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美學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學體育;教育;美學精神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體育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對中學生素質的培養和健康的教育,中學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符合當今時代對中學生的發展要求。現代體育注重培養中學生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這種精神符合人們的審美,具有美學價值。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注重體育精神與體育教育美學精神相結合為當今時代對體育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理解中學體育美學內涵
體育教育的直接目標是通過開展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其堅強的品質。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應增強其美學精神。體育美學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今年來有很多專家學者針對體育精神美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體育精神美是一種文化意識和社會意識,是通過體育活動展現人類的力量、聰明才智和積極進取的意識總和,是體育運動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追求人身體的健康、美麗,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潛能來獲取精神世界的自由等。它擺脫了時間、地域、種族、政治和人的性命的束縛,屬于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二、把握中學體育美學體現
1.體育美學的價值體現
中學的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體育精神的美學價值的重要體現。中學既要重視文化教育又要注重校園美學教育的發展和培育。既要重視教學工作的開展,又要豐富學生的體育活動。要將體育美學的發展要求與時代需求相聯系,結合體育教育文化的發展現狀,積極推進體育文化的發展、創新,努力使體育文化更加繁榮,力求在校園文化中構建起體育美學的主旋律。為了激發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將體育思想、體育意識、體育觀念在內的體育美學精神列入到教學內容中去,使其成為體育課程發展的目標之一在體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體育美學精神已經成為中學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體育美學的社會價值
體育美學是一種意識形態,主要表現于體育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整個發展過程,充分展現出體育美學在社會中的社會價值。體育美學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通過培養中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創建和諧校園。中學生作為體育活動的參與主體,要切實參與到體育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來,去體會、領悟體育的精髓,通過對體育美學的學習理解,培養中學生的務實精神,有助于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由此可見,通過培養中學生的體育美學,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3.體育美學的個體性價值
體育美學能夠充分展現中學生的個體價值。體育美學是對在體育活動中展現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中學生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是社會實踐中的一員,他們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既要有意識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要處理好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體育教學中,體育美學所代表的價值觀是以自主創新意識為主體的,以自我實現為主要標準用來衡量在體育活動中中學生個體所表現出的個體行為與價值尺度,其主要目的是統一“為我”還是“為他”的要求。
三、拓展中學體育美學作用
1.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中學體育美學的內涵是通過中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擺脫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偏見,構建民主、自由、法制、友愛互助、充滿生氣的校園文化氛圍。體育美學作為中學文化的一種主要形式,也屬于一種意識形態,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積極向上,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質的新一代中學生。體育美學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豐富了校園的文化內容,升華了校園精神,從而為中學生創造了一個利于學習、生活的校園環境。
2.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
體育美學來源于社會實踐的積累,是感性的升華,理性的沉淀。中學體育作為中學生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學生社會化的培養過程,通過對中學生體育美學的培養,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認同和接受體育活動的行為規范,并自覺遵守,為人際關系的和諧樹立良好的意識,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培養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樹立競爭最終實現目標的信念,為了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主動與他人交流互動。
[關鍵詞] 地理教育 “山水美” 教學啟示
一、中學地理課本里的“山水”
山是資源的寶庫,水是生命的泉源。人類自誕生起就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初居于山中洞穴,后臨水而居,由此邁向文明的門檻。地理之山水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資源和能量,不僅促進了自身的演化,而且獲得了靈感,學會了勞動和生活,發展了智慧和藝術(審美)。它不僅是人類的物質家園,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類對山水有著天然的情素。
