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旅游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重慶401520)
[摘要]國內外學術界和有關組織基于各自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的側重點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做了多種詮釋,本文根據生態旅游產生的背景及國內外各學者和組織提出的觀點進行評析,從而讓我們更清晰的明確什么是生態旅游。
[
關鍵詞 ]生態旅游;概念;評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83
1生態旅游產生背景
1.1現代人對優良環境的渴望
人類從原始氏族社會至今,已經走過蒙昧生態和征服生態兩個階段,現在正進入第三個階段——生態時代。在生態發展的蒙昧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系統內部同質和諧的關系,生態與經濟尚處于一種低水平的依賴和協調狀態。在生態發展的征服時代,人們改變了過去那種完全依賴自然的狀態,在人與自然對立的基礎上,建立了野蠻掠奪自然資源,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現代文明,從而導致生態危機的掠奪性開發模式,其結果是導致人類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森林銳減、水土流失加重、荒漠化面積擴大、溫室效應加劇、垃圾成災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嚴重困擾著人類,并直接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被環境問題困擾著的人們,特別向往優良的環境,他們逐步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巨大影響及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開始探索實現人與自然共存、經濟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這種思想的產生,標志著人類進入第三個時代——生態時代。目前,對“可持續發展”達成的共識為:可持續發展系指滿足當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它強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希望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環境,不對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予以鼓勵,對環境不利的經濟活動應予以拋棄,它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十分明智的戰略選擇,是當今和未來人類行為的指南。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可謂是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一個里程碑。在這次大會上,各國政府均對保護環境做出了承諾。世界觀光理事會、世界旅游組織和地球理事會等機構制定的《關于世界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正是代表世界旅游業向人類做出的保護環境的承諾和其長期的奮斗目標。
1.2現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旅游業異軍突起,目前已進入空前繁榮階段,成為國際貿易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這種繁榮也帶來了消極的負面影響,如對旅游活動的粗放式管理,導致了旅游設施建設的病態膨脹,往往破壞景觀和自然環境;對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甚至掠奪式開發,損害了旅游環境質量的生命力和多樣性;旅游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如污水、固體廢棄物、汽車產生的噪聲等對旅游環境、旅游地居民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等,嚴重威脅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于是,人們開始尋求一條使旅游業發展和環境改善相協調的旅游發展道路。
為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游組織于1995年4月在西班牙蘭沙羅特召開了可持續旅游世界發展會議。會議制定并通過的兩個文件《可持續旅游發展》《可持續旅游發展行動計劃》中,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作了許多重要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①旅游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上,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道德規范;②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③可持續旅游的目標就是在滿足當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時,又不破壞后代人滿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
在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許多人希望返璞歸真,到靜謐、幽美、潔凈、開闊的環境中感悟自然,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隨著旅游者的漸趨成熟,他們開始逐漸放棄老一套的旅游方式,追求特殊的帶有刺激性的特種旅游,這無疑給傳統的旅游業帶來挑戰,同時也為其他形式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生態旅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它既滿足了人類回歸自然、追求新的旅游方式的需求,又為旅游業發展和環境改善相協調提供了可能,因而成為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國內外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及分類
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往往會形成不同概念,一直以來,基于各自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的側重點,國內外學術界和有關組織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做了多種詮釋。綜觀各種概念并歸納起來,根據定義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2.1保護中心論
保護中心論的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觀光旅游+保護,或者說生態旅游等于可持續發展旅游,其核心內容是強調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主張實施生態旅游就是要強調保護,要求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應保護好旅游資源、保護好自然環境、保護好文化。
2.1.1國外代表定義
國外屬于保護中心論的代表性定義如:加拿大環境咨詢委員會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做出貢獻的、同時尊重當地完整性的、富有啟迪意義的自然旅游體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認為,生態旅游是受到保護的自然區域的旅游,它是一種通過保護自然資源來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英國皇家理學會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在欣賞世界上多種多樣的自然生物及人類文化的同時不對它們產生破壞的旅行。
2.1.2國內代表定義
國內屬于保護中心論的代表性定義如:楊文杰[1]認為,生態旅游本義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合理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推出生態旅游產品,以豐富拓展我國的旅游種類和市場。盧云亭和王建軍[2]認為,生態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資源供人們觀賞的同時,又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的一種活動。陳佐忠和王艷芬[3]認為,生態旅游=感受與享受自然+認識與研究自然+保護和發展自然,生態旅游一般以自然保護區為觀光對象。牛亞菲[4]認為,生態旅游包含兩個基本內容: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是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開發方式。
2.2居民利益論
居民利益論的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觀光旅游+保護+提高社區居民收入。其核心內容是增加當地居民收入。該觀點主張生態旅游應在保護的基礎上開展,而且旅游組織者和旅游者有義務為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而做出應有的貢獻。
2.2.1國外代表定義
國外屬于居民利益論的代表性定義如:國際生態旅游學會(Ecotourism Society)認為,生態旅游是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Boo Elizabeth[5]認為,生態旅游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游。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把生態旅游定義為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教育,使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和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
2.2.2國內代表定義
