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司的主要經營風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貸公司發展的第一重境界為:從事借貸生意。處于這一境界的小貸公司主要經營特點為:僅表面模仿銀行從事簡單的借貸業務操作;業務操作中主要考慮借款人的抵押物,只關注經營風險和追求公司利潤,沒有形成自己合理的信貸產品;不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不太關注公司的長遠規劃和發展。其經營模式可概括為“典當模式”。
處于第一重境界中的小貸公司,首要做好的是在單筆借款業務中有效地防范法律風險,可采取如下防范風險的具體手段: 一是培養從業人員的法律素養或外聘法律顧問,以降低經營風險。二是制定嚴密規范的業務合同。嚴密的合同可以在風險出現時最大程度上維護小貸公司的利益。三是設計采取有效的擔保手段,以確保不良貸款損失降到最低。
小貸公司發展的第二重境界為:從事借貸行業。處于這重境界的小貸公司一般制定有中長期經營發展規劃,有培養員工的意識和需求,在經營中不完全依賴熟人客戶,而是通過市場調研來不斷尋找目標客戶,并針對目標客戶設計信貸產品,能穩健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對處于第二重境界中的小貸公司,需進一步為自己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應從如下方面完善和改進公司經營管理:一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科學、合理、專業、高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一個小貸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基礎。二是制定有效的各項管理制度,確立公司“法治”。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小貸公司不能仍然停留在“個體戶式”或“小作坊式”管理,應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來規范公司經營管理。三是在分析目標客戶的前提下,設計實用的信貸產品。在深入了解和研究目標客戶的經營方式、盈利模式、回款周期、市場形勢等因素,為批量目標客戶量身定制信貸產品而不是簡單模仿銀行后,小貸公司最終可獲得自己的忠實客戶。
影響公司戰略管理的重要風險因素
明確地辨識戰略管理的風險并加以控制,被作為組織戰略管理的一個目標。公司的風險通常被認為與不確定性輸入有關。根據風險理論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風險可以從風險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風險的性質、環境、對象,風險形成的原因,風險發生的范圍、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來進行分析。但作為公司戰略管理所研究的風險因素,應從公司整體系統上加以考察:
(一)戰略環境的風險因素
集團公司戰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戰略管理環境的重要風險因素,有國內外政治、經濟因素,行業結構特點,技術發展趨勢,公司及子公司所處的文化環境,競爭結構,主要競爭者的產品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市場潛在能力等。外部環境因素是通過輸入不確定性產生的風險,在企業未來發展過程中,各種環境因素的變化程度及其企業經營業績可能帶來的影響難以把握。
按照帕爾漠的觀點,公司或組織所處環境的復雜性、市場的潛在發展能力、環境的變化程度對組織風險有重要影響:首先,環境越復雜,組織的風險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表現為相關的市場增長,處于一個快速成長行業中的公司風險就高,而處于成熟和衰退行業中的公司,風險相對較??;再次,環境的變化越大,如技術發展變化快,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行業市場增長率不確定,環境因素變化難以預測等加大了公司經營的風險。
(二)公司戰略經營方向和經營范圍的風險因素
戰略經營方向決定了公司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方向。集團公司戰略管理的特點與環境的復雜性,要求對公司戰略不斷加以審核和評估,以便及時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調整。因此,高度復雜的環境增加了公司經營的風險。一般來說,正確的公司戰略加上有效的風險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穩健地發展并取得預期的業績目標。
公司戰略按經營范圍可劃分為單~產品戰略。相關多元化戰略和非相關多元化戰略。研究表明,相關多樣化公司實際運行最好,單一業務公司其次,不相關多樣化公司從長遠來看運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團公司經營范圍中,單~業務經營和不相關多樣化經營都存在較高的風險。經營的不相關程度越大,業務越多,經營風險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戰略選擇對未來戰略的影響
管理者的前期戰略選擇或重大決策,對公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前期涉及資源分配和經營戰略方向等戰略性決策對公司發展有深遠影響,有時那些涉及到公司戰略經營結構和經營領域的重大決策是不可逆轉的。因而其對公司經營業績及以后階段的戰略管理將產生重大影響。
(四)高層管理者結構、決策者偏
好與管理冒險行為對公司戰略管理風險的影響
高級管理層的構成是影響冒險行為的重要因素,高層管理者理論指出了決策者特征,戰略選擇與業績之間的關系。高層管理者的構成及知識結構,反映了其對所從事的經營業務領域競爭規律和發展規律的認識能力和對公司發展的駕馭能力。經理層的個人特征和歷史背景、決策者偏好,直接對決策行為產生影響,并最終影響公司某一特定發展階段的經營業績。決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導致決策的風險程度不同。根據風險決策理論的研究成果,高風險決策可能帶來高額的回報或更大的損失。
(五)公司戰略管理的復雜性和組織結構的適應性對組織戰略貫徹的影響
集團公司的組織,因職能和事業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組織因戰略管理需要運籌規劃和資源分配的正確性方面難度加大;公司總部對于公司的戰略協調與管理控制因區域文化差異提高了難度。集團公司業務的發展和經營規模的擴大,其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的不適應,將直接對公司的戰略管理產生影響。因而公司戰略管理的復雜性越高,組織結構對管理的章應性越差,戰略管理的風險就越高。
(六)戰略經營計劃管理組織體系的有效性對公司戰略管理的影響
集團公司,因其經營范圍、經營管理的層次和結構的復雜性、于公司的區域分布和文化的差異性等,使公司戰略管理協調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戰略管理的規范化的運作模式,以準確把握影響公司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或關鍵環節,促成戰略目標的實現。戰略管理過程中,及時評估戰略風險因素,進而形成一種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對戰略經營計劃的管理給公司發展帶來的管理風險。
二、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的戰略管理機制是保證制訂出組織卓越的戰略,并確保戰略經營計劃的執行得到有效的貫徹,實現其組織目標。由于公司經營環境中各種因素的變化,以及集團公司內部組織管理體系的復雜性,使得公司戰略管理的過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
從而影響戰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識公司的戰略風險因素,并采取措施規避由此引起的風險,成為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外許多公司戰略研究的專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對公司戰略風險管理的研究。許多戰略專家認為,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公司風險,公司就有可能產生災難性后果。戰略實施受戰略風險因素的影響帶來的效果的不確定性,要求在戰略形成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分析、研究風險因素的影響,并形成分析和辨識戰略風險因素的系統方法和相應的控制機制。
對集團公司來說,戰略風險的存在直接影響公司的業績。為確保公司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得到管理控制,并實現良好的業績,戰略研究的專家對公司的風險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從公司系統化風險(beta)、非系統化風險、資產負債率、資本密集度、研究與發展程度、資產回報偏差(ROA)、資產回報(ROE)、股票分析專家的收益預測等方面來分析,找出公司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資本資產價格模型(CAPM),從公司股票的回報與一般市場變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風險。引起公司經營風險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為了便于從戰略上分析公司的風險因素,帕爾漠(TIMOTHYB。PALMERT)把戰略風險分為組織風險和管理風險。管理風險是指管理者預先采取的涉及資源分配的戰略選擇,而這些選擇促使組織變化帶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從而最終影響公司業績目標的實現;組織風險是指組織輸入的不確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組織變化所帶來的風險,一般指環境因素和管理者風險行為對組織產生的直接影響。在此基礎上,帕爾漠提出風險整體分析模型,對公司戰略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并從公司環境的動態性、復雜性及組織內部影響風險的因素的變化進行分析和辨識。使戰略風險因素和戰略管理研究在分析過程中更緊密結合。筆者結合集團公司戰略管理的特點,以有關戰略風險管理和戰略管理的理論為指導,在集團公司戰略經營計劃的管理過程中,對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對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和公司業績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集團公司如何進行戰略經營風險的管理及建立相應的控制機制進行了探討。
