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青少年素質教育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素質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知識建構、能力形成、創新意識的培養。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具有社會化的重要特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實施素質教育,下面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教育源自于素質概念的提出。素質教育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一個是可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一個是塑造學生的心靈,形成創新能力;一個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方面。素質一詞的含義應該理解為人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的基礎。也指人的解剖生理特點等。人的某些素質也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和形成,通過學習和實踐等活動獲得和形成。所以,在青少年活動中心進行素質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素質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和人的思想、道德、知識、技能、技巧等方面共同形成人的品質屬性,是各個層次的高度融合,而不是單一層面的理解。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內涵,體現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教育確定的方向,即為實行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讓人才的概念具有新的含義,體現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品質和能力提高。
二、青少年活動中心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青少年活動中心是青少年校外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社會不斷進步、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青少年活動中心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發揮主陣地的作用,是我們必須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1.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青少年活動中心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是一個系統的活動場所,在這里實施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目標全面的特點。青少年活動中心不屬于學校教育,也不屬于家庭教育,而是屬于社會教育,是三大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成立和建設,具有極其明顯的社會化特征,在經費來源、活動方式、經營管理等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化特征。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特征,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比如,科學知識、興趣特長、人際交往、溝通交流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讓學生盡可能地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不同與學校的考試評價,這里的學習檢驗更為科學化和人性化,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比如,在青少年中心創建實踐教育基地,基地以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為目的。連同家長一起開展親子活動、戶外生活體驗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尊敬長輩,體會父母在自己成長中所付出的心血。
2.科學實施教育方式
在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新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個性能力的形成。教育心理學也表明,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他們的學習效率呈正相關。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大力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學生做課堂教學的主人。但是實踐中我們也看到,老師依然不太能放得開教學的手腳,學生依然是聽得多,參與得少。而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則不同,在活動中心,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宗旨,那就是在活動中育人。所以每一項活動都是師生的互動。體現了活動中形成能力、活動中提高素質、活動中獲得知識、活動中具有創新等特點。這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腳。青少年活動中心本著學生參與教學的原則,提倡學生進行手腦互動的訓練,手眼協調的訓練,發散學生的思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自主訓練,學生親自感受藝術的魅力,在這種參與式的活動中,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訓練,青少年在這里茁壯成長。
3.廣泛實施教育內容
青少年活動中心較之學校教育而言,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寬泛性,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體現了關注學生發展和能力形成的本質屬性。青少年活動中心豐富的校外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在多方面、多層次上形成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使青少年在多方面形成能力,開發自身具有的潛能,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做好基礎和輔助。比如,開展的夏令營活動、藝術節活動、素質教育拓展等內容的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沒有校內教育的多種束縛,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具有廣泛性和靈活性。
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社會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突出自身的教育特點,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素質教育;音樂教育;地位;作用
二十一世紀國際經濟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競爭的關鍵是人的素質,而提高人的素質關鍵要靠教育,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為實施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的音樂教育,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整體的、與學生的成才諸方面皆有關系的教育行為發揮作用,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輔助手段,為素質教育服務,又融入素質教育之中,并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同時,素質教育給我們提出了加快音樂教學改革步伐的迫切要求,并指明了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因此,深入探討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明確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相互促進發展,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1.音樂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補充
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各種知識的全面性、聯通性、多樣性和實踐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音樂教育也正好注重于人的個性情感、審美趣味和鑒賞能力的培養。音樂具有強烈的抒情功能,它可表現人們豐富多彩的感情: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時,《黃河頌》、《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鏗鏘有力的節奏可以喚起國人保衛家園的信心;當國家出現國泰民安的盛世時,《走進新時代》、《江山》等歌曲優美舒緩的旋律可以展示人們內心的喜悅;當一個民族的生存極其依賴于自然環境時,《青藏高原》、《珠穆朗瑪》等歌曲那種高亢遼遠的曲調可以展現出人們對生命的追求;當人們情感出現起伏波折時,《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那種輕松婉轉的音符可以抒發個人復雜的情感糾葛。由此可見,加強國民音樂教育可以為改造社會、提高文明、凈化個人心靈服務。
2.音樂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完善
愛因斯坦在談到音樂與工作的關系時說:“音樂不會影響研究工作,兩者都從同一渴望之泉攝取營養,而它給我帶來的慰藉也互為補充。”造就一個愛因斯坦,除了高超的理科知識以及相應素質外,音樂給予他無限的想象空間,使他的創造性發揮到最佳狀態。一個具有良好素質的人,音樂可使他的智慧才能更好更全面地顯露出來,就偉大的科學家來說,只有科學的美,而沒有藝術的美,是殘缺不完善的。音樂教育客觀上為所有可能成為英才的脫穎而出的人起著積極的作用,其以培養學生音樂特長為目的,但更強調在學生已有發展水平和可能發展潛力上,在全面發展和提高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培養學生高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而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藝術與科學共同創造的時代。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素質,從而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在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個民族文明素養的培植過程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音樂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道德素質的發展
