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技術與辯證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需要多學科的、交叉性的知識儲備。愛因斯坦曾言:“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保?]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觀點、方法與技術的交叉、碰撞、吸收、融合與共振,能改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能力結構,形成單一學科所不及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處理問題的素質和能力?!白匀晦q證法概論”課程就是一門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能夠實現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與科學技術社會論等多種學科知識的互補,該課程所蘊含的知識有利于培養當代研究生的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第一,“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包含一定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白匀晦q證法概論”不僅研究自然界及其與人的關系,而且研究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及其與社會的關系。“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科學技術社會論、中國科學技術觀與創新型國家五部分?!白匀晦q證法概論”課程主要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演變來研究科學技術的內容、方法及其人文蘊涵,研究自然、社會及其相互關系。因此,“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必然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反之,如果把這些知識排除在“自然辯證法概論”之外,那么它也就只能憑借思辨、猜測、臆想甚至幻想等手段進行研究,而這些屬于人類早期的做法,或者說是宗教、神話、文學的做法。第二,“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有助于融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英國科學家斯諾提出“兩種文化”(即人文科學文化和自然科學文化),指出人文科學文化與自然科學文化分裂的危害。杰羅姆•凱根提出建立“第三種文化”,即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文化。但高度分化的當代科學為其融合設置了障礙。“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包含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便于學生對同一事物或同類事物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與認識,溝通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實現對事物立體化、真實化的理解與認識。這種理解與認識可能是相互協調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但無論怎樣,都是對真實世界、現實世界的理解與認識。以這些理解與認識為基礎,以現實事物為基點,協調、統一、融合多方面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問題時能夠實事求是地認識、解決與處理,實現自然與生態、科技與國家、經濟與社會等多方面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緩解、預防或避免生態、環境、能源、人口、社會等問題的發生。
二、“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具有理性思維、批判思維與辯證思維等多種思維底蘊
“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既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較強的課程,具備培養和鍛煉研究生的理性思維、批判思維與辯證思維等創新能力所需要的思維底蘊。第一,“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有助于培養和鍛煉研究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理論思維是人類在知識和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形成的認識事務本質、規律和普遍聯系的一種理性思維。從課程內容方面講,“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涉及很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概念、觀點與理論,這些理論能培養和鍛煉研究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從課程性質方面講,“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屬于哲學門類,哲學是抽象思維較強的學科,哲學類課程的學習過程就是對抽象思維能力鍛煉和提升的過程。如,對生態自然觀部分的學習,既要理解和掌握相關系統科學的概念、觀點和理論,也要理解和掌握生態科學的概念、觀點和理論;既要從科學視角審視生態自然觀產生的現實根源與邏輯必然性,也要從哲學視角審視其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任何科學研究活動都必須運用理論思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也是哲學家,如愛因斯坦、玻爾、波恩、貝塔朗菲、普里高津等。著名物理學家波恩指出:“關于哲學,每一個現代科學家都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學思維錯綜地交織在一起的?!毖芯可逃礁行运季S與經驗思維,培養和鍛煉研究生形成普遍性、規律性認識的抽象思維。“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是多學科交叉的哲學性質的學科,其抽象程度與理性思維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專業科學理論,能夠培養和鍛煉研究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第二,“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有助于培養和鍛煉研究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所謂批判性,就是人們對已有的理論知識、思想觀念等提出懷疑,并通過科學研究尋找真理,實現對現存事物的改造和思想理論的革新。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在增加社會財富、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同時帶來了資源匱乏、生態危機等問題?!白匀晦q證法概論”課程不僅是對現實的了解和理論的學習,而且是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作批判性考察,考察其理論根源、現實根源與價值觀根源。如,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部分的學習,不能簡單認為科學技術是好的、萬能的,也不能簡單認為現代社會中的科技運用都是善的、正當的,而要研究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態及其在社會中廣泛應用的科學技術根源、現實社會根源與科學技術觀根源。對既定事實與理論的懷疑與批判是創新素質與能力的重要內容。如果一味地循規蹈矩、因循守舊、崇拜偶像、迷信權威,就只能復古守成,難以創新。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對不斷變化的事物去偽求真,追根溯源。是對前人既定的理論框架完全接受,還是大膽反思和批判、推陳出新,成為評判人們是否具有自主創新意識的重要參量。“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倡導批判性的科學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與實事求是的科學追求,有助于培養和增加研究生的批判思維能力。第三,“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有助于培養和鍛煉研究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自然辯證法概論”以辯證的視角理解人、自然、科學技術、社會及其之間的關系。如,對科學的理解,既要理解其可確證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可證偽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個體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社會性的一面;既要理解其“小科學”時代的意義,也要理解其“大科學”時代的意義;既要理解其簡單性的本質,也要理解其復雜性的本質;既要理解其對人類社會積極性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消極性甚至破壞性的一面;既要理解與認識科學,也要理解與認識非科學、偽科學與反科學;既要避免科學主義,也要避免反科學主義。
三、“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具有溝通科學、技術、社會與人文的實踐底蘊
一、自然辯證法的課程定位及學習的作用
自然辯證法從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角度出發, 研究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揭示了自然和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關系。它是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是構成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門課程不但把科學當作是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揭示其中內在的規律,也研究其緊密相聯系的技術,涉及包括哲學、自然科學、科學技術政策等多個領域,是關于自然和對于自然認識和改造的哲學。這樣一門課程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
學習自然辯證法是為了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提高辯證思維能力;了解自然發展的整體圖景,從宏觀上把握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自然辯證法的基礎和核心,是自然辯證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整體上、從相互聯系中揭示了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通過學習自然辯證法,可以正確認識人類自然觀的歷史發展過程,明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科學性,認識到它所揭示的辯證法規律。
