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低碳經濟的物質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低碳經濟;“宜居”重慶;構建;路徑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考察其概念的歷史邏輯,發現:它本質上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建立了一種樸素的內在規定性。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從經濟基礎的角度來看,正是對我國現在城市化以及工業化進程不斷拓展,所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的否定。其中包括:人與自然進行能量交換時,所形成的非理性行為;人與人之間在一定生產關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異化特征。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導向,便是從整體上試圖糾正上述兩個方面的偏差。
重慶作為我國最大的直轄市,受到自然條件與歷史沿革等因素的影響,在上述兩方面中,或多或少的均有表象。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重慶作為山城,客觀的地理環境,促使人們需要花費更大的努力與自然進行能量交換。而在資源稀缺的現狀下,在重慶城市化與工業化不斷推進的現實中,若無法合理把握二者之間的度,將無法實現重慶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在商品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逐漸從以血親關系為紐帶,走向了以“市民”的形態為主體、以市場交換為形式的存在方式。這種不斷演化中的存在方式,此時,已經從另一面表現出了人與人關系的異化特征。由此可見,現階段在構建和諧重慶的實踐中,首先需要進行的工作則是構建起“宜居”重慶?;蛘哒f,“宜居”重慶的構建符合和諧重慶內在的要求之一。
考察“宜居”重慶又能發現,其在具體的構建中體現為一項系統的工程。正如上文所闡述的那樣,關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合理構建。然而,就“宜居”重慶的構建而言,仍然存在著自身在實踐中的邏輯起點。即,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之中,從而實現上述構建的可能。因此,這里提出,構建“宜居”重慶的路徑,應建立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來完成。
綜上所述,構建“宜居”重慶在實踐中,符合和諧重慶的內在要求;和諧重慶的構建,又成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從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來實踐“宜居”重慶的形成,則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下的必然選擇。
二、“宜居”重慶的內涵與要求
在具體構建“宜居”重慶時,應充分把握其內涵與要求。二者作為“宜居”重慶的內在規定性,體現為在具體構建過程中本身的規律性。
(一)“宜居”重慶的內涵
所謂“宜居”可以被理解為:適合居住,或是對居住的各個方面感到滿意。然而,對居住感到滿意則體現為居民的一種主觀體驗。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可知:居民的主觀體驗,便是對現實存在的一種觀念上的反映。因此,在考察“宜居”重慶的內涵時,應植根于當地居民所處的現實物質生產與生活中。
1.現實的物質生產。可以進一步被具體化為:就業與工資收入水平。重慶在推進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中,一直走在西部省市的前列。在不斷深化城鄉統籌試點的基礎上,重慶市在勞動力就業與工資收入分配上獲得了長足進展。這些一并構成了“宜居”重慶的物質基礎。然而,在城市化與工業化不斷拓展的今天,重慶與其他省市一樣都共同面臨著,由于資源的不斷耗費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生態問題。如,空氣質量下降、酸雨的形成、城市交通環境的惡化等等。這些也作為客觀物質存在,在居民的觀念中得到反映;從而,在他們的主觀體驗下,就弱化了對重慶“宜居”的認可。因此,現實的物質生產,應建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之下。
2.現實的物質生活。馬克思在論述物質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時,明確指出:生產是主體,而消費又作為生產的規定性而存在。由此可知: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費方面所形成的主觀體驗,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城市居住環境的態度。目前,由于受到商品房價格虛高,以及生活日用品價格不斷上漲的影響,使得重慶市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斷上升。這樣,就在居民的觀念中、在居民的主觀體驗中,弱化了重慶作為宜居城市的地位。
(二)“宜居”重慶的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宜居”可以被理解為:適合居住,或是對居住的各個方面感到滿意。居民的這種體驗,是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物質存在的一種主觀反映。因此,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是第一位的;同樣可以獲知:“宜居”重慶的內在要求,也只有從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上尋找根據。
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在具體的物質生產領域體現為:生產資料的節約、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通過集約型的生產模式來進行生產。在具體的物質生活領域則體現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源的節約,以及養成綠色消費的習慣。因此,“宜居”重慶的內在要求,其根源就在于:對上述物質生產與生活要求的實現。只有這樣,作用于居民主觀體驗上的感受才能與重慶的“宜居”內涵吻合。
三、低碳經濟與“宜居”重慶的內在機制分析
上文已經闡述了,“宜居”重慶的內涵與要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閾下,考察了二者所建立的物質基礎。同樣,在對低碳經濟與“宜居”重慶的內在機制進行分析時,也應在該邏輯起點上進行考察。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指出:由于資本的驅利性本質,使得資本的人格化替身—資本家,在組織生產時通過無節制的濫用自然資源,來實現剩余價值的最大化;在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動力下,資本家不斷改進生產設備,試圖在競爭中,使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工廠生產設備的不斷改進,造成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使得大量工人被機器所排斥;工人的大量失業,使得商品消費的絕對量受到極大限制,無法完全吸納由于資本驅利性而無限增長的產品生產量。最終,自然資源在大量耗費的同時;包括:工人生產、生活質量的不斷降低,以及市場商品被大量浪費的現實,便一并發生了。舍像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殊性與歷史性,關乎上述商品的“生產一般”而言 ,仍然對我國具有警示作用。
因此,采取低碳經濟發展方式規避上述風險,自然就成為“宜居”重慶的內在要求。
(一)低碳經濟能改善人的物質生產
基于馬克思經濟學傳統,來考察低碳經濟可知:建立在集約化生產方式上的現代工業,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由于技術的提升而被節約;同時,也應技術的提升而被替代。這樣一來,自然資源的代際傳承才成為可能。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引入了政府的宏觀調控。這樣,就實現了企業內部的有組織性與企業外部之間的和諧性相統一,有效避免了由于資本的驅利性而對自然資源的濫用。社會總勞動時間根據市場需要,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勞動部門。這樣,就能克服因產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所帶來了“馬克思就業陷阱”。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的開展:首先,滿足了重慶成為“宜居”城市,在自然資源代際傳承上的內在規定性,從而,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后,又在社會總勞動時間的合理配置下,實現了就業環境的優化。
(二)低碳經濟能優化人的物質生活
同樣,基于馬克思經濟學傳統,可知: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卻是生產的內在規定。上文,論述了低碳經濟對于物質生產領域的要求;同時,該要求自然就決定著現實的物質消費。當然,物質消費對低碳的要求,又推動著生產的綠色演進。伴隨著清潔能源的使用,以及綠色生活理念的推廣?,F實的生活狀態,必然從觀念上引起人們在內心世界的愉悅;內心世界的愉悅作為一種主觀體驗,有能通過群體間的互動,逐漸演化為總體的精神面貌。
綜上所述,在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又規定生產的內部矛盾作用下,重慶成為“宜居”城市,就從人們的精神面貌上,得到了內在規定。
四、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具體構建途徑探討
根據上述邏輯,就“宜居”重慶的構建而言,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之中。并且,本文也已從:人的物質生產與人的物質生活,這兩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因此,關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具體構建途徑探討,也就從上述兩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集約化的生產模式
集約化生產模式,可以通過產業的集聚以及生產技術的改進而實現。根據《資本論》第一卷所論述的:將產品生產流程中的不同部分進行劃分,將其集中在一定的工作范圍進行分工、協作。此時,由于集中使用統一的生產資料,而促進了生產資料的節約。生產技術得到改進,可以實現在生產過程中對于原材料加工過程中的節約。
