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09:17: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開展農村公共管理勢必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傳統風俗習慣、宗族以及家族勢力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滲透到農村公共管理的不同階段和領域,制約著農村公共管理的發展。
1.決策機制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管理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考慮更多的是供給主體的利益,較少顧及農民的實際需求,其供給總量、結構和程序是由上級部門以政策形式向下傳達的“單邊行動”,帶有濃厚的指令性,導致服務結果被過度聚集、服務過程被過度簡化,使得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嚴重脫節。這種脫節體現在農民急需的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嚴重不足,如農村消防服務、基礎教育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等。公共管理決策應適應環境及時變化,并且鼓勵農民在公共管理過程中進行充分的利益訴求,從而真正改善農村公共管理的決策機制。
2.缺乏利益驅動,服務效率低下。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包攬了絕大多數的公共事務,以“壟斷者”的角色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壟斷必然意味著排他,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供給機制難以適應農民的公共需求變化。因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因此具有顯著的非市場化特征,即政府不能通過明確的供給價格從農民那里直接收取相應的費用,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主要來源于稅收,較難計算成本及其收益,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驅動;其次,由于政府的“壟斷性”供給,在缺乏競爭者的前提下,較易使政府喪失對效率的追求,并且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是由眾多機構或部門共同參與的,眾多的參與者使得職權劃分交叉、部門利益紛爭、協調配合缺乏等問題普遍存在,直接影響著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運轉效率。
3.財政投入嚴重短缺。雖然國家提出了“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思路,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財政資金在解決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農村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較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拖欠農村教師工資,更遑論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據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僅為29.5%,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4和25個百分點。政府服務的供應不足,說明在國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時,居民所得較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來支付本應由政府支出的開支,并從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費預期。
4.農村公共管理人才匱乏。農村公共管理人才是指那些活躍在農村基層組織的公共管理型人才,他們主要分布在鄉、村兩級中的經濟組織、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在眾多類型的農村人才中,農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作用尤其突出。而農村人才資源問題現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農村人才資源處于貧乏狀態。農村的貧窮落后面貌在社會成員中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在選擇工作和就業地點時,絕大多數人才選擇留在大中城市。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黃敬寶的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地區的2011屆大學畢業生首選在北京就業的占71.6%,首選廣東和上海的分別占5.6%、5%,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畢業生希望在工資高、工作和生活環境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發達地區就業,而愿意去農村工作的只占26.4%,7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去農村工作。
二、加強農村公共管理的具體措施
構建農村公共管理新秩序,必須從公共管理理論的系統性角度出發,找出阻礙農村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障礙性因素,通過改革的手段來破除農村公共管理的舊秩序,形成高效的公共管理新秩序。
1.完善農村公共管理機制??茖W的管理機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應努力完善符合農村現狀的社會公共事業管理制度,構建以政府占主導地位、社會和市場多主體參與的管理機制,從而共同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在堅持城市優勢資源向農村輸送的同時,城市基礎設施也應不斷地向農村地區延伸,充分發揮城市發展帶動農村進步的聯動效應,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機制,在實踐中探索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與管理的規律。山西省政府在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出臺了十余項相關的政策法規文件,建立和完善了該省農村地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長效機制。這些文件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包括了農村勞動力、社會治安、暫住人口管理、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社會救助、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方方面面,體現了政府完善農村公共管理機制的堅定決心和信心,被稱為農村社會管理的“強肋工程”。
2.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應該集中在農村道路、水電和通信等方面,從而在硬件方面切切實實地改變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面貌。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公布的不同,并結合不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特點,有步驟、分層次地進行重點改造,鄉鎮一級要重點建設道路、通訊、醫院、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而村一級除了要搞好公路交通和通訊建設之外,要提高對人畜飲水工程、衛生所、學校、電視接受設施、文化站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建設資金除了財政投入之外,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效力,大力推動大中型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以參股等方式參與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當中來,逐漸打造出多元化投資格局。當然,對村集體和農民個人也可以積極引導,通過市場經濟手段使農民的投入有一個合理的、穩定的回報,使得這些閑置資金能夠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3.