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基礎知識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培養中醫思維方式:中醫學是在濃厚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學睿智的醫學。對于剛剛接觸中醫的人來說,《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是完全陌生的,與他們之前所學習的現代科學知識及所身處的現代科技環境有很大的差別。而中醫學的思辯性思維,也會使習慣于邏輯性思維的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多困惑,造成對中醫理論的誤解以及學習興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異,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是思維方式。”因此,初學中醫,亟須培養中醫思維模式。因此,在講授基礎理論課程之前,我們著重《中醫學導論》的講授,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先秦百家思想與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的本質特征及中醫學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等,使其能夠認識到中醫學是不同于現代醫學乃至于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有其自身的獨特規律和特點,逐步培養中醫學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模式,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根基,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水融的關系。而一般來說大學新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貧乏,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文、史、哲等知識的講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如哲學基礎部分是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的關鍵,在講授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法等知識予以闡述[1B]。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能幫助學生領悟中醫理論的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方法。
1.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內容上看,《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包括四大知識模塊,即:中醫學哲學基礎、藏象理論(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各知識模塊特點不同。因此,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不適合該課程全部內容,而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多樣化教學,采用了互動式、案例式教學等多種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3.1互動式教學:課堂上,我們常用討論法進行互動式教學,按照“選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提問-解答-點評”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貫通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此種教學活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可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3.2案例式教學:例證是教學藝術的催化劑,它可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具體,深奧的內容更淺顯易懂[2]。而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作為中醫臨床實錄的醫案,能最直接地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因此,案例式教學接近于直觀場景,克服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論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任何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講解“氣能生血”時,可以例舉臨床補血配合補氣藥治療相關血虛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分析理解問題能力提高,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內容詳盡且通俗易懂的古今醫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1.4配合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圖像、文字、音樂、動畫等,利用PPT、視頻、錄像、幻燈片等方式,綜合處理授課信息,創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其優勢是它能把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能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特別是以往教學中較為欠缺的視覺信息。如經絡學說的內容,結合多媒體教學,則圖文并茂,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多媒體的設計要突出重點,而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師生互動[3]。
2加深理解,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醫學教育中,它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必不可缺的教學方式?!吨嗅t基礎理論》實驗教學是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它能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得到直觀的體現,中醫方藥的神奇效果得到驗證,從而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觀察各種示教模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某些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如經絡學說中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分布規律等,很難如解剖學一樣讓學生目睹其真實狀態,教師講課費力,學生又難以理解。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走進示教課堂,通過人體經絡模擬模型觀察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進而總結其走向規律、交接次序及在人體的分布規律等,如此則改善單純課堂講授時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強教學效果。另外,舌象儀、脈象儀等各種直觀示教模型,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過動物實驗理解中醫理論內涵:近年來,我們嘗試逐步引入動物實驗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在系統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實驗方法和手段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驗證和闡釋,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如學習陰陽學說時可設計如下實驗:制作陽證、陰證動物模型,觀察陽證、陰證兩組動物模型的表現特征如神態、眼球、活動及皮膚血管情況,并測量體溫、心率的變化,運用陰陽學說理論對比分析兩組動物的癥狀發生機理,從而加深對“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理論的理解。
3強化記憶、拓展知識,利用網絡資源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學時數少,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創建《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后學習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該網絡資源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學習、教學內容拓展、學習水平測試三個方面。
