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單元教學設計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單元整合教學其實對于我們來講并不陌生,似乎幾年前我們就開始研究了,并且一直沒有間斷這種研究?;貞浨皫啄甑膯卧涎芯浚谢趩卧宋囊氐恼?,有基于語文學習要素的整合。但今天再看新版統編教材的單元整合教學,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內容。
就目前我們的研究結果來看,基于語文學習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老師在整體把握目標、設計教學過程中更能實現知識之間橫向縱向的勾連,更有益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下面就談談我在研究過程中的一點感受。
一、從語文要素方面單元整體考慮整合內容
我們三年級組老師一起對三下四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教學的研究。就是基于語文學習的要素進行的整合。本單元編排了《花鐘》、蜜蜂》、《小蝦》三篇課文、習作《做了一項小實驗》和語文園地。本單元的語文素養是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能借助一段話概括一段話的大意,留心觀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花鐘》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學生提煉實驗過程?!傲曌鳌弊寣W生寫一寫最近做的一項小實驗,細心觀察,才能言之有物?!缎∥r》引導學生學會細心觀察,并刻畫細致生動。在“詞句段運用”學會在觀察過程中提出問題并思考問題的習慣??梢钥闯龈鞣N活動之間是相互聯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習作整合做法
下面說說我執教的第二篇課文《蜜蜂》+習作。課文的目標是:1.能梳理并按順序說出實驗過程。2.運用多種方式,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習作要求是“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
研讀教材時發現,教材課后習題有一個梳理實驗過程的表格(右上圖)。本單元的習作版塊也提供了一個表格(右下圖),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圖表整理小實驗的主要信息,幫助學生按一定順序寫清楚小實驗的過程。在《蜜蜂》一課教學時,我恰當利用了這些表格進行整合。
一、什么是小單元備課
教材的編排大都按章節或單元劃分,這是自然的單元。小單元備課就是在自然單元的基礎上,將教材大的章節或單元按知識結構或學生的認知水平,再細化為更小的單元實施備課。更小的單元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有的學科自然單元已經很小,就不必再劃分。每個小單元的教學除了教、學案外,必須有一份小單元練習題和測試題,做到“小單元清”。
小單元備課的前提是做到一次性備完一個小單元的所有課程。要由一個主備教師負責完成小單元的所有教學設計工作,絕對不能將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割裂、分解,由幾個教師來備。一個小單元完整備課結束后,再進行這個小單元的課堂教學。小單元教學便于把握教學節奏的輕重緩急,教師可以在實施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總結問題的過程中進行下一個小單元的備課,這樣交錯進行,可以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二、小單元集體備課的基本流程
小單元備課的實施依賴于集體備課。操作流程可以概括為六步,四十八個字:“劃分單元、確定主備一人主備、形成預案集體研討、定教學案個性修改、實施教學課例研討、改進教學小單元清、查漏補缺?!边@種小單元集體備課模式,實現了每一課時教學內容的共享?;玖鞒倘缦拢?/p>
1.劃分單元、確定主備
學期初,在教務主任的指導下,由備課組長組織本組教師制定學期進度計劃。進度計劃就是按照每學期18周教學時間將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和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以小單元為單位具體計劃到周和日,并預留復習和考試的機動時間,分配教學內容,確定主備教師。
2.一人主備、形成預案
主備人提前教學內容一周完成教學設計。在備課時要求主備教師鉆研教材,搜集相關信息,設計教、學預案。并將預案提交學科領導審閱,學科領導審閱后簽條,主備教師復印給備課組人手一份。輔備教師須在活動前熟悉教材,考慮相應的教學設計,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對主備案做適當調整,包括對主備案教學目標的確認和完善。并在學校統一印制的“主備案研究記錄”上記錄調整意見,為組內集中交流做好充分準備。(集體備課后,“主備案研究記錄”要夾在相應教學、案的前面。)
3.集體研討、定教學案
集體研討分統一活動與分組活動。統一活動即學科領導階段性地對集體備課存在的問題,以講座輔導的形式,對學科教研組教師進行專業引領指導。分組活動即備課組每周定時定點進行的研討:研討前備課組長將小組教師的“主備案研究記錄”交學科領導統一審閱,簽字后方可實施集體研討。研討中,輔備教師根據所做的“研究主備案記錄”的調整意見,對主備教學、案設計發表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師將討論中形成的“共識”記錄在復印的主備案的空白處。
4.個性修改、實施教學
在討論交流中,執教教師結合并吸收組內教師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并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修改主備人的預案,形成個性化的、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目標不能再隨意改動。以個性教、學案實施課堂教學后,要及時進行反思,特別是加強學情的反思,以此作為編寫“小單元清”的依據。
5.課例研討、改進教學
