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金融危機 物流業 措施
一、金融危機下大連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1、負面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范圍內對各行業造成沖擊,2008年世界經濟已明顯放緩,中國主要的外貿出口國——歐美的經濟逐漸蕭條,對以外貿物流行業為主的企業造成很大的壓力。據有關人員估計,2009行業外貿物流業務量下滑有30%以上,外圍經濟一蕭條,各個行業的需求量隨即減少,這也意味著進出口貿易量隨之減少,下游的物流業必然受到沖擊,大連物流業也不例外,負面影響有如下幾個。
(1)客戶支付風險。這類風險更多存在于運輸合同糾紛中。因為國外客戶遲延或無力履行貿易合同,發貨人無法及時或根本收不到貨款,為轉嫁損失就以此為借口拖延或拒付運費。有的客戶無法收到貨款,喪失了支付能力,雖然可以拍賣貨物抵償運雜費或通過法律途徑主張權益,但有時候并不能保證完全抵消債務。
(2)同行業務風險。作為國內傳統的中小貨代企業,一直以來都是低成本運營,抗風險的能力很低。在同行業務合作中,一旦遇到對方因壞賬導致的經營困難或資金鏈斷裂,甚至倒閉,權益就會受到損失。大多數貨代公司沒有什么固定資產,即使通過訴訟的方式,也無多少資產可供執行。因此,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防止損失擴大。
(3)其他風險。包括船公司倒閉的風險、內部管理風險、國家政策性風險、投資風險、租賃風險、意外事故風險、不可抗力風險等。物流行業近期呈現出三大變化趨勢,即需求疲軟且客戶要求改變、重塑物流服務內容;利潤被進一步擠壓且波動性增強,亟待成本優化;投資意愿升溫,行業整合加速。這都將改變物流行業的競爭格局并影響業內企業的競爭方式。
2、大連口岸吞吐量仍保持增長
作為大連市政府指定的大連口岸公共信息平臺,大連口岸物流網掌握的數據頗具權威。該網站數據顯示,國內大多數港口的口岸吞吐量從2008年7月便出現明顯下滑,大連口岸的吞吐量則在10月突然跳水,11月及12月的外貿集裝箱運輸量持續了下滑趨勢。集裝箱堆場負責人表示,近期外貿出口的集裝箱運輸量約為2007同期的一半。據介紹,物流行業的企業經營成本已增長近四成,目前已有超過四成的物流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行內人士普遍預計這一輪嚴峻的時期可能會延續至2009年9月。
雖然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大連口岸的吞吐量的增長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只是增長率下降了,至少還在增長,但增長主要依賴于內貿。2009年1月至2月,大連港集團累計完成吞吐量3156.9萬噸,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加3.7%,完成集裝箱64萬標準箱,保持了港口生產平穩增長的態勢。
二、金融危機下大連物流業的應對措施
金融危機下,大連物流業應如何應對,成為擺在物流企業面前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依賴于企業自身要不斷提高抗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依賴于大環境和政策的支持。
1、適應需求,適當超前
盡管大連市發展現代物流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但經濟面臨低谷也正是我們從新調整、積蓄力量、蓄勢待發的時候。我們要堅持適應需求,適當超前的方針,搞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大連航運中心建設和物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硬環境。一是抓好港口建設,重點抓好大窯灣集裝箱三期工程,適時搞好大窯灣北岸和長興島的碼頭開發建設。隨著產品結構的調整,空運物流將會快速增長。因此,要搞好周水子國際機場的改擴工作,以適應近期航空運輸快速增長的需要。二是抓好物流基地建設。充分利用保稅港的政策功能,完善查驗、中轉、倉儲、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使保稅港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了滿足“一島三灣”未來3億噸吞吐總量、1000萬TEU集裝箱吞吐量的需要,積極籌劃在大黑山以北辟建10平方公里左右的物流園區。要圍繞大連市產業結構的特點和企業的物流需求,抓緊建立具有大連特點和優勢的專業物流中心,在此基礎上建設一批物流分撥中心(如石化產品、糧食及加工品、水產品、鋼材、木材、機電產品、建筑裝修材料等)。要搞好聯結陸港、貫通城鄉的物流通道建設,建立健全的城鄉物流配送體系。
2、減少開支,縮減成本
為應對訂單量的下滑,多數物流公司停止擴張計劃,重新清理班車、航空線路,通過股東們的注資緩解資金壓力,控制成本和限制規模成為最重要的“御寒”手段。然而控制成本以安全度過金融危機,不能以犧牲客戶體驗為代價。物流企業競爭的焦點早已從成本的競爭演變為滿足顧客個性化的要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降低人力和各種資源消耗的同時讓顧客體驗到更快的物流處理速度和更強的物流處理能力,滿足市場多變的需求,是物流行業競爭力的核心。
在整個產業鏈出現物流需求縮減的同時,物流行業應該更注重對用戶體驗的保護,其核心就是通過信息化合理調配資源,保障物流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必要的超額成本支出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因為控制成本而犧牲客戶體驗,則將導致物流業更大的失敗。
3、增加融資渠道,加快資金回籠
增加融資渠道,不要等沒錢時再去想辦法,若資金有困難時,應該先轉變思路。資金缺口小可以用信用卡去套現來暫時維持,資金缺口大則需要去找銀行或增加投資者來實現。
減少應收款項、加大追款力度并注意客戶的動態,非常時期非常小心。回款的狀態關系到公司的正常運作,若有可能多做些回款速度快、利潤低些的客戶或產品也行,現金流決定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要有防范意識,對每單業務都要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防止風險的發生或者減少風險的發生。在公司內部,要加強對員工業務行為的規范,加強印章管理。對客戶進行甄別,了解客戶資信狀況,對規模較小的制造型企業、貿易公司、中小規模的同行盡量不給賬期。在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付款買單客戶一定要事先聲明,同意公司在提單釋放前有權留置所有單據。
4、擴大內需,加強服務
關鍵字:次貸危機;金融危機;中國經濟
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因無力償付投資人貸款回購申請而破產,美國金融危機拉開了序幕。時隔兩年之際,我們嘗試著對此次金融危機逐本溯源,探求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啟示,以便能夠從中汲取教訓,積極探索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
一、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源
(一)美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
在美國,私人證券市場占GDP比重遠遠超過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這主要得益于美國高度發達的金融創新(如資產證券化)水平。然而,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跨境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工業化國家資本本土偏好下降,工業化國家資本向海外投資的傾向增強,美國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大量非流動的、不可交易的資產變成了具有流動性的、可交易的資本市場投資工具,大大推動了美國私人債券市場的發展,MBS、ABS、CDO、CLO、CDS等金融產品成了投資熱點。這些金融創新能夠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尤其是某些高風險信用衍生產品,因其高收益特點而備受海外投資者青睞。于是,一個如此的資本鏈條逐漸形成:工業化國家通過生產投資活動不斷地積累利潤,終將導致資本過剩,過剩的資本受本性驅使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必然在世界范圍內尋求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借助其高度發達信用制度,美國通過資產證券化,創造出各種信用衍生工具,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于是,大量資本從發達工業化國家流入美國債券市場,跟美國國內的投機資本融合在一起,引起房地產投機過熱,最終觸發危機??梢?高度發達的信用制度和資本本性結合起來,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爆發全球金融危機。
(二)信用的過度擴張導致投機過熱
