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經濟融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 城鄉建設融合 產業融合 工農融合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边@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黨提出的建設新的城鄉關系的新思路。所謂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按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根據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程度,現階段我國應把實施城鄉建設融合、產業融合和工農融合作為推進城鄉融合進而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主要著力點。
一是推進城鄉建設融合。就是重視城鄉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發展,改變過去那種就城論城、就鄉論鄉的城鄉分割的規劃建設的做法,把縣域范圍內的居民點、工業布局、基礎設施網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在統一規劃、明確各個區域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立足現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城鄉發展基礎,科學測算、合理確定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的設置,有效整合城鄉資源,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延伸到農村,社會服務設施配套到農村,以推動城鄉職能一體化與空間一體化的有機結合。
二是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產業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如果沒有產業作為基礎,城鄉一體化就是一句空話。過去一段時間,在快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以城帶鄉的口號推動下,各地轟轟烈烈地建起了一些開發區和小城鎮,其中有很多由于沒有產業支撐,缺乏人氣、商流、物流,發展難以為繼。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要統籌縣域內城鄉經濟發展規劃,調整城鄉的產業布局,促進城鄉市場統一開放、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尤其是推進城市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農村擴散,城市服務業向農村延伸,以實現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全面發展。
三是推進工農融合。要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公平就業。要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通過諸多降低城市落戶門檻的措施,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為推動上述“三大融合”的快速實現,應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快制度創新。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障,要廢除或修訂傳統計劃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建設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要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的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要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要推進社會保障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間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要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二是重視小城鎮建設,發揮其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按照“統籌城鄉、合理布局、節約土地、以大帶小”的原則,加快發展小城鎮,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以做大做強中心鎮。為此,要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優化發展環境,把小城鎮建設成為區域性人口集聚中心、產業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要把小城鎮發展與推進農村工業化結合起來,辦好特色經濟園區、加工園區和商貿物流園區,壯大小城鎮經濟實力。要堅持規劃先行,依據產業優勢和區位條件,培育發展各種類型的特色小城鎮。
[提要] 城鄉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是破解“三農”難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新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要在城鄉科學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銜接、農村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實現突破,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真正實現城鄉融合。
關鍵詞:陜西;城鄉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推進陜西城鄉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收錄日期:2013年4月8日
一、推進陜西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各級部門不斷提升理念,狠抓工作落實,陜西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消除,工農關系不協調、城鄉關系失衡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制約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低,農民增收困難,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城鄉面貌反差較大。加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的明顯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這已成為影響陜西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健康發展,影響城鄉居民和諧共處,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阻礙因素。因此,就必須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
二、陜西城鄉經濟一體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城鄉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支撐體系不穩固。經濟發展過程是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過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產業結構層次就越高。城鄉良性互動的前提是處理好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關系、鄉村與城市的關系、農民與工人的關系,使工農、城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從工農業發展看,2012年陜西生產總值達14,451.1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70.16億元,增長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5%;第二產業增加值8,075.42億元,增長14.9%,占55.9%;第三產業增加值5,005.6億元,增長11.5%,占34.6%。第三產業對陜西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并且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嚴重制約了經濟的良性增長。因此,需要調整第三產業的發展戰略,釋放其對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帶動優勢。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陜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的發展。但由于缺乏長期投入機制,城鄉基礎設施還存在著功能布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問題,導致農村多數地區交通、能源、水利、電力、基本農田等基礎建設比較滯后?,F有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嚴重老化,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生產過度分散化,經營效率低下;交通條件落后,仍有許多行政村和自然村不通公路;不少村民尚未喝上自來水;很多偏遠地區的通訊、網絡仍不到位;沒有建立長效的排污處理措施,環境衛生條件差等。由于基礎設施的陳舊和落后,導致農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嚴重制約了陜西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城市向農村拓展以及資金向農村轉移的力度,延緩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及城鄉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三)制度體系不健全。近年來,雖然政府相繼出臺了打破城鄉壁壘的許多政策措施,但由于制度體系的不健全,城鄉兩個市場仍不能有機融合。一是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喪失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平擇業的機會,農民的就業無法走向社會化;二是就業、教育、養老、醫療、失業、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尚未覆蓋農村,嚴重影響了城市生產要素到農村投資創業、經營農業,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三是農村土地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場化不充分。沒有配套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法律、政策,造成了集體土地管理相當薄弱,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嚴重制約了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實施。