人類對山水的物質資源依賴發展到寄情寓志于山水,“山水”被賦予了特殊的指向性意義,包含著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概括。一定意義上,也可看作是對自然的認同和親近。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是一幅充滿情感色彩的“畫”,包含著形式美的韻律和特質,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與個體人格相近,與人生同構。地理教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山水”素材,發掘其中的價值需要師生們的共同努力。
二、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是人內心世界接受外界信息后表現出的心理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復雜心理狀態或心理體驗。人類對事物的態度具有顯著的情感傾向,態度是情感的外化表現,具有相應的價值取向并影響著人的行為。價值觀則以情感和態度為基礎,是個體內心關于事物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個性傾向性,具有穩定的人格特征,常常規定著個體的態度和行為。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處于形成發展期,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性特征。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過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與情感過程的統一;是學生全程參與,內心體驗,形成態度并建構價值觀的過程。這種參與性和體驗性培養是中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格美”完善的重要基礎。如何引導、激發和培養活躍向上的情感和態度,則需要把情感與認知過程統一于有效的教學過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而真善美的教育首先是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激發學生美的欲望,產生美的追求,提高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美丑觀和愛憎觀;而要使學生形成主動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能力,從自然“山水”中認識和感受美的存在是一條有效途徑。
中學階段樹立積極、理性和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重要的教育培養目標之一,其核心內容就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養和完善。盡管中學各學科都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但地理學科有它自身的獨特優勢,這是因為其研究對象、內容及關注的熱點問題,既廣泛又具體,既長遠又在當下;常常有親近自然,與“山水”相連的特征,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也就容易走進中學生的視野,貼近中學生的生活。
三、“山水美”的教學啟示
《周易•系辭》中有“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之說?,F代心理學和美學都強調,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個體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因此是有意義的形象。我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最高境界常常就是審美境界,涉及最終感悟及無限心靈時空的自由,追求天、地、人與心靈的和諧統一。由于其強調境界,關注生命的意義,因而可以通過感悟來提升人生的境界。如儒家將自然山水與人的道德觀聯系起來,“以山比德,以水比智”,形成“比德說”審美觀就是如此。在這里,“山水美”就不僅僅是依靠外在的形式美來博得人們膚淺的賞心悅目,而是經過概括、濃縮、提煉和抽象等一系列過程上升到“善”的高度,成為“德”與“智”的化身,無形中被“人格化”了,具備了某種精神象征的意味,此時的“山水美”也就傳達出“人格美”的意義。顯然,這尤其對青少年(中學生)來講,在純潔其心靈,教化其人格,規范其行為時,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掌握教學規律,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他們還應當是優秀的心理學、哲學和美學行家。
首先,懂得中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實質上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養;認識到青少年人格美的培養是其行為美、人生美、家庭美乃至社會美形成的起點,它對調節青少年的心理,規范其行為,認同其文化,并由此上升到即將對國家和民族擔負著崇高的責任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中,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山水美”教學為起點拓展延伸到生態美、自然美直至天、地、人、心和諧之美。因為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把觀察天地自然過程視為主體道德觀念尋求客體再現的過程,認為這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與自然界能夠相和諧的哲學基礎。它不僅可使青少年從中獲得感觀的愉悅、精神的升華;而且能夠獲得一種人處于自然之中的均衡感,參與其中領悟自然真諦的崇高感和自豪感,一種徹底的真、善、美。
再次,必須投入情感,通過把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進行類比的方法,經由情感美的道路,樹立人格之美,達到理想美的彼岸。
最后,在環境倫理教育方面,結合人格美的培養,使理念化作自覺的行動操守。這是因為培養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是新一代公民自覺樹立科學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保證。例如,在青少年中積極倡導人格美與山水美、自然美、生態美等密不可分的觀念,強調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樹立破壞環境就是惡、保護環境就是善、尊重自然就是美的信念。
總之,培養并促進中學生“人格美”的完善也是現代中學地理教師工作職責范圍內的任務之一,因為只有在人格修養培養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學生們才能深刻地領悟到,人類必須具備尊重并善待自然、關心個人并關心人類、著眼當前并思慮未來等這樣的科學發展觀精神;也才正真談得上追求現代“人格美”的完善,由此獲得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學地理“山水美”教育提供了一個十分特殊的關于中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袁鼎生.教育審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何齊宗.審美人格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曉旭.美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
[4]季水河.美學理論綱要[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5]袁濟喜.自然之美與人格培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6):87-92.