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農村工業化進程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簡單的農業勞動、原始的生產方式、落后的農業技術和守舊的生產生活觀念,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低下,有限的農業資源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綜觀導致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的種種原因,歸根結底在于農業在當前我國屬于低效益的弱質產業,因為農村經濟的落后導致其無法支撐起龐大的農村公共管理體系,因此必須推動農村工業化進程,使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例,它們在實施農村工業化之后,農村公共事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如為了解決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積極且有計劃地將工業引入農村,在1973年制定的《農村地區工業引進促進法》是最為典型的法規,該法規通過有計劃地向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企業,增加了農業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并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業與工業的平衡發展。在我國,農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性方針,它為農村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思路和源源不斷的動力。如可以依據自身富余的礦產資源發展礦業、依據自身的地理優勢建立生態園區發展旅游觀光業和依據農業資源的獨特性發展食品深加工業等。
公共管理論文2300字(一):基于從公共管理角度探討數字化城鎮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字化城鎮管理成為了公共管理領域內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促使城鎮管理方法和技術發生了較大的變革,進一步推動了政府管理創新的發展。但在目前我國數字化城鎮管理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因此本文通過闡述數字化城鎮管理的重要意義,分析數字化城鎮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加強數字化城鎮管理水平的相關措施,旨在促使數字化城鎮管理向前發展,為城鎮化進程加速前進奠定基礎。
【關鍵詞】公共管理;數字化;城鎮管理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不斷盡快,城鎮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為了保障城鎮化政策結果的實效性以及順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要轉變傳統的城鎮管理方式,發展現代化、數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數字化城鎮管理的意義,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實現高水平的數字化城鎮管理,促進我國城鎮可持續發展。
一、數字化城鎮管理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城鎮管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是基于數字化城市管理演變而來的一種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進的科學信息技術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統,對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眾利益的城鎮問題進行處理,變革城鎮管理水平和體制,充分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因此數字化城鎮管理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城鎮化發展,整合城鎮資源,建設特色城鎮。另外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實行數字化城鎮管理則有利于解決傳統的城鎮管理問題,同時能夠實現精準定位管理目標的時間和空間,減少巡查及處置人員,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數字化城鎮管理存在的不足
現階段由于我國城鎮化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對城鎮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處于探索和實踐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對城鎮管理的職能和觀念有待轉變和提升,所以在數字化城鎮管理進程中,出現了以下不足:
(1)公共機構職能出現重疊,管理效率較低。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能劃分存在不明確、公共管理機構改革不徹底以及上級機構管理不科學等造成的。
(2)城鎮管理信息化發展不均衡,存在資金、人才短缺的現象。雖然我國已經開始了城鎮信息化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實際上來看,基層城鎮管理機構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對較低,而且由于管理專項資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員的缺失,導致基層管理機構與上級機構信息化發展存在差距,導致數字化管理存在較大的難度。
(3)數字資源缺乏整合、統一規劃。數字化城鎮管理是一項較為龐大的管理系統,涵蓋了大量的信息數據,并且與多個管理部門具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數字信息資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在實際管理中,城鎮公共管理對數字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沒有實行統一規劃,就導致了數字信息相對獨立,影響管理工作的協調開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數字化城鎮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優化城鎮公共管理機構職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實現數字化城鎮管理即是要優化城鎮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能,針對當前城鎮管理中存在的人員冗雜以及機構繁多等現狀,要進行職能整合和重新劃歸,同時要在數字化城鎮政府機構的基礎上,明確各個職能機構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將城鎮管理的各個方面落實到具體機構、具體人員,保障管理機構層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比如針對城鎮民眾普遍關心的交通、商業發展以及農業用地規劃等,進行信息公示,接收民眾意見反饋,通過信息技術合理布設城鎮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強城鎮公共管理隊伍建設,培養數字化人才
數字化城鎮管理是一項集合了技術、管理、人文以及經濟的系統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來看,需要進一步改革管理體制和機制,實現政府組織機構以及其運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組和再造。這一過程則需要管理隊伍具有高素質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簡公共管理機構,節省資金,大力發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并通過培訓、教育學習、經驗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員的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能力,培養信息素質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積極協調業務工作,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機構要加強人才招聘和培養,從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術兩方面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為數字化城鎮管理提供人才支持,從而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三)建立科學的數字化城鎮管理體系
