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巨大發展優勢,已經成為當代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但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特別是內蒙古的一些縣市,由于地域特點,還需要深入調查研究,以更加切合當地的發展措施進一步推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就此,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資借鑒的措施,現總結于此,與同仁商榷。
【關鍵詞】綠色低碳 循環農業 經濟發展 措施研究
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基本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的個體單戶動作狀態中,特別是北方的內蒙古,土地貧瘠,水源缺泛,新世紀更具發展優勢的創新技術運用極少,不能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優質的條件,農業經濟發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長方式。
1、農業生產經營相對分散經濟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農村實行聯產承包以來,內蒙古地區直到現在還處于分散的個體生產狀態,盡管在土地流轉以來,農戶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農業經濟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約式發展,但由于各種原因,農業產業化發展還是沒有多大起色。農業生產基本處在粗放型階段,抗風險能力差,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2、村鎮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科技應用不廣泛。
改革三十多年來,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難彌補土地承包時對水利設施的嚴重破壞,因而很多地方農作物的收成還決定于天氣的好壞,倘若遇到旱災或洪災,則農作物的收成會損失很大,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相當脆弱。再加農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學知識短缺、用科學種田的意識淡薄,因而在病蟲害防治、新作物的引進、化肥的選擇、農藥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從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著農業生產的收成,并在飲食的安全上會出現諸多問題。
3、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近些年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鹽堿化、沙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加之大水滿灌式灌溉方式,不僅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嚴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步向前發展。加之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工業生產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日益嚴重,大量的固體廢棄堆積占用了大面積的農田,使地下水資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極大地影響了內蒙古地區農業的發展。
二、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特點
1、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內蒙古地區的縣域農業經濟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加快經濟轉變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經濟之路。因為,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原則的,是傳統農業經濟走上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最好方式,是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這種發展方式是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深入認識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價值。
我們知道,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增長主要方式,同樣,也是內蒙古地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佳方式。內蒙古縣域雖然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但是土地貧瘠,可用于農業開發的土地卻有限,已經開發的土地又面臨著高消耗、高污染的問題,這種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因此,縣域農業經濟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內蒙古縣域農業的發展還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氣污染的問題。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工業用水的亂排亂放,水土污染日益嚴重,而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更有利于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切實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因而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
三、縣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措施
1、加大低碳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
近年來,我國一些農業發達地區的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發展縣域農業低碳經濟就應該大力推廣現有的好經驗、好技術。首先政府要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低碳農業生產中來,為發展低碳農業提高充足的資金。其次要積極構建引進低碳技術推廣的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第三要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農業經濟從業人員的發展理念。
首先,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理念的,加強從業人員樹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我們提出了從業人員的概念,就是針對當前的農業從業者的現狀。自土地流轉以來,有的農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城市一些人員獲得了這些流轉的土地,他們也就成了“二手農民”,他們往往是“短視”的,往往以掠奪式經營方式獲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理念,走科學的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同時要對他們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還要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內蒙古地區縣域正處在工業化發展時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給本地區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以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縣域農業的產量和質量,進而提升當地糧食安全水平,為當地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詩一.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J].經濟研究,2010(11):21-34+58.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研究
【摘要】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以文件形式確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顯得更加重要。而;綠色農業、低碳農業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大力倡導經濟發展轉型調結構,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要爭當轉方式調結構的排頭兵,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環保模式,減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目標,最終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筆者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和低碳循環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推動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由此可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一、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綜述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國家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國家經濟中高速平穩發展和生態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時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部署的發展思路,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此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一)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我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由于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遠遠低于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臨著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的現狀,高耗材、高污染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我國可用耕地面積較小,并且多地出現建設用地越過“耕地紅線”的問題,我國一直致力于以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而且根據國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由于我國國內的糧食生產供應現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都受到了嚴重制約,因此,我國要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三、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
雖然我國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現存的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我國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共有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隊”,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然國家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并推行職業技術教育,但是未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我國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四、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我國應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我國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物質基礎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這個服務系統應該包括農業現代化的耕作方式技術的普及、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基層推廣。
五、結語
我們必須推進低碳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糧食安全,并保護生態環境,突破現有農業的發展瓶頸,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農業產業化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復旦大學,2010(5).
