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物科學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科學素養的含義
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了解和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科學素養還包括一些特定門類的能力。這是美國人定義的科學素養的內容。這些內容涵蓋了一個公民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科學的知識支撐著我們的思想行為,科學的方法依賴于科學的知識,也體現著一個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年齡,在初中生物學領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學概念、原理、事實及應用,這對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來說是必要的。
二、生物課堂中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重要性
生物科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實踐證明,美國的中學生物教育事實說明了中學生物培養科學素質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在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多數的人讀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農業生產,這些人的科學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綜合國力?,F行我國的中學義務教育生物學教學大綱,大綱明確規定教學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養大綱提出“通過科學方法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由以上分析來看,在我國初中生物課中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重要性。
三、激發科學興趣,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發學習的動力,生物學的學習也不例外,同樣興趣也是其學習的動力。創設奇趣意境,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科學興趣是學生求知欲望的集中體現,它是學生在探索自然獲取知識過程中一種特殊的認識傾向。每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生來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對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東西充滿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就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時,也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四、加強科學方法訓練,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也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工具。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學習和應用科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培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初中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應盡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導他們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訓練,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對光合作用的原理探討,對學生指出若人們將光合作用的機理搞清楚,解決目前困擾全球的糧食、能源問題就可指日可待,人們在實驗內模擬光合作用的過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陽光,就可源源不斷地獲得糖類等有機物。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加強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訓練,這是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五、樹立科學的實踐觀,做好探究實驗,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科學的實踐觀是認識論乃至整個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只有實踐才能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茖W實驗是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強烈的實驗意識、較強的實驗能力。目前,我們初中生特別是農村初中生實驗能力極差,初中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疤骄啃詫嶒灐币詫嶒炋骄繛楹诵模浞终{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提高能力。有助于形成客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識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新教材有許多探究性實驗,扎扎實實搞好“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六、通過生物科學史的教育,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我們的社會提倡榜樣,無論什么領域都有各種各樣的榜樣,在生物學教學上對同學們滲透一些生物科學史不但會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同時也可以使他們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個實驗結論的得出,一項科研成果的發現,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師通過一些經典的事例,經典的實驗,如:胰島素的發現,雜交水稻的發現,使同學們在接受新知識的基礎上,明白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任何事情都會半途而廢,那么現在在學習中遇到一些小困難真是微不足道,從而增強其克服困難的決心。讓同學們懂得科學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氣,不怕困難,有毅力,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關鍵在于學習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梢?,通過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領會科學精神,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科學素質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現代人基本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物課程是中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主陣地之一。而加強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科學素養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全體初中教師的共同努力。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我們熱愛學生,樂于奉獻,在平時的工作中勤于鉆研,自己講的初中生物課一定會生動有趣,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會顯著提高,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師也一定能讓學生經過課程的學習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質的人。
【參考文獻】
[1]楊利銀,仲建新.《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調查研究報告》.
[2]林勝男.《簡析中學生生物素養及提高途徑》.