三、建立戰略風險因素的管理控制機制
(一)戰略管理風險因素的辨識
從公司戰略管理的需要出發,對公司戰略風險按管理風險和組織風險加以分類和辨識,并把重要風險因素納入戰略管理的過程是建立風險控制機制的重要步驟。
1.管理風險的辨識辨識管理風險,主要是評估前期決策對公司當前和今后的經營業績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影響。具體分析因素見表1。
管理風險因素分析評估的基本步驟是:
(1)審核評估公司戰略經營的方向和決定企業發展的重大投資決策。分析每一項重大投資對公司發展的環境適應性,及其適應性程度對未來公司業績所能產生的影響。分析每一項重大投資可能給公司競爭地位帶來的變化,進一步明確決策和投資效果對公司動態核心競爭優勢產生的影響。分析公司投資方向可能帶來的對環境的影響,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臺可能帶來的危機。
(2)審核評估領導知識結構、經驗結構和決策偏好,及其決策水平,系統駕馭和控制能力,對公司發展的適應性程度或可能帶來的風險因素及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通過與競爭者比較、評價公司的戰略領導能力強弱程度對未來公司競爭力的影響。
(3)審核評估公司的管理系統,特別是重點分析公司戰略經營計劃管理控制系統,預算與成本控制系統、質量改進與控制系統、科研與開發能力、營銷管理系統及其它對公司戰略有重要影響的管理系統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問題,及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可能導致的經營風險趨勢和對業績的影響程度。
(4)審核評估公司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機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對公司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評估公司的人力資源現狀,人才結構,各類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經營管理專業人才結構對公司發展、公司業績的實現經營戰略,或是公司戰略的適應性影響。及因公司擴張與人才儲備之間的矛盾對公司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
(5)評估公司的綜合經營狀況,具體表現為公司財務狀況。從盈利類指標、成長類指標、穩健類指標、效率類指標和現金流量等各項財務指標,通過與同行業與競爭者進行分析比較,來分析公司在經營運作中的重要風險因素。
(6)審核評估子公司或各事業部的經營業績及其發展態勢,重點分析每個戰略經營單位的發展階段、發展態勢對公司戰略經營結構和未來公司經營業績產生的影響。
2.組織風險的辨識組織輸入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由于組織輸入的變化可能給公司整體經營結果及對管理者產生負面影響,因而組織風險對戰略管理有重要影響。而組織輸入一般指環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險行為。環境復雜程度越高,組織風險就越大。高速成長的行業,行業競爭的集中程度及競爭激烈程度高,組織風險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險性決策(即高度不確定性選擇),決策者期望與預期效果的差異,管理層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狀況,所處行業的資源短缺程度對管理者的冒險決策產生直接影響,從而使公司業績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管理者冒險性決策涉及的不確定性程度越高,組織風險就越大。
因此,辨識組織風險,需要從分析公司戰略環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等環境因素,還重點分析公司所處的行業結構特點,市場需求趨勢、技術發展趨勢及產品生命周期變化規律和特點、競爭者的策略、市場及供應者等,從而找出影響系統目標實現的組織風險。具體步驟是:
(l)分析政治、經濟、技術、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對公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及其變化的不確定性程度。
(2)分析行業結構特點,重點分析行業市場增長程度、發展階段、競爭者及其實力,公司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及成長速度和內部能力,應用SWOT法進行分析與重要競爭者相比較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及其各因素變化的程度和不確定性。
(3)分析公司環境的復雜性,重點分析行業規模和競爭激烈程度,行業競爭者的數量,影響行業各競爭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變化程度與可預測程度等。
(4)分析行業市場需求的規模及其增長周期的階段。一般來說,高速成長的外部需求和豐富的外部資源的供應,增加了決策者的冒險行為決策。特別是為增加市場份額使決策者增加了市場擴張和資本投入的冒險和賭博行為,則組織風險高。但經濟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現金流量減少,經營風險加大,因而這一時期,使高層管理者謹慎決策,經營組織風險降低。
(5)分析公司環境中所有重要影響因素的變化頻度,如技術的變化頻度,經濟環境或政策的不穩定因素,消費需求的變化,競爭者通過并購或聯盟導致的行業競爭結構的變化,并評估由此引起的風險因素。技術的變化頻度越快,用于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決策者期望與預期的效果差異,管理層特征,持股狀況,所處行業資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對管理者冒險行為或高度不確定性決策的影響,及冒險性決策行為對后續公司業績產生的影響及風險性程度。
(二)公司戰略經營風險因素的評估、預測和計量
對公司經營風險因素進行評估、預測和計量的主要目的是評估戰略風險因素對公司當前和未來經營狀況的影響,并通過對將要采取的防范風險的措施所需資源的投入和規避風險后的效益的預測分析。
1.建立公司業績評估標準(l)反映經營業績的主要經營指標衡量公司業績的重要指標最終反映公司的經營風險,主要指標包括;經營利潤、現金流量、銷售收入利潤率、未來現金流量、總資產利潤率、銷售收入增長率、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和凈資產增長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市場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經營業績的定性指標,有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表現為領導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資源儲備,科研與開發能力,市場開發能力等指標。(3)公司對財務指標根據行業情況和財務運作要求設立標準建立評價體系。對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以綜合評估戰略風險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非定量指標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
2.分析評估戰略風險因素對公司各業績指標的影響,明確重要風險因素由于公司前期業績對后續風險因素產生影響,風險因素又對公司未來業績產生影響。
對各風險因素對業績的影響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建立相應的變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風險因素造成的影響。明確重要風險因素。
3.對提出的風險因素,采取規避風險的措施,并納入下階段戰略研究和戰略經營計劃的管理過程采取的規避風險的措施作為戰略管理的重點,其中需技戰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資源,定期對管理效果進行評價。并建立相應的投入和產出分析模式,保證所制定的措施和對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司目標,達到預期的業績,又能有效地化解風險。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戰略風險因素的組織機制對正式引入正式戰略經營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戰略風險控制的管理機制,可以有效地跟蹤評估風險因素對公司業績和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的影響。戰略風險控制的組織機制的建立要和戰略經營計劃管理控制的組織體系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公司總部建立戰略經營計劃管理委員會,設計正式的組織在研究戰略經營計劃的過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確戰略風險因素。各職能領域和事業部要在戰略經營計劃的管理過程中,研究探討風險因素的管理機制。
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公司和職能領域及各事業部或子公司,通過建立內部專業管理系統,如全面預算管理系統、戰略經營計劃管理系統、目標責任成本控制系統、質量管理系統、人力資源開發與評價系統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風險因素。
四、結論