因此,重慶在建構“宜居”城市時,就需要通過產業政策在關聯產業間,形成有效的分工與協作。同時,在產業布局方面,也應充分考慮產業集聚的內在需要。重慶市擁有諸如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在內的眾多知名院校。由此,可以充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促進產業部門在生產技術方面的改進與優化。最終,實現生產資料的節約。
(二)積極的就業引導
隨著重慶城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必然造成產業資本有機構成的逐步提高。一方面,通過單位勞動力推動更多的機器設備,而實現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馬克思就業陷阱”逐漸顯現。因此,重慶市有關部門應通過“城鄉統籌”試點的契機,大力拓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形成,即,服務業。由馬克思經濟學原理可知:失業所造成消費能力的限制,將極大的影響重慶市居民在觀念上對“宜居”的體驗;并且,消費的限制又作為生產的內在規定性,制約著重慶市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決定著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并從觀念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重慶市在推動集約化生產模式,以及積極的就業引導的結果,也將極大的推進居民在生活質量提升上的努力。然而,只是依賴上述自然的邏輯過程,時間將會漫長。因此,重慶市政府應合理運用公權利,在引導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的方式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小結
在對低碳經濟背景下,構建“宜居”重慶的路徑進行探討,首先應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從現實的經濟環境尋找問題探討的邏輯起點。通過對物質層面邏輯起點的深入分析,才能在觀念上形成重慶市居民“宜居”的主觀體驗。
本文抽象出:物質生產與物質生活,這兩個要素來展開論述?;隈R克思經濟學傳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決定商品的消費;同時,商品消費作為商品生產的內在規定性,而影響生產。在商品生產方面,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提出了:集約化生產模式的構建,以及積極的就業引導的開展。通過這一系列在生產領域的優化,最終就促進了重慶市居民對實現低碳生活的要求。并且,通過重慶市政府,在公權利上對實現上述生活的合理引導,最終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最后,在物質生產與生活領域的和諧發展,便在客觀上形成了“宜居”重慶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在居民觀念上的反映,自然也就形成了“宜居”重慶的主觀體驗。
參考文獻:
[1]趙奕凌.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物流綠色演進的路徑思考[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2]張凱蘭.積累和培育社會資本:宜居城市建設新視角[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2).
(1)低碳設計理念。
低碳設計的主旨即以設計為手段,以節能減排為目的,降低建筑、景觀、家具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溫室效應影響的設計方針。在城市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大都來自城市建筑,比如,我們在建設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10%~15%,在使用建筑過程中,建筑燈具、電器、設備等占40%~50%。所以,低碳設計理念是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中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理念是以后環境設計的必然選擇,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使自己更有社會責任感。
(2)環境藝術理念。
環境藝術(Environment,Art)指的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案構想的綜合計劃。這其中包括環境與設施、空間與裝飾、材料與色彩、采光與布光等。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滿足技能、創造效益和表現有力的藝術形式。生活是設計的基礎,人類的行為影響著設計方向的發展。同時,當某種設計成為時代主流審美觀念的時候,這種設計也可以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活形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環境藝術設計也是一樣,他在一方面促進生態、資源的使用率,同時還折射出時代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
2人的行為模式對環境設計的影響分析
人的行為都是出于對某種事物刺激的反應,而這種刺激可能來自人的自身,如動機、內在需求和內驅力,也可能來自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人類行為有四個來源:生物學、力學、社會結構和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類: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物質形態是構成建筑、景觀等的物質要素,而按照物質要素的不同材質,又可分為許多類型;意識形態是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受到影響的精神因素,這包括、民俗習慣、個人審美、社會道德、制度倫理等。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其設計者因為經過系統的職業訓練和職業偏見,大多都要求使用者的參與,而使用者關心更多的是設備、布置等方面,比如家庭裝修過程中,設計者提供家庭基本的框架結構,墻面、地板、天花板等部分裝飾,而其他非固定因素則由使用者決定,比如家具的使用、軟裝飾的選擇。使用者會根據自身因素選擇個性化的色彩、風格、材料。環境藝術設計的各個要素就好像生物學的生物群體的共生鏈,相互平衡,維系自然的和諧發展,而這種狀態也是我們目前環境藝術設計的最高追求。現代環境藝術的目標就是找出最合理最優質的“人類環境系統”,結合現在的低碳經濟模式,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降低排耗,實現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所以,我們在研究環境藝術的時候,必須對人的行為學有一定了解,從行為學角度分析環境藝術設計的科學程度,指導環境設計實踐,完善各個設計環節。
3低碳經濟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思路
(1)低碳材料的升級更新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物質基礎。
低碳經濟要求我們使用低消耗的建材,低碳建材是指在保證功能性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率,制作過程能耗少、污染小、排放少、使用壽命長,在使用過程中不產生或者少產生有害物,在壽命完結后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這種優質的建筑材料有許多優點:
1)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優化,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材的低碳發展,淘汰傳統材料,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綠色經濟。
2)有利于推進現代化新型建材的產生和發展。
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根據建材行業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模制定了許多調控政策,保證了建材行業向低碳經濟的發展,有效地控制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大了太陽能、風能等新型建材的使用率。
(2)加強低碳設計教育培訓這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
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改革是以低碳設計的理論為基礎,低碳設計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具備低碳意識、低碳設計理念和低碳生活價值觀,這樣就能在教學中督促學生深刻、全面地認識低碳設計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式上要以低碳設計教育理念為先。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主席格雷•漢姆認為,低碳教育在每個學生的課程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關注并積極參與到低碳實踐中來。
(3)注重低碳設計的實踐是保證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實踐基礎。
在實踐過程中,有幾個制約低碳環境設計的關鍵因素:
1)能否正確評估環境因素,在環境開發與規劃過程中,我們第一要考慮的就是環境設計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以此提供優秀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
在盡可能的前提下,加大對硬紙板、紙張、木料、玻璃等的利用率。在設計的初級階段到設計作品的完成,不光是設計者、包括施工人員、技術開發人員都要重視環境因素。
2)合理利用低碳技術,在保證建筑設計功能性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環境空間,有效減輕空間、環境的負擔。
比如在設計中使用低碳生態水泥,這種水泥是由城市垃圾焚燒后制成的,這就減輕了城市垃圾處理的負擔,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太陽能、風能資源的利用、室內低碳地板等。通過科學合理的組合,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統一的目的。
