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化學工程中的倫理問題
時間:2023-08-25 16:29: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工程中的倫理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能更好的進行做好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我們對現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方案的進行了修訂工作。根據本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先后選擇到本專業辦學經驗豐富、學科排名靠前的重點院校,如天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和同一地域的蘭州理工大學和寧夏大學等高校進行調研。并在征求了部分在校生、畢業生和化工企業對現行培養方案修訂的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對調研的信息和反饋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的分析、梳理和總結。從總體上來看,現行培養方案的的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符合專業特點及專業發展的需要,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也基本符合專業的要求。但是現行培養方案也存在著一些問題:(1)理論課的學時較多,容易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和從事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時間不足,而且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難以應用于實踐,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中表現尤為突出。(2)由于公共課程較多的原因,學生在前三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難以接觸到真正的專業課程,真正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時間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學期的認知實習難以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專業影響。(3)核心課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沒有從課時上保證,也沒有從考核方式上來要求。(4)沒有專業概論課程,學生到了三、四年級,對專業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課程之間的承接關系沒有概念,綜合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5)部分課程內容重復,難以形成教學上的高效率。(6)課程體系中沒有能很好地跟上現代化學工業中信息化的腳步,已經廣泛應用的設計軟件,如Aspenplus、ProE等還沒有進入課程體系。(7)畢業實習還有待加強,目前安排的畢業實習時間較短,難以達到實習的目的。
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國、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高級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為:從事工程科學研究的人才為5%,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發現工程過程中的基本理論為主,偏重于工程學術研究;從事設計、開發的工程人才約占35%,主要工作是將科學原理和學科體系知識轉化為設計方案或設計圖紙;從事生產工藝、運行維護、管理銷售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約占65%,將設計方案與圖紙轉化為產品。后兩者可以統稱為工程應用人才?;W院在建院之初,就確定了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根據幾年來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確切地說,我們應該以打造工程生產一線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說,以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為主,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造和在實踐工作崗位上的鍛煉,成為工程人才。培養化工類工程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強調本科教育的專業性,通過本科教育這一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周期,是學生接受相對完整的、作為一線工程師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線工程師應有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學生通過這樣的教育,應該具有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主動的自主學習能力、靈活的崗位適應能力,在現有成熟的化工技術和規范的基礎上,能夠應用理論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特別是應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同時,一線工程師還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環境意識。現代化學工業,不僅融化學科學、化工技術、藝術于一體,還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倫理道德等重大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在“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背景下,在培養的學生多數服務于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的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環保意識。經過四年的執行,現行培養方案在培養應用型化工技術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新方案修訂過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優點,尤其是突出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原方案的不足,結合現代化學工業新的發展現狀以及地區經濟,來綜合考慮,完成修訂工作。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新的培養方案,需要遵循“理論系統夠用,突出實踐動手,營造工程背景,重視過程培養與評價,提倡自主學習,強化創新訓練”的原則?;瘜W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以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為宗旨,以高素質、重能力、求創新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力求達到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提高、傳承與創新、教學與科研、素質教育與技術訓練的統一。
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明確提出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完善和落實本科綜合培養方案為主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綜合素質,形成一支教學科研相結合、教學思想活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優化的教學梯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的協調發展,強化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走改革和創新之路,探索教學管理的新機制、新模式,開創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1理論課的教育改革
(1)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的化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調整知識結構,本著“理論系統夠用”的原則,認真梳理現行培養方案中的理論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方向,確定4~5門核心課程,凸顯核心課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課程為中心,構建理論課程體系。將理論課程按課程的特點、內容和相關性進行進一步整合,劃分為課程群,即將部分前后有銜接的課程,進行內容整合,減少重疊內容,突出重點,通過課程群的建設,使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更加連貫,便于融會貫通。(2)改革和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吸收本專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將化工及相關領域新技術、新成果納入課堂教學;(3)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推進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提倡案例教學;主要課程注重引進和選用國內外優秀教材,不斷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4)改革教學技術,推行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網絡、仿真等。盡可能采用雙外語教學。(5)改進教學和管理機制,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培養和評價,并以此為契機,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大綱上和教學內容上引導學生自學。
2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育改革
工程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集中體現在工程實踐活動中創造新的技術成果的能力,包括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新流程和新裝置的設計,新的工廠生產過程操作運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視和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繼續保證實踐教學的突出地位。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中,構建由易到難,貫穿全程,逐步貼近工程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在整個培養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適當調整理論教學課程,使教學前移,為學生創造更多地時間參與工程實踐,并積極創造條件推進“3+1”培養模式的改革。對教學計劃內要求的實踐性教學,結合工程實際,以實驗與工藝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基礎,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建設。具體方案:在基礎實驗方面,重視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規范操作和嚴謹務實的作風的培養。在專業基礎實驗方面,結合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教師的科研方向開發大綜合專業實驗項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義的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型實驗的比例。為后續實踐教學、創新性實驗項目、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環節奠定基礎。在校內實訓平臺建設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產業特點,以培養學生動手及實踐能力和工程意識為出發點,形成滿足培養化工類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實踐綜合能力訓練及培養的實訓課程體系。以學校建設化工實訓中心為契機,加強工程實訓,彌補畢業實習過程中只能看不能動的缺憾,是學生真正了解化工廠。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貫徹卓越工程師計劃,建立學生到企業和社會開展實踐實習的有效機制。精選認識實習單位,加強基地建設,繼續為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提供“頂崗實習”機會,結合就業,讓學生能夠在就業后縮短適應期。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和優越感,提高學習本專業的興趣。畢業設計以工廠實際設計為題,畢業論文以教師科研為題。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工程與科研實際,一人一題,真題真做。實施雙向選擇和規范化管理。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協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鍛煉。