銀行等信用機構把借貸貨幣資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與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相對立的,不是單個的貸出者,而是作為所有貸出者代表的銀行機構。這樣,一方面銀行機構成了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為整個商業界而借款,他們也把借入者集中起來,與所有貸出者相對立。因此,銀行等信用機構在社會化大生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銀行本身受預期高額利潤的吸引,從事投機業務,用吸收來的存款購買大量風險高的債券和股票。銀行用客戶的資金從事投機業務,自然不像用自己的錢投資那么小心謹慎,那么力求穩妥。銀行家尤其傾心于風險高、回報率高的投機行為。一旦投機成功,他們將大賺一筆;即使投資失敗,損失的也是客戶。這為此次金融危機埋下伏筆。一旦作為金融產品(債券或股票)的基礎產品出現問題,金融危機便自然而然的爆發了。
(三)美國金融監管的缺失
隨著20世紀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金融機構之間趨向混業經營,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差別漸漸消失,權責不甚明確,不同抵押貸款人所受的監管程度相去甚遠:美國商業銀行受制于央行的嚴格監管,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卻免于央行的嚴格監管。于是,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便在不必向公眾披露交易信息買下大量收益率高的資產(如房地產、土地等),而對資產的質量卻不管不顧。然而,公眾卻對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交易情況往往一無所知。為了獲得高額回報,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無視風險,瘋狂收購次級抵押貸款,發放次級債券。因偏好高收益和高風險的債券,同時,對沖基金瘋狂吃進次級債。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加之對非存款金融機構監管的缺失,經濟人的貪欲膨脹,受人性盲目樂觀和從眾心理驅使,抵押貸款市場和資本市場掀起了投機賭博狂潮。隨著次級抵押貸款違約數量的增多,要求抵押貸款公司回購貸款的申請越來越多,抵押貸款公司沒有足夠的現金回購貸款,不得不破產清算,金融危機便隨之爆發。
二、當前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直接影響
由于我國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一向比較嚴格,雖然一些國內一些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次級債產品,但是投資金額占總資產的比重很小,不會對公司的整體運營產生重大影響,投資損失在可容忍的限度之內。因此,可以說此次爆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并不十分明顯。此外,美元貶值給中國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由于中國的海外資產大部分都使用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升降直接影響我國海外資產的價值。但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的地位仍然沒有動搖,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保留美元,以防外部經濟沖擊仍然是必要的。
(二)間接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間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出口方面。中國沿海一些省份有不少出口企業倒閉,造成一些人失業,同時由于受到危機預期等因素影響,中國股市出現暴跌。根據海關總署統計表明,今年1-8月,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2197億美元,增長13.3%,比去年同期回落3.1個百分點。而在廣東,對美出口走軟的趨勢更為明顯,廣州海關統計報告,今年1-7月,廣東對美出口同比增6.3%,增速與去年同期比回落7.5個百分點,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出現負增長,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25.1%、12.4%和4%。中國沿海地區的大量出口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很多企業遷移至越南等人力資本更加低廉的國家和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10月9日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全國企業景氣指數同比、環比均明顯回落。出口企業云集的東部地區景氣指數下跌最嚴重。東、中、西部地區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28.1、131.7和126.8,比二季度回落11.7、6.0和5.5點;與上年同期比,回落幅度在10―20點之間。
另外,受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自2007年以來,我國一直采用從緊的貨幣政策,銀行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不斷提高,這也使得困境中的出口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融資越來越困難,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復雜的經濟形勢和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使得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面臨著兩難的抉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實現經濟的“硬著陸”。
三、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一)實行審時度勢的經濟政策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完善的管理體制可以減少各種金融不穩定因素出現的概率,而脆弱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管理體制容易使一國出現金融危機。因此,保持宏觀經濟基礎的穩定是金融體系改革的基礎。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國際收支結構一直保持雙順差,人民幣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中國匯率制度在趨向浮動利率制度轉變時,人民幣也在逐步升值,即是要減輕人民幣升值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如果當前中國政府側重于單純地采用人民幣升值來解決人民幣升值壓力問題、解決貿易順差過大問題,一旦人民幣實現了大幅升值,并且得不到經濟基本面的支持,那么國際資本就會大量流出,人民幣匯率走勢就會出現逆轉,就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因此需要從國家宏觀經濟基本面著手,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衡量金融體系健康穩定的宏觀審慎指標包括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宏觀經濟指標。當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時,經濟“繁榮一衰退”的反復會造成金融部門發展的不穩定,而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會破壞制定商業計劃和進行可靠的信用評估所依賴的信息基礎;除了經濟增長、對外貿易條件、通貨膨脹率等宏觀指標要求外,當法律不健全、腐敗盛行、造成效率低下、強制執行合同的機制無效時,金融自由化對銀行危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會特別突出。從國際上看,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薄弱就是造成墨西哥銀行危機的根本原因。
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總體健康,但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的過熱和局部地區、行業的經濟泡沫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應該是下一步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除此以外,中國有關政策的完備和有效性、經濟主體的行為合法性以及腐敗與官僚問題等,對于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銀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影響。