[3]戴文和.《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4]佚名.《生物課堂教學如何由應試型向素質型轉化》.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 教學情境 創設
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近年來,教學情境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學生在師生創設的情境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現就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情境創設談一點自己的認識及實踐。
一、情境創設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一)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為情境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大環境
教育改革形成的現代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目前教學活動中采用的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增進教學效果,促使教學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習。因此,情境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初中生物學科的特點適合情境教學
1.初中生物教材的編寫為情境教學提供了基礎。初中現行的生物教材,圖文并茂,欣賞性、趣味性強,教材中安排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調查、游戲、課內外探究、課外閱讀、課外實踐等,所有這些欄目都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留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同時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為情境教學的實施提供基礎。
2.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情境教學。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應注意:需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的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特定的情境,或從社會關注的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或從生物學史,科學家的發現等切入。
(三)初中學生的特點適合情境教學
初中生一般年齡在13、14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人生關鍵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時期,在認識上有較強的目的性、精確性、概括性。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呈現出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現象,而且初中生具備較強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獨立性,能積極主動地去安排學習計劃,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
根據初中學生在心理、思維、學習上的特點,可以看出情境創設順應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
二、初中生物課堂情境教學的實施
(一)情境創設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運用的原則
1.誘發性原則。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保證新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
2.真實性原則。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盡量使情境真實或接近真實,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通過對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主題的意義建構。
3.接近性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創設情境的深度要稍高于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需要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同化”和“順應”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4.合作性原則。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交流和分享獲得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并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之間愉快地交流、協作,并共同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5.層次性原則。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盡可能依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架設好學習的框架,有層次,有梯度,考慮好問題的銜接與過渡。
(二)情境教學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實施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生物新課程的理念和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實踐經驗,我把生物課堂上創設情境的一些方法進行了簡單總結:
1.通過典型問題創設情境。設置一個新穎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往往能在不知不覺之中把學生帶進探索者的行列。例如,在講“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第二課時,先讓學生復習初一曾學過的有關綠色開花植物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兩個問題:①綠色開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②綠色開花植物又被稱為什么植物?為什么?教師就能很自然地提出被子植物的概念。依此為契機,進一步抓住學生的思維,提出“與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這樣,通過新奇的問題觸及了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求知欲,良好的開端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只要問題觸到學生的認知領域的最近發展區,認識沖突必然引起“共振”, 讓問題靈動生物課堂。
2.通過實驗、實踐創設情境。實驗是生物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生物學知識,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做試驗,我們知道,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能使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而利用有趣實驗、直觀的模型恰能達到這種效果。因此,在教學中積極創造實驗環境,結合實際自制教具模型,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我帶幾個學生到江邊撈水綿,然后放在透明水缸中,讓學生定期給水綿換水,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學生很有興趣觀察水綿光合作用產生的氣泡,然后用鼻深呼吸,還把它稱為“小型氧吧”,上實驗課學生還把水綿拿到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水綿的“微觀世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收到極好的效果。
3.通過故事、俗語、謎語等創設情境。生物的有些知識是抽象的、枯燥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設計一些故事、俗語、謎語等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生物的遺傳時我就利用這樣的一個經典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然后請學生分析它所包含的含義,順勢知道生物的遺傳現象。
在探究果實的接受時,我就采用了這樣的一個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讓學生猜這是什么,然后再進一步設疑,麻屋子是果實的什么結構?紅帳子是什么?白胖子又是什么?
通過這樣的一些故事、俗語、謎語等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話可說,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
4.通過生活體驗、感悟創設情境。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生活性,實際生活問題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感興趣的,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把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作為課堂的教學情境,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他們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例如,在講生物技術這一章節的內容的時候,我對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新鮮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時間能長些?腐爛的蘋果為什么散發酒味等。
5.通過生物科學史創設情境。科學史是人類與自然長期對話的真實記錄,每章每節里都有探索者的足跡;每字每句里都有前人的智慧結晶,縱觀整個生物學史,記錄著科學家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史詩。生物科學史為情境創設提供了絕佳的材料。例如在講光合作用時,教師先提出問題: “光合作用的原料、場所、條件、產物分別是什么”,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查閱教材,學習許多科學家和很多經典的科學實驗,得到正確的答案,同時了解到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結構也隨著光合作用研究史一步一步地擴充和變化,學生不僅理解了知識,還知道了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
