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立體農業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小流域治理中,實行“以治理‘生產用地’為主,對‘生態用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的立體農業模式,合理針對地理地質條件,做好防治措施;有效防治溝坡生態,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示范基地,做好監督工作;全面結合清潔能源應用投入、面源污染治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等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做好立體農業模式的設計與規劃工作。
1 立體農業的技術種植方式
1.1 立體農業的具體作用
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國土有限、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等基本國情,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提升非常重要。中國農業多是粗放型經濟,依靠土地面積大小來促進農業發展,已不能適應國情。只有依靠科學的發展模式,全面推廣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實現盡可能多的農產品收入的集約型經濟。在農業技術的更新發展中,立體農業種植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采用,各級政府部門也在全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大力推行,給予了許多政策性支持。
立體農業有效減緩了城市用地范圍擴大和農業用地逐漸緊縮的現實矛盾,以省地的顯著特點在各種技術性種植防治中脫穎而出,科學采用多種適宜的農作物,因地制宜,一定程度上有力克服了政府農業和農村部門間用地、爭地問題。
推廣立體農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合理配置農作物資源、充分發揮產業多樣性的基礎上極大的考慮了商品價值利益,全面推動農業商品化,促進了農民利益的擴大。投入高、產出大、效益好,成為立體產業的顯著特點。農民人均收入的穩步提升,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性宗旨,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方向。
我國國土面積是世界上第三大,但世界第一大的人口規模,造成人均耕地面積的受限,許多農村出現了許多剩余勞動力,甚至逐年增加。所以,剩余勞動力能夠有效利用,是農村市場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全面推進集約型經濟,是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效益的重要方法,也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方式。
1.2 立體農業是生態農業的一種形式
立體農業合理配置高度、密度不等的植物資源,實現水分和光能的利用最大化。立體農業依據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光度需求,采用高低錯落的種植方式,全面考慮種植密度、植株高矮、葉片分布、葉片朝向與可光照量,實行高低作物間作、套和復種,有效促進光合作用的發生。如此合理設置,水平分布、垂直深度的有效利用,大大提高了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面積,促進了植物生長。
立體農業的種植模式,可以調節種植環境的溫度與濕度,改良土壤質量,熟悉每種種植作物對光照、溫度、耐陰冷度的接受能力,喜陽植物在上、吸引植物在下,合理進行套種,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各種農作物的套種、間種和復種方式的采用,會因為不同的收獲期,一些植物能多吸收某些植物葉落腐化后形成的養分原料。而且,這種因收獲期不同二產生的交替性生長,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肥料的淋溶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高地植物的交錯種植,可以提高生物群體的通風實踐和范圍,促進高物質循環和利用,是立體農業種植技術的又一特色。通風好、空氣流通、空氣循環頻繁,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立體農業模式將各種農作物和植物生長方式緊密結合起來,從土地面積、廢物循環等方面出發,極大地提高了物質循環、轉化與植物的生長速率。
2 小流域治理存在的問題
小流域治理過程中,出現了單位面積投資少、治理效果不理想、治理措施不健全等問題,使整個工作進程延緩、智力的發展目標也未能全面落實。
小流域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工作,村民們思想觀念上的落后保守、傳統的種植模式仍占主導不易變更,坡耕地面積仍基本沒有變動。所以,下大力度加強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注重立體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才能更好的實現大面積坡耕地的有效治理。
小流域治理初期,多事人工營造的幼林地,如果缺乏后期的封禁管護,再加上新的人為破壞和農村發展畜牧業的不合理運行,只會造成制備發展的不良循環,不利于治理措施的有效開展。所以,小流域治理,就是管理與治理的緊密結合,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推進生態環境的修復效率。
3 立體農業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
3.1 改善立體農業的種植技術
選擇有經濟效益的種植模式,要積極規范農民的生產作業方式,否則,會更大程度的破壞生態,出現水土流失等現象。所以,要做到立體農業種植技術與土地保護措施同步推進,從農作物特性、農民自身需要出發,合理選擇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季節,科學排序。按照各農作物間距2m進行栽種,便宜采光、通風、空氣流通和光合作用的發生,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高矮間作的種植方式,同時讓大量降水的地面產生的侵蝕作用大大降低,規避水土流失。
3.2 增加財政投入
立體農業本身就成本高,他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財政的巨大投入;他的采用,也會帶來高產出,有較理想的單位面積產量。依據高產出有高回報的特點,立體農業在發展立體種植、立體養殖之外,更要積極拓寬領域,追求更大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增加財政投入,才能緩解發展立體農業所需的大量財政成本與農民的資金量少的反差。
3.3 大力扶持農業科技
立體農業,是技術產業。資金、勞動力、先進技術,都是促進發展的必要條件。群體生態學是技術操作人員對農作物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合理配置的必備知識,從而形成植物適宜、優勢互補的良好狀態,實現農業生物的立體化空間分布。
3.4 提高農民技術能力
立體農業的發展,政府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持,但是農民作為農業種植的直接操作者必須有較高的技術技能,加強相關識的培訓,才能促進種植技術真正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廊坊;農業經濟
1廊坊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農產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來,廊坊的農產品主要包括糧食、蔬菜、花卉,以及畜產品。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以上農產品規模已經初步成型。同時,帶動了農產品的深加工。與此同時,廊坊的農產品在京津消費市場中,已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廣的過程中,小燒雞、窩頭、大城驢肉等農產品因為包裝粗糙、保質期短等原因,不能體現品牌的效應,從而減少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1.2機械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
調查顯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傳統的農業管理方式,機械化程度不高,技術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種養品種上,依然采用傳統的農產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種養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第三,在協作方式上,以農業合作社為基本單位。然而,農業合作社的規模比較小,缺乏影響力,不能對農戶進行有效的管理。
1.3勞動對象素質不高
