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塘沽區
Abstract: to creat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must want to have the perfect green space system, because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ecological index need reasonabl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be achieved, therefor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o creat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ecurity.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rea green system,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green land system of the layout of the content such as princip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ecological garden city"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p the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area of urban green system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自然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生態環境、景觀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目標的確定是綠地系統建設完備完善的標志體現,也為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注入更高的標準要求。生態園林城市及其綠地系統的建設已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1、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及其綠地系統的必要性
1.1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必要性
當前世界的環境日趨惡化、經濟發展迅猛,環境與發展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城市生態環境危機的日益嚴重、人們對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回歸自然意識的增強,促進了城市建設中生態科學與園林文化藝術的自覺融合,生態園林城市的核心問題就是城市與自然、文化的關系。因此,生態園林城市的誕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1.2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的必要性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分冊)中規定是“城市中由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園林綠地組成的生態系統,用以改善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生態園林城市是園林城市的更高階段,城市綠地系統自然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必要基礎依托,生態園林城市的多項生態指標需要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才能得以實現。
2、生態園林城市概念
“生態園林城市”其定義為:生態園林城市就是城市區域均衡發展,具有良好的市域生態環境及節約型園林綠化;基礎設施完善,資源利用高效,城市生活環境安全、優美、舒適;社會、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突現城市魅力的城市模式。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城市模式,它是為進一步推動園林城市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引導城市向生態城市穩步發展而提出的建設模式。
3、塘沽區概況
3.1地理概況
塘沽區坐落在渤海之濱,地處京津城市和環渤海城市帶的交匯點,素有“京津門戶”之稱,東臨渤海灣,西連東麗區和津南區,南接大港區,北與漢沽區、寧河縣為鄰,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和天津港保稅區所在地。
3.2塘沽區綠地系統結構布局的調整規劃
為更好地發揮園林綠化的綜合功能,必須根據塘沽區具體情況要求,在突出生態效益的前提下,規劃安排各類型的園林綠地,使之科學配置,功能有機結合,形成系統,收到保護環境、發展生產、美化城市、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實效。
(1)加強公共綠地建設,根據天津市建設綠色家園的要求,增設公園、小游園、街頭廣場、風景區等等。結合中心生態城、北塘漁村、響螺灣以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及時做好相應的綠化配置。
(2)加強防護綠地的建設。
(3)充分利用城郊結合種植大樹。
(4)搞好我區主要道路和鐵路兩側的綠化。
(5)嘗試開展立體綠化。立交橋、高架橋的橋墩、單位、社區院落園墻,陽臺和有條件的屋頂,都可以用來綠化,栽種爬藤等適應的植物。
4、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是指城市綠地的組分構成及其空間分布形式,它是城市綠地系統的內在結構與外在表現的綜合體現。它決定了城市綠地有機體的功能發揮,系統的形態和每塊城市綠地的性質與分布。
4.1生態連續性原則,保護和恢復生態敏感地的完整性
在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中要優先考慮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利益需要,建立與自然系統和生物空間系統相結合的城市綠色生態網絡。首先,要完整的保護和恢復河流湖泊、海岸、山體、濕地等生態敏感性自然形態,形成生物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其次,在生態保護綠地結構中還必須注重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并增強系統的連續性。
4.2協調性原則,建立自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綠地結構布局
城市綠地系統在結構布局上應置于“社會-人口-經濟-環境-資源”這一城市發展的大系統中加以考慮,城市綠地系統作為整個區域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必須明確與其它系統和因素的相關關系,把綠地系統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結起來,保持其連續性,從而更大程度發揮效益。因而,應關注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形式與自然景觀、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并要與工業區布局、居住區詳細規劃、公共建筑分布、道路系統規劃密切配合、協作,從整體上考慮,不能孤立進行。
4.3尊重現狀原則,結合已建綠地規劃建設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
建設可獲得最大效益的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就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有機的聯系和利用原有城市綠地使其發揮最大的功能效益。城市綠地建設中,應用景觀道路等綠色廊道或結合自然地形形成綠楔等,將分散的原有綠地聯系起來形成連續的城市綠地系統網絡的一部分。
4.4以人為本原則,構建人性化綠地系統結構布局
人是城市構成的主體,是自然的產物。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應把人類對環境的需求體現出來,既滿足城市人群“與自然和諧”的心理愿望,又滿足人類“回歸自然”的野趣追求,為人的健康幸福服務。
5、結語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子系統,它有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作用。綠地系統也是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途徑與評價的重要標準。本文以天津市塘沽區綠地系統規劃為例,對由園林城市邁向生態園林城市中如何進行綠地系統規劃構建問題進行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構建是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內容之一,塘沽區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應從自然、社會、經濟三方面共同建設。本文對塘沽區的綠地系統研究旨在拋磚引玉,為以后爭創生態園林城市的各項研究拉開序幕。
參考文獻:
[1]李文廣、龐端華.關于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2,(3):70-7.
[2]國家建設部.《關于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實施意見》.2004.
[3]王潔寧.生態園林城市解析:[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6.
關鍵詞 城市綠地系統;現狀;問題;對策;山西臨汾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242-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Greenbelt System in Linfen City
DUAN Li-jun 1,2 LIU Yang-jie 2 *
(1 Linf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nfen Shanxi 041000; 2 Cit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greenbelt system in Linfen City was elaborated,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he guiding principle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urban greenbelt system in Linfen Cit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urban greenbelt system;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Linfen Shanxi
