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高端醫療保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面對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保險公司已經明確了方向――進一步細分中端市場。但遺憾的是,目前他們尚未找到明確的細分模型。
2012年的1億元
高端、中端、補充醫保產品的劃分依據為人均(件均)年保費: 12000元以上的為高端產品;2000元至12000元為中端產品;低端產品為2000元以下保費的,通常是補充醫療保險。
為什么說中端保險市場為空白?一組健康險的數據可以很好地說明。
2012年,我國的短期醫療保險市場的保費明細顯示,高端醫療保險市場規模10億元,中端保險市場規模1億元,補充醫療保險市場規模240億元。
數據表明,短期醫療保險市場中,低端的補充醫保占95.8%,高端醫療險占3.8%,而中端醫療險僅占不足0.4%。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羅英稱,國內市場的醫療保險以壽險公司提供的大病保險產品為主,短期醫療保險市場又以團體補充醫療保險和高端醫療保險為主。
除了保費的劃分依據外,高中端醫療險產品從承保范圍和服務,以及對于險企的盈利性上,都有不同。
比如,從承保范圍和服務上,高端醫療險產品的保額最高為2000萬元,承保所有門診、急診住院費用,除部分高檔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包含部分國外就醫支出,增值服務為直付、預約、VIP病房和急診救援等。
中端產品的承保范圍相對高端醫療險產品有所縮小,例如不含高檔/外國醫院,且保額較低。
補充醫療險的承保范圍覆蓋公共醫療保險下的個人現金支持,僅限公共醫療保險指定醫院,大部分涵蓋門診/急診,也有一部分只涵蓋住院費用;通常輔以意外、大病和生育險及住院津貼,無增值服務。
而在盈利性上,高端醫療險產品的賠付率通常在60%-80%,凈利潤率為0-5%;中端產品的賠付率為70%-80%(保險責任含門診),或者60%-70%(保險責任不含門診),凈利潤率0-5%;補充醫療險的賠付率為70%-120%,風險主要來自門診/急診,凈利潤率為負。
2020年的670億元
盡管目前的中端醫療保險市場處于空白狀態,但其發展潛力巨大。羅英認為,這有多重原因。
首先,中端市場客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對補充醫療保險的保障程度和范圍并不滿意,需要更好的服務和醫療保障。因此,國內消費者對更好的服務、更廣的承保范圍存在日益擴大的升購買需求。同時,健康險價格仍然是主要門檻,中端保險相比高端醫療保險,價格上更能被客戶接受。另外,醫院和保險公司也希望推動收入增長,他們對此的拓展動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端保險市場的發展。
基于上述分析,羅英預測,國內中端醫療保險市場規模將不斷增長。其中,2011-2015年,中端醫療保險市場規模預計年增長率為138%;2015-2020年,中端市場規模預計年增長將保持在60%。
具體規模上,2011年中國690億元的商業醫療險市場規模,幾乎被補充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瓜分,二者規模分別為320億元、360億元。
到2015年以至2020年,這種情況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變。
2015年,預計商業醫療險市場規模為1350億元,其中,中端市場規模預計為60億元,另外還包括規模20億元的高端市場,規模560億元的補充醫保,以及700億元的大病保險。而到2020年,商業醫療險市場規模預計為3330億元,其中,中端市場670億元,高端市場120億元,補充醫保市場1130億元,大病保險市場1410億元。
中端市場可再細分
中端保險市場目前幾乎屬于尚未被開發的空白地帶,對相關原因,友邦中國首席市場官張曉宇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這與國內壽險業務同質化情況嚴重相關,產品創新多為不實,各公司之間并沒有形成充分的差異化、多元化競爭。
如信諾全球醫療險中東及亞太地區首席市場官董棟就認為,盡管中端市場是區別于高端與低端的市場細分,但中端市場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找到能夠更精準地識別這些市場客戶的細分方式,才能真正指導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設計。
“健康險產品的設計過程會包括多個維度,比方說客戶的資產情況、客戶的健康意識、保險是全球覆蓋還是區域覆蓋等,一款產品會有200多個維度指標,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空間可以進一步細分。”