3課堂外教學環節的教育改革
關鍵詞:大類培養;專業深入;人才培養;化學化工專業
1研究背景
黨的報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本科教育是大學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有效地優化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是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大類培養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80%以上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實行了大類培養模式。大類培養已然成為中國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流方式,大類培養能規避學院和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壁壘,在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以及第二課堂協同育人等一系列育人環節統一規劃,使高校育人工作步入快車道[1-2]。
2大類培養過程中化學化工專業學生深入發展存在的困境和現實問題
太原理工大學化工大類包括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精細化工三個專業。但是“在實踐中的未完成性、在思想認識和理論研究中的待完善性”[3],導致大類培養在實施中出現不同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學生基礎薄弱,導致后續發展能力不足
初入大學,一年級新生需要迅速轉變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約束與引導,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形成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針對大學授課方式經過微信問卷調研發現:有14.06%的學生不適應大學授課方式,有64.51%的學生比較適應大學授課方式,只有21.43%的學生能適應大學的授課方式,致使大部分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期間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影響其后續發展能力。
2.2課程設置及內容不合理,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化工專業課程偏多偏難,任務繁重,學生只局限于本專業課程學習,忽視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等通識課程的了解,學生的視野受到限制。通識課程要求學生在專業課程之外,知識視野更加開闊,從而真正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例如在智慧樹平臺上選課比例較高的“寫作與溝通”“音樂鑒賞”的課程。
2.3師生考核評價體系陳舊、單一,不能完全激發教師教學熱情與學生學習潛力
在教學一線的工作中,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通過PPT或者板書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厭學問題普遍存在,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課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以期末筆試為主來評估學生學習成效,考核內容拘泥于書本和講義,忽視其他智力因素,如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大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臨近期末靠突擊復習依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推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辦法對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勢在必行。
2.4化工專業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制度和科研立項制度不完善
在很多高等工科院校,學生的專業實訓意識弱化趨勢比較嚴重,導致工科畢業生很難快速勝任企業的工作,專業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脫節,動手能力差,影響學生就業率。究其原因是學校研究訓練計劃制度和科研立項制度不完善,使部分研究訓練流于形式,達不到實質效果。
3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3.1整合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學生專業選擇機會,確保專業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固本強基,夯實學生成長基礎,太原理工大學成立求實學院將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精細化工三個相近專業劃分為化工大類。在“專業招生、大類培養”模式下,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末設置20%的學生跨大類重新選擇專業,第二學期末設置30%的學生在大類內部選擇專業。轉專業政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塑造自主測評的意識,在測評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主觀察、自主思維、自主創造的精神和能力。針對化工大類人才培養注重強化基礎知識學習,狠抓學風、教風建設,充分調動教、管、學積極性,形成人才培養合力,為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3.2改革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比例以及教育模式
專業培養與大類培養的區別在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并非綜合能力及素質的培養,在多數高校中,普遍存在著重專業教育而輕基礎教育的問題。大類培養的目的在于夯實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提高學生適應專業的能力,因此須全局考慮在通識教育階段的課程學時及學分設置。從課程體系看,一年級期間主要修讀基礎核心課程?;ご箢愒O置相同的或可互認的課程,形成面向化工大類的、與相應專業培養方案有效銜接的課程體系。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改,太原理工大學通識課的課程總數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在2020級新生中增加了“工程倫理”“寫作與溝通”和“心理健康與安全教育”三門通識必修課程,同時增加了中華傳統、世界文明、當代社會、文藝審美等通識選修類課程,將2019版培養方案中的“大類導論”課程順延。通過修改培養方案能夠讓學生跨學科學習,在文學藝術、寫作溝通、自然科學、信息技術、社會科學等方面得到綜合培養。通過以上措施,既能夯實學生通識基礎,又能增加學生對專業的認知。
3.3設置專業節,增強學生專業榮譽感
為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本科生展示學校學科專業建設成果、學術前沿成就、專業發展目標,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專業承擔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開拓學生專業選擇的視野,提升學生專業決策的格局,學校舉辦了本科學生專業節。專業節設置了“專業博覽會”“專業宣講會”“實驗室開放日”和“線上逛專業”等板塊。“專業博覽會”上,專業學院通過現場介紹、師生互動、實物展示、卡通招攬等方式全方位向同學們展示其學科建設、專業優勢、特色和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使學生們廣泛了解各專業建設成果和發展動態,提高對專業的認知和熱愛,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熱情?!皩I宣講會”可以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學院的歷史、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及各專業前景、課程與發展規劃,還能聆聽優秀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在“實驗室開放日”,可以到感興趣的教學和科研實驗平臺參觀,參加實驗室組織的沙龍活動、實驗互動、儀器設備體驗等。“線上逛專業”采取線上媒體平臺視頻播放的形式,由各專業學院錄制3min宣傳視頻,進行專業介紹,帶領大家了解專業歷史、建設成就、人才培養目標、研究項目、課程特色等。
3.4革新教學評價,激發教師和學生內生動力
教學評價具有診斷、調控、激勵、發展與導向等重要功能,關涉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與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4]。大類培養模式下,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為保證教學效果,實行小班教學,同時為調動教師積極性,引導教師潛心進行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求實學院革新了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方案,對于承擔大學一年級的核心基礎課程教師實行全新的量化評價體系,將督導評價、學生評價、業績評價納入評價體系,三類評價各占一定比例,以數字化結果表征教師的授課質量。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通過過程考核及時跟蹤學生平時學習效果,及時發現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督促教師根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估,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3.5完善以及配套的專業實訓相關制度
發揮區域經濟優勢,簽約合作企業,并對創新設計實驗室進行重點投入建設,為學生在校內外創建創新實踐基地。建立和完善化工專業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制度和科研立項制度。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化工類儀器設備和師資力量,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方法并應用于課堂教學、實驗技能競賽、創新實驗設計競賽、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改革和完善實驗課程成績的科學評價體系以及實驗室管理運行機制,探索開放式的實驗室管理體制。規范科技論文競賽、實驗技能競賽、創新實驗設計競賽、光電子設計競賽、實驗模型制作等競賽的制度,并定期進行各種比賽,創建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氛圍,引導和激勵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結論
化學工程專業作為太原理工大學的“雙一流”學科,要求教師們發揮一流師資隊伍的支撐引領作用,著力培養具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并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的優秀人才。通過實施大類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人才;重新架構有利于夯實基礎與專業深入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比例及教育模式;實行以教學效果為中心的量化評價體系以及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讓教師回歸教學、學生回歸學習;建設專業實訓基地和平臺,制定相應的專業實訓制度,確保學生專業訓練的配套措施,促進其專業素養、專業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牟蕾,楊益新,閆春更,等.高校大類培養改革實踐:內容、實施與評價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9(11):70-74.