學習自然辯證法是為了從總體上了解自然科學,掌握科學技術的地位與作用,促進科技的迅速發展。通過學習自然辯證法,有助于大家把所學的各門具體自然科學知識聯系起來,深入到自然科學更本質的問題。這樣也助于我們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自然科學觀,就能夠更好的理解我國科技發展的模式,方針和政策的精神,自覺按照實際情況,正確執行方針,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并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學習自然辯證法是為了系統的掌握自然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的規律,從而有利于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是從哲學高度對各類具體方法加以綜合與概括。這樣不僅可以使大家在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之外,增加了關于方法論的理論知識,還可以使大家在觀察問題、認識問題、思考問題以及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上,都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二、自然辯證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自然觀的集中體現。“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它通過對自然科學歷史的闡述和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研究, 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在聯系。馬克思、恩格斯對當時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最新成就進行了極其廣泛、深入的研究, 發現了其中的發展規律,進而提出了自然辯證法, 而這種發現又堅定地證實了的科學性。這種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是整個這個開放發展體系的重要的實證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在理論指導下展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教育, 體現了真理性和階級性的統一。我國當前發展所面臨最大的障礙就是生產力水平較低。只有加大對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率先發展科技,提高科學技術,才能切實提高生產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通過學習自然辯證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 從而全面提高我們大學生的素質水平。自然辯證法的教學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學好自然辯證法,掌握其內在規律和方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三、通過學習自然辯證法對大學生產生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展示設計;啟示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192-01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主要以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為研究內容。系統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示設計是一個不斷創作的過程,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通過科學的辨證理論來指導設計工作,促進人與自然,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系統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在不同層面上影響展示設計的實踐活動,這三方面內容必然有對展示設計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系統觀―兼顧自然,突出特色
系統觀具有整體性原則。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外環境的關系。
在展示設計中,不僅要處理好展示設計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系,也要處理好要素與系統以及環境的關系,處理好形體造型與產品本身的匹配、空間與交通的流動等等。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以綜合的思維方式去進行設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當下展示設計中追求綠色環保原生態的設計理念,就是在系統觀的指導下的一種科學分析,是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實踐活動。
展示設計理念綠色化。綠色展覽展示設計是一種還展覽以生命的方式。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展覽展示設計,是以提高展覽品質為目標,蘊含著更加豐富、全面的生態觀念。因為大自然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多的美和財富,在這一過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循環再生。
展示設計方法特色化。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面世使展覽設計方法也呈現出特色化。在不改變企業整體展覽形象的前提下,展覽綠化、裝飾物品與展覽用家具配置也呈現出個性化特征。展示空間整體組合要求設計有序、科學、合理,充分體現高科技表現形式與技術、藝術最終結合的展示效果。
二、科學技術觀―依托科技,以人為本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給展示設計帶來新的設計理念和思想。展示設計必須要滿足科學技術觀的要求。
(一)體現科學性特點
展示設計必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與手段。展示設計中最主要的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在展示館、博物館、陳列室的展示宣傳中被廣泛應用,逐漸成為展示方法的主流形式。
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里,通過幻影成像系統,將一組組栩栩如生的實體模型與連續活動的圖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展示出大上海三十年代南京路上的街景建筑,再現了街市、人流、車流的風土人情。正是這種多媒體成像技術,使傳統文化得以完整再現,給觀眾以聽覺、視覺、觸覺相融合的多維度的感覺體驗,領略了無法在現實中接觸的虛擬時空。
(二)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展示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設計原則。它的演示過程是滲透著群眾和設計者的一種相互交流,以創造一個精神與物質并重的人為環境為目標的理性創造活動,為人們傳播與交流信息提供一個特殊的舞臺。
展示設計必須以人機工程原理為依據,包括人在展示空間的位置和移動路線、圖板的懸、道具模型展品的布置等。展示設計要符合人的視覺生理和心理條件,對展線、展墻、展架等進行合理地設計。
三、創新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社會前進發展中的永恒主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所留下的偉大精神財富,在各個領域,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當今展示設計中,傳統文化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展示設計要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展現民族風情,體現民族風格打造本土文化個性的品牌。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來豐富創作個性,在共性中去尋求個性化的創意表現,以國際化的技術、方法為手段來實現創作意圖,以本土化的視覺語言體現展示造型與藝術風格。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展示設計中,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當代的時代特色,增添新的設計元素,將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好的展示出獨具特色,既有傳統又體現時代特色的空間布局。
總之,自然辯證法與展示設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兩學科,學習自然辯證法能更好的引導設計的發展走向,同時展示設計的發展也體現了自然辯證法的科學理念,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將世界變得更美好。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技術改造;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 B025 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ABSTRACT: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i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a general rule about n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KEY WORD: Dialectics of Natur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隨著經濟的發展、陽江電網從最初的一條10kV線路到目前含多個電壓等級共57座變電站的規模。隨著電網規模、入網運行的電力設備的劇增,陽江供電局技術改造項目(以下簡稱技改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管理要求更加系統化、專業化,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論作為依據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管理。自然辯證法中的系統方法在此時顯現出巨大的優勢,在陽江局技改項目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指導意義