3)制定低碳標準,地球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包括水資源、森林、動物等,不可再生資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所以在開發設計的過程中,要想可持續發展,我們就應該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以節制和保護。同時對于可再生資源也要制定相應的使用標準。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行政部門應該倡導低碳理念并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低碳環境藝術設計的變革。
4結束語
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傳統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對資源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其主體思想是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降低單位產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經濟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經濟發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特點使其成為了易于采取低碳營銷管理的產業領域,有助于引導旅游景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從而引導社會和旅游消費者建立更加環保低碳的生活消費理念,從而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做出貢獻,同時也有利于調整和優化旅游經濟的結構。低碳經濟對于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作用和意義客觀上要求在其在發展低碳經濟中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點的低碳營銷管理模式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其總體發展戰略和規劃布局,必須立足于打造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來為低碳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旅游景點自身也要加強內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費者的低碳營銷宣傳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貫徹實施,旅游經濟走在了低碳經濟發展的前列,諸多旅游景點發展模式得到了低碳發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產值中單位產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畢竟旅游景點發展低碳經濟的時間起步相對較晚,歸納總結起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由于缺乏對于旅游景點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和布局的全面解讀,使得旅游景點低碳經濟導向的營銷管理對于其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貢獻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層次的旅游景點發展戰略上的確認,使得其低碳化營銷管理的相關機制沒有確定下來;第二,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由于缺乏對于旅游景點如何設計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解決方案,使得低碳經濟營銷管理的思維模式得不到堅實的業務支撐,打造循環經濟雖然已經成為了不少旅游景點的共識,但其落實下來還存在較大困難;第三,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景點營銷管理中由于缺乏對于旅游景點管理企業自身內部低碳化營銷管理的具體部署,使得內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時面向旅游消費者的低碳營銷宣傳教育力度不夠,措施不夠得力。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建議和對策研究
根據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及其對于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作用意義和相應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點低碳經濟營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結合低碳經濟相關理論和要求特別是對我國旅游景點發展低碳經濟營銷管理案例的綜合分析研究,從下面幾個方面提出加強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點營銷管理的具體建議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點低碳化營銷管理中應該加大從旅游景點自身發展戰略規劃和布局的宏觀思維出發,以此來制定滿足其戰略發展實施需求的低碳經濟營銷管理模式,并在相關機制上確立其相應的資源和資金投入。旅游景點進行低碳營銷管理模式探索,服從和服務于其戰略發展的需要是一個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時也必須指出,低碳經濟模式和取向能夠顯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點的盈利模式和運作機制,并為其向高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奠定長遠發展機制;第二,旅游景點低碳化營銷管理中應該朝著建立循環經濟的目標進行,以此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旅游景點中循環經濟的發展應該面向旅游景點業務的全方位環節,特別是對于一些核心價值創造環節和價值增值環節的循環式改造將會大大地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務產出水平,另外對于開拓新的旅游營銷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著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點低碳化營銷管理中應該優化旅游景點管理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和相關管理流程,降低內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費者向其宣傳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費理念的基礎上增強其低碳旅游環保消費模式的形成,從而最終實現旅游景點的低碳化營銷管理的運作,這種產業鏈條的聯動是旅游景點低碳生態模式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低碳經濟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全球碳排放激增,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引發臺風、局地暴雨、高溫熱浪、低溫冷害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發生,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演變成為綜合性的發展問題。為了應對氣候變暖,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含量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作為發展中的中國,構建一個多維度的低碳經濟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來度量實現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尋找存在的差距及對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特點規律:
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的提法,最早見諸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目前,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還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人們對它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為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筆者認為,還得從中國實際出發,給出一個較切實可行的名詞解釋。
所謂“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國際社會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發展方式和經濟形態,它是一種“四低三高”經濟發展模式,即以低能源消費,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含量和高的碳生產力,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產、消費、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2、低碳經濟的特點和規律
低碳經濟不是“減排經濟”、“零碳經濟”,也不是”低效經濟”、“低速經濟”,更不是“道德經濟”。發展低碳經濟不等于摒棄傳統行業和產業。從宏觀角度分析,“低碳經濟”存在一定的特點和規律,這些可為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有啟發作用。
(1)碳排放與經濟發展