3.1基礎知識學習平臺:該平臺的資源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講稿、教學課件、教學錄像等。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對每一次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個了解,避免聽課時主次不分,影響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只顧忙于筆記而忽視了老師的講解,從而使很多晦澀難懂的中醫概念無法真正理解,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注意到這一點,我們把講稿及全部教學課件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下載,使學生上課時能集中精力聽講,而老師也能在保證重、難點知識講清講透的同時,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如此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2教學內容拓展平臺:拓展平臺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開闊視野,從多角度全面認識中醫。如千古中醫故事、中醫大家講座視頻等,可使學生對中國醫學發展的坎坷歷史、中醫學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醫學的貢獻等有一個了解,進而增強學習中醫的信心;中西醫學比較部分通過對中、西醫學的醫學模式,中、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各自診療疾病的特點等方面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西醫學各自的特點、優勢及不足,利于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并利用現代醫學先進的方法手段彌補中醫的不足;案例教學內容可通過簡單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最新研究進展部分則結合現代知識和現代研究成果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剖析,這樣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記憶中醫理論知識,彌補中醫理論較抽象、難理解的不足,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
在護理學專業招生中,我校文科生比例占到70%左右,且理科基礎知識普遍薄弱。我校護理學專業在本課程上僅僅安排36個總學時?;谧o理學專業的特色,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便于學生理解,我們在設置和選定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課程教學內容方面,結合執業護士資格證考試的有關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方面的知識點,適當調整培養方案與要求。我們選定由黃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一書。這本書重點突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教學內容方面,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需要[1],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我們以醫學微生物作為主要授課內容,人體寄生蟲學部分以自學為主。在醫學微生物W部分,首先強調與臨床護理關系密切相關的幾個概念,如消毒、滅菌及無菌操作技術。其次,重點講解臨床上常見的病原體,如結核分枝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將實驗安排為12學時,理論和實驗教學學時之比為2∶1。在寄生蟲學部分,我們主要講解緒論、鉤蟲、蛔蟲、蟯蟲、瘧原蟲、陰道毛滴蟲以及血吸蟲等寄生蟲知識,其他部分都為自學內容,將教學課件拷貝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自學。
2.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課程概念多,難以記憶;抽象,不容易理解;知識點雜,難以找到規律等。如何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教研組的教師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們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穿插采取了CBL、提問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如我們在講授霍亂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時,提前為學生設定一個案例,讓學生分為四個大組,每個大組大約由30個組員組成。每個大組包括6個小組,每個小組由4~5個組員構成,每個小組給1~2個小題。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資料,回答問題,制作PPT,然后打印成紙質版的便于留存[2]。最后,各個小組分別推出一名發言員,在課堂上就本組的問題進行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以當場提出疑問。課堂上學生們討論熱烈,反響強烈。老師指出問題所給答案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知識點,并當場為每個學生給出成績。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臨床上引起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知識點的理解。
3.提高教師的素質
醫學知識更新速度快,教師想要上好“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這門橋梁課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我們教研室部分教師是非臨床專業的,有的甚至沒有醫學背景,不能很好地將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相結合。那么如何將被動化為主動,我們教研室采取以下方法來解決:主講教師跟班聽老教授講課,提出疑問,做好筆記;每次理論課提前預講,實驗課提前預習;跟隨護理本科班的學生參加臨床護理學的學習,并且一起考試;參加知識講座,關注前沿醫學發展知識,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學會制作課件,在PPT制作中,加入圖片,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我們通過以上方法,提高了教師的素質,改善了教學質量,學生反響良好。
4.改革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由于“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課程的特點,我們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我們的實驗包括基礎知識、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四個部分。每次實驗課的內容都提前兩周告訴學習委員,讓學生在課外作好準備工作。實驗成績分別由考勤、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實驗考試四部分構成。改革后的實驗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學習效果,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同學們,大家都學過中基和中診吧?你把那些零碎雜亂的知識點記牢了嗎?給大家看一份東西(ppt)這是我蹲了兩個星期圖書館,面包當晚餐,浩浩蕩蕩做出來的一份三十二頁的《中基知識掃描》——一個字一個字敲上去的哦!那時考前做完這份掃描,還是有點成就感的。理清線索,篩出重點,挖掘內涵,把中醫學大廈的骨架粗略地搭建起來。憑著一腔熱血和一身干勁,考完中基,開始上中診,我就想著要著手整理《中診知識掃描》,那樣,到了期末,自然也得心應手胸有成竹。然而,一翻中診書,我就覺得似乎每句話都是重點,每個點都應該牢記,而且診斷要點不像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那樣邏輯嚴謹,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可知一而推十。光是“望色”一節,足以讓我跋前疐后踟躕不前。我瞎折騰了好幾天,不但沒理出頭緒,反而把信心弄沒了,還把身體累病了。
那個周末我就回家了。有個晚上,我和老爸促膝長談到凌晨四點,我老爸是咱們大師兄,廣中醫78級學生。談話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他將當年學習中醫的經驗方法傳授給我,將他行醫二十余年的心得體會與我分享。最讓我贊嘆不已的正是他巧妙地運用中醫四診詮釋學習循序漸進,統籌兼顧的要領。<蓮 山課件>大家都知道四診吧?對,望聞問切!
