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課程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69-01
1.前言
德育校本課程是新型課程管理模式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是在國家和地方的支持下,以學生需求的正確評估作為基礎,通過學校和有關部門德育資源的整合,將教師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制定出德育教材或者活動。初中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雖然面對重重困難,但是經過不斷的調整,一定會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2.影響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
2.1觀念的影響
據調查,由于傳統德育課程開發觀念的影響,導致一些學校的教師和教育行政工作者認為初中德育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專家的工作范疇,其參與到課程的開發中會影響教學工作,增加自身負擔。
從筆者查閱的資料上看,一些較為著名的期刊雜志如《思想理論研究》、《上海教育》等反應了一部分上海某些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但是沒能達到理想狀態,缺乏全面、綜合的研究,也沒能使有關部門重視。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較為落后,處于起步階段。
2.2師資隊伍的影響
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初中教師需要在課程中扮演探索者、參與者、引導者等積極的角色,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還需要一定的探索實踐能力。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都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由于德育校本課程的決策權在于學校,使得很多教師不能及時適應。
2.3教育部缺乏指導性政策
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部門,如中央、地方與學校之間的分工不明確,權責不清晰,缺乏科學、權威的課程認證制度去監督德育校本課程質量。從政府的角度上分析,政府將課程決策權交給學校后,對其管理多于服務,教師的專業判斷被政府的行政命令所阻礙。作為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中一個重要角色,教師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力或者對自身權力范圍不明確。
2.4課程實施狀態不理想
德育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一般表現形式為活動課、選修課。但是相比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德育校本課程大多沒有納入考試范圍,導致學生、家長和社會對這些課程的重視度不高。我國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制度,因此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不被高度重視,其被起到一個裝飾的目的。正是因為內部缺乏自覺和自律,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質量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3.初中德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對策與案例分析
3.1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1)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和需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間的差異性,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綜合學生思想品德的特點使其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
(2)運用自身專業技能,依據形勢發展變化,靈活的對學生發展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刪減。
(3)考慮全局,從實際出發,開發選修和必修德育課程、綜合與分科德育課程、隱性和顯性德育課程等,根據課程特點進行協調。
(4)結合不同地區之間的不同發展狀況因教施才。一些發達地區網絡發展迅速,要注重對中學生網絡道德建設課程的開發。一些偏僻鄉村地區發展較為落后,就根據當地情況開發學生艱苦奮斗的校本課程。
(5)教師在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當注意連續性、漸進性,從底層次開始施教。逐漸向更高水平的方式和內容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3.2初中德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
筆者認為,在各種各樣的初中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中,德育課程創編和德育課程整合模式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
3.2.1德育課程創編模式
德育課程創編模式是根據學生自身德育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教育而進行的課程選擇、設計以及評價。
案例:初三年級德育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
初三是一個學業上的轉折點,關系到初中畢業以后的選擇去向。這時應該調整學生的應考心態,幫助其在面對困難時能夠不輕言放棄,并且協助其做好適合的人生規劃。
(2)課程內容
1)正確看待“成功”。學生和家長都期待成功。由于多方面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學生對成功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學生選擇下一個階段的去向時,應該看得更遠,擴寬思路,走好這步關鍵的路,才能提高將來成功的概率。
2)學會面對壓力。面對緊張的中考,學生會面臨社會、家庭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壓力。教師要教學生怎樣面對壓力,在不放松學習的情況下適當調整心態。
3)回望和感悟。教會學生回望初一、初二時走過的路,總結優勢和劣勢,發揮優勢,改正自身的不足。感悟自身在母校所度過的日子,讓這幾年的時光在一生中難忘。
(3)課程方法
通過情感活動課程,讓學生感受到其在初中三年學到的不僅是知識,也收獲了良好的學習態度和人生價值觀。
(4)課程安排
1)規劃人生。根據初一寫的人生規劃進行對比,端正態度,及時調整;制作“我的未來”手工作品,體現自己的希望;舉行夢想主題班會,交流夢想。
2)調整心態。教師授予學生一些減壓小竅門,疏導心態;舉辦專題講座。
3)告別母校。讓學生在此感悟在學校的點點滴滴,感受自身在成長過程中的苦與樂,觀看回顧視頻,拍照留念,為母校贈言等。
(5)課程時間
時間為一學年,從初三上學期開始實行。
3.2.2德育課程整合模式
德育課程整合是在越過不同的知識體系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所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德育課程整合有三種模式。第一,將德育課程和其他學科相結合,將德育課程的功能用于其它學科上,如語文科目上講解社會形象良好、起帶頭作用的人物的道德作用,歷史課上講解偉人的良好道德行為等;第二,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進行德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第三,將德育校本課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通過互聯網進行德育教學。
4.結語
德育校本課程是一項新生活動,其深入分析學生的特點以及需要,通過德育教師引導學生開發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改的必然趨勢。初中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促進了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通過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學效率,為創建有特色的學校和學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要利用自身優勢和當地德育資源,開發更有效、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為中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04(03).
