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經濟學而成為一門新的學科,關鍵不取決于它的研究對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與舊制度主義者一樣,新制度主義者也是從批判流行經濟理論“過于抽象”人手,但降低抽象程度意味著要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放棄建立在確定性和無限理性基礎之上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論的基本假設。放棄這一基本假設的方法論無論是從整體上還是局部上說都是意義巨大的。本文首先分析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與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關系,進而討論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特點,最后對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進行比較。
一、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與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關系
諾思指出:“我們應注意不斷地把傳統正規新古典價格理論與我們的制度理論結合起來。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試圖去替代新古典理論,我們的目的是使制度經濟學成為對人類更有用的理論。這就意味著新古典理論中對我們有用的部分——特別是作為一套強有力分析工具的價格理論應與我們正在構建的制度理論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毙轮贫冉洕鷮W是在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但這種批判并非全盤的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繼承、發展和揚棄。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一些有關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設,它隱含地假設制度是既定的,更多地關注經濟的效率而忽略經濟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被新古典經濟學忽略的三個問題:(1)各種可供選用的社會法規和經濟組織如何影響經濟行為、資源配置和均衡結果。(2)在同樣的法律制度下,經濟組織的形式為什么會使經濟行為發生變化。(3)控制生產與交換的基本社會與政治規則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它們是如何變化的。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威廉姆森認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從本質上說和微觀經濟學是一致的。新制度經濟學在一些方面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了繼承,但新制度經濟學的“新”也表明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1)新制度經濟學給出了充分假設,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技術本質,也在于其獨特的管理方式和結構。后者帶來了不同組織類型中信息傳遞和激勵的區別。(3)新制度經濟學使用的比較方法是兩種可行形式之間的比較,而不是將可行形式與抽象無摩擦形式進行比較。總之,新制度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關系可表述為:新制度經濟學是在把制度作為內生變量的條件下,用古典經濟學的方法去分析制度問題,是對古典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量假設部分的進一步發展。
二、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新制度經濟學流派在研究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制度分析的路徑和傳統。新制度經濟學更注重從生活的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詳細考察,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表現出鮮明的特點:第一,重視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以經濟制度的產生、變遷及其作用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交易費用的存在必然會對制度結構及人們具體的經濟選擇行為產生影響。顯然制度的產生和使用需要投入真實的資源,這里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交易費用,然而這樣顯而易見的問題卻經歷了很長時間才被認識到。不僅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即使是他們的批評者也都想當然地把這些制度和交易費用看成黑箱或無摩擦狀態。這與他們在經濟研究過程中舍棄制度變量緊密相關。第二,試圖從文化、心理、歷史、法律的角度尋找制度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礎。制度的一種產生方式是通過人類的長期經驗形成的。當一種經驗或習俗被足夠多的人采用時,這種規則就會逐漸變成一種傳統并被長期地保持下去,鎖定為一種行為方式或傳統習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規則多數是在社會中通過一種漸進式反饋和調整的演化過程發展起來的。并且,多種制度的特有內容都將漸進地沿著一條穩定的路徑演變。學者稱這樣的規則為“內在制度”。凡勃侖把制度形成的基礎歸于思想和習慣,“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聯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而思想習慣又是從人類本能產生的。加爾布雷思則認為,現實的“經濟制度”(私有制、貨幣、商業、利潤等)只不過是心理現象(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的反映和體現,起決定作用的是法律關系、人們的心理及其他非經濟因素。注重對包括習慣、思想在內的內在制度的研究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鮮明特點。第三,新制度經濟學一個重要特點是經驗和案例的研究。在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中,案例研究非常普遍。案例研究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同時,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問題的研究,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即小概率事件可能使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發生改變。在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中非常關注“微觀”問題,同時將個案研究提升到“一般化”的層次。阿爾斯通指出:“借助關于制度的理論知識和現有成果,案例研究方法常常是推動我們積累關于制度變革理論知識的唯一方法?!?/p>
三、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準和理論工具