專家研究發現,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微妙的聯系,而能源在其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使得所有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能源消費量劇增,同時還伴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上升。以發展中國家為例,1970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37倍,能源消費總量增長8.06倍,碳排放量增長7.50倍。
圖1 1970-2007年期間中國的GDP、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量
數據來源:《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
通過考察2008年8月到2009年12月這一段時間內的國際能源價格、碳交易價格以及我國的總體經濟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三者之間的聯系。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般來說,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消耗的上升,而能耗的上升又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同時,碳排放量的增加又會導致購買碳指標的需求上升,同時碳價也會上漲,減排成本增加。
圖2 國際能源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網站,Bluenext交易所網站
圖3 國際碳市場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網站,Bluenext交易所網站
圖4 國家統計局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先行指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對于少數發達國家來說,由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人口密度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成功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能源消耗、碳排放這三者之間相關度的削弱。
(2)低碳經濟和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其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我國目前正處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時期,屬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A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 “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
“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加上煤價低廉,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也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 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 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
發展低碳經濟是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進程。為了度量我們在實現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尋找存在的差距及對策,需要建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多維度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二、 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構建
1、構建原則
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不是一些指標的簡單堆積和隨意組合,而是根據某些原則建立起來能客觀評價與反映低碳經濟發展程度的總體特征的指標集合。因此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即要遵循構建指標體系的一般原則,又要根據影響低碳經濟的主要影響因子來確定。具體構建原則:
①科學性和實用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要符合低碳經濟的客觀規律和要求,既要從認識低碳經濟的性質、特點出發,又能對發展現狀進行評價,為科學發展決策提供客觀依據。這是最基本的出發點。
②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用系統的觀點對低碳產出、消費、資源、政策等指標的構成要素進行客觀描述。確定各方面具體指標時,必須依據一定的邏輯規則,體現出合理的結構層次。要將各子系統有機結合,并在系統的不同層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標 ,以有利于進行控制。
③全面性和主導性原則。一套指標體系不可能涵蓋所有碳指標,但必須全面反映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高碳排放的主要問題。因此,選取指標時需選擇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標。
④可測性和可比性原則。評價指標要盡可能地量化,但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規定性和質的規定性 ,對于一些在目前認識水平下難以量化且意義重大的指標 ,可以用定性指標來描述。定性指標應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與之相對應,且這些指標的計算方法應當簡單明確,計算所需數據應比較容易獲得。
⑤ 時空耦合原則。評價體系的研究總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低碳經濟形態是一個動態的時空耦合過程 ,指標體系既要反映經濟發展的現狀,又要反映其動態變化性;既要從時間序列又要從空間序列來評價和判定。
⑥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三種原則相結合,重點是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盡可能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2、 評價指標的選取方法和指標內容
根據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采取縱橫向比較方法,即橫向比較各國或經濟體離低碳經濟目標有多遠,縱向比較各國或經濟體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努力程度??蓮牡吞籍a出、消費、資源、政策四個維度來建立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①低碳產出指標:
碳生產力被認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標,并且,這一指標將能源消耗導致的碳排放與GDP產出直接聯系在一起,能夠直觀地反映社會經濟整體碳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能夠衡量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的低碳技術的綜合水平。
根據我國2005年相關數據,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油、氣、水電的比重分別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1億噸,其中約50%來自能源加工轉換部門(主要是電力),約35%來自終端工業部門,約15%來自交通、農業、服務業與居民生活。還有數據表明,建筑業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27%--30%。因此在評價時還要選取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重點行業單位關鍵產品的單位能耗指標。
碳生產力:指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出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碳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用更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產生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單位能耗指標:如噸鋼綜合能耗、水泥綜合能耗、火電供電煤耗等。
低碳消費指標:
碳消費水平旨在從消費側來衡量一國(或經濟體)人均碳需求和碳排放水平。盡管消費模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均消費的碳排放”可作為一個綜合性指標來界定消費模式對碳排放的影響。這一指標可以根據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即最終消費率)與單位經濟總量的含碳強度(即單位GDP碳排放)等相關指標來推算??紤]到居民(包括政府和家庭部門)的最終消費支出中,既包括本國(本地)生產的產品與服務,也包括其他國家(地區)進口的產品與服務,這里以人均碳排放水平代替人均消費碳排放水平。
低碳資源指標:
碳資源稟賦及利用水平,主要關注一國(或經濟體)的能源結構、零碳排放能源和代表碳匯水平的森林覆蓋率情況,包含三個核心指標,即零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森林覆蓋率和單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其中,水力資源、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屬于零碳排放的資源,以及對于全球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有積極貢獻的森林覆蓋率,是一國實現低碳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④低碳政策指標:
從經濟學角度看低碳經濟屬正外部活動,需要國家從稅收、技術、管理等政策方面來引導,從制度環境的配套與政策工具來推動。是否具有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是否建立碳排放統監測、統計和監管體系,公眾的低碳經濟意識如何,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情況,以及是否具有非商品能源的激勵措施和力度等,可以反映一個國家低碳經濟轉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可歸納為下表:
4、 低碳經濟的評價方法
① 統計指標的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
在建立的評價指標中,由于各指標的產生方法不同,量綱不同,不能進行簡單的綜合運算,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有些指標是正向指標,有些是逆向指標,同時各個指標之間的量綱不同,如果直接運用這些指標對低碳經濟進行評價就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指標進行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
② 指標權數的確定
評價指標的權重是對各個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相對重要性的數量表示,權重確定的科學合理與否對綜合評價結果和評價工作質量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權數的確定過程是綜合評價過程中的核心環節。由于各評價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據各指標對目標層的影響程度賦予其權重。通常可采用德爾斐法(Delphi),通過多方相關咨詢專家意見,確定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
③ 指標值的綜合合成方法
常用的有:線性加權綜合法、非線形加權綜合法、增益型線形加權綜合法、理想點法等,筆者認為采用線性加權綜合法即可。線性加權綜合法(也叫“加法”合成法),指應用線性模型Y=∑wjxj來進行綜合評價的。其中Y為系統的綜合評價值(表示發展程度),wj為與指標xj相應的權重系數。
④ 結果判斷
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碳排放資料的基礎上,咨詢專家,建立起低碳經濟評價等級標準。根據指標值綜合合成方法計算出Y值。再與評價等級標準相比較,判斷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
結束語
作為一種新經濟發展模式,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推動下低碳經濟是一個逐漸優化的過程。目前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如對低碳經濟認識有待提高、相關統計資料和計量手段嚴重欠缺等,需要加強統計的方法和標準的統一,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完善碳排放量的統計、監測、考核,以便為國家為碳減排的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發揮正確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付允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3
2、梁燕君. 淺析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 , 《論文天下》 2010-05
3、潘家華、莊貴陽等.構建低碳經濟的衡量指標體系,《浙江日報》2010-06-04
4、北京工業循環經濟服務平臺. 低碳經濟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ttp://省略/control/ 2010-01-11
5、畢軍.發展低碳經濟不只是減少碳排放news.nju.省略/show.php?id=10575 2009-12-17
6、陳喬第編輯.發展低碳經濟須澄清十大誤區《新華網》 2009-09-08
作者簡介:
關鍵詞: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辯證關系;綠色經濟
一、生態文明提出背景
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理論,它是我黨在分析我國基本國情、戰略需求和我國現代化發展路徑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新的戰略目標。并且隨著黨的十勝利召開,會議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進行集中論述??梢妵以絹碓街匾暽鷳B文明的建設。在“十三五”規劃時提出五個新的發展理念,而且近年來我國始終強調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保定市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其工業結構以加工制造業為主,門類齊全。在農業方面,保定市資源豐富,農副產品種類豐富,其總體產量很高。從地理位置上說保定市地處京津冀核心,因此其發展速度對整個京津冀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近年來保定的霧霾天氣在一年中的天數居高不下,企業排污、浪費等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本文通過清楚呈現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進而為保定市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一)經濟發展的內涵
的綠色發展理念是把生態理論與現今時期發展特點相結合,又加入了東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發展理念。這一發展理念是全新發展理念,即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其中在這里著重強調兩點:一是綠色經濟理念。它是指建立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礎上而創造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人類獲得更多福利、社會更加公平。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同樣一切經濟活動都要做到利于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健康發展。其二,環保要經濟。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而獲得經濟效益,普及維系生態健康也是經濟的增長點的觀念。我們要樹立牢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實施同志提出的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基本方針,要堅持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二是綠色社會發展理念。綠色也就意味著經濟與生態的協調循環發展,同樣也指人類和大自然和平相處?!笆濉逼陂g的城鎮化要著力推進發展的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節約一系列的能源、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盡量不去損害大自然,有效推進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綠色社會會成為一個時代的航標,引領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黨的十強調建設美麗中國,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把它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共同組成我國“五位一體”的新型戰略目標,走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由四個層次有機構成:生態物質文明、生態精神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第一,生態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載體,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之上的。生態物質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必須維護好生態環境、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二,生態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必須形成和樹立先進的生態理念。其次,弘揚和宣傳生態道德觀念。最后,使人們的行為發生改變。第三,生態制度文明建設。它的重要性在于為有益于生態的行為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及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系統,從而解決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保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相互協調,使得人民的生活富裕幸福。第四,生態行為文明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與觀念的層面,更應該上升到一種社會行為實踐層面。