國內屬于居民利益論的代表性定義如:郭岱宜[6]認為,生態旅游除了是一種提供自然游憩體驗的環境責任型旅游之外,也負有繁榮地方經濟、提升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同時尊重與維護當地部落傳統文化之完整性的重要功能。高曄[7]轉述,生態旅游是對保護環境及維護當地居民爭取安逸生活承擔義務的旅游活動。丁云鵬[8]認為,生態旅游最重要的是保護當地生態系統和社會文化的完整,并教育游客如何欣賞和尊重自然,在正確的管理和控制下,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一屆旅游與環境世界大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是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的文化特色為目標,通過保護區籌集資金,為地方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教育環境等方式而有助于自然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自然旅游。
2.3回歸自然論
回歸自然論的生態旅游觀點認為,生態旅游=大自然旅游。其核心內容是回歸大自然,只要旅游者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就屬于生態旅游的范疇。
2.3.1國外代表定義
國外屬于回歸自然論的代表性定義如:世界旅游組織中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以生態為基礎的旅游,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強調組織小規模旅游團(者)參觀自然保護區,或具有傳統文化吸引力的地方。澳大利亞國際生態旅游研究中心認為,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的旅游、可持續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和環境教育旅游的交疊部分。
2.3.2國內代表定義
國內屬于回歸自然論的代表性定義如:王獻溥[9]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自然、接受環境教育和受到持續管理的旅行活動。劉紅[10]等人認為,生態旅游是旅游者以自然景觀旅游生態系統為主要觀光游覽對象所進行的旅游活動。這種旅游活動強調旅游者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和有機的生態聯系。楊開忠[11]等人對生態旅游從旅游需求方、旅游供給方和二者的綜合角度三方面進行定義:從旅游需求方,生態旅游是旅游者到自然生態目的地體驗異質生態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從旅游供給方,它是以自然風光為主要吸引物,滿足人們回歸、享受和保護大自然的生態旅游產品;從二者綜合角度,生態旅游是一種觀念或思想,強調規劃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態旅游資源的同時,積極保護生態環境。這種思想是可持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4原始荒野論
原始荒野論的觀點認為,生態旅游=原始荒野旅游。其核心內容是生態旅游開展的區域是在人跡罕至的原始荒野區域。
2.4.1國外代表定義
國外屬于原始荒野論的代表性定義如:Ceballos Lascur ain[12]認為生態旅游是帶著研究、欣賞和品味自然風光、野生生物及當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對沒有被污染或破壞的自然領域的旅行活動。這種旅行既包括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森林里的隨意散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區相對獨特自然現象的探索和研究。伊麗莎白布[13]認為,生態旅游必須以自然為基礎,它必須涉及為學習、研究、欣賞、享受風景和那里的野生動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擾比較少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游活動。
2.4.2國內代表定義
國內屬于原始荒野論的代表性定義如:王爾康[14]認為,狹義的生態旅游是指到很少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生態環境如深山峽谷、冰川雪峰、大漠荒野、原始森林等處去進行帶有冒險色彩和考察內容的旅游活動。牛亞菲[15]認為,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方式,它向旅游者提供沒有或很少受干擾和破壞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環境;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學旅游、探險旅游都屬于生態旅游類型。
2.5環境資源論
環境資源論認為生態旅游是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要依托,人們為了某種目的而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旅游,其核心內容是以人類最佳的生存環境因子作為主要旅游資源。
代表定義。環境資源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旅游定義是吳楚材、吳章文[16]等給出的定義:生態旅游主要是城市和集中居住區的居民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為了健康長壽,追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這種旅游叫做生態旅游。
3生態旅游概念評述
3.1對保護中心論的評析
這類定義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內容有偏差。旅游是有動機、有目的、有行為的。這類定義沒有考慮旅游者的真實的、主要的旅游動機,而認為生態旅游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這與旅游者為了愉悅、享受、求知、體驗等主要的出游動機相悖。如果認為強調保護就是生態旅游,那生態旅游就僅僅是一種理念,一種宣傳,一種教育,是無法以一個獨立的體系在實踐中操作,會擾亂現在旅游的秩序,是遠遠不能接受的;即使接受了這個定義也會無所遵從,說說而已。
3.2對居民利益論的評析
從旅游業的經濟本質來分析,所有旅游活動均能產生經濟效益,旅游者從客源地來至旅游目的地,均能帶來巨大的物流、能流和資金流,均能為當地經濟繁榮產生一定的影響,直接或間接為當地居民帶來收益。如果將提高當地居民收入作為生態旅游的一項本質特征,其與大眾旅游不能形成實質性的區別。因此,從理論上講,這類定義是不能成立的。
3.3對回歸自然論的評析
回歸自然論主張生態旅游是投進大自然的懷抱,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生態旅游的本質問題。但是,這類定義將生態旅游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的戶外旅游,包括探險旅游、登山旅游、科考旅游、度假旅游、休閑旅游等,從而擾亂了人們習慣了的旅游類型體系,給旅游者和旅游組織者造成認知和識別上的混亂,讓機會主義者將生態旅游的標簽隨處粘貼,這也正是前些年生態旅游泛用、泛化、泛濫的主要根源。
3.4對原始荒野論的評析
原始荒野論的定義指出了生態旅游是追求到那些人跡罕至的、沒有受到破壞或者很少受到破壞的自然地域環境中去旅游。表述了人們回歸自然的愿望,但這些定義的內容也還有欠科學的地方。例如,這類定義表述了旅游者對環境的要求,到人跡罕至的地方不等于是可以旅游的地方,例如冰川、沙漠、天然放射性很高的地段、戈壁、有瘴氣的森林等。
3.5對環境資源論的評析
這類定義明確地指出了生態旅游者是城市中的居民或集中居住區的居民,旅游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到生態環境很好的地方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就是旅游資源。生態旅游是生態覺醒、社會發展、高度城市化、大眾旅游到來的一種旅游的新類型、新產品,社會旅游的發展將會使生態旅游顯得更重要。
從生態旅游的產生背景也可以看到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的渴望也是從環境資源這一角度出發的。
4結語
綜合生態旅游的產生背景及對國內外各學者和各組織對生態旅游概念的詮釋,我覺得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應著眼于生態旅游這一產品對旅游者的吸引力——環境。
“保護”是對環境的保護;“居民利益”是從“環境資源”中獲取的利益;“回歸自然”與“原始荒野”是“環境資源”中的一部分。因此,個人認為“環境資源論”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比較科學的。
參考文獻:
[1]楊文杰.生態旅游與旅游生態[N].中國旅游報,1999-11-15.
[2]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陳佐宗,王艷芳.我國草原生態旅游的資源分析與路線設計[C].首屆全國可持續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
[4]牛亞菲.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及實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5]Boo Elizabeth.The Ecotourism Boom: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ashington: WWF.1992.
[6]郭岱宜.生態旅游——21世紀旅游新主張[M].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7]高曄.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地球[N].中國旅游報,1995-05-04.
[8]丁云鵬.生態旅游概念綜述[N].中國旅游報,2001-03-30.
[9]王獻溥.關于生態旅游和保護區的發展[J].人與生物圈,1995(2):16-23.
[10]劉紅,袁興中,李瑞波.山東省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5,14(4):67-70.
[11]楊開忠,許峰,權曉紅.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J].地理研究,2001,20(2):206-212.
[12]Ceballos 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2):13-14.
[13]Elizabeth Boo.Ecotourism:the potential and pitfalls,WWF,Washington,1990.
[14]王爾康.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J].旅游學刊,1998(2):14-16.