在藝術世界里,音樂是最善于表達并激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能給青少年以美的熏陶與感染。音樂教育可以讓青少年意識到在音樂集體活動中自己承擔的任務和發揮的作用。擔任不同的演唱形式,在樂隊中承擔某件樂器的演奏,都會使他們感受到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和責任,意識到自我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以體現,從而引發他們熱情地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去。因此,經常與健康的音樂為伴,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逐漸養成互愛互助、舉止文明等好的習慣。
2.音樂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智力素質的發展
音樂教育不但可以豐富青少年音樂知識修養,還給青少年的智力發展以支持。愛因斯坦在談及他的科學成就時說:“我的科學成就有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睈垡蛩固共粌H能拉一手好提琴,而且還研究音樂與科學的關系。音樂是時間藝術,時間的觀念在音樂中天然存在;音樂又是空間藝術,存在于音響的想象空間。音樂教育中只有對一支曲子由邏輯思維、想象到整體形象的融合協調,才能充分理解其內涵,進而在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智力要素得到發展。
3.音樂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能力素質的發展
音樂教育強調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優秀的音樂總是同人類的社會進步相聯系,總是充滿生機和創造性。個人對音樂作品獨創性的感受和實踐對青少年創造精神及創造力的培養無疑非常重要。音樂活動又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合作性和交際性,參與音樂活動可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與他人、社會交流、協調和融合的能力,也使青少年在更多更有益的社會交往中得到多方面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發展。
4.音樂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發展
音樂教育還可以促進青少年自我意識、意志品質和個性品質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平衡、身心健康,使他們的情緒情感得到和諧的調節及控制,從而規范他們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的思維品質,實現自我調節與控制情緒情感方面的作用更為顯著。當青少年身心沉浸在美的感受中、精神上得到美的滋養時,可以通過音樂藝術聲波、形象感染、節奏變換、速度快速、情感體驗等,使沖動趨于平和,緊張趨于松弛,消沉變為振奮,傷感得到撫慰,喜悅得以抒發,從而調整心理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二者密不可分,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育既要完成本學科的內容,還要擔負起人類一般發展所必需的培養目標,體現對人全面素質的培養,這是現代教育發展觀賦予音樂教育的使命。目前,確立音樂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使音樂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已成為教育界共同關心的課題之一,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確立素質教育觀念,切實尊崇以人為本,從提高人的精神品質和生活質量出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子華.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5).
關鍵詞:素質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質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也是現代社會對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谒刭|教育觀念,審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青少年實際的心理素質情況出發,構建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關鍵環節。
一、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讀
1.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意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衛生內容與常識,一方面幫助青少年學習解決與處理常見心理問題的技巧,另一方面幫助青少年適應學習、生活與社會做準備;二是預防重大心理問題與疾病的發生,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活動,幫助青少年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利用學校提供的心理資源尋求幫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會影響青少年思想與品德方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實現人格的健全與完善,促進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通過情緒、心態、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2.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問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學業適應問題,由于課業負擔過重與升學競爭過強,很多青少年難以適應學業的開展,出現考試焦慮情緒、厭學情緒、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二是人際交往萎縮問題,現在的青少年基本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難融入到人際交往的過程之中;三是情緒情感問題,這種心理問題的內在表征為恐懼,如心理癥狀的恐懼、社會評價的恐懼等,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焦慮、敏感的情緒;四是社會適應問題,青少年由于個性發展的不成熟與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較差的承受力、不穩定的情緒等各種個性發展問題,這使得青少年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心理問題會阻礙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與健康成長。因此,要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尋素質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徑與保障。
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教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之一,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構建教師心理健康觀與心理健康教育觀。一方面,學??梢酝ㄟ^培訓、講座等多種活動類型來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觀念,引導教師深入地認識到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心靈成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導教師“心理保健師”的新型身份,即教師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發現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地針對性措施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徑,這種課程的開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學課程的開設,通過心理學課程中認知、情感及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學習,引導青少年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來適應學習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際交往技能來適應社會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導課程的開設,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課程來滿足青少年的實際發展需求,如青春期發育、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等。
3.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來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訪談等活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專門的場所、專業的人員、適當的時間與活動經費保障。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為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監護;三是協助專任教師合理安排心理課程,培訓相關教師進行心理課程的教學。通過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青少年及時地解決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與價值觀,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的擴展。引導青少年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斷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一方面,學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購置有關青少年心理保健的雜志報紙或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來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對于心理健康保健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編輯心理小報,開設“心靈之窗“”大聲喊出心里話”等心理欄目,讓青少年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心理保健的常識,為學校創設良好的心理校園環境與氛圍,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進心理健康校園氛圍對學生無形的熏陶與感染。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家庭教育、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與質量,因此,要實現家庭、學校與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為青少年提供正確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及適當的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任麗 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3-146-02
