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學科的作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生物模塊化教師地位及作用
新課標下的高中生物被分為三大必修模塊《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各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
通過高一教學發現《分子與細胞》模塊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方面密切相關,關于細胞方面研究的現代進展,更深刻地影響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和發展。
那么,教師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好模塊化教學的基礎性作用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觀念更新,寓教于樂,注重情感滲透。
1.突出教材中核心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和規律
生物科學是由眾多生物學事實和理論組成的知識體系,其核心概念和基礎知識是人們在不斷探究過程中逐步發展形成的,因此,科學的形成過程,就是概念建立的過程;學習科學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形成概念的過程。以下是必修模塊突出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的一些具體體現。
設置問題探討欄目,探討中的問題基本是圍繞本節內容的核心問題而展示,其用意是創設情景,突出重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介紹知識性內容時,是緊緊圍繞著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來展開,呈現的事實也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或說明這些核心的知識和概念。
重要的概念用黑體字表述,以突出其重要性,其余需要認真閱讀的內容以宋體字排印,供學生一般了解,選學的內容以楷體字排印,或以"相關信息"和課外閱讀資料的形式呈現。
用圖示強化概念的理解。例如,有關蛋白質的功能,教材一改傳統的文字說明,而是精選了8幅精美的圖片并配上文字進行了說明,從視覺上和文字上給學生以強化。
2.重視科學探究,突出能力培養,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教育
針對高中學生在創新和思維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編者在必修模塊中除了進一步訓練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之外,還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有梯度的綜合性的能力訓練。如在《分子與細胞》模塊中,以介紹細胞這一生命最基本系統的物質組成和物質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形成從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質性和生命物質的特殊性這一基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第二、 要科學分析研究教材,做好模塊式教學設計的整體規劃與評價。
因為一個模塊反映了一個或者一組的主題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貫徹始終的科學思想觀念和方法;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對模塊的整體設計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按照課程理念,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現實生活的聯系;優化學習方式;改進評價方法;增強課程與學生自我發展的聯系,幫助學生規劃人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這種變革中,教師作為學習活動指導者的作用比以往更顯重要。教師要認真學習,理解并吃透教材,把握新課標的精髓,進而才能做到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第三、教學過程要注重以生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
首先,在教師講課過程中,教師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時,老師的表情要隨學生的表情適時變化,要用心去感觸學生們的表情,達到心與心交流的目的,使學生敢于大膽地參與課堂。
其次,教師要給與同學們盡情展示自己的機會,激發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不要過于拘泥事先設定好的一些"步驟"、或只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現。課堂是為了學生多汲取東西的,老師們應更多地顧及學生的反應,多考慮些學生的課堂需要,要善于將自身的優勢轉化為教學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課堂,服務于自己的學生。
結合生物學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的聯系,將知識滲透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激發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欲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五、要認真做好每節課后的反思與總結。
每堂課總會有成功之處,教師要做善于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每節課后把這種思維的火花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這樣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
課堂設計不管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教師在課堂教學后及時查漏補缺,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從而使教學日臻完善。教書的過程也是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的過程,反思是為了更好的促進發展,反思是一種有思考的學習,是一種有理性的總結,有反思才有進步。
關鍵詞 生物;教育價值
一、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就生物學科來說,社會需要體現在中學生物學科設置和生物學科教學總體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學科教學大綱中,生物學科教育的社會需要尚未充分體現,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標、技能目標、德育目標等太過原則、籠統,而知識目標過分強調系統、嚴密。從中學生物教學具體情況而言,生物學科的教育目標應放在人與自然的開放系統中,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標。而生物學科教育的個體需要來自于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內在需求對生物學科教材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只有當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誘發了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了探究的興趣和欲望,習得了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這種內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發出無盡的學習力量。
二、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作為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1.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
讓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
(2)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再進入課堂。如細胞學說的創立史、哈維和血液循環理論、 克里克和沃森與DNA雙螺旋結構、達爾文和進化論、卡爾文和光合作用、關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組技術、保護臭氧層、無磷洗衣粉推廣、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2.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2)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時又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
(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3.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這個生物學概念是否準確、完整,有無例外?這個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有什么干擾因素?該觀察結果、生命活動或生理現象如何從本質上作出規律性的解釋?等等。
生物學科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價值,要真正讓生物學科在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讓社會、學生真正重視生物學教學,就必須切實重視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這樣才能實現生物教學穩步可持續的發展。
1.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可從學科教育價值關系中的主體(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客體(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屬性本文由收集整理)來分析。
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學與人及自然界的緊密聯系,生物學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學教育,尤其是科學價值觀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屬性。
2.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2.1 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讓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2.1.1 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顯的是它可以讓學生獲得書面教材無法出現的聲像信息。
2.1.2 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再進入課堂。
2.1.3 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2.2 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2.2.1 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2.2.2 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
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2.3 培養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2.3.1 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
2.3.2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關鍵詞]生物學科 教育價值 課堂教學