首先,接觸一門嶄新的學科,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宏觀地俯瞰——對學科特點,內容,性質有個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就好比來了一位病人,第一件事就是通過“望診”,了解病人的精神面貌,整體情況??此坪唵蔚囊徊?,卻是接下來整個診斷過程的一個基礎?!巴^之神”,如果我們能通過對目錄的瀏覽,對緒論的通讀,便明白這門課程的研究對象、范圍、重點,因其特質制定學習方法,往后學習便如駕馭輕舟,如魚得水。落實到中診的學習,通過“望”課本,知道中醫診斷學由三部分組成——四診、八綱、辨證:四診為辨證獲取全面而詳細的信息,八綱是辨證的綱領性指導,而辨證是四診的目的,也是處方用藥的依據。把握了這個主線,心中已了然,大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
接下來是按部就班,一字不漏地系統接受知識,包括聽課和看書,這就相當于四診中的“聽”。面對雖然只有一百來頁,但卻幾乎字字譏珠,句句精華的中診書,如果囫圇吞棗,便要深得書中精華,并將其化為自有,那絕對是異想天開。好比病人剛坐下,連主訴都沒有,直接就問“醫生,你說我怎么啦?”我之前因為嘗到做《中基掃描》的甜頭,便想著照搬到中診學習中,跨越了系統學習的階段就想做總結,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在點滴積累的過程,無論心中多少困惑,路上多少困難,都要堅信“守得云開見月明”,先把所見所聞都統統丟進背簍里。這就像一個耐心而又細心地醫生,默默地聽著病人訴說,從他發病初始,經過演變,到現在的狀況,期間經歷多少起伏跌宕,還要摻雜一些看似混淆視聽的次要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傾聽過程中,醫生的腦袋需要高速地旋轉,篩選能反映問題實質的關鍵點,去偽存真,去繁索簡,隨著信息掌握量的增大,清晰的頭緒遲早會露出水面。這個過程醫生最忌心浮氣躁,隨意地打斷病人,無意中引導了病人的意向,甚至誤導病人為自己主觀臆斷的診斷結果“作假證”。所以,切不可妄自對知識做取舍,特別是依據所謂的考試題庫,只記憶題中有的,不顧知識系統的整體性,忽略了細節上的關鍵點,不但做不到目牛無全,更是管中窺豹。
“聞診”完畢,接下來才是問診——有重點有目的地搭建自己的思維體系,臨床上便是開始按照辨診的雛形進一步獲取信息。這好比考前的沖刺復習,課本已經學完,背簍里塞滿了凌亂的要點——課文斑斑駁駁的劃線,書里密密麻麻的筆記,學過了又忘記的,新學的還沒記下的——有些慌亂,有些迷茫,還有些彷徨。不用擔心,“知識掃描”該上場了!可能負責周到的老師已經為你悉心準備好一份復習重點,或者師兄師姐有遺留下以前的應試指南。但那些終究是別人的東西,還不能成為你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把全書再從頭到尾過一遍,把握了線索,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現隱藏的規律,理清邏輯層次,篩選重點,做出一份完整的知識掃描,這才真正你自己的東西,是你對這門科目掌握程度的真實反映。也許不久的將來,你不可避免地淡忘了某個知識點,但你心中有數地翻閱“掃描”,當年深刻的印象又歷歷在目——人不是儲存信息的機器,人是懂得思維的高級動物。大學畢業出去后,關鍵不在于你記住了多少百度一下便隨手可得的信息,而是你敏捷的思維能力,準確的定位能力,全面的統籌能力——這些都有助于在第一時間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最后便是“切診”。從事臨床工作二十余載的老爸透露,其實到了問完診,大概是什么證心里已經有數,切脈更多是進一步驗證結論,還有發現疏漏或錯誤而已。這又對應練習和考試——檢驗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查漏補缺,完善改進。
【關鍵詞】 中醫學教學;現狀;改革
在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及相關專業開設中醫學教學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其目的是讓西醫學生對祖國傳統醫學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備辨證論治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繼續學習中醫或應用中醫藥處理一些常見病,進行中西醫結合打下一定基礎。而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一直是西醫院校中醫教師所面臨的困惑與難題。筆者近5年來一直在中醫教學第一線,且自2006年開始擔任本校中醫學的教學秘書,與學生接觸較為密切,從2006—2009年對心理學、眼耳鼻喉學、皮膚性病學、大臨床本科1744名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中醫教學問卷調查,發現我校的中醫教學存在諸多的不盡人意之處?,F結合實際情況談談我校的中醫教學現狀及改革設想。
1 教學現狀
1.1 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
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似乎已成為西醫院校中醫教學的通病?,F行的《中醫學》教材囊括了中醫專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及中醫內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可以說是各科的濃縮版。這些課程的教學在中醫院校至少需要700學時,而在我校臨床專業為70學時,臨床相關專業僅為48學時。其教學內容之多,任務之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為課時少,導致很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此,無法展開來講,所謂的課堂互動,提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都成為空談,老師有時想多舉些臨床實例來講解,占用了部分時間,剩下的內容就只能開快車講完。因此部分老師為了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講完,只能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而學生只能是囫圇吞棗,難以消化,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
1.2 課程設置欠合理,內容雜,章節跨度大,學生不易接受
我校的中醫學教學內容為:導論、陰陽五行學說、藏學學說、針灸經絡、治則治法、中藥方劑基礎、病因證治藥、中藥飲片見習、四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由于課時少,很多內容無法上,本室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將部分內容“有機”組合,方可完成教學任務。如病因證治藥將病因、證型、治法和部分的常用中藥組合在一起講;而臟腑辨證的內容就如同一個小內科,將證型、治法、方藥一起講,卻沒有病名;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亦是如此。但筆者從近3年的教學問卷調查來看,89.2%的學生并不認同此方法,認為這幾個部分章節跨度大,內容太雜,很多內容在課本上無法找到,上課一味忙于抄筆記,而很少有時間顧及聽課。
1.3 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師責任感欠缺
目前,我校承擔中醫學教學的教師中,有臨床經驗豐富的本科室醫生,他們上課理論聯系臨床實例,課堂內容充實,氣氛活躍,深受學生喜愛;亦有些醫生常常忙于診務,少有時間與精力備課,在臨床實踐中多同用中西藥,不注重對中藥療效的觀察與比較,因而較少在中醫理論與實踐上有所領悟與提高;更有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是青年教師,這些青年教師雖說是碩士研究生畢業,但多數學的是非臨床專業,故臨床經驗相當欠缺,難免固守書本,難以將中醫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其中還有一些年輕教師本身專業思想就不牢固,甚至在課堂上貶低中醫,認為中西醫不可能結合(這些在教學調查問卷上就能體現出來)。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了中醫藥學術的傳承與發揚,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1.4 學生對中醫普遍有興趣,但多數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近3年來的教學調查顯示,92.6%的學生對中醫學課程感興趣,是因為覺得中醫在養生保健上有用。亦有56.3%的學生認為中醫在有些病上療效不錯,特別是一些西醫療效不好而中醫療效卓著的疾病,他們也意識到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誠然這些結果令人欣慰,但是空有興趣,而缺乏相應的學習熱情。85.9%的學生認為中西醫理論相差甚遠,中西醫的診療思維模式亦不同,在學了西醫的基礎理論之后再學習中醫學,甚至有些專業的西醫臨床課程跟中醫學同學期開課,很容易因為先入為主的思想而對中醫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有極少數學生受近幾年社會上流傳的中醫是偽科學,取消中醫等不良言行的影響而認為中醫理論不科學。93.8%的學生認為中醫難學,有些名詞術語理解困難,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醫古文艱澀難懂,這些給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帶來了很大的阻力。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想通過一個學期的中醫學習就可以開方治病,這種急功近利及不愿花功夫去加強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就想照著書本上的方劑開藥治病的思想很不切實際,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從而挫敗其學習中醫的信心。
