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管理系統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需要針對市場的變化和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這些情況的出現降低了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在整個企業管理系統中的重要性,影響到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職能的發揮。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對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本文將針對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構想,促進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問題;分析與設計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正在經歷較大的變化和變革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財務管理方面,企業面臨著不小的難題和挑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發展格局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并且在在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整個企業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對企業財務進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證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既要優化企業生產又要促進企業產品的銷售,實現產銷平衡和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企業財務管理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1.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發展出現的問題
1.1 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不少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仍停留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的財務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較為落后,財務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能和專業素質還有待加強,也缺乏具備專業管理技術的高端人才。再加上企業沒有在財務管理上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導致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企業的財務風險和資金漏洞,給企業的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加大企業財務管理和整體管理的難度。
1.2 企業融資水平不高強度不大
在企業管理中,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存在漏洞和完善的管理機制,那么企業的發展將會面臨極大的阻礙,也就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沒有對企業的財務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容易出現企業財務數據和財務信息混亂和不全面、賬目交叉嚴重、財務管理工作開展難度大等現象,企業的融資水平也會進一步下降,企業發展實力將會極大降低。
1.3 企業投資管理水平較低
投資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為投資是一項機遇和風險并存的活動,合理的投資管理可以極大程度的擴大企業資產,為企業的發展贏得先機;不合理甚至是混亂的投資管理會擾亂企業經濟秩序,給企業帶來經濟危機和財務風險。目前不少企業還需要在投資管理水平提升上作出努力。
2.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分析
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可以為企業管理提供有力的條件和途徑,并且有利于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和整體管理質量雙向提升,因此優化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意義重大。
2.1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不斷發展和提高的計算機技術為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了技術基礎,此外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先進管理軟件的研發和升級,先進的管理軟件使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逐步實現了自動化、科學化、效用化和智能化。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建設和完善工作正在逐步展開,在財務預算和財務的準確把握上,企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財務管理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財務信息也逐步呈現時效性,為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完善提供了更為準確的信息和參考。
2.2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業務分析
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是企業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主要包括企業籌資管理、投資管理和分配管理。企業的財務管理必須從企業全局出發,制定整體戰略。各財務管理子系統必須圍繞整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進行,要從企業的整體利益考慮,保證企業的平穩運行。企業在資源配置方面,要注意財務管理結構比例的優化,資金結構、資產結構、分配結構等都要遵循企業財務管理結構優化的要求,保證企業管理的整體優化。另外,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處于較大的理財環境之中,所以要保持一定的的彈性,方便企業根據企業財務的實際狀況進行相應調整來適應理財環境和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將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業務進行最優處理。
3.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
3.1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遵循準則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要以全面協調和統一作為前提條件,嚴格按照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物資管理與資金管理相結合、使用資金與管理資金相結合、財務管理責任與財務管理權限相結合的要求,實行各級、各部門共同承擔責任的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體系,不斷調動全體員工參與企業財務管理的積極性,將各項財務管理內容落實到位。
3.2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要點設計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要將設計要點包括進去,下面是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重要設計要點:第一,全面預算系統。在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情況下,為了提高企業資金運作的效率,促進企業財務管理的深層發展,就要進行全面的預算系統設計,完善企業的預算體系。第二,成本管理系統。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要注重成本管理,優化籌資結構,降低資金運營成本和生產成本等,實現質量成本控制。第三,會計信息網絡系統。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要進行企業財務運營的網絡化和信息的科學化,要將信息化的設計和理念融入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理念中,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和會計信息化系統的成功對接,為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的貢獻。
4.總結
健全和優化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是實現企業管理水平跨越性提高,提高企業競爭實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對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全面科學的分析以及對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內容的介紹可以看出,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并不是單一的財務系統,而是連接著企業發展命脈的重要的企業管理機制,企業財務管理水平關系到企業運行的整體效益。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可以優化企業的投資結構,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保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較高水平。在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未來發展中,企業要不斷優化財務結構和管理機制,促進企業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聃.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11(3):8991
[2]朱新疆.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11):135142
[3]付海林.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的分析與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2013,11(3):8991
關鍵詞:企業管理系統 柔性 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
0 引言
在現代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環境下,大量高新技術的引入、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競爭的激烈化和全球化,使得企業的環境變得復雜多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一次次的嚴峻考驗。在這樣一種生產環境下,企業對環境地變化能夠做出有效反應的能力,即柔性,顯得尤為重要。提高企業管理的柔性能夠縮短企業生產周期,節省勞動力并增強制造能力,還可彌補規模經濟的不足,有效的防止決策中的隨意性,防止陳舊的管理。具有高水平管理柔性的企業的確在瞬息萬變和激烈波動的市場中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柔性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提高企業管理的柔性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目標之一[1,2]。這標志著企業競爭的重點已逐步從成本、質量轉移到柔性上。當今世界企業經營管理將逐步進入以柔性為中心,成本、質量和服務等戰略要素多位一體的時代。
本文通過分析影響企業管理柔性的因素,建立了企業管理柔性的遞階層次結構評價模型,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了分析評價,為企業提高其管理柔性提供了一種可行性方法。
1 企業管理柔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企業是個由多要素、多層次所構成的具有經營過程和管理過程的人造微觀經濟系統,而企業的管理系統則是由企業的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經營方式、生產技術等多方面組成。企業管理系統的柔性就是要使企業管理各要素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按照企業管理內部運動的規律,進行有效組合,從有利于發揮這些要素的功能及提高系統整體管理的柔性。這里為了方便下面的討論,將企業管理系統抽象為:企業再造、技術創新、市場營銷、企業文化四個部分[3]。
1.1 企業再造 企業再造的是企業經營模式的調整,這為企業實現柔性管理提供了機會。企業再造的核心是以重整業務流程為突破口,以完整性為出發點,將原來支離破碎的業務流程再合理地“組裝”回去,通過業務流程重組,過去僵化的管理體制被打破,組織內部的沖突和扯皮現象減少,員工擁有了自主權,積極性極大提高。即企業再造是在更高層次上確定企業如何對市場做出反應,如何識別潛在市場與創新市場,并在這種識別與創造中重新定位企業在市場中的角色。企業再造的目的是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增強企業從員工個人到整個組織對瞬息萬變的環境的適應能力[4,5]。企業再造包括企業戰略的柔性、組織結構再造的柔性、制度創新的柔性和業務流程再造的柔性。