自然辯證法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它是關于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總結,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開放的理論體系[1] 。自然辯證法包括三部分: 自然界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規律。
歷史的發展向我們證明:“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作為科學普遍規律總結的自然辯證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要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并通過他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度,需要一個正確的哲學理論來指導我們進行研究,自然辯證法為我們提供這一整套理論,要求我們要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技改項目管理中的自然辯證法
(一)技術改造項目簡介
技術改造是指為提高設備性能、生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長設備使用年限、增加生產能力、滿足節能環保、節能降耗要求,達到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目的,而采用國內外成熟、適用的先進技術對現有設備和設施,以及相應配套的輔生產、生活福利設施進行的改造。技術改造的投資形成固定資產,是企業的一種資本性支出。電力系統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輸電、變電、調度、通信和配套設備設施安全生產水平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設備運維能力、節能降耗、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設備、環境保護為重點;以國家產業政策、網公司和省公司有關規定為依據;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
(二)技術改造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是基于現代管理學基礎之上的新興的管理學科,它把集成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溝通管理、采購供應管理和風險管理九大知識領域和五大管理階段有效的進行整合,以達到高效、高質、低成本的完成項目內部各項工作以期實現項目的既定目標?!绊椖抗芾怼本褪且皂椖繛閷ο蟮南到y管理方法,通過一個臨時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實現項目的目標[3]。
電力系統技術改造項目工程項目是最為常見也是最為典型的工程項目類型。一般來講工程項目的對象通常是有著預定要求的工程技術系統。項目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它由許多子項、分項和工程活動構成,項目管理必須包括整個系統的管理。完整的技術改造項目管理工作過程包括立項、招標、實施、閑置物資再利用、竣工驗收、結(決)算、資料電子化移交、后評估等。項目管理應該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務,有工期、費用、質量(技術)、合同、資源、組織和信息等的管理。
(三) 自然辯證法是技術改造項目管理工具的精髓
自然辯證法所研究的領域很廣,其中科學技術是自然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當前研究較深的一個部分。系統觀是自然辯證法中一種較為常用的觀點,自然世界中一個池塘生態可以看成是系統:物質世界中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看成是系統;人類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可持續性發展系統方法是技術改造項目管理工具的精髓。
自然辯證法中的系統方法就是從系統整體的觀點出發,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以達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系統方法有其研究的一般步驟。首先提出問題制定目標,對系統進行分析,選擇實施的系統方案進行決策,實施具體計劃。由于技術改造項目管理本真就是一個系統作業,系統方法存在著廣泛的應用空間,并將給項目管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系統方法在技術改造工程項目管理中的內在要求性工程項目具有一次性、系統性、產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體積龐大、操作空問有限、技術復雜、規模宏大等技術經濟特點,從而對立項的正確性和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個工程項目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許多的子項目,也包括管理項目的人―― 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技術素質、經營素質與方法等,是實現項目管理目標的主導因素。(1)現代項目管理具有特征:“1)項目管理理論、方法、手段的科學化。這是現代項目管理最顯著的特征?,F代項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具體表現在現代管理理論的應用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行為科學等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現代管理方法的應用;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最顯著的是計算機的使用。2)項目管理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由于現代社會對項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需要職業化的項目管理者,這樣才能有高水平的項目管理。3)項目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項目管理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復雜的工作,要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多,使得項目管理習趨國際化?!盵5](2)工程項目管理過程的內容:包括項目成本管理、項目范圍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采購管理等。項目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區域內采取行動或不采取行動,都會對另一個工作區域產生影響。這種內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確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確定的、難以把握的。由于存在這種內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對各種項目目標進行權衡。在各種管理中,要有整體和全局觀念。任何一個子系統、子項目都不能脫離整體,一旦脫離整體,其組織就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四)進行技術改造工程項目管理的系統方法
系統不僅是有開放的、動態的,也是整體的、具有層次的。系統的內外部環境也會影響到管理者對項目的管理。如何處理項目管理的問題,項目管理學中有諸如SW0T分析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工具,其哲學依據就是系統原理。SWOT是在進行項目選擇時最常見的對項目優劣進行分析的方法。即自身優(Strength):自身劣勢(Weakness);外部機會(Opportunity);外部威脅(Threat)。
內部分析
外部分析 優勢S
1、
2、列出優勢 劣勢W
1、
2、列出劣勢
機會O
1、
2、列出機會 SO戰略
1、列出優勢
2、利用機會 WO戰略
1、克服劣勢
2、利用機會
威脅T
1、列出威脅
2、 ST戰略
1、列出優勢
2、回避威脅 WT戰略
1、減少劣勢
2、回避威脅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內部的變化去適應外部環境。項目目標要想實現,就必須發揮優勢克服劣勢,抓住機遇避免威脅。現實中,無論優勢還是劣勢都是相對的,都需要有參照物作為評估標準,這個參照物的水平,就構成了坐標系的圓心,一般情況下,SWOT分析都是以本項目所處的行業的平均水平作為圓心的,參照物的選擇不同,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優勢和劣勢的判斷,這也正是系統開放性在SWOT分析工具中的體現。任何一個技術改造項目都具有周期性,它都有一個從孕育、產生、發展、成熟到衰退的過程,今天在項目管理內因分析得到的優勢或者在明天就不再具有任何優勢,甚至會因為競爭對手的發展而轉化為劣勢,外部因素的變動哪就更不用說,那是政治、經濟、法律和環境因素所引發的變動,是項目無法左右的,SWOT分析工具只能跟隨系統動態的步伐不斷的調整自身因素,爭取優勢的擴大與發展。SWOT分析工具的系統整體性也是非常明確的,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必須綜合考慮項目的優勢和機會,優勢和威脅,劣勢和機會以及劣勢和威脅四方面的戰略。若只分析優勢和機會便會得到一個很樂觀積極的項目戰略;又倘若只分析劣勢和威脅的話,我們得到的戰略必定是一個謹慎消極的項目戰略,任何只分析一個面的片面戰略都會使項目偏移正態發展造成失敗的惡果。任何一個項目的戰略決策都是結合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的綜合整體戰略。
把SWOT要素兩兩比較,并且應用特征值方法進行分析,可以增強SWOT分析在戰略決策應用中的能力。經過這些比較,決策者會掌握一些新的關于決策環境的定量信息,從而提高SWOT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三、 結語
技術改造工程項目由于條件越來越苛刻,項目變得越來越大等原因,越來越需要更加專業化、準確化、系統化,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自然辯證法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論依據。運用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我們技術改造項目管理的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處理問題以及正確的思考問題。自然辯證法貫穿在整個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中,我們所使用的項目管理工具也是自然辯證方法的具體展現。
參考文獻:
[1]趙修渝.自然辯證法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2]沈楊.軟件工程中的自然辯證法[J]中國科技信息,2005,(6).