2 改革設想
2.1 適當增加課時
調查顯示,96.8%的學生認為現行的70學時太少了,很難學到東西,都希望能增加學時,甚至還有學生提出分兩個學期上,一個學期上中醫基礎知識,一個學期上中醫臨床相關知識,這樣可以更好的學習中醫。筆者建議如果能將中醫課學時增加到100學時左右的話,很多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如很多內容可以講得更透徹些,也可以開展中醫臨床見習。
2.2 精選教學內容,優化組合
針對目前課時少的特點,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內容設置:導論、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病因、四診、八綱辨證、臟腑生理與辨證、治則治法、中藥基本知識及部分常見中藥、方劑基本知識及部分常用方劑、針灸經絡、中藥飲片見習、內科部分常見病。本設置特點是既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中醫藥基本知識,又授予其對臨床常見的內科病辨證論治的基本技能。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2.3.1 提高自身素質 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管是中醫基礎理論,還是臨床相關內容的講授都需要聯系臨床病例來講述和分析,否則就會令課堂氣氛沉悶,授課內容枯燥乏味,深奧難懂,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教學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要求老師能理論聯系臨床來講課。所以任課教師不但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博覽群書,提高理論水平,而且要加強臨床實踐,豐富臨床經驗。
2.3.3 完善集體備課、試講、聽講三種制度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集所有任課老師的智慧,將每個上課的內容先由主講教師把該內容如何講授說一遍,再由其他教師發表看法和建議,從而完善授課內容。試講主要是針對年輕老師上課經驗欠缺,通過試講讓資深教師發現其不足,從而指點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聽課,可以是任課老師互相聽課,特別是年輕老師要多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從中學習其上課方法、技巧等,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另外資深教師亦可不定期的聽年輕老師的課,以及時幫助和指導年輕老師教學。充分發揮以上三種制度,可集思廣益,互相學習,從而提高中醫教研室的整體教學水平。
2.4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廣 東 醫 學 院 學 報 2010年第28卷 2.4.1 上好第一堂課,把好入門關,改變觀念,正確認識中醫 第一堂課非常重要,教師必須把握好入門這一關,要讓學生認識到中醫學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經過數千年的實踐驗證,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以及將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引申到中醫學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等,從而形成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幾千年來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的偉大貢獻,已經證明它的科學性及療效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現在西醫在很多方面也有它的的優勢,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西醫是辨病論治,只有客觀的檢查結果才可以論治,對于身體的功能性病變、疑難雜癥等方面西醫卻顯得束手無策。中醫在養生保健,調節身體功能及很多病種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中醫也好,西醫也好,其共同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沒必要厚此薄彼,互相攻擊,而應該優勢互補。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 中醫教育管理; 教學模式; 研究生教育; 多元化; 創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世紀30年代的德國,迄今為止,在各個國家,各學科根據本國國情、學科的特點及發展目標,已經形成了學徒式、專業式、協作式、教學式、師承式等多種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這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教育模式有各自的歷史經驗和使用范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可以借鑒的豐富資源[1]。碩士研究生教育定位為精英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本學科扎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門知識,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本學科領域專門技術問題的高層次專業人才[2]。中醫兒科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由于受其學科性質及社會發展的影響,起初教育模式較單一,體制尚不健全,且缺乏一套較為權威的評價體系,使其發展受到影響。近年來,由于中醫學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中醫現代化以及和現代醫學教育模式的交叉碰撞,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迅速,形成了一套較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模式。
1 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標
1.1 掌握堅實的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 中醫兒科學理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臨床實踐中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進步性和實用價值。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養一批能夠繼承發揚中醫兒科學精髓,發展中醫現代化的高層次人才。只有在掌握堅實的中醫藥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充分繼承中醫理論的基礎上才能“厚積而薄發”,為實現中醫藥的現代化服務。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研究生對中醫藥傳統理論和治療方法的進一步理解、掌握與研究,并運用現代化手段對中醫藥古籍進一步整理、總結、深化,是兒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標。對于臨床學科的研究生來說,應在具備堅實中醫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中醫臨床辨證和技能的訓練,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發揚中醫特色[3]。
1.2 培養多元化人才,適應高層次臨床、科研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 隨著中醫兒科研究生師資結構的優化,以及現代科學研究工作條件的改善,實驗型研究生的培養已初具規模,但是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中醫兒科更應該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培養科研型的人才,更應該培養臨床型、應用型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在具體工作中,應該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系統理論水平,培養其知識創新能力、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實際工作技能。這就必須大力加強學科體系建設,開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學術評價標準,促進基礎理論研究、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發展。
