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產生的影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會計;金融穩定性;研究
前言:
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不能把責任都歸結到公允價值會計身上,金融專家應該結合時展的特點,全面的對金融危機進行分析,從而找出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公允價值會計具有促進金融經濟的穩定發展的作用,通過提供透明的信息,使人們能夠及時掌握金融經濟發展的特點和方向。因此,只能說公允價值會計只是產生了風險信息,而不是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
一、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的運用
1.公允價值會計隨著金融危機的轉變
公允價值會計的表現形式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后差異較大。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的經濟受損,我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的發展出現衰退的現象。尤其是我國的房地產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波及,使得我國房屋的價格不斷的升高,人們在選擇購房時,都成為了金融危機下的“房奴”。隨著房屋價格的飆升,人們無法接受這種高額的住房,在購買房屋時就會選擇貸款的途徑來購買,逐漸產生了資產抵押的現象。經過公允價值會計對其資產進行計算之后,固有資產都產生了貶值的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公允價值會計也逐漸成了人們認為是引起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通過金融專家以及金融投資者發表的不同意見,使得很多國家都減小了公允價值會計所行使的權利,減弱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公允價值會計也在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進行著轉變。
2.公允價值會計對金融穩定發展的影響
公允價值會計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引起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允價值會計引起的周期效應,從而影響了金融危機的穩定發展。公允價值會計對經濟的計算不僅可以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且不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下降的情況下,公允價值會計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收益情況,所以,在公允價值會計參與到經濟發展中來時,往往會傳遞出經濟受損的情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允價值會計計算也促進了經濟平穩的發展,公允價值會計會反映出經濟市場的波動,使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受到了同行業之間的巨大影響,使其更加容易掌握緩解的措施,來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
3.對金融危機進行有效的反思
在分析金融危機產生原因時,公允價值會計都會從自身找到容易引起危機發生的原因,也產生了很多會計信息不全的紕漏,公允價值會計計算的過程中,認為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影響著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據公允價值會計對自身問題的不斷探索,我國會計界也要從根本出發,對內部的信息處理進行管理和監督,杜絕危機發生的可能,要懂得制定有效的措施,來規范會計的行為,整理會計界的風氣。根據反思也發現了公允價值計量存在很多的不足,在金融危機發生時,公允價值計量的價格不一定能達到公允的標準,金融危機使市場的經濟波動非常大,而企業的經營卻沒有那么大的浮動,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時市場的價格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發展情況。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對產品價值的估測不準確,這樣確定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據很多方面的因素來確定,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來制定合理的經營模式和資金的適應。
二、金融穩定情況研究
1.影響金融穩定性的原因
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情況下,金融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中中央銀行的監管、貨幣的流通以及金融的管理都是影響金融穩定性的因素。中央銀行作為防范金融危機的有效措施,具有著維持金融平衡發展的責任,減小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貨幣要保持暢通的流動,解決資金運作緊張的問題,中央銀行對金融的監管也很重要,要及時掌握金融市場的變動,以便做出有效的措施,來避免金融不穩定的現象發生。影響金融穩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中央銀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對金融市場的交易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爭取在第一時間掌握好金融的發展情況,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實際的幫助。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國很多行業來說,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人們在為危機擔憂時,應該想出更好的方案來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只有我國金融行業持續不斷的發展,我國金融的穩定性才能不斷的提高,金融市場的發展才能越來越長遠,實現我國經濟壯大的發展目標。
2.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保持金融穩定性
隨著金融危機的產生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金融市場應該加大金融創新的能力,來合理的發展金融穩定性,金融危機使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市場正是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經營,才能更好的適應宏觀金融市場的需要。金融企業部門應該明確知道,金融創新是可以促進金融穩定發展的,可以抓住市場的發展需求,創新的過程應該結合金融企業的自身發展情況,創新出新的主體經濟,根據現有產品具有的特征,不斷探索和創新出新的適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實現了金融的創新可以使貨幣更好的流通,更多金融交易的過程也更加簡便,有助于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金融企業要高度重視金融創新的重要性,提高金融交易的活躍程度,不斷創新出金融產品,增加企業的業務水平,提高金融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發生給全球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于經濟危機的抵抗能力有限,給我國很多金融企業造成了經濟損失,也破壞了金融穩定性。公允價值會計很長時間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引起金融危機的最大原因,隨著金融專家對金融危機的不斷分析,逐漸探索出了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中起到的作用,證明了公允價值會計并非罪魁禍首,只是向金融企業傳遞了金融危機存在的信號。所以,人們在分析金融危機時,要全面的結合時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從而找出原因,進而驅使金融穩定性隨著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及時的創新來應對市場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旭東.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J].會計研究,2011,10(25):102-103.
[2]丁友剛,梁冰.對我國商業銀行呆賬準備金提取及核銷制度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2010,15(45):48-49.
