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醫基礎理論背誦重點
時間:2023-08-20 14:46: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基礎理論背誦重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優化整合;調查問卷;分析探討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筆者針對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存在內容界限不清[1],不必要的重復過多及個別地方有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優化整合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的想法及建議,進而分析探討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具體方法。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選擇的是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方向)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共100名。選擇這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是因為他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這三門中醫基礎課程,對課程設置比較了解,因此具有發言權。
1.2 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2]。共發出問卷調查100份,收回100份,均為有效問卷。問卷設計是針對調查者的自然情況、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學時分配以及教學方法分為4個板塊,共15道選擇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自然情況
第1、2題為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自然情況的統計:100名學生中,中醫學專業的有56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有44名,均系統學習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
2.2 教學內容
第3、4、5、6、10、12、14、15題為有關教學內容的調查:第3題為你認為在這三門課程的內容上是否存在多處交叉、重復?85%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的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第5題為你認為三門課程的交叉之處有必要反復重復嗎?82%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內容上的交叉之處沒有必要反復重復;第6題為你認為將以上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否有必要?85%的學生認為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這三項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在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且交叉的這部分內容沒有必要反復重復,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題為若三門課程中存在多處交叉、融合,哪兩門課程的交叉處更多?55%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的交叉處較多,36%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9%的學生認為《內經選讀》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第10題為《中醫基礎理論》的臟腑病理部分與《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部分存在重復較多,你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詳細講述?75%的學生認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上詳細講述;第12題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在引用內經原文上重復較多,你認為在《中醫基礎理論》上有必要詳細講述嗎?8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重復講述;第14題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會遇到很多中醫專有名詞,有一些名詞在《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兩門課程中都會涉及到,教學時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詳細介紹,還是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77%的學生認為應該先介紹,不然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15題為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目前《中醫基礎理論》是以白話文進行講解,而《內經選讀》則不進行介紹,有關十二經脈的循行的原文是一個遺漏的知識點,你們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進行介紹?76%的學生認為應在內經課詳細介紹原文。這五項結果顯示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存在交叉、重復較多的學生最多,而且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在《中醫基礎理論》詳細講述的臟腑病理部分;而且多數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遇到的中醫專有名詞,授課時應詳細介紹而不應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否則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中醫基礎理論》則沒有必要詳細講述十二經脈循行的原文,而應該在《內經選讀》進行詳細介紹[3]。
2.3 學時分配
第8、9題為有關學時分配的調查。第8題為你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數設置是否合理?71%的學生認為不合理需要進行重新調整;第9題為若是將一門課程的學時數增加,你認為應該增加哪門課程的學時數?75%的學生應該增加《中醫基礎理論》課的學時。這兩項結果顯示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分配不合理的學生占多數,其中認為應增加《中醫基礎理論》學時數的學生較多。
2.4 教學方法
第7題為你認為由三名教師分別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好,還是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有65%的學生認為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第11題為如果《中醫診斷學》在介紹臟腑辨證時,采取引導同學們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病理表現入手,進而歸納出具體證候特點,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是否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80%的學生認為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第13題為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重復的內經原文,采取講授《中醫基礎理論》時簡單帶過,而詳細介紹原文中蘊含的醫理;《內經選讀》授課時以介紹文理為主,對于醫理部分可以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介紹,這種教學方法好嗎?76%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好[4]。 3 方法探討
3.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3個教研室的任課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吃透教材,對三門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既要解決交叉重復又須有機銜接,并補充遺漏的知識點。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較多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在《中醫診斷學》則在介紹臟腑辨證這部分內容時,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推導出了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對于一些《中醫基礎理論》授課過程中遇到的難懂的中醫術語,如果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過了,在《中醫診斷學》中則不必過多重復。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都提到的重點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由于《內經》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學生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已經了解了一些中醫基礎知識,所以內經課程主要是深化中醫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秲冉涍x讀》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5]。
3.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3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并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6]。
3.3 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
實驗組班級由一位教師在第一學期上中基課,第二學期上中診課,第三學期上內經課。對照組三門課程分別由三位教師講解。通過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座談會、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以及學生考試成績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2]鄭熙春.統計調查問卷的簡化探討[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7(6):57.
