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教學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門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學科。地理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然而,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師只關注教材中的知識點,不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難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只是被限制在書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學世界之中,喪失了對地理學科應有的生命價值和生活價值的探索。這種缺乏生活感和現實感的初中地理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地理形成親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筆者將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根據生活體驗,選取教學案例
新課改比較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結構,設計教學案例,使新舊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那么就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內化新學知識。
所設計的教學案例,可以是教師的生活體驗,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且生活體驗的范圍也不僅僅拘泥于地理學科。一些學生覺得習以為常的現象,如四季變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實是與地球運動狀況密切相聯系的。教師在講述“地球運動”這一知識點時,如果能以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為教學案例,就會使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富有生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自發探究相應的地理知識。
例如,教學商務星球版地理八年級《交通運輸網》時,教師可以拿出幾種火車票,如動車票、老式非空調車票、空調車票、高鐵票,然后告訴學生坐不同火車的體驗和感受。這樣做,既能幫助學生科學選擇出行的方式,也能讓學生借此理解交通運輸知識。
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學習體驗,也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教學案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影響氣候的因素》時,在講述地理條件對氣候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初中語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名句,讓學生明白氣候差異也會導致景觀上的明顯差異。
二、根據鄉土資源,選取教學案例
鄉土資源,是學生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鄉土資源,還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在課堂上應用鄉土資源,能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覺得教學內容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樂于接受所學知識。為此,教師應選取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作為教學資源,讓教材知識點和鄉土資源有機融合,讓學生在一種熟悉的、親切的環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水資源》時,為了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舉當地自來水廠處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播放自來水廠用沉降等物理手段處理污水的過程,了解細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應用等。從這個例子中,學生了解到水污染對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從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又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本地有什么鄉土資源。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本地區是如何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的。最后,教師再總結鄉土資源的開發方式。這樣教學,能讓學生在發現身邊的鄉土資源的同時,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根據時事熱點,選取教學案例
盡管地理是一門時效性比較強的學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數據和信息還是難免會落后于時代。當今社會的發展節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師只有緊跟時展的需要,及時選取最近發生的時事熱點作為教學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學符合學生的需要。在選取時事熱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更新教材的過時信息。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中國的疆域與人口》時,教師應該出示我國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并告訴學生,由于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戶”,再加上流動人口數量增多,會出現多報或漏報戶籍的現象。然后,教師再根據我國目前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讓學生探討我國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師也可以針對近年來發生的時事熱點來安排教學,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地震發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與我國汶川大地震進行比較。通過這些措施,學生感覺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相聯,從而與時俱進地學習地理知識。
關鍵詞: 地理案例 中學地理 教學作用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利用地理案例進行教學的方式,能夠將具有的案例作為研究對象,以實際問題為引導,對一些熟知的地理案例進行分析。教師在地理課程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列舉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地理案例進行分析說明,改變傳統的地理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引入課堂學習中,并且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的生活產生相關的聯系,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地理教學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觀念,通過教學實際案例的列舉分析,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有全新的認識,將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善于將生活中的地理實例引入教學中,二者有機結合,有效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1.聯系學生生活,巧設案例,激發學習興趣