[3]李明.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計價模型與實證會計研究--兼評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現狀[J].會計研究,2012,45(12):425-426.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應對策略
金融危機給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帶來嚴重影響,我國也不例外。金融危機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還給我國文化發展帶來一定影響。高校教育是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面臨新挑戰。
1.金融危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1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帶來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社會意識范圍,是在一定階段內為了實現某一種特定目標或者經濟利益而對大學生進行有意識和有規劃的思想政治影響,屬于一種文化實踐活動。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文化領域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立場和政治觀念教育。此外,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為了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1]。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實際形勢相結合,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題和新內容。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反映時代需求和特征,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跟上時代步伐。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戰。
1.2給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的挑戰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學校這個小環境中進行的,但更是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進行的,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制約性。應該考慮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因素。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效率變得越來越緩慢,導致很多企業破產,下崗人員越來越多,對整個社會發展及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響。經濟收入持續低下,就業崗位越來越少,給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造成影響。
1.3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的挑戰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發展。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占據主體地位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順利展開[2]。但是金融危機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與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發展敏銳性有直接聯系,教師是否具有金融危機意識和知識等都會對教育效果造成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自身都沒有經歷過金融危機,所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應對。
2.針對挑戰的應對措施
2.1加強學生對金融危機的本質教育
受到我國教育機制的限制,現階段知識越分越細,高校教育中只有經濟專業的學生了解金融危機的產生和影響,其他學生對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和結果不無所知,并不了解。因此一些學生擔心找不到工作,從而引發恐慌,甚至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多涉及一些關于金融危機的知識教學,讓學生了解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讓學生理性對待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之前做好相關準備。應該讓學生明白金融危機指大部分金融指標發生惡化,正常投資活動不能繼續下去,可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如股市崩潰、銀行倒閉及貨幣危機等,所以人們常稱之為系統性危機[3]。只有讓學生理解金融危機的本質,才能從容面對。
2.2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
金融危機的爆發影響學生就業,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感到恐慌,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受到工業經濟的影響,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觀非常統一,很多學生都希望畢業之后找到高回報和高滿意的工作,對于一些普通企業或者薪資水平不理想的工作,很多學生不愿意就業。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提醒畢業生改變這種高回報高滿意的就業觀念,將目光投入到有潛力的中小型企業中。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小型企業也在不斷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對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也給予了更高重視。因此,學生可以將就業目標定位為中小型企業,為學生提供良好鍛煉平臺。
2.3進行和諧社會教育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強調構建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創建和諧的社會,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不斷發展。金融危機下,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一些大學生甚至產生失望和悲觀心理,這種心理問題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加強和諧社會教育,讓學生明白中國政府正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恢復經濟創傷,促進大學生良好就業,最終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創造一個以生為本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和生活。
3.結語
金融危機使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挑戰,為了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加強金融危機本質教育,加強學生對金融危機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應對,此外,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提高就業率,同時加強和諧社會教育,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積極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各種挑戰。
參考文獻:
[1]田穗.從國際金融危機入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2014,14(4):28-31.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分析
隨著我國綜合國際的不斷增強,眾多國家都相繼與我國建立良好關系,并加強了經濟貿易往來。雖然我國目前在國際金融危機下所受到的影響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視其破壞力,必須加強對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的研究,時刻防范危機的爆發,以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一、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概述