【關鍵詞】 低碳旅游 鄉村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路徑探索
一、引言
隨著傳統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熱潮的興起,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鄉村生態旅游這一新型旅游活動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鄉村生態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習俗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類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經營者在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和價值、鄉村生態旅游的實現手段與措施等問題上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還不盡如人意。近來,隨著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鄉村低碳旅游示范點的涌現,鄉村生態旅游的內容得到了豐富,并且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鄉村生態旅游內涵及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這一課題,對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但是,盡管低碳旅游在鄉村生態旅游實踐中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從已有的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相關文獻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開發意義、規劃設計、開發成效等方面,而有關如何實現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方面的研究還鮮有涉及,也就無法有效地探尋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結合途徑和行動建議。鑒于此,本文試圖從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過分析現階段鄉村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有效結合的對策建議。
二、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內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暗吞悸糜巍痹从趪H社會對于旅游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并在此過程中得到提煉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國外對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研究尚不系統,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業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結論、旅游業碳減排的應對策略等。國內對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的研究,則主要基于“低碳經濟”對“低碳旅游”的影響,一般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從宏觀角度出發,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此外,劉嘯和江麗芳、王曉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觀層面的低碳旅游概念。從微觀角度出發,王輝、宋麗、郭玲玲認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樹立“低碳”意識,將各種旅游消費行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盡量減少碳排放量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鄭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行動指南的綠色旅行消費活動等。盡管這些概念分別從不同研究需要出發,對低碳旅游的內涵進行定義,由此導致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在實現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標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共識,普遍認為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更少的旅游發展碳排放量來實現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它強調的是作為旅游對于低碳經濟的回應,低碳旅游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低碳技術的運用、碳匯機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的倡導,以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相結合來實現旅游的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
2、鄉村生態旅游。我國現代鄉村生態旅游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對鄉村生態旅游還沒有一個明確和普遍接受的定義,多數學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進行闡述,導致實踐中不可避免出現對鄉村生態旅游概念的濫用、誤用以及泛化。但在鄉村生態旅游性質、目標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即從鄉村旅游自身發展歷程來看,鄉村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破壞、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進行的自我調整、升級,是一種改變了以往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轉而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的的新型鄉村旅游形式。鄉村生態旅游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強調,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節能減排和碳總量雙約束指標控制的時代精神。鄉村生態旅游的實質是在傳統鄉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態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與鄉村生態旅游追求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內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鄉村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存在著這種內在的契合性,鄉村生態旅游作為生態旅游在鄉村發展的形式、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方面有著明顯的先天優勢。在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過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將不僅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且對于推動低碳教育、傳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國在低碳行動方面的努力有著極強的示范效應和窗口效應。
三、低碳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拓展
低碳旅游這一概念的提出,作為一種可量化、具有很強操作性的旅游形式,為鄉村生態發展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幫助鄉村生態旅游進一步廓清了其對象、方式和發展方向。
1、拓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對象。鄉村生態旅游的對象,在已有的定義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習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為標準來衡量旅游對象,換言之,凡是具備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對象都可以作為低碳旅游對象。
2、明確了鄉村生態旅游的方式。鄉村生態旅游強調具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實現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應的鄉村旅游食、住、行、游、購、娛的生態方式,但什么樣的具體方式才是生態方式,迄今為止尚未明確。而低碳旅游強調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來促進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旅游企業推進節能環保,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采用旅游業生態和節能新材料應用,將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新能源應用到旅游業中,實施旅游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育建設以增長碳匯,發展旅游資源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以切實提高旅游業科學發展、生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些帶有很強行動指向性的具體措施與對策,就明確為鄉村生態旅游的實現方式指明了一個具體的發展方向。
3、指明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鄉村生態旅游追求的目標是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注重保護當地鄉村生態環境,但是如何衡量鄉村生態好壞,在實踐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標準。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態好壞的標準確定在碳排量這一技術指標上,通過低碳這一量化目標將旅游業所擔負的生態社會責任分解到旅游全過程中,通過每一個旅游要素來體現節能減排,以具體指標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生態社會的內涵。這就為衡量鄉村生態好壞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進一步廓清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創新
在低碳技術的廣泛滲透、碳匯機制的普遍推進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廣泛倡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將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鄉村生態旅游,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從發展趨勢上看,應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礎上鄉村生態旅游向低碳發展的利益引導、保證、約束機制,將發展低碳鄉村生態旅游所增加的內部成本外部化,將由鄉村生態旅游企業承擔的個別成本轉為由全社會來分擔。以保證鄉村生態旅游的低碳發展方向。
1、引導機制。一個有效的導向制度將起到明確的行動引導、示范效應。在發展低碳鄉村生態旅游之初,對于鄉村旅游企業,要運用財政、稅收、經濟補償等方式區別對待,對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業實行關停;對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業,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業,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或生態補償。
2、保證機制。保證機制主要是從制度標準層面對鄉村生態旅游向低碳方向發展確定一個可供操作性的指標體系。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低碳旅游產品、服務、管理的相關質量標準,使旅游業開發、經營、消費、管理達到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協調旅游、環保、能源、交通、財政、稅收等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共同推進鄉村生態旅游低碳化、循環化。
3、約束機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審計核算機制,是保證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政府公共部門、旅游企業行為符合低碳發展要求、落實節能減排責任的有效約束。一方面,從政府宏觀管理層面來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學的低碳鄉村生態旅游統計核算體系基礎上,通過設計一個合理的指標框架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碳排放量進行準確計算,對鄉村生態旅游業生態目標和階段性減排任務進行科學評估,借此強化監督政府及其公共職能部門在旅游環境規劃科學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職能部門發展地方旅游業的行為舉措更加理性科學、更加環保低碳。另一方面,從企業微觀管理層面來看,要建立鄉村生態旅游企業綠色審計體系,對旅游企業實行以碳排放量為核心指標的資源、環境價值核算,將因鄉村生態旅游對環境產生的負外部性通過行政或經濟途徑納入到旅游企業運營成本之中,將旅游企業具體經營活動低碳化納入到可控性、可調性的范疇。
五、結束語
低碳旅游逐漸成為當前國際旅游的新時尚與新熱點。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僅大大豐富和拓寬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和對象,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低碳旅游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將低碳旅游概念應用于鄉村生態旅游將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但總體而言,倡導鄉村生態旅游低碳發展方式,選擇一些條件適宜地區構建低碳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示范區,不啻為實現鄉村生態旅游向低碳旅游發展方式轉型的一種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嘉學、謝洪忠: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步探討[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2A).
[2] 楊桂花:民族生態旅游接待村多維價值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3(4).