[2]盧少軍,朱躍民.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探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3]羅安佳.民辦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2011(04).
我校緊緊將“兩園”基地實踐作為校本德育課程,大力組織開展農耕實踐活動。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每周二、五的中午各班組織開展農耕實踐活動,讓學生到基地開展翻地、種植、管護、澆水、施肥、除蟲、收獲等各種農耕勞動,讓學生認識各種農作物、各色蔬菜、水果的生長等,學習各種農業勞動,讓學生出力流汗,鍛煉身體和意志,讓學生懂得勞作的辛苦,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我們還利用每兩周一節的綜合實踐課,組織學生開展基地實踐活動,結合教材要求,大力進行基地農耕實踐,在基地活動中,學生動眼、動手又動腦,鍛煉了身體又增長了知識,綜合實踐課教學效果很好,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我校圍繞“兩園”基地的校本德育課程建設,切合學校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實現了教育便利,同時又備受學生的喜愛,這樣一來,課時、教材、師資均可順利落實解決,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眼界,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勤勞上進、關愛他人的品質,激發了學生自主、協作、創新的熱情。
二、立足于學生特點,建設“真真好少年”校本課程
“真真”是學?!昂蒙倌辍钡男蜗髽俗R,是一個文明、健康、進取的美麗天使,是學校的一個育人目標,是全體學生成長的追求目標,“真真好少年”是我校一個著力建設的德育品牌。針對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如小學生的好奇喜勝、好動喜賽、好孩子定向等特點,我校立足于學生特點,貼近學生實際,大力建設“真真”校本德育課程。一是構建“真真小當家”校本課程。我校依據小學生好奇喜勝的心理特點,依托少先隊組織,大力開展以學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三自”德育模式為特色的活動,大力構建“真真小當家”校本德育課程,并作為一項深化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常規內容,堅持不懈地貫徹執行,課程在培育“真真好少年”工作中取得了較好成效。二是構建“真真英雄會”校本課程。針對學生好動喜賽的特點,我校構建“真真英雄會”校本德育課程,設置了25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個性競賽項目,通過“真真英雄會”校本德育課程的建設,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好學上進的動力,營造了校園你追我趕的喜人氛圍。三是構建“真真在飛翔”校本課程。針對學生“好孩子定向”的心理特點,我校結合雛鷹小隊活動,設置了“真真好少年”的學習、科技、健體、文藝、友愛五個大大的獎章,構建“真真在飛翔”校本德育課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程。
三、立足于社區人文,建設鄉土校本課程
我校所處位置優越,周邊德育資源豐富,依托這些活動便利、觸手可及的優質社區人文資源,我校大力進行德育課程改革,構建了鄉土校本德育課程。一是依托香山景區,建設香山文化校本課程。我校緊緊圍繞香山景區,大力開展香山文化的傳承弘揚教育。開展春、秋游香山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香山的美麗,傾聽香山的美麗傳說,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適時開展香山美麗傳說的故事比賽、香山手抄報、中隊板報、攝影等比賽活動,掀起校園香山文化學習、了解、傳承的熱潮,極大地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二是依托香山陵,建設紅色教育校本課程。我校依托香山陵這個紅色圣地,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學校每年都會舉行清明祭掃革命烈士活動,深情緬懷革命先烈,接受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凈化。同時開展了追尋香山陵革命烈士足跡的活動,讓學生收集家鄉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開展征文、演講等比賽,讓學生受到紅色教育。學校還編寫《香山陵革命烈士故事集》的紅色教材,讓紅色教育深入學生心靈,內化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激情。三是依托長江村,建設新農村校本課程。我校緊密運用長江村這一鄉土教材,建設校本德育課程。組織學生赴長江村,參觀村史館,激發學生對黨的敬愛之情;走進長江村的工業區、社區老年活動室等地,深入了解長江村的社情民意,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愛之情;學校組織的小記者進行參觀采訪,并用他們拍的照片舉辦圖片展覽,讓學生觀看,展望美好的未來。豐富的校本德育課程,為真真好少年的良好習慣培養和全面發展提供了平臺,走出了一條校本德育課程的新路,取得了育人新成效。今后我們將不懈探索,開拓創新,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在豐富的校本課程中。
參考文獻:
如何使學校德育能夠與新課程改革同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成為了德育工作新的課題,自年區教育局開始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德育課程體系建設,區關于進一步加強德育課程建設的意見》中,就德育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模式和課程管理等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德育地方課程的建設摸索了經驗,為了更扎實地推進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強校本德育課程的建設,特提出如下布置。
一、提高對校本德育課程的認識。
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效果的紐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以往的國家課程統領、學科課程本位和選修課程主體的課程結構做了很大的調整,將10%12%課時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了三級課程并行的層次結構,同時,加強了學科的綜合性,設置了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新的課程計劃還建議適當減少選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的比例,這些都為校本課程建設發明了條件。必需清楚地認識到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局部,區德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分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保證,展示學校辦學宗旨和特色的重要載體,各學校應樹立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觀,把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放在外地區、本學校文化背景和學生差異發展的背景下開發和研究,要使校本德育課程成為學科課程的有力補充,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積極穩妥地開發可供學生選修的德育課程,使區德育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二、開發研究校本德育課程。
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校本德育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育人宗旨和教育特色。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高,校本德育課程不是狹義的書本課程,更多應該體現社區自然文化和學校文化,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因此,各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深入挖掘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研究課程設置,組織相關人員,利用12年的時間開發反映本校教育特色,適合學生發展,可供學生選擇的校本德育課程,合理安排好課程時間,培養課程教師,探索課程模式,加強課程管理,真正使校本德育課程起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作用。區教育局將把校本德育課程建設納入德育評估指標,予以保證。
[關鍵詞]高職院校 德育課程 生態化
[作者簡介]王宏(1970- ),女,河北保定人,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鶴壁 45803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3-0156-02