新制度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基準就是科斯定理??扑苟ɡ硎且灾Z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其核心思想是交易成本。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羅伯特·d·庫特對“科斯定理”做出如下解釋:“從強調交易成本解釋的角度說,科斯定理可描述如下:只要交易成本等于零,法定權利(即產權)的初始配置并不影響效率?!笨扑苟ɡ硎钦J識產權功能的理論基準??扑苟ɡ碚f明,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就所有制來說,無論它是國有或非國有,誰擁有財產對效益并不相關。而在現實生活中,產權的所有是同效益密切相關的??扑苟ɡ淼牧α吭谟冢赋鰧ふ掖鸢傅穆窂剑壕烤故乾F實生活中的什么因素與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設恰恰相反,導致產權與效益無關。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工具是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等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的最終目的也是為節約交易費用。他指出,市場和企業都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和分工的方式(即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企業產生的原因是企業組織勞動和分工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組織勞動和分工的費用。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可把若干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產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交易者的數目和交易中的摩擦,因而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了,伴隨著市場交易的復雜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產,因此,企業替代了市場。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內部交易還是市場交易,都存在著不同的交易費用。而企業替代市場是因為通過企業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比通過市場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低。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督成本等構成。企業運用收購、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可將市場內部化,消除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費用。科斯這一思想為產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被理論界所忽視,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引起經濟學家們的廣泛重視。盡管交易費用理論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需改進之處,但交易費用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面目,給呆板的經濟學增添了新活力。它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建立在虛假假設之上的完美經濟學體系的一統天下,為經濟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分析視角和新的研究領域。它的意義不僅在于使經濟學更加完善,而且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正如科斯本人所說:“認為《企業的性質》的發表對經濟學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引起人們重視企業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那就錯了。在我看來,人們極有可能產生這種想法。我認為這篇文章在后來會被視為重要貢獻的是將交易成本明確地引入了經濟分析。”也許,該理論目前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還有距離,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對經濟理論的巨大創新意義。
四、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的比較
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上的區別在于:前者采用微觀、個體主義的研究方法;后者采用宏觀、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前者以科斯定理和交易費用為理論基準,后者以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為參照系。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是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為主。個人主義的方法論意味著所有的經濟績效最后必須由個人行為來解釋。新制度經濟學派對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的假定予以繼承,而不同意其理性人的假定,在現實世界中由于人所處的經濟制度環境的復雜性及人自身能力的限制性,信息是稀缺的資源,因此總有意識地想把事情做得最好的人可能會導致:想達到理性意識,但又是有限的。所以經濟人行為的有限理性就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第二個基本假定。在其基本假定之后,他們仍繼承了古典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同時就不可避免地使用與這一方法論相一致的經濟學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如,效用、效率、邊際、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等概念。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和人所面對環境的理想化假定做出了更加切合現實的修正,并借助交易費用概念論證了在存在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里,產權制度與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相關性,得出了經濟人活動其中的市場制度有改進的必要而不能被理想化和永恒化的結論。其對市場現實分析得出的產權理論,成為支撐其整個制度變遷理論大廈的基石。但其整個學說仍是建立在斯密的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等經濟人命題之上的,其研究方法本質上仍是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的制度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本方法論,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成是一個自然發展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既闡明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制度的產生、發展及變遷,揭示了制度的動態性、歷史性及其演變規律,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闡釋了制度創新與技術進步、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既分析了微觀層面的制度,又分析了宏觀層面的制度及其相互關系,體現了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的辯證統一。在理論分析中,堅持了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演繹分析方法。在理論和史實的分析中,堅持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方法。馬克思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背景是他的社會歷史哲學觀。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結構觀、發展觀、動力觀和社會經濟形態的演化觀,為其制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哲學工具,使其制度經濟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動態的、宏觀的理論體系。