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國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一旦發生金融危機,便會立即迅速傳導至另一個國家,并產生一些列的連鎖反應,造成多國多行業的經濟損失,這便是國際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主要由多種因素所導致,其爆發具有難以避免的特征。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主要分為四種形式。第一種是季風效應傳導,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國家,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相繼受到投機性沖擊,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傳導。這一傳導機制的典型代表為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1]。第二種是凈傳染效應傳導,這一傳導方式的引發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無法被宏觀基本面數據解釋[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實現和多重均衡理論,一旦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就會使另一個國家的經濟出現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等情況,形成“環的均衡”。第三種是羊群效應傳導,主要是由于小投資者相關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隨大投資者作出決策,從而產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第四種是溢出效應傳導,由于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貿易,因而,金融及貿易溢出也成為了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的途徑。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具體傳導方式
國際金融危機的具體傳導形式主要包括貿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傳導。貿易交易中的金融傳導,主要是在某一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出現了貨幣貶值、消費者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降低,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減少,從而使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的傳導形式。在這種形勢下,金融危機十分容易擴散,一國貨幣不斷貶值,其他國家的貨幣卻在不斷的升值,與其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出口貿易額會大大降低,而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資金流動量也隨之減少,雙方都會出現經濟受損的情況。例如美國在金融危機后,進口國外產品的數量不斷減少,與其有經濟聯系的國家出口額降低,獲取的經濟利益不斷減少,美國內部很多資產價值縮水,金融機構開始縮緊信貸,而對于具有超前消費意識的美國人民來說,這一措施對其正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經濟受損的同時,也引發了民眾的恐慌,并通過貿易交易的方式將金融危機傳導向全世界。金融渠道傳導,主要是以匯率和利率作為傳導方式,以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傳導途徑[3]。這一傳導方式與貿易交易傳導相比,具有破壞力更大、傳導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國緊密相連,一旦一國發生金融危機,貨幣貶值,也就會引發持有其國債的其他國家債券縮水,出現經濟虧損。該國從其他國家收回海外資金時,也會使相應的國家出現股市、房價波動等情況,導致他國企業經濟受損。
三、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抑制措施
為抑制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提升本國防御能力,應首先對出口市場進行調整,實現多元化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緊密,尤其是在貿易方面,則所產生的貿易溢出效應也就更加明顯。因而,在貿易交易上,不應完全依賴某一國家,而要適當調整出口市場,以多元化發展方式分散風險,有效減輕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其次,應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沒有征兆,但是在爆發前也會使經濟運行中的一些不足顯現出來,通過預警機制的建立,能夠及時將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來,并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時間、概率等進行預測,并便采取相應應措施,減輕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應加強跨國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會影響多個國家,尤其一些跨國金融機構,會出現較大的經濟損失,因而,國家應注重對這些機構的監管,并要求各機構間能夠形成良好合作關系,在一家機構出現金融危機時,減弱其向其他機構的傳導效果,避免金融危機的大規模爆發。
四、結論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聯系密切,一旦一國產生金融危機,將會快速傳導至其他國家,并形成大規模國際金融危機。因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傳導機制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調整出口市場、建立相應預警機制、優化各國跨國金融機構合作關系等方式,避免或減輕金融危機影響,以促進本國經濟健康發展。
作者:葉真卓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禾.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及對中國經濟影響和對策分析[J].中國外資,2013,6(6):36-37.
關鍵詞:金融危機 香港經濟體制 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11-043-02
當面對全球次貸危機的巨大沖擊時,金融風潮的連鎖反應對我國香港模式發起了巨大的挑戰。而這樣的沖擊在10年之前就曾登陸過香港。后的11年內,經濟大起大落,如“W”般的發展軌跡也牽動著大陸經濟的震蕩和變化。那這兩次金融風潮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呢?經濟跌宕的事實給我們調整香港模式帶來怎樣的啟發?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
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在理論上講“通常涉及到金融系統、投資和消費、實體經濟部門、社會信用等各個層次,是一種綜合效應,它包含著凱恩斯效應、威克塞爾效應、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p>
從金融危機對投資渠道的影響來看,當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率下降,債券市場首先會出現失衡,接著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在凱恩斯效應中,沖擊發生后,利率和債券價格發生變動,會導致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改變。當市場利率上升,間接融資減少,而債券價格的下降又將導致直接融資的減少,通過投資乘數,會成倍地放大為GDP的減少,形成金融危機。
從金融危機對生產結構的影響來看,當出現經濟衰退和消費需求下降時,生產企業由于庫存大量增加,短期內會大幅度減少生產,解雇工人,減少對供應商的原料采購。對供應商來說,意味著存貨超過正常水平,需要縮減生產,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減少消費需求。如此循環反復,把更多的產業和行業卷入危機,并由此引發社會上信貸鏈條的斷裂和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與蔓延。由于各國產業同國際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外貿依存度普遍較高,一旦某國的某一產業因產生非效率,就會影響國際上與該產業相關的其他產業的發展,出現大量公司的倒閉,從而使與之有密切聯系的金融機構壞賬驟增、經營困難,最終引發國際性金融危機。
從金融危機對消費的影響來看,當金融市場出現不利沖擊,例如股市崩潰、國際投機沖擊、社會化風險惡化等,首先影響到是市場信心。一些評論家認為,經濟危機最大的影響,不是經濟總量的銳減,而在于市場信心的喪失。市場信心一旦衰退或喪失,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發展陷入滯緩,使得經濟蕭條期延長,造成更大規模的衰退。
