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成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淮北市立足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在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方面,均獲得長足發展。
1.1在量的增長方面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市糧食總產可達130萬t,較“十一五”末增長4.3%;蔬菜總產可達105萬t,增長31%;肉蛋奶總產可達17.2萬t,增長24.6%;水產品產量可達3.1萬t,增長24%;農產品加工產值可達550億元,是2010年的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較2010年翻一番。
1.2在質的提升方面
1.2.1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加速向優質、高效、規模轉變糧食生產連續12a喜獲豐收,小麥單產和優質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個成功創建小麥“千斤市”。培育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2000余個,規模養殖比重超過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73萬hm2,建成6.67hm2以上規模連片蔬菜種植基地200余個。全市已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4.67萬hm2以上,認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74個。
1.2.2農業生產方式加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核心的產業化經營機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5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2家;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209個,培育家庭農場1129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優勢規?;?,全市已有25萬農戶被吸納到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中來。
1.2.3農業結構加速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全市培育了鳳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業園區,形成面粉、禽類、肉豬加工等5大產業集群和年加工500萬頭豬、1.3億只雞鴨、500萬t糧食能力。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強大聚合效應,帶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市場流通、貯藏保鮮、休閑觀光、社會服務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互促互進。
1.2.4農業增長加速向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轉變在種植業方面:全市建立1個國家級良種區域試驗站,5個品種展示基地,2萬hm2良種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種率達到95%以上;在養殖業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種公豬場,皖北灰驢保護場,種鴨繁育基地,畜禽良種率達到90%以上。推進農業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工程,小麥單產水平、生豬規?;B殖水平、設施蔬菜種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每年通過開展科技下鄉、組織專家開展巡回講座等形式,培訓農民10萬人次。開展農產品“三品“認證,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85萬kW,并呈現動力大型化、機具配套化、作業社會化的發展態勢,小麥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
2現代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分析
2.1有利條件“十三五”期間,淮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環境總體比較有利。一是國家把“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實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圍廣的強農惠農政策,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二是全市農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沿著精致農業方向發展。全市蔬菜、花卉、綠化苗木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不斷上升;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穩步發展,占農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農業生產方式快速變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耕地承包經營權向少數種植大戶集中,農業產業化企業不斷涌現,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集約化、規?;I化、標準化、產業化不斷推進,農業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變。同時,全市農業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明顯提升,美好鄉村建設初顯風貌。四是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為我市農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2.2不利因素通過多年來的持續努力,淮北市現代農業得到長足發展,但存在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個主要發展指標上看,一是糧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可供挖掘的潛力已經不多,持續增產的難度加大。二是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和農民工就業結構的變化,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三是養殖業受市場波動、污染物減排和用地問題三重制約,發展步伐緩慢。從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上看,表現為4個制約:土地經營規模的制約,農業經營過于分散;經營機制的制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缺失,市場競爭主體弱??;社會化服務的制約,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轉型,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構建;農業基礎設施的制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3加快淮北市現代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總體思路: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3.1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創新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模式,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檔次,扶持創建百善、高岳、鳳凰山、榴園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0個市級和40個縣區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菜籃子”產品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創建活動,擴大水果、蔬菜標準園、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建設規模,強化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及生豬定點屠宰監管,加強農業“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強化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擴大園區承載能力,促進產業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新型產業聯合體。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知名電子商務平臺籌建淮北農產品特色館。