數字化城鎮管理涉及到的范圍和內容相對較廣,比如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政府組織機構、管理人員職能整合等。因此需要進行科學規劃,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數字化城鎮管理體系。政府機構要發揮帶頭作用,建設完備的信息服務基礎設施、明確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能、任務,還要針對當前城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服務優化,如開展遠程辦公,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同時管理人員可以采用信息技術,根據城鎮建設特點科學劃分管理范圍,做到全方位的城鎮公共管理,及時處理城鎮管理問題和缺陷,管理人員要基于數字化信息的反饋功能,深入基層協調公共管理矛盾,強化管理職能。另外可以通過研發建立城鎮管理軟件,實現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為城鎮管理決策提供有效依據和支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城鎮管理是公共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現代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機構發揮領導作用,帶領各公共管理機構在公共部門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進行職能轉變、加強信息化建設、培養數字化管理人才、構建數字化城鎮管理體系,從而推動我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公共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論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共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城市得到了發展,我國有關部門越發重視對于新農村的建設。新農村能夠使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對于新農村進行經濟建設時,公共事業管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公共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來進行解決,希望能夠提升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水平,構建美好新農村。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
開展新農村建設是為了使農村適應社會發展新需要,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居住質量、經濟水平、文化思想等,使農村煥發新面貌。但是,從現實情況來進行分析,目前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較低,不利于我國建設新農村的目標順利實現,為此必須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農村基層政府并沒有認識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農村建設是時展的必然,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關注。為此農村基層政府應該明確自身的職責,科學合理的開展新農村經濟建設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層政府并沒有認識到開展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對于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一知半解,導致于基層政府無法為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為了改善這一情況,需要農村基層政府認識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二)農村經濟建設中投入的資金有待進一步提高
開展公共事業管理最主要的目標是改善農村居民貧窮的現狀,使農村居民的生活變得賦予,帶有一定的扶貧屬性。從目前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水平來進行分析,大部分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城市依然有著較大的差異,為此我國農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農村的經濟水平只達到了不用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國卻已經降低了在農業發展中投入的資金,這導致農村的經濟建設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在農村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降低,僅僅只能滿足農村公共管理開展的需要,比如說鋪設電網、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水平,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質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農村的長期穩定發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來為公共事業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第一,為了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各行各業都能夠有所提升,我國制定了一些法律來保障公共事業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公共管理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些法律法規已經不能夠滿足公共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需求,有關的政策包含的內容也并不全面,這并不利于農村公共事業的順利開展。第二,農村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人們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無法依靠法律來進行解決,并且農村居民的法制觀念較低,對于法律的了解比較少,遇見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農村的市場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進行就愛你督管理,大部分企業并不認為在農村內投入資金可以獲得收入,再加上在農村投資相關的法律比較少,農村能夠獲得企業投資的概率比較低,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始終較慢。
(四)專業人才數量較少
由于農村的環境、薪資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大部分人才在進行就業時會選擇城市而非農村,農村中的人才數量比較少,這嚴重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開展公共管理時沒有足夠的人才作為支撐。雖然地方政府出臺了部分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對于基層政府進行了扶持,但是這也僅僅只是提升了農村居民的基礎設施和硬件條件,人才緊缺的現狀并沒有得到緩解。
二、提高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認識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國進行新農村經濟建設離不開人民群眾和當地政府的支持。為此,基層政府必須要對公共事業管理形成正確的認識,全面系統的了解開展公共管理需要進行的工作以及應該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沒有立足于農村的實際情況隨意的規劃建設新農村,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問題,為此基礎干部必須要真真正正的了解農村的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并由人民進行監督,確保基礎政府能夠為人們提供公共質量的服務,使農村得到發展。
(二)加大對于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
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水平比較低,主要是因為政府部門投入的資金和資源不多,農村的觀念比較落后,沒有認識到公共事業的重要性,進行公共事業發展時流于形式。為了推動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必須加大對于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這需要我國政府重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有足夠的資金為公共事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礎設施能夠真正的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幫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視農村教育、文化、科學水平的提升,使農村更加全面的發展;國家要對于基層政府進行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低,公共事業發展緩慢,基層設施不足,為此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難點,只有加大對于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才能夠使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有足夠的資金作為保障,改善每一個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來進行分析,我國的公共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為了縮短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就必須要加大力度進行公共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建設,使農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這需要政府發揮自身的作用,對于轉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對于農業發展的投入,使我國農村事業發展有種子的資金作為支持,有效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關的制度