二、兩次金融危機在香港傳導原因的比較
(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在的第二天,亞洲金融危機席卷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以及我國香港,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地區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1.從直接觸發因素來看。香港是一個細小的開放經濟體系,內部市場很小,易受的周期性因素影響而產生較大的經濟波動。1997年,當面對大量國際金融市場游資的劇烈沖擊時,東亞各國或是貨幣貶值,或是要素價格下跌,造成金融動蕩。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炒家多次狙擊港元,造成利率扯高,資產價格大幅下降,金融機構破產,連帶實體經濟發生滑坡,甚至崩塌。
2.從內在基礎性因素來看。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金融中心,在面對來勢洶洶的國際炒家沽空港元、扯高利率時,香港為維持穩定,不得不在貨幣貶值,降低成本或者資產貶值,要素價格下調兩者間作出艱難選擇。由于政府力圖確保聯系匯率穩定不變,因而選擇資產大幅貶值,使得利率高企,銀根短絀,價格下調,因而連帶產生股市大跌,消費投資萎靡等負面影響。加上香港實體經濟結構不平衡,以股市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和以樓市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嚴重背離價值和購買力,逐漸形成泡沫。泡沫經濟成為香港受到金融風潮侵襲的內在重要因素。
3.從世界經濟因素來看。金融危機的迅速蔓延也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范危機的難度加大,各個經濟體之間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如當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印尼、日本的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時,作為印尼的第四大投資來源區,香港投資萎縮,損失巨大;同樣,我國香港也是日本重要的貿易伙伴,在港日資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在港分行被迫關閉,也使香港企業融資更加困難。其他地區的經濟危機也直接導致香港的旅游業收益大幅下降。
另有一些觀點認為,亞洲金融危機是西方國家對亞洲模式,尤其是對新生香港的一次蓄謀已久的“政經雙贏的經濟侵略”,因而認為以國際炒家為主角的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財富掠奪更是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國際因素。
4.從政策性因素來看。1997年祖國,“回歸”因素就像酵母一樣刺激著香港經濟的發展,也激勵著國際資本在香港的投資,經濟信心直線走高,“中國概念”被成倍放大。紅籌股、H股以及引發股價飆升的“染紅效應”,使得港股市盈率高至2000以上,要知道80年代初的日本,當股票市盈率達到60~70時,股市幾近崩潰,因而2000多的市盈率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泡沫之盛,令人瞠目。因而回歸效應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香港經濟自身過熱的弊端,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股災在所難免。
(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金德伯格研究發現,危機每隔十年輪回一次。危機是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風險會尋找經濟中最薄弱的部位釋放出來。市場一體化使得資本市場正在成為危機的突破口和傳導渠道。因此,談及這次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影響,首先要從世界因素入手。
1.從世界經濟因素來看。盡管這次危機爆發不是由西方國家“蓄意制造”的,源頭也沒有直接針對香港本土,但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格局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的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如蝴蝶效應般,也將傳染給其他各個地區,香港自然無法幸免。
2.從觸發因素來看。對于香港而言,其堅守聯系匯率制,港元與美元相掛鉤,因此香港匯率穩定依賴美元穩定,而當美國經濟發生波動時,香港經濟自然會產生同步的影響。如今的美國經濟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很快傳染到了香港,滲透到香港的各個行業領域。
3.從內在基礎性因素來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集著世界各大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虛擬經濟繁盛異常,與世界金融聯系極為密切。而香港的債務市場也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市場。同時,香港還是世界活躍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心。當美國金融出現劇烈震蕩,華爾街一片蕭條之時,各個金融機構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在香港被逐個推到。這一點有別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香港持續多年的高通脹率也是促發經濟危機的內在基礎性因素之一。盡管在亞洲金融危機過后長達68個月的時間里,香港經歷了持續的通貨緊縮狀況,但從2003年后期經濟恢復以來,高通脹率又見端倪,高通脹與低利率產生的實際負利率導致香港銀行“脫媒”現象嚴重,大量資金流入證券和房地產市場尋求價值增值。這些市場在過度需求拉動下虛擬泡沫不斷增大,反過來進一步惡化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
三、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經濟產生的影響
正如前文傳導機制的分析,金融危機往往是由金融行業逐步擴散著整個經濟實體的,兩次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大體有相似性。所以在探究影響時,本文將偏重于2008年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影響。
1.失業問題。全球金融危機觸發香港連串裁員潮。香港特區政府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8月至10月香港的失業率為3.5%,較7月至9月微升0.1個百分點,但已是過去一年新高。零售、運輸及進出口貿易業成為失業重災區。有人力資源顧問指出,農歷新年后的就業市場將會非常嚴峻,預期失業率在明年中上升至5%。
2.樓市問題。香港地域面積僅為1096平方公里,但平均滯留人口卻高達1120萬,土地和樓宇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房地產業的高額利潤誘使幾乎所有資金雄厚的港內大企業集團涉足該行業,許多投機商利用市場供求失衡大肆炒作哄抬樓價。在這些因素刺激下,香港房地產市場維持了多年的持續興旺,同時樓市超買嚴重,積聚了相當的投機泡沫,調整在所難免。
3.財政赤字。自以來,連續出現六年的財政赤字。在收入方面,由于樓市持續低迷,土地收益、來自地產公司的利得率稅、物業交易印花稅等相關收入出現結構性下調。支出方面,在通貨緊縮的影響下,政府名義開支增長率高于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從而加劇了財政赤字的擴大。
4.旅游與消費。金融危機引起該區域內各國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客觀上降低了境外游客在這些國家旅游的費用。而在聯系匯率制下,香港旅游業在價格競爭上處于劣勢。
消費方面,在香港,居民財產的相當比例以股票和樓房保值形態存在,它們的升跌直接影響居民現有財富水平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港股大幅下跌及樓市調整令居民財產損失嚴重,由此產生的負面財富效應將促使個人削減消費支出,連帶物業行情也出現的調整,加上就業前景不明朗,消費者的欲望大大降低。
5.貿易表現。香港屬于外向型經濟,出口對經濟發展極其重要,在金融海嘯下,以美國為主的經濟環境轉差,大大降低對商品的需求,香港出口業首當其沖。
綜上所述,兩次金融危機在傳導機制的作用下,雖起因各有不同,但都對香港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何解決問題,化解危機,以及如何穩定長期經濟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范愛軍.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機制探析[J].世紀經濟,2001(6)
2.姚國慶.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一個綜合解釋[J].南開經濟研究,2003(4)
3.郭國燦.回歸十年的香港經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7
