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9 17:23: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護環境英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93X(2012)01−0003−04
發展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全面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全面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名牌戰略,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關鍵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現代化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中南大學根據社會需求、學科發展、專業布局特色,結合“大材料學科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國家重點教改項目,提出“資源-冶金-材料-應用”的鏈式大材料學科理念和以此為背景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依托深厚的校園文化積淀營造出一種注重過程、寬容失敗、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了一支促進研究性學習的創新型師資隊伍,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研究性學習過程管理機制和鼓勵探索實踐的保障機制。以資源共享為出發點,立足學科群體優勢,構筑起一個跨學科的大材料本科人才成長與科學研究相互促進的開放式綜合平臺,實施連續一貫的研究思維熏陶,推進層次遞進的科研實踐過程,創建了以“學科文化-創新實踐-制度保障”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實踐訓練體系,提出了“三導—三練—三動”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形成了以大學科為基礎的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新體系,并進行了實踐。通過不斷交叉發展和共享建設,大材料學科群現已建成7門國家精品課程,6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人才培養特色專業,1位國家教學名師,1位省級教學名師,1個國家教學團隊。2005~2010年間,大學科的本科生公開發表科研論文368篇,獲國家和省級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和創新創業競賽9項 ,“升華杯”創業計劃競賽及科技作品競賽50項,數學建模和大學生英語等各種學科競賽國家國際級44人次,省級16人次項,參與申請專利12項。
一、立足共享,凸顯優勢,樹立“資源-冶金-材料-應用”的大學科理念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與資源緊密相關的材料學科應該結合資源、提取、應用來統籌發展,與相關學科更廣泛的交叉融合。發展中的材料學科,要求的人才應具備深厚的和寬廣的知識儲備、強大的工程實踐與設計和創新能力、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強烈的資源觀和環保意識、科學的思辨方式,因此,需要在更大的學科背景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采用科學和個性化的培育模式。
中南大學擁有從資源到制備加工等完整的優勢學科體系,學科內涵關聯遞進,經50多年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學特色的大材料學科群。該學科群擁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工程、國防)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2個國家創新群體,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平臺。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學科群聯合承擔了6項“973”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打破了教學與科研的條塊分割局面,將科研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帶動教學的新風氣。以大學科為背景,構筑互為交叉的學科基礎,建立大的教育與訓練平臺,通過大師的引導和大項目的支撐,將學習自交給學生,以多元多向的交流與互動,培養具有大視野、大思維、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大材料類杰出人才。在大學科理念指導下,以“資源-冶金-材料-應用”為主線,對“礦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等5個國家重點學科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結合課程體系、實踐實訓、拓展訓練、綜合素質、非智力因素等,開展多方位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培養視野開闊、基礎寬厚、個性鮮明、樂于探索、勇于創新,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團隊協作意識的大材料創新人才。
二、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營造“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人才成長氛圍
大材料學科群擁有8位院士、109位博導、156位教授的強大師資隊伍和大量國家及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對學生有極大的示范作用。實施本科生學業成長導師制,引導學生盡早接觸專業信息和了解學科前沿,更好融入學術團隊和培養探索精神,幫助學生建立學業規劃和選擇專業及課程,使學生從入學起就有引導、有指導、有鼓勵、有關注,減少盲目性,提高適應性,促進素質養成。近年來,學校積極營造鼓勵創新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為人先、不怕失敗的拼搏精神,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打造堅實的湖湘文化精神基礎,發揮學生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營造“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樂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科人文精神,形成極具感染的學科文化魅力和促進研究性學習的人才成長氛圍。
樹立“參與過程的成長即成果”的理念,開展特色品牌活動,營造敢于鉆研勇于探索的學術和創新氛圍,重視實踐、實訓,強調過程參與,容許失敗。通過讀書活動、知識競賽、名家論壇、開放論壇、網上論壇等,利用教學和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平臺,形成開明、活潑、合理、自由、民主的學術環境。通過院士及大師上講臺,開設學科前沿、尖端技術和科學研究方法等課程和講座,拓寬學生視野,激發研究興趣。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引領學生 “以探索為樂、以求知為樂,以創新為樂”,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與創業素質。
