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6: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學習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實踐;創新 進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在教學活動中。新課標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學科,作為新課程理念實施的載體,從初中學生的生活出發,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將教學內容滲透在不同主題中,單元主題與課題的確定源于并體現著初中生的現實生活,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的基礎上,編排教材內容,以嶄新的面貌引領著思想品德學習方式的轉變。下面談談本人在新課標理念下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一些感悟:
1. 參與自主合作,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確保學生有足夠自主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討論交流,使學生有充分、自由、寬松的學習空間,允許學生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主線整合學習內容,注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消化和思考的空間。自主合作不能簡單地把學生圍成一桌,追求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熱鬧,甚至是用來做公開課表演的“道具”,“走形”與“扭曲”自主合作,這不是新課程所提倡的。
其次,要關注過程,立足教材,讓學生的思維進入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例如,在教學“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這一主題后,我設計了“集思廣益”的活動,向學生提供了獨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門、校外遭人勒索、網友約見等情境,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目的。在教學“法律助我成長”(同上)時,我設計了“請你當法官”活動,提供教室安裝攝像頭、在書店買了劣質圖書、社區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等案例,讓學生通過有爭議的合作活動進一步明確了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
再次,創設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會合作,培養良好的傾聽與表達習慣,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敢于批判錯誤的觀點,也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在活動中充分展開互動,既充滿溫情和需要,又相互關心,獲得滿足感。
2. 倡導交流探究,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新課標要求在學法上貫徹合作探究,在教法上實施師生交流互動的開放式教學。在這一理念下,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當代初中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與見識,對社會關系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對于新知識有強烈的需求,但相對于教師來說,學生仍然知識片面、經驗匱乏、獨立能力不強,加上傳統的教師權威的文化影響,學生具有依賴性和向師性。教師如果能在尊重、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上運用自己的權威,那么,不僅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而且有利于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中提升知識與能力。這樣,教師便可以從傳統的講授、灌輸中解脫出來,與學生輕松愉快地展開教學對話互動,讓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中創生出新的智慧來。例如,在教學“我們的權益”這一主題時,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學校禁止學生留長發表聲明、安排學生值日及參加植樹等勞動,是不是侵犯了我們的合法權益?法律依據是什么?學生是不是可以有權不交作業,教師也沒有權利催你完成作業?找出法律依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交流與探究活動,深刻領悟到權利與義務之間的一致性關系,由此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新課標 高中政治 教學 存在問題 對策分析
引言
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與實施,使得教育事業的發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加強學科教學的改革,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內容。高中學校要提高教學水平,就要對學科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原因。高中政治學科,作為高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對于高中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要加強高中政治教學對策研究,必須從現存教學問題入手。因此,筆者選擇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的。
1.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對于政治學科的重視程度不高。