(四)農村缺乏長期的投入機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陜西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流向是城市,城市發展相對較快,再加上農村土地要素、資金要素和人才流向城市,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統計,陜西財政收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90%流向城市;金融對“三農”的服務仍有許多不足,銀行支工歧農、重工輕農,農村信用社有職無權,功能缺位,統籌城鄉發展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撐體系;城鄉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不協調,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用地緊缺,供需矛盾突出,已成為影響陜西統籌城鄉發展布局和項目建設的最關鍵因素。
三、推進陜西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對策
(一)制定科學的城鄉一體化實施保障機制,明確城鄉統籌工作推進方向。為加快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規劃一盤棋,建議以《陜西省城鄉規劃條例》為指導,各市、區、縣乃至鎮結合自身地域及產業特點,在廣泛征求各涉農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合理制定具體規劃,使全省每一處建設用地都有科學明確的規劃依據,每一個建設項目都納入規范細致的規劃管理,使城鄉規劃真正成為指導和調控城鄉建設與發展的有力手段,為消除束縛城鄉融合的障礙,促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二)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一要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化城市與農村設施銜接。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水、電、氣、能、路、通訊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盡快實現硬化路面自然村和村內的全覆蓋;加快農村垃圾中轉站建設,實現垃圾“村收集、鎮運輸、區縣處理”的密閉化管理;二要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著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政府要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建設高標準寄宿制學校,加大對農村教師培訓力度,提高師資水平;積極倡導城市教師進行支教,改變農村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建立教師激勵機制;三要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市、縣各級政府要把培訓鄉村醫生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培訓計劃,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做好檢查督促工作,鄉村醫生必須持證上崗。同時,定期組織鄉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鄉村醫生到醫科類院校或二級、三級醫院進行培訓,提高業務水平,緩解農民進城看病難的緊張局面,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三)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銜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元化。一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積極探索如何剔除附加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等不合理制度的約束,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戶籍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公民社會保險登記制度,使陜西廣大農民早日實現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
,住有所居,勞有所得。積極創造條件,承擔起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建立相應的經費統籌保障機制,打破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勞動力在政策、制度上的隔離,讓農民自由流動、自主擇業,享受與城市職工同等的待遇;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加快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大病或住院保險、養老保險以及應急性的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并逐步將農民工社會保障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之中,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各種風險給農民工帶來的危害,更好地促進城鄉勞動者早日實現平等就業。二要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實解決城鄉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難。調整商品房供給結構,增加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應,穩步擴大住房建設規模,積極培育發展縣域城鎮房地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城鎮把有穩定職業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三要針對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和農村貧困戶實施再就業援助活動,提供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和社區就業崗位、鼓勵企業吸納安置等手段,促進就業。四要盡快健全教育保障機制,按城鄉協調、城鄉結合的原則,把農村教育納入統一的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大系統,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等化和城鎮、農村區域內部的教育資源均等化。
(四)加快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對統籌城鄉一體化提供有力支持。一要加快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要明確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堅決杜絕以公共利益為由低價侵占農民耕地,充分保障農民對土地的基本權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采取出租、入股、質押、抵押、置換等方式,積極穩妥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真正做到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和契約化。二要加快財政支農制度創新。扎實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明確劃分省、市、縣三級財權和事權,尤其要加大對財政困難市、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各級財政農村小額信貸貼息和風險補償資金政策,加大對自我供給能力弱、財政運行困難縣鄉的支持力度,提高基本財力保障水平。三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通過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以貼息、擔保、參股和創業投資為主的多渠道、多方式的適合農村金融需求特點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鼓勵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域增設分支機構,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辦農家店等提供信貸支持,以促進陜西經濟跨越式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徐輯方,尹作敬.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實證研究與戰略對策——以山東省濟寧市為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國既定的重大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10多年來,西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獲得了很大發展。但是,由于歷史、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等主客觀多重因素的制約,與全國相比,西部地區不但總體發展水平滯后,而且城鄉發展差距大、農村貧困率高。這種狀況既制約著西部地區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對全國的更好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所以,在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在對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查找發展差距,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西部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從而推動全國整體的城鄉一體化發展。