2 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學模式
2.1 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中醫人才的培養都是通過帶徒式或師承式教育模式進行。這種教育模式培養了一批批的中醫領域帶頭人才,對導師的理論體系、理論特色的繼承與發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近代教育學的不斷發展,傳統中醫教育與現代教育模式的結合與相互借鑒,以及多種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形成了學徒式、專業式、協作式、教學式、師承式等多種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近年又新興了分散教學、小組教學等[4]教學方式。多種教育模式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中醫兒科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2.2 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在實際的臨床與教學工作中,將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來實現教育目標。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包括師承帶教、導師指導組、臨床實踐、科研、技能深化培訓、病例討論、教學查房以及開展多種類型的專業理論技能講座、參與科研課題等,鼓勵研究生參與課堂教學以及臨床帶教工作,在實踐中帶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通過定時進行臨床技能考核、臨床病例討論,督促研究生總結學習成果,完成讀書報告、讀書筆記,鼓勵研究生獨立進行科研選題、完成開題報告以及進行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等,多方面考核研究生的水平。
在理論學習方面,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指定一部分兒科書目、古籍閱讀,讓學生深入理解、領悟中醫兒科的精髓,指導研究生運用現代化手段對古籍進行整理、總結,不僅鞏固了理論的學習,也進一步指導臨床疾病的辨證施治。通過跟師學習,深化、繼承和總結導師的理論、思想,在繼承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發展。并且在臨床學習中分設導師指導小組,通過不同課題、研究方向之間的互相合作,開拓思路,博采眾長,深化、拓寬理論學習的范疇。讓研究生承擔一定課時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其對專業理論的學習和理解。
在臨床應用方面,通過參與臨床診療,以及科研、技能的深化培訓,培養研究生的臨床思維、專業思維、科研思維,提高臨床應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的能力及臨床動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實踐中查缺補漏,指導基礎理論的進一步學習。臨床工作中,通過獨立分管患兒,書寫各種醫學文書,提前進入角色,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基礎。增設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活動,鼓勵研究生參與臨床帶教,提高研究生的邏輯思維及表達能力,并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專業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識網絡的豐富、完善。
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指導研究生廣泛閱讀期刊雜志,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并且增設跨學科課程,為開拓中醫研究的新領域、新方向奠定基礎。在近些年的學科建設中不斷納入研究生參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如國家自然基金課題、重點??乒ぷ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選題、課題設計、查閱文獻、書寫綜述、開題報告、臨床資料收集整理、實驗室檢驗、實驗數據的整理分析、論文書寫等,提高研究生們的獨立思考、設計、實踐能力,不僅使其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總結和升華,還使他們科研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3 現存的問題及對策
3.1 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還需進一步強化 為適應當前的市場競爭,在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往往會忽視了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學習浮躁,經典沒有讀透,加上臨床應用少,跟師學習的時間有限,導致研究生很難形成自己的學術專長、學術體系。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深厚理論的肥沃土壤,所以在大力提倡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要避免應用型模式取代教科型模式而成為新的單一化模式?!兑巹潯钒l展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建立中醫藥研究繼承與創新體系,開展中醫藥教育學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教育模式,開展院校與師承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試點工作及中醫藥教學質量評估試點工作”。重視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鼓勵研究生在跟導師的過程中努力學習中醫兒科學的理論特色,多讀中醫經典書籍,提高中醫素養,這些是需要不斷強化的學習重點。
3.2 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需不斷加強 當前中醫研究生培養中普遍存在著創新能力培養力度不夠的缺陷,教學上只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忽視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然而,每門學科的進步都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機械的繼承只能造成中醫藥發展的停滯落后。因此,有效地引導研究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今后研究生培養中應該加強的重要部分。在實際培養中,把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盡量減少機械性、重復性較多的課時,注重傳授學習方法和科研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廣泛學習,關注本學科前沿的學術發展,并鼓勵他們多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鼓勵研究生多臨床、多實踐,鍛煉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提出問題,提出新的想法。
此外,研究生還應該具有創業精神、團隊精神、社交能力。所以在課程設置、導師傳教中,還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文化修養教育[3]。
4 結語
為適應本校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對研究生應同時注重基礎理論、臨床實際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做到基礎理論、臨床和科研創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將所學的基礎理論應用于臨床,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基礎理論的學習,與此同時加強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指導理論學習及臨床實踐,把中醫兒科研究生培養成為復合型、外向型、實用型、創新型的新一代高級醫學人才。 醫學教育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和保障全民族身體素質為目標[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應不斷摸索和完善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為國內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醫基礎扎實、專業知識廣博、專業技能精專的高層次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靜,許博.對當代中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22(3):7982.