[3]程 革.關于中醫經典醫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醫藥導報,2005(6):80.
[4]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5]施靜翰.論課程的分化和綜合[J].基礎教育研究,2001(9):79.
一、教學內容的調整優化
中藥方劑學包括中藥學、方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常用中藥的來源、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常用方劑的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運用、使用注意、方歌等,內容繁多,知識前后聯系緊密。比賽項目之一“中藥性狀鑒別”,要求除了根據中藥的外部形態識別出中藥,還要寫出中藥相對應的功效。另一比賽項目“中藥調劑”,雖然主要考查選手的稱藥準確度和熟練程度,但審核處方中中藥別名、腳注、配伍禁忌、毒性中藥的用量與用法等,與中藥方劑學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大賽相關項目的比賽要求,可對中藥方劑學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大賽中的一些中藥,在教材上沒有,教師可根據大賽的中藥形狀鑒別品種目錄,對教學內容有所刪減,這樣也擴大了學生和教師的知識面。將方劑學的教學內容與中藥學有效整合,在學習經典方劑時,對方中常用中藥的功效、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各個相關方面的知識內容都要再次重復講授,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二、實訓室的建設
各實訓室建設是提高學生技能的重要支撐。中藥鑒定實訓室在中藥方劑學的教學中并不適合,它的重點在于對中藥性狀的認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中藥的功能。中藥藥性實訓室則將常用中藥飲片按照功效進行分類擺放,更利于學習各中藥的功效。在學習中藥時,對應藥材實物講解此藥的藥用部位、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使用注意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藥物功效的同時,對其形狀也有了認識。學習方劑時,要求學生根據方劑,在實訓的藥臺上迅速找出相應的中藥組成相應的方劑,這其實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中藥功效了解的熟練度。同時,拿藥的過程也使學生加深了對中藥性狀的印象,與中藥傳統技能大賽的訓練項目吻合,使“教、學、做”融為一體。而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必須依靠實訓室的建設,藥性實訓室的建設使中藥方劑學這門課程更加體現了連接專業課的橋梁作用,使學生更早、更直觀地接觸到中藥實物,為今后更好地學習中藥鑒定學,參加中藥傳統技能大賽打下基礎。
三、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
大賽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藥傳統技能大賽,要求醫師既懂得看病用藥,又對中藥的性狀和調劑十分熟悉,這就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如在系內舉辦教師傳統技能大賽,相關專業教師通過自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同時,高職院校要對教師加強培訓,提升專業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同時多渠道引進人才,構建專兼結合的優質教學團隊。
四、多種背誦方法的應用
背誦是學習中醫藥類課程所必備的一種學習方法。大賽中的默寫中藥功效,是對學生背誦能力的要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采用多種背誦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提問記憶法。這是課堂上指導學生背誦的一種方法。根據教學內容,課上及時提問,每個問題反復循環多次,達到背誦的目的。教學實踐表明,中藥相關專業學生感覺最難掌握的就是中藥的功效與主治,因為中藥種類繁多,每味中藥性能功效又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異,極易造成知識點的混淆。運用對比記憶法,將名稱相似的藥物功效放在一起背誦,或是將功效相似的常用藥對放在一起記憶均可。
【關鍵詞】中藥學專業;方劑學;教學改革
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社會對中醫藥類各方面人才的培養要求在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專業素質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中藥學專業旨在培養從事中藥流通、生產、檢驗、鑒定、分析以及制藥或合理用藥等方面的高級人才。中藥現代化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中藥新藥開發、中藥制劑創新、中藥制劑分析、中藥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高級人才。由于中藥復方用藥的顯著特色,方劑是被譽為“開發中藥新藥的金礦”,《方劑學》課程的教學在中藥學專業人才的繼承創新、新藥研制開發能力的培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該課程在中藥學專業作為基礎課、主干課、必修課開設。在近年的方劑學教學中,我校根據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在《方劑學》課程教學中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調整教學大綱,突出專業特點