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有利于滿足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然而,據初步考察,目前我國在大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對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缺乏足夠重視。1989年,國家教委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在規劃中強調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庇纱舜_立了藝術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并迎來了迅猛發展的事態。
一、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內涵
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是指青少年學生在課余和學校以外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包括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以及其他課余時間),由校外教育機構、文化教育單位以及各種社會教育團體,依據國家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旨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和提高藝術文化素質的教育活動。青少年的校外藝術教育重在啟迪、培養青少年的情感。藝術教育既能夠培養和提升青少年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青少年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又能夠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凈化青少年的情感、美化青少年的生活。另外,藝術教育能引導青少年熱愛生活,開拓青少年的視野、增長他們的文化知識。藝術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審美想象、直覺與創造力、審美情感、愛心以及心理調控力,在促進青少年感性成長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其理性成長。
二、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特征
(一)參與者的廣泛性
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參與者遍及整個社會,其中,我國從事校外藝術教育的隊伍就十分龐大,許多政府部門和國家機關、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都把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開展校外藝術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和職責所在。以規劃和指導校外教育為重要工作職能的政府部門和國家機關有教育部、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等,開設了專門的部門和機構來負責校外藝術教育工作,包括全國婦聯、少先隊、共青團、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同時,青少年參與校外藝術教育的積極性也很高,在一項對北京、天津、大連、杭州、本溪、湛江六個城市30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參加過少年宮活動的少年兒童占總人數的40.4%,主要學習內容包括舞蹈、美術、樂器等;參加過興趣小組的少年兒童占總人數的76.8%,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美術、書法、舞蹈、唱歌等。
(二)內容的多樣性
少年兒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藝術教育除了對青少年進行樂器、書法、舞蹈、戲劇、聲樂、繪畫、雕塑、朗誦、武術等多方面的訓練外,還涉及到個人成長發展的其他方面,如政治觀念、道德思想、文化知識、人格心理等等。從功能上講,校外藝術教育側重于開發人的潛能和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和個性,因此,內容的多樣性是校外藝術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校外藝術教育區別于學校教育的關鍵。
(三)形式的靈活性
校外藝術教育因學習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樣而備受青少年的歡迎。少年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群體,觀察和學習外界事物的視角和方式比較特殊,和其他社會群體相比需求也比較特殊。以傳授系統知識為根本任務的學校教育,即使進行改進和革新,仍不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滿足不了青少年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校外教育以滿足少年兒童成長需要和個性化發展為目標,在形式上講究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慢慢也就形成了校外藝術教育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兒童性、知識性、幻想性等重要特征。校外藝術教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直接關系到少年兒童參與校外藝術教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形式靈活多樣的校外藝術教育能夠引導少年兒童快樂健康的成長。
三、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審美功能
藝術教育能夠提高青少年的審美判斷能力,有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審美享受雖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個欣賞過程中,青少年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會受到影響、受到教育熏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二)認識功能
藝術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在藝術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獲得對主觀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啟發。認識到藝術背后蘊藏著的勃勃生機以及博大精深的時代性和藝術性。
(三)教育功能
青少年通過對藝術作品和表現形式的學習和欣賞,獲得某種有利的教育和啟迪,從而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某種程度的升華。
(四)心理功能
藝術及其作品具有協調、凈化青少年心理的功能。積極健康的藝術能對負面信息造成的精神狀態進行調整和重構,因此,它對學習負擔過重或者處于消沉、郁悶、惆悵等困境中的青少年無疑是一劑良藥,能予以有效的治療。藝術以它獨特的魅力,愉悅青少年的身心,使青少年健康和諧地成長、發展。
四、發展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青少年開闊眼界,獲取新知識
校外藝術教育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所喜愛的活動,參加各種興趣小組。這樣,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領域、活動空間,還能把從課本上獲得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以加深對知識的消化。
(二)是對青少年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有效途徑
青少年的校外藝術教育要堅持維護和促進青少年個性發展的原則。學校的藝術教育由于受“教育法”等法律的約束,教學內容必須按照教學大綱和計劃,學生對課程的開設和選擇沒有發言權,并且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學校的藝術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滿足每一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需求。而校外藝術教育則把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發展他們的個性和特長。因此,這就要求校外藝術教育機構的教師在教學和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并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使其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三)有利于開發青少年智力,培養能力
人們常說,人的能力是在相應的活動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校外藝術教育由于其活動的類型多、培訓項目多,參與性強,所以對青少年兒童能力的發展與培養作用十分顯著。廣大中小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中,解決矛盾和問題,正是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發揮聰明才智、獨立思考、刻苦鉆研能力的過程,也是素質教育中強調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調整自我
在家庭和社會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卻越來越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越來越多??梢哉f,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如何使我們的教育在理智訓練和感情抒發之間求得平衡,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并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化解和消除。因此,藝術教育應與科學教育并重,加強青少年的藝術教育有助于從小就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青少年的校外藝術教育是校內藝術教育的重要補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減輕青少年學習負擔的有效方法。因此,青少年校外藝術教育的發展要面向全體青少年,避免藝術教育的邊緣化和功利化,切實提高青少年的審美素質,為廣大青少年營造一個充實的精神家園,促進青少年個性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敏.淺談校外藝術教育[J].科技信息,2007,(23):319.
[2] 陳麗.藝術教育淺議[J].江西社會科學,2001,(09),23-26.
[3]李靜捷.校外藝術教育對培養青少年審美素質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9,(06):83.
[4] 姜文,楚守濤.對校外少兒藝術教育的反思[J].黃河之聲,2010,(11):104-105.
[5] 郭聲健.藝術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6] 沈禮.中國藝術教育現狀探析[J].藝術設計月刊,2007,(02):34-35.
[7] 范琰.藝術教育的時代內涵和教學意識[J].上海高教研究,1998,(02):18-21.
[8] 戴勤燕.淺論校外藝術教育教研活動的機制與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50-51.
