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語文教育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聯系社會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現代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使語文課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打破以往封閉式的格局;
2、著眼整體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體諸育的和諧與統一”,“知識、智力、能力是個統一體,不容割裂”,“建立敬愛型的師生關系”;
3、堅持完整結構,就是要求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系統之中協調地活動,而語文教學本身也應有完整的結構;
1 語文教育觀念創新的概念及意義
語文教育的靈魂和當前語文教育的觀念中最致命的欠缺都是創新。語文教育觀念,是對語文教育問題的認識與看法,扎根于人們的頭腦,形成思維定向和心理定勢,控制著語文教育行為。眾所周知,高科技發展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已勢在必行。因為傳統的舊的教育觀念不是能輕易根除的,而樹立新觀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因此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語文教育觀念的創新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使教改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否則難以糾正長期形成的語文教育的盲目性與片面性。
2 語文教育觀念創新的必要性
常聽到語文教師這樣說:“當年我們只用一本書、一支粉筆上課,學生的語文成績并不差,現在我們既可以上圖書閱覽課,也可以在微機室上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的語文素質卻不盡人意?!辈簧偃诉@樣埋怨學生:“當初我們用很多時間讀文學名著,現在人們課余都懶得讀書,沉浸在網絡游戲中?!闭Z文教與學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與關注。為此,應對以下幾方面的情況有所認識:
自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來,適齡兒童都可以就近免費入學,導致受教育人數猛增,對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產生了不可避免地負面影響。
物質生活極度貧困時,老百姓家的孩子大多被剝奪了受教育的資格,只有家境較好且比較聰明的孩子才能接受學校教育,這樣的受教育群體素質相對高得多。面對高素質的教育對象談語文教學,當然顯得輕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都能上學了,這時,受教育者的智商和家教修養客觀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高低。在此基礎上談語文教學就顯得更有意義。語言學習尤其是母語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是其他學科教學無法相比的。
學習科目增加了,教學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學生從學習時間和學習精力不可能再和過去一樣專一投入了。工業革命以來自然科學和語文科學發展迅猛,一些新發現、新成果為基礎教育增添了不少門類,充實了許多教學內容,以現在為例,僅在小學三至六年級階段,就有數學、語文、英語、科學、品德與生活、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信息技術等十余個門類學科;人的能力是一個常數,傳授知識的門類增加了,某一方面鉆研的程度必然受到影響。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只讀四書五經了。而且科技的發展十分需要青少年在基礎教育階段廣泛地接受科普知識,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所以讓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中小學生既要學全每一門學科知識,又要精通每一門學科知識,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3 語文教育觀念創新的途徑
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能夠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和空間。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使中小學各學科的教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教學形式看:教室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的場所,時間和教學形式不再受傳統授課的束縛,師資也不受地域限制,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現代化渠道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從教學內容看:先進的教學設備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無法納入的學習內容,大大突破了傳統教學以“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狹小范圍;從教學效果看: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在課堂上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本知識,體會文本情感。
如教學六年級語文《長江之歌》時,我首先讓學生欣賞電視記錄片《話說長江》片斷,以此為本課的切入點,配上當年主持人陳鐸和虹云老師極富激情地解說以及精美的畫面,讓學生一下子就能被這幅奔流不息的壯觀景象所吸引、所折服。然后為學生展示“長江流域水系圖”,讓學生對長江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加深學生對長江自西向東橫貫整個中國的印象,進而油然而生豪邁情懷,利于詩歌的學習。此時讓學生聆聽虹云老師朗誦《長江之歌》,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為學生領悟詩歌內容打下基礎。在學習之余,我又讓學生欣賞有關長江的一些詩句,描寫長江的成語等等,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中國語言的偉大魅力。最后,我讓學生欣賞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歌曲《長江之歌》。這首歌旋律激越,會將學生情緒帶入,引出學生的激情,這時可以適時讓學生學唱這首歌曲,為他們澎湃的情感開拓一個突破口,從而營造出激情的課堂氛圍。
4 語文教育觀念創新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待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凡是對語文教育觀念的創新有用的,就要繼承發揚,凡是有害的,必須否定、拋棄,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現代語文教學觀念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地更新、完善,以符合時展的需求。
一、選擇和運用高職語文教育方法的影響因素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語文教育方法的選擇受教育觀、教育理論水平、教學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制約。
(一)教師教育觀的影響