1.1.1 企業戰略的柔性。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業需要從戰略目標制定、規則調整到戰略實施都貫徹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運營中表現出很強的應變彈性。柔性的戰略觀念能使人們以一種更能適應復雜環境變化的管理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這種新的戰略觀念主要是企業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要真正以滿足消費者(客戶)的需要作為組織的戰略目標;增強組織利用新技術的彈性;加快新產品開發迅速進入新的生產活動領域,抓住有利時機,搶占新的市場等[6]。
1.1.2 組織結構的柔性。由于傳統組織管理模式決策周期長,信息交流渠道不暢,不能靈活多變地適應市場需求,建立柔性管理組織結構勢在必行[6]。近年來,企業組織結構出現了扁平化、工作團隊、網絡化、虛擬化的發展趨勢。扁平網絡化的組織結構比層次結構更具有柔性,它能夠通過改變內部結構來適應外界環境的不同要求,表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同時,這種組織結構為組織內部成員提供了自我完善的發展空間和支持條件,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組織的運行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1.1.3 制度創新的柔性[3]。制度創新在于以充分的產權和制度設計來降低交易費用。從制度創新的角度來看,制度創新所導致的產權重新安置和制度設計的效率要通過企業柔性管理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現。企業要不斷改革,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改革。這樣才能使更新、更完備的企業制度和體制繼續被創造出來,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適應現代經濟全球化、網絡化運作的要求。
1.1.4 業務流程再造的柔性。所謂業務流程是指一組邏輯上相關聯的業務活動,企業依靠這些關聯活動來實現預定的目標。重整業務流程,就是要從整體流程出發,先考慮企業從投入到產出的總過程,找出目標,然后重新分析不同業務流程以及同一業務流程中的各環節的內在關系,進行優化組合,以實現企業管理的最大柔性。
1.2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基本概念是指某項新產品從設想、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以及銷售一系列技術活動的綜合。在國際經濟領域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技術的柔性,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高技術的柔性,才能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從總體來說,企業技術柔性主要包括自動加工系統柔性,物流系統柔性、信息系統柔性和軟件系統柔性[7]。
1.2.1 自動加工系統柔性是指當作業發生變化時,加工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調整能完成多種操作的能力。還可分為設備柔性、工藝柔性、作業柔性、路徑柔性等。
1.2.2 物流系統柔性是指在加工過程中,采用不同手段將多種物料在設備之間轉移的能力。它能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在制品庫存,并縮短生產周期。
1.2.3 信息系統柔性是指對加工和運輸過程中所需各種信息收集、處理、反饋,并通過計算機及其它控制裝置對設備實現分級控制的能力。
1.2.4 軟件系統柔性是指企業用計算機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包括設計、規劃、生產控制和系統監督等軟件的柔性。
1.3 市場營銷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越來越注重市場營銷,促使企業提高市場的柔性,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3]。市場營銷的好壞,決定了企業總體效益的高低,只有搞好市場營銷,提高企業對市場的柔性,從而加速商品的周轉和銷售,減少產品積壓以及資金的占用,加速資金回籠,從而促進企業的經濟步入良性循環軌道中去。其中主要包括綠色營銷的柔性、服務營銷的柔性、知識營銷的柔性、網絡營銷的柔性與文化營銷的柔性[8]。
1.3.1 綠色營銷的柔性。綠色營銷的基本含義是企業通過營銷活動,在獲取利益的同時,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每一環節都應該考慮到消費者、環境及社會的利益。綠色營銷是企業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企業要適應綠色大趨勢,以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市場形象和競爭力。
1.3.2 服務營銷的柔性。服務營銷是指通過取得顧客滿意和忠誠來促進買賣雙方相互有利的交換,最終獲得適當的利潤和公司長遠發展。實施服務營銷是企業提高競爭力和適應力的現實要求。在競爭日益激烈、技術與經營方式紛紛被仿效的今天,服務對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更是有著獨特的作用。
1.3.3 知識營銷的柔性。知識營銷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營銷理念,是指企業在產品推銷的同時,向社會傳播與產品有關的知識、技能,讓公眾不但從直接的物品使用中受益,還從企業那里得到文化、知識等熏陶。它提倡掌握科學方法,通過向顧客傳播知識與技能,變潛在的消費群體為現實的顧客來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利潤。知識營銷將會為企業帶來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
1.3.4 網絡營銷的柔性。網絡營銷是因特網發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結構,是網絡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商務模式,帶動了經濟結構的變革,對現代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網絡營銷對企業各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企業要充分利用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機會,努力開創營銷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3.5 文化營銷的柔性[8]。文化營銷是通過有意識地發現、培養或創造某種核心價值觀念來達到企業經營目標(經濟的、社會的、環境的)的一種營銷方式。文化營銷是站在主動利用文化環境因素的角度,把文化與營銷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使文化滲透到產品、品牌及企業形象中,形成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
1.4 企業文化 一個企業的工作方法、工作部署、工作業績和效率與企業文化緊密相關。企業文化既是一種柔性管理方式,又是一種以文化為載體的管理理論。同時,它又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參與競爭并在競爭中致勝的手段。企業文化柔性的核心是企業價值觀念及經營理念在動態環境下的不斷創新,企業中各利益主體的觀念和利益也相應經歷調整過程,以期形成相應的企業使命和有利于柔性管理的氛圍,即企業文化的柔性越強,就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實現[5]。因此,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提高企業的柔性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物質文化[9]。
1.4.1 精神文化的柔性。企業的精神文化在整個企業文化系統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影響而長期形成的企業的領導和職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等,包括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目標等。
1.4.2 制度文化的柔性。企業的制度文化規定了企業成員在共同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實際上是對企業職工和企業本身產生規范性和約束性影響的部分,主要包括企業工作制度、責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方面。
1.4.3 物質文化的柔性。企業的物質文化是由企業員工生產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業的廠房、工藝裝備和產品等,它們是群體價值觀的物質載體。
2 企業生產系統柔性評價——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薩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它將復雜的問題分為若干層次,逐步分析,可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也可以防止對某類問題出現前后矛盾的主觀判斷[10]。幾十年來,它成功地運用于社會、政治、技術和經濟等各個領域,取得了許多成果,它也適用于對企業管理系統柔性的分析評價。
使用層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復雜問題分解為稱為元素的各組成部分,再把這些元素按屬性分成若干組,形成不同層次。同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又受上一層次元素的支配。處于最上層的通常只有一個元素,它是分析問題的預定目標或理想結果,稱為目標層。中間的層次包括實現目標所涉及的中間環節,稱為準則層。最低一層為實現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措施、方案或體現各準則要素變化的指標,稱為措施方案層或指標層。在我們這個問題中,目標層為評價企業管理系統柔性,準則層則B表示影響企業管理系統柔性的因素,每個要素的變化又可以用若干項指標來反映,即準則層C,方案層D為不同企業的管理系統。根據我們對企業管理系統的分析,建立其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建立層次分析模型之后,我們就可以在各層元素中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出比較判斷矩陣。層次分析法主要是人們對每一層次中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給出的判斷,這些判斷通過引入合適的標度用數值表示出來,寫成判斷矩陣。判斷矩陣是層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進行相對重要度計算的重要依據。
為了避免決策受個人業務水平的限制,常使用專家評比法或德爾菲法等建立判斷矩陣中的相對權重。對兩兩比較構造出的判斷矩陣,要檢驗其一致性,若不滿足一致性條件,則要修改判斷矩陣,直到滿足為止。另外,在不同時期應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判斷,以使分析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
首先利用專家評比法建立準則層B各元素對目標層A的相對權重,得到的判斷矩陣為4×4階矩陣。根據算術平均法得到準則層B的層次單排序,即單一權重向量,同時這一權重向量也是準則層B的組合權重向量,記作W′=(W1,W2,W3,W4)T。
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出準則層C各元素對準則層B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判斷矩陣均為16×4階矩陣,其單一權重向量分別記作:
W12=(W11,W12,…,W116)T
W22=(W21,W22,…,W216)T
W32=(W31,W32,…,W316)T
W42=(W41,W42,…,W416)T。
這樣就可以計算出準則層C的組合權重,令組合權重向量為C:C=(W12,W22,W23,W24)TxW′
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方案層D對于目標層A的數值,即對各企業管理系統柔性的評價,并得到一個評價值。令企業管理系統i的16種柔性類型值為一個向量:
Ai=(ai1,ai2,…,ai16)T
上式中qik為第i個企管系統k元素的評價值,Vj為第j元素的綜合評價值。
從上可以看出,運用層次分析法對企業生產系統柔性進行評價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主觀性[11]。這是因為,對不同的柔性目標,不同的管理決策者以及不同的企業生產系統,柔性類型的相對權重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構成的判斷矩陣就各異,這完全取決于管理者或專家的經驗、主觀判斷以及特定的環境。因此,即使對同一企業生產系統,其柔性評價可能也會不同。其次,生產系統柔性遞階層次結構的建立是否科學和切合實際,對其評價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有極大影響。企業生產系統柔性遞階層結構的建立一是要考慮問題求解的需要,不同問題其遞階層次結構也將有別;二是取決于管理者和決策者對企業生產系統柔性的認識程度和把握程度。
3 結語
柔性作為管理系統所應具有的重要特征,它是作為應付動態多變的市場需求的重要手段,它對提高管理系統的適應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與以往對管理系統柔性的概念性、框架性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結果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使對企業管理系統柔性構成要素和整體柔性的評價更加切實可行,為評價管理系統基于柔性的競爭力、分析和改善管理系統的功能提供了有效而實用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旭,武振業.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視化柔性決策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MIS.2000.6(6):41-45.
