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循環經濟產業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1-0141-03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之間矛盾的加劇,我國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已有文獻多從企業角度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單純從產業角度專門研究的資料非常罕見。筆者認為,推進循環經濟模式的關鍵還在于對產業發展特征及機理的認識與把握,因而探尋其規律性,為制定相關產業發展對策提供可行性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重構經濟系統,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以達到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循環經濟遵循的原則是:減量化原則(Reduce),即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再循環原則(Recycle),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末端處理負荷。
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由三個層次形成:一是企業內部微循環系統,即在企業內部實現物料循環;二是企業之間中循環系統,即企業之間進行循環,其典型模式是生態工業園,以消除單個企業內無法消解的一部分廢料和副產品;三是社會靜脈產業的大循環系統,在整個社會范圍,建立舊物調劑和資源回收產業。
二、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產業成長特征
產業成長是一個產業從萌芽、產生到衰退的整個過程,或者說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存在的延續過程。產業成長一般要經歷萌芽期(形成期)、擴張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個階段。形成期是指某個產業產生以后的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緩慢增長時期;成長期是指某個產業的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迅速增長的時期;成熟期是指某個產業的市場飽和,要素投入、產出規模進入緩慢增長的時期;衰退期是指某個產業的要素開始趨于退出,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下降日益增強的時期。
產業成長具有如下重要特點:一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呈現出有規律的階段性,然而任一產業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榮。二是在產業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發展階段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前一階段是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體產業的成長如同生命個體一樣,在形成演變的過程中,會表現出階段性的差異或生命周期的不規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個產業都必定經歷形成、擴張、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三是在產業成長的不同階段,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市場需求、利潤率會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異或變化。
產業成長表現出的周期性特征從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現為倒U型或S型。產業在衰退期由于變革或新的技術轉變也可能會重新開始“形成―擴張―成熟―衰退”的循環演變過程。產業發展從內在表現形式看,其成長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見圖)。在某一產業的形成初期,由于企業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拓展市場成本的障礙等因素,產業發展的各項成本費用均較高,表現為產業內進入企業數量的不穩定性和產業成長的緩慢以及各種制度、約束的不健全;之后,隨產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產業內一些制度規則開始規范化,同一產業內的企業行為逐漸趨于合理;經過一二階段的發展過程后,產業內行業規則、技術條件、專業人員等趨于成熟和穩定,產業從規模、市場、投入等方面進入持續平穩發展階段;在下一個時期,產業內部會在競爭機制的誘導下,進一步調整內部結構,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進入擴張或成熟期。
1)形成階段;2)內部合理化階段;3)持續發展階段;4)再合理化與擴張階段
此外,與傳統模式下的產業相比,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產業成長還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經濟行為主體的負外部性降低
經濟學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正面影響是指為另一方帶來好處,負面影響是指為另一方帶來壞處。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使企業對環境的負外部性盡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業內部或產業鏈內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廢棄物,從而達到資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傳統生產模式造成的生產不經濟和環境負外部性。
(二)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趨勢加強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單個企業難以消融自己產生的全部廢棄物,因此,在具體規劃中,更多的是依據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念,建立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企業共生網絡”,以達到物質、能量的最大利用。這樣一來,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聯系的企業與產業之間產生了密切相關的聯系;一些企業或產業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物質減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從而加深、加劇了一體化趨勢。
(三)企業行為績效增加
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企業通過副產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區域內聚集,通過生產上的合作和產業鏈的延伸,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物料循環和再利用,從而提高了整體系統和范圍內的資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業收益。具體表現為:減少了企業用于污染治理的費用;由于廢棄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關企業的生產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現象,導致外部規模經濟,從而大大增強了企業效益。
(四)特定資產的專用性導致行業進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因此,要求在公共設施、產業項目、企業生產中廣泛應用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等。由于循環經濟模式中對特定資源回收利用的設施與技術設備的專用性較強,所以會給相應企業帶來進入退出成本的障礙性。
(五)產業關聯的內容、形式發生變化,產業關聯度加強
產業關聯方面表現的特征為:一是產業關聯的內容發生變化。傳統模式下產業之間的關聯主要表現為企業之間的實物交易,在循環經濟模式下,企業間實物關聯的內容由原來的產品交易變為產品、廢物廢料的雙重交易。形成循環經濟鏈條的企業基于彼此間廢物、廢料多重利用建立起來的合作共生關系要求對內對外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這種關系中,企業間原有的主要通過市場進行的產品交易被以廢物、廢料為主的交易所替代,單純的產品交易在這類以循環經濟為紐帶聯系起來的企業間變得次要。二是產業關聯的形式發生變化。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的基本單元――企業之間的聯系遵循生態學規律,按照“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原則,實現物質、能量的梯次循環和利用。企業間的關系由原來的主要競爭關系變為合作共生關系。企業間形成循環經濟的主要形式是生態產業鏈。生態產業鏈以上一環節的二次能源成為下一環節的一次能源,并盡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環往復利用為特征,從而實現物質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減輕環境負擔。因此,依托生態產業鏈鏈接起來的企業之間不再是產品、技術、人才等要素的競爭關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動和物料循環利用建立起來的合作共生關系。三是產業間關聯度加強。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原本不存在聯系的產業之間建立起了聯系,形成了彼此以廢物利用為紐帶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鋼鐵項目為龍頭,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建立了礦石―鐵精礦―燒結礦―鐵―鋼―機械加工業產業鏈,礦石―鐵精礦―燒結礦―鐵渣―建筑材料產業鏈,煤炭―焦炭―煤氣―電力產業鏈,從而將鋼鐵、煤炭、電力、建材等不同行業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環體系。
