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旅游概念性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概念性規劃;項目案例;創新
前 言
隨著旅游規劃行業競爭態勢的全面展開,旅游規劃工作的不斷深入,旅游規劃的現實需求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變化特點,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旅游規劃界對傳統的規劃思想和經典的研究方法不斷重新認識,更加重視規劃是否符合當地客觀實際,是否科學合理,重新規劃的發展前瞻性與現實可操作性是否相統一,快速多變的市場競爭要求規劃的組織高效有力,規劃的制訂、修編周期將大大縮短,因此旅游規劃的快速設計時代到來了。
旅游需求的發展變化、旅游資源的創新性開發、旅游品牌塑造與市場開拓呼喚著“創意先行、快速設計、直擊要點、融入規劃”。我們在旅游概念性規劃中只是做了一個突破模板化的大膽嘗試,要點浮出水面,也許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求能推進中國旅游規劃的不斷創新。
1大勢研判:項目背景與資源解讀
1.1研究框架
首先介紹策劃背景,內含策劃目的、策劃范圍、策劃內容、策劃分期、策劃原則及項目開發的意義;其次進行資源解讀,包括地方旅游資源解讀、項目區位解讀、地脈解讀、文脈解讀、資源評價;最后做國內外同類旅游資競合分析。
1.2分析重點及圖件說明
1.2.1策劃內容
圖1 規劃類型分析圖
1.2.2項目開發指向
一般針對三種類型旅游資源項目進行開發:(1)資源價值高、區位好、經濟好及可開發空間大;發展有基礎,要提升做大,項目創新、營銷推廣及經濟業態組合等突破發展。(2)資源價值高、區位條件不好、經濟差。(3)資源價值低、區位好、區位好。
1.2.3涵蓋圖件
包括規劃范圍圖、區位分析圖、綜合現狀圖、旅游資源評價圖、區域旅游板塊圖等。
1.3項目案例
以《武威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資源解讀部分為例。(1)絕佳區位:武威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呼和浩特四大省會城市,西連新疆,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現代為商家必爭之地。武威是河西走廊的東大門,蘭新鐵路、干武鐵路、312國道貫通全境,省道308線、211線和地方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區。(2)九個絕世資源: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天祝藏族自治縣;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中國普氏野馬及野駱駝養殖地;中國唯一的西夏碑;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北避暑勝地——涼州氣候涼爽;民勤國際治沙生態聚焦點——決不讓民勤變成第二個羅布泊;亞洲第一大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3)七大絕妙地貌:冰川雪山:祁連山雪山;戈壁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烏素沙漠;三大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高原交匯地;綠洲風光: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中心;丹霞地貌:本康丹霞地貌;峽谷風光:天祝三峽;草原森林:抓西秀龍大草原。
2主題致勝:旅游區總體定位
2.1研究框架
首先從區域旅游研判入手,著重從國際旅游、國內旅游、省域旅游來看;其次做總體定位、功能定位、市場定位;再次劃分旅游產品體系;最后做旅游產品設計。
2.2分析重點及圖件說明
2.2.1五大旅游產品體系
(1)自然生態游:山岳、山地、森林、峽谷、地質、水域、濕地、草原、沙漠生態游。
(2)人文歷史游: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古城、古街、古鎮、古村、名人游;地方文化游; 民俗文化、民俗風情、民俗體驗游;宗教文化游;紅色文化游;城市風光游;主題公園游;民族文化游;專題文化游(絲路、黃河游、漢江游、茶、酒、邊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游。
(3)休閑度假游:山地度假、避暑度假;濱水度假游;溫泉旅游;養生度假、保健、醫療游;鄉村度假游;草原度假游;體育度假游;美食娛樂游。(4)鄉村體驗游:地方鄉村游;鄉村生態、觀光農業游;鄉村民俗體驗游;鄉村節慶游;農家樂游。(5)專題旅游產品:自駕游;商務會議游;康體健身、體育、運動游;戶外運動游;探險游;修學游(攝影基地、寫生、夏/冬令營);科普游;工業游;節慶旅游產品;購物旅游。
2.2.2旅游產品設計
(1)“2+8+5”模式,即早晨2小時、白天8小時、晚上5小時項目。3小時餐、6小時住,開發夜游項目。(2)“十二體驗”設計:A“自然體驗—觀:水、花、林、山、谷;B人文體驗—看:猿文化、民俗、玉文化;C溫泉體驗—泡:主題溫泉;D養生體驗—養:康體館、療養園;E美食體驗—吃:生態餐廳;F住宿體驗—?。簻厝频?、山景別墅、猿人穴居、鄉居;G運動體驗—動:徒步、騎車、健身、運動場地;H娛樂體驗—娛:水上娛樂、演藝娛樂;I民俗體驗;J購物體驗;K宗教體驗;L宜居體驗—居。(3)旅游新業態: 由旅游發展而產生新業態變化。A旅游綜合體設計B旅游文化娛樂產業C旅游景觀地產D旅游文化民俗村E旅游綜合服務商業街F自駕車營地G鄉村國際驛站、采摘籬園、鄉村酒店、養生山吧、休閑農莊、生態漁村、山水人家、民族風苑H戶外運動產業等I會所經濟J莊園經濟
2.2.3涵蓋圖件
主要包括客源市場分析圖。
2.3項目案例
以《龔灘旅游度假區策劃方案》總體定位和形象口號部分為例。打造世界知曉、國內知名的土家文化原生態體驗旅游目的地;中國土家文化的發祥地;國家級古鎮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 重慶國際化山水大都市城市擴張的休閑度假承載地;建設為重慶山地民族古鎮大旅游品牌;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帶的核心區;宜游、宜居、宜購、宜娛、宜創、宜養、宜修、宜業的高品質旅游區,實現“山水、古鎮、田園、土家文化”的精彩結合,營造詩情畫意的山水古鎮生態度假畫卷。主題形象口號:烏江經典·醉美龔灘;輔助形象口號:龔灘一夢·情醉千年;土家風情·丹青龔灘;山水仙境·古韻龔灘
3指點江山:總體空間布局
3.1研究框架
首先介紹戰略發展布局;其次規劃總體布局;再次做一軸(帶、廊)的規劃說明;最后做分區規劃說明。
3.2分析重點及圖件說明
一、全區鄉村旅游及農家樂發展的基本現狀
目前,全區有國家旅游重點村1個、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1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家;有省5A級鄉村旅游點1家,4A級3家;3A級4家。鄉村旅游餐飲服務點356家,“農家樂”28家(新騏農莊被評為4星級農家樂、雙月灣休閑農莊和仙居山莊被評為5星級農家樂)。2019年,全區共接待游客約2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21.41億元。其中,鄉村旅游農家樂接待游客約4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2000萬元。
二、針對“缺乏科學規劃,基礎設施簡陋”的問題整改情況
精規劃、強落實。針對農家樂缺乏總體規劃,在布局上存在隨意性,基礎設施簡陋等問題,我區在《區一三產融合概念性規劃》的基礎上,升級出臺了《區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采取示范引領,逐步升級,分批淘汰的方式,對我區的鄉村農家樂加以引導,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進行發展改造,以避開低質、粗放的競爭模式。
三、針對“農式單一,特色不明顯”的問題整改情況
找亮點、抓特色。全力破解“農”式單一,特色不明顯問題,根據每個鄉村旅游點不同的特色,深挖當地的鄉土文化亮點、獨特產品,從文化內核,周邊環境,人員服務,產品質量,產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導當地農家樂在特色亮點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飲文章。如:村桐花谷豆腐館,是依托村桐花景區的特色資源;桐花谷情人竹棧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廠、豆腐民俗體驗館、豆腐文化展示館等項目,打造集旅游休閑、農活體驗、原生態健康美食于一體的高端農家樂。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如:排上鎮上珠村仙居山莊,是集農耕文化科普、農趣體驗、鄉村度假、會務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田園休閑度假區,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飲文化等主題元素,給游客營造一種“醉花蔭、享清宴、樂碧水、歸山林”的精致山林體驗,目前,已成為市精致型休閑農業園區的典范。
三是做好內涵文章。如:東橋邊山翡翠谷的格竺草堂,是集書法創作、茶藝表演、學術交流、戶外休閑、餐飲娛樂于一體的新式高端農家樂,是市慢游生態田園的典范。通過整合水務、交通、農業、新農村建設等相關部門的項目和資金,對邊山翡翠谷景區村落、山體等進行綜合治理與景觀提升,夯實基礎設施,提升翡翠谷景區建設水平,發展山、水、田、村并舉的鄉村農家樂旅游,將邊山翡翠谷建設成為集學術交流、藝術創作、花海觀光、田園騎行、登高攬勝、民俗體驗于體的山水田園旅游景區。
四、針對“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經營管理粗放”的問題整改情況
一是重基礎、促提升。在基層服務人員管理上下工夫,強力提升基層從業服務人員整體素質,根據《省星級農家樂評定辦法》,每年對申報農家樂的經營戶進行一次“星級達標”評定,凡驗收達標的“農家樂”經營戶實行掛牌管理,給予獎勵和補助,開展農家樂從業人員烹飪、禮儀、食品衛生、消防、保安等項目的培訓,提升了我區農家樂鄉村游的整體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截止目前,全區共開展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相關培訓4期,培養學員158名;經過評定,區雙月灣休閑農莊和排上仙居山莊榮獲省五星級農家樂,區新騏農莊榮獲省四星級農家樂。
二是成立區農家樂行業協會。對旅游重點村或鄉村旅游點加強統一服務和行業自律,通過整合農家樂經營戶的實力,對外樹立品牌形象,統一參與市場競爭,將農家樂旅游產業向規范化轉型,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排上仙居休閑度假田園綜合體項目,入選2020省田園綜合體和精品園區(農莊)項目名單。
