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拓寬德育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那么,作為資源短缺、相對封閉的農村中學能否突破自身局限,將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優秀品格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拓展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來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呢?
我們將當地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從紅色文化、歷史人文、孝老傳統、古村落保護四個層面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實踐探究活動、開展志愿服務、開設校本課程、校園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顯地域文化、貼近學生生活的特色德育體系。
我校地處風景秀麗的淄川東南山區的馬鞍山腳下、淄河河畔,學校所轄區域位于古齊魯兩國交界處,擁有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馬鞍山抗戰遺址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資源得天獨厚。因此,我們結合本地地域文化特色,著眼于德育活動的目標、活動內容和實施方法三個維度進行設計。
一、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紅色抗戰文化是革命先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以此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義。淄河中學依托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鞍山抗戰遺址,將“弘揚馬鞍山抗戰精神,做英雄傳人”作為學校德育主題。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感受革命前輩不畏強敵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獻身的無私精神。每年的清明節,學校都組織學生到馬鞍山抗戰紀念館舉行緬懷革命先烈的儀式。學生通過參觀展室、聽取講解、敬獻花圈、活動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學校還聘請了當地駐軍參與學校國防教育。通過軍訓、參觀軍營等活動,優化了行為習慣,增強了紀律意識,加深了愛國情感。
二、挖掘人文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淄河地區民風淳樸,人文歷史厚重,地處古齊魯兩國交界處,其轄域內存有大量古齊長城等遺跡,民間流傳有“孟姜女哭長城”、“孫臏夢泉”等傳說。淄河地區是被專家認證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長城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這些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資源,是開展人文素養教育的天然寶庫,有豐厚的群眾基礎。淄河中學深入挖掘整理這些資源,編寫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園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長廊。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及開展“孟姜女小調傳唱”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通過耳聞目染,讓學生感受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學校還聘請了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專家鞏曰國教授為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講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資源,進行孝老美德教育
淄河地區自然居住環境好,民間多有長壽者,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曾報道淄河地區多有長壽老人,這與當地良好的自然環境有關,也與當地孝老敬老的美德傳承有關?!懊辖?、“順天姑”孝老愛親的民間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學校將這些民間故事等進一步挖掘,編入校本課程《魅力淄河》,并配以開展“關愛老人――走進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慰問孤寡老人”等活動。使孝老愛親這一傳統美德在淄河中學蔚然成風。
學校每學期都組織學生赴淄河敬老院開展慰問老人活動。為老人們打掃房間,用自己的零用錢為老人們買樣慰問品成為同學們的學期必修課。同學們怕老人們外出走失,還為老人們定制了印有電話的特制“證件”。淄河中學校外德育基地在淄河敬老院掛牌,孝老敬老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對于散居在各村的孤寡老人,由學校政教處牽頭,分片分組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活動。
四、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進行熱愛家鄉教育
2014年,山東省住建廳等三部門聯合評選出的山東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中,我市共有16個,學校所在的太河鎮就有9個村落榜上有名。這些傳統村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如何引導學生積極認識到這些價值,從而積極行動起來,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學校做了各種形式的探索。
學校成立探究小組和古村文化志愿保護團隊。引導學生對轄域內的古樹、古碑、古井、古橋、古廟等古跡進行探究和保護,將探究和了解到的情況匯總形成調查報告,并查閱和尋求保護措施。通過古樹、古碑等調查保護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環保意識。
——學校德育先進集體申報總結材料
石橋中學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秉承“以德立?!钡睦砟睿ν貙挼掠ぷ魍緩?,積極打造德育特色品牌,扎實開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F總結如下:
一、先進理念導方向
新時期背景下,我們樹立新的德育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首先確立“以德立?!钡牡掠笇枷耄瑢⒌掠ぷ鲾[在學校各項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據學校的總體辦學思想,樹立了學校德育管理的“兩大理念”,從而確定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方向。
1、以人為本,尊重個性
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因此,我校的德育工作,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努力做到“全員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點德育”。