一 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運動美
體育運動主要以全身各肌體的有機活動為主要表現形態,進而產生節奏、韻律、線條的美感,在當前的中學體育教學階段,大多以休閑類、娛樂類、健身類、舞蹈類項目的學習為主,因此,學生在可接受的體育運動中以形體語言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形態凝聚著豐富的美學內涵,中學生本身天真活潑、身體柔軟,經過簡單的徒手體操、基本功調練、基本形態控制練習以及舞蹈、藝術體操等各種形式的綜合練習,漸漸優美的形體語言能夠讓他們自得其樂并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在訓練中挺胸,收緊臂、腳,走直線,神經的每一個細胞都投入到了對身體的每一次彎曲和伸展,沒有任何余地去偷懶,靜靜地,緩緩地,身體繃緊,到位--這種表演力求舒展、流暢、準確,富有美的神韻,以促進學生形成美好的直觀動作表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積累體育美學的知識經驗,并將這種知識經驗又帶入到自己練習活動的一切環境中去,以最終形成美的動作和技能,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的健康分開,"而形體運動不僅能使人獲得健康美,還能使人獲得體型美、姿態美、動作美以及氣質美。
從美學效應的視角來看,復雜的動作更客易刺激人的心理和神經,從而產生強有力的審美心理活動,動作的品級越高,其審美的愉悅性就越強,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自身形體運動美感的同時,引導學生經??匆恍w育冠軍做的高難度動作,產生震顫之美,從而培養他們因羨慕而產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從體育運動中感受快樂。
二 中學體育競賽中的成就美
體育競賽的成就美學主要是指人通過在某些體育活動進行比賽,達到一定的技術要求,從而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獲得運動享受的一種美感體驗,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還處于體育運動的初級階段,對體育這門學科懷著極大的憧憬心理,這種心態如果遇到障礙很可能被消磨,但如果得到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則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成就感是推動中學體育教學發展的關鍵,這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嘗試:
1.對于那些不具備太大難度的體育項目,如跳遠、跳高、拔河、跳繩等,教師要刻意適當提高難度要求和水準,使得學生要加倍努力才能通過考核,這是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學生都具有攀比的心理,都希望自己各方面都比別人強,如果1米遠的跳高要求所有人都能通過,學生往往會覺得沒有難度和挑戰性,就自然不會放在心上;但如果教師用1.5米的跳高要求來考查學生的話,難度加大了,通過的人少了,自然每個學生都希望通過進一步努力來完成,一旦實現,他們的成就感便會立即表現出來。
2.對于那些難度太大的體育項目,如扔鐵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適當降低難度要求,使得少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進一步努力來通過,否則,學生覺得老師的要求望塵莫及,必然會失去求勝的信心,這點同樣是心理學的共同規律。
3.對于中學生來說,成就不僅體現在個人獲得的榮譽上,同樣體現在集體或他人獲得成就給自己帶來榮譽感的心理感應上,特別是我國的教育,十分重視加強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一旦我國體育運動員在世界上獲得了輝煌的成績,便能立即刺激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產生集體榮譽感,如劉翔在奧運會上獲得田徑110米欄冠軍的事實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不知激勵了多少中學生奮發圖強!