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平衡的“調節器”,是居民游憩、娛樂和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是人類實現自我完善的載體,也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保證。臨汾市曾因花果城而譽滿九州,也曾因“污染老大”而風靡全球,今天的臨汾市已脫掉污染第一的黑帽,正為建設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而努力。結合臨汾市城市綠化的現狀,對臨汾城市綠地系統建設進行研究,為早日將臨汾市建設成為優美舒適的花園城市提供理論依據。
1 臨汾市城市綠地現狀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稱平陽,是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化發祥地,自古就有“堯都平陽”之說。臨汾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總面積20 275 km2,總人口413萬人,現將該市城市綠地現狀作一介紹。
1.1 綠地類型
根據建設部2002年9月1日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將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1]。臨汾市的城市綠地包括:一是公園綠地。堯廟公園、皇城公園、鐵東公園、西沙公園、古城公園、濱河生態公園等,截至2010年底公園綠地面積為500 hm2,但公園分布不均,服務面積過大,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二是生產綠地。大韓苗圃、康莊苗圃、鐵路苗圃、南莊苗圃、侯莊苗圃、王莊苗圃、堯廟苗圃等,按照國家級園林城市的要求,生產綠地目前還不能完全滿足臨汾市綠化建設用苗,還需進一步建設。三是防護綠地。臨汾市的防護林帶近幾年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符合國家園林城市的要求。四是附屬綠地。臨汾市單位附屬綠地整體狀況參差不齊,除部分政辦公、部隊、學校、醫療衛生及大型工業企業、新建小區綠化狀況較好外,其余均未達標。五是其他綠地。截至2010年底,臨汾市城市綠地面積為1 195 hm2,人均綠地面積14.35 m2,綠化覆蓋率31.73%。
1.2 與省內其他城市比較
由表1可知,臨汾市人均綠地面積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均處于全省倒數第3位,且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城市綠化總量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均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 臨汾市城市綠地系統存在的問題
2.1 綠地結構不明確,缺乏應有的體系
作為完整綠地系統構成的點(公園、廣場)、線(道路)、面(專用綠地等)各因子的發展不平衡。目前許多綠地各自建設,自成一派,是“見縫插綠”的結果,未充分考慮整個城市的性質、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周圍環境,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布局。
2.2 綠化總體水平低,城市綠地斑塊分布不均
公園綠地少、公共綠地服務半徑大,且分布不均[2];道路綠化較差,尤其缺乏小而精的街頭綠地;小區和單位附屬綠地發展不平衡,新建的住宅小區和單位附屬綠地的綠地率一般較高,但是一些舊住宅小區和單位附屬綠地的綠化面積則微乎其微。
2.3 城市綠地規劃未有效實施
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臨汾市規劃綠地的實施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綠地被強迫挪作他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往往被建筑分割得支離破碎。
2.4 區域文化特征缺乏
城市綠地系統可以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的歷史風貌、文化內涵,提升整個城市的形象;但臨汾市城市綠化目前比較單調,不能很好地體現地方特色。
3 臨汾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指導原則
3.1 系統性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結合城市其他各項用地的規劃,綜合考慮,全面安排。同時要完善各級各類綠地連接的綠色網絡系統,使城市綠地成為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
3.2 生態性原則
以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出發點,城市綠地系統應與當地特定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生態特點相吻合,順應自然、再現自然。
3.3 因地制宜原則
城市綠地規劃必須結合當地特點,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城市綠地應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滿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覽的要求。為解決城市綠地均衡分布的問題,可遵循“四結合”原則[3],即點、線、面相結合;大、中、小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構成有機整體。
3.4 兼顧性原則
城市綠地規劃既要有長遠的目標,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遠近結合。規劃中要充分研究城市長期發展的規模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要求,制定出遠景的發展目標。同時還要照顧到由近及遠的過渡措施。
3.5 特色性原則
每個城市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因此,應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題文化和環境等重要潛質,營造獨特的城市文化、藝術氛圍與綠色環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地方文化運用到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中,充分體現城市綠地系統的個性。
4 臨汾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對策
4.1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構建合理的城市綠化系統
應把綠化規劃作為系統工程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利用生態學與系統原理進行統籌安排,從生態園林城市出發,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塑造城市景觀特色。根據臨汾市現有的狀況,在進行具體綠地規劃設計時,可以遵循“一圈、二帶、二環、二廊”的思想[4]:“一圈”即城市生態林地,將對改善城市的區域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城市周邊的農田林網及防護林、風景林、經濟林?!岸А奔囱胤诤雍蜐澈涌v橫2條風景綠帶。“二環”即沿城市內環和中環規劃為園林景觀路?!岸取奔囱卮筮\高速公路和鐵路規劃的綠色交通走廊。由此使臨汾市城市綠地系統由外而內,層層導入,從而使臨汾市真正地綠起來、美起來。
4.2 增加綠色空間,合理分布綠地斑塊
從全省的排名情況看,臨汾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排在倒數第3位,因此,盡可能地提高綠地面積是該市的重中之重。除了做好“一圈、二帶、二環、二廊”的綠化工作外,還必須加快公園、街道綠地、居住區綠地、風景區和單位附屬綠地的建設,特別是利用閑置及零星的室外綠化空間,盡可能提高綠地面積、增加綠量,并將這些綠地斑塊進行合理分布,增大城市綠地的服務半徑[5]。
4.3 完善綠地建設的法律法規
在具體的規劃建設中,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級有關綠地規劃、建設、管理的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批準的綠地系統規劃要求,審批建設工程項目,確保規劃確定的綠地正常施工,使園林綠化事業得到法律保障。
4.4 提高綠地系統的文化品味,突出地方特色
臨汾市的城市綠地系統應充分體現21世紀中國人的人文思想,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需要,創造具有區域文化特征的城市綠地環境??梢砸詧蛭幕突ü菫橹笇枷?,以堯廟景區、鼓樓和平陽廣場為設計亮點,突出生態城市、現代化城市及黃河根祖文化中心特色,將濃厚的區域文化特征融合于臨汾市城市綠地環境中,使臨汾市城市綠地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
5 結語
臨汾市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按照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不斷加快市區園林綠化系統建設的步伐,正在為切實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改善群眾生活環境而努力。愿臨汾市的明天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花更多、城更美。
6 參考文獻
[1]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江保山,段曉惠,王紅霞.構建生態綠網,塑造古趙文化――邯鄲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特色分析[J].中國園林,2004(7):72-75.
[3] 李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城市規劃;布局
一、編制市域綠地系統規劃的可能性
(1)中國現行的行政體制下,此類規劃的主體不明確。在地級市尤其是實行以市帶縣(或市)的城市,此類問題十分突出。例如鄭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鞏義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如果按照綱要要求,鄭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市域范圍應包括鞏義市,但是鄭州市的城市規劃和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與鞏義市的相關部門并無隸屬關系,在實際工作中,鄭州方面不會要求規劃成果涵蓋鞏義市綠地系統規劃。而鞏義方面為了指導城市綠地建設,必須獨立編制本市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況且市域內各主管部門的職責范圍較城區更為復雜。(2)編制該類規劃的技術性基礎不充分。從參與規劃編制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角度來看,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一是市域范圍往往是市區范圍的幾十倍,如此大范圍的現場調研,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二是市域范圍內各種用地隸屬關系不同,各主管部門對于該類規劃編制的理解和需求不同,因此規劃所需基礎資料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三是市域范圍內相關規劃門類眾多,由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一個專業規劃來直面并協調各種規劃,其力度可想而知;四是鑒于以上工作量、工作難度等因素,相應所需的規劃編制費用和財政可能的投入也可想而知。因此,與其名不副實,最后有可能導致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的喪失,不如實事求是地重新思考和研究應該如何對待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市域問題。