[2]孫向晨,劉麗華.如何讓通識教育真正扎根中國大學——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中國大學教學,2019(Suppl1):41-46.
[3]黃曉波.高?!按箢愓猩囵B”改革反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43-48.
什么是當前管理工程師的人才標準,管理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是什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源張先生描述為:“管理工程師是工程師的一種,是工程師殊的一種。工程師都有一個專業,專門負責某一個工種,如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化學工程師甚至電焊工程師、水道工程師,等等。管理工程師的專業是綜合性的,是把其他專業工程師的工作綜合起來完成一項更大的工作?!薄耙虼藢λ囊笫且w現出這個綜合性和全局性,應該有下面三條:①能領會。領會就是搞懂,弄清。……為此,要有來自工程科技和人文社科相結合的廣泛知識。②能協調。管理就是組織,協調。……為此,管理工程師首先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服務的精神。③能說服。一個企業、組織的活動都是集體的活動?!瓰榇?管理工程師要有較強的文字和語言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2]劉源張院士的觀點具有普遍性和共識性。朱高峰院士則反思現狀,憂慮地指出:“我國現有的工程管理人員的現狀是:①技術素質較強,但是知識面過窄;②基本素質方面缺乏事業心和科學精神,國際化素質較為缺乏;③管理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協調溝通能力欠缺,缺乏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缺乏團隊協作精神。資本運作能力欠缺?!盵3]綜上可鑒,管理工程師是指具有綜合素質、全局觀念、協調能力的特殊的工程師。他們既要有專業知識,熟悉工程業務,又要有管理能力,可以協調上下左右的人事關系。因此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不能像培養工業工程師那樣專精,但是必須廣博。所以在教育培養上,既要重視專業的學習又要講究人文的素養。簡言之,管理工程師需要理工文管等學科進行綜合的培養。那么,大學對此如何應對和行動呢?我們的研討準備從課程著手,因為,課程是教學的內容和過程,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它上連人才培養目標、下接教學計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和地位。帥傳敏等調查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建筑大學等14所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結構。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文獻解讀,發現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和重視。
首先,技術方面課程比重大,人文課程成為技術課程的附屬品。這些大學大多采納了1999年7月在西安召開的建設部第三屆高等工程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所討論的四個專業平臺課的方案,即專業基礎課按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四類課程設置。作為管理工程師需要熟悉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是勿庸置疑的。需要我們慎重對待的是下面這些問題: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應該吸收一些什么學科,它們在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主從關系還是平等關系,怎么才能有利于管理工程師的人才目標。朱高峰院士認為當前的工程教育的問題主要有:①技術知識面不夠廣泛,缺少與管理的密切結合;②職業道德教育欠缺;③資本運作的教育不足;④實踐性教學內容過少。[4]這四個問題都是當前大學課程設置上與人才目標不符的具體體現。第一個問題反映了專業基礎課程口徑過窄,無法統合做事和做人兩方面的知識;第二個問題反映了人文知識在課程結構中缺失嚴重,一是所需的職業道德知識在教學內容上沒有體現,二是在專業基礎課中沒有列出人文學課程,經濟、管理和法律是社會學課程,而非人文學課程;第三個問題和第四個問題都反映的是課程設置脫離實際需要,缺少實際操作。要克服以上問題必須加強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綜合,權重好專業技術與道德素質方面的課程比重,協調好科學與人文交融方式,對各教學環節進行合理安排和整體優化。其次,在教育理念上,重視制“器”而忽視了育“人”。理念高于目標,并統率目標,是對目標的終極反思?!墩撜Z•為政》提出的教育理念“君子不器”,就是希望我們在設定教育目標的時候能充分關照人的德智體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課程設置對這方面的重視不夠樂觀,“從各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來看,都十分注重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數學、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計算機、外語、經濟都是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應用的本領和謀職的手段,哲學、歷史、文學、科學思想史等人文課程能引導學生對形而上的深層反思、追尋命運的無常和生命的永恒、感悟仁愛濟世的情懷,能夠使人遠離浮躁、認識自我、體認自由,用來靈活方法、拓展視野、啟迪思維、豐富想象。其三,將“兩課”代替人文學。在課程體系中“兩課”常常被當作人文學課程,其實“兩課”與人文學是有很大區別的?!皟烧n”是專指理論、思想道德品質兩門課程,準確地講它是人文社會科學中關于哲學和倫理學的一部分,因為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它還只是哲學和倫理學中有選擇性的很少的一部分。什么是人文學?人文學的知識是有關人生自我最切近的一種學問,最切近自己人生意義、價值、前途的學問。就是基礎人文學科,甚至還包括數學、物理學等基礎理科。哈佛大學開設的“核心課程”就是人文學,涵括了文、史、哲、藝術和自然科學,但不包括技術性工程課程。因此,在內容上,“兩課”與人文學是有區別的,將“兩課”等同于人文學,難免陷入以偏概全、混淆概念的誤區。14所高校工程管理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共同特點是,重視專業知識、實用知識、政治知識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了通識知識、理性知識和人文知識。這樣就出現了管理工程師的人才目標與當前大學課程設置之間的不諧。目標定的是綜合素質的音,課程唱的是專業技術的調。音調不和,必然會唱出嘈音、怪音。矛盾如何解決?美國在這方面的實踐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美國的工科大學就很注重人文學科的發展。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在發展工科的過程中,不斷認識人文學的重要性。它的哲學系是美國最好的哲學系之一,有著像喬姆斯基這樣聲名卓著而又心系天下的哲學家;它的政治學、社會學,曾經有著像羅斯托這樣影響美國政治走向的重要學者;它的經濟學不僅有薩繆爾森這樣的偉大學者,現在仍有像克魯格曼這樣杰出的支持人文理念的著名經濟學家;它的歷史系甚至早就開設了中國歷史的課程。這樣的學校還能把它理解為單純的工程學院嗎?而且這種取向在美國已相當普遍,加州理工大學、德州農工學院的文科和人文學教育都很強大,一般文科大學都很難比肩。