(二)加強金融主體內部控制
對于銀行而言,應當通過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體系,增強其防范風險的能力,保證商業銀行安全穩健運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與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內控薄弱是中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問題。最近幾年中國加快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并進行了一系列有意義的嘗試。例如對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推動國有商業銀行上市;通過外資銀行和投資者購入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即利用外資銀行成熟的內部控制經驗來完善中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體系。
(三)企業應變革現行發展模式,實現“兩條腿”走路
相對于西方等其他國家而言,我國企業當前是一個對外貿過度依賴的國家。在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制下,這種狀況使我國企業發展具有極大的風險,這次金融危機下我國企業生存現狀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正是所謂“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于美國,拖累的卻是中國經濟”,這句話不僅反映了我國市場主體的不成熟,更表明我國企業對外貿的過度依賴性。因此,我國企業應當以這次危機為教訓和契機,在傳統的依賴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模式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國內市場,真正實現“兩條腿”走路。
四、結束語
綜上,當前所謂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美國借貸資本對超額利潤的無限追求與資本有限增殖能力之間矛盾的激化。當宏觀經濟下滑,房價下跌,利率上升時,一方面借款人的還款額突然增加造成部分借款人違約,貸款人陷入壞賬危機,另一方面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證券預期收入的現值因利率上升而下降,導致資本邊際效率的崩潰,最終引發計算貨幣和實體貨幣的矛盾,支付危機爆發。然而,對于資本賬戶沒有完全對外開放的中國,資本賬戶交易額相對小,即使在新興市場中,中國資本賬戶交易額也處在較低水平。因此,此次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并未造成實質性影響,僅在商品出口方面受挫。但是,作為新興市場化國家,中國必須從此次危機中汲取教訓,審時度勢,穩步推進國際資本流動自由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廖子光,金融戰爭[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2]甄炳禧,透視美國次貸危機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3]李俊、王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08年第8期
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就浙江省來說,中小企業已達 100 多萬家,占全省工業企業的 99% 以上,中小企業為浙江省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討貿易自由化、出口等因素對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出口;浙江中小企業
1.導論
論文旨在研究貿易自由化對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及對策分析。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貿易自由化對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人民幣升值和金融危機。貿易自由化的出現使得這三者從無到有,政府和企業對這三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因此本文主要從技術性貿易壁壘、人民幣升值與金融風險三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2.技術性貿易壁壘、出口與浙江中小企業成長
在進出口貿易變化的進程中,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策略已成為各國主要手段。浙江作為沿海省之一,擁有4萬多家貿易出口型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生存與成長及其對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作用深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
2.1技術性貿易壁壘與浙江省出口發展現狀。浙江經濟發展總體呈遞增趨勢,但由于國際經濟危機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復蘇進程存在差異,一般都在著力解決國內就業問題并且保護國內產業發展。
對2005―2010年美國和日本對浙江省出口型企業產品的扣留次數與進出口總額的統計。
2.2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在貿易保護主義下,技術性貿易壁壘反復提高,這必然對浙江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峻的挑戰,但凡事總有兩面性,它也能為企業發展帶來機遇。
2.2.1積極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促進技術進步。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得浙江出口型中小企業邁入進口國市場的門檻升高,如果想達到進口國所提出的技術要求,想建立技術貿易壁壘來贏得超額利益,那么企業就得對技術創新始終保持著投入與較高的敏感度。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浙江中小企業不僅需要跟同產品的供應商競爭,還要跟國外的企業競爭。
2.2.2消極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得中小企業被市場淘汰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浙江中小企業克服不了技術問題,就算企業采用轉移目標市場的方法來回避技術性貿易壁壘,也只能是暫時渡過難關。
技術性貿易壁壘有可能會損害出口企業的形象。
2.3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促進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對策。盡管推行貿易自由化、降低技術性壁壘是我們所倡導和渴求的,但在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壁壘越來越高,并且可能將長期存在。為使我們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沖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對。
2.3.1浙江中小企業的應對措施。企業應該分析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關原則。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浙江中小企業的對外貿易發展非常迅速,越來越多的浙江中小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的權利,但是知道什么是“TBT”協定、“TBT”協定有何特點的中小企業屈指可數。企業不但要增強自身實力,還要充分了解并合理規避WTO的相關規則。企業應該互相團結,整合產業集群。
2.3.2浙江省政府的應對措施。首先,政府應該把完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保護措施上升到建設層面。緊接著,政府應該加快完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保護體系,重點關注食品安全和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省產業的影響。最后,加快建立扶持受損產業基金制度對于我省來說非常的必要。產業受損后,貿易救濟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損害,有時還會出現“大投資,低回報”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當產業獲得扶持受損產業基金的幫助時,產業才有可能恢復發展和提高,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3.金融危機、出口與浙江中小企業成長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規模與總量發生了大幅度的縮減,往往會伴隨著企業倒閉現象,失業率大幅提高,社會普遍出現經濟蕭條,有時甚至會出現社會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浙江中小企業多以出口型為主,因此,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定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3.1金融危機與浙江省出口發展現狀