6.通過熱點問題、熱點信息創設情境。當下各種新聞媒體經常會有一些熱點問題、熱點信息報道,其中不泛很多涉及生物學方面的,而且這些熱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關注度,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時,學生的參與度就會非常高,討論也會非常激烈。例如在講關注健康時,其中的安全用藥,在電視、網絡上就曾有很多的報道,我選取了一些視頻資料供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真實地去體驗安全用藥的重要性。在講食品安全問題時,我也是通過網絡尋找最新、最熱的一些報道讓學生來探討,學生熱情高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情境創設的途徑遠不止這些,比如還有通過信息技術、多媒體創設情境等等,無論采用哪種,都要力求在課堂中促進學生的發展。當然在一堂課中,各種情境創設的途徑往往是聯合、交替呈現的。
三、總結與反思
對初中生物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實踐探索中,還有一些問題有待改進。
(一)課堂組織能力
生物情境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漲,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情境而情境,起不到從情境中獲取知識的效果,所以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二)課堂評價功能
由于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思維能力都會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中情境教學具體的實施過程,教學進度與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情境教學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值得我們深思。
(三)教師的知識和能力
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因此情境教學也應該具有多樣性、時代性。教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不斷更新,隨機應變的能力。有的時候,教師會深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教材、搜集資料。在知識上做一個“新”老師,擁有一桶“活”水。
(四)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
一、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內容的特點
一般地講,教材內容的選取是否適當,是影響教材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質量的教材,其教學內容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符合教學大綱規定的各項要求,適應培養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類人才的需要。具體地講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內容的特點。
1.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精選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和認知水平的基礎知識?;A性是基于現代意義的基礎性,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與現代生物科學相一致,體現先進性。
2.重視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知識性內容著重圍繞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展開,在認識“是什么”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如何”和“為什么”。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體字排??;其余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和理解的內容以宋體字排?。还W生一般了解或選學的內容以楷體字排印,或以“相關信息”、“科學?技術?社會”等形式呈現,有的內容明確標注“選學”。
3.構建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為凸顯各模塊在知識教育方面的價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每個模塊的知識內容都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同時,新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呈現順序,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
4.縱橫銜接,促進知識網絡的形成。為體現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橫向聯系,教材旁欄設有“學科交叉”;為體現各個模塊間、同一模塊各章節間的聯系,教材旁欄設有“知識鏈接”。在各章后的自我檢測中,大多安排畫概念圖的習題。同時,在選取教材內容時注意了與初中義務教育生物教材和相關學科教材的銜接問題。
5.在教材內容中加大實驗教學的比例。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等。
二、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的編寫方式上的特點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吸取了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國外教材的優點,在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上多下功夫。其一、注意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在課文內容的編寫方式上,注意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常常從觀察或實驗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研究,然后再進行討論、總結,最后講述生物學知識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其二、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的編寫方式生動活潑。義務教育生物教材的課文編寫方式生動活潑,在正文當中或正文之后設置了一些小欄目,如“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嗎?”、“動動腦”、“動動手”和“課外讀”等,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而且寓思想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美國高中生物教材的編寫方式也很活潑,在課文當中也設置了不少欄目。新編高中生物教材也可以考慮增設一些類似的欄目。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文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三、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的呈現方式的特點
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還借鑒有意義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材內容的表述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盡量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新知識與原有經驗之間的聯系,以利于知識的建構。具體地講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的呈現方式的特點:(1)必修模塊的每節都從“問題探討”入手,聯系生產和生活提出問題;(2)教材重要概念和過程的闡釋,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經驗,使之親切而生動;(3)不少章節采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發展能力;(4)探究活動的寫法注重開放性和引導性;(5)作業系統注重層次性。節后的練習既有基礎題,又有拓展題;章后的自我檢測既有知識的鞏固和遷移,又有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訓練;(6)安排豐富多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過程,領悟和運用方法,訓練技能;(7)較多地介紹生物科學史的內容,特別是生物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學發現的先后順序作為構建框架的重要線索,如遺傳部分;(8)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資料分析、旁欄思考題、技能訓練、練習、自我檢測等欄目中有許多關于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思考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
四、新課標高中生物教材全面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新”要求
課程改革“生物課”的高中新教材貫穿了一個“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資料、新內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討生物問題。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新教材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中“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的培養”三個維度。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既特別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又強調了教師的學法指導,使學生真正學會、會學。
總之,實施新課標,當務之急是要擺脫傳統理念中一些弊端的束縛,深入學習理解新課標的教育教學理念,迅速進入新課改理念的新境界,才能準確全面的落實新課標的各項要求。只有這樣,高中生物教學才能走出“輕負擔、高效率”的新路子,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高中生物教學才能為學生的將來儲備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紅.《關于新編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遺傳學部分改革的幾點設想》.