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生物學科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價值,教師也未必能真正實現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事實上,生物學科的高考說取消即取消,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即使在屬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學科也并沒有凸現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學科教育價值。因此,要真正讓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讓社會、學生真正重視中學生物學教學,我們必須切實重視中學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這樣無論考與不考、怎么考,中學生物教學一定會有穩步可持續的發展。
一、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可從學科教育價值關系中的主體(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客體(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屬性)來分析。
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學與人及自然界的緊密聯系,生物學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學教育,尤其是科學價值觀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屬性。
二、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作為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一)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
讓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F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顯的是它可以讓學生獲得書面教材無法出現的聲像信息。
2.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再進入課堂。
3.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二)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2.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關鍵詞】 生物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2-00-01
1 前言
1.1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現狀
作為一所農村學校,生物學科是沒有什么地位的。直到2011年生物才被正式列入“云南省學業水平考試”,占試卷分值的40%。盡管如此,學生還是提不起學習生物的興趣。我們學校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只有我一人,遠遠滿足不了七、八年級八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我們有專門的生物實驗室,但是由于實驗儀器的缺乏、實驗老師的缺乏,沒有條件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做實驗。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現在我們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很低。
1.2初中生物學習的意義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最快的階段,進入人生的青春期。在這個時候開設生物課程,并且在第一章就學習《探索生命的奧秘》,對于學生來說是意義重大的。通過學習,孩子們知道了自己是從哪來的,體會了父母的艱辛。學習基本的生理衛生知識,對于與異性相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增強對生活常識的了解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對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的學習,增強了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對策
2.1提升教師個人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一位老師感興趣,對所教的學科自然也會產生興趣,正所謂愛屋及烏。教師要關心時事,經常閱讀,這樣在上課過程中就可以結合相關知識給學生舉很多事例,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有了。在課后教師也要經常和學生交流,關心學生。作為山區學校的老師,更要學會利用假期的時間多到外面走走,和同行交流經驗,更新教學觀念,增長見識,對于提升教師個人魅力是很有幫助的。
2.2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如果每節課都是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就覺得坐不住了。每節課上30分鐘,剩下的15分鐘安排學生小組討論本節課的收獲,或者談談和本堂課相關的見聞,有時候各個小組比賽反饋本堂課知識。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也會對這門課感興趣很多。
學生的性格特點各不相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外向型和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往往都不能真正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外向型性格的學生感情表露過于奔放,教師的一個提問、一個“有趣”的例子就足以讓他們興奮,以至于手舞足蹈,卻忽略了對知識本身的認識和理解。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在他們平靜下來以后及時就涉及的知識點單獨對他們提問。而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過于拘謹,不敢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不僅影響他們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最終還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對這些學生,教師應該采取特殊關照的方法,如讓他們直接朗讀教材的一段比較重要的定義或概念;課堂提問后用目光鼓勵他們積極發言,以消除他們的緊張和拘謹。從而使所有的學生都以積極的心態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2.3利用多種媒體直觀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教學中,能合理地使用實物、模型、錄像及課件等多種媒體進行直觀教學,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集圖、文、聲、像的綜合表現功能,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方式。更是使學生跳出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延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以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4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
生物科學是一門與人類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科學,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學,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要徹底改變學生不重視生物學科的現狀,就應該盡量挖掘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實際,圍繞學生身邊的所見所聞,貼近現實生活,持之以恒地捕抓學生感興趣的熱點,使之成為生物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能有效講活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將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相關知識有機聯系起來。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有關問題,讓學生覺得生活中無處沒有生物,生物知識其實離我們很近。這樣既把生物中的知識與有關現象聯系起來,又把生物知識與生產實踐聯系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就讓同學們覺得生物真是無處不在,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的含義,學生自然喜歡這門學科,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
3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于生物學科的意義
在人類21世紀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已經發展成多學科綜合滲透的高科技領域,而且成為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世界各國越來越受到極大的重視。然而在我國,仍然被絕大多數學校視為“小學科”,不受重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睂W習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大推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智力的潛能,并能使學生處于最活躍狀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還會減輕學生學習的疲勞,從而提高效率,取得優異成績。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更道出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要想讓初中生學習好生物這門學科,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地使學生對生物學科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使生物學科不致于變成一門“雞肋學科”。我相信,只要重視以上方面就一定能夠體現出生物學科的獨特魅力,體現出作為生物教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吳岳珊,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汕頭市丹陽中學.
[2]馬梅英,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縣單樓初級中學.
[3]郭曉晨,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河北省淶水縣求成中學074100.
[4]姚玲,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西南大學網絡教學學院
【摘 要】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滲透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們的素質,發揮生物科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其次能夠開發學生們的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團隊合作共同學習,探索知識,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核心素養呢?
