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政治哲學認識論知識點
時間:2023-08-21 16:5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政治哲學認識論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充足的課前準備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上好一堂課就必須要注意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在課前準備中,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備課,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按照學生的學習好壞與否來決定教學設計。
例如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這部分內容做課前準備時,要做好以下幾個步驟。
1.統籌教材
教師只有在統籌教材的基礎上才可以掌握到《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這個部分包含的知識點,主要有:實踐具有客觀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是一個反復、無限上升的過程;掌握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明確了這四個基本知識點是學習的內容后,教師才知道如何入手準備新課。
2.掌握學生情況
在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辯證的唯物論》等有關內容。在這個部分中,“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這兩大知識點是難點,但是教師只有了解清楚了學生對這兩組“辯證關系”是否順利掌握,才能夠確定在傳授“實踐與認識的辯論關系”時該如何進行教學。
通過這一周詳的課前準備,一堂成功的高中政治課程就有了堅實的實施前提了。
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實施,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保證。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政治課堂上構建起良好而融洽的師生關系呢?
1.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表現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都是自己在講臺上進行教學講述,而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將教師講授的內容全部記下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沒有任何的表現,甚至有不少學生會認為自己和教師之間沒有什么聯系。這樣的做法是無法構建一堂高效的高中政治課的。教師一定要注意多給學生課堂表現的機會,多提問,多和學生互動,這樣學生才會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這種做法將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更好地構建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
2.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
要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是因為很多學生其實都非常在乎教師對自己的評價??赡軙驗榻處煹囊痪湓挼玫骄薮蟮墓奈?,也可能會因為教師的一個“不”字而備受挫折。所以教師不僅要多多鼓勵學生表現自我,還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肯定性的評價,從而激勵學生不斷取得進步。
三、加強交流討論
一堂成功的高中政治課光靠教師多樣化、豐富化的教學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生活與哲學這個部分的學習之中,有很多的內容都需要在辯論中、在交流中加深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多交流討論。
例如在《實現人生的價值》這個部分的內容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教師:價值就是有意義,是值得的。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價值呢?你們心目中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樣的價值呢?你們覺得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理想中的價值呢?
學生1:價值其實可以有很多種,這些價值都是對我們的一種激勵。
學生2:人生的價值就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可以對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有著怎樣的貢獻。還有就是這種價值的存在也是我們的一種責任。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價值”“人生的價值”的認識將進一步深化,而課堂氣氛在學生的交流討論中得以熱烈,最為重要的是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隨著討論的成功而得到實現。
關鍵詞:知識結構導圖;邏輯思維;教學效果
高三思想政治課教學主要是一種復習性教學,運用知識結構導圖教學是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高三學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事實上,高三的老師都是圍繞這一中心任務來組織教學的。學生在解答主觀論述題時,往往是要點不全,思維混亂,而如果運用知識結構導圖對學生進行教學,則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一、教師主導性原則
高三老師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導圖歸納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知識結構導圖的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復習哲學認識論知識點時,老師可以拋出往年的真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找出有關認識論的知識結構導圖。
例1:(2011年廣東高考37-2)結合材料二,從真理的條件性、具體性原理出發,簡評“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搞文化產業化”的觀點。(6分)
例2:(2012年廣東高考36-3)結合材料三,運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原理,分析“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一論斷,并闡述其現實意義。(13分)
例3:(2012年深二模37-2)結合材料二,說明為什么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7分)
知識結構導圖:
高三老師在政治課教學中大量利用這樣的知識結構導圖對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引導,學生便可以在答題時很順利地切入主題。
二、學生主體性原則
學生通過對知識結構導圖的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設計的反復循環,可以不斷反思并完善知識結構導圖。例如,在復習經濟生活“個人收入的分配”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列出知識結構導圖:
然后導出知識難點和熱點:“如何解決收入公平”問題。解決此問題除了要理順教材知識點外,還要滲透黨的十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知識,例如增加:“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薄敖∪远愂?、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薄俺醮畏峙浜驮俜峙涠家⒅匦逝c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一些熱點知識。
三、師生、生生互動互評原則
一、理直氣壯地強調記憶和背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們反復強調背誦記憶環節的重要性,不僅要求學生背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論,而且要求學生對課本上的重要知識點均能歷歷在目,了如指掌,能夠構建“知識樹”,把課本學透、學薄,并時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多動腦、動口、動筆,特別強化了學生記憶典型例題的答題方法和答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明確教學中的記憶目標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用,二者不能分割開來。忽視知識片面強調能力,能力將成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教學中認真指導學生從前言、標題、摘要到正文認真熟記教材,對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多動腦筋,真正弄清每個知識點。重視記憶背誦環節,明確背誦的內容。比如應該記住一些哲學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的記憶要準確,有些關鍵詞要與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隨意搞錯,如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就不能說成是“客觀存在”。又如規律不能說成規則,意識反作用不能說成反映。這些基礎知識就如同我們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穩,只有這樣才能無堅不摧。
三、運用科學的方法――“典型”記憶法
1.比較記憶法
易混比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實有著本質區別的概念,比如意識的能動作用與意識的反作用、規律與規則、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等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弄清這些概念的真正區別和聯系。對照比較法,就是把要比較的幾個對象在同一時間出現,使學生直接在感知過程中進行辨別分析,如意識、認識、真理、理論、科學理論等概念,從內涵上進行比較,比較它們所反映的思維過程的不同層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圍、程度。意識,屬于唯物論范疇的概念,而認識、理論、科學理論、真理則屬于認識論范疇,它們的個性是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關鍵詞法
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要注意發現、歸納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關鍵詞”,有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比如,價值規律的三個作用可以分別概括為:“調節”、“刺激”、“促進”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篩子作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的三點可以概括為“對內”和”對外”兩個大的方面。企業的兼并就是“大魚吃小魚”,企業的破產可以理解為企業按法定程序“安樂死”,等等。關鍵詞的概括和總結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上課聽老師總結。
3.系統記憶法
化繁就簡,使瑣碎的知識系統化。整個哲學劃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又分為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個部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明確知識范圍,從宏觀上把握知識。如我用六個字概括辯證法的內容,即聯系發展和矛盾,要求學生一提到辯證法就想起這六個字來,就從這六個字里面找知識點、找范圍。
4.趣味記憶法
哲學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記起來比較困難,我就把他們編成順口溜,比如在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教學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兩點,兩點之中有重點,重點并非不轉變,亦可轉為非重點”來概括,這樣,學生就對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還采用縮句法等,如:規律就是聯系,什么樣的聯系呢?是本質的必然的固有的聯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等。
5.公式記憶法
我們把哲學的主觀題歸結為體現型,即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運用公式“觀點+材料”;說明型即什么樣的哲學道理說明材料里的現象;原理+方法論+做法(哲學側重方法論)做法型,即用有關哲學原理說明應該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尤其是比較難懂的),一定要找到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輔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論具體化。比如:市場經濟的“盲目性”就可以對應到課本上的圖畫“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聯系“自己用的書”不是商品,而“書店出售的書”才是商品;“社會主義國家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可以聯系“神六的成功發射”、“三峽工程、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的建設”,等等。事例的尋找可上課從老師那里找,也可以自己總結,事例應該是材料、圖表、漫畫、數字等直觀形象的東西。
7.動筆記憶法
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眼過千遭,不如手過一遭,教師應要求學生動筆整理、積累、作答。
8.反復記憶法
好多學生都會說其實這些題,我們都做過,當時也明白了,就是沒記住,考試時就是不會做,所以教師應注意舊題的重復和再現,好題不怕重復,重點不怕重復,重復到學生一看類似的題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對比聯系法
對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們放到一起加以對比和聯系,這比單純一個個理解和記憶更容易。比如,學習“價值”,要對比聯系“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格”等概念;學習“價值規律的作用”,要對比聯系“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學習“企業”,要對比聯系“市場主體”、“公司”、“企業法人”等概念。每學完一節尤其是一課的內容后,都要做這一項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師上課在這方面的總結和參考書上面的總結。
四、多種形式檢查,加強記憶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80-01
