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9: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變化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聯系: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有物理變化,物理變化過程可能伴隨著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例如:燈泡發光,冰融化成水;水蒸發變成水蒸氣;碘,干冰的升華,汽油揮發,蠟燭熔化等都是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物質發生變化時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例如:木條燃燒,鐵生銹,食物腐爛?;瘜W變化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時常伴隨著一些反應現象,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化學變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質,而且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這種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瘜W變化(chemical change)在生產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如鐵的生銹、節日的焰火、酸堿中和,鎂條的燃燒等等。宏觀上可以看到各種化學變化都產生了新物質,這是化學變化的特征??偨Y: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即為化學變化。
(來源:文章屋網 )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是《科學》六年級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六課。本課安排了“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的實驗,歸納了四種化學變化可能伴隨的現象,既是對前面化學變化現象的進一步深化,又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
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現象以及它們的本質區別。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從現象初步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然后通過尋找證據,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到確定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最后歸納出四種化學變化可能伴隨的現象,幫助學生整理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分辨和判斷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實驗現象,初步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尋找證據,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確定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現象―假設―檢驗―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認真實驗,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2.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留心生活、熱愛生活的品質和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了解化學反應伴隨的各種現象并能根據現象對物質的變化進行判斷。
四、教學難點
做好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實驗。
五、教學準備
半杯硫酸銅溶液,一枚鐵釘,一把鑷子。
六、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和學生一起回憶學習過的《陶罐與鐵罐》的童話,讓學生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許多年后,人們為什么只發現那只陶罐而沒有發現鐵罐?
2.揭示新授內容:繼續學習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
(二)指導學生實驗,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1.介紹硫酸銅溶液。引導學生觀察硫酸銅溶液的特征。
(設計意圖:解釋導撥)
2.演示并說明實驗內容和注意事項:我們要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浸入溶液中約2分鐘,觀察它們的反應,記錄下來,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這樣可以和鐵釘的原樣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方案,對于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
3.各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示觀察要細致,記錄要清晰。
4.反饋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現象?注重比較和推理。
5.引導思考: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證明?
6.小結:可以從溶液的顏色以及鐵釘顏色的變化看出發生了化學變化,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方法之一。
(三)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四)總結拓展
1.無論哪一種化學反應,在反應的同時都會有一些現象伴隨發生,這也是我們進行判斷的方法。
2.課外延伸: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化學變化現象?判斷的理由是什么?
如,蠟燭燃燒與電燈亮了,它們都在發光發熱,它們都是化學變化嗎?(電燈亮了是物理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設計意圖:激勵學生走進生活,留心觀察,培養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硫酸銅溶液+鐵釘――顏色變了(化學變化)――產生新的物質
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物。
七、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一課,不僅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幾種化學變化可能伴隨的現象,更應該引導學生把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學以致用。拓展延伸時,能夠列舉自己生活中見到的化學變化現象的同學寥寥無幾,可見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很差。教師應該激發起學生走向生活的愿望,培養他們的興趣。教師拓展時如果借助多媒體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物理和化學變化現象,讓學生分辨出哪些是化學變化現象并說明理由。這樣既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又能夠激發學生走向生活、留心生活、熱愛生活。這也是《科學》教學的目的。
