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健康教育是傳授健康知識,培養健康行為的一項社會活動。隨著現在醫學模式的迅速發展和健康觀念的提升,大多數家長已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檢查,而是需要更多的健康知識,更系統更科學的檢查方式。
【關鍵詞】兒童保?。?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43830.html" target="_blank">健康教育
由于目前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絕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都有一個幸??鞓返娜松5?,在養育的過程中,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們急需各種健康教育知識。基于這個出發點,我們兒童保健門診,始終堅持利用一切機會把健康知識教育以各種方法,在各個時間滲入到每一個環節。
1兒童的特點
從胎兒到兒童的各年齡段,生長迅速,良好的營養能促進體格生長、智力發育;營養不足則會導致生長遲緩,而且還會發生各種營養不良性疾??;小兒處于性格形成并日趨穩定的階段,如果配合良好的心理保健,可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關心、尊重別人,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形成良好個性;小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感知覺和動作發育不成熟,所以要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小兒處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狀態,需要加強計劃免疫,預防常見??;小兒2歲前視覺功能發育最為迅速,同時齲齒的發病率很高,必須提早開始近視和齲齒的預防。
2方法
2.1利用孕產婦和家長帶兒童來體檢的時候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
2.2印制各種宣傳相關知識的小冊子,免費奉送,隨意索取。
2.3在單位走廊、科室墻壁上張貼各種宣傳畫報。
2.4專門把一個房間改造為宣教室,每天循環播放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定期聘請兒保專家召開專題講座。
2.5定期舉辦“家長課堂”、“健康兒童評選”,讓家長在主動參與過程中接受健康教育。
3內容
3.1孕期分三個階段進行宣教:孕早期是胎兒分化的關鍵時期,所以指導孕婦杜絕煙酒,包括被動吸煙,不濫用藥物,避免感染,避免接受放射性及理化污染,防止胎兒畸形;孕中期營養是重點,指導孕婦合理膳食,一方面要避免生出過大胎兒,另一方面要避免微量元素缺乏。孕晚期指導孕婦進行自我監護,學會數胎動計數,做好分娩和哺乳的身心準備;指導孕婦使用科學的胎教方法。
3.2營養知識和科學育兒: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品,指導產婦在產前做好哺乳的準備,乳母應攝入營養豐富的飲食,多喝湯水,生活規律,睡眠充足,精神愉快;增加乳汁的關鍵是吸吮次數多、時間長、強度大。人工喂養的小兒要選擇優質乳品,濃度和奶量要根據小兒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按需哺乳,每日消毒奶瓶。從四個月起指導輔食添加,掌握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由稀到干、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1歲以后就要指導家長做好斷乳的準備,不能操之過急。安排科學膳食制度,營養素盡量全面,并達到不同年齡小兒的需要,預防小兒營養不良和肥胖。
3.3計劃免疫和防治常見?。侯A防接種程序、時間、禁忌癥、接種反應及處理方法;“小兒四病”的癥狀和防治方法,加強體育鍛煉,注意衛生,室內通風,注意保暖,合理喂養。
3.4指導生長監測:定期測量小兒體重和身長,描記生長監測圖;在監測基礎上提供早期刺激,促進嬰幼兒感覺、言語和動作發育。
3.5養成教育:根據嬰幼兒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培養生活習慣:新生兒起培養洗澡習慣;3個月起訓練排尿習慣;10個月左右訓練坐盆大便,定期剪指甲;2歲起培養飯前便后洗手,飯后漱口,早晚刷牙,衣服勤洗勤換;2歲半起學習自己洗手,自己使用和放置漱洗用具;3歲起學習穿脫衣服,收拾玩具,擺放碗筷餐具;在幼兒園里與小朋友友愛相處,互相幫助。
4效果
4.1提高了孕產婦和家長的自我保健與參與意識:通過健康教育使孕產婦和兒童家長懂得了一些兒童保健的相關知識,自我保健常識,滿足了孕產婦和家長的需求,能自覺的參與到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使兒童真正的做到優生、優育、優教。
4.2濃厚了科室的學習氣氛:健康教育是每一位醫務人員共同參與的診療行為,是我們工作程序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診療技能、醫學知識、人文知識、心理及社會、個人素質的能力的體現,同時也是語言教育技能的體現。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醫務人員必須在平時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知識,加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從而豐富了醫務人員的業余生活,營造了比學習、比進步的良好的競爭氛圍。
4.3密切了醫務人員和孕產婦與家長的關系:健康教育有利于醫務人員與孕產婦和家長的交流,達到進一步的溝通,也使我們的保健服務由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由單純服務轉化為全方位服務,取得了孕產婦和家長的信任度,密切了醫務人員與孕產婦和家長的關系。
4.4提高的兒童保健服務質量:健康教育是在評估孕產婦和兒童的基礎上制度的,從而減少了診療失誤,提高了診療質量。
5小結
通過對體檢的孕產婦和家長問卷調查統計,實施健康教育前,孕產婦和兒童家長的滿意率為83.5%,實施健康教育后,滿意率為98.2%。通過健康教育資料的收集和編寫,醫務人員的才能得以充分體現,同時激發對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從多渠道獲取學習機會,充實知識。通過健康教育,孕產婦和兒童家長提高了保健意識,提高了養育質量,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參考文獻
關鍵詞: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4-266-01