2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指標體系設計依據關于區域性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的評價,近些年來我國學者有一定的研究。如楊榮南提出了包括城鄉經濟融合度、城鄉人口融合度、城鄉空間融合度、城鄉生活融合度、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度5個方面,共35個分指標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1];顧益康提出了包括城鄉發展度、城鄉差異度、城鄉協調度3類共42個指標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評估指標化體系[2];修春亮等在研究東北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時提出了指標體系[3];蘇春江在對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包括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城鄉差異程度兩類共38個指標[4]。但是目前的研究,一是針對西部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評價沒有相關研究;二是從本質上說,城鄉一體化發展應該是一個包括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以及現代化基本實現的綜合性發展,而以上列舉的研究成果雖很有價值,但似有欠缺之嫌。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聯合國發展計劃署1990年提出的人類發展評價指數、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研究報告》課題組制定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英克爾斯提出的關于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都與我國提出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人類發展指數是對人類發展成就的概括衡量,是在長壽水平(預期壽命)、知識水平(包括成人識字率、小學、中學和大學綜合入學率)和生活水平(人均GDPPPP美元)3個指標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在人類發展的平均成就[5]。人類發展指數從測度人文發展水平入手,可以發現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預警?!度娼ㄔO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研究報告》課題組2008年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人均GDP、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城鎮失業率等23個具體指標,對于客觀評價和反映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6]。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英克爾斯提出了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等11個評價現代化的指標體系[7]。盡管今天看來這個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以工業化為代表的現代化的主要特征,易于操作,對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界定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該文試圖兼顧以上主要成果,并結合西部地區實際,構建出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2.2指標體系的具體構建基于指標體系的客觀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該文從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生活一體化、生態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5個方面來構建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2.2.1城鄉經濟一體化指標構建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時,既考慮到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性和可能性,也參考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狀況。指標體系首先包涵反映地區總體經濟發展的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比、非農產業比重指標、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人均財政收入等指標;其次有反映城市經濟發展的城市化率、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第三有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支農資金比重指標;第四有反映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比較勞動生產率對比系數、城鄉固定資產投資比等指標;最后還有反映城鄉經濟持續發展的R&D經費支出比重指標。
2.2.2城鄉社會一體化評價指標構建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評價指標時,在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考慮到西部地區社會事業發展現狀,還重點關注城鄉社會事業的差異。指標體系首先包涵反映總體地區社會事業發展的城鄉養老保險和事業保險覆蓋率、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平均預期壽命指標;其次有反映國家對社會事業支持的文教衛支出比重、人均醫療衛生費用指標;最后還有反映支撐城鄉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6歲以上人口、大專以上人口比重、老齡化率指標。
2.2.3城鄉生活一體化評價指標提高人民生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也是城鄉一體化追求的終極目標。指標體系首先包涵反映總體生活水平的城鄉恩格爾系數、文教娛樂支出比、每百戶擁有電腦數、人均住房面積、人均道路面積等指標;其次有反映城鄉生活差距的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指標;最后還有反映農村生活狀況的農村貧困率指標。
2.2.4城鄉生態一體化評價指標城鄉生態狀況主要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首先包含反映環境保護的農用地占用地總量比重、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人均用水量指標;其次還有反映城鄉優美環境的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指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指標;最后有反映國家對環保支持的環保支出占GDP比重指標。
2.2.5城鄉民主法制一體化評價指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所以,在構建城鄉民主一體化法制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包括反映城鄉居民主動參與國家管理程度的每萬人社會組織數指標,然后還包括反映安全生產、運營環境的億元GDP事故死亡率指標。
2.3指標體系標準及權重設計指標標準指的是各個指標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水平,解決的是要求某被測對象做得“如何”、完成“多少”、達到“何種程度”。該文主要參考國內外現代化標準和國內小康社會標準來設計。指標權重是指被測對象各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價值的高低和相對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運用定性定量綜合集成的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在5個一級指標設計時,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在5個一級指標層次上,首先運用斯塔相對重要性等級表(表1)對五個指標通過兩兩比較判斷方式確定每一層次中每個因素對上層目標的重要性的總排序,并寫成矩陣形式(表2),然后按公式Wi求出各指標的權重:nn在設計二級指標權重主要采用頭腦風暴法。在設計時由專家群體決策盡可能激發創造性,產生盡可能多的設想的方法,通過對二級指標進行分級和排序,確定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具體指標標準、權重見表3。
3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程度評價
3.1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程度的計算方式城鄉一體化發展指標體系包括正指標和逆指標。正指標強調該指標值越高,越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如人均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標。其實現程度計算公式為:指標實現程度=實際值÷目標值×100%;逆指標強調該指標值越低,越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恩格爾系數、農村貧困率、單位GDP能耗等指標。其實現程度計算公式為:指標實現程度=目標值÷實際值×100%。
3.2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程度評價依據2008年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2008年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總體實現程度43.8%。另外,依據相關理論和研究,該文將城鄉一體化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1)傳統的城鄉二元發展階段(實現程度≤20%);(2)城鄉互動起步階段(20%<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40%);(3)城鄉初步一體化發展階段(40%<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60%);(4)城鄉中度一體化發展階段(60%<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90%);(5)城鄉高度一體化發展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90%)。以此來判斷,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剛進入初級階段。具體看,城鄉經濟一體發展(41.1%)和城鄉生活一體化發展(40.2%)實現程度還比較低,剛進入初級階段,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55%)和生態一體化發展(57.1%)實現程度相對較高,但仍處于進入處級階段,而城鄉政治一體化發展還處于傳統的城鄉二元發展階段。
【關鍵詞】 濟源市;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