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及政治學科特殊性的影響,許多高中政治教師的思維受到應式教學思想的限制,沒能正確地認識到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教師單純地為了讓學生取得較好的政治成績而開展政治教學,使得教學思想跟不上新課標的步伐。學生在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下,進行死板的政治學習,體會不到政治學習的樂趣。教師對于學科的不重視,使得高中政治學科的地位得不到肯定,很難提高教學活動質量。
1.2政治教學方法落后。
教學方法與時展步伐的匹配度對高中政治學科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政治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只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進行灌輸性的講解,沒有認識到學生政治學習觀建立與政治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許多教師從政治課本出發,為學生進行重點知識的講解,但沒有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得高中學生的政治學習水平不高。
2.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對策
2.1改變教學思想,構建和諧課堂。
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學習實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與培養每一位學生。老師需要對傳統的政治教學思想進行改變,在教學中,不能將自己的熱情全部投放在那些政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身上,要肯定每一位學生的優勢與不足,教學活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從學生的政治學習水平出發,為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高中政治學習中都能取得進步。
比如在講解有關聯系的哲學知識時,對于那些政治學習水平不高的學生來講,教師要讓其理解聯系的意義,對哲學原理有一定理解。對于那些政治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來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聯系原理,盡可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樣一來,在不同的教學目標引導下,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學習目標,促進學生政治學習成就感的強化。和諧的課堂氛圍得以建立,學生的學習情緒會更加積極與正確,有利于高中政治教學突破傳統模式的限制,實現質量與效率的快速提高。
2.2加強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政治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完成自身教學思想的改變,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新。不同時代的學生,對于政治學習的期待是不同的。學生希望自己的主體地位在高中政治學習中得到肯定,希望在豐富的教學方法的引導下自主開展政治學習。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師豐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不同的學習活動。
比如在學習法律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論題的設置,讓學生在班級內開展法律知識辯論賽,利用在政治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對社會行為進行評價與判斷。在學習有關社會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一些與社會知識相關的內容,做成一個個性化的課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政治學習能力都有提高作用,辯論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政治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政治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政治學習自主性的增強。因此,教學方法的改變與豐富,是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需要進行必要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高中生的政治學習需求。筆者從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高中政治教學的主要內容,對高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希望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的教學方法,踐行新課程標準,促進高中政治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一、塑造政治學科形象
實際上從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體制看,教師尤其是政治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引導家長、學生妥善解決政治學科認識上存在的問題,高度重視政治學科。
1、充分認識政治學科在中學階段的的重要性,提高家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政治學科只要肯下功夫鞏固基礎知識,在學習中多注意老師點撥的答題技巧,提高政治成績是不太難的。我想,只要家長、學生弄清楚政治學科在中高考中的重要性和政治學科考試“容易”得分就不至于漠視政治學科了。
2、準確認識政治學科在高中畢業后的地位,提高家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目前,政府機關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通過招考錄用,有的地方報名條件逐漸放寬,原來一般是大中專畢業生才可以報考,現在高中畢業就可以報考,這無疑為高中畢業生開辟了一條新的就業門路。參加過事業單位、公務員考試的人都知道,事業單位招考試題“政治性”比較明顯,文科生報考中占有較大的優勢。