[9] 董玉華.校外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教育研究,2000,(04):16.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背景
1、傳統的法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哲學理想致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單純盲目追求社會秩序的和諧,認為“訟”是矛盾的集中體現,無訟才能和諧,以訴訟為恥,無訟為德,無訟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禮之用,和為貴”,對破壞和諧的訴訟極力予以反對,主張“訟不可長”、“訟不可妄興”,無訟是求是全社會追求的目標。受到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現在,民眾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厭訟心態,把訴訟仍然稱之為“打官司”,遇到問題和麻煩,往往“不信法”,這恰恰違背制度的立法原意和目的,也與市場經濟的規則運行相悖離,與依法治國方略和理念相悖離。法治要求在一定層面上講缺乏傳統文化土壤。
2、現在的社會環境背景
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現階段中國社會內部已引入市場機制為主軸的改革,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和繼續向前推進,在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同時,平等利益主體多元化進一步生成和發展,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進一步體現出復繁多樣。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良好運行要求建立健全健康和諧的法治環境,利益主體之間的交往交易、摩擦糾紛需要法律來保護保障,需要用法律途徑來解決。
3、法育的課標設置背景
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僅僅存在于小學、初中《思想品德》課標中,而且是極少量存在。在于小學《思想品德》課標中的總體目標中規定樹立法律意識,在分類目標中規定尊重規則,尊重權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知道法律基本知識,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標 分類目標中規定:遵紀紀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強公民意識;在內容標準中規定學法知法,目標為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體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義,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增強法律意識。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標內容基本與初中相同。在這里,法制教育不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作為思品德育內容的少量存在。因此,中小學法制教育存在教研教改滯后,法制教育與新形勢不合拍,與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不適應,法制教育不夠重視。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現狀
1、教育現狀
一是中小學法治教學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缺陷,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統一的法制教育教材,除了初中開設的《思想政治》(內含少量法律知識) 外,小學和高中均無法治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學、高中甚至普通大學的法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效果極其欠缺。二是法制教育教學活動組織不規范,缺乏生動活潑的法育教學與宣傳活動,具體表現在時間上,沒有確定統一的法制課時,有的甚至沒有安排法制課。三是把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在法律已經影響規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三是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中,法律素質的理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對法律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養受教育者法律素質的途徑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在實踐中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熟不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為政治服務的,當今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同樣要為實現政治理想服務,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強大推進器,這種作用的集中表現就是培養法律職業群體和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人才。如果素質教育理論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無視法律素質的存在,不重視法律素質的研究,學校教育實踐仍然沿用原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加強法律素質教育,就必然影響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
2、學生現狀
當前,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青少年身體生理發育出現早熟現象,而其心理成熟相對生理發育明顯滯后,因缺乏獨立自理、自我約束、辨別是非的能力,極易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而誤入歧途,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當今世界各國不愿面對而又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問題已向家庭、學校、社會敲響警鐘,我國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趨勢,數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漸成為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3、社會現狀
一是對青少年法制教育認識不到位,多年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始終受制于社會、家長及政府職能部門對學校的評價標準,升學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學校就是“先進學?!?,不愁生源,雨后春筍般 的“特色學?!保案闹茖W?!保懊!?,都來自升學率。二是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三廳一吧”(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網吧)等文化市場經營不規范,管理不到位,往往成為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溫床。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六五”普法的重點對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實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略的重要基礎。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作為“六五”普法工作重點對象,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義十分重大,事關國家民族事業前進、發展和未來
二十一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強弱對比競爭,我們必須深入貫切人才強國戰略。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論》提出:“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在法律已經影響規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質法律素養、提高青少年依法辦事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緩。
四、切實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緩
深入開展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合理素質結構,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質。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教育、學生、社會現狀要求我們應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實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緩。
