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食品工業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食品工業 思路 對策
食品工業是朝陽產業、民生產業和世界第一大產業,同時也是河南省和鄭州市的支柱產業、品牌產業和優勢產業。河南省以從食品工業大省向食品工業強省跨越以及從“中國糧倉”向“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跨越為目標,鄭州市則致力于打造食品工業強市和全國重要的食品工業基地。而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規劃發展目標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業重點集聚區和中部地區有重要影響的食品工業園區。因此,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鄭州市政府必須深入分析開發區食品工業的現狀和問題,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加強具體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食品工業發展現狀
1、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現狀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東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原規劃面積12.49平方公里,經過三次擴充,當前規劃控制范圍為鄭州市的隴海鐵路以南、機場高速以東、鄭民高速以北、萬三公路以西,規劃控制面積達到137平方公里,區內常住人口、產業工人及從業人員10萬余人。開發區以生產汽車及零部件制造、裝備制造、食品工業、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為五大主導產業,已經成為河南省和鄭州市對外開放的先導區和重點產業園區,外資企業、工業企業和出口加工企業的聚集地以及鄭州東南部的綠色產業園。
2、食品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工業立區、科技興區”發展戰略的指引下,開發區食品工業堅持把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良好的區位交通、廣闊的市場規模等優勢條件,緊緊把握中部崛起戰略、東部產業轉移、區域食品產業振興規劃和居民食品消費升級的良好機遇,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產業布局調整為主線、以項目投資為載體,形成了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
2008年,區內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產值由2006年的7.17億元提高到9.35億元,逐漸發展成為開發區的支柱產業。目前區內已擁有鄭州益輝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飲、河南笑臉食品、河南牧鶴飼料添加劑、鄭州紅門飼料、鄭州東海九鼎飼料、鄭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規模以上食品類企業。同時,通過招大引強和內引外聯的策略,一批投資規模大、產值效益高、帶動作用強、品牌效應突出的食品類重點項目相繼進駐,如河南中煙工業公司鄭州和新鄭卷煙廠聯合易地技術改造項目、中糧集團和益海嘉里糧油加工項目、百事可樂鄭州灌裝廠及配套吹瓶廠項目、雙匯集團肉類加工及物流配送項目等。開發區在食品工業的四大行業門類(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煙草加工)都有企業涉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食品工業體系。隨著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開發區食品工業將呈現高速增長的跨越式發展局面。
二、食品工業存在的問題
1、產業規模偏小、產業配套能力較低
開發區食品工業起步較晚,近年來雖取得長足發展,但食品工業產值規模仍然偏小,2008年產值不到10億元,占開發區同期120億元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8%,與鄭州市內的新鄭薛店中原食品工業園、二七區馬寨食品工業園、以思念和三全為主體的速凍食品工業園等差距明顯,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龍頭企業的產值規模。同時食品機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裝、生物制藥等食品工業的輔助產業發展緩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險、中介、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也比較滯后,不利于建立產品銷售網絡和有效承接產業轉移。
2、缺少行業龍頭企業
開發區內的食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具備品牌規模優勢、支撐輻射作用強的行業龍頭企業,現有投產的規模以上企業僅七家,年產值超過5億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鶴飼料添加劑有限公司2008年工業產值為5.71億元),超過1億元的也僅有四家,它們的輻射帶動作用極其有限,對做大做強開發區食品工業十分不利。
3、研發創新能力弱
區內食品企業研發力量薄弱、新產品研發投入不足、技術裝備較差,僅河南牧鶴飼料添加劑有限公司設有研究中心,但也僅為市級,層次和水平不高。雖然鄭州市擁有一批食品行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但開發區以及區內食品企業與這些機構并無密切的聯系和合作。研發力量的薄弱和研發投入的不足導致開發區內食品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限,難以有效進行產業鏈的延伸。
4、空間布局和行業產品結構不合理
區內食品企業的空間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應有的前期規劃,無論是現有企業還是開工建設中的新進企業,在空間上分布比較零散,企業間的協作幾乎不存在,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同時,現有食品企業主要集中于傳統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來源過分依賴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較少;食品市場、食品工業與農業原料的產業鏈尚未真正的形成,產業鏈條短且產品大多屬于初加工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品種比較單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產品,而且產品主要供應區域和國內市場,尚未有產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業的發展思路
基于開發區食品工業的發展實際和存在問題,為實現將開發區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業重點集聚區和中部地區有重要影響的食品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開發區必須以食品工業的跨越式發展為主線,緊緊圍繞食品安全、消費升級、精深加工、創新引領的總體要求,秉承“科學發展、生態環保、自然和諧、綠色健康”的發展理念,遵循“開放帶動、龍頭引領、品牌競爭、創新制勝”的基本宗旨,通過強化招商引資、扶持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優化空間布局、改善投資環境、健全食品安全質量體系等途徑,形成結構優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基地。同時,應注重食品工業的協調發展,優先發展產業基礎較好、重點項目覆蓋面廣以及享有資源優勢的面制品、肉類加工、飼料加工、煙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飲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行業;積極發展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綠色與有機食品、都市休閑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長性行業;鼓勵發展食品包裝、食品機械、包裝印刷、食品物流等相關行業。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認真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上述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公眾尤其是食品企業的安全生產意識。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質量保證體系,加強對原料采購、食品加工、流通、消費等重點環節的全程監管,建立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和食品召回制度;嚴格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審查企業生產條件,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嚴格產品出廠檢驗,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引導和鼓勵食品企業開展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鼓勵企業實施良好作業規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質量安全體系,強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綜合協調各職能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職責,實施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預防為主,有效干預、快速反應為核心,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和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整合現有的檢測資源,形成企業自檢、行業自律、部門監督抽檢相結合的覆蓋全面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四是加強食品行業自律和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以加強質量誠信為核心、以守法遵章為準繩、社會道德為基礎、企業自律為重點,以保障食品產品質量安全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為目標,通過“政府指導、推動,行業協會加強自律,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社會各界參與并監督”,逐步建立誠信效果可評價、誠信獎懲制度能落實的企業誠信體系。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針對開發區食品工業產業規模偏小、產業鏈條短的發展現狀,開發區必須加強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引進大項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產業鏈的思路,通過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值效益高、帶動作用強、品牌效應突出的重點項目和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廣的中小型項目,迅速壯大食品產業規模。一是明確招商引資的原則,即“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二是確定招商引資的對象,樹立“區外即外”的招商引資意識,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充分利用各種關系資源尋找信息,重點圍繞大企業產品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配套尋找項目信息,圍繞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找項目信息。三是拓寬招商引資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會展招商、登門招商、駐點招商、委托招商、網上招商、飛地招商等各種方式,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項目的包裝、推介、洽談和落實等工作,對重大項目實行責任制,實行全過程“保姆式”跟蹤服務,確保項目落地。五是明確目標責任,加強考核獎懲,建立“月統計、季通報、年考核”的招商引資考核機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虧待”的招商激勵機制。