[2]周麗.加快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探析[J].新經濟,2014(7).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摘要]低碳經濟時代下,世界農業經濟逐漸開始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低碳農業這一生態革命產物被廣泛關注和推崇,這就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向生態、低碳、友好模式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低碳經濟時代下我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途徑,實現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發展途徑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張造成人類對常規能源的使用逐漸增多,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斷日益惡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碳足跡”等概念應運而生[1]。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通過節能降耗改善環境污染,還有利于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必然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重大進步,是通過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及改變生產方式,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通過開發低碳能源系統,研發低碳技術并建設低碳產業體系,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低碳農業規?;l展困難
目前制約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小農分布。盡管我國近些年來已經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但基本生態生產單位仍是農戶小農生產,制約了農業生產中碳生產的合理標準規劃。例如農村地區僅只有一戶或幾戶開展低碳農業生產,而大部分農戶依舊仍采用粗放生產,碳生產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集中化,這種情況下依然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等,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增加推廣和開展低碳農業的成本。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基礎設計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設施出現設備落后、設備老化等問題,這是由于水利投資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較小,資金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業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從而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
2.3科學技術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發展低碳農業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發展農業新技術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農業技術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缺乏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完善等,這些現狀嚴重制約了技術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除此之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先進的技術,例如沼氣的開發和使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但目前只適用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家庭生產生活,適用于大規模生產的大中型沼氣池等技術還不完善,使沼氣的開發和利用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2.4農業生產方式還未完全轉變
盡管我國農業科技得到發展和進步,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對化肥、農藥等污染土壤的資源的依賴性依舊嚴重,導致農村污染仍在加劇,造成土壤結塊、肥力下降等惡性循環。粗放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3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3.1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西方國家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實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稈還田的低碳農業技術,打破傳統的額“種地必須先耕”的現狀,有效的保護土壤面積;巴西政府在2010年實施低碳排放農業計劃,運用生物固氮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實現農林牧一體化生產等。我國人口總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小,人地矛盾突出,且農業生產效率低,耕地污染嚴重,因此應大力推廣和使用農業固碳技術,減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資源的使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模式,降低資源消耗率。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加強對情節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3.2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首先要轉變農業生產發展理念,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屏氣原有的“重農業產出,輕生態環境”理念,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堅持集約化的經營理念,加強對農村農民知識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現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其次,堅持資源的多層利用,實現資料良性循環,例如發展沼氣利用模式、病蟲草防治模式、產業鏈延長增殖模式等;充分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大力發展農田平原、水體立體等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低消耗、高產能[3]。
3.3促進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一方面要大力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促進我國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積極開發新技術,整合現有的先進技術,降低現有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本,同時要注重技術服務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強安全意識,更好地發揮低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有機物多層利用技術的推廣,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
3.4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的轉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加強樹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科學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再次還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后,要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力量,在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低碳經濟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民逐漸轉變生產理念,堅持低碳環保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5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
農業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加和農業文化的發展,農業經濟的休閑觀光作用逐漸顯現。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模式既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還能夠在農村形成品牌經濟,帶動品牌效應。要以農村現有的旅游資源為開發和發展基礎,加強對低碳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力度,構建農家樂旅游的新形態。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護農村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將農產品作為農業加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服務業務,將旅游業融入至低碳農業經濟之中,帶動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發展農業生態種植園參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等旅游業務[4]。
4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農業的發展,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低碳農業的發展應將農業經濟與生態系統相結合,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強開發和利用清潔資源,實現環境保護,從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向集約型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強農業低碳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涵養、文化旅游等各項功能的融合,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蛟.從低碳經濟時代消費者行為特征看休閑農業的發展———以寧夏休閑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導向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劉國斌,黨美麗.低碳經濟時代吉林省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1(1):114-120.