3、正確把握政治學科在大學畢業后的地位,提高家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從長遠看,許多家長、學生不重視政治學科,實際上是對政治學科缺乏長遠認識。在就業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多一些知識、多一項技能,而政治是必考科目之一。
二、激發調動學習興趣
興趣是行動動力,特別是政治學科,說教的成分較濃,如果教師只會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單一、生硬,那么學生厭學甚至喊你下課是最正常的事情了。所以,作為政治教師闡明政治學科的重要性,教師最關鍵的是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看,激發調動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設計好課堂教學導語。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上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調動起來,開場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課堂教學的導語設計的好,會給學生先聲奪人的好感,被你的導語吸引,就會很自然地跟著你的教學設計學下去,做到老師講了該講的,學生學習掌握了該學的。課堂教學的導語有懸念誘思式、情境切入式、提問吸引式、溫故啟新式。
“懸念誘思式”指即教師通過先講述故事或者列舉實例,然后從中巧妙地設置一、二個懸念,來激發和誘導學生的學習欲望。懸念誘思式教學導語,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內心世界里產生躍躍欲試的強烈意識,設法破釋教師設置的懸念。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教學時,可以簡述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皇宮里宣講哲學的故事,然后設置懸念:“萊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可是他又說‘世界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這兩種說法不自相矛盾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情境切入式”指教師從課前班級的某個學生的言談舉止、教室的布置或變化等具體情境入手,教師有意識地對某種情境稍作加工處理,然后切入教學主題。
“提問吸引式”指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該節課堂教學中來。這種導語一方面能夠通過提問鞏固舊知,強化對舊知記憶和理解,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提問,調整學生注意力,把學生注意力吸引課堂教學中。
“溫故啟新式”指教師通過對以前復習過渡到對即將學習新知的教學上來。由于政治課基本理論知識之間,特別是同一冊教材內部的章、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因此,安排這種溫故啟新的導語,能使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始終保持著與舊知的聯系,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導入語。
2、設計好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是教學的主要部分。如果說設計好課堂教學導入語是把學生“領進門”,那么,設計好課堂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跟著做”。如果教學過程設計不好,學生聽了一會兒就會產生老師講課的精彩部分只不過是過眼煙云,要想讓他跟著你去做就難了。成功的教學過程設計要抓好以下環節。
(1)把握確定重難點。教學過程是讓學生掌握所教的知識,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特別是重難點知識是考試經常檢測的內容,因此,重難點知識是教學過程應該重點把握解決的知識。重難點知識是隨著學生和考試檢測的趨勢變化的,在確定重難點時不能用一成不變的觀點,把字體大小、字體筆畫粗細作為依據,不能認為教材上的小字都不是重難點,同樣應該作為重點知識講授。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難點是教師的起碼要求,也是較高要求。重難點知識是重要的??嫉闹R,教學最終要面對考試,目前高考試題一般都是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在突破解決重難點上不同的教師采用的方法不同,我認為結合生活恰當地舉例點撥是一種好方法,通過事例生動形象的闡明教材知識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調動起來。
一、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心理不和諧現狀
(一)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心理不和諧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在當前的初中政治課堂中,仍然有部分教師利用灌輸式教學法實施政治教學。教師在課堂中細致講解,強化政治知識,這樣的教學形式是學生心理不樂于接受的,學生不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就很難參與其中。通過課堂學習,不僅不能獲得學習的快樂,反而連基本知識點都沒有掌握。傳統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應用,會造成學生心理不和諧。
(二)單方師生關系造成學生心理不和諧
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一些教師受到創新教學思想的熏陶,逐漸認識到師生關系改善對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在初中政治課堂中,一些教師會選擇走下講臺,積極地與學生討論政治學習內容,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但一些教師這樣做是為了更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為了自己的個人目標單方面地改善師生關系,忽視學生的心理因素,影響師生關系的和諧化,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師生關系改善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并不是學生要接受的。教師用自己設計好的方式改善師生關系,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利于師生有效互動,也不利于初中政治教學中心理和諧的達成。
