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9: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學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也即是:1979-1988年期間的公共管理學科的恢復與重建時期、1988-2005年期間的公共管理學科的整合與發展時期以及2005年至今的公共管理學科的優化與提升時期,下面主要就這三個時期的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發展情況進行簡單的介紹:
1.1公共管理學科的恢復與重建時期(1979-1988)。
在我國,公共管理學科是以行政管理為基礎發展而來,1979年,我過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當時政管理體制的不實用以及不適應逐漸顯現出來,為了解決時展中的復雜政治以及公共管理行政的交織的問題,國家在院系學科的調整中開始逐漸的恢復以及重建公共管理學科。
這在個恢復與重建時期,由于社會在公共管理學科方面本身的自我意識較差,學科也缺乏較為明確范疇體系,在研究與教學方面,公共管理學科的涉及面相對較窄,因此,對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定位主要是注重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領域以及公共管理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習。而在此時期的人才培養方面,我國主要強調的計劃性人才培養,也即是根據國家在某方面的任務導向,進而實行計劃培養,以達到國家圓滿任務完成的目地。
1.2公共管理學科的整合與發展時期(1988-2005年)
198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我國的行政管理學會,之后我國其他各省市地區也隨著成立了專門的行政管理學會,這也標志這我國的行政管理研究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獨立體系,這也標志著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也正式成為了顯學,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開始注重于對我國社會體制改革以及社會建設方面等等的實際問題,這也使得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進入了整合以及發展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國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方面,主要是以引進以及借鑒國外先進的公共管理理論為主,由于整合導致公共學科概念和合法性基礎沒有自立,同時由于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初期的特殊性,我國對于公共管理學科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定位,未有形成公共管理學科方面的學術爭鳴局面。而在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方面,之前的計劃性人才培養方式,在思想以及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從而開始注重于對經濟決策、管理以及經營型人才的重點培養,以達到社會發展需要的目的。
1.3公共管理學科的優化與提升時期(2005 至今)
2005年,我國進入了改革攻堅年,以我國政府體制改革為標志,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也從整合以及盲目擴大發展的時期正式進入了優化與提升的階段,該階段主要開始注重公共管理學科的質量發展,強調的社會的需求,抓的是相關人才培養的質量。
這這個階段,我國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方面,開始注重多專業多角度,也即是從公共管理相關的人口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等都專業多角度來探討我國的政黨以及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變化,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奠定理論以及人才的基礎。而在學科的才培養方面,注重對實踐性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強的人才培養,以求能夠使得培養的人才具有較高的應用技能和實踐能力,是綜合性的管理型人才。
2. 公共管理學科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面臨的挑戰與發展的趨勢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學科內涵需要厘清和優化、需要進一步的內外融合、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以及公共管理學科師資隊伍需要進一步的加強這三個“進一步“,下面對此進行簡單的分析闡述:
2.1公共管理學科內涵需要進一步厘清與優化
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以行政管理為基礎,基本已經形成自己的獨立體系,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失業以及研究的問題也逐步的與現實接軌,也逐漸開始將理論在實踐驗證。但是,以目前全世界的社會發展來看,政府、社會以及公民的三方參與國家的治理已經成為了趨勢,也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因此,這對于社會管理學科的內涵也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進一步的厘清和優化公共管理學科的內涵也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公共管理學科應該以實踐為基礎,以現實為出發點,以社會公共管理的問題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尋求解決社會公共管理所現實問題的方法和依,從而進一步的理解公共管理的革命性意義,用服務的態度去發展社會的公共管理體系結構以及行為模式,為社會的前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2.2公共管理學科需要進一步內外融合
公共管理學科是以解決公共組織以及政府相關組織管理的社會事務問題為目的,和以研究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產生的實踐矛盾,提供科學的綜合性的治理手段與工具為目的的研究型實踐性學科,其本身涉及的學科較多,屬于跨學科性、交叉性以及多樣性的學科,需要融合以及發展各種學科知識。因此,公共管理學科應該在各學科的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推進公共管理學科的綜合化,以及進一步的融合公共管理學科下,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等二級學科,想從而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學科專業群,進而能夠更好的解決公社會公共管理的問題。
2.3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以學科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然而,公共管理學科幾年來的發展也遇到了對公共管理學科涵蓋范圍的困惑,究竟什么是公共管理,它應當包括哪些領域?這是公共管理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只有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共識,公共管理學科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按照我國目前研究生專業目錄(1997年),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則是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等四個二級學科。這兩個專業目錄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異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也感到上述專業目錄沒有能全面、準確地覆蓋公共管理領域。因此,不清楚地回答什么是公共管理這一問題,不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專業的發展,不利于科學系統地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從我國目前的學科劃分看,公共管理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所以,我們首先從管理學的研究領域來探討公共管理的范疇?〇