4.約翰.卡爾弗利(美).泡沫――從股市到樓市的繁榮幻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曹元芳,關超等.美國次貸危機:原因、機制、教訓[J].華北金融,2008(5)
藝術品市場發展考察
1929年美國開始出現了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隨后又擴散成為全球經濟的大蕭條,最后波及到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我們從客觀上分析,1929年在經濟大崩盤之初,全球的藝術品市場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但到了1931年之后藝術品市場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和影響。據有關資料顯示,1931~1932年期間蘇富比拍賣公司的利潤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在1934年佳士得拍賣行的一次拍賣上,18世紀歐洲名畫家隆尼的一幅曾于1928年以70萬美元成交的作品無人競價,最后以6.5萬美元成交。這一事件引發了肖像畫市場的跌價狂潮。從經濟危機到藝術品市場危機來看,似乎不是隨勢暴跌,而是呈現出一個間斷慣性下降的趨勢和特點。
從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發生的崩盤情況來看。當時受到美國股市崩盤的影響,隨后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開始狂跌。但是藝術品市場卻在1988 1990年之間持續繁榮,這個時期藝術品市場的表現就是高價作品的成交紀錄不斷被打破。直到1990年5月凡?高的《加歇醫生》拍出了創紀錄的8250萬美元的成交價。但從那個時候開始,藝術品市場就步入了下降和暴跌的狀態。從這次的金融危機對藝術品市場影響的分析來看,下跌的特點和規律與1929年的下跌現象有些類同。不是金融危機一發生,藝術品市場就立刻產生動蕩,而是有一個間斷的過程。 1997年至1999年暴發了亞洲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快速的影響到了亞洲藝術品的銷售,使藝術品投資和市場遭到重創。例如佳士得拍賣行1997年的亞洲藝術品的拍賣總額是4112萬美元,到了1998年這一金額下降到276萬美元;而蘇富比拍賣行1997年的亞洲藝術品銷售總額是4045萬美元。到了1998年直線下降到了2500萬美元。這次危機產生的影響與上兩次有些不同,即金融危機一暴發,就立即出現了藝術品市場的狂跌。
我們從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來看,每次經濟或金融危機都會波及到藝術品市場。但在金融危機時,藝術品市場的危機通常又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與此同時也反映出金融危機與藝術品市場危機的差異性。
當前金融危機對中國藝術品市場
發展影響的分析
從2008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到暴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來看,這次對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此前的1929年的經濟危機,也遠遠超過198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而這次低迷的金融市場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也很快就顯現出來。 金融危機像是一把“雙刃劍”,它沖擊或影響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契機。一方面當金融危機之時,藝術品市場出現急速下滑與調整,這對買方市場產生了許多有利條件,也給藏家創造了極好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在歐美等國家的影響比較嚴重,迫于資金的壓力,許多藏家不得不將手上的藝術品出售。而中國受到的金融危機影響沒有像歐美等國家那樣嚴重,所以海外的藝術品市場此時就出現了“回流”現象。這種“回流”現象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出現“海外回流”的現象是一樣的。
因此,我認為在這個貨幣流動性泛濫的時代,利益驅使資本在各個領域流通獲利,藝術品市場作為高回報的投資領域,當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本。同時,新的金融工具開始在藝術品領域著陸與創新,藝術與金融的聯姻日趨緊密,在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中,藝術品市場受其影響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通過分析,發現金融危機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也有兩重性。
從正面影響來看,金融危機加速了藝術品行業規范化和有序化的發展步伐。2003年至2006年這四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的階段,但其中摻雜著很多投機的因素,許多買家來自其他行業,而非真正的藏家,許多拍賣公司紛紛成立,但都并非出于推動文化藝術市場發展的目的。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產生了一股無形的力量,使藝術品市場進行了一次清理,剔除了過多的投機成分之后,有利于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場危機,迫使拍賣公司重新審視優質拍品的標準,調整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對拍賣行業推向規范和有序發展是一件好事。
這次金融危機對于藝術品的流通也是一個契機,尤其是對那些流存海外的中國古代的藝術精品回流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就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一樣,我國許多藏家利用這個機會,從海外買回來一大批藝術精品。在2009年1月2日杭州西泠印社拍賣行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上觀察到,就發現有大量海外回流的藏品,這對收藏者來說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金融危機促使藏品的易手,這無疑也是促使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個極好機會。 一般來說,藏品價格是呈上升趨勢的,但金融危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客觀上為收藏者和投資者“趁低而人”創造了條件。目前正是金融危機正席卷全球,但不少藏家仍充滿信心。因為金融危機提醒人們應該更多關注藝術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金融危機的大環境是人們走出盲目炒作、跟風運作暗影和進行理性投資的好機會。
金融危機喚醒了對藝術品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中國藝術品市場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等波折之后,特別是遇到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藝術品市場在發展中不斷的成熟起來。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品成為國人追求的目標,它對喚起人們的精神追求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可以沒有核工業,但不可以不發展“文化工業”。這是社會發展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金融危機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金融危機直接造成了藝術品市場的投放量和成交量嚴重縮水。從2008年秋季拍賣會和2009年春季拍賣會全國各大拍賣行的情況分析來看,投放到拍賣市場上的藝術作品數量明顯減少。而在相關的藝術品拍賣會上,成交藝術作品的總量甚至精品數量也明顯減少。這說明藝術品市場供過于求,主要是參加競買者對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信心不足,對藝術品市場前景持謹慎的態度,所以競買時舉牌更加理性。
另外,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品成交量萎縮。金融危機對中國當代藝術沖擊最大,有的拍賣公司當代藝術的成交減少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例如,2008年倫敦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品成交203件,平均成交價格 較春拍降低了32%。國內其他拍賣公司成績也不理想,一是拍賣品成交價明顯回落,二是拍賣現場人氣驟減。2009年的春季拍賣會上,一部分拍賣公司撤掉了當代藝術拍賣專場,這說明人們對當代藝術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前幾年人為的炒作過度,對當代藝術的價格表示懷疑。 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后,必然會傳導到藝術市場,對購買力和信心兩個方面產生影響。特別是有的人在證券和房地產投資上資金被套牢,很難將資金轉向藝術品市場。所以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量和價格出現一個慣性的下滑,這個過程估計要比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滯后半年左右的時間,實際上也是一種滯后的縮水現象。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除了中國的古代書畫和瓷器等品種外,其他種類的藝術品與當代藝術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因此,各地拍賣行在拍賣活動的過程中都相應地調整了拍賣的定位和拍品的結構問題,使藝術品拍賣出現一個結構性質的變化。