(六)存在業務聯系的企業表現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從產業布局看,從事循環經濟生產的不同企業,如果彼此間存在業務上的聯系,從空間布局方面將表現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與集聚。由于形成循環經濟鏈條的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環,這就決定了這些彼此在業務中存在著不同程度聯系的企業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為廢氣物的回收、運輸、保存、管理等皆存在著比較高的費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話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據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追求資源投入的減量化,在廢氣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現為不同產業或企業的積聚與集中。
三、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特征形成的動力分析
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特征的形成會受到企業利益、技術條件、資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條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對產業特征形成的影響可以從如下角度得到論證。
為了分析的深入,我們采用以下方法對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企業行為進行研究。設:(1)在現實社會中存在n個企業N1,N2…Nn,每個企業只經營一種產品,企業Ni經營產品Ai。(2)每種產品的價格為Pi,均在銷售市場上實現交易,且庫存為空。(3)不同企業間的運輸距離為Lij,運輸費用為F(Q,L),其中Q為貨物數量,L為運輸距離。(4)單位稅率為T,污染費率為K,經濟激勵為M,技術研發和設備投入為R,單位投入的自然資源要素價格為CRi,單位投入的廢料價格為CDi。以V1(Ni)表示企業從事循環經濟生產時獲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業不從事循環經濟生產時獲得的收益,則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當KQi+CRiQi
當企業從事循環經濟生產時,如果已有設備和技術水平能夠達到要求,企業會考慮內部循環模式;當自行購買設備或引進技術處理廢棄物的支出大于企業轉讓廢棄物和交納污染懲罰的收益時,企業會選擇利用下游企業消融廢棄物的模式;當企業投入自然資源要素的成本過高,高于利用廢棄物成本時,企業愿意做下游企業,與上游企業形成共生產業鏈關系。
下游企業在利用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時,在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首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是原料成本問題,主要為價格和運輸費用。當Lij過大時,運輸費用F(Q,L)較高,下游企業的投入成本將增加,如果增加的費用超過使用自然資源或其他中間產品的投入時,下游企業會選擇放棄使用廢料,此時,對上游企業不利。如果上游企業為了維持這種產業鏈的穩定性,在距離既定的情況下,只好降低廢棄物的價格或對下游企業進行某種程度的補貼。這就意味著上游企業收益的降低。因此,無論上游還是下游企業,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環利用,近距離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四、結論與啟示
企業是否從事循環經濟生產,與其獲得的收益有關。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成長表現出的特征與循環經濟的要求相適應,受企業追逐利益的影響,會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環經濟鏈條,表現出積聚、關聯性加強、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參考文獻:
[1] 戴伯勛,沈宏達.現代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結構;影響機理;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一、城市循環經濟內涵
所謂城市循環經濟,是指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原則是“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化Recycle”(3r),基本特征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環經濟依據的是自然生態的有機循環原理,它通過將不同的工業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產業生態鏈,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達到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最終達到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循環經濟強調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和產生廢物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能源,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它通過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無害化及再生的方式,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表現出“低開發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這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國資源的利用率。這必將引發產業升級、產業結構的大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改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源的過量開發,循環經濟的概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對中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既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二、循環經濟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機理
1.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
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資源稟賦因素、技術進步因素、環境因素、個人消費結構因素、外商直接投資因素、國際貿易因素、制度因素等等。
(1)自然資源稟賦因素
一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對該國的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其產業結構或多或少地具有資源開發型特征
(2)技術進步因素
技術進步是推動一國產業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國的產業結構表現為一定的生產技術結構,生產技術結構的進步與變動都會引起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動。一旦技術發生變革,產業結構將會發生與之相適應的改變。
(3)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等因素。經濟和社會環境對產業的發展影響很大,產業發展需要良好的國內、國際的經濟和社會環境。良好的經濟環境能夠刺激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因而資金供應也會增加,包括境外資金的加速流入。相反,經濟環境的惡化會影響產業的發展,并且進一步影響到產業結構,文化環境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文化傳統形成的消費習慣。良好的法律環境可以促進投資的增加,加速產業結構的快速演進。
(4)個人消費結構因素
個人消費結構不僅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生產結構和生產規模,而且間接地影響中間產品的需求,進而影響中間產品的產業結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僅消費的需求總量會擴大,而且消費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消費物品的檔次更趨于高度化,個人需求趨向多層次和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結構將會帶動多層次的產業結構的遞進升級。
(5)制度因素
制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其中,有的制度對產業結構發生直接作用,比如市場機制或計劃機制、重工業優先的不平衡經濟發展戰略或農輕重協調的平衡發展戰略、出口導向戰略或進口替代戰略、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和產業政策等。有的制度對產業結構間接發生作用,比如微觀企業制度、財政金融制度、收入分配政策、技術政策等,則是通過影響其他制約產業結構的需求、供給、技術等因素的變化,間接地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動。
2.循環經濟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機理
當循環經濟理念成為經濟展戰略之后,該理念對以上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諸多因素中的幾種因素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進一步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動。
(1)循環經濟對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
循環經濟的“3R”理念強調的是“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在這種理念之下,資源的消耗在經濟系統內會減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消耗會降低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將不再那么緊迫,而相應地,循環經濟技術進步的快慢將制約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2)循環經濟對技術進步的影響