三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傾力扶持,推動農家樂產業做大做強。一方面從區旅游發展基金中拿出資金,獎勵和鼓勵星級農家樂對自身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同時充分利用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引導和鼓勵各金融機構積極為農家樂旅游發展提供貸款,并在利率上給予適當優惠,解決發展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問題;并將發展農家樂產業與全域旅游開發、特色小鎮、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加大對道路、通訊、水電、停車場、美化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助推農家樂旅游規?;l展。通過以上措施的推進,我區各大景區通往農家樂的道路、通訊、水電、停車場、美化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得到了質的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宣傳,做活推介,不斷擴大農家樂的知名度。堅持走出去推介與點上活動推介相結合,積極參與上級組織的各類赴外旅游推介,把鄉村旅游農家樂融入到旅游整體向外推介,提高鄉村旅游農家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舉辦鄉村旅游美食節、網紅美食直播等節慶活動,集聚鄉村旅游人氣,做熱旅游。充分發揮離城區近的區位優勢,瞄準重要節日、紀念日等精準營銷,為鄉村旅游農家樂的發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依托優勢,豐富文化內涵,挖掘生態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依托生態資源,將鄉村旅游和古儺文化、隱逸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相結合,使山野農趣與陶藝體驗、國學經典誦讀、儺雕等民俗活動融入農家樂休閑旅游活動中,給游客奉獻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家樂休閑旅游的品味。按照“一片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區域特色明顯、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內涵豐富的農家樂休閑觀光旅游區。
今年年初,全縣首次召開旅游業發展大會,會議印發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__*號)和《__縣旅游工作考核辦法》(征求意見稿),重點安排部署了全年旅游工作任務,提出了完善旅游產業規劃、建設旅游精品景區、拓寬旅游投資渠道、拓展旅游市場、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加強行業安全監管、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和強化部門協作等十個工作重點。會議的召開和文件的出臺對于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發展旅游業的安排部署,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大旅游發展格局提供了有效保障和支撐。
一是著重抓好景區規劃的編制工作。先后完成《__古道景區重點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__翔空航空小鎮概念性規劃》和《__湖旅游綜合開發項目規劃》,促進旅游向多業態發展,實現旅游產品的多樣化。二是做好在編規劃的論證。上半年,先后召開了__古道旅游區規劃座談會、翔龍航空小鎮規劃座談會等活動,邀請__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陳國忠院長來__實地考察、召開座談會,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旅游開發建設。
圍繞“紅、綠、藍、古”多彩旅游資源,積極實施資源轉化戰略,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加快六個精品項目建設:一是__山(__)景區提升。繼續推進__山(__)旅游區創4A級景區工作,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臺賬材料,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二是__古道景區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游船碼頭、停車場、生態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施工;偉業集團注資3000萬元成立__興宇旅游開發有限公司,5月1日,景區已試運營。目前,公司各職能部門正在進行人員配備。三是__關景區建設。財神廟、魁星閣、子孫殿完成主體施工,建設長青廬、紫藤谷、愛晚亭等景觀景點十余處,完成百草園布置,種植藥草2000余棵,李時珍塑像落成;景區戰備司令部、__知青村、游客服務中心已建成使用,景區擊、射箭等娛樂項目已布置完成,影視特技實景演出《槍聲就是命令》劇組已到位。5月1日,景區成功試運營。四是__湖翔龍航空小鎮項目推進。4月7日,____湖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與__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簽訂了項目建設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20億元。__湖漁業園已委托__省旅游規劃設計院進行詳細性規劃設計,“翔龍航空小鎮”已委托上海民航新時代機場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制作項目選址報告和項目建議書。目前,項目建議書資料收集完成,同時測繪公司完成1:500地形圖測繪,正在進行規劃編制。五是__旅游開發。以“__水鄉 紅色__”為主題定位,實施__旅游開發,打造紅色教育游、綠色采摘游、古村落體驗游。目前,__古村落保護工程中的“一街一巷七戶”復建工程基本完成。六是__農場旅游開發。通往項目區的各條道路正在推進鋪設中,農家樂已基本改造完成。
一是加大日常行業管理力度,重點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排查整治安全隱患,促進行業管理規范化,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行業管理水平。強化行業監管,與各景區、旅游企業簽訂《旅游安全目標管理責任書》,做好旅行社日常業務和安全監管工作,上半年共進行10次旅游行業安全檢查。二是妥善處理游客投訴,注重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上半年共接到12345市民服務熱線旅游咨詢投訴23起,受理辦結23件,結案率100%。三是聯合執法,查處非法經營旅行社。與工商局聯合執法,下發責令備案
通知書2份,口頭通知停止營業1次;對未經法定程序予以備案的旅行社予以查處。一是對現有A級景區、星級飯店進行年度復核工作。推薦__山景區申報國家4A級景區,推薦__關景區、__古道景區申報國家3A級景區;推薦__農業園、__山農業觀光園申報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推薦__山景區、__古道景區申報市級旅游度假區;推薦__鎮申報省級旅游強鄉鎮;推薦__村炒雞店申報省級三星級農家樂;推薦魯美達柳編工藝品中心申報省級金牌旅游購物店。二是督促全縣旅行社足額完成2015年度旅行社責任險的投保工作;完成縣內2家旅行社門市部備案,協助2家單位新設立旅行社辦理業務許可證。加強導游人員管理,積極組織有關人員參加初級、中級、高級導游員考試,做好全縣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的年審工作。三是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年初制定了全年培訓計劃,3月份舉辦了全縣導游員(講解員)培訓,參訓人數達40余人;按照省旅游局安排,協助第三批鄉村旅游負責人6人辦理相關手續,赴臺學習鄉村旅游經驗;組織重點旅游扶貧村村官4人赴北戴河參加為期8天的鄉村旅游培訓。對各項鄉村旅游專項資金自查,確保專項資金落到實處,用在實處。
舉辦第四屆“幸福__”賀年會,協助景區開展新春文化廟會、道教祈福、“五一”水上親子運動會等活動,為宣傳全縣特色旅游,聚集人氣,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以“好客__ 樂而思沭”為旅游品牌宣傳口號,在長深高速__出入口設置4塊大型旅游廣告牌,擬定了旅游形象宣傳片拍攝方案,計劃7月底完成拍攝。首屆“旅游商品創新設計大賽”評選方案正在籌備開展,擴大影響力。鼓勵旅游企業走出去,廣泛參與國家、省、市舉辦的旅交會、旅游商品大賽和“__旅游O2O泰山會盟”活動,全面推介__重點景區。積極組織__縣鑫苑柳編研究所參加由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旅游文創產品大賽暨旅游商品交流展,組織旅游休閑購物街區、金(銀、銅)牌購物店、旅游商品研發基地和民間手工藝大師進行年審。配備專業網絡營銷人員,開通了__縣旅游局官方微信和微博,完成好客__服務網__信息的補充完善,完成__旅游網的改版,并對網站進行及時維護更新。
一是繼續深化開展“庸懶散”專項治理活動,將落實“八項規定”和反對“”與當前旅游工作相結合,嚴格公車和公務接待管理制度,轉變機關作風。二是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召開了“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動員大會,深入開展踐行“三嚴三實”,深化“結親連心”活動,認真組織學習活動重要文件、講話精神,領會目的意義,在學習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到聯系村,走訪農戶,入戶發放了垃圾桶、聯系卡、政策明白紙和問卷調查表,了解農戶實際情況,認真聽取意見建議。三是加強反腐倡廉教育,落實及完善“”和黨員紀實工作,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抓緊抓好黨員干部政治理論學習。
全縣旅游業盡管在上半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創建省級旅游強縣目標相比,與周邊縣區的旅游大發展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一是旅游管理體制不順暢。目前,旅游主管部門與各個風景旅游區管委會存在部門工作不統一、不協調,形不成合力的問題,整合部門資源力度不夠,對旅游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和引導。