[2]《高中生物系統整體性原理的教學反思》.網絡搜集.
[3]劉連雙.《實施新課標的幾點感想》.
[4]韓菲,汪興蘭.《過程演繹探究》.教學與管理.2009,(07).
摘 要:資料分析就是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形、表格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充分利用“資料分析”這一活動,可以有效地推進生物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習題,就可以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課堂教學得到更為有效的組織與開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資料分析;有效性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大量的信息往往通過統計資料來反映,要正確、及時地作出決策,必須要求能夠對這些形式上比較抽象的綜合信息進行快速地分析與加工,從枯燥的形式中找出需要的“關鍵點”。資料分析就是Ω髦中問降奈淖幀⑼夾巍⒈碭竦茸柿系淖酆俠斫庥敕治黽庸ぃ這部分內容通常由數據性、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構成。針對一段資料一般有1~5個問題,需要根據資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只有如此,才能快速提取我們所需信息。資料分析按照內容形式可以分為:文字分析、表格分析、圖片分析、視頻分析和綜合類型的資料分析。
一、情境創設,引出主題
情境是學生主動構建的起點,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和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過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中進入學習主題,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新知識做準備?!崩纾骸兜厍蛏仙钠鹪础愤@節課的教學,教師用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創設情境,在生動的音樂背景下為學生展示視頻:駿馬奔騰,鳥兒翱翔在藍天下,胖乎乎的海豹在冰面上嬉戲,樹懶懶洋洋地爬在樹上打著哈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受大自然中形形的生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感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展現科學史料,培養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們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的認識,生物新教材大多展現了許多生物科學史上研究的實例和方
法,不僅記載著生物科學形成的過程,而且蘊含著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方法的軌跡。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生物實例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學史的“故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科學家的生平和事跡,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對一些經典實驗和探究過程的再現,讓學生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形成過
程,從中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三、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對“資料分析”進行合理的運用,就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對自身新舊知識的整合,最終構建屬于自己的,更加科學、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這節課中關于“化學起源說”證據的教學,在教學中利用“中國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這一資料分析,使教材內容知識在學生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僅需對資料分析的內容進行閱讀和討論,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化學起源說”,從而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重要體現,也是廣大教師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對“資料分析”的設置目的和意義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對其進行有效運用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五、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新課程標準對探究性學習的開展進行了積極的倡導,同時提出學生的學習應以探究性方式為主的具體要求。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言,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會得到更為有效的凸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會從以往的“填鴨式”轉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交流和討論,真正做到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主動獲取者方向的轉變。在生物教材中,很多“資料分析”都可以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題。例如,在講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有關內容時,就可以基于資料分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要求學生開展以這一內容為主題的課堂辯論,學生負責論題的選擇與資料的搜集,教師負責對辯論進行引導,同時對正、反兩方的觀點進行點評。這種做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加深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了解,最終鍛煉和提升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結合生物教材的內容設置可以看出,“資料分析”的作用是讓學生以問題為載體,完成對某一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所以,教師如果能夠對該欄目進行有效利用,引導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習題,就可以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課堂教學得到更為有效的組織與開展。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問題與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選擇,以便構建更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活潑、生動的生物課堂。
關鍵詞 備課 生物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67-01