因此,體育運動在給學生帶來健康的同時,也帶來豐富的成就美感和快樂,教師充分發掘這一點的內在激勵資源,是成功開展體育教學的重要條件。
三 中學體育教師的師表美
中學體育教學的美學基因不僅體現在體育運動的本身和所帶來的成就感上,也體現在中學體育教師自身所孕育的美感上,即師表美學,這主要包括教師的形體示范、語言、學識等多個美學層面。
教師的形體示范之美,形體語言是展示美感的主要元素之一,特別是對于體育運動與教學來說,基本就是靠形體語言的表達來獲得審美享受的,健與美兩者是有機的統一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示范中自身的動作是嫻熟的、優美的、規范的,能夠讓學生為之動容,為之陶醉,從而產生獲得新知的進取心理,這是因為嫻熟、優美、規范的形體語言最能充分地體現體育的效能,成為符合規律的美學形式,會引起學生由衷的欽佩與共鳴,如果在舞蹈類項目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做得更好的話,學生心目中的羨慕、向往、實踐自不必言說,因此,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明確體育與美的相互關系之后,應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重視美學教育讓學生處處感受美、發掘美、欣賞美、表達美。
教師的語言表達之美,體育課堂活動的特點是具有大量的身體練習,學生所要獲得的知識、技能大都是在不斷地運動過程中逐步掌握的,然而在練習之前必須要經過老師的詳細講解,學生才能學好、練好,可見,在體育教學中,語言的表達同樣重要,同樣能夠產生美的感染力,體育教學有著豐富的術語、短語,因而特別需要語言鮮明、準確,避免含糊不清和詞不達意,對于中學生來說,本身對體育涉足就不深入,對體育慣用的專有名詞和術語了解就甚少了,教師如果不能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地解釋意思,學生聽起來很容易迷糊,感覺枯燥,因此,語言生動,簡潔明了是體育教師開展教學的基本要求,體育教學語言既要遵循語言規律,符合語言規范,又不能因詞害義,削足適履,要運用好語言這門藝術,教師必須加強思想修養和語言修養,力戒空話、廢話,堅決杜絕粗俗不堪的語言,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逐步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水平。
論文摘要:無論是人類生活還是社會進步中,都離不開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美。而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成為如今中學生綜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前,美術審美教學對培養初中生的全面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生美術欣賞課的審美教育功能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初中學生美術欣賞水平現狀
美術欣賞教學是中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是中學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增強對藝術審美能力還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藝術知識,通過欣賞加上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感受、體驗、鑒賞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然而現在的初中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相對較低,筆者覺得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兩點:
(一)美術教學仍停留在基本技能上
長期以來,美術教學大多還停留在教授一些基本技能為目的的現狀上,可遇到欣賞課就簡單一帶而過簡單交代,很少真正的仔細與學生一起探討。上美術欣賞課都是對作品從認識到理解這樣一個過程,開始時會從他們的個人角度分析作品的“好”與“不好”。也會自然的停留在,若畫的寫實也是就是所謂的“像”就是好,而畫的抽象,所謂的畫的“不像”就不加以欣賞。例如:當學生在欣賞法國畫家馬蒂斯的油畫——《舞蹈》時,有的學生認為他的畫從形象畫得不寫實,因為這幅畫沒有具體的情節,也沒有令人煩惱和沮喪的內容,只是描繪了一種輕松、歡快,又充滿力量的場面。整幅畫色彩及其簡約,只有三種顏色,有的學生對于這樣的色彩描繪表示不解,他們覺得固有色的表達才是好的;還有的同學一開始接受不了畢加索的作品,如《格爾尼卡》等等。我覺得在欣賞畫作前,應該把這些畫派的發展及藝術主張較為詳細的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這些派別有所了解,然后引導學生欣賞慢慢適應并接受。
(二)美術教師沒有更好的引導和激發學生
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教師的重視,加強美術欣賞課的審美教育功能。中學生審美能力低的原因不僅是學生自身的原因,老師也有責任。若老師在課堂上只是羅列一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象征寓意等引導學生分析評論的方面相對較少,也沒有好好的發揮審美教育功能,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這樣長此以往下去,就喪失了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偏離了美術欣賞教學宗旨,因此,美術欣賞課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形同虛設。因此,如何能讓學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美和藝術家審美感覺和審美理想,這是課前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 、加強審美教育
中學美術欣賞課是以認識和評價“美”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審美教育。它不僅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審美觀念,從小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道德品質的塑造。因此,加強審美教育事在必行。作為美術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
首先,必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欣賞作品時學生都會有一種初步的印象和感覺,結合初中生平時學習的一些文化知識,可以把這個最初的印象作為深入作品的起點,然后老師進行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其次,培養學生主動獨立思考的能力。欣賞作品時學生除了要仔細的觀察,用簡練的語言描述自己對作品的心里感受。把自己從中獲得的精神和靈感相結合,或者從中收到了什么啟發和教育。這樣以來,學生對新鮮事物在不知不覺種增強了好奇心和自信心,也從而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之,教師也要發揮引導作用。給學生時間、機會和條件去發揮。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的興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
三、 美術欣賞課對提高審美的重要性
美術欣賞課是中學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所設置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我認為,美術欣賞課是塑造精神品質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可以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到美術作品精神層面的東西。使學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得到陶冶和升華。