二是旅游投入不足。主要是財政投入不足,直接影響旅游整體形象的宣傳和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全面影響和制約全縣旅游產業的發展進程。
三是旅游產業整體水平不高,要素發展不協調。旅游企業“小、散、弱”現象仍比較突出,缺少龍頭產品,旅游項目品味與檔次還不高,特色不明顯,缺乏市場競爭力,旅游業對相關行業的帶動力不強。
四是旅游服務設施有待完善。缺少城區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咨詢服務中心,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自主游和散客游的需求。旅游環境氛圍還不夠濃,交通主干道旅游標志標識不全面,旅游宣傳牌不健全。
五是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缺乏高端創意人才和熟悉資本運作、熟悉項目管理的人才,高水平專業人才嚴重不足,旅游執法隊伍缺乏等等。
下半年,我們將以貫徹十一屆縣委第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為契機,緊緊圍繞創建省級旅游強縣這一目標,實施“山河聯動、紅綠促動、城鄉互動”戰略,打響“好客__樂而思沭”旅游品牌。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大力度推進規劃實施。按照《__縣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重點項目詳規的要求,突出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抓好各項規劃的組織實施。
(二)高質量打造精品旅游景區。按照“建設大景區、發展大旅游”的思路,加快重點景區建設。1、__關景區建設__知青村、兵營、齊魯會盟地,完善戰備司令部布展,打造集軍事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于一體的“親情__”鄉村和軍事項目體驗區。2、__湖旅游區,依托__湖萬畝漁業園,開發建設翔龍航空小鎮,突出航空文化,對接__國際商貿物流城,發展休閑垂釣、養生度假和航空旅游,打造國內最具吸引力的航空小鎮。3、__項目,以視察過的__鄉村為名片,以“__水鄉 紅色__”為主題定位,建設“鋼八連”紀念館、文化院落、古民居院落、__支前紀念館等項目。4、__古道國家濕地公園,依托現有水域生態資源和丹霞地貌資源,打造__省內第一自然河道漂流和神秘“桃花源”地。
(三)高標準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縣城旅游集散中心,積極推動城區公交向旅游景區延伸,在縣城主干道、高速公路出口、通往景區道路和旅游景區(點)統一設置中英文對照的旅游指示標識。督促景區加快提檔升級,完善景區停車場、公廁、垃圾及污水處理、供電、通信、
消防、安全防護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景區吸引力。(四)全方位推動旅游業融合發展。堅持融合發展,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提升旅游綜合效益。一是與文化創意相結合??茖W保護和開發古村落、古遺跡、古樹木等資源,做好“存古、復古、創古”文章。二是與旅游商品開發相融合。深入開發花生、板栗、粉條等綠色食品和草柳編、絨繡等手工藝品,精心設計包裝精美、實用大方的旅游商品,在旅游景區、商場、賓館飯店設立集中展銷區,提高__旅游商品的美譽度和經營收入。三是與鄉村旅游發展相融合。我縣處于__、連云港兩大市場中間,市民短線休閑游潛力巨大,圍繞“田園城市、詩意鄉村”,積極發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四是與餐飲、住宿相融合。圍繞景區建設,配套能夠滿足游客消費需要的賓館、飯店,特別是體現鄉村特色的農家樂飯店。
關鍵詞:旅游影響;鄉村旅游地;城市化;調控對策
一、引言
鄉村城市化亦稱鄉村城鎮化,體現的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并向城鎮性質的居民點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或在鄉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漸增長的過程。鄉村城市化是一個復合的動力系統,工業化是城市化初始階段的主導推力,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結構轉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的“雙重轉型”的不斷推進。鄉村城市化已經與市場化和國際化取向的改革緊密相關,超越了工業化的范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探索和優化鄉村城市化的動力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命題。旅游開發是近些年來鄉村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及動力系統,科學審視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進而提出相應的調控對策,不僅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控城市化動力機制,科學推進鄉村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旅游影響研究述略及效應評析
旅游活動對地區的影響研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議題,旅游從本質上講是旅游行為的空間移動,這一動態的移動過程帶來的影響層面主要涉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這也解釋了現有相關成果的研究視角源于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三個學科的原因。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看,旅游本身由三個主要成分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聯系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體,Smith(1978)認為不同類型的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規律;Doxey(1976)對目的地居民的態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憤怒指數”。而旅游影響機制的效應研究,則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他認為旅游者數量、類型和發展歷史是影響旅游目的地不同發展階段的決定因素,從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響,進而奠定了地理學視角的旅游影響研究的基本基調,即從旅游地主客關系的角度探討旅游活動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輔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理論闡釋,形成了日趨復雜的研究框架。這種傾向性對國內的相關研究產生了極強的示范效應和導向作用。1980年代以來,國內旅游地理學界關于旅游影響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的分析方面,且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案例地開展實證研究。
1963年,人類學學者努涅斯(Nunez)發表題為《一個墨西哥山村開展周末旅游帶來的影響》的論文,標志著人類學學者開始關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全面興起。人類學視角的研究重點主要從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會三個不同視角進行深入探究,認為旅游過程是旅游者與東道主進行文化接觸和碰撞的過程,其中包含著不同文化、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社會學的視角則主要從社會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和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英國社會學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旅游現象和非旅游現象(即日常實踐和‘正常社會’)的對比研究,來揭示本來不易為人發覺的‘正常社會’的問題和矛盾?!边@是建構旅游社會學的基礎素材之一,通過二三十年的持續關注,學術界對旅游社會學涉及的論題主要包括:旅游活動過程的特征、接待地社會壓力的成因、旅游業發展對接待地社會的影響、旅游與風情民俗資源的關系及相互影響、旅游者群體及其與接待地關系、旅游的現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體、個體和旅游系統等等。
從旅游影響的三重學科剖面(圖1)的研究態勢上可以看出,旅游影響的空間概念體現在居民和旅游者對目的地旅游現象形成的空間感知和心理體驗。旅游經營帶來了目的地商業化和城市化現象的加劇,這顯然給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度變革;在本地文化與旅游者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機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鋒與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點與外來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難以化解的矛盾,這種交織的過程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進行不斷地調整與修正。
三、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
