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傳統文化,教學,傳承
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初中階段學好文言文是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繼承、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加深對我們優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發揚我們偉大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一、通過提高學生素養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語文教學要充分展示和挖掘傳統文化優秀文言文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地進行文言文教學,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和熏陶,長期的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學生自己的人生觀。近現代無數名人的早期求學經歷都說明了這一點證明,例如魯迅,等,他們都是接受了扎實的傳統文化教育,才為他們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代表傳統文化的圣賢君子,以他們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傳承著真、善、美的崇高道德標準。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使他們為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華文明史上哺育了無數民族英雄。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是智仁勇三者,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以德育人的強大的功能,努力引導學生在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使學生與傳統文化文本的對話過程中,能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通過靜心閱讀,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擺脫浮躁,逐步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利用文言文傳統文化教學設計一些課堂教學活動,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最大限度地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高學生素養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通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中學的文言文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是我門文言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我們講究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能單單以文解文,進行空洞的、枯燥無味的文言文授課,不能再追求一切為了考試的授課目標,我們必須改變授課方式,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自己的任務,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只有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重,才能在教學時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搞好文言文教學。學生才會受到感染和熏陶,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把文言文的學習過程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例如在學習蒲松齡的《狼》過程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明白,遇到人生中的一些艱難險阻,我們不能一味遷就、妥協,應該敢于正視問題,并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比如課文中說“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這充分說明了“狼”作為一個敵人,他充滿了貪欲,也表現了狼的狡詐。最后屠夫終于識破了狼的最終目的是吃掉自己,他勇敢與狼作斗爭最終殺死了兩只狼。我們中華名族自古就有尚武精神,有一種堅韌不拔和不妥協的氣概,通過文言文的教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要勇于直面艱難險阻,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不斷在人生的路上奮勇前行。
三、通過創設文化課堂情境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與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的教育不同,他是一種隱性的德育教育。作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創設適合語文課堂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情境,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比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情境,還可以利用相關影像資料等,把音樂和文學有機融合,比如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古典歌曲,渲染一種氣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古色古香之美。
四、通過審美教育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美”存在于世間的每一瞬間以及每一角落,我們只要用心去感受和體會美,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美的體驗,當然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審美教育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感性的內容,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對文言文的理解很大程度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傳統文化中的詩詞吟唱等方法,通過感受美等多種教學手段觸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初步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文言文與美術相互滲透是文言文的又一大特點,在反復誦讀之后,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讓學生用直觀的畫面表現文言文的內容,這也不失為一張好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學生有不錯的美術基礎,把對美術的喜愛遷移到語文學習中,非常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充滿學生各自審美特點的作品紛紛涌現,是因為他們自發地挖掘詩歌意境的結果,學生借助直觀的畫面,文言文的意境被大大地豐富了。
總之,中學文言文教學對加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重要作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通過提高學生素養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創設文化課堂情境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審美教育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高超,《文言文教學目的及誤區淺探》[J],語文教學通訊,2005
[2]王玨,《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 [J],語文教學之友,2001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抽取本地醫學院校2013級、2014級、2015級護理專業9個班級360名學生參與調查,其中男性17名,女性343名。
2. 研究方法
采用整體抽樣的方式向參與本次調查的360名護生發放調查問卷,閉卷作答。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①中國傳統文化對護生的重要性;②傳統文化受到全球化影響情況;③對傳統思想道德的認知與接受程度;④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情況。
二、 結果
1. 中國傳統文化對護生的重要性
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60份,回收352份,問卷有效率為97.78%。其中,51.7%的護生認為傳統文化很重要,44.6%的護生認為其有些作用,3.7%的護生認為可有可無。
2.傳統文化受到全球化影響情況
4.8%的護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全球化影響很大,40.6%的護生認為二者互不影響,并行發展,54.5%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與發揚。
3.傳統思想道德認知與接受程度
在對傳統思想道德中“仁、義、禮、信、忠、孝、廉”的認知調查方面,41.8%的護生從小了解并能夠完全接受,52.8%的護生認為其中一些思想難以接受,僅有5.4%的護生完全不接受。
三、討論
從本組調查結果來看,當前有部分護生未能充分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更有少數護生認為其可有可o;在當前全球化影響下,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有一些護生認為傳統文化和全球化二者可以實現并行發展;對于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道德,大多數護生持有部分接受的態度,更有少數護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持拒絕態度。在本次調查中,絕大多數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掌握不夠深刻,未能全面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
針對當前護生傳統文化缺失現狀,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應對措施:①政府應當加強全程教育,做好整體規劃。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護生教育整體規劃綱要之中,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入護生教育教學工作中。②對醫學人才培育考核體系進行完善。構建并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均衡護生的人文知識、理工知識和醫學知識,使其能為未來醫療服務事業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當前的護士資格考試內容做出調整,在考核內容和模式上增加人文內涵考核,使之成為一名職業護士的必備素養。③醫學院校應當做好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一方面,醫學院校應當在經費設置、人才培養以及課程建設方面給予足夠重視,并且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加深護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與認知,利用傳統文化使護生形成優良的修養與品質。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加強師資、課程與教材建設。做好傳統文化教育和醫學教育結合的教材編寫工作,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增加護生傳統文化類選修課程,讓越來越多的護生參與其中。④護生應當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并積極踐行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趙 敏.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提升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J].西北醫學教育,2015(5):789-792.
