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0 04:06: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證書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技術創新目標責任書【1】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技術創新提升工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的任務要求,為確保各項目標完成,特簽訂如下責任書。
一、安排技術創新提升工程財政專項資金不低于1000萬元,并確保足額到位;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不少于3個。
二、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2%;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新增省級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達到0.4億元。
三、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新增市級創新型企業1家;重點產學研結合項目3項;建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6項;專利申請達到90項,其中發明專利達到20項。
四、科技特派員正派人數達到110,大力擴展科技特派員覆蓋面,引導科技特派員由種植、養殖向深加工、集約化經營方向延伸。
技術創新目標責任書【2】
創新創效是企業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為了貫徹落實公司20XX年工作會議提出的效益黨建、五抓五強五精理念,為了充分發揮青年在創新創效活動中的主力軍作用,物資供應配送中心團支部以青年創新創效活動為主題,以開展一項教育、建立一套長效機制、完善一批創新創效載體、推廣一批創新創效成果、培育一批創新創效人才為主要內容,引導物資供應配送中心全體團員、青年在打造建橋國家隊標桿企業偉大征程中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了深入推進物資供應配送中心青年創新創效活動,物資供應配送中心行政與團支部簽訂20XX年度青年創新創效目標責任書。內容如下:
一、完成五項主要任務
1、營造創新創效氛圍。通過倡議書、宣傳櫥窗、QQ群討論交流、物資管理論壇等形式,大力宣傳青年創新創效的目的和意義,營造創新創效濃厚的氛圍。
2、開展青年素質工程教育。深入開展以學業務知識,獲學歷文憑、考注冊證書,聘技術職稱為宗旨和主要內容的青年素質工程教育,用組織行為幫助青年提高素質,奠定創新創效的素質基礎。
3、加強業務培訓。精心組織團員青年積極參加物資供應配送中心開展的撰寫物資管理論文、QC小組攻關、讀書勵志、比業務賽水平創效益等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青年物資人員政治素質、職業素養、業務技能。
4、開展物資管理〃青年崗位能手競賽活動。務實開展青年崗位能手競賽活動,以內外兼修、供管并重、創先爭優的工作方針,引導并激勵物資系統青年職工,爭當青年崗位能手,爭創青年文明號。
5、開展QC攻關活動。結合物資四化管理的需要,針對新材料新工藝以及不斷提高現場物資管理水平的內在要求,扎實開展QC攻關活動。
二、青年創新創效活動主要目標
1、20XX年,物配中心35歲以下青年有2人及以上參加學歷教育、2人及以上參加并通過國家經濟師資格考試。
2、選樹物資管理〃青年崗位能手。
3、《集團公司物資管理簡報》、《中鐵大橋物資》及五公司網站、《五橋時空》上每季度累計有3篇關于物資管理方面的宣傳報道。
4、組織團員、青年積極參加物配中心開展明星員工勞動競賽、撰寫物資管理論文活動。20XX年,完成物資管理論文5篇以上。
5、在公司20XX年QC成果會上,爭取獲獎2項。
6、在公司開展的金點子征集活動中,提合理化建議不少于3條。
7、在導師帶徒活動中,爭取1對師徒獲公司表彰。
8、扎實開展爭創集團公司青年文明號活動,努力向爭創江西省青年文明號邁進。
三、雙方責任
1、團支部認真完成以上5項主要任務,實現以上8項工作目標。
2、物資供應配送中心領導班子定期研究共青團工作,為團支部開展創新創效活動給予支持幫助。
四、考核形式
采用全年目標分季和年終考核制,即每季度由中心黨政聯席會議考核青年創新創效活動各項指標落實情況,常抓常管;年終由團支部向中心領導班子匯報開展活動情況的書面總結報告,經審核確認后,報經理批準獎勵活動經費。
五、活動經費獎勵
1、完成了五項主要任務,獎活動經費20XX元。
2、在完成五項任務的基礎上,實現了八項工作目標,獎活動經費3000元。
3、未完成以上任務及目標,則不予以獎勵。
以上責任書在20XX年內有效,由簽字雙方遵守執行。責任書一式四份,由中心行政、團支部各執一份,報送公司團委、中心黨支部各一份。
物資供應配送中心經理:______________
簽字雙方:______________
物配中心團支部書記:______________
簽字日期:______________
技術創新目標責任書【3】
一、技術工作崗位目標
項目技術工作是對施工生產中各種技術因素施工調查和場地布置、圖紙審核、技術方案、施工指導、質量檢驗、技術創新、竣工資料、技術總結、技術檔案等的合理組織和安排,及時完成公司和相關方(監理方、業主、甲方)的技術工作任務,科學地控制施工成本,協助項目經理安全、優質、低耗、高效地完成公司所承接的工程項目,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管理權限:在項目經理的領導下,做好工程項目的技術支持和管理工作,依照法規和相關標準規范施工行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二、技術工作崗位職責
1、施工準備階段
(1)參與施工現場實地調查,提交施工場地布置圖及臨時用地范圍。
(2)審核施工圖紙,熟悉圖紙內容和了解設計意圖,復核工程數量、二次設計、設備安裝要求、結構尺寸和設計標高,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設計部門,便于進行設計變更。
(3)細化工程安裝施工方案,確定需要安裝的設備清單,確定主材和輔材清單。
(4)參與由監理單位或甲方統一組織的安裝質量檢測工作。
(5)協助甲方編制工程開工報告工作。及時提供項目管理人員、材料、機具設備、勞動力進場情況資料。
(6)協助甲方做好進場設備、主材、輔材驗收和原材料的試驗和各種施工配合比的試驗工作及其它技術工作。隨機資料必須收集完備,資料不全不予接收。
(7)協助公司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2、項目實施階段
(1)及時做好需安裝設備的安裝方案及施工質量工作。
(2)按時完成每一施工工序的施工方案確認工作。
(3)對工程應進行階段性的復檢,聯檢工作。
(4)對各道施工工序及時向班組進行施工技術交底。技術交底內容包括:
a.施工圖紙的部位尺寸和要求設備的安裝位置和要求;
b.保證質量及施工安全的技術措施;
c.施工方案和有關的施工操作規定;
(5)及時完成施工記錄表與質量檢查簽證表的編制工作。要求包括:
1)施工記錄表與質量檢查證表原則上按業主與監理方要求的格式辦理。
2)記錄表必須填寫完整,簽字手續完備。
3)質檢表及計量資料必須填寫完整,簽字手續完備。
4)及時報監理工程師和甲方檢查簽認。
(6)編制施工日志(公司規定的表格形式填寫)。施工日志是全面反映施工情況的重要依據,一定要逐日記錄,妥加保管。其記載的內容包括項目開、竣工日期、當日施工情況、設計變更、質量事故情況及分析處理和處理結果、重要施工決定等,其中甲方、設計和監理單位臨時決定改變的問題應有親筆意見和簽字。工程日志必須完整,與施工無關的內容不得記入工程日志中。
(7)每月25日前完成當月的計量資料,及時上報甲方(項目部)。
(8)每月25日將當月完成工程數量情況(電子版的格式)上交公司工程技術部一份。
(9)每周周日將本周完成工程數量情況(電子版的格式)上交公司工程技術部一份。
3、項目收尾階段
(1)做好收尾工程的技術交底和施工復檢工作。
(2)對公司中標項目或甲方合同約定要求編制竣工資料項目在公司工程技術部的監督指導下必須按業主要求認真完成竣工資料的編制和整理。大致包括下列內容:
a.工程結構設計圖,隱蔽工程圖;
b.工程施工總結;
c.竣工圖;
d.竣工工程數量表;
e.施工原始記錄(包括施工記錄、工程日志、隱蔽工程、設備單試、設備聯試、接地試驗、絕緣檢查、防腐、設備校驗、地質資料、測量、試驗記錄及其它有關文件等);
f.主材材料出廠檢查證件試驗資料及事故處理報告等;
g.金屬結構制品等成品出廠合格證或技術證件;
h.工藝設備、儀表設備、電氣設備的產品合格證及使用說明書和隨機附件登記;
i.工程總結(包括工程概況、開、竣工日期、施工經過、施工方法簡述、工程質量情況、經驗教訓等);
j.財務決算資料;(由財務人員完成)
k.驗收評定資料;
l.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以及上級主管部門下發的原有關工程的各種文件、來信、來函等。
(3)竣工資料除上交甲方外,必須交公司工程技術部一份留底。
(4)根據合同規定,工程完工后應進行全面檢查,在竣工文件準備齊全后,向甲方提出竣工報告,由項目部代表公司(或委托施工單位)向合同的甲方提交竣工報告,申請驗交。
(5)驗交雙方應檢查全部工程及批準的設計文件(包括變更設計文件)與施工技術規范及竣工技術資料。當工程質量合格和技術資料齊全后辦理交接簽字手續。
4、職責履行范圍
根據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中國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達到了10.1%,超過了教育、銀行、汽車產業。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出境旅游1.2億人次。中國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我國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0.2%。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2014年全國旅游相關專業(方向)人數:博士研究生167人,碩士研究生1569人、本科生5.34萬人、高職高專生11.08萬人、中職生12.30萬人、以上合計不到30萬,而全國旅游業每年新增就業約50萬人,兩者相比缺口很大。在旅游教育中高職所占比例很大,如何搞好高職教育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是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方向、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構建。本文將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創新做一些探討。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課題組對全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一些調研,采用了兩組數據,一組數據是全國20所旅游類高職院校。另一組數據是高職旅游教育資源大省山東、浙江、江蘇、廣東、四川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每個省選取了10所學校進行調研。調研數據來自于教育部陽光招生信息平臺和部分學校的網站上的招生簡章。調研的內容各個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通過調研發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不吻合