[4] 陳作尚.廣東電網公司技術改造管理辦法. 2010
[5]成虎.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俞慧玲.運用系統方法進行工程項目管理啊.水路運輸文摘,2005,(2-3).
以往《原理》課程中,往往將辯證法闡述為是一種研究事物客觀規律、亦或是思維運動規律的方法,隸屬于認識論的范疇。其作為統一思維與存在的理論工具,從而實現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一。這種理解帶有明確的知識論立場,它力圖把哲學保持在經驗和現象的范圍內。按照這種理解,下面的對辯證法的表述無疑是具有代表性的:“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蔽覀兺ㄟ^對這一復合句的分析,會得到這樣一個簡單句,即“辯證法是科學”,這樣辯證法就獲得了無上的權利,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橫行。
近代以來可以說是科學的“盛世”,辯證法被看作是科學的思維方式,那么在科學領域中,任何具體科學也不過是它的臣民,因為他本身就是科學的科學,是科學世界的“君主”,人們的任務似乎也就變為只要發現這個君主,并讓其統治塵世,人們就能過上一勞永逸的美好生活。當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的青年學生們,在教科書上讀到這樣的“強力意志”時,一定反應是遠遠的逃離,也無可厚非。此時的辯證法,是哲學又是科學,因而它卻什么也不是了,它必然遭到現代西方哲學從科學和人學雙重角度的抨擊。
從科學主義來看,以辯證法來充當科學判斷的標尺,無疑是狂妄的笑談??茖W研究追尋的方法有兩個顯著的特征,即:可證偽和無矛盾,而辯證法對任何一條來說,都是無法滿足的,“它不過是滿足在無法找到正確答案時作出答案的沖動”,因而最后也就只能讓步于具體科學,淪為科學的附庸。正是通過對這點的敏銳發現,波普爾這樣描述和評價辯證法:如果它們是普遍的,如果它們是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規律,那么無論在人們的頭腦中還是在頭腦以外,都將不會有任何非辯證的東西,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將辯證的思考和行為。這樣一來,辯證法的說教也就是不必要的了。
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看,辯證法是以尋求客觀知識和外在規律為目標的,而這對這一目標的尋求,只會導致對“人的遺忘”,人成了辯證法這趟列車上可有可無的乘客,人變成了辯證法之外的一個不在場的存在者。人文主義者所秉承的人文邏輯是不會對辯證法的所作所為默不作聲的,因而存在主義者雅斯貝爾斯,就曾對以壓抑個體人性的(斯大林所理解的),提出了尖刻的抨擊“在的學說中,辯證法衰落為一種單純的方法,既沒有歷史的人類存在方面的內容,也沒有形而上學方面的內容。這樣一來…..它又散布了一些假冒科學的流行口號,因為這些口號是形式,在這形式下,原來設想的那種深邃的歷史的時代意識變成了人們隨意轉手的假幣。最后甚至連辯證法也被拋棄了”。
那么到底應該對辯證法做何種定性,才能真正把握其合理內核,真正喚醒“努斯”精神呢?本文開頭的一系列疑問,借用海德格爾的名言“都是在進行一種尋求,對其內涵的追尋?!?/p>
在筆者看來我們對辯證法的理解,更應該將其理解為一種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具有鮮明的屬人性和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根本旨趣。
首先,將辯證法理解為一種思維方式,告別了對象性的陰影,而凸顯了主體的能動性。人不再是木然的旁觀者,而成了從其自身現實生命活動出發的具有張力的思考者;其次,將辯證法理解為思維方式,并非是無根之木般得憑空臆造,而是對辯證法自身發展中合理內核的彰顯。說其是一種思維方式,正是說它是一種屬人的內涵邏輯。對此鄧曉芒論證了辯證法起源中的努斯精神;賀來敏銳發現了辯證法的生存論根基;龐立生、韓秋紅對辯證法進行了“人學的解讀”。最后將辯證法理解為思維方式,源自于人的辯證生存和其辯證本性。人并不是世界之外的超越存在或是事物之外的評判尺度,而是在世界之中,以有限之軀尋無限之道,以自身生存實踐活動為中介,尋求超越自身的創造性存在者。認識到這些,人們就不難將辯證法理解為一種思維方式,即辯證思維。這樣辯證法對于我們不再是書齋中的理論,而是在生活中展開自身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
從這種思維方式出發對辯證法的闡釋一般是這樣的,即“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因為人們對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辯證法也就具有了價值和真理性判斷的權利。誰掌握了辯證法,誰就掌握了正確的真理。誰被認為是不辯證的,就是錯的,狹隘的。辯證法也從哲學思維淪為了庸俗的功利主義的工具。這種對辯證法的理解自然受到個別利益集團的青睞,成了保證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代表真理的霸權話語。從這種理解出發,自然就衍生出人們對辯證法庸俗、扭曲的理解――即辯證法是變戲法,而秉承這種理念,在生活態度上則表現為和稀泥的生活態度。
辯證思維是一種“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而不同是一個中國哲學的概念,中國哲學對于我們研究論述西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完善與補充?!墩撜Z》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尅穼Υ私忉尀椤胺蚝蛯嵣?,同則不繼”,明確的指出了“和”與“同”的區別。從過去的思維方式出發,對辯證法的尋求與肯認,無疑是對“同”的尋求和肯認,希望從多元中找到一元的標準,從獨特中謀求普遍的準則。
當然這與人的獨特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他以自己的獨特視域、實踐活動把握外在的自在世界,從這點上看人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彰顯自身主體性的過程。但是不同主體具有不同的主體意識,結果就產生了每個人是其所是的現象,造成了共同交流的隔閡,甚至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對立、斗爭。坦白的說,人的認知本性就要求對世界萬物進行同一和占有。傳統的西方哲學和我國的時期就集中表現了人的這種欲求。這時人們將“和”等同于了“同”,即完全同一。也就要求他者和自我具有完全相同的思想觀念、價值理想,對任何問題都具有完全一致的意識。這種對絕對同一追求顯然只能是紙上談兵,盲目的追尋甚至造成了適得其反的結果。