3.2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深入推進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平臺,以小麥、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為主體,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實施節肥、節藥、節水行動計劃,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糧食綠色增產模式。大力推動設施蔬菜發展,突出抓好渠溝、百善等11個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積極開展蔬菜標準園創建活動,推動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標準果園建設和設施水果發展,擴大塔山石榴、段園葡萄、黃里笆斗杏、黃營靈棗及雙樓水蜜桃等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水平。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抓好精養魚塘改造升級工程和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工作,積極發展休閑漁業。
3.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規范土地流轉,鼓勵開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扶持壯大骨干龍頭企業,積極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規范農民合作社發展,提高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能力,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公益與經營融合,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試點,以農機作業、植保統防統治為重點,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創辦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訂單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務。
3.4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以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引導,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實施農業機械化示范創建工程,建設新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并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示范區和農業物聯網試驗區。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拓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業原料化等多種形式利用途徑。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推廣;障礙因素;解決措施
眾所周知,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高低主要取決于農業研究、農業推廣與農業教育三方面。其中,農業推廣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中樞環節,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定程度上,農業推廣成效何如,直接影響現代農業工作的最終成效。由此,大力推進農業推廣工作,著力提升農業推廣水平,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力。
1農業推廣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農業推廣工作承擔著教育職能,通過農業推廣人員運用豐富的農業科學知識及原理,組織農民參加培訓,使農民能夠增進知識、增長見識,同時改善與提高農業操作技能,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朝現代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農業推廣有效與否,還直接關系到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水平,只有卓有成效的農業推廣,才能促進農業生產與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從而使農業科技成果影響更多人,發揮出更大的效益。由此可見,農業推廣對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
2農業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業推廣現狀及其成效大致可歸納出在農業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資金因素
落實農業推廣經費,是保障農業推廣成效的重中之重?,F階段,在農業推廣事業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是突出問題,且農業推廣經費多依靠政府全額撥款,資金渠道單一,導致農業推廣整體投入不足,制約農業推廣成效。
2.2勞動力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被吸引到城市當中,導致我國農村大部空巢村現象極為普遍。勞動力不足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農忙季節,這一矛盾則最為尖銳,也由此導致農業推廣工作無法切實落實。
2.3文化因素
在文化層面,制約農業推廣成效的主要因素來源于兩方面:一是部分農業推廣人員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知識學習更新不及時,使用的推廣手段較為落后,導致農業推廣工作停滯不前;二是留守的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造成其在接收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及其成果過程中理解不了,接收效果差[1]。
3解決農業推廣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因素的具體策略及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及障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逐一解決。
3.1完善經費保障
農業是我國基礎產業與重要的戰略產業,同時其也是弱質產業。在扶持農業發展過程中,國家應當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業推廣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業推廣事業列為重要的社會性事業,注重其社會效益的發揮,在資金保障方面,建立起由國家全額撥款、農業推廣體系自收自支、國家扶持和自身發展相結合的農業推廣專項資金保障機制,為農業推廣事業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
3.2強化培訓,提升文化素質
針對基層農業推廣人員,應當加強對其培訓,使其通過學習,掌握更加豐富的業務知識,同時形成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全力投身于農業推廣事業;針對農村勞動力,也需要加強培訓,促使農民盡快轉變傳統觀念,掌握先進、科學的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能,進而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農業生產。
3.3合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
針對我國農村大部出現的勞動力結構性不足的問題,則需要基層政府及農業推廣工作者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及各類農業合作社等,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推廣工作無法落實等問題。
3.4加快轉變農業推廣方式方法
傳統農業推廣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滯后,主要通過政府行政命令來推進,推廣效率低下,且農民參與程度不足,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較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農業推廣中的應用實踐證明,在農業推廣過程中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同時采取推廣式農業推廣方法,有助于提升農民文化素質,激發其參與農業推廣工作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從而有效解決傳統農業推廣方式中農民參與度低下、效率不高的問題[2]。綜上所述,為有效提升我國農業推廣水平及成效,則應當著力消除農業推廣主要障礙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以促進我國農業推廣事業實現高質、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翠林,張保軍.淺析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06,26(02):17-20.