課程設置應該緊密結合培養目標,每門課都應該對應的培養目標。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學校旅游管理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結合不緊密,設置的課程體系無法達到培養目標。比如,某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主要面向國際旅行社、景區及國際酒店等現代化旅游企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技能、高素質的服務與管理人才。但課程體系里面沒有一門酒店管理概論課,也沒有一門是能夠擴展學生國際視野的課程。
(二)課程體系沒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區相關課程的大雜燴
各個學校旅游管理的課程體系有一些差異,主要在于各個學校所處的區位、資源、辦學定位不一致。但是,通過對全國70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調研可以看出:第一組數據顯示,全國20所旅游類高職院校中,有3所學校沒有開設旅游管理專業,另外開設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有8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區三個方向,有9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區二個方向。第二組數據顯示,50所學校中有31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區三個方向,有19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區二個方向(詳見表1)。有極個別學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只涉及旅行社一個方向。
(三)課程體系與中職本科雷同,不能實現以能力為中心的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高中職培養目標的混淆,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某行業或某崗位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某行業或某崗位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中職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質、中級初級技能,高職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更多地注重了專業能力,但是沒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要求。
由于對培養目標的混淆,導致高職課程設置缺乏準確定位,沒有充分結合旅游企業對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需要。導致,一些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與本科院校差別不大,辦成了本科壓縮式的普通???。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不如中職,專業理論水平不如本科,專業特色不鮮明,沒有完全實現“以能力為中心”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旅游教育和旅游產業在人才培養上沒有完全實現“無縫對接。”旅游教育培養的人才與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題體系優化與創新的思路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要符合高職專業設置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公共服務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镀胀ǜ叩葘W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指導性文件,是高校設置與調整高職專業、實施人才培養、組織招生、指導就業的基本依據,是教育行政部門規劃高職專業布局、安排招生計劃、進行教育統計和人才預測等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選擇就讀高職專業、社會用人單位選用高職畢業生的重要參考。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創新就必須遵循這個目錄的規定。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要符合旅游職業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題體系的建設必須符合旅游職業教育的要求。強化校企合作,學校與旅游企業共同來開發課程體系。國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頒發了《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指出:鼓勵校企聯合開發專業課程,增加任務驅動型、項目開發型、行動研究型、案例教學型課程數量。推動專業教學緊貼旅游技術進步和旅游服務實際,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提高“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比例。推廣“多學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學交替”等頂崗實習模式。引導旅游企業充分發揮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
(三)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綜合職業素質教育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屬于單純的學科性教育,是培養人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職業教育,是學歷教育和崗位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學歷教育,又是崗位職業教育,屬于“雙證書”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把科學理論傳授給學生,又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為目標。學生獲得大學畢業文憑的同時,還取得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獲得崗位職業從業資格和職業能力,學生畢業就能直接在工作崗位上開展工作。
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創新的措施
(一)學習教育部高職教育??颇夸?,明確專業對應的崗位群
《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指導性文件,專業大類對應產業、專業類對應行業、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突出職業性和高等教育屬性。在該目錄中旅游大類(64)分為旅游類(6401)、餐飲類(6402)、會展類(6403)三個專業類。旅游類又分為《旅游管理》(640101)、《導游》(640102)、《旅行社經營管理》(640103)、《景區開發與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閑服務與管理》(640106)六個專業。六個專業中《旅游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三個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均為旅游及公共游覽場所服務人員崗位,銜接中職專業均為旅游服務與管理,接續本科專業為旅游管理?!毒皡^開發與管理》對應的專業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覽場所服務人員?!毒频旯芾怼穼I對應的崗位群是住宿服務人員、銷售人員、商務專業人員、健身和娛樂場所服務人員。
(二)根據學校所處區位和自身條件確定專業重點培養方向