在中學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教材內容和列舉的生活案例相互統一的原則,一般在選擇地理案例的過程中遵循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原則,案例要是大家熟知的,最好是學生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都有所耳聞,這樣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從而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其實地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與自身的生存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比如:初中地理中要學習人口增長的問題,針對這樣的一個全國性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目前我國的人口情況,可以列舉學生所在地的人口調查情況,或者是直接讓學生對當地的住戶進行人口調查,通過實際調查收集到的人口信息情況,讓學生對當地的人口增長情況有所了解,通過部分調查的形式,對全球的人口狀況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推測。發展學生的思維,并且通過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擴大地理教學對學生實際生活的影響。
2.河流地理案例的運用分析
在中學地理中除了對地形和地貌及各種氣候進行了解之外,不可避免地還會涉及關于河流的地理知識。如在教學一些河流和湖泊或者是河流的綜合開發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一些地理素材,將生活中的實例從地理案例的角度出發,作為教學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講解,在案例的選擇方面注重知識點的延伸性和與教材的結合性。比如:青島當地的學生在學習河流地理知識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青島河在青島的歷史發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島河的入海口就是天然的碼頭,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在學生學習河流的綜合利用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真實地參觀青島河,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真正感受漁船碼頭的真實狀況。近年來,青島以其自然的風景及當地的海鮮特產成了人們旅游出行的好去處,當地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越來越和國際接軌,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對當地的狀況有更深的了解,增強地理知識的真實性和時代性。案例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更清楚直觀地讓學生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教學素材的選擇方面更具有拓展的空間,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理解及教學內容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開展地理調查,豐富地理知識
在地理教學中教學案例最好是采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案例,而學生最熟知的地理環境莫過于自己的家鄉,每個學生都會對家鄉有濃厚的感情,對于家鄉的事物也比較熟悉。所以在地理課堂上可以開展一些地理調查活動,針對所學的一些地理知識開展社會調查或者是當地環境的調查分析,這樣的調查形式不僅能夠得出更精準的數據,而且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對當地的作物生長的自然條件進行調查分析,讓學生通過對家鄉作物生活環境的了解,了解當地的土壤和水土的分布情況。這一調查是圍繞家鄉的農業發展進行的,學生對熟知的事物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圍繞家鄉的話題進行討論分析更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引起學生的關注。對實際生活中的地理情況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對當地的一些地理狀況進行分析,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地理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的生活環境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拉近學生和地理之間的距離,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親切和熟悉,同時對家鄉的地理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學生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學生的實踐生活進行相應的拓展,以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教學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有效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4.結語
在地理教學中融入地理案例的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傳統地理教學常常會讓學生感覺到地理知識的復雜難懂,久而久之會對地理學習產生畏難的情緒,實踐案例與教材知識相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從課堂教學中走出來,真正感受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一些調查形式或者直觀的觀察的形式,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有所了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敏芝,呂殿青.新課標指導下中學地理探究性實驗案例設計[J].科教文匯,2014(8):23-24.
關鍵詞: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地理課堂;
案例教學是對客觀存在的地理事物進行真情實感的描述和介紹,作為一種課堂的教學素材,將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關的生活案例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有效補充,教學中凸顯了案例分析的優勢和特色,幫助學生理解,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有效的促進教學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學的內涵
案例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運用與地理事物有關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實踐和認知,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獲取后對獲取信息進行重新的組合和運用,進而獲取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從道理到案例型,即從地理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發,通過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加上案例為輔助,加深理解,進而獲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從案例到原理型,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說明和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地理知識所遵循的規律,運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1]。