新制度經濟學與經濟學方法論相似處在于:第一,都注重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都對制度進行了系統的結構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思曾說過:“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恰恰是因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馬克思強調在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中產權的重要性,以及在現有的產權制度與新技術的生產力之間產生的不適應性。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貢獻?!毙轮贫冉洕鷮W明顯地受到經濟學基本方法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作為分析對象,分析制度的產生、發展和變遷,提出制度的動態性和歷史性,這是借鑒經濟學對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產生、演變規律的分析。第二,都強調制度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定義的“制度”即經濟關系與豎立其上的上層建筑,它的變更不是人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而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有自身的運動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制度對生產力有反作用,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能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進步,反之則阻礙發展。新制度經濟學則認為制度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決定作用。在1971年發表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一文中,諾思明確提出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十分重要的觀點。他說“制度安排的發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產效率和要素市場的歷史原因?!痹?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中進一步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也就是說,新制度經濟學更強調制度的決定性作用。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技術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等各種因素都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它們不過是由制度創新所引起的某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最終推動經濟增長的表現而已,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
五、結論
【關鍵詞】資源經濟學;方法論;分支;發展方向
一、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相關概述
(一)資源技術經濟學的定義
資源技術經濟學主要是研究資源技術和經濟之間辯證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事從技術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評價并規劃人類特定資源系統,并采用各種技術方案和技術措施的一門科學。資源技術經濟學是技術經濟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主要是研究資源開發利用中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領另外也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學科。資源技術經濟學研究具有系統性、綜合性、預測性、統一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對于解決日益復雜的問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在資源開發利用的生產實踐中,通過經濟和技術的最佳結合而采取最佳的技術方案,從而實現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效果和社會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會進行經濟技術方面的規劃、計算、分析和決策等??偟膩碚f,資源技術經濟學就是研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查理技術因素發展和運用經濟效果的規律性。
(三)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根據我國當前資源開發利用的具體情況,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經濟研究、資源規劃技術經濟研究、加強資源技術經濟宏觀和微觀方面的研究、加強資源技術經濟應用方面的研究、深入進行資源技術經濟基本概念、指標體系和基本數據的研究以及資源技術經濟政策和保護的研究這六大方面的內容。
二、資源技術經濟方法論
資源技術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應當既具有定性分析,又具有定量分析的特點,其中政策模擬、價值分析和政治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屬于定性分析,而系統分析方法、優化規劃法、投入產出法和數學模型等方法都屬于定量分析方法。資源技術經濟學方法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為:基礎方法和基本方法,下面是對二者的詳細介紹。
(一)資源技術經濟學的基礎方法
到目前為止,技術經濟分析的方法有上百種,但是對這些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主要有效益評價法、系統綜合法和方案選優法這三種。這三種方法都比較直接簡練,而且主體比較明確。對資源技術經濟進行分析主要是為了估計和評價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也是為了獲得資源開發利用能夠達到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的途徑。
(二)資源技術經濟學的方法體系
資源技術經濟學的方法不是具體的實施措施和方法,而是為了分析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經濟問題,通過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更好服務妓院技術研究和開發項目的建設。資源技術經濟學的方法體系主要有狀況調查法、未來推斷法、方案創優法、效益評價法、方案選優法、不確定分析法、因素分離法和系統綜合法這類,每種方法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各自具有自身的優缺點,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資源評價法、敏感性分析法以及ABC分析法等,在使用中應當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選擇最適用的方法。
三、資源技術經濟學的學科分支
資源技術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和范圍相當廣泛,由于研究對象、方法和內容不同,使資源技術經濟學產生了很多分支學科,例如社會資源技術經濟學、經濟資源技術經濟學和自然資源技術經濟學等屬于資源系統構成所分的學科,而水資源技術經濟學、生物資源技術經濟學、氣候資源技術經濟學和土地資源技術經濟學等則是按照自然資源系統的構成進行劃分的。每種資源根據其構成情況還能夠分為很多技術經濟問題,例如生物資源技術經濟學可以分為水生物資源技術經濟、家禽家畜資源技術經濟、野生動物資源技術分析、森林資源技術經濟以及微生物資源技術經濟等多類技術經濟問題;誰資源技術經濟學又可以分為地表水資源技術經濟和抵消水資源技術經濟這兩大類技術經濟問題。由此可見,資源技術經濟學的學科分支眾多。
四、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一)研究解決資源開發利用實踐提出的課題
在今后,隨著知識的進步,資源經濟學會研究解決資源開發利用實踐提出的客體,例如資源開發利用的資金投入規模問題、速度和效益問題以及生態環境問題等多方面的課題,從而更好解決資源開采利用過程中的各種難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加強學科基本理論的研究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今后資源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會日益系統化,對方法論的研究會更加深入,可以借鑒國外的研究理論來豐富學科的基本理論研究。對于具體的方法,要善于運用數學模型來分析研究對象;對于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在今后還要進一步拓寬,并研究資源保護的技術性和經濟性、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的協調、資源技術進步的度量、方向、途徑以及應用等各方面的問題。
(三)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資源技術經濟學