隨著上海市“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引來大量國內外一流工商企業落戶,各類人才匯集申城。為了滿足這些機構和人才的國際化醫療服務需求,上海市近年來開設了數十家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提供了多類醫療服務項目,設立或引入了多種商業醫療保險產品,有近100家中外保險公司和保險服務公司在這些醫療機構中提供商業醫療保險結算服務,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國際化醫療服務市場格局[1-2]。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以下稱“該中心”)作為滬上最早提供涉外醫療服務的機構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初率先與國際國內商業健康險公司建立合作,開展直接理賠結算業務,現已與歐美、日本和國內20余家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累計完成商業參保人員的醫療服務達10余萬人次,是各國領事館、國際國內知名商業保險機構和跨國公司的指定醫療單位?,F階段在上海的高端醫療市場中,醫療費用的支付形式主要為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Direct-billing)、患者先支付醫療機構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再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及高端客戶現金支付醫療費用。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是指患者在醫療機構就醫期間所發生的合理醫療費用由醫療保險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TPA公司)根據合約直接支付給醫療服務機構。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該中心2010年門診就診病例和住院病例,門診就診病例國籍或地區分布前5位為中國大陸25.89%,日本18.03%,美國11.69%,香港6.55%,德國4.12%,其他33.72%。住院病例國籍或地區分布前5位為中國大陸44.21%,日本19.38%,美國6.24%,德國4.23%,臺灣3.34%,其他22.6%。門診就診科室百分比前5位分別為內科34.12%,皮膚科15.35%,骨科8.77%,五官科5.63%,普外科3.95%,其他32.18%。住院病例??品植记?位分別為內科54.45%,普外科11.92%,神經外科11.14%,神經內科7.02%,骨科6.9%,其他8.57%。
1.2資料來源與方法
對該中心2010年醫療服務商業保險直接理賠的情況列表分析,每月住院和門診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收入占醫療收入的百分比,住院和門診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的人次比,保險直接理賠與非保險直接理賠病人的均次費及保險直接理賠公司支付金額占總保險收入的比例排名等。收集匯總數據資料,以Excel2003建庫,并進行分析。
2結果
2.1該中心2010年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收入占醫療總收入的比例,按月分析門診及住院收入的保險直付率2010年1-12月該中心每月住院保險直接理賠收入占住院總收入的比例為19%~58%,平均為33.5%。每月門診保險直接理賠收入占門診總收入的比例為37%~43%,平均為39.8%(圖1)。保險總收入占住院總收入的百分比為35.9%。
2.2該中心2010年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人次與醫療總人次的比例,按月分析門診及住院的醫療保險人次比例2010年1-12月該中心每月住院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人次占總住院人次的比例為35%~72%,平均為62.2%。每月門診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人次占總門診人次的比例為30%~36%,平均為32.5%(圖2)。2.3該中心2010年按月分析門診住院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和非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病人均次費比值2010年該中心門診每月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與非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的比值為1.09~1.62,平均為1.38倍。住院每月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與非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的比值為0.12~0.43,平均為0.3倍(圖3)。2.4該中心2010年前五位保險或服務公司直接理賠金額比較圖4示2010年各家保險公司在該中心的業績。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商業保險服務公司。