案例教學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對研究對象的特點、內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認識,通過對地理事物表面現象和人文現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間結構模型,找出地理教訓過程中的知識規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2]。而案例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案例的科學性、動態性、社會性、綜合性、區域性及針對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變化發展規律,需要用綜合的地理思維和空間思維去把握。
二、案例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運用中的意義
案例教學可改變以往傳統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和積極性,可結合教學案例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一)有利于教師優化教學課堂
傳統的教學多是停留在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上,以教師的講學生的聽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多是被學習。案例教學打破教學常規,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發散能力和空間想象力,能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1]。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點撥下得以拓寬,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一些知識同生活間的聯系還不是很密切,學生還不能有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案例教學可以有效地將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僵局,對教學課堂進行情景模擬和內容延伸,顯得通俗易懂,能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對知識進行有效遷移進而達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案例教學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地理技能和知識運用能力不斷提高,思維得以發散,綜合能力也在不斷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學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僅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團隊學習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行解決問題。案例教學也可以創設比較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去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對地理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思考,與教師、同學進行有效的互動和平等的交流,整個過程讓思想不斷碰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課堂中案例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選擇典型案例,優化教學設計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選擇比較典型的案例,結合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認知規律,選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識性比較突出的案例來加以教學。案例材料的選取之后也要進行加工和挖掘,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突出案例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能否對案例進行擴展或者分組討論,能否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3]。在教學中,對一些地區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鞏固知識和加深理解的知識平臺[4]。例如在介紹《自然災害》這一節,就要結合一些時事政治和地方實際來展開教學,如福建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災害比較多的省份,影響最大的就是每年的臺風,此外還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學上也可以選取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如臺風通過多媒體動畫、視頻、動漫、圖片來演示臺風的來源、成因、危害和防護等內容,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直觀明了的表達,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最后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教師點評,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對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時間變化、空間結構等內容的聯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合理的導入課程教學內容,導入環節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在短時間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恰當的運用教學案例,可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在課堂上就能主動的融入課堂學習,有很好的積極作用。教學中也要選取一些同時事政治、環境保護、生態破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例如在講授中國政區圖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先播放《美麗中國》的短片視頻,配以輕音樂,讓學生為之興奮,同時也在短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后讓學生上來講解一下自己曾經去過哪些省份旅游,對各個地方的認識,接著老師進行講解,最后還可以播放《國家》的勵志歌曲,在幫助學生記憶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創新教學模式,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也要采用立體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摒棄填鴨子式的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和分組談論。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營造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不墨守成規,組織好教學內容,較好的把控教學秩序。在案例討論中,要幫助學生舉一反三,拓寬視野,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問題解決辦法。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對教學案例進行反思和總結,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識和原理,提高學習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綜合素質