2、與時俱進,注重實踐
我校積極開展校內外德育活動,讓德育回歸生活。通過開展學生代表國旗下講話、愛國影片觀后感征文比賽、家鄉環境污染調查活動、愛國演講比賽等活動和手段,將熱愛祖和愛家鄉、感恩社會與父母、團結同學敬師長等道德理念滲透到每一位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實踐中體驗道德與人格的魅力,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內涵,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
二、多條渠道搞建設
依據兩大德育理念,學校主要從以下四個渠道開展德育工作:
(一)德育工作,師德為先
為了促使我校的師德建設工作更上一步臺階,形成團結、文明、自強、進取的良好校風,我校健全了德育工作領導機制,組成了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的德育領導小組,團隊、班主任、為成員的工作小組,合理分工,聚力育人。
(二)法制教育,保駕護航
1、聘請法制副校長,做足法制法規宣傳。每學期開學之初,學校都要邀請派出所領導到校,為全校師生做法制報告,組織學生“學好三部法,走好第一步”活動,即學習《新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小表演、小故事等方式在班會上開展法制教育,以法律來規范學生的行為。
2、開好法律主題班會,舉行法律征文比賽。學期初,學校統一布置以“法律就在我身邊”為主題的主題班會,督促學生關注身邊的法律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并舉行法律征文比賽,在全校范圍內進行評比、展覽。
3、法律教育進課堂,激發學法新熱情。為進一步督促全體師生學法懂法,學校設立模擬法學課堂,激發了大家學法的熱情,進一步宣傳了法律法規常識。
(三)禮儀教育,遍及校園
我校歷來堅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人人爭做懂禮儀、守規則的文明學生。
每學期開學初,對新生進行軍訓和常規教育,組織學生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讓學生明白做文明學生的準則;
利用每周升旗儀式中的國旗下講話,結合時事新聞和校園好人好事、以及常規管理中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遵規守紀的中學生。
在校園內設立文明、禮儀標語牌,以愛國愛黨、青春勵志、節約糧食、保護花草為主題,制作并設立了多處標語牌,讓道德的馨香洋溢在整個校園。
(四)流動紅旗,激勵上進
為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文明素質的提高,營造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良性競爭的新局面,我校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貫注了人文教育理念,實施流動紅旗評定制度。按“流動紅旗”的條款實行班級量化評定,每周一小評,每月一大評,根據量化分評出流動紅旗等級。
三、綜合德育結碩果
為改變學校教育生存現狀,闖出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特色之路,我校基于學校的區域地理優勢,經過不懈努力,2014年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勞技課程基地,建立了布貼工藝、刻紙工藝、書法篆刻和貝粘工藝等勞技體驗館,開辟了花卉和果蔬栽種區及自助式小廚房,形成以勞技教育為依托、融合多學科為載體的綜合德育模式。
近年來,我校在創建課程基地、從事勞技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積極探求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努力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品牌。通過對學校和課程建設物態環境的有計劃改造,不斷拓寬勞技和德育實踐活動空間,逐步完善勞技課程實施載體,著力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形成充分展現課程特色、具有濃郁課程文化氛圍和鮮明特色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勤儉節約、團結協作、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以及良好的勞動習慣。幫助學生樹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勞技理念,培養了他們“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學以致用、團結合作”的道德品質。
我校探索的綜合德育模式,初見成效,引起省市區教育部門的重視,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在今年暑期舉行的2017年全國首屆中小學生消防安全知識網絡大賽中,我校有兩名學生獲得省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績。
在第五屆全國魅力之光核電知識競賽中,我校再創佳績,經過初賽和復賽,我校有4名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中學生禁毒知識競賽中,我校再一次取得優異成績,名列全省前茅。
2018年1月9日,省課程基地專家組蒞臨我校視導調研,專家組高度評價了我校將勞技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工作思路和卓有成效的做法,同時希望我校在推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方面繼續努力,在“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方面爭取更大成績。
人道酬德,天道酬勤。砥礪前行,不忘初心。我校將繼續秉承“以德立?!薄钡娜吮窘逃砟睿ν貙挼掠ぷ魍緩?,進一步打造德育特色品牌,立足學生的現實成長,立足學生的未來發展,相信我校德育工作一定會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滲透德育 途徑 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就是指教師依據教材的內容,用在課本中挖掘的德育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可以借用各種語文教學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1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途徑之一:課堂教學。語文教育是教師對學生使用本國語言而進行的教育,這也是所有中國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和學習的學科。每一種語言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特點,是每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的載體和傳承者,是人民智慧的結晶,語言代表著國家的情感。課堂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應該借助這個平臺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感、愛國感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把語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機聯系在一起。