(一)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只重視詞句的表意傳達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滲透。由于受到高考壓力以及高考考試模式的影響,很多高中教師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漢字的讀音、漢字書寫方法以及漢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學,而忽視了傳統文化在其中的滲透。這使得高中語文教學變得碎片化,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只能夠看見漢字、詞匯和句子,難以看見和感受這些東西背后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既不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又使高中語文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學生難以對其提起興趣。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積下來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長期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為人處世哲學,還包括了面對人生苦難時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等,這些都對我們當代年輕人的成長和進一步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需要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中通過傳統文化來向學生滲透,促使其對這些東西進行熟練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語文教育中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對學生眼前發展即高考等有好處的課文內涵分析等內容,這使得學生難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當然也就無法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
(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產生背離。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也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當代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視角通過現代化的思維方式進行闡釋,就形成了與現代社會文化相適應的傳統的文化,或者說賦予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色彩,這樣,我們就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時,不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相結合。在高中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的過程中,往往將其定義為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認為其隨意性較強,不符合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較為落后,難以同現代社會科學相結合,所以就在潛意識中產生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漠視,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和認可程度。
二、傳統文化在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漢字的讀音、書寫、用法等教學與其背后包含的傳統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促進漢語言文字表意和內涵的共同發展。首先,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傳統文化予以足夠的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主動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課堂之中,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起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其次,高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掘漢字表意背后的傳統文化,并且向學生傳播滲透傳統文化。漢字表意與其背后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割裂既是現代社會功利化色彩漸濃的表現,又是高考壓力之下學生和教師的必然選擇,面對這種狀況,教師一定要主動地發掘漢字表意背后的傳統文化,并且及時向學生傳播這種傳統文化,將漢字的表意與背后的文化結合起來向學生傳播,既能夠滿足學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背后的內涵,一舉多得。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全面滲透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所囊括的語言文字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又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滲透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對傳統的語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對優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欣賞。不同的漢字可以組成不同的詞語,而不同詞語組合在一起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語境,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對優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欣賞,讓其深切體會不同的漢字、不同的詞語乃至不同的句子組合在一起產生的微妙差距,促進學生對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字承載的美進行體會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漢語言文字中承載著的中國古人的為人處世的哲學。中國古人的為人處世哲學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對這種哲學進行滲透能夠促進學生民族氣質的增長,同時能夠使學生對國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到古人的為人處世哲學,并且擇其優而學之,以促進自己的長遠發展。最后,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學習古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從而使學生能夠勇敢面對苦難,并且在面對得失時能夠保持一顆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應該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只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將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將傳統文化滲透與現代科學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首先,將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科學社會發展趨勢的部分向學生傳授,鼓勵學生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可。其次,利用現代化的語言以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等來闡釋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動利用傳統文化解決問題。
三、結語