我國的資源技術經濟學理論是在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中產生并發扎起來的,是我國自己創立的經濟學的一門新的學科分支,在今后應當加強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并不斷吸收信息論、控制論、現代工程技術和經濟方法等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不斷建立其具有我國特色的資源技術經濟學體系,為我國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作出更多貢獻。
五、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今后會加大對資源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力度,研究的內容會日益豐富,研究方法會日益多樣化,從而更好解決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各種難題,同時有利于進行科學決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的提高,進而更好指導實踐活動,促進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一致發展。
摘 要 近幾年來,由于經濟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方法論問題開始受到部分學者的注意。然而,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僅僅集中在經濟理論本身,仍忽視對經濟史的關注。有必要澄清經濟史與經濟學的相互關系,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經濟學理論是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
關鍵詞 經濟史 經濟學 方法論
目前經濟學與經濟史研究的現狀,很不利于經濟學這兩個分支學科的發展和創新。任何一門學科,一旦形成比較固定的范式,就會陷入自我維護的誤區,力求自己內核的堅硬和保護帶的鞏固,很難實現進一步的創新,而要實現創新,就只能求助于“邊緣的突破”。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要進行經濟學研究,有三門專業知識必不可少,即經濟史、經濟理論和經濟統計,其中經濟史最為重要。然而在中國經濟學界,不少經濟學家對經濟史的功用和作用缺乏清楚的認識,甚至貶斥經濟史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真正將經濟史研究與經濟學研究融會貫通的中國學者,至今并不多見,這就使得經濟史與經濟學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狀況一方面使得中國的經濟史學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另一方面經濟史研究的嚴重滯后也影響了理論經濟學研究的突破,針對目前這種狀況,筆者試圖通過闡述經濟史與經濟學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期引起經濟史學界和經濟學界同仁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一、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
經濟史是研究過去的、我們還不認識或認識不清楚的經濟實踐。因而它只能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其他都屬方法論,經濟學理論是從歷史的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實踐中抽象出來的,但不能從這種抽象中還原出歷史的和當時的實踐,就象不能從“義利論”中還原出一個“君子國”一樣。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而不是流,熊彼特對此有精辟論述,他說“經濟學的內容,實質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的經濟現象”,“歷史的敘述不可能是純經濟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屬于純經濟的‘制度方面的’事實,因此歷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讓我們了解經濟與非經濟的事實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種社會科學應該怎樣聯系在一起”;“我相信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歷史的經驗,而經濟學家在其他條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二、經濟史與經濟學的辯證關系
“經濟史是經濟學的一部分”。但經濟史與經濟學并不是相互包含或溶為一體,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論。所以說,經濟史又是與經濟學相互獨立并平行的分支學科。經濟史與經濟學說史不同,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本身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它是經濟學的流,而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
在科學哲學意義上,經濟學的方法主要是實證方法。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認為,任何科學或理論都來源于經驗和事實,任何理論的假設或命題,都必須接受經驗事實的檢驗,只有經驗事實才能證明知識的正確性。這種方法的本質,簡單說就是用經驗和事實說話。而直接用經驗和事實說話,正是經濟史的根本特點和根本優勢。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實證工具,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第一,經濟史所提供的經驗或事實是大量的;第二,經濟史所提供的經驗事實比經濟學家所感知的現實經濟世界要可靠得多;第三,經濟學家可以利用經濟史提供的經驗世界,對經濟學的假設和命題進行“試錯”式研究;第四,經濟史世界最適于經濟學“溯因法”研究??茖W研究離不開假說。一種假說是所謂“解釋性假設”:即建立一個假說或理論,用來解釋經驗和歷史,即闡釋歷史。但經濟學假說是從大量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公理性”假說,經濟學從這個假說出發,對經驗和現實進行推理性研究。從根本上講,經濟學的任何假設和命題,都必然來源于經驗和事實。但經濟學研究不可能完全從經驗和事實的歸納開始,已有的理論成就,具體說就是符合經驗事實的假設,同樣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起點。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然而,本來作為經驗科學或實證科學的經濟學,一旦以假設作為研究起點,就有可能走進形而上學誤區,即經濟理論的驗證,不是依賴于理論對經驗事實的相符性,而是依賴于自身邏輯的嚴密性。所以,經濟理論的正確性,就取決于假設的正確與否。
三、經濟史學的范式及其創新
經濟史學家作為獨立的學科,也應有自己的獨立范式。但是,經濟史學作為經濟學和歷史學的邊緣學科,其范式必然介于兩者之間,既有經濟學范式的特點,又帶有史學范式的特點。但經濟史屬于經濟學而不屬于史學,它與史學的共同點僅僅在于考察對象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疊,敘述方法上有一定的時序性,以及用史料說話,但在研究者的信念、觀點和方法,特別是采用的理論模型上,基本上都是經濟學的。就西方經濟史學來講,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以及熊比特的創新理論等等,都成為經濟史學有別于歷史學的信念、觀點和方法。
但就中國的經濟史學來講,基本還是以史學范式為主導,目前的經濟史家大多還沒有習慣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一方面是由于從事經濟史研究的學者大多出身于史學界,所接受的經濟學訓練比較少,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較少經濟思維;另一方面,也由于經濟學家大多不屑于經濟史研究,忽視了經濟史對于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作用,所以,還沒有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理解經濟的歷史。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沒有實現與歷史學的良好結合,因而沒有形成獨立的經濟史學范式。