[3] 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J].經濟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
[5] 鄭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轉型的模式創新[J].學習與探索,2010(4).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1.生態旅游內涵界定生搬硬套國外學者研究成果多,創新少。許多研究者頻頻引用某某外國專家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以示正統或經典,缺乏創新,實際上外國學者對生態旅游的界定到“目前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2.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概念界定爭議很多,溝通少。有代表性的有盧云亭(1996)從旅游開發和經營的角度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金鑒明(2002),楊富泉(1995),郭錦超(1997)持類似的觀點;張廣瑞(1998)從旅游需求的角度,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種“有目的的旅游活動”,李緒萌(1995),張延毅(1997),劉健生(1997),王興國(1998),王爾康(1998),陳立軍(1998),劉家明(1999)的觀點與這相近似。李東和等(1999)認為從供給者(開發者,經營者)的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將生態學思想貫穿于整個旅游系統并指導其有序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從需求者(旅游者)來看,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筆者認為雖然存在上述爭議,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者對生態旅游概念內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與環境的協調,生態旅游是可持續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嚴重的生態旅游概念泛化傾向。生態旅游概念泛化是將生態旅游內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體泛延,其具體所指模糊化的現象。例如有人認為生態旅游既是生態工程又是旅游活動,將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旅游均稱為生態旅游,認為中國生態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馮天駟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組織(WTO,1997)在“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中指出生態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場中僅占3%~7%,中國生態旅游真得那么旺嗎?生態旅游概念泛化的結果是引起認知混亂,最終導致消費者對生態旅游失去興趣引發生態旅游市場的崩潰。
(二)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系統性不足
我國生態旅游研究歷史短,理論基礎研究系統性不夠,目前尚未到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為特征的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只在旅游容量(環境承載力)等個別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如崔鳳軍[7]等(1999)在泰山名勝風景區案例研究基礎上提出一套由生態承載量、資源空間承載量、心理承載量、經濟承載量四部份組成的適用于山岳風景區不同功能類型區的量測模型。
我國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比較零散,公認的基礎是有關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其次是文明社會中人類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態哲學意義的“生態美理論”和建立在人與自然協調論和生態人文論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顯然,我們在以生態旅游市場主體(生態旅游業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如消費行為理論)研究不足;針對生態旅游市場客體(有形的,無形的生態旅游資源)的基礎研究,如資源規劃與管理、旅游地學等方面不夠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幾乎空白;生態旅游企業營銷環境研究,尤其是社會人文生態旅游環境的研究更少。
二、對策
(一)擱置生態旅游內涵的爭議,積極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在實踐中實現創新
“生態旅游”是一個正處于發展的概念,它的內涵和本質特征有待于人們深入研究,但是理論源于實踐,目前,我們的研究者應該采取擱置生態旅游內涵的爭議,到實踐中去領會生態旅游的真諦的態度,從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及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總結歸納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旅游內涵。
(二)中國傳統文化應融入生態旅游理論中促進理論本土化
生態旅游理論源于歐美發達國家,盡管其概念界還無法統一,但是其概念內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與環境的協調,這與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歷代諸子百家都力圖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協調,和諧與統一。西漢董仲舒繼承和發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無為為之之謂天”(《莊子·天道》)等諸子觀點,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思想體系,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類與大自然要和諧共處,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絕不能盲目地破壞自然規律,使自然生態失衡,一旦失衡必將自食其果。麗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與東巴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的傳統不無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理論有許多相似的理念,我們應該將它融入到生態旅游理論研究中,這將有利于挖掘和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將對研究中國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發揮重要作用。
(三)拓寬生態旅游理論基礎,提高生態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對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比較零散的現實,拓寬理論基礎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學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方法為旅游資源調查,規劃開發及保護工作服務,從而促進旅游業發展的一門邊緣學科。生態旅游資源中的地質旅游資源、地貌旅游資源、水文旅游資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學問題??梢?,旅游地學與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密切相關。目前已建立的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無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態旅游熱點。生態旅游和地質旅游的對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險游,沙漠景觀探險旅游,焦作市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及廣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險游和全國性的漂流旅游熱等等。
(四)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
我們發現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規律的。一般情況下,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對封閉的地方(以滇西、湘西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也常常保存有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狀態,具有豐富的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加強兩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例如,東巴文化與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認識“香格里拉的魅力”,體會東巴文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協調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
傳統旅游管理類人才培養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識結構方面存在自然科學知識面不夠寬的缺陷,生態旅游知識更是不足,從而造成我國生態旅游產品設計、開發和資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現狀。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開展消費者教育,并將之滲透到企業營銷的各個環節,讓消費者在享受生態旅游樂趣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生態旅游的內涵提高生態環保意識。讓政府管理層和旅游業從主人員在實施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更加深刻體會生態旅游環境效益外部化和內部化的內涵,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企業乃至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促使他們轉變觀念,主動地考慮社會長期利益即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正確處理好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及社會長遠利益三者的關系,真正實現以社會市場營銷理念為生態旅游企業經營理念,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然保護區與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1).