一般認為,管理是人類對自身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進行計劃、決策、控制的過程。以人類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所產生的事務來劃分,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劃分為三個領域,即私人事務、公司事務和公共事務。公共事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產物,它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公共管理就是基于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公共事務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存在于各個國家。但是,公共事務會因為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會因為國家體制、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范圍。一般而言,以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領域都屬于公共事務管理的范圍,例如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國家安全(國防與外交)、公共安全(食品、交通)、公共衛生與健康、基礎教育、公共資源管理(土地、水、能源、道路)、城市發展(市政設施)、公共環境(污染防治)等。
公共管理的實施主體是政府和非營利組織(NPO),其中NPO是近年來隨著“小政府、大社會”的政府改革而逐漸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并日趨受到重視的。從政府角度講,公共政策是政府實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財政是政府實施公共管理的資本資源,公務員是政府實施公共管理的人力資源。所以,公共管理不等同于我國一些學者所講的行政管理,其涵蓋的領域要寬得多。從上述判斷出發,公共管理的教學與研究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研究公共管理實施主體及其運行機制的部分,簡稱“基礎模塊”;二是研究公共管理具體職能的部分,簡稱“職能模塊”。我們分別論述如下:
一、研究公共管理實施主體及其運行機制的部分(基礎模塊)包括以下領域:
1、行政管理,主要研究作為公共管理實施主體的政府機構的組成、運作方式、治理機制、績效管理等;
2、非營利組織(NPO),主要研究NPO的組成方式、運行環境、管理模式與方法等;
3、公共政策,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檢查、反饋機制,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4、公共財政,主要研究公共財政的收支機制,包括稅收、政府預算、公共支出管理等;
5、公共人力資源,主要研究公共組織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宏觀人力資源政策等。
二、研究公共管理具體職能領域的部分(職能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領域:包括宏觀經濟管理的有關方面,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特殊行業的管理;工商注冊管理等,可以稱為國民經濟管理;
2、社會發展領域:包括就業與勞工關系、社會保障、人口管理、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管理、文化事業等,可以稱為社會發展管理
3、公共衛生與醫療領域:包括公共衛生、醫療、食品安全等,可以稱為公共衛生與醫療管理;
4、公共安全領域:包括國際事務與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治安)、公共危機管理等,可以稱為公共安全管理
5、公共資源領域:包括對土地、水資源、環境、能源的管理,可以稱為公共資源管理。
可以看出,上述兩個部分正好構成了兩個緯度,以基礎模塊為X軸,以職能模塊為Y軸,正好構成公共管理學科的矩陣結構。公共管理實施主體是落實公共事務管理的基礎,公共職能部分是公共事務管理的具體體現,兩部分在任何一個具體的公共事務管理中都可以實現有機結合。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根據中國的現實,在現階段,國民經濟管理中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宏觀經濟調控都是公共管理應當大有作為的領域。因為,中國尚處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20多年改革的實踐已經證明,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這可能是中國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另外,由于在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的大部分職能是在城市中落實的,同時,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有不同的特點。我國正處在城市發展的關鍵階段,缺乏城市發展規劃和管理的人才,因此,可以考慮在公共管理下面設立“城市管理”二級學科。
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公共管理雖然是管理學,但是,由于它涉及領域的特殊性和內容的復雜性,它需要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做基礎和支撐。特別是政治學和經濟學,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和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根據上述分析,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按照上述領域設置十個二級學科,即行政管理、非營利組織、公共政策、公共財政、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國民經濟管理、社會發展管理、公共衛生與醫療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資源管理。在十個二級學科的基礎上還可以設置三級學科的研究方向,鼓勵教師和研究生在上述領域進行深人研究。
上述十個領域,特別是職能模塊的五個二級學科領域中的問題,還有許多其它學科在研究,并且,對于這些公共事務的問題,也必須是多學科共同研究才能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不是任何一個單一學科能夠獨立解決的。對于上述領域,公共管理主要是從管理學角度進行研究,也就是說,公共管理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既定的體制、社會環境、可用資源等條件的約束下,通過選擇管理模式和制定管理手段實現對公共事務的有效管理?;蛘哒f,公共管理不僅要回答“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怎么辦”的問題。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蓋全部研究領域都是十分困難的,應當各有側重。
從公共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層次上看,也應當各有側重點。公共管理的博士研究生是培養在公共管理領域研究和教學的人才,所以,應當鼓勵學生在系統掌握公共管理學科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在公共管理二級學科內細化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的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學術型是博士生的前期預備階段,只應占碩士生的一小部分。應用型碩士研究生是主體,對于沒有過就業經歷的碩士研究生,應當以二級學科為基礎進行培養,以利于學生畢業后尋找就業崗位。對于那些在職學習的碩士研究生,例如MPA,應當考慮三級學科的特色,使得學生可以更密切地聯系實際。在這方面,目前中國人民大學設立的17個MPA專業方向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公共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則要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可以按照一級學科招生。對于研究和學習公共管理的本科生而言,“基礎模塊”是教學的基礎,其中的課程是從事公共管理所必修的,要讓學生了解公共管理實施主體及其運行機制的要求。在基礎模塊中,社會對NPO、公共財政、公共人力資源方向的畢業生也許會有一定的需求量?!奥毮苣K”是本科生的專業方向,隨著公共管理重要性的提高,社會上的需求會增加,它們將是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我們應當面向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實際工作需要,既可以按照公共管理職能劃分專業方向,也可以將有關公共管理職能加以綜合,形成“城市管理”等專業,以擴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空間。
同時,也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時期的社會需要,在上述二級學科的基礎上,設置一定時期社會需求量較大的三級學科,如食品安全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等專業。但是,從本科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角度看,原則上不應當鼓勵本科生設置的專業過細?;蛘?,可以根據中國高校分層的特色(教育部直屬高校、地方學校)和地方差異的特色,在地方院校中突出專業細分的特色,以利于本科生學生就業。