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也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如何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及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濟源市作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的試點市,正在大力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按照“關鍵抓發展、重點抓農村、核心抓統籌”的戰略思路,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具體途徑,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一、城鄉一體化的科學內涵
城鄉一體化思想由來已久,按照經典理論,城鄉一體化即:“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庇捎诔青l一體化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多個方面,人們對其理解各有不同,廣義上講,城鄉一體化就是在生產力、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城市與鄉村之間,逐漸打破壁壘,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二者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漸改變城鄉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城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
二、濟源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意義
1.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到200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60元,也存在著一些經濟社會問題,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村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經濟發展就會出現問題,社會利益矛盾就會更加突出。只有實行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城鄉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2.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焦點在農民,我國農業和農村的指標水平較低,與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仍存在較大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可使城鄉之間各生產要素充分流動,產業發展合理布局,鄉鎮企業產業升級,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這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了農業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率,為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化經營和現代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實現富民強國奔小康的戰略目標。
3.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和諧歸根結底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利益關系,因此,社會和諧的核心和關鍵問題是妥善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這種人與人的經濟利益關系,突出表現在城鄉、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各民族的公民尤其是城鄉居民是否公平地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上。從濟源市來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形成了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還存在著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其中,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只有實行城鄉統籌發展,深化體制和制度改革,調整政策取向,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使農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有效緩解和解決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三、濟源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有利條件
1.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根據理論研究及國際經驗,工業化一般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進入工業化中期就應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研究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料,得出一個“多國模型”并提出了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標準:(1)人均GDP為800美元;(2)GDP年均增長6.2%;(3)初級產業產值比重低于39%,工業產值比重超過21%;(4)城市化率高于36.2%。2008年濟源市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GDP增長近些年都接近15%,三次產業結構為4.7:73:22.3,城鎮化水平達到49.01%。濟源市已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農業不應再為工業化提供資本積累。從國際經驗來看,二戰后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等,一般是在20年后開始工業反哺農業。濟源工業化已發展了50多年,農業不應再為工業化提供資本積累,應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
近些年來,濟源市堅持工業強市的戰略,工業規模持續擴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多項指標居于全省前列。2009年,濟源市共實施500萬元以上項目622個,完成投資171.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達46個。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67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82家,超30億元企業達到6家,濟鋼、豫光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進入中國企業500強,濟源已經完全具備了工業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
2.資金政策明顯向農村傾斜。近年來,濟源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對農村實行“少取、多予、放活”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扶持及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制度。實行了農村“五通”、“五有”工程、“3581”農民增收創富計劃、“百村富民工程”建設、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雙二十”活動、“3+1”工作等。市級財政對“三農”建設專項資金投入2006年1億元、2007年2億元、2008年3億元,2009年3.9億元,2010年計劃達到4.5億元,鎮級財政也結合市里有關政策,將新增財政的30%以上用于“三農”,對農村的政策傾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濟源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對策
1.加大城鄉一體化宣傳力度。推進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的戰略部署,是發展模式、指導思想、工作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調整,必須使廣大人民群眾明了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明了城鄉一體化的實質和內容,明確既定目標,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減少城鄉一體化實施過程中的阻力和困難。
2.改革城鄉管理體制和制度,為城鄉一體化提供政策支持?!敖⒊青l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等,從制度上消除二元結構,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币皇沁M一步改革戶籍制度?!坝捎跉v史的原因,我國的戶籍被人為的賦予更多的職能,跟勞動人事關系、社會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緊密相連,戶籍制度是其它制度改革的關鍵所在?!备母镆抻喕驈U除原有將戶籍區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辦法,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在各項待遇上的差別;二是進一步改革土地制度。“應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長期不變的前提下,允許農民對其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權進行轉包、租賃、有償轉讓或作為資本入股”,這樣有利于推進農村土地使用的集約化,使農村經濟得到更好發展;三是進一步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以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個人儲蓄積累式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社會醫療保險體系,逐步實行以個人出資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適當投入的城鎮及農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社會救濟福利體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對民政救濟對象實行基本生活保障。