(一)旅游影響視角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機制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口和經濟活動逐步向城鎮地區轉移和集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18世紀中葉英國產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興起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表現了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趨勢加快,各類城市形態不斷出現并得以豐富和完善。從本質上講,城市化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的雙重視角,鄉村地區的城市化處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層次。
鄉村城市化的傳統模式是農村社區、鄉鎮企業、農民家庭或個人等民間力量發動的一種由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推動城市化過程所需的動力的產生機制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機制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是一個綜合體系。無論是學術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動力機制,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發展機制等,鄉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發生機理,都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由農村經濟利益主體在響應產業非農化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和組織來促成的。鄉村城市化的路徑一般從鄉村工業開始,通過發展鄉村工業,讓農民直接享受到工業、非農化的利益,進而逐步實現城鎮化。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始終是鄉村城市化的基本準則,農業、農村、農民是鄉村城市化的利益相關者。
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八重動力(圖2)。其中,宏觀層次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中觀層次的動力集中體現在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各個層面的政策與制度措施的推動。微觀層次的動力相對復雜,可以概況為三個方面,即農民對生活質量需求的變化、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的加快,以及旅游影響帶來的促動。這一動力體系在市場機制和城鄉互動的交互作用下,鄉村地區在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聚落結構以及制度結構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即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明顯加大,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非農人口比重增加,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人們聚居方式發生顯著變化,鄉村地區的社會關系面臨新一輪的重構等。
旅游影響對鄉村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上,旅游影響并非推動鄉村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但其潛在的作用顯然也不能低估,判定這種作用的程度,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1)鄉村產業結構形態決定著旅游對城市化的貢獻程度,依托旅游業發展地方經濟的鄉村地區,旅游影響顯然是推動城市化的主導動力;(2)旅游影響的作用機理應從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雙重視角加以解讀,以往的諸多研究多是從目的地的視角加以分析探討,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鄉村地作為客源輸出地,將會加速農民對旅游的認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響對鄉村地區而言,是一個復合的影響系統,將對旅游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動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應是一個各種要素兼顧并能保持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而單純的工業化催生的城市化現象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簡而言之,旅游引發的城市化能夠對其他產業形成的城市化發揮補充、提高和優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響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構成
城鎮的發展基于兩種動力,一種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種是離心擴散的力量。一般說來,城市發展的向心過程和離心過程貫穿于城市化的全過程,但是城市發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為主,中后期則以離心擴散的力量為主。自1990年代以來,城市化出現了新的趨勢,即多元城市化動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動力。在鄉村旅游開發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其中的形成機理愈發復雜,多元化和多層次性特點日趨明顯。
1旅游消費觀念的異化是鄉村城市化的基礎動力。旅游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因素休戚相關。閑暇時間、非必要性開支和旅游動力是產生旅游意愿的三個條件。旅游活動的初期形態多是以觀光游覽為主,之后開始向休閑、度假、體驗、健身等方向轉變。當城市旅游、知名景點景區成為旅游者旅游行為的普遍載體之后,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旅游者關注新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其獨特性優勢開始成為旅游業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問題不能忽視這一前提條件。
2文化生態的異質性是鄉村城市化的原發動力。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發生作用,使城市經濟轉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為城市化的原動力,使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其發生質的飛躍[22J。旅游對鄉村城市化的初始動力是鄉村文化生態的異質性優勢。鄉村聚落景觀的獨特性、鄉村消費文化的生態性、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本真性等優勢已然成為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帶動了鄉村旅游目的地相關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與完善。
3政策效應和開發成本是鄉村城市化的誘導動力。自1992年以來,國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題。其中,1995年的“民俗風情游”、1998年的“華夏城鄉游”、2002年的“中國民間藝術游”、2006年的“中國鄉村游”、2007年的“中國和諧城鄉游”都對鄉村旅游的發展發揮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結合近一段時期“擴內需、保增長”的經濟發展要求,各地紛紛通過發放旅游消費券等形式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和推廣。在政策效應和市場機制的層層推進下,鄉村旅游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比較而言,鄉村旅游具有很強的開發優勢,在規劃要素、土地成本、勞動力、相關政策等方面容易獲得額外的“關照”,開發成本的經濟性也對鄉村城市化產生了積極作用。
4鄉村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是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鄉村城市化發展的動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特殊因素。鄉村地區為加快旅游開發而衍生出多種產業要素,這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創設了新環境,相比較于進城務工等異地轉移方式,鄉村旅游對剩余勞動力的安置既是一種高效的就地轉移,同時也是相對于農業生產周期的錯峰式轉移。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的結果是,以旅游業為載體的城市化現象開始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將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管理的理念引入農村,有利于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鄉村的民主管理。同時,當傳統的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城市化驅動模式面臨發展中的瓶頸時,旅游將成為鄉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水平提升的優勢產業。
由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鄉村文化生態的特征、鄉村旅游的開發特點以及政策導向和基于鄉村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構成了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響的鄉村城市
四、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