一、“討論式”教學法的程序
二、“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
1、課前準備,課前準備是否充分、認真,直接影響課堂討論是否順利行。教師要根據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識結構,精心設計預習思考題。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思考題目,發出疑難,提出問題,把問題帶進課堂。在教學《緒言》前,布置預習題:(1)物體和物質有什么不同?(2)化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3)如何理解和區分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4)一切發光、發熱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5)爆炸一定是化學變化嗎?(6)如何理解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2、討論過程:討論式教學法的重點就在該過程中體現,討論的組織形式一般可采用分組討論,全班討論或二者合等形式。分組討論是以4人一組,全班討論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就某些 共性問題和分歧意見由教師組織進行,討論取得效果得的關鍵是教師能否激發全班同學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因次,教師必須做到:(1)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實驗和討論題;(2)不要把正確的結論急于告訴學生,引導同學們參與質疑和爭議,根據討論結果,及時調整進程和內容,及時進行小結。(3)不要讓部分“壟斷”討論,否則會使多數學生喪失積極性。
在《緒言》課的教學中,進行討論,分組討論:(1)水的三態變化中,粉筆的研碎中有新的物質生成嗎?(2)紙燃燒,煤的燃燒中有新物質生成嗎?討論后,演示實驗加熱水,膽礬的研碎,鎂帶的燃燒,堿式碳酸銅的分解,再進行分組討論;(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征;(4)鎂帶燃燒的現象;(5)堿式碳酸銅加熱分解過程中的現象,對一上問題討論中,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會有明確的認識和理解,對化學變化中的現象也會有一定的把握。、
3、整理過程:學生通過思考、觀察、分析和討論,已對教學內容有了零碎和粗淺的認識,但只有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概括、整理歸納、總結,才能使這些零碎和粗淺的認識理性化和系統化。
4、鞏固和強化過程:該過程是學生應用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些知識性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化學 基本概念 教學
在化學概念教學中,學生化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從化學變化的感性認識出發,經過抽象而達到化學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化學概念,不會靈活運用概念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傾向,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一個心理障礙就是覺得抽象。進入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多于抽象思維,對抽象概念的學習,一般離不開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采取各種直觀教學手段,如實驗、模型、圖表、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幫助形成或理解概念。有些概念僅憑直觀感覺,通過直觀觀察和形象思維就可形成的具體概念,如結晶、分解反應等。
二、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三、重視實驗、深化理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許多概念都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因此,針對某些概念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和現象,經過觀察、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結論是深化概念教學的有效手段。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概念的引出,課本中首先是由日常生活所見的實例和兩個化學實驗開始,一個是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另一個是堿式碳酸銅的加熱分解。從上述實例和實驗我們可總結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有沒有新物質生成,有新物質生成則屬于化學變化,相反,沒有新物質生成則屬于物理變化。但是,這里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常會伴隨著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雖然這些現象可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這往往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因而應給予注意。
四、習題訓練,掌握概念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會遇到許多化學概念,這些概念若只停留在實驗上,教師的分析、講解上,是遠遠不夠的;那樣學生只是暫時的理解,是不能真正掌握的。要想讓學生對這些化學概念融會貫通、真正掌握,教師必須在每教給學生新的化學概念之后,及時、有針對性地布置給學生一定量的習題,來檢驗學生對所學概念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時也是在引導學生對所學概念進一步復習鞏固。
如在學生學習了“酸”“堿”“鹽”這三個化學概念之后,為了防止學生混淆,我就列舉出大量關于“酸”“堿”“鹽”的化學式,讓學生自己來辨析,哪個是“酸”、哪個是“堿”、哪個“鹽”;再列舉出大量的“陽離子”和“陰離子”,讓學生自己組合,并讓學生自己說出該物質是“酸”、是“堿”還是“鹽”。