一、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作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高職院校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德育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主干課程之一,對其教學現狀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可以說,德育課程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和發展方向,關系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當前,在高職院校德育教學戰線中,“立德樹人”的理念成為共識,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育的教育作用。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過于強調共性而忽視特性。與傳統高校強調學術化的目的相比,職業教育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這一特點決定了傳統高校與高職院校在德育課程教學目的上應該存在異同。相同之處在于都必須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之處在于傳統高校德育課程的目的側重于德育的政治性、道德性,強調德育的約束作用;而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目的注重德育實踐教育,更強調德育的實踐作用。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國內高職院校德育課的設置是以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為前提的,而對于自身的特點沒有充分考慮到。這就造成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呈現這樣一種現狀:德育中強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而缺乏具體的實踐案例、職業道德教育。離開現實來談理想,就會失去客觀的衡量準則,只會帶來德育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學生接受這些教育以后,會發現德育課程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幫助不大,且課程空洞無味,缺乏興趣。如何使德育教育能夠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的需要,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關注的內容。
2.課程內容過于強調政治而忽視生活。無論在傳統高校還是在高職院校,政治化一直是我國高校德育的重要特色。這一點可以從課程設置中看出來,所有政治課程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增強,多元的價值觀在高職校園非常有市場。這些系統的德育內容明顯體現出滯后性。在當前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道德失范的現象非常嚴重,高職院校學生迫切需要對其進行“人之所以為人”的教育,如生態倫理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等。但是當前高校處于一種“高空作業”的階段,對于人之為人的基本品德修養教育有所忽略。這造成了一種怪狀,很多學生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對于當前時政、理論發展的脈絡等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對于自己職業生涯卻沒能很好地規劃,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創業作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精神,忽視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為主要內容的職業規范,同時身邊的人際關系、日常生活也處理不好,缺乏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道德判斷能力。
3.課程觀念過于強調灌輸而忽視交流。課程觀是指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內容總和性的觀念。課程觀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水平。傳統的高職院校德育課程觀強調老師對學生的灌輸,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種強制性的教育方式。誠然,德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會人們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與人們現實思想品德狀況之間的矛盾。其中,人們的政治思想、道德覺悟等也不能自發產生,只有依靠灌輸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灌輸有其必要性。凡事都要有針對性的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經過小學、中學的德育教育已經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對于各種價值觀都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強制對其進行灌輸,效果將會適得其反。傳統的課程觀念過于強調灌輸而忽視交流,存在著重道德理論灌輸、輕道德選擇能力培養,違背德育目標的本質要求。在這種課程觀念的指引下,學生認為通過死記硬背、強行記憶便可以擁有道德,認為道德的產生并不是來源于實踐、來源于自身的感悟。這便是當前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脫節,即知行脫節、言行不一的原因所在。
二、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反思
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在課程理論、實踐上對于以往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和更新。歸納起來,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面對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生態困境,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提出解決的思路,提出一些新的理論觀點,主要有體驗德育、人性化德育、生活德育等代表性觀點。這些德育理論的提出對于當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是上述德育理論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人們試圖通過上述德育模式解決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境,但是實踐證明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德育模式往往是單項實施,但現代社會人們思想形成、變化和發展的因素往往是多樣、變化的,這就決定了必然要綜合運用多種具體德育工作方法,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工作。相比較以上德育模式,德育生態教育模式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對德育工作展開討論,各種德育模式綜合運用實施,必然會產生“1+1>2”的效果。
三、生態視域下德育課程教學機制建構
德育課程教學生態化可以看成是一種在德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各生態因子之間多元復雜關系的優化調控,對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加以明確,使之達到一種穩定、有序、合理的發展狀態,從而實現人本、生活之本的統一。
1.課程教學目標強調特性。教學目標是德育教育的出發點,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出現了偏差的情況,主要反映在目標的制定違背了客觀規律與生態學原理,出現了不合理的失衡現象。沒有照顧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實際情況,教育目標一刀切,沒有明確的、具體的教育目標,致使高職院校教學必定流于形式,違背了生態學中的整體性、關聯性原則。筆者認為,我國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目標應遵循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應適應整個高校體系德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更應該強調教學目標的特性所在??梢哉f,既要考慮共性也要考慮特性,這樣才能實現高職德育教學課程的價值。簡而言之,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目標除了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好學生、好公民和好員工。