金融危機下中國藝術品市場
出路的反思
【關鍵詞】金融危機 原因 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和歐洲所遭受的歷時最長、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結束的第四年。這場危機在吞沒了華爾街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終導致全球經濟重創。它也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爆發五周年的標志。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還能明顯感覺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可怕效應。不幸的是,金融危機幾乎每年都會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發生。他們已經徘徊了數個世紀,而且毫無疑問地還會在未來繼續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機?當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出現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資人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失去信任的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產生。在這種環境里,資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錢(我們稱之為信貸危機或資金危機),投資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資產(流動性危機)。有時候,只是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受到影響,但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危機會變成系統性的,進而整個金融系統都會受到影響(金融危機)。
毋庸置疑,一個有效的金融系統會為經濟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全球化,金融系統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適應性越來越強、創新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個龐大金融網絡的正常運作取決于良好的信息傳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計其數的各種原因會增加金融系統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引起金融危機。
二、原因分析
(一)債務太多
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統承擔了太多來自家庭、金融機構、公司、甚至政府(希臘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的債務。這也是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美國家庭債務和金融機構債務達到歷史新高。寬松的信貸和貸款標準經常導致信貸泡沫,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經濟穩定增長和低利率的溫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貸款人過于相信:過去這個經濟穩定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時期在未來會繼續下去。結果,貸款標準下降,杠桿率上升。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樣,穩定、溫和會滋生金融系統的不安定和無節制,這是因為被錯誤引導的信心會增加對風險的偏好。由于杠桿率提高、風險增加,金融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個小事件都會給金融系統和整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極端情況下,這種風險會變成系統性的,從而將整個金融體系置于危險境地。
(二)外匯借款
金融危機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家庭、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經常以外匯形式借款。如果國內貨幣走弱,外債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負擔,公司、國家最終可能不得不拖欠債務。這是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事情,而且通常會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這種情況會因高通貨膨脹而惡化,而高通貨膨脹會使貨幣貶值,還會影響匯率。
(三)債務
近年來,債務在金融危機產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債務違約已經存在數十年之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似乎會周期性地爆發債務危機。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出現了債務違約。同樣,北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有了債務問題,近來一些歐元區國家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則跟隨其后。
債務出現問題會有兩個基本信號,一個是信用利差,另一個是信用保險。投資者會將債券的收益與德國或美國的進行比較,來評估債務違約或某種債務重組的概率。隨著信用利差擴大,市場會認為潛在違約的概率變大。投資者也會關注信用違約掉期市場上債務違約保險的成本是多少。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機制,市場會發出信號并且對債務加以限制。
(四)資產泡沫
一些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歸因于資產泡沫。所謂資產泡沫可以被定義為投資者對某種資產類別(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等)的集體興奮,或被定義為艾倫·格林斯潘所創造的“非理性繁榮”。在資產泡沫的情形下,投資者購買一項資產不是因為其潛在的基本價值因素,而僅僅是因為其價格漲了,并且預計價格將繼續上漲。換句話說,投資者將過去價格的上漲可以持續到未來的推斷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一旦開始,這種興奮就會開始傳染,將資產價格推到極致。事后一想,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在興奮期,泡沫卻不是那么明顯,而且難以察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總是想知道他們是看到了資產泡沫還是強勁的經濟。
(五)過度自信
大多數金融危機,尤其是資產泡沫,有其行為基礎,例如過度自信。人們一向對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作過高的評價,從而產生控制幻覺。我們高估信息的精確度,低估風險。如果成功的話,我們會有更過于自信和承擔更多風險的傾向。人們還有將不遠的過去推廣到未來的傾向。人類的心智不擅長計算未來事件發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過去的趨勢將會繼續。如果每個人都臆斷將來與不遠的過去是一樣的,就會產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體遷移時通常采取直線行進方式,遇到障礙不避開,最后一大群隨著領頭者跳下懸崖摔死或溺死,常用來形容盲從群眾的不理。同樣地,人們認為隨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與其他人一起賺錢或虧錢時會獲得安慰。
(六)龐大復雜的銀行系統
許多金融危機發生是因為銀行系統出現了問題。在大多數國家,銀行系統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有些銀行是如此龐大和復雜,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閉,如果倒閉的話可能會引起系統性風險。銀行也有所謂的“成本”,因為經理人有做出與股東和監管人不一致決定的動機。政府擔保和安全網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即存款人不必評估銀行的風險。無論銀行發生了什么事情,都會償還存款人的錢。