[2] 蔣琦,鄭莉,盧毅.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觀重構與學制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728.
[3] 王發渭,楊明會,竇永起.中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討[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4,25(6):428429.
【關鍵詞】 中醫; 溫病學; 教學方法
中醫溫病學是仲景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它將仲景學說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尤其是清代溫病四大家為弘揚和發展仲景學說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所提出的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是中醫理論的輝煌頂點。溫病學的形成,使得中醫理論最終完成了較為完整的臨床辨證體系。近現代,某些舊的傳染病死灰復燃,一些新的傳染病也在不斷的出現,而這些傳染病大多隸屬于溫病的范疇。因此,重新認識溫病,體現溫病學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中醫人士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和《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不同的是,溫病學不是一本獨立的著作自成體系,而是綜合數百年溫病學家臨床實踐和理論成果的結晶,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需要不斷地橫向聯系,綜合各學科知識,縱古數今,這對于高校溫病學科教師而言,一方面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修養,同時也要關注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更新。本人從事溫病教學多年,對于溫病學教學方法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和方法,淺述如下,與各位同仁交流。
1 強調審證求因,突出病因病機的講解
溫病學教學主要面對的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對他們而言,大部分中醫基礎課程已經學完,且有了短時間的臨床見習經歷。因此,許多學生迫不及待地將注意力投向對病證的臨床治療而忽視了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深刻把握,特別是忽視對病因病機的認識,而病因病機又是中醫溫病學的重要教學內容。
溫病常常被稱為“四時溫病”,其來源就在于其有著獨特的病因病機學說理論。古代醫家認為溫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四時六”為患,強調每個季節有其特定的致病因素,即所謂“一病自有一氣”。這些致病因素也是導致四時溫病發生、發展并影響其變化及結局的主要原因,它是臨床辨證論治的依據。溫病學病因病機學說的核心強調審證求因,也就是根據疾病的證候,結合季節特征,推斷四時病因,給出相應的治療措施[1]。只有對病因病機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實踐中得心應手,將理論運用到實踐指導中去。比如,以現在醫學中常見的大葉性肺炎為例,這種病多發于春天,初期可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繼而可有咳嗽、胸痛等癥狀。在講述這個病時,以名醫病案為例,讓學生分析思考。首先就要找出這一類疾病病因病機的規律性是以外感病因為主,導致肺氣失于宣發肅降的病機特點,結合四時溫病的病因特點,發生在春天的溫病多是感受了風熱病邪,《外感溫病篇》:“風溫為病,春月與冬季居多,或惡風或不惡風,必身熱、咳嗽、煩渴?!笨梢耘袛?,這是臨床上常見的風溫病。同樣,作為極具傳染性的SARS發病高峰期在2、3月份,臨床表現以肺的病變為中心,初起即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等肺衛見證;然后出現身熱、咳喘、汗出、口渴等氣分證;5%~10%的患者出現咳血(血分證),衛氣營血的病變過程表現得非常典型,可見SARS的發病、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也與風溫相吻合。至此,學生對理論深奧的、不容易理解的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以及風熱病邪、風溫的特點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大大提高了臨床辨證分析的能力[1]。
2 補充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溫病學教材以林培政主編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規劃教材,即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溫病學》為主教材,輔以《案例溫病學》、《溫病學表解》等教材[2]。主教材內容簡要,突出了溫病的辨證等核心內容,輔以《案例溫病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滿、生動,《溫病學表解》使學習內容更加直觀,易于掌握。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方面增加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精華內容,因該書的內容最切合臨床,實用價值最高。另一方面,結合學綱,增加有關溫病學家的經典名言,這些名言不僅限于溫病四大家,其他溫病學家也可收入,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可讀性。同時也增加這些年曾流行或正在流行的傳染病的有關內容,如“非典”、“艾滋病”、“甲流”、“手足口病”等。這些內容的增加,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溫病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加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穿插于主教材之中,客觀上并未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相反,使學生更便于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有機地將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改變了以往較為枯燥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方法,更加實用、直觀[2]。