3、扶持培育龍頭企業
一是充分利用區內現有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優勢(如牧鶴飼料公司),通過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手段,不失時機地進行企業規模擴張和品牌擴張,在不斷完善原有產品體系的基礎上,鞏固骨干企業地位,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發展成為龍頭企業。二是選擇一批機制“靈”、產品“精”、有發展前景的中等企業(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為龍頭企業的重點扶持培育對象,通過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加強企業間合作和重組,逐步做大做強。三是依托即將入住的大企業項目,如中糧集團、雙匯集團、河南中煙、百事可樂等,鼓勵它們以強化主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為主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資金注入、品牌運作、技術輸出、管理輸出等多種方式,迅速擴張,壯大規模。四是直接引進世界500強和“國家隊”大企業。為培育龍頭企業,必須從資金投入、信貸服務、稅收優惠、用地管理、電價優惠、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實施名優品牌戰略
引導鼓勵企業樹立和強化品牌競爭意識,積極進行名優品牌創建活動。一是以優勢骨干企業為主體,通過自主創新、品牌經營、地理標志保護、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手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二是積極支持企業創建國家、河南省及鄭州市名牌,對獲得國家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及河南省和鄭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標的食品企業,分別給予相應的獎勵。三是支持企業加大品牌宣傳,對在中央一級媒體做產品廣告的食品生產企業,按照宣傳費的一定比例予以補貼,鼓勵食品企業參加國內外重大食品交易會、展銷會、博覽會等會展活動,對參展企業進行補貼,補貼金額根據參加展會的規模、層次等具體情況而定。四是對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在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科研立項、銀行貸款等到方面優先安排財政貼息,在質量管理、信息市場等方面提供優先服務。五是每年選定一批基礎條件好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聘請境內外專家、學者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幫助企業推動品牌建設。
5、鼓勵推動技術創新
從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入手,形成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位為一體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體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動食品工業的升級。一是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創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為支撐,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食品工業創新體系。二是鼓勵食品工業關鍵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勵企業采用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提高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關政策給予一定的補貼。四是鼓勵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和節能環保生產,用足用好國家、河南省及鄭州市對食品企業新產品開發和節能環保生產的支持性政策。
6、優化投資環境
改善環境、優化服務是增強外商投資吸引力和實現招商引資成功的基礎性條件。經濟發展環境中,硬環境是基礎,軟環境是核心。在硬環境的優化方面,應繼續推進和完善以道路、水、電、氣、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信息、技術培訓、生活設施、研發平臺、社會服務等相關配套設施。在軟環境的優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國家、河南省和鄭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礎上,結合開發區食品工業發展實際,在稅收、土地、貸款貼息與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鼓勵支持政策。二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程序、規定時限、公開透明、規范操作;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積極落實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兌現承諾;樹立“親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與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對重點客戶進行定期走訪溝通制度、定期召開企業聯誼會制度、節日對外來企業家進行慰問走訪等制度,幫助解決好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務、人性化服務、“無邊界”服務。
【參考文獻】
[1] 婁源功、戚建永:信陽市糧油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選擇[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0(3).
(安徽大學 經濟統計專業,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國許多城市屬于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開采產業占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開采和減少,經濟衰退、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等問題必然會推動煤炭資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續的發展轉型.淮北市作為皖北地區最大的煤炭型資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資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淮北市以食品工業為轉型突破口,取得了較為良好轉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視的發展問題,本文立足淮北市的產業發展現狀對淮北市的產業發展轉型中存在問題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可持續發展;食品工業
中圖分類號:F29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必要性
1.1 產業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發展方式占主導地位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征概括為產業結構.在淮北市煤炭城市產業的建設發展中,主要的產業特征有以下兩點:
(1)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簡單粗獷,產業構成較為單一,產業有機性較差.同時,單一的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中城市的應變能力變差,無法應對諸如煤炭國際市場變動、資源逐漸衰竭、環境惡化等問題,這也成為煤炭型資源城市隨著礦業開采強度加大而經濟逐漸衰微的原因.
(2)產業資源依賴性過強,同時產業群體構造方式主要為單一遞進式.構成煤炭產業的相關產業群關系密切,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而隨著礦產資源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單一鏈條”式的產業模式的矛盾也變得日漸突出,不僅資源供給出現一定的危機性,同時一旦其中某個鏈條斷裂,就會引發城市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衰退危機.
1.2 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淮北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多以“煤”為主,采礦、選礦、煤化工等產業的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尖銳,在追求GDP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綠色GDP的相關指數.煤炭開采引發大面積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內部的“塌陷區”,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橋梁的損壞,使城市地質環境與生存環境逐漸惡化;同時大量煤礦的焚燒引起空氣中SO2等有毒氣體和煙塵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產業已成夕陽產業,產業經濟出現負增長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產業迅速發展,開采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稅價由不到200元/噸增長至650元/每噸,煤炭產業榮極一時,成為了淮北市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但受國際經融危機和國際煤炭市場的劇烈變動以及國內天然氣等技術的普及推廣等因素的影響,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內普通混煤的價格由650元/噸跌至300元/噸,隨著天然氣等清潔資源的推廣,煤炭產業已然成為夕陽產業,煤炭產業經濟增長也時常出現了負增長的狀況,僅僅依靠煤炭產業來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的道路已經行不通.
1.4 煤炭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大量開采導致資源日漸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說是“緣煤而建,因煤而興”,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資源的開采已經進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內,先后有4對大型國有礦井、10對地方小煤礦倒閉.預計到2015年,現有11對國有大中型煤礦中的9對狂進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無節制、不科學的開采模式導致的煤炭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資源瓶頸的日益顯現,因此城市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業持續發展轉型的現狀
2.1 食品工業園區建設趨于完善,產業集聚效應開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經初步建設相山區鳳凰山食品工業園、濉溪縣百善礦糧油工業園、口子集團工業園、杜集區六和工業園等食品工業園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這些集群地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食品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食品產業的產業集聚效應也開始慢慢的顯現出來.