教師要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方向和價值取向,特別是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取向、創新取向、關聯取向、層次取向和動態取向[2]。教師自身要提高綜合素質,在聽讀說寫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強化,同時要定期進行理論學習和理論研討,提高教學技能。要尋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學科間的關聯,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和思考,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間的關系同環境科學、生態保護、全球氣候等內容結合起來;案例選取貴在創新,對地理事物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從新的視角和創新取向角度來探究知識間的變化規律;案例的選取也要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要幫助學生在全面認識地理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包括"收集-篩選-分析-組織-討論--價值判斷"等一系列過程,最終實現教學目標;案例的選擇也要有層次感,融入宏觀和微觀的研究內容,滲透可持續發展;在動態取向上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等變化,分析地理的變化發展規律。
總之,案例教學要融入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合適的教學環境下運用才能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認真的組織,也需要學生積極的配合和參與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新時期,要以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指導,不斷的總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創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更多地理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周亞妮.淺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學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曉紅.基于地理特點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地理教學論研究取向[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11(11):118-120
認真貫徹本學期蘇州市教研員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區教研室工作計劃開展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課程改革為抓手,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學科教學方法,努力促進地理課堂教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二、工作思路
以區地理學科中心組為核心,以全區中學地理教師為主體,以各校地理教研組為基地,以集體備課、解決教學的問題為載體,以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為中心;學習理論、引領方向,培訓骨干、帶動全體,創造典型教學案例、促進日常地理教學改革,及時反思交流、認真總結積累。
三、重點工作
高三地理復習工作研究;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研究;中學地理教師隊伍建設。
四、主要工作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指導水準和服務能力,積極探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以提升教研品質。
本學期將圍繞以下專題開展學習活動:
(1) 組織教師進一步研讀《地理課標》、《考試說明》,明確課程改革的方向,理解高中課程改革的實質,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
(2) 研讀和實踐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
2、加強教學過程管理,爭取高三地理教學質量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聚焦課堂抓質量,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1)總結、分析上學期的期末考試及本學期初“自主學習調查測試”的質量,反思教師教學中、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和調整新學期的教學策略。
(2)認真分析總結近三年的江蘇地理高考試卷,對比08、XX年高考地理試卷,找出命題變化的趨勢和命題的思路,讓每一位任課教師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教學。
(3)組織好教師集體備課,尤其要關注薄弱學校高三地理教師的備課、上課和試題的選擇。
(4)深入學校進行高三專題研討,重點督促檢查有關“規定動作”的落實執行情況。
(5)做好地理教學信息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及時溝通、及時傳達;
(6)認真完成本學期模擬考試等各次重大考試的閱卷、信息收集、分析工作;
3、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及業務素質。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方面需要個人的勤奮、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教研制度。通過集體備課、案例分析、公開課觀摩、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改進和提升教研活動的形式和質量;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梯次的教師培養活動,建立骨干教師、學科專家的巡回送課、聽課、評課活動,把提高地理教師專業素質落實到全體、落實到課堂、落實到平時、落實到實處。
4、高二地理教學強調夯實基礎,重視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增強讀圖、繪圖、地理計算的訓練;加強對地理圖表和文字表述的訓練;能夠從提供的新的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理解、判讀和分析,從而解決地理問題。注意嘗試著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嘗試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究并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初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5、高一地理教學要求低起點,小坡度,寬底面,嚴要求;注意培養年青教師,提高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6、關于初中地理教學
督促區內各校認真執行課程計劃,開設好初一、初二的地理課??紤]到初中地理學科教師,特別是專業地理教師各校人數較少,關注、關心初中地理教師的成長,努力為他們搭建成長、發展的平臺。
7、其他工作
(1)選擇有條件的學校進行有關課題的研究;
(2)完成領導布置的各項工作。
五、主要活動安排(見附表一)
六、各年級教學進度及課時建議(見附表二)
附表一:主要活動安排
月 份
主要活動內容
八月份
1、 制定工作計劃 2、高中地理教學研討
3、參加蘇州市暑期教師培訓 4、蘇州大市初中地理教師學科把握能力決賽
5、 參加大市教研員工作會議
九月份
1、組織暑期學生自主學習調查卷閱卷,并做好成績統計分析
2、召開全區地理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望亭中學)