(三)政治學科地位不高影響心理和諧
在社會文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一直在加強學生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宣揚政治學科的重要性。初中政治學科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落實德育的重要學科,是學校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的重要載體,也就是說,政治應當是十分重要的學科。然而,應試教育體制對于我國教學實踐的影響根深蒂固,政治并不是中考的重要科目,一些家長與學生輕視政治學科,加上很多學生認為政治學習內容較簡單,只要好好翻一翻、背一背就可以應付考試,出現敷衍現象。教育體系中期待的高地位與現實教育中政治學科的低地位,造成不和諧現象的產生。
二、構建初中政治教學的心理和諧方法
要促進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心理和諧,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想,平衡教與學。具體方法如下:
(一)加強和諧教學思想的樹立
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就是和諧教育,建立和諧的教學思想,才能推動教學活動的和諧發展。一線教師應當將美好的教育設想轉化到教學實踐中,構建和諧的初中政治課堂。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個人思想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用初中政治課堂所學內容指導自己的行為。利用和諧的教育思想優化教學活動,凈化思想,才能讓師生在課堂中處于和諧狀態。要促進政治課堂和諧,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將政治學習轉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學校的學習任務,只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有效結合,讓知識服務于自己未來的生活,才能提高政治能力。和諧教育的重點在于平衡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會生活,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樂趣。
比如在講解《有朋自遠方來》時,為了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化,推動學生心理和諧。教師要多從學生的生活中選取教學內容,讓政治課堂內容圍繞學生的生活開展。教師可以提問:“許久沒見的同學去你家,你們怎么歡迎或者與他做些什么呢?”讓學生有話可說,促使學生參與課堂。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學習能力,便能實現和諧學習。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師生心理和諧的重要因素。和諧,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是保證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組成了課堂這樣一個小社會,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師生在課堂中更好地互動與交流,更深入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在過去的初中政治課堂中,學生一直都是教師的配角,是教師的觀眾,而和諧化的課堂,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現。教師要做課堂的主導者,適時給予學生幫助與力量,讓學生在享受知識的同時思考問題。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科特點出發,將師生關系的和諧化融于教學中。
比如在講解《好習慣受用一生》的時候,教師要豐富政治教學方法??梢蕴岢觥拔倚闹械暮昧晳T”這樣的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羅列認為好的行為習慣。學生在討論中,會產生爭執。一些學生認為“善于在眾人面前講話”是一種好習慣,一些學生則反對。當學生的合作產生分歧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學生遇到學習問題,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主動幫助學生,是在發揮教學引導作用。有需有求的師生互動,能夠推動師生關系的和諧與師生心理的和諧。
(三)加強政治課外活動的開展
課外活動是初中政治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多元化的課外活動能夠提高政治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許多學生認為政治學科不重要,枯燥無味的時候,用趣味性的課外活動反擊錯誤的學習思想,能夠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習參與度。用課外活動給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感受到自己在政治學習中的成長,學生能夠提高心理素質。
【關鍵詞】初中政治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方法 途徑
初中政治學習可以認為是思想教育課程的深化和提高,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學生政治思想觀念基本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關鍵時期,也是為繼續進行高等教育而做重要奠基的階段。此階段是學生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所以初中政治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我們的教學更加注重開發學生主體的個性和創造性,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更能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于政治學習的興趣。