3.統籌城鄉建設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是一項工作的總綱,空間布局的一體化更需要規劃先行,要從更高的層面、更寬的視野來考慮城市的布局、生產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達到資源的優化利用。一要科學規劃,根據區位優勢、自然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城鎮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形成設施齊全、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城鎮體系;二要堅持建設標準化,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樹立精品意識,嚴把施工資質關、材料質量關、竣工驗收關,確保建設的高標準、高質量;三要堅持管理規范化,完善城鎮管理體制,健全規章制度,加快社區建設,整治臟亂差現象,切實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務社會化、環境優美化;四要堅持運作市場化,樹立經營理念,搞活城鎮資源,把存量資源推向市場,實行資本運營,走“以城建城、以城養城”的發展之路。
4.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產業的集聚和城鄉經濟的融合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要順應城鄉經濟不斷融合和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的趨勢,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轉移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器”,是城鎮輻射農村的“鏈接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是要建設城鎮、提升村莊、城鄉互融、協調發展,最終消滅城鄉差別。二是“支持農業產業化及其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促進農業、帶動農民的作用?!鞭r業產業化,不僅是農業直接生產的產業化,而且要在延長和發展農業加工鏈條上實現產業化,在連接第二、三產業上實現產業化,在鏈接市場上實現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效途徑。三是實施新型工業化。當前經濟發展形態正逐步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這是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性機遇,更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根本動力。新型工業化通過自身的產業擴張張力,輻射、連接、裂變以及吸納一產和三產,帶動一產和三產的發展,并且通過自身的社會化集成系統機制,在城鄉之間架起區域發展的紐帶和橋梁。
參考文獻
[1]孫大飛,楊紹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取向[J].城鄉一體化.2006(10)
省第十次黨代會,把“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四川跨越發展的總體戰略,成都以自己五年的探索和實踐明證了這一路徑的廣闊前景——
成都是統籌城鄉改革的發源地;
成都是“世界優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成都是“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人們口口相傳“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英特爾、戴爾、聯想、富士康、仁寶、緯創等國際巨頭企業相繼落戶,促進了西部電子信息產業異軍崛起;
大眾、豐田、吉利、沃爾沃等數十個項目入駐,讓我們見證并參與了成都從“私車第三城”,到“賽車第二城”,再到一座國際汽車城的挺立;
2010年美國權威雜志《福布斯》未來10年全球發展最快城市排名,成都高居排行榜榜首;
2011年7月,成都入選全球15座新興商務城市,從“產城一體”到“13個戰略功能區”,成都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搭建起骨架;
2012年5月,《成都市2011年度統籌城鄉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監測報告》,成都在城鄉經濟發展、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城鄉文化發展和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四大評價領域中,實現程度得到全面提高,城鄉之間即將跨入全面融合階段;
2013年,財富論壇落戶成都,論道“中國新未來”……
回頭看這條非同凡響的發展之路,再次證明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四川階段特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方針的長遠之計、推進城鄉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建立和完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創新之舉。
成都實踐告訴我們,要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統籌城鄉、“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的理念,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努力構建現代城市和現代農村和諧共融、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形態。
成都實踐告訴我們,要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自覺克服城鄉分離的片面城鎮化,遍地開花、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的無序城鎮化,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走以人為本、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成都實踐告訴我們,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新型城鎮化,突出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核心地位,堅持集中集群集約的原則,依靠科技創新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走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高端切入、開放合作、加速推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關鍵詞:城鄉關系;二元結構;民族地區;城鎮化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和關心的問題。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國家當前和今后發展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和挑戰。由于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均衡,東、中、西部社會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
甘肅省位于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全面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自然環境復雜,生態脆弱,社會發展不均衡。甘肅省城鎮化進程中面對一個如此復雜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難度相當之大。那么甘肅省城鄉關系處于一個怎樣的狀態,存在哪些問題,引起這些問題的誘因以及如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將是本文所探究的內容。
一、甘肅省城鄉關系與結構類型
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關系之一。馬克思認為:“城鄉關系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著改變?!睆氖澜绺鲊青l關系演變的歷程來看,大致經歷了或者說正在經歷以下發展階段:城市出現(鄉村孕育城市)—城鄉分離(城鄉差距拉大)—城鄉對立(城市偏向)—城鄉互動(要素參與程度高,城鄉聯系加強)—城鄉協調(城鄉逐步走向融合)。城鄉關系的這種演變軌跡表明:走向城鄉協調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選擇和必然結果。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的城鄉關系呈現出了三種類型:一是強城市強農村型,區域城鄉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高,城鄉一體化顯著;二是強城市弱農村型,區域內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農村發展水平較低,城鄉差距較大;三是弱城市弱農村型或雙重滯后型,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區域內部城鄉差距懸殊并呈現持續擴大態勢,主要分布在西部、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甘肅的城鄉關系即屬于此種類型。甘肅城鄉差距遠遠大于發達地區,城市和農村的發展也較其他地方落后。
甘肅省的城鄉關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二元結構類型,其中包括:行政主導的二元結構和市場主導的二元結構。計劃經濟時代由戶籍制度、食品供給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并維系的二元結構稱之為行政主導型的二元結構。甘肅省目前正處于一種雙重二元結構。蘭州市是典型的大都市,與省內各城市及省外的某些城市之間聯系緊密,對其依賴性遠遠高于對于城市周邊農村的依賴。而甘肅大多數農村還處于施堅雅提出的“基層集市”的經濟體系之中,與城市經濟處于脫軌狀態。行政主導的二元結構和經濟主導的二元結構疊加在一起加深了甘肅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引起了城鄉經濟社會之間發展的失衡,包括: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失衡、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失衡、政府資金投入的失衡、基礎設施建設的失衡、城鄉就業的失衡、社會保障的失衡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事業發展失衡等。城鄉之間產生如此之大的發展失衡,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城鄉協調發展困難重重,減緩了城鎮化的進程。
二、甘肅省城鄉發展失衡的誘因