2.2 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市場體系初步建立
據統計,淮北市全市共有銷售收入500萬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50余家,年銷售過億元企業8家,全市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8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類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82個,其中輻射力較強的專業批發市場25個.通過數據可以看出,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來良好的市場發展形勢,食品工業的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食品市場體系的初步建成也給淮北市的食品工業轉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帶領作用.
2.3 食品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全市支柱產業
截至2013年,在宏觀經濟下行、煤炭價格大幅下降的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淮北市煤炭稅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產業增加值為284億元,同比提高10.9個百分點,占全市全部工業總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業增加值的份額占大部分,產業整體發展勢頭強勁,食品工業也已初步轉型成為全市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產業所占全市經濟總值總份額僅次于傳統的煤炭產業.
3 淮北市食品工業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優秀的企業逐漸發展起來,但其中的能夠發揮指導、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卻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業年銷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萬元左右,缺少像雙匯、思郎、曦強這樣規模大、品牌響、效益高、有較好的龍頭帶頭效應的企業.食品加工業的龍頭企業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肩負有開拓市場、創新科技、帶動產業發展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同時能夠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商品生產發展,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業龍頭企業不僅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夠進行農產品深精加工,也可以為農民提供系列化服務,帶動千家萬戶的發展.缺少龍頭企業的現狀使淮北市在食品工業轉型發展中缺少引導和示范效應,使經濟發展轉型進程有較大阻力.
3.2 產業鏈條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業轉型發展中,食品加工業的形勢趨同,商品也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同時產業鏈條較短,多為面粉、速食、飼料等,而類似速凍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產業鏈延續不流暢,企業間業務和技術關聯性較差.產業整體鏈較短且單一,不僅不利于新企業的出現,也不利于企業創新競爭氛圍的形成.
3.3 利益機制不完善
食品工業在淮北市的發展已經有一定時間,但相關的利益機制尚且不明確完善,例如超過半數以上的企業未能和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原料生產合作關系,一家一戶的分散型生產方式使農民農業生產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質、品種、數量、質量方面遠遠不能與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例如,淮北市重點打造的榴園村美好鄉村建設項目:榴園村主要以種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為主,目前擁有石榴種植面積8萬畝,為全國6大石榴產地之一,年產石榴1000余萬斤;擁有石榴深加工企業一個,年加工石榴600萬斤,年產值150萬元,這在全國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對其他企業產生了一定的示范效應.淮北市榴園村的石榴栽植面積和品種均居于全國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鮮果出售,并沒有形成深層次的食品加工市場,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缺少企業與農民的共同利益機制.
3.4 農業開發與食品工業發展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雖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業轉型,出臺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業轉型,但就全市范圍來看,食品工業發展處于起步時期,加工技術與設備仍與發達地區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業發展配套設施不完善、從業人員學歷素質較低、產業發展缺乏創新機制、配套設施產業成本過高、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
3.5 食品安全問題不受重視
在淮北市食品工業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日益凸顯,這些問題既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也影響了淮北市的對外形象.除了一些企業法制觀念、質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淡薄外,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尚不健全,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等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整合.
4 對策與建議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可能出現的種種轉型問題,政府應發揮本職職能,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如通過產業、信貸、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產品新穎、資質良好、發展潛力較大、有市場前景與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促使其快速發展,成為特色突出、競爭力較強的強勢企業,為全市食品企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4.2 加強食品工業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與創新在城市轉型與食品工業的發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傳統的食品工業基礎上,著力加強食品工業科技創新.如建立研發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依托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提升食品工業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實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綜合競爭優勢.
4.3 加大投融資力度,完善產業利益機制
產業發展不僅依托于政策支持與科技創新,投資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發展食品工業的城市轉型中,應用加大項目投資、降低銀行信貸條件、加強政銀企聯合等方式,促進形成市場引導的投資機制,通過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投資效益.同時政府與企業以及農民可考慮發展新型合作組織,積極調動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機制.
4.4 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以高質量換取高效益
必須抓住制約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頸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規范和標準,組織開展相關技術、方法、設備的研究開發與推廣,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質量換取高效益,才能保證食品工業發展的持續盈利與城市轉型構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傳,實施品牌推進戰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業博覽會、煤炭機械博覽會等大型會議為宣傳平臺,大力宣傳食品工業發展的建設和招商政策,為發展食品相關產業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積極招商引資,吸引投資者,彌補企業資金來源不足的相關問題.同時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加大研發和品牌推廣力度,實施品牌推進戰略,促進產業知名度.
參考文獻:
目前,我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不足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在產值方面,目前我國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僅為0.55:1,而發達國家約為2.0~3.7:1;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加工食品安全水平仍然較低,食品安全總體形式不容樂觀。
當前,我國食品工業整體上尚處于粗加工多、規模小、水平低、綜合利用差、能耗高的初級發展階段,食品工業在整體技術水平、產業的轉化能力、綜合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亟待提升。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編制了《2006~2010年全國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十一五”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原則和主要目標
《發展綱要》根據“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面臨的新形勢、機遇和挑戰,確定了今后五年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發展目標。
《發展綱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出發,提出“十一五”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繼續調整食品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培育食品加工產業帶和企業集群;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強化人才支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加強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提高食品營養和安全水平,確保食品工業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發展綱要》要求,“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科技先導,培育品牌、做大做強,突出優勢、集聚發展,注重營養、提高質量,標準先行、保障安全,節約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其中,為突出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增強食品工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首次提出了“自主創新、科技先導”原則;為全面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根據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首次提出了“節約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原則,綜合考慮國民經濟發展、城鎮化、食品消費結構變化等多方面因素,《發展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發展總量和效益、科技創新、食品安全、企業結構、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公眾營養狀況、資源環境等方面。這里就其中四個方面的目標進行簡要說明。
一是關于發展速度。《發展綱要》提出今后五年食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左右,主要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從小康型向富裕型階段邁進,“十一五”時期,雖然恩格爾系數處于下降趨勢,但食品消費支出比重仍將位于居民消費支出之首,不僅食品消費總量會增加,而且商品性消費取代自給型消費的趨勢明顯加快,工業化食品的消費比重將逐步增長,食品需求的市場空間是很大的,因此食品工業將在“十五”時期年均增長率20%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考慮到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食品工業的增長方式將發生轉變,增長速度將比“十五”時期低一些。
二是關于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發展綱要》提出“十一五”期末要從目前的0.5:1提高到0.8:1。這個比值是以2005年為基數,根據未來五年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分別到達15%和4%的預測計算得到的。
三是關于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的比重。《發展綱要》提出到2010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這是綜合考慮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工業工業結構的調整、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和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等方面因素提出來的。按每年提高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十一五”期末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的比重,將從目前35%的水平提高到40%以上。
四是關于單位產值能耗。《發展綱要》提出了食品工業單位產值能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的目標,主要參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目標。同時,考慮到食品工業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目前已處于較高水平,而未來的潛力仍然很大,因此把食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的目標提高到80%,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目標高20個百分點。