我國《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 課堂教學是落實“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這一理念的最主要途徑。利用好這一主要途徑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生物科學知識,更全面地提高多項探究能力。而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條件是抓好備課。下面我就從抓好備課的四個關鍵要素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備學生
1.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高中生物教學應該在初中生物的基礎之上開展。例如在學習必修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各種組織、各種器官和系統等知識,幫助學生開始高中生物的學習。
2.注重多學科交叉知識。高中生物教學還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背景,否則不同學科對于同一個問題的表述可能會有沖突。例如在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果糖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可得到磚紅色沉淀。但是高中化學中介紹了不含有醛基的果糖(多羥基酮)沒有還原性。高中生物的知識和高中化學的知識看似產生強烈的沖突,實則這兩種說法是統一的:在斐林試劑的稀堿性條件下多羥基酮的果糖發生酮式-烯醇式互變,變成多羥基醛的葡萄糖。
二、備課標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教師應該依據課標提出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提高生命科學素養來指導自己的課堂。由于學生存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如何在課堂上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就成為備課時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我一直堅持嘗試讓90%的學生掌握90%的教學內容,以期達成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探究式的課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成為公民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生物科學素養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問題,也可能影響各級部分決策的制定。生物課堂最終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備教材
1.多關注不同版本教材。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一標多本,指的是一個新課標多套教材。我收集了多套教材,發現每套教材編寫思路大體相同,但是支撐科學觀點的科學事實不同。教學實踐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就需要參考多個版本的教材來提高多層次的科學事實。例如人教版教材用黃化豌豆幼苗切段的例子來解釋植物的生命活動是多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實現的。而地圖版的例子則是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相互作用導致松樹呈寶塔狀。
2.注重教材的重新組織。教材的編寫往往重視科學史的事實和知識的整體性,不一定符合你所任教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對教材現有的內容重新調整順序,或者改變實驗性質,或者補充新實驗,可以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曾經在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速率影響的實驗中,帶領學生將教材的定性試驗改造為定量試驗,并且開發了一套光合作用綜合探究儀。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鍛煉。
四、備教法
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都要求我們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我曾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ATP為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將切好的豬肉條隨機均分為三組,測量起始長度;三組豬肉條分別加入適量的生理鹽水、等量的ATP溶液和等量的葡萄糖;用直尺測量每組的長度,統計每組豬肉條的長度變化。學生親自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構建“ATP為能量通貨”這一重要概念。課后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一學生對于學習生物的興趣大大增加。
現代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備課時多研究學生,研究課標,鉆研教材和學習教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只有不斷朝著高效課堂的方向努力,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才可以得到提高。
多媒體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它作為傳遞教學信息的媒介,能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化為直觀的教學信息,因此,優化教學過程必須先優化多媒體設計。教學實踐表明,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進行優化設計,更能優化生物教學。那么,怎樣設計多媒體呢?
一、根據教學目標和多媒體的功能選擇、應用多媒體
生物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借助媒體傳遞知識信息的過程。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多媒體必須根據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個概念(光合作用)、發展一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一個寫法(光合作用公式)。
根據這個目標和多媒體的功能,我選擇的邏輯思路是:
1、在教學中首先演示三個實驗,驗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淀粉和氧氣)、條件(光和葉綠體),從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觀看光合作用的錄像片,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質轉化過程和能量轉化過程兩個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運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學生熟練地寫出光合作用的公式。這樣有實驗提供“現象”,錄像深化“概念”,投影示范“公式”。在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在目標導向下協調配合、各展所長、互為補充,運用多種手段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使學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二、根據不同課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組合媒體