農村的公共管理事業必須要有完善的制度來進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農村的公共管理事業得到落實,真正的發揮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頒布的法律法規能夠為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引入更多的資金,從源頭上改善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農村公共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
由于農村經濟水平較低,導致我國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得不到提升。我國部分基層領導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農村領導層的年齡較大,并沒有新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村基層政府之中,導致新農村的發展缺乏人才作為支持,無法適應新時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此,必須要加大力度對于人才進行培養,提升農村公共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并使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頒布政策鼓勵我國高校畢業生參加到基層工作之中,為農村公共事業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有關發展經濟學論文范文一:城鄉統籌發展經濟學理念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就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抓手,務必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繼續加大推進力度,力求收到實際效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突出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即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如果城鄉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并帶來諸多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城鄉差別突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不平衡規律的作用還可能更加凸現。逐步消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當前,全國上下正在積極進行體制機制的探索、創新,特別是我們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該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子。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統籌城鄉發展,理論的創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分析研究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鄉統籌才有可能按照正確的軌道前進,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只注重分析研究城鄉二元結構的表象,操作上也習慣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領的現象,其結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切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就需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并切實運用理性思維解決城鄉二元結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發展經濟學作為二戰后新興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經濟學科,具體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如何從不發達狀態演進到發達狀態。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實際上是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業化、城市化與三農的矛盾,是發展中的矛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正確認識和運用發展經濟學理論,對于結合國情、市情及縣情、鄉情,制定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措施,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發展經濟學來看,改變或者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兼顧,國際上主要有兩種理論可資借鑒和研究。
一種是通過勞動力流動,以城市發展帶動鄉村發展。這種理論認為,起初,在鄉村傳統農業部門中存在大量過剩勞動力,其邊際生產力趨近于零。只要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勞動收益存在差距,鄉村農業部門的過剩勞動力自然會流向城市工業部門,形成勞動力的無限供給。雇用鄉村農業部門過剩勞動力所形成的積累不斷轉為投資,生產日益擴大,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隨著農業部門的生產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斷增加,鄉村過剩勞動力的逐步減少乃至消失,城鄉二元結構才會轉為現代化的一元經濟結構。另一種是通過增加農業投入,確保城鄉平衡發展。這種理論認為,鄉村過剩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收入相等,二元結構也不會自然消失,相反,隨著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城市失業日益嚴重,并出現眾多城市病。這種理論假設:城鄉之間勞動力的轉移是由城鄉之間預期收入的差異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業機會和預期收入大于留在鄉村的預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業,鄉村勞動力還是會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轉移。如果城市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鄉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不僅使城市發展產生嚴重經濟社會問題,也會使農業生產萎縮,糧食等農產品供應缺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為此,這種理論提出,政府要縮小城鄉之間就業和收入差距,關鍵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公共設施和醫療衛生、社會福利事業,就地就近解決農村過剩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等問題。以上兩種理論,在我們現實工作中都有所體現和反映,并經實踐放大,顯示出各有其利弊。前一種理論在部分黨政領導層面有較大市場,并付諸實踐的比較多,因為發展城市經濟見效快,在領導頻繁調整的情況下,容易在短期內出政績,其弊端在于不能從根本上建立解決三農問題、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長效機制。后一種理論在理論界和黨政領導的施政報告中有較多的體現,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長等現實問題,理論往往落后于實踐,說的多落實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視研究三農問題,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