2.課程教學內容強調生活。所謂的“德育內容”,通常是指“為實現德育目標,經選擇而納入德育活動過程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理念、世界觀等文化總體”。如前所述,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內容最明顯的特點是其政治性、理想性,而忽視了生活和現實。德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性、開放性的系統,會受自然、社會的影響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一特點就要求德育教學絕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內容的安排應考慮社會生活的現實變化,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地、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當前政治化、理想化的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脫離現實,過于強調理論性的知識,不能貼近實際生活,這樣的德育內容必然不能贏得學生的興趣。“兩課”教學應該貼近生活,選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運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消極現象,“兩課”教學不應回避,而應積極面對,引導學生分清是非,認清方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育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涯實踐情況,從入校之初便開始對其進行必要的大學生涯規劃設計,使其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學習是為了干什么,同時在課程內容上應添加上職業觀念教育、職業精神教育、職業規范教育、職業紀律教育和職業情操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德育課程對其未來的生活、人生有幫助和指導意義。
3.課程教學方法強調互動。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其對于德育知識的認知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便是德育的疏導化,要改變在中小學階段過于強調德育“灌輸”的思想,而不顧學生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現狀。高職院??梢詫嵤盎有汀钡掠?,其原因有三:第一,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是一種開放的德育,它不以封閉學生的思想為目的,而是以系統、開放的胸懷促進學生道德思維,發展自己的道德觀為目的。第二,高職院校是一種發展的德育。高校德育作為一個健康、開放的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德育,絕不是單純的為考試、為分數的德育,而是師生雙方共同譜寫成長和創造樂章的舞臺。第三,高職院校德育是一種實踐的德育。德育本應是實踐中的培育,在實踐的過程中要鼓勵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得道德的成熟,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應是一種開放、發展、實踐。但現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存在一個明顯誤區,就是認為將學生帶出課堂,舉辦集體討論、演講發言、自由辯論、第二課堂、大型講座等,便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德育工作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學生,理論和實踐是否有機結合,其關鍵是能否以學生為主體,是否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同,師生之間能否產生互動的教學效果。如果師生之間不能產生互動的效果,德育就成了教育者自說自話,沒有回應,沒有效果。在德育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作為交往、互動的因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之間是平等、共生的關系,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存在霸權、支配和中心地位,教師與學生是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育過程。在德育過程中應該創造民主的交流氛圍,在其中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認真傾聽不同的觀點,對于道德兩難問題應該保持中立原則。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與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這種討論不限于課堂,也可以是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形式,所選擇的問題可以為社會生活中所普遍存在的。這樣的議題學生既有興趣參與也有能力參與,學生敢想敢說,信息的傳遞方式由單向灌輸轉為雙向對話或多向對話,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現信息的交互傳遞和交流?!爸R、智慧、情感”正是在這種互動合作的“對話”中自然生成,德育也真正起到自己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趙國敏.試論職業院校德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遼寧高職學報,2007(6).
祖旭東:曾經提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教育學生尤其應當如此,只有深入把握學生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好學生的問題,正確引導學生的成長。從2013年起,我們臨沂市政府和教育局致力于解決中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研發設計了這么一系列以視頻案例為載體的新型德育課程。所謂“問題導向”,就是聚焦學生成長中的關鍵問題和教育者自身育人素養問題,通過觀看視頻的形式把學生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并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道德品質。
“問題導向”這一系列課程不同于傳統德育課程,主要有這么幾個特點:第一,它以問題為核心,作為驅動學生思考的基礎,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對照自己、反省自己,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完善品德修養;第二,它很生活化,我們這些視頻內容都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可能是新聞報導的真實事件,也可能是本地本校學生的真實案例,這就大大拉近了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第三,它讓德育問題專題化,以往我們總覺得德育看不見摸不著,“問題導向”課程將學生成長中分散、無序、多樣的問題整合成一系列專題,更具有系統性和操作性,既方便教師的施教,也方便學生的學習。這種直面問題、逐個擊破的教育方式更加直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您剛才給我們展示的這段“感恩”主題的視頻課程非常生動、非常有沖擊力和感染力。請問,“問題導向”這一系列課程中,“感恩”這些主題是怎樣確立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考慮?
祖旭東:道德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準則與規范,“問題導向”德育課程的基本價值追求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有社會責任感、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我們市局從2013年3月開始,對全市9縣3區、3個開發區、1個管委會的初中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中學生思想狀況調研。具體來講,我們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學生、家長、教師的意見進行充分的收集,再由我們教科研中心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歸納梳理出“感恩”“交往”“人生理想”等15個專題作為第一期的課程主題,開發具有人文性、動態性、地域性的豐富的德育資源庫。
:您們為什么會選擇這種視頻形式的課程來推進德育工作呢?傳統德育課程存在什么問題?