綜合近十年以來浙江省經濟發展軌跡,在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08和09年,出口型企業經濟比重處于最低,可以看出出口型企業相對于內銷型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更大。
通過對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業進出口總額的統計,結果見圖一。
圖一2005-2010年浙江省出口型企業進出口總額情況
圖一內的數據是從2005和2010年的浙江省中小企業發展報告中選取,并經過簡單的數據處理后獲得的。由此可見,受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浙江省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明顯呈下降趨勢。在2010和2011年,浙江出口型企業的經濟比重呈現回升的趨勢,從側面反映出了浙江省企業正在適應金融危機進而走出金融危機的沖擊。
3.2應對金融危機,促進浙江中小企業成長的對策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貿易自由化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金融風險,因此,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等風險,促進企業成長顯得至關重要。
3.2.1浙江中小企業的應對措施。企業融資有許多方式,包括自我累計、企業間拆借、向金融機構貸款和其他一些祖代融資等方式。一般情況下,企業內部集資和企業之間拆借容易降低納稅,比采用金融機構貸款和企業自我累計等方法的稅收負擔輕。中小企業也可以尋找信譽好的幾家同行,與之結成聯盟,互幫互助,優勢互補。這樣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就可以專注于改善優勢產品的效率與質量,實現成本最低化,避免了什么都做但是什么都不精的弊端。
3.2.2浙江省政府的應對措施。首先,浙江政府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體制,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其次,政府可以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從而了解金融市場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態勢,以此來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督并且增強對金融危機的抵御能力。需要記住的是,對于預警指標的設計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體系和組織體系,這樣就更利于對金融運行的監督。
4.結論
研究結果如下:貿易保護主義下,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業成長弊大于利,推行貿易自由化更有助于促進出口與企業成長;人民幣升值等匯率波動對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顯著,實行有管理的匯率浮動制,是其實現長遠利益的有效保障;實施貿易自由化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對浙江省出口及中小企業成長的負面影響顯著,克服金融危機而帶來出口的增加,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淑艷、劉羽萌,企業國際化成長理論發展研究――從線性結構到網狀結構,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外貿企業的影響
1、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企業虧損嚴重,出口壓力加大。隨著全球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引發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國際原油價格由2008年7月份的每桶147美元降至當前的每桶66美元,對進出口企業帶來不利影響。隨著銅材、原材料聚乙烯及鋼材等原材料價格的下降,企業大量庫存原材料及產成品虧損嚴重,企業成本增加,出口壓力加大。
2、國際經濟實體實力削弱,出口貨款不能及時回籠,企業資金匱乏,出口運轉不暢。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實體影響的進一步加大,國外客戶經濟實力受到削弱,延長付款期限,對外貿企業帶來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改變貿易方式,由原來的提前預付部分貨款改為貨到后付款;(2)延長付款時限,由原來的三個月之內付款改為半年或更長時間,導致部分企業出口資金緊張,出口業務無法正常運轉,部分定單無法落單,出口總量不斷減少。
3、國際經濟實體誠信受到質疑。企業出口風險加大。由于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客戶誠信度受到質疑,企業出口風險加大。部分出口產品,貨到港口后由于國際市場發生變化及客戶資金鏈斷裂等原因,客戶尋找借口拒付貨款,導致出口企業損失嚴重。
4、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企業出口難度加大。隨著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貿易萎縮,國際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加大,貿易壁壘層出不窮。主要表現在:(1)提高出口產品標準,對出口產品質量要求更加嚴格,稍有不符即進行壓價或拒付貨款;(2)擴大出口產品檢驗范圍,增加企業出口難度。如一些企業出口的睡衣套、童裝等以前不需商檢,從09年起納入法檢商品范圍;(3)提高進口產品關稅,加大企業出口成本。如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提高部分進口商品關稅,導致外貿企業出口到該國的各類管材成本加大,增加了企業出口難度,削弱了企業競爭力。
按照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斷,這次危機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并且大有波及全球之勢。對于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從短期來看,政府應該出來“救市”,但從長遠來說,外貿企業還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斑@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整個社會、政府要采取得力的措施來幫助企業轉變他們的增長方式,提高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升值?!边@就是要求廣大的外貿企業應積極創新管理。
二、外貿企業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措施
對國際金融危機,外貿企業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點是:保市場,支持企業擴大營銷,搶占市場,保持占有率;保運轉,保持企業資金鏈不斷,工廠不停產;保穩定,保持員工思想不亂,隊伍不散,增加戰勝危機的信心,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在今后一段時期,主要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1、加大外貿形勢研究力度,及時解決外貿運行中的主要問題。密切跟蹤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結合實際,密切關注經濟運行動態,強化預測預警工作,高度關注業務相關產品的價格變化和市場走勢,特別是服裝、面料、建材、鋼材等對外貿影響較大的重點產品的跟蹤,及時提出應對措施,努力化解不利影響。