一、初中政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以模仿為主,考試成績是判定學生學習能力和個人素質的重要標準。但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自身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主體的綜合素質,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為自己、為家庭乃至為社會創造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實現教育的目的。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才是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的動力源泉。新課改的出現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性地依賴學校的教育方針和方法,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影響往往大于家庭教育。初中政治學習的重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學習方法,并且使學生的思維模式逐漸趨于完善。而初中時期正是學生進入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思維方法、語言技巧及行為方式均與成人有所差異,學生更加喜歡探索和創造,敢于提出質疑并進行研究。與此同時,青春期的學生更加敏感、脆弱。所以,更加需要初中政治教師通過引導性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之在社會生活、校園生活及家庭生活中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成為負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1.改變初中政治教育模式。新課標的出現使得初中政治教育方式由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向“引導性教育”模式轉化。學生在此期間通過政治學習形成和完善自身的思想品格,所以,教育模式的改變直接關系到初中政治教育的成敗。改變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實現引導性的教育,但是社會大眾必須認識到“引導性的教育”不僅是教師的責任,更需要學校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整個社會也需要給予教育改革更加寬容的態度和空間。
2.自主學習與家庭學習相結合。筆者認為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家庭教育的方式及理念密不可分,因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環境是學校和家庭。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首先需要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家庭活動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在輕松的氛圍下敢于對知識產生質疑,進而進行探究,最終實現超越。這樣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更加利于學生政治學習興趣的培養。
3.合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體系和設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合理地利用教育資源。資源的性質是多種多樣的,如圖片、視頻、專家講座、教育情境創設等。如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授課期間向學生進行多種實驗演示,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正是教育情境創設并優化的產物,更是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探索。通過多種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漸使學生由引導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
4.互助互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學習上,它更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助互學的過程。而互助互學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各院校普遍采取在班級建立學習小組的模式開拓學生新思維。筆者認為,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娛活動,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在比賽過程中,自然地激發學生自主的求知欲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提高自身的情操和品格,利于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一,高中政治學科學習方式有缺陷。
面對較大的升學壓力,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視學生學科能力的機械訓練,引導學生接受自己傳遞來的學科知識,組織學生機械記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的講授作為主要的講解方式,而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要任務就是聽教師的講解,背誦知識點,練習固定題型。在傳統課堂中,很少有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主動思考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老師用什么樣的方式教學,學生就用什么樣的方法學習,高中學生很少主動更新自己的學習方式。
第二,滿足德育教育的需求。
高中政治學科是德育教育實施的重要學科,加強德育力度,是促進政治教學創新的重要舉措。但許多學校往往在指導思想上重視德育,在實踐教學中只重視智育。許多教師具有正確的德育認知,但卻很難在教學實踐中將政治知識轉變成為學生的個人情感態度或者教學觀。這是因為,德育教育總是通過說教的方法實施,剝奪了學生自主轉化的權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才能讓學生將政治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觀念。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政治學科學習方式轉變的方向與方法