甘肅省城鄉發展失衡產生的誘因很多,最主要的包括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性、城鄉管理制度的二元性、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和生態環境脆弱性等這四大誘因。
1.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性
甘肅城鄉經濟發展失衡和脫節,造成這種現象有三點原因:首先,甘肅省農業發展落后,大多數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科技含量明顯不足,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其次,甘肅產業結構布局相當不合理,工業反哺農業能力弱。甘肅在有色金屬冶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煙草制品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5個產業發展迅速,而在食品加工、日用品化工、皮革、電子產品、高新技術、及旅游業、服務業等輕工業和第三產業方面發展緩慢。但是重工業在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中能力明顯不足,而輕工業和第三產業有較強反哺農業能力,其不但能夠消費大量農產品,還能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最后,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即認為城鎮化是為了解決現有城市建設發展速度問題。于是,這些年來甘肅省一直把城鎮化的重心放在城市自身的建設上,但是,當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規模建設上取得很大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的同時,不僅城市沒有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導致城鄉差別趨于擴大。
2.城鄉管理制度的二元性
城鄉管理制度的二元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戶籍管理制度。采取城鄉二元的戶籍管理制度,將居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嚴格限制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之間的流動。雖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出現了松動,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了城市,成為了城市人口。但是由于歷史的慣性,時至今日,戶籍管理制度依舊存在,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依舊是限制城鎮化的重要制度障礙。其實戶籍管理制度之所以重要,源于戶籍背后的資源與利益分配,農村戶籍下的居民在享受的醫療、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資源方面遠遠低于城市居民。這使得農村的發展先天性的落后于城市,在起跑線上就落后了一大截。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政府必須改革當前的戶籍管理制度,為其盡量提供公平發展的制度環境。
3.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不均衡性
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省內現有甘南、臨夏兩個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肅南、肅北、阿克塞、東鄉、積石山、張家川7個民族自治縣,有39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積17.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9.8%。由于各民族的歷史原因,其社會發展狀況差別較大,城鎮化水平也存在著較大差距。以甘南藏區為例,瑪曲、碌曲和夏河三縣,當地藏族群眾大多以放牧為生,在近十年里才完成了定居工程,實現了游牧到半定居、定居的生活轉變。對這些居民而言,如何適應現代定居生活才是其面前面臨的最重要問題,跨越式的進行城鎮化并不現實。
4.生態環形脆弱性
甘肅省位居黃河上游,地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高山、草原、荒漠高原交錯縱橫,自然環境非常復雜,致使自然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難度較大。在過去幾十年里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短期來看,“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策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這種策略嚴重制約了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對于積貧積弱的農村而言,造成其發展緩慢、滯后,進一步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阻礙了城鎮化的進程。例如,近些年,越演越烈的土地“三化”已經直接影響和威脅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甚至生存。
三、實現甘肅省城鄉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由于城鄉失衡的局面形成已久,要扭轉這種情況,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這些年來國家一直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了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甘肅省城鄉失衡的問題既有著全國城鄉發展問題的通病,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對甘肅省而言,我們應該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甘肅省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強烈制約著城鄉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對于縮小城鄉經濟差距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優勢農業,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大力發展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提高工業反哺農業的的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省城鎮化化進程。最后,明確城市發展的自身定位,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把部分農村地區變成城市發展、生活和休閑的保障區,從而帶動農村的發展,縮小城鄉間差距。
2.進行制度變革,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
為了促進甘肅城鄉協調發展就必須要進行制度改革。首先,就是要改變城鄉二元的戶籍管理制度,弱化戶籍控制人口流動和執行分配的功能,增強其為人口信息和民事關系證明服務的功能,逐漸消除城鄉戶口的劃分,改革與戶籍制度相關的城鄉福利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能夠包容城鄉居民共同生活的戶籍管理制度,實現開放和平等的社會秩序的生成。與此同時,政府應的政策應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補償農村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做的犧牲。應該以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加快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努力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高等教育的覆蓋率,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水平,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3.充分認識不同民族社會發展現狀,采取不同的城市化發展策略
由于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不同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差別很大,社會發展程度有所不同,對城市化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迥異。所以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要對各民族聚居區采取不同的城鎮化策略。例如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民族自治縣,由于當地的穆斯林群眾和漢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差異不大,所以我們可以采取和漢族相同的城鎮化策略,加快城鎮化進程。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對于瑪曲、碌曲和夏河三個以游牧為主的縣應該先進行牧民定居及適應工程,在牧民基本能夠適應定居生活之后,再展開城鎮化的步伐。城鎮化在民族地區尤其謹慎,不應該采取跨越式這樣過于激烈的方式,這樣容易引起各少數民族的抗拒,引發社會問題。
4.建立協調發展的生態機制,實現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城鄉協調發展不僅包括城鄉經濟、社會形態協調發展,同時也包括城鄉生態形態的協調發展。首先,加大政府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財政投入,展開對甘肅省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大氣污染等危害較大的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治理。其次,積極開發新能源,減少因為煤炭、石油等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危害。例如,甘肅的河西是全國風能、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之一,可大規模的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最后,擴大新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范圍。應該采用無害或低害的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甘肅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城鎮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59.
[2]葉靜怡:發展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1-31.