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突破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突破能夠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循環經濟技術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及產品質量,而且能夠降低產品成本,并最終影響人們的需求結構,從而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二,循環經濟技術還通過影響循環經濟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使各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產品產出結構的變化,導致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隨著循環經濟技術的進步,一些新的產業部門會逐漸興起并且壯大,如環保產業等,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
(3)循環經濟對環境的影響
循環經濟理念對環境因素的修正主要體現在文化環境和法律環境上。對文化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循環經濟理念倡導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這種理念會引導企業與公眾在生產和消費領域的采取合理的行為模式,進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目前我國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具體應用;第二,循環經濟理念倡導綠色消費。
循環經濟理念對法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都逐漸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并且頒布了相應的法律以確保循環經濟的順利推廣。這些法律將構成產業政策的一部分,必將影響到產業結構變動。
(4)循環經濟對個人消費結構的影響
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個人消費應該向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轉變。在這方面,中國早已開始發展綠色食品,在大搞生態農業的基礎上,生產安全、營養、無污染的食品。除綠色食品外,還有綠色居室、綠色家具、綠色汽車等,逐步形成生態消費體系。
(5)循環經濟對制度因素的影響
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循環經濟理念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表現為:宏觀上,作為一種發展戰略,突出強調了經濟發展要充分考慮資源與環境的約束,要走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之路;微觀上,強調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公眾形成綠色消費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三、基于循環經濟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路徑選擇
1.循環經濟對產業結構的要求
(1)發展循環經濟要求構建新型產業結構系統。
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是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安排經濟活動,生態規律可概括為“整體、協調、循環、再生”。按照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內在要求,城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關系,運用反饋式、網絡狀動態聯系,使物質能量流在系統內不同行業之間有序循環。
(2)發展循環經濟要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過程,是依據產業關聯技術經濟的客觀比例關系,來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行資源優化配制與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不僅要淘汰技術水平低、能耗高、效益差的產業,還要積極利用高新技術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和再生資源產業。
2.基于循環經濟推動下的產業結構調整途徑
(1)全面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克服結構性污染
針對當前中國各地區產業發展的結構性污染問題,政府應當按照發展城市循環經濟的要求,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布局的總體規劃性。
第一,要合理調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比例和基礎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加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產業。
第二,要通盤考慮區域內各產業數量比例和結構協調關系,實現生產與消費的有機聯系和產業間產供銷的合理搭配,力求實現各產業的有序增長和協調發展。
第三,要避免區域內各產業分布的分散、分割、雜亂現象,實現各產業間相互利用廢棄物質,節省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成本。
第四,鄰近區域要發展各自的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避免產業發展的重復建設和盲目新增產業項目。按照產業發展的次序和產業鏈條,構建產業群和生態工業園區。
第五,有計劃地發展資源回收與再利用產業,將其與產業分工和規模經濟發展相結合,形成廢棄物質回收、運輸、再利用各環節分類明確,資源流轉順暢的產業結構體系,以此補充產業結構性缺陷,防治結構性污染。
(2)優化產業內部結構,促進節能降耗、循環經濟
產業結構調整要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必然需要優化產業內部結構。
第一,要鼓勵各產業高效使用能源,節約用水、節約用地。在此基礎上,向清潔生產
型、資源循環利用型產業轉變,最大限度地利用廢棄物,并對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二,要鼓勵和支持產業內部各企業進行業務流程再造,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結構模式。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企業業務流程,不僅在流線上有所延伸,需要增設新的部門,還需考
察其生態效益、產品的生產過程。而且在循環經濟模式下既要利用回收的產品零部件,又要及時再利用生產中產生的某些廢棄的零部件。
第三,要鼓勵產業內部關聯企業之間不斷調整彼此資源利用和廢物排放的結構比例,實現資源的閉路循環和多級使用。重點對象是冶金(鋼鐵)、電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屬、建材、紡織等產業的內部關聯企業。
第四,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內部的綠色資源替代技術、廢棄物再資源化技術以及污染處理技術,實現產業內部結構層次的升級。
(3)積極發展生態循環產業,完善產業結構體系
從循環經濟的視角看,中國當前生態循環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規模較小,導致整個產業結構體系的不完善,這就需要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積極發展生態產業。
第一,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區,盡快淘汰傳統工業生產“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使某個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物能成為其他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形成“資源-產品-資源再利用”的節約型模式。
第二,在第三產業中也要貫徹循環經濟理念,使用現代高新科技,調整服務業內部各企業的布局結構,鼓勵企業優化重組。
參考文獻:
[1]毛如柏.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王佐.現代制造企業物流成本計量問題研究[J],煤炭經濟.2004,(5):12-14.
[5]茂.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外部影響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8(8):244-246.
[6]桑金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6).
[7]趙云君,文啟湘.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6,(1).
[8]國家統計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統計研究,2006,(9).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是國家經濟調整的主要發展方向,今年以來,我國每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業“三皮”縮合利用產值為1985年的14.6倍。但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依然明顯,我國姻鐵、電力、水泥子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以上。
根據國家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約束機制。首先,國家重點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將有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高資源生產率、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潔生產企業;重點領域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和機制;全國資源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廢棄物排放顯著削減,初步建立起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國民經濟體系的資源節約型社會。同時,國家將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