祖旭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視頻教學方式深受青少年喜愛,既可以突破以往品德課照本宣科的模式,給教學效果加分,又有利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師實際操作,主視頻來源于生活,案例取自發生在區域內、學校里、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更體現真實性,同時保證德育課的實效性。
以往我們一直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內容陳舊,滯后于生活,與現在學生興趣和需求的吻合度不高。而且,目前的德育課堂仍然是以教師說教、學生記憶為主,缺少師生的互動環節和情感共鳴。雖然部分課堂引入了案例教學,但往往都是正面典型示范,缺乏反面典型的警示,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和價值判斷力。另外,臨沂是山東的人口大市、面積大市,學校分布比較廣,師資力量很不均衡,德育教學的城鄉差距、校際差距很大,學生的思想發展也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問題比較嚴重,他們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從統籌整體區域教育質量的角度看,這就需要一套標準比較統一的、比較容易操作的自主德育教材?;谶@些傳統德育課程的問題,我們就想要突破局限,創新德育課形式,通過視頻方式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德育效果。
:對于很多對德育課怎么上沒有頭緒的老師來講,視頻教學的方式的確很好掌握也好普及。但是,這些視頻資料具體怎么應用?課后有什么補充環節嗎?
祖旭東:現在我們課題組研發出來的“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材料,每份都是以一張光盤和一本教師指導手冊來呈現的。將學生看的視頻、示范課、教學指導手冊電子稿及教學參考材料全都納入其中。教學指導手冊用來明確每個專題的設置目的、授課方式、學生討論的問題設計、教師的總結發言等內容,為授課教師提供細致的指導。在課上,學生觀看視頻資料,之后會自由討論,再展示討論的結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則適時地總結歸納,引導主流的價值觀。并且,“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尤其注重課后開放性作業的布置,視頻不是看過就算了,這種心靈的觸動不是一時的,而是會帶到課外的實踐活動中去深化、強化,從而規避錯誤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
:為什么選擇初中作為這套課程改革實施的切入點而不是其他的學段呢?
祖旭東:從中小學生人生發展規律和階段特點來看,初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矛盾性和過渡性,他們開始有了成人感但同時也很幼稚,有了初步的自主意識但又往往很叛逆。相比之下,小學生思想比較簡單,容易進行教育和引導;等孩子到了初中就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初中階段的教育和引導不當,學生的思想品質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那些問題到高中再改正就很難了。所以,我們在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初中作為我們這個德育課程改革的試點學段,之后我們會擴大普及度。
:到目前為止,“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的研發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各學校已經開始應用了嗎?具體情況怎么樣?
祖旭東:我們的“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不是先開發、再應用,而是邊試驗、邊開發,融合了全市120多名專業骨干的力量。在研發準備階段,我們確立了70多所實驗學校,這些學校的校長、老師在課程研發階段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視頻案例材料的制作,學校老師們一邊上課,一邊就會隨時補充新內容,這使得我們的課程資料非常豐富詳實、接地氣。具體應用時,各個學校上課和留作業的形式也很靈活,很多老師結合自身情況二度開發,這都有助于課程更好地實施。今年1月份,在視頻課程研發得比較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向各縣區教育(體)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教育局等單位及各學校印發了《臨沂市“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實施方案》,督促各地區組織學習、抓好貫徹落實。到現在為止,有的學校還沒來得及實踐,有的學校已經上過幾個專題的課程了,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請您談一談,這項課程具體是怎樣給學生帶來了變化?
祖旭東:過去的德育課堂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基本沒有學生的感悟和表達?,F在我們為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去做道德判斷,將認知化為行動。以前學生出了問題,學校教育方式可能就是教導處、德育處的一頓訓斥?,F在,我們把正確的、錯誤的行為同時放在視頻中展現給他們看,他們自己就會有比較、有認識,尤其看到身邊同學的真實案例會更受觸動,聯想到自身的行為是否得當。從老師、家長以及學生自身的反饋來看,學生們的品德行為有了很大改善,學習成績也隨著道德修養的提高有了很大進步。
:“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新模式實施以來,全市學校德育工作條件不斷改善,內容不斷拓展,活動不斷豐富,咱們教育局層面都提供了哪些支持和保障?