[2]龐慶華,潘郁.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環境下柔性調度的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5-70.
[3]陳曉慧.現代企業系統柔性及其評價方法的研究[D].武漢:武漢工業大學.1999.5.
[4]時間,雷鳴.柔性管理及其對我國企業界的影響[J].經濟師.2002.6:163-164.
[5]董華.柔性管理初探[J].甘肅社會科學.2001.5:41-43.
關鍵詞:行政管理系統 管理工作 企業競爭力
0 引言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是由專門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操作,其觸角深入到企業各個部門和分支機構方方面面的一個完整的系統、網絡,可以說是企業的中樞神經系統,在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企業的好壞從行政管理系統的好壞就可以看出來。加強和改進企業行政管理系統,對于增強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將企業管理系統大體劃分為行政管理系統、生產系統、營銷系統、財務系統等幾個系統。文中所述的行政管理系統,是由公司辦公室、人力資源部、企業管理部和后勤保衛部等部門組成的一個擔負著企業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門綜合體。
1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的職能
1.1 管理職能
行政管理系統在公司的經營理念、管理策略、企業精神、企業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問題上都要起到管理作用,并且在實際工作中要對各項工作地貫徹落實進行監督管理。行政系統要起到對公司其他管理系統進行統一管理的作用。
1.2 參與政務職能
行政管理是為領導決策和領導工作運轉服務的,是領導的參謀和助手。它要協助領導者制定和實施決策,收集整理提供各種信息和資料,掌握和研究有關工作的方針,政策,提供各種決策的方案和建議。
1.3 協調職能
行政管理系統不能簡單地以傳達領導的命令、完成里領導交辦的任務為滿足;也不能憑借自己在企業的獨特地位對其他系統、員工頤指氣使。行政部門應主動做好上與下、左與右、里與外的溝通和信息傳達,使下級充分領會上級的意圖,使各個系統之間良好溝通,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做好協調,這樣才能使企業和諧。
1.4 服務職能
與生產系統、營銷系統、財務系統等其他企業管理系統相比,為企業其他系統提供支持和服務,是行政管理系統的突出職能,行政管理系統的根本就是為企業的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而服務。行政管理工作起著溝通上下,協調左右,連結內外,聯系群眾的服務作用。
2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的主要工作特點
2.1 廣泛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行政管理涉及面廣。既有縱向聯系,又有橫向聯系,廣泛涉及到人事編制,政務文秘等工作,又包括資產財務,行政后勤等工作。
2.2 權威性
公司行政管理系統作擔負著公司相關制度的制定、修訂和執行推動工作,負責公司人事管理工作、負責重要信息的管理和等工作,相對企業其他管理系統而言,其職能形式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2.3 及時性
由于企業行政管理通常是用命令、指示、通知等形式來調整企業行政事務管理,故其手段和方式直接具體,而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又配以對違抗管理的懲罰措施,因而能迅速發揮作用。因此,在企業大量日常性行政事務處理及人事事務處理中,或企業遇到突發事件以及企業環境不穩定時,行政管理就能發揮重大作用。
2.4 靈活性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往往要根據公司實際發展需要經常進行變革、增刪、剪裁、變通,因而帶有很強的靈活性,比較能符合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的實際。
2.5 服務性
行政管理工作目標是保證機關工作正常順利地開展,具有一定的社會服務性特征。行政管理通過組織、控制、協調與監督等方式,實現預定的任務,并達到應有的效果。行政管理要講究工作效率和質量,講究及時高效管理的實效性。
3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通常存在的問題
3.1 系統內部職能劃分不夠清晰
在行政管理系統內部,通常會出現部門間職能劃分不夠清晰、部門間職能相互交叉的問題。例如,由于公司辦公室職能及其工作的特殊性,很多臨時性的后勤保障事務往往都交由公司辦公室予以完成,為此公司辦公室承擔了很多職能外的工作。為此,企業行政管理系統在負責及時調整整個公司組織結構的同時,要密切關注系統內部的結構調整和職能劃分,要充分發揮好系統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作用,不斷加強系統內部的人員優化、不斷提高系統內部的工作效率。
3.2 行政管理職能需要進一步規范
在行政管理系統的改進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工作程序,從而促使公司更加科學、規范的運作。同時,還必須使行政管理系統在公司的經營理念、管理策略、企業精神、企業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問題上充分發揮其管理作用。
4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
4.1 行政管理系統化。行政管理系統就是通過合理設置機構、配備人員、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把管理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應用系統組織各項行政活動,要求對行政管理活動作定量的系統分析,建立相應的邏輯模型,通過分析和評價,選擇行政管理方案。
4.2 行政決策科學化。行政決策是為履行企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而進行的決策活動。行政管理實踐活動,都要依靠行政決策提出解決辦法。行政決策體現企業的意志和利益,具有一定范圍的約束力,現代行政決策可遵照科學決策程序進行。
4.3 管理方法多元化。隨著現代管理理論的構建,現代行政管理系統從管理方式角度上來說趨向于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在管理預測、決策方面、控制協調方面、分析和評價方面等涌現了多種靈活高效的管理方法,推動了行政管理效果的最優化。
4.4 行政管理信息化。行政管理實質上是對政務信息的收集處理、傳輸存儲和查詢變更等。現代社會經濟形勢下,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建立行政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在線信息處理,是機關管理現代化和自動化的主要方向。
5 企業行政管理系統改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企業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企業服務并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及時對企業行政管理系統進行改進非常必要,在改進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5.1 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進行行政管理系統改革。企業行政管理系統不是獨立的,它本身并不是企業的目的所在。企業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符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不充分利用和合理調配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資源,不利于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開源節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加快企業發展,那也是沒有價值的。
5.2 充分考慮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行政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外部環境(國家政策法規及相應的社會機制)和內部條件(企業自身努力、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優秀的管理人才)兩方面的結合,因此,要充分考慮內外部環境的影響,要切合實際進行變革。
5.3 加強內部信息交流做好溝通協調。行政管理是企業內部的管理,現代管理已逐漸重視組織內部的信息交流。每個企業,都是由人和物組成復雜的一個群體,上下級、同事之間,生產、經營活動等若不能進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和組織,企業就不可能有團隊精神的產生。因此,在行政管理系統改進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各個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溝通協調。