根據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智障兒童特定的心理發展實際,迫切需要教育者了解把握其心理特點,洞察分析其心理發展規律,解決心理障礙,培養他們健康積極的精神品質。因此要重視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借此來全面提高智障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智障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人們能力素質越來越高。智障兒童是人類群體特殊的一部分,他們大腦先天或后天受到損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發展,產生嚴重的缺陷和障礙,但為了適應社會生存能力的發展,要求生理知識、心理知識、社會知識、情愛知識、道德知識都應懂得。因此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地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以便為他們以后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理健康教育是進行MRT兒童動作行為康復訓練的需要
補償智障兒童的某些缺陷,恢復某種功能,需要多次練習、反復的矯正。他們往往產生厭倦,所以適時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發現和利用自身的閃光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樹立自信心,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耐挫折能力,這對康復訓練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能力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發展緩慢,智齡低,語言思維能力均滯后,所以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能力極差,因此適時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思維興趣、辨別能力,加強記憶力、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4、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課有密切聯系,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面向全體與個別教育相結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心理課,面向全體智障學生傳授心理知識,優化心理品質,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問題,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由專任的心理教師負責接受學生的個別咨詢,幫助他們分析解決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特教學校專業人員除心理輔導教師外還包括言語治療師、正向行為支持(以前稱行為矯正)人員、技能訓練人員、游戲治療師、音樂治療師、戲劇治療師、美工創作人員(藝術治療師)、運動治療師、身體治療師、讀書治療師、感覺統合訓練人員、物理治療師、轉銜輔導人員、生涯輔導人員、輔助科技技術人員、各類醫師以及定向行走教練(定向行走指導師)、聽力技師、視覺/聽覺訓練人員。各專業人員針對不同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教學制定相關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并對其實施矯治,從而更有效的提高智障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2、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心理課教育收效是有限的,很難促進學生整體的心理狀態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們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將文化知識轉化為自身素質。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強自信心。
3、從興趣入手
利用競賽、游戲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開展“生活技能競賽”,通過起床、穿衣、疊被、刷牙、洗臉等系列比賽,培養學生生活自主、自理能力,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從而幫助他們生存于社會,適應社會生活;下課了,通過開展快樂、安全、文明的課間和課外活動,這樣可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如;通過“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來培養學生和諧人際關系中團結協作的精神等。
4、爭取家長支持配合,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鞏固
家庭是兒童最初的社會生活環境。兒童的知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都和家庭環境、父母的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向家長宣傳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幫助家長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性,掌握科學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有些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智力有障礙,做也做不好,倒不如自己做省事。凡事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自我鍛煉的機會。從而在孩子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家庭中沒有自己可干的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此以往,就造成孩子的更無能和對家長永遠的依賴。事實上,家庭是更為個性化的學校,“因材施教”在這里最容易實現,家庭完全有條件為孩子創設豐富多彩的實踐舞臺,使孩子學到的知識有機會應用,在應用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的各專業教師和家長始終要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每一次過失,用一種期待的心態去等待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孩子的每一點成功,以此來克服孩子心理方面的障礙,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思想認識上保持一致,從而鞏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雜志.