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主要依賴量的增長,企業抗風險能力非常差。由于長年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地質災害、空氣污染、水資源破壞、水質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已經直接影響到礦區的生產生活。煤炭資源枯竭,次級資源、伴生資源大量廢棄。煤砰石山自燃破壞了環境,影響了地下水、土壤土質和空氣等的質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必然會導致資源的枯竭,釀成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業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科技含量。煤炭企業是以煤炭資源為重點的企業,發展原煤洗選、型煤加工,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綜合利用,構建煤一電一建材產業鏈,引進關聯度較高的技術、加大節能技術、節水技術、鏈接技術、新材技術、生態技術的研究應用,用高科技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韋約利用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同煤集團用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積極推進煤炭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同煤集團塔山工業園區的建設模式,具有鮮明的“循環經濟”特點,體現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通過拉長產業鏈,榨干廢棄物,形成閉合的產業鏈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使環境、資源所付出的代價降到最低。在規劃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動,各廠以園區主千道為中軸線,按原材料的來源進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藝合理,系統簡單,功能分區明確,減少環境污染。并設計上按照“以煤為主,多業并舉,綜合發展”的思想,形成以礦井為龍頭,以煤炭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目的,實現以煤為主,多業并舉的產業鏈。
塔山工業園區的產業鏈構成是:以建設塔山礦井為龍頭,配套建設相應的選煤廠;選煤廠生產的精煤直接裝車外運;選煤廠分選出來的低熱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輸送到4x5萬kW的資源綜合利用電廠發電,電廠產生的余熱用于居民區的冬季取暖,同時建設裝機容量為2x60萬kw的坑口電廠,利用電廠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殲石為原料,建設水泥廠和建筑材料廠;利用采煤過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嶺巖為原料建設高嶺土鍛燒廠。這樣,各個生產單位首尾相聯,環環相扣,上一個生產單位的廢料正好是下一個生產單位的原料,做到了資源的充分循環利用,并且把廢物排放和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將傳統的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單向直線式經濟發展模式,變為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源的反饋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塔山工業園區的建設,將從根本上扭轉多年來大量消耗、大量廢棄、大量污染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為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從經濟效益上看,塔山工業園區具有較大的盈利能力。根據初步制定的園區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園區各個項目全部建成并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可達60億元人民幣,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12.39%,投資利潤率10.57%,投資利稅率14.78%,盈虧平衡點64.7%,12年即可收回投資,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設項目的基準要求。從社會效益上看,塔山工業園區建設將為改變資源型企業的發展模式樹立樣板,做大了煤炭主業,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多元化經營;保證生產接續,促進礦區社會穩定;并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了貢獻。
從同煤集團塔山工業園區的建設,可以看到煤炭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通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和就地循環,走傳統工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牡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河北省 臨港產業區 區域循環經濟 指標體系
臨港產業是依托港口資源發展的產業集群,包括港口裝卸業、海運業、服務業。河北省有唐山、秦皇島、滄州等優良港址。本課題重在建立一套科學的、可操作性的臨港產業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用于定量評價和描述產業區內發展狀況,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指導。
一、循環經濟內涵
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遵循3R原則(即reduce,reuse,recycle):減量化指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再生利用指廢棄物最大限度轉化為資源。循環經濟將經濟活動的“資源―產品―廢物排放”開環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模式。
二、河北省臨港產業區域循環經濟現狀
1.秦皇島市。秦皇島市通過改造和淘汰能耗高、技術落后的生產設備,優化工藝流程,進行能源重復利用。
2.唐山市。唐山市初步形成了以鋼鐵一煤炭一建材一化工等產業為中心的廢渣、中水、熱能的循環利用模式和企業內部循環模式。但是經濟增長方式仍處于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階段。
3.滄州市。滄州市依據產品項目上下游一體化的開發理念,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形成區內互為原料、互為市場的發展格局。但是仍存在著循環產業鏈條的建設方面薄弱,臨港工業區內企業關聯度差的問題。
三、河北省臨港產業區域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框架
根據3R原則,本文從管理、經濟、產業關聯度、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五個方面入手,制定出河北省臨港產業區域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
1.管理指標。(1)促進臨港產業建設的地方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地方政府應在財政、金融、稅收、投資、人才、知識產權、排污收費、土地使用等要素管理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保證園區健康持續發展。(2)臨港產業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堅持按照“環評”和“三同時”的要求,嚴格把好“環評和驗收”關。(3)制定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所占比例。本指標要求初步實現60%以上的企業開展清潔生產。(4)確定規模以上企業ISO14001認證率。本指標指年產品銷售收入大于500 萬元的工業企業實現60%以上通過ISO14001認證。(5)信息系統建設覆蓋率。通過相互信息交流,實現各單元資源相互利用的最優化。覆蓋率要達到100%。
2.經濟指標。(1)資源產出指標。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資源所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
①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
②土地產出率:
③能源產出率:
④水資源產出率:
(2)資源消耗指標。主要描述單位產品或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該項指標反映節約降耗,推進“減量化”,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的情況。
①單位生產總值能耗:
②重點產品單位能耗:指生產每噸產品(銅、鋁、水泥、化肥等)所消耗的能源。
③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
④單位生產總值取水量:
⑤重點產品單位水耗:
⑥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工業每生產萬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水資源。
(3)資源綜合利用指標。主要反映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城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程度以及反映六大類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狀況。
①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②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
③工業廢水再生率:
(4)高新技術產業在第二產業中所占比重。指一定時期內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在工業中的比重,其數值等于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除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5)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萍纪度氡戎卦酱蠓从嘲l展臨港產業區域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能力越強。
(6)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以EA作為科技進步對GDP貢獻率,則:,其中:是GDP的年增長率,
是勞動產出彈性系數,是勞動的年增長率,
是資金產出彈性系數,是資本的年增長率
3.產業關聯度指標。進行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研究時,主要是利用投入產出法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反映產業關聯強度。指標側重反映物質集約利用和基礎設施共享的效果。