高職語文教育觀是對高職語文教育本質、目標與任務等根本性問題的看法。高職語文教育觀認為,高職語文教育是學國語言及各種表現形態,教授有關知識,訓練有關技能,進行思想品德和審美情操教育的活動。這決定了該課程既是一門通識課程,又是一門專業文化課程,也為正確的教育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選擇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正是來源于這種教育觀。
(二)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制約
結合高職語文教育實際,吸收、消化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取其精華,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實踐活動,可加以改造創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提升高職語文教育理論水平,反過來再將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的影響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高職語文教育觀、科學的教育理論,是從教育實踐中產生的。教師總結教育規律,經過調查分析、反復驗證,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為己所用,有所創新。
二、高職語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應遵守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教育整體性原則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案呗毥逃娜瞬排囵B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币虼?高職各學科教育方法均應遵循教育整體性原則,為現代高職教育目的服務。
(二)學科特殊性原則
高職語文學科目的,決定了其學科特殊性。在選擇運用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時,應正確認識高職語文學科語言文字訓練和教化育人的雙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實踐中,更加注重訓練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
高職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因地理環境、人文風情、學生語文基礎、學生心理特征和專業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適當調整,既要符合學生實際,又要緊貼就業需求。
三、高職語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是教師施教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協調統一,首先應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師施教的具體方法。
(一)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
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受個人興趣、成長環境和任課教師等因素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引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極大的調動作用。
1.在高職上第一節語文課時,應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語文是人們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對個人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其他綜合大學,高職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學好語文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重要任務,教師應該以案例教學使他們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
2.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通過模擬與高職專業相關的職場工作情境和講授學生感興趣的象牙塔外的社會現象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有“師愛”,學生才“愛師”,才能欣然接受教師的教學安排和任務。師生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重要條件。
(二)教師施教的具體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理論基礎,為廣大高職語文教師所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
1.“涵泳歷練,久當自得”的傳統教學方法。熱鬧多彩的高職生活,往往使學生難以靜心讀書,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繼承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安排閱讀,讓學生在大量廣泛閱讀積累中實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質的提升。
2.常規的語言傳遞信息教學方法。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包括講授法、問答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等。結合授課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傳遞語言信息,使學生較為直接地在短時間內獲取系統的語文知識。
關鍵詞:高等教育 大學語文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語文作為高等院校的基礎性學科,其旨在通過語文的智育目標、德育目標、美育目標等提升大學生的語言技能及語文素養。轉型時期大學語文教育仍存在如教材內容安排不合理、課堂教學未與社會實踐緊密掛鉤、教學模式安排不科學單一等不足。創新大學語文教育也是實現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要求?;诖?,本文擬將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這一視角,探尋大學語文教育存有的缺陷以找出完善大學語文教育的路徑。
二、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困境
(一)教材內容設置不盡合理:重人文內容而輕技能培養
從現有大學語文教育的教材安排看,詩歌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才是散文、小說及戲劇。詩歌作為最富有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的文學形式,融合了文化、道德、情感、美學等人文精神,而詩歌之外的散文及小說也蘊藏了豐富的人文關懷。這些舉措都將大學語文教育重點置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誠然,這樣的教材安排擴展了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然而,其也漠視了大學語文教育提高大學生語文技能這一教育目標。[1]語文素質不僅僅意指文學素養,也包括對學生表達能力等的提高。近年來,大學語文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語言基本能力認知不充分,對大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質不夠重視。具體表現為學生的寫作水平差、表達措辭不規范、語法不過關等方面。個別學生應用寫作水平極差,對于申請書、簡單的會議記錄等都無法合格完成。總而言之,大學語文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文學性、人文性的滲透,也應關注對其知識性、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二)語文教學未與社會實踐緊密掛鉤