[4]張蓓.低碳經濟視野的都市農業旅游:政府行為與市場邊界[J].農業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強.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構想與建議[J].中國市場,2015(1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 生態農業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在充分發揮農業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既需要國家宏觀政策,也需要微觀的技術方法。走農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基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來決定的。
一、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既要保持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穩定又要保證農業產品的質量。我國農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提高農業產品的質量,只有我國的農業經濟與國際接軌,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農業生態,促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了農村農業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使農業資源和環境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長久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了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動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達到農業生產集約化和生態化,促進農業產業化。
(三)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增多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由依靠消耗大量資源、破壞環境的粗放型農業向依靠科學技術的集約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減小了污染,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資源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減少對資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們的重復使用。同時,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比如農業的生活垃圾可以用來建立沼氣,這樣不僅保護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減少了資源浪費,節省了資源。
二、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
近年來,城鎮化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村人口的快速增加,這就使得農村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減少,農村的教育、醫療環境面臨壓力越來越大,這就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就業困難,造成農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資源環境惡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另外,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圍湖造田、毀林造田、私自開發土地等現象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平衡。
(二)農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農村信息傳遞之后,信息傳播途徑有限,雖然很多地區農民不停擴大經濟作物生產來提高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短期來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從長遠看就會導致農業結構的失衡,有些產品會出現供過于求,而一些產品會供小于求。著不僅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減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民素質較低不利于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農村人均資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資源缺乏,導致部分農村孩子沒法上學,農村文化水平總體偏低,沒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也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尤其是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難以推廣應用。
三、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內涵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力,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國家應該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內涵進行大力的宣傳,讓農民讀懂并接受這一發展新模式,從而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順利實施。
(二)保護好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
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由于鄉級土地規劃建設不合理,許多企業工廠違章擴建,嚴重的占用了農村的耕地資源,耕地資源的減少直接導致糧食減產。還因為農民生產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地鹽堿化嚴重,耕地資源減少。國家應加大農業科技投資,幫助建設綠色生態農業。修建水庫、灌溉渠等公共設施保護農業生產用水。
(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備自然條件,政府應加強對農村排污企業的治理,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植樹造林,做好對農村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四、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方向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環境對農村經濟發展做出總體規劃。再滿足主要發展方向的同時結合農、林、牧、副、漁業協調發展,共同形成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農業
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綠色農業,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出無污染、五公害的綠色農產品,隨著人們對食品營養價值新的認識,綠色農產品得到廣泛認可,經濟效益迅速提高。
(三)網上農業
現代網絡發展無處不在,可以利用網絡對農產品進行推廣銷售,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降低了生產銷售成本,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五、結束語
在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國民經濟的水平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要推動農業的長久發展就必須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始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萬寶瑞.發展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7)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
目前,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由于農業生產方面問題的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屢次出現,危及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從某種層面來說,有利于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因此,以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依據,從本質上把握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義,并將其用于實際的操作當中,有利于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速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目標和價值
1.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可持續再生,從而為人類今后發展提供保障。在我國“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提出。而從農業經濟發展角度解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則能解釋為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加強現有農業生產資源利用,從而在保證農業經濟持續展的同時,不破壞農業基本生態環境。所以,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能推動我國農業生產向“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方向轉型,從而促進世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還要明確發展的目標。從發展操作的角度來講,需要建立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核心,推動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步發展,以達到雙贏的目標。由此可見,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始終堅持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借助先進科學技術達成建設可再生農業經濟體系的目標,從而在改善現有農業生產環境的同時,完成國家經濟建設任務。
1.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顯然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體系,能夠使農產品得到穩定供應,使人類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農產品提出了高質量的要求。生產綠色農產品,顯然能夠長久滿足人們需求。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使農產品收益不斷提高,農民則能從中獲得更多收益,得到生活水平的保障。此外,使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持和諧發展,才能從整個人類世界發展角度思考社會實踐問題,進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分析
2.1加強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識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做到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加強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識,有利于獲取長期的農業經濟效益。鄉鎮政府部門應該認識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加強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識,結合實際,實現生態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應該大力宣傳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以加強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實現農業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以綠色的農業發展理念為指導,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盡量做到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
2.2注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注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可以通過增加農作物種類種植等方式來實現。合理安排種植多種農作物,有利于實現空間的有效利用,增加了農業的生產值。充分挖掘農作物的潛在價值,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高。合理分配農業種植,適當增加林牧業種植,有利于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共同發展,實現了農業經濟發展轉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資源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資源?,F代化的信息資源,包括農業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利用這些資源,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增加了農民的整體收人,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農業資金的投入,為農民提供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專業化的培訓,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水平,促進了先進農業技術設備的廣泛使用,從而適應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轉變農業發展理念,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有效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結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需要實施有效的舉措,以解決農業在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而促進了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F階段,我國仍需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深入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以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申俊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2):32-33.