從目錄規定來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主要是培養旅游及公共游覽場所服務人員。這個范圍比較廣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區的工作崗位。每個學??梢愿鶕陨淼臈l件來確定專業重點培養方向。筆者認為旅游類專業院校,可以不開設《旅游管理》專業,可以細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等專業,使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的專業人才。非旅游類高職院??梢蚤_設《旅游管理》專業,但不同的學校開設的《旅游管理》專業包含的重點專業方向可以不一樣。如果學校位于旅游業發達的省級城市、學校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的重點是培養旅行社方向的專門人才;如果學校位于旅游業不是很發達地區,學校開設有《酒店管理》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的重點是培養旅行社方向、景區方向的專門人才。如果學校處于二級城市、當地酒店比較多,學校只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就要兼顧旅行社、景區、酒店三個方向了。
(三)校企聯合進行市場調研,共同確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制定單靠學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場調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業特點、人才結構、需求狀況、崗位群對素質、知識、能力的要求,應該具備的職業資格等。然后,才能從宏觀上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現狀,最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共同來確定《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要從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個方面來把握。專業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旅游活動所需要的專門技能及專業知識,方法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旅游活動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學習方法,社會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旅游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目標培養目標為:該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旅游行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旅行社、導游、景區、酒店)等旅游企業工作能力,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能勝任(旅行社、導游、景區、酒店)等旅游企業服務、管理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學習方法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
(四)校企聯合制定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體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指導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緊密結合培養目標,以旅游企業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向導,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為手段,以為地方旅游經濟建設服務為載體來構建課程體系。把課程體系分成專業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知識模塊,專業核心技能模塊、專業可持續發展模塊。要完成這四個模塊課程體系的開發,就需要高職院校與旅游企業深度合作。課程開發既要有高職院校的教師,也要有各種類型旅游企業的總經理、部門經理、一線員工。首先,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和職業崗位任務,把職業要求的知識、技能、態度、素質與受教育者的認識、習得過程有機結合起來,組織、篩選相關教學內容。然后,共同設計課程結構,實現課程結構的模塊化。其基本設計思路是:對旅游職業能力進行分解,將其中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為各個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確定為選擇性崗位技能,設計就業方向性課程。多個核心課程模塊和就業方向性課程模塊的組合,構成一個旅游管理的課程體系。
(五)《旅游管理》課程體系融入雙證課程
關鍵詞 知識經濟;素質教育;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18-03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重視科技、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是時代的基本特征,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1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從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要求來看,人才應具備四方面的素質,即: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1]。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業務素質是本領,身心素質是本錢,這四個方面的素質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德育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內容,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奉獻給祖國和人民,也難以大有作為。高職生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和修養,成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公民。
文化素質在人才的諸素質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大學生知識面要寬一點兒,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
業務素質主要包括知識更新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協調、協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社交與表達能力,適應和應變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
良好的身心素質應具有自信、豁達、樂觀、堅強、果斷、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和人格氣質,有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能經受各種挫折和壓力以適應社會。同時要有健康的體魄,能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適應艱苦環境,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2 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素質教育的思路
面對未來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原來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高職教育體制、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育觀念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適應性,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高職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學校在全校樹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觀念,堅持以教學改革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使人才培養質量逐步提高。
2.1 轉變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改變傳統教育思想中不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教師觀、學生觀等,使教育思想真正從專才教育轉變為通才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變接受式教育為創新式教育,變知識再現型學生為知識發現型學生,變學生的適應型學習為創新型學習。學校近年來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大批合格的高級專門人才,廣泛受到社會及用人單位好評。
1)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學校在人才培養規格上根據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以社會為市場,提出培養具備“三觀”“四能”(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審美能力)、基礎扎實、專業面寬、一專多能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專才型”人才培養模式,糾正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存在的“過窄、過專、過深”的弊端,使過去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樹立融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思想。