1.學習方式轉變方向
在教育事業快速進步的今天,提倡力度較大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方式。首先,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過去的政治教學更加關注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這也就使得學生越來越懶惰,越來越不愛學習。其次,在學與學的關系上,過去的政治教學太過于重視學生之間的競爭,使許多學生形成錯誤的學習觀。這些學生認為同學之間只能競爭,不能共同幫助,共同進步。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從傳統的學習方式轉變到現代化的學習方式上。傳統的學習方式過于單一,而現代化的學習方式相對豐富。教師要肯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與獨立性,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更要組織學生合作與探究,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學習支架降低自己的學習難度。
2.學習方式轉變方法
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需要高中政治教育做好配合工作。
第一,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角色。
當代高中政治教師不能再做學生的控制者,而要將自己轉化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與評價者。由原來引導學生劃重點、背書的老師,變成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言的老師。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角色的轉變,會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課堂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有膽量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動起來,他們的學習方式就自然而然地轉變了。
第二,教師要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高中政治知識的難度較大,但也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在講解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政治學習,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習成就感。比如在講解《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十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去總結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特點以及人民在哪些事情上可以當家作主,怎么當家作主。布置合理的自主學習任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解決,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式,主動選擇自主學習方式去學習。
第三,教師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引導高中學生在政治學習中與他人合作、探究,能夠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學會互相幫助,學會分享,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比如在講解《我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政府的職能與責任。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制作一張政府職能與責任的分析圖或表,哪一組制作的最合理,哪一組獲勝。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同時,鼓勵學生競爭,不僅能給予學生政治學習的動力,還能讓課堂氛圍更加緊張,提高教學效率。在合作探究學習后,再遇到政治學習上的難題,學生就會懂得去尋求同學的幫助,懂得共同進步的意義。
三、結語
【關鍵詞】學術自立 思維方式 政治學話語體系 導向功能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政治學研究中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中國政治學自20世紀80年代恢復以來,無疑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目前的研究現狀與政治學的學科地位極不相稱,與中國政治實踐和政治發展的需要和期待相距甚遠。就目前中國政治學的發展現狀來看,政治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理論體系還未建立起來,它所具有的超前于政治現實的政治導向功能也未得到有效發揮。中國政治學界在學科體系和理論研究上,正處于政治學理論主導和西方政治學理論引介的階段,還談不上對外參與理論對話與理論建構,也沒有形成獨立而成熟的政治學基礎理論與學科體系。政治學理論對于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階級階層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解釋力,但其主導作用并未反映出來,這與政治學理論的意識形態化有關。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價值體系與觀念固然有助于社會政治與文化的整合,但意識形態所具有的信仰與理想特征削弱了其學理。政治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不是以其信仰而是以其批判與反思、分析與建構的理性力量而獲得生命力,并贏得其學科地位的。