一、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主要是指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引入農業生產的過程,它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生產與建設中的應用,是協調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是建立在環境保護前提下,以更低的資源消耗,更多的勞動就業為目標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它遵循經濟活動的規律,同時遵照生態環境的保護準則,將經濟效益作為發展目標,以綠色環保作為思路,將可持續發展貫穿于經濟評估與產業體系構建的整個過程中,遵循資源利用減量化(Reduce)、產品再使用(Reuse)、廢棄物再循環(Recycle)、回收再利用(Recovery)、再制造(Remanufacture)的“5R”原則。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貫徹多層級循環利用的方案,以環境友好作為指導方針,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朝生態化、綠色生產模式的轉變。采用資源利用的反饋式流程,將農業經濟活動組建成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模式,有其開采率低,利用率高,污染排放低的特點。它同時也對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并嚴格遵照生態系統的規律,并引入現代工業技術與環保技術,促進資源的梯次利用,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機化發展,貫穿了環境保護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評析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屬于相對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其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農業技術、管理制度、參與主體、農業資源、農產品等,并通過調節與之密切相關的各發展因素,實現協作、互動與耦合,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目標層。循環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在于加大對農業廢棄資源、農產品的利用,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的物質投入,以降低廢物的排放量,提高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產出量,實現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向發展。
2.主體層。參與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實施的主體層包括農戶、區域循環農業與生態農業層。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同時減少對人類有害的部分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應用新型的清潔生產方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減少不可再生農業資源的消耗、采集與利用,選擇更多可再生能源來替代污染較為嚴重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農業生產過程的資源污染。生態農業層面則主要依照生態觀點、可持續發展理論來開展生態農業產業園的建設,進而推動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它以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作為參照物,將農業資源與能源在循環經濟系統中得到重復利用,同時做到資源共享,將生態農業擴展到生態貿易與服務業,實現農業生產廢物的循環利用,充分利用農產品,建立循環生態產業體系。在循環農業經濟系統中,各產業存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產業網絡,促使農業資源能夠達到最佳配置,以降低環境污染。區域循環層,其主體則為各級政府,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確立綠色采購與綠色消費行為,并通過對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宣傳與發揚,使得其能夠被更多社會群眾認可與響應。
3.技術層。技術層則主要是指在循環農業經濟生產中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與手段,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將新型的農業清潔生產與生態技術、管理理念引入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中,為農業發展的轉型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
4.制度層。制度層則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政府宏觀的制度引導,通過財政政策與手段,提供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持資金,制定投資鼓勵策略,在農業生產地區修建綜合效益相對比較高的沼氣池,促進能源的重復利用。其二,充分利用市場調節的功能,調動相關企業的積極性,促進排污市場的建立,拓寬環境容量,優化資源配置。其三,借助法律手段,確立推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發展的法律規范體系,強化居民的責任意識,加強引導與宣傳,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四,積極鼓勵社會公民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中,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規范自身行為,推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 農業經濟 發展 問題 對策建議
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改善我國社會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形勢下,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世界環境的變化使我國農業發展逐漸走向國際化,但競爭壓力也隨之增加。另外,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使得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力度加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面對著諸多問題和壓力,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更應該大力加強對農業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視程度。因此,研究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適當的解決措施,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迅速。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農業經濟體制不斷改革,還專門成立了農業經濟發展中心。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農業經濟發展是指一種由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的農業經濟向具有一定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F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農業生產持續增長
2011年我國農作物總種植面積達到16228萬公頃,比2010年增加161萬多公頃;糧食產量57121萬噸,比2010年增加2473萬噸;人均糧食產量為424.97公斤;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8130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農產品出口總額為607.5億美元,增長23.0%,進口總額為948.7億美元,增長30.8%。無論是從生產還是貿易方面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2、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增長以粗放式為主,主要是因為我國勞動生產率低,資本和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率低,農業生產一直依靠傳統方式,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經濟發展落后,發展方式單一。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我國農業經濟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發展,這主要歸功于農業技術的進步、農產品市場的改善和國家政策體制的完善。在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的轉變過程中,資本始終是促進發展的主導力量。
3、農業結構多元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業經濟逐步由自給自足向商品經濟轉變,經濟形式也不再單一化,農業結構逐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畜牧業和漁業發展迅速,種植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園藝作物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農產品出口中水、海產品出口比重最大。
4、農業科研與教育力度加大
近幾年,我國實施了一批重大農業科技項目,例如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等。同時,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對農業相關專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從科研和教育兩方面,提高農業經濟技術含量,加快培養專業人才。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
1、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低
我國科技發展不如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農產品生產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國科研項目大多以政府為主導,對市場變化的了解程度不夠,農民的經濟水平有限,農業技術推廣難。能夠真正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較少、規模較小,不能成為帶動其他企業發展的榜樣。我國的科研和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業,投資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費用較低,剩余勞動力分散不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業技術人才匱乏,不能滿足我國農業生產的需求,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農民自身素質低,勞動力數量減少