如何提高政治復習的有效性對高三而言尤其顯得必要和重要,這也是高三政治教師在高考備考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為當前高三政治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問題,這直接影響著學生在高三各個復習階段的效果,最終將會影響到學生最后的政治高考成績。可見,提高政治復習的有效性是搞好政治高考備考工作的關鍵。尤其是在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三政治教師能否從學校自身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堂教學及管理著手,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努力提高政治課堂的有效性,最終將決定著政治高考的成敗。
一、夯實基礎,注重整合,構建知識網絡
在求活、求新、求變的命題的指導思想下,近幾年的高考題讓人無法妄加揣測,惟有抓好基礎,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政治科高考在試卷中所強調的關注現實生活、發揮創新意識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對知識的扎實掌握基礎上的。抓基礎必須重視知識的落實。“不怕難題不得分,就怕每題被扣分”,說明了對教材基礎知識落實的重要性。教師講了多少并不重要,關鍵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復習越到最后,教師越應狠抓落實,越應為學生創造抓落實的時間,真正讓學生做到融會貫通。
在復習過程中,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第一輪復習中我對課本知識分了五個層次,即課題——節題——框題——問題——問題闡述,形成教材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對于規定的知識內容,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的記憶,還要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系、弄清每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在第二輪復習中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做好“知識整合”,實施“立體復習”,打破教材原有順序和框架結構,優化組合教材知識,跨框、節、課甚至跨知識體系地進行知識梳理。例如,對于《哲學常識》的學習,根據各個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觀和價值觀四個方面來把握,然后再從宏觀上形成對哲學的整體印象,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對于每個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懂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這一知識點。為此我重視了對知識的挖掘,特別是主干知識的內在聯系,把一些看起來不相干的知識加以歸類,使之網絡化、序列化和專題化,提高學生從變化中找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二、關注熱點,遷移知識,培養各種能力
培養各種能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們教學的主要目標,又是我們教學的落腳點,同時,也是我們適應高考試題改革的需要。高考試題中設置的新情況、新背景、新材料和新問題必然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現實性。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熟練地掌握書本知識,而且還必須善于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關注熱點,學會遷移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重視知識的遷移,而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熱點問題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內容,是考試題目設置新情景的原材料。教師要收集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材料,去充實和豐富教材中的事例,開拓加深理解基本理論的新渠道。要善于把熱點問題和理論觀點變成考試題目的新情景、新材料,培養和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時,把當年的熱點問題從該課、節、框題、黑體字標題涵蓋的內容中找“題眼”,挖“題穴”。如果近兩年沒有考過與熱點相關的這個知識點,就把綜合題布在“題眼”、“題穴”上。如果近期考過該知識點,就適當地進行“知識遷移”,尋求更為合適的知識連接點,或改變形式編制習題,注意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一題多解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
三、加強訓練,查缺補漏,提高解題技巧
政治試題的主、客觀題目往往都是通過運用新材料、設置新背景來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的,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審題、篩選信息、找到切入點等都需要通過進行針對性訓練來培養和提高。
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就以考代練,優化精選試題,通過檢測找出問題,進行講解和指導。練、講、再練、再講,通過不斷的講練、練講,教會學生主、客觀題目的答題技巧。如客觀題目中的排除法、一材多用法、代入法、逆選法、因果聯系法等;主觀題目中的精讀法、材料聯系法、標號法等。教會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聯系理論。
關鍵詞:政治試卷;評課;“雙主”互動
試卷講評教學是高中政治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尤其在高考備考工作中,試卷講評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老師和學生的備考,甚至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政治試卷講評課中要注重“雙主”互動,“雙主”互動教學活動中有三個自變量:學生、教師、試卷。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試卷是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的載體。試卷講評課,教師把握好學生討論的問題,管理好課堂秩序。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提高試卷評講課的效率和質量。下面,就試卷講評中如何促進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講評效果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講評前師生共診斷
講評課前要統計思路,知己知彼。首先教師要分析試卷本身是否符合本班學生實際,是否符合高中政治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試題覆蓋了哪些知識點,試題考查了哪些政治能力,屬于哪個方面的能力,試題中哪些題類似高考題,試卷中各試題的難易程度如何,命題的意圖是什么,等等;并對學生答題情況及試卷難易做出量化分析,做好考試質量統計表(如:圖一),具體分析哪些錯誤人數多,得分率低的試題,并要考慮學生是因為知識缺陷還是能力問題導致失分。對于這些題目教師要準備在課堂上精講細講,并對題目構思變式展開分析,以達到讓學生舉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學生要做好自我診斷表(如:圖二)。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診斷,分析導致失分的問題出在哪里,失分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些粗心大意失分的題目,解題思路或者方法錯誤的題目,可以在學生自我診斷的過程中自己或者通過同學的幫助得以解決。仍然有疑問的可以在表格中標注,等待老師的幫助。
二、講評中師生共投入