(三)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相互對立,表現為:從中國近十幾年經濟發展的情況可以看出工業化進程和生態文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認為兩者不可共存,只能實現一方面的發展,無法在保證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兩者的和諧共生。一方面,在初期為了將經濟發展上去,提高國家競爭力,將發展當作一切的根本出路,就出現了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特征的粗放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但卻忽視了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為特征的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另一方面,近年來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空前破壞,工業化就必須為生態文明做出讓步,優先集中精力發展生態,直接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而忽略了當前中國的發展程度還需要工業化發展的輔助,為其提供物質基礎。兩者相互聯系、相互統一。表現為:一方面,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核心,顯然易見,經濟的發展也不能獨立于生態環境而存在。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的建設同樣也依賴于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經濟的發展為其提供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從而建立新型的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只有經濟得到發展,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總之,經濟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的辯證統一關系。目前,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也相應提高,我們開始越來越注重協調發展,所以,我們應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進行經濟活動,那么經濟的增長才會又好又快。所以,環境與發展問題解決的首要關鍵就是充分了解其癥結在于利益沖突,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也需要處理好人類自身的利益關系。
三、如何有效促進保定市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我們既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切實解決好貧富不均、社會公平等一系列社會發展問題,又要維護生態平衡,切實解決好生態問題,讓人們都能獲得幸福感。
(一)以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保定應使第一產業綠色增長。第一產業一直以來都肩負著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它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物質保證,也是我們“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基礎??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一方面,對于發展方式的方面,應該大力推進生態涵養型和循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節約能源和環境資源。其次,全力提高農業和林業的生產效率,培育高效、穩定的新品種,同時推廣綠色農業生態產品。最后,提高研發和科技創新水平,研究和開發先進的農機裝備。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因地制宜,推廣保護性耕作,采取節水、省肥的能源種植模式,使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得到體現,加強對農業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這就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減小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提高了勞動生產利用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進一步有利于激發了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更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另一方面,對于第二產業保定應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和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可以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達到雙贏。一方面它全面提高了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這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這些技術的實現使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自然資源得到了節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更加融洽,更有利于促進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使得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可以順利有效開展。
(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促進經濟的發展
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進轉型升級,不斷壯大綠色生態產業,著力體現在農業和旅游業。對于農業來說,應發展綠色農業,夯實產業轉型基礎??梢詮娜矫鎭砜紤]:第一,實現以現代科學技術作支撐的綠色農業的發展。要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盡早實現主要農作物的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建立以高效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為目標的服務組織,著力降低防治病蟲害;高效利用畜禽糞污做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秸稈還田及秸稈的有效利用。第二,實現以市場機制作牽引的綠色農業。培育農產品品牌,為產品貼上生態標簽,這樣消費者為綠色生產付費也同樣愿意為信得過的品牌產品付費。等到建立了品牌,就能增強購買意愿。還要相應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業合作社,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風險。第三,加強政府的引導。要實現發展道路的轉型,即從依靠資源消耗轉向資源節約、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這就需要政府去引導。制定一系列的規范和標準。如: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污染監測及治理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對于旅游業來說應發展綠色旅游,加快產業轉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要想的是資源的問題。旅游業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從教育年輕人抓起,應該讓他們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態旅游的觀念,我們應該堅持傳承與發展并重的原則。第二,應該考慮規劃。無論旅游業如何發展或者說對經濟帶來了多大的利益也要堅持“用地”底線的原則。即旅游業要堅持走慢而美的路線,要堅守的是生態型、休閑型、鄉村型的旅游。并且應該注意所有的與交通運輸相關的車輛和設備都是低碳的,在建設旅游業的基礎設施時,使用低碳的建筑材料等,以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第三,不可忽視的應該是創新。需要我們用善于經營的思維去發展。要延續保定市各個地區的自然延伸,應該以善意設計與經營為項目主張,營造優越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可云.生態文明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D].北京大學,2014.
[2]沈滿洪,程華.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M].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2.
[3]顏曉麗.保定兩會[R]河北新聞網,2016.
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導致了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不斷增加,使全球氣侯變暖。使用化石燃料這種高碳能源是產生這種生態環境災難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態系統自凈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億噸,全世界每年約剩下200多億噸殘留在大氣層中,使地球生態系統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氣候將更為反復無常,氣象災害范圍更大、更頻繁和更嚴重,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控制大氣中CO2濃度增加,緩解全球氣侯變暖,是現代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當今山東省的經濟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為主體,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一般為80%左右。這種典型的碳基能源經濟,使山東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強度相對較高,節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由此,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推動山東省經濟發展由高碳能源經濟向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的根本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低代價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戰略選擇。
一、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的面臨的挑戰
國內外對碳排放量的計算一般采用日本學者茅陽一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恒等式通過一種簡單的數學公式將經濟、政策和人口等因子與人類活動產生的CO2建立起聯系,具體可以表述如下:CO2=(CO2/PE)×(PE/GDP)×(GDP/POP)×POP。