重點行業、區域布局、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
在統籌規劃、全面推進的基礎上,按照量大面廣、轉化農產品數量多、出口增值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準則,《發展綱要》確定了“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八個重點行業及其發展方向,做到擇優扶強,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八個重點行業是:糧食加工業、食用植物油加工業、果蔬加工業、肉類加工業、水產加工業、乳制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制糖業。這些重點行業既保持了對“十五”計劃的繼承和延續,又根據市場和環境的變化進行了適當調整。針對每個重點行業,《發展綱要》指出其發展方向和預期目標,提出區域布局思路,以此推動形成了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各有側重的區域發展格局。
針對食品工業存在的重大共性問題,《發展綱要》明確了今后五年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是構建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體系。當前我國食品工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的癥結,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食品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有關。必須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全面提高食品工業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為此,《發展綱要》提出,要圍繞食品工業存在的重大技術瓶頸,瞄準國際食品工業科研發展,重點突破一批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生產線,培育一批食品科技人才隊伍,構建科技創新的基礎平臺。
二是加快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食品裝備制造業是食品工業的基礎性產業??傮w而言,我國食品工業整體裝備水平比發達國家落后20年左右,約80%的裝備處于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處于90年代水平,只有5%達到目前世界先進水平。一些關鍵領域的設備主要依賴進口,部分行業的核心裝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加快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對提高我國食品工業裝備國產化率和整體發展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我國食品工業的裝備水平,關鍵是加強重點領域和環節食品加工裝備的研發制造,《發展綱要》對此作了全面的部署。
三是建立現代食品物流體系。食品物流是我國食品工業的薄弱環節。必須建立適應食品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現代食品營銷網絡和物流中心?!栋l展綱要》從物流中心、批發市場、中介組織、電子商務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現代食品物流體系的思路。
一、浙江食品工業現狀
(一)**發展的主要成就
**期間,全省食品工業在大調整中持續較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比"八五"期間有較大增長,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加強。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到**年,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企業(下稱"規模以上企業")中,食品工業企業有917家,資產總額456億元,職工15.2萬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43.6億元,工業增加值120.3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的6.7%和7.7%。**期間,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出貨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6%、16.4%和13.1%。15種(類)主要產品有11種(類)增幅較大。
2、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年與**年的工業總產值相比,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的比重分別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飲料制造業和煙草加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發展最快的是軟飲料業,比"八五"末增長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種增加到**年的52種(其中省農業名牌15種);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已占食品工業總量的38%。精制茶葉、黃酒產量居全國第一,軟飲料、啤酒、罐頭、水產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劑、冷凍飲品、乳制品等產量分列全國前2-4位。各地涌現出一批以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的食品工業產業群。
3、企業規模逐步擴大。**期間,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億元的企業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億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個一批"的重點骨干企業達20家。淘汰了一大批設備落后、產品質量低劣的小企業。
4、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年,規模以上企業利稅總額86.3億元,其中利潤總額34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的12.6%和9.6%;**期間,利稅總額增長了2.39倍,其中利潤總額增長了4.93倍,遠高于銷售收入63.1%的增長率。
5、產業發展基礎穩步增強。預計**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90億元左右,比"八五"期間增加近1.2倍。**年,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凈值達165.3億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資本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體制優勢進一步發揮。所有者權益的比重,國有企業從59.8%降為26.2%,集體企業從18.8%降為6.7%,"三資"及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從21.4%上升為67.2%(其澳臺資及外資占35%)。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產業和產品結構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兩大行業發展沒有較大突破;飲料業除了飲用水外,新的增長點不多,缺乏高質量、有特色、成規模的新型食品和飲料。二是產業整體素質不高。多數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經濟效益低下,缺乏發展后勁。三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期間出貨值年均增長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遠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業管理體制不順,食品工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食品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需進一步加強。
二、食品工業跨世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同志指出:"中國食品工業的潛力是很大的"。**時期是食品工業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期。
(一)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進入"小康"社會的需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后,食品工業進入加快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一般持續20-30年,年均增長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階段的恩格爾系數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費品。**年,我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500多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9.2%和43.5%,食品工業發展進入需求增大、增長加快時期。
(二)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戰的需要。我國即將加入WTO,食品行業的跨國公司將加快進入我國這個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場,發展"本土化"經營,搶占市場份額。這對我省食品工業發展是個很大的壓力,迫切需要認清趨勢,迎接挑戰。一方面,進一步引進外資,做大產業規模;另一方面,著力提高企業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需要。食品工業在發達國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展食品工業順應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為促進我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發了《關于加快食品工業發展的通知》,要求**期末食品工業總量比1998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業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四)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工業食品占食品總供應量的比重不斷提高,食品需求結構不斷升級。人民群眾對食品品種、質量的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突出了方便、營養、科學、衛生、安全的要求。目前發達國家工業食品占食物總供應量比重已超過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業加快結構調整和升級,盡快實現現代化生產、網絡化經營,更多提供多樣化、優質化的產品,積極引導消費,不斷滿足市場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正蓬勃興起,但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食品加工業滯后。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2?3:1。而我省目前農產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產、果蔬類的加工量只占總產量的3-9%,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6:1。必須把發展食品工業作為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場占有率的一個關鍵來抓,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食品工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以黨的**精神為指針,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緊聯農業,依托市場,抓大帶小,扶優治劣,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增強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實施"優質、新型、特色、名牌"的帶動戰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國內外的聲譽和市場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業強省。
(二)主要預期目標:到**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提高。
1、工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比**末增長75%;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10%。
2、工業銷售產值達到750億元,比**末增長70%。
3、工業出貨值達到130億元,比**末增長70%。
4、利稅總額達到140億元,比**末增長62%。
5、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1:1。
6、形成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利稅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0家左右,其中銷售收入5-10億元、利稅0.5-1億元的30家左右,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利稅1億元以上的15家左右。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重點縣達到10個。
7、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嚴重、質量低劣、效益低下的產品和企業。
四、**食品工業的發展重點
**期間,進一步發揮食品工業的體制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大力推進產業升級,促進結構優化和整體素質上新臺階。
(一)大力開發基礎原料。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利用山區和海洋自然資源,積極推進十大支柱農產品的開發利用,擴大加工范圍,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礎原料的開發利用,繼續朝多品種、系列化、專用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擴大奶源;發揮食品添加劑基礎較好的優勢,壯大產業規模,擴大應用領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場。適應養殖業發展,不斷調整飼料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專用和高效飼料生產。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環境,變廢為寶。