二、掌握知識,更要領悟智慧
進一步探討工程管理的本質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人文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汪應洛院士在《時代呼喚工程管理》一文中把“工程管理”定義為廣義的工程管理,涵括工業工程、計算機工程、化學工程、系統工程等方面。泛指對于具有產業依附性、技術集成性和組織協調性的各種工程活動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在我國工程管理是作狹義理解的,專指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廣義的工程管理提倡用發展的眼光、從系統論的角度一攬子處理有關聯的項目工程,從源頭開始,通盤考慮過程和目標,使有限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人財物各居其所,各盡其用,代表了工程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工程管理的發展中,管理的地位被突顯出來了,可以說工程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因為它能將原來不太相干的、基本獨立的單個工程糅為一體,成為一個相互協調、彼此依存的有機整體。管理首先是一門科學?!吨袊蟀倏迫珪范x科學,指“以范疇、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币蚨茖W代表著知識,是反映客觀的穩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識。科學性和知識性規定了管理必須如實地反映客觀規律,不斷靠近真理。但是,假如管理僅僅是知識,是可以量化和復制的知識,那么工程管理的人才就太好培養了,只要將量化的知識按步驟輸入到學生的頭腦中,讓他們背誦、記憶、熟悉和復制知識,經過考核成績優秀的是拔尖人才,成績合格的是一般人才。
但現實中往往不盡如此,成績一般而成就突出、成績突出而成就平庸的事例俯身可拾。我們還可以回過頭來看看前面工程管理專業開設的課程,這些課程是不乏知識的,但是缺乏人文。通過這些課程培養的學生一定有成績非常優秀的,對專業知識掌握得很牢很好,甚至能夠熟練操作工程中各種技術設備。但是我們在這種人才方案和課程結構上培養出來的合乎國際標準的可以稱得上是工程師的人才卻很少。問題在哪里?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認為,自然科學最終只能提供知識而不能提供智慧,而智慧才是取勝的關鍵。因而,管理更需要智慧。與其說管理是科學,還不如說管理就是智慧。在人類古代,科學知識缺乏,但并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社會各階層的穩定、國與國之間的對話。在我國唐朝行政管理制度已是十分完備,社會制度穩定、人們安居樂業、國際間交流頻繁、精神生活充實而有信仰。如果用當今的科技與之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誰能否認唐朝在管理上的成就。相反人類在科學知識強盛的今天,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人自身的問題層出不窮,一點不比千年以前少,反而愈演愈烈。由此可見,科學知識給人類帶來的是改造自然的工具,改造人自身還是需要更多的智慧。智慧是知識與判斷力和創造力的綜合。智慧甚于知識,遠比知識重要。知識的可靠性取決于對特殊性和主觀性的排斥,取決于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反復驗證的普遍有效性,因為這個特點,意義世界、價值領域、審美境界都不在知識的范圍之內。智慧一定和主體有關,沒有非主體的智慧。智慧是理解、洞察、預見、決斷、協調的能力。因此,智慧的培養與體驗、領悟有關;而知識可以通過耳提面命、死記硬背及作業考試來完成。智慧總是與人文一起,知識一般與科學相連。
培養智慧離不開人文。這是因為,首先,智慧本身就是人文,智慧總是閃現在人與物、人與我、情與理、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的糾纏和矛盾中,人們只有在遇到這些糾纏不清的矛盾時智慧才會被召喚,有智慧可以化解這些矛盾,缺少智慧則會使矛盾加深,因而智慧就是感化自身、化解矛盾、進而“化成天下”的能力。而人文就是以“化成天下”為自身責任和存在價值。智慧和人文交織在一起,它們都是一種施化的能力。區別在于智慧與個人相連,人文與社會相系,智慧是個體中的人文,人文是社會的智慧。其次,智慧只能在人文的環境中生成。俗話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可見,學問、文章、智慧不是端坐在書房里完成的,人的經驗、閱歷、見識、判斷、決策、協調這些功夫都只能在充斥著人文的環境中學會,這個人文的環境就是我們現世的生活,這也是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先生一貫強調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的改造和改組”的見解一致的。知識,無論如何學習、掌握、運用,它終究是別人的體驗、間接的經驗;智慧,是將間接的經驗通過自身直接的體驗而產生的新的知識。所以學知識難以創造,學智慧方能創新。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的序中說過,入小學,而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所說的“節”與“文”,就是知識,是做事和做人的標準和規范,這些是小學功夫;而“道”才是智慧,是為人處事、安身立命的大智慧,這才是大學要旨。
三、哲學課程培養有智慧的工程管理人才
理想的工程管理人才應該是充滿智慧的。他們在專業知識方面是技術嫻熟、技藝超人的專家;在思維、決策上也是杰出人物。他們不僅在務事時能精益求精,而且在做人上也通世豁達,深明大義。培養智慧主要靠人文學,而且主要是哲學。哲學是系統的世界觀,它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根本觀點是一貫到底的。哲學是認識論,它不停留在對象的現象門口,也不為蕪雜的現象所目眩,它要深入到對象的本質底層,去把握其固有的、必要的聯系。哲學是辯證法,它既提供物質變精神的方法,又提供精神變物質的路線,是實現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武器。因而,要把人文裝備成為工程教育的通用指標,學校要普遍開設以哲學為中心內容的人文課程。自然哲學,以宇宙、天體的演變為研究對象,揭示氣與道的生化規律。
PayPal上市,人生的第一桶金
位于帕洛阿爾托最熱鬧地段的大學街(University Avenue)是硅谷科技產品的前哨港。在這條街上有一間名叫CaféVenetia的咖啡館。彼特·泰爾的大部分產業幾乎都設立在Café Venetia附近。放眼望去,這家咖啡館的客人都是一些使用蘋果設備、穿著不太講究但精神飽滿的人,他們的討論話題都離不開自己的創意點子和風險投資。1998年夏季,剛剛來到舊金山區的23歲烏克蘭程序員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在斯坦福大學聽了一場泰爾關于貨幣交易的演講。第二天,他們在帕洛阿爾托見了面,他們希望打造一個電子支付系統,讓電子商務交易變得簡單、統一和安全,這就是日后PayPal的雛形。2002年,泰爾就在這家咖啡館和朋友艾倫·馬斯克(Elon Musk)見面討論要不要讓PayPal上市,并達成了一致意見。最終,這家創立于1998年的電子支付公司成功上市,市值約為12億美元,成為“911”事件后第一起大型IPO。隨后,PayPal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eBay收購,泰爾也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5500萬美元。