對于經濟史,經濟學者和歷史學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對于歷史學家來說,經濟史是“經濟的歷史”,僅僅是歷史中的經濟部分,是用歷史學方法研究歷史中的經濟問題,經濟史不過是歷史學科“類”中的一個“種”;而對于經濟學家來說,經濟只是要“按時序解釋經濟結構及其實績”,即從時間上解釋經濟結構和實績的演變, 是用經濟學方法來理解和闡釋的歷史。所以,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部分,其范式應該與經濟學范式更接近。換言之,經濟史學研究,一方面要依靠史實說話,但另一方面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用史實說話,卻要依靠經濟學提供的觀點和方法?,F代史學方法論認為,史料總是有限的,僅僅依靠史料作不出真正的歷史研究,而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史料,對歷史的過程進行分析和闡釋。這種史學方法論,與經濟史學方法論是一致的。所以,經濟史學范式革命的任務,就是采用經濟學的信念、觀點和方法,以及經濟理論模式,實現經濟史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
可見,經濟史的范式革命取決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但另一方面,經濟史的范式革命并不完全依賴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相反,經濟史的范式革命也有助于經濟學的范式革命。目前,許多學者都指出了新古典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就是脫離實際經濟生活,走入一個盡善盡美的邏輯世界,甚至走進一個數學模型構成的公式化世界而不能自拔。從根本上說,就是背離了原有的實證傳統而走向了反面,西方經濟學出現了范式危機。然而,主流經濟學范式革命至今仍未使原有范式被新的范式取代。這一方面是由于主流經濟學范式仍是開放的,可以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合理成分,通過不斷的證實與證偽來實現理論體系的創新;但另一方面,還在于能夠徹底主流經濟學基本假設和主要命題的證偽性經驗事實的不足。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李嘉圖傳統,建立了一個及其嚴密的邏輯世界,而這個邏輯世界不可能用同樣的邏輯武器去擊破,而只能用事實證偽。所以,經濟史的范式革命可能成為經濟學范式革命一個重要環節,并為經濟學范式革命作出貢獻。
從本質上講,經濟史與經濟學都是“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這是兩個學科相互結合和相互提供方法論的基礎。事實上,經濟學與經濟史結合,是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優良傳統。遺憾的是,這個傳統到李嘉圖中斷了,不少經濟學家帶著“李嘉圖惡習”,逐漸背離了實證主義,陷入從邏輯到邏輯的循環論證;另一方面,經濟史也脫離了經濟學的分析傳統。這就使兩個學科成了“兩股道上跑的車”,越離越遠。這種經濟史與經濟學分離的狀況應該得到改變,這種改變有助于經濟學和經濟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高德步.世界經濟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摘要:實驗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學科,現代經濟學許多的假設是未經驗證的,在經濟學中引入實驗方法是必然的。從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出發,通過對最后通牒博弈的實驗分析,探究實驗經濟學的意義,以及實驗經濟學存在的局限和問題,得出了實驗經濟學是當今經濟學研究的革新,實驗方法也將成為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的研究工具,對經濟學方法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的結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了表彰弗農·史密斯將實驗作為經濟分析的一種工具,對經濟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于2002年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標志著實驗經濟學已經獲得了理論界的認可,實驗經濟學成為了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同時顯示了實驗經濟學的蓬勃發展,在理論界的影響日漸增強,并且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工作中。
實驗經濟學,是指讓實驗對象在設計好的可控環境下行動,借以分析人的行為,總結人的行為模式,驗證和修改經濟學的各種基本假設。如果這樣,經濟學家可以在設計好的可以控制的環境下,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經濟學的假設或者那些重大的發現做可重復性的實驗,來驗證其是否具有科學性。
1 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從歷史上來看,運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經濟的相關問題,得從1738年的“彼得堡悖論”算起,距今已經有270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被后人認為是學科開端的是1948年張伯倫在課堂上進行的供給和需求的實驗。弗農·史密斯在1962年發表了《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這篇文章不僅標志著實驗經濟學在主流經濟學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也為此后實驗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許多經濟學家從事到實驗經濟學的研究中來,經濟學的實驗方法也讓更多的經濟學家所接受,實驗經濟學在經濟學理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對經濟學方法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源于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三股思潮。
第一股思潮是,1931年,薩斯通對效用函數的實驗研究拉開了實驗經濟學序幕,薩斯通用實驗的方法確定了個體的無差異曲線,大約20年后盧西斯和哈特在考慮了現實中的利益刺激后,重新進行了薩斯通的實驗。1950年阿萊提出了對人們在面臨不確定性下的選擇進下行了實驗,發現實驗結果與期望效用理論的不一致,也就是著名的阿萊悖論,這是最早通過實驗提出的對期望效用理論的懷疑。
第二股思潮是,1950年,決瑟爾和弗魯德構造了著名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但早期的博弈實驗都是圍繞著重復的囚徒困境及其變型展開的,納什曾經指出實驗中存在許多的局限性,例如很難在零和博弈中將參與人的行為視作重復博弈,不同階段的人的選擇也不一致。
第三股思潮是,1948年,張伯倫教授首次在課堂對市場進行了實驗,建立了一個實驗性市場以檢驗競爭性市場均衡的條件,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與競爭性市場均衡結果不一致,但是這也就啟發了當時他的學生弗農·史密斯,史密斯到珀杜大學工作的第二年,在課堂上以他的學生為對象進行了競爭性均衡實驗,與張伯倫教授的實驗中一對一的交易方式不同,他使用了證券市場所采用的雙向口頭拍賣的集中交易方式,他發現即使在很少的信息及適度數量的參與者的情況下,市場也能很快地收斂到競爭性均衡。由此史密斯證明了大量的,具有完美信息的經濟人不是市場效率的要求,這與人們習慣的經濟理論有著根本的不同,也就是在1962年,史密斯將多次的實驗的結果組成論文即《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發表在了權威雜志《政治經濟學》,也被認為是實驗經濟學誕生的標志。
2 實驗經濟學中的實例分析
一個很著名的被稱為“最后通牒博弈” 的游戲,該游戲的規則是:兩人分一筆固定數額100元獎金,A首先提出分配方案,然后B來表決,即A提出的方案是給B一個數額x(0x100)元,那么A可以得(100-x)元,由B來決定是否接受該方案,如果B接受這一方案,則按照這種方案進行分配,如果B不接受此方案,那么兩人將一無所得。
在該游戲中,如果我們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只要讓x>0,那么B就應該接受,即A提出x=1,A得99元,B得1元,B會接受,甚至x更小,只要x>0,B也會接受,否則兩人得到的獎金將會是0,也就是說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得到1元的效用大于得到0元的效用,那么B就會同意A的方案。但是事實上不是如此,設想一下,在如此懸殊的比例下,如果換成你是B,你也會覺得太不公平了,A為什么可以拿走那么多的獎金,所以你會拒絕接受B提出的方案,假如將角色換一下,由你來提出方案,大部分會選擇給B50元,這樣的話,B會更容易接受,可這種想法不是所有人的想法,任何的推測就顯得毫無意義,就必須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找尋其中的規律。