總之,在行政管理系統改革過程中,要始終把握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改革是否有利于促進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因為,改革只是一種手段,促進企業更加科學、規范的運作,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才是行政管理系統改革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現狀;系統分析;未來展望
前言
當前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節奏也在不斷加快,各類以電力為能源的設備對于供電系統的要求不斷提高,諸如生產企業、建筑企業等,大功率、長時間、變性大的用電為電力行業的日常管理和運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時期的供電企業必須考慮如何對自身的實際操作進行改進,大力發展信息化建設,才能應對社會發展下的各種需求,實現自身的當代價值。據《中國電力配網自動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2016-2021年》反映,我國當前電力行業自動化水平較低,資金投入不足,自動化效果仍需提高,這就意味著當前電力行業的發展要想與世界接軌,就必須加大自動化研究和建設力度。
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特點與意義
1.1特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特點在于利用了先進的信息科學技術,對電力系統的控制實現了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約,主要表現為:①通過對控制方式的設計,研發了配套與電氣設備運行相匹配的系統,提高了設備管理與運行的合理性,同時增強了配電網的可靠性及穩定性。②通過自動化技術的支撐,實現了對電力設備的高效利用,而在適用自動化技術的過程中,對原來的配電網進行合理整改,選擇一些節能、高效的新設備,減少了在電能傳輸時的耗損。③通過設計和控制合理的電能參數,對符合進行控制,針對一些特殊情況可自動采取可變性的節電措施,同時減少了相應設備在配電網異常情況下的損壞幾率。
1.2意義
我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特征,即工業化和產業化,大規模的集成化生產設備對能源要求較高,例如大型的流水線生產機械、工程施工中的各類設備等,可見電力能源關系到社會基礎經濟與建設。在信息技術革命時代,倡導和重視電氣工程自動化發展,實現電力生產與運營的自動化監管,促進各項設備高效運行,是電力企業與時俱進的表現,也是對電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強化??梢哉f,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使用水平,是電力企業現代化的一種標志,對于電氣走出傳統邁向全面工業化有著重要意義。
2.應用現狀
現代電氣自動化主要采用集成――分管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電力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在控制方面,通過總控制系統對子系統及相關設備進行動態監控和管理,通過匹配實時信息與預設目標實現自動調控,促進了系統資源的有效配置,針對一些其他復雜的需求,能夠以軟硬件系統調整的方式進行體現出不同的功能。在系統結構方面,采用通用化的設計,將企業管理系統與設備管理進行連接,實現了高效通訊,提高了企業管理的效能。主要適用的技術與系統如下:
2.1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技術是電力系統控制主要使用的技術,該技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且短時間內不能被完全取代。從整體統籌上來看,通過對信息網絡的建設,企業能夠對實際的環節和場景進行數據采集,以圖像、視頻的形式進行實際監控,對于一些設備運行或電能傳輸狀態,也可以通過特定的數字信息進行反饋,此外不僅是生產環節,對于人力資源、財務信息、資源狀態等都能夠通過一個綜合平臺進行信息的整合和分析,有助于企業進行全面的管理。從縱向單一管理來看,集成技術有助于企業運用通訊設備與實際的設備、系統之間形成關聯,能夠對單一某項管理工作進行綜合調度,增強了業務能力。
2.2系統語言
在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中,為了提高檢修維護的效率,采用IE與Windows NT為主要系統語言,基于這兩種系統語言的特點,使管理平臺更為標準,統一了操作規范和專業技能,管理更為便捷。而PC系統在電氣自動化系統中的運用,將管理界面變得更加直觀便捷,利用PC對電氣化系統進行操控,不僅能夠快速地對系統中的異常情況進行掌握,同時還能夠及時地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故障排查和維護的時間,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采用PLC技術對電網數據進行采集、分析、整理及傳輸,通過將模擬數據與實際數據之間的比對和轉換,對電力系統進行可變性智能控制,其中模擬閉環是控制中最具特點的,可實現對整個電力系統的有效調節。
2.3電網適用
①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依托,對整個電網進行監控和管理,采用分級別的自主調動方式,實現以行政區域為分級的地區電網調度模式,依靠電氣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對大范圍的電網狀況進行掌握,同時還能真對單一區域內的電網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專門調度。該技術目前主要是依據實時監控數據來運行。②在電網的改造建設方面,配電系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采用了配電主、子站和光纖終端三層式的結構模式,確保了通訊質量。通過自動化技術,將配電轉化成為一種數字信息,進而快速下到端點,直接控制設備產生功能變化,整個過程通過預設程序完成,提高了配電效率和質量。③由于變電站工作最為復雜,電力處理量最大,因此使用自動化技術最多,主要是防止操作失誤和提高能效,通過關聯各項設備并進行分類,實現了同時監控、同時管理、高效運行和快速維護,減少了人力工作的負擔,提高了能源質量。
2.4綜合自動化
一方面,依靠自動化技術將設備監控、管理、故障排查、維護等進行串聯,實現一體化的操作,這就對整個管理系統提出了一體化要求,通過對系統的精密推演和設計,讓系統替代人對完成工作,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智能操作過程。另一方面,由于實時通訊和控制技術的支持,因此可以支持暫時與穩定兩種狀態同步存在,因此能夠組建一個仿真的試驗環境,以滿足技術人員的試驗需求。
關鍵詞:企業管理;軟件;培訓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1-0113-03
一、引言
ERP系統是一種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系統,在國外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改革開放,ERP引進了我國。目前上馬ERP項目的企業很多,其中有少數企業應用得較好,但大多數企業應用效果并不理想,有些企業甚至以失敗而告終。據統計,在所有的ERP系統實施項目中,一般只有10%~20%能按期、按預算成功實施,實現系統集成;約有30%~40%系統沒有實現集成或只實現部分集成;約50%的企業項目實施遭到失敗。大量失敗的案例對我國企業現代化管理進程造成了相當“壞”的負面影響。經過對大量成功和失敗案例進行剖析,加之筆者多年來參與企業實施管理信息系統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除某些特殊因素(如企業重大的機制和人動、企業經濟效益滑坡等)外,有許多關鍵性的、共性的因素值得我們反思。本文將對這些因素展開討論,以期能對我國已經或即將實施ERP項目的企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幫助。
二、ERP項目實施成功的重要因素分析
(一)在項目實施前做科學充分的需求分析
有不少企業認為,ERP是“標準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因此在上馬ERP項目時,只需要直接套用即可,而用不著去搞什么需求分析(或系統分析)。
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偏見。
首先,我們應看到對于中國企業來說,ERP是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從其自然屬性上講,它是通用的,其基本原理和管理邏輯對我國企業都是適用的。但ERP軟件又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具有社會屬性,受到國情、方針政策、規章制度、企業體制、企業特點、企業文化和企業環境的限制和影響。我們必須承認在行業與行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確實存在的這種個性差異,它甚至是許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絕招”。因此,在上馬ERP項目時,要結合國情和廠情做好用戶的這種個性化需求分析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ERP系統的應用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實際的意義。那種忽視企業個性差異,企圖用所謂的“標準化模式”去塑造和改造中國所有企業的做法,不僅會限制企業持續發展的活力,更主要的是會使企業陷入ERP項目實施的“泥潭”,耗盡企業的精力甚至拖垮企業。