風險投資,點石成金
財務自由的泰爾之后便投身于風險投資。他將于1996年創辦的Thiel資產管理公司(Thiel Capital Management)更名為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自己注入了1000萬美元。從此,泰爾就開始耐心尋找具有前景的初創公司。當時社交網絡這個很少有人青睞的領域被認為會成為下一個危險的互聯網泡沫,但泰爾仍然信心滿滿。2004年夏季,霍夫曼和硅谷頑童肖恩·帕克(Sean Parker)把泰爾引薦給了扎克伯格,當時扎克伯格正在為Facebook尋找主要投資人。泰爾為當時估值不到500萬美元的Facebook提供了50萬美元啟動資金,這是Facebook獲得的首筆外部投資,這次投資為他贏得了7%的Facebook股份,并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盡管隨后幾年,泰爾賣掉了自己近一半的股份,剩余股份也因Facebook多輪融資而進一步稀釋,但泰爾所持股份仍占3%左右。如果以Facebook上市后1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泰爾手中的股票價值有望達30億美元,投資回報逾6000倍。如若說馬克·扎克伯格創造了Facebook這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奇跡,那么彼得·泰爾(Peter Thiel),這位生于1964年的怪才正是這個奇跡的背后推手。美國互聯網界便再次記住了泰爾的名字。
一年后,他以5000萬美元創辦豐德斯風險投資公司(Founders Fund),并在基金成立后投資了一系列極具創新性的創業公司,包括YouTube、分享圖片軟件公司Slide、用戶評論網站Yelp、開發搜查和金融詐騙軟件的Palantir Technologie、火箭制造公司SpaceX、電動汽車公司Tesla Motors以及微型借貸公司Kiva。這些公司后來被證明都非常成功。可以這么說,泰爾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技術創投人。
如何挑選具有前景的創業者?泰爾說,他會對每一個尋求投資的創業者提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會有第20名員工加入你的公司?”泰爾認為:“很容易解釋為什么有人想當CEO或作為早期員工加入創業公司,因為他們想運營一個公司或者想通過加入早期創業公司來致富。也很容易知道為什么第1000名員工愿意加入,因為很明顯公司正在通往壯大的路上,加入進來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但第20名員工則會有很多不同的含義。因為在公司第19個員工加入的時候你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已經分配完了,但公司還沒有成功,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一個為了穩定收入值得加入的地方?!薄爸挥羞@樣回答的公司我才會投,那就是第20名員工會加入進來是因為這個公司在做完全新的、與眾不同的事情?!?/p>
矛盾綜合體, “生而為贏”
泰爾1967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市,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父親克勞斯多次跳槽于幾家大型的工程企業,一直帶著全家到處奔波,最終在美國舊金山以南20英里的福斯特市定居下來。泰爾先后在7個不同的地方上過小學。最終在五年級時他在舊金山灣福斯特市穩定下來。早期的成長環境讓泰爾充滿了自信、聰明,也獨自享受著孤獨。他是一個數學天才,也是一位象棋高手,在他的棋具上貼著人生格言“生而為贏”。青少年時期,他最愛的讀物是“指環王”,他總是反復閱讀這本書。同時,他也喜歡索爾仁尼琴和蘭德的作品。泰爾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里長大,本身信仰基督教,但是在高中時期,他開始信仰自由意志主義,甚至成為自由意志主義的極端信徒。他形容自己的信仰“多少有點異端”,他說,“我信仰基督。但我并不試圖勸服其他人也保持和我一樣的信仰。”同時,作為基督徒的泰爾同時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同性戀,而這也是泰爾被外界稱為矛盾綜合體的具體體現之一。對此,他說,“在我腦海里,身份認同以各種細微不同的形式存在。我認為,同性戀者、黑人和女性對此都有深刻而不同的體會。我也認為,大家對此有夸大的趨勢,把它上升到了意識形態領域?!憋@然,泰爾是個典型的矛盾綜合體,他在自己的烏托邦里生活或是做生意,并樂在其中。
信息時代為泰爾帶來了巨大財富,但是他仍然對此失望。他認為,互聯網技術革命沒有創造充分多的就業崗位,也沒有提升制造業水平和社會生產力。一個個虛擬世界的創新并不能取代現實世界的技術進步。泰爾甚少更新自己的Facebook頁面。他也“不習慣使用BlackBerry、iPhone或者電子郵件這類東西?!鄙踔林钡揭荒昵?,他才開始發短信。
堅信創新拯救世界
如今,已經在社交媒體領域獲利頗豐的泰爾又有了新目標——為那些 “能夠拯救世界的創意”提供資金,用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來說,至少要“將我們的文明提升一個境界”。 泰爾認為,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問題,例如政府機構和教育系統存在的缺陷、揮之不去的金融風暴、市場泡沫、能源危機以及爭奪資源的戰爭都源自于科技創新的停滯不前,而唯一的拯救方式只能是劇變式的科學突破。目前,泰爾已將大筆資金投入那些專注于延長生命、移民海洋平臺、太空商業化、友好人工智能、修改DNA序列加速進化和其他一些瘋狂想法的公司中。最近他旗下的泰爾基金會又投資了一個令人瞠目的項目——鮮肉3D打印技術初創公司。
關鍵詞:人本管理團隊精神激勵 企業文化
Abstract:Person this management only then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by the artifici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enter, revolves to stimulate and to transfer person's initiative, the enthusiasm, the creativity, only then activates person's factor, has solved person's problem, can solve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ower problem. But safety in production's determining factor is a human, coal enterprise staff's safety consciousness, security manner, security behavior, overall quality as well as state of mind to coal enterprise safety in production decisive function.