1、緒言課。關鍵是使學生懂得生物研究什么和研究的意義,怎樣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組合媒體:(1)利用實驗展現一些有趣的生命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2)用投影片和錄像片提供史料,介紹生物科學史和成就。與此同時,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3)生動、具體地講述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4)板書學習要點。
2、形態結構課。在初中生物課程中,形態結構課是上好生理功能課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傳統媒體:掛圖、標本、模型等直觀媒體,能夠提供具體形象的教學信息。對上好形態結構課是必不可少的。
(2)電教媒體:投影、幻燈、電影和錄像等電教媒體,能夠克服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化靜為動;提供信息量大、圖像生動、音響逼真。(3)通過板書、口述、習題等形式,對形態結構課的知識加以整理和鞏固。我們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教學內容中,首先運用模型展示草履蟲的形態。接著用掛圖(或投影片)講述草履蟲的內部結構,然后放映草履蟲的錄像,最后提問歸納板書。這樣使肉眼無法看清的草履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們眼前,為繼續學好草履蟲的生理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3、生理功能課。在初中生物課程中,生理功能課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運用了綜合媒體:(1)用語言配合投影片準確地講授生理特點,并用投影板書進行分析、強調重點。如家鴿的雙重呼吸特點。運用此方法效果良好。(2)通過錄像對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生理現象進行具體化、形象化演示。(3)對易混淆的概念要用黑板或用投影片的圖表分析他們的異同,指出他們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如家鴿“循環系統”的教學,先用投影片講述家鴿心臟結構特點、血液循環路線及其對環境的適應,然后放映有關錄像片段。應用錄像的各種不同功能鍵(快進、慢放、定格)變看不見為看得見、看得清,使學生對家鴿的循環系統知識有深刻的認識。最后,用投影片映出鯽魚、青蛙、蜥蜴和家鴿等四種動物心臟結構簡圖,比較四種脊柱動物的心臟結構特點,從而認識動物進化的過程。
4、實驗課。實驗課要引導學生動腦、動手、獨立操作,才能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提高分析觀察能力的目的。為達到此教學目的,我這樣去組合媒體:(1)指導學生重點閱讀教材,使其掌握實驗目的和操作要領。(2)用語言或板書進行質疑,了解學生對實驗的準備情況。(3)用錄像片示范基本操作、展示裝置結構,提示實驗步驟。(4)用投影片分析實驗原理,指導填寫實驗報告。
5、單元習題課。一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必須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練習不同形式的習題,使學生掌握運用已學的知識。組合媒體的要點是:(1)用投影片濃縮單元教學內容,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2)用板書提示重點、難點或易出錯之處。(3)采用筆、口、板書、投影等多種形式結合進行練習。(4) 設計小型書面測驗題進行教學反饋,評價教學效果。
三、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動規律,控制使用多媒體
關鍵詞:生物學素養 新課程標準 教學改革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的、基礎性的、科學性的素養教育,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何為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學生將來參加社會生產、經濟生活,作出個人決策所必需的對生物學概念和過程的理解,并且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年來的新課程改革特別是中、高考的改革,是否改變了生物科學在中學課程中的地位?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否提高了山區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一、山區生物學科教學的現狀
1.生物學科的從屬地位沒有真正改變。從2003年開始,梅州市把初中生物學科列入升高中考試的必考內容之一(占30分),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往昔中考根本不考生物的現象,客觀上使學生為了中考也得認真學生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科在學校在初三學科設置中終于占有一席之地,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物學科的地位,生物學科的“雜科”地位有所改變,進而促進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的提高。這是否改變了生物學科在學生中的地位呢?筆者在初三級學生中做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參與調查的586人學生中,①為什么而學的項目中,有12%的學生是由于對生物學感興趣而學,59%的學生是為考而學,17%的學生是由于家長、教師的壓力而學,其余占12%;②造成的原因項目中,64%的學生選擇了中考分數少,13%的學生認為生物沒有什么用,23%的學生感到生物學科枯燥、難學。從中可發現雖然生物學科列為中考科目,但學生并沒有擺脫為考而學的觀念,學生的學并不是發自于內在的動力。不是由于興趣而學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學生的生物素養并沒有真正的提高,生物學科的從屬地位并沒有真正改變,學生心目中它還是“雜科”的命。
2.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處于未位的現象并沒有改變。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很有一段時間了,有的生物學教師樂觀認為從此以后,生物學科可借助新課程改革再鑄輝煌。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果不從學校層面上、教師觀念上徹底更新,教學依然圍著考試指揮棒轉,生物學科的潛在危機更大。雖然新課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但社會、政府對學校、學生評價體系改革沒有跟上,一考定終生的評價體系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強,這讓學校在課程設置時不得不圍繞中、高考科目而轉,分數多的課時加碼,分數少的為其他學科讓路,而不是按學科的特點、需要而設。很多學校初中階段每周生物學科只有一個課時。由于課時少,又要完成教學任務,大量的實踐課被省略,有的根本沒有開設,教學質量可想而知,有的山區學校出現了初中畢業生沒有見過顯微鏡的狀況。
3.師資力量薄弱。由于歷史及現實的原因,很多山區中學的生物教師奇缺,有的學校甚至沒有一位專業教師。生物學科教師很大部分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轉過來,或由臨近退休的老教師擔任,生物學科變成學校的“萬金油”學科,誰都可以教。這不但造成了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固有認識,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差。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很多教師沒有專業知識,有的老師甚至連顯微鏡都不會操作,缺少新課程理念。教師上課時,不攜帶生物掛圖、實物、模型、生物標本等教具,照本宣科,生物課枯燥無味堂,造成學生不愛學,學不好,教學質量低下。
5.硬件設備不足。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實踐課的正常開設是生物教學質量的保證,但由于學校的不重視,經費缺泛,很多山區中學生物教學基本設備不足,有的甚至沒有生物實驗室,只能掛靠在化學、物理實驗室,結果只能少開或不開實驗教學,影響了生物教學質量。