在這里,CO2、PE、GDP和POP分別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國內人口總量。其中,CO2/ PE、PE/ GDP、GDP/ POP 又可以分別被稱為能源結構碳強度、單位GDP 能源強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根據以上公式四個影響碳排放量的變數為:能源結構因素、單位GDP能源強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總人口。山東省在發展低碳經濟時所面臨的挑戰也和這四個方面息息相關:
1.能源結構不合理制約了山東低碳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指能源總生產量或總消費量中各類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能源結構分為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山東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據統計,2006年山東一次能源消費量是28158.5萬噸標準煤,其中消耗原煤有22442.3萬噸標準煤,占79.7%。2007年,全省共消費原煤24000萬噸;到了2008年,全省煤炭消耗量就增加到27000萬噸,煤炭年消耗量大幅度遞增。山東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石油、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在20%左右,所占比例和增長率均低于現在國家平均水平,而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則更少。計算表明,單位標準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等標量石油排放的1.23倍,是等標量天然氣排放的1.75倍。以煤為主的消費結構是山東發展低碳經濟的最主要挑戰。
2.單位產值能耗大限制了山東低碳經濟的發展。單位GDP能源強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部門或行業單位產值一定時間內消耗的能源量,單位一般為:噸標煤/萬元。可以體現能源的經濟效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強度,通常以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耗能量來表示。2007年,山東工業能耗為23082萬噸標準煤,比2002年增長98.7%,年均增長14.7%;占全省能耗總量的80.8%,比全國工業能耗比重高4.7個百分點;占全國工業能耗的11.7%,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山東能源消費的對外依存度加快上升。2007年,山東能耗總量是能源生產總量的2.0倍,能源消費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48.8%,比2002年提高39.4個百分點。其中,煤炭凈調入17368萬噸,對外依存度升至54.8%,提高37.7個百分點;原油由凈調出變為凈調入1290萬噸,對外依存度為31.7%。
3.經濟增長速度快使得碳排放量增加,抑制了山東低碳經濟的發展。能源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增長需能源作動力。在一定技術發展水平上,經濟規模越大,能源需求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高。經濟規模增長,導致經濟活動副產品(碳排放)增加。山東省人均GDP不斷增長,從1988年的1395元增長到2008年的33083元,增長了23.7倍。但山東的GDP增長是靠高耗能行業來支撐拉動的。2006年山東水泥、化肥產量都位居全國第一,鋼鐵產量位居全國第三,火力發電位居全國第二,全省耗煤量以每年2000至3000萬噸遞增,2007年山東省耗煤2.4億噸,2008年耗煤2.7億噸,生產了全國5%的產量,卻消耗了全國總產量10%的煤。
4.人口基數大且質量較低使得山東低碳經濟發展壓力大。人口增長對溫室氣體排放產生影響存在兩種方式,一是較多的人口對能源需求會越來越多,因此能源消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越來越多;二是快速的人口增長導致了森林破壞,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等,這些都導致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形式和內容更加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也增加了碳排放量。人口因素在CO2 排放貢獻中,始終占據一定的份額(累計約14%),山東省人口基數大,2008年總人口為9392萬人。是僅次于河南的第二大省,人口基數大的同時人口密度值也位居全國前列,2008年人口密度為599人平方公里,在人口質量方面2008年,山東省每萬人6歲以上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人才547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70人/萬人)。人口越多排出的二氧化碳越多。
以上四個是根據Kaya碳排放恒等式得出的山東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除此之外,山東省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不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
5.以重化工為支柱的高耗能產業結構造成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大,使得山東發展低碳經濟的阻礙大。山東工業結構重型化特征以及傳統高能耗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較大,造成山東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大。在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碳排放的貢獻小,而第二產業對碳排放的貢獻大。山東省的產業結構2008年第一、二、三產業占產業中的比例分別為:9.6%、57%、33.4%,第二產業比重偏高。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量潛在總值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值的50%左右,能源消費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0%左右。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30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2立方米,僅相當全國人均水平的1/6,居全國各省倒數第三位;對礦產資源的過度消耗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的產生。2008年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17.70億噸,工業廢氣排放量33505億標立方米,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索取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道斷流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的出現,使得生態碳匯能力降低。挑戰和機遇并存,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在遇到挑戰的同時也有機遇。
二、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
國際研究表明,實現碳減排有三種途徑:一是改變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節能減排;三是回收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隔離,即碳的捕捉封存。山東省在前兩個方面都具有比較好的條件。
1.山東省新能源資源稟賦豐富,發展低碳經濟的產業基礎初步具備。豐富多彩的新能源賦存是山東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基礎。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山東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3121公里,海洋能資源豐富。山東擁有雄厚的風能資源,據測算,山東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一位,且山東電網消化能力較強,風電本地化消納條件良好。山東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為生物質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山東省17市皆有地熱資源賦存,熱能資源量相當于1236.64億噸標準煤,地熱資源儲量僅次于天然氣資源儲量,大多分布在魯西和魯西北平原區。清潔能源的合理開發并轉化為新能源產業是合理展開能源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山東省新能源產業呈現出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2008年,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生產總值突破30億元,擁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企業百余家。風電產業、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核電設備制造和生物質能產業等新能源產業不斷成長。目前,風電是山東發展最快的新能源產業。截止到2010年2月,全省已經投運風電場共24個,裝機容量約為101萬千瓦。另外,山東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優勢明顯。2009年,山東省太陽能熱水器生產產量超過400萬臺,面積有1300萬平方米,其比重達到國內總產量的30%左右,居全國第一位。其中,僅皇明、力諾和桑樂三家企業太陽能熱水器產量就達到880萬平方米,占山東總產量的67.7%,占全國總產量的21%左右。除此之外,山東在生物質能、核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新能源開發方面也成果顯著。山東的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已走在全國前列。據統計,截止2009年底,山東已投運生物質能發電項目25個,裝機容量達42.5萬千瓦。山東省17市均有地熱資源,地熱能資源量相當于1236.64億噸標準煤。