中藥學專業的《方劑學》課程教學,長期以來混同于中醫專業,使用與中醫專業相同的教材,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時數。教學要求是掌握100首常用方劑的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義及其加減運用,引導學生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規律,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方劑及臨床遣藥組方的能力。與中醫專業的教學要求相比沒有實質性的差別而只是方量略少。教學大綱沒有體現專業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脫節,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學習壓力大,對今后工作的指導和幫助不大,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通過分析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該專業《方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是通過一定數量方劑的介紹,使學生掌握方劑的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和配伍規律,具備分析方劑的基本能力,了解方劑包括中成藥的臨床應用及中藥新藥的研發思路,能夠在今后工作中給予正確指導與啟發。我們通過修訂教學大綱,減少掌握方劑的數量,同時調整教學內容的著重點,使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有機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根據教學實際,參考中藥學教學指導委員會起草并擬定的《中藥學本科教育標準》,將掌握方劑的數量減少為70首。為突出專業特點,我們精選與常用中成藥相關度高以及配伍特點突出的方劑作為重點講解,并適當調整方劑講授的側重點。如六味地黃丸系列方劑的介紹,在介紹三補三瀉配伍用藥的基礎上,講解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七味都氣丸的組方特點及適應病證。
考慮到《中藥藥理學》課程在中藥學專業中作為專業課開設,且實驗項目中涉及到復方藥理研究,因此本?!斗絼W》教學中不開設實驗教學,但在理論授課中針對性的介紹某些名方實驗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進展。
調整后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教學實際,也克服了以往教學內容太多,教學任務繁重,學生難以理解透徹,對學生今后的工作指導幫助不大等缺點,使學生體會該課程學習的實用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效果較以往使用統一的大綱有明顯改觀。
2授課緊扣教學大綱,突出重點難點
就我校中藥學專業的方劑學課程而言,是在學習了中醫學基礎、中藥學之后開設的,課時為64學時,使用與中醫專業相同的教材。由于課程設置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合并為《中醫學基礎》,從而中藥學專業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知識的學習深度不足,學習方劑學時對理法方藥中的基礎問題“理、法”的理解難以透徹,學生學習有較重的畏難情緒??紤]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是臨床執業醫師,學生畢業后很少直接從事臨床診療方面的工作,因此我們在課程設計上進行調整,不再把方證的理解做為重點,而著重闡明中醫治法的特點,重要方劑的配伍規律。從藥物組成切入,理解單味中藥對方劑整體功效的影響。針對中藥學專業學生的特點,適當介紹藥物的品種、炮制等對方劑功效的影響,注重相關方劑劑型改革、毒副作用的講解,增強方劑學與專業課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新藥研發的科研思路。
3改革教學方式
以往《方劑學》課程授課模式上遵循臨床“理-法-方-藥”的診療過程,按教材編排順序依次講授方劑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機、組方配伍意義、臨床應用等內容。由于中藥學專業學生中醫基礎相對較薄弱,對方證的理解不深入,導致學生學習難度比較大。通過教學方式改革,我們在授課模式上針對方劑的特點采用多種授課模式相結合的方法,如藥物功效結構析方法[1]、方證相應教學法、案例式教學[2]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方劑的教學效果。
在中藥學專業《方劑學》課程教學中,按照教材編寫體例,從藥物組成入手,先用提問的方式復習中藥學知識,通過單味藥物的功效分析成方的功效主治,教師再進一步分析方劑的主治病證、組方結構和配伍特點。如在學習麻黃湯時,可先引導學生復習中藥學中麻黃、桂枝、杏仁、甘草4味藥物的功效主治,讓學生分析綜合出麻黃湯的功效主治,教師再進一步分析主治病證外感風寒表實證的病因病機,以及組方基本結構和配伍特點,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峻汗解表,麻黃和杏仁宣降相因恢復肺的宣發肅降以平喘止咳。甘草一方面化痰止咳為佐助藥,一方面緩和麻桂之峻烈為佐制藥,一方面調和麻杏之宣降為使藥。全方藥物功效配伍結構嚴謹有序。從藥物組成入手學習方劑,可以充分利用中藥學專業學生對中藥功效特點掌握較好的特點,從中藥功效特性合理組合的角度理解方劑嚴密的君臣佐使組方結構,從而有效規避其中基、中診知識相對薄弱的缺陷,提高學生學習方劑的積極性,改善其對于方劑的理解與記憶,培養學生分析成方的能力。這是中藥學專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針對部分方劑,我們仍然可以依據“方證相應”的思路講解。