鄉村旅游以各種類型的鄉村為背景,以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為載體,以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健身、學習等各種旅游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鄉村性作為鄉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也是研究旅游影響下鄉村城市化的前提條件。
(一)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現
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主要表現在因旅游開發而引起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變、農村居民點形式向城鎮居民點形式轉化以及由此引發的鄉村聚落生態變遷的動態過程。旅游開發給鄉村城市化帶來了三方面的變化,一是鄉村人口由原來分散的農村居民點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對集中的各類城鎮集結,鄉村空間格局發生顯著改變。二是鄉村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發生轉變,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轉變,旅游資源和項目的開發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時,外來的定居人口也逐漸增多,城鎮化程度不斷得到加強。三是鄉村聚落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各種旅游接待設施的建造與完善,在優化旅游服務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鄉村景觀人工化、異域化、旅游地風格主題化和商業化等現象的加劇。
(二)鄉村城市化效應的程度界定
旅游業“食、住、行、游、購、娛”的六大產業要素,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同樣有明確的體現,這種消費網絡結構的形成是鄉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根據鄉村旅游引發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適度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三種類型。適度城市化能有效促進鄉村地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和協調發展,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都會對鄉村地區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對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這三種情況下尋求平衡。
(三)旅游開發引致的鄉村城市化效應表現
1適度城市化。適度城市化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鄉村地區的各類資源,加快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發揮助推作用。其次,適度的游客規??梢约訌娻l村社區的內外文化溝通,合理改善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態,對改進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等有很大促進。第三,城市化促進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轉變,加快由傳統農業向非農業產業轉變,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第四,有效促進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地轉移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因進城務工等轉移類型引發的鄉村空心化等問題。
2滯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滯后的根源是對鄉村地區的“過度保護”,一些地方從節約投入的角度出發,認為鄉村地區的所有現象和行為都可以成為旅游活動的吸引物,“臟、亂、差”的旅游環境、缺乏專門治理的旅游接待設施等容易讓旅游者望而生畏,這顯然背離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初衷;城市化程度不足還會給鄉村居民帶來身份上的“優越感”,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使其很難關注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愿意接近或者是純粹出于利益角度的粗放式旅游經營行為很難獲得旅游者的認可。同時,這種滯后效應使得鄉村旅游難以實現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農村地區社會分工不充分,農民就業環境很難得到改善,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3過度城市化。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過度城市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破壞鄉村地區的聚落結構和生態景觀
在經濟特征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鄉村存在著種種居住方式和形態特征。這些特征是鄉村地區聚落形態的特色和精華,而不少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臆想旅游者的消費心理,新建或改建一些與當地鄉村聚落景觀差異很大的接待設施。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將古建筑推倒和盲目改建的現象,導致了個性化的“鄉村性”向同質化的“城市性”演變的現象。
(2)鄉村地區民俗文化舞臺化、娛樂化傾向加劇
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盡管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一大亮點,但事實情況是,不少地區一直缺乏科學的開發思路。鄉村旅游“急功近利”的開發套路使得許多旅游地盡可能地用舞臺化的形式、娛樂化的方式把當地文化呈現給游客,這種人為的文化表現形式使游客與當地社會隔離開來。這種做法積極的一面是使游客對鄉村居民和文化的探究壓力減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地文化;消極的一面是讓旅游業蒙上了文化優越的色彩,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鄉村文化的膚淺形式。
(3)商業化帶來了鄉村居民的邊緣化
根據巴特勒旅游地生命生命周期理論,鄉村旅游在進入發展階段后,政府政策的傾斜、游客量規模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從利益相關的角度看,政府、投資者、居民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三方利益主體。在這一博弈環境中,地方政府的初衷容易被市場化的運作路徑所左右,投資者由于資本話語權會始終保持較強的談判能力,鄉村居民多處于一種邊緣化境地。鄉村居民主體地位的模糊,產生了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商業化帶來了居住成本的增加,不少環境優美的鄉村地區,旅游開發之后的顯著變化是地價攀升或房價飛漲,鄉村居民往往無力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二是鄉村地區淳樸的文化氣息開始被外來文化所浸染,鄉村社區的文化和價值觀開始發生變異,傳統鄉村景觀與現代文化景觀不協調等問題日益凸顯。
(4)鄉村地區出現了逆城市化的傾向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過于密集、環境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生活質量下降等引起人口向環境優美、地價房租便宜的郊區、衛星城等鄉村地遷移。鄉村旅游成為承接這種轉移“任務”的載體。鄉村居住環境的優勢、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加大了城市景觀對鄉村景觀的影響,這種“侵蝕行為”使得不少鄉村的“城市性”特點越來越明顯。
五、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調控對策
(一)科學規劃開發區域。營造鄉村氛圍
鄉村旅游規劃與開發要樹立“區域——城市——鄉村社區——鄉村旅游地”的多元開發維度,從“資源——產品——市場”的互動層面來規劃開發區域。參與鄉村旅游規劃的人員應包括旅游地理、經濟管理、人文歷史等學科背景的專家構成,本著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指導思想編制旅游總體規劃或概念性規劃。在此基礎上,鄉村景觀資源應由景觀園林、建筑等專業人員來完成規劃的空間設計和景觀布局。鄉村旅游的景觀應從體驗的角度出發,通過個人體驗的作用使“景”與“觀”和諧統一,營造一種天然意趣、田園詩化的獨特鄉村氛圍。
(二)重塑鄉村文化形象。凸顯鄉村優勢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注意保護好“鄉村性”的優勢是避免過度城市化問題的前提。為此,首先要依托鄉村既有的空間布局對鄉村進行規劃和建設,防止破壞鄉村“原生態”特質的粗線條模式。其次,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護鄉土文化、鄉間民俗在旅游開發中的“神秘性”。城市化的旅游規劃往往是一類“公園化”、“廣場化”、“舞臺化”的模式。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進程中,消除和避免這一現象的根本途徑是從鄉村旅游地的地脈和文脈出發,本著生態循環、文化保護、永續利用的指導方針,來開展鄉村旅游的規劃和設計。
在開發過程中,應從當地眾多的旅游景觀中發掘出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文化景觀并從中提煉出主題,以主題為基礎進行特色分區。通過對不同區域的非具象和抽象的規劃設計,用具象的形態生動地表達出特定的景觀形象。在鄉土建筑風貌的塑造中,建筑風格應結合當地鄉土建筑特色,避免不合理的異域文化侵蝕鄉村聚落景觀的原始風貌。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延伸旅游效應