目前,山東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應用于洗浴、供暖、游泳和水產養殖等領域。2009年動工的海陽核電項目采用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側萘?臺125萬千瓦的AP1000核電機組全部投運后,將以其“零”排放的優勢,每年比同類裝機規?;痣姀S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多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15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12萬噸。2010年5月17日,榮成市成為山東首個低碳經濟示范城市。低碳經濟示范城市的確立以及山東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技實力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山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強力推行下近年來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山東省委省政府把節能減排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確定了到“十一五”末萬元GDP能耗降低22%左右、SO2排放量削減20%、CO2排放量削減18%的任務目標,節能減排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山東省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46%;省重點考核的千戶企業49項單位能耗指標同比下降的占91.8%,節能334萬噸標準煤;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3763萬噸;建成水污染治理項目408個,形成CO2削減能力4.4萬噸;燃煤電廠現役機組建設脫硫的裝機容量達到6377MW;SO2、CO2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2.1%和1.6%,實現了兩項指標的“雙下降”。今年我省建筑節能的三項重點工作是: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達到95%以上;年內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800萬平方米,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十一五”期間1900萬平方米的改造任務;太陽能光熱系統建筑一體化應用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
【關鍵詞】低碳經濟;建筑裝飾設計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內涵
“低碳經濟”,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內涵:(1)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基于無約束的碳密集能源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而言的。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降低單位能源消費量的碳排放量;(2)低碳經濟是相對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對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促進經濟增長與由能源消費引發的碳排放“脫鉤”,實現經濟與碳排放錯位增長;(3)低碳經濟是相對于人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種為解決人為碳通量增加引發的地球生態圈碳失衡而實施的人類自救行為。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改變人們的高碳消費傾向和碳偏好,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減緩碳足跡,實現低碳生存。
二、我國建筑裝飾設計行業現狀
我國擁有超過13億的人口,所以建筑裝飾材料花費量很大,加之建筑裝飾材料主要以二次或者多次加工為主,由此造成該行業能源耗費巨大。對此,我國“非低碳”建筑裝飾設計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此外,“低碳化”設計理念在我國興起的時間不長,部分工作人員對其缺乏充分的了解,使其發展速度受到阻礙。因此,我國建筑裝飾設計行業現狀表現可以劃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設計單位過于追求利益,抵制“低碳化”設計理念。在我國建筑裝飾行業中,單位利潤往往直接受到建筑物裝修成本影響,由此導致裝飾設計單位受到利益影響,在設計過程中,主要開展造型復雜和材料花費大的設計,忽視“低碳化”設計理念,使其發展速度受到制約,而想要實現全行業的“低碳化”設計目標更是難上加難。第二,不少建筑物設計主要以造型復雜與耗費大量裝飾材料為主,在理念上和“低碳化”發展方向相反。第三,接受“低碳化”設計理念的人數較少。因為很多低碳裝飾材料需要大量的資金與先進技術,從而造成其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傳統裝飾材料價格,因而其在市場上受歡迎程度不高。
三、怎樣實現建筑裝飾設計行業的低碳化
1、秉承輕裝修重裝飾的低碳設計理念
當前,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人們在欣然接受著物質文明所提供的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環境惡化帶來的各種傷害。為了能改善這種矛盾的狀況,人們開始尋求解決的辦法。低碳設計應運而生,本質理念,就是崇尚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建筑裝飾設計中遵循重裝飾輕裝修的原則,在某一程度上也正體現了這一理念。當前所提出來的輕裝修重裝飾,是相對于早期人們對室內空間的大興土木、豪華裝修而言的。低碳經濟理念提倡,在滿足使用功能和舒適度的前提下,室內設計應該更加重視文化內涵的體現,因此,設計方案中以大量靈活性的裝飾手法為主,而減少相對高能耗的裝修活動,在設計方案中依托原有的建筑結構,不到必要的情況下,盡量避免拆除墻體,避免過多使用繁瑣復雜且不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造型設計等等。這樣,既能節約資源、避免浪費,又可以營造出舒適溫馨的生活空間。
2、選擇“低碳化”裝飾材料
建筑裝飾設計方案的實施深受裝飾材料的影響,裝飾材料不僅屬于裝飾工程的基礎,還屬于將設計人員觀念完全體現出來的載體。由此,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在充分考慮材料美觀與耐用的同時,還要考慮其是否屬于環保材料,即在實際應用時該材料會不會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與環境。根據相關的研究可以知道,室內環境污染現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裝飾時使用的材料含有有害物質,能夠形成放射性污染,進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埋下安全隱患。但是,如果設計人員使用質量滿足國家環保要求的材料,不僅可以降低能源耗費量,同時還能夠保護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使用有效的施工模式
建筑裝飾施工時,可以選擇使用“工廠化生產標準模塊以及現場集成安裝”新穎的施工模式,該模式在內容上主要指,在家具以及部分裝飾成品和半成品的安裝過程中,如果工廠可以獨自生產的就由其進行生產,緊接著在現場開展直接的組裝工作。應用上述施工模式在盡量避免施工場地各種工種出現交叉污染的同時,還可以合理地對施工場地制造的噪音進行有效的控制。另外,該模式還可以降低材料耗費,使工地的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進而減少施工需要花費的時間。
4、對工作人員進行低碳管理
施工者對于技術的實施影響重大,建筑裝飾節能技術的實行,關鍵在于施工管理者提供的幫助,由此可以知道低碳管理的具體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管理者綜合素質的影響。施工者屬于施工單位主體,其應該全面認識到開展低碳管理可以取得的利益,以及進行施工低碳管理工作能夠給社會以及環境帶來的有利影響。
5、把低碳設計理念體現在細節上
建筑裝飾設計工程想要進行能源消耗轉型(從能源耗費高改變為能源耗費低),關鍵在于將低碳理念運用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在開展設計時,需要掌握一定的低碳環保知識并且將其運用在設計方案中。另外,由于用戶屬于是否對房子進行低碳裝飾的直接決定者,對此設計人員應該具備對用戶進行低碳型裝飾理念貫注的能力,使用戶可以接受低碳環保建筑物,并且使其對房子的要求與設計方案相互符合。
四、低碳經濟下室內材料設計原則
裝飾材料是室內裝飾設計的物質基礎,室內裝飾工程的總體裝飾效果、裝飾工程的功能體現,都是運用裝飾材料本身的質感、造型、圖案、色彩、功能等體現出來。
1、節約資源,減少對緊缺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消耗
如木材。木材是國民生產重要物資,而我國又是森林資源較為匱乏的國家,因此,應該盡量減少木材資源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使用,設計方案中要提倡使用人造板,如細木工板,高密度纖維板等人造板材;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拆墻及補墻,減少不必要的頂棚造型設計,以減少對材料的浪費。
2、提倡使用新型節能材料
按照低碳經濟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來減少高碳能源消耗,而科技的發展進步,也為室內裝飾設計實現低碳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盡量使用多功能、復合性材料及具有可循環再生利用性的材料
復合材料具有單一材料無法滿足的使用功能,除具備基本性能之外,復合材料還兼有綠色健康、節能省耗、適宜舒適等多樣,是低碳排放的首選材料,雖然目前這類材料價格略高,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工藝水平的提高,其生產成本將逐漸降低; 選擇可循環再生利用的材料,是實現低碳減排的另一個有效途徑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設計人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樹立低碳經濟意識并將其貫徹在設計過程中,進而設計出既環保又實用的建筑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