如清熱劑白虎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的講解,應首先介紹溫病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及各階段的病證特點,制定相應的治法及組方用藥規律。如清營湯主治熱入營分證,病機特點以熱邪擾亂心神,耗傷營陰為主要病機特點,針對這樣的病證特點,制定清營解毒、透熱養陰的治法。方中以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散瘀為君,生地黃、麥冬、玄參助君藥清營涼血解毒為臣,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宣透邪,使營分之邪透出氣分而解,黃連清心瀉火,丹參涼血活血,諸藥共用為佐藥。重點介紹方中透熱轉氣的治法配伍特點,通過對丹參和丹皮兩味藥物的功效比較,引導學生掌握方中丹參清熱涼血防熱與血結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方以藥成”的組方思想和“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同時讓學生學會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所學知識運用到方劑的學習之中, 鍛煉分析問題的能力。
案例式教學法, 是通過以臨床實際案例, 讓學生了解、分析、思考, 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辨證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盡管中藥學專業今后不從事臨床,但在方劑學的教學中仍然有必要適當安排少量案例式教學,使學生領會中醫臨床辨證組方的思路方法,切實體會方劑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管是那種教學方法,都需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啟發式教學,層層推進,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4強化方歌記憶
《方劑學》的學習強調必須記憶一定數量的基礎方,在《方劑學》規劃教材最后也附有方歌。教師授課時可以介紹一些趣味方歌的記憶方法,如麻黃湯“干媽姓貴”,三仁湯“三人爬竹竿,撲通滑下來”,以及組成藥味相近的方劑的比較記憶,如小柴胡湯“柴芩參夏姜草棗” ,半夏瀉心湯“芩連參夏姜草棗”。此外,可以采用課前課中提問的方式督促學生背誦方歌,學期末安排方歌默寫考試,選擇50首掌握類方劑,要求學生默寫方歌或方劑組成功效主治,以考查全部學生方歌記憶情況,并計入平時成績,占期末總評10分。從近幾屆學生的情況看,教學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目前,除較小比例的針灸學本科生或臨床醫師外,大多數考取針灸學專業學位的碩士研究生是來自中醫學和中藥學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針灸學教材知識。因此,使學生盡快熟悉針灸學臨床基礎知識是帶教教師面臨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通常是指教師按教材內容對相關臨床情景進行口頭講述,學生記錄筆記的所謂“一書,一嘴,一筆”的形式[2]。因臨床教學的時間較少,這種簡單的教學方法在臨床教學中被廣泛使用。但單一枯燥的教學手段通常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聽課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同時,長期單調的習慣性教學,也使教師容易因循守舊,照本宣科,常年講解完全相同的內容,以至知識老化,與臨床實際脫節,失去了研究生臨床教學的根本意義。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多媒體教學已成為課堂上教師常用的教學形式之一[3]。但在針灸臨床教學中,受到教學時長的限制仍鮮有使用。心理學研究顯示,單純的視覺學習或聽覺學習,3天后的遺忘率為50%~80%,而將視聽結合起來學習,相同時間內遺忘率為18%[4]。因此,本學科將多媒體教學方法應用于針灸學研究生的臨床教學活動中,采用包括三位動畫穴位圖,經絡巡行動畫演示,專家臨床經驗演講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幫助學生掌握針灸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這些生動多樣的表現形式,增加了臨床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和豐富性,給臨床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對于常見的多媒體幻燈片課件教學形式,科室針對研究生臨床教學的特點和需求,對其內容進行了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臨床基礎知識教學的目的,并非單純對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更重要的是為學生今后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本學科擁有北京市名老針灸大師賀普仁先生的豐富學術傳承經驗。因此,在臨床教學中,我們根據不同疾病,將老專家診療取穴經驗和相關醫案附于其中,并穿插專家臨床治療的珍貴錄像于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針刺療法對不同疾病的診療思路,同時可以學習老專家的針刺及取穴經驗[5],為專業學位針灸學研究生在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所需的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礎。