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教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德育和素質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依托團中央委托學校建設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線” 等10余個網站開展多主題網上交流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高校網絡德育系統和德育示范基地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大力扶持和鼓勵學術科技創新型社團和興趣愛好型社團。確立“服務社會、增強責任、全面發展”的主題思想,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開展以“三下鄉”和“四進社區”為主要形式的多種多樣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設立專項經費,建立考核制度,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進行量與質的考核。
將體驗多種學習經歷、感受不同文化氛圍作為本科生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手段。針對材料學科不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與交叉的特點,利用學科門類多、學科性公司多以及國際交往頻繁的優勢,對學生提出了體驗不同學習經歷、感受不同文化氛圍的要求,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產學研早期結合感受創新氛圍、企業公司頂崗歷練體驗創業過程。通過校際、國際交流、聘請國外教師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感受不同文化、領略不同思維特征。三年來,已選派200多名學生赴美國普度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里茲大學、芬蘭羅瓦涅米技術學院、挪威科技大學進行學習,每學年邀請國外專家到大材料學科開辦講座超過50次。根據課題情況,鼓勵學生到學科性公司實習或勤工儉學,以增強學生在不同研究群體的經歷。鼓勵學生輔修管理或經濟類的課程,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國外學校的課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體驗更大范圍的學科背景、文化蘊含和教育特點。
三、注重過程,激勵創新,建立“認識—探索—創新”的研究性學習體系
研究性學習具有內容的開放性,過程的自主性,方式的多元性等特點。中南大學依據自身的特色和培養理念,以強化探索實踐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營造氛圍和提供手段為途徑,以個性化培養和團隊精神為內涵,以興趣驅動和參與體驗為基調,以自主選題和自行實驗為核心,提出了“名家引導、問題引導、課題引導”“思辨訓練、探究訓練、拓展訓練”“興趣驅動、研討促動、多元互動”的“三導—三練—三動”研究性學習模式。通過名家引領、課題導入、問題探索和課題解析,激發本科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以參與科學研究為切入點,進行思維、認知、分析、辯識能力的訓練。在大學科背景中,進行貫通式的拓展訓練,在實際創新創業環境中,進行多層次的探究訓練。通過自主選擇專業、課程、教師和課題,形成學習的興趣驅動力,通過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和社團活動,進行不同主題的研討,達到多元互動和學術提升。與此同時,不斷完善“重參與、重過程、重成長”的評價制度,改變以往重分數、重結果的評價方法,以實踐訓練、思維拓展、了解社會和奉獻社會為導向,建立注重過程的學習實踐評價體系,突出“過程完整、時間保證、訓練系統”,強調參與、重視程序、強化過程、淡化結果、激勵創新。
以“循序漸進提高基本能力、引導求知激發探索興趣、成果轉化及應用激勵實戰體驗”為出發點,構筑“層次遞進的訓練平臺、激發興趣的探索平臺、拓展能力的實戰平臺”三大功能互補的實踐平臺。利用中南大學大材料學科群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建設的優勢,整合國家和部省級重點實驗室資源和學科性公司的資源,構筑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訓練平臺和進行科研開發和創新創業實戰訓練的平臺,為學生提供研究、設計、模擬、創造和實訓的自由探索空間,把學生直接置于科研開發-成果轉化-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的創新創業環境中,通過“教科產”的有機結合,使教育與科技活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緊密結合。
利用“訓練—探索—實戰”貫通式條件保障,進行“認識—實踐—創新”層次遞進的訓練。發揮大材料學科的整合優勢,建立實訓平臺全面開放制度,設立創新基金,推動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實現實踐平臺的高效利用。三年來,大材料學科先后投入8000萬元用于實驗室建設,以學科群為整體統籌規劃,將平臺按功能劃分為相應的功能區,擁有的5000余臺套設備均向本科生開放,保障了研究性學習和探索實踐,每學年約4000大材料學科學生受益于資源的開放共享。大學科群共有的探索平臺,為建立四年不斷線的必修實踐課程體系和層次遞進的基本能力養成實踐體系提供了資源保障。低年級采用引導型訓練模式,開設新生課程,通過研討式教學使學生了解所從事領域的概念、前沿、進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高年級采用研究型訓練模式,邀請行業知名專家開設“企業案例分析”等課程,綜合了解行業的技術發展現狀,結合承擔的國家及省部科研課題進行科研探索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著重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相關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
以“大學科—教學學院—指導教師—實踐項目”為主線,建立大材料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長效機制。一是成立大材料學科創新人才培養領導小組和專家顧問組,負責建章立制和組織協調,旨在加強大材料學科群中各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平臺建設,提高培養質量等。二是建立大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組織機構,鼓勵跨學科組成團隊,組織跨學科探索研究,以項目組為研究核心,各學院成立執行指導小組,負責指導和實施研究性學習。三是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項目制度,結合國家和社會在學校設立的項目,建立國家、企業、學校、學院四級創新創業資助體系,形成創新實踐、創業實踐、社會調查、科學研究四種創新創業實踐類型。四是開放教師科研課題,聯合大材料學科群各課題組,設立面向本科生的勤工儉學崗位,提供更多的參加科研和生產的機會。五是利用學科性公司作為學生產學研早期結合的主要載體,吸納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將單一封閉的學校教育置于開放環境之中,使教學內涵、手段直接與現代生產相匹配,形成動態的、開放的、與現場同步的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六是通過“雙參三聯合”, “定單式培養”等方式,使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學生提早參加企業的相關研發活動。通過課題組與學生雙向選擇、學生交叉組隊自主立項等措施,形成了各種參與科研的形式和多樣化的研究性學習團隊,實現科學研究與學生培養的有機結合。