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社會實踐,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脫離了社會實踐的大學語文教育難以實現其教育目標。長期以來,大學語文教育僅拘泥于課堂教學,大學生將過多精力投入于課本內容,缺乏社會生活的磨煉,也鮮少提煉對生活的感悟,更無從談及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實踐。大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而不聞窗外事,缺乏生活感悟和社會歷練,大學生往往難以感悟作者的寫作情懷及文章深遠的立意,也無法深化自身的人文素養,感受時代的發展脈搏。大學生生活于封閉的象牙塔,未能深刻、廣泛地體驗社會生活。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與社會實踐應緊密聯系。拒絕社會生活抽象地開展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即成為無源之水,這也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宗旨。[2]
(三)教學模式的安排不科學
大學語文教育當下依然延續封閉、陳舊的教學模式,即以課堂教育為核心手段,以教師為重點;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大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提升;重視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忽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開拓意識及應用能力匱乏等等,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挫傷其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儼然成為知識傳授的接收器,其主觀能動性大大削弱。另外,語文教學過程固守單一模式,圍繞教學大綱設置教學框架,無以發揮教師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嚴重削弱了學生學學語文的熱情。最后,是教學方法的單一,主要采取傳授型方式,課堂重點鎖定為對教材的講解,甚少關注學生的情感意識及其心理活動,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儼然處于被動狀態,學習潛能難以得到充分釋放,教學效果自不待言。
三、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出路
(一)提高學生應用語文能力的路徑
1.注重語文基礎知識
注重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是語文教育乃至其他一切課程學習的基礎。針對上述大學生并未掌握、熟練運用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現狀,建議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增加相關內容??紤]到這些知識大多已在中學語文課堂講解過,故不必再專門占用過多課時來講授,而只需在平時的課堂授課時,將遇到的此類問題作出針對性講解即可。具體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提問,通過提問讓學生溫故而知新;二是講解,爭取在短時間內準確地詮釋該概念;三是舉例,通過實例來鞏固、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消化吸收。
2.采用模擬教學法
于日常教學中,常常碰到有的同學語文人文知識較好,但運用能力較差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忽視培養大學生語文素質及語文能力而導致,脫離了社會實踐的語文教育必然削弱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有鑒于此,筆者建議采取模擬教學,讓學生模擬作為社會實踐中的某一角色,親身體驗這一角色所承擔的工作任務。例如,其可以模擬擔任某一單位的文職,對此應相應提高其語文應用文的寫作能力,如熟練掌握通知、廣告、會議記錄、海報、啟事等應用文體寫作。此外,還應提高學生的語法知識,使其在文章寫作中保證字詞、句法等方面過關。模擬教學法一個關鍵的目的是通過給學生施壓,從而強化其主動學習的動機。明顯的危機感有助于大學生自覺將自身所學與未來的職業規劃相聯系,從而有針對性提升其應對能力。
3.強化語言表達訓練
鑒于語文教學實踐中,忽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故而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在語文課堂上鼓勵學生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通過朗讀,人的各器官能相互作用,借用眼睛、耳朵、嘴巴、大腦等的相互調節作用,促進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尤其是對于那些意境深邃、文筆優美的美文,更應注重朗讀的作用,在潛移默化的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其次,提供學生即興發言的機會。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前預設一些問題,通過針對性提問,讓學生在課堂即興回答。最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如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培養學生臨場應急發揮能力。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相適應的路徑
1.發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
校園文化具有感召性、廣泛性、吸引性的特點,應致力于構建先進文化,為大學生提供積極健康、格調高雅的校園環境,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有助于大學語文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具體可采取以下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將課內教育延伸到課外教學。例如,可以組織詩歌朗誦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該類活動,它有利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大學語文課程所特有的美學思想、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升自身的精神品格。此外,還可舉辦辯論賽,或者邀請學界著名專家等來校進行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使得學生自覺將大學語文課程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互聯系,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奠基。
2.強化課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