在我國城鎮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民涌入到城市當中,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這些勞動力以知識分子、青壯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現象,導致了廊坊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同時,再加上老齡化社會的影響,使當地的勞動力質量不斷降低。與此同時,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農戶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嚴重阻礙了廊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重視。
1.4農業培訓服務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廣農業技術時,主要以充實一線生產的技術人員為主力軍。但是,這些技術人員在農業方面的知識、技能長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訓效果。同時,由于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生老病死,導致技術培訓出現斷層現象??梢钥闯觯陨弦蛩卦诤艽蟪潭壬峡s小了農技培訓的范圍。不僅如此,該培訓手段由于方式單一,無法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農業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2提高廊坊市農業經濟發展的辦法與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提高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度。在此基礎上,要求各地政府就農業發展而言,本著“同城化”發展的理念,加強合作與交流。第一,爭取京津地區在人才、市場、技術方面的支持,打破農業發展中的體制障礙。第二,建立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在重點發展項目、區域經濟發展中,努力創建合作關系。第三,從決策層面出發,與京津地區建立有效的對話機制,促進京津冀農業的健康發展。
2.2積極采用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尋求合作空間
與其他都是農業發展現狀相比,北京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比較高。該地區在農業發展中,已經形成了5個發展圈,分別是城市農業發展圈、近郊農業發展圈、遠郊農業發展圈、平原農業發展圈,以及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以上農業發展圈包括了多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比如生態農業、景觀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等。因此,廊坊市應該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努力借鑒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農業產業化結構。在此基礎上,尋求更多的合作空間。
2.3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
首先,利用廣播、電視、多媒體等宣傳手段,提高農民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意識。在宣傳的過程中,使農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場需求,加深對環保養殖的理解。其次,選擇優秀的農業合作社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讓有文化、懂管理,農業技術強的人擔任培訓專員,負責對農戶的培訓。最后,各地政府要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加大在農業經濟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轉變生產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
2.4加強對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加大科技與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以此來提高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當前,廊坊市政府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比如建立京津發展合作項目,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此基礎上,加強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實力。
2.5發展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
當前,京津旅游觀光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展。廊坊市可以借鑒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開發出種養、垂釣、休閑、娛樂、餐飲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尤其是要發揮以特色養殖為內容的體驗式休閑產業。從市場調查情況來看,當前京津冀周邊多數地區還沒有被開發??梢?,該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空間。鑒于此,可以采用錯位發展的辦法??偠灾?,在發展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中,應該重視品牌、特色效應,提高休閑農業的品質和服務,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要求進一步引導、鼓勵發展生態型環保農業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對農戶進行生態農業方面的宣傳,提高在生產中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再次,充分利用綠色環保理念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生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必須重視宣傳的作用。
3廊坊市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
3.1立體現代農業
立體農業的含義是:將傳統農業與現代化農業相結合,在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化農業的優勢作用。具體來講,立體農業主要是加強農作物與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聯系,達到互相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發揮以上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多種功能,進而打造出優質、高效的農業結構。其發展的特點是:第一,節約了土地,實現了技術、勞動力、資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熱等自然資源,提高了作物的產出率。第三,減少了有害物質殘留,保護了環境,增強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進了經濟、環境、農業的協調發展。立體現代農業模式包括:農田立體現代農業、菜地立體現代農業、林間套種立體現代農業。當前,在利益驅動下,導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積砍伐,加重了環境污染程度。同時,林地的生產周期比較長,短時間很難見效。鑒于此,采用立體現代農業模式,可以彌補這種缺陷。其中,廊坊某技術學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經通過了驗收,并在很多地方進行種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具有投資高、收益高等特點。該發展模式依靠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提供反季節農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設施農業中,首先要采購質量高、效率高的設施設備,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品種以及栽培技術。根據農業種類的特點,將設施農業分為設施養殖、設施園藝兩個部分。其中,設置園藝包括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連棟溫室等。以上溫室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技術與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較高。另外,在設施養殖中,包括兩個類別,分別是畜牧養殖與水產養殖。