“和”實質上體現了對他者的主體性的尊重,對多樣性的支持。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我們處于與他人的關系中。這種關系是我與不可被我所同一的他者的關系。他者之所已不能被我同一,是由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所決定的。西方學者列維納斯認為“他者以其獨特的面貌而存在,而這一面貌拒斥了我對其同一的企圖”從而發展出了“他者倫理”的新的倫理觀。
另外將“和”理解為“同”還會導致又一惡果,即人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成為了沒有精神的專家,沒有心靈的享樂人。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無疑不是統一的,而恰恰是多元的。人們能夠相互吸引,愿意相互了解,往往是因為對方相對于我們本身來說是特殊的,就像人們不喜歡穿一模一樣的衣服一樣,人們也不會喜歡一個和自己完全同一的另外一個人。當代西方哲學家對社會的批判,大多也是針對當代社會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企圖實現對人的同一這一目標的批判。在他們看來,當今的科學技術消解了人的思維的否定性,而在不斷建構一種肯定的向度。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你經??磸V告的話,會產生這樣的錯覺“似乎中國的孩子都需要補腦,女人都需要補血,男人都需要補腎,老人都需要補鈣”,而回顧在自己的時候,也總是覺得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而這樣人越來越不像自己,更像是流水線上整齊劃一的產品,人真正成了一部機器,只不過是會制造機器的機器罷了。
我們了解到“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的意義后,我們就會追問,怎么能在生活中真正彰顯出這種思維方式獨有的魅力呢?筆者認為這要求人們在貫徹辯證思維的時候要“發之于直,止之于禮”。
人們對和、適度、中庸、辯證等概念的理解,往往認為其是“和稀泥”的“好好概念”。因而其在生活中似乎是適合一切時間、一切民族、一切地點的普遍價值規律。但如果對它們進行仔細體悟,我們會發現這明顯不符合“以人的自由個性”出發的辯證思維??鬃幽侵洳豢啥鵀橹臍馄牵K格拉底為真理而獻身的勇氣,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的追求都在這種誤讀中被遮蔽了。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稅務公共事務管理;應用探討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受到重視,在時展需求下,需要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結合,在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積極應用這一哲學理論做出更科學的研究,不斷豐富和發展哲學,將哲學的自然辯證法應用于公共事務管理。
一、自然辯證法概述
自然辨證法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交叉,在不同的學科研究和哲學研究中處于相對獨立的位置,自然辨證法是哲學中的重要分支,反映出自然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額重要規律,也間接體現出人類認識的重要過程,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必定會對自然造成影響,進而改造自然,逐漸這一理論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科學理論體系,成為哲學的核心,成為聯系哲學和多種科學之間的重要紐帶[1]。自然辨證法的研究重點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站在哲學的高度來深刻認識客觀的自然。自然辨證法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人類的認識、人類的實踐活動、認識自然過程中的科學技術。自然界具有不斷演化的規律,也稱為自然界的辯證法,同時科學技術也具有不斷發展的規律,將其稱為科學技術發展的辯證法,將研究科學技術的方法稱為自然界研究的辯證法。自然辨證法的學科內容主要包含三方面,即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技術觀、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技術方法論。
二、稅務部門公共事務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公共事務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與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關的重要社會,例如公共物品的生產和公共服務的設立等,具有顯著的公共性。機關公共事務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1.治理理念滯后
現階段在治理過程中仍然存在理念落后的問題,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認識存在誤區,對社會責任了解不夠深刻,缺乏對社會責任和公共事務管理的統一認識,導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不高。對一些企業而言,在公共關系的協調方面還不夠完善健全,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針對治理理念之后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稅務部門忽視了對自身和企業的深刻認識,無法認識到公眾利益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仍然采用傳統治理中的二元對立治理模式,導致社會責任中的經濟目標較為獨立[2]。
2.公共事務治理的政府壟斷
公共事務治理中面臨著政府壟斷的問題,在現代政治活動中,政府是重要的政治行為者。政府管理將重點放在經濟社會的主導方面,成為管理活動中權利的主要來源,在政府治理過程中強調權利來源的多樣性,但是對實際的規范和管理造成了壟斷。政府管理過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扮演著全能型選手,承攬一切經濟社會服務,政府更多地發揮宏觀的規范和調控作用,不同的稅務部門主體合作之間并未實現有效管理,政府在管控的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自身主觀意愿,習慣對社會服務進行命令和控制。3.部門不完善在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公共事務治理也逐漸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正是因為這一點,傳統的公共事務治理機構無法與時代接軌,部門不完善的問題逐漸突出,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稅務部門公共服務計劃的進一步推進。