①逐步完善學分制。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的過程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行彈性學習制度成為改革的大趨勢。學校實行“學年+學分制”,減少必修課,增加綜合知識類選修課,拓展專業口徑,向真正的學分制過渡;試行高職生導師制,加大學生的選課自由度,擴大選修課范圍,允許學生跨專業修讀課程;改革考試方法,實行重修制。
②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堅持因材施教,注意個性化教育;推行主輔修制,允許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學校鼓勵學生在本專業全部課程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輔修專業,成績合格發給輔修證書。
③優化課程結構。每個專業在課程結構設置上都形成寬基礎、多方向的專業課程結構,使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現出專業理論比較扎實、專業知識寬而新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指導原則,由教務處統一組織,每學期開出30多門供全校學生選修的各類素質教育課程,包括文、理、工及其交叉的綜合課程。除此之外,還要求每個專業、每學期必須開設供全校其他專業學生選修的素質教育類講座,全校每個學期開設此類講座近百場。
2.2 教學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以培養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為宗旨,把畢業生的質量以及他們在人才市場的競爭能力作為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構建適應21世紀的新的課程體系,推進教學改革。
1)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學校認真貫徹落實《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綱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的基礎上,按照拓寬基礎口徑、淡化專業意識、有利于加強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全面修訂教學計劃。
①加強實驗教學。加大對教學實驗設施的投入和對實驗室的更新改造,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為進一步增強人才的適應能力減少課內學時,加強實踐教學,對實驗課進行整合,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型和創新型實驗,加強綜合訓練和社會實踐。
②注意綜合素質教育。在培養過程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在強化學生的業務素質的同時,增加了“語言表達藝術”“大學語文”“中外文化”“社交禮儀”“中外名著欣賞”“影視欣賞”等素質教育課程。
2)深化教學改革。知識經濟條件下,遵循人才市場的需要,確立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辯證統一,通過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保障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①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實踐。在教學內容上要刪減過細的繁瑣內容,增加實踐教育的分量,更新教材,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拓寬知識面,為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②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創新。積極鼓勵教師大膽地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摒棄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運用“啟發式”“開放式”等教學方法,注重個性化教育,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習慣。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努力使教學過程帶有研究性質。
③改變考評方法。把面向學生的對所學知識記憶和解題方法熟練程度的考核,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核結合起來,體現知識是基礎、創新是目標的指導思想??己说姆绞届`活多樣,具有動態性。對知識的考核采取應試的方法,對創造能力的考核可以通過實驗、設計或調研等方式做出綜合評價。
2.3 提高教師素質是保證
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2]。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師資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為前提,以提高教師學歷層次為基礎,以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重點,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修養教育。加強教師思想政治修養和先進教育理論學習,增強教師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堅持開展以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樂于奉獻為核心的師德教育,進一步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水平[3]。加強教風和工作作風建設,學校大力倡導廣大教職員工發揚“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以寬闊的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2)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業務水平和學術水平。經常性開展教師英語、計算機、教學法的培訓,通過進修、培訓等各種途徑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鼓勵教師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開展教法、學法和考法研究。近兩年,開展各類教研課題100多項,發表教研論文80多篇。
3 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素質教育的著力點
3.1 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礎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道德建設的方向。在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形成愛黨愛國、關心集體、尊敬師長、勤奮好學、團結互助、遵紀守法和開拓創新的良好風尚,是應該完成的目標。
1)積極拓展思想道德教育新渠道。
①充分發揮“兩課”(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教育主渠道作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思想政治素質的靈魂,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學校把“兩課”的教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陣地,同時搞好形勢與政策教育[4]。通過法律輔修、法律選修課程及法律專題講座等法律教育,使學生不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識,而且培養出一定的法律意識。
②加強學生愛國主義基地建設,積極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基地體驗生活、參觀學習,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引導或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國情與社會調查、科普宣傳、科技宣傳、文化服務和智力扶貧等活動;積極引導志愿者開展社區服務,加深對國情的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
2)營造濃厚的道德教育氛圍。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建設,配齊配強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抓好日常思想教育和“三義”“三觀”(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及無神論教育,大力提倡科學精神。以團小組或團支部為單位建立“理論學習小組”,堅持開展每周一次的學習活動,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有效擴大了理論學習的覆蓋面。圍繞“學會做人”,做一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所要求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人,開展一系列學習、宣傳活動。如制定《基礎文明公約》,開展“基礎文明建設月”活動等。
3.2 文化素質教育是切入點