加強課堂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提高試卷講評課效果的關鍵所在。在試卷講評中,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把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課堂才能“活”起來,學生活起來了,學習的效率才會大大地提高。當然課堂中的互動活動不是作秀,不是追求一種轟動的表象,而是心靈的交融。如果學生在整個講評中沒有投入,沒有進行積極的思維,那爭論得再激烈、再熱鬧的課堂,也只能是一種虛假的活躍。所以,試卷講評課,既需要課前精心準備,更需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有效組織、調控教學,從而來提高課堂的效率。
(一)小組“互查”,發揮學生相互評價的功能
學生在進行自我診斷之后,主要針對客觀題,仍存在一些知識的盲區或者自己的困惑點,于是在課上我大膽地放手,把時間和空間讓給學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查、討論、分析原因,尋求對策。讓他們互查錯誤的根源,討論彼此的差異,互相幫助解決各自的疑難點。通過互幫互查,學生不僅搞清了答案的錯對,而且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還對答題過程中的一些技巧在交流中得到互補與提高;通過互查,還可防止別人的錯誤在自己身上發生,起到引以為戒的作用。教師在學生“互查”的過程中,適當走進學生,密切關注他們的學習動態,了解學習情況,以便講解更有針對性。
(二)小組交流展示,發揮學生相互合作的功能
一堂成功的試卷講評課,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時間,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中,既讓學生的知識獲得了較充分的發展,師生雙方又都體驗到了教學的生命樂趣。
教師根據統計表,在講評過程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錯誤率高的試題,分小組活動,比如分為A組(A1、A2、A3)、B組(B1、B2、B3)、C組(C1、C2、C3)等。同為一組的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當然對于主觀題,我還采用展示2至3位學生的典型答案讓全班進行討論,指出其中存在的閃光點和問題所在。討論結束后,分別請組員來講解題的思路或者是方法。通過學生相互講解試題,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在講解中還會暴露一些錯誤的想法,教師就能對癥下藥,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們常說學生:我講過了多少遍,你怎么還不懂,我們沒有理解學生的思維,怎么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學生參與答問、質疑、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接受大量的知識及解題信息,而且有助于政治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學生自己講評試題,會使他們豁然開朗,解題能力大大提高。實踐證明,這種試卷講評形式在高三備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復習課中值得一試。
(三)精心“師評”,提高試題評價的效果
在試卷講評課中,教師始終做好引導者、協調者的角色,當然也不是對課堂放任自流。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同一問題的不同小組之間如果出現質疑或者不同的觀點,就要求教師來評判,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首先,“師評”要有針對性。當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仍無法解決時就需要教師適當點撥,進行解題方法上的指導。例如,對于新情境的材料題,學生表現出無從下手,找不準關鍵字詞句,找不到切入點,無法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應進行仔細的解答,先組織學生對材料進行通讀,再捕捉關鍵字詞句,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化難為易;對于政治試卷中的圖表題,學生往往表現出不能理解圖表的含義,不能挖掘其中蘊涵的知識點,此時,教師應講清解答此類題的三步曲:“識圖(看表頭標語、表和注解)——析圖比較(橫向縱向)——組織答案(現象—本質)”。識圖是基礎,要仔細看標題,看曲線中的特殊年份等;析圖是關鍵,即分析曲線橫向縱向的變化情況,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最后組織答案時將相關的政治知識與圖像曲線緊密結合,用所學知識揭示問題的實質,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其次,“師評”要體現發展性。教師在講評試卷時,不能停留于就題論題、泛泛而談的層次上,而應該進行深層次的講評,必須有所發展和創新,特別要對同一知識點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剖析,同時注意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盡量做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讓學生感到內容新穎,學有所思,思有所得。教師通過講評應使零散知識系統化、思維角度發散化、同類問題規律化,訓練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升華知識的目的。例如,在講到《生活與哲學》中運用唯物論原理分析,人與人之間對幸福感的理解為何不同的原因。教師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分別從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等角度思考。此外,教師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和題目從其他角度自主命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深入挖掘題目的素材,深化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
再次,“師評”要發揮示范性。對于政治試卷中的主觀題,很多學生答不準或答不全,有的不會用專業術語表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表達不準確、不到位、書寫不規范、詞不達意等等。因此,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外,還要教學生如何才能把答案表述到位,學會用政治的專業術語來表達,為此我經常采用先讓學生根據教師點撥自我重新完善修改答案,然后再把完整、簡練、規范的答案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學生,讓他再對照參考答案找出不足。
三、講評課后師生共反思
評講試卷時不要回避教師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分析試卷和評講試卷時,除了幫助學生糾正錯誤,也可以給學生分析試卷中有哪些題目,是因為自己教學方面存在問題而導致學生出錯的,老師發現自己在教學上還需要做哪些改進。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也有利于形成老師與學生在思想上的共鳴,從而真誠地贏得學生對老師的信任。
學生在試卷講評后要在之前的自我診斷表上寫下自己的收獲、感悟,并與之進行對比,同時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若仍有未解決的困惑再私下找老師交換意見,進行個別輔導。
試卷講評是高三政治總復習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講評課的成敗直接影響著考試的效果甚至總復習的質量。因此,本著自主成功教育,構建和諧課堂的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構建師生互動模式,充分發揮師生、生生的綜合互動,提高教學的實際功效,從而演繹出“最美”課堂。
[參 考 文 獻]
[1]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一、巧妙運用課堂教學語言