在公司戰略管理的過程中,明確地辯識戰略管理的風險因素并加以控制,被作為組織戰略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集團公司戰略風險因素的管理,因其特殊性與復雜性,需要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戰略風險因素加以辨識。
關鍵詞:壽險公司;經營風險;預定利率;銷售管理風險;承保與理賠風險
一、我國壽險行業主要特點
(1)居民保險意識仍需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增長,以及國內壽險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保險意識和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到今年6月底壽險公司已經累計總資產達7.65萬億元。但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目前的保險深度和密度仍然較低,還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對壽險產品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認識,甚至對壽險行業產生較大的誤解。據統計,2013年國內保險密度為1266元,保險深度為3%。[2]而在發達國家,保險市場保險深度已達12%左右,保險密度通常已達2000到3000美元。相比而言,國內的人均保費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另據其他數據,日本人均保單在5張以上,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均保單甚至超過10張,而國內人均擁有保單只有0.6份。
(2)壽險費率已逐步放開。隨著《中國保監會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13〕62號)文件的下發,我國壽險費率市場化已經開始實施,“預定利率”3.5%(含)以下的產品僅需報備無須審批?!邦A定利率”作為保險產品定價基準,得以與金融市場以及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的變化對接。但費率市場化也存在著一定風險,保險產品定價限制的放開容易引起同業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存在給行業帶來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因此,它必然要求保險公司提升公司管控、產品定價和市場監管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防范可能出現的定價風險。
(3)經營成本不確定性。我國銷售的壽險產品主要以長期型為主,其中銷售比重較大的重疾類產品由于保障期間長,理賠數據統計周期長,在確定產品成本時,需進行龐大的統計數據及資料,而實際上壽險公司很難獲得足夠量的相關文件,加上風險的影響因素也時刻在發生變化,使得壽險公司在計算成本與盈虧時難以得出準確結果。
二、我國壽險公司主要經營風險定位
(1)壽險產品定價風險。壽險產品的定價是建立在精算假定基礎之上的,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死亡率、利率、費用率、生效率和平均保額等。產品價格是市場競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但一味地追求產品價格上的競爭力,在定價時不采用較保守的精算假定,就可能因定價不合理令公司面臨較大的損失。例如,死亡率設定過高,產品缺乏競爭力,影響業務發展,而死亡率設定過低,產品有價格優勢,但會導致公司虧損;又如費用率擬定過高,則產品價格偏高,響到市場競爭力,費用率擬定過低,則影響業務發展。[3]
(2)銷售管理風險。由于壽險產品利益條款專業性較強,以個險渠道為主的保險人員的素質大都參差不齊,存在著為了個人利益,在向客戶推介產品的過程中通過欺騙、隱瞞或者誘導等方式,對保險產品進行虛假宣傳。例如,夸大保險責任或保險產品收益;對與保險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作虛假宣傳;以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等等。根據中國保監會有關部門及各保監局統計,2014年上半年共接收人身險公司的投訴7286件,消費者投訴事項涉及人身險的共有8275個。主要表現在銷售人員沒有完全履行告知義務,包括夸大產品收益、錯誤解釋保險條款、隱瞞投資風險或保險合同期限、混淆保險與理財產品的概念等。以上銷售誤導行為還易引起集中性退保風險,引訟和糾紛進而引發。
(3)承保與理賠風險。承保風險主要表現有三方面:一是因為公司償付能力不足或資金流動性不足而導致的財務支付風險。二是投保人因為個人利益而做出對保險人不利的逆選擇風險。例如,刻意隱瞞疾病投保健康重疾險。三是投保人或受益人為騙取保險金而故意制造、捏造或冒用保險事故的道德風險。例如,投保人對被保人的故意傷害、被保人故意自殺或自殘以及偽裝并未發生的保險事故或利用或者冒用保險事故等。盡管壽險公司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核保體系,但受限于核保人員的能力素質參差不齊,對風險的評估準確性不高,可能會做出不正確的承保決定,給公司造成較高風險。理賠也是壽險公司經營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和極易發生風險的環節。目前,國內壽險公司普遍存在著理賠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理賠管理人員缺乏、理賠崗位設置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健全、調查工作不夠深入等問題。各家壽險公司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部分理賠人員對于公司理賠制度的執行不夠嚴格、不根據實際情況仔細核實理賠項目等問題,甚至還出現了個別壽險公司理賠人員與客戶私下串通編造假的理賠案件,進行違法交易等極端情況。總之,如果對理賠環節把關不嚴,風險控制不當,將會嚴重影響公司經營和盈虧情況。
三、我國壽險公司經營風險管理對策
(1)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理念。目前,我國壽險公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樹立了風險管理理念,但在實際業務經營過程中,由于對于保費規模的追求以及注重市場份額排名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導致公司經營行為和管理方式仍然是以業務增長為導向,保費收入至上。因此,進一步加強樹立風險管理觀念,強化風險管理意識非常重要。保險公司本身從事的就是風險管理,業務做的越大,經營管理的風險也就越大,也就越需要防范化解風險的發生。我國壽險公司必須深刻認識到經營風險管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風險管控的理念深入到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4]
(2)科學防范產品定價風險。必須要科學地設計產品的定價,要對產品定價的關鍵因素進行充分考慮,設計出合理的價格,同時要對產品的盈利能力進行模擬和測算,其中重點要防范利率風險。目前,我國壽險公司資金的運用所受限制較多,主要是在銀行存款和購買金融債券。當市場利率大于預定利率且持續上升時,由于壽險公司不能根據市場利率的提高調升預定利率,壽險產品價格將相對過高,對潛在保險需求會產生抑制作用,尤其當市場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即選擇退保產生的損失要小于選擇銀行同期存款可獲得的收益時,理性的消費者會選擇通過退?;蜻M行保單質押貸款的形式,公司流動性風險將隨之增加;而當市場利率低于產品預定利率時,資產價值的上升要小于負債價值的上升,就會產生利差損。同時,壽險公司應該推出更多種類的產品,不斷優化險種結構,防止集中銷售一類產品而帶來的集中風險。此外,監管機構雖然放開了預定利率,但為了管控風險也做了一定限制:不高于3.5%的產品只需要報備,高于的就要報送保監會審批,且對于需要審批的壽險產品,要求所屬公司最近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50%。這種規定也是為了使監管機構能夠評估該公司的經營行為的可行性及其市場影響。[5]
(3)銷售風險管理。壽險公司應當加強對售前、售中及售后的管理,從銷售人員的銷售資質、銷售培訓、宣傳資料、銷售行為、客戶回訪、銷售品質和客戶投訴等方面扎實開展銷售風險管理工作,著力構建綜合管理長效機制,從源頭防范化解銷售風險。一是應加強對人行為的管控力度。對人的管理要從以前的粗放、簡單轉變成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約束。首先要加強教育培訓,包括保險法律法規的相關知識、保險產品知識、電話銷售技能、職業道德及相關專業培訓等,使得人懂法、守法、懂保險。同時,還應定期對人的銷售資格管理進行檢查,嚴格執行持證上崗規定,對人的培訓情況以及產品宣傳等情況也要定期進行檢查。二是要加強售后回訪以及投訴處理工作。要充分認識到客戶回訪機制對防范銷售誤導和提示投保風險的作用,嚴格按照監管的要求進行回訪以及做好投訴案件處理工作,將客戶回訪以及投訴處理情況納入銷售人員和各級管理人員的日常工作考核。[6]
(4)切實抓好承保及理賠工作。對承保工作,一是要堅持規模與效益并重、展業與管理同步的經營思想,加強業務質量考核,控制好承保風險,制定與利潤相關的考核指標,并把這些指標作為經營者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二是要建立起完善的核保工作機制,制定科學規范、適于操作的核保規程,合理界定各級承保權限,建立逐級負責的責任制度。三是要加強核保管理,改善核保條件,提高核保技術,提升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工作水平。四是要提高核保人員素質,實行資格考核,并將核保質量同核保人員經濟利益掛鉤。同時,加強理賠風險的宏觀監管,推進理賠風險管理技術的發展,建立完善行業范圍內客戶理賠信息資源共享、交流平臺,共同制定風險防范措施,不斷優化風險管理方法。對于壽險公司而言,理賠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理賠風險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要明確理賠內部控制的目標,建立嚴密的理賠內部控制體系,確保公司在理賠業務經營過程中合法合規,從而有效控制和防范理賠風險。[7]
參考文獻:
[1] 2014年1-6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R].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方網站.