課例研討即主備教師選取一節精備課進入課堂面向組內教師上教研課。每次進行教研活動,都堅持上課、評課、反思的研討制度,將每節課的得失進行分析,對教學設計進行補充、完善。從而提高每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能力,保存下來的完善的教學設計也為下一屆教師備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6.小單元清、查漏補缺
“小單元清”的形式靈活多樣。對于學案、作業,可以采取面批、個別輔導的形式,以個別輔導為主,集中輔導為輔;以學生自我糾錯為主,教師輔導為輔。每個“小單元”結束后要進行小單元練習鞏固,并進行測試,統計成績,分析學情,提出整改措施。我們要求學生建立錯題集,并要求教師編寫“小單元清”測試題時做到三分之一的內容必須來源于學生錯題集中的錯題及其變形或拓展。
三、集體備課的管理評價模式
集體備課實效的發揮,科學、得力的管理評價措施是保障。幾年來,我校不斷摸索,構建了對集體備課實績的管理評價模式,并將備課組備課實績納入小組教師個人“兩評四考”的過程考核。備課組團隊成績的合理使用,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的管理力度。
我校對備課組備課實績考評模式如下:
集體備課組的成績=集體備課過程得分+備課組的成果得分+備課組的教學成績得分。
1.集體備課過程管理評價
備課組集體備課過程得分等于備課組內所有教師個人集體備課過程得分的平均分。這樣能更好調動備課組每一位教師參與集體備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個人潛質,實現共贏。所以首先我們加強了對備課組教師個人集體備課過程得分的評價。
教師個人集體備課過程得分=主備案得分+個性備得分+“研究主備案記錄”得分+聽、評課得分+(集體備課組獎分-個人罰分)
具體操作:學校成立由校長牽頭的“學校集體備課督導評估小組”。采取學科領導平時檢查督導,教務處月查和期末檢查督導相結合的方式。平時由學科領導具體負責對日常集體備課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集體備課質量,對聽、評課反思情況進行評估。集體備課的行為主要觀察參與研討的過程和參與效果。集體備課質量主要評價書面教學設計,為此我們制定了有效的備課評價標準。聽、評課采取填寫聯系卡和學科領導預約,聽、評課后,學科領導及時簽字。每學期期末督導評估小組根據學科領導平時檢查和教務處督導檢查的結果為每個備課組設立集體備課獎分,并對不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的個人進行罰分。
2.集體備課成果管理評價
學校為備課組設立“集體備課成果獎分”,如教案、論文、優質課、教學能手評比等。備課組團體備課成果的管理評價,促進了每一位教師自覺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3.教學成績管理評價
集體備課的效果,最終是教學成績的提升。我校把備課組團隊的教學成績作為對備課組評價的終極指標。從兩個方面評價:
備課組教學成績=校際評價得分+校內評價得分
校際評價:備課組教學成績與其他五所規模學校的同學科聯考成績對比,按名次賦分進行評價。
校內評價:對同學科的三個備課組的教學成績的方差按名次賦分進行評價。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立足校本教研,走校本培訓內涵發展路子卻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之本。新平縣第三小學立足學校實際,以“群策群力”的指導思想為指引,堅持“統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原則,建立“個人初備――集體齊備――個人細備――反思復備”的集體備課制度,逐步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有效教學――集體備課之路。
我校集體備課于2007年9月正式啟動,雖然起步比較晚,但自實行集體備課以來,我們注重學習、反思,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上級有關領導的肯定。特別是2011年4月,我縣全面深入的推進“大膽嘗試,體驗互動,個性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以來,我們結合2011年版課標、課堂教學模式化基本結構等課堂教學改革精神、要求,在集體備課中深入探究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不斷的改進和反思。幾年的探索和實踐讓我們體會到:集體備課有利于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有利于教師準確的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教師“取長補短”迅速成長起來,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集體備課,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執教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也逐年穩中有升。
一、學期初,根據教學進度計劃確定每個學科每個單元的中心發言人,制定集體備課活動計劃。
對中心發言人的具體要求是:在集體備課前要深入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反復閱讀教學參考書,把握單元的整體內容,明確內在聯系,積極查找相關資料、資源,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設計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為發言做好充分準備。要求中心發言人書面提供發言稿、每單元任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部分中心發言人還需提供一節研討課。發言稿的撰寫內容為:單元總體分析(包括本單元的前后聯系、地位作用、教學內容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突破方法(包括教學理念的定位、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法、學法等);分課時備課提綱;個人熟悉研讀教材、教師用書后的體會、感悟等。
二、個人自備出思路。集體備課必須以個人研究為前提、為基礎,因此,要求備課組成員必須在集體備課前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獨立思考教法、學法,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除中心發言人把所承擔的備課內容備深、備透、備精,認真準備發言稿外,其余同學科年級教師也要重點研究單元的一、兩課,做好發言準備(自己初步整理好發言稿)。