2005年,公共管理專業成為教育部學科設置中的一級學科。在看到進步和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其中的“隱憂”。首要的無疑是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狀況。在這一方面,我們認為,目前存在以下值得重視的問題:
1.發展時間較短,知識積累尚嫌不足。如前所述,公共管理學科是上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雖然威爾遜1887年《行政之研究》一文的發表已經標志著行政學的誕生,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實踐的階段性特征鮮明,以前的行政學研究范式對當前公共管理實踐的指導意義有限,因此,作為適應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場化改革潮流發展的需要而出現的公共管理學科(也可稱為公共行政學研究的一種新范式),卻是最近才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難免存在知識積累不足的問題。一些研究者和學習者感到,就90年代以后國內興起的公共管理學科而言,其包含的知識還不夠豐富,重要的理論、學說較少,整個學科沒有像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一級學科那樣各種理論層出不窮、異彩紛呈、引人入勝的狀況。在教學活動中,不同課程往往有重復的內容出現,而有些課程又內容淺顯、欠缺學理性,難以引起學習者知識探究的興趣。換言之,與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發展成熟、積累深厚的一級學科相比,公共管理學科還顯得單薄,沒有形成由多種理論、學說構成的豐滿的知識體系,分支學科尚未孕育出來,學科的基礎還不夠深厚和穩固。
2.理論更新跟不上實踐發展。公共管理學科自興起以來,形成了公共產品理論、多元治理理論等新理論,對科學界定政府職能,改善政府管理績效,發揮政府和市場、公民社會的功能,協同解決“公地悲劇”難題發揮了有益的作用。但是,經過十幾年的教育和傳播,這些理論已經為許多人所熟悉,一些觀點、主張也已經為政府或社會所實行,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成果似乎正在失去初創時期的新鮮感,實踐指導作用和思維啟迪作用下降。理論要指導實踐,就必須走在實踐的前面,這是一般的道理,尤其對公共管理這種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與快速變化的社會現實相比,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顯得滯后,對社會變化的反應遲緩,理論更新的速度慢于社會變遷的速度,不能不引起該學科專業人員的重視。
3.知識積累不足,學科獨立性不強。公共管理學科是在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許多內容都吸收了這些學科的知識,對這些學科的依賴性較大。但是,對于一門新興學科而言,盡管可以而且應該吸收其它學科的知識,但卻必須將其作為“引玉之磚”,展開對自己學科研究對象的多角度、多方法分析,建立起自己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體系,并形成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的機制,否則,學科的獨立性必然受到影響。但是,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目前的發展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感到,雖然該專業的好幾門課程都涉及到公共選擇理論、新制度主義、交易成本等知識,但只是介紹一些最核心的觀點,而如何從這些理論出發,展開對社會公共性、公共事務、公共問題治理的深度分析,建構起屬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分析框架,則進展不大,迄今也沒有純粹的公共管理基礎理論出現,更不用說不同理論間的爭鳴了。當然,有人可能認為,公共管理學或公共行政學從科學管理主義、官僚制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中都獲得了改善公共管理學科的啟示,分析了這些理論對于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意義,但是,筆者這里想問的是,像政治學中的各種國家理論、民主理論和經濟學中的自由競爭理論、國家干預理論那樣,純粹屬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基礎性理論有哪些?這些基礎性理論揭示了公共事務的什么特性?相互之間有沒有激烈的爭鳴?公共管理學科又為其它學科提供了哪些可以借用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如果不能對這些問題給予肯定的回答,就說明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對整個社會科學的貢獻率還有待提高。
4.理論本土化不足。在公共行政學發展的早期,人們曾經致力于發掘具有普適性的管理規則、規律和組織構造的原則與模式。到了20世紀60、70年代,人們開始對這種研究思路進行了反思。公共管理范式的興起,本身也是對這種觀點的糾偏,因為它同樣堅持理性的有限性,反對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共管理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必須適應本土環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其“注重管理的外部效果而不是內部構造”的自我期待。但不幸的是,目前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觀點都是直接搬用國外的成果,本土化的成分太少,與公共管理學科注重實踐的屬性相悖。畢竟,中國社會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差異,公共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可以依賴的資源、解決公共問題的習慣方式、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都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建立中國本土的公共管理學科?如何使公共管理學科的普遍理論與中國社會的實際更好地結合?如何增強理論的應用性、針對性?在經過20年左右的學習和引進后,中國的公共管理研究者該思考這樣問題了。以上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既和公共管理是一門新興學科、發展時間較短有關,又和它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交叉學科、視野相對狹窄、研究主題集中且受到時代的較大限制有關,更和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落后有關。可以說,主要由于“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仍然比較落后”,才導致了“學科邊界模糊,學科視野狹窄,基礎不牢,學科知識體系單一,研究方法陳舊單一,知識創新不足,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發展,針對性、應用性不強,對國外公共管理領域的新思潮、新流派、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跟蹤研究還不夠等方面的問題”[1],造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目前這種不能令人滿意的局面。另外,指出存在的問題并不代表我們懷疑公共管理學科的價值。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公共問題越來越多,資源和制度的公共屬性日益強烈,甚至以前被認為供給無限的空氣、水、外太空領域,現在也有科學管理、合理分配的必要了。因此,可以說現在正是公共管理學科大顯身手的時候。具體到國內,社會轉型帶來的復雜矛盾更對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從理論角度看,公與私、義與利、個人和社會、權利與權力等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公共管理只不過是這些話題在當代語境下的再現而已。這些問題的恒久性,也決定了研究公共管理的恒久意義。只有加快學科的發展,為社會貢獻更多有創見的理論成果,才能贏得公共管理學科應有的地位。
二、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與存在的不足
公共管理人才,即具備公共管理的先進理念和公共服務精神,掌握公共管理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從事公共管理職業的人才。公共管理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既通過運用本學科知識、提供智力服務、促進公共管理實踐表現出來,更通過培養和輸送大量受過專業教育的公共管理人才,從根本上提高公共事務的管理水平表現出來。那么,公共管理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在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又存在哪些問題?