[2] 2013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R].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
[3] 舒文德,葉俊彥,余中堅.論壽險公司經營風險的防范與化解[J].保險研究,2006.
[4] 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保險資金風險管理的意見[Z].
[5] 唐洪濤,楊平.壽險業的經營風險及其防范[J].黑龍江金融,1998.
一、保險企業操作風險管理現狀
1.操作風險管理理念不強。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職能基本上還未納入保險企業管理,保險經營還處于財務型控制被動經營狀態;總體經營比較粗放,直接開拓市場的各基層經營單位沒有把風險管理作為常規的工作來抓,即使發現了風險事故,也未盡力處理,而是把風險責任上交。
2.關注顯性風險管理,忽視隱性風險管理。第一,在業務發展導向上,由于注重規模和速度,強調業務增長數量,忽視質量。我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主要以當地市場的保費量(市場份額)為依據,保險法規和監管要求對保費地位的過分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保險公司把市場占比作為主要經營指標之一,這種沒有兼顧質的基礎上的量導致業務品質低下,風險因素增多。第二,保險公司的經營以搶占市場份額為主要目的,對產品風險的評估控制重視不足。第三,價格制定上以低價進行惡性競爭,盲目承保、劣質承保屢禁不止,由此引發財務風險和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道德風險。第四,在發展的戰略方針上,存在保險決策和經營的短期行為,對保險業及保險公司長遠發展戰略注重不夠,這樣勢必導致對影響長遠發展的風險因素考慮不周全。第五,在制度建設上,保險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律基礎建設還很薄弱,一個有效的保險法律體系還未形成。
3.注重內生風險管理,忽視外生風險管理。一是保險公司一般都忽視對公眾信用風險的管理,沒有認真研究因惡性競爭而引起的欺詐、誤導等嚴重缺乏公信力的行為對操作風險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二是保險公司面對同業的惡性競爭,對如何發揮同業組織的作用來規范共同的市場行為,形成有序的競爭局面重視不夠;三是對保險中介的風險管理嚴重失衡,部分公司無視保險中介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同業組織的自律公約,不顧中介機構經營資格、職業道德狀況等條件進行合作展業,忽視或不能對中介組織進行風險管控;四是缺乏對保險欺詐和誤導進行風險管控的有效手段,保險欺詐造成的損失日趨加大,保險誤導給展業帶來的操作困難日益嚴重,由此對應的管控措施卻尤為不力。
4.注重財務風險管理,忽視人力資本風險管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凸現人才供應的脫節,由此引發同業挖角現象十分嚴重。在人才引進過程中,不考慮人才素質、業務品質、展業習慣和隊伍結構,更不考慮競爭主體間隊伍的相對穩定,導致保險公司間矛盾重重,也培養了一批專靠跳槽為生的業務員隊伍,出現一批市場跳蚤。他們的行為表現在市場操作過程中本身就是風險源。
5.注重財務報表靜態分析管理,忽視操作過程動態風險管控。當前保險公司一般所進行的月度經營分析、季度經營分析主要是事后靜態地評價達標情況,對不達標機構和指標缺少預防硬措施,也沒有月度的風險管理評價報告;由于有些風險管理指標無法量化,年初下達計劃指標任務時也沒有把風險管控作為關鍵指標;直接拓展業務的各級機構對應關鍵指標而制定的關鍵行動計劃也主要是圍繞關鍵指標的達成而進行。這些管理行為導致操作過程動態管控不力,如保費現金流的管理,應收管理人為的呆賬、賴賬現象時有發生。
6.沒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很多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沒有單獨設立風險管理部門及防災防損管理部門,即使有這種機構的存在,其人力財力物力配備也嚴重不足。對于風險管理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成立稽核部門,而稽核的技術力量又相當薄弱,無法應對風險管理。
7.缺少針對分支機構的經營風險管理的專門政策。當前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諸多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合規經營意識不強。一些基層保險公司違背市場規律,盲目或違規經營現象時有發生,同業非理性競爭手段更加隱蔽,主要通過合同外口頭承諾、系統外違規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圍來爭取業務,導致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積聚,特別是滲透經營中的商業賄賂問題耗蝕了行業利益,損害了保險業形象,加重了影響償付能力的潛在風險。二是風險管控不嚴。如有的基層公司執行業務管理制度不嚴,有的營銷員未在規定時間將投保資料和保費交公司,有的公司數據來源不規范,上下級機構之間銷售和財務數據不一致等,這些現象導致和積累了經營風險。
二、操作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
1.經營主體自身潛在的道德風險導致習慣性的風險行為發生。保險公司為達到經營目標,違反市場規律和有關制度,為獲得短期利益而對長期利益的損害是保險公司主要的道德風險,而導致這類道德風險的原因與保險公司實行的績效考核辦法有密切關系。因傳統績效考評辦法中經營指標的份量大,會導致業績沖動而潛在著道德風險。同時,行業非理性競爭必然讓公司間的道德風險增加,這種看似個人行為導致的經營風險,其真正的癥結卻是保險公司內部風險抑制機制的缺位。我國保險公司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這種層級過多、管控不力導致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2.全面的風險管理環境沒有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受到很多環境因素或“軟因素”,具體包括行業文化、管理風格等的影響,其中行業文化尤為突出。文化因子對于風險管理效能的影響呈倍數作用,先進的行業風險管理文化在風險管理過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滯后的風險管理文化對于風險管理效能的縮小作用也是呈倍數作用,如果從環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往往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風險管理不僅需要從組織、流程、技術等方面去改進和完善,還需要從文化等環境因素方面去培育和經營。而當前整個行業都在急功近利地對市場進行
破壞性開采,沒有進行行業的風險環境培育。
三、強化操作風險管理的對策
1.嚴格控制現金交易風險。保險公司應全面推行資金收付轉賬結算,嚴格遵守國家《現金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充分利用銀行結算工具,盡可能減少使用現金,防范化解現金交易風險。一是要把禁止業務員經手客戶現金的規定納入公司內控制度和業務處理流程,向社會和客戶進行宣傳倡導,并在柜面建設、賬戶開立、POS機設置等方面創造便利條件,引導客戶通過采取上門臨柜、刷卡、柜員機轉賬、銀行柜臺交現或轉賬等多種方式與保險公司實現資金收付的直接結算。二是動員客戶本人到營業柜臺辦理繳交、退保和賠款領取手續,或通過轉賬方式結算。
2.推廣見費出單制度。見費出單是指先收費,后生成并出具保單。目前壽險公司普遍采用了見費出單制度,但產險公司一直通過應收來推動業務發展,導致人為操作風險的發生。各產險公司應對當前通行的先出單后收款的業務流程進行改造,尤其對于分散型業務應按下述基本流程進行處理:客戶投保――預核保――生成投保及繳費信息提示書――客戶憑信息提示書繳清保單――公司憑繳費憑據生成并出具保單及發票。
3.實行投保提示和保單回執制度。投保提示制度的建立是加強誠信建設、提高行業公信力、強化社會監督的有效手段,具體包括:擬投保的保險標的情況及保險期間,擬投保險種的明細價格與總額,繳費后方可正式簽單并領取保單及發票的提示,繳費期限、繳費方式以及可供轉賬結算的開戶銀行及賬戶,業務員不得代收保費的提示等。保單回執制度的實施目的在于加強客戶對業務員的監督,具體實施是在業務員送達保單時由客戶在保單回執上簽字,一般應于三天內將回執交回公司備案,以表明保單確實到達客戶手中。
[關鍵詞]集團公司 資金管理 效益 思考
國內外很多知名的集團公司,由于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周轉不暢,導致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更有甚者由于資金運作失誤,導致資金鏈斷裂,公司被迫破產清算,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因此,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資金,更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資金管理,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
一、集團公司資金管理的意義
(1)集團公司的定義
在美國,集團公司只是一個商業術語,一般是指控股公司。在我國,集團公司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公司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因此,集團公司亦稱為企業集團,不但擁有子公司在財務上的控制權,而且擁有經營上的控制權。
(2)集團公司資金管理的意義