(1)物質集約利用。①能源集約利用。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及下降率。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工業能源消費量/工業增加值。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工業能源消費量增長指數/工業增加值增長指數-1)×100%。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及下降率。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能源消費量/地區生產總值。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能源消費量增長指數/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指數-1)×100%。
②水資源集約利用:
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工業取水量/工業增加值。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重復利用水量/(取水量+重復利用水量)×100%。
③土地集約利用。工業用地產出率,即工業增加值與工業用地的比值。土地產出率,即當年地區生產總值與土地面積的比值。
④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00%
4.基礎設施建設指標。(1)基礎設施,如污水集中處理廠、廢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設施、綠地等;(2)交通工具,如班車、其他運輸和交通設備;(3)倉儲設施,如入園成員間閑置的倉庫等;(4)閑置的其他維護設備、施工設備等;(5)培訓設施等。
5.生態環境指標。(1)環境保護。①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指報告期內企業將工業固體廢物最終置于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處置場的總量。
②工業固體廢物排放(含處置)降低率:
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生活垃圾產生量x 100%
④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x 100%
⑤工業廢水排放量:指報告期內工業廢水的最終排放量。
⑥工業廢水排放降低率:
⑦二氧化硫排放量:指報告期內二氧化硫的最終排放量。
⑧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
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率=(本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前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00%
⑨COD排放量:指報告期內COD的最終排放量。
⑩COD排放降低率:
COD排放降低率=(本年COD排放量-上年COD排放量)/(上年COD排放量-前年 COD排放量)×100%
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
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量(噸)/危險廢物產生量(噸)x100%
(2)生態建設。①清潔能源所占比例,②臨港產業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③臨港產業區綠地覆蓋率。
(3)生態環境改善潛力。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鑒于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實踐,更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快該領域的研究力度。
[關鍵詞]柴達木地區;循環經濟;主導產業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青海省柴達木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其生態系統脆弱,發展方式仍處于低層次和粗放型資源開發的初級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來推動,亟需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構建資源精深加工和橫向擴展相結合的產業體系,為青海乃至全國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在青海省海西州境內,轄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國土面積2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6萬人。試驗區成立以來,相繼建成投產鹽湖開發、純堿、碳酸鋰、甲醇及鐵礦采選、煤炭開發等4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形成了以鹽湖資源開發為核心、以融合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炭工業、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等產業為主導的循環型產業體系。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個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形成了優勢互補的循環產業布局和良性互動的發展機制。各工業園區功能定位、產業發展布局逐步明晰,為加快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奠定了基礎。
試驗區還建立了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節能降耗,逐步加大了低能耗、高附加值行業在工業經濟規模中的份額,萬元GDP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標逐年下降,為全省最低水平。此外,針對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鹽湖資源綜合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技術難題,成熟了一批工藝流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科技支撐作用明顯。
二、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一是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工業結構以資源性重化工業為主,主導產業基于產業鏈的企業集聚和產業集群規模少、成熟度不高,分工協作體系不健全,產業關聯傳導效果不明顯,缺乏規模優勢和協同效應,產品尚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同時,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清潔生產形勢嚴峻,促增長與降能耗矛盾突出。
二是現有產業結構中基礎型產品比重大,多處于產業鏈源頭和資源集約開發、循環利用的初級階段,各產業之間融合較少,在產業層次、成長速度、市場集中度、技術進步、產業關聯帶動作用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范圍、提升產業層次、壯大產業規模。
三是地理位置遠離技術、遠離市場,發展循環經濟最關鍵的開采技術、環保技術、節能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依靠自身研發難度大,資源的整體開發和深度開發水平偏低。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共性問題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尚待突破,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項目的競爭更加激烈,人才、技術和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總體思路與目標
(一)總體思路
從試驗區實際出發,依托資源優勢,明確功能定位,結合區域特點,優化產業布局,積極構建以鹽湖化工產業為核心,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炭綜合利用、新能源、特色生物產業為主導,以新材料產業為培育重點的多產業縱向延伸、橫向融合的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體系,突出強調資源綜合利用,注重節能減排,提高經濟增長綠化度,推進綠色發展,建成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發揮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進一步完善以鹽湖資源開發為核心的鹽湖化工,融合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炭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生物,形成以“七大”產業為主導的循環型產業體系。建成全球最大的電解金屬鎂生產基地、太陽能發電基地,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堿業生產基地,區域性油氣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國內重要的鋰深加工基地和新材料生產基地。到2020年,試驗區形成政策完善、體制完整、機制良好、聯動發展、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循環經濟發展的推進機制。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在全國循環經濟發展中帶動和示范作用明顯,成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典范和窗口。
四、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體的構建
(一)以鉀資源開發為龍頭的鹽湖化工循環型產業體系
鹽湖產業是試驗區主導產業,總體以鉀資源開發為龍頭,進一步擴大鉀肥生產規模,發展氯化鉀、硫酸鉀、碳酸鉀等鉀鹽產品,豐富鉀鹽品種,建成全國最大鉀肥及鉀鹽生產基地。以鎂資源利用為突破口,重點發展金屬鎂、鎂基合金、鎂系阻燃劑、鎂系阻燃材料系列產品產業群,建成全國最大金屬鎂、鎂基合金等鎂鹽生產基地。以鈉鹽資源開發為重點,發展純堿、燒堿、硫化堿下游產品產業群,推進尾鹽的綜合開發利用,建成全國堿業生產基地。鋰鹽產業,重點規劃碳酸鋰、氯化鋰、鋰電池及其正負極材料產業群,建成全國最大碳酸鋰系列產品基地。硼化工產業,重點規劃建設硼酸、硼砂、硼酸晶須材料產品產業群,建成全國最大硼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加快鍶鹽的開發利用,突破初級產品生產模式,發展金屬鍶、鍶鐵氧體、鍶鹽晶須等化工、電子和磁性材料產業群,建成全國最大鍶鹽產品生產基地。平衡鹽湖化工副產的氯氣、氯化氫氣體,與油氣化工和煤化工相結合,發展聚氯乙烯和其他含氯化學品、精細化學品,建成全國新興聚氯乙烯生產加工基地及氯(氣)鹽產品生產基地。