[關鍵詞] 發熱;兒童;健康教育;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11(c)-141-01
嬰幼兒由于生長發育旺盛,新陳代謝率高,加之各系統器官正處于發育階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體溫調節中樞的發育不完善,使其體溫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異常。當嬰幼兒肛溫超過37.8℃,口腔溫度超過37.5℃,腋溫超過37.4℃,可以認為發熱。有部分兒童對發熱的反應較敏感,甚至引起高熱驚厥。臨床上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發熱感到恐慌和焦慮,迫切要求醫務人員及時作出降溫處理。針對家長在發熱患兒表現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問題,對其進行有關醫學、護理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教育,是科學治療和護理發熱成功的關鍵[1]。
1臨床資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發熱患兒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6個月~4歲。驚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熱時發生,神志恢復快,時間短,神經系統檢查陰性。
2實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內容
2.1分析小兒發熱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齡越小,器官系統的發育越不完善,尤其是體溫調整節中樞的發育不完善,加之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散熱和儲熱功能低下,使體溫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②一日內體溫波動:一般清晨2∶00~6∶00體溫較低,傍晚8∶00體溫較高;③飲食與衣著薄厚:日常進食、進水可使體溫升高,衣著厚,溫度較高,反之較低;④沐浴與運動:熱水沐浴、哭鬧等都使產熱增加:⑤季節性溫差:夏季溫度高,冬季溫度低;⑥新陳代謝率:生長發育旺盛,新陳代謝率高,體溫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加之母體提供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易受各種病原體的侵襲,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體溫升高。
2.2收集家長對發熱嬰幼兒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家長在患兒發熱而無明顯癥狀時難以發現,一旦發現患兒發熱和高熱時表現出驚慌失措。②患兒家長對小兒發熱癥狀發展估計不準,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溫措施,對醫護人員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輕的父母,對小兒發熱的護理經驗不足,面對嬰幼兒發熱表現出驚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學習目標
①正確判斷小兒發熱。②了解常見發熱的護理方法。③能實施物理降溫方法。④列出小兒發熱的預防措施。⑤掌握發熱時的急診信號。
2.4健康教育干預及評價
2.4.1健康教育方式對小兒發熱的健康教育,多以個別指導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①講解何謂小兒發熱及判斷方法。發熱是指體溫的異常升高,判斷孩子發熱可以借助體溫計測量,在嬰幼兒確實體溫升高時,注意觀察患兒的神態和動作等。②描述發熱過程及其臨床表現,發熱過程分為3個階段: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與體溫下降期。③講述發熱的護理方法。a.癥狀觀察,注意體溫升高程度及變化規律,觀察呼吸、脈搏、意識狀態變化;b.患兒應安置于安靜、溫度適宜、空氣流通的環境;c.臥床休息:發熱時機體消耗增多,代謝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應不足,因此患兒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量,保持舒適;d.補充水分及營養:高熱時代謝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減弱而導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熱時大量出汗,導致機體明顯失水、失鹽,鼓勵給患兒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高熱時因唾液分泌減少,加之機體消耗增多,消化能力減弱,營養缺少,不利于癥狀康復,因此注意保持患兒口腔、皮膚清潔;f.高熱39℃以上及時給予物理降溫:一般家庭以冷敷、溫水和酒精浴常用;g.藥物降溫:嬰幼兒發熱時,用藥應盡量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如補感敏、小兒退熱栓、中成藥等;h.講授發熱的預防措施和需就診的情況:平時應適當安排嬰幼兒戶外活動;定期預防接種,積極預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傳染病;平時衣著適當,根據氣候和活動量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受涼;養成多喝水的習慣,促進新陳代謝;當患兒高熱時,出現驚厥、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應緊急送醫院就診。
2.4.3效果評價通過對其家長進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實施于我們的整體護理過程中。結果患兒治愈率達100%,平均病程也明顯縮短,效果顯著。
3討論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可由許多原因引起,對機體來說有時也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小兒由于解剖生理特點方面的因素,高熱容易導致驚厥,失去保護性意義,如不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采取有效措施,會造成嚴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時、有效措施,則會使患兒很快康復[2]。通過健康教育的實施,增強了家長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家長的自我保健與護理患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左月燃.對護理專業開展健康教育的認識和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25.