關鍵詞:內蒙古;農業發展;耕地利用
農業的發展與人民切身利益、社會安定和國民經濟發展有著緊密聯系,也直接影響著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獨立自主。內蒙古農業發展和耕地利用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如農作物及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農田水利建設水準有所提高等,但為進一步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仍有必要采取措施來加快農業的發展,加強耕地利用。
一、內蒙古農業發展策略
1.優化農業發展政策
內蒙古耕地總面積700hm2,占全國耕地面積的7個百分點以上,因此,加快內蒙古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要想促進內蒙古農業發展,首當其沖的是要立足于國家政策,走一條與自治區實際相符合的具有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現代化道路即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這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和過渡的必由途徑。另外,還應當堅持以家庭承包為基礎,充分結合基本經營制度,切實讓廣大農民從農業生產活動中受益,以此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新型的農業與工業、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更好地解決“三農”中所存在的問題。
2.引進科學技術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業產量和質量,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第一,樹立科技生產的理念,重視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依靠科技的進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消耗,進而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實現。第二,提高農民農業科技的素養。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生產方式與觀念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活動。為了將科學技術更好地引進和落實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必須加大對農民農業科技的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使其成為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第三,加大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教育。人才是核心競爭力,在農業科技推廣和指導活動中,應當組建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并將高科技人才下放到基層農業生產活動中,從事專門的農業生產活動指導工作。
3.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農業生產活動是以一定的投入為前提基礎的,增加農業投入,確保農業物資生產資料充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一般而言,農業投入主要分為物質投入和資金投入,資金投入即是對農業生產活動投入一定量的農用資金,或者對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投入研發資金,以及對改善和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等現象,都屬于資金投入行為。而物質投入是物資的形式,如化肥、農膜、農業機械、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加大農業投入,才能確保農業物質生產資料的供應順暢,從而促進內蒙古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但在開展農業投入時,需要注意從農業生產實際出發,優化農業生產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4.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科學的農業發展理念,是以市場為主導,農戶為基礎,工業化思路謀劃和加快農業發展的方法。農業產業化是與市場經濟環境下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經營模式,是實現我國農業發展道路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地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經營方式,將千千萬萬個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加強農業生產活動與市場經濟的緊密聯系。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內蒙古地區還可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發揮對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民就業等的優勢,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以鄉鎮企業為載體的中轉點,以此加快內蒙古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內蒙古耕地利用策略
1.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
農用耕地是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前提,將農業耕地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是實現我國農業穩產的重要保障。農業耕地作為一種寶貴且相對緊缺的資源,數量有限,特別是對于內蒙古而言,近年來由于建設用地及生態惡化等因素,農業耕地范圍大量減少,而且由于對耕地保護意識的淡薄,造成了部分農業耕地污染,導致土壤肥料下降,耕地品質不高等。因此,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完善相應的法律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第一,實行最少耕地保護制度,明確規定耕地數量的最低限額,同時,加強對用地總量的控制和監督,嚴禁開墾荒地等行為,確保農用耕地總量在合理的范圍內。第二,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對于明確違反耕地利用和保護的違法行為,應采取行政強制措施,還要采取加倍處以罰款、賠償等手段。
2.做好耕地保護及治理
耕地保護及治理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耕地治理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面臨的問題多樣復雜,比如建造栽培設施、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等,為了加快治理的速度和成效,必須以連續性投入大量治理資金為保障。所以,要加大對耕地的治理,就要保證資金的投入和供給。由于非耕地相對于可耕地而言,自然環境條件更為惡劣,因此,加強非耕地的保護及治理更為急迫,要把非耕地的保護及治理放在重點,要加大對非耕地地區的投入。另外,對于基礎設施與技術裝備的建設資金,內蒙古各級政府要建設專項農業治理和保護資金,專款專用,以此確保耕地保護及治理的有序、穩定進行。政府部門還可以發揮主導功能,主動牽頭,呼吁社會力量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融資體制,為耕地保護及治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結語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一種特殊的農業生產資料。耕地利用、農業發展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在加強耕地利用,促進農業發展時,內蒙古還應當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發揮信息資源的優勢,促進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張立偉,衣保中.農業競爭力的制約因素及提升對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2):117-120.