五、正反兩面,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問:“氧化物都是化合物嗎?”“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都是氧化物嗎?”這樣,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為今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化學概念;化學變化;氧化物;單質;化合物;溶解度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化學概念幾乎每節都有,多而抽象,并且又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以致領會和完整掌握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聯系生活,從實際出發辨析概念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化學教學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意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鐵生銹和瓷碗破碎等變化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鐵生銹之前是銀白色的,生銹之后是紅棕色。為什么鐵生銹之后是紅棕色呢,引導學生得出鐵生銹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不過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所以該變化是物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通過實驗讓學生形成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現象分析,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折斷鎂帶和將鎂帶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折斷鎂帶的過程中鎂帶的形狀變了,但折斷后還是鎂帶,沒有生成新物質;鎂帶燃燒過程中,發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體,學生很容易想到鎂帶燃燒后生成的白色固體是新物質。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生成其他物質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三、抓住關鍵字詞,講清概念含義
化學概念有著極強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學概念的特點,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又如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逼渲械摹叭俊倍直闶沁@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KHSO4,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K+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四、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劑”概念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講解時一要抓住“改變”兩字(有加快和減慢之意);二要以反應前后為條件,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改變;三要明確“劑”的意思(指一種物質)。
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能抓住特征,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么?”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強化訓練,鞏固概念
在講授每一個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例如,學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后,為使學生能根據實驗得出概念的意義,正確的區分這三種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讓學生區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敵敵畏乳油,④敵敵畏與水的混合液,⑤敵敵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體,⑦白磷與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漿,⑩爆鳴氣。學生回答后,根據掌握程度進行講評、分析、糾正錯誤。還有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適當安排這樣的鞏固性習題,對學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依據學生認知特點和思維能力,抓住每個概念中的特征,運用不同的方法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并把概念運用到解題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個人見解,其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
參考文獻:
[1]胡建麗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體會[J]教學與管理2001(06)
[2]侯希才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4(06)
[關鍵字] 實驗教學 形成 化學概念 感性認識
化學概念能深刻地反應化學過程中的最本質特征,是人們思維的結晶。重視與加強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形成化學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內容的具體化又是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第一個起點,教師必須緊緊依托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從直觀的實驗現象中,獲得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化學概念。下面我僅就以實驗教學為主要途徑,培養學生形成物質特性、化學變化規律、基本理論三類概念,談談個人淺見。
一、提供真實、鮮明、生動的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形成物質特性概念
真實的化學實驗,就是讓學生觀察物質的本質特性。化學實驗就是通過學生視覺、聽覺、嗅覺來形成感性認識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實實驗,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思維,加深對反應物質特性的化學實驗的理解。例如,反應生成的沉淀、物質的溶解、顏色的改變、有氣味或有顏色氣體的逸出,都是幫助學生觀察物質發生變化的直接感知,使學生信服地形成物質特性的概念。
教師在演示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目的是說明酸與堿反應的特性,可是,事實說明鹽酸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就不同于鹽酸與氫氧化銅反應的實驗。因為前者反應時看不到任何明顯現象,而后者則看到了有藍色的氫氧化銅被溶解,形成藍綠色溶液,現象鮮明。所以,我們設計、安排化學實驗時,首先要考慮實驗的鮮明性,才能使學生注意化學反應,使物質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動真實,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化學概念。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實驗,培養學生形成各類反應的化學概念