三、集思廣益通思路。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在教學新知識的前一周分年級研討,每單元活動一次,中心發言人發言時,要求其余教師要認真傾聽,深入思考,并適時記錄優點和問題。討論交流時,首先針對中心發言人發言的內容展開討論,即發言中的問題、含糊不清的地方及精妙之處。再次是針對其他組員發言的內容,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贊同的理由。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2011年9月份起集體備課活動時增加了以下內容:
①上課、評課、議課環節。每個單元的主備教師先試講其詳備的那個課時,年級其余教師觀課,聽課結束后進行評課、議課。評課、議課是把備課、課例與感悟反思形成一個有機的整合,不管是評課者還是執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評中帶學,達到“評一課、促多人、帶一方”的目的,在交流中互動創生,并提升到理論層次,內化為教育理念。
②以“主題研討”等方式來充實集體備課的內容。可以結合備課內容設置“新課程下如何搞好計算教學”、“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性研討”、“新教材下如何搞好小學數學總復習”、“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速度,使之又快又對”等等這樣的主題研討。也只有不斷創新集體備課的內容及形式,才能提高教師的參與興趣和熱情,才能使集體備課有效實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不管怎么說,集體研討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力求經過“爭鳴”,達成共識,形成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和比較一致的教學設計實施方案。
四、博采眾長寫教案。在年級教師進入課堂實施教學之前,教師先要結合主備教師的試講課進行反思,對集體備課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消化、吸收,加工、重組,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教師在研討深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寫出具有個性特點的課時教案并付諸實施。學校教務處將適時檢查教師集體備課的成果在教學中的落實情況。
五、教后反思長經驗。人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的。雖然集體備課以來,我們很重視反思環節,但效果一直感覺不是很好,集體研討時,教師總想直奔主題,直接進入下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研討中。什么是反思?即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為了吸取經驗,總結教訓,下學期開始,我們要求老師一課一反思,及時對教學中最深刻、最難忘的亮點或不足進行反思,并記錄在教案本上(教案本上已設置“教后反思”欄目)。每次集體備課,首先由各位組員將其信息反饋給其他同伴,作為二次交流內容(帶上教學設計本)。注重反思,是提高集體備課質量,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舉措,我們要重視,并加以落實。
總之,集體備課是一項極其細致且復雜的創造性活動,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雖然通過這幾年的具體實踐,確實讓教師教學觀念得到了轉變,課堂教學也在悄然發生著轉變,教師間取長補短、合作交流、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教學研討氛圍正越來越濃,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1.部分教師認識還是不到位,盡管學校再三強調集體備課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師仍對此認識不足,思想上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對過去的教育教學思想未能認真加以反思,而是憑著經驗去進行教學。
2.少數年級、單元的集體備課流于形式。有些教師總認為集體備課只不過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走走過場而已,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強。
1 教學設計的原則
根據高職教育的要求,體現法律職業教育的特色,在遵循本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堅持職業活動導向;突出能力培養;項目載體;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主體;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原則進行設計。這就需要教師按照以上原則對教學內容重新整合,以項目為載體,將不同的知識點,技能點分布在精心選擇的學生容易理解又感興趣的項目上?!敖處熥鰧а?,學生做演員”,教師通過項目的設計,擬制出司法職業崗位所需工作任務,對學生進行操練、示范、訓練,以此來實現高職法律職業教育教學目標。
2 改革課程教學設計的策略
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以課程項目任務的需要為主要依據,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從應用角度進行新的、系統化的改造。具體步驟是:第一步,依據職業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及時增補,以達到完成項目實踐教學任務需要;第二步,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教學環節設計為:告知(教學內容、目的);引入(項目引入);實施(任務驅動);深化(加深對基本能力的認識與體會);歸納(知識、能力、素質);創新(拓展);總結;布置作業;教學反思。
3 教學設計的創新點
一、"問題"如何轉化為"課題"?