俄羅斯進行了長達七八年的農業改革,表面上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可是實際上,由于政府對廣大農村社會和生產實際的忽視、對廣大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和心理因素的忽視、決策倉促,農業改革并沒有取得實際成效[3]。普京上臺后,隨著政局穩定、經濟形勢好轉,農業在國民經濟和國家戰略中的地位顯著上升。普京將農業列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四大領域”之一。他指出,目前的任務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直接決定公民生活質量的那些領域,即在教育、衛生、農業和住房建設領域實施國家計劃。普京執政時期,國家恢復了對農業的有效管理,農業發展戰略和政策思維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更加務實。普京強調要搞大農業,發展大型農業綜合體,將農業變成“大的商品生產者”。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農業政策從放任自流逐漸轉變為國家積極干預,對農業企業債務、農業發展融資和技術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將解決農村社會問題以及治理農村居民貧困問題納入日程,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創造有利于農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村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制度環境。普京時代的是葉利欽時代的繼續,其目的在于解決葉利欽時代的遺留問題,進一步明晰土地所有權關系,并著重解決農用土地的流通問題[4]。
種植業產量逐漸恢復并超過改革前水平,養殖業也緩慢恢復,外資開始流入農業領域,出現了一些大型農業控股公司?!抖砹_斯聯邦土地法典》、《農用土地流通法》、《聯邦稅法典》、《農業商品生產者財物重整法》、《農業發展法》等相關法律的頒布,為農用土地流通提供了穩定、明確的制度保證,確保了農業政策的穩定性。2007年7月,俄羅斯政府頒布了《2008—2012年農業發展、農產品市場調節、農村發展規劃》,這是俄羅斯獨立以來頒布的第一個農業發展五年規劃。規劃中提出了一系列農業發展階段性目標:可持續性農村發展;改進農業競爭力,以替代進口;保護和恢復自然資源,包括土壤資源等。同時預算政策、信貸政策的調整,對農作物收成的保險費補貼的實施,極大改善了農業商品生產者的經營狀況,確保了農業的持續發展。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盧布進一步貶值,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羅斯農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2008年俄羅斯農業總產值為24614億盧布,較2000年增長約38%,從糧食凈進口國轉變為一個糧食凈出口國[5]。但是,俄羅斯的農業危機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農業領域仍存在很多問題,仍存在大量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農業增長速度波動加大,近些年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繼續擴大;各級預算撥款不足,與農業為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不符;農業生產條件差,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低,科技水平落后,農業人才短缺;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受到外國進口農產品的排擠;一些農業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不斷惡化,債務負擔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等等。對俄羅斯農業改革的評價近年來,隨著俄羅斯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業狀況逐漸改善。但是,農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相比有明顯的弱點:一是增速低;二是不穩定性,波動情況時常出現。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有勞動力、科技創新能力、資金投入等問題。統觀葉利欽時期和普京時期農業改革過程及其成效,可以看出俄羅斯農業發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首先,在改革過程中必須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尋覓一條符合俄羅斯國情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與發展道路;其次,要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撐。因為農業是受自然因素影響最大的一個部門,沒有國家的有效干預,農業的落后狀況很難改變。尤其是2011年底俄羅斯成功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將農產品平均進口關稅從13.2%降至10.8%,并取消適用于國內某些農產品的免征增值稅政策。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將面臨更嚴峻的國際市場競爭,國外農產品將大量涌入,必然會對俄羅斯農業帶來巨大挑戰。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水平,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縮小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對俄羅斯農業來說,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同時,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保證農業勞動者穩定性并提高其積極性。
近些年,我國的“三農”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如實行農業稅減免、對農業進行各種補貼、實行最低糧食收購價等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次,必須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宏觀調控,把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F代農業是高度市場化的農業。俄羅斯的農業改革表明,完全放開市場和價格的做法不能保證將農產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不能保證本國農產品市場免受外國進口農產品的沖擊,不能有效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不能保護農產品生產者的合法權益。我國的農業改革也是以市場為主線,不斷加強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糧食市場的調控,維持農產品市場的穩定。同時,要正確處理好農業對外開放與保護本國農業的關系。正確處理農產品的進出口關系,注意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再次,明晰土地所有權關系是建立現代市場農業的基本要求,是解放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但是土地私有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土地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土地所有權的明晰、穩定和合理流轉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的重要保證。