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于2003年開展了文化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進一步明確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目標、要求、途徑、評價方式等,將“第一課堂”的教學和“第二課堂”的活動相結合,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1)第一課堂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學計劃課程模塊中設立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模塊,并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加強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對理工學生重點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對文科學生適當開設自然科學課程。全校已開出10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規定各專業學生必須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模塊中至少修讀12學分,其中文科與理科、工科之間交叉學科的學分必須達到8學分以上。同時要求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2)第二課堂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學校實行“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素質培養資信證書”制,既建立起一種新的素質評價體系,又對文化素質進行了引導。舉辦高水平的文化素質教育系列講座,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和沙龍等,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邀請知名學者、專家、作者、藝術家來校演講,如“經貿論壇”“現代管理論壇”等已有50多位專家、教授登上論壇。引導學生閱讀文化名著,提高自身的人文涵養和文化品位。學校精選了百余部文化名著作為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閱讀書目,推薦給全校學生,舉辦了“人人讀好書”“五月讀書節”等多次全校性的讀書活動。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文化、藝術、健身、娛樂文體活動,活躍學生校園生活。全校共有各類學生社團50多個,每年定期舉辦學生科技文化節暨文化素質教育月活動,以及各類學術節和專題學生活動近40個,如“社團文化節”“校園拒絕”“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火炬接力”等大型活動。舉辦運動會、足球賽、辯論賽、演講賽、英語活動月、英語演講競賽、電腦節、讀書會、影評等,尤其是注重結合重大政治活動和節慶日,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歌詠比賽、演講比賽、征文活動等。組織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將愛心灑向社會。開展了“保護母親河”“環保世紀行”“鄉村采風”等社會實踐活動。
3.3 創新教育是重點
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創新性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近年來,學校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培養創新教育機制。學校建立學生創新教育的合理機制,從專業教育和人才教育模式的選擇確立,到具體的課程設置、教師隊伍素質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相應地進行全方位、根本性的調整,給有專長的學生以更多的時間和發展空間,形成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學校加大投入,優化學生開展科技活動的條件,建立學生創新基地。
①設立學生科研專項基金。在制定《高職生科技工作實施辦法》的基礎上,成立了校、系兩級學生科技領導小組,使科研活動有了組織和制度保障;設立學生科研基金,學校每年撥一定??钭鳛閷W生科技活動經費,使學生科研活動有了資金保障。在系學生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選拔理論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組織課題小組,由系里為其配備骨干指導教師,有效地保證和促進了學生科研活動的深入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②建立創新教育激勵機制。學校改變以往主要以“理論考試”分優劣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創新教育激勵機制”的正面引導作用,建立經?;?、制度化的學生科研活動評獎評優制度。學校建設各種科研獎勵基金,表彰科研活動“先進個人”和“先進組織”,保護和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顯著成績的可獲得創新學分。
2)多方培育科研實踐基地。學校多方培育科研實踐基地,如通過加強管理,開放現有實驗室的辦法,提高實驗室使用效率;通過吸收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培養其科研能力;利用各類課程實習、設計等機會,進行課題研究等。開設帶有研究性質的實驗課、實習課和大作業;把學年論文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納入某項課題的研究之中。
3)開展科技活動。開展好課余科技學術活動,以大學生科技社團為載體,成立科技活動中心、科技興趣小組、科普活動中心等組織。每年定期舉辦學生科技文化節、科技活動周,在此期間舉辦科技作品評審會、論文交流會,開展設計(制作)大賽和科普知識競賽,宣傳發動學生參加國家(省、部)級科技競賽活動等,藉此來營造科研氛圍,豐富學生第二課堂,不斷增強學生的科研意識與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彭坤明.知識經濟與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李京文.迎接知識經濟新時代[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關鍵詞:研究生;壓力源;對策
一、引言
近年來,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很多本科畢業生為了暫時逃避就業現實,選擇了讀研。然而,上了研究生,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雖然研究生作為學生,首要任務仍然是學習,但是研究生的年齡特點不同于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目前邁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至少是二十一二歲了,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人感,都不允許他們還像之前那樣心安理得地花父母的錢了。另外,他們還面臨著戀愛交友甚至婚姻的人生任務。最后,即便是研究生畢業,還是要回歸到找工作的行列中。因此,筆者認為,研究生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于這幾個方面:學習、生活、情感、工作。這些壓力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及時疏導,必將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
二、研究生壓力源分析
(一)學習壓力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同于本科時候的學習模式,本科階段主要依靠課本,上課形式是講授式的,而研究生階段,需要查閱大量的專業書籍和中外文資料,上課也大都是討論性的,這樣,研究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機械學習到研究性學習,他們一開始覺得很不適應,而且,本來研究生在入學前就已經經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備戰考研,身心俱已疲憊,成功的喜悅還沒來得及細細體味,馬上又要投入艱辛的學習中,其壓力可想而知。
另外,大多數高校對研究生實行外語過六級、公開發表至少兩篇學術論文等硬性過關指標,甚至有學校規定必須在SCI收錄的雜志上才允許畢業,否則不授予學位證書,這又增加了研究生們的壓力。
(二)經濟壓力
目前絕大多數研究生的經濟條件窘迫?,F在在讀的研究生,一年的學費動輒上萬,這對于普通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對于已經成年的研究生,由于在讀本科階段已經給家里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現在仍然不能自立,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而工作過的研究生讀研意味著放棄工作,放棄較穩定的收入,再加上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很重。總之,作為成人的研究生都希望能夠早日自食其力,減輕家庭的負擔。
研究生經濟收入來源渠道的單一是造成其經濟壓力的主要原因,收入來源主要是家庭供給和國家提供的每個月200元左右的生活補貼。但現在物價普遍上漲,而補助卻一直不見漲,面臨經濟壓力,大多數的研究生都選擇去兼職,一方面是積累些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主要是多賺些生活費,緩解經濟壓力。然而,隨著研究生的擴招,能提供給研究生的兼職崗位也越來越少,有些研究生即使想兼職,又苦于無處可去。兼職鍛煉了人,但也耽誤了不少學習時間,不善于把握就會對學習造成比較明顯的負面影響。
(三)情感壓力