梁啟超說:“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將情感善的、美的方面盡量發揮,把那惡的丑的方面漸漸壓伏淘汰下去。這種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類一分的進步?!比藗兊膶徝狼槿ぴ诤艽蟪潭壬鲜苤車h境的影響,或者使高尚的趣味得以發展,或者使低級趣味得以增長,因而,營造審美教育環境也十分重要。
不言而喻,初中的美術教學方法具有整體性和特殊性,其任務不是重視教育者的短期行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受教育者的心靈,從無社會特征的人塑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個體品質高尚的世紀新人。美術欣賞教學的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于審美范疇的教學如果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于認識和教育的功能的話則失去了美術教學的特征,欣賞教學的功能。而美術欣賞課能夠把德育、智育和美育這幾者很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素質教育的真正受益者。由此可見,美術欣賞課對中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愛美之人皆有之,無論何時何地都離不開美的存在。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蔽覀円岢刭|教育,因此美術欣賞課促使中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要充分發揮審美教育功能,加強重視中學生美術欣賞課提高其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一)促使中學生的人格完善
在中國美學史上,王國維第一個明確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美育中的感知美、鑒賞美、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塑造人,陶養完美人格。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和國際分工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越來越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各國的合作與交流也不斷的增強,但是也同時出現了很多國際化問題。正如葉朗在《胸中之竹》所說,“在當前世界眾多問題中,有三個問題十分突出,一個是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個是人的內心生活的失衡,一個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碑斍案鲊ㄟ^互聯網等媒介傳播信息,突破時空局限,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交匯聚集,難免會引起一些沖突與摩擦。同時,來于西方的某些消極價值觀也開始傳向中國,西方資產階級敵對勢力打著民主和人權的旗號,企圖趁機推進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诖?,在國內出現了不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歪風,嚴重影響社會風氣,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中學生思維觀念尚處在吸收和發展階段,并未成熟,其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消極思想的錯誤引導而偏移,非常需要用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作為導向。美學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情感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學生的人格品味。
(二)有助于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命題最初是由麥克•費瑟斯通提出,通過將“生活”與“藝術”結合起來,正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晚年寫的詩中提到的“人詩意地棲居”。20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有無詩意是能否存在的標志,詩意的棲居是真正的存在,沒有詩意地棲居就是不存在的,詩意使棲居成為棲居?!霸娨獾貤印笔窍鄬τ凇凹夹g地棲居”而言的。我國美學家朱光潛也曾建議我們像欣賞藝術一樣欣賞世界和人生,凡是善于欣賞的人,他“有一雙慧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動態便成為他的詩,他的圖畫,他的戲劇,讓他的性情在其中‘怡養’。到了這種境界,人生便經過了藝術化?!比欢斍按蟊娫凇翱鞓氛軐W”的統帥下,對藝術普遍淪落而成為娛樂消遣同義詞感到理所當然,人們在物質享受日益提高的同時,心靈世界反而日益失落,無所寄托。
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美學教育的內容
(一)教學語言之美。
善于運用語言藝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要求。語言藝術在于言之有據、有禮、有物、有味,在于字正腔圓、音純、詞清,意明,這樣就會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力使人聽得入迷,產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因此,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要注意語言文字運用的藝術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性,使受教育者既能清晰明白教育者的教育內容,又能在期間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鳴,在享受美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教學形態之美。
馬卡連柯曾說:“從口袋里掏出揉皺的臟手帕的教師,已經失去當教師的資格了?!边@句話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表達出了教育主體的形象美對受教育者的重要影響。作為思想政治課堂上的教育主體,教育者舉手投足之間都需要注意形象。如著裝要大方得體,言談舉止自然瀟灑,眼神表情也應當自然清切。通過教師儀表的靜態美和表情、舉止、姿態等動態美,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引導和陶冶的作用,使學生感到真諄可敬,從而“親其師,信其道”。
(三)教師人格之美。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教師的儀表魅力不只取決于長相和衣著,更在于人的氣質和儀態,這是人的內在品格的自然流露。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通過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可以很好的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會有積極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之美。
柏拉圖在《文藝對話集》中論述到“我們不是應該尋找一些有本領的藝術家,把自然的優美方面描繪出來,使我們的青年們像住在風和日暖的地帶一樣,周圍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秀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起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嗎?”,指出美育應該采取合適的方式,順應自然,不能有任何強制和壓力,要把這種教育變成兒童感到愉悅的游戲。同時,美育急要從每個人的自然稟賦出發,發展符合他的稟賦的潛在能力。
(五)教學互動中的美。