俄羅斯農村土地私有化問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大多數持否定態度。如阿巴爾金認為:“俄羅斯農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導致大量土地被閑置,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國家補貼減少的情況下,俄羅斯農村土地荒廢、土壤肥力下降現象非常嚴重?!保?]我國學者李剛軍指出,俄羅斯倉促實行激進的土地私有化改革,使俄羅斯農業危機日益加重,這種危機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并制約了整個俄羅斯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如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更加有效地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是目前急需著力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最后,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并抓好政策的執行和落實。普京執政時期,農業之所以能實現較快恢復和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和農業支持體系的完善。我國的農業改革經歷了30年的光輝歷程,取得了顯著成就。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農業,制定了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確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明確了中國特殊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和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不斷加強國家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支持力度,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丁超 單位:黑龍江大學
關鍵詞 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現狀;問題;建議;四川旺蒼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259-01
現代農業水稻項目是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糧田,全面提高農田抗旱減災能力,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田生產環境,提高糧食安全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全面加快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步伐。
1 發展現狀
旺蒼縣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幅員2 987 km2,轄38個鄉鎮(街道)、354個行政村、2 516個社,共12.2萬戶、逾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萬人,耕地面積464 km2??h域地形地貌復雜,“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是全縣客觀的農業大環境,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受地理條件和設施老化等因素制約,一度造成農業生產后勁不足、增長乏力的局面。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對農業實行一系列的補貼和保險,對農業注入巨額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恢復和提高,旺蒼縣發展現代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1-2]。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思想觀念落后
抓農業發展的思想觀念存在不足,仍然是沿襲過去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老思路、老方法,不能跳出農業看r業、跳出農業發展農業,不能用工業化的思維指導謀劃農業發展。
2.2 基礎工作薄弱
一是基礎設施底子薄。全縣農業用水、用電和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沒有根本改變,種田成本高,是造成全縣出現耕地拋荒和水稻“雙改單”的主要原因。二是未充分調動自建的積極性。習慣于部門單干,而不去調動直接受益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部分農業項目建設成效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爭資跑項、布點設計和組織實施等方面,重復建設、劣質工程等時有出現[3-4]。
2.3 措施手段不夠
一是領導重視還不夠。部分鄉鎮和職能部門無論是在重視程度和領導力量等方面都還有不足,領導親自過問少、親力親為少。二是發展創新還不夠。在如何挖掘歷史老品牌(如原廣元縣頗有盛名的“神皇寨大米”“龍鳳大米”等)、做大做優做強大米品牌及系列產品品牌,如何延長全縣大米深加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如何扶持培育全縣水稻優質、高產、無公害拳頭品種生產示范區和深加工龍頭企業、凝聚產業優勢,如何整合利用系列農業建設項目、發揮資金最大效益、發展現代農業水稻項目,如何鞏固發展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及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成效、整體推進全縣發展的工作思路等方面創新不夠。
3 發展建議
3.1 正確處理發展現代農業與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的關系
3.1.1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旺蒼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經營和保障機制已經不足以進一步提高農業比較效應,傳統農業已經無法留住廣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步伐。切實落實縣委提出的農業“435”發展方略,必須在思路上有所轉變、有所革新、有所進步。必須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突破口,負重加壓,奮力拼博,力爭實現農業“彎道超車”。
3.1.2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的不竭動力。農業穩則天下安。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資金。農民的“糧袋子”和“錢袋子”問題解決了,建設美好家園的自覺性就會增強。從全縣示范新村建設來看,主導產業發展好、農民收入多的村,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大、效果好,如近年實施的嘉川和尚午片區7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龍鳳鎮龍鳳村的水稻產業等都為這些村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收入保障。因此,必須找準發展現代農業與建設新農村的對接點,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平臺,開發整治土地資源,配套完善基礎設施,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梢哉f,新農村建設離開現代農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源泉。