校本教學研究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不過,并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即"追蹤"問題),只有當教師比較細心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的"問題意識"才上升為"課題意識"。問題一旦被追蹤和設計,問題就轉化為課題。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和設計意味著所研究的"課題"來自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課題"產生的途徑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師"自己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它是教室里發生的"真實的問題"而非"假想的問題"。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與設計也暗示了校本教學研究不是"隨意性問題解決"。教師雖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學生活中從來就沒有遠離過"解決問題",但如果教師只是以日常經驗和慣用策略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想方設法"(設計)之后采取"行動"并持續地"反思"其效果,那么,這種問題解決就算不上研究。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與設計使日常教學中的"問題意識"與校本教學研究中的"課題意識"區分開來。不過,這也不是說"問題意識"就不重要。在教學研究中,常見的障礙既可能是"課題意識太弱",也可能是"課題意識太強"。"課題意識太弱"的教師容易滿足于以日常經驗解決那些瑣碎的日常問題,"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決日常的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捕捉一些關鍵的、值得設計、追究的"研究課題"。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與設計,那些日常的教學問題雖然不斷地被解決,教師卻很難從整體上轉換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此相反,"課題意識太強"的教師容易只熱衷于"熱點問題"、"宏大問題","自上而不下",對自己的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視而不見或"以善小而不為"。滿足于"大問題"、"大課題"的后果是忽視、輕視了教室里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問題、真困惑。
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所研究的"課題"的產生過程是:教師在大量地、隨意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了某個值得"追究"和"設計"的"關鍵的問題"。教師一旦打算在后續的教學中進一步"想方設法"(設計)卻解決這個"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能轉化為課題。
二、設計:選擇何種"有效教學"的理念?
在確認了日常的教學"問題"只有經過"設計"才轉化為研究"課題"這個觀點之后,接下來需要澄清的是"設計"究竟意味著什么。
其實"設計"對于教師并不陌生,教師一直在與"設計"打交道,比如備課,寫教案,等等。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即備課)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師的"教案"。校本教學研究意義上的"設計"雖不完全等同于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但它實際上離不開教師日常的、具體的、以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校本教學研究中的"設計"意味著教師發現某個值得追究、追蹤的教學問題之后,在接下來的一系列的課堂教學的設計(備課)中尋找和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樣看時,校本教學研究的"設計"在很多時候與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是一致的,只不過前者更強調對"問題"保持某種追蹤(持續地關注)。
不過,"設計"與其說是個體化的"備課"、"寫教案",毋寧說是具有合作意義的(不是形式化的)"集體備課"和"說課"。當教師在集體備課、說課中根據某種"有效的教學理?quot;(可稱之為"有效教學")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時,校本教學研究中的"設計"與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備課)就成為一件事情而非兩件事情。這正是"教學即研究"口號的本意。
就此而言,校本教學研究是以自己的方式強化了"教學設計"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備受關注的問題。遺憾的是,不少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的著述局限于"教學技術"、"教學流程"的解釋,而對與之相關的"有效教學"的前提性理念卻關注不夠。
在校本教學研究中,"設計"固然是尋找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確定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流?quot;,它更強調某種"有效教學"理念的支持。教師選擇何種"有效教學"的理念將決定教師選擇何種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比如教師如何理解"學習即主動建構"、"教育即生活"、"主動參與"、"有意義接受學習"等教學理念,將決定該教師選擇何種解決教學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當校本教學研究強調"有效教學"理念對于"設計"的重要性時,也許容易使人認為它也帶有"理論閱讀"、"自上而下"的性質。確實,校本教學研究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問題解決,它需要教師不斷地與周圍的同伴對話、與校外的"專家"對話,也需要必要的"理論閱讀"(理論閱讀是一種間接的對話)。真正的校本教學研究有時候并不容易簡單地區分究竟?quot;自上而下的研究"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毋寧說,它意在打通兩種原本不該人為地分開、阻隔的研究道路。
三、行動:執行還是再創造?