2重視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臨床路徑教學模式
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針灸學的臨床教學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對針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尤其如此。國內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針灸臨床教學多以課程、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臨床針灸人才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6]。據1995年美國《內科醫學年鑒》報道,哈佛醫學院將應用臨床路徑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形成“臨床路徑教學方法”,在講課時將臨床路徑作為教學工具,探討其中有爭議的臨床環節,使得臨床路徑與臨床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此法顯著提高了實習醫師臨床動手能力。隨著臨床路徑在國內日趨廣泛的應用,將臨床路徑理念引入針灸臨床教學可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改善臨床教學忽略臨床實踐能力的狀況,本科室借鑒了國內外關于在醫學臨床教學中使用臨床路徑(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嘗試將臨床路徑引入到針灸臨床教學之中,以進一步提高針灸臨床教學的效果[7-9]??剖乙宰灾餮芯恐贫?、由政府頒布的《中風?。X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為范本,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帶教教師會提前1周向學生提供某一特定疾?。ㄈ缛毖灾酗L)的臨床路徑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先由教師就材料中的重點內容(如疾病診斷、查體和輔助檢查特點、鑒別診斷、西醫及針刺治療方法)展開漸進式的提問,確定學生已熟練掌握臨床重點內容。隨后,由帶教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病房查視病人,模擬臨床實際情景:通過詢問病史、查體及閱讀輔助檢查結果,明確對患者的診斷,并提出治療方案。最后,由帶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學生提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進行補充和糾正,引導學生對模擬練習中存在的不同意見和疑惑展開深入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帶教教師將按照臨床路徑內容引導討論的方向,并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引導,讓學生能夠應用臨床路徑中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臨床問題。臨床路徑教學模式的應用,可增加學生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通過圍繞臨床路徑展開的臨床模擬情景聯系將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融會貫通,并初步養成臨床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使得臨床教學能夠區別于課堂教學,真正到達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雙語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的針灸臨床教學涉及雙語教學的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個層次。為使學生能夠真正具備國際交流中的語言要求,達到使用英語思維的水平,我們在針灸臨床教學中,通過詞匯滲透、中英文雙語講課、小組英文病案討論和英文演講等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從第一、第二個層次的機械學習和詞匯積累,逐步達到靈活運用和自我表達的第三個層次。此外,我們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每周閱讀近期發表的優秀英文學術論文和綜述,使得學生逐步熟記和掌握針灸學相關臨床專業詞匯和語言習慣。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與科室國際留學生進行定期交流。這些從應試型英語教學模式轉向實際應用型英語學習模式的探索實踐,最終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為培養出高學歷高素質的、能夠確實適應針灸國際交流需求的針灸醫師打下重要的基礎。
4固本培元——重視中醫傳統文化教育在臨床教學中的地位
【關鍵詞】 中醫; 《方劑學》; 教學
方劑學是研究方劑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習者必學的中醫基礎學科之一。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所培養的中醫人才素質息息相關。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兩方面重視下述問題。
1 重視藥物配伍的講解
藥物配伍能增強或綜合藥物的作用,是組合成方劑的核心,也是藥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劑學的教學中透徹分析藥對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讓學生領會“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