銀行存在重要問題,因為他們的資金是短期的而貸款或投資是長期的。只要收益曲線是向上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長期利率),銀行就能正常運轉。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過長期貸款利率或投資率的話,銀行就會遭受損失。如果短期債務不能轉滾(資金危機)或者更長期投資的價值下降的話,也會產生問題。
(七)影子銀行系統
金融危機也可能是由影子銀行系統——那些承擔了許多和商業銀行一樣職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引起的。例如,在美國的金融危機中,一些最嚴重的問題就源自一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監管、缺乏透明度,風險遍及整個影子銀行系統,引起資金危機或流動性危機。由于整個金融系統是相互連接的,問題會影響到整個金融框架,產生系統性風險。
(八)金融創新
人們普遍認為創新(包括金融創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從近來發生金融危機之后,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創新對于金融系統而言都是有益的。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對“金融衍生品將使交易更安全”的說法嗤之以鼻。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也對一些金融創新進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擔保債務憑證(CDO)的話,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可能就不會發展到那個程度。CDO是一種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來成長極為迅速的資產證券化品種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進行重新的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CDO使得次級抵押貸款的保證人將風險轉移給CDO的投資者。次貸危機爆發后該產品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隨著次貸違約率增加,就引發了房地產價格下跌的開始,然后傳染到金融系統的其余部分。次貸危機爆發后CDO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經濟模型、金融模型并未發揮評估有價債券價值、衡量風險、預測經濟活動的作用。尤其是銀行風險模型,沒有測量出一些資產公司的內在風險以及資金債務的風險。例如,有債券評級機構給予CDO優先段AAA級別,而其肯定是達不到AAA級別的。模型需要假設和實證數據,而其中有一些是錯誤的或無法獲得的。自從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模型已經喪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產生有許多潛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監管者、中央銀行、銀行和影子銀行、企業部門和投資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樣,很難將某種經濟狀況歸為某個原因。由于市場中充滿了如此多的信息,對于我們來說,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尋找解決方法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能夠而且應該探尋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并將這些原因進行分類,這會有助于將來緩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繁榮與金融危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3]顧凌云,余津津.擔保債務憑證(CDO)的高風險性分析及防治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5).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高校;思想教育;大眾化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致使正常的投資活動無法繼續的情況。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尋求破產保護,將美國的次貸危機蔓延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中國也未能獨善其身,經受著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高等院校也難逃金融危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作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臨著新的挑戰,給高校師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在高校推進大眾化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金融危機對高校師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1.金融危機下的高校師生思想現狀
(1)對當前的就業危機產生了恐慌心理??梢哉f,這一點在應屆大學畢業生這個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企業紛紛面臨減產、裁員甚至破產倒閉的困境,致使就業崗位急劇減少,使本來就十分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項針對應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目前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就業壓力,遠高于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而且不斷加大的就業期望值與實際情況的落差也加劇了他們恐懼和逃避就業的心理。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很多在校大學生也對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所學專業產生了迷茫和質疑,進而產生了一些過激的行為和有害的思想傾向。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觀,更不利于高校開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另一方面說,受危機影響下降的高校就業率,也給高校教師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業危機對高校聲譽的不良影響,對專業發展的禁錮,以及對高校收入的沖擊,都會使高校教師群體的情緒及思想產生波動,進而影響高校就業勵志教育的效果。
(2)對高校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疑。大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和多變性的群體,他們對各種教育模式認同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當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學生為主,未能與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與品質結構還有提升與完善的空間,課程設置的時代感、現實感也不強,理論對現實的詮釋能力更有待提高,無法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機負面影響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現實嚴重脫節,既沒有就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門講述,又沒有對學生講清國家宏觀形勢、高等教育形勢以及學校改革發展形勢,無法引導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無法讓他們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認同感。對高校教師來說,學生對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讓他們對自己的專業前景、授課方式、學校發展等產生迷茫,進而影響他們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開拓專業研究的興趣以及對創新教育模式的熱忱。