Key word: Humanistic managementteam spiritexcitationEnterprise culture
中圖分類號: 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本管理是指在人類社會任何有組織的活動中,從人性出發來分析問題,以人性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狀況來進行管理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管理方式,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
人本化管理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一個動態的、和諧的發展過程(1),人是能動的,只有激活人的因素,解決了人的問題,才能解決企業發展的動力問題。而安全生產的決定因素是人,煤炭企業員工的安全意識、安全態度、安全行為對煤炭企業安全生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那么如何建立全新的“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一 剛柔并濟,建立和諧的工作氛圍
一個企業或一個班組都是人的集合體,它們存在的基礎在于人,發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應當把員工作為企業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員工進行細微的關懷,在企業中營造一種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的人性化的環境,更能激勵員工在工作中積極、努力(3)。如果完全依靠行政命令、規章制度等剛性的管理方式,雖然在生產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均屬于外在力量的控制與約束,僅僅依靠這種外因力量,不可能從根本上自覺地產生自我激勵和規范作用,真正激發和調動員工的內在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為本的管理重在人性的管理,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在執行制度上不要把個人感情參與其中,不能因感情而影響制度的公平性。因此,在班組管理上要學會剛柔并濟的管理方法,堅持原則的剛性管理做到不折不扣地執行,對于違章者決不姑息,按規定懲罰到位,對于優秀者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受到處罰和獎勵的都要公開通報,讓每一位員工明明白白;在柔性管理方面,建立員工檔案,隨時掌握每一位員工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時刻關心到每一位員工的心理,建立朋友般的情誼。盡力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的平臺,讓他們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使員工在和諧的管理環境中不斷實現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我存在價值的意義。實行人本管理,就是為了建立沒有矛盾和沖突的人際和諧,讓每一位員工工作的幸福。
二強調個性化專業培訓
所謂個性化,就是要體現出企業的發展歷史、行業特點、人文環境、隊伍素質、價值追求等。一方面激勵員工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推動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使員工的意志、體力和智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從而使其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4)。通過班前學習材料、“一日一題”、每周專題培訓、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突出與安全生產現場緊密相關的安全生產知識、技術規程措施和事故案例,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個性化專業培訓。雖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關鍵要能夠深化到職工的腦海里,得到職工的廣泛認同,成為職工規范自己言行的自覺行動。
因此,在總結了基層工作的特點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提出了班組的管理理念:“鷹一樣的個人,狼一樣的團隊”,這樣培養出的員工既有很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又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只有確立和培育出別具一格的人本理念,才能深深地根植于職工的頭腦中,成為激發和引導員工工作的動力和準則;培養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提高管理水準,樹立良好的形象,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簡歷也是人本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作為煤礦企業安全更是管理中的頭等大事??v觀煤礦各類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于人的行為不規范、違章作業、違章指揮和違反勞動紀律造成的,而這些行為主要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定因素。如何約束甚至去除人的不安定因素呢?主線就是“抓好一個中心、開好兩個會、落實三個‘不’”。
“抓好一個中心”就是要抓好制度、措施的貫徹和執行,每班要安排管理人員下井跟班,深入一線,為現場的職工提供技術支持和監督現場工作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給予最快的解決,也為下一班的工作安排提供詳細的資料?!伴_好兩個會”就是開好班前、班后會。班前會上班組長根據當班的工作任務提出“四個必問”和“六個必講”,然后詳盡的貫徹當班的施工技術措施以及當班的安全注意事項,互聯保責任落實到位;在班后會上,對于當班的安全生產情況作出小結,對于需要領導解決的問題立即得到落實?!奥鋵嵢齻€‘不’”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制度,工具完好齊全,安全組織措施、技術措施齊善完整,作業人員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勝任工作。
四注重培養團隊精神
“世上沒有完美的個人,卻有完美的團隊。”每個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團隊中才能獲得更高的自信及更好的發展機會(5)。人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一個人是任何團隊的一個有機“細胞”,“細胞”有活力則團隊更有活力。