[3]張廣瑞..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財貿經濟,1998,(8).
[4]曉,彭建.生態旅游內涵辨析[J].桂林旅游??茖W校學報,2001,12(1).
[5]李東和,張結魁.論生態旅游的興起及其概念實質[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2).
[6]崔鳳軍,楊永慎.泰山旅游環境承載力時空分異特征及其利用強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潤.生態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態旅游業又被稱為朝陽產業或無煙產業,隨著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旅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相比傳統模式的旅游業發展,生態旅游業更加環保,更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以往的旅游業發展依靠的是對資源的無限制開發和掠奪式的開采利用,嚴重超出環境承載力,近年來,環境污染也因此愈加嚴重,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影響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環境的保護和旅游業的生態成長,為此必須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旅游景區建設和生態旅游產品開發和營銷。本文所研究的綠色營銷策略是指以旅游企業為主體,環境保護為最終目標,從綠色消費出發,建立以綠色文化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而為實現資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綠色營銷策略的特點在于兼顧營銷與自然環境保護兩者的發展。從我國近年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策略已開始慢慢被接受采納,有了較好的開始。但是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有待進步。我國大部分旅游企業尚不具備綠色營銷策略的戰略思想,在綠色發展旅游業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認真分析和探討我國生態旅游業現有問題,不僅有助于企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也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既是旅游活動,也是一種旅游形式,是現代經濟產物下的一種新型旅游產品,是大家追求的先進旅游發展模式。從旅游業的整體情況來看,旅游消費對象從完全生態區擴展到了社會文化區,旅游地環境從原生態發展到人工創造環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進行生態旅游的目的也發生了變化,部分是為了領略當地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了解異域歷史文化和風俗,也有專門進行自然遺跡的考查和欣賞,部分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社會文化見聞和生態知識,也有少部分人是為了到處走走,提高身體素質。與傳統旅游不同的是,生態旅游的核心是環境的保護和自然和諧。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各有己見,本文在綜合大部分定義后,得出以下幾點關鍵點:
(一)是從旅游需求角度來看
生態旅游是一項專門性且針對性較強的旅游產品,能夠親近大自然,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者不能破壞旅游地環境。
(二)是從旅游開發營銷者以及旅游地居民的角度來看
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不僅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現新加入對生態環境的考慮,將旅游業發展與當地經濟以及環境保護相結合,共同協調發展,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進。
(三)從旅游供給方和旅游需求方兩者角度來看
生態旅游是一種先進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其立足點在自然環境的資源利用,同時強調環境保護意識的樹立,是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模式和資源開發模式。綜上所述,不管生態旅游是一種親近大自然的旅游活動還是一種強化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旅游教育活動,或者是有助于環境保護的生態方式,其核心在于旅游對象不能遭到破壞,重視生態教育,從而實現當地經濟文化的長遠發展。進行生態旅游的前提是保護生態平衡,在生態環境得到充分保證后,合理取得經濟收益,而且要保障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業中分享經濟效益。
二、綠色營銷的定義與特點
(一)綠色營銷的定義
綠色營銷又被稱為生態營銷或者環保營銷,綠色營銷與生態旅游一樣都是為了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近年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就是環境問題,工業化的加快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此,人們越來越注重環保,在追求環保的同時,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加傾向于有利于環保的產品,所以企業在技術上經營上都盡可能滿足人們環保的需求。此外,國際上也在推行綠色貿易,內因和外因一起使得企業改變了其傳統的營銷方式。而且,近年來國家要求可持續發展,傳統的營銷方式和營銷觀念已不再適用,所以綠色營銷就應運而生。
(二)綠色營銷的特點
綠色營銷具有營銷目標得到充分發展、營銷服務對象有所擴大、“顧客”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和“需要”的含義得到發展等特點。在傳統的營銷理念指導下,企業的營銷活動都是為了吸引消費者并刺激其消費而展開的,但是,當前人們越來越注重環保,因此他們在消費時也實行的是可持續消費。綠色營銷理念要求在盡量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質量并適當地減少其消費數量,這是出于降低資源消耗的考慮。綠色營銷的目的是盡量減少消費的物質占有量,營銷的目標也從傳統的最大限度刺激消費轉為追求可持續發展。綠色營銷理念指導下的營銷服務對象也得到了擴大,“社會責任”觀念被引入了綠色營銷,而且這個“社會”的概念也較以前有所擴大。在傳統的社會營銷觀念中,其“社會”更多的是強調人文社會環境,但是在綠色營銷的概念中,“社會”更加強調的是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并將其作為企業營銷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在綠色營銷理念的要求下,企業在進行營銷活動時,既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必須符合環保的相應要求。特別是在當消費者需求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矛盾時,企業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來滿足消費者的不合理需求。由此可見,綠色營銷中“社會”這一概念的范圍得到了擴大。在綠色營銷理念中,“顧客”的性質也有所改變,因為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中,企業將人僅僅視為消費者,所以他們的營銷活動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是在綠色營銷理念中,顧客不僅僅是單純的消費者,而是一個有著多種多樣需求的“人”,綠色營銷不僅僅要滿足顧客的物質需求,還要更多地滿足其精神上的需求。最后,在綠色營銷中,“需要”的概念也有所變化,它不再是傳統營銷所滿足顧客的物質上的需求,但是綠色營銷所要滿足的是顧客的一系列需求,這些需求甚至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就需要企業在綠色營銷理念的指導下權衡并優化處理。
三、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需求不足,綠色概念泛化
我國的生態旅游綠色消費市場的規模往往是不夠大的,而旅游產品的生產又是一旅游市場為導向的,要促進我國的旅游企業生產綠色化,就必須要使消費者有足夠的綠色需求。但就目前我國的情況而言,大部分的旅游消費者其購買力還是偏低的,而且其環保意識也還不夠強烈,再加之大部分的旅游消費者對于綠色營銷的概念還不是很了解,所以在目前我國的旅游消費者中,接受和消費綠色產品都十分有限。由于我國的旅游市場中的綠色營銷需求不足,所以綠色消費的市場規模也就相應的很小,沒有需求和市場,旅游企業也就缺乏實施綠色營銷的積極性。而且另一方面,許多旅游企業僅僅是從經濟利益和企業銷售目標來進行考慮,為了賣產品而營銷,由此許多旅游產品都被掛上了“生態”“綠色”和“環?!钡让弊?,這就使得許多旅游消費者在選擇和購買旅游產品時,往往挑的眼花繚亂,甚至被一些并非綠色產品的商品所迷惑而上當受騙,最終失去對綠色旅游產品的購買欲望和消費信心。比如他們發現其所購買的旅游產品并非真正綠色時,就會有心理落差,甚至對旅游企業產生不滿,這就使得綠色營銷無法很好的開展。
(二)旅游產品和市場不細致
在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所以對市場進行細致的劃分往往就成了企業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細分后的結構也是企業開展市場營銷的一個基礎。每一個企業對于其最具吸引力的目標市場都應該有一個清楚地認識,只有了解了其目標市場,才能取得最好的營銷效果。旅游行業也不例外,生態旅游作為近年來才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后所表現出來的旅游行為。但是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旅游企業往往對于綠色需求市場的劃分不夠細致,所以其旅游產品往往就缺乏針對性和個性,沒有鮮明的特征。同時,我國旅游業的經濟狀況并不是很好,許多旅游企業的承擔能力也是有限的,再加上對于綠色意識的缺乏,就使得大部分旅游企業并不愿意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來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層次的開發。旅游產品的單調降低了對旅游消費者的吸引力,從而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三)綠色營銷素質缺乏