1.1 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劑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決定該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證,如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為君藥,配伍干姜、細辛為臣藥,重在發汗解表、溫肺化飲,為治外寒內飲的代表方;小柴胡湯柴胡為君藥,配伍黃芩為臣藥,和解少陽,為治少陽證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須、相使的增效配伍形式外,還包括去性取用、治療主證和主要兼證、治療主因和主證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過分析君臣藥在方中的作用,讓學生抓住方劑藥物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對復方立法組方、臨床療效等方面的理論認識。
1.2 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藥還須借佐使藥協助增強療效、制約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藥效升降走守達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規律的重要因素,說明方劑的組成中每味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綜合反應的。特別是特殊的用藥,如清營湯中配伍金銀花、連翹透熱轉氣,體現了營分熱證特點及治療原則;黃龍湯中配伍桔梗宣肺氣而通腸腑;芍藥湯中配伍肉桂防苦寒傷陽;敗毒散配伍人參扶助正氣、鼓邪外出等等,在教學中要重點分析。
1.3 藥對配伍藥對是中藥復方的核心,是臨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中藥配伍,是復方的最小單位,它構成簡單,卻具備了復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經典復方療效的體現。方劑學中藥對配伍或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療效,擴大治療面。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重要藥對的特性和統一性。如著名方劑桂枝湯包括桂枝與白芍、白芍與甘草、生姜與大棗、桂枝與生姜、芍藥與大棗、桂枝與大棗等多組藥對。既要分析理解方劑組成中的主要藥對,又要歸納總結同一味藥配伍不同藥物所組成的藥對表現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黃配伍桂枝重在發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熱、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分析藥對的作用,在分析運用和變化運用古方時要抓住主要藥對,或在藥味增減時也力求考慮藥對配伍。
2 重視證、法、方、藥緊密聯系的分析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辨證論治中,證、法、方、藥是緊密聯系和高度統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劑學學科知識的關鍵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證、法、方、藥之間的緊密聯系,要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和中藥學為基礎。如陽和湯中配伍麻黃是因為其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陽和湯治陽虛血弱、寒凝痰滯之陰疽,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法,在溫陽、補血、散寒的基礎上配伍麻黃,以其發越陽氣的作用來鼓動氣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滯之功??梢婈柡蜏幸晃堵辄S就涉及了證、藥、基礎理論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通過透徹地分析證、法、方、藥之間聯系,才能讓學生掌握方劑的組方原則、基本結構和配伍技巧。
3 重視介紹中醫方劑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及影響藥效發揮的因素
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民間有“是藥三分毒之說”。由于藥物因素、或病人的體質因素、或病證的特殊性、或針對用藥的特殊性(如需用藥量大、需用毒副作用大的藥物等)或煎服調護法的影響,方劑不可避免地會在某些疾病、某些患者、或某些特殊狀態下出現毒副反應。近來有關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報道日漸增多,影響較大的諸如日本報道的小柴胡湯的副作用有藥物性肝炎、藥物性膀胱炎、藥物性肝損傷、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及我國的龍膽瀉肝丸的毒副反應等,震撼了大眾觀念中中藥是絕對安全的錯誤認識。