祖旭東:首先是行政上的領導。想要切實改變以往“重智育、輕德育”的局面,與我們的大力推動是分不開的。市局和各縣區教育局與初中學校一起,堅持把德育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們經常召開“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實施會議,各教育局分管局長、科室負責人也經常到學校中走訪、觀察、研討,成立本縣區的“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專家團隊,以便及時指導解決課程推廣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其次是經費上的保障。我們通過以項目帶資金的方式,加大全市德育課程實施經費的保障力度,保障專家指導費、科研費、培訓費及其他運行經費的各項支出。另外,從教師評價激勵制度方面,市局也提供了相應支持。我們實行了德育教學質量獎單列政策,對承擔“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任務并有突出表現的德育教師單獨進行表彰,要求各縣區和學校也設置相應的專項獎,讓教師德育課程的實施情況可以被計入工作績效這都大大調動了教師們的積極性,從而保障這項課程更好地實施。
:目前來看,這項德育課程改革的成效著實喜人,請問您和您的團隊是如何保證這一系列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呢?
祖旭東:這套課程是我們市局組織專家團隊反復調研、討論,集中智慧共同研發出來的成果??傮w來說,在整個課程的研發和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應用了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等方法指導實際工作。
首先,我們有比較權威的理論基礎。在界定課題時,我們先分別深度探討了“問題”“導向”“課程”的科學內涵;同時,閱讀了大量有關德育目標的文獻,重點研讀了教育部印發的《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并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這也是“問題導向”中學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根本依據。其次,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準確把握初中生心理發展特征和規律為前提進行的。只有明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我們聚焦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品格,強調他們的個人修養、家國情懷、社會關愛,關注他們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和實踐能力,這樣就保障了研發課程的科學性。另外,閉門造車是不可取的,實踐才能出真知。正如剛才所說,我們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實驗,選取了城市、縣鎮和農村不同層次的70多所初中學校試講,經常組織工作組課程開發人員聽課,也邀請部分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家長參加,及時發現和解決課程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課程資源進行修訂、改進和再推廣。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課程資源;開發
第三輪的中職德育課程改革要求德育課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貼近職業,這就對德育的課程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校道德教育既要立足于人類社會的基礎文明,傳承人類社會的道德知識和信念,更要引導學生真實地、負責任地活在當下?!芭囵B道德生活的當事人”應作為當代學校德育的一個根本性的標志。
一、德育課程資源的涵義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德育課程資源,“即指可能進入德育課程活動,形成德育課程實施必要條件,并保證德育課程教學系統進行的一切素材和條件”。中職學校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德育有效進行的保證,它為德育課程及其實施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必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是德育課程及其實施的堅實基礎和重要保障。
德育的課程資源是教師們進行德育教學的最基本的依據,沒有德育課程的安排,教師就很難進行下去。同時如果沒有德育課程資源的支持的話,德育教師們就很難對德育課程開展下去,就很難達到德育課改的目標要求。因此,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實現德育的教學目標,培養出更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文化資源結構單一
德育文化資源,包括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德育課程資源、現代文化中的德育課程資源、外國德育課程資源等。以往,由于受傳統思維方式和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開發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課程資源存在著政治功利傾向,偏重德育和政治的關系,片面地強調國家利益、整體利益,突出政治性,忽視德育與個人德性修養的關系,輕視個人利益和個性品德修養,一些基本的、貼近大眾生活的、有現實群眾基礎的內容繼承較少,致使德育內容政治教育多、個人養成教育少。
我國中職學校中的德育課程資源比較復雜,一方面由于鑒定篩選德育課程資源條件有限,一些優質的德育課程資源不能及時、全面地被吸取利用;另一方面對有些德育課程資源不客觀、不現實、理想化過重,任意拔高。例如對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的宣傳和樹立總是定位很高,遠離群眾,遠離生活,讓人可望而不可及,起不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上述原因使這些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資源在開發利用上很難做到科學合理,造成德育內容更新緩慢,枯燥,乏味,脫離實際,跟不上形勢發展和學生的思想變化,可信度低,說服力差,學生不易甚至不愿接受。
(二)校內德育課程資源各自為營,缺乏整合協調
第一,學校對學科德育資源長期以來重視不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是單純講授專業知識,尤其是手工課中只傳授手工方法,丟掉了知識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和辯證法思想。二是各學科與相關德育內容斷裂,不能將學科內容與德育內容有機結合進行教育。
第二,德育工作者之間缺乏有效聯系與溝通。一方面是德育教師隊伍與德育管理隊伍在德育實施過程中“脫節”,德育教師主要負責第一課堂,德育管理部門如宣傳部、團委、學生科、班主任等負責第二課堂,這兩支隊伍在開展德育活動中往往缺乏溝通、協作,各自為政,造成教育重疊、斷層。另一方面是非德育教職工隊伍和德育教職工隊伍“脫節”,非德育教職工認為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責任,與己無關,工作中單純完成自己的業務工作,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觀念淡薄,不能從各自的角度和崗位發揮對德育的影響作用,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處于潛在狀況,德育隊伍孤軍奮戰,德育課程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三、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難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于受社會價值取向“標準化”和學校德育“書本化”的影響,學生在當下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僅僅作為道德生活的“旁觀者”或“局外人”而存在,他們并未真正融入到現實的道德生活中去,并未與真實的、具體的、沖突化的道德情景和道德事件“相遇”,由此導致其在道德生活或社會學習方面的“幼稚化”、“脆弱化”以及在“長大成人”方面的滯后現象。