"行動"是指將已經"設計"好的方案付諸實踐。如果校本教學研究所"設計"的方案是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那么,接下來的"行動"既包括教師的"上課",也包括相關的合作者的"聽課"(即一般所謂的"集體聽課",此時教師的"上課"被轉化為"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
就教師的"上課"而言,"行動"不僅意味著觀察事先所"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意味著創造性地執行事?quot;設計"的方案。教師一旦進入真實的課堂,面對具體的學生,教師不得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根據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學事件,去靈活地調整教材、調整教案。
就"聽課"的合作者(教師同伴或校外專家)而言,"行動"不僅包括觀察事先所"設計"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傾聽和觀察所設計的方案被執行的真實過程,傾聽和觀察方案的執行是否合理。
校本教學研究與其它所有介入性研究一樣,它不僅"設計"方案,而且力圖引起"改變"。它不僅努力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蟻Mü?quot;行動"來引起教學實踐的"改進",并在"改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觀察原先?quot;設計"的方案是否有效和"問題"在多大程度已經被解決或沒有被解決。
四、反思: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
在整個校本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反思"實際上是貫穿始終的。"問題"之所以能夠被提出來,"設計"之所以可能,"行動"之所以能夠創造性地執行方案的過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參與。也有人因此將設計的過程稱為"行動前的反思",將行動的過程稱為"行動中的反思",將"回頭思考"的過程稱為"行動后的反思"。
但"反思"一般指"回頭思考",它指教師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動"結束后回頭思考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查看所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問題沒有很好的被解決,需要進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設計的方案本身不合理,還是因為方案的執行發生嚴重偏離,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學研究常常是一種基于教師個體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這種反思也可以稱之為"集體討論",它與此前的"集體備課"、"集體聽課"相呼應。事實上,校本教學研究需要經常性地與中小學已經存在的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等教學研究制度相結合。這樣看時,校本教學研究與其說是對傳統的教學研究方式的改變,不如說是對傳統教學研究方式的一種落實和恢復。
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師個體的自主獨立的思考。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既需要教師同伴之間以及教師與校外專家之間的合作,也需要教師個人的獨立思考?quot;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發表"既包括在各種教育報刊雜志上"公開";也自然包括了教師同伴之間或教師與專家之間面對面的"對話"。
教師的"發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師個人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出來為前提。如果教師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所謂的合作研究可能只是以少數"專家頭腦"代替多數教師的思考,多數教師淪落為"沉沒的大多數"。一旦合作研究發生"沉沒的大多數現象",則容易導致問題雖然按照專家的設計方案獲得解決,教師本人依然不知道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
教師不善于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出來除了可能因為"專家頭腦"代替教師思考之外,更嚴重的困境常常在于"專家話語"代替了教師的"個人化語言"或"實踐性語言",以致于教師在專家面前"失語"。一旦合作研究發生"教師失語現象",則容易導致雖然有為數不少的"教學論文"甚至"教學專著"等研究成果,教師本人卻依然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教學實踐。
有效的校本教學研究意味著承認、允許、鼓勵教師用自己的個人化語言、實踐性語言講述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發生的教學故事,包括問題怎樣提出來?問題出現之后如何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礙,等等。
教師發表(包括"口述"或"描寫")自己的教學故事不僅使合作中的交流成為可能,而且教師將由此而進入反思的狀態。
發表對教師個人而言是反思,教師說或者寫,就是反思。發表對合作者而言是共鳴與分享,合作者之間的共鳴與分享意味著合作者之間的相互傾聽與閱讀。
某種教育故事既然能夠引起共鳴與分享,說明這種教育故事已經蘊涵了某種教育理論。案例是理論的故鄉。
五、教案的改造
在整個"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道路中,凸現出兩條相互環繞的線索:一是教學設計;一是教學反思。
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就是形成"教案",但真正的教學設計往往從教學反思那里不斷獲得"問題"意識。而且,教學反思進入教學設計之后,它使問題不斷地被追蹤而轉化為"課題"??梢?,有效的"教案"不僅需要"教學設計",而且需要增強"教學反思"意識。簡要的表達就是:教學設計 + 教學反思 = 教案。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一起構成"教案"之后,或者說,"問題-設計-行動-反思……"進入"教案"之后,將引起"教案的改造"。
教案是否需要改造,或者說,"教案是否要來一次革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決定"教學即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
有教師提出,"我既不愿意寫教育論文,也不愿意寫教育故事,我唯一想做的是把教學做好。"有教師說,我只想做一個好老師,"讓學生喜歡我這個教師;讓學生喜歡我所教的學科;讓學生回家后喜歡把學校里發生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教師這樣說時,既正當,也合理。
也許,"教學即研究"以及"教師成為研究者"等口號在教師那里應該做一些轉換。既不必說教師要做研究,也不必說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教師唯一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教學。
難道教師不是一直在努力有效地教學嗎?至少,難道教師不是一直很重視寫"教案"嗎?