方劑學作為傳授中醫臨床處方用藥的重要課程,有必要重視臨床安全無害地應用方劑。因此介紹中醫方劑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同樣應該成為方劑教學中的必講內容。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應當盡可能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有關內容,并將其及時反映在教學內容中,尤其是對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頻率高的方劑應特別強調其使用的適應證、用法、調護、禁用對象、報道中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早期癥狀、后果、處理方法。如果已明確方中某種用藥與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高度相關時則應重點提出,以引起學習者的重視,避免醫源性疾病的發生。
4 重視方劑中藥物的用量與用法的強調
方劑中藥量至關重要,標志著藥力的大小,決定作用的強弱;而煎法與服法,對療效亦有直接影響。因此在方劑的教學中除講授一般藥物的劑量和用法外,還須提醒學生要掌握特殊的藥量、煎藥法及服藥法。如吳茱萸湯中重用生姜;補陽還五湯中重用生黃芪;炙甘湯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時服藥時間亦有講究,桑螵蛸散治遺尿宜夜臥服;“真人養臟湯”治下痢在飯前服等。
5 重視方劑的歌訣記憶
孤立、機械地背誦方劑,花費時間多,效果差。而湯頭方歌是將方劑的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詩歌體裁,編寫成歌訣,讀起來瑯瑯上口,讓學生由誦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黃芍藥同?!绷硗庥行┓絼?,可自編趣味歌訣,記憶方便、效率高、經久不忘。還可自編一些趣味歌訣做適當的補充,如三仁湯:“三仁爬竹竿,(厚)樸通滑下(夏)來”等,這樣可以增加學生記憶的趣味性。
6 重視方劑之間的聯系對比
有些方劑,組成、功效和主治證有相同之處,在教學中這樣的方劑可互相比較,找出共性,突出個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同類方劑中可同中求異,如清熱劑中清胃散與玉女煎均清胃熱,但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火上攻證,屬實證;玉女煎清胃熱、滋腎陰,主治胃熱陰虛證,屬實中夾虛之證。不同類方劑中,可前后聯系比較,異中求同,如治泄瀉的方有葛根黃芩黃連湯、痛瀉要方、參苓白術散、真人養臟湯、四神丸。但因每方適應證的病因病機不同,故可作以區別。另有藥物組成部分相同的方劑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桂枝湯”的加減方有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含增液湯的方劑有增液湯、增液承氣湯、清營湯、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小柴胡湯與旋覆代赭湯佐使藥相同等等。
7 重視形象生動教學
目前,在倡導中醫現代化的形勢下,經典著作《傷寒論》的教學陷入困境,學生對其失去學習興趣,感到年代久遠、枯燥乏味、生澀難懂。然而,千百年來醫療實踐證明,《傷寒論》仍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不是中醫方劑學、內科學、診斷學的重復。學習的目的必須突出兩點:一是學習張仲景的臨床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臨證思維能力;二是熟悉治療方法、方劑及其化裁,從而提高學生的經方運用能力。
1 《傷寒論》辨證思維特點
《傷寒論》中有明顯的病、證、方證層次結構,如疾病可分為傷寒和雜??;太陽病可分為中風證、傷寒證、表郁輕證;中風證分為主證桂枝湯證和兼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附子湯;陽明病分為陽明燥熱證、陽明燥結證等。病證、方證層次結構使辨證能不斷深化進行,使論治能擊中要害,這是辨證論治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使臨證具有靈活性。如原文第50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薄秱摗愤€突出了法隨證變的指導思想。如運用大承氣湯中,有時很果斷,有時一試再試,有時用后即止,有時用后再用。此外,還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秱摗妨洷孀C建立了6個理想的病證模型,由此把握各種疾病的本質。所謂“六經鈐百病”,實際上是病證模型發散思維的結果。
臨證時如何辨證論治,通過《傷寒論》的教學,可使學生熟知幾種方法,進一步提高思維分析能力。
1.1 排除法
即通過所述與方證無關的陰性癥狀如“不嘔、不渴、無表證”來說明病不在三陽。原文第125條以小便不利、神志無異常情況來排除太陽蓄血的診斷。
1.2 對比法
通過相似癥狀之間的區別達到精確的辨證。如第14條的桂枝加葛根湯與第31條的葛根湯證,兩者皆為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所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湯證為表虛證兼經輸不利,故見“汗出惡風”;葛根湯證為傷寒表實證兼經輸不利,故見“無汗惡風”。同樣的“項背強幾幾”,那么,汗出與否就成為臨床正確用藥的關鍵點。再如第93、94、95三條并列,分析3種不假藥力而汗出的不同機制。第93條的“冒汗”可責其虛;94條的“戰汗”為邪已外解;95條的“自汗”則為衛強榮弱而邪不去。3種汗出進行對比,則引導辨證思維活力自在其中。
1.3 分析法