3、高三地理集體備課活動(局三樓會議室)
十月份
1、 承辦蘇州大市地理學科教學基本功競賽決賽(陸慕高中)
2、組織完成區“中學地理課教學設計”比賽
3、 組織區初中地理教學研討活動
十一月份
1、 期中統測、閱卷、統計、分析
2、參加蘇州市高三地理教學研討會(木瀆中學)
3、參加蘇州市地理學會學術年會(論文評比)
十二月份
1、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復習研討活動
2、高中地理教學調研
一月份
期末統測、閱卷、統計、分析
附表二: XX年下半年蘇州市地理學科教學進度安排表
年 級
教 學 內 容
課時/周
備注
七年級
七年級地理·上冊
2
八年級
八年級地理·上冊
2
高一年級
地理·必修·第1冊
3
高二年級
必修三、選修一
5
選科班級
高三年級
第一輪復習
[關鍵詞]電子白板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128
地理是一門需要將理性思維與記憶理解結合的學科,對于初中層次的學生,學習地理是富有挑戰和具有難度的,這便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教學模式日新月異,初中地理教學也從傳統PPT課件授課模式進入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新環境。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引入,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地理知識的機會,但同時,這項引入不久的新教學媒體,仍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
一、交互式電子白板環境下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新技術領悟不透徹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將傳統PPT授課模式升級的新教學媒體。它有別于以往的呆板的教學模式,大大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這也是現今交互式電子白板普及的原因。然而教師不會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白板就形同虛設。很多教師并沒有很好的領悟新教學媒體的不同,不能完全發揮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優勢,導致新課堂與舊課堂并沒有什么兩樣,地理課堂改革并未得到實質性的改革,依舊延續著舊時機械放著視頻,聽著音頻,看著圖片的地理課堂。
例如,在解讀某一地區的等高線地圖時,許多老師直接在白板上顯示一張密密麻麻的曲線地圖,指著哪條曲線展示了什么樣的地貌,該曲線體現了該地貌有何特點,由于曲線的多而雜,給學生的教學就會是混亂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利用白板的交互性,一步步畫出學生需要理解的每一條曲線,這樣既能提高注意力,又能讓學生加深理解。
(二)課堂教學信息量過大,思考淺嘗輒止
地理是一門注重動手畫圖,根據圖形理解地理本質,記憶地理知識的學科。但交互式白板環境下的地理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通過直接的圖片展示,增加學生與教師表面形式的互動,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學生看的起勁,真正掌握到地理知識的同學卻少之又少,快速便捷的課件,鼠標一點一閃而過,相關的地理圖像無非走馬觀花,是無效的教學。在新教學媒體滲入課堂后,不同于以往黑板板書的低效,使用電子白板時,電子白板可以承載更多內容更多種形式的教學信息,能夠快捷的導入導出豐富多彩的信息,許多老師利用這一優勢,本著給學生傳授更多知識的好意,做出的課件涵蓋了形形的動畫,圖片,表格等,希望圖文并茂的幫助學生們理解地理知識,但恰恰相反,學生們給出的反映是,知識沒理解多少,花樣倒是看了百出。許多地理教師每每開啟一堂課時,由于不能結合新模式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導致一堂課教授內容過多,信息量傳輸過大,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根本來不及思考消化,教師一堂課課件放完就結束,但卻大大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壓力和難度,令學生苦不堪言。
二、交互式電子白板環境下初中地理教學的對策
(一)展開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技術培訓普及
對于這項新技術在初中校園里的普及,不僅僅是地理教學,其他學科的教學也應同樣引起重視。畢竟是一項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新媒體,學校在實施安裝之后的有關教學技術培訓是必不可少的。校方應邀請交互式電子白板領域的技術人才對新模式教育進行宣傳,并講解新技術使用下的各個學科教學案例,幫助各教師領悟到這項技術的不同之處而加以利用,這有助于教師對新教學方式的理解和創新,創造高效的趣味課堂。例如,在介紹四川成都的板塊地形時,教師在掌握交互式白板后,可以靈活自如的模擬板塊的運動,在學習火山有關章節時,也可以根據側重點調用火山場景圖,這些創新都能打造出有趣高效的地理課堂。
(二)合理安排教學,注重課堂思維互動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地理教學中的逐漸投入使用,一方面給教師授課帶來便捷,一方面給學生增加了趣味性,在地理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消化,形形的教學信息能夠讓課堂顯得生動豐富,但教師不能憑此依賴交互式白板給出學生學習輕松愉快的假象,評判學生消化知識的多少。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了,享受了一場視覺的盛宴,課后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卻加大了,這會打擊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學。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把握,引導學生思維的互動,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課堂進度,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把地理課堂打造成有趣豐富卻又能高效學習地理知識的場所。所謂交互是電子白板,它尤其注重交互兩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其優勢讓課堂活躍起來,增加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這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又能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自發的去學習。
總而言之,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能否為地理教學助上一臂之力,與教師熟練掌握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技巧,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打造高效互動的趣味課堂密切相關。如何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如何使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的進行交互式教育和學習,幫助雙方在愉快的課堂中完成學習任務,仍舊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優勢之處,不斷創新,發現新技術下適應學生的地理教學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趙剛.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8).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高中地理教學;理性知識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簡稱GIS)是一種有效采集、存貯、管理、分析和表達地理數據的方法和技術,它能夠直觀地表達地理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被稱為地理學的第三代語言。它強大的空間查詢、管理、分析和表達功能是傳統的紙質地圖所不能比擬的。教師應將地理信息系統運用于地理教學,結合地理學科性質,通過強化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幫助學生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引導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規律和成因,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地理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