生態旅游的發展不僅僅是針對旅游者而言,不僅僅要求其有較高的素質和責任感,而且對于旅游的規劃者、經營者和開發者也有著一定的要求,相應的旅游工作者也應是懂得環保懂得旅游的人。所以在綠色旅游、綠色營銷中,相應的工作者更應該有較高的素質。但在目前我國的旅游企業中,許多工作人員往往都是缺乏環保意識的,對于生態旅游產品的概念和特性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國的生態旅游綠色營銷往往定位都是不準確的,也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四、生態旅游綠色營銷的產品策略
要研究生態旅游綠色營銷的產品策略,必須首先對于生態旅游產品的構成有一個全面而準確的分析,只有把握住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才能對生態旅游綠色營銷的產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對生態旅游產品進行綠色營銷。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時構成旅游產品的三個層次,任何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都不能單獨地用于滿足某一種需求,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所以,對于生態旅游綠色營銷產品的這三個層次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
(一)突出綠色形象
在生態旅游中,核心產品層次是產品概念中最基本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所提供給消費者的是最基本直接使用價值,因此這個產品層次集中體現了消費者所需要的功能。旅游消費者在購買旅游產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其旅游的需求,而生態旅游產品除滿足旅游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的基礎上,還應符合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要求,應該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所以對于生態旅游產品,不僅要有優良的品質,還要增加其綠色的形象,通過這些生態旅游產品向人們傳達環保的理念及其重要性。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應該注重綠色形象的設計。因為在傳統的營銷手段中,為了促進人們的購買欲望,往往是言過其實的,而且其形象也往往是具有煽動性的。但是對于生態旅游來說,其最大的特點即是具有理性和主動性,旅游的主動權和選擇權在于消費者自身,因此,在設計旅游產品的外包裝形象和形式時,也應當從旅游者的真實需求出發,結合綠色旅游的宗旨和理念,創新產品的形象設計,為旅游者提供新穎的創新性旅游產品,帶給旅游者全新的體驗。同時,在對生態旅游綠色形象進行定位和設計時,還應當結合旅游產品未來的市場目標,以及未來市場需求的變化軌跡等,只有這樣,設計出的旅游產品形象才能引起游客的共鳴,進而喚起游客們對于綠色旅游和旅游消費理念的感知,從而激發其購買欲望。此外,旅游形象包括的范圍很廣,囊括的內容也很多,比如說旅游景區地名、廣告標識語、景區交通工具乃至于垃圾箱的外觀,都是旅游形象設計的內容。除了旅游形象設計應以綠色為核心理念之外,其視覺設計也應該以綠色環保為核心,使得生態旅游形象在理念設計和視覺設計上相統一。因此在對生態旅游形象的視覺設計上,可充分利用旅游地的環境特點,再結合旅游地名稱、旅游標志、宣傳標志等具體的生態旅游形象內容,充分地向人們展示旅游地景觀并對其進行綠色的引導和教育。除了生態旅游形象設計這些靜態的內容,綠色營銷還應包括動態的識別形式,即行為識別系統,所謂行為識別系統,指的是對于旅游地居民生態旅游意識教育、培養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從而促使當地的居民為旅游企業進行綠色宣傳,對前來游玩的游客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特別是對于旅游工作者的教育,更具有價值,因為他們在推廣生態旅游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加強綠色設計和研發
生態旅游產品既有形式產品又有理念產品,形式產品主要包括品質、形態、商標等內容,是旅游產品的實物或者勞務的外觀。在我國的旅游消費市場上,生態旅游產品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只有具有使用價值的生態旅游產品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并且對向游客傳達綠色的理念。因此在對生態旅游產品進行設計時,就應該遵從綠色的設計理念。旅游企業應當加大對綠色產品的研究力度,以設計為源頭,從頭貫徹和落實綠色設計。我國當前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非常嚴重,一方面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們的意識還不夠,而生態旅游產品就要改變人們傳統的理念,引導人們對環保的重視。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在生態旅游產品進行設計時,就應符合綠色產品的要求,而且不僅僅局限于設計,在這些生態旅游產品進入市場以后,仍然應該發揮其作用,即向人們傳達綠色的理念,幫助人們樹立綠色的消費觀。綠色旅游產品的設計是要以滿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為原則,所以,在綠色旅游產品設計的時候,要對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加以權衡,既要滿足游客的合理需求,又不能破壞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所以在對生態旅游產品進行設計時,既要滿足游客的求知欲,又要能夠起到教育作用,既要物盡其用,又要避免浪費。
(三)重視綠色延伸服務
對于生態旅游產品的綠色營銷不僅僅在于將這些生態旅游產品賣出,而在于游客購買后的體驗還有售后的相關延伸服務。一方面,生態旅游產品的價格往往較高,所以對于其對應服務加以提高可以使消費者更樂于接受,使其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且,旅游企業只有不斷地向旅游消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和產品,才能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生態旅游產品的綠色營銷應該包括售前服務、售中服務和售后服務。售前服務是指旅游企業在游客購買生態旅游產品之前,對其目標生態旅游產品加以詳盡的介紹,這些介紹不僅是以售出該產品為目的的,而更應該注重產品內涵的傳達,使得游客正確理解這些生態旅游產品。售中服務則是要在游客購買時充分尊重游客的意愿,并熱情地為游客服務。售后服務則是在售出這些生態旅游產品之 后,旅游企業還應當在游客對這些生態旅游產品使用時加以引導,對于游客有疑問的地方,要熱情地加以解釋。此外,還應該對游客進行跟蹤調查,充分了解其使用感受,以便于旅游企業對其產品加以改進,以使得生態旅游產品更加完善,使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感。
五、結語
關鍵詞:生態旅游;教學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56-02
《生態旅游學》是許多旅游院系都開設的一門專業課。在綜合考慮當前這一領域的問題和背景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針對現存問題和發展新趨勢的課程新框架,現提出來供交流探討。
一、整合生態旅游教材內容
近十年來,“生態旅游”成為旅游業中一個時尚和流行的名詞,國內一批學者也相繼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出版形成著作,成為各相關院校旅游專業課程教材。這些著作中代表性的有:由盧云亭和王建軍合著,2001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態旅游學》[1],全書共十章內容;由嚴力蛟所著,2007年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的《生態旅游學》[2],全書共二十章內容;以及張建萍主編,2008年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生態旅游》 [3],全書共十三章內容。這些著作內容雖有簡有繁,但大致都按照生態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資源和評價、規劃與開發、游客與市場、管理與發展等幾個部分編排。這幾個部分從前至后的邏輯安排,同時也是旅游專業中幾乎對每一種業態教學的普遍體例,學生對每個部分的相近知識已經有較多的學習積累。
因此,根據以上教材,結合其他文獻資料,作者安排了以下幾部分的生態旅游教材教學內容:第一,生態旅游的基本概念與基礎理論,第二,生態旅游資源及其評價,第三,生態旅游規劃與開發模式,第四,生態旅游者與生態旅游市場,第五,從當地政府、旅游企業、社區居民、旅游者等多視角的生態旅游管理考察。
二、凸顯低碳旅游前沿熱點
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大力發展低碳旅游,已成為中國旅游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節能減排工作,2010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更是明確提出,著重在賓館飯店、景區景點、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試點和綠色環保旅游企業創建四個方面,將發展低碳旅游作為推動旅游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基于當前低碳旅游的實踐發展和形勢要求,因此在生態旅游學教材內容教學之后,安排了低碳旅游教學內容。除適應實踐發展的需求之外,主要還考慮到以下原因: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同是關注于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內容上并不矛盾,且后者由于直接應對氣候變化趨勢,強調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在研究中能夠量化、更具科學性,在實踐中能夠通過節能減排的措施實際推進、更具操作性;目前全國尚無低碳旅游相關專業內容,本院系也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對學生而言是一個知識空白區;作者近兩年來關注這一領域,并與人合作編寫了國內首部相關著作 [4],該書以匯總國內外相關資料、技術、運作模式和實操案例為目標,既是一個工作指南,同時也是一項探索性的研究工作,適于學生對此領域的初步了解和認識。