3.2 “四大措施”發展現代農業水稻生產
3.2.1 明確目標任務。根據全縣水稻生產現狀,提出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布局、提高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的工作思路,年初制定水稻生產實施方案、高產技術攻關課題,萬畝示范片平均產量9 000 kg/hm2以上,百畝攻關田平均產量10 500 kg/hm2以上,全縣水稻總產突破12萬t的目標。
3.2.2 強化科技支撐。全縣良種覆蓋率達99%以上;旱育秧及拋秧推廣面積占84%以上;水稻專用配方肥推廣面積達70%以上;全面推廣三環唑浸秧,稻瘟病、稻飛虱、稻螟蟲、稻曲病等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病蟲損失控制在3%以下。
3.2.3 開展高產創建。成立由農業局局長任組長的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小組,負責水稻高產技術攻關課題方案制定、實施、資金管理、物質籌措與發放、課題總結、測產驗收等工作。同時,建立激勵機制,縣政府及縣農業局投入一定資金,將科技人員與高產掛鉤,達到指標則給予一定的獎勵。
3.2.4 落實保障措施??h、鎮、村層層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和咨詢,積極保障對路良種、肥料、地膜、農藥等物資,以滿足生產需要;認真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等政策措施,調動農民種植優質水稻的積極性;將措施成效納入鄉鎮綜合目標考核,對成效顯著的鄉鎮、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進行表彰、獎勵。
3.3 “六個堅持”推進美麗幸福新村建設
3.3.1 堅持創新思路。堅持“六用”,即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堅持“三提高”,即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不斷用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3.3.2 堅持做大產業。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始終要把發展生產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抓好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根據各村現有的條件基礎,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同時,切實注重產業規模效應,力爭讓全村大多數農戶受益,為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和村組集體收入積累打下基礎。
3.3.3 堅持配強班子。拓寬選擇視野,強化班子功能,廣開渠道選賢任能,配強配優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兩委”班子。通過“公推直選”,大膽啟用致富能手、產業帶頭人和勇挑重擔、公道正派、有遠見卓識的能人。
3.3.4 堅持務實規劃。切實幫助有條件的村落實制訂美麗幸福新村建設及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規劃要對主導產業、主導品種、基礎設施、村部建設、民建規劃、水電路等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界定。避免亂挖、亂建、亂種、亂倒等不良習慣。
3.3.5 堅持創新制度。要創新建立健全各村管用的村規民約,積極動員和嚴格要求村民自覺遵守、自覺執行。村“兩委”班子更要自覺主動堅持遵守各類規章制度,并針對實施中發現的不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及時組織村民修訂,切實用系列村規民約輔助村莊管理。
3.3.6 堅持典型帶動。要致力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通過村“兩委”牽頭組織,充分發揮個人能量,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的公益事業心,合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做到縣、鄉(鎮)、村層層有點公開掛牌示范,村民學有榜樣、趕有標準,并適時在縣、鄉(鎮)、村組公開推介先進典型,促使相關村組農戶進一步增強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的信心。
4 參考文獻
[1] 劉榮章,呂姍,李建華,等.特色農業視角下福建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詹慧龍.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5):1067-1074.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存在問題;措施建議
“十二五”期間,金華市農機管理部門按照浙江省農機管理部門提出的“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開展大服務”的總體工作要求,在全市農機系統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成效顯著,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金華市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戰,因而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鑒此,為適應金華市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對農機裝備技術的需求,本文在概述該市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和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加快金華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措施與建議,以期為該市有關管理決策部門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提供參考。
1發展成效與存在問題
1.1發展成效
1.1.1農機裝備總量不斷增長,結構逐步優化“十二五”期間,金華市農業機械裝備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據統計,2014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261.40萬kW,農業機械原值達32.08億元,分別較“十一五”末增長17.1%和6.0%;另一方面,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先進適用的糧油作物、經濟作物生產,以及畜禽水產養殖所需要的各類機械裝備數量得到快速增長。此外,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加工機械,以及鋼架大棚設施等有了較快發展。目前全市農機裝備由以農用運輸機械為主向運輸機械、耕種收機械并重,由以農業動力機械為主向農業動力機械加配套機械并重,由以小型農業機械向大中型農業機械的方向發展。1.1.2農機作業水平逐步提高,薄弱環節取得突破隨著金華市農機裝備數量增長和結構優化,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作業領域不斷提高和拓寬。