資金管理,就是對集團的資金流量、資金調度、資金結算和資金運作等進行的系統化管理。資金管理是集團公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集團公司財務管理功能的延伸與細化,加強集團公司的資金管理, 對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規范集團公司的資金使用行為,防范資金安全風險。在所有的資產管理中,資金的侵占挪用是引起各種貪污犯罪的主要根源之一?資金活動貫穿集團公司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公司各部門和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參與公司的資金活動,任何一個環節、一個部門和個人出現差錯或舞弊,都會危及資金安全。因此,加強資金管理, 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保證資金的收入、支出合法、合理、合規,有利于規范集團公司的資金使用行為,有效地防范并化解風險,防止舞弊的發生。
2.有利于緩解集團公司的資金需求。當前,很多集團公司都感到資金緊張,不能滿足生產經營的需求,進行融資就會加大資金成本,但是同時在集團公司內部的子公司又存在資金閑置的狀況。因此,集團公司要強化對子公司資金流量進行經常的控制與分析,及時掌握資金的使用情況、流量情況,對集團公司資金進行科學的統籌,保持資金的流動性,破解資金需求壓力。
3.有利于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集團公司資金存量應該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過多的持有資金,資金機會成本增加,資源閑置浪費,持有資金過少,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還可能危及公司的償債能力,給公司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加強資金管理,對資金的使用有一個合理的規劃,防止資金過度分散導致閑置,對集團公司的資金余缺進行合理調劑,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集團公司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資金管理的風險意識
當前,大多數集團公司對資金管理的重要性雖然已形成共識,但是,有些公司由于缺少資金時間價值觀念、投資的風險價值觀念和現金流量理念,對資金管理的風險認識不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內控制度不健全、信用管理缺失、沒有資金預算、過度融資、隨意投資、賬戶管理混亂、隨意對外擔保等,給集團公司的生產經營帶來了極大的潛在風險。
(2)對資金運作過程監控不力
集團公司由于缺乏必要的財務約束機制,特別是缺乏有效的資金監控制度和手段,使得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監督落后、事后控制走過場。導致子公司財務管理混亂,亂借款?亂擔保?亂投資?亂開支等普遍存在,集團公司無法對子公司的資金運行狀況實施有效監管,無法實時收集資金信息,不能隨時掌握集團整體的資金運行狀況,造成資金管理失控,運行成本增大,決策延誤。
(3)資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內部多級法人資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為企業集團資金管理中的難題。一方面使得集團公司缺乏對資金的統一管理,集團公司所屬子公司各自為政,資金散在各自的賬戶上,有的公司資金需求緊張,有的公司資金大量閑置,而集團公司調劑資金余缺的能力又較差, 難以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存在“存貸’兩高的不利局面,增加了不必要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子公司投資決策的隨意性,他們片面追求自身利益,不顧集團整體的發展戰略目標而盲目投資,容易導致投資失誤,損失嚴重,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4)信息失真
一方面由于集團公司往往存在管理幅度較大、地域分布較廣、控制難度較大等特點,在發生利益沖突時,子公司有時會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向集團公司提供虛假資金信息,使得集團公司的管理層不能全面、及時、完整的獲取集團整體的資金信息,不利于做出科學、正確的決策。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層級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集團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或多或少地存在管理者無法全面真實地掌握資金狀況的問題,因而存在信息不對稱狀況,使決策信息的收集出現高成本和信任風險。
三、加強集團公司資金管理的對策
(1)健全與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增強資金管理的風險意識
集團公司應當根據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及企業自身的管理需要,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制定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責、權限,并與管理業績掛鉤,層層負責,把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個人,使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工作落到實處。這有利于員工增強資金管理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對提高企業資金管理的風險控制能力、改善資金運營績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2)不斷優化資本結構
集團要發展就需要資金,集團公司應通過各種籌資渠道、籌資方式和資本市場,合理籌集資金。但是,不同籌資方式條件下的資金成本不同,對企業的資本結構的影響不同,由此產生的財務風險也不同。因此,集團公司在籌集資金時,必須充分考慮融資成本、資本結構和財務風險,既保證集團公司發展的需要,又能夠不斷優化資本結構,規避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
(3)加強對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管理,提高資金周轉速度
1.完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資金回收責任制,制定適合企業的信用標準和信用政策,加快資金回籠,降低資金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加強對客戶的信用度管理,通過對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應收賬款的收現率分析,健全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金制度,降低壞賬損失風險,加快資金周轉速度。
2.完善存貨控制制度。企業持有充足的存貨,不僅有利于生產的順利進行,而且能夠迅速的滿足客戶的需要,從而為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保障。但是,存貨增加必然要占用較多資金,而且存貨的管理費用也會增加,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和獲利能力。因此,企業必須樹立“零存貨”的管理理念,按需生產、按需采購,科學合理地確定存儲方式和庫存量,既減少存貨資金積壓,又節約采購時間和倉儲管理費用,從而加快存貨的周轉,提高周轉速度,提高資金獲利水平。
(4)實施資金集中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集團公司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為了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而采用的一種組織形式??茖W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企業資金管理的能力,資金集中管理的優勢非常明顯,并且越來越多的集團公司都采用資金集中管理模式。
集團公司實行資金集中管理的模式目前主要有:統收統支方式、撥付備用金方式、設立內部銀行、建立資金結算中心、設立財務公司等幾種方式,各種管理模式各有優缺點。不同行業、不同經營環境的集團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經營規模和管理要求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資金管理模式。本文主要討論建立資金結算中心的管理模式。
資金結算中心是由集團公司內部設立的,辦理內部各成員之間的資金往來結算、資金調撥和資金統籌,簡化成員公司之間的資金業務程序,以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內部管理機構。是由集團公司引入銀行管理機制,對集團公司資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統籌安排的集中管理模式。
(5)強化資金預算管理
預則立、不預則廢。制定科學合理的資金預算是資金集中管理的基礎,是資金預測決策的具體化,是資金合理安排和供應持續的保證。資金預算是集團公司資金結算中心進行資金平衡、余額管理、合理融資、調劑余缺的主要依據,也為滿足集團公司生產經營資金需求提供重要保障。集團公司及子公司要根據自身的運營需要,編制明細的資金預算表,由集團公司按規定程序審核、審批。各成員單位必須嚴格執行資金預算,堅持無預算的事不辦、超預算的錢不花的管理原則。集團資金結算中心必須對各成員單位的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嚴格控制資金流出量,確保資金的及時回籠,及時糾正執行偏差,滿足集團公司的資金需求,確保集團資金的合理投放和有效利用。