內容摘要:我國的城鄉物流一體化是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乃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戰略方面。本文主要探討了非零起點的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流程,給出了規劃與實施的組合矩陣,探討了其戰略路徑,提出了幾條典型的戰略實施路徑并分析了各個路徑的特點、實施條件,指出了選擇路徑的戰略約束變量。
關鍵詞:一體化 二元物流 戰略路徑 物流孤島 帕累托最優
城鄉物流一體化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戰略方面,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城鄉經濟一體化又是城鄉一體化的一個戰略方面,是城鄉一體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成都市作為城鄉一體化的先行試驗區,在城鄉物流一體化方面也是有作為的。
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這“三集中”是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特色。雖然集中化并不就是一體化,但是適當正確的集中有助于產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城鄉經濟一體化必然要追求集聚效應、規模效應、互補效應。散、小、孤很難獲取上述三效益。工業、農民、土地的適當集中也從戰略上為城鄉物流一體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城鄉物流一體化
城鄉物流一體化就是要破解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二元物流之間的分隔、分離,把各個物流孤島聯系起來,協同起來,求得協同效益,求取全域物流系統整體效益最大化。
城市物流是指為城市服務的物流,它滿足城市經濟、政治、社會、人口、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與農村物流相比較,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質性、復雜性、廣泛性等特點。
農村物流是一個相對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其他經濟活動提供運輸、搬運、裝卸、包裝、加工、倉儲及其相關的一切活動的總稱。與城市物流比較,農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節性、差異性、多樣性等特點。
城鄉物流一體化是站在戰略的高度,結合城市和農村的特點,結合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的特點,運用現代物流技術和現代物流理念,對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兩個系統進行戰略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謀求提高,謀求發展,謀求協同,謀求較大的城鄉全域物流系統的戰略協同效益,從而提高城鄉經濟一體化水平,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并提高其水平。
城鄉物流一體化的非零起點
由于社會經濟技術等的發展,由于環保意識和競爭的日益加強,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居民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從而受到極大重視。
在城市和鄉村早已都存在物流,只是由于社會經濟技術地理上的歷史局限性等原因,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表現為兩個“物流孤島”,在物流規劃、物流建設、物流運營、物流資源分布、物流能力分布、物流人才分布上各自為政,自成條塊,相互區隔,沒有形成協同效應。城鄉物流一體化就是要解決城鄉物流分離化、分散化問題,通過整合城鄉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資源的效率,優化和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體系,從而提高城鄉物流的效率、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保效益)。
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路徑
所謂戰略路徑就是起始于現狀,面向未來目標,由特定時間和空間及其他戰略狀態要素所構成的一條有向、不規則的開放式曲線段,是成長方式、戰略方案和實施途徑選擇的集合。
(一)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流程
城鄉物流統籌規劃城鄉物流統籌建設城鄉物流統籌運營城鄉物流一體化體系績效評估和改進是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流程,在整個流程中應實行統一管理,至少要有統一的職能協調。
本文主要分析城鄉物流統籌規劃。以成都市為例,2004年成都變過去的“城市規劃”為覆蓋全市的“城鄉規劃”。成都市是把中心城區、縣城、區域中心鎮及鄉村區域作為城鄉一體化統籌規劃的四個不同的戰略狀態要素,這也應該是城鄉物流統籌規劃的四個不同的戰略狀態要素。
在進行城鄉物流統籌規劃時,明確上述四個戰略狀態要素及其內在關系的非零起點很有必要,必須考慮已有的戰略性物流資源,盡量把其納入新的物流體系中,不能視而不見,棄置不用,這在當今特別值得重視。
對此,應建立科學的項目評估體系,把項目運營期望值和原有物流資源利用率作為關鍵的評估指標中的兩個。還要建立項目績效評估體系,用以判斷項目的績效,以便總結經驗,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的經驗曲線。
城鄉物流一體化規劃的本質:利用物流經驗曲線和物流預見曲線,規避城鄉物流一體化建設中的盲目性、動蕩性、隨意性、雜亂性、無序性、狹隘性、短視性,從而降低整個城鄉物流一體化工程的總成本(規劃成本+建設成本+運營成本+閑置成本+沉沒成本等)。建設成本,特別是基礎建設成本、固定成本往往發生了就是沉沒成本,具有較強剛性、不可逆性,成本大,而規劃成本相對較低,規劃的彈性較大,調整起來也較容易,調整成本相對較低。一分錢的物流規劃成本可能降低十分錢的物流建設及其相關成本。科學的、可行的城鄉物流一體化規劃的效益比較巨大,可以說是戰略性的效益,成本的節約是戰略性的節約。