單說傳統文化類書刊的閱讀量,僅有4.9%的學生一學期閱讀會超過10本,少部分(20.6%)學生能基本保證文化經典的閱讀量在6-9本之間,絕大多數(65%)的學生一學期的傳統文化專著閱讀量在5本及以下,還有9.5%的學生幾乎不關注此類書籍。通過卷面的信息數據采集,客觀題(30題)卷面答題的平均正確率總體不高,為63.3%。文史類學生的答題正確率僅接近30%,也只是理工類學生的一倍。
二、學生選課態度普遍帶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統計顯示,66.7%的大學生選擇“傳統文化課”的主要原因,是因這種選修課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論文’形式為主,學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訪者是出于“發展興趣與提高素養”的需要;28.3%是抱著“拓展知識與消磨時間”二者兼得的心態;選擇“喜歡授課的教師或者學習的氛圍”的學生,占總數的55%。需要注意的是,從性別角度來看,女性(31.4%)以“拼學分”為目的選課考慮比率遠低于男性(68.6%)。
三、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較低
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進行的分程度數據統計(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觀選題),在問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類中,許多問題都涉及傳統文化的基本熱點,包括傳統戲劇、倫理道德、名言典故等。從學科專業與答題錯誤率的關系來看,在30題的文史常識客觀題中,文教類專業的學生平均錯題數為9題,理工類學生與藝體類學生的錯題數分別為18題與20題。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質量不高的原因
(一)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動機不純
66.7%的學生是以“輕松獲得高學分”的選課態度來參與學習的,選修課成為他們獲得學分的一種工具。這種學習動機頗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單純地為了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文化修養了。
(二)傳統文化教育主導體系欠完善
一是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視。在課程設置上,只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會安排一些傳統文化課程,即使是其他文科專業,比如傳播學、新聞學專業也鮮有傳統文化課程,至于理工科專業,基本沒有傳統文化課程。學生除去上個別公選課以外,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基本沒有。二是教師教學方式僵化古板。教師授課多以“快餐式”為主,只求課堂灌輸,缺少生活引導與關注,學生的課后實踐缺少教師的引導與關注。
(三)校園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從學生方面來說,在校學習追求的目標是掌握就業的工具,很少有人考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從學校層面來說,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文化修養的培養,從而影響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形成。
(四)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存在認識誤區
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沒有必要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認為“傳統文化已經不合時宜,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他們認為西方的文化是科學的、前衛的,西方的教學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學生的這種想法既是對傳統文化模糊的、錯誤的認識,也是對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盤的肯定。
五、綜合以上情況分析,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應從學生和學校兩個方面著手
(一)學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加強自我教育
文化意識的自我覺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喚醒自己的心靈,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識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學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對自我的認知狀態進行結果歸因,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文化意識的自我創建是一種自信,一種感情,這種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據自身特點,量身制訂學習計劃
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學習計劃的制訂首先必須從長遠的角度,縝密地思考并做出長期乃至終身的發展計劃。其次,學生應在原有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依據自身實踐特點和學習方法,設計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選擇最能吸引自己興趣的文化作為計劃實施的切入點,循序漸進。最后,因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后,還應對計劃的可行性進行檢驗,在檢驗的過程中需要對計劃進行不斷地修正。
(二)學校方面
1.培養一批受學生敬仰,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質、親和力的專業教師
從學生選修課程可以看出,學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內容,而是哪位教師上這門課程。一般來說,他們更青睞于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風趣幽默、講究教學藝術、學識淵博、工作盡責的教師。因此、此類教師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培養一批受學生敬仰,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質、親和力的專業教師,巧妙地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求知興趣。
2.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要體現綜合性、選擇性
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要體現教育內容的綜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適當的民間文化,讓學生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既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又要開設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以修身。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理應尊重學生興趣的選擇。傳統文化涵蓋的范圍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必要時應按照學生基礎知識、興趣、性格、性別等差異進行分班教學。例如,性別差異對學習文化的選擇性影響很大,女生比較熱衷于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詩詞曲賦以及思想道德觀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則對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兵法、歷史等方面比較感興趣。
(三)高校應該重視傳統文化教學
一、創新教學內容,傳播仁愛精神