鄉村地區在確立了旅游開發的主體地位之后,合理設計和調整產業結構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命題。首先,加快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的推廣。其次,科學調整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類型,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設置“門檻”,強化基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準入制度。鄉村旅游是當地產業鏈條的主體,如摻雜其他工業元素,特別是污染嚴重、能耗高的工業項目很容易失去本真,從而產生“一損俱損”的局面。第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要求,合理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政府應把一些小城鎮按旅游集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其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同時,依托這些農村小城鎮發展旅游商貿流通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與銷售等,使小城鎮成為承接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中轉站。
(四)合理布局和完善旅游開發的產業要素
鄉村旅游開發的初期階段,重點突出三方面的功能特性,即居住功能、農業生產功能和旅游接待服務功能。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其實質是旅游產業的城市化。旅游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除了產品體系服務功能外,還包括支撐體系服務功能,如游客的休息坐臥、游客安全保護、標識導引服務等。產業要素的完善應立足鄉村實際,例如針對游客住宿問題,鄉村社區應充分利用現有民宅,改善用電、用水及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建造一些農家客棧以滿足游客住宿之需。另外,鄉村旅游地的不斷發展會使其功能組成日趨多樣化,比如一些商務、會務活動可能進入旅游地,這些設施的空間布局與要素體系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有序開發。
(五)建構鄉村旅游開發中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平臺
資本市場對鄉村旅游的興趣源于投資規模和產業政策兩方面的因素,資本的逐利行為往往會背離投資初期的要求,外來投資者鮮有詳細調研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投資項目和旅游商品,多是模式化的套用和泛商品化經營,這種集中式的商業形態顯然不是對鄉村旅游的有益補充。此種情況下,政府應對旅游投資加強監管,可以成立旅游開發股份公司,股東包括地方各方利益主體,充分體現鄉村居民意志。統一規范鄉村地區的旅游投資行為旨在避免過度的商業化行為,使之能夠真正地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服務。目前困擾鄉村旅游開發成效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力資源的匱乏。鄉村旅游的從業者應具備引導、培養和提高旅游者的審美情趣和品位的能力,為此,一要多方吸納專業人才,在“量”的基礎上注重“質”的提升;二要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符合現代旅游服務業的發展要求。三是強化責任意識,對游客負責、對保護鄉村資源負責、對鄉村社區負責的態度,促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主體力量。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市場營銷學家溫德爾•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總結西方企業市場營銷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市場細分理論,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市場營銷學中一個比較成熟的理論。市場細分的目的就是對產品進行比較準確的市場定位,從而在市場條件下對產品進行有效營銷。但是,市場細分理論只解決了“向誰出售”的問題,是在已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的市場選擇,或針對目標市場開發產品,但如何選擇產品,在資源豐富、創意無限的文化產業領域,顯得更為復雜。文化產業化開創了一個新的經濟時代,產品的生產與營銷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許多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如節慶、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場細分的結果可以作為文化產品和生產的一個目標方向的參考依據,而要解決文化產品的定位和其開發項目與內容,就必然要對所要開發的文化資源進行細分,文化細分理論正是基于解決此問題而產生的。文化細分即是以文化資源的某些特征或變量為依據,區分具有不同市場定位文化因子,并結合市場細分結果對其進行細項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開發項目與內容。文化細分主要是為了滿足文化產業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為產業開發提供相對準確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結合市場分析在自身文化細項中取一項將自已在競爭類的文化產品和項目中區別開來。市場定位需要獨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產品的文化定位與其市場定位密不可分,兩者通常相互支撐。二是尋找市場空缺,確立文化產品的差異優勢。盡管每一種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資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場競爭的位置并不是獨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尋求市場空缺,打差異牌,是文化產業化的關鍵,這也是文化細分與市場細分的綜合分析結果。三是確立文化產品與項目開發體系。文化細分是在文化歸納與分類的基礎上得出的細項體系,但文化細分絕不僅僅是歸納與分類,文化細分更重要的任務是結合市場分析,其中還加上文化創意的過程,最終得出文化開發的產品與項目體系,為開發和經營者提供決策支持。
文化細分理論的方法與過程
文化細分與市場細分對應,主要是對該文化資源進行細項分類與組合,方便定位與產品開發選擇。其主要方法有:1.資源細分法。即以傳統的客家文化研究分類方法對資源進行細分,大類可分成客家建筑與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藝術、傳統工藝、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開發比較經常用這種細分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相對簡單,在客家文化豐富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旅游開發分項,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資源迅速轉化為產品。筆者在《江西省安遠縣三百山鎮鄉村旅游規劃》中對客家文化資源開發就采取了資源細分法。在對三百山鎮客家文化資源進行調查后進行分類,其文化產品的開發方向與項目體系就相對清晰了。結合區域旅游競爭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三百山鎮鄉村物質文化在區域旅游競爭中缺乏競爭實力,而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富有特色,開發后更容易占得先機,因此三百山鄉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鄉村旅游形式。2.主題細分法。即以一個文化主題為中心,細分可用的文化資源,以便產品開發,文化節慶活動和博物館開發比較適合此法。3.產品細分法,具體單項產品的開發如工藝產品可參考此方法,目標是擴展產品系列,即從原來的單一產品形式擴展到多樣化。4.文化層次細分法,即以精神層面、行為語言層面和標識層面對文化進行細分,深度旅游、廣告策劃與設計、企業文化經營等可采用此類細分法。
關鍵詞 農業園區;功能體系;空間體系;銜接;福建羅源;西蘭鄉;破石村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81-02
農業概念性規劃是對各區域尺度從宏觀視角在戰略和空間上針對主題、定位、功能、空間等方面對農業發展進行戰略性思考和策劃。其主要核心體現于2個方面:一方面是從發展戰略的角度在功能角色方面進行思考;另一方面是從功能角色的框架下進行空間布局策劃。農業園區的主題、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是全局性把握,要從資源、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等方面綜合分析,將概要性、謀劃性和創造性的構思體現其中。而空間策劃的核心是園區宏觀功能的空間形態演化,要將可行性貫穿其內,研究的是園區各地塊之間的功能體現和內在聯系。兩者之間的主要銜接點在“功能D功能空間”。本文以羅源縣西蘭鄉破石村農業園為例,剖析在發展戰略規劃中將功能體系和空間體系“銜接”。
1 園區概況與發展思路
1.1 園區概況
農業園區位于羅源縣西蘭鄉破石村,距西蘭鄉3 km;距羅長高速公路入口處15 km、羅源縣城關18 km、羅源灣碼頭23 km。核心區內主要有2條村級道路貫穿??偯娣e1 102.67 hm2,屬山區丘陵地帶,森木茂密,植被良好;主要以大田作物種植為主,種植水稻、茶葉、食用菌等。
1.2 發展思路