其次,需求分析也是鑒定系統是否適合于企業的參照標準。ERP系統選型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就所有系統而言,一些表面上的需求容易滿足,但更深一步的具有企業特性的需求才是用戶在選擇系統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如果用戶不對自身的需要作深入的分析,往往就會在系統實施一段時間后,發現所選系統并不能滿足企業具體業務和實際管理的需求,但此時的系統已安裝完畢,并已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類似這種不做深入的需求分析而錯誤地選擇系統,導致企業大量資金、資源及時間浪費的例子,在我國已屢見不鮮。
所以做深入細致的需求分析,是企業上馬ERP項目前,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二)恰當慎重地選擇合適的ERP軟件系統
成功地實施ERP項目,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應恰當慎重地選擇合適的ERP軟件系統。這種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里我們僅提出幾個應注意的原則。
1.尊重企業的行業特點
因為不同的系統其開發的側重點不同,所適用的行業也各不相同。比如,就制造行業而言,不同企業其物料清單的結構和生產方式大相徑庭,在進行生產計劃和物料需求計劃時,軟件將物料清單的結構展開,其計算方法存在很大區別,所產生的采購計劃、銷售計劃和預計生產時間自然就會因系統而異。很難想象一個藥品制造業的企業采用裝配型產品制造業的成本核算系統會帶來什么結果。藥品制造業由于其行業的獨特性需嚴格追蹤其產品中各種成分的含量及生產時間,若采用了裝配型產品制造業的核算系統,則無法準確追蹤上述兩個因素,整個系統的功能也隨之大打折扣。作為用戶和咨詢人員雙方都不希望看到投入很大精力、財力及時間取得的一套系統與自己當初設想的功能完全不相吻合這一局面。因此,進行正確的系統選性,必須要重視企業的行業特點。
2.考慮軟件所采用的開發工具的先進性和成熟性
界面友好、智能化水平高、模塊化和開放性好、數據結構和代碼結構合理的ERP軟件,有利于ERP系統功能的擴充、改進或升級。要做到這一點,在選擇軟件時,除了要考慮軟件開發者應具有很好的開發水平外,還需要考慮軟件所使用開發工具和軟件平臺的先進性和成熟性。
3.系統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機制
企業的經營、技術和生產管理數據的安全保密性,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而利用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原有的用戶認證和訪問控制機制在安全控制的力度、細度、廣度上,均無法滿足現代應用程序的需要。因此,系統選型應考慮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機制。這包括訪問控制、用戶認證、數據保密、數據備份、入侵檢測、遠程安全訪問、病毒防范等多個方面。
4.軟件供應商應具備較好的本地化服務能力
售后服務與支持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成敗。這方面的重要性在國內已逐漸被人們所重視。
因為,ERP系統是一個發展的系統,需要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這就要求ERP軟件供應商要有較強的后續服務能力。對于服務,企業不應盲目地追求知名度較高的公司,而應實際考查軟件供應商在企業所屬地區的本地化服務(或開發)能力和服務響應能力,畢竟由于文化背景、業務經歷、地域限制等因素,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在所有地區和所有領域確保都有良好的服務。因此,那種只認大公司或國外公司就一定服務好的認識,是不可取的。“只買對的,不買貴的”這句商業名言,同樣適宜于軟件系統的選擇。
(三)將領導決策層對項目的重視和支持貫穿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
企業領導的支持和參與是企業ERP項目實施成功的關鍵。這一條已被國內外大量ERP實踐經驗和教訓所證實。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ERP的上馬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項目,領導決策層必須下決心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并監督這些資金的合理使用,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2.企業ERP的實施工作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它幾乎觸及到企業的所有部門和人員,需要統一計劃和協調,如果沒有擁有企業調度大權的企業領導全程支持和參與,只憑少數計算機中心人員來推動這項工作,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3.企業ERP系統的建設不是局部的技術改造,它牽扯到企業的管理機制、組織機構、管理模式和技術方法等幾乎所有內容,這些改革都是屬于企業全局性的重大決策。如果不經企業重要決策層進行周密而慎重的研究,是根本行不通的。
4.ERP不是一個單純的計算機系統,而是一個以計算機為工具的人―機結合系統。要使系統真正地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涉及到人的認識、工作方式、工作習慣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要成功地實施ERP系統,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改變企業中這些原有的不合理因素。這其中,所遇到的阻力和傳統“惰性”是無法克服的。因此,如果沒有企業領導的時時推動和號召,要克服這些阻力和“惰性”,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在ERP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應始終將對全體職工的教育培訓放在首位
ERP實施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高技術工作,實施項目成功與否,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ERP項目幾乎涉及到企業方方面面的所有人員,因此要完成這項工作,就必須要提高所有人員(包括各級領導、管理人員和職工)的技術水平和素質。首先,在技術方面要培訓員工能主動地將系統的運行與本職工作和實際業務流程結合起來,盡快地適應和使用新系統。對軟件與企業實際流程有出入的地方,應能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變通,以在系統中得以實現;其次,培訓還應包括人員的理念和認識方面,要通過培訓提高全員對實施ERP項目根本意義的認識,提高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和增強全員的信心和熱情,使所有員工都能盡快地進入角色。
培訓要貫穿于項目的始終,應分階段、分內容、分人員、分管理層次進行。
只有在ERP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始終將對全體職工的教育培訓放在首位,做好了堅實的培訓工作,才能使項目具有長久、鮮活的生命力。
(五)重視做好項目實施前的基礎工作
ERP系統與傳統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相同,其成功運行必須要有準確和完整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數據作支撐。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數據常常不規范,生產過程也經常無法按預定計劃運行,處于不可控制的狀態,加上外部市場法規不健全,行政干預時有發生,合同不按期履行等等,造成了項目實施基礎十分不完備的狀況,影響了ERP項目的成功實施。
為此,企業在實施ERP項目時,應在項目實施基礎上下工夫。首先,要轉變觀念,大膽地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對企業中存在的不合理工藝流程和物流過程進行必要的優化調整。要善于權衡傳統管理制度的利弊得失,逐步建立先進合理的管理制度。其次,在企業內部的各有關部門之間要進行反復的協調,以對傳統手工管理中基礎數據不統一、不完整、不準確的混亂局面加以整頓,解決傳統管理中由于條塊分割機制造成的從設計、工藝、計劃、供應、生產到成本核算口徑不一致的問題,建立和規范統一的數據標準,使信息的收集、輸入、處理、輸出和使用流程符合ERP的邏輯要求,以便系統順利集成。
(六)重視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的科學組織和管理
大量實踐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告訴我們:“ERP成功與否,三分技術七分實施”。我們常常會看到同一個品牌的軟件應用在不同企業中,由于系統應用條件和實施力度的不同會產生明顯的差異。ERP系統是一個大型復雜的系統,推行ERP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是一場“大革命”,所涉及的問題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實施ERP項目時,加強項目的管理對實施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項目管理的要點就是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制訂詳盡的項目實施計劃,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項目進度、質量的評測標準,進行項目各階段的考核和評估。只有強化項目管理和執行嚴格的規章制度,才能保證工程項目的實施成功。