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參入科研活動。一是學校頂層設計自由探索項目,供學生選擇,通過答辯,確定是否立項資助;二是學生提出研究計劃,自組研究團隊,經學校或學院評審后給予立項資助;三是通過雙向選擇以助研形式參與老師的課題。三年來,大材料學科提供514項科研課題供學生開放研修,近700名學生獲得了“中南大學本科生自由探索計劃項目”“大學生創新教育行動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啟航行動計劃”“米塔爾創新創業獎”立項資助計劃的支持,每年約有750名學生通過自愿選擇參與科研,300人次學生參與交叉科研課題的研究,C/C復合材料、生物冶金、高性能鋁合金、銅合金和鎂合金等國家重大項目吸納了200多名本科生參與研究。
四、和而不同,彰顯特色,有效實施大材料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大材料人才觀的理念,貫徹“和而不同,彰顯特色”的思路,以資源-冶金-材料-應用為學科主線,按照“卓越性、創新性、個性化、國際化” 的原則,構建大材料學科的柔性培養方案。新培養方案設置通式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和個性培養四類課程平臺,壓縮總學分的同時將選修課比例提高到35%左右、實踐環節學分達到30%以上,設置了8學分以上的課外研學學分。大材料學科內各專業課程對大材料學科的學生100%開放選修,保障大材料學科各專業的交叉融合,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以“促進開放選學、交叉學科基礎、突出專業特色、貫通素質養成”為目標,構筑融合大材料特色的彈性課程體系。大材料學科低年級各專業的學生有相同的學科基礎課,一年級課程全部打通,高年級學生有各具特色的專業課,針對大學科群的發展開設前沿講座課和專題講座課、學術研討等。通過“開放實驗、開放課程、開放課題”的三開放促進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開放選學中強化學科基礎和深化專業知識,在交叉選修中拓寬視野和養成素質。
在校期間,學生有2次跨大類和大類內選專業的機會,還有3次自主選擇教學進程、學習課程和授課老師、畢業出口的專業方向的機會,最大限度把學習的自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大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和開展探索實踐,修滿其他專業10個必修課學分和10個選修課學分可以獲得相應專業的輔修證書,修滿50個其他專業的學分(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可以獲得雙學位。為滿足學生對學習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采取成立教改班小班上課和采取一對一指導的方式,進行因材施教和大信息量教學,加深基礎課程和加大選修門類。經1~2年的集中強化基礎后,在導師指導下逐步進入相應的研究團隊,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強化其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開展大學科為背景的創新人才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能力培養新模式研究與實踐,在大材料學科學生中,已經形成了自覺學習、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的研究性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在大材料學科的立體化實踐體系的訓練中,學生創新思維、實踐動手、交流合作等能力不斷提高。對本科生全開放的學科群“訓練-探索-實戰”的立體化實踐平臺,每年可接受約4000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科研基本能力訓練、探索研究和創新創業體驗。教授們的科研團隊參與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每年吸引大量的本科生組成研究性學習團隊進行科研探索。大材料學科所有學生通過參與大型綜合實驗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某個專題的研究,經歷“實驗方案制定-實驗研究-材料制備和檢測-數據分析與整理-論文撰寫”等全過程實踐,得到全方位訓練。冶金工程專業0202班的劉芳洋同學,一年級進入理科教改班學習,二年級開始參加科研實踐活動,三年級進入到劉業翔院士的科研團隊開展研究訓練。劉院士親自為其制定了學習和研究計劃,讓其參與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的開創性工作,進行實驗平臺的搭建和一系列探索性實驗,體驗從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設備選型論證、實驗室建設等的獨立工作經歷。他和老師一起搭建了湖南地區第1套太陽電池光電性能測試系統,建成一套超高真空濺射與蒸發系統和用于薄膜材料電學性質測量的霍爾效應測試系統,現已發表了6篇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參加3項專利的申報。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0502班周立斌同學和0402班的高冠華同學,從大二開始進入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邱冠周教授的科研團隊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參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撰寫出的英語論文被“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 C(SCI,影響因子為4.0)”錄用。郭學益教授指導的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結合湖南省的經濟特色與生態問題,以“橘子油提取及應用于‘白色污染’泡沫塑料回收利用”為題進行創業設計,2006年獲得湖南省第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計劃創業競賽金獎和最佳創意獎、第五屆“挑戰杯”飛利浦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和優秀團隊獎、第三屆中國青年創業項目洽談會暨科技創業成果博覽會銅獎。
參考文獻:
[1]宋保維,崔景元. 結合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6(1):32-33.
[2]張存庫,田小平,陳梅,等. 基于第二課堂建設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90-91.
[3]呂改玲,蔡瓊. 大學的學科群建設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46-49.
[4]眭依凡.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兼談美國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3-9.
[5]劉凡本.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透視[J].2002年“全球化教育改革”???
[6]鐘梅,周杭霞.英國密德薩斯大學的團體協作能力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94-96.
[7]崔改梅.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戰平臺[J].教育探索,2006(11):28-29.
[8]陳分雄,葉敦范,杜鵬輝.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本科生科研活動[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