培育堅強的團隊精神,是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條件,團隊精神的養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礎?;鶎影嘟M除了要注重加強個人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外,更要注重班組的內部團結。作為煤礦職工,井下工作環境復雜,只有相互協調、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使班組整體的工作更加安全,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如果沒有團隊精神的支持,團隊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個人也可能歸于失敗。
在基層班組隊伍建設中,團隊精神也是提高班組長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團隊精神,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諧的人際關系。員工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尊重、相互體貼、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親密和諧氛圍。
五 結束語
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擯棄不合時宜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人”為核心,充分考慮每個人得價值核心,才能使員工不斷形成適應新形勢的思想觀念,形成適應市場競爭新發展的工作、生活方式,才能使煤礦生產更加安全,生產效率更高,才能培植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持續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國棟:以人為本與現代企業管理[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2]石剛:煤炭企業安全文化中的人本建設問題[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02)
[3]考試吧網:淺論“以人為本”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EB/OL]. , 2009-9-30
[4]王永輝:“以人為本”的倫理觀念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4
2006年11月12日星期天,在南港中央研究院的活動中心,有一個三天的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二十一世紀分子生物學:傳承、整合和展望”。這個研討會的舉行,是為配合中研院分子生物所設立二十年慶,也回顧臺灣在分子生物科學發展的過往和瞻望未來。
分子生物學的濫觴,可以追溯到一九四年代,在那個物理科學當紅的時期,小尺度的生物學研究多是由物理學家,以物理方法進行研究。生物學大約每十年就會有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經過一九五―六年代的醞釀發展,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基礎;到了一九七年代,DNA重組研究成熟之后,這個學科得到快速發展。
分子生物學相對于傳統的生物學來說,算是一種比較“現代”的生物學。傳統生物學偏重于敘述現象,即使有探討其下的生物機制,也是利用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沒有一個扎實的分子基礎;分子生物學則著重在這一塊,利用物理與化學技巧,為生物研究提供分子層面的研究基礎。
臺灣的生物研究一直都是以傳統生物學為主,直到一九八年代,才有人注意到海外生物學的研究風向有所轉變,因此開始構思建立分子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據點。當年第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為分生所創建工作貢獻心力的前所長沈哲鯤表示,當時臺灣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幾近于零,假如不建立起分子生物學的基礎,接下來所有的生物學發展,甚至包括醫學在內,都會欠缺必要的技術,實在是非做不可的事情。雖然起步的時機比起歐美各國自然是晚了許多,不過遲做總比不做好。
臺灣分子生物學草創時期的帶頭人物,當屬在一九六年代,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DNA重組博士后研究的王倬。他說當時臺灣的分子生物研究幾乎是一片荒田,延攬海外學人歸來就成為必要且唯一的選擇。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做了十一年研究,一九七七年轉往哈佛大學的王倬,回憶起當年找人的過程,說那時候臺灣在美國發展的幾位分子生物學者,在某一次聚會里表示,如果王倬回臺灣指導分生所的創建工作,他們也很愿意跟著一起回來共襄盛舉,王倬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放掉實在可惜。
當時在哈佛大學研究成就杰出,已被認為是DNA拓樸結構學的開山鼻祖,二十世紀世界上核酸結構研究方面最著名十位科學家之一的王倬說,他從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到美國念書,覺得自己在臺灣接受這么久的基礎教育,總該回來做一點事,“把債還掉”。于是便答應了回臺協助分生所的創建工作,從而帶動了一波回歸。
一九八六年中研院院內新落成了一棟白色的分子生物實驗大樓,王倬帶領著他的五個子弟兵劉枋、謝道時、涂振北、周寄梅以及沈哲鯤,以及七位由海外學成回歸的年輕研究人員鐘邦柱、譚鳴輝、黃昭蓮、孫以瀚、陳枝乾、賴明宗與鄭淑珍,為臺灣的分子生物研究奠定了根基。在當時造型新穎的分子生物研究實驗大樓里,王倬和他帶領的年輕研究人員半夜在燈火通明實驗室中進行研究工作,是臺灣分子生物學起步的動人景象。
王倬之后,黃周汝吉和吳瑞接續主持研究所的大計,后來更有何潛和王正中的接續回臺主持所務,給中研院分子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那時回臺幫忙的幾位學人,在美國都還有教職或研究職,無法全職投入,因此議定幾個人采取“輪值”的方式,每個人輪流回來主持一年。這是不得已的妥協辦法,而且由于各人的研究領域不盡相同,不免使人擔心分生所的研究方向也會跟著“輪值”變化,如此每年一改,成不了氣候。
關于這一點,當年回臺幫忙的院者也都心知肚明,彼此有著共識,只待分生所的組織健全,有了常態性的行政所長,輪值制度就可以隨時淡出運作,不一定要把人輪完。事實上確是如此,在沈哲鯤擔任分生所的第一任所長職務后,許多人對分生所研究方向飄忽不定的疑慮,也逐漸的煙消云散了。