因此,主要按照該書的內容章節,安排教學內容。第一部分“低碳旅游的基礎知識及基本現狀評估”解決基礎概念和認識問題,重點闡明低碳旅游概念、內涵及特點,在此基礎上初步估算旅游業對降低碳排放的貢獻,闡明旅游業低碳化發展的優勢與意義,并對全球和中國旅游業的能耗狀況、節能減排現狀及潛力進行初步評估,對中國旅游業碳排放現存問題與降減途徑進行分析闡述。第二部分“中國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與主要措施”解決發展背景及政策體系問題,主要對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五大領域組成的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政策框架進行了介紹分析。第三部分“景區節能減排及低碳化發展的途徑與案例”解決旅游景區低碳循環發展問題,闡述了循環型低碳景區的基本概念、發展模式及運行流程,分析循環型低碳景區建設的途徑和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形式闡述示范低碳景區的發展思路與具體途徑。第四部分“綠色飯店節能減排途徑與案例”解決餐飲飯店業綠色集約發展問題,介紹了綠色飯店的概念與特征、飯店節能減排的意義、飯店節能減排的基本原理及國內外飯店業節能減排的發展現狀,分析通過制訂計劃、技術控制及制度安排推進飯店節能減排的途徑,介紹相關標準、扶持激勵等政策措施并對飯店的綠色能源管理進行了案例性介紹。第五部分“低碳旅游城市發展及案例”解決旅游城市資源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在闡述低碳旅游城市相關概念內涵與主要特征基礎上,對低碳化發展的思路、原則、目標、戰略和途徑進行分析。第六部分“綠色環保旅游企業創建途徑與案例”解決旅游企業綠色環保創建和評定問題,簡述綠色環保旅游企業的概念內涵與主要特征,介紹綠色環球21、ISO14000等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環境認證體系,對綠色環保旅游企業的創建思路和途徑進行重點分析。第七部分“其他相關領域低碳發展”從概念、內涵特征、主要方式、技術和做法等角度,分析綠色旅行社、綠色旅游者、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等相關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問題。第八部分“低碳旅游的融資模式借鑒”解決旅游業低碳發展的投融資問題,主要是介紹并借鑒國內外相關產業和領域在低碳化發展中成熟的融資政策和模式。
三、經由實踐提升理論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作者了解到,學生對生態旅游的實感非常欠缺。由于對實際情況認識的欠缺,學生對生態旅游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到生態環境好的地方去旅游”或“在旅游發展中要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對生態旅游“保護、發展與分享三者一體”的概念內涵認識不深刻。
為加深學生對生態旅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理解,組織了一次全體學生的外出實習。綜合考慮交通、安全和實習地點的典型性,選擇了北京郊區門頭溝的爨底下村和靈山風景區的兩日一晚行程。爨底下村是以北京典型的溝域生態為基礎、以明清風格的村落景觀為特色并提供食宿接待的旅游村,而靈山景區則是以山地生態景觀為主要吸引的風景區,二者地理相近、類型有別但都可屬于生態旅游范疇。出發之前,要求學生從旅游專業尤其是從生態旅游的視角,對實習地進行綜合考察和獨立思考,在實習體驗結束后,又組織了一次專門的討論課。課間,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加深了對兩個旅游區生態旅游發展的認識:兩個旅游區都有良好的生態景觀作為旅游吸引,是其發展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爨底下村以村委組織旅游公司收取門票、投入進出村的道路等設施,而村民以自家的院落參與食宿接待,這一發展模式既保障了公共設施的投入和整體接待質量的提高,又讓當地村民充分參與得到旅游發展的實惠。對案例的剖析加深了學生對生態旅游地旅游經濟發展復雜性的認識,對生態旅游概念中關于如何保護、怎么發展以及利益分享等有了實際的認識。進一步,通過作者引導,學生對靈山景區建筑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接待服務質量的提高、登山線路的多樣化安排以及與爨底下村的資源整合、周邊旅游點產品組合等問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小結
總結起來,對《生態旅游學》的創新教學實踐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通過對《生態旅游學》各版教材的比對和整合,讓學生了解了這一分支學科目前的發展現狀,對“生態旅游”這一研究領域有了較全面的認識;通過對低碳旅游的教學,學生對低碳旅游的概念、計算和景區、飯店、城市等實踐領域的低碳發展有了基本的認識,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學生對此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為此以“高星級酒店的低碳化運營”為題,還面向全校舉辦了一場開放性的學術沙龍;最后,實習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一方面深化了對生態旅游發展的實際認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理論深入的興趣。從對生態旅游這一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學科和研究領域都在隨著實踐而發展,因此對于專業教學而言,也應該隨著時展和實踐需求而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 嚴力蛟.生態旅游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2)
摘 要:依托優秀的生態旅游資源,吉林省的生態旅游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也遇到了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模糊、忽視市場化發展等瓶頸。本文針對吉林省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條件與現狀,嘗試從創新的角度分析吉林省生態旅游發展的策略,以推動吉林省生態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吉林省;生態旅游;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5-0253-01
生態旅游的概念雖然目前仍沒有權威的界定,但是其主旨內涵是滿足旅游者對真正回歸自然的需求,同時保護旅游資源不受破壞,實現資源保護與旅游者旅游體驗的一致性。
吉林省生態旅游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部門及相關研究部門的重視,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如對生態旅游的概念理解不夠、忽視市場需求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相當的程度上制約了吉林省生態旅游資源的優勢發揮,阻礙了吉林省生態旅游的發展,因此需要針對存在問題,積極開拓思路,尋找吉林省生態旅游創新發展的有效方法。
一、制約吉林省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
1.生態旅游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
生態旅游是在對傳統旅游方式對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傷害的反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由于管理者、開發者甚至旅游者本身,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和內涵不夠了解,往往認為生態旅游就是綠色旅游,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可以隨意開發,將生態旅游理解成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歪曲了生態旅游的內涵。
2.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盲目粗放
由于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因此在進行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也并未將真正的生態環境考慮到環境建設中,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并不能真正的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開發者更多考慮到的仍然是經濟利益,因此大興土木、大量建造人工景觀,造成打著生態旅游的幌子進行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盲目開發。
3.生態旅游者的教育與引導不足
開發者對大眾旅游的引導和教育不足,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的認識處于最初級的階段,他們認為進行生態旅游就是到自然的環境中去享受自然,至于環境保護機制與生態旅游者本身對自然應負的責任幾乎完全被忽略,仍然用大眾旅游的方式消耗生態旅游資源。
4.生態旅游營銷機制落后
由于以上各制約因素,生態旅游只被拿來當成一個賣點,很多景區都在宣傳生態旅游,但都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吉林省沒有一個完整的生態旅游營銷機制,生態旅游的產品開發不足、后續的服務營銷遠遠不到位,使生態旅游的發展進入了誤區。
二、吉林省生態旅游創新發展策略
1.加強生態旅游教育
充分發揮吉林省旅游院校的科研、教育力量,利用講座、培訓等方式對旅游管理部門及相關旅游企業進行生態旅游內涵、發展、發開等方面的教育培訓,使其真正理解生態旅游的內涵,為開發真正的生態旅游奠定正確的思想意識基礎。
2.開發真正的生態旅游產品
吉林省的生態旅游資源基礎雄厚,但是針對目前并未開發出真正的生態旅游產品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途徑。將已列入國際生物圈計劃、地質公園、文化遺產地等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生態旅游規劃,重點可放在湖泊、濕地、森林三類生態旅游資源方面,規劃出嚴格的保護區和游覽區,并將配套設施遠離生態旅游資源核心區域等。
在生態旅游產品開發中還應注重結合生態旅游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產品絕不意味著大力開發與環境并不相融合的人工景觀,而是巧妙的將生態旅游地的文化內涵結合到產品當中,如長白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可將其與長白山的自然文化相結合,加深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3.加強對旅游者的教育與引導
加大生態旅游產品的宣傳力度,在宣傳過程中讓旅游者理解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領略到真正的生態旅游,理解只有在一定的承載能力范圍下,生態旅游才能得以真正的發展和持續。經過教育和引導,促使旅游者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在進行生態旅游活動時,注意環境的承載力,自覺遵守生態旅游活動規則,主動保護環境,在這個過程中領會真正的生態旅游的愉悅感,成為真正的生態旅游者。
4.建立完善的生態旅游營銷機制
首先應確立明確的吉林省生態旅游地形象,根據“自然生態,綠色吉林”這一主題創建特色鮮明的吉林省生態旅游品牌形象,利用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包括網絡營銷、微營銷等方式面對潛在生態旅游顧客進行營銷。同時針對生態旅游的特點進行旅游營銷,將吉林省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利用現代化促銷手段全方位展示給生態旅游者,同時注意收集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信息,改進生態旅游產品運營與管理的方式,增加生態旅游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呂珊珊,陳景翊,白妮君.吉林省發展生態旅游的SWOT模型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2.