化學反應中有許多類似反應遵循著一定的反應規律。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各類反應的概念,我們要安排設計好一系列化學反應的實驗,讓學生歸納、概括這些反應的規律。例如,在化學基本反應類型的教學中,我們借助木炭、硫磺、鐵絲、紅磷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其中有非金屬與金屬的典型代表物質,通過這些典型、系列的化學反應,指導、培養學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應概念。此外,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化學反應概念,也都是通過典型、系列的化學實驗后,歸納、總結而形成的。
形成化學概念的基礎是感性認識,這要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獲得。例如,用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和石灰石與少量的稀鹽酸反應這兩個實驗來形成學生對于化學變化這個概念。先要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生變化的現象,比較變化前后物質有什么不同。這時就要主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讓他們說出看到的現象,如有不足之處要加以補充或糾正。為了得出化學變化的特征,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概括出這兩個實驗的共同特征是都生成了其它物質,這就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區分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一方面要抓住有新物質生成這個特征,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出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的現象,如伴隨著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發生。通過演示實驗還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是基礎,思維能力是關鍵,敏銳而準確的觀察能力往往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先導。學生通過觀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然后形成概念。
指導培養學生形成各類反應的化學概念時,還必須安排設計正確反映概念內涵的感性實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總結,直至思維加工,把獲得的感性知識進行深化,也就是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識,進行科學的概括總結。例如,當學生做了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蠟燭燃燒生成水與二氧化碳的實驗,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前者燃燒生成一種物質,而后者燃燒生成兩種物質的本質區別,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形成化合反應的概念,否則學生容易產生凡是與氧氣燃燒的反應就是化合反應的錯誤概念。為此還要證明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實驗,使學生清晰看到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兩種物質的反應。這樣的實驗對學生正確形成化合反應概念內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認識。
三、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實驗,培養學生形成化學基本理論的有關概念
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一)考點解讀
1.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知道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2.知道化學變化的特征及伴隨產生的現象。
【例題】(泰安)“一帶一路”是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賦予古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發明和技術傳遞到國外。下列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稻草造紙 B.使用火藥
C.蠶絲織布D.冶煉金屬
【解析】有關物質的變化的考查,大多數題目通過給出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典型物質所發生的變化,來判斷屬于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也可能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實物圖示給出,還有少數題目通過給出古詩詞、成語或典故等作為判斷的對象。判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關鍵是要看變化時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就是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就是物理變化。稻草造紙、使用火藥、冶煉金屬三個變化都有新物質生成,因此均屬于化學變化;而蠶絲織布只是形狀發生了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答案】C
(二)考點演練
1.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膽礬碾碎B.紙張燃燒
C.汽油揮發D.水變成水蒸氣
2.下列食品或調味品的制作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的是( )
A.牛奶變酸奶
B.用水果榨成果汁
C.糧食釀白酒
D.用面粉和小蘇打發酵做饅頭
3.在廚房里發生的下列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木條燃燒B.鐵鍋生銹
C.稀飯變酸D.開水沸騰
4.下列變化中,有一種與其他三種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這種變化是( )
A.水沸騰B.瓷碗破碎
C.石蠟熔化D.動植物呼吸
5.生活中有太多的變化,下列“變”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樹根“變”根雕
B.葡萄“變”美酒
C.玉石“變”印章
D.玩具機器人“變”形
6.成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以下成語所描述的變化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滴水成冰B.木已成舟
C.聚沙成塔D.百煉成鋼
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
(一)考點解讀
1.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2.初步了解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例題】(巴中)下列物質性質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
A.濃鹽酸具有揮發性
B.金屬銅能導電