園區屬于福州市轄區,處于福州未來四環發展區域,對接京臺高速和沈海高速等。發展功能上,可以同時體現生產功能和休閑功能;在生產功能上由于園區為山區盆地,面積逾133.33 hm2,作為福州城市未來“米袋子”和“菜籃子”的一部分具有很大意義;在休閑功能上因處于福州未來“一小時經濟圈”以內,可以成為福州市民農業觀光的好去處。為此,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以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圍繞“特色、規模、效益、品牌”等關鍵環節,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形成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的格局,以現代農業為發展方向,走生態綠色產業路子,把破石小盆地打造成生態環境優美、融“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1-3]。
2 總體布局與目標
2.1 布局
根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要求,按照地域差異和功能不同,示范園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籌發展,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三大產業、五大基地、四大體系”空間格局。具體包括管理服務區、袋裝灌木生產區、觀賞花木展示區、特色水果采摘區、茶園農莊、水生植物生產區、袋裝大苗生產區、蔬菜生產區、食用菌基地生產區、田園休閑度假區、美麗鄉村示范區和毛竹生產與休閑區等部分(圖1)。
2.2 目標
把園區由原來的傳統農耕模式打造成為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集生產、觀光、休閑于一體,打造“千畝大棚,萬畝翠竹”的壯觀勝景,同時配套打造“一個休閑農莊、一個食用菌生產基地、一個采摘體驗園和一個農業文化展示區”,實現“五個突破”。一是基地規模發展有突破,由零星品種種植向功能規模化發展轉變;二是品種更新換代和栽培模式上有突破,引進優良高效示范品種,創新高效栽培模式;三是在區域布局上有突破,由原來功能雜亂、盲目發展的形態向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形態科學發展;四是生產技術有突破,引進大棚等高效種養模式,提高園區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益;五是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上有突破,通過園區化設置,效益將比原來提高2倍以上[4-5]。
3 功能體系和空間體系
農業園區的功能要素在一定的規劃組織和管理后,通過某種聯系形成功能更強大的系統,即園區功能體系。該體系是由園區的主題、定位、功能等方面要素決定而形成的結構化體系,將完成園區在各種生態、生產、生活以及對內、對外功能方面的所有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關聯所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結構的可持續發展體系??臻g布局是具體形態的體現,元素的空間配置與空間結構并非在功能上有絕對對應的因果關系,同樣的空間形態可能蘊含著不同的空間結構,而同樣的空間結構卻又可能支撐著完全不同的空間形態。具體體系分化圖見圖2。
示范區的休閑市場定位中,游客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一般的普通休閑者,其主要定位是以管理中心為核心的接待部分;第二部分是以現代茶園農莊為核心的具有相關品位的品茗休閑游客;第三部分是以嶺頭為核心的鄉村民俗為主的年輕游客;第四部分是以一些較長時間度假和養生的群體為主,其主要定位是以田園養生度假區為核心。
4 分區建設思路
4.1 管理服務區
4.1.1 功能。包括臺灣果品采摘、觀光旅游。
4.1.2 建設思路。近期:完成對管理服務區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初步實現對園區的綜合管理和對游客的導引作用。遠期:建設成為園區的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通過對臺合作交流,為園區科技人員、企業和員工提供良好的技術交流服務平臺。
4.2 袋裝灌木生產區
4.2.1 功能。包括苗木生產、休閑觀光。
4.2.2 建設思路。主要從事生產觀賞性強的觀花、觀葉和觀果類品N示范,適當發展盆景栽培。以高效規范化種植模式為主,建設連棟溫室、日光溫室等農業生產設施,應用立體栽培、無土栽培等先進生產技術,選育名、優、特品種,實施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推廣苗木高效種植模式。建立新、奇、全的苗木生產和觀光基地,發展集研發示范、芳香療養、科普教育、禮品購買、攝影婚慶等于一體的綜合苗木功能性產業。
4.3 觀賞花木展示區
4.3.1 功能。包括花木生產、休閑賞花。
4.3.2 建設思路。對一些花卉進行梳理和篩選,主要以培育觀賞花卉為主,通過對不同品種植物的植物學特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葉等的合理配置,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并懸掛對應的標牌,既可滿足生產用苗需求,又可以發揮觀光和科普教育作用。
4.4 特色水果采摘區一
4.4.1 功能。包括臺灣果品采摘、觀光旅游。
4.4.2 建設內容。在此充分展示和推廣臺灣的一些優秀果品和生產管理技術,建設臺灣水果生產采摘基地。在樹種選擇上優先選用名優特奇品種,在同一樹種內配置不同成熟期的品種,以延長觀光、采摘期。在考慮品質、栽培及管理的同時,注重觀賞性;在種植模式上要體現生態、環保、健康的理念;在栽培技術上,適當采用嫁接技術,在同一株樹上嫁接不同顏色的品種,從而實現一樹多花、一樹多果的奇觀效果。
4.5 特色水果采摘區二
4.5.1 功能。包括本地果品采摘、觀光旅游。
4.5.2 建設內容。在此充分展示和推廣本地的一些優秀果品和生產管理技術,建設特色水果生產基地,包括北果南種、蔬菜水果種植、特色設施栽培水果等。在樹種選擇上優先選用名優特奇等樹種及品種,在同一樹種內配置不同成熟期的品種,以延長觀光、采摘期。
4.6 七境茶園農莊
4.6.1 功能。主要為食用菌生產。
4.6.2 建設思路。充分利用山地的生態環境,結合茶山在整個園區的地理位置,堅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拓展茶業發展空間,促進茶文化產業與生態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建成環境優美、生態健康的茶園風光茶文化休閑養生勝地。
4.7 水生植物生產區
4.7.1 功能。主要包括子生產、蓮藕生產、池塘垂釣、生態觀光等。
4.7.2 建設思路。根據示范區現有區域的資源狀況為爛泥田,通過田塊的重新劃分和修整,以及對田埂和道路的改造,形成梯田式的池塘群,通過該區域荷花的種植,形成一個集生產、觀光、垂釣于一體的產業片。
4.8 袋裝大苗生產區
4.8.1 功能。包括苗木生產、觀光旅游。
4.8.2 建設思路。在種植品種上,主要生產適合城市綠化,培育胸徑為7~16 cm的大喬木,胸徑為5.0~6.8 cm的中喬木,以及胸徑為2.5~3.4 cm的小喬木。在內部區域建設上,根據不同的品種結構,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各區域以主要道路為主要的區域劃分。同時,各區域根據地形特點和區域品種情況,結合苗木造景,打造不同品位的苗木生產休閑園。道路規劃通暢,保證大苗運輸的進出,實現苗木規模生產、苗木產業示范和苗木風光三位一體,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4.9 蔬菜生產區
4.9.1 功能。包括休閑度假、農耕體驗。
4.9.2 建設內容。都市農夫模式:劃出一片區域,以1塊土地為1個單位,模擬網絡版的開心農場做法,游客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租種自己的土地,自主選種喜愛的果蔬,利用周末親自進行種植、管理和收獲,做一名“都市農夫”,充分體驗參與的樂趣。園區通過租賃或出售等形式為租種者提供各類耕作用具、種子及果蔬秧苗,并提供專業的農業技術服務。
4.10 食用菌基地生產區
4.10.1 功能。主要為食用菌生產。
4.10.2 建設思路。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溫、光、氣、濕)設施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的技術手段,提高食用菌復種次數(一般自然栽培全年1~2次,工廠化栽培全年均可進行),實現食用菌的集約化、規?;?、標準化、智能化、周年化生產。食用菌的發展以秀珍菇為主,以高標準化設施標準建設,提高產量。同時,注意生產基地的綠化、美化,實現園區生產和休閑觀光雙重功能。
4.11 田園休閑度假養生區
4.11.1 功能。包括美麗鄉村建設、民宿建設。
4.11.2 建設思路。度假區總體定位是“山水田園間,休閑養生地”,功能定位是“以溪水河邊、鄉村田園、康體養生、文化體驗為特色的江南鄉村伴生型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區”。將竹子和森林作為核心資源,深度挖掘其景觀及文化內涵,建設“江南竹村”及詩情會友的江南特色景觀,構建針對大眾休閑市場的自然觀光及文化體驗項目。依托優異的生態環境,發展高端度假養生別墅區。
4.12 竹林生產與休閑觀光示范基地
4.12.1 功能。主要為食用菌生產。
4.12.2 建設思路。主要以破石村和領頭村四周的毛竹林為依托,發展以冬筍、毛竹銷售與竹海生態游為一體的特色毛竹生態產業,形成產竹子、挖竹筍、觀竹王、望竹海、嬉竹泉、賞竹藝、聽竹樂、玩竹戲、享竹療、看竹業、購竹品、食竹宴、住竹居的綜合模式。
5 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的分析得出,在農業園區發展中要將功能與空間“銜接”好。一方面在功能上經濟、社會和生態3個方面要有明確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在空間布局上以“點D線D面”進行統籌。
在經濟功能上,要以生產農產品滿足消費需求,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在社會功能上,要提供人們接觸自然、體驗農業以及觀光、休閑的場所與機會,以改善城鄉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在生態功能上,要營造優美宜人的生態景觀,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生活環境質量。在空間布局上,要在點、線、面3個層面上進行布局,既要有面上的統籌,也要有線上的重點,更要有點上的精品。
6 參考文獻
[1] 張云彬,常瑞甫.區域農業園區體系規劃的內容與評價體系[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2(2):187-192.
[2] 周蕊,崔晉波,皮竟,等.現代觀光農業園區發展與規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3):7796-7799.
[3] 黃勁.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0.