一、高中地理理性知識教學難度分析
1.理性知識
按照認知層次,將地理基礎知識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感性知識主要包括地名、地理景觀、地理數據、地理分布及地理演變。以直觀地圖和文字表述為基礎,學生運用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間能力等實現對感性知識的學習掌握。例如,通過記憶掌握地名及相應地理實體空間位置;通過對地理景觀圖和地理分布圖的直接觀察,實現對相應地理現象的描述。理性知識主要有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成因。例如,通過對地理景觀的概括得出地理特征,對地理分布的歸納總結得出地理規律,對地理演變的分析得出地理成因等。
2.理性知識學習的難度
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知識上,而應該從感性知識的認知上升到理性知識的認知。理性知識的獲得并不是對感性知識的簡單疊加及對地圖的簡單觀察,它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需要運用思維能力對感性知識進行歸納、對比、綜合分析來實現。而學生的知識構成以感性知識為主,并未涉及深層次的地理成因等知識,并且知識的獲得大多以記憶為主。初中地理學習培養的主要是記憶和觀察等學習能力,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分析等思維能力很差,因此,要使學生獨立實現地理基礎知識中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上升比較困難。
3.教學內容構成問題
初中地理課程從地形地勢、氣候、人口、資源、工農業發展等方面展開,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地理感性知識。與初中地理基礎知識的構成相比,高中地理基礎知識以理性知識居多。從表中數據分析可知:理性知識的數目幾乎是感性知識的兩倍,而且高中地理理性知識以地理成因居多,其次是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地理規律類知識較少。這樣的知識構成特征對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生掌握了地理感性知識以后,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工具引導學生從地理感性知識的認知上升到地理理性知識的認知。
二、GIS的功能在高中理性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1.靈活的圖層管理功能
對地圖進行點、線、面分層及分類管理。在教材中呈現的地圖都是對各圖層要素疊加后的綜合地圖,這樣不利于學生認識地圖中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圖層管理功能是制作專題地圖、對地理數據進行空間分析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各種圖層,可對區域不同地理事物進行單獨探討,也可以根據需要對相關圖層進行空間分析。
2.完備的專題地圖制作功能
利用點、線、面、區域等多種圖形元素,以及豐富的地圖符號、文本類型、線型、填充色彩等表現類型,可詳盡、直觀、形象地完成電子地圖數據的生成。首先,可以利用GIS軟件繪制各種專題地圖,如地形分布圖、河流分布圖、交通圖、旅游分布圖等。教師將其運用到具體地理事物的講述中,使學生能夠清楚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與規律。例如,在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規律的教學中,可以運用GIS的數字高程模型,讓學生直觀學習,并結合地形剖面圖探究學習三級階梯的界限。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空間信息與地理信息的關聯性,將數據信息圖形化、可視化,方便學生理解。數據的可視化主要以面圖、水平直方圖、柱狀圖、線狀圖、餅狀圖和坐標散點圖來呈現。地理數據轉換成圖像信息,獲取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與規律。例如,將中國人口密度的數據表制作成中國人口密度分層設色專題圖來呈現人口分布的空間差異,更有利于學生總結人口的分布特征(圖1);同樣將2012年我國各省市區經濟密度數據制作成2012年我國各省市區經濟密度分層設色專題圖(圖2),通過顏色不同直觀認識相應的地理規律。
3.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
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這一學科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地理信息系統相關應用軟件的核心功能??臻g分析是基于空間數據的一種分析技術,通過對地理對象位置、分布、演變等信息的綜合分析獲取其相應的地理規律與成因。GIS具有疊加分析、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等分析功能,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將不同的專題地圖進行疊加,對區域多種要素進行綜合分析,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地理特征,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分析地理事物特征成因和總結地理規律的方法。
(1)空間疊合分析是指在統一的參照系統下,將同一區域中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圖層疊加顯示,以表達該區域的多種屬性或者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教學案例:在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節中,將某農業地域分布圖與其相應的地形圖、氣候圖、河流分布圖等進行疊加,分析農業地域的成因及影響因素。在講授我國商品糧基地這一問題時,在課堂中將中國商品糧基地分布圖與中國政區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中國三級階梯地形圖進行疊加分析,引導學生分析我國商品糧基地分布的自然條件及其分布規律。
(2)空間緩沖區分析是通過對點、線、面等地理對象的分析,確定某地理事物對周圍事物的影響范圍。教學案例:通過對不同等級城市的分析,讓學生直觀認識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不同的規律;污染源的有害范圍、洪澇災害的影響范圍等的緩沖分析,引導學生分析相關地理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通過對鐵路線的緩沖分析,并與城市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引導學生總結鐵路促進城市發展的規律。通過教學的實踐研究發現,地理信息系統很好地詮釋了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空間性的特征。將地理信息系統運用于地理理性知識的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雙贏。它在引導學生收集、分析、處理地理信息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實現了對地理理性知識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在地理教學中的普及是必然趨勢,這對廣大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充實地理信息系統的相關知識,還要熟練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相關軟件,將地理信息系統作為自己的教學工具呈現在課堂中。
參考文獻:
[1]蔡淑花.GIS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教育時空,2011,(9):177.