C.純凈的氮氣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
D.鐵絲能在純氧中劇烈燃燒
【解析】考查物質的性質的常見方式有:一是根據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內容進行判斷;二是通過給出具體物質的性質進行判斷;三是利用物質的性質區分常見的物質。無論哪種考查方式,把握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物質的物理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揮發性、導電性等;物質的化學性質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如可燃性、酸堿性、氧化性等。據此可判斷出鐵絲能在純氧中劇烈燃燒屬于化學性質,其余均為物理性質。
【答案】D
(二)考點演練
1.下列物質的性質不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A.顏色B.密度
C.溶解性D.可燃性
2.下列有關物質性質的描述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
A.水能變成水蒸氣
B.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鐵的密度是7.8g/cm3
D.石灰石與稀鹽酸能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氣體
3.下列敘述中,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A.石蠟熔化 酒精燃燒
B.紙張燃燒 銅能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
C.鐵生銹 氧氣不易溶于水
D.冰融化成水 汽油揮發
4.最近發生的幾起氯氣泄漏事件引起了林林的高度重視。林林同學從網上查到了一條信息:在通常情況下,氯氣是一種黃綠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大,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上述信息中屬于氯氣的化學性質的是( )
A.黃綠色氣體B.有刺激性氣味
C.密度比空氣的大D.能與水反應
5.據報道,2015年3月18日浙江某化工廠因酒精泄露發生火災。小明對此事件非常關注,通過網上查閱酒精相關資料得知:①在通常情況下,酒精是一種無色透明、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②易揮發成氣體;③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④酒精易燃燒;⑤常作酒精燈或內燃機的燃料,是一種綠色能源。當點燃酒精燈時,酒精在燈芯上一邊汽化,一邊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請你根據上述信息用序號回答:描述酒精物理性質的是
(2)請你判斷:酒精汽化屬于
6.小明利用家里吃火鍋剩下的木炭,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其實驗記錄如下:①觀察木炭為黑色固態;②用手折木炭很容易破碎;③取一小塊木炭放入水中,發現木炭浮在水面上;④用鑷子夾取一塊木炭并點燃,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根據以上實驗記錄,可判斷出木炭的物理性質有:顏色
考點三 常用儀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考點解讀
1.了解實驗室基本規則和常見儀器的使用。
2.初步學會常見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例題】(福州)實驗結束后,下圖中所用儀器的處理方式正確的是( )
【解析】此類題主要考查科學探究實驗中常用儀器的名稱、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掌握常見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瘜W實驗常用儀器主要包括:試管、試管夾、試管刷、試管架、燃燒匙、鐵架臺、酒精燈、蒸發皿、托盤天平、研缽、廣口瓶、細口瓶、量筒、集氣瓶、燒杯、錐形瓶、燒瓶、長頸漏斗、漏斗、玻璃棒、水槽、滴瓶、膠頭滴管、藥匙、石棉網、坩堝鉗等。其中,盛放固體藥品的廣口瓶在取用藥品后要立即蓋好瓶塞;酒精燈使用后要立即蓋好燈帽;試管使用完畢清洗后要倒放在試管架上;膠頭滴管在使用后要直立在試管架上或燒杯內,不能橫放。
【答案】C
(二)考點演練
1.下列儀器不能用酒精燈直接加熱的是( )
A.試管B.量筒
C.燃燒匙D.蒸發皿
2.下列有關儀器的使用正確的是( )
A.用溫度計攪拌液體
B.用量筒作反應容器
C.用試管組裝氣體發生裝置
D.用燒杯盛固體直接加熱
3.右圖裝置中沒有用到的儀器是( )
A.鐵架臺
B.燒杯
C.長頸漏斗
D.玻璃棒
4.下列有關酒精燈的使用正確的是( )
A.點燃 B.熄滅
C.長期存放 D.加熱液體
5.下列常見儀器的使用正確的是( )
A.量筒可用作反應的容器
B.燒杯加熱時應放置在石棉網上
C.溫度計可用于攪拌溶液
D.熄滅酒精燈,可用燈帽蓋滅,也可用嘴吹滅
6.化學實驗要嚴格按操作要求進行,在橫線上填寫以下錯誤操作造成的后果。
(1)實驗室用剩的藥品放回原瓶:(2)用量筒量取20mL水時仰視讀數,量取水的體積會(3)加熱固體藥品時,試管口向上傾斜:
考點四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一)考點解讀
1.練習并初步學會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實驗操作。
2.能進行簡單的儀器連接,并會洗滌玻璃儀器。
【例題】(臨沂)下列圖示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解析】此類題主要考查藥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物質的加熱、裝置氣密性的檢驗、儀器的洗滌等基本操作。試題常將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也可以結合實驗探究對實驗基本操作進行綜合考查。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把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點燃酒精燈要用火柴或木條,不能用酒精燈點燃另一盞酒精燈;量取液體讀數時,視線應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傾倒液體藥品時,瓶塞應倒放在實驗臺上,不能直立在實驗臺上,否則會污染試劑。
【答案】B
(二)考點演練
1.下列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正確的是( )
A.把橡皮塞慢慢轉動著塞進容器口
B.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
C.滴瓶上的滴管用過后,先用水洗凈再放回滴瓶
D.組裝儀器時,一般遵循原則:從左到右,先上后下
2.下列實驗操作的圖示正確的是( )
A.放塊狀固體 B.讀液體體積
C.聞氣體氣味D.給液體加熱
3.如下圖,為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保持裝置內溫度不變,將導管的末端深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燒杯內導管處的現象(畫圈部分)是( )
4.基本的實驗技能是學好化學的基石。
(1)連接玻璃管和膠皮管時,先,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膠皮管。
(2)用試管刷刷洗試管時,須,但用力不能過猛,以防損壞試管。
5.指出下列錯誤操作的后果。
(1)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時,試管外壁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