(二)大力發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術、新裝備,進一步發展以糧油、畜禽、水產、果蔬等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發展餐桌食品、營養快餐、學生營養餐、速凍食品等各種方便食品。實現工廠化生產、網絡化供應,力爭**年把家庭、餐飲業的成品、半成品供應率提高到40%以上。堅持中西并舉,西式快餐的主、輔料力爭在國內供應;傳統優秀的方便食品通過改造,發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學生營養餐和學生飲用奶。加快發展保質期長的畜禽肉類小包裝生、熟制品;擴大凈菜和加工菜供應。
(三)大力提高飲料業水平。包裝飲用水、碳酸飲料等優勢產品,在大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技術改造,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向規模化、現代化、高水平發展。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發展以果蔬汁為主的新型營養保健飲料和果酒;充分發揮我省綠茶生產和科研優勢,攻克綠茶飲料生產技術難關,使我省綠茶飲料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茶飲料中的主導產品;擴大奶類及植物蛋白類飲料的生產規模,提高質量和技術水平。適應大中城市居民對直接飲用水的需要,積極發展飲、用水分管道供應。
(四)大力增產特色食品。針對嬰幼族、學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復及特殊職業族等不同消費群體和國際市場的需要,積極發展當今國際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按照我國"藥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資源,發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種休閑食品,拓展食品工業新領域。
(五)大力提升傳統優勢食品。傳統優勢食品要努力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標準,改進工藝,優化質量,持續發展。水產加工品、黃酒、啤酒、冷凍飲品、罐頭、味精、食用菌、蜂產品、乳制品、一類卷煙等產品,在穩定提高產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質量、檔次和集約化程度,打響品牌,增強競爭力,占領更大市場。在提高精制茶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有機茶、茶飲料及低級茶綜合利用產品。傳統調味品,重點是提高質量、改進包裝、按標準定點組織生產,并開發各種新型調味品,使消費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發展出口食品。把握國際食品發展動態,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和優質品種,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生產符合外國人消費習慣的產品,增強國際競爭力。重點開發用于出口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產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產品、茶葉、速凍蔬菜、竹筍、食用菌、蜂產品、罐頭等是我省重點出口產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裝水平。規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強食品配套工業。食品機械和食品包裝是決定食品工業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大力創新,加快食品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及包裝材料的發展,適應食品生產向自動化、高速化發展需要,適應生產企業運用高阻隔性包裝材料、彩色膠印、新型包裝等發展趨勢。
五、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進和加強食品行業管理
加強對食品工業的規劃引導和行業管理,完善管理體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建立健全行業管理組織(包括專業協會),賦予必要的工作職能,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發揮其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進一步做好行業發展的規劃、協調、服務、監督等各項行業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業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來抓,農業大縣和山區、海島縣更要重視抓好食品工業。加強食品行業的信息統計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業的改革開放步伐
把改革開放作為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國際化水平。深入抓好企業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成重點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進程,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鼓勵和支持骨干企業,打破地域、部門、行業、所有制界限,實施資產重組,推進規模經營。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發展開放型的食品工業。加大利用國外資金、技術、人才的力度,促進產業升級。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提高食品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堅持實行"走出去"發展戰略,到國外、省外辦廠設店,實行從產地銷到銷地產的轉變,開辟食品工業發展的市場空間。
(三)推進食品工業技術創新
把技術創新作為振興食品工業的關鍵大力抓好。一是建設企業技術中心,爭取**期間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別是營養師)的培養和引進,爭取**期末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達到全省制造業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重點是開發應用生物、冷凍速凍、真空、膜分離、氣調、輻射、遠紅外、微波、膨化、擠壓、高壓滅菌、超臨界抽提、微電子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爭取**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90年代末的先進水平。四是大力開發新產品,做到生產一代、研制一代、貯備一代,爭取**期末新產品產值比重從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進營銷創新,加強生產企業與食品市場及超市的聯合,采用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的營銷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場營銷網絡。
(四)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業正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預計**期間全行業固定資產總投資200億元左右,比**期間增長1.2倍。按照省政府關于"省掌握的財政貼息可適當向食品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傾斜"、"各地區應視財力可能進一步加大對食品行業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擴大對食品工業的投入。設法從地方財政、農業發展基金、工業技改資金中擠出一部分,建立省、市兩級食品工業扶持資金,用于支持重點企業的技改貼息和新產品開發補助。在盤活存量資產的基礎上,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結構調整項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吸引跨國食品企業來我省落戶。各級食品工業協會要抓好重大投資項目庫建設,主動為企業做好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前期工作,為重點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五)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緊密結合
把發展食品工業作為發展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重點。食品工業企業要主動緊靠農業,以參股、契約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結成利益共同體;立足農業產業化基地,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公司(工廠)加農戶為基礎的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體制;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提高食物制成品供應比重,提高農產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場占有率。重視解決"農口"與"工口"的體制分割問題,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的食品工業企業爭取享受農業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
(六)加強質量管理,發展名牌產品
貫徹質量振興綱要,實施名牌戰略,大力提高產品質量,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的食品工業發展新路。積極引導企業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把好質量關,沒有采用質量標準的產品不準生產,沒有達到質量標準的產品不準出廠。進一步發展名牌產品,鞏固壯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發揮名牌效應,擴大名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期末,力爭創建國家級名牌產品10個,省級名牌產品80個以上;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0%以上。嚴格質量管理,對重要行業實行生產許可證或準產證制度。對不具備生產條件、產品質量低劣的企業依法整治,直至關閉。嚴厲打擊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分析,2013年1—6月,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35263家,與上年底相比增加1571家,增幅4.7%。食品工業以占全國工業6.8%的資產,實現了占比9.8%的主營業務收入,創造了占比
12.7%的利潤總額,上繳稅金占全國工業的20.9%。食品工業在全國工業經濟中的支柱作用明顯。
《綱要》強調要發展“方便營養加工食品”。當前,“方便營養加工食品”是年輕一代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主要選擇。因此,要“加快發展符合營養科學要求和食品安全標準的方便食品、營養早餐、快餐食品、調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斷增加膳食制品供應種類”。食品工業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新時期新一代居民的食品消費新需求。
《綱要》還提出“加快傳統食品的工業化改造,推進農產品綜合開發與利用”。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發展過程中傳承下來的傳統食品豐富多彩,在國內外廣受歡迎,具有強烈的市場需求。在工業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新時代,傳統食品工業的工業化、標準化和自動化,將是中國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適應新的消費需求、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所面臨的新挑戰,也是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關鍵詞] 食品貿易;食品安全;改革開放;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食品消費大國,食品工業是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改革開放30年來,
中國食品工業增長迅速,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逐漸上升,有效地參與世界食品資源配置戰略,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有效地增強了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作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進全球食品貿易健康發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
與食品安全體系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食品工業,制訂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業發展的政策,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使食品工業形成門類齊全、技術不斷進步、產品et益豐富、運銷網絡較為通暢的生產經營體系,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大產業。中國食品貿易發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和外匯。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食品工業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WWw.133229.Com
1.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
本文采用國際通用的考察貿易競爭力的指數:世界市場份額(w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分析改革開放30年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變遷。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中國食品出el的絕對貿易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世界市場份額的變化比較平穩。1985年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為2.13%,此后緩慢增長,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維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開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為3.69%。與此同時,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17.08%,此后不斷下降,1990年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進一步降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水平。這與中國世界市場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為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上升只說明中國食品出口相對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說明中國食品工業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更具有競爭優勢,同時這也與技術含量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以及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緩慢的現實相符。