語文教育亟需與社會發展保持密切聯系,縮小課堂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處理好語文課堂學習與生活語文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可利用好寒暑假的時間,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深入體驗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歷史使命感,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修養,促進學生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強學生與勞動人民之間的情誼,鼓勵學生胸懷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及抱負。還可建議學生將所見所感寫成文章的形式,并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學生將生活與學習相互聯系,在生活的熏陶下,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質,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質。
(三)創新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路徑
1.發揮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具有情感屬性,健康正面的情感有利于促進人的學習質量及創新欲望,通過有效、合理的調動,能激發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情感,這也正是大學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在意蘊。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應重點把握以下幾方面。首先,應重點把握學生的情感因素。應著力于改變以往將重心放置于對教材與教法的研究上,力求突破以教學為中心而漠視學生的情感關懷的單一模式。其次,還應重視教師本身的情感因素對語文教育的影響。教育本身是一項互動的行為,教師如若能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教學,必然有利于為學生創造明朗健康的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的世界觀、品性以及對生活的態度,無不深刻影響著學生。再次,利用大量貼近生活的文學作品,在這種人文關懷的啟發下,可以滋養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與社會和諧關系的構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更新教育觀念及轉變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致力于改變現有大學語文教育的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模式要實現從填鴨式到啟發式的轉變,教師不能作為單一的主角,而應引導學生發揮作為教育過程主體的角色。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予以其能動性處理問題的機會。對學生有所困惑的問題,教師也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應通過啟發、引導、提示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完善。此外,考試作為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一種途徑,大學語文教育中傳統的考試方式多以閉卷形式為主,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情感性、審美性、形象性和滲透性等特點,難以有唯一的答案,對于主觀題也難以回答對或錯,對此,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可采取課堂回答加分的方式,改變以閉卷考試考核、評價學生所學情況的單一模式。
結語
總而言之,為創新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學語文教育,首先,通過注重語文基礎知識、采用模擬教學法、強化語言表達訓練以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其次,通過發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強化課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以實現大學語文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再次,通過發揮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觀念及轉變教學方法的方式以創新大學語文教學方法。語
參考文獻
[1]郭輝.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語文的新構建模式[J].語文建設,2013(23).
關鍵詞: 大語文;小語文;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革新;實踐
河南省語文高級教師姚竹青在借鑒、吸收中外名家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經驗,著力革新傳統語文教育,經過18年來的艱難探索與實踐,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素質教育型的“大語文教學法”。
一、批判傳統語文教育――冠名為“小語文”“應試語文”
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主要是指應試教育?!八^應試教育是指以考試為手段,以分數為依據,以從多數人中選送進高一級學校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的教育模式。”①中國的傳統語文教育實質就是一種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姚竹青將其稱之為“小語文”,即“應試語文,就是老師海講學生呆聽,把本來有血肉有情有趣的東西弄得支離破碎,干巴無味,一個勁兒向學生死灌硬填,讓學生死記硬背地為應付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語文卷面考試的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的應試語文。就是那種題海無邊,不堪重負,考過卻忘,多半無用的泡沫語文?!雹谡归_來說,傳統應試語文教育的弊端有:其一,以應付考試、片面追求升學率為培養目標。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以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為核心,但“片面追求”的結果是,使語文課變成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復雜繁瑣的語言分析課。只重知識的積累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單純抓智育而輕視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其二,古板、單一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在許多語文教育的觀念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教學過程固守于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照貓畫虎”的模式,具體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更多的還是注入式、滿堂灌等。學生只要不斷重復別人思想就可考及格甚至考高分、考上大學,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創造力都沒有得到正常的培養。其三,“知識化”“筆試化”傾向的考核內容和方式。中學語文考核內容中知識性、概念性題多,應用性、發揮性題少,學生考試缺乏復雜認知成分的參與。考核方式幾乎全是問答形式,缺乏甚至沒有情景性、模擬性、實踐性等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結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其四,“高分即優”的評價激勵標準。中學語文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普遍側重于考分,分數高則是“尖子生”“優等生”,分數低則為“差等生”“劣等生”,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易于導致學生的片面發展、被動發展。等等。