(二)規劃和實施的組合矩陣
需要明確的是實施路徑中必須遵循輕重緩急原則,規劃上則應是全域性、整體性、系統性、未來性的。城鄉物流一體化既要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又要服從于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還要服從于全國、大經濟區區域以及省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物流發展戰略規劃,還要協調于鄰近區域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物流發展戰略規劃。規劃和實施的組合矩陣如圖1所示,規劃分為詳細的和粗略的,實施分為立即整體實施、分步實施、暫不實施。
有的是規劃后即刻全面建設,該規劃較為詳細,其前瞻性可能在5年之內或者10年之內,且不確定性較小,主要是用于抓住當前的物流建設的戰略性機會;有的規劃是分步實施,該規劃中詳細部分和粗略部分并存,其前瞻性可能在10年之內或者20年之內,其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相互參雜,既可抓住物流建設的戰略性機會,又可規避將來物流建設的戰略性風險;有的規劃是規而不建,即先規劃暫時不實施,以備將來情況較為明了、條件較為成熟時實施,其前瞻性較大,常在20年至100年之間,相應的不確定性就較大,確定性較小,以便從戰略上規避物流建設及相關風險。
如成都市在1990年修建完工的成都市區到郊縣新津縣的成新大件路,當時設計為雙向兩車道,該路在促進該地區及鄰近地區的人流、物流的發展上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當時在該路的規劃設計時就缺乏較大的前瞻性,以致在2008年進行改擴建為雙向六車道時付出巨量居民拆遷安置成本,如果當初在規劃時具有20年至30年的前瞻性,禁止沿路兩百米以內進行永久性建筑修建,上述戰略性成本絕大部分可以規避。
(三) 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實施路徑
圖2中所示的4條戰略實施路徑中大、中、小城市(群)、城鎮(群)和鄉村區是路徑的5個節點,節點的不同排列順序構建成不同的路徑。不同的路徑有其各自的特點、各自的優劣、各自的適用條件。
路徑1:以大城市為核心,充分發揮大城市在物流方面的核心輻射功能、物流擴散效應,首先整合與其相似、彼此聯系較為緊密、融合度較高、一體化基礎較好的中等城市(群),同時強化中等城市(群)的極化效應,為下一步整合小城市(群)及城鎮(群)和鄉村區域的物流,實現全區域物流一體化積累一體化經驗,構建一體化經驗曲線,打下一體化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其優勢在于充分發揮大城市對于中小城市、城市對于鄉村的各方面的中心作用、示范作用、輻射作用。其適用條件是城市的極化效應、集聚效應已達到相當程度,城市已發展到相當發達階段,其擴散動力強大,擴散意愿強烈,擴散作用明顯。這時采取該路徑的戰略利益極大,戰略風險較小,全域物流一體化的進程可能較快、水平較高。該路徑是始于大城市,終于全區域,先城市后農村,城市包圍農村,屬于漸進性的戰略路徑。成都市的三圈層戰略路徑類似于該路徑,成都市在規劃時把全市分為一圈層(中心城區)、二圈層(近郊區)、三圈層(遠郊區)。
路徑2:先從整合難度較低的城鎮(群)和鄉村物流一體化開始進行初級的一體化,其一體化的程度較低、較簡單易行,所涉及的利益主體不很復雜,由于大部分城鎮(群)和鄉村的開發度不是較高,其整合效益、一體化效益容易顯現出來,利于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該一體化不僅是城鎮(群)和鄉村物流內部的一體化,而是面向整個城鄉物流大系統一體化的。其適用條件是城市的極化效應還未達到相當程度,其擴散動力不強、擴散意愿不強、擴散作用不明顯,而城鎮(群)和鄉村物流的一體化意愿強烈、動力較強、利益較大。這時采用該路徑較為穩妥,也可逐漸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的經驗曲線,全域物流一體化的完成總時間可能較長,該路徑屬于漸進性的戰略路徑。該路徑特別適用于未開發即將開發的城鎮(群)和鄉村,可規避先散建亂建后治理后規范的戰略性調整成本。該路徑是始于農村,終于全區域。類似于改革開放的區域戰略路徑――先農村后城市,農村包圍城市。
路徑3:類似于路徑2,其差別體現在起點有些不同,比路徑2的起點高了一些,比較注意發揮城市對城鎮(群)和鄉村的帶動作用,其前提條件依然是城鄉物流互動意愿和能力較強。
路徑4 :該路徑的起點和終點與路徑1相同,但也有不同。路徑1是漸進式,路經4是突進式的,該路徑實施成功的話會極大縮短全域物流一體化的時間,可盡早盡大地謀求城鄉物流一體化的利益,其前提條件是一體化所需的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生態、政治、自然等條件的具備,即物流一體化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條件都完全具備,至少基本具備。此戰略路徑的戰略利益可能較大,其戰略風險也較大。
這四種路徑只是示例,還有其他的路徑可供選擇,不過基本思想是要分輕重緩急,要考慮客觀的物流需求水平和客觀的物流供給能力及其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
(四)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實施路徑選擇的戰略約束變量
當地的政治、經濟、社會、人口、文化、技術、生態、自然等方面的狀況,及其決定的客觀的物流需求水平和客觀的物流供給能力及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以及更高層次的物流規劃都是其戰略約束變量。
結論
城鄉物流一體化是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乃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戰略方面。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物流一體化的實踐和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涉及的問題值得進一步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李仁良等.中國農村物流市場及其特征,物流經濟[J],2008(6)
2.謝守祥等.戰略新視角:戰略路徑及其控制,江蘇商論[J],2008(5)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