為此,我做了這樣一個關于“最后通牒博弈”的實驗,我選擇了45個人作為我的實驗對象,事先不給他們任何限制,由他們自由選擇可以分配的方案,即為B提出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實驗的結果是31人選擇將該筆獎金平分,即A和B各得50元,還有8人提出的方案是給B大于給自己的獎金,即x=51 得49元, 另有5人選擇給與B更多的獎金,即使A得到的獎金更少,否則B會拒絕接受A提出的方案,在這次的實驗中只有1人選擇了給B最少的獎金,即x=1,A得99元。按照“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那么我的這次實驗結果完全和“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同,即x較小的時候,人們是會拒絕這種方案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
由于我選擇的實驗對象的樣本數量太少,也沒有完全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原因,所以實驗的結果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支持我的看法,但是我們通過“最后通牒博弈”的實驗可以發現,現有經濟理論的假設是有問題的,并不是所有的假設都正確,像“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一定正確,說明人們在決策中考慮的除了利益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不是完全從本身利益出發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獎金的金額、公平性等因素會導致人們的選擇不同,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人們的選擇不同,因此不同國家的人們選擇的分配方案是不同的,也就表明了與“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不同的。而我們可以利用更加規范化的實驗使實驗具有可重復性和可控性,所以在類似地條件下,不管誰參與的實驗都可以得到相類似的結果。
實驗經濟學涉及了很多的實驗,涉足的領域有:個體決策實驗、博弈實驗、市場實驗、拍賣實驗、風洞實驗等等,在實驗經濟學方面,需要更多的實驗經濟學家做出更多的實驗,以驗證經濟學的合理性。
3 實驗經濟學的意義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是經濟學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已經逐漸進入到主流的經濟學當中,通過實驗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實證方法是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它的范式就是提出理論假設并力圖避免和消除人們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然后在理論假設上建立數學模型并推導出主要的結論,最后對理論結果進行經驗實證,由此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其實,這樣的方法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著缺陷,即理論的假設和數學的推導往往會排除掉人們行為中的非理性行為和不確定因素,是以人們為“理性經濟人”為前提假設的。實驗經濟學就繼承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第一,實驗經濟學是以人們可以非理性、有偏好的行為人取代了以往的“理性經濟人”假說,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來取代單純的數學推導,解決以往實證研究的高度抽象的與我們現實世界不一樣的問題。
第二,實驗經濟學可以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論證,同時可以操控實驗條件和實驗變量,排除那些非關鍵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對實驗的影響,也就克服了經驗檢驗的不可控性的缺陷。
第三,實驗經濟學可以重復實驗來進一步論證,用現實的數據代替歷史數據,那就克服了以往的經濟檢驗的不可重復性,使得經濟學理論會更加具有說服力。
第四,實驗經濟學的興起促進了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拓展了經濟理論的研究成果,同時使經濟學的研究更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把人們的決策行為當作了研究的對象,讓人們參與到實驗環境之中,使人們更具有機會分析他們親身參與所產生的信息,把一些經濟運行的過程納入到了研究領域當中,以便于人們發現更符合現實的經濟規律。
第五,實驗經濟學的文獻增長迅速,在《經濟學文獻雜志》的分類體系中增加了一個專門的項目——實驗經濟學方法,催生出了新的經濟學科。
4 實驗經濟學的問題和局限
實驗經濟學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僅僅四十多年的時間,仍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方面,盡管我們知道有部分的實驗確實取得十分成功,但是實驗經濟學的局限性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實驗經濟學家們不單單要掌握好經濟學,還要系統的了解實驗所要涉及到的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我們知道,實驗經濟學的目的是要研究現今的經濟,揭示現今經濟運行和人們行為的規律,但是即使實驗也不可能完全地模擬現實的生活。如果與現實越接近,就需要引入更多的變量,實驗的控制難度就會加大,使得實驗會越來越難控制,使數據最后也更加難以處理,得不到實驗想要得到的結果。
實驗經濟學中,實驗的參與者的主觀性將會影響到實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實驗經濟學家在設計實驗方案的時候,不能夠完全排除個人的偏好和非理性行為,那些實驗參與者在實驗時有可能會考慮設計實驗方案的人,從而有意識地完成實驗的期望,導致實驗的不真實,這樣的主觀因素將是對實驗的極大挑戰,也就會造成許多相同的實驗由不同的實驗者設計或者不同的實驗參與者執行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
因此,許多著名的實驗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相同的實驗由不同的研究者設計或者由不同的實驗參與者執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目前還沒有好的系統和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5 總結
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較早地配備了獨立的理論體系,但是與其相應的實驗檢驗卻相對滯后,實驗經濟學一經產生,立即顯示出它的蓬勃生命力,隨著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實驗經濟學將會轉而會解決更為實際的經濟問題。實驗經濟學和其他經濟學理論學派不同,它不是以相對獨特的理論體系為特征,而是對經濟學研究方式的革新。
實驗經濟學是研究人們行為的經濟學,它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其他的學科的共同發展,它揭示了古典經濟學的缺陷,并且為此提出了經濟學的前進方向,實驗經濟學是發展歷史比較短的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學科,是一門實驗的學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知道,隨著實驗環境和實驗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實驗經濟學的發展會更加完善,一定會對主流經濟學產生更加重大的影響,成為經濟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
參考文獻
[1]張淑敏.實驗經濟學的發展與經濟學方法論的創新[J].財經問題研究,2004,(2).
[2]高鴻楨.實驗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3]蔣媛媛.實驗經濟學的理論綜述[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4,(1).
[4]約翰·海.微觀經濟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183-185.
[5]肖信東.實驗經濟學:一種新方法[J].經營管理者,2008.
[6]弗農·史密斯.經濟學中的實驗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7]葉澤方,方齊云.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論演進[J].經濟學動態,2002,(9).