[2] 苗雅杰.吉林省發展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9.9.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存環境;旅游業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最早提出生態旅游這一概念,在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進行的具有責任的旅游行為,以欣賞、享受歷史和現存自然文化景觀為目的,這種行為要在不干擾自然地域、降低旅游負面影響、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生態旅游的兩個前提條件是生態旅游的物件必須是自然景物且不應該受到損害,當前人類生存環境面臨危機,人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漸覺醒,提倡綠色消費等運動風靡全球,生態旅游自然在全球反向很大,生態旅游的概念也飛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旅游”和“保護旅游”。生態旅游不僅僅是在旅游中欣賞美麗景色,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與行為,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旅游,生態旅游大力倡導認識生態、保護生態、不破壞生態、最終達到永久的和諧,這是一種層次性的漸進行為,生態旅游用旅游來促進生態保護,用生態保護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這樣既不會破壞自然,還會讓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獲取經濟效益。
二、我國旅游業目前存在的狀況
1.認識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導型旅游業發展機制沒有真正形成。雖然旅游業一直被稱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但是還未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未被納入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要議程,怎樣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缺乏認真的調查研究。旅游業涉及面較寬、帶動性強、關聯度大,必須實行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突破體制局限,達到可持續快速發展。
2.宣傳不到位,生態旅游推廣度不夠。在推廣宣傳生態旅游時缺乏理性的分析與認真的研究規劃,僅僅依靠簡單且小范圍的宣傳等是遠遠不夠的,各個旅游景點在宣傳上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宣傳手段還過于單一,技術含量低,沒有將宣傳達到最大的發揮,無法達到突出特色的效果。
3.規劃不到位,無法達成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性。旅游發展規劃是實現旅游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這樣必然會影響旅游業的發展,造成盲目建設等,既浪費資金也破壞資源,更嚴重會造成生態破壞、資源浪費。
三、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景
1.紅色旅游?!凹t色旅游”指的是以革命老根據地、紀念物品等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觀光者進行參觀,達到對革命知識的認知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增加閱歷的旅游活動,例如韶山、井岡山等旅游區。
2.風景名勝旅游。我國有著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這些旅游勝地擁有著獨特的自然景物與悠久的歷史文物,從壯美山河到悠久文化景觀,再到民俗風情,無不盡展現了我國的地大物博、物華天寶。
3.觀光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旅游是一種新興旅游產業,它巧妙地利用了城市與鄉村的差異,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做出規劃設計,用生態旅游組合旅游產業,以此引起旅游消費欲望,滿足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娛樂等需求,讓游客參與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去,親身體驗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4.濕地旅游。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濕地生態旅游逐漸興起,這是一種有別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濕地景觀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開發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開發項目的特色性,我國重點開發的濕地旅游景點有青海湖鳥島等。
5.山地旅游。山地旅游是極具生態價值的生態旅游資源,我國有著豐富的山地旅游資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國多處地質地貌獨具一格,特別是我國地貌區域的界山有著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過度的奇觀,不僅有著生態物種的多樣性,還有生物景觀、氣象景觀等的獨特性。
四、生態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生態旅游業開發的過程中,有些生態旅游地區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讓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缺乏科學的管理,生態旅游區的多方面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例如風景區歸建設部門管理、自然保護區歸環保局管理、森林公園歸林業部門管理等,這樣就存在著利益沖突等問題,自然環境在其中則成為了犧牲品。
2.盲目利用生態旅游資源,在許多生態旅游區,相關部門在發展生態旅游時,缺乏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缺乏對旅游區的規劃等,甚至有個別旅游區在資源本地調查沒完成時就開始發展生態旅游,因此導致多數保護區假借生態旅游之名,實則發展大眾旅游產業,能真正達到生態旅游要求的自然景區少之又少。
3.生態旅游區旅游投入水平低,當地社區參與少。開展生態旅游業,對保護區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保護區的科研基礎比較薄弱,缺乏依賴科學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護區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且資金不足,致使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與生態旅游的發展相適應。生態旅游是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的統一體,若在生態旅游指導方針里只是一味強調一方面,則會導致生態旅游發展上出現偏頗,而我國目前生態旅游的現狀是當地社區參與較少,社區受益也較低,由此證明,我國生態旅游保護區在協調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關系方面上仍有不完善之處。
五、生態旅游開發的策略
1.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主要強調環境與經濟相協調的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健康的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生態旅游是有別于其他旅游業的一種特殊產業,具有原始性和整體性價值,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也直接受到影響,發展與保護要得到同等重視,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運用生態學的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來開發策劃生態旅游,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才能讓生態旅游業成為持續發展的旅游產業。
2.要加強宣傳力度,努力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宣傳推廣是提高生態旅游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生態旅游業實現文化傳播和經濟繁榮的重要載體,在對外宣傳上要堅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的理念,這就要求管理者與策劃者要細分市場、有的放矢,認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場,力求發揮最大的宣傳效果,可以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我國游客的需求。還要具有創新精神,創新宣傳促銷的理念,采取電臺、媒體等多方面渠道對生態旅游業做出宣傳。還要求政府起到主導作用,達到最大力度的宣傳。
參考文獻
[1]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胡衛華.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
[2]呂永龍.生態旅游的發展與規劃[J].自然資源學報,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