3.3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集休閑、旅游、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當前,觀光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初具規模,并且形成了5個大的類型。分別是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實踐證明,觀光農業不僅發展了當地的農業經濟,而且帶動了教育、衛生、交通事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
3.4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指的是:以簽訂合同的方式,明確農戶與購買方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在合同中應該明確規定農產品的數量、價值,付款的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該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有利于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應該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為依據,不能盲目跟風,否則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3.5特色農業
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產業資源等優勢,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擁有多樣化的特色農產品,完全具備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在于: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場占有份額。不僅如此,還可以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3.6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指的是:采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促進環境與農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在綠色農業中,包括多項現代化技術,比如生物學技術、深耕輪作技術、農藥安全管理技術等。當前,大部分農機農業就屬于綠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同,綠色農業更注重環境、經濟、農業的協調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農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
4結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必須轉變農業發展的結構。本文以廊坊市農業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該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次,結合農業管理方面的經驗,提出具體改進的辦法與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積極采用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尋求合作空間;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加強對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投入;構筑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等。最后,介紹了當前廊坊市的幾種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參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寧強.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的都市農業發展探究――以廊坊都市農業發展現狀為例[J].北京農業,2015(21).
[2]李剛.京津冀一體化下廊坊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28).
關鍵詞現代農業;類型;現狀;存在問題;對策;湖南郴州
郴州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多,但因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薄弱、技術落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生產收益低等原因,造成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多,不僅直接導致農田拋荒現象嚴重,同時也帶來了留守兒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贍養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針對這種現狀,通過對郴州市目前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途徑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強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術培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益等,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農民回鄉創業的積極性,促使大多數農民就地創業,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這不但可解決農田拋荒嚴重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加快郴州市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因此,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郴州市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之舉。
1現代農業的類型
1.1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大體上分為有機農業和低投入農業2類,是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1]。是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藥安全管理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概念。
1.2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屬于高投入高產出的設備型、設施型、工藝型的農業產業。它要求技術、設備、動植物三者高度相關,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為操控對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杜絕使用農藥和其他對人類有害的化學品。其核心是環境安全型農業,即環境安全型溫室、環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1.4工廠化農業
工廠化是設施農業的高級層次,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1.5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成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特色”在于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本地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
1.6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又稱旅游農業或綠色旅游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農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辟活動場所,提供設施,招攬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動內容除了游覽風景、展示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還有林間狩獵、水面垂釣、采摘果實等農事活動[3]。
1.7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是著重于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4]。
1.8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與農產品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