1.分析城市經濟學的基本含義。
通常來講,城市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是城市在實際的生產、成長以及城市鄉村融合的發展中經濟關系以及規律的一個經濟方面的學科。在現實工作過程中,實現經濟價值已經變為城市進行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對于城市經濟學的相關研究也開始從之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關領域當中,進而來對城市的相關規律以及各種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發現。
2.對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實際意義進行分析。
現階段,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城市已經成為了社會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結構,城市的實際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們的實際生活質量水平,同時還會決定環境的發展。對城市經濟學進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對城市發展規律與生產關系進行探討,其具體研究的最終結果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的發展方向。同時,其結果還可以對城市的活力進行有效的評估以及預測。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經濟學的最終結果能夠有效揭示城市發展當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要想對環境與生活間的發展,就一定要實行城市經濟學的實際研究。
二、對城市經濟學的基本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1.分析城市經濟學的具體研究領域。
在上個世紀時,城市經濟學就已經成為了一個重點性學科?,F階段,隨著城市區域的逐漸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漸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城市經濟學的實際研究范圍。之后,國家開始重視城市經濟學的相關研究。下面具體介紹國際城市經濟學研究的三個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經濟學的研究重點變為城市化以及生態平衡;第二,城市當中有著逐漸加快的人口流動,造成了城市當中的就業、資源利用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就成為了城市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方向;第三,競爭力以及發展對比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2.分析城市經濟學的實際研究手段。
在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實際過程當中,應該有相對比較嚴謹的手段來進行有效的指導,這樣可以有效保證研究的手段以及結果富含可觀性以及真實性。通常來講,能夠將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具體手段大體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運用區位分析的研究手段,該方法主要是研究城市經濟學當中所包含的微觀部分。第二類是在宏觀角度對城市經濟學進行研究的手段,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將城市當作一個整體。
3.分析城市經濟學研究的一般結論。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學研究的發展,在其研究的所有領域當中所得出的結論對于基本國情都非常的符合,具體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首先,在相對宏觀的研究過程中,對城市化的城市圈以及道路的進化問題進行研究,覺得城市的實際發展主要是道路的最終形成,這就導致我國將道路建設作為重點;其次,對城市發展以及經濟發展間存在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經濟結果發展出現不均衡的現象會造成城市的不均衡發展。然后,對城市化水平當中的測量問題進行分析,得出城市當中城市化測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城市當中的常住人口數量。
4.分析城市經濟學在實際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很多社會學的相關領域當中,經常會出現實踐與理論脫節的情況,同時這也屬于城市經濟學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其在理論方面的研究極其薄弱,研究的基礎基本都是現在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所以,當相關的管理人員將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結果運用到城市管理方面時,根本就可以起到充分的推動作用,進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并否定了其研究的實際結果。在城市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當中,不合適的經營觀念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弊端。
三、對城市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1.進一步細化城市經濟學的具體研究領域。
通常情況下,對城市經濟學研究當中所具有的前瞻性進行追求,能夠保證其研究的具體結果富含預測方面的功能,可以在城市發展的實際過程中起指導性的作用,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這屬于是現階段研究城市經濟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需要進一步細化城市經濟學的實際研究領域。這就需要城市經濟學不僅僅要研究宏觀以及微觀的經濟,還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探討城市以及文化發展的機制,對城市、文化以及經濟三者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有效的解釋。經濟以及文化之間的發展屬于是相互聯系的,城市不同就會存在不同的文化,同時還會有不同的經濟狀態,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發展歷程以及趨勢。進一步細化城市經濟學研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預測城市的實際發展。
2.對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有效創新。
對于城市經濟學的研究來說,運用訪談以及調查的方法進行微觀方面的研究,同時運用文獻分析以及對比的方法進行宏觀方面的研究,這樣的方法僅僅能夠對現在城市經濟學的相關要求進行一定的滿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創新相關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對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創新具有非常強的前瞻性,具體的創新方法有探索城市發展的共同點、橫向以及縱向的對比、跟蹤調查等,這些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研究結果進行有效的預測。除此之外,城市當中的各個區域實施具有對比性的實驗也會變為之后進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經濟性研究的過程當中進行方法的創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其具體的研究提供足夠的動力。
3.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會有更加廣泛的作用范圍。
通常來講,城市的發展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主要有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等,快速以及方便的信息方面的交流能夠先進化城市經濟學的實際研究方法,同時還會增大其研究結果的實際作用范圍。在已經實現信息化的今天,對于城市發展的研究結果會非??焖俚谋幌嚓P的經營者進行接收,根據城市發展的實際狀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有效的完善,該方法已經變為現在大部分的城市經濟學研究結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除此之外,現階段大部分城市經濟進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是跨國公司,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經濟學研究成功的作用范圍,同時,跨國公司利用該結果進行有效的發展,這也屬于是其結果作用范圍拓展的一個具體的體現。
4.政府將會對城市經濟學進行大力支持。
通常來講,城市經濟的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經濟、社會以及自然的實際發展,因此會讓政府對其進行高度重視。在我國,城市經濟學屬于是二級學科,該學科的地位能夠要求城市進行本科以及研究生相關專業的設置,在教育條件足夠的城市當中,還能夠設置博士后的流動站點。現階段,城市經濟方面的相關研究已經在逐漸發展,這也就帶動了政府對于城市經濟學研究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四、結語
關鍵詞:流通、生產成果、商務經濟
一、流通與流通經濟學
流通,從本質上講其可以說是一種流動,但基于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其所包含的范圍比較寬泛,例如對于研究人體結構,我們可以說人體血液的流動也是一個流通的過程,對于研究大自然的環境變化,我們通過研究空氣的流動、海水的流動等等,總而言之,所有的物質流動都可以稱為流通過程,而本文所研究的流通是基于經濟學的范疇來進行。