2、外貿企業要加強技術改造,加大科研和新產品開發的力度,加快產業升級。金融危機雖給中國出口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也提供了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的機會。外貿企業要培育自己的品牌,進行產品轉型升級,為應對危機作好準備。當前,隨著國家進一步改善對外貿易環境,將進一步調整進出口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面對國家政策支持,中國出口企業要思考如何通過轉變經營思路,來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尋找新的出路。企業要度過金融危機,更重要的是靠企業自身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就是你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領先的技術,優質的服務,用自己的信譽、誠信來贏得這市場。通過技術創新,提供更多高品質、高檔次的產品,使經銷商和客戶都樂意接受我們的產品。金融危機對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影響較為顯著,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則相對較小,企業可以把眼光更多地轉向新興經濟體,開拓新興的市場,如非洲、南美、南亞等地市場。
3、加大外貿資金籌措力度,協調解決外貿運行中的資金問題。今后一段時期,按照國家“創造適度寬松的貨幣信貸環境”的方針,各級政府會繼續加大對外貿企業資金籌措的力度,解決企業出口資金嚴重匱乏的問題。外貿企業要加大與各商業銀行聯系,積極向銀行推薦優勢項目,爭取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出口企業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另一方面,企業要利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的平臺,積極爭取出口資金。
[關鍵詞] 國別風險;貿易;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6-0022-02
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超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對外經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面臨新的風險變化,本文就各類風險進行具體分析。
一、國家風險加大
(一)國家風險國別表現
國家風險是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由國家行為所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傳統的國家風險主要包括戰爭、匯兌限制和政府違約等。近年來由全球性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以及社會沖突、恐怖事件和貿易摩擦等引發的國家風險對經濟貿易活動的影響日益加大。
國際金融危機已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特別是2011年,歐洲債務危機陰霾不散,信用風險不斷暴露,各國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負擔顯著上升;中東北非局勢持續動蕩,國際政局走勢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國際金融穩定性趨弱,市場風險不斷加大;全球貿易增速回落,國家風險日益凸顯,企業避險需求不斷攀升。從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公布的2011年國家風險報告來看:
北美地區貿易摩擦日漸增多。隨著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報損案件總量和金額出現回升跡象,小規模買家的逃匿和非法停業情況明顯增多。
歐洲地區債務危機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英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等國的國家風險加劇。
亞洲地區國家風險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和復雜化特點。日本、蒙古、巴基斯坦、泰國、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也門、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國家風險值得關注。
非洲地區政局穩定性明顯下降,政治風險凸顯。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等北非國家,以及安哥拉、尼日利亞、剛果(金)和津巴布韋等國的國家風險提高。
拉丁美洲地區風險有所緩和,需關注各國政府出臺的相關措施。需重點關注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爾、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古巴等國的國家風險。
(二)國家風險對我國外貿易壞賬率影響分析
歐美發達國家表現出經濟增長滑坡走向,中小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失業率上升,購買力下降。居民緊縮消費支出,政府財政赤字龐大,對外支付能力及對本國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下降等因素是導致貿易違約和壞賬率上升的直接根源。
據統計,2004年中國出口業務的壞賬率為5%,達300億美元,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國企業在出口收匯環節的違約率比2004年增加了189%,而近年來的情況仍未有改觀,我國企業對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賬形式,歐美國家的買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貨后90天,有的長達120~150天,在拉美地區甚至長達360天,對我國原本就資金緊張的外貿企業來講更是雪上加霜。同時,外國進口商的壞賬比例明顯增加,例如中國對美出口壞賬率在2008年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增長了2~3倍,正常年份壞賬率約為1%,而2008年的壞賬率高達3.3%,且有不斷升高趨勢。這意味著在2011年中國出口貿易按1.8萬億美元規模估算就有近千億美元的壞賬損失發生。
(三)應對措施
在新形勢下,我國應主動防患風險于未然,事前采取措施規避國家風險,預先掌握風險的變化與發展方向,以便轉移并分散風險,將構建并不斷完善出口經營風險防避機制作為避險重心。首先要做好出口前的市場風險調研;直接在合同中加入保護性條款措施。同時實施出口經營中的配套防護措施,特別是針對大宗商品和投資項目必須采取出口信用保險措施,事先籌劃保險費用成本。這種涉外保險與出口信貸、擔保相結合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常用的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進出口,集促銷、信貸、融資與靈活貿易方式四位于一體,以國家信用保障商業和銀行信用利益的重要外貿政策。同時亦可采用國際保付,這是當代金融業專門為以托收和賒銷等商業信用與融資方式作為促銷手段而量身定做的一種綜合性的金融信用服務,順應了非信用證結算方式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利用這項服務,賣方因此可以毫無顧慮地向買方提供有條件的商業信用與融資,如托收或賒銷,從而增強了賣方鞏固原有市場、提高在新市場的競爭能力,賣方可將應收賬款無追索權地賣給銀行或專業保理公司,從而迅速地將遠期債權轉變為現匯收入,既加速了資金周轉,又消除了匯率變動、商業信用與融資等多重風險。由于出口銷售與結算獨立分離,賣方可以將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投入到出口經營與發展中去。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收付結算期限在半年之內的一般物品的出口。而金額較大,融資期限較長(一般為1~5年)的資本性質貨物出口可采用國際包買票據服務,有效降低或避免經貿活動中的壞賬風險。對于增加的保費成本,相比一旦產生大額壞賬損失和減少的利潤,顯然利大于弊。
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一)貿易保護主義使貿易摩擦加劇
中國作為貿易大國、“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國家或區域經濟組織產生雙邊或多邊的摩擦。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貿易摩擦形勢空前嚴峻。根據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與金額均創歷史最高。僅2009年,全球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辟Q易救濟調查103起,其中反傾銷67起,反補貼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中國還遭遇美國337調查6起,涉案總金額約120億美元。而且,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連鎖性突顯,鋼鐵、鞋類、玩具、鋁制品和輪胎等優勢出口產品頻繁出現一個產品在不同市場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現象,呈現摩擦國別擴散和救濟措施疊加的勢頭。貿易摩擦不僅惡化了我國的出口環境,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造成我國出口企業經營困難,影響大量人員就業,對我國宏觀調控和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