三、結語
ERP是一種標準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也是一套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對于我國大多數傳統企業來說,它還是一件“新生事物”。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善、成熟的理論做導引,這需要不斷地總結失敗和成功的經驗教訓,從中去尋找和重視那些有規律性的、具有重要作用的共性成功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彎路,避免失敗,提高項目實施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趙廷超,許繼.實施ERP失敗的案例分析[J].電子商務世界,2005(2).
[2] 郭立甫,王漢新.企業ERP實施關鍵成功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5).
[3] 孫立輝.國內企業實施ERP失敗的原因分析[J].企業天地,2005(6).
The Important Factor Analysis during the ERP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LI Li-zhi
(College of Accounting,He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The six sigma concept originated in the 1980s, and was applied and promoted till early 21st century. In china, six sigma is still a new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st enterprises have not applied six sigma related tools to the management. This concept is not so popular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ix sigma has shown great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ing quality level.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s in China should also actively study the six sigma concept for thei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x sigma process capabilit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order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related personnel.
關鍵詞: 六西格瑪;過程能力;控制技術
Key words: six sigma;process capability;control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1-0032-03
0 引言
在應對激烈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為了使企業自身立于不敗之地,并在競爭中不斷發展與完善,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與服務質量。在此基礎之上,需要盡可能地避免因產品質量提高而導致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引入六西格瑪管理理論是非常有必要的。當前六西格瑪管理理論已經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成功的應用,成為了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具,這標志著其不再單單作為統計學上的一個概念而存在,更多的具體了過程改進工具的屬性。企業通過對六西格瑪管理理論的應用,能夠使整個制造過程中的缺陷得到消解,降低產品缺陷,提高企業競爭實力,促進組織經營的完善。由此可見,六西格瑪過程能力與控制對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即針對該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1 六西格瑪主要概念分析
六西格瑪是質量管理工程領域中一個比較新穎的概念,為企業組織經營管理的改革及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所代表的是質量水平,要求將缺陷率控制在百萬分之3~4以內。除此以外,六西格瑪還具有方法論的屬性,能夠為解決問題以及對流程的改善提供科學建議。并且,六西格瑪下的過程能力與控制也反應了與企業文化相對應的價值觀念。
從質量水平的角度上來說,六西格瑪“6σ”中的“σ”所代表的是統計學處理中的標準差概念。標準差即反應數據以及過程離散型程度的概念。從企業應用上來說,標準差能夠反應產品(或者是過程特性)上下波動程度。六西格瑪概念下的質量水平需要綜合對過程輸出標準差、均值、規格規范上下限、以及規格目標值等概念有一個全面的考量。以制造企業為例,在產品制造過程當中,假定過程輸出實際中心與規格中心發生偏差,大小為1.5σ,此狀態下的單層、總缺陷率均為3.4PPM。換言之,本文所闡述的六西格瑪質量水平是指在納入1.5σ飄移影響后的質量水平(為3.4DPMO)。在1.5σ飄移狀態下,缺陷率與σ水平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依據經驗數據,σ水平為2時,對應的合格率為0.691(單位:%);σ水平為3時,對應的合格率為0.9332(單位:%);σ水平為4時,對應的合格率為0.99379(單位:%);σ水平為5時,對應的合格率為0.999767(單位:%);σ水平為6時,對應的合格率為0.9999966(單位:%)。
從方法論的角度上來說,六西格瑪是一套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是一套基于業務改善以及流程改善的方法論概念,從本質上來說屬于管理系統。相較于其他意義上的管理系統而言,六西格瑪管理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強調管理的結果。已有研究人員在將六西格瑪理論概念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中時,均特別強調了結果與管理者對六西格瑪參與程度之間的關系。因此不難發現,六西格瑪管理方法論最大特點是在統計學原理的基礎之上,將實際的問題轉換為統計學問題,然后應用統計學的技術方法來解決問題,最終將其轉換為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案。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見圖2)。
2 六西格瑪DMAIC模式流程分析
在將六西格瑪理論應用于實際時,DMAIC流程是最為常見的模式之一。其中,D代表的是定義階段,即Define,M代表的是測量階段,即Measure,A代表的是分析階段,即Analyze,I代表的是改進階段,即Improve,C代表的是控制階段,即Control。六西格瑪技術通過DMAIC各階段分析,如圖3所示分析流程,測試系統分析、多變量研究、Y與Xs之間的關聯分析,找出關鍵Xs,再使用DOE技術,并找到真正的Y=f(x),最終將Xs進行SPC控制,待流程穩定后進行流程能力分析評估。
各個階段的定義以及具體內容分析如下:
從定義階段上來說,本階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對項目的選擇,對項目的定義,以及項目計劃實施這三個方面。首先,項目的選擇是最關鍵性的內容,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夠使項目更具意義,能夠贏得客戶的關注,從而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其次,在項目定義中,項目選擇的來源以VOC為主,也包括VOB,通過導出CTQ的方式,按照優先度等級進行排列,并通過與企業經營戰略關系定義的方式定義出被選擇的項目。定義環節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對項目問題背景、目標、團隊構成、日程計劃等。最后,在項目計劃實施中,需要通過整理規范報告的方式,使管理方正式批準項目并實施。
從測量階段上來說,本階段的工作目標是導出Y,同時選擇對應的測量方法。對過程當前的水平進行定義,挖掘會對過程水平產生影響的原因變量。在導出Y的過程中,可利用的輔助工具包括Pareto以及QFD兩類,在定義當前水平時,則可以應用的工具有Cpk、Ppk等幾類。測量系統能力的分析則通過MSA方法實現,也可以在C&E矩陣、箱線圖的輔助下得到更加準確的測量結果。
從分析階段上來說,本階段的工作目標是明確并掌握整個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狀態情況,挖掘對過程狀態有最顯著影響的少數原因變量,并利用假設檢驗、相關性關系、C&E矩陣、箱線圖、回顧行分析等手段,找出最佳的條件,并形成改善措施。
從改善階段上來說,本階段的工作目標是制定能夠應用于項目實際中的改善方法,在方法實施后還需要對改善效果進行驗證。在本階段中,可選用的輔助工具包括全因子實驗、2k因子實驗、以及DOE等。
從控制階段上來說,本階段的工作目標是將改善環節中所取得的成功進行標準化以及規范化處理,制定相應的措施,使改善成果能夠得以維持。在此基礎之上,還需要對質量體系進行構建、完善,對過程能力的優化發揮積極作用。本階段中,常用的輔助工具則以控制計劃工具以及SPC工具為主。
3 六西格瑪過程能力實施方法分析