2郴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郴州的農業還是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烤煙、水果、茶葉和蔬菜,其中種植水稻所占比例最大,年產值在1.20萬~2.25萬元/hm2,扣除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利潤很低;烤煙+水稻模式年產值可以突破3萬元/hm2,但因生產烤煙用工多,成本高,基本上是微利;水果和茶葉投入產出時間長,對技術要求高,其產值差異大,年產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產出都比較高。
設施農業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有桂東寒口鄉的大棚水培蔬菜,年產7~8批次,一次性投入設施成本52.5萬元/hm2,按7年折舊,年設施成本7.5萬元/hm2,直接生產成本4.5萬元/hm2,年產值43.2萬元/hm2,利潤31.2萬元/hm2;此外,還有北湖區的萬華紅提基地,年產值近200萬元,利稅超過100萬元;資興的紅提基地、蜜橘高品質示范基地,在設施栽培和節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較大,檔次比較高,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立體農業和休閑農業相結合的典范是宜章縣城南鄉的“華山紅林”,該企業已投入資金300多萬,在租賃的土地上進行田園化建設,搞多種經營,種植、養殖和旅游休閑相結合,水果、蔬菜立體栽培,節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結合,已產生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綠色農業是桂東縣的優勢項目,該縣很好地利用了桂東縣高寒山區的夏季涼爽、無污染、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已開發的產品有生態蔬菜、生態紅米、有機茶葉、哈哈牛系列等,既給當地農民提供了較好的就業機會,又向市場供應了大量的綠色、無公害食品。
規模農業的范例有永興縣湘陰渡鎮的千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其為股份制企業,產品大部分運往香港、廣州等地;還有宜章縣城南鄉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宜章縣的臍橙示范基地、永興縣的冰糖橙基地及桂陽縣的烤煙基地。
農民合作社形式和農民自發創業做得比較好的產業有汝城縣田莊鄉的大面積蔬菜種植基地,該產業不但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豐富了附近城鎮居民的菜籃子。
3存在的問題
3.1發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與國內發達地區比,郴州市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與周邊地區比有不小的差距。盡管區位優勢及自然環境條件好,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低
郴州市現有的幾個股份制現代農業企業,開發面積和投資規模都相對偏小,品種也比較單一,缺少戰略性投資者的加盟。因規模小成本高,許多現代農業科技實施難度大,導致企業因生產技術及條件落后而品質上不去,效益較低。
3.3投入資金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
近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如糧食直補、農機直補等,使農民受益。但對現代農業的投入不足,已成規模的企業一次性投入都在300萬元以下,投資者普遍覺得融資困難,資金運轉不暢,加上投資農業既要承擔氣候、環境等自然風險,又要承擔市場銷售風險,市場競爭力不強,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不足。
3.4基礎設施薄弱,土地流轉不暢
我國實行農村聯產承包制,在解決我國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問題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由于土地分散到戶,不僅農業基礎設施疏于建設,而且也難滿足現代農業的規模效益,導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拋荒,另一方面農業企業高價租賃土地(年租金最高達1.05萬~1.20萬元/hm2),高地租令很多投資者望而止步;此外,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3.5沒有建立相應的消費市場
目前,相當多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農藥化肥依賴性大,加上缺乏專業知識,出于利益驅動,甚至有部分農民使用含劇毒的長效農藥,嚴重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F代農業由于投入較大,管理規范,技術含量高,產品質量安全可靠,但相對成本也高,市場售價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鎮居民因消費水平不高,購買力不強,大部分居民還是選擇了價格偏低、有安全隱患的農產品。因此,郴州市幾個規模較大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產品都是銷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4對策
4.1加大政府投入,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郴州市的農業基礎設施總體來說比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尤其是灌溉設施、交通設施和相應的農貿、物流市場條件均有待加強,真正做到農民種、養、加工有條件,銷售運輸暢通,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爭取各方支持,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
4.2轉變縣鄉(鎮)領導干部職能,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縣鄉(鎮)領導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還要擔當起農民致富的領路人角色,要及時掌握農業生產及市場信息,服務于農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及時規劃和指導農民的生產經營,幫助農民有序地進入市場競爭中。既可以避免農民生產和經營的無序性帶來的風險,同時也能以縣或鄉為單位統籌規劃,規范管理。根據地域特點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真正做到“一縣一品”或“一鄉一品”,特色經營,樹立品牌意識,將產業做大做強,減少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市場風險,解決農民入市難的問題。
4.3重視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加強鄉(鎮)農技推廣站建設與管理
在郴州湘南學院和技術學院設立農學院系,為郴州市的現代化農業發展培養懂專業、會技術的農業科技人才。制定惠農政策,鼓勵有一技之長的農業專家、農技人員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去,用制度保障他們的收益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調動農技推廣員的積極性,解決農技員的生存后顧之憂,不定期地進行技術培訓,促使每位技術員都能及時掌握最先進的、最實用的農業技術,并建立健全農技員的業績考核與其技術推廣效益掛鉤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加快土地流轉制度建設
政府通過“陽光工程”、“雨露工程”、“扶貧班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再就業培訓”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經費,但因為缺乏系統有序的管理監督機制,使培訓內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現象嚴重,極大地挫傷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因此,亟需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郴州市的區位優勢(粵港澳后花園,湘粵贛區域中心及湖南南大門、武廣高鐵經濟區)及自然環境優勢(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結合郴州市的發展規劃及各縣(區)的區域環境條件,突出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惠農政策,大力發展郴州市的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及訂單農業,促使郴州市的現代農業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
5參考文獻
[1] 李全.新形式下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中國農村科技,2010(2):73-75.
[2] 馮福忠,王曉光,郭宏偉.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趨勢展望[J].現代農業,2010(5);136-138.