(二)應對措施
突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需要政府和企業形成合力。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必須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認真研究國外技術貿易壁壘體系、反傾銷調查體系和綠色壁壘體系,總結國內外企業突破貿易保護的經驗和教訓,及時向企業傳遞相關信息,預警,幫助、指導國內企業突破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評估制度。
深入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分散被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的風險,減少貿易摩擦。不僅要擴大商品、服務出口,也要鼓勵企業對外投資。今后,大部分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將與我國互為主要進出口市場。要鼓勵企業到海外貿易保護主義嚴重的國家去投資設廠。要選擇凈出口額大、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高、受貿易壁壘影響較大的產業及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引導這類企業走出去實現市場內部化,并在市場內部化的過程中,掌握科技的最新動態,研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升級。同時選擇一些在國內即將淘汰,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還有一定生存空間的產業,以及獨具民族特色,可以對其他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產業。這既有利于提高我國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還可以將一些國內銷售市場已超飽和的如機械加工、機電等部門的企業轉向海外,減少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
三、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顯現
(一)全球面臨通貨膨脹威脅
現階段所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實質上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與發展,是一次債務危機的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即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初期,債務危機主要體現在金融衍生品危機。第二個階段,即現階段的經濟危機,債務危機主要體現在國家債務危機,后果較第一階段更為嚴重。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經濟衰退,甚至出現經濟大蕭條。
由于一些國家已長期債臺高筑,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貨幣流動性,又有一些國家紛紛采取大規?!熬仁小保谷蛎媾R嚴重通貨膨脹的威脅。
目前,貨幣市場貨幣存量充足。在一些國家與企業捉襟見肘、無力還貸的同時,一些跨國公司卻坐擁巨額資金,只是因處于國際金融危機不穩定背景下,其缺乏投資對象與投資信心。他們一旦發現投資機會,資金就會趨利而來,之前進入我國的大量“熱錢”就是實例。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美國銀行的準備金是2008年8月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的17倍。由此可見,各國實際是“干柴遍地”,暗流涌動。隨著更多救市措施的出臺,世界經濟顯露復蘇勢頭,大量資金將“浮出水面”,勢必推高商品、資本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價格水平,達到甚至越過歷史最高點。國際市場的供需關系并非主導價格變化的惟一因素,其背后往往受到以美國為首的龐大金融資本透過國際期貨市場人為地掌控價格趨勢。
(二)應對措施
今后仍然是一個“資源為王”的時代,是一個資源不可復制、貨幣可以大量發行的時代。雖然目前國際市場大宗商品行情短期回落,但無法改變長期貨緊價揚趨勢。我國有關部門與企業應制訂全球資源布局的長遠戰略,積極主動實施“走出去”戰略,穩定資源市場。還要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改進口原材料為進口成品。實現節能減排,調整經濟結構的目的。綜合多方面情況,應利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降低出口依賴性以及近期“熱錢”撤離的有利時機,減少中國的外匯儲備,逐步降低到2萬億美元的合理水平。要利用有利時機,加大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改革步伐。采取各種措施降低輸入性通脹影響,維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綜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低迷,我國面臨的不確定風險有增無減,我們應不斷強化風險意識,研究新的應對策略,將各種風險降至最低,使我國不但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更能充分抵抗風險,成為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 應對措施
經濟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逐漸融為一體。突如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如何應對這種國際經濟沖擊。并且隨著經濟危機的蔓延,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世界各國,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面臨著危機的沖擊。我們從這次危機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意識到這次危機的規模和程度。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措施直面這次危機,使我國中小企業能夠安然渡過這次危機。
一、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注重對支柱產業、龍頭企業的培養和塑造,而對在市場經濟中份額較小的中小企業則關注太少。但是中小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解決我國勞動力就業和活躍市場競爭方面的作用越發明顯。金融危機之后,在尋求經濟復蘇的道路上,更多的目光開始投向中小企業。
中外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經濟的活躍程度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在美國,注冊一個企業手續簡單、快速,可以非常容易地擁有個人的公司。而我國注冊公司的手續相對麻煩,對資金和場地的要求限制了廣大創業者的熱情。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是一個常態,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
首先,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中,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逐漸改變的政策環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豐富了市場經濟競爭主體,極大地促進了市場經濟結構的完善。同時,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來,這種促進作用愈發明顯。根據最新的資料,中小企業的年產值增長率一直維持在高位增長,每年30%左右的增長速度要遠遠高于總的經濟增長速度。
其次,中小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解決我國過剩勞動力問題。眾所周知,我國人口資源豐富,經濟發展中一直存在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在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同時,需要逐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集中妥善解決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一個基礎。據資料分析,中小企業吸收接納勞動力的能力要明顯大于大企業。同樣的資金投入,有些地區的差距可以達到4倍甚至更多。因此,注重中小企業發展,調整其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合理,對促進我國勞動就業影響重大。另外,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中小企業對我國剩余勞動力的消化吸收,可以充分發揮我國人口紅利在國民經濟中的促進作用。