(二)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的金屬產業體系
著力推進鹽湖鉀、鈉、鎂、鋰、鈣等輕質金屬與鎂基合金等新材料產業快速、有序發展,重點規劃金屬鎂一體化、金屬鋰等產業,建成國內最大的金屬鎂生產基地和重要的鋰、鍶等輕金屬產品基地。以此為基礎,積極發展鎂鋰合金、壓鑄鎂合金、鍛件鎂合金,管、棒、型、線、板材用鎂合金,鑄錠鎂合金等新型材料;以碳酸鋰為原料,延伸發展鋰鹽、金屬鋰及合金等深加工產品;以碳酸鍶為龍頭,進一步發展鍶系列產品,發展高質量鍶化合物以及金屬鍶、鍶合金和鍶鹽晶須材料等新型材料。重點發展電解銅、鉛、鋅及黃金等產品,同時加快發展和延伸深加工產品產業鏈。鋼鐵產業發展普鋼、特鋼等產品,培育形成青藏高原區域性鋼鐵生產基地。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廢棄物的利用,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量及廢物排放量,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三)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主導的油氣化工循環型產業體系
首先,提升產能,積極開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上規模、上檔次,建設千萬噸級油氣田。其次,發展煉化產業,提質量,增品種,滿足青藏兩省區需求。再次,以平衡氯氣和氯化氫氣體為主鏈,生產聚氯乙烯、聚丙烯、環己酮等下游產品,推動與鹽湖化工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加強原油加工過程中副產物、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四)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前提的煤炭綜合利用產業體系
圍繞煤炭的清潔利用,大力發展煤化、能源等下游產業,重點開發煤焦化、煤焦油、粗苯加工、焦爐煤氣甲醇、煤矸石磚、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烯烴等下游系列產品,構建煤焦化一體化、IGCC煤電化一體化、煤鹽化一體化、煤焦化冶金一體化產業鏈,加快推進煤炭、能源、化工一體化發展,實現電、熱、燃料、化工產品的多聯產,促進鹽湖、煤炭、天然氣、冶金等產業加快融合,建成以煤化、能源、鹽化、冶金相結合為特色的新型煤化能源基地。
煤焦化產業鏈,重點采用焦爐氣制甲醇、多元料漿氣化技術,加快建設煤基多聯產項目。煤電化產業鏈,加快原煤開發,建設百萬噸煤制烯烴、熱電聯產、IGCC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項目。煤鹽化產業鏈,以鹽湖化工副產物作為煤化工和鹽化工的結合點,加強產業鏈融合。煤制烯烴產業鏈,拓展烯烴下游產品產業鏈,規劃樹脂、碳纖維等新材料產業項目。煤炭建材產業鏈,綜合開發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煉焦煤渣等副產物,發展熱電、建材等產業。
(五)新能源產業體系
試驗區太陽能、風能、未利用荒漠土地資源豐富,具備建設大型太陽能、風能發電的優勢資源條件。充分發揮區域新能源資源優勢,以太陽能、風能開發為重點,探索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積極有序開發新能源,把新能源產業作為試驗區特色鮮明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試驗區新能源發展基礎條件,綜合考慮試驗區能源需求狀況和節能減排任務目標,堅持產業化發展思路,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光熱和風力發電項目。推動硅資源、光伏產業、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構建“裝備制造-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風光互補、水光互補-產業消納”循環經濟利用產業鏈,形成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推進大電網外送。同時,積極探索生物質能源的綜合利用,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六)新材料產業體系
充分發揮多年來柴達木地區鹽湖化工產業的發展基礎,并結合鎂、鋰、鍶、硼等鹽湖礦產資源及其他有色金屬資源優勢,發展以鹽湖化工產業為基礎的新材料,規劃建設鎂系合金、鎂系阻燃劑、鎂質耐火材料及其下游產品等新材料產業群;開發硼系、鍶系列新材料產品,建成全國鹽湖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圍繞試驗區油氣化工、煤化工產業發展中聚氯乙烯、丙烯等產品,發展以油氣、煤化工產業為基礎的新材料,規劃建設氯化聚氯乙烯、聚苯硫醚、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纖維等高性能改性塑料、復合材料及其制品產業群。以格爾木鋼鐵一體化項目為基礎,依托柴達木地區豐富的鐵、銅、鉛、鋅、黃金資源、石灰石及硅、錳、鉻、鎳、鉬等資源,發展以金屬冶金產業為基礎的新材料,重點發展特鋼、模具鋼,開發銅、鉛、鋅高純金屬、合金和粉體材料,研發和生產電子銅板帶等各種壓延產品、特種型材、電子材料等產品。重點圍繞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以碳酸鋰為原料,發展以新能源產業為基礎的新材料。重點開發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磷酸鐵鋰等綠色電池材料。循環利用礦山廢石、洗選廢渣、冶金廢渣、電石渣、磷石膏、粉煤灰等二次資源,發展以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為基礎的新型建筑材料,規劃建設煤矸石墻體材料、隔熱材料、氧化鎂水泥、粉煤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產業群。
(七)高原特色生物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在生物農業產業,一是依靠技術和設備引進延長產業鏈,發展特色植物資源加工產業,提高農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以牦牛、高原毛肉兼用半細毛羊、柴達木山羊及藏系綿羊等為重點,通過合理布局形成飼料加工、架子牛飼養、肥育牛飼養、有機肥加工、成品肉分類處理生產系統,發展畜牧產品加工業。三是依托屠宰及肉類加工業的副產品,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有機食品、功能食品及制品,重點發展骨、血、皮、內臟、蹄、頭等原料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開發牦牛軟骨素、血紅素、血清蛋白粉等,開發高附加值的有機食品、高檔生物制品。
生物醫藥產業,依托特色的中藏藥用植物資源,以當地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為基礎,重點發展白刺、鎖陽、秦艽、大黃、紅景天、羌活等中藏藥藥材GAP種植,以形成規?;脑瞎亍4罅Πl展藥材提取物加工工業,開發中藏藥飲片、超微粉、有效活性提取及新藥、特效藥產品,帶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近期重點發展鎖陽、秦艽深加工產品,遠期發展紅景天、羌活等。
生物環保產業,從治理荒漠化土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發展高效生態產業,積極發展沙產業,重點發展枸杞、白刺、羅布麻、甘草、黃芪、鎖陽等沙生、旱生、荒漠半荒漠草原區和風沙區草種和樹種。同時,形成人工栽培的藥食兩用植物等中藏藥材的優質原料基地,近期重點發展枸杞、羅布麻、白刺等;中遠期發展甘草、菊芋、黃芪等。
五、結論
(一)企業層面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減少廢棄物排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是基于技術、管理、環境保護和社會監督的系統工程。
我國在企業層面發展循環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都是基于壓力――響應模型,隨著外在壓力的減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也就減小了。在實際中表現為:企業缺少創新,資源利用率低下,主動要求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不強。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中需要自覺走上發展循環經濟的道路。
(二)生產業
生產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生產服務的服務行業。生產業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制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
我國生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生產業最重要的發展條件是生產規?;?。根據科斯交易費用理論,如果企業內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費用,企業會選擇外部交易方式進行生產。當前最關鍵的問題是找到為生產業提供發展的土壤和平臺。
二、企業層面循環經濟與生產業耦合分析
(一)理論耦合
目前,我們對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還不深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對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理論基礎研究還不夠。從整個產業鏈條上看,由于生產是專業化、規?;洜I,資源和能源能得到綜合利用,總的來說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就會減少。從這個角度看,生產業能從各個角度促進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的發展,從中可以系統地,整體地分析企業層面循環經濟各種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生產業是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理論的一個基礎。另一方面,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理論擴展了生產業的內涵。第二,對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相關理論建設不夠,表現為關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主要還是局限于對循環經濟理論本身的研究。循環經濟會涉及很多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生產業角度研究循環經濟將是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理論一個重要補充,而生產業也會因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理論擴展其內涵與外延。