云南地形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經濟發展滯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區和西北干旱地區的耕作、生產及灌溉等方式無法適應這一特殊的農業工程形式。因此,根據山地立體農業工程特點和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培養適應性強、個性化、多樣化、具備在特定環境下獨立工作、全面指導農業生產的農業工程創業人才,是加速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和地區經濟、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山地立體農業工程專業性、地域性、實踐性強,多學科交叉、覆蓋面寬廣,新技術發展快,創業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要突出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培養寬口徑、綜合型、適應型的創業人才滿足市場需求。加強實踐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體系改革與創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的創業人才。
二、邊疆地區人才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立足邊疆民族地區,面向區域和市場,充分利用云南的資源與區位優勢,尤其針對地域、地區特色,培養適合邊疆民族地區需求、熟悉基層工作、具備一定的創業技能的寬口徑、厚基礎、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農業工程創業人才。邊疆民族地區農業工程創業人才的主要素質要求有:(1)具備扎實的農業工程基礎;(2)具有一定大農業知識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經濟、商貿、法律和營銷等知識;(4)具有一定的人際交流能力;(5)具有相應的執業資格;(6)具有相應的邊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就業面廣、適應能力強,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需要,適應區域經濟和山地立體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工程創業人才。
2.培養方案。(1)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綜合改革,構筑“1+5”課程體系。根據培養目標、學科交叉和學科發展及用人單位對創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在調查人才知識需求和社會適應性的基礎上,適時修訂培養方案,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綜合改革。“1+5”課程體系即農業工程專業知識加農業基礎拓展知識、管理經濟和營銷拓展知識與技能、人際交流拓展知識、執業資格和創業技能、邊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塊。(2)構建“3+1”聯合培養工程實踐教學模式。將工程實踐滲透到理論教學中,培養工程意識;熟練掌握工程技術中的一般方法論,以創新精神解決工程問題;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實行本科生雙導師制,進一步依托企事業單位,構建“3+1”聯合培養模式,建立“工程實驗教學+工程訓練”的工程實踐教學模式,根據專業,大學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開展“工程立體實訓”培養工程綜合能力。(3)面向創業、打好基礎、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開展人文教育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人文意識,提高人文素養。(4)建立和完善“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的德育體系。進一步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走志在四方路,當艱苦創業人”理念引導學生成為善于扎根邊疆基層、吃苦奉獻、愛崗敬業的新型農業工程創業人才。(5)加快實施創業教育推進計劃。整合創業教育模塊課程體系和內容,結合實踐訓練、課外科技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構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體系。更新觀念、培養意識、訓練能力,層層推進。(6)建立與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進一步推行彈性學制和完全學分制,實施分級教學和自主選課,通過校園“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學管理效率。繼續開發綜合教學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構建一個科學、高效、安全、暢通的教學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7)以“基礎平臺+名師講堂”為模式。以“名師(名企業家)、名課、名教材”為主線,以“創業型人才培養”為核心,全面推進農業工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基礎平臺+名師講堂”的培養方式,保證了農業工程創業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突出個性發展“,名師、名課、名教材”貫穿于實驗區人才培養全過程,保證了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三、成效與經驗
(一)成效
1.通過項目實施,實驗區教師的參與,鼓勵了教師積極主動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績。長期以來,大多數教師對教改研究熱情不夠,通過實驗區的建設和資金保障,吸引教師回歸教學本位,參與實驗區建設和教學改革。
2.通過項目實施,實驗區學生開始受益,不斷把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將理論教育成果轉化為創業實踐,有效地指導了畢業生創業,指導的多個創業團隊獲得云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獎勵。
(二)經驗
1.積累了項目管理與運行管理經驗,為項目后續實施奠定了基礎。
2.以實驗區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參與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師參與熱情,促進了實驗區所在單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關鍵詞 生態農業;特征;必要性;技術
中圖分類號 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272-01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隨著“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提出,發展生態農業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視及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因而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是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1-3]。從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對生態農業進行理論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到了21世紀,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加入WTO之后,面對環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生態化的影響,全球農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樣大的環境下,我國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考驗,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1 生態農業技術的概念與特征
1.1 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自然風光的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與組織適宜的綜合性農業生態體系。
1.2 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保證農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把生物工程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4]。