[關鍵詞]農村單親兒童;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
所謂單親家庭是指由于喪偶、離異、分居或者構成家庭主體的成員不齊全的家庭。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因此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他們沒有安全感,沒有溫暖,沒有了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對艱難的現實,他們對親情有著更強烈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心能被安撫。他們生活在正常人的群體中,既受到正常兒童的影響,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他人,所以這種相互之間的影響是應該受到關注的。因此,我們應更加關注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單親兒童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孩子不得不隨單親生活,或寄居在親戚家里,他們的某些需要由于經濟或其他原因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得到滿足。例如,在放學、上學時,看見別的同學常有人接送,而自己卻很少有人接送,對比中逐漸產生自卑,在心理上感到矮人一截。其中因父母一方犯罪而離異的家庭的學生表現得更為突出。
(二)膽小、孤僻心理
一些家庭在解體過程中或不停地吵鬧,或長期冷戰,家里充滿了火藥味,甚至把子女當成了出氣筒。這些孩子在家庭的緊張氣氛中戰戰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單親家庭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切包辦;還有的單親家庭的父母為了給自己爭口氣,對孩子要求過分嚴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情況都會成為孩子膽小、性格孤僻的原因。具體表現為不敢與人交往,不敢說話,不敢回答問題,總是獨自躲在一旁,甚至由于過于緊張話不成句,面紅耳赤,渾身出汗。
(三)多疑、嫉妒
單親家庭學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學生顯得突出一些,調查顯示前者比后者高約3%。我認為,這種心理的產生與自卑心理有關,同時雖然自卑,但潛意識里還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亂猜疑,好嫉妒。
(四)自暴自棄心理
由于家庭環境的變化帶來了心靈上的創傷。特別是父母離異后缺乏必要的家教,他們心理上封閉性強,自卑感嚴重,性格孤僻,尤其生活在父母重新組建的家庭中,復雜的家庭關系時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緒,個別遭受各種虐待的學生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對周圍的人也很冷漠,甚至產生對在溫馨家庭生活的學生嫉妒與憎惡的變態心理。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習成績下降,85%的人在學習、紀律、衛生等方面屬于待進生。
二、對單親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鑒于單親兒童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教師應該弄清單親兒童的心理特征及其產生的原因,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并加以正確的引導。
(一)用心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
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家庭是每一個孩子的夢想,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是希望如此。家庭的缺失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他們不愿意把這些破碎的家庭故事與別人分享,想使之成為自己心中的秘密。作為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遇到一些與父母相關的課文或故事時,避免提問他們,要用心維護他們的自尊,讓這些單親的孩子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情感天空。
(二)用友情彌補親情
單親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父母的關愛,他們生活的班集體的班風和同學之間的良好關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要處處關心他們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的動作、一次誠懇的表揚、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在他們的心里泛起層層漣漪。教師的愛雖然不能代替父母的愛,但可以彌補父母的愛。生活在一個充滿友愛真情的班集體里,他們會感到生活充滿生機,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別幸運。過生日時,教師組織全班同學給他祝賀,每人一句真誠的祝福、一個小小的禮物,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作為班主任、任課教師在與單親孩子接觸的時候,應采用“情感投資”“捕捉閃光點”等方法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傾聽的方法讓他他們傾吐自己的心聲,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緒,然后再對過激的情緒進行正確指導。以他們的聰明來鼓勵他們一定會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以樹立自信心。此外,還應利用課余時間幫助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要多與家長溝通交流
班主任除了要多與單親兒童的家長溝通之外,還應該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商討孩子的教育方法,向家長匯報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思想表現,并指導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另外,還應定期對單親家庭進行家訪,和家長促膝談心,講清情理,不要因家庭的變故而忽視了子女的教育,使孩子不因家庭變故而對個性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李維.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焦曉玲.試析單親家庭對兒童心理的影響[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關鍵詞】健康教育;兒童保??;家長參與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002-01
兒童社區預防保健工作對保障社區兒童健康、促進兒童正常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家長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其預防保健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社區預防保健工作的成效[1],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進一步加強兒童保健工作,對本轄區內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轄小區內的嬰幼兒及家長1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對照組80例嬰兒中男嬰兒46例,女嬰兒34例,年齡3~12個月,平均年齡(5.9±2.1)個月,80例家長中男性21例,女性59例,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7.6±2.3)歲;觀察組80例嬰兒中男嬰兒44例,女嬰兒36例,年齡3~12個月,平均年齡(5.7±2.2)個月,80例家長中男性19例,女性61例,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6.8±2.5)歲,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比較,年齡、性別、家長文化水平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對照組給予一般健康教育,包括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衛科二樓樓道內張貼兒童保健相關知識的宣傳畫,制作板報并按時更換,發放兒童健康教育手冊,在疫苗接種日向家長進行疫苗接種相關知識的教育等。觀察組給予特殊健康教育,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人員培訓:實施健康教育前由兒童保健科相關專家對擔任健康教育工作的相關人員進行定期系統培訓,促使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掌握兒童保健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實施準則、調查問卷發放方法及實施健康宣教過程中應注意事項等,提高工作人員健康宣教水平;(2)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小兒感冒、腹瀉、濕疹、小兒佝僂病的預防與治療、嬰幼兒貧血的預防與治療等嬰幼兒常見病預防與治療,生長發育監測的意義、嬰兒各月齡體重、身高正常值,母乳喂養的重要性、輔食添加時間、原則等,Ⅰ、Ⅱ類疫苗種類、各類疫苗接種時間、接種疫苗后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3)健康教育形式:根據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興趣愛好等采用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宣教;定期開展兒童保健相關知識講座,通過專家宣講、播放錄像帶、組織家長進行小組討論等方式,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注意了解家長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根據家長兒童保健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實施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的健康知識講解;采用電話、短信、QQ群等聯絡方法為家長提供健康咨詢,耐心解答家長疑惑,建立起與家長間的信息反饋、互動系統,豐富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1.3 評價指標采用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制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生長發育監測、常見病預防、母乳喂養與營養和疫苗接種四個項目;調查統計嬰幼兒定期健康體檢的參與率及嬰幼兒定時接種疫苗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家長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嬰幼兒定期健康體檢參與率及嬰幼兒疫苗按時接種率以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比較,P