教學實施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過程。葉瀾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通過共同參與、對話、溝通和合作等一系列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苯虒W過程具有動態美,師生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的成長不僅通過學科育人價值的開發而實現,而且通過教學互動過程育人價值的開發而實現。
三、總結
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國學教育、中國傳統美學得到大力弘揚、大行其道。中國傳統藝術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因此,針對學生時期,可塑性強、記憶力好、思維敏捷、頭腦活躍的特點,對中國優秀傳統美學遺產的繼承和發揚,融入中學美術教育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學美術教學的教材分析
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現狀,多角度、不同側面的換位思考,有針對性、方向和目標明確的設計教案:帶領學生去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材可以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的選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標志性作品。例如:以中國古代山水畫為例,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與其他藝術瑰寶交相輝映。又如:中國現代山水畫,是歷史和時代前進的產物。面對時代的發展,是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定背景下所體現出來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作品。同時,展開課堂的分析與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對山水畫意境的感受和個人看法。教師在選用教材的過程中,要全面、詳細的介紹中國山水畫作品的創作手法。向學生灌輸:追求意境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畫的重要特征之一。讓學生認識到,山水畫中山川河流的秀美、自然風景的瑰麗,帶給大家充滿藝術風情、獨特意境的享受。本節課程設計的教學內容的目的是在引導學生從認識山水畫所表現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美好。進而逐步了解、感受和體會怎樣通過筆墨的運用、虛實的處理、構圖的安排來實現對意境的營造與處理。對于山水畫的學習,力求改變過去過于注重技巧、過于強調皴法而無暇顧及在畫中表現意境的現象。讓學生對中國畫的精神與特點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從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簡意賅的文學語言——詩(詞)記錄下來為日后能夠學以致用做知識儲備。
2中學課堂的中國傳統美術藝術分析
學生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環境下,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過國畫。從一般的繪畫技法來講。詩詞、書畫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互為一體,這是中國傳統美學在傳統中國畫中的一個充分展示和體現。作為是國粹、國學的一部分,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和領悟到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并以此為契機讓他們升華自己的美學情感,加深美學蘊意的領會。
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推進、開展一些鑒賞程度比較深入、需要高度鑒賞能力才能充分體會美學蘊意的課堂分析。教師應當選取一些經典、具有代表意義、可以作為典型教學內容的案例進行美學教育和開展課堂鑒賞。在中國傳統美術藝術浩如煙海,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以《夢溪筆談》為例:唐朝詩人、畫家王維的朋友贈送給他一幅畫《按樂圖》,當時,王維跟朋友說畫中的內容是《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王維的朋友對此不置可否。因此,王維邀請樂隊、舞女進行即興演奏和表演,活靈活現的把畫中內容展現出來,王維的朋友嘆為觀止。由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好奇心,抓住時機、因勢利導給學生灌輸、傳授美學思想。同時,教會他們進行自我鑒賞和對傳統美學的藝術識別。抓住巧妙的課堂時機,可以圖文并茂采取幻燈片、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在課堂鑒賞中完成學生的美學認知和解讀。
3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入傳統美學的蘊意
中學美術教育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學的過程和目標更加突出和強調了學科間相互的融入和滲透,并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與傳統藝術的融合,這樣不但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的美學認知能力的重要渠道。當前,新課改的趨勢是趨利避害,在有效的教學過程中,美術學科也毫不例外的要勇于突破,打破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隔膜,既要理清學科界限又要充分結合,在全局的高度駕馭學生的學習和判斷能力,在其他學科的知識背景支持下,把美學教育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要堅持把美術與相關的學科如音樂、語文、自然、歷史等相關學科緊密結合起來,讓美術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的應用其他專業學科的綜合知識來進行美術學習。一方面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方式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為將來成為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和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真正的幫助學生做到厚積薄發,對所學知識能夠達到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比如,對歷史知識、古詩詞的了解可以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理解更加透徹的欣賞美術名作從而加強美學蘊意的滲透;在學習和鑒賞、分析、思考、揣摩的過程中,借助學習工具和所學知識、所掌握語言文字的描述,不但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也可以通過不斷增加對音樂、舞蹈的欣賞頻率,使得自己內心獲得美學感受。
關鍵詞: 農村中學生 課外閱讀 現狀調查 原因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生課外閱讀作了明確規定,并且提供了一份閱讀參考附錄,即《關于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把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作為課外讀物的重點。這些文學經典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結晶,是青少年對文化進行傳承的重要途徑,是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精神食糧。然而,我區農村中學生的閱讀現狀到底如何呢?