2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首先,我國的人口眾多,耕地資源少,淡水資源少,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從而決定了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發展路線,要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其次,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我國的農產品和制成品得到國外綠色認證,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最后,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概況
3.1 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的特征
一是通過人工設計的生態工程,實現資源合理開發、環境保護、生態調節與循環作用;二是采用節能、節水的保護性技術措施,提高生態效益,增強生產創收;三是在方法上,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將工程技術、人力資源開發與體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組織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生產發展。
3.2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主要內容
我國生態農業強調發展生態技術,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取其精華構成具有系統綜合性特征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我國生態農業技術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營養生態位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農業資源保護與農業生產自凈增值技術;水土流失與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開發等技術;物質與能量良性循環與再生技術;立體種植與庭院相結合的綜合利用開發技術;資源多層分級與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的生態工程技術;農村能源互補型綜合建設;能源副產品循環再利用技術和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技術。
3.3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原則
盡管生態農業模式多種多樣,結構有繁有簡,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項基本原則:地域性、層次性、戰略性、高效性、多樣性、持續性、整體與協調性等,以達到資源合理利用,產品數量穩定增長,產品高質量,經濟上高效益和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4 生態農業的技術
4.1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是指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連接技術。它主要包含:飼料接口技術、貯藏工程技術、肥料接口技術和加工工程技術。
4.2 庭院生態農業技術
庭院生態農業是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結合的產物,是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在農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設施、資源和勞動力等優勢,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從事適宜的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生產經營。該技術包括庭院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這樣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人類生活環境,如凈化空氣、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聲等功能。
4.3 高效立體種養技術
高效立體農業是相對于單一種植或養殖的平面農業而言的,是指在單位面積上,一定的區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內,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溫、光、水、氣、土等條件和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投入,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建設生態農業體系。其特征是能實現生物種群間的最佳結合,充分發揮生物間的相生相克作用;實現農田生態的良性循環;實現生物產品的多層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農業水肥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節約用水是解決我國供水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節水農業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為目標,以各種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為手段的農業生產體系。其本質是提高應用于農業的單方水的經濟產出效益,包含工程節水技術、化學節水和管理節水技術、生物節水技術等多種節水技術。
4.5 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
農村資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礙了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應節約能源,提高利用效率,盡最大地可能開發和利用的潔凈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礦物燃料,這是我國能源建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政府有關部門目前高度重視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因地適宜地積極發展秸稈氣化、風能和太陽能的清潔能源,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5]。
5 結語
生態農業在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最符合我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找出我國生態農業實踐中出現的技術類型,總結成功的經驗。生態農業產業化是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進行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研究,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體系的建立,使生態農業產業化走向好的發展道路。
6 參考文獻
[1] 黃海濱.農村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農業立體污染防治中循環經濟的運作機制與模式[J].農業技術經濟,2005(3):2-5.
[3] 彥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啟示[J].世界農業,2005(1):7-10.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清潔農業示范、種養結合生態模式;旌德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017-02
黨的“十”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O,促進我國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為認真貫徹中央精神,旌德縣委縣政府確定“跨入高速時代,建設秀美旌德”具體發展規劃,堅持綠色發展,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縣農業部門緊抓落實,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1 縣域情況概述