1、將青少年法制教育設置成獨立的課程體系
法制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沒有地位,得不到應有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沒有法制教育課程,沒有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軟任務”。也因此建立科學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使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能夠接受到系統的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迫在眉睫。比如,許多學校僅僅是每一學期或學年請校外的“法制輔導員”舉辦一至二次法制講座。其實,法制教育與其它學科教育一樣,具有自身的認知規律和結構體系,沒有相應的課程就難有法制教育實效。因此,教育決策部門應當及時修改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建立法制教育課程體系,讓法制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學科納入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去,使法制教育在學年編制、課時分配、學周安排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都加以明確,把“軟任務”變成“硬任務”。這不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課程現代化的一個客觀要求。同時,要加快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法學院校、師范院校增加開設青少年法律教育專業,為青少年法律教育配備專業師資力量。
2、編寫統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法律作為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已滲透到個人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提高法律素質法律素養的落腳點在于養成和提高人的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及習慣,為切實培養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質和素養,教育主管部門首先應該組織編寫完整而系統的法制教學教材。我國的法律已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法的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教育部門應組織力量,根據未成年人成長發育的特點和認知、接受能力特點,編寫小學、中學、大學的法制教育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系統化、持續化。比如說,在小學根據兒童的特點以法制連環畫、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編寫教材,讓他們初步樹立法律觀念;而到了中學,以文字和案例相結合等方式編寫教材,開展開辦法制板墻報、開展模擬法庭、創建校園法治文化等實踐活動,讓中學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識等等。
3、將法制教育納入畢業升學考試考核考評
素質教育美育舞蹈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創新素質,等等。
眾所周知,美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作為藝術審美中最具獨特美感價值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功能。作為“藝術之母”的舞蹈,融多種學科為一體,涵蓋了歷史、文學、哲學、音樂、美術、服飾、詩歌、運動、生理等多方面的學科,成為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力。舞蹈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足以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靈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因此,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舞蹈絕不僅僅是由專業舞蹈演員呈現在舞臺上的藝術品,更應該成為他們培養審美意識、表達內心情感、鍛煉身體素質和提高精神素養的手段和載體。北京舞蹈學院原院長、著名舞蹈教育家、理論家呂藝生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舞蹈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把舞蹈普及推廣到廣大青少年的身邊,讓舞蹈走進課堂,充分發揮這一藝術形式特有的美育功能,讓更多的孩子享受舞蹈帶來的樂趣,才應該是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
1.舞蹈訓練可以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舞蹈有著與體育鍛煉類似的功能,在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也是骨骼的生長時期。運動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環,增加骨細胞和營養供應;另外,運動時所受的擠壓和振動可以刺激軟骨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從而使骨的長度不斷的增加。因此,舞蹈訓練可以顯著促進青少年的身高增長。調查顯示,同樣性別同年齡的孩子,參加舞蹈訓練的比不參加舞蹈訓練的身高平均要高3~7厘米。舞蹈是全身性的運動,涉及到身體所有的關節和肌肉,卻又不像體育鍛煉那樣激烈,減少了運動損傷的幾率。舞蹈訓練中的壓腿、踢腿、下腰、伸展、跳躍等運動,對孩子的韌帶和體能發展以及身體柔韌性、靈活性的提高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舞蹈的本質內涵就是運用優美的肢體語言來講述故事、抒感,長期對肢體的控制訓練會大大提高身體的協調性,而動作的協調性則能夠有力地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2.舞蹈訓練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機能
舞蹈訓練可以通過運動和呼吸的調節改善心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冠狀動脈得到很好的擴張,肺活量增加,機體供氧能力明顯提高,從而減少患心臟病、高血壓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危險。通過訓練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增強了其抗壓、抗折、抗彎、抗扭轉等方面的性能。經常的運動還能使肌肉活動能力增強,肌纖維變粗,肌肉體積增大,彈性、肌力和耐力都得到增強。舞蹈訓練還會使青少年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發生適應性的改善,促進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功能的提高,改善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提高肢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同時使人精力和體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勞。此外,舞蹈訓練對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健康運轉大有益處,對兒童瘦弱、肥胖、挑食、營養不良等常見體質現象有明顯的改善功效。
3.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體的健美和精神氣質的培養
舞蹈是通過娛樂達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持續的舞蹈訓練可以消耗脂肪,使肌肉呈條形生長,達到形體美的目的??茖W化、規范化的舞蹈訓練有助于青少年身體各圍度的均衡發展。研究表明,同性別同年齡的兒童,參加舞蹈訓練的比不參加舞蹈訓練的,身體各部位的圍度測量指標要更勻稱,關節的活動幅度也有相應的提高,而關節靈活性的提高,會使人的動作舒展而協調,姿態優美而端莊。此外,舞蹈訓練還可以使身體變得挺拔,克服彎腰駝背等不良的身體姿態。系統的舞蹈教育在身體素質得到鍛煉的同時,還會在美的熏陶下,展現端莊的儀表和高雅的精神氣質,成為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4.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審美修養的提高
舞蹈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舞蹈藝術之所以得到高度發展與普遍傳播,正是由于它作為美育的最佳教育形式。作為綜合性藝術,舞蹈與音樂、美術、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發生著密切的關系: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的肢體語言在音樂的節奏與旋律的氛圍中才能得以充分的流露;舞蹈的造型、舞者之間的排列、舞者的化妝和服飾、舞美和燈光的設計等處處體現著美術的審美取向;舞蹈的編排、情節的設定、感情的宣泄又都是在文學的思路和想象中進行的。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舞蹈是最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所以,情感是舞蹈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也是舞蹈審美感受的動力中介。舞蹈這個審美媒介能夠煥發受教育者的美感,在得到感官愉悅的同時感悟到世界美的真諦和意義,并超越功利意識,從而達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5.舞蹈學習有利于青少年智能的提高