[2]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鄧生娥,葉樂安.ArcView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8,(1):91-9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集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特性于一身的綜合型學科,具有知識性強、趣味性強、綜合性明顯的特點。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做到寓教于樂,就顯得十分重要。近年來,以基礎課程改革為教育教學標準,高中地理教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更加注重素質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實踐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遵循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的特點及原則,創設有利環境和情境,全面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然而,本文作者結合在教學和聽課的過程,總結出高中地理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對學生的自主能力培養和激發不夠。傳統課堂的45分鐘,教師授課時間占比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節課下來,黑板上滿滿全是板書,教學過程沒有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2)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枯燥,死板,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和認知程度較低。
由于地理學科具有知識點多,綜合性強的特點,如果授課老師在講解過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淺出和貼近生活,教學質量會大大折扣。
(3)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效果較差。目前許多學校都配置了各種多媒體教學工具。這些設備本來可以大大方便教師授課,然而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許多老師上課時使用的課件制作都較為粗糙,疏于講解,而且對功能強大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往往僅將其當做一個幻燈機使用,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4)教師對優秀的網絡資源的應用能力較差,現在網上有各種地理教學網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優秀的地理教學資源,然而教師對這些資源的利用能力卻較為有限,有待進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常見問題,我國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課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地理微課時間短、內容少、資源容量較小、交互性強、使用方便。
微課目前雖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但根本還在于課堂教學的綜合把握,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微課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微課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出各種符合地理課堂需求的微課視頻,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地理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了實處。一般來說,采用了微課的課堂會更加別開生面,更加讓學生以最大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當中,這也為新時代的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與理念變革,解決了教學當中枯燥無味以及學生昏昏欲睡的難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是以“探究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際案例應用,探索微課應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識點中應用微課進行教學,”作為最根本的目的。本課題通過實際教學的案例研究,對微課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分析。本課題將通過較長時間的細心研究,以微課在高中學生地理學習中的實際案例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響微課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效果的基礎上,對微課在地理學習興趣的方法和措施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并積極構建一系列效果較好的微課教學案例。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學過程,改進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高中地理教學有著知識點數量較多且較為瑣碎,概念抽象,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低等特點。本文認為合理引入微課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網絡上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激發起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得知識點脈絡更為清晰,突出重難點和考點。
二、課題研究現狀
微課在我國的起步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學優秀微課作品展播平臺和 2012 年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為代表。隨著微課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以及新課改的推進,關于微課的研究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在知網搜索關鍵詞“微課”可以看到,最近五年來關于“微課”的文獻數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數量較多,有7575條,如圖1。另一方面,無論是知網或者百度學術中關于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文章較少,例如在知網搜索 “微課”+“地理”僅搜索到203條結果,如圖2。可見“微課”在我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和豐富。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實現微課的有效運用,我們課題組的共識是,教材抽象,微課能具體化;教材簡略,微課能補全教材缺失的知識環節;教材知識老化,微課能讓學生緊跟時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課可以是動態視頻加講解。每個成員至少制作一個微課,自己確定適合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讓學生學習,自己判斷屬于有效運用,再發博文,與其他成員交流。網上有一些地理微課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課,內容涵蓋初中高中地理的各個知識板塊,我們要精心挑選適合自己學生的微課來使用,同一節微課,有可能讓學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顯,可以讓學生復制下來,多次觀看,充分消化吸收,幫助他們攻克教材重點難點。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課題文獻學習研究階段。課題研究是需要理論指導的,在理論指導下的課題研究才會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課題組成員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學空余時間,主要采用文獻法。認真學習有關“微課” 的相關知識,充分認識“微課”的重要意義;參照黎加厚教授的分類,每一種微課有其優缺點,各課題組成員選擇一種模式自己制作一節微課,應用于教學中。還要把在網上下載的微課讓學生學習,并觀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員集體聽課,判斷這節課上,微課的應用效果是否顯著。