(6)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集團公司在對子公司實施績效考評時,除了分析考核期收入、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的完成情況,更應重視其現金流量及質量。結合公司經營實際,應當剔除融資、投資業務產生的現金流量,重點考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只有在經營活動產生現金凈流入量的情況下,完成的利潤指標才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可信度。如果利潤指標完成較好,但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卻是負數,說明利潤完成質量不高,甚至可能會帶來較大的潛在經營風險。因此,集團公司要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根據收入、利潤、現金流量、資金周轉速度、應收賬款余額等各項指標的權重設置評分標準,根據打分情況,將各個指標分值匯總,然后根據總分值進行綜合評價,予以科學合理的考核。
(7)實施信息化,提升資金管理水平
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集團公司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條件。集團公司應結合實際,充分運用會計核算與資金管理一體化的財務軟件,將集團公司的全部資金管理內容及流程固化下來,達到規范資金業務的流程和標準、拓展資金業務過程管理的寬度,加強對集團公司的資金業務進行監控和分析。從而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實現資金業務的遠程在線處理,實現資金管理與業務的協同化,縮短母子公司之間辦理業務的手續與時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為資金管理者提供及時、適用的信息,不斷提升資金管理水平,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實現資金管理手段信息化、運作程序規范化、資金效率最大化的目標。
資金管理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集團公司的資金是否安全。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措施,實行身份認證,建立健全對病毒和黑客入侵的防范措施,使用安全方式連接客戶端與服務器,完善資金管理授權機制,實行網絡備份與恢復機制,確保資金、資金管理過程及資金信息系統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張官平.大型集團公司集中式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情.2010.7
[2]倪自華.集團企業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情?.2011.30
[3]張慧.ERP環境下的資金管理系統的構建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9
[4]汪燕.現階段集團公司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10
1.從總體上看,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水平較低,風險管理理念不強。
第一,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職能還基本上沒有被融于保險企業管理中,保險經營基本上還是財務型控制被動經營。第二,保險業發展總體決策和保險公司決策在相當程度上缺乏風險管理理念,保險的粗放型經營、以保費收入作為經營業績的硬招標的決策思路對目前的保險發展仍起著決定性作用。第三,保險風險管理技術水平低,風險評估、保險信用等級評定缺乏有效的評定標準,風險控制和風險融資的方式相當有限。許多保險公司根本就沒有防災防損部門,在有防災防損部門的企業中,其人力與財力的配備不足。第四,在保險風險控制過程中,事后控制為主要控制方法,對風險的事前控制重視不夠。第五,在保險監管方面,主要還處于事后監管階段,監管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監管重點仍在費率等問題上,對關系到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資本比率、再保險安排、資產配置等內容監管力度不夠。
2.較為注重顯性風險管理,對隱性風險管理重視不夠。
第一,在業務發展導向上,注重規模和速度,強調業務增長量,忽視保險發展的質。由于我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主要是根據保費收入增加額為依據的,保險法規和保儉監管部門對保險費地位的過份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商業保險公司把保費的追逐作為主要經營目標。保險公司在實際展業中,重保費,輕理賠;在保險市場競爭中,以保險價格進行惡性競爭,盲目承保、劣質承保并存;在保險險種開發上,以占取市場份額作為主要手段,對保險產品風險的管理控制重視不足。
第二,在保險發展導向上,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保險決策和保險經營中的短期行為,對保險業發展及保險公司發展戰略長遠性研究不夠;在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度方面,保險業未能充分重視惡性競爭、保險中介制度混亂、保險欺騙對社會公眾產生不度影響;在制度法律建設方面,對保險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律基礎建設重視不夠,一方面表現在保險法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缺陷與不足,另一方面保險法已不能完全適應開放條件下保險業的發展,一個有效的保險法律體系還未基本形成;在保險文化建設方面,保險公司文化建設滯后,保險文化傳播缺乏創新,保險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譽度構建急需加強。
3.較為注重內生風險管理,忽視外生風險管理。
第一,部分保險公司不重視對公眾信任風險的管理。第二,對保險開放、民族保險安全的風險重視不夠。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對中國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放中的各種風險進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視中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的根本制約。第三,部分保險公司較為重視公司內部風險管理,而對保險同業的規范競爭、有序競業的風險管理重視不夠,保險同業組織的作用還相當有限。第四,對保險中介組織的風險管理力度不夠。部分保險公司無視保險中介的有關法律規定,不顧中介機構經營資格、業務水平、職業道德狀況等條件進行中介展業,表明保險公司對中介組織風險管理與保險公司自身的規范經營都應加強。第五,缺乏對保險欺騙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險欺騙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日趨加大,在中國保險理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的國度里對保險欺騙的風險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術創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決策缺乏依據。
保險經營是在大量可保風險前提下運用大數法則對可保風險進行分散,各類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經營的數理基礎,在相當程度上也可以說,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經營的保險資源。保險經營依據這些保險資源從事保險展業,通過展業擴充豐富這類資源提高保險經營水平和展業范圍。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中都要求保險公司(包括社會)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對這類保險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國相當部分保險公司有效的風險信息系統都未能建立,這將可能導致保險經營決策缺乏合理依據,使保險經營缺乏合理的數理基礎。從某種程度上,這將可能導致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的增加。
5.風險管理理論滯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國,風險管理理論發展滯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保險風險管理既包括風險投資、保險購買和管理、安全、賠償金管理、索賠管理,又包括公共關系、市場服務、培訓員工、提供法律咨詢等內容;既包括對保險公司的硬件失誤風險和軟件失誤風險的管理,又包括組織性失誤風險和人的失誤風險的管理;既包括保險公司內部風險管理,又包括保險業風險管理;既包括保險經營顯性風險的管理,又包括保險經營隱性風險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風險管理觀,才能推動和實現保險業有效的風險管理。
二、目前風險管理狀況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影響