一個人的智能由觀察力、模仿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等諸多方面構成。而一切智能的基礎最初都源于肢體的運動智能。通過手舞足蹈和對肢體的控制與把握,兒童的神經系統得到發育和健全,肢體運動智能的發展又促進了其它智能的同步提高,對學生的注意、觀察、判斷、模仿、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的發展都有全面的推進作用。舞蹈訓練可以使學生的神經細胞獲得更充足的葡萄糖和氧氣供應,保證大腦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中獲得充分的營養,能顯著地提高神經系統的功能、反應能力和大腦工作能力,有助提高學習效率。經常參加舞蹈訓練還是一種運動性的休息,能把因疲勞而降低的視覺、聽覺感受力提高30%,使學生學習起來精神飽滿,思維敏捷。根據多年的觀察和家長的反應,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舞蹈的學習之后,注意力普遍更集中了,反應能力更強了,接受能力更快了,文化課的學習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6.舞蹈學習能夠撫慰心靈,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肢體運動和音樂是人抒緒、宣泄壓力、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而舞蹈正是二者的完美結合。因此,舞蹈能夠抒感、驅散郁悶、緩解肌體和精神緊張,從而穩定情緒,改善心境,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舞蹈雖然是優美的,但是訓練的過程卻是艱辛的,它對于舞者來說,是一次身體與心靈的歷煉和超越。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沒有遇到過困難和挫折。舞蹈訓練讓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到不經過艱苦奮斗是無法成功的道理。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每個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還能夠從小培養他們自強、自信的個性以及團隊合作與集體主義意識。相比其他活動,舞蹈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完善的品格、鍛煉堅強的毅力方面作用更直接、更生動、更有趣,也更易于被孩子們接受。這正是舞蹈教育所帶給孩子們最寶貴的財富。
二、當前我國青少年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
由于目前我國教育體制和中小學入學制度、高考制度的影響,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真正、全面的素質教育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在國內的中小學教育課程中只有音樂與美術教育,舞蹈教育并沒有真正走近廣大青少年兒童。即使一些重視舞蹈的學校,往往在傳統美育教育觀念的影響下,習慣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樂教育,淹沒了舞蹈作為獨立藝術形式的自身特點。在全國中學的日常教學中,音、體、美等所謂的“副科”經常被“主科”所占用,舞蹈僅僅被作為“興趣活動”而且還常常名存實亡,在青少年學生中能接受系統舞蹈訓練的更是寥寥無幾。除此之外,舞蹈教育在學校的開展還依賴于穩定的、高水平的舞蹈教師隊伍和必要的活動場地,并且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排練和演出費用。顯然,大多數的學校不具備上述舞蹈教育所需要的軟、硬件條件。所以愛好舞蹈、愿意參加舞蹈學習的孩子只能選擇到校外各級青少年宮以及各種單位和個人舉辦的舞蹈培訓班學習。由于沒有統一的相關部門來領導,師資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選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門。一些團體和個人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把舞蹈教育當成了賺錢盈利的工具,唯利是圖,誤人子弟。在舞蹈考級、升學、評優和一些家長虛榮心的驅動下,本應作為素質教育的舞蹈教育卻普遍出現了成人化、專業化的現象,拔苗助長般地片面追求高難度高技巧,演出服裝道具奢華攀比,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強,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和目標。
三、如何讓舞蹈教育在廣大青少年中真正發揮素質教育的作用
普通中小學生的舞蹈教育是學生整體素質教育中的組成部分,是不同于培養專業舞蹈演員的非職業舞蹈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應是培養舞蹈家,不應是單純傳授技藝,而是培養具有一定舞蹈知識、技能和鑒賞水平的普通人。他們也許不能成為聚光燈下的明星,但卻可以在將來學習、工作的各個領域,成為舞蹈藝術高水平的欣賞者、傳播者。舞蹈教育帶給學生的那種與美、與身心健康永遠相伴的生活方式會令他們享用一生。
1.更新教育觀念,把握舞蹈教育的素質教育方向
長期以來,我國的舞蹈教育受專業教育、精英教育思想的影響,注重結果評價,偏重技巧的訓練,普通青少年兒童的舞蹈教育沿用專業舞蹈的教育方法,以“基本功”訓練為教學的重點,模仿教師的技巧成為舞蹈課的主要內容。兒童天生就是舞蹈家,他們活潑好動,聽到音樂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所以舞蹈教育應面對全體孩子,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舞蹈帶來的快樂。舞蹈教育面對的是不一定有良好形體條件的普通少年兒童,只要對舞蹈有興趣,樂于用肢體表達情感的孩子都應該是舞蹈教育的對象。因此,在舞蹈技藝方面應以舞蹈的基本要素、基本動作訓練為主,突出動作的協調性、韻律感和感情的表達。高難度的技巧需要一定的年齡、身體條件和訓練時間的保證,應量力而行,不能作為青少年舞蹈教育的主要追求目標。
2.舞蹈的訓練內容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面對的是從小學到初中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因此,舞蹈訓練的內容一定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依靠科學的訓練方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摒棄拔苗助長式的功利化做法。比如,歐美國家經過科學研究,規定8歲以前的兒童不能進行傷筋動骨的基本功訓練,因為這時候孩子的骨骼等身體條件還沒有發育好。所以這個年齡段的舞蹈訓練需要考慮的就不僅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還要適合他們的身體條件。再比如,每個孩子的自然條件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天生軟開度就好,有的天生樂感好,有的天性機靈很會表演。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共性化,不注意個性化教育,會抹殺孩子的自然天性,降低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學中應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的潛能都能得到開發和展現。
3.在教學中注重對青少年智力的開發和創造性的培養
舞蹈教育是為了改變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所以,除了通過舞蹈鍛煉學生的身心健康、端正行為舉止、提高審美能力外,還應該重視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造力的培養。要有意識地將文化、歷史、地理、科學等學科知識融入到舞蹈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舞蹈的同時了解多學科的知識。舞蹈教學嘗試融入多學科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舞蹈的本源――舞蹈來源于社會生活,來自于人們的知識見聞和思想情感。學生通過學習舞蹈,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綜合能力?!八囆g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所以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良好的途徑之一。作為普及教育的青少年舞蹈教育,應轉變“重技藝、輕創意”的傾向,不僅訓練學生如何表現美,更要培養他們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熱情,以啟發式教學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長期以來,校園舞蹈作品都是由教師創作的。我們開展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受教育者能用自己的肢體來表情達意,應提倡學生的本能反應,每個學生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都有可能創造出獨特的作品。所以教學中應經常安排舞蹈鑒賞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和表達力,繼而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創編,用他們自己的感受來支配身體,產生出屬于自己的舞蹈表現形式。而只有當確實是出于學生之手的,表達了他們所思所想的,反映了他們生活的舞蹈作品的出現,哪怕是質樸的、稚嫩的、不完善的,也足以能夠說明藝術教育的成功,這才是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