目前全市主要農作物生產的耕作、排灌和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據統計,2014年金華市主要農作物和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達到35.26%和69.78%。此外,近幾年來金華市糧食機械烘干作業量也得到快速增加。1.1.3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加快,應用領域不斷拓展近年來,農機部門結合各縣(市、區)農業生產需求,緊緊圍繞金華市糧油、七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設施農業發展,依托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示范項目實施和基地建設,加大先進適用裝備與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力度,使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以及設施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在全市農業生產中得到了應用。上述項目實施和基地建設,促進了裝備水平和結構的提升與優化,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成效顯著。1.1.4農機新型服務主體培育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十二五”以來,由于農機管理部門的引導和大力扶持,全市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公司等適應當今市場需求的不同層次、不同經濟成份、不同經濟組織形式的新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機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進程。2014年底全市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430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79個,這些專業服務組織主要從事糧食生產機械化收獲、代耕、代種和產后加工等作業。另一方面,為農機服務提供后勤保障的農機維修行業也有了較大發展,2014年全市共有農機維修網點316個,其中專項維修點125個。1.1.5農機安全監管加強,有力保障了農機安全生產近年來,農機部門圍繞“壓事故、保安全、促暢通”安全目標,以“創建平安農機、促進新農村建設”為抓手,認真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深化“平安農機”建設,據統計,現已累計投入300余萬元用于完善全市公安駐農機警務聯絡室的軟硬件建設?!笆濉逼陂g,全市農機事故死亡人數明顯下降且無一起負同等責任以上特大農機事故發生,并使農村道路交通事故三項指標實現“三個零增長”,有效遏制了重特大農機事故發生,從而確保全市農機安全生產的良好形勢。
1.2存在問題
1.2.1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不高,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間金華市農業機械化雖然得到較快發展,但綜合機械化水平還不高,2014年底全市大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35.26%,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機裝備結構不夠優化。另一方面,設施農業的設施化、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低,設施栽培方面,基本上是以塑料薄膜為覆蓋材料的小型設施,環境綜合調節控制和機械化作業水平都很低,許多作業采用人工方式;設施養殖方面,全市設施養殖面積不大,除極少數規?;B殖場具有一定的環境調控能力和較高的機械化水平外,絕大部分設施養殖的環境控制和生產環節的作業主要依靠人工完成。1.2.2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區域和產業間水平差距較大由于各地經濟基礎和地理環境存在差異,目前金華市各縣(市、區)平原的鎮(街)機械化水平較高,山區丘陵則較低。另一方面,不同農業產業間和各產業內部的機械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種植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高于養殖業、林特業;種植業中糧油作物機械化水平高而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低。如全市糧食作物中水稻機械化總體水平較高,而栽植和烘干等環節機械化水平低。經濟作物中除耕整、病蟲害防治等少數環節實現機械化外,大部分環節仍依靠人工。1.2.3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不強,無法提供多樣化的作業服務雖然近年來金華市加快了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培育,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化程度低,農機服務功能不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具有一定組織規模和服務能力的農機服務組織數量少,2014年金華市農機專業合作社79家,其他農機作業服務組織247個,農機大戶1.38萬個;二是農機作業服務領域窄,現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所能提供的作業服務僅限于糧食生產中的機耕、栽植、植保、收獲等環節,而其他作物、產業的農機作業服務幾乎為空白;三是開展農機作業服務范圍小,目前大部分農機服務業組織業務范圍僅局限在本(鎮)街道或本縣的行政區域內。1.2.4農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薄弱,滯后于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隨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金華市機具保有量快速增長,但因缺乏足夠和穩定的投入,目前農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市農機化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機耕道、機庫棚、維修站等與農機配套的基礎設施落后,影響了農機作業通行、存放、保養維修;二是農機化技術推廣培訓工作條件、農機部門技術信息和作業市場信息等實用信息收集能力等公共服務無法滿足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要求。
2發展對策
2.1發展思路
堅持科學發展觀,從金華市農業機械化現狀出發,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認真貫徹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意見》(浙政辦發〔2016〕19號),以及金華市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推進行動計劃(2016~2018)的通知(金市農通〔2016〕96號),以提高金華市農業全產業鏈的機械化水平為目標,“查補短板、拉齊長板”,以“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強服務”為主線,以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農機社會化服務和公共服務為保障,以實施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示范工程為手段,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技術的推廣應用,為實現金華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支撐和保障。