(二)主體耦合
從單個個體來看,生產業是為企業服務的,但是從整個產業鏈條上看,生產業和企業層面循環經濟主體是統一的,他們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更確切地說,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重要趨勢。隨著大規模生產日漸普遍,純制造業過程已不能產生更多的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務滲透的生產過程才能獲得競爭上的優勢,二三產業的融合順應了這樣的形式。由于專業化分工日益清晰,原先依附于制造業中的生產開始壯大,并逐漸脫離制造企業獨立出來,形成了融合二三產業特性的生產業企業。但是他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朝著一個共同目標:即實現效率和效益,在這之中,生產業推動了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生產業的發展。
(三)市場機制耦合
企業層面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市場機制,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才具生命力,但是企業層面循環經濟不是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也不是以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為目標,這是市場機制自身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就當前而言,推進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發展的外在動力和內在利益共享機制還沒有普遍形成。由于生產業的存在,企業層面發展循環經濟時,市場機制還是起作用的,只不過轉移到生產業。但企業層面循環經濟和生產業主體耦合,就可知企業層面循環經濟和生產業市場機制也耦合。
(四)技術耦合
技術是制約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一個瓶頸。企業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企業應該是循環經濟技術開發與創新的主體。但是目前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都不高,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必須加快建立適合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另一方面,即使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企業在選用循環經濟技術時,也會按照期望投資與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準則,對采用這類技術的可行性加以評價。而大多數這類技術與一些效益型或資源消耗型的技術相比,其期望收益較低而期望成本較高,因此企業寧愿交排污費甚至罰款,也不愿意采用此類循環技術。生產業能夠為生產企業或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知識的服務。企業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缺失可以由生產業來補充,這主要是由于生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可以使其規模報酬遞增。另一方面,生產業比生活業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生產業就有創新動力??偟膩碚f,企業層面循環經濟和生產業技術是耦合的。
三、耦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從認識上看
人們認為生產過程創造價值,而服務過程不創造價值。因此在實際中的表現為重生產、輕服務,重視工業發展,忽視生產業發展。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嚴重制約了生產業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應充分認識到,現代企業與傳統企業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務性內容,在現代企業生產網絡和營銷網絡形成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伴隨著服務需求,而生產業的發展又為制造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撐。
(二)從體制上看
由于體制、政策的原因,生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普遍高于工業,管制過多、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另外基本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不分,行業壟斷問題還比較嚴重,以及服務行業標準不完善、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不規范等。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能力;空間自相關;地域分化
中圖分類號:F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166-04
1 前言
環境是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的物質載體,傳統的黑色經濟發展方式所帶來的代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社會或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已為傳統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歷經改革開放的發展之后,經濟發展速度持續走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激烈,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制約我國人均GDP向經濟高速發展大國邁進。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呼之欲出。
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起始于西方國家,21世紀初引入我國,在經濟責罰、法律層面、區域引導規劃、稅收等方面國外循環經濟已經開展多方面實踐,對我國產生了巨大的借鑒意義。與此同時,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循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無論從規劃的實施角度,還是從問題的診斷角度,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為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2 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宇宙飛船經濟觀》一書中,“循環經濟”概念初露頭角,而后國內諸大建等人對國外生態效率、生態產業園區、靜脈產業等理論的總結歸納,我國的研究已經對循環經濟的概念、原則、內涵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介紹說明,國內研究認為,清潔生產、生命周期評價、產業共生與產業生態學、生態工業園、零排放和逆生等研究是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進一步提高對生態環境的利用效率,提升3R原則為5R原則的生態經濟模式,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
在循環經濟政策路徑研究上,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①加強政府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決策主體作用,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政策監督(趙云君、文啟湘,2011);②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改善原始經濟發展弊端(李兆前、齊建國,2012);③規范建立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為政策決策提供科學指導依據。
循環經濟在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針對特定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與評價,通過利用我國31個省份經濟社會生態數據,構建科學合理的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測評指標,創新性的評價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并從時空兩大角度分析研究我國循環經濟地域性、時序性特征,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科學指導。
3 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
3.1 指標體系
科學合理構建指標體系是此次研究的核心,通過參考各類文獻以及專家咨詢等途徑,綜合認定將產業與社會發展、資源減少投入、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減少排放以及資源環境安全等5個方面作為構建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
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主要考慮如下要求:①3R原則,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的核心在于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大準則。②水平指標和垂直指標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中既要反應時序發展指標,又要反映空間狀態變化的指標。③相關性原則,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指標的選取,需要努力貼近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與實踐,結合循環經濟理念、原則選取與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水平關聯最強的指標。④普遍性與差異性相結合原則,普遍性與差異性相結合是指針對不同的時間空間的影響程度結合不同的影響因素各有不同。⑤數據可得性原則,選取的數據需要具有市局真實性與可得性。
3.2 數據來源和標準化