(一)從事公共管理活動的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
1.具有公共服務的精神和品格。這里的公共服務精神和品格,不同于一般理解的公而忘私、獻身集體、自我犧牲等崇高的個人品德,而是指關心 公共事務、樂于服務社會、善于與人合作、具有較強參與意識和志愿精神,自主、理性、自信的“公民精神”。在公共管理學科的視野內,崇高的個人品德固然可貴,但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公共事務要真正得到良好的治理,就不能將希望寄托在良好的人性上,而必須基于復雜的人性這一現實,培養普通公民具有“恰當理解的個人主義”意識(托克維爾)。也即:認識到公共的事務、公共的利益不是與己無關的,而是自我利益的一部分。因此,關心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就是在關心自己的事務和自己的利益。具有了這種意識,才知道與他人聯合的必要性,自主、理性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治理,在維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主動承擔作為公民的責任。只有這種“公民精神”在全社會真正扎下根,公共事務的治理從根本上才是可以向往的。對于公共管理學科所培養的人才來說,經過了幾年的專業教育,即作為公共事務的專業管理者要為社會服務,必須具有更多的“公民精神”。他們應該更具有服務社會、關心公益、自主自信、善于合作、尊重和勇于維護權利、自覺承擔公民責任的品格。具有“讓人民變得偉大,而不是只想著為人民做偉大的事情”這種適應公民社會需要的為政理念[2],實現從傳統的依靠士大夫的一己美德與個人智慧治理公共事務向現代社會依靠千百萬成熟的公民自我治理公共事務的理念上的轉變。
2.掌握公共管理的原則、方法和能力。公共管理與一般的管理行為在管理對象、管理目的、管理原則、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的管理對象具有廣泛性(包括人的廣泛性和事務的廣泛性);管理目的具有多元性(追求公平、民主、效率等多重價值目標);管理原則包括必須服從公共意志、必須依法管理、具有嚴格的程序、必須接受監督、保障公民的權利等;管理方法包括要發揮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社區、公民的作用實行多元治理,引進市場機制實現多種方式供給公共產品,以及管理理論中所講的其它具體方法;管理效果具有影響的廣泛性、效益的間接性、收益的公共性。所有這些特征,決定了公共管理相對于一般的管理行為來講,過程更加復雜,程序更為嚴格,更加依賴管理隊伍整體的作用,也對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應該對民主政治下政府的職能、活動方式與原則以及政府權能的有限性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對公共社會有更高的期待,更具有法治觀念、程序意識、權利觀念,更加自覺地接受社會的監督,更能包容批評意見,更加相信科學決策并掌握其方法。至于其它的組織指揮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表達動員能力等,更是無需多言。
3.真正了解社會。與其它管理活動相比,公共管理是一種與社會結合最緊密的管理活動。公共管理者要接觸社會各個方面的人群,要依靠社會資源、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處理社會矛盾和問題,要由社會公眾對自己的工作做出最終評判。因此,熟悉民情,了解民意、民愿,認清社會發展的潮流,清楚群眾的心理,能夠洞察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具有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能力,總之,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社會,才能做好公共事務的管理,也即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必須更能讀懂社會這本大書。
(二)目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與這些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相對照,可以看到,當前公共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
1.公民精神的培養不足。公民精神或公民美德是公共事務能夠得到良好治理的根本依靠,這是眾多思想家反復闡述過的道理,也被人類歷史的發展所證明。道理很簡單,社會是政府及其它社會組織賴以存在的土壤。如果社會構造得不好,那么,無論什么形式的政府和多么巧妙的管理都難以產生良好的結果。在中國公民社會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公民精神的培養或公民教育是一項全社會都必須高度重視的基礎工程。作為專業研究公共事務治理問題的公共管理學科,更要把公民精神的培養作為學生素質養成的基本任務,切實做好,否則,我們培養的學生將會從一開始就是不合格的“半成品”。但是,據我們了解,在現有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公民精神的教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只是在有限的幾門課程中,涉及到公民教育的內容,但也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其它課程,都是將專業知識的傳授作為重點,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很少將公民精神滲透在其中。誠如羅爾斯所說,“政治哲學的永恒主題是公民社會”[3]。公共管理教育如果不能為使社會———而不單是政府———變得更加優良做出自己的貢獻,那么,可以說就是它最大的失誤。但是現在,我們的許多學生,甚至一些老師,對于公民精神都不甚了了,這不能不說是嚴重的問題。
2.實踐鍛煉的機會不足。公共管理學科的實踐性很強,本身就是為了應對政府或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而產生的應用性學科。因此,對于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接觸公共管理的實踐,接受實際的公共管理訓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墒?在目前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缺乏實踐鍛煉機會的現象比較普遍。(1)學校與政府及其它公共部門的“距離遠”,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這些單位的工作過程中去。即使在這些單位實習,也只能從事一些最簡單、最基本的工作,如接聽電話、打字、收發文件等,了解不到真正重要的工作內容。(2)教學活動中實踐課程少,理論灌輸占了太大的比例。最多是請政府部門的領導來做報告或到這些單位去參觀,了解到的仍然是比較膚淺、表面的情況。(3)非常重要的畢業實習環節在一些學校有形式化、走過場的現象。(4)案例教學的開展情況不佳。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除了學校、教師的責任以外,現有的職稱評審制度中對教學的輕忽、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浮躁的社會風氣等也是重要因素。此外,公共管理總是包括人、資源、問題、環境等要素在內的真實過程,就像其它社會科學一樣,不可能人為制造一個場景,讓學生親身進行“管理”。但是,盡管有以上原因,卻不能成為學生實踐機會不足的借口。相反,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克服困難,盡可能為學生接受實踐鍛煉創造條件。
3.專業著作的閱讀不足。每一門社會科學都有大量必須閱讀的專業著作。這些著作大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各門社會科學的治學者都有必要閱讀專業的經典著作,另一類是在本學科具有重要地位的專業學術著作。經 典著作是人類社會歷經千百年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具有重要思想啟發價值,甚至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著作,是人類思想寶庫中的“精華”。研讀這些作品,無論對于哪個學科,都具有啟發思維、啟迪心靈、加深對社會和人性的認識,從中尋找精神和智力資源解決特定領域里問題的作用。專業學術著作是在專業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較高聲譽,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從而對一門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作。研讀這些著作,能夠深化對專業問題的認識,獲得教科書所不具備的教益,對于專業學習和專業研究有重要作用。大學生活期間,大學生的心智已完全成熟,又沒有家庭的壓力和拖累,專門用四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專業學習,如果不閱讀大量經典著作、學術專著以及論文,對問題的認識程度勢必只停留在教科書的層次,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4]。但是,據我們了解,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的學生,一方面與其它專業的學生一樣,花費大量時間用于背誦英語單詞、考托福、考GRE,考各種資格證書。另一方面滿足于教材知識的掌握,臨考試前突擊背誦老師的課堂筆記,以應付考試,或者滿足于短平快的“快餐類”期刊雜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4.接觸社會的機會不足。社會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大書。要成為真正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就必須經常、深入地接觸社會。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自主擇業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應該說,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像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學生那樣,完全將自己的大學生活局限在校園內了。他們與社會交往的途徑更多、主動性更強。但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接觸社會應該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帶著發現問題的眼光、研究問題的頭腦,有準備地去接觸社會,而這樣想法的人就不多了。繁重的考研、考證壓力,浮躁的社會風氣,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本科教育由專業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帶來的專業與職業之間的脫離趨向,甚至學校對學生人身安全的考慮,所有這些,都限制了學生從專業角度真正接觸社會。