旌德縣地處皖南山區北麓,土地總面積為904.8km2,農業用地11267hm2是一個“六分山、一分田、三分道路和莊園”的典型山區農業小縣。全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8667hm2,年產量近60000t,初步建立了優質水稻、名優茶、竹木、靈芝、肉牛、畜禽水產特種養殖、中藥材等七大主導產業。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品”認證面積達14040hm2,認證農產品品種有水稻、茶葉、竹筍、西瓜、花生、靈芝、大雁、梅花鱉等20余個,先后獲得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全國綠色小康縣、中國靈芝之鄉、中國十佳休閑養生旅游縣等多項殊榮。
2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實踐
2.1 清潔農業示范點建設 2012年開始,每年在縣農業科技示范場進行有機稻稻鴨共育模式、生豬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利用、植保綠色防控、土壤有機質提升、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農業面源污染末端治理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和建設,建成了養殖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種植業產品優質安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農業系統內生態循環(圖1)。示范點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生態3個效益的有機統一。主要做法如下:
2.1.1 生豬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利用 旌德縣益農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家較大規?;B殖企業,建有育肥欄舍面積2100m2。年出欄生豬2000頭,每年產生固體糞便約30t,廢水300t,年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72t,NH3-N(氨氮)3.6t。該企業自2013年起被列為我縣農業源水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企業,每年要求COD、NH3-N污染物零排放,消減率必須達到100%。企業自身完成了1000m污水收集管道、人工干清糞、干濕分離機械一臺套、300m3的糞便堆漚場、260m3沼氣厭氧發酵池、500m3沼氣存儲設施、100m3厭氧分解儲存池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農業環保、畜牧、能源等部門的牽線,養殖企業與多個種植企業簽訂了免費提供沼液和豬糞,僅需負責運輸費用的供應協議,較好的解決了困擾養殖企業廢棄物資源處理利用難題。
2.1.2 稻鴨共育種植有機稻 發展稻鴨共育有機稻生態種養2.67hm2,養殖麻鴨800只,全程無化學藥劑投入,使用有機肥和健壯栽培方法控制病蟲草害,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利用,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稻鴨共生由于不施除草劑、不施化肥肥和農藥,1hm2節藥成本1200元左右;示范點1hm2生產優質有機大米4200kg,銷售價15元/kg,稻米銷售收入63000元/hm2,比常規普通稻米1hm2銷售增收30000元;示范點養殖的鴨子到出售期1hm2約有337.5kg,市場銷售價格18元/kg,養鴨1hm2收入6075元左右,扣除成本純1hm2利潤1425元;項目區共種植水稻6.67hm2,節本增效13.3萬元。
2.1.3 消納養殖業廢棄物―沼液田間使用 養殖業畜禽排泄物,不僅對城鄉生產、生活環境產生影響,而且對土地、水體、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過農產品直接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示范點在各田塊邊角放置1~2個1m3儲液罐,重點收集養殖場沼液。水稻等農作物使用后,不僅長勢健壯,也提高了抗病蟲能力(沼氣池廢棄物沼渣沼液本身就有殺病蟲功效),相應減少農藥使用量。種植業通過這種模式生產的有機產品,品質好、安全性高,收到市場的普遍歡迎,經濟效益可觀。
2.1.4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和綠肥種植 長期以來,我縣農民在施肥上存在著養分結構失衡,偏施氮肥,肥料利用率低下,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還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水體的硝酸鹽含量增加和富營養化加重,同時,偏施氮肥還誘發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增加農藥施用量,降低農產品品質。示范點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不僅能實現化肥資源的高效利用,還可減輕環境污染,可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大力推廣種植綠肥種植,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減少對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農業生態環境得到良好改善。
2.1.5 建設水稻田生態攔截帶 利用水生種植技術,在收獲農產品,美化水域景觀的同時,通過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富集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氮和磷,降解和富集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達到化害為利,凈化水質的目的,使水域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示范場內主要種植水稻,排水區域有約2100m2水田長期積水,通過工程將這個區域改造成水田生態攔截帶,建成5m×400m約2000m2的攔截帶。里面種植水生植物茭白、睡蓮等,主要吸附水稻生產中流失到水體中的氮磷,并在作物成熟后人工進行采收,將營養物質運出田外,達到變廢為寶的效益。
2.2 種植業―水產養殖生態模式
2.2.1 開展稻田―沙塘醴―青蝦共生 沙塘鱧及青蝦均喜清水,而水稻的種植能夠有效轉換和利用水體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提高水體透明度,減少養殖過程中水體使用交換量,節約養殖用水,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漁業污染排放;沙塘鱧在自然環境中最適宜生長水溫為11~31℃,早期水稻未分蘗前不能有效遮蔽陽光,有利水體接受陽光照射,促使水溫升高。隨著水稻的生長和氣溫的升高,水稻可有效遮蔽陽光,降低盛夏高溫季節的水體溫度,為沙塘鱧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水稻種植區為青蝦的生長、蛻皮提供躲避場所,能有效提高青蝦生長速度和繁育量。從徽水河中移植水草(燈籠草、節節草)的目的主要是在稻田養殖區內營造沙塘鱧野生生活環境,為沙塘鱧提供自然的生活棲息環境,達到生態健康養殖的目的,從而有效確保沙塘鱧品質;基地種植水稻不施農藥和化肥,沙塘鱧不投喂任何人工餌料(以青蝦野雜魚為主要餌料,故產量、成活率和起捕規格均不高),青蝦投喂的餌料為黃豆和玉米(因為需要對沙塘鱧提供充足的餌料,所以中途起捕量有所控制,產量較低),所有產品均為優質安全農產品。
2.2.2 種養結合生態經濟效益 沙塘鱧―青蝦―稻田共生養殖模式不受養殖水面資源的限制,特別適合丘陵山區水面資源有限而稻田面積豐富的地區。在養殖過程中田間改造工程量較小,養殖區復墾容易,既不影響糧食生產,又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有著極大的推廣空間和應用前景。通過試驗,1hm2產稻谷5037K、沙塘鱧721.5K、青蝦330K,1hm2養殖效益146872.5元,利潤60159元/hm2。
3 發展生態保育型農業幾點思考
(1)立體農業的組合模式既有互利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果投入不足,配置不,技術不完善,可能會引起矛盾的加劇或群體生產力的下降。因此,在普及、推廣應用某種立體農業模式時,要因地制宜,要研究立體農業模式的適用條件、品種(物種)搭配、配套技術等,以便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如我縣在做種養結合示范點項目上,選擇生豬養殖企業作為有機肥供應企業,是綜合考慮當前畜禽養殖業生豬養殖規?;潭雀?、廢棄物產生量大、農業利用經驗少等因素來做探索示范的;在稻鴨共育生態模式是與稻魚模式進行實際生產對比后,選擇了操作方便、投資成本少、管理簡單的稻鴨共育進行有機水稻稻田除草防蟲。
(2)立體種植、立體養殖、立體種養等,都僅僅是集約持續農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它的應用與推廣,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和物質、技術投入。我縣探索在做的項目都是在上級部門的項目支持下,整合不同項目資金得以實現的。如何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讓農業經營主體主動積極投入到立體循環農業產業中來,既需要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各級政府對生態循環農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關鍵詞:山區;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對策;貴州安龍