(1)解析講述法。語文教學訓練和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所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是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祖國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學,讓學生通過引導和教學領略到課文中的德育內容,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和實質,真正領悟到文字的內涵,實現德育和智育教育的完美結合。在講解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段落、句子和詞語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領略到文字的內涵,例如有些課文可以借助優美的音樂進行朗讀,借助圖片理解文章思想,讓學生更有興趣和激情。
(2)情境教學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中心,教師可以把中心思想表達的情境和描寫的情境用真實的情境展示出來,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到課文的深刻含義。例如,在講解《你們想錯了》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話劇的形式進行表演,深刻體會每個角色的特點和內涵,理解主人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榜樣力量法。長篇大論的說教不僅不會起到好的作用,有時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可以利用榜樣的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榜樣感染學生。課文中的每一位英雄都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啟發和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英雄的魄力和氣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感悟到德育教育。例如,進行誠信的德育教育時可以借助《我不能失信》,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時可以借助《趙州橋》一文。
(4)分析借鑒法.分析鑒定法不僅可以吊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辨析能力,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值得學習的,什么是不值得學習的,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人物或者事件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兩者的形似之處和不同的地方,有利于學生更換地體會到人物或者事件的深層內涵,領悟到作者和文章的內涵,從而樹立正確的態度和觀念,做更好的自己。
途徑之二:通過課外閱讀滲透德育。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樹立優秀的意志品質,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教師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對于書籍的選擇,要以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為依據,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相應的引導和幫助,教會學生閱讀、評價作品、寫讀書心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滿足和收獲。對于某些書籍,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防止學生依賴或者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對于書籍的理解,教師可以介紹作品當時的環境和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教師還應告訴學生閱讀書籍應注意的事項,例如要關注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掌握到書籍真正的價值?!皶侨祟愖詈玫呐笥选保彩且簧牧紟熞嬗?,應該從書中學到有價值的內容,陶冶情操,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整體素質。
途徑之三:語文課外活動滲透德育。語文課外活動是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好的課外活動會推動德育教育的順利進行,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當然,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課外活動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當然活動的層次性和針對性也是需要考慮到的。
課外活動中選取的榜樣必須是積極向上的,否則不利于甚至阻礙對學生的培養和德育教育的進行。為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和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教師可以舉辦喜聞樂見的活動,例如詩朗誦、座談會等等,讓德育教育在課外活動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途徑之四:教師自身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再加上小學生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學生,為學生在各方面都樹立起好的榜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2 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的方法
(1)對待學生應公平,一視同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關愛學生,和學生成為良師益友。對待學生要公平,一視同仁,讓所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鼓勵,對學生不偏見,用關愛、熱情、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
(2)拓寬渠道,開展有效活動。拓寬德育教育的渠道,多方面、全方位得進行德育教育,在有效的活動中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全心全意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氛圍,實施全面教育,使得德育教育的渠道多元化、全面化。
(3)結合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小學生具有幼稚性、依賴性、沖動性,進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文化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性格,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 劉志明.淺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 1 2 ) : 5 2 - 5 3 .