關鍵詞: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區別與聯系
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都屬于管理學學科范圍內,具有管理學的共同特征,能夠通過計劃、組織、協調等手段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又存在本質性的區別,了解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間的區別與聯系,能夠有效防治二者管理主體與客體錯位問題。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發展過程的必然結果,也是傳統公共行政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與轉變,二者沒有實質性的區別,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與平等。公共管理的產生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主要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發展管理等,是現代管理學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過對政策、經濟、法律等方法增強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績和服務品質,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體,能夠推進社會公共事物的進一步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調節和控制公共資源來實現公共管理的職責,建立公共管理體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臨創新的迫切任務。[1]
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分別是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管理企業內部行為。工商管理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是企業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門。工商管理的專業性要求較高,通過對管理學、經濟學等知識的運用,通過現代管理手段實行企業管理和經營戰略制定,保證企業的生存和順利發展。作為管理學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穩定企業生存,促進企業發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標。工商管理涉及內容較廣,專業性較強,對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基礎。[2]
三、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的區別
1.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涉及領域不同
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涉及的領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對公共領域負責,涉及的內容是公共問題。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領域,是以企業為基礎,具有競爭性的工商企業。公共領域主要指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等,其中公共問題就是指社會成員在工作中廣泛受到公共性影響,且具有不可分性,又與公共利益直接相關的社會問題。公共問題一般涉及面廣,問題復雜,包括環境問題、交通安全、食品衛生等,公共問題造成的影響較大,不僅僅是影響單一個體,更多是對團隊或大多數人的影響。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領域則與公共領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對盈利性組織的管理,也就是企業管理,其基本性質存在差別。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優化處理,目的是獲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資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政府部門,要想實現公共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以公共資源控制為基礎,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權力。公共權力是政府實現公共管理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能夠實現對社會公共事務享有資源的合法資格進行管理。公共權力歸屬于全體社會成員,不歸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實現公共利益,具有權威性強、強直性強,不受任何約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資源。政府資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重要的是財力的控制。政府財力是公共財產,是政府從事公共事務的基礎。最后,自然資源。各種自然資源也屬于政府資源,包括國土、礦山等。工商管理的主體是非公共資源,其具有的權力是私權利,也是企業組織的一種力量。企業是一個能夠從事商品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通過對企業經營管理實現組織目標,其私權利包括約束力和產權。企業的私權由私人享有,是一種非公共資源。工商管理的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的來源與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資匯報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臨市場競爭,更注重企業生存和發展。
3.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目標不同
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本質是公共利益的好壞,其評價標準也以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為指標。公共管理更看重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其目標是最大程度的維護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實現公共利益個體化分配,促進社會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組織的管理,其目標是追求私人領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體是經紀人,以市場規則為基本準則,被市場規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為基礎,實現私人利益的擴大化。雖然工商企業也為國家財政作出貢獻,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實現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運行機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過運用公共權力進行公眾事務的管理,其運行機制的本質就是公共權力的運行機制,其基本依據是法律法規,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種法制化的管理,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據法律的權力和條款進行公共事務管理,劃分責任,力求管理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遵循法律法規。第二,法制監督。公共管理的全過程需要在法律法規的內部和外部監督下進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場規律運行的,雖然市場經濟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這種規范只是外在的,市場經濟規律還存在隱性約束,維持市場的正常運作。
四、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間聯系
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同屬于管理學的重要分支,具有區別,又存在一定的聯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學基本理論、方法、知識為基礎,通過組織、控制、領導、決策、執行、監督等手段實現管理。在管理過程中,雖然管理對象不同、運行機制不同,但遇到的問題基本相同,例如組織問題、監督問題、執行問題等,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探究,構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間的共性問題,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同屬于管理學范疇內,二者在管理本質、管理領域、資源配置、管理目標和運行機制方面都存在區別,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問題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區別與聯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夢中.美國公共行政(管理)的歷史淵源與重要價值取向-麥克斯韋爾學院副院長梅戈特女士訪談錄[J].中國行政管理,2013(11).