為了評價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根據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理念、5R原則,遵循上述指標選擇五大原則,我們從產業及社會發展、資源減化量、循環利用、污染減排以及資源與環境安全等方面設置5個二級指標。從上述領域分辨設置若干三級指標,這三級指標體系構成一個立體的指標體系,從多維度、多層次全面衡量城市的循環經濟發展能力。
在權重方面,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類指標中各個指標的權重,而操作指標的權重則用等權的方法賦權。在構建判斷矩陣時,傳統的賦值規則容易導致最大權重與最小權重之間差距不合常理的大,因此,在同一層次內的兩兩元素比較,以重要程度依次定值為1.0、1.3、1.5、1.7、1.9等。使用此賦值規則進行賦值后得到的判斷矩陣見表1。
對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到類指標權重采用均分的方法分配給各個操作指標,最后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見表2。
本次評價涉及31個省會城市,采用這31個城市在2014年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提供的數據。
數據標準化處理方法如下:對于正項指標,標準化為各指標值除以最大指標值所得比值;對于反項指標,標準值為最小指標值除以各指標值所得比值;對于適度指標,區別情況進行處理,第一步:相對化,即指標相對值=(指標最小值-指標值)/指標最小值;第二步:標準化,即指標標準值=指標相對值/最大指標相對值。
4 我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能力綜合評價的基本情況
4.1 總體情況
2014年,全國循環經濟發展能力為0.198,最高值為0.439,最小值為0.105,最大值/最小值為4.181,標準差僅為0.076.可見,我國31個省會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整體數值不高,且城市之間差異不明顯。從二級指標來看五大方向城市之間的差距均較大,最大值/最小值均大于5.0,標準差也基本大于0.1(表3)。
4.2 主要特征
中國省域循環經濟能力評價中寧夏省、山東省、湖北省、江蘇省位居前列,寧夏資源與環境安全、環境減排程度位居全國第一,山東省產業及社會發展程度位居全國第一,省區分布中廣東省、云南省、北京市排在后列,主要因為污染氣體排放以及污染水排放比重較高(表4)。
4.3 東西部狀況
31個樣本城市中,東部城市12個、中部城市10個、西部城市9個,從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能力看,東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能力并駕齊驅,優越于中部地區,從循環經濟發展能力二級指標來看,也基本上呈現東西部優于中部地區的特點(表5)。
但是,循環經濟發展能力的地區差異遠沒有三大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那么大。2014年,東部地區的城鎮化率分別為中西部地區的1.0倍、0.95倍,地區差距比較明顯。
4.4 不同人口密度對比狀況
從循環經濟發展能力來看,如表6所示,人口密度在小于等于0.01萬人/km2和0.05~0.1萬人/km2的省份,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最好,分別為0.21和0.25,人口密度在0.01~0.05萬人/km2和大于0.1萬人/km2的省份,循環經濟發展能力相對較差。
從循環經濟發展能力二級指標來看,各二級指標的人口密度特征差異很大,產業及社會發展指數和循環利用指數與省份人口密度正相關,人口密度越大,產業及社會發展指數和循環利用指數越大;資源與環境安全指數與省份人口密度負相關,人口密度越大,資源與環境安全指數越小。污染減排指數與資源減化量指數恰恰相反,在人口密度為0.05~0.1萬人/km2,污染減排指數最低,相反資源減化量指數橫向比較最高。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構建循環經濟發展考核指標體系
傳統黑色經濟發展模式,片面追求資源消耗、環境破壞實現經濟的最大化發展,經濟量的盲目追求徹底破壞了人類社會、經濟、生態子系統的平衡,片面盲目的追求人均GDP的增加致使我國進入十二五規劃以來經濟增速放緩,資源生態環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性因素。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目標成為時下經濟發展探討的熱點問題,綠色GDP強調將資源環境消耗納入經濟發展水平之中,通過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才能真實評價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從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議在適當時機在全國實行綠色GDP核算體系,作為衡量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參考,在全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全國熱潮。
5.2 統籌東西部發展,安排均衡循環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的布局要統籌點、線、面的協調,并通過循環經濟建設的合理布局,將循環經濟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緊密結合起來,關于點、線、面布局的主要設想如下。
(1)從點的布局來看,通過人們衣食住行接觸的生產、生活網點設立循環經濟模范、宣傳點,不斷增強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與自我約束作用,進而為循環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基礎。
(2)從線來看,要借助沿海、沿江、公路、鐵路等交通干線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設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帶。
(3)從面來看,建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圈、帶、面。以經濟區、城市帶為依托,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或城鎮的建設。
5.3 選擇符合各局省域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全國范圍來看,各省份循環經濟發展能力水平各異,東中西部呈現較大的發展差異性,我們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而言,主要通過建立清潔生產模式,科學減排高能生產體系,在生產、企業領域建立循環有效發展體系。根據地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客觀情況,同時結合地區工業產業體系特征,及時進行工業區的優化升級,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紤]到經濟發達地區收入水平高,同時對于農產品市場存在多元化需求,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高效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建立綠色產業園試驗區,創新綠色農業科技水平。
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考慮到經濟起步較晚,收入水平偏低,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資源、環境,要求大力建設新型能源產業,諸如綠色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再生能源產業。在工業園區的建設中,創新發展共生型企業,加快建立循環農業產業園區,實現高效利用,循環排放。
5.4 加強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激勵制度體系建設
通過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科技政策的建立,實現區域產業經濟循環發展的終極目標,例如,通過征收化工業污染廢棄物排放稅的方式,控制化工業生產過程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過度排放,從而實現產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企業對于廢棄污染物進行回收,我們將給予合理的稅收優惠,以實現廢棄物循環優化和產品的再回收等等。
5.5 建立廢棄物回收的產業化運行機制
一方面可以建立一個社會化的回收渠道,如廢紙、塑料、玻璃、鋼鐵等;另一方面對于一些產品必須建立專業化的回收渠道。通過建立類似具有促進利用價值或污染損害大的廢棄物回收的制度,可以實現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標。
5.6 建立資源環境價格體制
完善的資源環境價格體系必須包括環境資源本身的價格成本以及環境服務價格、人工產品環境價格三個方面,同時還要針對不同類型環境產品價格的特征,來確定其價格實現的途徑。例如對于休閑、旅游、高檔商品房等具有享樂性意義產品的環境價格,可以通過測算生態環境補償成本、環境質量維護成本,通過環境補償稅、環境清潔稅、環境享用調節征收稅。
5.7 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積極開展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試點工作,并根據不同產業企業的特點,建立企業環境影響掛牌制度,在信息公開制度建立的同時,必須建立嚴格的、科學的環境動態監測制度,推進信息公開中介機制的建立。
參考文獻:
[1]陳德敏.資源循環利用論: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經濟分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陳之泉.人類呼喚:循環經濟[J].廣東經濟,2002(2):11~16.
[3]諸大建,臧漫丹,朱 遠.5C-模式: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選擇6[J].中國人口?環境與資源,2005(6):21~25.
[4]戴備軍.循環經濟實用案例[M].北京:中國環境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馮之浚,張 偉,郭 強,等.循環經濟是個大戰略[N].光明日報,2003(6).
[6]李惠明,王軍鋒.加強物質流分析和調控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J].經濟縱橫,2006(2):41~45.
[7]曲格平.探索可持續的工業化道路[J].產業與環境,2003(1):12~15.
[8]于麗英,馮之渙.城市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中國軟科學,2005(12):11~15.
[9]吳季松.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吳季松.循環經濟綜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