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涵蓋大環境綠地的必要性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這一城市綠地的基本功能的發揮僅僅依靠市區范圍內的綠地是非常有限的,市區的自然山水等大環境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編寫行業標準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中提出位于城市建設用地之外的其他綠地的概念。雖然在該標準編制過程中這類綠地的命名根據各方意見幾經調整,但對于增加這類綠地沒有否定意見。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區綠地對于改善城市環境、形成合理的城市結構形態、滿足城市居民現代生活的需求、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多種功能已為人們所認識。因此,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提出對市區綠地的規劃控制,以保證和引導城市各類綠地的良性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市域問題應對方法的探討
(1)規劃范圍的探討。首先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定位看,它是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專項規劃,因此它的研究對象應該也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中劃定的空間層次有較強的對應關系。在中國現行的城市規劃體制中,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結合得越緊密,其實施的力度就越大,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對待市域問題時,規劃范圍的確定應堅持城市規劃區的概念,與城市總體規劃建立對應關系,既可以避免專項規劃的各自為政,保證專項規劃的實際意義:同時也能夠使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面向實際,而不是紙上談兵。(2)綠地分類問題的探討。從構建科學、合理、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的角度看,建立廣義的城市綠地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廣義的城市綠地能否在行業內以及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系內取得共識,關鍵是對于城市建設用地之外的綠地如何認識。在城市建設用地之外、城市規劃區范圍之內這個空間層次中,牽涉到的用地類型、歸屬部門、各種規劃很多,因此綠地分類研究需要面臨和協調的問題也很多,比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地分類更復雜,諸如林地、耕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等等,既有各自的歸屬部門,又有不同的規劃體系。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來討論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綠地分類問題是有法可依的。(3)規劃內容與深度的探討。規劃內容和深度與規劃的定位是直接關聯的,也是由規劃的主要任務決定的。綱要編制說明中指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用地布局等規定,科學制定各類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城市各類園林綠地建設和市域大環境綠化的空間布局,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據此可以理解為:對于市域大環境綠化來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任務是解決空間布局問題。
關鍵詞:城市綠地;養護管理
一、城市綠地養護管理的現狀
城市園林綠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廣大群眾生活質量的公益事業。目前,國內許多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的水平和現狀與城市綠地建設的水平出現極大的反差,一邊是日益增加的綠地,另一邊是城市綠地因為養護管理的問題而影響綠地保存和充分發揮其各項功能的現象,導致了城市綠地建與管不協調、不平衡的現狀。
二、城市綠地養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整個社會對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的輕視與忽視,導致了養護管理機制不建全、養護管理工作的監督和獎懲制度缺乏、養護管理資金不足、養護管理技術不到位、城市綠地質量參差不齊、綠地保有率和城市綠地總量的數據不準確等問題。
2、公共單位和部分市民參與意識不強,隨意毀壞綠地、侵占綠地現象時有發生。人們對一些毀綠損綠的行為已是司空見慣。商店門前的行道樹上被扯上繩子晾曬衣物、拖把;花壇內、人行道上時??梢姳徽蹟嗟臉渲?。隨意占用綠地,毀壞綠地的行為時有發生。
3、園林綠化部門是政府城市綠化的主管部門,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許多城市園林綠化部門體制多變,多遭拆并,園林綠化行政管理中政令不通順、職能分散,造成園林職工隊伍不穩定,綠化建設管理脫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
4、綠地養護管理成本核算沒有統一標準,各單位按照自己對綠地養護管理成本的理解來核算成本,就形成了各類綠地養護管理成本差別大的現狀。由于綠地養護成本核算標準的不統一和對綠地質量要求的差異,使得綠地養護管理中缺乏資金成為普遍的問題。養護單位對綠地養護的質量要求偏低也是提供資金不足的重要因素。
5、綠地養護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綠化養護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
園林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大部分均未參與過任何的上崗培訓,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人員文化層次較低,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管理不規范,對于相關技術人員的培養管理制度很缺乏,形成了綠地管理專業人員的極度缺乏和總體水平差別大的現狀。
6、綠化管理有關職能部門的管理力量缺少,綠化質量的監管還不夠。新建綠化工程按正常程序養護期滿一年后進行養護工作移交,但整個接收過程中都處于被動狀態,無論工程質量好壞都得接收。有些綠地施工中的遺留問題通過后期養護無法解決,重新改造既不經濟又不現實。如土質、地形、行道樹規格不齊等問題,都是養護工作中的“硬傷”。
三、城市綠地養護管理對策及建議
1、城市綠化涉及面十分廣泛,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要形成重視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的思想,突出相關教育,在全社會樹立重建也重管的認識,使政府各級部門,以及全市人民對重視綠地養護管理的認識、意識不斷增強,要使養綠、護綠成為每個居民的自覺行動,成為行為準則和應盡的義務,使全市各單位和廣大居民真正認識到綠化的重要性,樹立愛綠護綠人人有責的意識。
2、拓寬養護管理隊伍領域,豐富養護管理形式,進一步深化綠地養護機制,積極鼓勵適齡公民開展綠地養護、門前三包等方式履行義務。認真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發動各公共戶單位和各辦事處居民群眾搞好小街小巷綠化等有益活動,積極開展創建“園林式居住小區”和“花園式單位”活動,不斷推動居住小區和單位綠化向前發展。
3、加強園林管理機構建設,建立穩定的園林職工隊伍
(1)建立激勵機制,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和市場化運作方式,制定規范、科學的管理技術標準及考核辦法,“管建并重”進行科學的管理。
(2)在機制上實行目標責任制,定額、定責管理。對新開發建設的綠化路段即可實行市場化運作,變以費養人為以費養業。
(3)建立考評制度,激勵先進,獎優罰劣。
(4)積極發揮園林科研部門及科技人員的作用,加強職工隊伍培訓,持證上崗;全面推廣科學成果的運用,提高植保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4、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可以聘請一部分人民代表(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和市民代表作為城市園林綠化管理監督員,為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出謀劃策,加強督促檢查的力度;嚴格查處違法事件,依法保護綠化成果。
參考文獻
朱偉華、丁少江:試論對城市綠化養護承包公司的管理[J].中國園林,2000,16(6):13-15.
關鍵詞 汶川地震; 和諧社會;低碳模式;環境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 X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5-014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23
城市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綠地具有生態、社會、經濟和景觀這四大功能效益,是反映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基礎設施。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和居民對綠色宜居城市環境需要的提高,針對城市綠地的相關研究日益增多,城市綠地建設質量成為眾多研究關注的重點。城市綠地評價指標在監測城市綠地建設質量、引導城市綠地建設重點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1 城市綠地生態評價指標
近年來,國內外對城市綠地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方面展開了不少探索性的研究,綠地指標不斷豐富發展,從傳統的幾個數量指標發展到能夠反映綠地質量、結構與功能等特征的多角度、多層次指標群,使綠地評價指標日益豐富。
1.1 數量指標