政治學是一門最具有現實感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所存在的價值在于超前于現實、并引導現實,通過對現實的分析與透視、反思與批判而后發現問題,并從道義與智力上指引并激勵現實的政治變革。但政治學界的這種激勵變革之聲較為微弱,中國政治學并未以其大量而成熟的理論成果發揮廣泛的社會影響,也沒有以其征服人心的理性力量吸引眾多官員與公眾。相反,大量的研究滯后于現實,成為正式政治文件的宣傳與注解以及對正在實施的政治與社會政策的事后論證與說明。整體而言,中國政治學界的知識生產能力有限,呈現出整體研究空洞化和微觀研究碎片化的特點。在知識生產方式和學術風氣上出現了某種不良傾向:機械地查找與引用西方政治學著作中的片言只語而勉強地說明中國的問題已成為一種寫作套路,看似既有理論又有現實分析,實則既沒有抓住深厚的理論本意也缺乏真實的現實關懷;表面充滿專業術語和各種定義,讀來空洞無物。
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其一,政治學的研究領域廣而研究隊伍小。政治學不僅要研究政治主體、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過程與政治行為等基本政治問題,因國家政權兼具社會管理功能,它還得研究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治穩定與社會進步等問題,政治學實際上“是一門以國家政權為核心,涵蓋全部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大學科”。①但在高校與研究機構中,政治學不過是一門小學科,研究隊伍規模的限制直接影響了政治學研究的縱深發展。而在政治學的研究隊伍中,還存在不少中國特有的“大政治學”研究人員,受過專業政治學訓練的研究人員并不太多,這樣一種復雜的研究隊伍難免影響政治學研究的學術性與學理性。
其二,政治學因其特殊的研究對象而受到一定的限制,政治學的現實依附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研究空間。就其性質來說,政治學與現實政治必定存在一定的緊張,現實政治力圖將政治學納入自身之中而使之成為自身合法論證的工具,而政治學存在的全部理由卻在于反思并變革政治現實。兩者的緊張很正常,這種緊張為政治學的存在提供了意義。但當民主程度不高而現實政治能力強大時,政治學必將受到抑制而難以發揮其實踐導向功能。政府的強力規劃和市場所激發的功利之心,使大量學者再難支撐需要經過長期訓練和積累的純正學術研究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所有社會科學都或多或少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只是政治學尤甚。
缺乏學術自主性是中國政治學發展最致命的問題。那么,中國政治學如何走出尷尬處境,盡快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和成熟的政治學理論,形成獨立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能力?筆者認為,為了提升研究的學術性和學理性,在思維方式上,應打破知識的地域界限,擱置西化與本土化的虛假爭議,在開放與交流中積累與訓練,以提高中國政治學的理論水平;研究內容回歸政治體制研究,通過獨立于現實的自主研究而發揮政治改革的理論導向功能。
打破地域界限,擱置西化與本土化的虛假爭論
最近,中國政治學界有一種強烈的呼聲:政治學理論研究要謹防西化,推動政治學研究的本土化,建構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其理由主要有:
第一,中國政府成功地避開了金融危機,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穩定,中國崛起速度加快,這些成就“得到了國際層面廣泛承認”,以至國際輿論中出現了“中國”。而中國政治學對如此強大的國家建設能力的闡釋“還跟不上”。②由此,我們需要“堅持自己的價值和概念基礎上建構政治學話語體系……”。③第二,政治學是一門研究治國理政的學問。中國是世界上的政治文明古國、政治思想大國、政治文化強國。④ 第三,一些學者把西方政治學的新理論新名詞拿來套用于中國的政治問題。他們更熱衷的是介紹和宣傳,對于問題的分析卻往往不能切中癥結。⑤ 第四,“在過去被視為民主典范的、以代議制民主和多元民主為主要制度的西方民主模式正在全球范圍內遭遇挑戰”,西方國家的理論大師也在“反思修正傳統民主理論”,“社會發展形式與民主形式”應該是多樣性。
簡單地歸納一下,以上論證無非是說,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發展強大,西方的民主形式面臨挑戰,政治學理論上的拿來主義不能切中中國問題,我們理應基于自己的現實,構建屬于自己的政治學理論與話語體系。
以上論證似是而非。關于第一點,中國經濟實力增長,國力增強并受到世界關注甚至引起他國的擔憂,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經濟實力和國家建設能力的強大并不等于政治學理論實力的強大,也不能直接地轉化為理論實力。政治學理論的建構離不開對人類已有知識的積累和對現實問題的獨立研究,任何想要形成知識生產能力并參與人類知識創造的個人或國家,唯一的出路就是拆除人際界線和地域界線,哪里有最具有洞察力和解釋力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就向哪里學習。
關于第二點,誰都會承認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的政治文明古國和政治文化強國。但政治文明與政治文化的強大并不等于政治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強大。政治文明與政治文化反映的只是一種政治現實中統治方式與統治能力上的成就,而且這種傳統的政治實踐成就并不等于現代的民主的政治文明。
關于第三點,只是指出了中國政治學研究的不良風氣:簡單套用或堆積西方政治學的某些新名詞和新說法以便使發表的文字顯得有點學術含量,但這種生搬硬套的引用并不能說明被引用的理論本身是錯誤的、是沒有值得學習與借鑒價值的。
第四點指出了一個普遍的事實:西方代議制民主存在問題。但政治學理論存在的意義正在于反思那些包括最受推崇的制度與政策所存在的問題,西方民主理論家對西方代議制民主所存在的問題已經進行了批判與反思。西方政治理論發現西方民主制度有待改進的地方,并不構成我們遠離西方政治理論,以免被西化的理由。