問題只在于:如果說以往的教案容易局限于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的考慮而缺乏真正的"教學設計"意識,那么,改造之后的教案意味著超越某個知識點的設計而使所有的教案都因為追蹤某個"課題"而成為彼此相互關聯的系列教案。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經成為研究的案例、成為待發表的作品。因為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經蘊涵了某種理念的話。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設計;理念與策略
一、高中英語課程整體教學設計的現實意義
1.高中英語教學整體設計是基于模塊教學的英語新課程體系的需要。模塊作為英語新課程中教學組織內容的基本單位,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形成的,因此基于模塊的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整體安排,即一個模塊的整體內容對應的36課時需要做出相對的時間劃分,以保證課程內容的實施。
2.高中英語教學整體設計是實現英語新課程目標的有效保
證?!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實驗)》指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因此,高中英語課程目標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是著重培養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3.高中英語教學整體設計符合語言教育的整體性原則。根據語言學科的特點和二語習得理論,語言在本質上具有整體性。語言是由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整體性表現為語言作為社會現象和言語這種個體現象的整體統一,知識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的整體統一。
二、高中英語課程在課堂教育教學中應堅持的整體設計原則
根據高中新課程目標的要求,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六個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有利于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質,確保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運用課程資源,生成性、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高中英語課程整體教學設計的策略
1.就高中英語模塊而言,高中英語課程整體設計的策略是:分析模塊教學的總體需求分析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實際特點確定模塊的授課與學習目標選擇教學資源選擇授課與學習策略制定模塊教學方案實施教學方案評價反思教學效益。
(1)分析英語模塊教學的總體需求。就是要進一步明確必須讓學生學習24個話題中的什么內容;哪些內容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哪些內容需要刪減以及如何刪減;哪些內容需要補充以及如何補充;哪些知識、技能、策略等內容是模塊中的重點與難點等。
(2)分析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實際特點。明確學生的現有水平以及與課標中應該達到的水平差距,特別是學生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方面的差距,有利于今后學生在模塊中的整體學習效果。
(3)確定模塊的授課與學習目標。寫出學生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方面的具體目標。
(4)選擇模塊教學資源與選擇授課、學習策略。提前確定模塊已有的教學信息量,需要補充的信息量與信息源。接著就是提前解決授課與學習的策略,教學中的媒體的運用、教法與學法的運用與優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間的學習活動等。
(5)制訂模塊教學方案。模塊的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教案、學案式或導學案式與流程圖式。
(6)實施教學方案與評價反思教學效益。在實施教學方案后,應及時針對模塊教學目標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2.就高中英語模塊中的單元課堂而言,高中英語課程課堂整體設計的策略是:必須讓學生學習什么?
(1)確定單元課堂教學目標。在模塊課程教學目標之下,一般應該從三個方面考慮設計課時或課堂教學目標。即就是,語言知識認知方面;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方面;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方面。
(2)選擇單元課堂教學資源與選擇實施授課、學習策略。
①選擇課堂教學資源主要指以下三個方面。a.確定課堂教學信息量。b.明確課堂教學信息源。c.列舉出實現該課堂教學目標需要的言語技能、語言材料、語法能力、師生互動與生生活動等。
②選擇實施課堂授課、學習策略。a.其方法有:問答式媒體選擇法與流程圖媒體選擇法。b.選擇與實施授課、學習方法。c.確定教學結構。如,如何導入?層次上如何過渡?課中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或活動如何展開?如何結尾?