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數量指標是基礎性指標。西方發達國家對綠地數量指標的要求較高,如上世紀20年代,德國植物生理學家沃爾德就首先研究得出:城市居民需要30-40m2綠地,才能保證空氣的碳氧平衡,所以,德國制定的城市公園人均綠地面積40 m2以上。最近幾年又提出新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應達到68 m2的新標準。在70年代,聯合國生物圈生態與環境組織提出了首都城市人均公園面積最佳應該為60 m2的居住環境。英國規定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8 m2,人均綠地42 m2,法國規定人均綠地30 m2,美國規劃行政官會議的設置基準曾提出: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40 m2;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20 m2;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13.5 m2(公園綠地包括自然公園、高爾夫球場、歷史文化遺跡、原始自然保護區等)[1]。而我國2009年的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為8.98 m2,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指標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以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這3項指標來指導我國城市綠地建設。2002年,建設部頒布了《城市園林綠地分類標準》(GJJ/T85―2002),該標準將城市綠地分為5類: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并在標準中正式提出綠地的主要評價指標:綠地率、人均綠地率、公園綠地面積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總體來說,我國在進行城市綠地指標體系的研究過程中都會以這些數量指標為基礎,進而擴展到其他能夠反映城市綠地質量和功能的指標的研究。
1.2 質量指標
城市綠地質量方面的指標有很多,比如研究的比較多的三維綠量、生物豐富度、鄉土樹種比例、立體綠化、植物配置合理性及景觀引力場等指標。
三維綠量是質量指標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綠地指標。三維綠量是指所有生長植物的莖葉所占據的空間體積,其單位一般用立方米表示,是城市綠化指標體系的第一立體指標[2]。在城市綠地的研究中,僅僅使用二維綠化指標很難真實反映城市綠地的整體功能水平,因為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與環境效益還取決于綠化樹種的組成、空間結構以及植物的生長狀況等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三維綠量”作為城市綠地的三維立體指標,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市采用航空遙感和計算機圖像處理并輔以人工判讀、編輯來進行綠化狀況調查的方法進行了綠化三維量的研究工作,并據此建立了綠量數據庫[3],但是上海的三維綠量的調查與建庫方法過于復雜、工作量太大。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在北京、上海、武漢、福州、沈陽等大城市開展了城市三維綠量的研究。其中以陳自新等[4]通過建立城市主要綠化植物葉面積的回歸模型對北京城市綠地三維綠量及其生態功能進行的系列研究,以及周堅華等[5,6]分別于2001年和2006年基于航片機助解譯和三維綠量計算方程研發建立了上海市和合肥市的三維綠量數據庫最具有代表性。周廷剛和羅紅霞等[7]以彩紅外航空遙感圖像為主要信息源,根據冠徑-冠高關系以及典型樹種的樹冠立體幾何形態與綠量方程,運用GIS分別計算了寧波市全市、江東區和海曙區德總三維綠量和平均相對三維綠量。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劉常富等[8]以立體量推算立體量的方法測算了沈陽城市森林三維綠量。劉常富和何興元等[9]又模擬了沈陽城市森林三維綠量,結果表明沈陽市覆蓋率對綠地三維綠量的影響較小,而最顯著的影響因子是單位面積胸高斷面積。因此,三維綠量的測算方法很多,實踐中要根據測算范圍和精度要求選擇不同的測算方法。事實上,因為多數城市綠地常用因子的基礎數據在當地管理部門的數據庫中可以找到,可以利用常用因子模擬和預測城市綠地三維綠量,這種方法即簡單便捷又易于普及。
周廷剛和郭達志[10]以寧波為例對綠地景觀進行了研究,該研究首次提出了城市綠地景觀引力場這一指標,綠地景觀引力場是指城市綠地系統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能力的大小和潛力,主要用來反映城市綠地的空間分布格局,豐富了城市綠地的評價指標內容。
質量指標中的生物豐富度、鄉土樹種比例、立體綠化、植物配置合理性近年來沒有系統的研究,僅在研究其他指標的同時會涉及到這些指標,但隨著綠地指標規劃的細化和完整性,這幾個指標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1.3 結構指標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當城市綠地覆蓋率小于40%時,城市綠地環境效益的重要影響因子是綠地的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的程度。因此,一些學者開始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來研究城市綠地的空間結構、生態功能和異質性的關系,分析城市綠地的景觀格局,并進行科學、合理規劃[11]。因此要使城市綠地發揮其生態功能,在保證綠地有一定的絕對數量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與布局,優化城市綠地整體結構,促進單位面積城市綠地功能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反映城市綠地空間結構指標有綠地景觀連通性、廊道密度、均勻度指標、破碎化指標以及可達性等。
綠地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景觀生態學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格局分析、美學評價等提供了有力手段。眾多關于城市綠地結構的研究都借鑒了景觀生態學的方法。周天翔和邵天一等[12]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區斑優格局、斑勻格局、廊道格局和對照格局等四種景觀結構及其綠地分布格局, 選取了氣溫、相對濕度、環境噪聲和大氣SO2、NOX、TSP 含量等環境監測指標, 觀測了不同綠地景觀格局下的環境效應, 并對比分析了綠地分布格局指標與綜合環境效應間的關系,以便提出城市綠地系統布局合理性指標。芮建勛[13]以上海市為研究區域,采用斑塊數量、斑塊面積標準差、面積均值、周長均值、分維數等景觀生態學指數研究了上海市綠地景觀嵌套結構的數量特征,為城市規劃和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楊瑞卿和薛建輝[14]運用遙感技術和GIS技術,以徐州市為例,選取了綠地景觀構成、景觀多樣性指數、景觀優勢度指數、景觀均勻度指數、斑塊密度、斑塊數破碎化指數、最小距離指數、景觀連通度等指標對城市綠地景觀的結構和格局進行了分析。熊春妮和魏虹等[15]對重慶市都市區德綠地景觀連通性指標做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綠地結構指標,并且為各研究城市提供了綠地景觀建設對策。
結構指標中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可達性,它是一個量化的評價指標, 能夠綜合多種因素對這種服務能力做出評價, 為城市規劃、園林規劃提供借鑒。例如俞孔堅[16]、周廷剛[17]等基于GIS技術對城市綠地景觀可達性進行了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俞孔堅等提出了以景觀可達性和連續性作為評價城市綠地系統對市民的服務功能以及綠地系統生態功能的重要指標,并以中山為例,探討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進行景觀可達性評價和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同時還提出一個阻力矩陣分布模型 ,但這一方法的缺點是計算假設前提必須人口分布密度是均勻的,并且沒有對道路交通網絡的影響作特殊的考慮。
在俞孔堅的可達性研究的基礎上,馬林兵和曹小曙[18]提出了一個基于網格劃分的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可達性評價方法, 并以廣州市為例進行了實例研究。該方法利用每一個網絡的道路密度來近似模擬交通成本的阻力,在可到達性計算中綜合考慮了人口分布、公共綠地景觀服務力、交通成本等因素, 來研究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可達性的空間分布特點,但是這個方法僅考慮了網絡內道路密度指數,還應該引入道路的形態指數、人口密度對交通的影響因素??蛇_性的相關研究還有很多,例如周亮等[19]以武漢市漢口地區為例也進行了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綠地可達性研究,在全國其他城市也有綠地的可達性研究,比如濟南、廈門、青島和上海等。
1.4 功能指標
城市綠地生態服務功能,在改善環境質量、維持碳氧平衡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和視覺上的享受。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的計量研究已成為生態學、林學和經濟學界研究的熱點。這些研究對于認識城市環境價值,建立城市環境價值補償制度,促進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生態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吸收CO2、釋放O2、降溫增濕、凈化空氣、降低噪音、調節小氣候等。上世紀90年代,美國利用計算機構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模型,能夠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以及對城市效益進行綜合評價[20,21]。
城市綠地是地球植被的組成部分和碳循環的重要貯存庫,在全球碳氧平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Rowntree等[22]用數量化方法研究了城市森林CO2吸收及氧氣釋放,該研究表明,現代工業城市每人需140 m2綠地,才能達到城市碳氧平衡。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城市森林的環保價值與其木材和林副產品的價值比約為3∶1 ,綠化間接經濟效益是直接經濟效益的18-20倍,此外,美國還研究了樹木對居住地產評估及地產價格的影響,發現理想樹木覆蓋使地產價格提高6%-15%。
目前,我國國內的綠地功能的研究也相繼展開,李鋒和王如松[23]以揚州市為例進行了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服務評價、規劃與預測研究,該研究應用多邊形綜合指標法對規劃結果進行了評價與預測。陳芳和周志翔等[24]也以武漢鋼鐵公司廠區綠地為例以城市綠地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蒸騰吸熱、減少污染物、滯塵、減噪等6項生態服務功能作為城市工業區生態效益計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對武漢鋼鐵公司廠區綠地葉面積綠量進行了定量研究。趙華和高本虎等[25]通過對城市綠地節水灌溉效益評價指標的分析,建立了涉及技術因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綠地除了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外,還具有重要的經濟與社會功能。城市綠地對房價的影響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如Tyrvainen[26,27]研究的城市綠地對芬蘭各城市房產價格影響,Morancho[28]通過享樂價格法研究了城市綠地不同環境變量對房產價格的影響。但是由于城市綠地的社會價值評估研究較少,技術上難以實現,現在尚處于探索階段。