我國農民素質普遍偏低,農業經濟生產率不高。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剩余人口多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們文化素質較低,農業生產管理水平不高,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村勞動力有向城鎮轉移的跡象,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
3、國家制度約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已經從多個方面改進了農業經濟的相關制度,但是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仍然需要不斷地完善農業經濟制度。傳統的農業經濟體制占據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損害著農民利益,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改進,這也導致了農業生產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政府對工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而對農業的投入差強人意。我國政府未能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業投入機制,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對農業的資金支持問題嚴重。
4、外資對農業投入不足以改善農業經濟的發展
外商投資大多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對農業基本投入很少,回報率也不高。在農業技術研發等高風險、高附加值的項目上,外資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農業對外資的利用不合理。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5、自然資源及環境破壞嚴重,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低
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數量有限,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資源占有量越來越少。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耕地資源的流失以及水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導致農作物的生產率逐漸降低。濫砍亂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土地沙化嚴重、水土流失面積擴大,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威脅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碳排放現象表示不滿,同時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尤其是在環境保護方面。重金屬嚴重超標、廢棄物堆積使得我國農產品貿易受技術壁壘限制,不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還導致農產品損失嚴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受阻。
三、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技術含量,加大農業科研創新力度
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投入,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含量,尤其要帶動落后地區的技術進步。從基本的生產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傳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農業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給予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扶持,逐漸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環境,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研究力度。從根本上來說,要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低碳農業的發展和防污治污技術的研發,提高農作物的衛生與安全水平。把農業科研投入作為資金支持的首要任務,提高科技投入中農業科技投入的比重,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鼓勵農科教院校和企業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活動。從方方面面實現科學技術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實現農作物大規模經營,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氣候條件地區間存在差異,各地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經營主體應努力改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向集約型農業發展,把農業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推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科技進步上,在此基礎上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通過農業集約化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過程中,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落后地區農業資源的特色,實行“特色型”項目,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先進設備的技術改造項目,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一步加強農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業產品和廢棄原料的利用率,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充分發揮服務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盡快形成農業經濟的新增長點。同時,要充分利用各個地區的特色優勢,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農業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的壓力。
3、提高農民素質,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民。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總體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自身素質并沒有多大改變,這跟他們的生活條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關。加大培育適合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民,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強農業內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能夠從長遠角度解決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和勞動力過剩的壓力。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對農民工的專業培訓,可以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大力發展其他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不斷提高農業自身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同時,要鼓勵和引導大學生下基層,給農村帶去新鮮血液和先進的技術,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發展進步。政府應給予農民更多的自,從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
4、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善投資環境
要培育出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以工業化勞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農業經濟結構優化。應始終堅持以規模求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通過高新技術將產業鏈不斷拉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將我國農業品牌打入國際市場,使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大力扶持農業經濟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發展成為大型集團,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
5、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改善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農業,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節能節水,加強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農業經濟,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國家實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國發展生態農業,充分利用資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土地和資源利用率,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突破貿易壁壘,增加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四、結語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同的環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不同。我國應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加大農業技術投入和發展綠色農業,不斷探索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策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郝鵬飛、劉冬蕾: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建議[J].經濟導刊,2011(7).