三、自然辯證法應用于公共事務管理
1.以科學性為核心
自然辯證法應用于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中,需要進一步實現的科學性、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在管理的過程中,以自然辨證法的科學性為核心,對公共事務進行處理。以科學性為核心的重點是要認識到時展的特點,積極推進政府的治理變革,不斷解放思想,促進治理觀念的轉變。公共事務管理需要結合實際發展,政府也不能單單依靠僅有的管理經驗和固有的模式,必須認識到國家和政府的治理都是在多元主體協作下完成的。傳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觀念必須讓位于當今社會的規范、調控和服務,管理的觀念也必須轉變為治理觀念。在推進政府治理變革的過程中,首先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正確認識政府的職能,并合法履行職責,在不斷優化內部組織結構的同時,提高管理水平。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自然辨證法的科學性,政府、社會和公民之間進行良性合作和互動,形成新的伙伴關系,政府應放下身段,尊重合作伙伴,平等對待管理對象,在管理的過程中增強信息,信任社會。
2.以內在關系說和過程哲學,來促進公共事務管理
自然辨證法將自然界、人類和社會歷史統一起來,將三者視為自然歷史的過程,利用唯物主義主頁原則將它們看作是統一的物質世界進行考察,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同時也將人與社會包含到自然的概念之中,從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出發,加入主體性因素,突出“人化自然”的思想。在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結合自然辨證法的內在關系說,建立完善的適合公共參與的制度框架。在這一方面,在推進政府治理變革的同時,保證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讓更多的社會力量通過有力的制度渠道參與稅務部門公共管理。推進政府治理變革的過程中,堅持民主和法治,為社會的治理和發展提供社會性的保障,深刻認識到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沒有民主的法治,會不斷向集權和專制發展,沒有法治的民主,最終會步入混亂和無序的局面。只有堅持民主和法治,才能有效地發揮機關稅務部門公共管理部門的作用,規范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從稅務部門的性質上講,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雖然是相對獨立的行政執法主體,工作職責和征管范圍有所不同,但都是政府引導下的重要經濟職能部門,在統一的稅收法律的約束下,面對不同的納稅人。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必須在整合行政資源的過程中,加強協調配合,提高征管質量和征管效率。同時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結合過程哲學理論,可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便于及時交流溝通,共同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換制度,從內在關系上實現統一。同時加強日管工作的合作,提高對納稅人的服務質量。利用自然辨證法的內在關系說和過程哲學,促進公共事務管理,需要借鑒現代文明的優秀成果,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在政府治理的經驗中學習到適合國情的發展方式,結合本土經驗,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創造出治理變革的路子[3]。
3.加強公共事務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
為了加強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必須結合的基本觀點,充分應用自然辨證法學說,將管理的主體和客體統一起來,實現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歷史與實踐的統一、唯物與經驗的統一,最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將政府的治理變革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重大戰略構想。在發展經濟、推進民主和改善民主的過程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豐富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同時清醒地認識到,機關單位稅務部門公共管理過程中轉型任重而道遠,在管理的過程中必定會面臨更多的困難,重點是要避免一些錯誤的觀念和管理方式。第一,打破政府治理的壟斷,將治理社會、治理市場和治理群眾轉變為政府治理,為社會和群眾服務。第二,制定科學的稅務部門公共管理目標,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穩定也是實現治理轉型的重要條件。只有清醒地認識到管理過程中的挑戰和困難,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國內公共事務管理的發展狀況,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將公共事務管理深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去,實現民族復興。
四、結束語
稅務部門公共事務管理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是現代社會管理中的宏大命題,符合哲學中的自然辨證理論,自然辨證理論崇尚人與自然的統一,借助這一理論實現群眾、政府和社會關系的統一,以科學性為原則,加強公共事務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提高公共事務管理水平。
作者:沈玉鑫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薛勇民,路強.《自然辯證法》中的生態整體主義意蘊[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版),2014,15(5):84.