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語言運用得好,才能讓學生有聽課的興趣。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較為抽象,如果教師一味地去說理、空洞地去講解,照本宣科地去讀,學生學習感到枯燥乏味?!稗o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巧妙地運用語言,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習感到輕松,才更有表現力、說服力和感召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語言要生動形象
枯燥的語言表達如同一杯白開水,味同嚼蠟,不能引起思維的活動。要盡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梢越Y合教學內容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這樣就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地表達出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2.語言節奏要抑揚頓挫
在教學中,教師語言節奏的變化是保證教學具有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教學語言快慢適中,抑揚頓挫,充滿生機和活力,自然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注意自己教學語言節奏。①語言的節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聽課情況隨時改變,當在講述重點、分析難點時,語速可以適當放慢,并且突出重點。當學生的注意力渙散時,教師可以提升語調,及時拉回學生注意。②注意語調的適時變換。一節課就像一部電影一樣,有前奏、開始、、結束,教師的語調要隨著教學過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態度的變化而高低起伏。當高興激昂的時候,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語調要高一些;悲傷的時候,語調要低沉一些。③注意語調的停頓。恰到好處的停頓,可以起到敘述清晰、集中注意、引發思考、突出重點的作用。總之,語調起伏的變化伴隨著感情的抑揚,成為有力的表達手段,會增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最佳思維狀態。
3.語言要準確、規范
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借助于語言來表達,因此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準確。要求教師講課時要正確地向學生講解術語、概念和原理,不能含糊不清;要求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概全。不能牽強附合、說一些大話、空話,啰嗦話。只有規范準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讓學生反感,妨礙學習積極性。
二、提高教師的教育威信
學生對學科是否感興趣也取決于對教師的認可程度,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會因為對教師的好感、肯定而對其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反之,對教師有反感,不認可教師本人,自然對學習有抵觸心理。因此,教師要用自身的素質樹立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取得學生的認可、尊重,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教學,對學習感興趣。一方面,教師要以身立教。教師運用自己的學識、思想、行為和舉止,在工作和生活上直接影響勞動對象,塑造個體。教師本人是校園最主要的表率,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也是學生鮮活榜樣。在教學中,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地讓學生進行評價。比如,教師對待工作認真負責,走進課堂精神飽滿、不遲到早退等,這些積極的心態和行為會無形中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看到的是衣著拖沓、講臺上瞻前顧后、講解含糊不清的教師,自然聽的沒有了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善待學生,以情感人。批評、指責、體罰的教育手段已經過時了,這只能讓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越來越疏遠,學習上更加被動和消極。教師對中學生,要用真誠的情感去打動他們,以最溫和的方式教育他們,循循善誘,關愛他們,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愿意與教師溝通,共同探討,學習的氣氛活躍,興趣高漲。
三、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找到教學與學生認知的興趣切入點,就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定教,做到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要求,最終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教學中掌握知識。我總結了兩點:一是要遵循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政治理論內容是抽象的,要通過感性的媒介幫助學生建立感性思維。如依賴一些社會熱點話題、案例等與政治原理對接,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的套路中。案例的選擇一定要與本堂課的教學目的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案例若太難太偏,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無法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案例和尋求答案,那就脫離了向學生展示案例的初衷,反而額外增加了教學難度,無法讓學生感興趣。二是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任何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張教學遵循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一步一步地進行。他說:“流水的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進中必須流滿經過的洼地才能繼續前進;君子有志于學問道德,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達。說明學習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打基礎,循序漸進,否則“其進銳者,其退速”。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以課、節、框的知識點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學生活中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聯系,經濟生活中生產、分配、消費的關系等,且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較多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教學用語要重視新舊知識的過渡銜接,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分析問題的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融會貫通。這種教學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讓學生一步步的掌握知識,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有成功的體驗,增加了學習的信心。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把“重磅”的知識講給學生聽,學生沒有“門路”去探究,不知道如何去建構,有了畏懼感,就沒有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