北京紫光電子公司從事行業為電子行業,為了穩固其在本行業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不斷通過創新的方式改進過程能力。自2009年開始,該公司在內部引入BRAVO改善項目,該項目中涉及到了對六西格瑪理論的應用。鑒于以往同類公司在應用六西格瑪管理理論中所出現的問題,該公司在應用期間構建了一套自公司領導至基層員工的績效與收益相互掛鉤的考評體系,以促進六西格瑪理論的推廣。但在過程能力控制中,當不合格品率處于亞百分比水平時,常用的p圖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實質上,在過程性能高于3σ水平的情況下,即便所使用的樣本規模較大,過程監控中也難以發現不合格的項目。并且,針對當前極具現代化特征的制造過程而言,制造生產線上鎖生產的產品均以自動方式完成監測工作,受此因素的影響,抽樣與分組大小概念的控制是難以實現的。換句話來說,針對高σ過程的監督控制,傳統意義上的屬性控制圖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有待通過應用六西格瑪過程能力概念及其控制技術的方式加以改善。
在處理高σ水平情況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屬性數據替代為變量數據,這種直接性的方法雖然費效比較低,但可行性較差。作為處理屬性數據的一種可行性方法,有關文獻中建議在不合格項目發現錢,引入合格項目的累積計數圖對整個合格項書節目進行監督控制,即將監測控制的重點自不合格項目轉變為合格項目。通過這種方式,將累積數繪制在控制圖當中,將虛發警告所對應的風險水平標記為σ,據此,合格項累積計數圖中所所對應的上控制限、下控制限、以及中心線分別表示如下:
以上合格項累積計數圖中所所對應的上控制限、下控制限、以及中心線按照幾何分布件下標準概率所計算得出的。必須注意的一點是,由于幾何分布具有非常強的偏態特征,因此在確定控制限時不能夠直接應用3σ的原理,對于不同的過程,需要根據技術要求以及調整成本來確定相應的σ取值。
圖4所示即為六西格瑪過程能力支持下的合格項累積計數圖。如圖所示,在根據該計數圖進行決策時,最便捷的操作方法為:在控制圖所顯示的失控信號低于計數圖中下控制限時則表明該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反之,在控制圖所顯示的失控信號高于計數圖中上控制限時則表明該過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進行六西格瑪過程能力改進前,該企業產品合格率為92.00%,經過六西格瑪過程能力改進后,產品合格率為98.00%,產品合格率明顯提高。
4 結束語
本研究中圍繞六西格瑪過程能力以及控制技術方面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分析了六西格瑪的主要概念,并對推行六西格瑪過程能力項目中的主要階段進行了闡述與研究,認為:六西格瑪管理作為質量管理最后階段,其是質量管理活動重要環節,在質量管理活動中有重要作用,給企業管理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為客戶帶來了更多優質服務。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精益技術和六西格瑪技術結合在一起已經成為新的發展目標。而這一發展這種技術的結合在一定定程度上仍受限制。為了使精益技術和六西格瑪技術更好的結合在一起,更好的對六西格瑪控制技術更好的發揮其作用,還需要對六西格瑪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何楨,韓亞娟,張敏,等.企業管理創新、整合與精益六西格瑪實施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2):82-85,107.
[2]王靈玲,毛劍敏,陳宇曉,等.基于六西格瑪的電子企業產品切換過程管理與改進[J].工業工程,2011,14(5):121-124.
[3]王金鐸,唐濟革,王宏利,等.“六西格瑪分析階段”在炭生坯成品率控制中的應用[J].炭素技術,2010,29(6):55-58.
[關鍵詞]安全生產; 管理; 理論; 應用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5-0391-2
現代安全生產管理理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入我國的。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國開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論、事故預防理論和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思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究企業安全生產風險評價、危險源辨識和監控,一些企業管理者開始嘗試安全生產風險管理。二十世紀末,我國幾乎與世界工業化國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有些學者提出了系統化的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理論雛形,認為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是風險管理,管理的內容包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危險預警與監測管理、事故預防與風險控制管理及應急管理等。該理論將現代風險管理完全融人到了安全生產管理之中。本文結合油田某企業來闡述安全管理的理論在企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情況。
一.企業的基本概況
油田某企業為二級單位,現有三級單位8個,主要承擔著油田技術監測工作。通過對安全風險識別分析,該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有高空作業、水上作業、受限空間作業、高壓電測試作業、不停機帶電監測作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作業、臨時用電作業等7類危險作業;存在高處墜落、淹溺、中毒和窒息、觸電、機械傷害、物體打擊、起重傷害、車輛傷害等8類危險、危害因素。為防止危害發生,該企業在各個環節充分運用科學的安全管理理論和方法,連年實現了安全生產。
二.安全生產管理的原理在企業中的應用
(一) 系統原理及其相關原則及應用。
1、系統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概念
系統原理是現代管理學的一個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們在從事管理工作時,運用系統理論、觀點和方法。對管理活動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達到管理的優化目標,即用系統論的觀點、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處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運用系統原理的原則有動態相關性原則、整分合原則、反饋原則和封閉原則。
動態相關性原則是指任何企業管理系統的正常運轉,不僅要受到系統本身條件的限制和制約,還要受到其他有關系統的影響和制約,并隨著時間、地點以及人們的不同努力程度而發生變化。整分合原則是指現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須在整體規劃下明確分工,在分工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綜合。反饋原則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離不開靈敏、準確、迅速的反饋。封閉原則指的是在任何一個管理系統內部,管理手段、管理過程等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
2、系統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實際應用
該企業在安全生產管理中實行了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應急救援體系等措施,均是系統原理的具體應用。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包括了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安全防護設備與設施、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安全生產操作規范和規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等各個方面。安全管理工作貫穿于了生產活動的方方面面, 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體人員的管理。
對安全管理來說,動態相關性原則的應用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系統要素的動態相關性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為搞好安全管理,必須掌握與安全有關的所有對象要素之間的動態相關特征,充分利用相關因素的作用。該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管理體系,將各個部門各個生產要素進行整合成一個系統,對安全工作建立黨政同責、人人有責、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系統管理網絡。
該企業在制定整體目標和進行宏觀決策時,都把安全納入整體規劃中加以考慮,在安全管理中做到明確分工,各司其責。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了安全組織體系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強化安全管理部門的職能,樹立其權威,以保證強有力的協調控制,實現有效綜合。這些工作均是整分合原則在安全工作中的最佳體現。