1.5 城市綠地生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在發展各類城市綠地單項評價指標的同時,一些學者試圖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對城市綠地建設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早在1991年,劉濱誼就初步確定提出了城市綠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框架,并指出以總體控制指標和分類控制指標來作為生態綠化的控制目標。之后,劉濱誼和姜允芳[29]從生態、環境、園林和城規等多學科多角度,提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并把評價指標體系細分為生態功能、結構形態、經濟效益、生態過程、景觀、規劃定量化6個一級指標,每一個一級指標下面又設置了多個二級指標。該研究探討了綠地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和方法,為以后我國城市綠地的各個功能指標的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但是具體的指標該如何相互協調,使得綠地空間模式合理布局,還需要大量結合城市研究的實地調查和分析。
嚴曉和王希華等[30]通過建立城市綠地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對城市現有綠地的結構與功能進行定量分析,揭示綠地系統的組成與分布在城市系統中的作用,所采用的主要指標包括:功能類型豐富度、層次類型豐富度、物種多樣性、景觀綠地率、特殊空間綠色量、吸收有害氣體量、降塵滯塵量等。吳桂萍[31]在“關于城市綠地生態評價不同指標的比較”研究中對的葉面積指數、郁閉度、綠視率、復層綠色量、綠化建設指數等20多種指標的概念及計算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比較了某些相似指標之間的差別。這些研究對我國城市綠地生態評價指標選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朱俊和王祥榮等[32]根據江南城市森林林網化和水網化布局特點,以上海為對象提出城市森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框架分為結構、功能和協調性三個二級指標,這一指標體系的建立為上海市的生態評價開創了先河。之后,顧洪祥等[33]在這一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了上海城市森林綜合評價研究,這為周邊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開展城市綠地綜合評價提供了借鑒。
1.6 指標使用頻度分析
為了充分了解我國研究城市綠地的學者對各類城市綠地指標的選擇意向與重視程度,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分別以綠地、生態網絡、綠色空間、綠量、公園、城市森林、綠化等為關鍵詞,以摘要和全文為檢索項,以1990年1月到2010年5月為檢索時間范圍,檢索關于城市綠地評價方面的主要文獻。最后從檢索的幾百篇主要文獻中挑選出150篇與綠地評價指標研究高度相關的論文進行指標使用頻度分析。被挑選出的150篇文章主要分布在中國科協一級學會的生態學、環境科學、林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等方面的期刊,大部分文章是我國城市綠地評價方面研究水平較高的文章。
整理這150篇論文中用到的綠地指標,按數量指標、質量指標、結構指標和功能指標進行分類匯總,分別對每一指標的選擇次數和選擇頻度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由此表我們可以知道近年來對這4種一級指標的研究都很多:數量指標中,研究涉及到的指標有9個,依然是傳統的綠地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綠地率這三個指標用的較多,公共綠地面積、葉面積指數、人均公園面積的相關研究占次要地位,公共綠地綠化空間占有率和綠視率兩個指標相關的研究很少;質量指標中,共選擇出11個指標,其中綠量、三維綠量和景觀異質性的研究較多,對生物豐富度、鄉土樹種比例、自然度和立體綠化的研究正在增多,而質量指標中的地被植物比例、建成區屋頂綠化率、物種重要值和季相數的研究相對較少;結構指標中,因為增加城市的綠地面積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綠地面積上提高綠地的質量就要對綠地結構進行規劃,因此目前綠地結構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頻度分析共統計了12個指標,其中多樣性指數、景觀破碎化指數、均勻度指數、可達性和優勢度等結構指標的相關研究占主要部分,其次研究較多的結構指標是綠地斑塊密度、景觀連通性、公平性、景觀形狀指數和最大斑塊指數,結構指標中的景觀最小距離指數和平均斑塊形狀指數的研究較少;
功能指標中,隨著生態園林、生態城市的提出,研究綠地的功能指標也是越來越多,尤其是各種生態功能指標的研究,如滯塵能力、降溫增濕、吸收CO2釋放O2能力、降低噪音、涵養水源、吸收SO2和殺菌能力等功能指標,統計的功能指標共有14個,除了以上的幾個研究較多的指標,還有熱島效應的緩解作用、游憩休閑功能和避震疏散公園面積的相關研究也在增多。
2 城市綠地生態評價模型
如果城市綠地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已經確定,就需要建立評價模型來對綠地進行評價。傳統的評價方法有單項指標模型法、評分疊加法、綜合指數法、聚類分析法和模糊數學法等。
2.1 單項指標模型
CITY Green模型和可達性評價模型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城市綠地評價單項指標模型,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因此,在本文中作為重點加以介紹。
2.1.1 CITY Green模型
城市綠地數學模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Abdollahi提出的CITY Green模型[22]。CITY Green模型主要用于對城市綠地的規劃管理和生態效益分析。CITY Green模型是有CITY Green軟件作為支撐的,該軟件是基于ERSI公司的GIS軟件ArcView3.X開發的功能擴展模塊。CITY Green軟件可以利用多光譜、高分率影像,通過數字化過程準確勾畫出整個研究區域的圖像,建立區域的土地覆蓋類型的數據庫。該軟件是由兩個功能模塊(如圖1)構成:模型數據庫和空間分析模塊。模型數據庫包括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空間分析模塊即生態效益分析模塊,該模塊通過對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分析運算,得出植被的各項生態效益,并能進行城市綠地的生長模擬,對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指標進行動態預測與評估。
目前,CITY Green模型在國際上尤其是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一模型在我國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胡志斌等[35]利用CITY Green模型對沈陽市城市綠地進行了結構分析,并且計算了沈陽城市綠地固碳及凈化環境的生態價值。張侃和張建英等[36]進行了基于土
地利用變化的杭州市綠地生態服務價值CITY green模型評價的研究。該模型在我國其他城市的綠地研究中也有所應用,如上海、哈爾濱、南京等地,但是這些研究大都是應用于城市綠地基本的研究與分析中,在城市綠地的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該模型在城市綠地的規劃建設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1.2 可達性評價模型
可達性是指居民克服距離、旅行時間和費力等阻力到達一個服務設施或活動場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達,是衡量城市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合理性的一個重要標準[37]??蛇_性的計算方法有很多,而最小鄰近距離法是可達性分析計算簡便和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尹海偉和孔繁花等[38]利用這一評價方法以上海和青島為實證,對這一指標進行了分析和檢驗。
李博、宋云和俞孔堅[39]對綠地可達性常用的評價方法做了系統闡述。總結起來,現有的公園綠地可達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主要是描述研究內容,一般不能得到定量的指標。定量研究又分為統計分析法和GIS分析法,其中統計分析法對可達性的影響因素考慮全面,但是缺乏量綱,并且計算復雜,參數和變量眾多。GIS分析法根據建模原理不同可以分為緩沖區模型、費用阻力模型和引力勢能模型3類,然而這3種模型也是各有各的優缺點:緩沖區模型計算簡單,易在規劃中操作,但是沒有考慮路網等影響可達性的因素;費用阻力模型較真實地反映交通成本,但是較難全面反映某一區域居民火的綠地生態系統服務的機會;引力勢能模型考慮了綠地和出發點之間的相互引力作用,對可達性的分析全面透徹,但模型較復雜,較難解釋和直觀判讀。在用這些模型時,通常要考慮現實因素來判斷選擇。
2.2 綜合評價模型
綠地綜合評價方法很多,常用的綜合評價模型有綜合指數法、灰色關聯法、模糊數學法、神經網絡法等。
綜合評價模型中最為常用的是綜合指數法,例如蒙吉軍和申文明等[40]基于RS/GIS的三峽庫區景觀生態綜合評價研究,該研究就是用的綜合指數法。因為該評價模型可充分體現景觀生態評價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層次性,所以經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在快速的城市建設進程中,如何科學綜合的評價城市綠地系統并針對現狀不足做出合理有序的規劃安排,是各個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綜合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從系統化、總體層面對城市綠地進行評價,通過生態、社會、經濟等多角度綜合考慮,力求達到科學性、客觀性。
3 結論與展望
進行城市綠地生態綜合評價研究,目的是量化城市生態水平,指導我國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目前的生態評價指標大多數針對自然角度,而很少關注人文角度,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更加注重社會、經濟和文化角度,使城市綠地生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全面、具體和深入。
由于我國各個城市和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生態環境差異水平和氣候差異都較大,因此希望結合我國城市綠地建設的實際情況,盡快建立起一套統一的、有效的“多類型多層次”綠地指標體系,科學量度現階段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同時需要采用多種方法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城市綠地生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構建城市綠地生態綜合評價模型,使其能夠更有效的評價我國城市綠地生態水平,指導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國家建設部. 建城[2000]106號,國家園林城市標準[S].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Urban Construction [2000]106, State Standard for Garden City[S]. ]
[2]劉立民,劉明. 綠量:城市綠化評估的新概念[J]. 中國園林, 2000,16(5):32-34. [Liu Liming, Liu Ming. Vegetation Quantity: New Concept for Urban Greening[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0,16(5):32-34.]