一、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生命命題
蘇格拉底一句“認識你自己”成為人類尋求生命的意義的肇始,不僅成為現代生命哲學方興未艾的主題,更是社會普通人思考日常生活意義時不可繞過的問題。邏輯學自亞里士多德以降至培根,一直被界定為認識客觀事物、把握規律、探索真理的工具,圍繞“工具”目的是其不變的主題,即“暫時撇開思維的具體內容,而專門研究人的思維結構及其運動的規律和規則”(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形式邏輯)。自笛卡爾到康德,再到黑格爾,傳統的形式邏輯逐漸形成圍繞概念的 “內涵邏輯”的辯證法,邏輯學的范疇推演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和境界,尤其是黑格爾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的努力下,辯證法的理論形態發生了根本轉換,即從自發到自覺。黑格爾最終把辯證法發展為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相統一的思想運動邏輯。盡管還沒有擺脫被恩格斯批評的“變戲法”的尷尬,但是畢竟已經開始涉及人(盡管是類的層面)的自由以及對美的感受問題。對這種“類”概念的自由,有學者指出“當黑格爾把‘理性’視為人的全部豐富性──包括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目的等──的深層統一性時,他便以一種泛邏輯主義的思維方式把人抽象化了”。[1] “認識你自己”不免也就成為一種抽象,一種理念的東西,無關生活。
馬克思開啟了邏輯學發展的另一豐碑,即唯物主義辯證法。這種立足于歷史發生學立場上的辯證法是對黑格爾抽象理念辯證法的揚棄,因為它根源于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以探求人類的自由解放為使命。但是,馬克思的邏輯學關照下的人已不再是類的概念,社會實踐中“有生命的個體”,追求人的自由解放是貫穿馬克思辯證法始終的紅線,是辯證法的內在理論品性。就方法論意義而言,總體上,唯物辯證法以矛盾分析為主軸,是一個方法的集合,還有由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歸納和演繹、辯證的分析和綜合方法,等等。恰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所指出的:“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一般而論,人們心目中的邏輯學更多時候都是在認識論中發芽、開花、結果的學問,有時候也涉及價值、自由的東西,但多數時候是為認識而認識的,是為其方法的本的。即使在辯證法的學習過程中,如此的認識也是屢見不鮮的。至今,蘇格拉底的那個古老的生命命題仍活躍在人們生活的邏輯中,有意思的是邏輯學本身也在執著地尋求著它自身的“生命”意義,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即通過邏輯學的生活關照尤其是辯證法的學習以促進理想自由的人格塑造與形成。
二、“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與辯證邏輯生活關照的使命
馮契先生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提出“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顯見,這為解答上述問題提供了極佳的思路。因為這關乎知識與智慧的根本關系問題,也是生命意義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爭議可能最大,難度也可能是最大的。正如馮先生所指出的:“這是一個要克服種種異化現象,刻苦磨練的過程?!?又說,“因為理論不僅僅是武器、工具,而且本身具有內在價值,體現了人格,表現了個性”。[2]理論尚且如此,何況乎方法論呢?就唯物辯證法而言,毫不諱言,它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認識武器,掌握其方法的精髓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轉識成智”的必須前提,也算是第一步驟。孫正津教授對此有著深刻的分析。他認為,辯證的分析和綜合是唯物辯證法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其他都以此為依據主要用來進行概念的辯證推演,這種推演的特點是立足于概念的辯證本性,通過概念內在矛盾的展開、演化,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中形成具有辯證特性的理論體系。事實上,唯物辯證法的推演進路和方法與人們認識的過程與規律是內在統一的,是內恰的。我們之所以視之為科學,就是因為它體現了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這種辯證思維的概念推演方法一方面源自認識和研究事物的認知實踐;另一方面,又通過其特有的邏輯結構和方式深化對事物的考察和認識。進一步,當我們把辯證法的思維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和思考中時,就會相應地轉化為工作和思想方法,同理,當運用到學術研究中,則會轉化為一定的研究和表述方法,而運用到生活中,就會轉化為表達方法和生活“智慧”。
辯證法化理論為方法主要是通過辯證的分析和綜合進行的,因為辯證的分析與綜合主要針對目標是分析和綜合被研究對象包含的矛盾。所有關于矛盾的理論或學說都是辯證法可以分析的對象,只有在對矛盾的剖析中才能深化對方法把握?!敖y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 [3] ,還必須客觀分析矛盾對立面的轉化。這里講的轉化要求我們需要從更廣的視域去理解,用動態變化的眼光審視問題。矛盾的轉化是有條件的,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確可以轉化,但是不是絕對的。辯證的分析和綜合在推進認識的發展時需要二者之間的不斷相互轉換。有分析、有綜合,相互交織和滲透。辯證的分析和綜合要分清主次、理順關系。運用時,要借助矛盾分析的若干范疇,從事物諸多矛盾中,要分析出其先后、主次、基本和非基本矛盾,弄清楚起始矛盾與后繼矛盾、主次矛盾、基本與非基本矛盾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強大的方法論武器。通過矛盾分析,尤其是對立的矛盾有著內在轉化的前景,這讓我們可以樂觀的看待事物發展,從而冷靜地等待事物的統一,乃至和諧,這是難能可貴的方法論價值立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與傳統矛盾分析法對待宏大歷史、人類命運矛盾的樂觀精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作為微觀個體的生活對待矛盾的無奈和焦慮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普遍。
在踐行“化理論為德性”的命題中,密切關注日常生活的同時,尤其要注意邏輯悖論問題。邏輯悖論矛盾的誤用與缺位不能也不應再被忽視。錢廣榮教授認為“自相矛盾”是典型的邏輯悖論矛盾,將其用作“對立統一”意義上的矛盾是誤用,這種誤用將導致邏輯悖論矛盾在唯物辯證法中的缺位。[4] “缺位”是從辯證法的方法論運用而言的,在此主要著眼于人的生活領域談“誤用”的問題,以分析我們對唯物辯證法生活關照方面理解與把握上還存在某種程度的局限。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往往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產物,但是不能因為多為主觀而忽視其地位和意義。它體現了實踐主體即個人和社會在選擇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由于認知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制約而出現的不能自圓其說的自相矛盾情況。它不同于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邏輯悖論,而是一種與人們諸多行為選擇(尤其是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普遍的客觀存在。也就是說,生活中的自相矛盾與辯證法的對立統一矛盾是不同的。這里人們容易犯的錯誤是要么把二者直接等同起來,要么是直接把生活中的自相矛盾遮蔽掉,無視其存在。在多數時候將前者混同于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而加以誤用,這實在是一個邏輯錯誤。不僅如此,這樣做的實踐“惡果”恰如錢廣榮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至今只能運用‘對立統一’的規律描繪和說明世界,不能運用自相矛盾的邏輯悖論的方法,揭示和敘述社會和人生選擇中客觀上大量存在的悖論現象尤其是道德悖論現象,忽視開發自相矛盾研究的重要的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價值?!盵5]如此一來,勢必會導致人們不能用“悖論方法”認識和把握社會和人生的價值選擇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把矛盾剛性化,視矛盾轉化自然化,進而影響到自身的生活觀念和情緒,嚴重的會出現心理失衡,引發行為失范,甚至制造社會不和諧和社會動亂?;氐今T契先生的“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命題,我們就可以看到如果缺乏了人們的生活實踐這個環節,“化理論為德性”最終將成為單純的理論抽象,換言之,如果人們對生活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提煉出了問題,又將如何形成正確的理論呢,沒有正確的理論,如何又化為科學的方法呢?