(3)對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心態。在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情況下,高校師生的經濟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部分學生來說,家庭收入的減少,使他們學習和生活的經濟來源不斷縮減,給他們的在校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負擔。與此同時,社會助學來源和資金都有所減少,這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高校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經濟來源。而對高校教師來說,金融危機對國家經濟的沖擊必將波及高校,進而影響高校的整體收入,導致教師的各種待遇難以調高甚至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產生一些消極的態度,從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2.金融危機給高校師生思想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金融危機給高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改變提出了挑戰。過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學校教育為主,社會力量參與得比較少。而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下進行的,具有很大的社會性,根本無法回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點在金融危機爆發后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如果仍然把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種單一的學校行為,將無法向學生解答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因此,高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需求出發,自覺地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會大環境和家庭環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會和家庭運行機制,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單一的學校行為變為整體的社會和家庭行為,為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金融危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出了挑戰。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處于主體地位,在思想、學習、就業及發展等諸多方面給予大學生各種有益的指導。因而,他們的個人品質、思維觀念、教育手段都會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當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不僅引起了大學生思想的巨大震動,更動搖了部分大學生長期信守的很多觀念,使他們在就業壓力增大、經濟持續低迷的現實面前充滿了悲觀情緒,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觸,這就在無形中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大挑戰,要求他們不但具有較強的政治發展敏銳性,更應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機意識和知識。因此,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金融危機應對教育為契機,通過對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針、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與金融危機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系,用以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金融危機給高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調整提出了挑戰。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為主,很少根據現實形勢的變化作出調整,無法反映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極大地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主題提出了新要求,這就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時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根據金融危機的本質特點和大學生思想變化及時作出調整,通過強化信念教育、責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機教育等方式,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可能遭遇的各種嚴峻挑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性、預見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益指導。
三、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以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推進高校大眾化的重要意義及途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指導地位,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的時代命題。大眾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推動當代大眾化,不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務,同時也是高校師生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推動大眾化的重要意義
(1)推進大眾化,增強高校師生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念。當前,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社會形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各種思想觀念交融激蕩,各種社會問題交織纏繞,導致部分高校師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與認知需求上存在誤區,不但不能正確認識金融危機對高校及整個社會的影響,還對信仰產生了動搖,甚至在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這不但不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歷來重視時代的變化,并且善于根據時代的變化創新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對經濟危機有了全面論述,為我們今天更加理性地認識和應對金融危機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積極在高校推進大眾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師生正確認識當前的金融危機,并樹立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念。
(2)推進大眾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教育學生過程中曾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理論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單一、課堂教學多照本宣科等,無法及時準確地詮釋時代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難以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因此,當金融危機爆發后,大學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困惑和疑慮,無法利用所學的知識和受到的教育來正確認識和處理面臨的各種新問題。為擺脫以上困境,就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時代和社會的需求。而在高校推進大眾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應通過教育機制、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斷創新,來豐富最新成果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進學生頭腦的形式,用以開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經常聘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學者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授學術界、理論界關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識,幫助他們厘清一些認識上的困惑和誤區,使之增強理論對現實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武器,從而成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