關鍵詞 公共管理教育德國綜合公共管理能力
公共管理在德國是一門比較新的學術領域,較為規范的學術活動在最近40年才出現。德國的公共行政體系和公務員制度的基礎是韋伯的官僚制理論,雖然,德國政府的任務和職能在最近幾十年中有了很大變化,韋伯的官僚制仍然公共管理領域教育和培訓的指導性理論。
一、德國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
60年代,由于在公共管理上的低效甚至被稱為無效而飽受批評,聯邦和地方政府積極展開了以科學的現代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革新,這些在政治體系內的變革也導致學術領域的變化,公共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已經悄然出現。公共管理也分支為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兩個學術領域。此后很長時間,工商管理都被稱作為公共管理。追溯到學科起源,狹義的公共管理也甚至被認為是工商管理的部分領域。
德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是作為全球“新公共管理運動”的一部分而出現,在德國被稱為“新指導模式(NewSteeringModel)”,此時,政府金融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來自于公共事務變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社會價值觀變化,開始引發公共行政體系內的諸多問題出現。德國應對這些變化的措施可以被認為是維持現行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謹慎的現代化變革,變革主要集中在地方一級政府以及公共行政的內部管理制度。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學術領域的著作,新成立的學院、機構和部門,研討會、學術會議以及該類學科課程的數量的變化,都說明了公共管理學科的在學術領域的蓬勃發展。
二、德國公共管理教育的發展
1、重法學階段
近幾十年,公共管理尤其以法律發展為特征,特別是以行政法為主導范式的法律領域占主導地位。德國公共管理學科主要設在法律系教學。根據最近對德國教育的研究,大多數地方政府仍然傾向于聘用具有律師從業背景的人員,而不是具有政治學科或公共管理學科的人員。
針對行政類和管理類公職人員,傳統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律領域而不是管理領域。行政類公職人員被稱為德國公共管理體系的脊柱或中間階層,也是律師背景人員更受歡迎,他們入職需要接受法律應用及執行相關職能的培訓,如憲法、行政法以及民法,僅有少數接受經濟學、商業管理、政治和社會科學。在管理類的公務員中,通常都持有法律專業的大學學歷。
2、向管理學轉變階段
在90年代,逐步出現在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變革,使得一些公共部門內部培訓學院逐步以管理相關課程取代法律課程,在這些新入的管理課程中,就有諸如成本核算、控制技術、組織設計課程等。而且德國一些綜合院校,也設立與取得學分相關的公共管理課程,譬如,在工商管理專業設置與公共組織、特殊行政文化相關的行政課程,其目的就是設計出綜合法律、經濟、管理、政治和社會綜合技能的教育學科。
3、公共管理教育和培訓
德國的公共管理教育(培訓)機構也有行政學院和大學兩種體制。行政學院系統如:德國施派爾高等行政學院;大學系統有如:德國波茨坦大學公共治理碩士。目前,公共部門教育和培訓的發展是一個過渡階段。一些新發展起來的以公共管理為導向的大學及理工大學在重新安排他們的課程,并將學位轉化為學士和碩士兩級制。具有三年制公共管理學士學位資格的畢業生進入行政部門數量呈上升趨勢。此外,這些理工大學還提供兩年制進一步專業化的公共管理碩士課程,如:功能專業化(公共會計)、機構的專業化(國有企業或非營利組織)。
相對于教育,公共管理涉及培訓方面的不多,全職培訓對職業經驗無要求,而兼職培訓只針對在職人員。越來越多的培訓計劃已作出調整,在聯邦和州一級政府的高層管理人員已明確意識到管理工具的有效性,他們認為領導技巧方面的訓練尤為重要,如:溝通技巧、員工激勵、分析和有條不紊的能力、管理價值。
三、對我國公共管理教育的啟示
我國公共管理教育也是在近幾十年開始的,公共管理學也被稱為行政學或行政管理學,隸屬于法學類下設的一級學科政治學,1997年公共管理學才成為管理學門下的一級學科。這一發展軌跡和德國的公共管理教育有著相似之處。德國的公共管理教育從重法學到重管理學的轉變,是全球變化帶來的挑戰,以及不斷增加的競爭壓力,要求公共管理教育作出適應性的調整。
我國公共管理教育作為管理科學教育領域的一部分,也將不得不面臨全球在公共行政領域的一些趨勢性的變化。
1、公共部門也需要尋求來自于不同政府之間,以及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和民間的合作,要求幾乎所有的公共管理教育和培訓機構輸送具有綜合公共管理能力的人才;
2、公務員不得不面對政府部門對削減成本、裁員、提升效率的要求,對于高級行政人員來說,對于公共事務的領導活動能力異常重要;
3、所有這些趨勢都對公務員在技能、知識、態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教育能夠提升他們應對這些新趨勢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儲備。
參考文獻:
[1]陳立川.歐洲公共管理教育的調查(縮寫本).