再次,中小企業活躍市場競爭,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社會的需求是多層次和多方面的,涉及我們的衣食住行。從產品消費結構分類來看,大企業生產多以耐用消費品為主,例如車輛、家電等,而中小企業更多的側重于快速消費品,例如衣帽、生活用品等。但是這兩者之間在某些領域存在交叉,例如食品領域。中小企業的存在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競爭,保證市場活力,避免少數大公司對市場的壟斷。另外,中小企業的存在對大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有利于消費者享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二、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次金融危機,已經對全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各國經濟衰退明顯。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爆發,加大了危機的不利影響。全球經濟低迷,復蘇遙遙無期。2012年,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仍在低位徘徊,美國全年GDP增長率達到2.3%,德國的經濟增長率為0.9%,法國為0.2%,日本政府雖然受巨額債務的影響,但是通過政府的不斷努力,經濟增長率從-0.6%變為了2.0%。市場的低迷,直接影響到了消費需求。
首先,致使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我國的中小企業多半資產規模都不大,在抵押貸款中不具優勢。并且由于企業發展速度低,企業銷售額的增加有限。正是由于這些不利影響,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要求嚴格。企業在需要資金流轉時,往往需要長達幾個月的審批期。而由于資金流轉的壓力,中小企業可能等不到銀行的貸款。金融危機之后,企業的銷售報表更加難看,銀行擔心貸給中小企業的款項成為呆賬爛賬,更加對企業“懼貸惜貸”。政府針對這些問題,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是良好的初衷未能落到實際。傳統渠道融資仍然對中小企業大門緊閉。
其次,致使中小企業投資能力下降。國內中小企業在這次金融災難中步履維艱,資金鏈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具體表現為資金回籠慢、資金鏈緊張、融資不暢等。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實際運轉,還導致大量企業破產。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在我國信貸規模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同于大型企業,他們既得不到商業銀行的貸款優待,又得不到政策的適當傾斜。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中小企業是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壓力最大的群體。
再次,致使中小企業國內銷售業績慘淡。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所受影響最弱,但是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同樣顯著。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消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的消費熱情下降。經濟危機之后,企業倒閉,失業增加。即使是依然在職的人員,其收入也有所下降。根據凱恩斯的乘數效應,居民必然會削減消費支出,從而造成消費陷入低迷。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居民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預期,惡化了其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居民不但會壓縮對收入增長有較大彈性的奢侈品消費,同時也會減少以良好收入預期為基礎的信用消費。可以說,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居民消費意愿的抑制作用還是相當明顯的。居民消費的下降,直接致使中小企業國內銷售業績的慘淡。
三、中小企業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
面對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最大的缺陷是技術創新不足。在和大型國企的比較后,這種不足更加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面對強大的競爭,中小企業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保證中小企業更強的活力,頂住經濟危機的沖擊。
首先,企業要深挖市場盲點,做大做強企業。所謂市場盲點即市場的空白點,在這里指中小企業應善于尋找市場中出現供小于求的商品。在金融危機的襲擾下,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在不斷下滑,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很多企業都在為尋找新的商機而挖空心思。從總體上來說,就是要堅持企業產品細分化、企業戰略體系化和企業發展清晰化。
其次,企業要開展多層次營銷,做強企業銷售。在企業中,生產和銷售是關系企業存亡的關鍵。高效的生產是打造企業利潤的基礎。而銷售是企業實現資金回籠,繼續擴大生產的根本。面對金融危機下不利的市場環境,企業應該在銷售上多下功夫。中小企業首先要理順企業的營銷網絡和渠道,提高產品渠道流通效率。其次要強化銷售隊伍,提高服務質量。再次要注重發展電子商務在銷售中占的幣種。只有把集中的資源去突破市場的薄弱環節,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政府要出臺扶持政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市場經濟越來越活躍。作為非公有經濟成分的中小企業數量迅速增多。國家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也有了顯著變化。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對于金融領域,各個銀行根據自身特點也制定出了服務中小企業的措施。例如民生銀行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同時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咨詢服務。這對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作用明顯。在金融危機面前,各種政策和措施的出臺都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中小企業度過困境。但是政府需要繼續做好的是把這種優惠落到實處,讓中小企業從中獲取生存和發展的動力。
四、結論
面對國際經濟危機,我們要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基礎,認真分析此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理性的態度接受危機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的困難,同時又能自信地把握危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從企業和政府兩個角度入手,切實把危機對中小企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對于現有的中小企業來講,要能充分把握和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自我調整。重新架構企業的組織、管理和生產結構,做好企業整頓,切實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也要利用市場需求小的特點,做好相關產品的研發工作。同時,要牢固樹立“善待企業”意識,各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實實在在為企業辦事。
參考文獻
[1]廖暉.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和應對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24).