3討論及建議
該中心2010年就診的門診病人中74.11%為境外病人,住院病人中55.79%為境外病人。國際醫療中心與國內外商業醫療保險公司或服務公司簽約開展直接理賠業務從最初的1~2家,發展至2010年已達20余家。理賠金額從無到有,逐年提高,2010年已達到35.9%。由此可見,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理賠在高端醫療服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來上海工作學習的境外人士逐年增多;(2)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批購買高端醫療保險的客戶;(3)越來越多的國際保險公司在中國建立了分公司可以與高端醫療服務機構簽約直付;(4)國內的大保險公司提供了高端醫療保險的新產品。該中心是上海市涉外醫療研究會主任委員單位,在上海高端醫療服務市場中具代表性。
從2010年該中心的保險直接理賠的圖表結果中可見,每月住院保險直接理賠收入占住院總收入比例變動較大,為19%~58%,而每月門診保險直接理賠收入占門診總收入的比例變動不多,為37%~43%。國外的商業保險公司歷史悠久,商業運作經驗豐富,保險產品齊全,使用商業保險的人大都是來上海工作的境外人士。住院保險直接理賠收入比例變動大,尤其是住院保險直接理賠收入比例較低的3月份和12月份正是境外人士的春假和圣誕節,可能與他們回國度假來院就診人數減少有關;而門診每月的比例變化不大,與門診內科就診病例多,病情相對較輕、慢性病需定期隨訪有關。每月住院保險直接理賠的人次比例高,為62.2%,但保費收入低,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與非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的比值為0.3,其原因可能與患者的就診疾病有關,持有直接理賠保險的病人以境外人士居多,其住院診斷大多為內科肺炎、外科的膽囊炎、闌尾炎等常見病和多發病,一些疑難雜癥或腫瘤等醫療費用較高的疾病多選擇回國治療;而非保險直接理賠病人則以國內慕名而來的神經內外科病人為主,因此醫療均次費高出較多。由此可見,高端醫療的發展需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境外患者選擇留在中國治療而不是轉運回國;另外,若能提供好的商業醫療保險可吸引國外的患者來中國醫療旅游。而門診病人的保險直接理賠人次比例僅為32.4%,但保費收入卻相對較高,保險直接理賠門診均次費用與非保險直接理賠均次費的比值為1.38,其原因主要是門診患者就診的科室以內科皮膚科為主,保險病人的保障福利較好,他們會選擇在國際醫療中心進行各種檢查診斷和治療,而非保險直接理賠病人由于不能享受基本醫療的福利待遇,多選擇在國際醫療中心專家會診,去普通門診檢查。在商業保險直接理賠的使用中,第三方管理公司(TPA)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健康保險公司提供第三方管理起源于美國,由于它在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之間架起了橋梁,使健康保險市場得以有序的發展,醫療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中間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共同服務于被保險人。目前由于國際保險公司不能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以及國內保險公司發展受政策影響,TPA公司在上海高端醫療保險市場中起著積極的補充作用。其代表有MSHChina,Well-be、中間帶、歐樂、歐善、圣傑、華泰、威馬捷公司等。#p#分頁標題#e#
但今年年初的一次車禍,導致多處骨折和胃、脾出血為了盡快恢復健康,林先生用了很多進口藥,但這些進口藥都不能報銷。想換個醫院,與保險公司交涉也十分麻煩。
住了兩個多月的醫院,總共花費20多萬元,林先生自己就掏了10多萬元。讓林先生苦惱的是:即使自己愿意每年在保險支出上花大價錢,卻沒有合適的產品能滿足他全面的醫療險產品需求。
從保障范圍來看,社保僅能保障在社保定點醫院就醫所產生的醫療費用,且用藥范圍也僅限于社保用藥;普通商業醫療保險多參照社保報銷,且保障額度不高,保障范圍通常只涵蓋住院費用、手術費用等。
相比普通的商業醫療險,高端醫療險最主要的優勢是――進一步放寬了對特需醫療、自由選擇醫院、自費藥報銷這三個環節的限制,使被保險人就醫更加人性化,保障更為充足,完全不受社保范圍的限制。
每年3萬元保費值不值?
某外企高管胡女士,經常奔波于世界各地,在朋友的建議下,胡女士投保了一份國際醫療保障計劃(豪華型)。
一次,胡女士在美國紐約出差過程中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腹部疼痛,并伴有發燒癥狀。她嘗試著撥打了保險公司提供的美國地區醫療網絡服務商的服務熱線。對方在與其合作的70余萬家醫療網絡機構中為胡女士挑選出距離最近且醫療條件優越的醫院。胡女士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并及時救治,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嚴重后果。經過醫院的精心治療,胡女士病情很快痊愈。本次治療中,共發生急診費用及住院費用(含手術費2.03萬美元)3.5萬美元。