[2] 劉玲俏: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城市經濟,2011(30).
[3] 劉麗偉:我國發展創意農業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1(7).
[4] 苗春瑞: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及策略[J].經濟發展,2012(8).
[5] 姜巖:中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之研究[J].大眾文藝,2010(7).
關鍵詞:物流發展;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發展路徑
一、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的主要問題
我國作為一個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由于人口基數較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增長,對于農產品的品質需求也逐漸增高,我國的農業用地面積較大,但是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水平比較低下,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也不完善,因此農業發展始終在我國行業發展的各個發展領域里處于較低的水平。
(一)農業發展結構尚不合理我國主要實行的土地分配政策,而這種政策方式雖然較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但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現階段農村年輕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逐年降低,以家庭戶為單位的生產結構與其他家庭戶的聯系較少,因此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農戶之間合作困難,生產規模較小,發展結構尚不合理,從而導致農村農業經濟產業發展盈利性以及規模性均較差,造成了大量年輕的農業就業者的流失,而農業從業者的老齡化也不易于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發展結構的改變,因此,從農業經濟的發展結構的角度來說,農業生產發展結構不合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來說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發展農業經濟從整體上說還是要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和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規模,有助于拓展農業銷路,發展農業經濟。
(二)農業技術發展尚不完善隨著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國的農業技術需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和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眾多,農村人數占比比較大,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和體制結構使得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比較緩慢。而在現階段,對于農業相關的新型技術的投入較少,技術水平發展也尚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即還是要歸結到農業經濟的不景氣,而發展技術的停滯又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農業技術產業,加大對農業新型應用技術的投入,完善農業經濟結構,改善小規模生產的諸多弊端,才能從根本上發展農業經濟。
(三)農業資源分布尚不協調我國的地域發展、城鄉發展之間的不協調性仍舊存在,并且這種不協調程度也較大,因此農業資源分布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差異,相關的農業作業技術的應用、銷售路徑的選取等方面,在經濟較發達的地段可選擇性較多,而對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域來說,可能會存在著生產方式落后,銷路不佳的情況,不僅會造成大量的農業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對我國整體的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利的影響。農業資源的分布不協調以及農產品的滯銷問題仍需大力解決,從而改善農業發展問題。
二、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
(一)自然資源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自然資源對于農業經濟來說是基礎性的條件之一,農業之所以是基礎性的產業,除卻其生產成本較低、人民需求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之外,同時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我國的農業生產歷史十分久遠,雖然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當中,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結構逐漸調整和改革,致力于選擇更好的農業種植條件和方式,使得農業的生產質量和效率都逐漸提高,但是自然條件仍是農業生產過程當中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首先就是土地資源對農業經濟的增長影響,土地是任何種植產業的基礎,也是其所需的重要條件,而土地的可使用面積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論是由于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和化學藥物污染等造成的土質條件的破壞造成的種植土地面積的減少還是由于我國開墾荒地、退耕還林還草戰略的要求使得可種植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面積的不斷變化對于我國的農業資源的增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地因素可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就是自然條件的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的作用,自然條件雖然是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卻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類型,因此產生的經濟效應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別,農業的這種自然特性對于改善農業結構,降低農業小規模發展的程度具有十分有利的推動作用,因此自然條件也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力資源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本身的工作難度較小,信息化技術化可持續發展的程度相較于其余行業來說拓展空間也十分有限,因此人力資源仍是當今的農業種植過程