[2]馬靜婷.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選擇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08).
[3]徐莉莉.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應對融資困境的對策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9(30).
[關鍵詞] 浙江省 中小企業 金融危機
2009年對全球來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國內的中小企業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和打擊,今年上半年,雖然宏觀經濟出現企穩回升的跡象,但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仍然不容樂觀。對此,廣大的中小企業該如何更好地應對和生存?本文以浙江省中小企業為例,探討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的一些應對措施。
一、金融危機給浙江中小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2009年金融危機繼續在全球蔓延,出口市場急劇萎縮,出口難度增大。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10月,我國對外貿易累計進出口總值1755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9.9%。其中出口9573.6億美元,下降20.5%;進口7981.3億美元,下降19%。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592.3億美元,減少27.2%。由于歐盟、美國兩大重要經濟實體需求疲軟,我國產品出口壓力大,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難度增大。
浙江省的中小企業出口規模較小,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玩具、塑料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產品結構層次低,抗風險能力較弱。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10月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879億美元,下降10.9%;紡織紗線及織物出口483.9億美元,下降12.9%;鞋類出口230.5億美元,下降6%;塑料制品出口114.8億美元,下降8.4%;箱包出口102億美元,下降10.2%;玩具出口65.2億美元,下降11.3%。因此這場金融危機給浙江中小企業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壓力。
二、浙江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的應對措施
1.充分利用地方政策的支持
為幫扶浙江民營企業脫貧解困、過個暖冬,浙江省工商局從2009年1月1日起,推出特殊時期扶持民營企業的特殊政策,這項名為“新經濟政策”的《關于促進全省民營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強化登記管理服務意識,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是幫助企業減輕負擔的具體措施,開通綠色通道,推行網上登記和年檢,免除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相關主體免于工商登記。在登記費用方面,對已經在執行的各項減免措施,在特殊時期進一步加以強調和重申,嚴明紀律,嚴格禁止擅自增加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搭車收費等行為。廣大中小企業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新經濟政策,應對難關。
2.合理解決融資的問題
在金融危機中,中小企業普遍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嚴重危及企業生存的問題。因此,廣大中小企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融資。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一個是間接融資,二是政府的財政支持,三是民間融資。
在現有的融資制度安排下,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在融資的平臺上進行競爭,必然處于劣勢。銀行要追求盈利最大化,風險大、數量多、資訊不對稱的中小企業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理想客戶。小銀行做小業務,大銀行做大業務,要解決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服務問題,就要靠民營的小金融機構。小銀行對小企業進行貸款,最大的優勢就是小銀行了解在這個區域里面小企業的信譽,這樣盡管沒有什么抵押物,但小銀行有把握把風險降到最低。在浙江,也存在類似的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小銀行,而且還取得了不錯的績效。如浙江泰隆銀行、義烏稠州銀行等,這些專門的地方政府性銀行給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便利,并對中小企業提供優惠的其他金融服務,來扶植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把民資引入生產領域。由于金融市場體系的不健全,浙江中小企業缺錢的矛盾仍非常突出。其實浙江不缺錢,一方面中小企業缺資金,求錢若渴,但是老百姓卻是有錢沒地方投。因此,廣大中小企業要建立良好的信譽,想法設法把民間資金投入到生產領域,通過一定的形式變成資本,既讓投資者能夠得到滿意的回報,又讓自己的企業擁有充分的資金。
3.充分利用電子商務
近日,國內一家第三方咨詢機構調研發現,電子商務具有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縮短匯款時間、擴大銷售范圍等特點,能有效地提升網商(個人及中小企業)競爭力,使用電子商務的線上中小企業在去年全球經濟危機下的存活率要高出傳統線下企業五倍。
這家咨詢機構還稱,在經營信心指數方面,65%線上中小企業有信心和能力度過經濟難關;而線下企業還不足10%。此外,30%的企業認為,應用電子商務后取得了顯著的競爭優勢,53%的企業認為有提升作用。
有專家表示,出口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外需減弱、人民幣升值等綜合因素影響下,面臨很大經營壓力,在這個過程中,電子商務能夠帶給企業準確的信息,從而讓企業在危機中找到機遇。目前80%以上的網商都能從網絡中獲益,生存變得更加容易,電子商務為企業帶來了切實的益處。經調研發現,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前后的變化中,67%的企業認為合作伙伴增多,業務渠道更寬;58%的企業客戶增多、銷售額增加,56%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提高,在良性循環中網商整體水平日益提高。
隨著中國中小企業加入電子商務,并在未來幾年內保持穩定的增長,中小企業采用電子商務應對經濟危機不僅是一種選擇,而且是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李東艷: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探討[J].北方經濟,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