王倬認為,在中央研究院成立分生所對臺灣學術界的意義,在于它引起了大家對分子生物學的重視,也提供了學生對分子生物學認識的一個渠道。分生所早期有一項與清華大學合作,在清華大學開設分子生物學相關課程的計劃。這個計劃對于臺灣生物學界的發展有沖擊性的深遠影響,時至今日,臺灣的生物學研究得以跟上現代潮流的腳步,分生所當年率先在校園進行教育,功不可沒。
不過也有人認為分生所可以做得更多,比方說帶動臺灣的生物科技發展,促進相關產業的競爭力。然而科技產業的發展并非一蹴可及,必須要有厚實的研究傳統,以及充沛的研究新鮮血液,才能夠水到渠成;單靠一個學術研究所就要為整個生物科技產業負責任,既非分生所所能為,恐怕也不是該所創立的初衷。
(二)
分生所目前共有研究員、博士后研究員與研究助理約六百人,每年預算有兩億多元新臺幣;就每個實驗室平均可分得的資源來說,這個規模大約相當于一個分子生物學比較發達的美國州立大學。分生所自我評估,認為目前分生所擁有的資源與學術貢獻,大約與美國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以及北卡羅萊納大學兩所大學旗鼓相當;不過與校內設有大型研究中心的美國重點大學相比,仍然是只能望其項背。
雖然在整體研究資源上,分生所有其力有未逮之處,但是卻可以在單個的研究項目上,做重點式的突破,比方說利用老鼠、果蠅或線蟲這類基因體較為單純的動物,進行一些醫學相關的研究。舉凡肌肉萎縮癥、肥胖癥、RNA剪接等等,都是分生所目前達到國際水平的重點研究項目。
分生所二十周年所慶研討會的主題之一就是要討論分子生物學下一階段的方向。一般分子生物學界認為,目前看起來比較具有發展潛力的研究項目,包括生物早從受精卵開始的發展過程,探討在其發育過程中細胞內的各種生物機制(發展生物學),生物演化的分子結構細節(結構生物學),以及醫學應用技術。
分子生物學跟細胞生物學或育生物學類似,盡管計算上的觀念各有千秋,但都是一種小尺度的研究工具;這些新興的學科里面,有太多未知的事實與現象有待探索。沈哲鯤指出,現代的生物學主要是一種“發現”的科學,包括2006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的RNAi研究,是屬于發現既有的生物機制(參見《知識通訊評論》四十六期一文);真正創新的部分,大約只限于發現了某個現象或機制之后,如何創造出一些技法來解決、解釋它們而已。舉例來說,分子生物學就分子層面來對癌細胞分裂情況進行觀察,試著找出是哪些分子分裂太多,為何如此分裂,從而再試圖發展予以控制的手段。沈哲鯤說,有個觀念,將其驗證,最后再發展出應用技術,整個分子生物學約略就是這么一回事。
至于結構生物學的發展,由于電腦運算能力的發展突飛猛進,如今分子生物學才可以做到許多以前無法做到的事,解出大分子的結構,以三維空間的圖像具體呈現?!敖庾x”是結構生物學里很重要的一環,結構生物學家從晶體分析中得到一種特定模式,據此解出對應結構,再根據手上的生化結果或基因結果,來判斷這個結構是否可以正確解讀特定模式。不是每一次的猜測都正確無誤,不過隨著研究技法持續進步,出錯的機率逐漸減低。王倬特別指出,解讀方法各人不同,有過度保守的,也有過度樂觀的,這都是一種嘗試的方向;不過若要建立起某種客觀性,所做的解讀總要可以接受檢驗(testable)。
當然還有在傳播媒體的報導里最熱門的醫學應用,如干細胞研究等。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醫學應用是對病癥“添加”一些元素上去,比方說將特定病毒注入病人體內,期望達到某種生理反應,然而這種技法后來卻頻頻出現各種副作用;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現在有時候可以采取某種“減”法,像比較新穎的轉殖過程(transgenic process),利用細胞內的揀選機制,鎖定認為會引起不良生理反應的分子,將它敲掉(knock out),這種新技法或許有助于降低副作用出現的機率。
不過醫學研究并非沒有底限。舉例來說,即使已經有了可能管用的技法,對于人類腦部進行操作性的分子處理,仍然有許多生物倫理上的爭議;因此盡管腦部生物學幾乎是眾所公認的未來研究趨勢大熱門,但是分子生物學對于人類腦部的研究,可能會因此僅限于描述其生物機制,無法進行太深入的實驗。
(三)
無論分生所的下一階段工作具體內容為何,做研究的時機是否成熟至關緊要。王倬指出,分子生物學一開始著重“簡化” (reduction),將復雜的生物現象拆解成各個不同的機制,予以解釋、處理;之后再進行“整合”(integration) ,將謎題已解的各個生物機制重新組合,以達到特定的應用目的。當年先著重簡化研究的時機很正確,現在開始進行整合研究的時機也很正確。
王倬記得早在他還在仿DNA重組的博士后研究時,就有人提議要做神經生物學,然而在當時欠缺對相關基礎機制了解的情況之下,進行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條件還不成熱,那時候若往這個方向發展,會走許多冤枉路。這也是分生所接下來選擇研究方向,需要特別留意的一點。
另一個分生所需要考慮的,是它要提供哪一種類型的研究環境。幾乎所有的科學研究發展都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個別的研究者基于本身的興趣或天分,在前無古人的情況下自辟一條嶄新的研究途徑,就好比物理學上的量子跳躍(quantumleap)一樣,其獨創性固然耀眼奪目,卻包含有相當程度的機動性在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另一種研究型態,則是進行一個極有潛力領域的計劃研究,收獲雖然可期,但眾人皆知,不會有什么意外的驚喜。王倬認為理想中的分生所應該要兼容并蓄,因為他認為這兩種研究特質是互補的而非互斥,一個研究環境若是過度偏向其一,做出來的研究也會有所缺漏。
王倬認為臺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可能也是整個臺灣科學界的普遍現象),有時太過小心謹慎,比較具有風險性的研究主題都乏人問津,大家盡做“保證有東西會出來”,很安全的研究。這或許是研究環境文化的不同,不過科學政策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比方說“國科會”據以提供研究經費的評價方式,本質上就不大鼓勵研究員去做三年內不一定會有成果的前沿研究。臺灣的研究人員其實并不乏處理大型難題,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但是研究政策是否有給予他們適當的誘因與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
有鑒于此,王倬指出如果臺灣的分子生物學日后要招攘研究人員,最好找比較年輕的,既敢挑戰風險性較高的研究,也比較有登峰造極的機會。他認為在分子生物學的領域,一般人研究最輝煌的時刻,是在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不過最近似乎有一種“晚出道”的趨勢,近期研究成名的學者,多是年過四十。
沈哲鯤則認為,臺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弱勢在于起步晚,實驗室的數量也少,各研究員手頭上都有很多正在進行的工作,出現了像RNAi這么顯赫的大發現之后,鮮少能有余力對其進行后續研究。像美國這類實驗室眾多的國家,就有機會全力支持下屬的研究員進行后續研究,功成名就自然也就不在話下。在大環境無法支持設立較多的實驗室,先天條件不如人的情況下,除了做重點式的專業研究以外,如何通過科學政策的擬定,減輕研究人員手頭工作的負擔,讓他們有時間去做一些額外的研究,應該是科學研究管理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