大部分的研究生已經到了婚戀的年齡,正值婚嫁關鍵時期的青年人卻只能生活在有限的圈子里,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接觸人少,社交圈窄,他們感情的需要和性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這也是研究生群體產生心理壓力的重要原因。
一些還沒有找到對象的研究生看到身邊的許多朋友都是成雙成對,而自己還是形單影只,不免著急,再加上年齡確實日漸增長,更是迫切希望趕快解決個人問題。但是,同時心里又有一種強烈的矛盾感,畢竟,還在求學的階段,將來到哪里工作還不確定,一切都待定,所以,他們一方面期望有男女朋友,另一方面又怕將來不能在一起。而且,即便是他們有很明確的找對象的動機,又由于長期忙于學業,交際圈子狹小,阻礙了個人問題的解決。特別是一些女研究生,讀研的這幾年正是她們婚嫁和戀愛的最佳時期。由于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的不同,相對于男研究生而言,女研究生面臨婚戀問題的壓力更大,因為女研究生還面臨著生育的現實問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生育的最佳年齡是23歲到30歲之間。
(四)就業壓力
隨著研究生擴招的不斷推進,研究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了。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的《2009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中發現,碩士生的就業壓力明顯高于??粕?、本科生和博士生。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管理論壇上的《2010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碩士生就業壓力最大。
在一般的社會認識中,學歷越高越有就業競爭力,學歷越高就業壓力應該越小??墒牵隧椪{查報告給出的結論卻有異于既有的認識:處于學歷中上層的碩士生就業壓力明顯高于??粕?、本科生和博士生。
這是什么原因呢?與本科畢業生相比,碩士、博士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機會成本都付出更多,自己比別人多讀幾年書,多交幾萬的學費,使得很多研究生對就業的期望過高。另一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擴招,研究生的總體數量大大增加,研究生已不再是高層次的稀有人才,而是社會就業大潮中普通的一員,他們就業時,同樣要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
三、應對措施
不可否認,研究生正面臨著諸多壓力,這些壓力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調適,可以導致許多心理問題甚至疾病。筆者在查閱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探尋出以下幾種調試壓力的對策。
(一)社會和學校方面
1.導師指導與研究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同門之間增加溝通,形成學習鏈。導師具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社會閱歷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導師的言行舉止會給研究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導師的教學科研工作壓力很大,可能會導致與研究生交流時間不足。因此,研究生應在自主學習的同時,主動與導師進行交流,以獲得導師的指導;而導師在工作科研之余,也要多給研究生以學習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關懷,真正實現導師指導與研究生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另外同門直接可相互之間增加交流,低年級同學應主動向高年級同學取經,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應主動幫助高年級同學做一些論文的輔助工作,比如幫助師兄師姐發問卷、輸數據等。
2.學校多渠道、廣范圍為學生提供經濟幫助。首先,優秀獎學金和基本獎學金制度相結合。在國外高校,獎學金額度都很高,全獎一般包括了學費和生活費,半獎也足可支付學費。與之相比,目前國內的高校獎學金額度和獎勵面都明顯偏小,絕大部分高校還一直實行“普通獎學金”制度。建立優秀獎學金和基本獎學金制度就是要既鼓勵優秀學生發揮潛能,同時保持中等及中等以上研究生應有的待遇,中下等的學生則自己承擔學費和生活費。其次,拓寬“三助”(助教、助研、助管)范圍?!叭笔桥囵B研究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負責精神,加強研究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現有基礎上,學校應為研究生進一步增加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的“三助”崗位,為研究生增加實習機會的同時,又給予他們適當的工資。再次,建立合理的助學貸款制度?,F在,很多研究生還要依靠貸款來完成學業,因此,政府、學校和金融機構應盡快協商制定合適的研究生助學貸款制度。最后,社會捐助也是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的重要補充渠道。隨著教育改革和對外交流的加強,我國高校教育捐贈不斷增長,很多的愛國企業家對教育付出了誠摯的愛心,資助一些貧困的研究生,學校要積極與這些愛國企業家聯系,共同為研究生教育貢獻力量。
3.搭建橋梁,創造男女研究生認識的平臺。目前,網絡已經成為研究生查找資料、尋求感情寄托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們愿意在網絡的虛擬空間表露和敞開自己的心扉,所以占領網絡陣地,設立情感討論區,正確引導和疏通情感問題,是研究生情感教育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業余聯誼活動,特別是不同學校、不同專業間的聯誼活動,如情感沙龍、文藝聯歡、郊游等精神交流活動,擴大研究生同學的交流范圍,增進同學間的友誼,提高研究生的精神愉悅感,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4.政府、學校合力幫助研究生就業。學校首先要調整專業設置,專業要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的,不要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而不顧學科專業條件一味擴大招生,應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節和進行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和課程設置,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從而從根本上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學??蓮囊韵聨讉€方面幫助畢業生就業:第一,從研究生入學就引導學生關注就業,培養就業競爭意識。第二,在各個年級及不同專業開展就業指導時,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內容融入到個體就業指導咨詢、群體職業能力測評、求職相關講座等活動當中去。第三,為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和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使研究生增加就業技能和技巧。另外,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為研究生提供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就業環境。第一,加強就業市場和就業法規的建設,完善就業市場機制,預防就業過程中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的出現。第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專業設置進行宏觀調控,限制那些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就業率低的院校的招生數量,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第三,加大自主創業的優惠力度,為到基層、西部去的學生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二)研究生自身方面
研究生自身在面對這些心理壓力時,注意控制情緒,理性對待。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旦發現心理障礙已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程度,及時到專業機構進行心理咨詢。要學會自我宣泄,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以堅強、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存在壓力時,有傾訴的對象,同時交際面廣了,也會緩解情感方面的壓力。在就業的問題上,與自己的導師討論未來的職業選擇,爭取得到他的支持和理解。將個人的能力和職業的要求相結合、將個人的愿望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將短期的收益與長遠的發展相結合,對自身的擇業目標做出一個相對科學的定位。
總之,現在的研究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社會、學校要重視這些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疏導。研究生本人也要正視這些壓力,努力減輕壓力對自己身心健康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張學浪,戎向東.淺析研究生就業壓力成因及調適[J].蘭州學刊,2010,(03).