2.2措施建議
【關鍵詞】農業統計;農村發展;農業問題
農業統計可真實反映農村發展狀況,發現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因此,強化農業統計非常有必要。當前,我國農業統計工作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農業統計部門要認清形勢,求真務實,抓住主要矛盾,不斷開拓創新,為新農村經濟建設做好服務工作。
一、農業統計的重要性
1.強化農業統計,便于了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科學的農村經濟政策
對農業發展信息進行統計,可一目了然地反映出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為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就農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與判斷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如,對農民負擔問題進行統計,可準確地反映出農民的負擔構成、水平及趨勢,為國家制定農民減負等惠農政策提供第一手數據。
2.強化農業統計,便于發現農業發展問題
通過對農業信息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既能了解農業發展成效,又能發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如,通過對耕地數量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某一地區的耕地數量增減狀況,并就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看是否是政策導向有問題。
3.是國家統計工作的補充
農業數據統計是國家統計局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但是國家統計局的工作范圍并不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等問題,而這部分數據恰恰是反映農業發展問題的重要信息。因此,加強農業統計,能有效補充國家統計工作的不足。
二、當前農業統計存在的不足
1.統計機構、隊伍不穩定
很多地區的農村基層政府部門的機構設置不健全,有的甚至沒有專門的統計機構,即使有人開展農業統計工作,往往也是身兼數職,時間及精力都有限,難以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也沒有時間進行專業的業務知識培訓。統計工作本身專業性較強,如果統計機構不健全、統計人員不穩定,就難以保證農業統計工作的質量。
2.統計信息化有待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農業統計已經實現了初步的信息化轉變,形成了聯網直報體系,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統計的傳達效率。但是,當前部分基層單位對統計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沒有配備專門用于統計報表的電腦,往往是和其他辦公人員共用電腦,例如,由于其他人員操作失誤,會對報表平臺證書造成丟失,從而對統計聯網直報工作造成影響。
3.專題調研深度不夠
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及統計部門會根據國家政策導向或者業務需要開展關于“三農”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題調研,以及時反饋基層狀況及基本數據資料。但是,實踐中很多地區的農業統計部門在開展專題調研的過程中沒能真正深入到基層中去,甚至個別地區在開展調研后拿不出深刻的數據資料,調研沒能反映出基層的真實情況,只是為了應付工作而開展調研。
4.缺少工作經費
農業統計工作繁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如果沒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很難有效開展。但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用于農業統計方面的經費嚴重不足,甚至連召開相關會議的經費都不能保證。有的地區的基層統計單位形同虛設,提供的報表嚴重失實。
三、農業統計的強化對策
1.加強統計隊伍建設
應定期對農村基層農業統計人員開展計算機應用及統計報表能力相關專業培訓,吸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到基層統計隊伍中去,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提高農業統計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同時,統計人員應樹立服務意識,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改進統計方法
農業統計工作要不斷深化報表制度改革,優化統計指標體系、改進統計方法,加強統計工作的針對性??山柚嬎銠C技術等對統計數據進行有效分析。所有統計數據應由各級農業管理部門進行專業把關,以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3.增強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
各級農業統計部門工作人員應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嚴謹識別、嚴格把關,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村鎮等基層統計人員更要樹立質量意識,所有統計報表的數據來源都必須是真實的基層統計數據,一旦基層數據失真,經過層層把關處理的高層數據就毫無意義。因此,統計人員在開展農業統計工作時一定要增強質量意識,嚴把工作程序,排除人為干擾,增強責任意識,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價值的統計數據。
農業統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相關部門進行農村經濟發展決策提供依據,指導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統計人員應依據服務對象、統計內容的變化準確進行統計工作定位,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善于與業務部門開展溝通與交流,杜絕統計工作與業務工作“兩張皮”的現象。應充分了解業務工作之需要,充分聽取業務部門的意見與要求,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匯總,提供真實有效的統計數據。
隨著農村發展步伐的加快,“三農”工作涉及面越來越寬,需要農業管理部門分析與研究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何適應農業發展新情況、新變化是統計部門需要面臨的問題。因此,農業統計部門要具備創新意識,不斷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4.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
首先,要完善聯網直報平臺建設,提高其運行速度,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操作熟練程度。其次,要搞好對基層單位的服務和技術指導工作,幫助其順利進行直報數據的采集、錄入、審核和上報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強化農業統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在農業統計領域還有很多不足,需要通過強化團隊建設、改進統計方法、增強意識及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措施進行不斷完善,以充分發揮出農業統計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