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資源作為任何行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一個行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人力資源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農業從業者的老齡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增高,以家庭戶為單位進行的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農業相關活動并不能滿足家庭戶對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許多年輕的農業從事者都不再從事農業勞動而進行其他的管理服務勞動或是其余的體力勞動,而與此同時,以家庭為單位的種植用地將交給沒有較好的工作能力的人來種植,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農業工作模式是由于農業經濟效益過于低下而引起的,但通過年齡較長的農業從業者來進行農業生產,在更大程度上會應用到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但是年齡較大則會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閉塞和創新能力較弱、思維僵化的問題,因此農業從業者的時代性特征不明顯則不利于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發展,對于農業的投入也存在固定化的思維,從根本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增長。其次社會的人力資源投入也十分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增長。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社會人力資源并不局限于種植者,還有一部分在于社會中的農業研究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地方性政府都正在完善農業指導制度,即派專業的農業研究人員進行地域化、有針對性地對農業生產進行指導,并解答農戶生產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這種方式則需要大量的農業生產有關的人力資源的投入,從而提升農業經濟的增長。
(三)技術進步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業的生產技術作為新時代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對變革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經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業生產技術需要創新和應用兩個環節,而創新則取決于管理人員、創新開發人員與農業相關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而農業技術的應用則需要更大力的政府支持和農戶的應用,因此在現階段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農業新技術的開發已具備一定的條件,但是我國的種植地面積廣闊,農業技術的應用落實難度較大。
三、物流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索
(一)借助物流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形成有地域特征的農業資本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促進農業經濟的生機與景氣,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生產的發展速度緩慢,生產方式老化,生產結構也尚不合理,農業資本注入還未深入形成,因此想要發展農業經濟,促進其蓬勃可持續發展,就要改善其農業生產結構,鼓勵資本注入,形成有地域性特征的農業資本。目前小規模的家庭戶農業生產過程中,家庭戶與家庭戶之間的聯系比較微弱,因此小規模生產的生產結構則不利于當地農業資本的注入,而將農業生產規模發展起來,形成具有地域性的農業產品生產特色,甚至形成本土品牌,對于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的投入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府提高對于相關技術和人才的鼓勵政策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其發展歷史悠久,生產規模較小,農業生產個體戶的科技技術投資情況較難進行,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實施落實難度較大,生產方式的固有化程度較高,在此基礎上,要徹底發展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的科技化水平,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除了要完善農業生產結構,發展有地域性的聯合農業經營外,還要通過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引進具有完備的農業知識體系的人才隊伍,發展創新農業發展路徑,不斷完善農業體制化結構,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國家政府還要對農業科技相關設備的應用作出相應的補貼,鼓勵農戶發展新時代的科技化農業生產方式,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土地的合理利用率,最大化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起來。
(三)推進農村污染防治,形成地域性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策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于食品的要求也逐漸升高,綠色化、原生態的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然而現階段絕大部分農業產品的經營農藥使用率明顯偏高,化學肥料的使用率現如今也明顯超標,因此為了推進鄉村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保障產品質量,減少化學試劑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也要保障鄉村環境健康。土地是種植業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礎,而大量的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使用、農業塑料薄膜的使用都對土壤環境以及整體的鄉村生活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而鄉村環境治理不徹底也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水資源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因此要大力完善農村地區的環保事業,控制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使用,對農村地區的白色污染實行防治政策,健全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從長遠上促進農業經濟的繁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