1.保險業風險管理及保險經營風險管理弱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近年來40%的保費增長率是在粗放型經營模式下,在風險管理未能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實現的,在這種經營模式下,重視保費增長速度與資產負債管理重視不夠并存,保險公司總資產增加與凈資產減少同在,保險市場規模擴大與保險業務的利潤水平逐步降低并舉,增加保費的快速增長與較多風險的累積相隨,這不僅有悖于保險業風險承擔、風險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響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保險經營風險管理功能弱化將不利于深化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保險信任和保險信心是各國保險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現代保險發展的共同基礎是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和信任,這是決定保險需求的根本因素,因為信心和信任是保險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險公司必須建立真正地為社會公眾分散風險、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風險管理服務的經營理念,真正地實現保險經營與保險風險管理的融合,以增強和鞏固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特別是在目前風險分散途徑多樣化的情形下,增強社會公眾對保險業的信任和信心對現代保險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保險經營風險管理的弱化將使中國保險業在國際保險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導致中國保險業在對外開放和加入WTO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從中國民族保險發展歷史可以看到,中國民族保險業是在中國本身缺乏商業保險理念和商業保險技術機制、在國外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進行掠奪和控制的不利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種特定的歷史路徑制約了中國現代保險業的發展。因此,在中國民族保險實力不足、現代民族保險發展缺乏一定制度環境和制度基礎的條件下,民族保險業更應注重自身的穩健發展,大力加強保險發展的制度建設,培植保險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民族保險發展從量的增加到質的升華,增強民族保險業自身在國際保險市場的競爭力,逐步有序地實現保險的國際化。
三、對策
1.實現保險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制定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為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構建良好的宏觀環境。
保險業發展要實現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須實現從粗放型經營方式到集約型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輕質量的惡性循環,把保險發展引上穩健、健康的軌道,進而逐步增強民族保險業的綜合實力。也只有
在經營方式根本轉變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
穩健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是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前提。首先保險產業政策必須建立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這種根基上培植公眾的保險意識,構造保險制度環境,完善保險法律制度,開發保險資源潛力,滿足公眾的保險需求,才能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保險業發展道路。其次,保險產業政策必須體現可持續發展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性,才能有效地開發中國潛在的保險資源,才能實現重速度、輕質量的粗放型經營方式到集約型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真正實現保險業本身的宗旨;只有堅持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逐步樹立和增強公眾對保險的信任感。再次,中國的保險產業發展政策,必須把戰略管理、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融于一體,政府應以較高的戰略眼光來發展保險業,保險業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對保險業實行低稅政策,改變目前中國保險業稅負較重的局面,對一些投資型產品的開發可考慮稅收優惠或遞延稅收政策,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稅收政策應考慮到有利于民族保險業的發展和中外保險企業的公平競爭;保險業應堅持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相結合,實現保險真正地為社會經濟、社會公眾服務宗旨;保險產業政策還必須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考慮建立區域性的保險產業政策與統一的保險產業政策相結合的保險產業政策體系。
2.培植健全的保險意識,完善保險法律制度基礎,為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險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種風險識別、衡量、控制、融資的技術方法,還在于風險管理制度是一種保險制度安排,提供對風險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險意識是構建中國保險制度基礎的一個永恒主題,保險意識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險公司規范的經營作風、良好的社會形象的凝聚力和輻射力來實現,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保險意識的傳播也有利于保險意識的培植和增強。
法律是風險管理的制度基礎,保險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決定風險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績效大小。目前應著手解決保險發展與保險立法滯后的矛盾,彌補《保險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抓緊時間構建完整有效的中國保險法體系(包括《保險業法》、《保險合同法》、《外資保險公司市場進入與監管條例》等)。
3.實施全方位風險管理制度,強化社會風險管理理念,是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的重點。
保險經營方式的轉變、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國的特殊體制背景下,保險經營方式轉變、保險法律制度構建應與保險業全主位風險管理實施同步進行。中國保險業全方位風險管理包括對物的風險、行為風險與心理風險管理、制度風險與人的風險的管理、顯性風險與隱性風險的管理、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的管理、風險信息管理系統與風險預警系統的管理等。
在強調風險核保管理的同時,須強調逆選擇風險和道德風險的控制;在注重保險產業發展風險管理時,應特別注重決策風險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險發展的短視心理和短期行為;在制度風險的控制上應堅持內控制度、同業制度與監管制度三管齊下,在人的風險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內部人風險,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再保險人和保險投資機構投資者的風險;在內生風險與外生風險管理上,要積極探索怎樣對保險開放中出現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對中資保險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的稅收風險加以重視??傊谡麄€保險產業發展、保險制度構建過程中都必須把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理念融于這一過程中。
論文摘要:財務總監制度的設立,是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要求,一般說來,財務總監的監督分為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本文分析和探討了財務總監的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機制,認為,應該將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機制配合運用,并輔之以切實可行的制衡手段,抑制經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以保障所有者權益。
Key words:the chief financial supervisor;pre-supervision;post-supervision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gener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system.Generally speaking,the supervision ofthe chief financial supervisor is divided into the pre-supervision and the post-
supervis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ystem of the pre-supervision and the post-
supervision and putsforward that the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upplementary practical restriction methodsin order to check the opportunism
action of managers and guarantee the rights andinterests.