貿易競爭力指數(tc)主要從產品進出口的數量來分析某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具有簡單、直觀、明了等特點,能夠快速反應產品在某一時點或連續某一階段的競爭力變化??疾?/p>
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985年,1989年間,中國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下降,從0.42降至0.15,1990年開始回升,從0.26升至1993年的0.54,為歷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開始下降,到2004年出現負值,2005年僅為0.07,2006年略有回升,為0.1。從中國食品出口與進口貿易額的差額來看,中國是食品的凈出口國,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間中國食品貿易差額均為順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貿易順差達到71億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億美元,2006年食品貿易順差為49.47億美元。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間,中國食品rca指數大于1.25,中國出口食品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國食品貿易rca指數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國際競爭力很弱,并有繼續降低的趨勢。2001年中國食品rca指數降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別降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通過外部市場與內部市場在不同的國家
或地區間形成的雙向流動。國際上最常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格魯貝爾一勞埃德指數(簡稱gl指數),gl指數越小,表明產業間貿易比重越??;gl指數越大,表示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數公式計算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可知,中國食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的。20世紀80年代基本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進入90年代產業內貿易指數不斷增高,2001年為79.41,2003年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產業內貿易特征非常明顯。
2.中國食品貿易的世界地位不斷提升
全球食品產業主要集中在美洲、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規?;图卸韧怀?。
隨著食品貿易格局由傳統格局向現代格局的轉變,發達國家在食品貿易格局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國為:美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國;十大食品進口國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和中國。中國是唯一進入食品進出口貿易額前十位的發展中國家。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計算,在十個國家中美國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場占有率始終排在第一位,荷蘭在國際市場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從2000年開始,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國,法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居第三位。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變化幅度也不大,始終介于2%。3.3%之間。
從tc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的tc指數水平較低,從
1990年的0.17下降為2006年的一0.07。這是因為美國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食品,2002年出現食品貿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為111.75億元,美國從而由一個食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中國、法國、加拿大均為世界食品凈出口國。
從食品出口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間,美國食品出口rca指數一直保持在0.9~i.2之間,貿易競爭力水平一般;荷蘭食品的rca指數較高,介于1.8—2.2之間;法國rca指數均高于1.4,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rca指數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貿易競爭力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與食品出口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相吻合。
從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西班牙、中
國均屬于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較高的國家。以2006年為例,美國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為92.59,西班牙為96.67,中國為90.26;法國、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見表1)。
3.中國食品貿易結構多元化并呈現較高集中度
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化的特征表現在各類食品貿易的規模和比重的變化上。根據wto
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從1995年~2005年各類食品的貿易規模和比重變化上來看,
增減變化的趨勢和幅度差異均比較大。1995年水產品出口規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產品,出口占比為25.16%;蔬菜出口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為5.08%。到2007年,水產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產品出口下降為第三位,占比為13.80%;水果出口躍居第四位,占比為12.78%;糧食出口占比從1991年的1.17%上升為2007年的7.59%。茶葉和堅果的占比比較穩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斷下降趨勢。
中國食品進口結構變化較大。1995年食用油籽僅占中國食品進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經高達37.2%,貿易規模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植物油進口占比較為穩定,1995年為25.38%,到2007年下降為20.89%,居食品進口第二位;畜產品1995年進口占比為15.36%,2007年為20%,居第三位;糧食進el曾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經降至第六位,占比從1995年的37.69%下降為2007年的1.66%,是波動最大的進口食品。
4.中國食品貿易地區分布較為集中
中國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出口市場相對較為集中。從地區分布
看,亞洲始終是中國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場。2005年亞洲市場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67.84%,2006年為62.69%,2007年為60.83%;歐洲是中國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到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4.7l%、16.3l%和18.11%,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北美洲為中國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場較小,三個大洲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從單個出口市場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國、香港、韓國和俄羅斯始終位于中國內地食品出口市場的前五位。五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7%。從出口的國家
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國食品出口市場第一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23.85%;歐盟(25國)居第二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3.44%;美國居第三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1.97%;東盟(10國)居第四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0.63%;韓國居第五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歐盟、美國、韓國是中國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場,其出口額在2007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9.41%,說明中國出口市場集中度很高。
5.中國食品工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中國食品工業開放較早,吸引外資較為廣泛,外資進入形式多樣。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鼓勵國內食品企業以合資、合作、補償貿易等形式參與國際貿易,同時還接納了部分行業的跨國公司以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在這種政策支持下,食品工業成為吸引外資的重點行業之一。此后,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加入世貿組織,跨國食品公司來華設廠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并普遍開始采取長期戰略、全國戰略和本土化戰略,著眼于在中國境內的整體布局和長遠發展。位于全球食品工業前50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多已在中國各地區設立了合資公司、獨資公司、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經濟、技術機構。中國食品加工業對外聯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業國際化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在資源和市場兩個方面,食品工業對國際經濟環境依賴性的增強。
6.中國進出口食品安全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政府一直把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的位置。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
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進出1:1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8部法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等8部法規、《進出境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等18個部門規章、國家食品標準1800多個(其中強制性國家食品標準634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近746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國非常重視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問題,食品出口需經過五個步驟:對出口食品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實施備案管理;對出口食品的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制度;在生產過程當中,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出口食品的生產過程實施全過程監控;出el食品還要按要求加貼符合要求的標簽或標識,以便進行追溯或對問題產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國還要逐批進行檢驗,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進口國有要求的話,還會為食品出具官方證書。無論是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等各個環節上,還是在立法、執法、監督、管理等各個方面,中國都采取了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建立了從食品生產到出el的全過程管理體系。
中國與有關國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在促進雙邊和多邊食品安全合作、保證進出口食品
安全、解決各方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前景展望
根據wto公布的世界貨物貿易數據,198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為2238.32億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達到3155.59億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達到4526.85億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達到5514.96億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到6321.91億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7000億美元,達到7548.37億美元。龐大的世界食品貿易規模、富有潛力的世界食品市場前景、食品貿易的迅速增長,為包括中國在內的wro成員國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食品工業將逐步進入加速成長期的中期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國內食品需求量持續增