對上述兩種理論,我們不能盲從,要結合我們的特殊國情、市情、區情、縣情,借鑒、吸取發展經濟學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因為城市與農村有著天然的聯系,城市與農村相互促進,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從建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長效機制、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筆者傾向于用后一種理論指導統籌城鄉實踐,同時兼顧前一種理論,實現城鄉結合、城鄉互動,不斷增強農村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目前的改革發展中,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這就是盲目發展大城市,企圖通過城市擴張和發展,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定居,也就是通過所謂農民變市民的途徑,一勞永逸地解決三農問題。實際上,這是一種帶有理想色彩的思維方式,容易被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化。況且,城市的就業壓力本身就比較大,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將使就業問題的矛盾更加激化,使城市交通、醫療、教育等問題更加突出。同時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城市與農村、農業、農民職能的錯位,導致資源的浪費,大量的城市居民因農民工的涌入,就業更加艱難,而農村大量的土地撂荒或者不能精耕細作,農產品產量下降、質量下滑,市場物價也會因糧油、生豬、蔬菜等農產品供給不足而大幅上漲,城鄉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在適度發展城市的同時,更加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切實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增強農業的造血功能。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規時,要胸懷大局,統籌考慮城鄉規劃,統籌推進城鄉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質的公共服務和同等的民主政治權利,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能力,在發展中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有關發展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創新發展經濟管理論文
一、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弱化。一些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弱化。企業領導對于員工的管理主要依據個人經驗,有的領導對員工缺乏人性化關懷,這種隨意性的管理讓員工無所適從,不適應企業長期發展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要求,對員工缺乏崗位職業培訓。有的企業對員工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對員工的獎勵還依靠領導對其評價,這樣就造成了員工與業績的偏離,員工薪酬與福利偏低,就不能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使得企業失去了經營活力。因此,企業經濟管理中對人力資源觀念滯后,缺乏合理開發人力資源,這樣在動態發展的市場環境中,人力資源管理就變得遲緩。
2.企業的網絡技術應用水平還比較低。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企業的經濟管理必須跟上時展的變化。然而,有的企業在經濟管理模式上還是生產工藝或服務上,都沒有結合互聯網的特征進行改善。這樣對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低,就脫離了社會發展的方向。互聯網能夠加快信息傳遞速度,也能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水平,企業忽視了對信息技術的提升,就難以實現信息化的辦公。還有的企業不能很好地利用網絡進行宣傳與公關,這樣就失去了低投入和高產出的效果。還有的企業沒有重視網絡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與招聘,就難以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的網絡技術應用水平,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還比較低,這樣就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3.企業還沒構建知識經濟的經濟管理模式。在知識經濟的環境下,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要進行調整,構建健全的知識特征的管理體系,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一些企業沒有認識到社會這樣的變化趨勢,仍然堅持原有的管理模式,這樣就不行滿足復雜經濟環境的管理新要求。對于缺乏知識特征的企業組織來說,就不能進行動態與開放式的經濟活動,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不能依據規模效益來獲得競爭優勢,而是要考慮到消費需求的變化,要以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樣就要使企業重視生產工藝流程,精準把握終端市場的消費者的消費動向。但是,缺乏對知識經濟環境的分析的企業,其生產決策與終端市場的消費者消費訴求相分離的格局。此外,知識經濟也要求企業員工具有較強的創新力,要求企業技術與員工知識不斷更新,但是,一些企業做不到這樣的主動變革,就被市場所淘汰。
二、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提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企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作為支撐,因此,企業就必須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采取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構建良好的勞資關系。企業要為員工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培訓,構建學習型的組織,企業要保障員工的各項福利和權益。企業要發揮激勵機制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企業還應建立獎懲制度,這樣才能在企業內部創造公平公正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更好地發揮員工的潛在能力,也促使企業更好地發展。企業應該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通過這樣無形的文化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實現以人為本和柔性管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2.增強網絡環境下的企業經濟管理能力。在信息時代,企業應加強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強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與管理能力,為企業的發展中創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的網絡信息管理。企業應培養和引進具有較強信息技術的人才,提升企業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企業管理組織執行力,優化企業的組織管理結構。網絡信息化還能為企業開拓新的市場業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構建知識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當前,信息化加快了知識與技術的傳遞,使產業發展迅速。這樣就必須促使企業構建知識型企業,采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管理模式。企業要采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給予員工尊重,通過提升組織團隊的知識能力,來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以知識經濟為導向來改善企業的經濟管理效率,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和優化企業運營流程的方式來提升企業對終端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增加用戶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感知價值,企業應當通過建立終生學習式企業的方法來穩步提升員工的綜合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