4.專業化的師資水平是開展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是一種不同于職業教育的非職業舞蹈教育。專業的舞蹈演員、舞蹈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還不能算是稱職的青少年舞蹈教師,因為他們往往習慣于將職業舞蹈教育的做法應用于普通孩子的舞蹈教育。這也是造成目前國內青少年舞蹈教育專業化、成人化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一名合格的青少年舞蹈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規范的舞蹈功底之外,還應掌握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等系統教育知識,認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虛心學習,增加交流,開闊眼界,潛心研究,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上接第3頁)5.規范各類舞蹈比賽和舞蹈考級,樹立正確的教育導向
舞蹈比賽和舞蹈考級是肯定舞蹈學習成績、檢驗舞蹈教育水平、促進舞蹈交流和發展的必要方式。舞蹈賽事的導向非常重要,它關系到舞蹈教育能否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并達到應有的目的。中小學生的舞蹈比賽應屬于非職業比賽,評判標準更應從素質教育的目的與舞蹈的本質意義出發,從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對舞蹈主題的解讀、肢體語言的表達、情感的流露、技巧的運用,動作的美感,服裝道具的設計等方面做綜合的評價,而不應片面追求場面的宏大、服飾的華麗、技巧的攀比,杜絕專業化、成人化的錯誤傾向。
舞蹈考級也是目前國內評價學生舞蹈學習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受經濟利益的趨勢,舞蹈考級的主辦單位不一,內容要求也不盡相同,但普遍的問題是舞蹈技巧水平的高低大都成為定級的標準,而是否能夠正確地理解舞蹈主題的內涵、是否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肢體語言、是否能夠恰當地傳遞真情實感等學習舞蹈真正必需的素質卻沒有被很好地重視。所以,嚴格規范管理舞蹈考級的主辦單位,科學制定評定標準,透明公正地執行評判制度,是青少年舞蹈教育走向正確發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四、結論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具有推動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諸多優勢,是廣大青少年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手段。
要讓舞蹈教育切實在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發揮作用,必須清除功利性的學習和教育動機,杜絕專業化、成人化的教育傾向。首先,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要深刻理解舞蹈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并引起他們的重視和支持;其次,專業素質高、懂得現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師資隊伍是舞蹈教育得以順利開展、健康普及的最重要保證;另外,各種比賽、考級的規范管理和科學評價是舞蹈教育堅持正確發展方向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呂藝聲.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陳白樺,陳楊.中美中小學舞蹈教育的特征與差異.舞蹈,2013,(6).
\[3\]何際峰,周亮.兒童習舞致殘的憂思.舞蹈,2013,(6).
關鍵詞: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2-0105-02
同志指出:“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民族新一代,人才預備隊重要組成部分的城鎮青少年,不僅要具有健康的體魄,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術,而且要具有開拓進取、執著追求、勇于創新、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良好心理素質,而研究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青少年群體中的獨特群體――弱勢群體的心理素質教育則不僅關系到青少年的自身成長,也關系到我國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健康發展,更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
在國際上,美、日及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因經濟發展較早,很早就開始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內,我國因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也表現出不平衡。如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學校、家庭和社會均給予了較大的關注,發展也較迅速;但尚處于農村城鎮化、城鎮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中小城市則心理素質教育還存在著形式化的嚴重問題,尤其是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青少年群體中的獨特群體――弱勢群體的心理素質教育則研究少之又少。筆者通過社會調查,對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心理素質教育現狀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構建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構想。
一、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及分類
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主要是指生活、居住在城市半年及以上,年齡在6~24歲的較其他同齡人在社會生活中更為脆弱和更易受到傷害的群體。
我國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六種:
一是失學青少年。通常指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習過程中中途輟學的青少年,他們跟農村孩子相比,不是家庭供養不起,而是厭惡上學,經常逃學,并充當學霸之類的角色,對同齡人進行所謂的少年強索等,造成廣大中小學生心理恐懼,并對青少年產生了不良示范效應,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惡性刺激作用。
二是失業青年。這主要指沒有條件或機會進入大學學習,且因家庭或個人經濟資源及社會資源的缺少,在社會就業緊張的現實條件下缺少必要的個人條件的青年。
三是家庭貧困青少年。城市貧富差距近些年有不斷拉大的趨勢,相應地,貧困家庭的子女在生存和受教育方面等各方面的權利得不到保障,這種劣勢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還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就業的能力,甚至是繼承了前代的貧困,形成代際繼承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高校貧困生,剛接觸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由于經濟能力的落差巨大給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不僅影響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也非常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最終傷害自己最深。馬加爵之類的事件偶有發生,提供給我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但貧困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是孤殘青少年。主要指三無青少年和殘疾青少年。三無青少年是指一些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義務撫養人的孤兒、棄兒、流浪兒等。他們有的是遭受家庭拋棄的,有的是社會結構調整中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流浪漢,有的是犯罪分子控制下從事非法活動,有的是被收容機構安置遣返又流浪到城市中的等等。給社會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由于環境、遺傳、意外傷害等原因,殘疾青少年也占有相當的比例。而社會性的救助體系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一些孤殘青少年在生活保障上的問題,如一些孤殘青少年得不到正常的教育;相當比例的殘疾青少年不能正常就業;不少人甚至無法融入主流社會;有的孤殘青少年生活溫飽得不到基本滿足;還有的被犯罪分子所脅迫,從事盜竊等違法活動的等等。