[2] 楊圣蘭.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J].新課程學習(上),2011(6):1 2 9 .
〖HTH〗一、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教育內容的不平衡
學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方面著實做了許多工作,學生行為規范的教育和訓練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礎上,又加強了家庭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內容。但發展極不平衡,其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是心理品質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觀”教育。學生最需要的德育內容是個人修養、自我保護常識和文明行為等。這些內容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存發展中急需指導的,但它在學校德育中卻是欠缺的,開設這些課程的學校也多是流于形式。如青春期教育,由于師資、課時安排常被擠占,按要求開足課的不多,有些農村學校甚至至今仍沒開課。
(二)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喪失
〖JP3〗現行德育工作往往視學生為被動的道德客體。德育課堂教師嚴肅“布道”,居高臨下地發揮灌輸教育的主體性。學生主體參與程度不夠?,F在的學生往往喜歡自己搞活動,不喜歡教師主導下的說教式的途徑和方法,他們喜歡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不喜歡封閉式的、死板的教育。而當前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內容脫離實際、方法簡單的問題,反映出德育仍是以教師為中心、嚴重忽視學生主體需要的問題。
(三)師生對德育教育途徑存在認識差異
有人曾將大型教育活動、思想政治課、班會、團隊會、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各科教學滲透、個別學生教育運用到德育教育中來,讓教師、學生對這些德育途徑所起的教育作用進行評價,結果是教師和學生對學校德育途徑所發揮作用的評價存在很大差別。學生認為起作用很大途徑排前三位的是社會實踐活動、大型教育活動和課外活動,而教師認為是班會、大型教育活動、個別學生教育。其中差別比較大的是社會實踐活動、班會和個別學生教育三項。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情有獨鐘,而教師對它的作用卻認識不足,在這一點上反映出教師和學生在認識和感受上的差別。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視不夠,活動單一,只重知識灌輸,忽視實踐體驗,這恐怕是德育教育的失誤之一。
〖HTH〗二、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觀念更新
〖JP2〗要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就要解決的是觀念問題,只有學校德育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德育的實效性才會不斷增強。因此,教育對象的不同,教師所采用的教育途徑也應有所側重,而且要下功夫研究,開辟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需要的德育新途徑、新形式。要熱愛、尊重、了解、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既要考慮學生品德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又要考慮品德發展的關鍵期,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及需要,這樣開展德育工作才會收到實效。
(二)德育教育的途徑
首先,研究學校的具體情況,準確把握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把學校的德育目標按照學生的個性特征分解為不同層次的要求,制定科學的、具有層次性和穩定性且切實可行的德育目標體系。
〖JP2〗其次,拓寬德育內涵,既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又要吸取當代科學進步成果,既要放眼世界,又要從身邊著手,努力使德育內容由遠而近、由抽象變具體、由書本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更加貼近我們的社會生活。
教師及學生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教師認為,德育課就是給學生講講做人的道理,對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高并沒有什么大的幫助。而實際上德育教育是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大事,在學生今后的工作中,責任感、專業素質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些基本的精神素養是支撐學生為事業奮斗的強大動力。正是由于在教學中沒有真正掌握德育課教育的目標與內涵,教師沒有將德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導致德育成為空談,沒有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實現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途徑
1.增加教學中的雙向交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更是要充分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尋找問題,主動探究是非對錯,進而加強對自身道德建設的主動參與性。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并不是增加提問或者多布置一些任務,而是要加強教師與學生在思想上的交流,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進度,并要讓學生知道老師要講的核心內容,讓學生跟上老師的節奏。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開展情景教學,增加學生的興趣
德育教育與傳統教育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點,即德育教育必須重視學生的參與,因為德育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學生敢于承擔責任的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寓教于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應針對當代青年的思想特征和年齡特征開展情景教學,使學生在設置的情景、人物、實踐中領會課程的內涵,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一旦學生對課程及所開展的活動感興趣了,就會積極去參與課程,主動去接受理論知識教育。因此,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促進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徑。
3.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德育教育不是單純地給學生講道理及理論知識,而是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在教學工作的實踐環節,教師必須緊密結合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和理論知識的掌握,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進行,而是應滲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正所謂“言傳身教”,就是要求老師以身作則,做到課堂的授課與課下的實踐、交流相結合,在日常積累中逐步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目的還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使其具有宏觀感及全局意識,真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德育實踐會激發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為理論知識的學習拓寬思路,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論文摘要: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中職德育教育新模式.