不僅如此,中職學校的德育還存在著兩種需要反省的傾向:一是“虛無主義”傾向,這主要是指學校雖然口頭上重視德育,但實際上是以家長評價和社會輿論為指南,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業績為出發點和歸屬,注重學校的“就業價值”,輕視其“育人價值”?!疤摕o主義”傾向忽視了學生作為道德教育場所的內在邏輯,忽視了學校固有的育人價值和責任擔當,視學校為學生參與社會競爭的競技場、知識場、功名場,將學生引向單向度的知識人、名利人、工具人。
二是“包辦主義”傾向。這主要是指學校以“布道者”的角色扮演,以簡單、機械的知識傳遞方式,不斷向學生灌輸各種道德信條,包辦學生在學習做人或社會學習過程中的一切事務,從而忽視了學生作為道德當事人的主體地位以及人的德性是在與環境不斷交互影響的過程中養成的客觀事實?!鞍k主義”傾向忽視了學生作為道德教育主體的內在邏輯,將學生視為客體人、局外人、無知者,使本應在道德上不斷自主發展的學生,長期處于道德上的“嬰幼兒狀態”。
德育課是一門復雜的人文學科,更是一門藝術,不僅需要有嚴謹的科學性,還需要有靈活的實踐方法。隨著新一輪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德育工作者應該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和探討,不斷開發和利用德育課堂新資源,通過德育課堂上的教學,在學生中引起思想的共鳴和行為的轉變,最終促進德育教學與學生教育雙重效果的實現。
四、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是德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基本保障,是增強德育課程的實效性、實現德育課程的整體優化的有效途徑。
(一)建立廣義的德育課程資源觀,樹立正確使用德育課程資源的觀念
德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德育課程資源觀問題。由于認識不夠,一方面,許多有教育意義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未被納入德育課程資源范疇,其教育功能和意義沒有被充分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不少教師不知道從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更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應當樹立新的資源觀,發揮各類德育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德育實施和發展服務。
(二)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方德育課程資源
廣袤的中華大地,風景宜人,在游山玩水者眼里,它們是賞心悅目的風景,在德育工作者眼里,青山綠水是天然的德育課程資源,是陶情冶性的德育課程資源。中職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把德育教育與熱愛自然、熱愛科學、保護環境等科普知識、地域文化知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走進生活、自主進行資源探索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三)活用教材,發揮其在德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的基礎作用
教材一直是中職學校德育的主要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材的形式和內容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盡管新課程改革凸現了課程資源的意義,使得人們不再把教材看作為金科玉律,它開始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個平臺、一個基礎,是德育課程資源的一部分,但從普遍情況來看,教材仍然是最基本的德育課程資源,仍是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內容。關鍵在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靈活使用教材,賦予教材新的內涵,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簡單說就是要活用教材。
教材既不是唯一的德育課程資源,那么在教學中,就可以把教材看成是開放的系統,根據教學活動的具體情況靈活教學,生成新的德育內容,使學生的個體經驗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走進教材、理解教材”,然后要“跳出教材”。走進教材是為了了解教材的目標、要求、內容等,只有這樣才能跳出教材,把要傳授的知識技能和學生的情況聯系起來,能為學生所用。
(四)整合校內德育課程資源
新一輪中職教育課程改革期望推動學校教育將立足點真正從傳遞知識調整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都強調實現道德及價值觀教育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態度目標,要求盡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不同學科在實現道德教育上的不同價值。而且德育追求的是一種無痕的教育,它沒有固定的模式或刻意的形式和程式,講究的是“隨風入夜”、“潤物無聲”,講究的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它通常伴隨著主體的活動自然而然地生發,水到渠成地推進。
在各學科教學中,既存在一些共性的德育因素,又存在具有較明顯的學科特點的德育因素,探討學科德育因素,就要客觀地分析教育過程中德育時機和德育課程資源的載體。因此,激活蘊含于各學科中的德育因素,關鍵在于教師對其的開發利用,需要教師做有心人,充分認識到融合于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的可貴價值,然后把握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時機,適時有效開展引導,在學生習得知識技能的同時,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心理品質得到健康發展。
總之,中職德育課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它需要我們合理利用德育課程資源,通過德育課程引導中職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良好的思想和職業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 周冬梅.淺談德育課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中國農村教育,2012(7):87.
[2] 李荊.德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3] 曹威.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現狀與對策[J].科教導刊, 2013(12).