筆者與我區農村團結初級中學、西寨初級中學、香泉中學和寧遠中學等校老師合作,對相關學校初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閱讀習慣方面,只有13%的學生有經常閱讀的習慣,61%的學生有偶爾閱讀的習慣。另外26%的學生根本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在閱讀類型方面,中學生最喜歡的書籍:“文學作品”、“科普知識”、“政史哲經”、“教參教輔”分別占59%、25%、3%、13%。按文學作品的類型來分,“中外文學名著”、“武俠、言情、科幻小說”、“卡通漫畫”分別占23%、31%、46%。由此可見,相當部分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學和卡通漫畫上,反映出中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閱讀方法方面,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閱讀方法不當(63%),也有學生是在閱讀中沒有獲得成就感(37%),有閱讀計劃的學生只有10%,經常做閱讀筆記的只有5%。由此可見,當前中學生希望通過閱讀促進學習,但是沒有切實有效的閱讀方法。在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方面,21.5%的中學生平均每天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為0.5~1.5小時,而每天閱讀時間超過1.5小時的中學生比例僅為5.9%,每天閱讀時間不足0.5小時,甚至根本不看課外讀物的學生比例高達46%。有些學生雖然喜歡閱讀課外書籍,但閱讀時間無法保證。
這一現狀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也應該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不在學生,而在學校、家庭和社會。
一、學校圖書館的藏書不夠豐富,更新速度不夠快
學生普遍反映借不到喜歡看的書。學校要及時調整館藏,建立剔除制度,保證新進書數量。學校圖書館并不是將書買回來上架就可以了,而必須根據讀者的需求、時代的發展及時調整館藏。沒有什么會一成不變,一切事物都不是靜止的,運動變化才是永恒。因此,及時調整館藏,建立剔舊制度,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注重閱讀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個初二學生在調查中說:“經典名著的語言、情節、人物形象對我產生的震撼力,遠非流行小說可比。讀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時,我哭得稀里嘩啦的,比看言情小說感覺爽多了!”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經典名著凝結了人類的智慧,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閱讀這樣的書籍,對健全中學生的人格和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過開展“讀書會”、“好書推薦”等活動,在學生中討論交流讀好書的樂趣和收獲,真正做到“好書大家看,好書大家評”。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開展閱讀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些家長和老師常常埋怨當代中學生閱讀趣味低下,為什么他們不愿意讀那些公認的名著,而寧愿沉迷于“口袋書”和武俠、言情、卡通漫畫?有些學生在調查中吐露了心聲:“老師要求我們讀名著的方式很死板,他規定你在一定時間里非得讀多少本書,寫多少篇讀后感。本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卻被程式化了。我們很厭煩!”由此可見,中學生不是沒有閱讀的興趣,而是這種興趣被肢解了,被壓制了。我們應該讓學生感覺到閱讀是一種尋找美和欣賞美的過程??梢愿鶕袑W生閱讀的特征,舉辦各種類型的閱讀課或閱讀講座。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時代背景下豐富的社會生活,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內容,以及卓越的藝術成就,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產生美的追求,從而自覺提高文化修養和欣賞水平,培養健康、濃厚的閱讀興趣。
四、正確引導文本閱讀,注重審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