是建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創新中職學校德育觀念,選擇德育內容,拓寬德育途徑,提高中職德育的實效。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與指導思想。目前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除了因其專業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更為重要的而往往又被我們所忽視的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中職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系統工程,高質量的中職教育不僅體現在培養人才的高技能上,而且體現在其思想素質上。因此,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德育新模式,就要積極創新德育觀念,選擇、設計中職德育教育內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提高中職德育的實效。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新德育觀念
在新形勢下,德育工作要強化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約功能,善于把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滲透在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中.使自律與他律、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良好育人環境。
1.樹立中職德育人本觀。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就業為導向,造就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職教育的基本目標。中職德育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基礎,把德育融人中職教育的全過程。學校應緊緊圍繞學生的思想特點開展思想教育.將其個人理想同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導人的優勢,又要發揮其關心人的強勢。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標的中職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觀的最好體現。
2.樹立中職德育實踐觀。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實效,就必須順利實現兩個轉化。即把教師所傳授的品德規范信息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信念,又將學生的品德信念外化為具體的品德行為。若要順利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外化,就必須促進學生的道德體驗。實踐是道德體驗的場所及主體性生成的基礎,同時是道德體驗深化、發展的動力。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要求理論教學時間與實踐教學時間的比例達到1:1.從而使中職教育的實踐性、職業性、社會性這一本質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充分保證學生的實踐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積極地自我發展{通過實踐體驗來內化教育內容,調節自我意志,完善自我認識,形成道德品質,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效統一。
3.樹立中職德育開放觀。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是一種開放的教育,這就要求中職德育也應是開放的,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從縱向來看,中職德育培養的目標不只是好學生,更應該是好員工、好公民,我們應以開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教育要隨著社會進步、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學生德育內容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地得到調整、充實和提高。從橫向來看,中職教育中不同的專業其德育內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中職德育絕對不能“閉門造車”,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到工廠(實習基地)、到社會都有廣闊的活動天地.這就決定了學生德育素質的形成,除受校內影響外,還直接受家庭、工廠、社會的影響。而學生的德育素質,也會反過來不同程度地影響家庭、工廠、社會的德育建設。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選擇德育內容
中職德育以就業為導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企業需求對德育內容進行選擇、充實、調整和創新。要求所有德育教育內容必須能融入和貫穿于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之中,確保德育內容的實效性和穿透力,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1.把基礎文明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基礎工程。目前,要重點抓好“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公民道德教育,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我們應樹立市場經濟的基本意識與規則,強化學生的公平意識、競爭意識、誠信意識、規則意識,使學生牢記在任何行業、企業、職業崗位上.都要始終如一地按市場經濟的規律、規則去做人做事。
2.把擇業觀念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特色內容。以就業為導向,就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良好的擇業觀念應該是:以發展的觀點審視自己,順應時代要求,價值取向與社會利益一致,具有寬泛性和可調試性。加強對學生擇業觀的教育,要讓學生明確:職業分類是由社會分工所致,無論什么職業都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無高低貴賤之別,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只要順應市場需求、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人才就都有用武之地
3.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核心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內力所在,也是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內容.是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競爭優勢之所在。首先,要加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遵規守時、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基本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掌握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并依據不同職業崗位的要求,分專業進行特殊職業道德訓練,提高職業道德培養的針對性,如要培養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顧客至上、服務第一”的思想,培養營銷專業學生“誠實守信、不欺詐”的思想,培養會計專業學生“一絲不茍、謹慎穩妥”的態度,等等。
4.把心理素質教育作為中職德育的重要補充。中職學生必須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磨難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從而增強適應能力與就業能力。
三、以就業為導向拓寬德育途徑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加強校企合作與產教結合,開展訂單式培養,這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途徑。豐富了德育資源。