[2]陳光軍.略論當代研究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化解措施[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3]鄭霞,苗元江.碩士研究生心理問題現狀[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
[4]李繼勇,王南,王景剛.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淺析[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5,(02).
[關鍵詞] 外資并購監管反壟斷立法
當前,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風暴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話題。然而,在這樣一個全球經濟衰退、股市市值嚴重縮水以及資本市場面臨嚴峻考驗的大背景下,新一輪的公司并購浪潮卻悄然而至。老子曰:“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金融危機給各國經濟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相應導致了公司并購成本的大幅降低,給公司并購尤其是跨國并購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對于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表現獨樹一幟的中國來講,面對這樣一種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特殊時期,思考和研究外資并購的相關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外資并購監管概述
1.監管的含義
監管理論來自于經濟學,主要包含監督與管理兩大內容。按照《元照英美法詞典》的解釋,“監督”指一般性照看、主管或檢查?!肮芾怼敝复_定、決定或控制;依一定規則、方法或確立的模式進行調整;依規則或限制進行指導;受管理性原則或法律的管轄。參考前述定義,外資并購監管則可以概括為,國家有關職能機構,為了一定目的,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等,利用各種手段對外資并購國內企業的行為進行主動干預和控制的法律行為。對外資并購進行監管,其實質是對外國投資者以并購方式向東道國直接投資的一種限制,根本目的在于使外資與東道國經濟之間達到最佳的協調,最大限度地促進東道國經濟的發展,限制外資并購的負面效應,以維護東道國的經濟安全,保護該國的民族工業,發展民族經濟。
2.監管的作用
外資并購屬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具體形式,這種投資活動在為東道國帶來一定的資金與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可能給東道國的市場競爭與消費者福利等方面帶來消極影響。為避免和消除這種消極影響,東道國政府必然會對這種投資行為進行一定的干預和控制。對外資并購進行監管,其作用具體體現在:
(1)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外資并購會引起東道國市場份額的變化,打破原有的市場均衡格局,對市場競爭結構產生影響。為保證長期獲得高額利潤,并購方往往會通過構筑市場進入壁壘,排斥競爭者,甚至會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打擊東道國企業,使東道國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為避免和消除競爭中的低效率與無效率,東道國政府必然會對此進行干預。
(2)維護消費者利益。根據威廉姆斯模型,并購方無論在并購前是否存在市場勢力,一旦并購后取得市場支配地位,都將會導致消費者福利的減少,而消費者減少的福利則轉化成了并購方的經濟利潤。因此,東道國政府會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本國消費者福利向跨國并購企業轉移。
(3)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如果放任外資對一些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隨意進行并購,則必然會影響東道國的國家經濟安全,一旦這些產業被外資所控制,等于把本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拱手相讓。這顯然是東道國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
(4)實現國家宏觀調控。東道國引資的初衷與跨國公司投資的目的并不一致。并購方追求的就是利潤最大化,其根本不會考慮并購將對東道國的產業結構與發展產生何種影響。因此東道國政府有必要對外資并購行為進行適度監管和合理規范,盡可能實現并購雙方利益的均衡,從而確保外資并購符合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二、我國外資并購監管的基本架構
1.監管的主體
外資并購的監管主體,是指對外資并購實施監督管理的國家機構。主要包括國務院及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即“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二級監管,國務院各職能部門在權責范圍內進行審批”。具體包括:國家商務部及地方外經貿的主管部門,主要負責產業準入的審查和外資并購的反壟斷審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主要負責對涉嫌壟斷的外資并購行為進行審批,并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與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進行登記管理,同時負責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方面的反壟斷執法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外資并購中的項目并購,并依法查處價格壟斷行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負責審批外資并購中的國有產權轉讓和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管理的事宜。其他還包括諸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及地方各級稅務機關、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
2.監管的內容
(1)主體監管。指的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判斷外資并購中的外國投資者是否具備相應的法律身份和并購行為能力。
(2)準入監管。是指東道國政府對于外國投資者進入該國某些經營領域或行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施加的控制。為了防止本國經濟受外國控制,世界各國均從立法上明確監管部門有權依法對一些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領域和行業進行特別監管,以禁止或限制外資并購這些行業的企業,我國主要依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的相關規定進行外資并購的準入監管。