根據投保的保單條款,就診所花費的高額費用經審核屬于保障責任范圍,全部由保險公司承擔,并通過第三方機構直接支付給醫院。胡女士在治療完畢后,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就離開了醫院。
就一個字:貴!
胡女士所接受的,就是高端醫療險的服務。
高端醫療險最大的特點就是貴:一年至少2~3萬元的保費支出;只有一年的保障期,下一年要繼續投保,需要再交2~3萬元的保費;而且是消費型,如果一年內沒看病,這部分錢就全歸保險公司所有。
但這張保單可以擁有高達1200萬元的醫療費用保障,在保險期內一旦生病,基本上都是100%報銷門診、住院費用甚至牙科。尤其吸引人的是,它還具有普通醫療險無法企及的優勢保障項目,如:
不限醫院一大部分產品都可以在外資醫院(如和睦家醫院)、私立醫院、公立醫院外賓病房等醫院及診所就醫。
不限用藥類別――可以使用進口藥和治療所需的合理的藥物。
具有國際性――不限國家和地區。
有全球合作醫院直接賠付服務――即看病不用帶現金,由保險公司直接和醫院結算。
因此,雖然價格昂貴,但是對于適用人群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適用性的。
年收入低于50萬不建議購買
但是,從費用上來講,還是要量入為出。
雖然高端醫療險應運而生,幫助精英人士解決健康問題。雖然高端醫療險能滿足高收人群的個性化需求,但保費也相當不菲,近乎普通醫療險的幾十甚至幾百倍。
目前,國內市場上普通醫療險往往每年繳費只要數百元。而以現在市場上正在銷售的一款高端醫療險為例,根據保額不同,年繳保費從6000元到3.6萬元不等。此外,專家還特別提醒――這是消費型醫療險,假如這一年內客戶沒有發生賠付,已繳保費就不退回了。因此,購買此類保險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資金承受能力。
另外,投保高端醫療險后,基本不用再補充其他商業醫療險和重疾險了。因為高保額已足夠支付投保戶一年內的醫療費用。而且,一般的重大疾險保額也就二三十萬元,客戶一旦投了超百萬元保額的高端醫療險后,就不需再搭配其他醫療險了。
投保醫療險注意事項
無論投保普通還是高端的醫療險,都要注意以下投保須知:
A 看清除外責任。即哪些是保險公司不賠的,如有的醫療險規定:懷孕、流產等以及由以上原因引起的并發癥、腰間椎盤突出癥、視力矯正手術等不在理賠范圍內。
B 選擇有保證續保的醫療險。在保證續保期內,保險公司不得因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或上一年度發生理賠情況而拒絕續保,或因此而調整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范圍。
因此,真正想做服務的價值型診所不會選擇醫保的定價,而是選擇合理價格的診金,以此作為醫生價值體現的核心。但是,在中國整體診金被嚴重低估的大環境下,病人已經習慣了低掛號費高藥價這樣的現實,短期內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是不可能的,會有一部分用戶愿意自費獲得這樣的優質服務,但僅靠自費用戶無法支撐起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
因此,和商業保險的聯動將成為支付的關鍵。但目前可以和中端價值型診所聯動的中端保險市場發展的并不好。現在的中端市場發展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從高端(包括個險和團險)發展下來,通過縮減醫療網絡以及覆蓋面的辦法來降低價格,通常是縮減醫療網絡的范圍,高端私立醫院覆蓋面,以及保障范圍。另一種則是從低端的企補產品上做加法,增加部分公立醫院VIP,增加保障范圍等手法。
然而,目前這兩種方法都并不成功。從高端往下走的公司經常面臨同等遷移的困境,也就是希望在類似的產品結構和服務理念上,通過縮減其成本而拓展用戶群。但這種做減法的模式在需求的把握上有三方面偏差。
第一是用戶對保障需求的偏差。
本土人士對保障的需求偏向于基本醫保覆蓋不了的部分,尤其是對用戶自身財務狀況來說危機最大的部分,而高端人士尤其是外派人士更加注重全球保障。
第二,從高端做減法還存在對用戶服務需求把握上的偏差。
符合外派人士需求的高端私立醫院一直是高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本土人士對醫療能力的信任度則完全導向公立體系,因此在醫療網絡的搭建和側重上,用戶需求有嚴重偏差,中端的用戶需要的更多是緊密的醫療服務以及獲得專家資源的通道,這一點上高端醫療保險公司往往缺乏本土醫療資源的經營。
第三,高端醫療保險公司在渠道和銷售模式上有其特殊性。
表現為偏重外資企業客戶以及外資經紀渠道。雖然這些客戶資源是優質的,但企業在高端員工需求上和中端及所有普通員工的需求上很不一樣,對各層級員工的預算也不一樣,高端團體的銷售渠道和產品推薦難以直接遷移到中端,做減法并不能簡單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未知環境中,人們的生活充滿挑戰。日漸增長的醫療費用與社保之間的差距,是困擾中產家庭的一道難題。那么,中產家庭究竟需要怎樣的醫療保險?