關鍵詞:學院發展;公共管理;發展戰略
一、引言
公共管理學是一種綜合了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理論是一種學科,對公共組織、政府組織等進行研究,明確各組織的學科群體系。國家近年來一直在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并且還在不斷的強化社會管理創新,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下文將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二、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闡述
1.內部整合戰略的應用。充分的利用各大學院內部資源,對公共管理學科資源進行高度整合,并發揮出其應有的優勢,促進校內公共管理學科與地區之間公共管理實踐的相互結合,使二者可以深入互動,以此來提升公共管理的影響力。內部整合戰略的內容集中在打破當下校園內部不同學科專業隸屬界限,并對學科資源進行集中處理,全面實現專業整合。將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當成主要的學科集群來看待,結合一些強有力的工作模式,對政策進行調整,并將公共管理學科當成當下學院學科新增長點來看待,集中院內的資源促進其發展。當下學院公共管理學科一般都是集中于多學科基礎之上的一種應用型學科,所以教師必須要對各種力量進行整合,并通過共同承擔的形式,來做好項目研究以及跨學科培養,促進不同學科交叉融合。2.外部聯合戰略的應用。學院方面不但要抓住時代所賦予的各種機會,同時還要盡量多的挖掘各種資源,全面實現外部聯合。外部聯合戰略是一種比較全面的戰略,不僅要政府和其余的部門相互聯合,同時還要構建項目實訓中心,打造實訓基地,讓所有的教師都可以真正的步入到公共服務工作前線中去,提升教師對社會問題的認知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理論化的市場服務工作體系,通過各種形式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學院的科研水平,促進其形成良性循環結構體系。學院方面還要和國外的一些著名院?;蛘呤侵目蒲袡C構相互結合,強化彼此之間的學術交流深度以及合作深度。在院校內部,選擇一些潛力比較大的學生或者是教師,將其送到國外來學習先進的經驗與學員公共管理學科的技巧。3.橫向發展戰略的應用。學院方面不僅要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應當盡量的做到集思廣益,多吸納來自于社會的資源,促使校方可以真正的做到橫向發展,解決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院橫向發展戰略包含了社會需求與校內實際需求這兩個方面,要積極的對學院所在地區優勢專業進行申報,并適當的拓寬公共管理學科范圍。4.縱深拓展戰略的應用。縱深拓展戰略是學院發展過程中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需要全面綜合社會需求與校內的實際發展情況來開展相關工作。充分利用當下社會學術繁榮與崇尚科學技術的機遇,積極的對各種資源進行協調,并申報公共管理碩士點及MPA,實現縱向拓展,減少來自于外界的威脅。
三、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措施
1.提升學科隊伍綜合素質。所有的組織想要正常發展,都必須要有專業化的團隊,并不斷的提升團隊綜合素質,吸納來自于社會各界的人才,人才也是團隊組織最核心的資源之一,與組織核心競爭力相關聯。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學科隊伍,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必然會影響到公共管理學科的正常發展。相關工作人員要盡量的增加投入,利用外部引進結合自身培養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學科帶頭人,帶領團隊走向專業化。學院與公共管理學院要積極的相應國家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家學者的號召,吸納其先進的理念與公共管理方法。盡量為這些專家學者提供優厚的工作條件與待遇,從中尋找學科帶頭人。觀察教職員工,在員工中尋找最具潛力且個人能力比較強的在職教師,將這些教師送到國內外各種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比較深入,或者是發展比較快的環境中進行培養,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學科帶頭人。從外部引進高水平專家,可以帶動學科發展。讓學院內部的教職人員可以和領域內的專家零距離接觸,學習各種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識。這種老帶新模式可以讓教師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但是成本比較高,聘請來的專家學者對學院的忠誠度也比較低。學院內部自主培養學科帶頭人,不僅需要耗費的成本比較低,同時這樣的帶頭人自身忠誠度也比較高,便于日后工作的開展。但是自主培養成長速度相對較慢,而且只能實現個人成長,如果教師轉業或者因為其他的原因離開崗位,還會出現師資流失的問題。所以需要將引進來理念和內部培養模式融入到一起,不僅可以帶動公共管理學科高速發展,同時還可以培養一些專業化的人才,營造出更加理想的學術氛圍,全面提升學院公共管理學科吸引力,避免出現師資流失等問題。高校是智力密集型行業之一,高校及相關學科想要正常發展,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支撐,必須要做好教師隊伍培訓工作,才能保證高校的正常發展。教師工作強度比較大,需要承受來自于社會、家長、院方以及學生等諸多方面的壓力,所以心理壓力比較大。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激勵方式來對教師進行激勵,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員工需求差別方面的問題,會導致激勵手段出現短暫性缺失。所以要綜合地區文化以及學校教師特點等,構建更加完善的激勵工作機制,言出必行,進而調動學院內教職員公日常工作積極性,帶動教師的工作激情。2.對公共管理學科下的所有專業進行全方位整合。當下許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下屬專業都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嚴重影響了學科的正常發展,所以需要對當下現有的專業隸屬進行整合,將其規劃到公共管理學院旗下。該處理方式優點比較明顯,不僅可以幫助院方對學科進行統一化管理,同時還可以實現充籌兼顧,保證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院方可以按照當下國內的實際發展形式,結合院校的實際情況,突出日常工作的重點,并加快相關專業的發展速度,借助專業化的力量來進行全方位推進。將所有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專業都整合到一處,便于后期專業資源的利用,還可以強調學科群整體發展優勢,提升發展速度。
四、結語
上文首先從縱深拓展戰略的應用、橫向發展戰略的應用、外部聯合戰略的應用、內部整合戰略的應用四個方面,對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進行了闡述。之后分別從對公共管理學科下的所有專業進行全方位整合、提升學科隊伍綜合素質兩個角度,提出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措施。希望可以為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參考,促進相關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提升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聚合方向凸顯特色拓展國際視野——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思路[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04:2.
[2]林亦府.公共管理的科學化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公共管理學報》創刊十周年青年學者高端研討會會議綜述[J].公共管理學報,2014,04:136-138.
[3]具有國際視野探究中國問題服務社會實踐——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學科建設與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2+99.
[4]趙景華,邢華,姜玲,陳紅霞,溫鋒華,王偉.學科融合發展趨勢下的城市規劃管理學科特征[J].規劃師,2012,09:25-28.