管理系統要實現目標,必須根據反饋及時了解這些變化,從而調整系統的狀態,保證目標的實現。該企業利用反饋原則,依靠建立起的安全管理網絡,將基層班組、各站所安全信息定期進行收集,及時捕捉各種安全信息,并通過旬度、月度、季度、年度安全會議及時采取行動,調整工作方法和目標,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使整個系統保持安全狀態,達到安全生產的目標。
在應用封閉原則時,該企業通過建立不同層級的觀察機制,對安全風險實行發現、整改、驗證、考核等閉環管理。并通過建立規章制度,使之規范化、常態化。
(二) 人本原理及其相關原則及應用。
1、人本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概念
在管理中必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體現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為本有兩層含義,一是一切管理活動都是以人為本展開的,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管理層面上.離開人就無所謂管理;二是管理活動中.作為管理對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統各環節,都是需要人掌管、運作、推動和實施。運用人本原理有四個原則,分別是動力原則、能級原則、激勵原則和行為原則。
現代管理學認為推動管理活動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須有能夠激發人的工作能力的動力,這就是動力原則。能級原則是指在管理系統中,要建立一套合理能級,根據單位和個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發揮不同能級的能量,保證結構的穩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激勵原則則是指以科學的手段,激發人的內在潛力,使其充分發揮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是激勵原則。行為原則是指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時就會產生動機,有了動機就會采取行動,行為原則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是產生行為的最初動力。
2、人本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實際應用
該企業貫徹人本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重要措施是重視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為了從思想上形成“安全第一,命比天高”安全觀,在企業內部分層次組織開展了安全形勢分析討論,不斷開展安全管理目的全員大討論等各項安全文化建設。在管理層形成搞好安全、環保和職業衛生工作,杜絕安全事故,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是職工群眾根本利益所在,是為職工辦好事、辦實事的具體體現,是各級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職工中樹立“生命無價”的價值觀,樹立“我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我對他人的安全盡責”的親情觀。通過連年持續的安全形勢分析和安全觀念轉變,在企業逐步形成了安全管理三種意識:一是“依法管理、責任查究”的意識,依照安全生產法和各項安全法規,嚴格管理,爭創安全工作一流水平;二是“對安全生產科學管理”的意識,深入實施安全管理體系,對安全工作實行科學、系統、有效的管理;三是“腳踏實地抓安全”的意識,就是要老老實實、勤勤懇懇、扎扎實實、不折不扣、不厭其煩地做好基礎工作,抓好安全生產每一項工作,一步都不能少,一項也不能缺,層層推進,真正把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到每個崗位、每個員工。
運用人本原理的動力原則和激勵原則的另一途徑是強化民主管理,首先是使全體員工都參與到發現風險、控制風險、消除風險的活動中去;對安全活動獎優罰劣,樹立正確行為和輿論的導向,激勵職工。動力的產生分別來自于物質、精神和信息刺激,相應產生了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其次是改善領導行為、貼近生產一線,通過基層單位承包、現場觀察活動實現與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形成上下同欲、共同求發展的良好互動氛圍。
管理能級不是人為的假設,而是客觀的存在。在運用能級原則時該企業做到三點:一是能級的確定保證管理系統具有穩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備使用與能級對應;三是對不同的能級授予不同的權力和責任,給予不同的激勵,使其責、權、利與能級相符。
通過以人為本的安全思想管理,最終實現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
(三) 預防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應用。
1、 預防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概念
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應該做到預防為主,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減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就是預防原理。在可能發生人身傷害、設備或設施損壞和環境破壞的場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運用預防原理時有偶然損失原則、因果關系原則、3E原則、本質安全化原則等四個原則。
偶然損失原則指事故所產生的后果是隨機的,反復發生同類事故,不一定產生相同的后果,這是事故損失的偶然性。偶然損失原則告訴我們不管事故是否造成了損失,為了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唯一的辦法是防止事故再次發生。這個原則強調一定要重視各類事故,尤其是險肇事故,只有將險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
因果關系原則是指事故是許多因素互為因果連續發生的最終結果。事故的因果關系決定了事故發生的必然性。從事故的因果關系中認識必然性,發現事故發生的規律性,變不安全條件為安全條件,把事故消滅在早期起因階段。
3E原則則是指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技術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體和態度的原因以及管理的原因四個方面,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原因,應該有效采取三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engineering)對策、教育(eduCation)對策和法制(enforCement)對策。
本質安全化原則來源于本質安全化理論,該原則的含義是指從一開始和從本質上實現了安全化,就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達到預防事故發生的目的。本質安全化原則不僅可以應用于設備、設施,還可以應用于建設項目。
2、預防原理及其相關原則的應用
運用偶然損失原則方面,該企業首先大力開展事故案例及風險經歷案例共享活動,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為提高企業員工風險防范意識、汲取教訓,提高完善本質安全水平,該企業收集整理了近3年來的事故案例及風險經歷,下發到各單位班組,讓崗位職工共同學習,做到危險共知、違章共反、措施共定、安全共享,使全員真正參與到風險經歷分析活動中來,一人經歷的險情不再讓他人經歷。其次開展了“應急預案演練”活動,強化安全應急能力,員工要知曉如何進行初期處置、何時報告、向誰報告、報告什么、如何進行現場警戒、誰在現場負責指揮、誰來實施應急處置、如何與上級銜接等方面內容。預案演練后要進行評估,針對發現的問題不斷修訂、完善現有應急預案體系,切實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運用3E原則方面,主要是制定了《標準實驗室管理通用要求》、《標準項目組管理通用要求》以及各檢驗室、項目組的管理要求等企業標準,用各種標準來規范操作和管理,實現“上標準崗,干標準活,交標準班”的工作目標,通過3E對策強化安全管理。
運用因果原則進行安全管理的重點是要注重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從源頭堵住安全漏洞。在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實踐中突出關鍵在基層、重點在崗位的思想,深入開展“211工作法、觀察活動”等各種形式的隱患排查治理活動,對容易發生事故的每個環節進行了拉網式大排查,開展事故隱患超前辨識和診斷,并召開HSE專題會議研究、制定隱患治理方案,定人定責按時完成治理。同時由于認識能力有限,有時不能完全認識危險源及其風險,即使認識了現有的危險源,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現,又會產生新的危險源,所以隱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是長期的、不間斷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