從經濟學范疇來講,流通是一種商品或產品的流動,從傳統意義上說,我們所說的流通只包含了商品的交換與流動,商品指的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而流通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么一個交換的過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信息時代的到來,流通不僅僅指的是商品的流動,而包含了資金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等等,同時也不僅僅是指一種實物流通,也可以是一種無形服務流通。但這一切都包含著一個共同點,即流通是將產品從生產范疇過渡到消費范疇這么一個過程。
流通經濟學就是以流通為根本的一個學科,其反映了產品流通的本質,當然,這里所說的產品包含了兩種含義,一是有形的商品,如穿的衣服,吃的米飯,住的房子,行的汽車等等,二指的是無形的產品或者說是服務,特別在這么一個時代,這種服務日漸明顯化,如衣服的退貨服務、汽車的保修服務等等。因此,流通經濟學應該把流通作為其核心概念來進行產品流通研究,如何進行產品的資源優化,通過什么有效途徑把產品流通出去,如何做好保修保障等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疇,這就要求我們從產品的購置、加工、運輸、營銷等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實施。
二、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重構流通經濟學
上文說到,對于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應以流通作為核心的概念來進行,但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流通經濟學究竟屬于哪個范疇,政治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難以界定,其次,流通一詞比較含糊混淆,其難以與貿易、商業、營銷等等詞匯區分開來,因此難以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一個行內術語――商務來表示,因此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重構流通經濟學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
商務,簡單來說,是一種交換活動,這種交換活動與商業行為和服務行為相關,而商務經濟學正是研究這樣一種商業行為與服務行為的運作規律的一門學科。商務經濟活動是包括了所有流通經濟和服務經濟的一種活動。商務經濟學不僅研究的是國內的經濟行為,同時也兼顧國外的經濟行為,同時也把國內外的行為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分析。商務經濟學首先是覆蓋整個流通和服務領域的經濟學。商務經濟學首先要研究商業活動的規律。包括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運營規律。除此之外,商務經濟學還要研究與服務有關的經濟理論。服務作為無形產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生產業和生活業的發展演變規律,研究服務業發展與商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擴寬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傳統的流通經濟學,研究的只是一種有形商品的實物交換過程,從商品生產出來流通到消費者的手中,期間并無太多的交集,但商務經濟學則從一個新的范疇來研究,即服務,特別隨著電子商務這一概念的出現,我們買賣的交易不僅僅強調產品的質量與功用,同時也強調一種服務的態度,服務的意識,服務的精神,而如今的淘寶網、當當網等這些網站的出現,正是很好地體現出來這一點,對于服務態度好的商家,顯然我們更樂意也更愿意去購買他們的產品。因此,拓寬了研究領域的流通經濟學不僅僅局限于商品的交換,也應強調服務意識。其次,我們也越來越了解到一種變化,即我們交易方式的改變,傳統中的交易一般都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如今,我們可通過網上交易,以前走幾公里路給的一個東西,如今一個快遞明天便可到達,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流通方式的改變也要求我們的服務精神盡善盡美。因此,商務經濟學的電子商務研究,無疑給流通經濟學提供了一種巨大的流通生產力。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拓展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空間。傳統的流通經濟學研究的空間只局限于國內的流通與貿易,比較缺乏對于國際間貿易流通的研究。而商務經濟學不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研究,同時也能夠兼顧跨國流通的研究,實現了國內外流通與貿易的結合與統一。比如對跨國公司商務行為的研究,把國內的公司、國外的公司和跨國的公司的流通手段、貿易功能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可得出比較全面的流通信息,特別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流通經濟學不僅要研究國內的產品服務,也要研究國外的產品服務,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產品流通到消費者的手中。
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研究流通經濟學,明確了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以前眾多的研究流通經濟學的過程中,流通經濟學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正確的定義,從而也使得其研究方法和方向也層出不窮。但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我們可以以其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研究。唐?埃思里奇曾把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描述為以下一般步驟: (l) 識別問題;(2) 限定研究目標;(3) 提出假設,提出預期結果以及研究方法;(4) 設計研究程序;(5) 獲得適當信息;(6) 解釋結果并得出結論。我們在研究流通經濟學時,要分析研究的問題是屬于專題性的?學科性的?還是為研究其對策。顯然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構建流通經濟學應將其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應按照唐?埃思里奇這種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來進行,從而才能明確流通經濟學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升流通經濟學的學科地位。
三、從商務經濟學中得出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框架
基于上文分析了商務經濟學對于流通經濟學的重要性,以下我們探討出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流通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研究流通與流通經濟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包含流通的內涵與外延,流通的本質,流通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歷程。第二、流通的要素與分類。如可將流通可分為商品流通,資金流通,信息流通等等。第三,流通的功能、結構、渠道。具體是流通可帶來怎樣的影響,可通過什么方式渠道去促進商品的流通。第四,流通經濟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流通的經濟學理論與管理學理論的聯系。第四,流通經濟行為的運作規律。第五,基于不同空間的流通經濟行為。如可研究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間的流通經濟行為特點。第六,流通經濟的規范與政策。對于流通經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有怎樣的規章制度和運作條例。
四、結語
隨著經濟、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流通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流通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經濟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本文是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下,去探討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概念,范疇以及其研究的框架。既是為流通經濟學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同時也提出了把流通經濟學當成一門學科去進行研究,希望能通過對商務經濟學的研究去促進我們對流通經濟學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希望給日后研究流通經濟學的學者做一個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冉凈斐.重構流通經濟學:基于商務經濟學的視角[J].企業活力 2012
國際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談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皾M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4.處理好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不同高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高等數學等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課程,而國際經濟學又是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在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國際經濟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認識到國際經濟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量及其開課時間等進行科學安排,對于學生已經修過的課程的知識點要加以回顧,對于學生尚未修過的其他專業性課程的知識點要予以介紹,以體現學科之間的承接性和過渡性,并不斷幫助學生去認知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