【關鍵詞】含義;目標;方法
生物學科是一門很貼近生活的學科,與身邊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好生物才能更好的體驗生活。另一方面當今社會的教育模式已經從應試教育方向轉變成人才培養的方向,在這樣的方向下,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們的核心素養成了每個生物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含義
(1)對生命的感知和領悟。生物是一門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科,處處體現了大千世界中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從而產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單細胞生物這一知識,學生們通過顯微鏡對草履蟲進行觀察,看到草履蟲在活動,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這樣的興奮就讓學生們不經感嘆這世界的奇妙,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通過對草履蟲的觀察這樣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們感受到生命的偉大。
(2)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自然中每一個渺小不起眼的生物都值得人們尊重和敬畏,例如在德國經常吃魚的家庭中,就會準備一種藥,在殺魚之前給魚服下,之后就會昏迷,在被宰殺時就不會感到痛苦,通過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們對生物學會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
(3)對自然的認識與珍惜。通過生物學習,知道了自然不僅包括生命物體,還包括非生命物體,生物中說明了生命物體與非生命物體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關系,通過生物學習,對自然有了科學、完整的認識,而培養了核心素養后,就學會如何珍惜自然。
(4)對生命科學技術的認識和探究實踐。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也是一門需要不斷進行探究的學科,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需要經常性的做實驗,結合實驗來學習,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知識,同時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生物進行探究,認識了生命科學技術的偉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意識,這也是生物學科中核心素養的體現。
二、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觀察是學習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與實際生活相關,要經常性的觀察,生物學中很多問題都是通過觀察解決的,這也說明觀察是學習生物知識的主要步驟,通過觀察然后得出相關結論,所以觀察能力是培養學生們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之一。
(2)培養實驗研究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對于生物的學習來講,實驗研究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觀察的基礎上然后進行實驗研究,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可以說明,實驗研究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從實驗中獲得知識,通過研究解決問題。而實踐活動能力指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再正確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實驗探究時可以將書本知識應用到實驗中,對傳統知識還可進行拓展。
(3)培養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可以讓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生物課程學習需要與實驗結合,在擁有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后,可以引入到生物實驗中,有效的促進學生們學習方式的轉變,還可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多方面的學習知識。
三、培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
(1)自主學習,多方面展現核心素養,對于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結合科學的思維和方式,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們的能力培養,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知識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植物葉綠體為知識中心,讓學生們對光合作用有個基本的了解,然后再進行實驗,通過自主學習,懂得光合作用原理,掌握了光合作用的知識,通過實驗中一系列的環節,多方面的展現了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
(2)合作探究,提升核心素養,通過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相對應,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融入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拓展了學生們的知識面,有提高了動手能力。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生活習性這一知識時,以觀察螞蟻為例,就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共同探究,從各個方面去觀察螞蟻的生活,通過這樣的實驗,培養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的體現。
(3)結合生活實際,學以致用,理論教學和實驗探究,都離不開生活實際,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生活密切相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引用生活中的例子,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難題,例如在學習生態環境知識時,可以根據生活中污水排放大,垃圾隨處亂扔等現象,得出環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改善和治理,通過根據生活實際來學習生物知識,也可以培養生物核心素養。
四、總結
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的結果,對學生們在平常生活中的學習有重要作用以及對學生們的全面發展有重要影響,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生活實踐的方式,培養學生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孟顯林.《試析如何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新聞素材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年3期.
【關鍵詞】初中生物;新課改;意義;策略
一直以來,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之下,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凡事不被列入中考范圍的科目,都被廣大的教師、家長以及學生標上“副科”的標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生物學科作為當前中考過程中占比較小的科目,也會人們無情地看作是“副科”,從而使得生物學科的教學在初中階段被格外忽視,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會重視生物學科,從熱使得生物學科的小學效率低下,難以發揮生物學科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成為當前教育的主題,重視生物學科,促進生物學科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初中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生物學科在初中階段的重要性分析
生物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然而學生認為生物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較小,對生物學習不重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對語、數、外等“主科”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對此,教師要引起高度注意,及時引導學生糾正認識上的偏差,走出學習的誤區,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聯,學習生物不僅僅是為了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更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生物學知識,以便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促進發展,提升素質。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教學的重要性,樹立學習生物知識的正確觀念,使其主動投入到生物學習中,為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策略
1.具有可行性的教學目標是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是教師開展生物教學的依據,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使其真正地發揮作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新課程標準注重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學校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得到有效提升。
2.理論聯系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施新課程標準后,教師要徹底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不僅要看考試成績,更要注重學習過程,要設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學生在理解中掌握生物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質疑,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態直觀地學習生物學知識,通過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形象的案例教學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為深刻的印象和記憶。
3.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初中生物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新課程改革倡導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而多媒體技術集圖片、動畫、視頻、文字、聲音于一體,能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把生物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全方位地給學生視覺、聽覺和感觀上的刺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只能起輔助教學作用,教師不能過分依賴和過分渲染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不能讓多媒體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不能影響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精心設計,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圖片、視頻,再加上合適的文字說明,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印象,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創新教學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中不但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愛好、善學、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要重視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進行探究,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考試這一學習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應考能力,這并不是指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以考取好的成績,而是要教會學生認真審題、抓住問題的重點,要能排除干擾,通過找出隱藏的條件從而正確地解答問題。此外,教師要進行正確引導,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綜合能力。
5.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