《傷寒論》常論述在某個共同的前提下幾種不同的轉歸。這個共同前提,可能是原有的癥狀,也可能是某種治法,但結果會完全不同。臨床辨證的主要依據仍是各自的特征性癥狀。如原文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點出太陽病已八九日,至再經之陽明、少陽主氣之期,如邪傳陽明,則可見大便不利而小便色黃;邪傳少陽,則可見喜嘔。但現在“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卻有“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之證,分析其尚屬太陽為病。因為發熱惡寒是太陽病的主證之一。而熱多寒少,是邪氣已微。惟此熱多寒少并非經常,只一日二三度發作,更可見正氣亦虛,只多在早上陽升,正氣欲出,中午陽旺,正氣轉盛,日晡陽降,邪氣欲出之際,引起正邪相爭,有如瘧狀。據此則又可知,榮弱多病從熱化,衛閉即不得汗散,所以也是熱多寒少之理。此證尚有如下幾種轉歸:一種是脈微見緩象者,則正雖虛而邪已解,故為欲愈;一種是脈微而惡寒甚者,《傷寒論》強調此為陰陽俱虛,即榮衛氣血皆傷,而正虛邪逆較重,故不可再施以汗、吐、下的單純祛邪之治療,否則,即易導致陽亡陰竭;而最多見的一種是,面色反有熱色的發紅,這是病不欲解,因為衛分猶閉,所以不能得小汗出乃熱壅于上之故,且氣行皮下而其身必癢。對此,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一以和榮,一以開衛,小其劑量,使微汗出而愈。
1.4 歸納法
《傷寒論》善于對疾病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如原文第144、145條對婦人熱入血室進行歸納;第282條對少陰病的臨床特征歸納闡述。
1.5 遞進法
遇到棘手的問題、復雜的問題逐步解決。如原文第29條為陰陽兩虛、復感外邪之證,誤投桂枝湯犯“虛虛之戒”,使證情錯綜復雜,難以一方兼治,便層層遞進,隨證治之。
2 《傷寒論》治療特點
2.1 所載方劑大多至今仍用于臨床
《傷寒論》對用藥指征的描述是具體的、形象的,有是證用是方,療效是可重復的。自人類有文明以來,雖然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人的機體和疾病斗爭所表現出的癥狀和體征相對穩定,具有極強的可重復性,故藥證不變,經方療效經久不變。
2.2 劑量嚴格要求
《傷寒論》對方藥劑量要求嚴格精確,主要體現于兩方面。①藥物的絕對劑量較為精確。其處方劑量大多使用精確的計量單位,如分、兩、斤、合、升等,只有少數情況下運用不精確計量單位,如一大把、雞子大等。②方藥相對劑量嚴格精確化。所謂相對劑量,即指同一方劑中各藥劑量比例,如桂枝與芍藥等量、桂枝倍芍藥,其功能主治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3 建議
3.1 激發學生的興趣
有學者提出利用“從眾心理”和“偶像效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和成就動機是成正比的[1]。在教學中穿插一些名醫的成長史以及運用傷寒論經方治療疑難疾病的醫案,使學生認識到學好《傷寒論》是名醫成才之路中的重要臺階,從而為學好本門學科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礎。
3.2 熟記原文
《傷寒論》全書體現了法隨證變、知常達變的思想。學生要“知?!保瑒t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條文,在應用時才能達到信手捻來的境界。實踐證明,背誦原文是許多醫家達到“知常達變”的捷徑。如原文第38條講了大青龍湯證的典型癥狀,乃言其常;39條則講了有可能出現的不典型脈證,乃言其變。通過熟記才能達到胸中有丘壑。
3.3 精研醫案,具體運用
《傷寒論》是一門臨床基礎學科,是理論與臨床實踐聯系的橋梁。許多學生對理論、方劑很熟悉,但臨證卻不會使用?!秱摗贩剿幣R床運用思路的介紹是《傷寒論》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首先應講清方劑的應用指征、理論依據、應用范圍、配伍加減等實用技術,然后闡明方劑應用的具體思路,并且應精選研究一些古今醫案,在原文方劑的講解之后,通過醫案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古人是如何應用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使用,從而掌握方劑的使用規律,提高臨床診治疾病的能力。
3.4 建議學生閱讀大量古代文史類作品
《傷寒論》成書距今已有1800多年,閱讀古代的文史類作品,一方面可以增進對原著的理解,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另一方面,“讀史使人明智”,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醫德修養。
3.5 運用優質的教學模式
在中外教育史上,廣大教師以一定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實踐成功經驗的分析和總結,創造了許多在不同條件下取得優質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熬v-自學-討論-操作”四結合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傷寒論》的教學?!熬v”即教師不再重復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等學科的理論,而是重點突出《傷寒論》的獨特之處;“自學”使學生有選擇性地、自覺地、愉快地學習;“討論”是一種師生合作學習,教學相長,產生師生的互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操作”是指學生依據所學的原理、概念和事實,獨立地從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傷寒論》是臨床實踐的結晶,學生可通過“操作”——臨床實踐、實驗,學用結合的活動,得到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研究證明,“精講-自學-討論-操作”四結合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改善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我表現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
總之,教師不僅要把握《傷寒論》這門學科的辨證思維和治療特點,而且要在教學中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傷寒論》的教學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