真正的價值保障 目前,報銷型醫療險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其中大量屬于小額高頻產品。其保額較低,無法保障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提供價值保障的空間很小,不適合中產家庭的真正需求。中產家庭應優先考慮構成災難性威脅的醫療風險,解決高額醫療的財務風險,滿足對安全的需求。
足夠的保障額度 當下,重疾的治愈率不斷提高,但社保范圍內,存在治療項目報銷受限、治療費用報銷額度不足等制約,因此,針對重疾隱患,至少需要100萬元的醫療保障,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
高杠桿比的保費 免賠額是保險賠付之前被保險人自己承擔的損失額度,其意義在于消除小額索賠,以顯著降低保費。通過合理設計免賠額可進一步以小保大,高杠桿比的醫療保險產品適合作為家庭保障計劃的基礎。
全家老小的保障 家庭共用保額模式為構建家庭醫療保障體系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當家庭保單中的被保險人選擇相同方案且選擇共用年限額時,可享受保費折扣,分散家庭成員的醫療風險。
寫進條款的保證續保 短期醫療險的價格低廉,但由于風險較高,被保險人出險并賠付后,下一年可能無法續保。所謂保證續保,即在前一保險期間屆滿前,投保人提出續保申請,保險公司必須按照約定費率和原條款繼續承保的合同約定,是醫療保險產品的核心評價之一。
充分的選擇彈性 不同的個體與家庭有不同的醫療保障需求,保險產品應盡可能給予豐富的投保選擇權,提供多樣化的保障計劃。
可靠優質的服 中產階級追求高品質、精致化的服務,系列專屬服務、專家級咨詢、完善的售后,可贏得中產家庭的滿意與信賴。
雇主的員工福利 雇主為員工及其家庭提供適合的醫療保險,可解除其后顧之憂,有利于提高組織績效,增強企業凝聚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上班族目前能享受到的與健康相關的福利更多體現在門診、住院、大病、重疾和意外等醫療保障方面,以及以預防疫病為目的體檢等項目上,而對身心健康做出合理安排(根據員工在企業的職位、工作年限和貢獻程度來量身定做的健康福利)卻一直難以實現,上班族對此項福利的感知度也較差。
健康福利受白領青睞
員工健康福利是指對疾病的預防及員工保健和醫療方面的福利。記者了解到,2009年底一份針對中國員工健康福利的調查報告顯示,79%的白領對企業現行的健康福利計劃并不滿意,甚至有26%的受訪者給出了很差的評價。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去年9月開展的最受員工歡迎的福利調查也顯示,白領已不滿足于傳統福利,而對新型醫療保障福利更加青睞,如僅有6%企業提供的牙齒醫療保障福利卻受到了66%員工的喜愛。調查還顯示,白領在希望自己獲得充分健康保障的同時,對配偶及子女醫療保障的關注度也逐漸提高。
防洪抗洪不如無洪
衛生部的數據表明,我國醫療費用每年以7%~9%的速度快速增長。在社會基本醫療進一步側重于“廣覆蓋、低保障”的情況下,這一數據無疑將轉移成為企業的成本。從企業角度考慮,防洪、抗洪都不如無洪,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增加健康福利(以預防和保健為主的)投入的原因。畢竟,與其等到洪水泛濫進行防洪抗洪(提高醫療福利保障水平),或分渠道泄洪(提高員工成本分擔,如下調門診費用的報銷額度),不如改善環境以降低洪水發生的幾率(提高健康福利投入)。當然,很多企業也做得有聲有色,如一些知名跨國企業的“首席級”管理團隊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職位――首席健康官,專門負責員工的健康福利。還有不少企業求助于健康咨詢公司,為員工定制專屬的健康計劃,將健康福利提升到戰略發展層面。
產品支撐要對癥下藥
綜合考慮體檢、預防、保健、疾病及健康輔導等方式,依據員工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健康福利是企業的重中之重,從操作層面還應有產品的支撐。保險作為規避風險的一種工具,對白領有很強的吸引力。目前,許多保險公司針對企業對高端核心員工的留才需求也推出了相應產品。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普麗西拉?趙(音)是北京的一名上班族,她以前從未考慮過上商業醫療保險,直到去年生下了兒子。當時,她的兒子因先天性胃出口梗阻需要到醫院治療。趙女士把孩子送入了公立醫院,那里的病房十分擁擠,而且院方還限制探視時間,因此她決定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她一年要交1.6萬元人民幣保費,但她的孩子今后可以不再忍受之前的那種醫院經歷。
報道稱,隨著收入增長,許多內地居民都在尋找比公立醫院提供的質量更好的醫療服務。他們希望預約更容易、等待時間更短,并且得到醫生更多的關注。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與慕尼黑再保險集團昨天的一份報告,到2020年,該領域的需求預計將令市場規模從去年的2410億元擴大到1.1萬億元。
波士頓咨詢公司資深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鄧俊豪說:“市場滲透率在增加。如果你看看世界上其他市場,比如澳大利亞市場,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上過商業醫療保險,但是在中國,20個人里才有一個上過這種保險?!?/p>
“中產階級的人數正在從1億增加到2億。”根據報告估計,到2020年時,醫療保險市場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5%到40%,其中三分之二市場將來自重大疾病保險――如果被保險人經確診患有該險種預先界定的疾病,那么保險公司通常會一次性支付治療費用。
此類產品通常作為人壽保險產品的附加條款提供,隨著內地社會老齡化以及癌癥等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它們在內地很受歡迎。許多內地人會到香港購買此類產品,因為香港的產品提供了比內地產品更好的選擇。
但是上述報告說,發展最快的部分將是商業保險領域。為該研究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富有的消費者愿意為每項可涵蓋三口之家的賠付條款支付3萬元到6萬元。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羅英說,不斷擴大的市場為外國保險業者提供了一個機遇,它們在提供高端產品方面比內地同行更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