[3]孫天縱. 城市遙感[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5. [Sun Tianzong. Urban Remote Sensing[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1995.]
[4]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 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研究(2):定量化研究城市園林生態效益基礎手段的建立及園林植物生態功能的系列研究[J]. 中國園林, 1998,14(56):51-54. [Chen Zixin, Su Xuehen, Liu Shaozong, et al. Research on Urban Greening Ecological Benefit(2):Series Research on Foundation of Fix Quality Urban Greening Ecological Benefit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the Zoology Function of Garden Plant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98,14(56):51-54.]
[5]周堅華.城市綠量測算模式及信息系統[J]. 地理學報, 2001,56(1):14-23.[Zhou Jianhua. Calculation Mode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Vegetation Quantit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 56(1):14-23.]
[6]周一凡,周堅華. 綠量快速測算模式[J]. 生態學報, 2006,26(12):4204-4211. [Zhou Yifan, Zhou Jianhua. Fast Calculation Model for Vegetation Quant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12):4204-4211.]
[7]周延剛,羅紅霞,郭志達. 基于遙感影響的城市空間三維綠量(綠化三維量)定量研究[J]. 生態學報, 2005,25(3):415-420.[Zhou Yangang, Luo Hongxia, Guo Zhida. Urban Space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25(3):415-420.]
[8]劉常富,何興元,陳瑋,等. 沈陽城市森林三維綠量測算[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6, 28(3):32-37.[Liu Changfu, He Xingyuan, Chen Wei, et al. Forest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Calculation of Shenyang 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6, 28(3):32-37.]
[9]劉常富,何興元,徐文鐸,等. 沈陽城市森林三維綠量模擬及其影響因子[J].應用生態學報, 2008,19(6) 1173-1178.[Liu changfu, He Xingyuan, Xu Wenduo, et al. Forest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Quantity Calculation and Its Infection Gene of Shenyang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 28(3):32-37.]
[10]周廷剛,郭達志. 基于GIS的城市綠地景觀引力場研究[J]. 生態學報, 2004,24(6):1157-1163.[Zhou Yangang, Guo Dazhi. Research of Urban Gardening Sight Gravitation Field Based on GIS[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24(6):1157-1163.]
[11]Tom 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Design.2nd edition[M]. London: UCL Press Limited, 1998:113-154.
[12]周天翔,邵天一. 城市綠地空間格局及其環境效應[J]. 生態學報, 2004, 24(2):186-192.[Zhou Tianxiang, Shao Tianyi. Space Structure of Urban Gardening and Its Environment Affect[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 24(2):186-192.]
[13]芮建勛. 上海市城市綠地景觀空間格局研究[J]. 生態科學, 2006, 25(6):489-492.[Rui Jianxun. Research on Urban Gardening Sight Space Structure of Shanghai City[J].Science of Ecology,2006, 25(6):489-492.]
[14]楊瑞卿,薛建輝. 城市綠地景觀格局研究:以徐州市為例[J]. 人文地理, 2006, 89期,14-18.[Yang Ruiqing, Xue Jianhui. Research on Urban Gardening Sight Space Structure: Take Xuzhou City for Instance.[J]. Cultural Geography,2006, 89:14-18.]
[15]熊春妮,魏虹. 重慶市都市區綠地景觀的連通性[J]. 生態學報, 2008, 28(5):2237-2244.[Xiong Chunni, Wei Hong. Analysis of Connectivity on Greenland Landscape in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ongq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 28(5):2237-2244.]
[16]俞孔堅,段鐵武,李迪華,等. 景觀可達性作為衡量城市綠地系統功能指標的評價方法與案例[J]. 城市規劃, 1999, 23(8):8-11.[Yu Kongjian, Duan Tiewu, Li Dihua, et al.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ystem[J]. City Planning Review,1999, 23(8):8-11.]
[17]周廷剛,郭志達. 基于GIS的城市綠地景觀空間結構研究:以寧波市為例[J]. 生態學報, 2005, 123(5):901-907.[Zhou Yangang, Guo Zhida. Research of Urban Gardening Sight Gravitation Field Based on GIS: Take Ningbo City for Insta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 123(5):901-907.]
[18]馬林兵,曹小曙.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可達性評價方法[J]. 中山大學學報, 2006,45(6): 111-115.[Ma Linbing, Cao Xiaoshu. Urban Public Gardening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2006,45(6): 111-115.]
[19]周亮,王挺,馬娜,等.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綠地空間可達性研究:以武漢漢口地區為例[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08, 20(4):11-15.[Zhou Liang, Wang Ting, Ma Na, et al. Urban Public Gardening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Take Hankou Region of Wuhan City for Instance[J]. Yunn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2008, 20(4):11-15.]
[20]Ann V H, Torsten W.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o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J]. Landsc. Urban Plan,2003, 63 : 139-144.
[21]Abdollahi K K, Ning Z H, Appeaning A. Global Climate Change & Urban Forest [M]. Baton Rouge : Franklin Press,2000.
[22]Rowntree R A, Nowak D J. Quantifying the Role Urban Forests in Remov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J]. J .Arboric, 1991,17:269-275 .
[23]李鋒,王如松. 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評價、規劃與預測研究[J]. 生態學報, 2003, 23(9):1929-1936.[Li Feng, Wang Rusong. Appraisal of Service Function Value, Programming and Forecast Research of Urban Greening 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3, 23(9):1929-1936.]
[24]陳芳,周志翔,郭爾祥,等. 城市工業區園林綠地滯塵效應的研究[J]. 生態學雜志, 2006,25(1):34-38.[Chen Fang, Zhou Zhixi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n Dust Affec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Park Greenland[J].Journal of Ecology,2006,25(1):34-38.]
[25]趙華,高本虎,高占義. 城市綠地節水灌溉效益綜合評價方法[J].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4(2):145-150.[Zhao Hua, Gao Benhu, Gao Zhanyi. etc. 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Irrigation Benefit of Urban Greenland System [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Research,2006,4(2):145-150.]
[26]Tyrvainen L. The Aminety Value of the Urban Forest: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donic Pricing Method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7, 37: 211-222.
[27]Tyrvainen L, Miettinen A. Property Prices and Urban Forest Amenit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0, 39:205-223.
[28]Morancho A B. A hedonic valuation of urban green area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6: 34-41.
[29]劉濱誼,江允芳 論中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誤區與對策[J]. 城市規劃.2002,26(2):76-80.[Liu Binyi, Jiang Yunfang. Urge on the Pitfall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Op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China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2,26(2):76-80.]
[30]嚴曉,王希華,劉麗正,等. 城市綠地系統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初報[J]. 浙江林業科技,2003.22(2):68-72.[Yan Xiao, Wang Xihua, Liu Lizheng, et al. Preliminary Appraise Targe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Beneficial Results on Ecology [J].Zhejiang Forestry Sci-tech Journal, 2003.22(2):68-72. ]
[31]吳桂萍. 關于城市綠地生態評價不同指標的比較[R]. 現代園林.[Wu Guiping. Compare about that Urban Green Land Organism’s Habits Valuation is Unlike an Index’s [R]. Modern Garden.]
[32]朱俊,王祥榮,樊正,等. 城市森林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03,1(1):36-43.[Zhu Jun, Wang Xiangrong, Fan Zheng, et al. Studies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Urban Fores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Chinese Urban Forestry,2003,1(1):36-43.]
