子核對外層的引力越大,失電子越難,,所以,金屬性依次減弱,而非金屬性則逐漸增強。同主族元素由上至下,核電荷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大,原子核對外層的引力越小,越易失電子,因此,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強弱,在中學化學教材中,除用上述理論依據推斷還可根據實驗推斷,如:
判斷金屬性強弱
a跟水或酸反應置換氫的難易
b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堿性強弱
c根據金屬活動順序表(極少數例外)
d單質還原性強弱
e簡單離子氧化性強弱
f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
g原電池中的正負極,一般做負極的元素金屬性強
判斷非金屬性強弱
a單質與氫氣化合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及氫化物的穩定性
b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強弱
c單質的氧化性
d簡單離子的還原性
e非金屬間的置換反應
f其它:2Cu+S=Cu2S
Cu+Cl2=CuCl2
在具體描述元素的金屬性、非屬性時,還應該遵循金屬元素用金屬性強弱來描述,其氧化物的水化物用堿性強弱來描述。例如:比較KOH與Mg(OH)2時,只能說:鉀元素的金屬性比鎂元素強,KOH的堿性比Mg(OH)2強而不能說KOH的酸性比Mg(OH)2弱;同樣,也不能說Mg(OH)2的酸性比KOH強、鎂的非金屬性比鉀強。因一般金屬元素主要表現為金屬性,其氧化物的水化物主要表現為堿性。同理,非金屬元素也應用非金屬性來描述,其氧化物的水化物用酸性強弱來描述。例如:比較H3PO4與H2SO4時,只能說:硫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磷元素強,故H2SO4的酸性比H3PO4強,而不能說H3PO4的堿性比H2SO4強;同樣H2SO4的酸性比H3PO4強、磷的金屬性比硫強,因非金屬元素一般主要表現為非金屬性。
二、 氧化性和還原性
氧化性、還原性是物質(或微粒)在化學反應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性質。它的強弱應由該物質(或微粒)的電極電勢大小來決定,電極電勢大小又與該物質(或微粒)獲取電子能力大小相關。而獲取電子能力大小又與組成物質元素的價態和介質相關。如:S元素,若單質時,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它與金屬單質反應時,表現氧化性(Fe+S=FeS),它與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或其他化合物相遇時,則表現出還原性,如:S+O2=SO2,S+4HNO3(濃)=SO2+4NO2+H2O等。但硫元素若處于最高正價時(H2SO4),則表現出較強的氧化性,如Cu+2H2SO4(濃)=CuSO4+SO2+H2O等。其次是外界條件如溫度、濃度、酸度等因素也對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濃H2SO4、濃HNO3的氧化性就分別比稀H2SO4、稀HNO3的氧化性強;而濃H2SO4與銅反應時,只有加熱時才能反應。再如NO3―在中性或堿性中就很難表現出氧化性,但若NO3―在酸性條件下,其氧化性特別強。
判斷物質(或微粒)氧化性和還原性:
1.元素周期表中
同周期(從左到右)單質還原性逐漸減弱,氧化性逐漸增強
同主族(從上到下)單質還原性逐漸增強,氧化性逐漸減弱
2.依據金屬活動順序表
從前到后其單質還原性逐漸減弱,簡單離子氧化性逐漸增強
3.依據非金屬活動性
非金屬性越強其單質的氧化性一般越強,對應簡單陰離子的還原性越弱
4.依據氧化還原反應原理
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強于氧化產物,還原劑的還原性強于還原產物
5.依據反應的劇烈程度或難易程度
金屬單質與水反應越劇烈,其單質還原性越強
非金屬單質與H2化合越易或其氫化物越穩定其單質氧化性越強
6.依據使其他物質被氧化或還原的程度
不同氧化劑使同一還原劑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劑的氧化性越強
7.依據同種元素的不同價態
元素為最高價時,只有氧化性;為最低價態時只有還原性;為中間價態時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一般隨化合價降低,其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如:氧化性Fe3+>Fe2+還原性Fe>Fe2+。一般來說氧化劑的穩定性越差其氧化性越強。如氧化性HClO>HClO4
8.影響氧化劑的氧化性或還原劑的還原性的因素
溫度:如熱的濃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濃硫酸強
濃度:具有氧化性或還原性的物質濃度越大,其氧化性或還原性越強
如濃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強
酸堿度:如高錳酸鉀溶液的氧化性隨溶液的酸性增強而增強
依據反應條件:是否加熱,有無催化劑及反應溫度的高低和反應物濃度
如:N2+O2=2NO(反應條件是放電)2NO+O2=2NO2還原性NO>N2
9.依據電化學反應原理比較
原電池中,還原性負極>正極
電解池中(以惰性電極電解為例)
陽極:易失電子的先放電,還原性S2―>I―>Br―>Cl―>OH―
陰極:易得電子的先放電,氧化性Ag+>Fe3+>Cu2+>H+
三、 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與氧化性、還原性的關系
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由其電離能或親和能大小來決定,而物質(或微粒)的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由其電極電勢決定。就其實質來講,金屬性的強弱和還原性的強弱都與失電子強弱有關;非金屬性的強弱和氧化性的強弱都與得電子強弱有關。一般來說,元素金屬性強,該元素的單質的還原性強,對應簡單離子的氧化性弱;元素非金屬性強,該元素的單質的氧化性強,對應簡單離子氧化性弱。注意運用金屬性、非金屬性這兩概念時,應只用來修飾元素,不能用來修飾具體物質與微粒。
參考文獻
[1]曹錫章,宋天佑,王杏喬,修訂.高等學校教材《無機化學》(第三版)上冊,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