二、革新傳統語文教育――創立大語文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姚竹青對傳統語文教育的弊端不斷反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大語文教育觀。他說:“‘大語文’是智能型語文,是‘實’語文,‘活’語文,‘真’語文,它具有‘實用’、‘智能’的特點。姚竹青的大語文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竹青叢書》――第一母書《大語文教學法》中,他的教學法,是一種極其符合時代需要的素質教育型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主要實現了以下幾點突破:
(一)教學理念上,大語文教學法把語文教學視為一個整體。它既堅持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又淡化課內、課外的嚴格界限,強調以發展學生為根本,以學語文為線索,統籌編排教材,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姚竹青借鑒國內外教改先進經驗,在教學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創立了“立體化”的功能訓練式的動態教學法,以取代傳統灌輸式的靜態教學法。即:把中學語文教學由“平面式”改為“立體式”,由“靜態”型改為“動態”型,由“單色”調改為“多色”彩;還要改“無序”為“有序”,改“慢鏡頭”為“快節奏”,最終導致變“枯燥學科”為“趣味學科”,變“沉悶課堂”為“快樂課堂”,變“低效教學”為“高效訓練”。展開來講,首先是要改“統考至上”為“育才第一”;而后就要改“我講你聽”為“我教你練”;改“灌輸知識”為“培養技能”;改“死記硬背”為“活學活用”。還有選用教材,要改“一本書”為“大語文”;考試方法,要改“一卷定音”為“綜合評分”課程模式,要改“單一”型講授為“多元”化的訓練,從而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立體化、動態化和多彩化。
(二)教學目標上,實現“教大語文,育小能人”的夢想。姚竹青主張把“大語文”引進“小課堂”。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生學語文,把每周六節常規語文課,分成閱讀、寫作、朗誦、書法、辦手抄報、墻報、自學、演講等不同的課型,有計劃地通過設能項、編能序、排能課、分能級、建能會、技能分、標能號、設能獎的訓練系統,達到育能人、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上,突出啟發誘導,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并在“教法”中滲透“學法”,指導“學法”。姚竹青把教的過程喻為教師“導”的過程,把學的過程變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探索,自己發現的過程。如為改變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的通病,他提出了教師要當“語文教練”莫做文章“講師”的教學主導思想。其中,教師“下水”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他說:“我教學生學讀寫聽說,就跟體育教練訓運動員那樣,也跟師傅帶徒弟學手藝似的,總是邊做邊講,現身說法,講和練緊密結合的。”③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效率。
(四)學生負擔上,姚竹青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樂學中并沒有增加多少學業負擔。首先,雖然擴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語文活動,但沒有額外增加課時,而是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進教學方法等途徑,提高教學效益,減輕學生負擔。其次,為教學創設了各種學習環境(課堂環境、課外環境、家庭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且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充分發揮學習潛能,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隨時隨地在“大語文”的廣闊天地中“全天候”地學,將學習心理壓力降至最低限度,學生學習的負擔大大減輕,學習效果明顯增強。
三、實踐姚竹青語文教育改革思想,深入開展中學語文素質教育
傳統的教育體制嚴重地束縛著人的個性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轉變舊的思想教育觀念,在中華大地上全面普及素質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大勢所趨。所謂“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在重視學生學業的同時,更加注重每個學生的品質、情感、個人條件及特長、應變能力、獨立意識、競爭意識及個人價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姚竹青的大語文教育觀,可以說就是一種典型的素質教育觀。大語文教育培養的是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又有進取精神的“智能型”“競爭型”學生,他們既符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且具有自主觀念和自強意識,是能書善寫、能言善辯、心靈手巧、思維活躍的多才多藝的“語文小能人”。而傳統語文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總體看不論升學還是就業,他們的語文能力相對較低。
姚竹青18個春秋的教改耕耘,創出了一條語文教育新路子:“教大語文,育小能人”、要當讀寫教練,莫做文章“講師”,并著書立說,出版了8本120余萬字的《竹青叢書》,他的語文教育思想都融會在這套叢書里。他在教改的同時,還積極宣傳推廣自己的“大語文”教改經驗,尤其是1995年以來,先后在省內乃至全國各地講學幾百次,聽眾累計達幾十萬認,《竹青叢書》發行數十萬冊。他的教學法的推廣,為推動中小學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教壇上將會刮起一股股“姚竹青之風”,使得愈來愈多的語文教師以及有關社會人士潛移默化地受著“姚竹青現象”“姚竹青精神”的影響,接受、踐行姚竹青的語文教育理論,并發展自己的理論。用滕英超的話說:“我不是預言家,但我敢斷言:在不遠的將來,從我國中原大地、黃河之濱又將刮起一股姚竹青之風,刮向祖國的東西南北,刮向九州各地中小學校園。這股散發著大語文素質教育濃濃清香的姚竹青之風,很有可能把語文基礎教育的改革大業推上一個新臺階。姚竹青首創的‘大語文教學法’,將被廣大的語文教師朋友所理解和接受,姚竹青從自己的腳下開拓出來的教育科研之路,將為眾多的同行朋友所效仿所實行:在實踐中發展理論,把理論用之于實踐?!雹?/p>
注釋:
①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98.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語文新課程、新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一一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韻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罢_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這一點極為重要,它可以涵蓋聽、說、讀、寫諸方面,是作為“工具”的準確內涵,也是長期以來語文界學術研究、實踐經驗的結晶,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課程標準要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義,應引起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全體語文教師的重視。“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內容。應在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潛移默化、逐漸養成,從而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即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常言說:“有一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小學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情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總之,語文教育要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小學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評價方式,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實踐的主體,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為中心。
為了有效推動學習方式的改革,課程標準要求積極提倡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乃至學習成果的重現,學生有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學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發現、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和其他課程一樣,現行的小學語文課程在體材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嚴整的知識體系或訓練標準。把自己孤立起來,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承。使課程變凝固、僵化,缺少彈性。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
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世紀的語文課程。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諜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讀選學、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化。大語文的學習是一種整體性、滲透性的學習,其學習方法不拘一格。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想順利貫徹實旌語文新課程、新標準,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舊的、狹隘的小學語文教學觀念,真正領會新精神,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課程觀。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一、盡量減少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實施素質教育,還語文教育以自由
在素質教育中考試不再是目的,只是手段之一,這是它與應試教育把考試作為唯一目標的根本區別。因此,只要不把考試作為唯一選拔人才的標準,素質教育允許考試。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把考試作為唯一標準,以至一切圍繞考試,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后果,這在語文科考試中尤為突出,以至與素質教育及語文科學習規律背道而馳。
語文科一旦獲得了“自由”,語文的教學就可以符合語文的教學規律,語文學習可以向課外延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語文的教育觀的實施。
二、切實樹立大語文的教育觀,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教學
開放的世界,需要一種開放的教育觀。大語文的教育觀,是一種開放的教育觀,實際上也就是一種語文的素質教育觀。
語文,包括口頭語和書面語,它與生活緊密相聯系。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九義”初中語文試用修訂本第一冊新教材《說明》)。生活中時時在學語文,處處在用語文。語文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在學校里學習各科知識的同時也就在學語文。
三、語文學科更應尊重學生,關注人生與社會,這是時代及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
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p>
從大語文教育觀來看,學語文包括人一生的社會實踐,學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性、知識載體的人文性,決定了其包含生活中的一切內容?!皩W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 (呂淑湘)。因此,學習,是為學做人;學語文,也是為了學做人,并且與學做人聯系最緊密。
語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綜合性學科,學語文與學做人緊密相聯,所以語文教育更應該尊重人,關注社會和人生。
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文學藝術是最重要的審美對象,同時語言美、節律美、哲理美、書法美等學科特點都可以是審美的對象。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知識創新將有力地推動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人類文明進程。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要貫穿于整個教學中。那么語文教學要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意識,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地、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和觀念,這是最為重要的。所以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文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起憂國憂民的意識,樹立起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要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愿望。語文教學要要求學生在扎扎實實地學好前人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愿望和創造潛能。教師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新的教學方法,并把創新教育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部過程和活動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創新的愿望。
第三,要充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在課文特別是詩歌和散文的教學中,形象思維的空間非常廣泛,所以教師要根據文章內容,為學生創設思想馳騁的原野,特別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正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