市城鄉建設局城鄉一體化辦公室
2012年11月22日
近年來,我市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始終圍繞“減少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這一原則進行的。尤其在搞好城鄉規劃、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強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廣大農民的好評,現將相關工作匯報如下。
一、 積極推進農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工作,全力改善農民居住條件
近年來,為改善農民居住生活條件,國家相繼實施了農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項目,這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利民工程、民生工程。我們按照國家及省、市相關部門的要求,積極組織實施了這項利民工程。5年來,我市共改造農村泥草房16933戶、危房18370戶,每年均超額完成了省廳下達的各項改造任務,使35303戶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市也連續多年被授予“全省泥草房改造先進市”榮譽稱號。
二、高起點編制村鎮建設規劃,為村鎮建設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一)雞東縣編制完成了《縣域鎮村居民點空間布局規劃》,并送省規劃評審委員會評審。該規劃結合當地實際,立足主導產業,對鎮村進行合理定位,重點突出發展規劃、用地規劃和功能區布局規劃,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堅持以快速發展壯大小城鎮為目的,充分發揮小城鎮對周邊村屯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為鄉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密山市今年聘請省規劃設計院重新修編了《密山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了《密山市居民點布局規劃》,對全市現有15集鎮的規劃編制進行了重新修編,把全市16個鄉鎮、154個行政村劃分為十個板塊,分三批次推進,構建“1965”三級城鎮化體系,即打造1個縣域主城鎮、9個中心城鎮和65個重點特色村。布局科學、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小城鎮發展主體框架更加清晰明朗。爭取到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60%,初步形成“區域主城鎮—中心城鎮—重點特色村”發展格局,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將到85%以上。
(三)虎林市規劃先行,嚴格標準。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把規劃放在首位,綜合考慮環境保護、土地綜合利用、基礎配套設施等因素,編制了虎林市《鄉鎮總體規劃》、《村屯建設規劃》,確保了農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進。
三、強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努力實現公共資源惠及范圍
(一)雞冠區新發小鎮建設項目。該項目是雞西市“濱水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選址在雞冠區西郊鄉新發村,地處穆棱河南岸,距市休閑文化廣場3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項目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2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在原址解決新發村1415戶、4315名居民的安置問題,同時,還吸納梁家村1240戶、3210名居民和團結村719戶、1830名居民的入駐,安置回遷總戶數3364戶,11000人,徹底解決三個村的農村城鎮化問題,打造出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農民新居樣板小區。目前該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預計2014年6月末前,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屆時將極大改善城市西出口的環境面貌。
(二)雞東縣今年小城鎮建設主要項目包括雞東鎮新區、平陽鎮花園小區、下亮子鄉幸福小區等項目,項目總占地2.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21萬平方米,通過招商引資在小城鎮內今年實施的生產建設項目主要有雨潤集團雞東福潤肉制品加工項目和雞林鄉工業園區內的遠方新能源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到年末為止,平陽鎮1.6萬平方米綜合住宅樓已竣工,福潤肉制品加工項目廠房及辦公用房主體已竣工,興農鎮、東海鎮和永安鎮中學教學樓已竣工。
(三)密山市依托興凱湖、蜂蜜山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把白魚灣鎮的發展定位在打造全省旅游名鎮上,確定了發展水產品加工和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目前,興凱湖水產品加工項目和蜂蜜山景區項目已開始啟動,興凱湖國際紅酒群堡項目和國際濱湖旅游度假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依托朝鮮民族鄉優勢,和平鄉重點發展朝鮮族風味菜、民俗旅游、特色餐飲等民族特色產業。目前,朝鮮族風味菜項目和特色餐飲一條街項目正在全力推進;依托區位優勢,全力打造示范小城鎮。密山市有3個鄉鎮與農墾毗鄰和交叉,充分依托農墾系統資金充足、小城鎮建設品位高的優勢,在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等方面共建、共享。聯手建設了興凱鎮楊木鄉兩個小城鎮。裴德鎮已劃至農墾牡丹江管理局管轄,由農墾高標準建設省級示范小城鎮;依托產業優勢,全力打造精品小城鎮。依托密山經濟開發區的平臺優勢,加快連珠山鎮招商引資步伐。密山經濟開發區今年投資3100萬元,收儲土地30萬平方米,并配套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231萬元,鋪設污水管線9404米,進一步完善開發區功能,有效地改了善連珠山鎮整體面貌。
今年以來密山市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切實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結合城鎮化小區建設試點,密山鎮鐵西村投資18000萬元建設農民公寓9.9萬平方米,將于2013竣工并交付使用;連珠山鎮解放村投資1200萬元,建設了9200平方米的農民公寓。目前,住宅樓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年底可入??;和平鄉興光村投資960萬元、建設了4800平方米的農民公寓,2013年可入住。
二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集中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共投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1009萬元,加強控制生活污染和畜禽污染,加大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力度,強化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農村自然生態保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村屯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三是在市財政并不富裕的情況下,每年都要匹配300萬元小城鎮管理資金,提高管理人員待遇,配置環衛垃圾車、垃圾箱及清掃工具等。同時,努力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動員鄉鎮、企業、工商業戶共同出資,社會各界力量投工投勞,有效地解決小城鎮管理特別是環境衛生管理中的資金難題。
四是把完善基礎設施服務功能作為加強村鎮建設的重點,通過“土地生一點、財政擠一點、向上爭一點、對外引一點”等多元化方式籌集資金,加快推進城鄉道路、供水、排水、住房及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改造。目前,密山市16個鄉鎮的主干路硬質化率、自來水入戶率、有線電視入戶率、明排覆蓋率、路燈亮化率基本達到100%,住房磚瓦化率達到95%以上,小城鎮載體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五是以保障民生為出發點,結合密山市城鎮化建設總體思路,將和平鄉、白魚灣鎮列為泥草房集中改造試點,制定下發了《農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實施方案》,落實泥草房改造任務600戶,計劃在和平鄉興光村建設新型農民社區,將興光村、東興村、東明村、東鮮村合并,已落實改造泥草房600戶,興光村協議搬遷基本完成。白魚灣鄉湖沿村、齊心村整體搬遷到新型農民社區。
(四)虎林市重點打造虎頭鎮“百鎮建設”試點工程。今年把虎頭鎮百鎮建設工程作為全市小城鎮建設的重中之重加以推進。在規劃上,今年先后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等高水平的設計部門,相繼編制了《虎頭鎮總體規劃》、《虎頭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虎頭旅游名鎮建設規劃》、《三供兩治規劃》、《綠化美化規劃》、《虎頭鎮概念性規劃》,部分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初步明確了虎頭鎮科學發展方向,編制現已完成了實地調研、相關資料整理和實地測量等工作,目前規劃正在審批中。在資金籌措上,重點實行了“四個一點”的籌資辦法:對上爭一點。牢牢把握國家和省政策性機遇,積極爭取小城鎮棚戶區改造、泥危房改造、“三供兩治”及道路設施等專項資金;財政投一點。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虎頭百鎮建設和旅游名鎮建設;銀行貸一點。通過城司運作,與哈爾濱銀行、開發銀行、農發行等商業銀行深入溝通,申請貸款;招商引一點。本著“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建設推進上,今年確定了11個建設項目,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個,農民新居項目2個,公共服務設施項目2個。
1、積極開展東誠鎮“百鎮建設”試點工作。東誠鎮為全省百鎮建設第二批試點鎮。年初以來,虎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與慶豐農場、牡丹江農墾分局領導溝通協調,商談慶豐-東誠共建小城鎮相關事宜。經過多次會談磋商和實地調查論證,雙方達成了初步共識,明確了共建方向:擬將東誠鎮鎮址搬遷至慶豐農場場部,同時將東誠鎮東風一屯、東風六屯、永豐一屯撤并后一同遷入。東誠鎮總體規劃目前已編制完成正在報批?!叭﹥芍巍睂m椧巹澮淹ㄟ^專家評審。今年共開工了自來水管線鋪裝、衛生院建設、道路硬化等6個建設項目。
2、楊崗鎮六人班村農民新居工程。按照“建設優美舒適農民新居、打造生態宜居幸福家園”的理念,今年一期建設工程共投資2400萬元,建設成7棟(住宅樓6棟、農民綜合服務中心1棟)、建筑面積14806平方米,建筑層數為4層,建筑風格為歐式簡約型,建筑戶型以中小型為主,面積60-88平方米,可入住農民106戶、商服44戶。
3、楊崗鎮六人班村平房區改造項目。通過采取村民自籌一點、鎮村投入一點、包扶單位幫助一點、政府項目爭取一點的辦法,累計投資466萬元,實施了房屋穿衣戴帽、休閑廣場雕塑、街路改造和綠化美化等項目。
4、偉光鄉太平村建設項目。累計投資280萬元,實施了街路基礎設施改造、彩鋼瓦柵欄安裝、南湖文化公園建設工程等項目。
四、大力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廣大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為了加快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春季村屯綠化任務,市政府召開了造林綠化及環境綜合治理動員大會,會上對全市城鄉村屯綠化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縣(市)區、鄉鎮積極行動,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抓住有利時機大搞村屯綠化活動,共栽植檜柏、銀中楊、云杉等18個品種300余萬株,栽植荷蘭菊、波斯菊、串紅等16個品種花卉150余萬株。同時,按照扎實開展“春風行動”,各鄉鎮集中人力、車輛、資金,進行了清垃圾、清牲畜糞便、清路障、清柴草垛的會戰,特別是各村還推行了“家園清潔行動”,規劃垃圾集中場所,部分村配備了垃圾清理車,修建了室外公共廁所。各村基本能達到垃圾集中投放、及時清運。制定了“村規民約”和“門前三包”制度,定期、不定期開展衛生大掃除,保證村容村貌整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