1. 公共管理體系
一般認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學是有所不同的,前者著重研究實踐活動領域,后者則著重研究理論領域。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嚴格的區分。
在我國,“公共管理”出現并廣為使用只是近幾年的事,雖然在解放前我國就引入了行政管理學的研究,但是在解放后,1952-1953 年的全國高校調整中,撤消了政治學的有關學科,行政管理學也在其中。直至 1979年底,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才得到恢復和重建。后來國務院相關研究機構,修訂了學科專業目錄,將行政學、公共行政學,行政管理學從政治學歸劃到公共管理學中。從此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體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討論公共管理的問題時,不僅僅要解讀公共管理的體系構成,還要涉及行政管理學、政治學,行政學等相關的學科與行政管理關系,但國家有關部門對學科門類的編訂,將公共管理學歸屬到管理學的門類中,似乎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定論,所以本文對這個問題不做太多的討論。
本文著重討論的是行政和管理之間的關系、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關系還有公共管理體系這三個問題。
1.1 行政和管理的關系
管理和行政體現在人類社會活動同一過程中的兩方面,簡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試析公共管理體系與公共道德體系宋 鑫(浙江海洋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又要有行政。而與管理不同,行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政事務微觀的主體要兩個人以上。在傳統社會中,行政就已經存在了,只是那時的行政性質和現在的國家社會行政有區別而已。而現今管理與行政遍及整個人類社會,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是等同,并列還是包含隸屬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一般來講管理是側重在特定的組織內,通過計劃,組織、控制和分配各種資源,達到組織的目的,可以細致到具體事務的處理上;而行政則是比較宏觀的,側重于對全局的戰略行動處理。馬克思說,行政是國家的活動,掌握國家政務和公共社會資源活動。根據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國家在社會產生時位置就在社會之上,因此,國家行政具有宏觀性,涉及到誰執政,如何執政等問題。當我們把行政定位在對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政管理”就有了特定內容和新的關系。經過學者的多年研究,將行政和管理關系界定為:行政層級與行政性質成反比,而與管理性質成正比。即行政層級越高就越具有行政性質,而具有較少的管理性質。從橫向上看,往往領導職位上的公務員更具行政性質,而非領導職位的公務員更具備管理性質。我國政府經常在行政管理中出現的不該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門的推諉、扯皮現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沒有清楚的劃分行政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關系
行政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質“,夏書章認為行政管理學,實際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學,從這個角度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差異,這些差異表現為以下幾點:
從學科分類上看,行政管理屬于二級學科,公共管理屬于一級學科,顯然不能把他們等同看待,他們在學摘要: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在構建和諧社會主義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于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體系,怎樣建設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體系,在當今的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本文解釋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體系,怎樣建設公共管理及公共道德體系,使他們在社會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關鍵詞:政府 公共道德 公共管理科內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體內容都是不同的。從靜態維度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公共管理在狹義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而在廣義上指得不僅限于政府工作;行政管理在狹義上是僅指政府的管理,而在廣義上非政府的機構也具有行政管理的職能。從動態維度上看,行政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動的,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未來發展及展望。公共行政是在近代社會中發展起來的,在未來的社會中,行政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疇,但屬于行政發展的兩個階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政發展而來的,在未來的社會發展構成中,公共管理中又會形成行政的形式和內容。
從價值取向上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實質上是有區別的。中國行政管理學有三大學派,夏書章派,郭濟學派和歐陽雄飛派。其中郭濟學派的影響比較大,曾經掀起了一陣“公共管理學”熱潮。但此學說認為世界上沒有“公共管理一說”只有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管理,這是對公共管理學的曲解。各個學說知識討論的側重點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實際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點在于側重行政還是側重管理。其實從實踐的角度上看“公共行政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政,可以作為行政和管理之間的媒介。
1.3 公共管理體系
以當下中國的來看,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發展的。從政府為主體到社會為主體公共管理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政府作為管理的主體和主導作用還尚未完全發揮。公共管理是相對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政管理是不屬于國家和政府的管轄范疇,如果越界管轄會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以及非政府組織,也有公共事務,對這些公共事務的管理也可以稱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國家機構的行政管理,它具有權威,廣泛,多樣的特點,第二種是私人行政和私人管理組織結合體,它其實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種是非國家機構的公共組織。我國現在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現在效仿其他國家公共管理體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時宜的,所以必須要加強以政府為主導,發揮政府在公共管理的參與主體性和不可替代性,這是符合我國道德體系和社會發展水平的。
2. 公共道德體系
道德可以分為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們通常把社會道德稱之為“社會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簡稱“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會管理體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體系類型決定著公共道德的體系和類型,有什么樣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樣的公共道德。政府行政管理必然會存在相對應的公共道德,政府公共道德屬于職業道德的一種。政府在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中要履行的職能包括社會管理和階級統治,這導致了政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這種既體現了社會階級屬性又體現了社會管理的綜合道德,叫做行政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體系中起著表率和示范的作用,無論正負方面都影響重大。
張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經濟學、管理學基礎和倫理道德基礎上的,公共管理活動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業活動,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實現。在所有的社會活動中公共管理是直接服務于公眾利益的,所以,在公共道德素養是公共管理中最具現實意義。不論是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還是社會生活的指導示范意義方面,公共道德都發揮著直接的作用。
通過本文對公共管理的闡釋,認同陳慶云先生的三級公共管理體系,認為公共管理體系分為三個部分,那么公共道德就應該分為政府道德,非政府的公共組織的道德和公民道德三方面。從公共管理各種類型的角度上來看,公共道德體系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家機構的政府以及私人的行政管理道德以及作為政府公共職能的公共行政組織管理道德的宏觀公共道德體系,或者叫宏觀道德生態,這種體系下公共道德的承擔者因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而變得多元化了,如同政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體一樣。其二就是政府行政所承載的道德體系,它主要有四個內容組成,分別是:政府的理念、制度、體系和組織結構。
所謂以德治國,主要是指以德治人,尤其是政府的公共行政人員。相對于政府公共管理人員的公共道德相比,公共道德化的政府里面,機構設置,政策制度,決策更具根本性。只有通過全面道德化的政府建設,制度建設,組織建設、決策建設,才能使政府工作人員將道德牢記于心,行為和行政管理工作更具道德化,更好的為民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