加,尤其是中國居民收入由較低水平進入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食品工業的產值、從業人數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將不斷增加。中國食品貿易狀況取決于食品工業的發展,因此,未來應從食品工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關聯度加強、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等方面發力,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的競爭力。
1.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現行食品工業體系中。屬于嗜好類產品的煙草加工業的比重較高,特別是利稅比重很
高。將食品屬性很弱的煙草加工業包含在食品工業體系內,因其利稅等經濟效益指標貢獻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業的經濟效益水平,掩蓋了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經濟效益偏弱的現實。如果將煙草加工業排除在外,食品工業的地位和經濟貢獻將明顯降低。食品工業的經濟貢獻過度依賴嗜好類的煙草產品支撐,反映了我國食品工業結構欠佳。
未來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包括糧食加工業、食用植物油加工業、果蔬加工業、肉類
加工業、水產加工業、乳制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制糖工業等行業。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構建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建立現代食品物流體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比重不斷增大,將促使食品工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包括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波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冷凍干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在內的食品高新技術能夠不斷開發出新食品材料,實現食品營養質構的人工重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與食品工業緊密相關,將成為中國未來食品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2.中國食品工業與前后向產業關聯度增強
食品工業的發達程度取決于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力,它不僅取決于食品工業本身的企業組織效能和技術研發能力,還取決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農業、投入生產設備的裝備制造業以及后向的包裝、運輸、儲藏、銷售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中國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涉及多個產業部門。原料生產、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費分散在各大產業中。食品工業布局與農業生產布局銜接不緊密,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生產互為促進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造成原料供應與食品工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是3:1,中國僅為0.5:1;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國則只有8%。未來國際食品市場競爭的核心將集中在加工業的規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過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此,就需要推進規模化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食品加工業,建立現代食物產業,在大力發展優質食物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人工種植養殖的各種初級農產品資源,拓寬加工范圍,開拓加工領域并積極開發野生資源。同時,還要加強食品加工業與金融、保險、信息、運輸等相關產業的有機聯系和協同效應。
3.中國食品工業產品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消費已經由量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向質量、營養、方便、安全的目標轉變,食
品消費結構變化加劇,對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牢牢把握新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變化趨勢,順應消費市場的需求,制訂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
中國食品工業中食物資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低,正處于成長期。目
前中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優化食品工業產品結構,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費水平,向精深加工發展,進行多品種、多層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適用化、系列化、多樣化。運用新技術大力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不同消費者飲食特點的傳統食品,實現傳統食品現代化,現代食品國際化。畜牧、養殖、采集、水產等勞動密集型食品產業,中國特有的可食資源、地方特產禽畜、果蔬、黃酒、白酒等特色資源食品產業,中國烹飪餐飲產品、保健食品、名優食品等風味食品產業,均具有獨特優勢,具有較好的貿易增長前景。食品業應注重對國際市場的分析和跟蹤,根據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改變和增加花色品種,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更應加強食品安全,帶動多類食品產品提高質量、檔次,增強中國食品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競爭力。
4.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組織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工業的生產集中度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中小企業比例高,技術水平低,同質化
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食品行業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有限,主要從事食品生產活動,缺乏研發機構和經費投入。隨著行業整合及行業成熟度的提高,行業利潤向大企業迅速集中,行業龍頭企業將擔當起行業資源整合的重任,積極適應消費升級、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設與管理績效持續改進的中國本土優勢食品企業。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食品加工企業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上面臨著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的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國食品業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關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國際推薦操作規程:食品衛生的通用原則》及其附錄《haccp體系及其應用準則》以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頒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使用指導標準——is022000:2005標準。爭奪食品安全國際標準主導權成為發達國家的戰略選擇,發達國家在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和修訂方面,積極爭取承擔起草工作,以保證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充分體現本國利益。各國政府制定和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f3趨嚴格,但是在具體內容上各國還是存在巨大差異性。這些差異既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國在風險意識、科學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上的差別。不同的食品安全
標準在國際貿易環境下難免導致貿易沖突。食品安全標準不斷趨嚴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科學、高效的國家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是未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
貿易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中國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兼收并蓄國外先進的立法經
驗和知識,包括世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進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國際組織的指南或示范性標準,以及wto/sps和wto/tbt協議,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法規以及配套法規的規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監督食品質量,制定無公害食品生產和消費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
中國政府應加快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進程,增強制標的科學性,推動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更多地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體系,從源頭抓起,把生產、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環節全部納入標準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場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適應目標市場要求;健全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和監控體系;建立食品出口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降低檢驗檢疫管理風險及提高產品質量信譽;做好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等認證工作,確保出口食品質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中國應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食品安全與食品貿易的tbt/sps預警機制,完善的預警機制包括檢驗檢疫信息收集、傳播、決策、反饋系統。通過建立國內外技術法律、法規、標準及合格法定程序數據庫、wto/tbt、sps通報評議數據庫、出口企業及產品數據庫、專家數據庫和典型案例數據庫,實現查詢、通報、評議、預警和咨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業可充分利用該網絡平臺,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技術標準、技術法律、法規、技術政策、標準結構的變化動向和國際上技術壁壘的最新動態等信息,對wto成員國特別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有關措施、標準和合格評定的信息進行系統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詢,為國內企業爭取更多更好的國際發展空間。
4.嚴格把關,保障進口食品安全
中國各級檢驗檢疫部門應全面加強進口食品的風險分析工作,嚴格對出口國的食品安全體系進行評估。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動植物產品檢疫審批工作。加強口岸能力建設,提高進i:1食品的檢驗檢疫水平和執法把關能力,對大宗、重點食品要實施進口食品安全監控計劃。加強對進口食品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銷售渠道。
5.增強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貿易爭端處理能力
中國政府應盡快具備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爭端處理能力,善于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根據
wto/sps協定,有效地排除貿易障礙,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中解決糾紛,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
6.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活動.加強食品安全國際合作
食品貿易的增加將會促使食品監管部門對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領域多邊、雙邊國際交流與
合作增加。中國政府應積極參加各類國際食品安全組織活動,特別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采取國際標準的同時,應盡力爭取將本國已具有優勢的項目標準納入到國際標準中去,使國際標準盡量反映中國的意見和要求。同時應注重食品安全的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專家參與各類食品安全技術培訓、研討、交流和水平比對等活動,并歡迎國外技術專家來訪、學習和培訓。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中國應通過保障食品安全,不斷提升食品貿易競爭力,更好地
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立才,黃祖輝.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貿易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
[2]白麗,馬成林.世界食品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與各國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動[j].中國標準化,2005(11).