第二階段:課題小案例收集、反思、歸納階段首先,課題組成員,輪流運用微課講課,其他人聽評課,寫心得體會。其次,將自己在教學時所用的微課的與其他老師的方法加以比較,寫博文總結得失,將自己在“微課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理清自己的問題,探尋有效的實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對學生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對的微課個性化學習進行效果分析。
第三階段,主要是匯總、整理課題材料,加以科學地分析和提煉,形成豐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論文、個案分析等。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研究成果匯總,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博文、隨筆、敘事、教學設計、工作室集體活動照片、地理微課等。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微課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應用作用探究
(1)引導預習――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有很多散亂的知識點,如何讓學生系統的記憶地理知識?如何使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這就是我們教師教學的重點。微課教學倡導“先學后教”,課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觀看微視頻,與下發的導學案相結合,梳理知識,進行全套的預習工作。許多課堂內容可以用多媒體的方式演示出來,幫助學生對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認知。
(2)解疑釋惑―生動描述復雜地理現象
地理中很多知識都是枯燥乏味的,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兩可的,因此如何讓枯燥的地理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容易感興趣?這又是微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一大應用。在《地球的運動》講解中,我采用了動畫的形式。通過一張張的動態圖片,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樣自轉的、怎樣公轉的以及內部物質是怎樣運動的。這讓學生對我們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于知識的學習和記憶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不一樣,每個人對知識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導致學生間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們放任這種差距只會使差距越來越大,惡性循環,但若照顧后進生的話也會浪費很多學生的時間。所以,這時微課就又派上用場了――制作未學章節的微視頻,讓對之前知識掌握好的同學觀看,預習下一章節,既可以照顧到掌握差的學生,又可以節省好學生的時間。
(4)提煉總結―重現章節知識解決問題
通常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學生只記得一些計算公式,而對于解題思路和原理已經十分模糊。微課的又一大應用就是幫助學生再現章節重點,回憶所學內容。
(5)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關注點
以前的課堂從“教師主講、學生主記”到“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課堂時間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課堂的提問數量和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有的簡單問題還采用簡單的方式進行,這種看是學生主體的課堂其實效率不高。而在微課程背景下,學生在課前需要獨立觀看,理解視頻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前預習的好壞決定了對微課程視頻的理解程度。課堂上,學生則需要將自己的理解,表述給其他學生聽,組內研討。這樣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
(二)利用微課提高課堂效率
(1)正確處理多媒體與課堂、微課的關系
多媒體在教學中是一種輔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程不使用多媒體效果會更好,比如《大氣環境》中,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只需要教師講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有些內容需要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學習,可以給學生們觀看洋流的視頻,洋流的運動是怎么進行的?洋流對其后的影響?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這些不能接觸到的東西,對教學也是益處頗多。
(2)集體備課,加強微課的科學嚴謹性
“眾人拾柴火焰高”,盡量進行集體備課模式,備課組長分發任務,嘗試將復雜繁多的微課任務分配到每一個具體教師身上,由具體教師收集資源,總結整理,搜索最新時訊整合制作成微視頻。這樣把任務分散不僅減輕了單個教師的負擔,而且還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經過多輪審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產生,對教學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好處。
(3)了解微課和教學實際的內在關系
微課就是教學設計的一種類型,但是微課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有一定的考驗。教師在微課視頻制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卡殼現象。
六、課題的研究成果
6.1數篇:《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案例研究―以“晝夜長短的變化”為例》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發和運用的實踐研究》等。
6.2學生學習狀況的改變
(1)通過微課的應用,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一步高漲,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學習習慣,并具有一定“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考試成績來看,進行微課案例教學的幾個班級的平均成績要明顯高于沒有進行微課案例教學的班級。
6.3微課應用效果的調查問卷結果
在應用微課之后對上課學生進行集體訪談,訪談對象為100名進行該文科班學生,年級是高一下學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訪談內容包括:微課內容是否吸引學生興趣,有沒有出現知識點錯誤,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沒有幫助,教師和學生有沒有其他建議,通過這些訪談內容來評測微課的效果。
訪談結果表明:學生普遍認為將微課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效輔助學生預習新課,總結知識點,設計練習題,復習知識等,微課視頻包含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元素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最主要的是微課時間短,內容精,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掌握起來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復觀看,而且能準確找到沒掌握的知識點。
參考文獻:
[1]林燕.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D].上海:上海大學,2015.
[2]孫研高.微課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城市地理,2013(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