3 加強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開展師生教學互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根據課堂需要,目前,本院溫病學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傳統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參與式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3.1 傳統教學法 這里所說的傳統教學法是指教師用黑板、粉筆等站在講臺上演“獨角戲”,學生在下面配合。《溫病學》其中某些章節,比如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三焦辨證理論等,內容較為深奧,是別的教學法不可替代的,它將教師、學生、黑板、教材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教學法被多數學生認可和接受,方法雖然很“老”,但能讓他們跟著老師的思維走,課堂筆記也能記得比較完整,便于課下復習。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點是教學方法單一,雖然能滿足一定教學內容的需要,考試也能達到一定的要求,但其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3]。因為教師的單一講解,加上信息量有限,學生被動接受,感覺略顯枯燥。
3.2 多媒體教學法 在講解溫病常用診法中的辨舌驗齒、辨斑疹白痞(音)部分以及經絡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時,內容抽象又繁雜,學生不便理解和記憶,即使死記硬背了,也很快忘記,學生學習后臨床思維較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從而使學生對中醫學本身缺乏信心學習,沒有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因此這部分內容對學生而言,學習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多媒體教學增加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形象,內容更充實,并且能及時、充分地反映科學和社會發展的最新結果,利用它把多學科的知識交叉,滲透反映到教學內容上來,增加信息知識的傳授量,使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利用多媒體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來呈現有關知識,可以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和諧的信號刺激。在學生聽課疲勞的時候,多媒體課件可以隨時變換顏色與圖片,而且可以配上歌訣圖表的形式,條理清晰,便于記憶。再配合適當動畫、聲音,加上教師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適當板書,可極大地調動課堂氣氛,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記憶深刻。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主動探索中醫的奧秘,切實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3]。
3.3 參與式互動探究性教學法 涉及到中醫基礎知識及經典原著的時候,這些知識不是靠直觀地觀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生動講授加學生的閱讀理解去感悟的。每到此時,就增加師生互動,或者提一個相關的問題讓大家思考,或者老師插一個相關案例來說明理論,采用參與式互動探究性教學方法[4]。參與式互動教學,即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互動,提高學習質量。其目的在于啟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4]。比如,圍繞學習目標創設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采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小黑板、實物、圖示等)呈現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必要的時候,轉換角色,將課本中某些小章節、或者學生質疑的內容,課下留給學生查閱資料,然后作為講臺的主角嘗試自己講授。對所討論、探究的問題,教師要作適當歸納小結,也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民主與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當然,溫病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參加臨床實踐是學好溫病學的重要一環。因此,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中也經常融入名老中醫經驗介紹,對加強學生臨床辨證論治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習信心都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在學習風溫這一章節的時候,針對一些發疹性疾病的治療,我國現代著名的溫病學大家趙紹琴老先生常用葦錐、蟬蛻、雙勾、芫荽等藥,這些藥取類比象,辛、香、透、竄、鉆,透疹效佳,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靈活運用上述教學方法的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到本院的附屬醫院感染科等跟隨老師進行臨床實踐。
參 考 文 獻
[1] 王中琳.《中醫內科學》教學方法芻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6):158-159.
[2] 郭選賢,金培祥,張曉艷,等.關于我院仲景實驗班《溫病學》教學方面的初步設想[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1,(7):212-2123.
[3] 滕晶.《中醫內科學》的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J].中醫研究,2007,20(1):56-57.
【摘要】
醫藥高等數學是中醫藥高校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隨著大學本科不斷的擴招,學生原有數學知識、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差異很大,為此提出的應對策略為:轉變教育觀念,分層教學,既要面向大多數學生,又要重視優等生的培養。
【關鍵詞】 醫藥高等數學; 學生差異; 應對策略; 分層教學
醫藥高等數學課程面向的主要是中藥及相關的藥物制劑、臨床藥科等專業學生,生源均為理科生,隨著近幾年大學本科不斷擴招,教學中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差異較大。
1 學生差異
1.1 原有數學知識的差異
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有些省市極限、導數部分一點沒講,有些省市則已經講到不定積分了,有的是講了高考不考,造成剛入學的新生在一元微積分部分知識結構差異大,原有的知識不在同一個起點,這里還有個別學生入學的數學分數極低,數學基礎薄弱的情況。
1.2 對數學的態度與情感存在很大反差
盡管一些學生高考的數學成績不錯,但在調查中發現,數學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造成他們的心理負擔了;另一部分數學基礎好的學生由于多年升學競爭中嘗到數學帶來的甜頭,則保持著對數學極大的興趣,教材上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1.3 學習習慣的差異
經過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一部分學生(多數)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反復要求課堂上詳細講解每個知識點,一切問題都在課堂上解決才放心,課后照葫蘆畫瓢,對數學概念、數學思想方法則置之不理,意識上仍停留在“數學=做習題”模式上,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少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強,接受新知識快,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太淺,沒有挑戰性。