財務總監是指由企業的所有者或全體所有者代表決定的,體現所有者意志的,全面負責對企業的財務、會計活動進行全面監督與管理的高級管理人員。財務總監制度的設立,是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所有者權益受損,約束經理人經營行為降低財務風險??疾炜鐕炯皣獯蠊镜呢攧湛偙O制度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以及決策權、監督權、執行權的無數次博弈,財務總監的監督機制逐漸趨向均衡: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的地位和作用漸趨均衡。
一、事前監督機制
顧名思義,事前監督是指對企業財務活動實施以前的準備階段所進行的監督,事前監督能防止和避免企業重大財務決策出現失誤,提高資金效益。財務總監的事前監督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以下分述之。
事前監督機制首先表現為經營者經營責任的自動履行機制。經營者自我履行既是普遍的,又是有限的。經營者對剩余權的控制是自我履行的核心,經營者的工作努力程度與剩余控制權相關,即經營者為自己工作,不需要他人監督,而經營者為所有者工作就存在監督,增加交易成本。經營者履約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聲譽,聲譽的損失有損于經營者的今后利益,因此,聲譽是一項無形資產,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市場投機行為帶來的費用。
經營者的自動履行機制是保障所有者權益的基礎,但在我國卻嚴重缺乏。究其原因,是自我約束機制和聲譽機制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嚴格的自我約束一般很難成為經營者的首要選擇,有些情況下,他們甚至鋌而走險放棄自我約束,造成經營失敗。而現行的法律中,投資者難以起訴經營者的經營失敗,并且在破產法中投資者是風險的主要承擔者。鑒于此,有必要從法律上規范經營者自我約束機制。
在當前,聲譽機制尚未起到約束作用,經營者往往不顧聲譽受損,甚至以犧牲聲譽為代價,換取私利。我國企業目前對聲譽并不重視,有體制原因,也有市場不規范的原因,還有企業產權方面的原因。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化程度低,也使得經營者不重視聲譽資產,國有企業不如集體、私營企業的原因之一是經理人的聲譽機制不完善。因此,目前通過財務總監的監督,使聲譽機制發揮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是財務預警分析(Early Warning analysis)機制。企業營運穩,財務風險低的經營者,即使提出的利潤率較低,通常也比企業營運冒進、財務風險高的經營者有利,這樣才會使經營者的履約有可靠的保障。財務總監可以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類型等不同實施監督,求得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營運順暢、風險最低、收益最大。財務總監不但要對企業進行財務風險評估和財務預警分析,而且要對企業主要經營項目及經營項目組合進行風險評估和預警分析。
財務預警分析,在我國沒有作為一項監督機制運用,可以說是監督中的空白。對于未來,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經營者,往往都持樂觀態度,缺乏預警,一旦財務失敗,要么讓其消亡,要么挽救成本極高。財務總監根據企業實力,進行財務預警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有前途的。財務預警分析方法通常有償債能力分析法、埃特曼模型(Altman Model)等。由于財務預警分析在事前進行,因此,預警的財務失敗并不意味著企業破產,而可根據其程度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這些措施有利于增加營運資金、債務重組及財務改組等,以此來保障所有者利益。
第三是限制經營期限。一般而言,經營期限的長短,對企業而言意味著經營風險的大小。因此,對經營期限做出限制,可以控制經營風險,如果經營期限短,經營者考慮的是流動性強的資產投資,風險就比較小,而且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的資本結構和資產價值不至于發生很大的變化,有利于財務總監對履約風險的掌握。而經營期限超過一定的限度,往往意味著財務總監對履約風險的失控。
第四是對經理人的目標控制和年薪制。目標控制也叫隨動控制,目標控制中的目標確立及控制系統建立屬于事前監督機制,可以有效促進經理人自我履約,其實施結果與目標比較為事后監督奠定了基礎。在目標控制中,系統行動的方案,是按系統當前所處的狀態而決定的,受控系統可以根據干擾的作用,不斷改變行動方案,它具有在變化著的環境下發揮最佳功能的適應性。
年薪制與目標的實現程度相結合,是隨動控制的關鍵。年薪標準的確立既是目標的組成部分,又是按績效兌現的尺度。年薪的形成可以由工資、津貼和股權等構成。
在我國,業績與年薪并非密切相關,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業績與年薪掛鉤更為復雜,業績平平,甚至業績差的經理得到留任甚至提升者為數不少。這一現象并非中國特有,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盡管總經理本人在公司業績差時自動離開公司的可能性會增加,但當公司的業績表現很差時,董事會解聘總經理的可能性并不高,最佳的10%的公司每年解除總經理職務的比例為3%,而業績最差的10%的公司中,每年解除公司總經理職務的比例也只有6%。為什么業績差的企業中,經理人被解聘的情況也比較少呢?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難以找到一個更合適的繼任者。解決的方法是提高和推動總經理創業沖動,實行業績與年薪相聯系的辦法,果斷開除業績差的經理人等。在年薪形式上,股權應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五是限制經營者的經營行為,財務總監介入企業治理。限制經營者條款的基本內容包括:(1)對提供貸款保證、債務擔保、資產抵押的限制;(2)對大額現金提取的限制;(3)對轉賬支付款數額的限制;(4)對處置不良資產的限制;(5)資本性支出的限制;(6)對經理人收入的限制;(7)對特殊事項的限制等。當然,對經營者行為的限制作為一種所有者權益的保障機制,是建立在所有者和經營者博弈的基礎之上的,特別是一些苛刻的限制條款,并不是所有者單方面就能確定,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后,再通過艱苦的談判而形成的。財務總監限制經營者的經營行為,介入企業治理,一方面保障了所有者權益,另一方面促進了經營管理層的職業化、市場化。
從所有者的愿望來說,財務總監的監督范圍應大一點,而從經營者的愿望來說,財務總監的監督范圍應小一點。在公司內部,我國公司法規定的各機構相互制衡的機制遠沒有發揮作用。股東大會所實施的所有者監督由于國有資產產權主體的虛設而嚴重缺乏,使得股東大會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有名無實;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合,使得董事會制衡作用完全失效,要么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董事會不懂事”;監事會由于監事自身的能力不足,信息不充分以及缺乏激勵等原因也形同虛設。在這樣的特定條件下,財務總監介入企業治理,把所有者的監督及時傳遞給經營者,把經營履約的情況反饋給所有者,對經營者產生制約,運用法律手段,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構建權力制約的機制。
從上述五個方面看,財務總監的事前監督,其目的可以概括為:避免和減少決策和經營失誤,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經營風險,提高企業效益。
二、事后監督機制
事后監督是指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價和考核、衡量所有者權益變動情況。
事后監督機制首先是履約評價機制。財務總監從財務角度通過一系列財務指標來評價履約情況。履約情況可分為履行、基本履行、不履行和極不履行等。一般認為履行是指完成各項財務指標,而基本履行是完成主要財務指標,部分次要指標未完成,不履行是絕大部分指標未完成,極不履行是從財務上看已處于解散或破產的情形。財務總監將履約情況向其委派者報告,并視其履約程度改變監督方式及監督力度。若評價中發現失職、違紀等,應分別不同強制性程序,失職按約定懲罰,而違紀是依法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