[33]顧洪祥,朱俊,王祥榮,等 上海城市森林綜合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3):119-123.[Gu Hongxiang, Zhu Jun, Wang Xiangrong, et al. Study on Shanghai Urban Fores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15(3):119-123.]
[34]彭立華,陳爽,劉云霞,等.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綠地固碳與削減徑流效益評估中的應用[J]. 應用生態學報,2007,18(6):1293-1298.[Peng Lihua, Chen Shuang, Liu Yunxia, et al. Application of Citygreen Model in Nanjing Urban Greenland Carbon Fix and Evaluation of Reduce Runoff[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6):1293-1298.]
[35]胡志斌,何興元. 沈陽市城市森林結構與效益分析[J]. 應用生態學報, 2003,14(12):2108-2112.[Hu Zhibin, He Xingyua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 in Shenyang Build-up Are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14(12):2108-2112.]
[36]張侃,張建英,陳英旭,等. 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杭州市綠地生態服務價值CITYgreen模型評價[J]. 應用生態學報, 2006, 17(10):1918-1922.[Zhang Kan, Zhang Jianying, Chen Yingxu, et al. Urban Greenbelt Eco-service Value of Hangzhou City under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An Evaluation with City Green Motel[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10):1918-1922.]
[37]Herzele A V, Wiedemann T.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e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3: 1092126.
[38]尹海偉,孔繁花,宗躍光,等 城市綠地可達性與公平性評價[J]. 生態學報, 2008,28(7):3375-3383.[Yin Haiwei, Kong Fanhua, Zong Yueguang, et al. Accessibility and Equity Assessment on Urban Green Spa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7):3375-3383.]
[39]李博,宋云,俞孔堅. 城市公園綠地規劃中的可達性指標評價方法[J]. 北京大學學報, 2008, 44(4):618-624.[Li Bo, Song Yun, Yu Kongji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Accessibility in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Planning[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8, 44(4):618-624. ]
[40]蒙吉軍,申文明,吳秀芹. 基于GS/GIS的三峽庫區景觀生態綜合評價[J]. 北京大學學報, 2005, 41(2):295-302. [Meng Jijun, Shen Wenming, Wu Xiuqin. Integrated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Based on RS/GIS of Three-Gorge Area[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2005, 41(2):295-302.]
Research Progres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land
ZHANG Lihua ZHANG Jingkun HUANG Baorong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gave an overview of the latest literatures on Urban Greenlan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elines for both urban greenl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rucial projects. We discussed the progress in the index system attribution analysis, such as quantity, qu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tc; thereby we provided statistics on the application frequency of urban greenland’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literatures.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such indexes as green coverage ratio, per capita public greenbelt area, green area ratio, vegetation quantity, Threedimension green quantity,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fragmentation index,landscape evenness,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dominance, dust detentions, cooling humidific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 and others are of wide application in these years.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d 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such indexes appli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we deal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application to both urban greenl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s.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 綠地系統規劃 綠地空間系統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邊緣區與綠地系統規劃的定義:
城市邊緣區:
顧朝林(1992)認為城市邊緣區包括兩方面的意思:“即同時具有自然特性和社會屬性,城市邊緣區是城市中色具有特色自然地區;城市化對農村地區沖擊最大,城鄉連續統一體最有效的被研究的地區;城市擴展在農業土地上的反映?!?/p>
城市綠地系統: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游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
城鄉邊緣區綠地的作用
對于大城市邊緣區綠地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一般來講,這些綠地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功能:
阻止城市無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間結構
我國目前的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多以單中心同心圓層狀向外擴展,城市建成區呈“攤大餅”向外迅速蔓延,城鄉環境急劇惡化。建設城市邊緣區大型綠地,能有效避免城市的無序擴張和相鄰城鎮的連片發展。
創建良好的城市外部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現代大城市空氣、垃圾、水體等污染嚴重,城市生態系統嚴重失調。要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善、健全城市生態系統,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搞好城市的環境綠化特別是城市邊緣區的綠化工作,為城市發展提供必要的生態環境支持。
塑造優美的城市景觀,滿足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閑文化需求
城市邊緣區的綠化建設不僅可以為城鎮居民提供更多貼近自然的休閑、游憩場所和減災、防災空間。還可以傳承自然和歷史文化,保護郊野和鄉村特色,塑造良好的城鄉生態景觀環境。
加速城市邊緣區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首先,結合部地區綠地建設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機遇,實現興綠致富。不僅可以促使興辦科技含量高、無污染、產值高的工業企業。還可以為大力發展以旅游、休閑、度假為核心的第三產業提供巨大市場。
其次,通過綠地建設,可促進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和市政建設,促進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提高生活質量,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減少城鄉差別。
目前我國城市邊緣區綠地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城市有關該地區的綠化規劃和建設管理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發展空間需求與綠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城市邊緣區大型綠地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阻止城市的無序蔓延,避免城市建成區“攤大餅”現象。然而伴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足夠的物質空間為依托,在城市內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城市向外擴張以獲得必需的發展空間是無法避免的。在強大的發展需求面前,在規劃中如何協調好綠地生態建設和城市空間發展要求的關系就成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失控,規劃綠地被侵噬現象嚴重
規劃綠化用地不斷被侵占和蠶食,這是結合部綠地規劃建設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例如1994年上海第一次編制環城綠帶規劃時,規劃總面積為7241公頃,而到1998年再次編制實施性規劃時,已有1100多公頃的土地從規劃用地上消失了,綠地規劃總面積減少到6208公頃。被侵占的規劃用地主要被作為房地產項目開發、鄉鎮企業興建廠房倉庫以及農居建房等勻。這些數字說明,盡管綠地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規劃綠地被蠶食的狀況并沒有被徹底改變。
缺乏權威有效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