2 結果
2.1 兩組家長健康教育前后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比較 兩組家長實施健康教育后,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均較實施健康教育前有明顯提高(P
3 討論
嬰幼兒期是兒童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隨著嬰幼兒活動能力逐漸增強,接觸感染源的機會也逐漸增加,因而嬰幼兒時期的預防保健工作十分重要[2]。家長是嬰幼兒的監護人,其對預防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關系著預防保健工作的開展效果,對嬰幼兒健康成長起著關鍵作用,而以往有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嬰幼兒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參與兒童保健的積極性較低[3],從我中心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實施健康教育前,家長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均較低,因此加強對嬰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長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十分必要。
我中心在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家長的健康宣教,對嬰幼兒家長實施特殊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教育培訓,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專業素質,采用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對家長進行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從實踐結果來看,實施系統化、綜合性的健康教育后家長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有明顯提高,嬰幼兒定期健康體檢參與率及定時接種疫苗率明顯高于一般健康組,表明對家長實施綜合性、系統性的特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嬰幼兒家長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提高家長參與兒童保健的積極性,促使家長配合兒童預防保健工作。
參考文獻
[1]周紅芳.健康教育對預防保健的促進作用探討[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43-43,44.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打工,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3億,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造成約2000萬留守兒童出現。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嚴重缺失。從而使得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都偏離成長發育的軌道,對兒童今后的認識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而隔代撫養中由于長輩精力有限或者處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小孩的管教不嚴,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同時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具體表現在缺乏自信,過度怕羞,拒絕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礙
親情對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來說至關重要,在父母的關愛下,在家庭溫暖的環境中,兒童從小就在心理播下愛的種子。而留守兒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在留守兒童身上很難找到這個年齡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被錯誤地認為他們懂事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缺少關愛和交流的留守兒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困難沒地方傾訴,有焦慮、孤獨傾向等問題。這些心理障礙造成留守兒童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經常不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甚至不愿意回家。
3、認知行為上的偏差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有疑問都無法得到解答,使得他們不能對事情有個正確的認識,造成認知行為上存在偏差。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兒童情緒化。
二、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
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揮家長在留守兒童健康心理成長中的作用。家長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每天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不要等老師來主動聯系你,通過跟老師的交談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2、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對于留守兒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特別是學校,更要高度重視,不歧視老師兒童,平等地對待他們。要特別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多給留守兒童一些熱情的幫助,比如利用陽光小屋心理咨詢室,以解答學生成長中的煩惱。也可以聘請離退休的老師當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負責孩子思想、情感輔導。
3、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對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護的缺位。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中,可以通過講座、“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來進行。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總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智障兒童 心理健康 教育
一般來說,所謂“智力落后”是指人的智力明顯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且在社會適應行為方面也存在明顯的障礙。目前,在我國培智學校學習的智障兒童大部分是輕度的智力落后兒童,其智商(IQ值)大約在50—70或55—75之間(注:50—70為韋氏量表測定的智商值,適用于4—6.5歲兒童;55—75為蓋塞爾量表測定的智商值,適用于0—3.5歲幼兒)。條件較好的培智學校,也招收少數中度智力低下的兒童,其智商(IQ值)大約在35—50或40—55之間,這些中度智力落后兒童在學校主要是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智障兒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智障兒童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健康的心理,智障兒童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智障兒童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其今后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智障或心理疾病。
智障兒童通過在學校幾年的教育和訓練,在生活自理、勞動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能力提高的同時,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如:怕與陌生人接觸,怕別人恥笑,不敢面對老師的目光,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等等。這些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使他們本不健全的心智更增加了負荷,給他們接觸社會、參與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礙。為了使學生能夠越過這些障礙,作為他們的老師,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已成了教育的首要問題。如何培養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呢?