三、生命主體的意義─邏輯學生活關照的可能和必然
蘇格拉底難能可貴的從哪個“不屬人”的時代提出這樣偉大的“屬人”命題,不僅標志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的發軔,更使“自己”成為千古之謎。自此以后,諸如人活著的價值、人活著的意義,生命的本質、意義等成為哲學家們包括蕓蕓眾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歷史證明,越是有價值的問題越是需要耐心和韌性,人類從一個樸素的崇尚神靈的史前史時期,到心靈開始發育、自我意識萌芽的神學時代,及至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以主體性凸顯為標志的振聾發聵的吶喊,人類終從迷霧中清醒,開始并學會了從主體理性的視角審視客觀的社會和人類自身。新時代為生命吶喊的是以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為始,后有尼采的權力意志、薩特的存在主義、??碌纳w驗、柏格森的生命綿延等等都力圖掙破理性主義的籬絆,對生命的本真自由進行探索,又一次開啟了人類理想人格的塑造問題。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人類越發現自身逐漸墜入理性至上的理念抽象中去了,理性邏輯至高無上。技術“坐架”時代的到來使得人丟掉了內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成為“單向度”的人。事實上,這種理性僅僅是工具理性而已,技術理性統攝一切。人的生活逐步陷入被“殖民化”的境地。[6]面對人的生命發展的這種內在要求,需要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給予時代的回應。而現實是,諸學科包括邏輯學借助科學技術的翅膀都呈現出了“一種可悲而又有前途的發展”的傾向[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數學的應用,辯證邏輯成為真正的“邏輯”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可預期的未來,邏輯學(辯證邏輯)與人工智能、博弈論、計算技術等或結合或借助將會迎來學科范式的大發展,這是尤令人鼓舞的。但是,除了在學術之林構建自己的領地,邏輯學面對日益“殖民化”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德性塑造、自由尋求上究竟能否有所作為卻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認為邏輯學尤其是辯證(批判)邏輯的生活關照不僅可能,而且必然。
首先,邏輯學可以為人的理性培育創造機會并促進人的理性提升。通過重新建立人類的精神生活,繼續完成如哈貝馬斯所言的“遠未完成的”啟蒙事業??档逻@樣界定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引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那么這種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要有勇氣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盵8]我們可以這樣判定,即主體理性是鍛煉發掘、思考與探索生命意義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證,而主體理性的生成離不開批判性的邏輯思維與方法,這種能力為基礎的理性便能很好地引導主體正視生命的基本訴求,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去認識自然,關注對生命意義的認識、體驗以及建構,在不斷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重新認識自身,直面生命,進而提升生命意義。因此,要在鏡子中映照出真實的自我,先需要人的主體理性精神的發揚。
其次,對邏輯悖論的研究不僅是使辯證邏輯自身發展完善,更是使辯證邏輯更接近甚至契合現實生活的重要方向。邏輯悖論的研究并不妨礙邏輯學在當代參與學科競爭的優勢,反而會添加許多有益的因素。在張建軍看來,邏輯學擁有“基礎學科、工具學科和人文學科三重性質,這是邏輯學在當代科學體系中獨有的特征”,早在1997年,他就提出要開展邏輯社會學研究。錢廣榮指出“需要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將邏輯悖論的‘自相矛盾’現象引進唯物辯證法的范疇體系?!盵9]當代中國社會出現的許多矛盾(包括作為個體人的生存困惑)其實是以悖論方式存在的“自相矛盾”,認識、闡明和把握這類“矛盾”,必須要運用 “自相矛盾——邏輯悖論矛盾”的方法,分清利弊得失并分析其成因,采取揚長避短的發展策略,才有可能在“解?!敝兄鸩阶叱觥捌娈惖难h”,贏得新的發展。這種方法也會最大程度地避免使人習慣于用“一點論”、“一極論”、“純善論”的方法去認識、評價社會和人生,并逐步克服這種傳統評價的痼疾,養成自覺運用 “兩面方法”看社會和人生的“悖論素養”。 第三,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時代使命。物性化、單向度的個人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否定性思維的能力和品性,在技術理性的統治下,人成為附庸。吉登斯把現代性的極端后果總結為經濟增長機制的崩潰、極權的增長、生態破壞的災難、核沖突和大規模戰爭[10]。無疑,在當前的復雜風險的社會條件下,采取行動的個體面臨的選擇模式很多,因為選擇的難度加大,在日程生活中往往多表現為犬儒主義、復古主義與激進主義等。哲學家奧伊肯這樣評價我們的選擇困境:“我們處于一種痛苦的困惑狀態中。純粹現實主義的文化剝奪了生活的一切意義;回到舊的生活方式又不可能,而放棄一切尋求生活意義與價值的努力也同樣做不到,我們自己的時代尤其難以泰然接受這樣的局面?!盵11]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維則成為邏輯學當代應有之使命。對社會(生活)采用這種服膺理性、邏輯和真理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健康的懷疑主義態度,是當代人克服單向度,從而恢復人對于自由、尊嚴與意義最求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人必定要生活在一個邏輯的世界中,通過邏
輯并應用邏輯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是人的永恒使命,履行這個使命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人獲得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即理想自由人格的塑造。時代越是發展,這個趨勢就會越凸顯,邏輯學理應并必然在人的生活世界觀和生成性思維上起到應有的作用,只是有時是從反面提醒人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