對于學生的這種差異,如果教學上一個目標,一種方法,勢必要壓縮內容,課堂上的面面俱到,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精神,學生難有真正的收獲。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待這種差異還起了一個人為拉平的作用,使優等生變平庸,而平庸的也無所長進,把學生都培養為一個模式的人。這不符合面向全體,注重個性的教學原則,不符合培養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據學科特點與時展要求,要轉變教育觀念,不能按老模式一刀切,要擺正高等數學在中醫藥院校中的位置,對不同層次學生制定合理教學目標,切實完成高等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
2 應對策略
由于中醫藥高等院校專業的特點,學習《醫藥高等數學》的專業、班級不多,按層次分班教學有一定困難。我們在同一個班中采用了分層教學方法,實踐后有一定積極效果,也存在著問題,下面是我們的應對策略,希望與同行教師探討交流。我們把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兩個層次,制定不同培養目標。
第一個層次面向數學基礎一般,學習數學動力不大的學生。在數學的專門學習即將劃上句號的時候,通過“快樂數學”的教學理念,希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帶給他們的快樂與自信,進而對數學有一定認識與熱愛,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不是拒絕、躲避數學,而是有意識地運用學過的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處理實際問題。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通過不同階段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能以比較樂觀的態度對待數學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剛進大學的學生有個適應期問題,要先向學生說明預習記筆記復習做作業的常規學習方法,再通過每個步驟的檢查,幫助其學會每個步驟的具體實施方法,這些方法與中學有一定區別,要具體化的用實例去說明,而不是落在形式上,通過知識的掌握,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學中期向學生推薦歸類小結的方法,可按知識內容、研究方法、解題類型等不同方向引導學生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系,對繁多的定理、概念、題型歸類整理,把書從厚讀到薄,把學生從解題模式中解脫出來,進一步對知識的內涵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學后期時,提供有效率的復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融會貫通,使數學知識得到升華提高。
其次,轉變教育觀念,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明確教學目標,增加學生的自信。允許學生對課程有一定的個人偏好,對付出努力但又成績一般的學生不要有歧視,要及時傳達教師對他的肯定,樹立其學習信心。對學習興趣不大但可以跟得上的學生要寬容,給學生以更大空間與選擇自由;教學目標要明確化,當堂課的具體知識,明確告訴學生是要求“理解掌握”,還是要求“了解知道”,使學生減輕學習上的心理壓力,能夠以快樂的心態去迎接新知識。
最后,在知識內容上注重實用性。一方面“夠用”即可,不對他們的數學作過高要求,只做知識、能力的基本訓練,以保證滿足后續課程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視高等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傳授,這是數學課程的精髓。在教學中花大力氣講解主要概念的由來與應用,像極限、無窮小、導數、微分、積分等概念充分體現了高等數學中局部線性化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優化思想、微元思想……,在知識的傳授中突出這些思想,會對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很大幫助,學生也從數學概念的發展史上看到了數學是怎樣解決實際問題的,透過形式,欣賞到高等數學無窮的魅力。對中醫藥生來說,講解一些醫藥數學模型,如:“血藥濃度模型”、“傳染病模型”、“血流量模型”等,拉近數學與專業的距離,能夠讓學生對數學與醫學的相互促進有更好的認識,激發其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第二個層次面向數學基礎好、興趣大的優等生。教師要事先查閱大量資料,在知識的廣度深度上做文章,準備出好的討論思考題目,在課堂教學上要通過有一定難度的討論、質疑讓他們積極思考,并通過課后布置的思考題,鼓勵他們查閱資料,或小組討論,或自學,刻苦鉆研來豐富高等數學知識。比如在講定積分概念時,可以布置下列思考題:“有一個不規則水坑,欲填平,如何知道用多少方的泥土?”(數值積分)“不規則物體體積如何求?”(重積分)“單位時間內血管穩定流動的血流量”(醫學數學模型)“曲線上有洞,定積分存在嗎?無限區間的定積分存在嗎?舉例說明”(定積分存在的充分條件),這些不同類型的拓展題目,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博大,激發了他們研究數學的熱情。再有就是通過網絡,提供一些數學網站,論壇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認識,我們發現這部分學生的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一定提高。
上面做法還在改進中,在教學中兩個層次的學生并不是絕對的,也會出現相互轉化,作為教師要關注這種轉化,并探究原因,不提倡過多干預,也不要認為只有從第一層次向第二層次轉化才是成功的教學,讓每個學生對數學有興趣,有信心才是分層教學法的本質。
在此也說說我們的困惑,我們覺得能為數學程度好的優等生做的還不夠,課堂教學受整體學生情況制約,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尤其面對個別數學能力突出,又有強烈興趣的學生真是很惋惜又無奈,現在的課程體系中,中醫藥專業的學生后續只有偏統計的《數理統計方法》(學時也很少,只有36學時),其它類數學課程都沒有,若開設選修課的話,由于學習《醫藥高等數學》的專業、班級總人數就少,受開選修課人數(50人)限制,在《醫藥高等數學》基礎上的選修課很難開出,如何給這些數量盡管少,但發展潛力巨大的學生設置合理的課程及體制?如何能讓他們不被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統一的教學目標模式化?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中醫藥數理人才?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一方面是我們國家的(中)醫藥數理人才極度匱乏,另一方面在(中)醫藥院校中有這樣理科的優等生,卻沒有更好的發展氛圍與空間,我們的教學改革還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馮克勤.高校代數教學的一些實踐與思考.2005大學數學課程報告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