[3]王金玉.國際標準競爭的態勢及中國的對策[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5(10).
[4]鮑曉華.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國產業安全[j].經濟管理,2005(23).
[5]陳衛平,侯曉霞,王長春.中國加工食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與決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關鍵詞】食品機械;變頻技術;智能控制;食品工業
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有效地填補了以往食品機械在生產過程中的大量空白,節省了人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食品污染,并且節約能源。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現代食品機械相應的技術水平,也促進了現代食品機械的相對迅速發展。本文從食品機械發展史開始主要探討了食品加工中的變頻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
一、我國食品機械的發展史
首先,是20世紀的前50年,食品的加工主要是手工操作完成的,基本上是屬于傳統型的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僅有少量的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并且都在東部沿海地區,少量設備的應用也都是國外引進的。處在這個階段的食品加工也主要都是以面粉的生產加工為主的工業化生產。同樣,面粉廠里所使用的設備也是引進于國外的設備??梢赃@樣來說,20世紀的前50年里,幾乎沒有食品生產工廠是像樣的。
其次,就是20世紀的50~70年代,那個時代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工業的機械化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全國大范圍都在建設食品加工工廠,特別是糧食類和糧油類的食品生產加工工廠。在大多數的糧食的加工廠里基本上都實現了初級的生產方式的機械化。同時,食品的加工工廠也都處于半手工半機械化狀態的生產方式,僅僅在某些關鍵的加工程序中使用機械加工,而傳統的手工生產加工方式仍然繼續使用,此階段,我國經過了近30年大力發展食品機械化工業的進程,這個時期的食品機械加工已經基本能夠滿足食品加工工業在我國的發展需求,也為食品加工工業的繼續發展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我國國產食品機械化加工已經初步地形成了。
再次,20世紀80年代以后,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后,食品的加工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也得益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外資也隨著改革開放引入進來,出現了很多外國商人的獨資與合資食品加工的企業。這些由外商獨資與合資的企業引進了大量的先進的食品生產加工技術,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食品機械。
二、變頻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
目前,高新技術在食品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很多,為我們的食品加工行業帶來了洗心革面的變化,把食品加工技術推到了另一個高度。在食品的加工中能夠節時省力的高新技術就是變頻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為現在食品加工工程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平臺,使食品的加工生產更加可控。人們依據自己的需要,可以制造出各種各樣的食品機械,還可以生產出適合人體吸收的有機生物產品,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食品的種類與數量。
(一)變頻技術
變頻技術在食品加工的使用中非常的靈活,它能夠在沒有人力的監管下,全自動地完成食品的加工過程,同時又能夠節省能源,有關實踐證明:在生產中,我們可以使用變頻器來改變電源的頻率,這樣普通的電動機,在安裝上變頻后,就可以實現調速功能,就是可以任意地改變一個電動機的旋轉速度,而這種變頻技術的使用與傳統的電磁調速相比,它可以節省高達80%的電量,另外,這種變頻技術在食品加工機械中的使用對機械設備是沒有任何危害的。所以,變頻技術在我們的食品加工中被廣泛地使用,不會對環境中的任何自然現象造成污染,節省了人力、物力與財力,也極大促進了食品加工的速度。
(二)智能控制技術
智能控制技術也是最新引進的一種食品加工中經常使用的一項技術。這種技術主要解決傳統方法中很難解決與控制的復雜系統問題。在我們的食品加工中常用的一般技術有模糊邏輯控制、分層遞進控制等等,這項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一般以智能控制技術為核心的智能控制的食品加工系統都具備智能學習的能力,比如說,機械在食品的加工中能夠自動組織加工、自動適應環境、自動進行學習等等。智能智能控制技術與變頻技術不得不說是我們食品加工行業中的一大飛躍,也是我們21世紀工業領域中的高新技術之一。這種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是現階段食品機械革命性的突破。
三、 高新技術的引用與研究
高新技術在如今食品機械的加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新的特征也在食品機械產品中完美地體現出來,比如產品外形美觀、高新技術的使用、產品節能化、內在品質精良等等。同時,新技術的不斷采用也使得產品的標準化日趨提高;使食品的生產能力在不斷加大,效率也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條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成本也降低了,食品機械生產也具有了市場競爭力。對于食品的制造商們來說,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智力的投資、科技人才與科研人員的培養與教育、對員工技能的著重培訓和對技術隊伍建設的重視,這也加大了對企業的技術改革,同時既有重點又有計劃地展開技術的改造,將新技術不斷地運用到食品的生產制造當中,食品機械工業的改造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也是食品機械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關鍵所在。
四、總結
食品工業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高新技術的應用與開發,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技術的應用特別是高新技術的應用已然為食品工業打開了廣闊的空間。在不斷的技術的應用與開發中,我們已經發現對高新技術的應用還是不夠全面,我國很多技術領域還有待研究與提升。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于食品機械制造商來說,還應該增加智力投資,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研人員的繼續教育,加大員工技能的培訓,重視技術隊伍建設。加大企業技改力度,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技術改造,不斷的應用新技術于食品機械的生產制造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