那么,如何在現有課程設置的條件下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改變學生為考而學的現象?是生物學教師應該思考與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改善生物學科教學環境,為生物學的教學保駕護航
雖然我市已經把生物學科列入升中考試的科目,但生物科教學環境并沒有真正的改變,大部分學校在管理層面上并沒有改變對生物學科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還是為考而學。因此要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就要改變生物學科教學環境,并落到實處。這主要由教學學管理部門來完成。1.提高在中考中的分數比重,因為以考促學的現象在相當的一段時間不會改變,用分數這一杠桿來促進生物學科的教與學可以達到立杠見影的效果;2.建設基本的實驗室,配備專業的實驗員,保證基本的課本實驗能正常開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學習興趣;3.引入專業的生物學教師,或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培訓,提升生物學科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生物學科教學質量;4.按課程標準設置生物學科的課時,保證充足的教學課時,為教學任務的完成及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基本的保證;5.改革對教師、學生的評價體系。一直以來,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遠落后于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分數定終身的教學評價體系依然大行其道,造成很多教育教學改革無法深入開展。因此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改變單一的、簡單的評價為綜合的、可控的、人性化的評價,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本質規律,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二、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與教學水平
“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要不斷地尋求專業化發展,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新的生物學課程標準為生物學科的教學提供了方法論,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可操作的做法。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把握準確的教學目標,轉變教學理念。同時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僵化的教學方法,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提高自已的教學水平,為實際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程標準強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是在生物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性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的教學不利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改變學習方式,也就是變被動地聽講為主動的學習和自主探究,使學生在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教師的教學過程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如在進行花的結構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已動手拼合花的結構圖,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理解花的結構,教學效果明顯比教師純粹的教授要好得多。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科學史,讓學生沿著先輩們的足跡進行探究,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能力。如在進行“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的探究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捕捉鼠婦開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發現問題:鼠婦為什么會跑?是被嚇著了?是怕光?還是喜歡在潮濕的環境?因為發現問題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也是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出發點。在此基此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設計探究的課題、探究的基本過程,從而使學生完全掌握這一探究歷程,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3.重視生物科學實驗。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幾乎所有的生物學規律的發現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觀察、實驗是該學科基本的研究方法。因而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實驗能力是生物教學目標的中心任務之一,它包括觀察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對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的新進展,拓展學生生物學視野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生物科學認領著當今科學的發展方向,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技術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熱點之一,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與“社會倫理問題”、了解“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等,可以使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如我國科學工作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實現了水稻育種的實破,給社會經濟生產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通過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和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現代人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
提高初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它既是課程和教學課改的理念,也是指導教學實施的基本理念,應在教學管理層面、教師層面及學生層面上進行探導與改革,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銀麗 陳振興:生物教學中實施探究教學的認識,[期刊論文] 教育探索 1996(4)
2.張漢光、周淑美:《生物學教學論:學科現代教育理論書系》,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