雖然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中對城市外環境及城市邊緣綠化都有一定程度的表述,如“城市生態控制區”、“城市發展敏感區”、“城市綠化帶”、“城市大環境綠地”、“城市生態保護綠地”等等。但實際上,這些表述長期停留在一般的概念深度,定義模糊,往往只是在規劃圖紙上的城市建成區隨意劃入某些區域涂上綠顏色了事,既沒有明確的用地界線,也沒有實質性的規劃內容,可操作性很差。在城市規劃實踐中,也缺乏明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有法律權威的專項綠地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造成該地區的綠化建設無章可循。由于沒有詳細的規劃,城市邊緣區的不少鄉鎮和地區都不清楚自己的哪些地段處在規劃綠地范圍之內,因而客觀上導致侵占規劃綠地的事件不斷發生,造成該地區的綠地規劃失控和綠地規模萎縮。
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定位
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時進行的綠地系統規劃
我國現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由于其在規劃時間上滯后于城市總體規劃,同時在規劃范圍上局限于城市建設用地之內,導致我國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存在很多問題。本文提出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要性,就是為了改變綠地布局受限于城市規劃的這種現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能夠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的出路是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將城市邊緣區范圍內的城市建設用地內、外的城市綠地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在規劃程序上提高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地位,確定各類城市綠地的規劃范圍,形成行之有效的法規性規劃內容,保證綠地建設和管理的可實施性。
溝通市域和城市的橋梁
本文出于對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的思考,提出將綠地系統規劃進行層次劃分,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是對現有城市綠地系統和市域綠地系統規劃兩個規劃層次的重要補充。
首先,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的提出,將城市近郊區的綠地建設展示在人們面前??紤]到它與城市的密切關系,不能將其等同于市域內其他空間范圍的綠地系統,而應該重點建設。
其次,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填補了城市綠地系統和市域綠地系統之間的空白,彌補了市域綠地系統由于尺度過于宏大,而無法操作的弊端。并且在二者之間起到了過渡、聯系的作用,是綠地系統規劃層次中不可缺少的組分。
最后,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綠地系統的支撐體系,是城市綠地向鄉村的延續。將其納入城市規劃階段同步進行,可以保障其用地和規劃管理的法律地位,確保其規劃內容能夠較好地實現。將城市綠地系統進行層次劃分的宗旨,不是割裂各層次的綠地系統之間的關系,相反應該是強調從城市到市域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貫穿的整體化的綠地系統。三個規劃層次內的綠地將形成城市建設用地內部以人工為主、城市邊緣區人工與天然并重、市域以自然為主、返璞歸真的建設模式,充分地體現出不同層次綠地系統的特點。
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的可操作性
強制性控制內容和引導性內容相結合,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城市邊緣區地區綠地建設規模宏大、涉及面廣、時段性強,為此,在規劃編制階段就必須加強面向實際、面向基層的可操作意識,協調好控制性指標與引導性示范的關系,協調好宏觀的規定性要求和微觀的操作彈性的關系。概括地說,是在強化規劃指標的控制性的同時,為區縣、鄉鎮、及各建設單位落實規劃提供詳細依據和措施、并留有彈性,從而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以確保規劃的實施。
綠地是為城市大眾服務的公共產品,因此首先必須得到規劃的嚴格控制和保護。綠地控制性指標就是指在城市建設中必須達到的最低綠地建設標準,它在執行過程中有一定強制性。在這方面,結合部綠地規劃首先應該符合建設部《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要求,《暫行規定》中與綠地相關的強制性內容包括:
總體規劃階段中:風景名勝區、濕地、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控制;城市各類園林和綠地的具體布局等。
詳細規劃階段中:(a)規劃地段各個地塊的土地主要用途;(b)規劃地段各個地塊允許的建設總量:(c)對特定地區地段規劃允許的建設高度;(d)規劃地段各個地塊的綠化率、公共綠地面積規定。
小結
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是針對城市邊緣區內、城市建設用地外的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中其他綠地的規劃。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今天的“底”(水域及其他用地)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圖”(城市)的一部分,在“底”與“圖”的轉換過程中,邊緣區綠地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與城市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進行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的理想工作模式是將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對其他綠地的布局和規模進行規劃,以適應城市規劃遠期發展的要求。
綜上所述,城市邊緣區綠地系統規劃的提出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實用性,也是城市總體規劃應該包括的規劃內容。
參考文獻:
【1】劉立立,劉濱誼. 論以綠脈為先導的上海遠期城市空間布局. 城市規劃匯刊,1996(5),27—32
【2】劉濱誼,張國忠. 近十年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進展. 城市綠地系統,2005(6)25-28
【3】徐波.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市域問題的探討. 城市綠地系統,2005(3)65-68
【4】徐波. 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定位. 規劃研究,2006(11)20-22
【5】賈俊. 我國大城市城鄉結合部地區綠地規劃建設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博士論文].北京園林大學,2004
關鍵詞:綠地系統;景觀格局;武漢
中圖分類號:S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城市綠地系統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加強城市生態綠地建設已經成為現階段許多國家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武漢作為湖北省的省會,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素有“九省通衢”之美稱,是華中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探討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區域概況
武漢市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洪山和青山7個主城行政區。主城區面積427.5平方公里,人口481.22萬人。近年來,武漢重點開展了江灘、龜山、蛇山等多項綠化建設工程。2010年,主城區綠地率32.16%,綠化覆蓋率37.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23平方米。與青島、成都、南京等園林城市相比,武漢市園林綠化建設還存在很大差距。按照《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它綠地。在城市主城區內,屬于其它類的城市綠地較少,因此不作具體研究。武漢市現狀各類綠地面積見表1。
表1武漢市主城區現狀各類綠地面積一欄表
二、研究方法
運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方法,建立不同于傳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
1、多樣性指數:反映了景觀元素的多少和各種景觀元素所占的比例狀況。指數越大,表示綠地景觀多樣性越高。
2、優勢度指數:用于測度景觀格局構成中一種或幾種景觀元素類型支配景觀的程度。
3、均勻度指數:描述景觀中各組成類型的分配均勻程度,值越大,景觀各組成成分分配越均勻。
4、分離度指數:指某一景觀類型中不同元素個體分布的分離程度,越大,表示景觀在地域上分布越分散。
5、破碎度指數:反映了人為干擾的程度。越高,綠地斑塊單元越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越不利,綠地景觀單元的功能越單一。
6、綠地廊道密度:表明綠地之間連接性的好壞。
三、景觀格局分析
通過分析,主城區綠地景觀格局指數見表2。
表2武漢城市各行政區景觀格局指數表(面積單位:ha)
1、景觀多樣性指數分析
武漢市的多樣性指數為1.21,表明武漢主城區內城市綠地類型不是非常齊全,各類型面積分布差別較大,各行政區中,江岸、漢陽和青山的多樣性指數最高,而經濟開發區的景觀多樣性指數最低,綠地景觀類型分布較為不均,景觀多樣性整體水平不高。
2、景觀優勢度指數分析
景觀優勢度與景觀多樣性正好相反,武漢城市綠地優勢度指數為0.79,各區的景觀優勢度相差較大。洪山區、經濟開發區的優勢度最高,遠遠高于江岸和漢陽區,表明江岸區和漢陽區內無明顯優勢綠地類型,各綠地景觀面積分布較為均衡,而其它各區正好相反,區內綠地景觀中不同程度的受到某一種綠地類型的控制,綠地景觀類型面積分布很不均衡,特別是洪山區和經濟開發區。
3、景觀均勻度指數分析
均勻度與優勢度為負相關,均勻度指數越高,各綠地景觀類型面積分布越均勻。武漢主城區綠地景觀的均勻度為0.90,說明城市綠地分布不均勻,存在著少數景觀控制主城區整個綠地景觀的現象。各行政區中,江岸和漢陽的均勻度最高,這兩個區的綠地景觀類型分別相對較為均勻;洪山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均勻度指數最低,是因為各區內綠地景觀類型分布較不均的緣故。
4、景觀分離度指數分析
武漢市綠地系統的分離度為1.31比較大,說明武漢市城市各類型綠地的地域分布較分散。在各種綠地類型中,附屬綠地的分離度最高,其次是生產綠地,表明附屬綠地和生產綠地較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分布較分散。這是因為附屬綠地中的居住綠地面積都較小,且分布較分散造成的。
5、景觀破碎度指數分析
研究區域的景觀破碎度6.91非常高,表明武漢城市主城區綠化的整體性較差。由于道路是分隔城市綠地景觀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建成區內,城市綠地的斑塊密度較高,城市綠地的破碎化程度較郊區高。其中附屬綠地的破碎度也是最高的。
6、景觀廊道密度指數分析
武漢城市綠地系統的廊道密度0.82㎞/㎞2,不是很高;這是因為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建筑密度增大,大量的河流和湖泊被填埋,大大削弱了城市水體應有的生態功能。
四、結語
武漢主城區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重點是加強市區的生態框架建設,挖掘武漢城市綠地建設的潛力,突出武漢城市特色。武漢城市綠地建設應以生態性、景觀連續性、多樣性、格局優化、可持續性、因地制宜為原則;以提高人均綠地面積,改善城市居民游憩條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高綠地景觀多樣性,建立長效、結構完整、功能高效的城市綠地景觀為目標。
參考文獻:
車生泉.城市綠地景觀結構分析與生態規劃—以上海為例.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