(3)出資監管。為防止外國投資者進行投機性或欺詐性并購,出資監管主要體現在出資方式、出資比例和出資期限三個方面。外國投資者可以用其合法擁有的人民幣或外匯出資,也可以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作為并購對價。對出資比例的監管實質上是對企業控制權的監管,在宏觀上體現了我國對境內外國投資的政策導向,在出資下限方面,《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下簡稱《并購規定》)允許外方出資比例低于25%,但需在其批準證書和營業執照上加注“外資比例低于25%”的字樣;在出資上限方面,對于鼓勵、允許類的外商投資項目,法律目前沒有最高出資比例限制,對于限制類外商投資項目,我國根據行業不同作出了不同規定。在出資期限方面,《并購規定》第16條也明確了外國投資者支付對價的時間限制。
(4)反壟斷監管。外資并購在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整合市場資源、促進企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規模經濟效益、解決國有企業的現實困難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同時,隨著并購規模和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可能導致市場力量過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的危險,從而威脅到我國的幼稚工業和原有市場競爭秩序。因此有必要對外資并購進行反壟斷監管。我國目前主要依據《反壟斷法》對外資并購進行反壟斷監管,以促進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三、完善外資并購監管制度的法律思考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建立健全外資并購監管的法律規范,是法治政府規范市場的必然選擇。2005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提速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進一步放寬,外資并購呈現出規?;内厔?我國政府開始重視對外資并購的監管立法,但與外資并購的快速發展相比,現行監管制度仍存在法律位階不高,操作性不強,各規范之間不相銜接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1.提高立法層次
《并購規定》雖然起到了外資并購基本法的作用,但其較低的立法層次仍難以擔當起統帥各相關法律的作用,此外,《并購規定》一旦與其他立法沖突,則會排除其適用的可能性,加之規章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外資并購風險增加,而失去外商投資。因此,針對我國外資并購活動迅猛發展以及相關立法散亂的現實, 在《并購規定》的基礎上,制定法律位階更高的《外資并購法》,對外資并購的含義,外資并購的主體,外資并購的產業導向,外資并購的方式,外資并購的待遇,外資并購的審查,外資并購的法律適用與法律責任等重大問題作出全面和原則性的規定,從而為外資并購行為提供權威和可行的規范,也為制定其他相應的配套法規提供依據。同時也要充分考慮該法與現有公司法、證券法、國有資產保護法、稅法等法律之間的協調配合,避免法律沖突和重復立法。
2.有效運用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直接體現國家宏觀調控意圖的宏觀經濟政策,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必須符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運用產業政策對外資并購進行引導是各國政府的通行做法。如前所述,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外資并購產業政策,在外資并購準入監管方面沿用的是與新建投資(或稱綠地投資)同樣的產業政策。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有些產業雖然允許外資進行綠地投資,與國內企業公平競爭,但對于外資并購的方式,卻應加強規制,以保護國內企業和我國的經濟安全。反之,有些產業出于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的考慮,可以允許外資進行并購,但由于國內市場飽和、生產力布局等原因,卻不鼓勵外商綠地投資。因此,外資并購的產業政策有必要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對此,可以借鑒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經驗,制定單獨的外資并購產業政策,或者在現有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增加專門適用于外資并購的內容,明確外商可以參與并購的產業領域,防止外資并購造成對我國經濟安全和市場結構的不利影響。
3.強化國有資產保護
當前市場結構中,與外資并購資本的進入相對應的主要是國有資本的退出。進一步強化國有資產的保護,防止其不當流失,是完善外資并購監管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2009年5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針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中的突出問題,明確了監管的基本原則,健全了監管的體制機制,對關系出資人權益的重大事項規定了嚴格的監管程序和要求。但該法仍過于原則和線條化,存在著操作性不強的缺陷,給監管部門對國家出資企業的監管帶來困難。
4.優化反壟斷體系
作為一部具有導向性意義的法律,《反壟斷法》的抽象性和原則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反壟斷體系的有效和優化,不可避免地將依賴于完備的配套法規和措施。加快制定《反壟斷法》的實施細則,明確外資并購審查的實體和程序標準,補充豁免制度,細化聽證等制度,對于加快建立和維護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最大限度地保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同時,在《反壟斷法》的原則指導下,出臺相配套的《并購指南》,就可以以指南的方式明確并購規制的執法標準和分析框架,綜合考慮并購對相關市場所可能產生的反競爭效果,以及具有抵消反競爭效果的購買力、效率、破產企業抗辯、維持有效競爭的進入等因素,最終決定一項并購是否嚴重損害有效競爭。雖然指南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但通過指南,行為主體可以預測到什么樣的外資并購可能會受到反壟斷機構的干預,加之指南所確定的標準比較具體,因而更具有實踐意義?!恫①徶改稀房梢詷O大地提高外資并購反壟斷執行的透明度,幫助執法部門和參與并購的主體了解并購政策。監管部門也可以根據每起并購行為的特定事實和情況合理、靈活地運用指南的標準。此外,當國家的整體戰略和經濟目標發生變化時,也可以通過不斷更新并購指南,有效指導執法機關和并購參與者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彭俊:《外資并購中的監管制度分析》.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3月
[2]張天橋:《跨國并購與東道國政府監管的互動博弈》.載《經濟論壇》,2004年第16期
[3]蔡紅:《關于完善我國外資并購監管法律制度問題》.載《南方經濟》,2001年第10期
[4]孫曉敏:《外資并購投資準入監管研究》.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3月
[5]龔雯:《新《并購規定》使外資并購門檻提高》.載《人民日報》,2006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