3.評價反思單元教學效果。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在學生層面來評價反思教學效果:
(1)教學效果。
(2)教學效率。
一、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的理論與實踐
單元教學目標是教師在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為學生設置的最近發展區,而課時目標是在該區域內搭建的腳手架。課與課之間相互連接、互為支撐,為學生逐步認識、掌握學科內容架起逐級上升的“階梯”。從《英語課程標準》來看,新課標對小學英語教學提出了二級教學目標,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規定了具體的教學目標,英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從整體上來設計教學目標。
(一)設定單元教學目標
根據實際的課程設置,合理如何安排每個單元的教學時間,在分課時備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教學目標的具體化;重點和難點的定位;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過程的設計,其中包括教學方法的選擇、媒體的使用和活動形式的設計。
(二)敘寫單元教學目標
1.行為目標表述方式
課標在描述課程目標時,使用了明確的行為動詞,操作性強,如用“做動作、指圖片、涂顏色、畫圖、做手工”等描述聽的技能目標;用“模仿說、認讀、朗讀、看懂、書寫、模仿范例寫”和“玩、演、視聽”等描述綜合語言能力的目標。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英語課程標準》,因此,也宜采用行為目標表述方式。行為目標取向主張以人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強調目標的精確化、標準化、具體化,所以稱之為“行為目標”。行為目標的敘寫要盡量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
2.行為目標敘寫的四個特點
行為目標的敘寫有四個特點:即,行為主體是學生、行為狀況動詞多樣化、行為條件情景化、行為標準表現程度具體化。把每項目標描述成學生行為而不是教師行為。行為狀況動詞要盡可能是可理解、可觀察的。
目標描述要反映行為發生通過的媒體、限定的時間、提供的信息。如,通過圖片、實物、簡筆畫,利用動作、模仿、面部表情,通過模仿、配對、涂色、連線、重排圖片順序、用符號完成表格、猜測游戲、角色表演……、通過男女生競賽,通過模擬的購物活動,根據地圖等等。
行為標準表現程度具體化。如,“能根據情景用“Icansee…造2~3個句子”,“能按字母順序排列,做成自己的電話本”、“能用學過的食物名稱,每組設計1份晚餐的菜單”、“能根據圖片或提示來寫出5個描寫日?;顒拥木渥印钡取?/p>
3.常用的行為術語
描述行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動賓短語,其中行為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說明學習的內容。我們來看一些常用的行為術語。學習目標常用行為術語:知識目標認讀、說出、拼寫、讀準、認識、了解、熟悉、理解、表達、掌握。技能目標講述、朗讀、復述、背誦、描述、獲取、寫出、表演、演唱、交流、情感態度。
(三)單元教學目標的實施策略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設定和敘寫單元教學目標、合理劃分課時,初步確定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分課時備課、實踐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調整并修正教學目標。
(四)單元中典型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注重從整體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英語的四種基本技能。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我們主要有“對話課”、“閱讀課”、“綜合課”等三種課型。在課例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煉了三種典型課的教學策略。
對話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結合單元話題學習目標語言,學生能自主地使用功能話題進行交流。對話課設計的五策略:結合話題,整體設計教學情境;聽說領先,讀寫跟上;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大3P和小3P相結合。對話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前熱身導入單元話題目標語言學習整體感知意義操練話題交流。對話課的板書設計策略:凸現“詞架”、“句架”、體現話題的情境設計。
綜合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融復習和新授、整合和拓展于一體,學生能進行單元話題下聽說讀寫綜合語言活動。綜合課設計策略:單元內綜合(目標語言、單元版塊、話題拓展);單元外綜合(目標語言、話題綜合);圍繞單元話題,設計若干小任務,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規律,適當拓展運用。課教學模式:綜合課的板書設計策略:凸現“串聯”和“并聯”,體現單元話題的拓展設計。
(五)單元主題作業的設計與實踐策略
單元主題作業的設計原則:整體設計,關注分課時作業的銜接;分層設計,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質量地完成練習作業;趣味設計,讓學生快樂地完成作業。單元主題作業的類型:自助餐式作業、創編式作業、實踐型作業等。單元主題作業的實施策略:課內抽查、審聽磁帶、輪流互查、統一批閱。
二、建設單元整體教學資源庫,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拓展教研空間
在集體備課和課題研究活動中,我們可以建設單元整體教學資源庫:電子單元備課資源、典型單元整體教學案例、教學課件、學生單元主題作業、單元測評試卷、教材單元串講資料、單元整體教學板書設計資料等。這些資源的積累和建設有效地減輕了英語教師,尤其是農村英語教師的教學負擔,拓展了英語教研空間。
三、探索了單元主題作業的設計與實踐,提高學生的英語興趣
教師可積極探索單元主題作業的設計與實踐,積極開展學生的英語小報比賽、課本劇展評和作業展評。趣味性的單元主題作業,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單元主題作業讓每個學生都喜愛做英語作業,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效地鞏固了課堂的語言學習效果。