一、創設良好環境,使智障兒童保持積極的情緒
良好的環境是由兒童、家庭與社區共同組成,形成合力。智障兒童環境包括實物環境、心理環境、語言環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環境。它們是按照教育目的為智障兒童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玩具、物品、材料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更替交換玩具、物品、材料以激發智障兒童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滿足智障兒童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進智障兒童與物質環境之間有益的相應作用,為智障兒童的全面發展服務,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名智障兒童感到安全、歡樂,被尊重,為集體所接納,它的好壞直接影響智障兒童的情緒變化。
如,開學前,我們會在教室、寢室為智障兒童擺放一些色彩鮮艷,材料輕軟的絨毛玩具,在教室粘貼智障兒童與爸媽及親人的照片,開設“娃娃家”,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抱、親親智障兒童,給他們喂飯、穿衣,以表情、動作等各種方式向智障兒童表示與親近,增強他們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智障兒童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情緒越來越好。
二、發揮游戲功能,使智障兒童保持愉悅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游戲是智障兒童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培養獨立性、合作性的最佳手段。在工作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具有目標性、針對性。在角色游戲中,智障兒童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是有意義的。如,在“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戲中,智障兒童可以充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孩子等各種角色,老師適時地參與游戲,引導兒童模仿爺爺打太極、奶奶跳健身舞、爸爸媽媽一塊帶孩子到戶外玩等,這樣既培養了智障兒童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語言能力,又使得智障兒童心情愉悅。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活動、日常生活的有機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智障兒童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智障兒童的表述能力,讓智障兒童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智障兒童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智障兒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合年齡伙伴間的交往,擴大兒童交往機會,提高他們的合作性。利用智障兒童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十字繡、插羽毛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集體感。
四、堅持正面引導,使智障兒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滲入了主體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動。智障兒童自我意識受各種因素影響,老師應積極引導,幫助智障兒童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首先,老師要結合智障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和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并認真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活動中老師為智障兒童營造平等、寬松、支持的心理環境,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使智障兒童表現得自信、主動、容易獲得成功與自信。其次智障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智障兒童受認知水平影響,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學習評價主要通過成人正確評價的示范,故而老師要廣泛收集智障兒童在智障兒童家庭中有關發展的信息,善于發現智障兒童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智障兒童,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智障兒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五、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
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一樣,具有獨立的人格。作為老師,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了解和理解他們,并引導他們實現自我。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首先老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老師應嚴于律己,善于自剖,深入反思。不嫌智障孩子笨、臟、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子女、親人一樣對待。任何鄙視和嘲諷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嚴重的可能會引發孩子傷害他人和自殘。其次,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在培智學校里,學生只有輕、中、重度和極重度之分,接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參差不齊,行為和品德也存在很大差異。不管我們遇到哪種類型的智障學生,老師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老師要了解每名學生的智力水平、致殘原因、個性特點、家庭背景、認識到每名學生的優點與不足,確定每名學生的發展目標,分類要求,使每名學生都學有所長、學有所得,對每名學生負責到底。
保爾曾說過:身體的殘疾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心靈的殘疾。蒼天無情人有情,讓我們攜手用愛澆灌這些遲開的花朵,讓這群擁有健康心靈的智障孩子,成為家庭的寶貝,社會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