1.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是充分發揮“兩課”主渠道的作用,并改變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在方法上突出引導和啟發,突出案例教學。在內容上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擇業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內容,讓“兩課”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道德素質和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次,要充分發揮其他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管教管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但這點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它理應成為德育教育的一條主要途徑。
2.利用實踐教學網絡.強化中職德育實踐。中職教育中豐富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是德育實踐的過程與實踐的基地。傳統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論知識的教育、案例的講授,忽視了道德的實踐。從而沒能形成“德行”。中職學校應把豐富的實踐教育資源統一納入德育課程教學體系,統一規劃、設計、實施和考核,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例如,在企業或學校的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的職業要求。對學生建立和實行8小時工作制和嚴格的考核、訓練制度,從著裝、打卡到整個生產流程的每個技術環節,都要實行嚴格的規范訓練,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關鍵詞:德育教育;高職;教學模式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一個孩子的教育牽扯到整個家庭的魂,我們的教育要讓孩子能適應世界,創造未來,因為孩子們承載的是我們和國家社會的希望和未來。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改變,應當更加注重教育者隊伍的培養,增加注重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
1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學工作體系
作為中高職學校,應形成以學校領導、班主任教師為主,任課教師為輔的德育教育工作體系,建立以德育教學為主,其他活動為輔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各項教育工作機制,構建全方位管理、全程參與互動的德育教育局面。同時,還要注重在德育教育工作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學會“做人、做事、學習、思維、嘗試、體驗、創新、生存”的思維意識,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信息運用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最終實現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有機結合,以及專業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緊密聯系。作為學校,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發展學生個性與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有機結合起來,并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和相應企業文化教育,為學生將來順利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做好鋪墊。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充分調動所有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擔負起德育工作的職責與任務,樹立每個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觀念,促進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德育教學工作,尤其是教師,一定要起到自身應有的榜樣作用,在學生面前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滲透。此外,班主任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具體要求,給學生講解國家的法律法規、職業道德以及職業規劃等理論知識,向學生灌輸社會公德意識,并積極開拓德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實落實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作為德育任課教師,更應積極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對學生實施切實有效的德育滲透。
2不斷創新德育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廣,高職德育教育也應該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德育課堂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德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包括: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方面的改進。從德育課程的建設方面來說,要堅持愛國主義的主線,立足于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律意識、文明規范、職業道德,在所有學科中全面開展德育教學滲透,并綜合利用研究、探究、討論、課件等各種手段,結合時事政治與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素養。同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實訓,實現中職學生與具體職業道德行為的零距離接觸,以深化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
3通過校園文化滲透德育教育
校園文化是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來滲透德育教育,無疑能起到高效的推動作用。因此,高職學校應將校園文化作為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促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與洗禮。例如,通過創建校園德育報刊、德育宣傳櫥窗、廣播宣傳等方式來宣傳德育知識,還可以成立自我管理的學生團隊、協會、組織等,定期開設德育選修課程、設置文化走廊、展示學生的好人好事、開展文體方面的知識競賽、組織學生參觀、旅游、參與社會調查等,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同時,學校還應努力創設有利條件,促使學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銜接,建立“以市場為依托、以就業為導向”的德育教育體制,實現校園文化與社會行為的有機融合,為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4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意識
根據高職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的心理素質發育尚不成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較差,因此,學校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教師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健康活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此外,教師要注重觀察學生的情緒及心理變化,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溫暖的人文氣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