安龍縣地處山區,安龍縣、黔西南乃至貴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資源匱乏,土地資源與平原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如果盲目發展農業,并憑借所謂的小氣候與立體氣候資源,爭相地盲目比拼、妄談優勢、大上項目,最終會脫離實際,導致項目實施時出現問題,無法順利落實。就山區而言,為數不多的壩地是優越的資源,但相對于平原地區,又顯得微不足道,優勢無從談起。而山區看似是劣勢的山地資源,卻是平原地區所沒有的,盤活利用好山地資源,優勢顯著。
1山區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對山區農業生產而言,一貫采取的報項目、下指標、定任務等一系列做法實不可取。其實長期以來從上到下下達指標任務,或是從下到上申報立項實施的項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項目從申報之初就已注定不會成功,原因是不符合當地條件,只是為完成政治任務而勉為其難。等到項目及資金撥款下來要安排落實時,方知無從著手、難度很大,硬著頭皮勉強實施,也只能玩虛浮、搞變通。即便到最后都通過了驗收,實際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達成了一些諒解,大有項目“縮水”“打折扣”的嫌疑,遠遠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和應有的效果。再者,一說到結構調整,“各路諸侯”便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眾說紛紜。最后莫衷一是且處處碰壁,經過幾番調整,還是原地踏步、一無建樹[1-2]。
2發展對策
2.1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針對實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抓好農業工作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應統一思路,集中力量,創造和利用一切條件,變劣勢為優勢,整合優勢資源,發揮獨特地理氣候和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傳統名、特、優、稀農產品和新、奇農產品及在各種反季、錯季種植方面優勢明顯的實際,發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走一條以特取勝、出“奇”制勝的山區農業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區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都要立足山區實際,念好“山”字經,盡力爭取把握住現代農業發展新機遇,占有應得的市場份額,躋身農業產業化大軍,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3-4]。
2.2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還可進一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實現工業管理、商業經營、科技支撐。用工業方式管理農業,用商業模式經營農業,用科技力量支撐農業。從農業產業上抓出工業的樣子來,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拓寬新型工業化內涵。
2.3整合資源,形成統一發展格局
在組織市場銷售和創品牌上,結合省州縣各級提出的抓銷售、抓生產、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資源整合,將一定區域內從事同一行業農業生產的企業組織起來,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的格局,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組織銷售,形成同一商品質量統一的格局。這樣勢必可以既集中盤活資源,又充實活躍市場,還可滿足外部大宗訂單需求。
2.4分析自身優勢,發展主導產業
在此基礎上,還須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產業方向和內容的選擇上,要切實認真分析自身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和諸多因素,選擇和把握好主導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產業選擇不易掌握,但必須確定下來,最多2~3個,切不可貪多。對的確存在優勢,但又因難以突破瓶頸問題,做強做大不具備條件的,要舍得放棄,否則猶豫不決反而拖累自己。
2.5產業選擇上注重切合當地實際
針對個別傳統產業如金銀花,都達到了1萬hm2以上規模,卻仍難以做大做強,應該通過認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辦法解決存在的問題,而不應該輕易放棄、另作他圖。不切實際的產業和項目最終只會費力不討好,難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爛攤子。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應該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也應該引起反省和認識,明白個中的道理。在產業選擇上應更加注重切合當地實際,不受市場左右和商家鼓動,跟風發展,盲目上項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譜”。同時,應該弄清本地具備什么條件,明確發展目標,分析厘清所具備的優勢,從而理清思路,找準方向,形成既定方針并長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龍縣來說,不必盲目好高、求遠求新,只要積極探討摸索出解決當前現實矛盾和問題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種植上重點抓好金銀花、茶葉、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蘊和人文基礎的傳統優勢產業,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產業;養殖上根據統籌需要抓好牛、豬、羊養殖,其中就安龍縣而言,應重點抓好種草養牛產業。如此不僅完全符合現代山地農業發展方向,而且只須完善相關鏈接就能達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實現產業富民,還能保住綠水青山,真可謂一舉多得。與盲目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目標不明確相比,效果更為顯著。
2.6發展符合生態區域的傳統產業
在選擇產業上,筆者個人認為,就當地而言,上述如金銀花、茶葉、薏仁米等產業,不僅是符合生態區域的傳統產業,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眾的陽光產業和大產業,同時還是用工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但能讓農民和企業增收,還能更好地解決生態問題和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問題。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后,將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綠水,還將促使農村勞動力更多在家務農或就近轉移就業,并實現增加收入,減少拋家別親、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相應地還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結語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處山區,只要注重切合實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人無我有的獨特資源優勢,山區也一定可以發揮出山區的優勢,依托豐富的山地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相應的支柱產業,進而形成以優勢主導產業引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格局,走出一條合理利用立體農業地理氣候、別具山區特色的現代高效山地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子。
4參考文獻
[1]于新奎.東營市河口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發展高效農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3]曹天富,雷振宇.科學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生態高效農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0(7)院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