長期以來,我們似乎迷茫于西化與本土化之間。其實,在政治學理論(也包括其它理論)研究上發生的西化與本土化之爭不過是一場虛假的爭議,它源于對理論與知識的深深誤解。政治學作為一種理論和知識必定具有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對獨一無二的個別政治現象或者某一特定政治事實的陳述并不是知識,只是一種信息。難以想象,一個政治學家提出的國家理論只適用于某一個國家,而對于其它任何國家的解釋毫無作用。我們學習政治學理論只因該理論所具有的科學性或合理性,為何要如此介意提出該理論的人來自于中國還是西方?在知識的學習、交流與生產上,人為地設置地域界限只能有損于知識的增長與進步。那種認為只能學習并接受西方政治學而無需獨創,或者遠離西方政治學而從頭做起的觀念,都是荒唐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政治學是門國家屬性、價值屬性很強的學科”,中國政治學者要在“堅持自己的價值和概念基礎上建構政治學話語體系”。⑥這一觀念本身就歪曲了政治學研究的意義,違背了政治學的學科性質。首先,國家并非是不可再分的原子,正是國家內部不同階級階層結構和權力分配制度決定了國家的類型與性質,政治學恰恰要對此作出評判與選擇,政治學家還得追問國家背后的政權屬性、制度屬性、民主屬性等等。其次,政治生活不過是為了解決權利與資源分配的問題,每個人獲得共同體保障的機會和資源,與根據他們的宗教與道德觀念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矛盾。政治共識并不剝奪個人的價值。相反,正是為保障個人的價值追求提供政治平臺和政治保障。何種政治共識與政治價值最有利于共同體成員個人價值的實現,是完全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鑒的。追求政治現代化正是近現代政治哲學的最大成就。
至于說追求建構中國“自己的政治學話語體系”,這是一個可喜的雄心。但一種有效的科學話語體系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其一,新的政治學概念與理論必須獨立于現實政治自我宣傳和自我維護的話語,并具有解釋和反思現實的能力,否則就不是政治學話語,而是政治話語。其二,自己建構的政治學話語不能僅僅是“自己的”,它必須與世界政治學相開放,創造的概念與理論必須具有可對話性,并盡可能尋求共享的研究范式和理論體系。
從以上的簡短分析可知,中國政治學的發展,無論在政治科學、政治哲學還是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建構上,如果力圖把中國與西方對抗起來,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會掉得更遠。
研究內容回歸政治體制,發揮政治改革導向功能
政治學要研究的是政治權力的歸屬與分配(民主問題),政治權力的設置及其內部關系(分權問題),政治權力的運行規范(法治問題),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與監督等等,而這一切都歸于政治體制的問題,要變革政治權力的分配和政治權力運用方式,只能改革政治體制。因此,政治體制及其改革是中國政治學研究不可回避的經典主題,偏離該主題大大減損了政治學研究的實踐價值。但是近兩年來,中國政治學研究出現了一種變化:政治體制及其改革的研究悄然降溫,而關于國家能力和政府有效性的作品火爆起來。綜合分析,這種變化與以下因素相關:
政府能力與體制成就。改革開放使中國取得了堪稱“中國奇跡”的經濟與社會成就,積累了足以與發達國家相抗衡的強大國力,尤其是中國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彰顯了中國的體制優勢和政治優勢。
政治導向。政治學為了實現自身的實踐價值力圖發揮變革現實的導向功能,而現實為了自我維護總是要規劃學術、引導學術。通過增強體制能力而實現體制穩定,通過加強治理而實現其對體制的維護,是近年來政治對學術的導向。
西方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影響。近年來,西方政治學家傾向于對政府行為與決策過程的微觀式實證研究,在這種研究方法的影響下,中國更多的政治學學者離開政治體制的主題轉而對體制的有效性進行測量,對決策能力進行評估。
由此看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研究減少合情合理,既有現實的政治導向,也有西方的學術影響,更有中國體制彰顯的強大成就和能力支撐。筆者認為,對政治體制內部結構及其權力分配變革的研究不能放松,體制效能研究也不必過于偏重。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就曾說過:“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們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們政府的有效程度”。⑦這里所說的政府有效程度主要就是指政府實現預定目標或對社會控制的能力。究竟是政府形式重要還是政府能力重要?不能抽象判斷,要看思考的角度與立場。對于外國政府來說,最關心的是他國的實力與能力,而不是其內部形式。只有一國的實力與能力才能對他國產生壓力和影響。但對于國內民眾來說,政府形式意義更大,沒有受到民眾控制的政府形式,可能政府越是強大,民眾的利益越難以得到保障。體制的能力是整體性的,而政府的形式關系到權力與利益的劃分,體制能力不能取代體制的形式及其變革。
我們固然要學習西方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其成熟的政治哲學研究,尤其是其在對制度缺陷和權利與資源分配的關系方面的反思。對于西方而言,其體制更加穩定和成熟,主要問題不是體制變革,而是體制框架下的政策實施和體制能力發揮,因此,實證主義的技術研究具有更大的需求空間。而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體制變革時期,因此對體制變革的去向和規范需要更多的理論關注和理論研究。這并不是說實證研究與體制結構研究及展示相沖突。只是說實證不能僅局限于具體的政策及其效能研究,更不能對“政治體制改革”繞道而行?!绑w制有效性”研究不能避開對體制類型與體制性質的分析,也不可逃避體制改革的要求。
“制度建設”亦不應僅限于政府對經濟利益調整和對生產生活安全監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如食品監管制度、藥品監管制度、安全生產監管制度),還應包括政治權力本身的制度建設,如廉政制度建設、財產申報與公示制度建設等這類涉及到對公共權力的約束與監督的制度及其有效實施。
總之,中國政治學界已作出了一些努力,但離人們的期待較遠。中國政治學發展的關鍵在于堅守學術自主性,要想建立完整的政治學理論體系,首先必須解決研究的學理性和學術性問題,為此,需要打破知識的地域界限。一種政治學理論或方法,無論來自于中國還是西方,只要是成熟而規范的,都應學習與借鑒,從而通過理論訓誡提高對話能力。其次,中國政治學實踐價值的實現,取決于研究的自主性,唯有獨立于現實并反思現實,而不是跟隨現實,才能發揮它對于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導向功能。
【注釋】
①朱光磊:“中國政治學發展中的兩大尷尬與兩大轉變”,《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
②⑤樊鵬:“2013年中國政治學研究趨勢與熱點盤點”,《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1期。
③④⑥蘇長和:“中國政治學正走出百年西制崇拜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31日,第A05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