[4] 靖國平.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環境建設[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課,有效,生本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X教職成[2008]6號)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X教職成[2008]7號){青神,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網門必修課程和“心理健康”選修課程。四門必修課程每門為32—36學時,選修課程的時間一般不少于64學時。財經、政法類專業及其他文科專業,由于其專業課程與德育課課在內容上有交叉,可適當調整有關課程的內容和學時。德育課程安排意見及教學大綱的要求,自2009年秋季入學的一年級開始執行。
廣東省教育廳對德育課程的教學改革也作了明確的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視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要求中職學校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嚴格落實大綱、教材、教師、課時和考核。德育課教學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要按時開設新課程。自2009年秋季學期起全省中職學校統一開設德育新課程。三是嚴格教材管理。2009年秋季學期起,全省所有中職學校統—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德育新教材。四是強化教師培訓。建立教師持證上崗制度,實行“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彼械掠n教師必須參加地級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培訓合格發放結業證書,無結業證書的教師原則上不得承擔新課程課堂教學任務。
增城市東方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東方職校)根據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特別是配合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開展的有效教學研究,在德育課教學中,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內容、方法,融人德育課程的教學中去,提出了德育課教學“以人為本、專業起步、重在發展、科學評價”的有效教學模式。
二、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建立新的教與學關系
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通過主動地參與和親身體驗知識生成、發展的全過程來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中心,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都應圍繞學生的“學”展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以能力為本位,是指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中職教育主要是培養有一定專業特長的職業技術人員。職業能力的培養,包括知識、技能和素質。我認為,中職教育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以夠用為主。在知識面上應引導學生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相關內容,以知曉為度。素質是最基本要求。包括:與人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工作禮儀、職場健康與安全等。專業技能是根本。沒有合格過硬的專業技能,學生不能勝任相應的工作,無從談發展。
東方職校在德育課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l、注重信息技術與德育課教學資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專業特點,整合教學資源,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設計、備課、上課、作業布置以及教學評價中去。通過信息技術與德育課的整合,是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
整合德育教材,摒棄枯燥乏味的說理教育。編寫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整合各門課程中的純理論文字,保留精華和實用部分。授課過程中擬定一系列德育主題,分階段組織學生課下搜集資料、課上討論分析,聯系生活實際,得出科學結論。
2、集體備課。結合德育課的特點,東方職校在德育課教學中,引進集體備課制度。幾位德育課教師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簡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形成既有組內統一意志,又有個人風格特色的教案,突了德育課的教學特色。
3、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德育課教學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理論課教學,其二是實踐教學。傳統德育課教學主要側重于理論課教學。東方職校根據學校實際,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統籌安排學校德育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內容。采用“請進來”的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給學生介紹社會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宣講先進人物事跡,暢談先進人物工作、人生的體會,和師生開展直接交流、研討。采用“走出去”的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開展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為依托,開展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教學和實踐服務活動。
4、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主體。作為引路人的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要把他們當作有感情、有自尊、有人格的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之間所存在的認知差異,對于不同的學生要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懷,公平對待,一視同仁。
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這個主陣地,不只是備課、上課的認真,更要注重課堂結構的把握,節奏的安排,時間的掌控,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的考慮。
三、專業知識是立業之本
專業知識是指一定范圍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知識。不同行業不同職業,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要在本行業立足是很困難的。專業知識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系統的理論學習,另一方面是從社會實踐獲得。
東方職校通過舉行專業座談會、班會、發放專業教學計劃的方式,使同學更多的了解自己所學專業,了解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在專業座談會上,老師詳細地介紹各專業需要掌握的專業基本知識、專業培養目標與發展方向,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就業率、社會需要、就業方向等問題,向同學們傳授了專業學習方式和方法,注重同學們專業素質的養成。要成事,先做人。在指導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融人各行各業的德育課教育,使之明白了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學生,正確的引導學生
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辨別是非能力較弱,學習習慣不好,意志品質較差,理想道德觀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性情比較沖動,個人主義問題突出。另外,中職學生進入社會相對較早,受外界的誘惑較多,容易染上“拉幫結對,哥們義氣,貪圖享樂”等惡習。因此,如何幫助和引導中職學生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科學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就成為德育課教學的艱巨任務。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后的活動安排內容,要求學生結合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實習,假期社會實踐、寒暑假打工等形式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去,大膽體驗生活,增長對德育理論的理解,特別是增強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體悟,增長才干,豐富人生閱歷。
五、德育課教學的有效評價體系
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精神,德育課的考核評價主要從評價目的、評價原則、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等四個方面人手。東方職校在對德育課有效性進行評價時,側重德育課的實效。以學生通過德育課學習,道德水平、法律意識有提高作為教學的評價標準。根據學科教學要求和學生特點,設定多元化的評價要素,合理制定學生學業成績比例,力求實現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
東方職校在德育課評價中,倡導重過程、重發展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結合起來,開展多元性評價,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1、課堂學習表現(含課堂紀律、討論問題參與度)占20%。平常收集記錄哪些學生有上課遲到、說閑話、睡覺、玩手機,哪些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作為評價的依據。
2、實踐活動表現和成果、平時測試、日常行為表現占20%。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考核學生在搜集案例、展示成果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能力。
3、課后作業占10%。學生針對實際生活案例、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完成課后作業,既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還能看出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教師認真、及時批改作業并根據完成情況給出成績,并納入學生的德育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