五是問題青少年。這類青少年長時間呆在街頭,游逛街頭成為其主要生活方式,沒有從照管的成年人那里得到足夠的保護、監督。他們以義氣結群、拉幫結派,通常形成所謂江湖上的各大門派,加入“青龍幫”、 “斧頭幫”等。這些青少年本身就是諸多社會問題的直接犧牲品,其存在又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諧,同時也扭曲了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極為不健康的社會心理問題。問題青少年中有時甚至就包括著入獄后刑滿釋放的青年,情況比較復雜。
六是流動青少年。這主要指青年農民工、第二代移民即農民工的子女以及躲避計劃生育政策的超生游擊隊家庭子女等。這類青少年因多數無固定居住證明,且相當一部分存在失學現象,無論是學校還是社區都無法掌握其確切資料,對個人的成長及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總體上來說,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包含了以上六種類型。但因社會情況的復雜性,分類中難免有交叉的地方。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生活遭遇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受教育水平、身體健康狀況,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其對人對事的判斷、把握以及與人們交往的心理動機。生活在他們身上更多地烙上了本不該有的社會心理特征,妨礙自身的健康發展,也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心理素質現狀,并建立心理素質教育系統,以便有針對性地提高這一群體的整體心理素質水平。
二、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現狀分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思想觀念、價值的多元化以及青少年在價值選擇時產生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的不斷增加,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社會問題將會導致缺乏社會適應和應變能力的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加劇,由于他們所占有的社會資源太少,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力微弱,使得這類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各種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如較典型的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他們在家庭里難以得到交流和關懷,他們便會在心理上產生自卑心理,自制力弱的缺陷,嚴重者還會產生攻擊,甚至自殺或同性戀傾向;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差,表現出失敗、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等特點。其次,隨著近年來我國離婚率呈上升趨勢,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對于孩子的最大改變是心理上的變化,問題少年多是由此產生。我們知道,12~25歲是犯罪的危險年齡,而其中15~18歲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齡。由于這些孩子在單親家庭生活,在空間和心理上與父母產生距離,缺少同齡人那樣完整家庭的溫暖,缺少家長的及時教育和引導,再加上經常同與他們有共同厭學心理和家庭經歷的人結伙成幫,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再次,貧困家庭青少年和殘疾少年享受到的教育機會,遠低于大多數家庭的青少年,貧困家庭青少年中有近70%就讀于教育質量一般的學校,只有20%就讀于教育質量較好的學校,而普通家庭中有40%多的青少年就讀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于教育質量較好的學校,只有不到30%的青少年就讀于較差的學校。
以上僅舉三例分析了在我國目前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中存在著來自教育、就業、家庭、消費模式等方面的“社會排斥”,他們在政治參與、社區朋輩交往、社會活動參與以及課余時間的安排都顯示出他們與社會主流的一種隔離狀況,同時,透過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所擁有的外在的物質財富匱乏情況,我們也能夠看到他們內在的心理極其稚嫩和脆弱,經常性的恫嚇、孤立、歧視、侮辱、貶低等精神虐待,嚴重地損害了心理健康,輕則出現偏執、逆反、冷漠、孤僻,產生孤獨感、無為感,影響正常生活、學習、成才,重則產生自棄、逃避、反抗、破壞等行為。
總之,內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得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形成一系列社會及心理問題,本文試圖就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與學校雙向參與教育模式來解決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這一重要課題。
三、構建社區與學校雙向參與的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教育模式的探討
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由于社會轉型,生理和和心理、家庭狀況、居住地和受教育情況等方面的原因處于較其他青少年更為不利的地位,要求我們在社會發展中積極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長期、系統的心理素質教育,建立一個“以學校為龍頭,以社區為平臺,以家庭為基礎”三位一體的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是構建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系統的關鍵所在。
雙向模式參與是近年來在我國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社區與學校相結合的新的教育模式。它主要是指社區支持和參與學校教育,把學校教育納入社區發展的大系統中,為學校教育的發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學校教育反過來也要適應社區發展的需要,為社區文化、經濟建設服務。這種模式通過利用學校、社區現有物質財富、人才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來解決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占有資源少的問題,實現對其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1.依托社區,促進教育優化,提升教育效能。社區教育機構的組織協調擴大了學校教育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在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過程中,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逐漸接受本社區成員中存在的比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促進了自己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培養完善了自我觀念,從外在行為到內心世界盡可能地合乎社會的需要。他們通過社區的價值觀念內化作用,矯正自身的心理問題,完善人格,培養自己的社會角色。
2.發揮學校優勢,形成社區和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發揮學校現有優勢,利用教師、設備、場地等教育資源與社區聯辦文化、體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如科普知識講座、專家心理咨詢等,加強對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
3.深入調研,有序開展,落到實處,整合資源。由于社區內的青少年弱勢群體情況不一,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他們的構成情況,分析問題,才能做出科學決策,提供相應的運行機制,從而進行有效的教育。為將此項工作落到實處,可根據社區實際,建立相應的適宜的各種群眾性志愿者組織,形成覆蓋全社區的教育關懷網絡,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主動參與,人人關心弱勢者,充分發揮各方面的育人功能,通過社區這個平臺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從而實現全員育人的目標。
社區、學校雙向參與教育模式改變了傳統教育的結構,走向了大教育、大文化,走向了教育和社區雙向互動,互相促進,走向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這既解決了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心理素質教育問題,也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將資源共享、教育平等落到實處,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
收稿日期:2006-05-30
作者簡介:樊海源(1972-),男,湖南邵陽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