我們要推動傳統文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就要形成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正確認知,并將其融入高中歷史課堂。在課改背景下,對高中歷史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是必然趨勢。同時,還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歸納和總結,提取其中的精華部分。教師要基于學生高中歷史學科學習實情設計教學內容,使之與傳統文化內容相融合。為了達到上述效果,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材的主導方向,形成對傳統文化內涵和價值的精準解讀,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仁愛精神以及知行合一等思想融入歷史課堂,完成教學內容的適當延伸。比如,教師可以探索“貞觀之治”的成因為契機,引用魏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讓學生談談“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的積極作用。教師還可以結合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讓學生體會在國家政治層面上,堅持以人為本、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二、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文化認知
想要保證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歷史課堂,對學生產生正向影響,教師需要改進教學模式。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受個人教學能力、教學觀念的束縛,難以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缺乏創造性教學策略的應用,影響了傳統文化在歷史課堂中的融入。這些教師有必要轉變教學觀念,主動學習更多的先進教學方法;要吸收更多的歷史文化,提高知識儲備,在更新教學觀念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例如,我們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策略讓學生圍繞課堂主題展開探究,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取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
三、感知傳統文化,踐行愛國教育
歷史不應該是一塊擦淚的手帕,更不應該是一塊遮羞布。歷史上存在過的,你否定也罷,肯定也罷,它都實實在在地浸潤過這塊大地。作為后來者,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辯證地看待歷史,采取揚棄的態度——繼承優良、擯棄糟粕,也就是“批判地繼承、弘揚”。
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似乎現在還爭議不斷。譬如讀《三字經》《弟子規》等,有人認為是“毒害”,有人認為是“圣經”。愚以為這兩種“極端”態度都是錯誤的。我們既不要把它們看成是萬能的圣書,也不要過分夸大它們的負面作用。《三字經》《弟子規》所代表的文化經典,雖帶有一些封建色彩,但大部分是關于為人處世方面的,只要我們能以清醒的頭腦吸收其精華,不乏是一種可以保持人道德的“健康營養品”,絕不會是毒害人的“垃圾食品”。
有點文化功底和歷史知識的人應該都知道,像《論語》《中庸》《孟子》出自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三字經》出自內憂外患的南宋,從中可以看出,當一個社會秩序失范時,急需要精神上的提升品。我們今天的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人們物質生活不斷富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屢屢發生的誠信危機、自私自利、道德滑坡等亂象,人們恐慌、迷茫,大家在反思: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深受傳統文化浸潤的華夏大地歷史上曾是世界上最富裕最輝煌的國度,傳統文化對今天的中國還有沒有重新學習的意義?近幾年出現推崇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孟子》等傳統經典的熱潮,也可以說是希望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找文化的根基和道德的依托。
現在,舉國上下都在提倡對青少年進行經典文化教育。作為教師,不應該在該不該讓孩子讀的問題上猶疑不決,徘徊不前,而應該思考怎么教孩子讀。時下,我們大部分中小學教師自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傳授時功底不夠,在教學中既不能到位地解釋經典的內涵,又不能結合時代現狀去批判地閱讀。再者,在教學方法上也值得探討,如何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悅納?因此,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自己投入經典文化的閱讀中去,提高自己傳統文化素養。
1.完成高校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它的優秀基因也得到弘揚。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職能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高校有責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隨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得到強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公德意識、修身意識、共處意識等方面開始出現不足。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及價值觀念中表現出的諸如人格問題、人際問題、等傾向都是人文意識缺陷的外化。優秀傳統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處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個很好的彌補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容樂觀
部分對傳統文化缺乏理性認識。本校區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你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感興趣嗎?”23%的學生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47%的學生持無所謂態度,30%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為自豪。訪談調查結果表明,在大學生課外閱讀中,關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很實際的需求
調查問卷顯示,“如果一些傳統文化能告訴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會感興趣嗎?”這個問題回答“是”的統計結果為95%,問卷和訪談調查表明,學生對某些傳統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鑒于文化的承載方式,他們不能靜下心來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學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難系統的告訴他們如何立身做人,如何為人處世,而同學經常咨詢的問題,如應該怎么處理事情,應該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學的強烈需求。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工科校園文化的措施
1.與時俱進,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傳統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過去,它就會僵化。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讓優秀傳統文化里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求大同的精神展現出新的時代價值,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2.在校園文化中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設的多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